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海岳集卷之三
海岳集卷之三 第 x 页
海岳集卷之三
 序(附后叙)
  
骐骥志序(己未)
鹤奇禽也。善飞。飞而薄云汉。前真称骐骥焉。其节丽故力强。髀洪故能骑乘。轩前故乘不垂。垂后故身安。长颈而广翼。故依而千万里。色白取洁也。竦身取爽也。转项而鸣。其声高朗闻于天。寿不死。乘不可量也。骐骥者良马也。人骑而日行千里。或数千里。天山逸人柴北樵者撰。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73H 页
骐骥志后序
海隅陋夷。柴北樵者。生厌英华。怀抱朴野。栖身里都。杂迹工贾。恬处隐约。睎俗大雅。䘊䘊埃氛。稠稠茅瓦。汨邑陶壅。荏苒炎夏。幽苦默思。遂通爽志。喜应寄心刀腊之吏。乃撰斯文。吟余之跂。散叙幽经。次书记事。轩仪竦峙。露晴莹睟。澄心冥想。清爽自然。悠悠白云。湿我巾扇。
送徐侍郎(命膺)通信日本赆言(并序○以谪不赴○癸未)
维 上三十九年。日本国请邦信。徐侍郎𠷢 命将行。求赆言于同朝。而余从荐绅后。不见遗。顾无道术文采能风人者。何可当也。何可当也。 上方御讲鲁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73L 页
论。时余待罪 经幄。考捡章句。仍依圣训。出言以慰之。
侍读李明焕曰。徐侍郎诵诗三百。行已有耻。子已识其大旨。居处恭执事敬。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矣哉。癸未天中日。
海岳集卷之三
 后叙
  
书林锦湖鳌山歌后(癸酉)
林锦湖亨秀少登第。能文章善射。美风仪。气岸卓荦豪逸。时称国器。丙子间。出拜会宁判官。其鳌山歌,关山别曲。脍炙一世。此亦其时啸咏中一事。退溪先生酷爱之。每称以奇男子。晚年诵此辞而辄思之曰。安得与林士遂相对乎。盖见先辈许与之不少矣。惜乎当门之兰。不免于斧锄。此玄轩居士所以雪涕而不止者也。今余逾岭。搜访其迹。遗唾馀咳。荡然无徵。俛仰旷感。不觉慨慷而发叹。遂以此言诵于元戎。元戎拍案称快。题其大雪辞于行营之永啸堂中。复以拙笔书此歌。揭于鳌山之涤愁轩。寓其湮灭之悲。而以遂骥尾之愿焉。
海岳集卷之三
 记(附游记)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74H 页
悲岛竹记(丁卯)
丙寅孟夏。余自蓬莱浮东海。舟泊国岛。还至压戎。得岛竹数百竿归京。竹性劲宜于箭。赤志斑斑。多有如玳瑁者。短者割作笔管。长者矫之以供烟茶。识游也。人之见者曰。竹在岛。有美质而人不识。不需于世用。不过为等弃草茎。今见收于子。适其材资于器。大以近君子高士之口体。小以不离于骚人墨客之握中。竹之身荣矣。余窃悲夫。岛竹顾其生可异焉。余观国岛石丛崒水上。拔直竦百馀仞。其下水底。不知其几百寻。自地贯其水尽岛。迄于其巅。亦不知其几千寻。自陆距岛水行十馀里。泥淤不能侵。烟埃不能渡。望见云气空濛。白鸥高飞。往来其上。登其上。不见一点尘滓。寒沙洁白。爰有竹林迎人。声骚骚如有惊动容。怜哉竹之生。一朝逢人之伐。贾于货迁寰阓。重以煨其身雕刮短长其节。或为引烟之隧。或作握中之物。内受涎津之煎。外受汗泽之污。青者化为黄。赤者渝为黎。至于形色之不保本初而不舍于人。悲夫。竹之生厄矣。东溟万里。长天寥廓。怊怅白云山䧙。自出苍苍。大笑之寓。放言寄心。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74L 页
游三藐记(己巳)
三藐佛宇。名出于佛。其言吊诡也。吾何以称焉。己巳秋。余与李元灵胤之,吴子敬父游焉。藐之基处于高。出乎山之顶。仰视藐然。有不敢攀之思。梁桷古丹碧剥。藐乎其年代之不可记也。云海则万顷汪汪。山出棋置。波涛之所积。日月之所隐。涯岸乎淼漫。藐矣其难穷。此岂非吾之所谓三藐者耶。元灵胤之章词博雅。翰墨遒古。傍通绘素之妙。三绝之藐乎不可及也。敬父其质白。其言信其行实。虽然未尽有二子所有。自有众人所未有。其亦藐乎不可及也。文雅之萃。于斯为盛。三藐之称。岂偶然哉。东人有言曰神僧道诜登冠岳。北望三角。西望大海。粤瞻三星峰下有灵气。营屋于其巅。以谓后代必有高人者过。意在斯乎。意在斯乎。而三子何可让焉。昔羊叔子临岘山。慨然有湮灭之感。苏子瞻有桓山之歌。而八子之迹显焉。盖亦有足多者矣。若余才无可称。行无可传。已幸不遗于三子之林。况蹑筇屐之后尘。躬逢瑰观者乎。士晦述三藐之行。
橘盘记(癸酉)
洪维我 圣上二十九载月嘉平壬寅。 王世子邸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75H 页
下召司书臣明焕,洗马臣载纯。对于德成閤。讲讫退。曰坐。从颂薄有馈。中官拱盘前。漆重盘仍铁。盛凸山橘色灿然。遂齐起俯稽首。执橘一剖房嘬。味中胃爽。怀核重起重俯奉将出。 曰毋。受有仪袖。皆伏起启袖分橘。橘尽盘底。见有墨在中。相视色动。臣明焕作而俯。空首至地。 曰适有述识视。臣明焕飏言曰。盛乎斯 文庙遗事。旧闻获今睹。实旷世龙光。 笑曰。和。勿出可前和。中官传砚墨。新泼笔濡展纸退。又 笑曰。复橘一二啖。臣明焕起肃。皮二橘嘬一尽一半。乃书曰。味知颂楚果。 恩重赐疏金。内白丹心照。恭赓 少海吟。臣载纯书曰。登筵承 赐橘。分取满盘金。奇果犹 深渥。盘中又 睿吟。 曰读。臣明焕读。曰释。臣明焕释。 曰仍读盘。臣明焕起俯。复端躬跪读。 曰洗马读。臣载纯读。 曰洗马释。臣载纯释。臣明焕请降纸书。 曰昔如何。曰 文庙其书盘。曰如勉许拓。臣明焕洎载纯拜稽首擎盘出。越翌日二十三癸卯。辅德臣垡请盘藏于院弗许。臣明焕申告。 顾笑曰。肇下司书。司书持。臣明焕起拜。拜而起曰。惶陨敬镂藏。子孙宝之。他日臣明焕侍。 顾问曰。复有述乎。曰有。 曰诵。臣明焕咏而释曰。抱经羞琢玉。怀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75L 页
核詑分金。重玩盘心墨。一叹还一吟。此抱盘归院。喜而述。千金当一字。廿字几千金。持作籯中遗。孙孙子子吟。此承 赐盘音。感而述。 曰书上。置以览。臣明焕拜稽首曰。敢不祇承。 勤命恐渎。渎则不敢。 曰俞。臣明焕退而识。岁 崇祯纪元后百有二十六年昭阳作噩律中大吕之晦日。翊卫司洗马臣吴载纯写。
