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石堂遗稿卷之一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x 页
石堂遗稿卷之一
 文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6H 页
扶苏论
天下之道。有经有权。权者所以济经也。故权而得中。君子以为犹经。惜乎。扶苏不知权。将军恬帅兵三十万人。屯于北边。天下之大任也。扶苏以君之长子。出监其军。天下之大本也。而父杀子。天下之大变也。一使者持尺书。自言从皇帝所来。辄涕泣自残。身死而秦遂亡。悲夫。则使扶苏发书。不即死。使亲信人走咸阳。以观其变。然后烹使者。率兵前来。诛斯高即天子位。秦果不亡乎。曰否。秦之亡久矣。自孝公蔑仁义尚诈力。惟苛刻焉是务。渭波日赤。而刑戮者相望于道路。秦民视其君。若灼黥若豺虎。秦君则以是为悦。世世相袭。牛羊用而腊肉噬。而及始皇。偶语者弃市。诽谤者族。火诗书筑万里城。郡县设而九族离。钟鐻铸而四海摇。比如人。躯壳虽存而元气剥尽。特未僵耳。余故尝以为秦亡之兆。已成于孝公。而不关于扶苏之立不立也。然而天下莫敢动者。徒以始皇之威暴。犹足以制其命也。一朝始皇死则复何惮哉。是以二世元年。陈涉起于蕲。武臣王于赵。刘季起于沛。项梁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6L 页
起于吴。田儋王于齐。韩广王于燕。周韨起于魏。疋夫荷白梃呼于垄上。而海内风走云扰。一举而崤函破社稷虚厉。当是时。虽有百扶苏。乌能使之不亡哉。余意扶苏之贤。必有以灼见己之有无。亡奈乎国之亡也。其于恬之谋也。以为行权而终亡。不若守经。遂死而不悔。然而扶苏非不知权。而知用权之亡益也。其志岂不哀哉。有诘于余者曰扶苏之贤。足以掩其父之暴。果立也。秦其亡乎。曰汉之献帝。优于桓灵而亡。唐之昭宗。优于懿僖而亡。其势然也。又曰涉也假其名。犹足以乱天下。使其人在。天下讵乱乎。曰怀王楚之庸主也。范增藉之者。天下冤之也。亦犹是已矣。
魏徵论
先儒之论玄成多矣。程叔子曰玄成之事太宗。与管仲异。朱子曰管仲有功而无罪。王魏先有罪而后有功。范氏演之有兄弟之说。此弇州所以汲汲于子纠兄小白弟之辨。而并斥程朱以不熟于史之过也。范氏则诚支离矣。弇州亦妄矣。愚之罪玄成也。却不以此。而抑有他说焉。按史洗马魏徵常劝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败。秦王召徵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徵对曰先太子早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呜呼。是何言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7H 页
也。盖太子从而败者也。非不从而败者也。方建成之啚秦王也。为玄成者。当苦口力争。进而言曰昔象日以杀舜为事。舜不藏怒不宿怨。亲爱之而已矣。今秦王无象之罪。而太子乃欲反舜之所为。无乃不可乎。泰伯,仲雍。古之贤人也。揣父志属圣孙也。相与窜荆蛮以避之。今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且君欲立之。太子何不效泰伯之节。以保其令名也。不入。告之以利害曰太子自以为功勋𠅩与秦王。才知𠅩与秦王。士附民归孰与秦王。彼必曰吾不及矣。即曰臣死罪亦以为不及也。为今日计。莫若尽孝而事吾亲。尽爱而友吾弟。使吾雍协之气。日宣乎房闼之间。则猜剋之心悖逆之谋。何从而起乎。自尔仁孚于内。德著于外。四海之民。惟恐太子之不得立。诚如是。虽莽,掺之奸懿,卓之凶。亦将奔走服役之不暇。尚何有他志哉。否则不惟秦王不可除。亦将至于自亡然后已。假使除之。弗义也。民必不附。愿太子啚之。反复晓喻。终不听则当去。乃反劝之以惠怀之骨肉残。教之以谭。尚之兄弟争。陷君于不义。自归于不忠哀哉。昔宋昭公欲去群公子之偪己者。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君若亲之以德。皆股肱也。公族犹不可去。况介弟者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7L 页
乎。盖玄成之意。则以为不如是。无以安太子消祸患。而不知所以安之者。适足以危之也。所以消之者。适足以速之也。故手刃之说。由是而肆。鸩酒之谋。由是而固。取龟之疑。由是而决。蹀血之祸。由是而成。以至于君臣薄而伦纲颓。兄弟绝而恩义灭。乌虖此谁之罪也。执此以按玄成。则虽使之自解难矣。若以事雠责之。彼岂服哉。其言曰愿为良臣。不愿为忠臣。故从李密则为记室。陷建德则为起居舍人。夫言者身之章也。行者心之旗也。言行既如彼矣。又何责哉。惜乎。天不使之早遇太宗。以成全之也。或曰玄成高祖臣也。太子秦王皆其子也。玄成奚择焉。或曰豫让不死于范中行而死于智氏。以国士遇也。君子不以为不忠也。二论亦或似矣。然论者不以此论玄成则已。如欲以此论之。当以程朱之说为正。
唐律钞序
夫唐之所以为唐者。以其生于唐时也。生于唐则一也。而生有蚤晚。则诗有初盛中晚之别焉。盛唐不能为初唐。晚唐不能为中唐。盖风气攸系。非人力可至也。况生在唐后而可复为唐乎。献吉劝人不读唐以后书。于鳞作诗使事。禁不用唐以后语。以至大复元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8H 页
美诸人。开口辄言盛唐。自以为肩上苏黄辈。追踵乎开元天宝之间。而只是蹙蹙于唐人范围中。未有一句语高华閒远近似于镜花水月之妙。则愈效唐而愈远于唐矣。况今之人。意气才学。不及献吉,于鳞万万者。欲以学不可学之唐。虽欲为献吉,于鳞。亦不可得。吾之所谓为唐者。吾自为吾诗。超然乎剿袭模拟之中。要以不失吾性情之正。则遇境抒怀。天真烂漫。于其声调之外。神情兴会。往往与唐人有隐约邂逅者矣。循是以求。大肆其力。则不害为今之唐也。苟可以为今之唐。则人虽不曰唐。而吾必曰唐。又安知其生于唐时而不为唐之唐乎。其视愈效唐而愈远于唐者。得失果何如也。是故欲为唐者。惟不学唐然后可以为唐。不期于唐然后可以至唐也。余酷爱唐律。抄为三卷。将朝夕诵习。书此识之。
尧不诛四凶辨
史记本纪曰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以变北狄。放驩兜以变南蛮。迁三苗以变西戎。殛鲧以变东夷。东坡曰太史公多见先秦古书。故其言时有可考。四族者若皆穷奸极恶。则安能用之以变四夷之俗哉。若尧之世。有大奸在朝而不能去则尧不足为尧矣。陋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8L 页
