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书
书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55H.gif)
山颓以来。耳中罕承警切之诲。日就钝滞。几成废坠。赖天之灵。从容棣床之间。所见所闻。无非明目醒耳开心之事。所以感发愚懦。盖在言语文字之外者。懑然而归。馀饱在中。辄有剧忧。未暇奉咫尺之仪。以道区区倾慕之怀。乃者辱赐手诲。缱绻有加。三复感豁。有不可以言既焉。去冬雪寒异常岁。太夫人连欠和节。每不能弛煼灼之忧。伏不胜虑仰之忱。宗洙。季弟所患。一向弥留。极费调护。贱躯日来。重伤感冒。呻呓度日。零星寻数之功。亦罢歇不敢作意。流光荏苒。前头岁月。能复几何。抚叹中宵。只自怜悯而已。致道向日有书来。极论率性不可以道之用言之义。其言道则固未始不是。但解率字不行。恐非章句或问之旨。不免说得澜翻。以明其各有所指。未知果以为如何耳。亟欲寄呈草本。以质得失。而旧见朱先生讥陆删正论太极之义。不知反省。辄流布四出。以遂其失。今不敢辄袭前非。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55L.gif)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56H.gif)
答金道彦(丙午)
昨夏。与子长兄得江亭一宿之话。意思尽好。閒及致曲之义。各推致其发见之偏。又当推及于他善而推极之。其言似周备者。谨相唯阿。冬间书来。又提起其说。说道尊教不以为然。更取章句语类看见。自是前日看得未的。只得如来教随发随推。各推造其极是正意。若以此推彼。自仁推义。乃近思类推之义。然推致而各造其极。乃是致曲。苟推极其偏而不至于各各造极。则不能有诚矣。未知高明勘照。复以为如何。
与金道彦
承审先生文字再试勘校。正好进躬参议。恨于牵掣瓢溪。所勘果如何。各家各占所见。恐无了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56L.gif)
答金道彦(丁未)
备无已极。民忧嗷嗷。悄坐虚堂。望切停云。谨问此时。省下棣履对毖神福。区区瞻溯无虚时也。宗洙。日间不敢自废。料理语类训门人一段。所以开发激进之方。宛是当日函丈。益切千岁晚生之感。亟欲扶策朽质。亲近胜己。以补从前黥刖。而人事有不可预期者。奈何。四月廿八惠书。承于端午后日。仰认倾念之意不啻寻常。矧有提警唯诺之赐。又前所罕得焉。久碍淫潦。滚冗侵逼。兼义理精微。未可以易说。阙然不报。惟逋慢是惧耳。心经讲录刊补。得一翻阅。精粗该载。理意完备。分明读者之指南。其可传无疑。亦有一二禀质处。不免随即付标。计更加研索竭愚而后奉还。以需采择耳。率性之说。自是积年疑难处。朋友间异同之论。亦皆有据。惟惧守己者失其本旨。图所以来新意者。而姑未能也。所惠盛诲。以见今愚见。可谓说到十分。无以更议。或者从昔浅论。庶几免于纰缪否。盖通天下道理。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57H.gif)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57L.gif)
答金道彦别纸
邵子有性者道之形体之言。而未尝以道之静处为性也。
道无形象。成性而后。道之形体具焉。性之用处为道。则性之体即道之静处也。如何。
朱子曰。不可以冲漠无眹(止)为用也。
盖达道亦冲漠无眹。而子约分冲漠无眹与达道为体用。故非之。非谓达道非道之用也。未知如何。
未或截其行用处谓之道
指用处唤做道则固可谓截其行用处。而行用者是其发见处。故指其发见者而唤做率性之道。(道不远人。费而隐。达道九经。皆是道之发见行用处也。)如一条大路坦坦在前。即是行用处。指其行用处曰。是率性之道也。是当行之路也。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58H.gif)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58L.gif)
存斋所定张敬堂四条
固可如是说。但专以是立说则又似偏靠。易起争端。似只得以性之发见于事物者为言。则意味平铺活络。然筑底处只是四条之义耳。如何。