羞翰斋记(甲戌)
天下事有同异。有迹异而心同者。有名同而实异者。异而同。君子许之。同而异。君子恶之。昔吴中张翰见秋风起。思鲈鱼莼羹曰。人生贵适意。富贵何为。遂命驾长往。祇今传之以为高士。今余家寒而亲年高。无以资供。营寸禄于风埃。获一麾于西州。盖为便养地也。其邑名。与张翰之乡偶同。汉北亲知多美之。或咏于歌章而送余。视余行若归吴行装。余固笑其夸张。受而藏诸橐。有时讽吟于路上。居然行五百里。舟渡阅波之汀。中流沿洄。举觞俛仰。晴沙暮日。烟草极目。依熹沧波。孤帆来泊于吴洲港口。及夫入邑而莅任也。牙角喧导。雁鹜群迎。已觉俗物之恼意。而维时春夏之交。民务方殷。簿牍盈案。神思焦悴。踰月而少静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76H 页
暇时。超然中夜。瞿然有感。叹地名之欺人。而吾亦自欺于舟中光景矣。噫。季鹰之思。在于谢冕黻。而余之迹。未免羁縻于朱墨。季鹰之归。在于适意肆志。而余之来。未免陈力而就列。以此视彼。岂无虫鹄之羡哉。此吾所谓名同而实异者也。昔鲁男子拒邻婺之托。而君子称之曰。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此。期于至善。不袭其为。斯岂非迹异而心同者耶。悲夫。未挂秋风之帆而慕虚名于莼鲈之乡者。殊异于鲁男子之学柳下惠也。此吾所深愧于旷世而寓警于名堂。以勉余归山之志焉。
阅波亭重修记
凡作则有形。有形则变。此固然之理也。天作之大者。莫如山海。而高山或变为深谷。沧海或变为桑田。况人作之宫室台榭。风雨之所萃。霜露之所侵乎。此皆自然而成。自然而化者。然而山与海天作而天变之。宫室台榭之兴废。亦各由于人。斯岂偶然也哉。阅波亭在江东县西江龙桥上。其创不知年代。余于今年三月。莅是邑历斯亭。垣宇颓轩棂敝。草高于阶尺馀。亭旧设站待星使。站废亭亦废云。时余喟然而过。居无何。邑务少暇。廪捧梢赢。遂兴修改之役。使县武刘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76L 页
再雄董之。鸠材雇丁。扶倾葺朽。被以朱碧。铺以石砖。三阅旬而功告讫。余与宾客从事登临焉。庭院一新。殊异于昔日光景。维时中秋。天宇澄晶。原壄旷朗。俯见前江。泓碧清澈。水底游鱼可数。爰有一道石梁。横映波心。譬若白霓亘空。此其为龙桥者欤。余顾谓宾客曰。美哉亭之望也。北詹慈城姑郭。连绵云际。南见凤台龙岑。腾翥浦口。东则朴山之盘纡屈曲。西则子峰之缥缈秀耸。何其不见于前而见于今耶。噫。是皆亭之固有。而亭之废。人厌其荒陋。不历考其胜。亭之新。人乐其爽垲。始评论其槩。乃知山川显晦。系于亭之兴废。其亦可哀也已。亭古无名。称西江院。嘉靖间。颐庵宋文端公改今名。文端公余之外先。曾见其家乘。有水月亭歌。斯亭命名之义。与水月亭一般。而其盈虚消长。造化无尽之理。尤较著于斯矣。信乎陆机之言曰。川阅水而成川。世阅人而为世。夫亭之阅世。与水俱长。逝者如斯。来者滔滔。敝而复新。新而还敝。不知既𨓏之阅几许兴废。而又不知方来之阅几许废兴也。文端名亭之意。其在斯欤。悲夫。天地长远。人生苦短。王乔赤松。不可攀援。则浸浸大暮。将无回复之期。此吾所钦羡于斯亭。而寓感于记末者。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77H 页
晦庵先生牧爱堂书额记
牧爱堂题额。晦庵朱夫子书。我先祖得印本于燕韨。藏箧笥传家中。今年春。余莅吴洲。衙轩毁破。废已久。无观民之所。不得已略加修葺。使苟完而堂旧无额。遂走伻于京第。赍印本至。敬摸刊揭。其帖末小识曰大明天顺庚辰。余子俊守西安。得原本拓刻于石。要为遍示有司。揭扁于治事之堂。同一黾勉以牧爱为职。冀永先生之笔法云。噫。临民之要。不外于牧爱二字。而况其书亦晦翁遗迹者乎。余子刊传之意。可谓勤矣。顾瞻今日中州陆沉。不知县邑有司之居。果能遍揭也否乎。吾东之悬此扁。自此堂始。其亦可幸也已。呜乎。坐此堂而见此额者。不忘先生命名之义。而想像先生心画之正。以先生之诚意抚民。以先生之心法莅职。不负余子黾勉之志。则庶乎其可也。
海岳集卷之三
 游记
  
杨麓之行(壬戌)
壬戌。期七士于杨山之麓。凄风阴曀以寒之。故清明不花。
季春壬寅。西升于清枫之磴。观梅柳。降坐于阁。进杜饭。至于苍苍之西亭观月。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77L 页
癸卯云雨。
乙巳。东北翔行四人。致伯,士晦。得初。景龙。曰是与出郭。以望四野。爰有野麦青畴。士晦见饥男女。作忧以语曰。东北阻饥。荐灾不迁。农工失业。男女不食。官人惟悴。世民之恩息。顾念悲怀。流涕芔陨。何谋于游。何意之忘。予数人其今朋乐。上天亦顾念吾康乎。致伯嘉之。
循虖石鼓。于是出于水踰之阴。得绝普坂之队。又北绝于落岸。又西入于林中。至于古庵之墟曰云台。是惟东海之良山。云台之阳。清水出泉。九限若阶。飞川流行。曰维流。下受石如槽。是曰槽溪。赵行上下。以观步虚之基。而踏飞虹迎流洗四士手。乃披苔视铭。眉曰九天银瀑。至于达岳之闾而休。以食四士之人。
东行绝于达岳之西。溪曰西溪。金鳌氏之所游居。草木硕美。人畜之所昌。以坐盘石之亭观流。降拜于金鳌之祠。旋行至于金骨之山。曰金骨。是惟士晦之所主居。爰有温谷。四周若城。而有三世之葬。陵衍平陆。寡人畜。一夜宿。士晦永念伤心。乃思终始之理。于是悽然。致伯出训于士晦曰。自古有生有死。岂独吾与若。士晦不乐。出于远念。士晦悲之。乃又叹息。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78H 页
丙午。纪迹于金骨之石。南临流水。致伯美之。是曰观潺。爰有守犬。载立不去。士晦纪之。是曰逢犬。
南行至于昆邱。昆邱之人伯圭从之。至于隐寂之队。金骨之人进四士杖曰。隐寂是惟北山之幽谷。水流石坼若门。是曰门岩。伯圭乃画名纪岁以诏后日。
又南至于流玉之川。圣德之人释耇膜拜而见。是川在水山之东尾。曰水山。是惟杨州之良山。寡草木泉水平。寒石流若布。偃下冷潭。