矣其言也。书曰四罪而天下咸服。若四族者果非穷奸极恶。则舜未必罪之。虽罪之。天下亦未必咸服也。罪之而天下咸服则四族者果非穷奸极恶乎。东坡信太史之史。而不信圣人手删之经。岂不异哉。且以太史之史论之。东坡未尝深究。而又失其旨矣。本纪所谓变者。非谓其用其人以变其俗也。政谓其各罪其罪。摈诸四裔。使四夷视而为惩劝耳。盖东坡疑尧之不罪四凶。近于不知。以累尧之德。故得此说而附会迁就。以断其疑也。亦不思而已矣。尧之时四凶之恶未彰。未彰而罪之。违于先教之道。而亦无以服天下之心。其不诛非不知也。且舜之罪四凶。实在摄位之时。刑者国之大事。舜不应专也。其所引本纪舜归而言于帝。则是舜言之尧可之。尧可之而舜行之。谓之尧不能去可乎。余故亦曰太史公多见先秦古书。故其言时有可考如此。特东坡惑于其所自疑者。并与其所引者而不深究焉。断以为则。尧不足为尧矣。陋矣其言也。余偶阅东坡为之辨。以解其惑。
蝇蟾
金子与客坐于堂上。童子弃鮾鱼于庭。俄而有蝇群飞薨薨而集。摇头鼓翼。嘬之甚甘也。有蟾大如黄瓜。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9H 页
穹然从草际来。良久致鱼之处而蝇不知也。蟾乃视为端脑为缩。伺蝇之近者。辄掷之口而啖之。蝇散而复聚。蟾发则必得。蝇几尽而蟾不去。客视之食顷。命童子从后掩之。比蟾之觉而已在童子手中矣。金子喟然叹曰蝇徒知有鱼而不知蟾伏于左。蟾徒知有蝇而不知人议于后。口腹之为身害。有如是夫。遂乃放蟾而命之辞曰。毋为利诱。诒厥身菑。相时而动。人可得而掩诸。壬戌首夏。瘦溪丙舍书。
上槎川李丈书
贱藁之破戒见留。迨以感藏。间已阅月踰时。切乞早赐断回。毋令久慁。幸甚幸甚。窃谓作诗固难。评诗亦不易。盖善作者乃能善评。近以不赀文字。上下于当世之士多矣。其言酸咸苦淡。各好其好。朱黄烂然。未厌人意。善评者不然。无苟誉无苟毁。如持衡锤斤两不差。如工之相材。长短俱取。一语徐定。众莫能易。此则惟吾执事者有之。此区区所以再三烦白。必欲承闻执事者之教也。
送半痴序
悲哉。士之不遇也。夫天之降是材也。固将为世之需也。其或使之不遇焉。此曷故焉。余尝论燕市酒人游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9L 页
者。盖悲夫豪侠之徒不遇也。噫圣焉而不遇者有之。贤焉而不遇者有之。菰蒲岩穴之间。多不成名而老死者焉。则余奚暇为豪侠悲也。然而顾其世。则器之小者官日迁。才之浅者名日盛。圣哲遐遁而庸夫争驰矣。彼豪侠虽不轨于正。其为不遇则均焉。又可不悲哉。痴翁陇民也。少负气慷慨多奇节。所与游者皆嵬磊绝俗者。性高亢不事干谒。今老且死。身益困穷。翁善歌。广坐辄发喉。客有南八者。击剑起舞而和之。已而大笑。盖自悲也。翁又喜诗。其述怀诸什𨓏𨓏豪壮沈郁。人取读之者。始皆发竖胆张。终之凄然也。莫不为之悲焉。嘻噫翁亦岂非豪侠而不遇者乎。余疑翁行近于侠而心则士也。古之人俣俣不得志。多混其迹以终其身者。翁亦岂非其流亚欤。今其将大归而不复入京师矣。余又安得不悲乎哉。
鸥湖记游序
凡游有可记者二。事也山水也。山水固无不可记者。亦有不必记者。事之閒琐者。固多不必记者。亦有可记者。游而事有可记者则游之善者也。甲子五月。仲子游于新野而无记。为余病未之从。复约鸥湖之游。以六月二日。会于望北亭。遣僮数人。之龙渊网鱼。使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0H 页
归待于亭。小憩下而乘舟。溯而上。至于楮子,舞童之间而还。夫居水中之谓岛。楮子,舞童与纛岛。谓之三岛。而独舞童居水中。且蜿蜒而张。秀逸若回旋如其名。君子于此有名实之感焉。方顺流而下。駮云解清飙至。顾诸山环拥如翠屏。水汪汪由其中行。白沙夹岸。令人目眩。是以上下十数里。水愈碧沙愈白。于是饮酒乐甚。箫歌偕作。有抱膝高吟者。有据舷濯足者。有卧看山者。有引壶而酌者。有手弄波者。有停杯而坐。不言不笑者。有狂言而乱之者。有醉后起舞者。意态淋漓。难以殚记。是行也有二奇一恨二不俗焉。皆可记也。同伴而骑者四。控驴者三。短仆亦无甚参差。道傍有担柴而歇者。耦语曰细雨中骑驴入皆骨山。乐可支哉。闻之殊令人解颐。一奇也。路出豆浦铁幕间。未至而有岭。岭道险多松石。流水之声不绝里许。忽林雨冥迷。人马洒然如从画图中过。前者顾后者呼。指点而共乐之。岭尽而雨亦止。二奇也。缆既解。风起水涌。棹夫少船重不得前。乃使李君歌以作之。众起而就之。或摇橹或鼓枻。疲则代之。遇滩则下曳之。不俗者一也。有渔父刺小船。箬笠葛衣。面山而过。呼使并船。与之抗礼。渔父初逡巡不敢当。久则安焉。吃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0L 页
吃道渔家生活颇可听。不俗者二也。惟以日暮未至奉恩为恨耳。反而至亭。先所遣僮数人之龙渊网鱼。使归待于亭者亦至。遂命烹鱼浇饭。尽欢而罢。是游也事有可记者多。可谓游之善者也。夫三江汉师之胜。而鸥又三江之胜也。其隆焉而为丘者。凹焉而为壑者。散焉而为沙石溪涧者。莫非可记者也。今余乃详于彼而略于此何也。以近于京师。人无不见者。为不必记者。
潜庐说
明殷舅氏命其斋曰潜庐。托余为之说。潜者收藏也隐伏也。问其所志。亦不明言。元亮名潜。王符著潜。明殷奚取焉。盖尝自言其酷爱徵士之逸。而窃意其出于节信之幽愤居多焉。夫貊然而静者。潜之志也。逌然而舒者。潜之貌也。诎然而散者。潜之言也。退然而偻者。潜之行也。今明殷其行犹举也。其言犹详也。其外自重而其中多思。吾恐其不深于潜之道也。或者以为明殷息交屏居。无意当世。殆二十年。其潜已甚。尚安复事潜。以违于洪范刚克之道。是实不知明殷。又焉能识夫潜乎。顾今处明殷之地。遇明殷之时者。进既不能有所施。退又不安于高尚标举。于是乎或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1H 页
迫饥寒。或慆势利。泯泯厌厌。自暴自弃。恬不知耻。乃明殷独能卓然自立。以为吾未有其时若其地。吾且全吾所受以归乎。遂杜门守静。潜则吾未知也。其于刚近之矣。易曰初九潜龙勿用。若明殷者。将一于潜而无所可待者矣。其终也讵能无介然乎哉。吾且告明殷以潜之道曰。莫若安分。安分则可以绝怨尤一哀乐。哀乐一怨尤绝。斯安分矣。此吾所谓道也。呜呼。鱼潜于渊。无灾无患。人潜于道。不贵不贱。是为潜庐说。
北海说
士有一言可以终身守之者。约而尽博也。否则虽日千万言。纚纚不穷。皆累瓦结绳而反身无为也。余惟人之患在盈与亢焉。盈者损之邻也。亢者菑之府也。是乃理之所恶而欲之所乘。知者之所弃而昧者之所把玩也。余尝近验诸身而益信。志盈则溢。气盈则竭。心亢则矜意起私欲长而其德亡矣。余欲反之。其道何居。曰虚曰下。虚则众祥栖焉。下则万善止焉。则余奚取之。北海曰北者虚之象也。海者下之物也。夫天机闇而为北。地道谦而为海。其闇而为北。窈然而黑。廓然而贞。按其所具。守静以俟焉。象之至虚者也。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1L 页