书汤诰。惟皇上帝云云。传。天之降命而具仁义礼智信之理(止)猷道也。由其理之自然而有仁义礼智信之行。所谓道也。○明道先生曰。此理天命也。顺而循之则道也云云。
窃谓中庸首三句之义。盖本于汤诰之言。而率性之以道之行处解之者。盖自程门发之矣。更示裁教如何。
庸学指南。史氏伯璿曰。尊德性为存心。分四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59H.gif)
窃谓学问之道。固贯通而不二。然但随所主而立言。各有所指。苟不覈其所指而强为牵合。则无益于实工而反有伤巧惹绊之蔽。亦论学之患也。章句之旨。非不知道中庸崇礼为行之事。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59L.gif)
答金道彦
天气乍凉。积病渐苏。惟是光阴流驶。把玩不得。奈何奈何。六月十二日所赐书。并连别纸谆复。窃有以窥测进修之诚。不遗之意。勤勤恳恳。至于如是。所以起懦感衷。不比寻常往复之间耳。玩养之味。日有新趣。又向溯不能已也。宗洙。劳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0H.gif)
别纸
道为性之全具
窃谓以性与道交回看时。如是说固无害。但以道为全具。亦是歇后。终不若言性为道之全具。为无渗漏耳。未知如何。
成性而后。道之形体具焉。有先后等候之病。
而后二字。有先后之病。谨闻命。但主性而言。性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0L.gif)
指其发见者。唤做率性之道。但单说道时。不得因守此说。
窃谓此固以有所主而言。然既知率性二字主发见而言。则单说道时。谓之率性。亦不倍于理。道虽有体用。而举著只是一物故也。章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下。亦曰若其可离则岂率性之谓哉云云。可见矣。如何。
天造草昧。何尝有所谓路之云。主张发用处太重。致令语意鹘突。
窃谓盖为对了人行非道之说。为此不得已之论。妄拟览者不以辞害意。不然。不但为语病。如何。
答金道彦礼疑(己酉)
尝疑入衾出衾。果似无据。旧时席间议论。以夕哭后设衾褥。奉出魂帛于箱。安于衾褥上。(箱则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1H.gif)
窃疑祭必有主妇。所以备内外之官。而溪门寒冈问答。尤谨嫂叔之嫌。摄主为初献。故长子妇不复亲亚献终献之事。摄主妻。不敢当主妇亚献之位。故为之终献。以此推之。仲子虽无恙。仲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1L.gif)
与金道彦
水潦太备。庚炎不解。不审侍奠馀体力何如。宗洙。外伤所遭。内铄缠疾。耳目之官。无以尽职事。常人缘境。例应如是。甚为悼叹耳。叔季兄调护馀暇。能修理旧所事否。此事专在勉力。才宽徐。便成间断。谓可以从容游泳而得。皆不验之论也。又是义理深奥。决非粗心燕安之可得。旧来相从。终是未尽讲切之功。忽到衰耗。无一句一义足以把玩者。抚念宿心。一倍怅想耳。前月因事至湖上。拜小山丈席。气息比旧大衰。惟其养深积厚。神精完固。议论一味向上。深可敬服。閒时语及迩来钝滞。疏于讲讨一路。须是打扑振刷。辨明磨刮。庶几行之。易以得力。公欣然曰。良是如此。讲明最重。苟讲得明。亦思过半矣。此是近日吾辈未思议处。不敢自私而愿与同志而勉焉。未知明者以为如何。偶有所疑。纸尾陈白。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2H.gif)
中庸十一章。索隐行怪。圣人之所不为。遵道而行。半道而废。圣人之所不能已。依乎中庸。不见知而不悔。中庸之成德也。夫子历言过不及者。而归宿在仁智交尽上。语类有一处以依乎中庸一节。为缀结上两节之意。此义未知如何。要之索隐行怪。不能依乎中庸者也。遵道而废不能。不见知而不悔者也。故惟圣者。乃能不为索隐行怪。而不能遵道而废。然各是说一个过。一个不及。一个无过不及耳。恐见于语类者。自是一说。未知然否。幸乞示教。