昆邱之人伯圭盛馔。具莎菜四缶。玉食十盂。进鸡羹四皿。以供四士之人。洗泉水手。流石画字。
芦原之人。大奏五乐。请四士饮不许。四时息于流玉之川。
逢美卿用晦(缺)。萃七士于玉台之下。以观宜宁氏之墟曰玉台。平阿无险。四彻中绳。
是日复北行。七士之骑。贯列星陈碧骢。美卿浅骝。用晦黄牡(缺)。得初后行。景龙白驴。致伯深骓。士晦野牛之乘。先道翔行。驰驱十里。及暮至于金骨之山。舍于木石。
丁未。西行至于直谷之人。其进酒一鍮。于是降雨。下马立于草中。七士之人。陈坐于直谷之亭。直谷之人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78L 页
效山。爰有松泉乐都。西南清潭。好无彊语晦。七士之人。冒楮衣茅服。赵步上下。以雨之故。命徒属行。七士之人恨之。
复南行至于道峰。曰道峰之山。清流山石。爰有大木硕草。以见双贤之庙。七士入庙门。庙人展藁席。于是陈列再拜。撤出庙门。题于策曰金履远,李克显,李徽之,李明焕,金履复,李潭(缺)。壬戌三月十八日祗拜。乃遂南行。中道用晦告别。六士曰怅。终日雨行。是日入于京师。
士晦乃里东土之数曰。自京师水踰以北。至于普坂之队。槽溪之流。二十有七里。自发阿东至于达岳之闾。一十有五里。达岳东至于金鳌氏及金骨二十又五里。自金骨门岩以南。至于流玉之川。北归于金骨之山。三十有三里。自金骨以西。至于直谷一十有二里。东南还至于道峰。复京师之路四十有五里。各行兼一百五十有七里。
庚戌。士晦记杨麓之行。
海岳之行(丙寅)
季春甲午。三士之人。觞余于松中。
闰月丁酉。见城西丈人。乃登越央之石。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79H 页
戊申。东征曰杨柳氏。是与出八桥之阳。遇榆佛奴竹蔘。膜拜效程。至于天宝之邱拜墓降。丈人载驾不舍。宿于木石之房。
己酉。隃颠倒南迤车逾之队。而降休邱中。永念伤心。乃思故人鼎父。于是登鼎父之坟哭。
庚戌。南绝龙津之洋。朱陈(旌善)之人奴吹箫水中。梨飞华白。休于德邱。越四十之川曰龙门之山。流水出野。历凤台翔于平阿。寡草木月下行。
辛亥。东驰隃加老之岗。降于谷。爰有穹林巨壑。朝霞有歌。出于林中曰。山有花山有花。伊人何处。出于潢川(横城)之野。舍马升于桧冈。二驭之奴。芃满烈于葭中。麓延飏红。乃望雉岳之山。曰雉岳西岭之镇。多草木寡水石。
壬子。东行至于云乔。二驭之奴突删进文无菁茎。共朝飧。入于芳林平衍之中。爰有松木流行。四围若垣。多民畜饶雪屋。是惟乐野。北循注津之阳。舍于白乌(平昌)之人。罗氏先山。蔬一筐逆于舍。罗氏效山。曰五台寒溪青鹤太白圣留。好无彊。效人曰文氏朴氏弗名氏神怪绝群。隐迹执道术。东海之滨是行。
癸丑。东升于安驲之平。逢褐衣男子。号泣于野曰。紫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79L 页
茸大疾之剂贡于国。太医薄贿泉改之。泉之渴而茸之秀矣。余乃作忧而吟曰。我徂东陵。邱民弗皇。有骍者茸。翘翘其英。乐彼之卉。胡然我匪康。嗟我太医。方伯冢卿。勿则行求。 圣王聪明。乃隃星磨之冈。高山绝垠。势若迫星。曰是惟星磨降野。东行爰有蛊嵓。有文若蠹栖。曰是惟蛊嵓。乃遂憩于归亭。观于朱陈之府。
甲寅。舟行于大阴之江。南升于大阴之山。以望四野。曰大阴是惟东州之良山。多奥区。苍木弗畏雪。灵草生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曰大阴之北。水漏山尾曰水入之穴。大阴之泽多风。有隧是谓风出之穴。爰有温谷乐野。鸟兽之所殖。人畜之所蕃。好无彊。余乃题水之眉曰玄圃。风之眉曰阆风。刻之北行于义相之巢。削石生土。肉角若麟。松盖其上。曰义相氏教。出自赫居之代。修以颠倒之诀。辅用药物之方。理阴阳二丹之事于大阴之北。以为禅室。主曰义相之巢。是惟大阴之灵区。宝石之所在。嘉谷生之。朱陈之人奴奏洞箫。余乐。日中大风。赵行陟于合江之上。石从陆奔。三削受刀。余乃六日留于朱陈。饮于枫映。射于倚风。读书于小牙。朱陈之人。圭复效人曰。金㢸三学于万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0H 页
寿禅。三年栖于朱陈之域曰佛道心。先卧于林中。宜去箴肿。爰有神术。效区曰石项。山围中陆。洞开若瓶。曰是惟石项之居。
庚申。北绝浅津略松石。爰有陵衍平野。东陟于花渊之迁。观林水。息于馀粮。乃入耶连之谷。爰有大木硕草。爰有野兽。可以畋猎。东南行于九美之山。曰九美之山。德水氏之所主居。爰有长潭阔石奇峰之所积。百谷之所注。余乃休观九美。爰有石田山柘。寡人畜。九美之平有蓬山。爰有水田园植。
辛酉。翔行升于白凤之岗。曰白凤之冈。东海之高岗。无凡木。其北橡身成材。其南赤松黄肠。三十里无日月。余乃坐于白凤之岗。二驭之奴。突删告沧海。余作诗三章以劳从者曰。我登白凤沧海出。眷言东辙。嗟我仆夫。载饥载渴。夙夜跋涉。苟无心割。我登白凤沧海高。眷言东翱。嗟我仆夫。载勤载劳。夙夜先后。苟无心忉。瞻彼白云。悠悠我思。嗟我仆夫。毋曰咨。人不于役。安知四方。归女有辞。降休于兴。驲之人。粮绝索谷。不得。突删借民食葛粥以进。余口辛不能饮。宿于绛霄之山。绛(一作绛)霄之人佛奴膜拜而逆曰。绛霄是唯天下之良山。直石无险。四彻中绳。石洁清水寒碧。仙人之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0L 页
所谓玉关。寡草木无鸟兽。余乃观武溪碧玉之平澈。爰有层城十二。水从流其上。爰有鹤栖。落水嵯峨。玲珑珠球。以观土床。拊动岩窥龙渊。爰有硕流明石乃沉水。篆名以诏后世。
壬戌。南至于陟州。曰陟州悉直氏所都居。爰有乐野温和。好平衍。宿于竹西。水临朱榭。陟州之人奏妓要歌细琴。二日休竹西。
癸亥。舟于竹西之水。披苔视先人之文。余乃篆名述迹。南行长松之隥二十里。至于交柯之观。交柯之人延安氏。乃先泉三百。食米二囊。羹藿五裹以逆余。观交柯之野。旷原温谷。风川和舒。好无彊。爰有田鸡守犬。扶桑女柘甘荠。多人畜殖山水。延安氏告斤乙(平海)古亏(蔚珍)之病。旋至于晏海。临沧观东海之石。考古文石鹿之书。