其谦而为海也。度之弥广。测之弥深。处于污陷而无所校焉。物之至下者也。是故北能为万物母。海能为百川王。何以知其然也。夫万物之盛也。发扬华茂。芸芸职职。充塞方圆。其衰也日就消耗。归命于北而养之焉。求其复元之道。百川之始也。或涌在山。或飞悬崖。溅激跳喷。振林动谷。终之散漫逶迤。细大相率。日夜东注之海而莫之遏也。是岂非其虚足以受万物。其下足以载百川也邪。苟其不虚不下。其何能为母为王。易曰谦亨。君子有终。书曰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能。其斯之谓与。约哉其为道也。懋哉懋哉。吾将以是终焉。夫何患乎二患。乙丑秋日。书于荷堤寓舍。
祭徐领府事文
大雅既邈。俗漓风媮。假矣明公。与古为徒。望之凝然。气充貌腴。既即而温。辞讷心休。粹然无碍。洒然不拘。素扑全真。圆知犹愚。老成之则。式绳先侯。徐维名阀。公又作郛。有处朱门。声利竞愉。公守定论。昧昧异趋。溉培之勤。芳华外彪。进取斯易。从仕则优。壬竖干纪。土惨天愁。附者寔繁。煌煌金朱。公曰余怍。有秉不渝。神劳岂弟。珍谷是酋。云衢稳步。华闻升孚。惟简自 上。畀以政枢。公在黄阁。德仪不孤。班散十年。出言无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2H 页
谀。一罢未复。外公伊畴。跪起纷如。蹲冒惟求。赤芾烛方。鼷车贻羞。清风一洒。暮龄林丘。牛峰崒嵂。华水萦流。小构在涧。俯以观鯈。门巷阒然。左书右图。家无悍仆。枥无肥驹。笥无副裤。恒饭惟觕。天赋攸完。匪誉斯沽。晚游门墙。识公未周。仍乎耿著。以观其幽。展也君子。斯俗罕逑。天胡不慭。作世之模。公无遗恨。我有深忧。贤相继殒。衰脉难扶。赎之无从。逝者莫留。抚今追昔。有泪盈眸。尝蒙眷爱。视众加殊。陈觞于玆。公尚鉴不。
书田护军墓志铭后
我东古无广平田氏。其有者。盖自田护军始。护军讳好谦字逊宇。广平府鸡泽县人。曾大父讳悌赠奉政大夫监察御史。大父讳应扬兵部尚书。父讳允阶吏部侍郎。母广州张氏。文林郎知长史县天斗之女。玄石朴先生铭其墓。具载其来奔始末。特书 皇明乡学生。以徵信于后。惟我 仁祖大王前后三召见。赐与甚厚。器远之难录从勋。 孝宗大王即位。特命铨曹除边将。以不解方音辞。 肃宗大王乙丑用优老典阶折冲为龙骧卫副护军。大臣多言其敦谨可用。寻卒。今其子孙数世。大抵皆官。 列圣之眷顾不衰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2L 页
盖如此。呜呼。我东自经倭燹。 帝德罔极。假如一草一木一毛一翎。审其为 皇朝遗物也。固将承以露台。缭以锦帐。枣脯饲之。钟鼓娱之。以寓江汉无穷之思。况于其人乎。况于护军之贤乎。护军忠信谦恭。多为我将相诸公所知。尤及东平尉郑公载崙善。尝泣言远托异域。古人所嗟。今天下腥膻。而我以来东之故。得免左衽。诚幸矣。况蒙朝廷大造。廪粟终年。以有室家子姓。长为东土之氓。尚奚望之有焉。唯是身没代远。使夫后之人。无以信吾为中州人士。则吾死不瞑矣。郑公闻而悲之。护军没后几年。郑公使赴燕。与护军之二子俱。遍寻诸田不得。将归留书金馆外人家。托曰异日我必复来。须为我致此于广平诸田。闻我来寻见我于馆。及再入至馆。诸田先在。与二子相见。叙谱系讫。使二子言流离颠末而环听之。皆咨嗟叹羡。或有流涕者曰某亲能保身干戈之际。立家礼义之乡。上以光乎祖先。下以庇荫乎子孙。乃如是也。屡日不忍舍去。为书诸族派为一通。并官诰二本。兵部画像一轴以赠。自此二子与诸田。多有往复书。是皆在其家乘可考也。护军曾孙郡守得雨。以余于玄石先生弥甥也。请记其事。以次铭后。按铭君以帝舜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3H 页
之裔。迁箕子之国。此又穷源极本之论。而其与之也深矣。九原而有作。亦可以无憾矣夫。
灵山张氏青岩草堂记
白头南驰为长白。大抵皆以高寒多雪。朱夏不消故名。又小东为青岩山。青岩之山。稍稍离塞。苍然一壁。噫是其间。风亦少异矣。下辟而野地宽平可畜牧。耕读其中。北海经之。本府世族张齐奂君弼甫。即其地置草堂焉。颜之曰乐岩。岂有意哉。岂有意哉。北俗古称雄阔鸷悍。椎朴无文。独君弼甫少自拔。脩容仪闲辞令。出入大人先生门下。其有起于青岩之山者欤。君弼甫既来处京师。相识多贵人。久而不得志。郁郁将永归。老于所谓乐岩草堂者。过辞仆而谒之以记文。仆屡以不见辞。强之愈力。其言曰余求荣名。殆五十无得。秪取辱焉。度吾生也。前不过二十年。得之亦无几何。且余有子若侄七八。头角崭崭。既皆已入于学矣。失今不啚。将土俗与化。贸贸然惧坠吾宗焉。归欤归欤。玆山之下。玆堂之中。洗心绩学。成就后进。余可以永不死矣。人言海上有三神山。山之药得之。可以不死。此皆非昏则妄。岂若余乐有青岩之山者哉。仆面叹曰乃今见子之悟也。若子可谓乐其乐者矣。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3L 页
可谓乐其所当乐者矣。子诚乐子之乐。果如夫子所称好之乐之者。则子其为北海之青岩山矣。仆久抱桑蓬之志。岂终若系匏然哉。仆将涉妙香穷智异。而东观夫金刚内外。浮于海。北踰大岭。行游涉白头之巅。俯识克登所定界限焉。下而道夫长白之下。饮马北海之流。登子之堂。望青岩之山而考其实焉。丙寅仲秋。北海散人记。
答安惟弘书
惟弘足下抵书相告。勉以文章事。文章岂易而语哉。况于仆之素不敢以自处者乎。若足下者。既自处矣。又能惟日孜孜。仆将以是归之足下。足下其无辞焉。承教以海东为病。且劝仆以无过自苦。足下之所以戒仆者。政在于此。而仆之所欲勉于足下者。亦政在于此耳。仆窃尝稽古之善为文者。其志必弘。其业必广。夫志不弘则易沮。业不广则多拘。易沮则中废。多拘则小成。故惟不沮不拘者。乃有究竟耳。仆深愿足下论其实而毋论其虚。求其同而毋求其异。患其志之不弘业之不广。而无患其所处之偏也。请为足下索言之其可乎。今夫山有桐梓。根疏皮剥。竦直无附。秋阳之所暴。烈风之所激。伐以为琴为瑟。实可以飨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4H 页