率性之道说。终未与李兄合一。只得且休。看来两家之论。皆有据依。亦不害于受用。不须期于必同。但李兄一条议论。终是可疑。有曰道为虚位。不可执定实看。须随物指名。如未发之中是性。只性之不偏不倚。是性之当行之道。如舟车行水行陆之理。是舟车之性。只其当行水行陆处。是道云云。允若是则性之未发。道未尝不与性并立。各具相依傍而行。其可乎。此疑段之深固处。若此处通则未更须有许多说话矣。试思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2L.gif)
与金道彦
怯寒伏隩。屏绝外闻。无缘嗣续信息。何况亲近几案耶。岁忽阑矣。远惟时节之感。于是为甚。宗洙。冬来累有感触。翻阅零星。作辍无常。最是昏耗转剧。忘失日甚。只当捐书痴坐以送残年。而性成蠹鱼。欲已未能。良自怜叹耳。湖上次第经襄。万事已矣。一向未能一往从容慰抚。倍觉悽惨。辑遗书。谨蒙子细照勘。烦赐评骘。曷胜感领。彼时适有滚汩。未暇䌷绎。比来稍得逐一考捡。凿凿中窾。谨取元本。尽加釐正。其馀数处。未能决定。录禀别纸。开示是望。其在考證书者。亦幸烦属季哀兄。考出誊示是冀耳。元书规模。只因当时编辑。排门立目。宜有改动处而未尽觉察。何不据所见一一指拈耶。书中诸谕。亦略陈别纸。以求终教。早晚拟一番人事。计更携全帙。对讨首末。为卒业地耳。吾辈曩时。问业质疑。幸有处所。戒在口耳。今也各自杜门。重以衰颓。几何不因循坠堕哉。所望勉励桑榆。交相磨砻。使一个气味不至泯绝。正区区之愿也。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3H.gif)
逐目随题。寻源考实。以为参互證订之计。则适以生别患。只得按本翻阅。领取大略。
此书裒辑时。未及供笔研之役。而大槩只据家礼元书。逐句證明文义出处而已。附后疑变之目。亦以见成先儒之说。分类补填之。然述者之意。本无胶守已成。一作不改之意。及今从长釐正。正所以成述者之意。斤正之益。定待异日。
撞著题目。搜括填补处。往往细密难行。随时镌刊之意。泯然无徵。而反成仪礼初面。
此书当初排辑。不是立目以填补之。盖是广搜论礼文字。随其说以立目而分类。附见亦有当立目。而无说以填之则并与其目而阙之。所以未为尽善。亦有细密难行处。亦非家礼镌简之本意。然百世在前。事变无穷。诚有古所未有而后之始有者。临时私考。亦自省事。故不敢改动耳。周礼固繁细难行。而莫非天理流行处。一仪阙则天理便有阙齾处。家礼损益之意。皆在于镌简易行。而大槩因温公之旧。未极整顿。故先生亦以书仪为疏略。而遗命治丧。在于仪礼。此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3L.gif)
先辈所论。同出一义。无甚特见者。不厌并见。无益于受用而徒成繁复。
若系疑文之会。只据一说断定。亦非会通之义。故收辑众说。以极其趣。然亦非逐处用此例。例多识有不逮。芟除未尽者。更当细加勘刊耳。
奠雁主人之拜。大小殓谢宾之节。不必更补。
尝疑婿至妇家。主人有出迎之仪。而无致敬之节。勉斋及郑寒冈亦以为不可阙。所以备载士昏礼及仪节。以见古礼之委曲。非以为即可推行也。若奠雁而主人拜之。则先辈固为非是矣。古人重吊。主人答谢之礼亦备隆。便是诚意恳切处。便是人理粲然处。古今异宜。小大殓谢宾。似不可举行。而亦要见古人款厚际接。备而录之耳。朱先生尝曰。前辈礼数。极周详郑重。不若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4H.gif)
答金道彦
前书领悉。每以役文为戒。繁文为弊。诚至言也。敢不省服。惟是一样文字头面。自是偏在仪章度数之间。偶然犯手。且须覈其归趣而订其得失。以免于谩人误人之科。但恐其浸淫以害知见。随力所及。不住填削。累年而犹未了。固是坐于钝拙。而正虑专治之还为病也。蒙谕得知惩改。受赐曷既。第更有区区之疑。不敢隐于质问之间。以求是正。尝窃以为持论最难。才向一边。便阙了一边。有如礼之为体。有本有末。苟遗本而专事其末。则果陷于节文之繁而忠信之薄。周末文胜。关中役文之弊。正由于此。吾从先进之训。家礼损益之意。乃所以救此失也。若以礼之全体言则恭敬退让之意。所急而先也。节文度数。亦不可阙而不讲。冠义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说者曰。此盖秦火之前。典籍具备之时之语。固为至论。然非得数。则其义亦不可得而知矣。况今亡逸之馀。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4L.gif)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5H.gif)