甲子。东至于清泠。曰清泠之水平寒。明沙山平。爰有青树周谷。寡人具载立不行。过于羽溪。掘葛被于山阿。逢饥女子抱葛死。余乃作诗以哀之曰。葛之芾芾。其根如腿。人之能食。于葛何采。哿矣弗穑。少女何罪。我行其野。荠麦之枯。荠麦之枯。荠麦之无。东人之子。其焚其涂。君子之视。君子之虞。隃于火飞之岗。爰有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1H 页
长道。在山上行。日沉降雨大寒。有虎吟于屮(一作山)中。使二驭之奴突删呵之。击镫金行虎去。乃投于安仁之人。安仁之人进食。鸡声远出。
乙丑。至于临屯之人。曰临屯濊氏之所都居。是唯濊国。爰有陵衍平陆。四壄闲旷。城郭之所固。民畜之所息。多孝子顺妇。爰有大马牛豕。白蹢白角。曰是唯乐国。好无彊。雨之故。命行属休。遇临屯之人不礼行。属告饥。二驭之奴突删捽其妇。请戒熟饭。余不许。乃吟曰。虎遁于山。兕走于野。民之无处。于城是舍。此邦之人。何多礼也。临屯之人。奚琅拜䭫首。共食一行之属。
孟夏丙寅。翔行驱驰。至于后海之平。曰后海之平。温和无风。原陆平朗。爰有水田圭田。曰香稻黏黍。菁芜芹蓼。陆荠湿菱。鸿鸧凫鹥。野牛野马。守狗牢豕。凡好土之物于是出。人畜繁多。晢男子饶人屋。爰有丰篱。往往高楼。西沙之望曰草堂江门。南堆之望曰渔村镜浦。曰乌竹。是惟李君子之所降生。曰余北升于乌竹之隥。乌竹之人先出自李君子姨。曰乌竹之人蓬帻出逆。效君子之迹曰石砚草藁。已阅而行。登于镜浦之台。曰镜浦之水方二十里。爰有多鱼。浮鸟之所聚。明华人步其中出首。余乃赵行于内之湖。瞰红妆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1L 页
之石。野遇首阳氏是与语。
丁卯。至于连谷之人。马奴进山蔬食洁。曰连谷。是唯青鹤之乐野。青鹤之山。爰有好川石。无彊以观。繇俗良人物。东行休于牛头之石。得绝河赵之堆。行于平衍之中。逢鸣沙洁白如雪。飓风不扬。饮人马趾。爰有幼鸠之音。若出其迹。余乃宿于襄山之人竹山氏。乃先食米二囊露鸡二翅。海浆一壶品味七皿。
戊辰。见竹山氏于守牙。观赫居之宫。襄山之人。导余于境。至于渭川之人崔逵泰。逆余示述文效山。爰有松竹木芍药。出屋紫华畏日。乃左右望之。平衍温谷。田水啮门。东南升于长松之隥。入于伽洛之国。伽洛之佛奴膜拜而逆。曰伽洛之国。沧海之所积。日月之所出。 先王所为施宫。余乃观佛女之隧。以考前代迹。二日休伽洛之国。
己巳。襄山之人竹山氏。遣子觞余于宾日之宫。先以食米二囊,露鸡二翅,比目四十,羹藿二裹。观采贝于佛隧之下。伽洛之人。佛奴进文无三十茎,羹藿三十叶,海菜一束。余乃赐之芙蓉四注,月邻二十秉,蜡炬二本。佛奴乃膜拜而受。
庚午。南升于梨华候日。逢云物。观鲸儿之战。西行至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2H 页
于涤雪之山。曰涤雪是惟三韩之高山。百兽之所聚。飞鸟之所栖也。多卓石落水。盛夏蓄雪。是曰涤雪之山。爰有冬青,黄木,白杉,仙柏,梨华,蔘朮,黄精,菌芝。石之宝曰球琅,空青,水碧,白晶,苍玉。兽曰罴彪,野马,野牛,豪豕,豪羊,麇麚,貂,豺,豹。鸟曰青鸟,白鸟,鹳鸡,天鹅,黄鹤,碧鹘。余乃休于飞仙之石。以望天皇之溜而童子之虚。径入于芝垄之山。全石出山。流滑若陶。无毛寡飞鸟。曰余观于石室。爰有玄熊舞。众子垂于枝上。南绝沙衍。至于永郎。观雪山之影。胥宇于二水之交望青草。爰有双成黄水之湖。
辛未。升于清涧之上。以望扶桑朝出日之景。见沧积水浩无彊。南至于凌波之台。东至于仙游之潭。翔行舍于䢘城(杆城)之人洛山氏。逆余共食。一行之属。觞余于次。乃作女乐曲。舞而鼓好。用女竹须饮。曰洛山氏妣。出自盛李。 昭敬宣后之分支十三君。封其一男于临海。宠以白玉文犀。锡用土田亚室。四世归长女于洛山之金。洛山之子孙。为宗室戚。洛山氏先余食米六囊,马麦二橐,贝浆一罂,柏修五十,春扇一,红沉一缸,牛浆一瓶,汉酱一壶,胾米卵,鱼腊,醢枣百物盛馈具。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2L 页
壬申。东绝于烈山之阪。以观水闾。曰烈山之湖。洪泉沉邑。人乃化为鱼龙。屋在其下而照游于九峰。临于鉴湖之亭。曰鉴湖是惟杨彦氏之所游居。沙衍之中。圆水别海观飞来。考杨氏书。降休于两柏之下。南驰于海上。叩石钟登石船。宿于达忽(高城)之人。赵氏逆余食于守牙。曰达忽。是唯天下之良区。山川之所集。仙人之所屯。好人具屮木是出。
癸酉。东浮于海。遇大风而折帆。余乃作诗吟于中流曰。东登于木。以浮沧溟。云天拍拍。岛屿亭亭。水何弗穷。山何弗停。洪涛涌起。大陆翻覆。风鹏之翼。若没其谷。鲸鳄凌兢。若伏其渎。浩乎快哉。泻我烦积。迫于海金刚之山。曰海金刚之山。白骨出石。细分岗谷。曰是余观西流于七星之石。入于三日。乃纪迹于杨氏之石。以绝南岸。披苔视丹。读埋香之文。降坐于四仙之宫而休。达忽之人赵氏先。歌女鼓瑟曰。四仙是唯永郎氏之所游居。爰有夫容之岗三十六所。苍流水松四周若壁。是曰三日之浦。宿于海山之房。东望海门。北望蓬莱。达忽之人共余行十五日食。
甲戌。游于蓬莱。曰蓬莱是唯天下之良山。鸟兽绝群无人畜。爰有蔓柏童蔘。仙人谓之玉旸。佛氏谓之枳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3H 页
怛。爰有好水石无彊。曰余次于流黄之井垂足洗。进黄流之水一盂饮。味中糜胃而滑。逢虚气于道求食。二驭之奴突删挹天河干空树中。入粉米以进。观于百井新溪之佛奴。坦息膜拜逆余乘。余荷车行。宿于新溪之宫。
乙亥。次于钵陀。以观石水于钵之人。请戏驰水。余不许坐休于律松之下。寻杨氏石水中观篆。隃小人降休于圆。观二童子讲书。径于松林石室。绝前川。升朴达之冈。入风穴。逢积雪之解冰。见鹤巢登佛顶。窥龙姝之石闺。入于卢春之宫。曰卢春之宫。是惟蓬莱之衢。卢春氏之所游居。多郁树繁卉。爰有桂枝生华。青玉出塔。曰余临于乌啄之井。见卢春氏之像。卢春之佛客特彦膜拜以逆。曰特彦好筐慌。是与游蓬莱。