神人感鸟兽。则何羡乎龙门之阳。其湿有蒲。既脩且劲。不假矫楺。以之为矢。自中矩矱。实可以任千石之弓而穿七札焉。何羡乎晋之蕫泽。有骏马于此。一日千里。蹄间三寻。实可以凌太行之阪。竞逸兽之足。何羡乎种代石北。有松楠豫章于此。上干云气。下蟠于泉。大者人挽。小者车载。实可以梁殿厦桥江湖。何羡乎雍梁之脊江南之野。有医于此。能洞阴阳辨五色。实可以鍊精易形。起死而回生。何羡乎扁仓之乡。有美色于此。明眸皓齿。绝世独立。实可以倾城倾国。何羡乎施嫱之村。必若足下所云。虽矢之菆。病其不秀于蕫泽。虽琴之佳。病其不枯于龙门。虽马之骏良。病其不产于冀北。虽材之美。病其不植于楚南。医病其不家于卢。色病其不出于西子之里。相病其非山东而将病其非山西也。岂理也哉。夫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若是其远也。而道之相合。甚于符契。此其故何哉。苟有其同者。不害其有异也。是故子夏讲于西河之上。子游起于勾吴之中。左丘明洙泗之东。屈原,荀卿振响于楚。司马相如,杨雄发迹于蜀。太史迁生于龙门。班氏蝉蜕于朔野。韩文公倡道于邓。子厚厉气于河东。王安石升自南土。三苏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4L 页
产于绝徼之西。王伯安主盟于土中。李梦阳立帜于极北。咸能业成名立。郁然相望。由是观之。夫何拘于地哉。是故君子务实。苟为其务实也。虽居四海之内立天下之中。无加焉。虽生长于虞渊之西。祝融之南。穷发之北。无损焉。足下苟存其实。于海东又何病焉。此仆所以愿足下之求其同毋求其异。论其实毋论其虚者也。仆窃观今之为文者。动必以 皇明诸子为家。其高者宗欧苏曾王。最高者乃举韩柳。仆悯其如是也。尝劝人为文。必先读秦汉以上文字。以为学唐宋而不求之秦汉。求之秦汉而不本诸六经。譬犹涉江河之末流。而不知其发源于星宿之海。仰众岳之列峙而不知其分形于昆仑之山。入西伯之境。徒见其民俗让长男女异路。而不思之其都。览阅其礼让之实。造夫子之宫。徒见其邃门峻墙而不尽夫宗庙百官之观。以是诵于世久矣。而甚者辄总指而相讥笑。其不甚者亦口唯而心咈矣。固未有一人犁然相合。坦然相信者也。闻其言曰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生于海东。终是为海东之儒。夫文得如苏子瞻可以止矣。又何必好高而自苦。末之瓠落而无成也哉。尔倡我和。万口噂沓。打成一义。其坚莫破。故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5H 页
如足下之杰然欲自拔于流俗者。亦习闻其说。不能不挠。至于发之言语。形诸文字。以相戒于其所相好。非徒自沮而又沮人。非徒自拘而又拘人。噫东国无善鸣。而今人不及古人者。皆坐此耳。此又仆之所以深愿。足下毋患其所处之偏。而患其志之不弘业之不广者。而极口矢论于足下之前。冀幸其一悟也。足下苟能忘生乎后世。安处乎东国。因其所已得者。进乎其所未期者。足下其为古作者必矣。足下其有意否乎。丙寅十二月二十一日。金相定再拜。
重答安惟弘书
不沮乎其地之偏。不拘乎其世之下。此仆之劝人为文。其恒言也。曩见足下处心之隘立言之苟。不果相外。辄奉书缕缕几千馀言。引设多端。非敢以自附于好辩。聊以见相惠好也。既而引领东望曰。尚庶几有相信相合者乎。及承今月二十四日覆书。不惟不赐开可。乃反拒之。不惟拒之。又讥笑之。仆始而惭中而疑终而叹也。惭者惭仆之徒言无实。遽欲取信于人。疑者疑足下以古文辞自命。而其俗陋如此。叹者叹世之为足下论者。会十居九。恐古文遂亡耳。承教以为士生海东。古人终不可到。其所以自实者则不过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5L 页
曰气量小曰闻见狭。仆又惑焉。夫所谓气量者。初无一切注定。而闻见亦非与生俱生者也。足下之小气量也。乃自小之也。非其地与时之故也。足下之狭闻见也。乃自狭之也。非其地与时之故也。勉焉则进矣。荀卿曰涂之人皆可以为禹。言积而致也。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此其所自期也。而孟子虽千万人吾必𨓏矣。此由其所养也。孔子曰我欲仁仁斯至矣。此言人但患无志。有志则斯有成耳。今足下其欲仁义矣乎则仁义之教在。其欲名法矣乎则名法之具在。其欲阴阳矣乎则阴阳之家在。其欲老,佛矣乎则老,佛之书在。其欲纵横矣乎则纵横之术在。其欲孙吴矣乎则孙吴之法在。足下之所大欲。在乎文章。足下其欲经矣乎则有诗书易礼春秋焉。其欲史矣乎则有左传公谷语策史记汉书焉。其欲诗律矣乎则有汉魏三唐焉。其欲赋骚矣乎则有屈原,宋玉,长卿,子云之属焉。此皆闻见之大者也。以若气量。行若闻见。其亦可矣。虽居中国之凑。立上世之隆。恐无有别气量他闻见也。万一有之。仆不愿是也。仆前固已告之足下。足下未之察也。其曰患其志之不弘业之不广。而毋患其所处之偏也者则是矣。舍是则无馀怀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6H 页
矣。足下耳乎深远之乡。目乎昭旷之原。宅心乎宏博高大之地。嵬然杰然。不挫不抑。大肆其力。毙以为期。则其文之成也。将醇如孟氏。博雅如丘明。奔放如迁。庄严如固。态色如退之。上之可以羽翼圣道。下之可以笙镛治文。近之可以矜式当世。远之可以布传万亿。苟如是也。其亦至矣。苟如是也。地何足以沮之。世何足以拘之。此其实也。夫琴也矢也马也材也色也医也。既皆己取其实矣。而人也独不可以取其实耶。观乎天无乎不覆。察乎地无乎不载。不以古而为加。不以今而为损。在彼若时。在此若时。在前若时。在后若时。夫人也亦若时已矣。其奈何独自异焉。且人之生也。将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国乎于世乎。若曰其国与世也。非吾所闻于师者也。若曰其命之则天而随其国与世也而异。吾闻理一也。安得此许多而赋之。是皆仆之所难言者。而足下每易言之。仆诚愚鲁不知此等见识。果有何依据有何传授。幸足下有以明教之也。书末所喻。尤非其宜。其所以语仆者。绝非其伦。而自处卑下已甚。古人云推上等与人。自取其次。已是暴弃。仆未知足下所云果如何也。若乃出于侮弄讥诮之意。如今人相语言。少有相拂。辄曰尔且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6L 页
为此。吾未能为此。则仆又未知君子听言之道当如是否也。惟愿足下痛自刮磨。舍旧啚新。多读古人书。使气量日拓。闻见日滋。按有其实焉。则仆将揭竿而呼于国中以风之也。足下其勉旃勉旃。仆不复言矣。且待之也。丁卯正月二十六日。相定白。
黄帝论
上古多异而微。至黄帝始著。盖黄帝上承牺农。下启尧舜。文章制度。大抵皆具。其人文之盛而古今之交会与。孔子于黄帝以上。罕尝言之。惧听者之惑也。今医家之谈艺。兵家之论三方。皆以黄帝为祖。至若燕齐怪诞之书。亦必引而为名。岂以其著与。五帝德。宰我问曰黄帝三百年。黄帝人耶。抑非人耶。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夫黄帝之教。万世用之。奚特百年而已哉。意亦世儒附经之义而失之者与。
夏论
世以为尧舜予贤而禹予子。殊未之考。按禹既立。荐咎繇而且授政。咎繇卒。又举益而荐之任政焉。则禹亦予贤也。及禹崩。天下之人归启。是天下之人予子。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7H 页