今冬酷寒。百倍常岁。谨问棣履动静对时毖卫万重。宗洙。仲冬以来。重伤寒疾。长与枕席为伍。无新知可住持旧闻。无气力可收拾身体。古人九十圭璋。是何等力量工夫也。高山诸功。腊末告讫。自此便可栖息。但人事一变。气焰厌厌。无人可振作。良足太息耳。大学如保赤子之义。如高明所教。初似为正义。累月寻绎。从前解说。果如不可舍弃。此是累数十年议论。固难轻易立说。而考寻传文上下意脉及语类或问等书。皆就如字上著力推演。而盛谕则谓传文只为保赤子意而引之云。此为可疑。盖此章。本就治国上论治国之本于齐家。故其言齐家处。皆带治国而言之。如曰孝者所以事君也。是就孝上言事君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是就慈上言使众也。言一家仁则便说一国兴仁。言一家让则便说一国兴让。以至引诗三节。无一句单言齐家之道。古人文字有格例。不应如保赤子一节。前后际断。独剔言立教之本而发明其理也。盖识其端而推广。若以为解说事君事长使众。则恰似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5L.gif)
答金道彦景蕴
卧病中。令季兄翛然而至。嗟劳勤挚。一饷晤语。一时醒然淳孙来。伏承手辱。宛是亲承款曲。非怜念之深。何以至此。潦炎斗酷。佥棣履湛洽之况。博约之助。能有他人所未有。想象其可乐也。前承村沴澒洞。常在戒慎。今作何状。系是斯民运气。不止一里之忧也。宗洙。不谨动足。踬落堂下。重伤不能转侧。多试针灸。洽满数月。近始任意卧起。又能久坐接人。将来调护。获免废痼。犹可幸耳。日间且得随分温理旧读。以资度日。惟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6H.gif)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6L.gif)
与金道彦
岁暮天寒。光景如梭。同人之思。于是为甚。谨问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7H.gif)
别纸
大学明德章章句。明德者(止)应万事也。
旧时所闻。虚灵不昧以气言。以下句有具众理。若谓虚灵兼理气则是以理具理也。小山丈席末年。尝云虚灵似当兼理气言。伊时未即反复。容更思量。近日看得。似有可商量者。盖虚灵不昧四字。是指明德之体段而言。下二句是指明德之体用而言。故以以字言之于具众理而应万事之上。若曰这个物事。能具众理而应万事也。如以虚灵不昧属之气而对性情言。则是明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7L.gif)
勉斋答杨志仁书。明德不言性而言心。此但当答以心之明。便是性之明。初非有二物。则直截简径。今观所答。是未免以心性为两物也。如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则心自是心。仁自是仁。如孟子言仁人心也。则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8H.gif)
与金道彦别纸(壬子)
如保赤子章句。在识其端而推广之。
此节之义。前既略有禀说。数月以来。往来于心。更思量来。若与前日所认解者有异。亟取章句大全。考小注诸家说则不啻明白。但前此每把诸儒之论。为未定之说。不能虚心玩绎。以致许多疑难。正可惧耳。今更改正以求勘教。盖此章大旨。只是语类只说动化为本之意。自首至末。归宿在立教之本。故初无推其孝弟慈及于事君事长使众之义。此节乃引如保赤子。则果似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8L.gif)
南轩答宋伯潜书。所以有喜怒。亦志动气。但因喜怒之气而志益不宁。是气动志也。
南轩所论。初不当致疑。盖孟子志气之论。特指心之所之者以为志。气之运动者以为气。只是粗粗说。初未尝就心之所发处分理气。故程子以为志动气者十九。气动志者十一。若以喜怒为气动志。则日用运动。无出喜怒哀乐之外。岂可谓十之一哉。今就喜怒哀乐言之。可喜可怒之事触其形。而心以为喜为怒者。志也。心以为喜为怒而后从而喜之怒之者。气也。喜之怒之气也。而以为喜以为怒之志。动了气而喜怒之。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9H.gif)