丙子。赵行于船潭坐石上承流纪迹。以诏后世。逢瑞霞。观石室于香登中内。休立石之下。望沧海。降于柏中行。复升于万观。云气隃雁门。绝白鹳之流。休于彬。至于摩诃之衍。舍金宫。曰摩诃。蓬莱之仙观。是惟昙乔之所游居。云间翔鹤笙声。于是作天乐。爰有空屮碧桂。绝鸟兽百虫之群。以望香城。乃宿于黄金之宫。余梦龙游于玄圃。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3L 页
丁丑。游于九渊之寒碧。硕水洪磻。全壑而行。皓无彊。多拔石之峰。无鸟兽迹。是余行于九渊之石。逢先人之篆。流石画封。乃记渊迹于流石之下。而书之葛铭曰曾孙之名。蓬莱之人信吾膜拜效路。曰余赵行索一渊于狮子之隥。未见返。休于石上。洗川水食而永念于中。乃思一渊。占姬氏之易。曰见群龙无首。夜次于吉祥观画。爰有佛光生于石。
戊寅。游于万瀑。行八潭。有石出于水中。棱若伏龟。曰龟潭。石水好无彊。考先人文大述迹。铭之以诏后世。升于普坐风中。悬宫洗琶琵之手。沐发于玉盆。观石上元化之文。以望大小炉。金刚青鹤之居。经石门至于表。披蒙山之裟。阅铜叵陟于天乙。朝昙无竭。一万二千。舍于六角之宫。曰正阳。蓬莱之高阿。爰有六角之宫。而王氏顶礼之所于是在。好望日月之山。
乙卯。降于顿。读鞭羊之碑。蠹书于白华。行于三观佛画。得绝郁渊之迁。龙鸣深下。余乃听。至于长舍金碧之宫。以观罗佛泥人若笑。和川(淮阳)之人金氏。共余三日之食。
庚辰。行于明。观水绝泉。江入于石门。述先人迹。记于石。曰石门之谷。是惟王子之所都居。王子之先。出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4H 页
于新罗敬顺。金氏之失国。王子耻之。隐于石门之中。爰有城郭揩堂。余乃观于王子之虚。休于灵眉于宫。壁之北纪行。以观灵中之壑。赵步隃于百塔之隥。降于百塔之谷。披蔓柏见百塔之石。爰有枫树多。落水深涡。洗苔纪于先人曾孙之迹。
辛巳。升于松萝之隥。二驭之奴。突删汲石井进水曰甘。陟望高之。草用锁四。四百九十四结。以望永郎氏之圃。乃纪迹于立石以诏后世。降于谷中行。乃上于开。蓬莱之盛。阅无彊。土中掘于躅华之木龙根。过人一尺。以为杖。山则轻且翔。则利于行。以为荷则利钩。宿于内通。曰内通之人。膜拜而逆。和南是唯诵。
壬午。东南行于谷林。复西入于真。以观三石白立之高出。休于须弥之宫。曰须弥之岗。玉戴雪湿如削。其前秀石于是多。南升于石隥以望。爰有三塔好烂嵘。至于船岩。观落泉。考缆枢于石耳。纪迹于宫之眉。径绝叶谷。休于灰壑。八千寻柏。从其下而出。过台若峰曰双柏之木。陟白云之。临三宫望众香之城。好架牙森天。白云之人。寒声击磬。膜拜而逆。余乃铭迹于石曰白云之名。夕大雨失日。降坐于摩诃之衍。见白岚出月。乃歌天问之章。命特彦唱般若之偈。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4L 页
癸未。升于隐仙之岗。以观层城。爰有落水十二。白带光越。南望云海。降至于祝兽之窦。爰有玄水九涡。东南翔行。休于卢春之宫。日中大雷电降雨。隃狗岗。特彦膜拜空首辞。是余渡于飞虹之川。二驭之奴。芃满控乘马逆余。宿于海山之房。
甲申。游于对湖之亭。归次于海山。听风琴。余乃歌云中之君。
乙酉。余乃诵二典于海山之房。玄夜有声若雷。曰海鸣。余乃筮行。其卦遇比䷇启焦公占之曰比之姤。繇曰鹿得美草。号呼其友。九族和睦。不忧饥乏。乃观变之辞曰。登昆崙入天门。过糟丘宿玉泉。开惠关见仁君。曰余书于册。
丙戌。达忽之人赵氏觞余于蕊珠之观。遗余食米五囊,鱼腊一罂,海酱一缸,羹藿百,比目五十,马麦三橐,白豆二釜。是余三日次于海山。读司马氏观穆天子。
丁亥。余乃北征。达忽之人赵氏是与出。循瓮迁。降于沙衍之中。有石若门曰门岩。爰有玫瑰丽华出沙。鸣沙鸣鸥。千里之好观无彊。至于休壤之聚。(通川)
戊子。余浮于沧海。泊金澜之磴。爰有白湩滴于玄石曰钟乳。服人润中。糜胃而长年。曰余入于金澜之窦。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5H 页
以观苍中赤心。北流于丛石之下。以降升于丛石之宫。见六方束玉。曰立丛石在前。曰横丛石在后。考仙人之碣是。余坐休。乃复降泛于沧海。迫穿岛。仰观石泡悬窠。望小天于石中。遇大风。迫于习比之人。临瀛氏共余之行属。乃至于登州之洋。宿于压戎。(安边)
己丑。余乃浮于海。泊于国岛之石域。曰国岛之石域。是惟天下之良。屿石秀沧中。无草木百兽。爰有青竹其上生丛。爰有白鸥飞翔。余乃登于国岛之上。以望积水。取白沙青竹以归。至于鹤浦。爰有温谷乐野。多人具好。水田野兽。耕则收获是利。畋则得获无彊。升于元帅之。以观沙山。至于侍中之。水从其下。周以望列岛。
庚寅。习比(歙谷)之人赠余三日食。西行隃于湫池。曰湫池之谷。多穹林大壑。风生草香。宿于新安之驲人。
辛卯。翔行绝于连松之阪。经于麦屯。至于也次(金城)之奴哮参。也次之人李氏。先余泉五十,食米一囊,马麦一鬲。正璊膜拜逆余告家平。
壬辰。西行循于夫如(金化)之聚。休于丰。至于梁。登松邱拜墓。
癸巳。清和无风。还至于天宝之丘。拜墓降。休于木石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5L 页
川。水好青木。日晡。余入于京师。
仲夏丙申。乃里东土之数。曰自京师天宝以南。至于龙津之洋加老之岗。二百有七十里。自加老之岗东至于朱陈之府。二百又七十里。自朱陈至于白凤岗绛霄之山。一百又五十六里。自绛霄之山陟州以东。北至于临屯乌竹襄山之人。三百六十里。自襄山以北。至于伽洛山清涧。八十五里。自清涧至于䢘城达忽之人。一百七十一里。自达忽至于蓬莱。五十五里。蓬莱还至于达忽。六百又一里。自达忽至于休壤国岛。二百又十一里。西南还至于习比之人。旋休壤以西。自压戎之岛以西。至于新安之驲人。一百八十里。自新安之驲人。西至于连松之洋也次之人。正璊之告家平。七十里。也次至于西南梁松丘。一百有四十里。乃还西南复至于天宝八十里。还归于京师五十里。各行兼数二千六百九十有九里。
洞阴之行
丁卯九月二十日。东行入天宝。次于木石。登邱墓。降坐山中室。观玉流披苍巢。
一日逾祝石秣场衢。入微行遵水圉山。烈寒下霜风。逢延日氏子沙中。行涉金水。曰。金水蓬莱仙人旧栖。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6H 页