非禹予子也。益启俱贤而天下皆曰启。吾君之子也。人自弗忘。禹何与焉。于戏。尧舜之后。惟禹为大。而三代历年。惟夏为短。惜乎哉。且余读夏史。别有感焉。夫禹之声教讫于四海。启又用集厥命。而太康承之。一游畋。天下弗忍。身失其国。数世不振。尽乎人君之不可以有恃。有恃而逸。太康犹然。况其下焉者乎。
殷论
太甲之改过。太戊之弭灾。盘庚之断。武丁之卜。祖甲之义。寔万世之所传述。而具萃于商。猗与晠哉。诗曰浚哲维商。长发其祥。夫自汤迄于帝乙。盖屡衰而屡兴。天下于于。典刑犹存。大哉质也。向使帝乙之没而启果立者。商之传世。其有量乎。呜呼惜哉。
周论
周之历年最久而贤王绝小。文武之后。廑有三王焉。曰成曰康曰宣。而宣则又未克终矣。其一败而不复振也无怪。然且至八百馀年之远而不遽亡者何也。曰圣人之功。曰周公之礼。孔子之教是已。周公制礼治周。其文郁郁。繁简得中。型范大备。故东迁以来。诸侯僭乱。天子之号令不行。而典章具存。其流风馀韵。犹尚未泯焉。则国固未可动也。降及匡定。消亡殆尽。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7L 页
而孔子出。悼斯文之将坠。慨王政之日非。于是作春秋。以诛乱臣贼子。三千之徒。盖多与闻。是以天下之人。晓然皆知逆顺去就之分。暴秦悍楚。狼顾胁息。莫敢先动者殆二百年。虽载之空言。未见于事。而其振厉王纲。维持邦脉者。有如是夫。噫周公定之于方盛。而孔子扶之于既衰。则其功又加大矣。不然以削弱陵迟之势。当列国僭乱之馀。七雄并吞之世。能拥先王之传器。建名诸侯之上。若是其久远耶。愚故曰衰周之不亡。圣人之功。而其不振者贤君小也。
秦论
三代之兴皆以德。其亡也皆以失德。惟秦以法兴。亦以法亡。史曰秦文公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夫法之惨刻者。无过于三族。按襄公始列为国。而文公即襄公子。然则秦之法。盖自厥初而然。非孝公用商君而后始有之也。但比初加密耳。周辙东迁。文武之德衰。而威文之义起。当是时。盖无所事法。秦仅能自守其国。而不敢以尺寸加于人。及王道缺而霸迹熄。七雄并吞。强者乃胜。当此之时。诸侯皆无德。而秦独有法。此其能混一者与。秦既得志。益以自用。为法浸刻。天下离心。卒归宽仁。由是观之。人众胜天。天定亦能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8H 页
胜人。非虚语也。呜呼。周人以德得天下故长久。秦人以法得天下故二世而亡。后之为国者。其必有以取舍者矣。
吴论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以称焉。若季子之让国。盖有不可胜言者矣。吴自泰伯至去齐十七八世。虽未能与中国诸姬通。无闻于春秋之际。然惟抚其臣民。修其城郭。绵绵不绝也。自巫臣入吴。吴始用兵。自吴用兵以至于亡。凡七君。不终者过半。诸樊轻进而陨于巢。王僚兵连邻境。祸起衽席之上。阖闾远迹至郢。还伤死于携李。夫差观兵齐鲁。狎主黄池。越人内蚀。身禽国沼。为天下笑。乌虖。树德而滋。好战而亡。吴之始末举矣。
鲁论
周公闻齐政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鲁报政则曰鲁从此弱矣。及后皆然。信乎圣人能知微矣。及余按春秋传。被劫杀者六世。见逐于其臣者二君。而文武之后。列国篡弑者。自鲁幽公始。由是观之。其乱比齐殆有甚焉。岂周公之言。犹未至与。抑必有所以然也。记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予鲁天子礼乐。伯禽受之。噫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8L 页
此其乱之始乎。周公乌能逆言之哉。或曰此汉儒说也。夫髭王衰矣。重耳请隧则不许。曾谓成王之贤而为是乎。曰春秋书郊牛。论语称禘。鲁之有天子礼乐也审矣。先儒曰成王之予伯禽之受皆非也。自是诸侯僭乱。大防日坏。周遂陵迟。而三家者以雍彻。季氏八佾舞于庭。政归私室。鲁亦不君矣。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夫齐鲁同受封。以至春秋之际。鲁日以削。齐日以大。若邾莒之于晋楚也。其疆弱悬矣。而子犹云然者何也。距道而言也。今有二人焉。一人强劲自恣。内利外义。其一人尪羸拘束。礼让自持。欲以御人也。则尪者固不及强者。将以与为学也则其亦可以舍此而取彼与。夫齐鲁亦犹是也。
燕论
燕召公之后也。周公之鲁。太公之齐。文献足徵。典章俱存。俨然为诸夏之望。夫召公之事。昭载诗书。杂出于传记。其嘉谟鸿业。殆与二公相上下。可谓盛矣。及求之燕。流风馀韵蔑如也。谱系之不传且八九世。岂召公留辅王家。未尝适国治民与。哙愚妄人也。怀虚名而受实祸。然彼争夺篡弑之徒。或亦可以少愧矣夫。太子丹不忍。欲以尺剑报秦。事卒不成而促其死。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9H 页
何异童子而搏虎哉。虽然无丹也。燕能不亡乎。当是时。韩魏献国。齐楚待毙。惴惴焉唯恐伤秦。卒皆俘虏而西。盖燕之亡。犹有生气焉。
祁利衰传
祁利衰者。金氏旧奴也。性朴直甚。不能俯仰以取容于人。值岁荐饥。不能自食。为富家佣。间出行乞焉。以年凶甚。人多不与施。且佣直贱。日暮而归。计所得不能食一日。久而益窘。于是祁利衰喟然叹曰甚矣吾生之苟也。吾日以糊口为事。而苦不能焉。久而盗心生。盗者吾所常深耻者也。今辄若此。吾其宁死矣乎。遂反锁其外户及门。终日不出。邻人以为狂也而不省也。再经宿而扃锁不改也而始怪之。争相告来集。穴壁而附焉。见朽椽煤壁凛若相厌者。而四无列焉。祁利衰敛手瞑目。盘膝而坐如塑焉。或怖而反走踉蹡也。或呼而与之言。皆漠然若不闻也。有村媪闻之曰彼其死也。吾曩见其忽忽不乐也。继又见其由由自得也。遂乃操一盂饭一碗羹。往敲其门而告之曰翁出翁出。我有饭与羹。持在乎此。翁出可一饱也。翁何自苦若是。久之无应也。媪复泣而言曰非饭之为。惟吾意是啚焉。祁利衰乃言曰媪之意盛矣。难得也。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19L 页
纵以媪之德得一饱。其何以继之。媪亦贫。亦何能长活我。苟其能长活我。吾又恶其无名。媪速去勿复言。媪立终日。卒无奈何也而去之。后数日祁利衰竟死室中。
赞曰。世衰道微。士大夫能全其守者盖鲜矣。若祁利衰者不其奇矣乎哉。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祁利衰小人也。穷而不滥。岂圣人之言过欤。苟使士大夫以祁利衰之心为心。则上可以保廉耻之节矣。下可以绝渝冒苟且之俗矣。于乎。尚知所以耻之哉。若祁利衰者。余又何赞焉。