大学传诚意章。断章引经文。而论致知诚意之相为用。
窃谓经文大旨。在于诚意之必先致知。知至而后。方能意诚。而未及于致知而不可不诚意之意。故传文专言诚意之功。以明致知而不可以不诚意。章句。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必有不能实用其力。是经文之旨。或已明而不谨乎此则其所明。又非己有。而无以为进德之基。乃传文之意。乃章句补其阙略之意。旧时尝闻经文之意。自是完备。知至而后意诚。是致知而不可以不诚意之意。近来反复推究。疑若有可商量者。幸仔细勘究。裁教如何。
与金道彦
谨问迩来。服中棣履对时毖重。宗洙。表病里證。更迭侵虐。只有恭修俟命。是今日吃紧处。而旧昧新忘。秖就颓废。奈何。顷得与柳叔远为三夜之款。一别已八年矣。知识尽长进。德性尽和平。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69L.gif)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70H.gif)
答金道彦
九月二日。十月初吉。至前二日书。节次承领。眷念之情。警励之诚。溢纸饫心。又是辨明开示。同归至道之意。亹亹不舍。窃惟潜居诣理。独立无助。眷眷同人之思。弥往而弥笃。颓懒得此。安得不起深感而发深省耶。书辞宜答。非但呻吟未复。艰于作字。亦以数条公案。关系大义。隐之于心。终未决定。不欲动形文字。以为竞辨之资。阙然久不报。幸垂谅恕。雪寒风饕。谨问燕养体履连获神劳。宗洙。秋冬以来。添得脚疾。浮尰蹇涩。转致元气虚损。不能自力。年前以为安肆而不敢犯者。到今不知不觉。便成家计。其摧颓可知耳。圣绍兄。此亦蒙其一宿。略有说话。见其气宇老成。甚可敬重。亦多读紧要书。知见甚不苟。但恐少却讲磨之功。往往自成一副当义理。恨不从容与之剧论归一耳。勘校之期。鄙前书亦尝及之。即今时气到底澒洞。未保来春安净。恐一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70L.gif)
别纸
诚意章章下章句。引经文数句。
前此妄意。经文之旨。主先后而言。未及既如此。又不可不如此之意。故有云云。自承诲谕。累月思绎。顿觉前说之谬。盖章句此段。引经之后。自首至末。发明经文之旨。以补传文未尽之意。若谓经文亦略此意。则章句引经文之意。无著落处。大失章句之意矣。盖传文方言诚意为紧关。故不属致知。不属正心。特别言之而未及于先致其知之意。故章句更备言之耳。未知如何。自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71H.gif)
如保赤子章句。在识其端而推广之。朱氏集释大成说。
诲谕第二书所论。甚为明的。谨闻命矣。但区区顿改旧时之见者。以日前以推广二字。为立教之事。近日则知其为立教之本之事耳。朱氏集成。似以立教之本与立教二者滚同说去。乃以学养子而后嫁为譬喻说。终未释然。幸更赐开谕。以为解惑如何。
仁说第一条。此句亦少差紊。盖字下皆为南轩说。
前此见南野丈甲乙录。以此条盖字以下。为朱子说。以證节要爱之之理便是仁之条。盖此理本甚约以下。方属朱子语。盖字以上。皆为南轩说。试考校得看来。大全书此条盖字以下。意脉旨义。与亦少差紊以上之语。迥然不同。其为朱子说分明。但其下数条。亦有盖字。上下皆为朱子之说。故知其不可以此条之例。括之于爱之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71L.gif)
答金道彦
数月来。遇贵边便。辄问令胤疾患减剧。每闻一向静作无常。救护抚摩。不能安寝。却于呻吟中。驰思悬想。不异在己。第谋一书探讯。而力不能办。顷自湖上。获拜七月二十一日所赐书。乃于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72H.gif)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72L.gif)
别纸
曰涵养。曰操存(止)逐目用工。恐有不给。