爰有清流四汇石岛。人物番衍。曰洞阴之疆。登亭降坐二桧之庭。观小姑枫杉。赵行陟樽岩。以临江水。考蓬莱氏文。历白云楼小休。宿于许田夫。
二日晨行金水。溯上二乐观苍玉。曰苍玉朴淳氏之所主居。水月筠松。死以像祀。周川石壁。曰苍玉屏。俯江枫花霜霞。光映日月。东西称奇。从流三渡川。登徘徊。寻赵氏问地屋后。爰有崇峰蹲走。曰是惟旺昉。旺昉维杨之良山。少民物。多国大夫墓。大麓一支东走北行入青松。望大江止。郁郁元气。冈峦絓罗。层城四周。陶吉是维。 王子孙主之。延日氏效之曰是维观。爰有佳气。复三渡川三登陆。旋过苍玉历金水。东八水金坡。逾鼎塞经豚冈。止哨巷民居舍秣。起行贯西斋松林中。坐休村民室索牛。村民效牛二。雄牛角大。雌牛将儿。延日氏骑雄。余维乘牝。翔行登岭甑坂。东逾入龙化。曰。龙化东州之大麓。多大木硕草。爰有乐野。人畜之所好无彊。爰有鸣声。鸣声龙化之崇峰。森对若案。曰是维延日氏主之。五世守冢。爰有佛宫二。古颓一墟一。降野抵延日氏。延日氏出迎道欢进饭。多山出佐饭青菜生翟。夜坐听风水谭。月出见延日氏三子。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6L 页
三日。延日氏索吟矢。诗出龙化延日氏子。又行洞终二峡之腹方一顷。逢渊居士亭。亭墟罗五星立峦。亭下爰有龙渊三穿若釜曰三釜渊。其下长垂水为瀑。肃穆有灵风。爰有龙祀载邦典。二时息三釜。摘山棠嚼。霜味甘寒。又折石梨口酸冷。尽谷出湿浦。维东洲富谷之区。西行至于禾积。曰禾积洞。阴雩祀之泽。松周野末。越江环峰。朱叶采屏。水深碧。三石出水龟龙。石脉走一场迄。嵯峨兀起若廪。是曰禾积。良久观。胥宇问田。自禾积复东南驰。息倒来阿秣。夕至和德邱墓。寝于永慕。
四日。涉南川。窥白鹭洲渊。朝气霜冷。历万岁秣松廉。复逾祝石逢都人。夕入天宝。次木石写秋述。
关山之行(癸酉二月)
行营至防垣三十里。朝日极寒。点阅泉井。
乌碣岩在防垣五里许。屹然临北漠。
钟城在防垣三十里。有受降楼。一名雷天阁。
潼关在钟城北十五里。村落最栉比。
永达在潼关二十五里。毁城土户四家。
柔远在永达四十五里平野之中。
稳城距柔远二十五里。城址甚污下。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7H 页
美钱在稳城三十里。
黄拓堡在美钱二十五里。前有石峰。
立岩在黄拓前。双峙可喜。仍名壮元岩。书刻之。
训戎在立岩三十里。遥临后春。原壄旷朗。
古弭岛在训戎东三十里大江中。会猎车数百。骑卒千馀。匡州宰戎潼二使至。终日不获一兽。殊多无聊。张乐以归。
安原在庆源东三十里。
龙堂在安原十五里。祀豆满江神。前有高台突临江上。江势浩大。俗传 穆祖来住于此云。
乾原在龙堂二十里。临江小坪。门外柳林。
阿山在乾原三十里。城临江上。
抚夷在阿山三十里。后有烽台。
烟台距抚夷城五里。登望八池。池有五色荷花云。庆兴使君迎以雪马。中江驰下三十里入府城。
造山在庆兴府四十里。
牛岩在造山二十里。前临瀚海。达于瑟海。登之云开。题三字文识游。曰陆奔穷。天垂东。乐云扬。以临沧。
乌碣岩在牛岩五里。周海数里。群岗尖削可观。
西水罗在乌碣下五里。左有乌碣。右有海望台。海水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7L 页
汇而在前。直对扶桑出日。
卵岛在西水南海中五十里。舟入大洋。流凘四集。凝滞不进。舟人大惧。击楫辟凘而行。入岛海獭数十。见人惊没水中。群吼若牛鸣。岛上甚广衍无草木。
赤岛在卵岛北七十里。回舟行。纤波不起。平若镜面。登岛寻 圣祖陶复墟。凹若涡臼者十馀所。上有林麓。高台超然。
赤池在庆兴南十里。带月访射龙遗迹。
阿吾地在庆兴四十里。
德明站在阿吾三十里。
尼邱山在行营西十里。圆而窿隐。前有箭峰峭削。
皇帝冢在尼邱十里。谚传徽钦葬。有崇坟五六丈。突起野中。左右数千坟累累。亦称从臣藏云。
高岭镇在皇帝二十里。山开野平。直对古罗耳。路后有高峰突兀。顶上有大冢。谚传李将军墓。无乃李陵之葬欤。
云头山城在会宁三十里。甫下镇守之。谚称五国城。
新丰山在云头北三十里。
梁永万洞堡在新丰六十里。路上多崇峰诡石。西岭尤峻茂。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8H 页
茂山在梁永三十里。水周坪旷。土地沃饶。
秃所在府南十里。有古城址。
山羊岩在秃所五里。沿江石栈。
南村在山羊五里。越临熙丰。洞前流豆江。原壄畇畇。篱落栉比。
甲岭在南村十里。望白头宝多群冈。
博下川在南村五里。
西北川在博下三十里。过临江台越江胡地。有层峰。其后有三大泽云。止宿村中。
三山德在西北前二十里长坡。自此为无人界。惟有杉木森立。不见天。
丰沛德在三山上。为二十五里。大野皆杉林。
小红湍在丰沛上。川围石屏。源出放鹤水。成大红湍。西流于此云。
石垒德在小湍上。为二十五里。有石呀然。可容数人。行者舍此云。
长坡距石垒十里。野有鹿群奔入林中。设帐烧火止舍。从人百十二。马三十一。求泉不得。烂冰炊饭。三更宿。
游峰在长坡上二十里。有峰双首突出野中。或称绿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8L 页
云峰。左有南甑山。右有北甑山在胡地。地势极佳。入洞十馀里。无杂木。惟有桦树成林。皮如涂粉白映人眸。谚传此峰游空。若蜃楼故名云。
大红湍在游峰十五里许。坐川上中火。自此皆天坪大野延袤千馀里。通胡地数千里旷漠。
小大二柳洞在红湍下。为二十里。林木颇疏。自此杜鹃山榴短短成丛。铺地如莎。间多沙棠。
荒荒峰在大柳上。圆峰偃起野中。下多桦木。上无林。黄草芚芜。
半桥在荒荒上。川流浩大。
涌出泉或称放鹤水。在半桥上二十五里。洞开壑深。水泉涌地腾空尺馀。而下声活活势壮大。插木其中不能支。穆王传所谓舂山之泽。清水出泉者近之矣。久坐观次于泉下溪边宿。夜气稍寒。
泉水在涌出上二十里。泉生土壑。
云渊在泉水上五里。渊周十馀里。或乾或湿。多云木桧杉。皆连抱极幽苍。
三池渊在云渊十里。有池三。周皆十馀里。上池最大。当中有小圆岛。杉桧丛郁可爱。由上中岛间。别出白山之路。自三山到此池上连三甲路。自此遵别路入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9H 页