肆对
退渔先生燕坐。说泽,相理,相翊,相定侍先生。拈史记中高帝推堕孝惠,鲁元事为问。说泽曰非人情。安有为人父。蹴子与女予之贼者哉。悖伦甚矣。相理,相翊曰为天下者。不顾家。高帝志在天下。岂区区爱子女者。不可以人情论。相定曰不然。是其所以为爱也。方濉水之败。从骑数十。车重不得驰。追及皆坐受缚矣。仓卒之间。若徒眷眷骨肉之情。不忍堕弃。则父子俱为囚虏。顾何益哉。且羽虽得孝惠,鲁元。必不能害。观于太公,吕后之归可知已。概高帝之意。以为羽外虽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20H 页
残暴。中情仁弱。既不得乃公则必不能加害二子。弃则俱全。否则俱亡。与其俱亡。孰若俱全。是以推堕之不疑。至于再至于三。其所以爱之者。出寻常万万。而欲其生也亦至矣。滕公之三收。岂识高帝之意者哉。先生莞尔而笑曰相定之论。于汉高祖似之。
新村志
出光熙门。过往十里。北东逾一小岭曰新村。新村三面皆山麓。而前临大野。是东湖之一胜也。左迤而东南为箭串之坪。即国之牧场处。水草甚美。缭以周阹。有桥焉广二丈有馀。高倍之。长合高广而三倍之。右迤而西得立石。石围可联三抱。高七八丈。斗起野中故名。古称立石浦。而今去水稍远。岂世异时移。浦失故道而然欤。箭水发于峨嵯之山。奔流出前串桥下。布于豆毛。会于汉。每夏秋之交久雨。水汎滥被野。舟入村中。村旧榛芜无居人。粤惟我高祖小司寇府君首胥地而亭焉。曾祖小司马府君继而增广之。今平远亭是已。久益成聚。遂为近坰大村。村老人或传以为司寇公将御营时。讥捕火贼。分别其平民见胁者。白 上而释之。披萑莽驱蛇虺。处之于玆。遂以繁盛云。今村居人几四百户。俗鸷悍好武。种麦而食。赀堪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20L 页
纳马。皆得隶禁兵。与纛水铁人大略相同。麦收而种菁。菁大而美。都人谓之箭坪菁。与往十里芹同珍之。是有太仆寺外仓。司寇公之所白建。村前有大柳树数十株离立相望者。司马公之植焉。土武就其荫墠射场。农隙以治艺。平远亭四架五楹。东堂西轩而南置槛焉。俯以观野。野周回可数百里。一举目汉南诸山苍然。三岛棋布。帆樯上下可数也。画师秦再奚一日登玆亭。望三田烟树。大咤曰此不下蓟野。但小耳。彼以技尝北游燕。必有见也。凡亭在山则寄。在野则垫。垫者每未远。寄者每未平。惟斯亭也。不寄不垫。擅山野之胜焉。东阜有任氏亭今废。稍南有许氏亭。又南折而西。有赵氏小漱玉亭。清幽颇可爱。西麓之奥。为李氏庄墟。由庄后上至于颠。以临立石。平行可置亭以眺望。山北皆土也。惟水埋洞一曲滴泉苍石可观。余惟玆土二祖所开荒。寔为余生长之里。义不容弃。谨撮其山水民俗之大槩。作新村志。
奉送伯氏陪大人游岭东序
家君之始谋东游也。诸兄弟争愿随𨓏。已而皆不果。独伯氏定出。遂以仲春二十四日。俶装发汉师。相定远送至于骊江之上。将别进曰吾闻适九郡者。冲虎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21H 页
豹之窟。抗蛟龙之渊。远者千馀里。近者三四百里。邑治间阔。人烟稀少。往往有盗贼之患。入山则望高之危。宁远之险。毗卢之峻急。九渊之深绝。或县索垂铁汲而上下。或侧行厓壁间。与猿猱争能。一差跌悔不可追。敢告伯氏。训饬仆御。晏出早入。又必念垂堂之戒。慕回车之义。毋剧吾筋力。毋动吾血气。风雾勿犯。恐致疾病。高深勿穷。恐贻忧恼。凡有所欲。必谨必慎。戒之哉。毋忽乃言。伯氏曰诺。既拜而退。诸仆来辞。命曰汝等自今日始。毋贪程毋饮酒。左右服勤。毋敢少离。皆拜曰敬诺。遂行。己巳二月二十六日。舍弟相定谨书。
答有道书
仆不量自己气力。妄论古人志业。居然为矢的矣。曩竹溪安惟弘吃吃于华偏古今之异。仆终始力言之。方在疑信中矣。即者辱惠书。以为安氏之难子。必未得其要。故反折而入于子。反覆指陈。必欲其开释昏蒙。无俾久自苦为也。仆宁不知感。谨考来书。乃安氏论古今一端。而所以行其说者。不过曰古今人不相及。古今文体裁同异。二者而已矣。而其古今人不相及云者。安氏亦已言之矣。其论古今文体裁同异。以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21L 页
为散语漫记。容可以之古。而序记书牍疏章之类。后世之文。不得不用后世。仆又惑焉。今夫序记书牍疏章之文。皆具于古。而特盛于后世耳。贤所谓后世。唐宋是已。溯唐宋以上。以书牍而言。则其散出于载籍者不绝也。若吕相之绝秦。乐毅之报燕。叔向之论铸刑。荀况之遗春申君。太史公之答任安。李陵苏武之相赠答为最著。以疏章而言则朱己之论韩魏形势。黄歇之论伐楚害益。李斯之止逐客。贾谊之条陈治安。司马相如之谏猎。淮南安之谏伐闽粤。杨雄之谏不受单于之朝。刘向之论昌陵及灾异诸对。皆可师法。而其序记则古之叙论志记皆是也。且如易系乐礼诸篇。是序体。禹贡山海经之流。是记体。特未曰序曰记耳。彼唐宋人之为此文者。非无于古而自创也。非离古而有成也。乃循古而加夫雕绘焉已矣。今贤不以是为古文。而直谓之后世之文。此仆所以惑也。夫敷陈事理。毕露情志。通畅而易究。委曲而不厌其详。此固疏章体也。贤曰惟唐宋有之。而仆则曰此亦惟秦汉有之。夫先秦之文覈而辩。西京之文徐而妥。东京之文练而切。咸能订援经史。反覆情伪。不迂晦其旨以烦神虑。不枝蔓其辞以疲省览。若今之为疏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22H 页
章者。按而行之。蔑不具矣。则使今而无唐宋。尚有据也。唐宋而无秦汉则吾又知其必无据也。而贤乃麾秦汉而进唐宋。其亦惑矣。且夫散语漫记。容可以之古。则序记书牍疏章之文。亦可以之古矣。序记书牍疏章之文。不得不用后世。则散语漫记。亦不得不用后世矣。今贤曰散语漫记容可以之古。而序记书牍疏章之文不得不用后世。此又仆之所增惑者也。噫是人也承是世也仍是文也宜无异同。而贤始论其世而别焉。又就其人而别焉。又复欲别其文矣。其别愈精。其害愈深。此其习闻今人之说。未尝以古人志业自期也。仆且张之。夫古之人。振拔衰薾之风。淬厉精明之气。嘐嘐然以为彼丈夫也。吾何遽不若。日进而思齐焉。今之人乐径易厌烦剧。安于自小。以为士生斯世。古人终不可到。索然日退而不自知。是故古之人据经包史。汎滥百家。钩深极高。毙而后已。今人则不然。假宿于欧苏。归身于晚明。谕之以马韩则笑之。夫古人之志业如彼。故其成就也高明广大。真可以不朽于后世矣。今人之志业如此。故其终也隘少浅狭。无以自立。其稍有自立者。随而无闻矣。此古之多文章士。而今之文章之士绝少也。子云曰丘陵学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22L 页