窃尝反复寻求。名言之意。各自有意义。曰涵养。曰操存。曰求放心。皆兼动静而言。而涵养则又此心之浸涵义理。以致其养之工。地步更阔。曰戒惧。本以平常之时常存敬畏而言。则固是兼动静。而既对谨独而言。则谨独是动时省察工夫。戒惧只得属之静时工夫矣。夫是五者。是吾心动静之工。而敬者乃畏谨之名。通贯乎动静。不可有须臾之间断。一主乎敬则五者之工无不在是。而自无不给之患矣。但圣人之训。举起一端。全体该括。曰涵养则只就此心渐涵培养而言。而实去下手则所谓操存求放心。所谓戒惧谨独。所谓主敬。皆在其中矣。曰操存求放心则只以此心收敛之工而言。而实去下手则所谓涵养。所谓戒惧谨独。所谓主敬。初不外是矣。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73H.gif)
先贤寻常说涵养本原(止)本原工夫如何。枝叶工夫如何。
窃尝详考从上圣贤议论。以此心主一身宰万化。故指心为本原。既以心地为本原。则凡此心之发见于威仪文辞处。皆可以枝叶言之。感兴诗终篇有云。曰余昧前训。坐此枝叶繁。发愤永刊落。奇功收一原。恐是此意。然本末精粗。初无二致。本原工夫。固当笃实。枝叶工夫。亦不可疏脱。但下工有轻重。施手有缓急。方是全备。未知此意如何。
先贤每说大开口说破。(止)如朱子太极西铭辨。退溪先生四七辨之类。
恐如下谕之意。且如孟子七篇中许多大章。子思中庸。周子太极图说。皆是大开口处。朱夫子议论。见于大全书札及语类处。尤多令人兴起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73L.gif)
日有课程
窃疑此当随文所指而言。但读书固当有课程。而日用工夫。亦当严立课程。常日持循。方有头绪。旧见九思翁遗文中有小劄。日用行事。日有课程。如朝夕饮食。亦有匙数以自考。可见古人用心细密处。未知如是看。不悖否。幸更勘教如何。
何以有平和悠远气象。何以有迫切私吝意思。
只此数句。窃有以窥测涵泳克治真切之意。深庸叹仰。吕舍人尝有言学者当先理会气象。气象者。辞令容止轻重疾徐。足以见之矣。只辞令容止重而徐。则自可渐到平和悠远境界矣。惟是存诸中者。绝无私吝迫切之意。然后见于外者。自然平和悠远矣。原其所以。或缘气禀刚急。应事狃于彊果。或缘习性陷溺。处心偏于迫隘。正如骄吝二字相似。平和悠远则其中自无私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74H.gif)
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如何用工。方如此。
此尤难揣度说。惟实用力而后可知。但既有下问。不敢不质其所疑。以本文之义而推说。则上言学问思辨笃行而继以云云。只于学问思辨上著实勤励。则渐可到知上百倍其功处矣。只于行上著实勉励。则渐可到行上百倍其功处矣。盖古人用功。不比今人平平地做去。如以读书一事言之。必须终日终夜忘食忘寝读去了。推之他工。莫不皆然。若行之一月则必有一月之验。行之一年则必有一年之验。若行之一生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74L.gif)
语类。横渠语曰。一故神。自注云两在故不测。又曰。两故化。自注云推行于一。见李先生。说云旧理会此段不得。终夜倚上坐思量。以身去里面体。方见得平稳。每看道理处皆如此。某时为学。虽略理会得。有不理会得。便也恁地过了。及见李先生后。方知得是恁地下工夫。恐此是学问思辨上百倍用工夫。
所谓孔门正当门路。指何而言。
窃尝谓门路正当而后。不至枉用了力。只得寻个孔门所指门路而行。但孔门教人。主于求仁。则求仁似为门路。而求仁亦多端。将指何而为正当处。妄窃谓颜子是孔门善学者也。而其所以至于三月不违而欲罢不能者。在于深服博文约礼之教而已。然则正当门路。只在于博文约礼二者之功耳。夷考子思孟子。洛建之教。亦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75H.gif)
沧洲精舍行祀。不及杨谢而只及延平。
窃尝疑沧洲典礼。是朱先生晚年裁酌。盖有不得已之意焉。观平日论程门诸公。未尝许以衣钵之传。所以不及杨谢者。毋乃以是故耶。延平先生则先生授受之正。有不可诬者。非后学所可议到耳。如何。
有疑然后方进
窃疑学原于思。思则必有不通。不通处是疑也。疑则必求。所以有进。且如见这说好。见那说又好。如此说有碍。如彼说又有碍。便是疑处。就上切磨讲究。到透彻处。便是进处。但不全是知上工夫。凡知得了。推之于行。更有多少窒碍处。莫放掉了。须求会通处。乃可有进。皆是有疑方进处。文字艰棘。古事来历。义理蕴结。未能通解。固是有疑处。须兼此数义。方周遍。未知如何。幸赐覆教。