山。山雪吹填渊中。马没腹下。马穿雪而步。止坐渊北中火。行十馀里止宿。
寻胭脂峰迷失道。入小白山下川谷中。还至三池上宿。
胭脂峰顾詹朔野。粤詹沧海万里。
天池在白头山上。周八十里。雪积不得窥。
小白头山在胭脂峰前。雪积不得上。
宝多山在小白下。最雄大若高于大白头。山上有池。周百馀里者三。多穹林巨壑。又多水陆珍宝云。
登荒荒峰望胭脂。怅然还长坡宿。
小红湍石屏面纪迹。刻之曰四之日五宿夜。绝三池泊脂下。天白深退吾舍。
千秀岩在茂山七十里。路有龙岩穹林巨壑大川贯中。洞多叠石层峰。登观千岩竞秀。巅多奇状之石。曰交椅曰龟曰凫曰将军曰莲花。尤皆极肖其形。水澄碧石皓白。逾岭后初见。归宿麻田。
车踰岭在麻田二十五里。林深壑邃。不甚崎岖。
废茂山在车踰二十五里林麓中。
富宁在废茂四十里。洞邃野旷。
兄弟岩在富宁二十里。两石峰双峙。水行其间为瀑。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89L 页
洞里岩峦清秀。溪壑极幽夐。冒雪降坐两石间。题八字文于南石之面。刻之曰灵源泄处。石出敢当。
青岩在兄弟五十里。临海野开。张生宅俊世住其村。有旧雅。已使镜府出店待之。遂止宿。夜登家后邱阿。望海月。
输城馆在青岩五里。野广海远。村落殷盈。
鱼游涧在青岩四十里。路多石屏层崖。大川贯洞中行。水清石白曰龙岩。自此为长白山麓。六山堡之一。遂横书纪迹于龙岩之石眉。过此涧谷极幽夐。似多可观。而路忙不得穷。
镜城在鱼游三十五里。城郭甚固。人民甚殷。制胜堂在城中。极雄丽。
元帅台在镜城十里临大海。主倅设帐作乐以待。
吾村在镜城三十里。洞中泉石可观。未及五里。有五台岩斗出川上。前对五石盘。
朱温在吾村二十五里。洞中川石颇壮。原野广大可居。
龙池在朱温北五里。川大渊深。石势可观。多红粉色。川冰坟起。人言龙耕之冰。以验丰歉云。此洞山水极清奇幽深。游人无入窥。洞壑皆无名。名其洞曰李郎。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90H 页
识余始探也。名其山曰玄圃城。用余号也。
城坡在龙池五里。石势益盘陀。川水愈壮。石屏周川数里。皆苍赤色。亦名曰李郎城。
五秀项在城坡五里。泉石尤浩大可观。
鹫岩在五秀五里。石峰削立益奇。川石尤壮。
桑坡在鹫岩五里。野开土沃。有村落。
遁突在桑坡五里。
赤飞瓈在遁突十里。石皆粉红。层叠鳞布。水行其上。自此去数十里。石皆五色。白若粉面。黄若卵中。红若软脂。玄若淡墨。青绿若翠羽蓝水。纯色成盘。白尽黄出。红尽玄出。青绿各分成色。或沉铺水中。或盘陀出水一色石。或十馀步或数十步开场。或如席广或如盘大。左右顾眄。心目俱曜映凌乱。恍忽不可形状。水中多卧瀑深湫云。冰隔不得详。
立石在赤飞三里。有石卓立。四彻中绳。遂题名。其上有石峰峻起。川北二石峰对峙裂决若架笔。名曰大小载笔峰。
小大三歧从立石行三十里。为大川。石奇峰峦。石屏石台尤精奇。川势益开张。此最胜。川边石屏题名。越边有岩嵩起。坐余少休。命名李郎台。台右有自然石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90L 页
池。命名李郎砚。其下川石之衢曰李郎溪。三歧石岑之上。青鹤飞鸣盘空。人言鹤巢其巅云。鹤甚大色甚翠可奇。
龙潭在朱温下五里。川石可观。渊最雄深。
甫老知在龙岩七十里。洞口川石可观。周城行大川。川北苍壁极峻。
甫老上洞中山川极奇壮。人无窥者。皆无名。余始创见。千岩万壑。不可名状。总其最者。遂命名曰玉林山。万玉圃在甫老上二十里。峭峰森簇若剑戟。山色极青苍可观。俗呼飞梁。
承天玉茎在万玉四里许。有二石峰相接削立百馀仞矗天。仰视不见其巅。前临川水极泓深。俗号鹫岩。天马岩在承天之上。峰巅石起若马踠而嗅者。色微白。俗号马岩。
黄瑞洞在天马七八里许。极幽夐。峰峦多奇峻。川出其中。仍俗号也。
古城在黄瑞口。六镇开拓之初。番胡屯于长白北。节度使有时来住于此。水川贯城中因圮废。尚馀旧筑极坚致。小去有烟台古筑亦精奇。城西南有空谷脩长。由此出七十馀里。为明川府。今废不行云。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91H 页
大小舍人峰在古城二十里许。极峭峻可观。仍旧号也。
芙蓉城在小舍人五里许。苍壁百馀丈。周遭五六里。其上峰峦起伏高低。皆峭削奇巧可观。俗呼女城。
飞仙台在芙蓉下。石岗特起。叠石其上。望之甚奇壮。俗号立岩。
六衫峰在飞仙五里许。大峰窿起。有六岗罗列其颠。若弁而衫。俗称六衫者据此云。而余今临之无可奇。过此远入洞中。群峰极清秀。槩其最者而计之则为十八个。以此名之。盖取六三之数也。自此川石益清壮。
小大德垒在六衫十馀里。仍旧号也。峰峦最雄大峻高。大德下石峰极奇壮。名曰朝天烛。
小大天野在大德十馀里。原壄颇开旷可居。杉桧参天。
玉林洞天在天野五里许。自此行十馀里。群峰秀拔森簇罗列。若圭璋牙笏。或峭如刀锥。童如幢盖。不可形象。不计其数。是为群玉之林。题其川石之衢曰李郎台。穷其石峰尽处。题名纪迹。其独秀最奇者曰玉亭亭。其叠积层帖者曰玉策。自此峰壑皆无名。余则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91L 页
以此为六三峰云。
宝化堡在甫老三十里。城里只有三户。城郭颓圮。且在山穷峡深处。东有斩草大岭。前有獐项沙里大岘。四无人烟。
森森坡在宝化三十里。其残一如宝化。前野颇开。爰有长谷通长白山下。上中坪数百里云。
渔郎八景台在森森九十里。右临数十里大川。左挟西莲塘。周数里。团如圆镜。长白雪顶。远远绕匝。昭朗清旷。甲于关山。遂使从者植松数十于台上。
渔郎五湖在八景十里。颇广衍可游。
长者湖在五湖五里。长十五馀里。弥一壑为六折。前临海水。或称飞鸿湖。舆览云深六百馀尺。祷雨有应云。
东莲塘在长者十里。山麓迤入池中。水回左右。周十馀里。前临海门。当夏芰荷满塘云。
武溪湖在东塘五里。周九里。屈曲纡回。舆览所载无界泽者是已。
西莲塘在八景傍。红蕖满塘云。