山而不至于山。百川学海而至于海。此画不画之辨也。是故韩文公非先秦两汉不读。柳宗元参之左庄诸家。欧阳永叔摹仿史迁。苏轼旁及于老佛书。向使此数公者。其用心如今人。则安能使当世视以为法。后人颂之无穷哉。诗云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此之谓也。仆愿贤本六经参诸子。源秦汉流唐宋。毅然以古人自期则斯古人矣。若又必已见而狂吾言也。彼欧苏者亦古人也。不如且就东方。读稼牧溪泽之集为近也。犹不如就今日法当世治文者之为尤切也。尽言至此。倘不罪否。如仆者固不能者。无待乎多言。而乃若其志则有可取者耳。
金氏义烈传
论曰倭之始入东莱也。府使宋象贤死之。君子知国不遽亡也。余观当时藩臬之臣。皆拥兵自卫。寇至辄鸟鼠窜。以致三京失守。八路丘墟。终始以讨贼为己忧者。唯李忠武公一人而已矣。则国之存者幸耳。及按壬辰日录。草野诸公。所在起兵。多者数千人。少者二三百人。慷慨雪涕。忠义相感奋。或野战或城守。随仆随起。至死弥厉。虽兵孤力弱不能使之大创。然其蜂壮勃郁之气。塞乎两间。有足令王纲自振。妖祲自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23H 页
销者矣。嗟乎。国之不亡。谁之力也。传曰国以义为利。诚哉言也。余故尝以为龙蛇之际。有能提一戈横一剑。瞋目而拟贼者。无问其大小胜败。苟以义名。皆可传也。余从宗老上舍世亿氏。得其先祖事迹。一门之内死者二人。成功者三人。不已赫乎。于是作金氏义烈传。
金万寿字德老。光山人。流寓凤山郡。有母弟三人。曰千寿,百寿,九寿。万寿身长九尺有馀。胆量过人。诸弟皆武健。乡里畏服。万历壬辰。倭犯王京。 上去邠。下谕八路士民。令起兵讨贼。万寿时失职家居。闻变痛哭。遂与诸弟举义。壮士应募者九百人。众推万寿为大将。于是万寿将九百人。星夜赴难。至长湍。与刘克良军合。御贼于临津。我师败绩。百寿死焉。万寿与二弟奔还本郡。益募材勇为再举计。会子光铗自行在假节至傍县。子弟多愿附者。军声稍振。当是时。临津破。畿湖无阻碍。贼酋行长据平壤。分兵掠海西。列邑皆溃。本郡守亦遁去。士民奔告于巡察使李镒。以万寿权行本郡事。人心小定。八月万寿会诸郡兵。讨贼破之。报捷于龙湾。 上初闻海西皆从贼。及捷音至大喜。即命近臣制教书。宣于万寿等。若曰每念中和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23L 页
以东之民。悉被锋镝。予用悯焉。今闻凤山金万寿,黄州黄河水,尹聃,中和金进寿等。纠兴义旅。杀贼甚多。以为此辈忠义。苟令吾民免于屠戮。生可同享。死荫子孙。姑除万寿宣传官。河水礼宾寺判官。聃义禁府都事。进寿仪宾府都事。以万寿,河水,进寿,申胤贞等为义兵将。秋凉乍动。边塞早寒。霜露之降。慄然悽怆。思归一念。如水东流。速清道路。来延乘舆。学士李好闵之辞也。教书到郡。万寿父子兄弟西望拜泣。以死自誓。贼数万兵驻洞仙岭。万寿军栗津上。与相持而已。贼移屯富车原。万寿潜渡水击之。一日三战三捷。又袭南山贼破之。与尹聃,林仲梁等猗角东南。以缀贼兵。贼终不敢专意西犯。明年天兵拔西京。贼东遁。万寿率诸将设覆于砥岘。斩数十百人。贼退屯岭南。朝廷重南边。以万寿为珍岛郡守。时统制使李舜臣军闲山岛。义兵将金德龄军光州。万寿日夜缮聚。给饷二军不绝。无何忤权贵去。及录勋。又为媢嫉者所抑置原从科。识者嗟惜焉。万寿性至孝。母老遂绝意仕进。家食十年。母卒未几亦卒。年五十五。葬于本郡禹岐山之原。万寿自为儿嬉戏。辄作营陈状。及长读书略通大义。往往抵掌谈兵。人莫能颉颃者。以武举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24H 页
屡官至丰川府使云。 宣庙特赠工曹判书。 肃庙戊子郡人为立祠于湖上。名之曰忠烈祠。以诸弟光铗及姜灿,李蓊配食。
千寿,百寿俱以壮勇闻。方义师之赴难也。万寿将百寿,九寿先驱。千寿殿。上舍崔涉,李蓊居中参谋。进与官军合兵。战于临津。官义兵皆败。时南风骤起。烟焰扑天。百寿大呼曰男儿死耳。跃马突陈。与守御使申硈,助防将刘克良同死。千寿,九寿收兵而止。得与万寿逸去。丰德岘之战。千寿中丸不死。后与百寿俱赠职。配食忠烈祠。
九寿字忠老。万寿少弟也。状貌雄伟。少读兵法有知略。万历武科。又擢重试。为训鍊院佥正。先难弃归。始兵起。九寿言于万寿曰。兵法器械不利。以其卒与敌。贼之长技在火炮。非我弓矢所能当。若以长枪大剑。掩其不意。可取全胜。万寿然之。大铸枪剑。遍颁壮士。以是贼大挫。富车原之战。九寿先登陷陈。斩贼酋一人。一日天大雷雨夜黑。九寿曰昔刘锜乘风雨有顺昌之捷。今其时矣。万寿从之。又大捷。其出奇多此类。乱定朝廷设军功厅。诸将士或诣厅自言其功。九寿曰君臣犹父子。父不幸遘难。子救之而后。敢自言乎。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24L 页
退居黄山。渔钓自娱。戊午渡辽之役。起家从军。中流矢舆还。明年九月卒。葬禹岐山下。 肃庙朝特赠工曹参议。从祀湖祠。
光铗字子长。万寿子。长身玉貌善骑射。年十六冠武榜。明年乱作。 上西狩。光铗以都总都事扈鴐。进曰臣愿得一节西归。鸠兵扫贼。以迎大驾。 上壮其言许之。光铗乃持节行收镇堡守卒。至本郡。时万寿兵败自临津归。得光铗喜甚。进与贼遇于丰德岘。贼势大。诸将新败。皆有惧色。光铗独奋直前贯贼阵。贼披靡。斩其队长一人。复与诸将进。诸将踊跃赴之。意益坚。无不殊死战。贼遂大奔。是役也。千寿中丸几殊。诸将多病创卧。光铗卒无伤。自是贼畏光铗。遇之辄引去。光铗自幼有神勇。趫捷如飞。遇大敌气不少挫。好先登取奇胜。故能斩将显功。常为一军最。其轻进而败。亦以此。贼屯可左村。散军刈稻。光铗谍知之。帅数骑直驰。到可左村。贼酋方手一旗。指撝刈稻。见光铗惊引而起未及。光铗至格杀之。搴旗出。诸刈稻者大骇就围之。闻其为光铗。皆咋舌不敢近。贼入南山。阻洞仙为固。万寿曰贼据险自守。猝难破也。若得勇士往。刺杀其酋。仍急击之。可以得意。光铗请自行。是夜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25H 页
雪。光铗与勇士十馀人。缘崖出贼后觇贼。直入其卧内斩之。持其头大呼曰我金光铗也。贼大惊莫敢前。会万寿兵至。夹击大破之。光铗自将。追馀贼至古井村又破之。次富车桥。若有呼者曰莫过桥。马逸不可止。遂过桥伏发。是日光铗竟中丸死富车桥下。初光铗截其发。约左手无名指。示母曰儿已捐身许国。原隰之裒。以是为识。光铗既死。诸将吊万寿。万寿曰无用吊。吾儿死于王事。是其志也。事闻赠庆尚左水使。后万寿赠判书。光铗下一阶为参判。
往者三州李先生。为作禹岐山二铭而序之曰。金氏之门。忠义一何多也。斯言尽之。铭曰。公有令子。有力如虎。横戈跃马。漆齿褫魄。俄以尸归。一军雷哭。公曰毋吊。死得厥所。即其铭而光铗如生焉。余闻光铗未娶而死。万寿遂无嗣。立千寿子光铁为子。呜呼悲夫。
答金伯刚