古贤以讲说之不及于大头段。而切切于零碎文义为病(止)零碎处一切放舍。而只寻大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75L.gif)
窃详大头段之义。盖有二说。一谓凡义理有大头脑。如太极图说西铭仁义礼智之类。又有零碎枝叶去处。如三百三千纤细条理之类。须先识得大头脑。其零碎去处。次第理会。方无透漏。一谓圣贤千言万语。逐条有大头段义理。又各有零碎枝叶文义。苟不先领大头段义理。而徒区区讲说零碎文义。则只成讲论文字。须兼二说。其义始备。而由后之说。尤切于学者受用。故朱门之教。后说之义较多。有曰看文字。不恁地子细分别出来。又却鹘突到恁地。细碎分别得出来。不曾看得大节目。又只是落草处。又黄直卿曰。若不理会细碎处。便无以尽精微之义。若一向细碎去。又无以致广大之理。先生曰。须是大小兼举。今日用工。只得遵守此等训说。而要不失轻重缓急之序。庶不至枉费工力矣。抑朱门之教。随人病处偏处。施其抑扬之诲。见其专事零碎文义而不究义理大原本处。则戒其不及大头段。使之先识得纲领。见其专务上达总会而阔略微细处。则警其劳心落在无涯之处。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76H.gif)
答金道彦别纸
大学诚意章。自欺 未消得十分处。只是容著云云。
容著之说。自与未消得十分之意。各为一项。读者当别做一项看。若厌其繁歧而只谓未消得十分。便是容著之意。则恐非看文字寻求本旨之义。未知如何。
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自道而言则见其不得离。自我而言则见其不当离。
窃详不可离之义。章句固无分明分说。而或问则似专以人之不可离而言。盖须以人之不可离者而言之。然后见下文戒慎恐惧一截。尤为切当。观是故二字可见矣。考语类问道不可离。只言我不可离这道。亦还是有不能离底意思否。曰。道是不能离底。纯说不能离底。不成错行。也是道。又曰。当参之于心。可离不能离之间云云。然究其文义。所谓不能离与不可离。似皆指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76L.gif)
鬼神章。首尾以微显二字交互言。(止)其曰不可度者。正是说不见不闻也。今并洋洋如在而同归之显。
旧时师门答问书中。盖以抑诗为缴结中二节而言。近看本经文势。缴结似指使天下以下而言。末节章句。其发见之不可掩如此。似正指第三节而言。故每疑更有商量。来教不可度。正是说不见不闻。是则然矣。而其奈言之于神之格思之下。则似亦谓洋洋处不可度耳。如何。且末节所谓微之显之微字。固指第二节不见不闻而言。然显字则指使天下以下而言。盛谕似以洋洋如在。同归之显。为未当。然则第三节未有可以指以为显处。其发见之不可掩如此九字。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77H.gif)
太极图解剥图三节。意然字以上为一节。非有以离乎阴阳为一节。不杂乎阴阳为一节。
谨按语类曰。某解此云非有以离乎阴阳也。即阴阳。而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也。此句自有三节意思。更宜深考云云。本文之意。本以然字以下而言。若分排三节则界限不甚分明。不得已有此强排比。然若以然字以上接连为一节。则于义为顺。而恐非本文之义。更细勘开诲幸望。
曰理动静
此条。旧时发于问难之间。未及究竟。常拟待见得究极以取正。忽然忘置。更未提问。诚为遗恨。但太极之有动静。周子已言之。朱子亦常常以语门人。而此云理动静。必有义意。幸更子细。却以开诲是望。吾辈旧日。戒夫徒事文义。凡有疑。率未能索性究竟。到今类多未决之疑。非独此一条为然也。创是思与会心之友。极意研磨。不归抱疑之人。此是迩来志愿。而疾病侵凌。恐无是日。幸有以谅此意也。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277L.gif)
承谕。开释极分晓。义意无复可疑。谨拜受赐矣。何幸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