宋说亦曾见之。弟平日推尊原道。在法言中说之上。敬其人至及其像。今承亟撤之教。不觉怃然。第此本唐人摹之。外国人传之。至今屡数百年。妇孺见之。皆以为夫子。岂可以宋之一言而遽议藏弆乎。韩熙载有美髭须。不能自有。毕竟为退之出色可笑。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25L 页
所论益经语。的确可喜。而抉摘稍费力耳。弟始见此时。已疑其非伯益所纪。而其文博雅高古。决非汉以后书。又意其实出于伯益之手。而其诡诞不经。自相矛盾者。皆后人傅会耳。日间偶阅成都扬慎集。有论此经云周太史终古史佚之所纪。其言有理。今示断以为邹宋所为。大有所见。但彼专以推衍为说。不应简直乃尔。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如欲指其罅漏。一一言之。岂止于章山数条耶。然其为书大奇。好古者不可不一观也。
桃榭问答
客问于主人曰子闻燕事否。主人曰唯。愿得其详。客曰其主荒。其大臣贪佞。水旱频仍。盗贼窃发。西胡耽耽。苗蛮横行。天下之省十三。今失其七。师徒熸于疆场。徵括及于辽沈。传说之大槩如是矣。主人曰唯。危乎殆哉岌岌乎。客曰其遂亡乎。主人曰唯。其亡矣。不于其身则必于其子矣。奚为知其然也。曰胡无百年之运。理实然矣。今其势成矣。客曰有是哉。子之痴也。皇帝没于甲申。甲申之距今。已百有馀年矣。子将奈何。主人整襟曰何言之率也。甲申之后。尚有数君。数君者存则明存。明存则固不可以轻加与夺也。曰南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26H 页
京则可。浙闽则苟矣。曰恶。是何言也。逃债之台未墟则共主故在。驾海之舟未覆则正统犹续。彼江浙若闽广若缅甸。不已赫乎。曰然则后有如朱先生者作。修宋元以来国史。则固将讫厓海而及缅甸乎。曰然。蜀之为汉。或者疑于吴恪。而纲目犹与之。况于以此之正而无彼之疑者乎。客瞿然曰鄙人失对。今闻命矣。敢问继胡清而起者。其苗蛮乎。主人曰首发难者。未必得天下。自胜广而然矣。无已则为真人驱除耳。客曰彼之有天下者。其华乎。抑又夷也。主人曰其华乎。天道一阴一阳。人事小人屏而君子征。客曰闻道西胡盛。长戈十万兵。虎视红头帝。飞书动北平。天意固难知。毡裘膺历数。清人纵灭亡。未必生真主。此非子之诗也耶。今何言之异也。曰然之然之。是要之也。客曰然则天其或者复兴朱氏乎。主人愀然曰吾未有知也。吾未有知也。必舜之德。田齐代兴。必禹之功。勾越后盛。汉之亡十年。光武勃焉。今 皇明则失汉之时而远舜禹之功德矣。客曰唯唯。今或者以为彼之盛衰。我视以安危。彼之存我之福。彼之亡我之祸。是固过矣。彼失中原则必据宁古。宁古近于我境。我岂得晏然哉。曰然。虽然天下之大而失之。宁古之微。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26L 页
又安可终抚而有之。客曰吾闻宁古之甲兵利仓廪实。盐山左峙。铜海右汇。民庶殷富。城郭峻极。岂累世石画而一朝瓦解耶。主人曰必如子之言。董卓之郿坞。赫连之统万。虽至今存可也。苻坚之连兵百万而散。铁木之设都二三而堕。岂非以其天与则一旅乃兴。天夺则九族皆离者耶。客曰彼乃颠败则于我必多不虞之请难处之事。将若之何。曰试历言之。客曰彼若疆场日蹙。寇敌日深。则必徵兵于我。我欲听则国半丧。不听则祸至。将若之何。主人曰自古我国之于中国。附从而已。非比内藩之可号召而至也。彼乌得以令我哉。曰然则深河之役。我何以发兵耶。曰异于是矣。当是时。虏在我邻。且辽沈在华偏之间。约期共举。寔兵家之长策。而持券责报。尽 皇恩之难忘。则虽令倾国而起。势既则然。而义亦所不敢辞也。不尔自古安有拒敌于门墙之内。而召兵于图籍之外哉。曰彼既失关则必退据巢窟。徐图兴复。飞书求助如之何。曰树德务滋。除祸务既。彼创业者必不遗疾于其子孙矣。其势必出于迅扫而不容其图复之暇矣。客曰是则然矣。彼既据宁古。宁古地小。不可以容众。则彼必借地于我。我将奈何。主人曰祖宗地不可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27H 页
尺寸与人。曰不然。牛虽瘠。偾于豚上则必无幸矣。我弗听而彼意有出。则磨天以北晴川以西。非我之有也。且子独不见夫丙丁之祸乎。主人曰始滋之势。急于风火。方蹶之气。危于缀旒。彼将自亡之不暇。奚暇亡人。客曰责岁币则如之何。曰姑仍其旧。客笑曰子尝守先正春秋之义。痛季世金缯之耻。今彼虏狼狈出关。流徙垂亡。而子犹欲以岁币迎之。何前后之无据也。主人喟然而叹曰是难言也。是难言也。但不宜假义昧势。遽绝其好。轻挑其祸也。客曰彼若分北而东。求寄寓焉则奈何。主人曰古者诸侯失国则托于邻国曰寄公。安有昔尝号令而今请寄寓耶。必无是理。万一有之。不受而已。客曰然。吾请复有问焉可乎。齐公九世复雠而春秋与之。今承其弊。或闭关绝约。或倡义刷耻。明 列圣含忍之心。使天下后世晓然皆知。子以为如何。主人整襟危坐。慨然太息曰。是余宿愿也。但恐今时则不然。始既不能死义。终又不能审势。内无修攘之实。而外慕复雪之名。则未见其可也。子欲强援齐事。而吾又恐其为景定之续耳。客曰后之主天下者。发师穷追。要我夹助则如之何。曰辞之。曰辞之则将置之耶。曰知我之必不助。彼当不复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27L 页
强之也。客曰欲收我则如之何。曰从之。曰我国素以礼义著于天下。今也中国三嬗。而我辄奉表而随之。岂不为海东诸国之羞耶。曰不然。 皇明有大德于我。而我不能死者。诚以 宗社为重也。况于彼清也何有。客曰徵兵无虑也。借地无与也。岁币仍之。寄寓拒之。辞兵也听收也。果皆如子之言。我固可以高枕无忧耶。主人曰胡为其然也。 皇朝迁而南。我未有为。彼歼则北。我岂可以无备。曰备之之道。何如其可也。主人曰上下一心。惕若寇兵之将至。凛若国势之将亡。多方而谋之。随机而应之。大略如斯。然子之论。不于其本而于其末。顾余之忧。不在乎外而在乎内也。何则国家 圣子神孙。继继承承。多历年所。式至今日。纪纲懈弛。风俗颓败。名分亏而上下相陵矣。朋党痼而门户各立矣。仕路不清而奔竞作矣。科场不严而请谒肆矣。团束不精而军政紊乱矣。经制不行而民怨朋兴矣。百弊交作。难遍以举。而大官区区。小官摇摇。 主上明圣。德不布闻。万一有变。宁不大惧。客竦然而听。瞠然而前曰此将奈何。曰是亦有道而已矣。崇礼让厉廉耻。辨淑慝章贵贱。择辅相纳谏诤。破资格用乡贡。革徵布行均赋。则纪纲可立。风俗可
石堂遗稿卷之一 第 28H 页
厚。名分可定。朋党可消。庙谟可恢。台风可振。兵制可正。民产可裕也。苟如是。百工喜而四方动。万事集而众瘼祛。曾内讧之不作。何外患之足恤。于是客起再拜曰子之辨博。子之志大。吾请恃玆而无恐于燕事其可乎。客去而序次。以为桃榭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