水中台在八景十里。大川中有石堆三。以层成突起数仞。台前川势极广。东临沧海。上有东岳居士手植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92H 页
盘盖松。余亦周台植松而归。
彰节祠在武溪上。是为烛龙书堂。享郑忠毅文孚。北关义士九人配之。
洪家洞在彰节四十里。入深谷中二十里。川石大开。有石场。其下深湫。其上有石如舟。题曰游龙垒。又上三四十步。石层为屏。高百馀丈。广数亩。石阔川大。题曰奇离屏。溯上五六里。多叠石层峦。水布行石盘陀。谷尽逾一岗。为海浦云。
明川府在游龙五十里。
在德在明川三十里。山上城郭。
朴达岭在在德四十里。甚脩长。登玆领略七宝群峦云。而云暗不辨咫尺。浑然成白云世界。千佛万狮等峰。透映于夕阳曛黄之中。亦奇观。降岭由川中行。有一长瀑。自此为穹林巨壑。
金藏寺在朴达下十里。僧房一。寺甚壅郁。
开心寺在金藏十里。是为七宝之望。余乃历观会象群景。还坐前楼有述。
开心台在寺前。望千佛万狮二峰。层叠崒嵂。甚奇怪。
海望台在开心三里。云迷不见海色识恨。
竹岩在海望一里。卓立十馀丈。挺若笋竿。有石秀出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92L 页
左右。如扶护者各数丈。赤松一株倚石傍立。高出石巅极奇壮。遂题名于竹岩之眉。
金刚窟在竹岩一里。石窦呀然。多时人题名。
会象台在金刚一里。登望七宝全体。
寺岩在会象前。层叠若架屋。色似经年茅茨。隐然萃一部大篱落。遂命名曰仙闾峰。
册岩在会象前。层叠若积册。
阿育塔七个。一石中穿见天。上裂决末参差。极奇秀。
吉州在金藏四十里。
西北镇在吉州四十里。镇西破贼桥水石可观。前有剑峰矗天。
临溟馆在吉州五十里。前野平旷临海滨。郑忠毅公义兵奏捷之地。有碑记绩。
端川在临溟百三十里。是唯温谷乐野。
谷口邮馆。乃月波轩。在端川五十里磨云岭下。
利城在谷口三十里。邑东松林五里。邑南松林十里。东松短南松长。荫路蔽日。
北青在利城百里。粉堞照映极雄威。
洪原在北青百里。沿海青松林。断岸石岛往往棋出。
庆兴殿距洪原七十里。在咸兴东二十里。是惟 圣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93H 页
祖自庆兴移住之基。山川明广。平野之中。有邱逶迤。以松林起室八楹而表之。
读书堂在庆殿五里。雪峰山净水寺之后有碑。是惟太祖读书之所。小殿岿然。丹雘辉映。
丰沛楼在庆殿二十里。其后有殿宇。奉 四王及 太祖神位板。若汉原庙。藏 太祖所御弓韬朱笠。笠饰大羽箭。后庭有 太祖手植盘松大二围。赤甲苍叶。盖一庭。旧六今二。又有一株枯立其北。是惟 太祖行宫。原壄旷朗。闾里栉比。舆览所载云田社也。
击毬亭在丰沛五里。斗起野中。前临沧海。上平广。是惟 太祖击毬之所。
乐民楼在丰沛十五里咸兴之城上。前临大野。长川贯中。桥驾其上长五里。是为万岁桥。
龙兴江在咸兴百二十里永兴府前。舆览云江源出沸流水。至鸧鹒渊下为广滩。中有白石形如白马。以石隐见。知水深浅。经邑城东北为此江。
浚源殿在永兴十五里。是惟 太祖诞降遗址。奉 影帧。后有胎峰。围以苍松。
本宫在浚源五里。奉 太祖神位。
瑶乐池在本宫一里。是惟 太祖儿时游戏处。土人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93L 页
言池中有怪物若鳌而不可名状。有时作云雾云。
长德岛在德原二十里海中。谚传 太祖射帿于此。
圆山在长德前。村落甚殷。东北海物。自此通商云。
释王寺在安边三十里。僧房十三。居僧富殷。是惟 太祖所创建。寺有潜邸时经过遗迹。
龙飞楼在寺傍临大川。丹雘明鲜。
亭渊在金化三十里平康界。江水淟浊。沿江玄壁。大不如前闻。
行到金谷拜邱墓。降坐溪亭有述。
海岳集卷之三
 箴(附铭○赞○颂○祝)
  
顺物箴(上雷渊。自儆而仰勉焉。○癸酉)
地道常静。天道常转。至人蔽虑。顺物观变。私智小萌。悔吝随见。在外影响。何足眷恋。毋必毋罔。禁其畔援。毋执毋捐。戒其裁拣。自然以成。此道之衍。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94H 页
戊寅秋。有试士湖左之行。仍有捡田之 命。以亲疾榜出后径还。仍封章言新录中有物议。辞玉堂。书未奏而语 闻。追罪擅行。投畀公山。自念罪过。感激 恩命。瞻望京国。倍切离违之思。睡起挑灯书受答二箴以自警。
我来谪庐。感疾昏卧。有一神人。明告于座。尔罪在于任情。尔病在于太阳。母忘尔过尤。毋作尔牢愁。忘尤情放。作愁阳旺。情不可从。惧尔命之穷也。阳不可长。虑尔生之伤也。苟斯儆也。禄之永也。又斯尚也。寿无彊也。
  
(右受箴)
我闻至诫。良久无语。整容而起。敷襟陈膂。我罪何辞。我病知之。人情之至。自发于理。阳刚之偏。所受于天。不遑之经。用诸康宁。柔克之渐。行于阴敛。理吾训也。何穷达之问。生吾顺也。何寿夭之谇。我罪谁知。我病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94L 页
谁医。
  
(右答箴)
海岳集卷之三
 铭
  
古风之人石铭(辛酉)
固不言。又不言。无故永年。木石居人。
外庭方石铭
白而方。色体可喜。东南欠。观于地。石有斯象。人亦监矣。盈则缩。物之固也。辛酉春晦。木石居人题。
日式铭
谒庙候亲。勉尔孝思。卅读十行。惜尔清朝。述一诵百。夏昼冬宵。五板之看。朝夕食后。夙夜昕昏。馀工则随。伊挚有言。慎终于始。
九宜
气宜虚澹。心宜明净。志宜凝穆。形宜秀竦。视宜精专。声宜高朗。文宜简洁。书宜劲爽。作事宜静。
铜盘铭(癸酉)
革尔浮。从玆坚。斸尔隅。循玆圆。慎旃慎旃。太坚则伤。戒之哉戒之哉。太圆则荒。戒之哉戒之哉。子孙宝藏。维永无灾。
二子字铭(壬午)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95H 页
长儿名素。从李华色。字以国华。少儿名青。从李实色。字以道实。年俱长。授以几铭之。
文不可胜。庸释字作训铭华几。
春木之芚敷其葩。皓尔本色纷可嘉。无俾绘先戒于野。维永无悔获纯嘏。
质不可胜。庸释字作训铭实几。
夏木维荫垂厥子。承震出色幼且美。相彼竹心秉若虚。以受黄耇有令誉。
明砚铭
月丽于日。䧙藏于水。景虚魄出。海涸山峙。贞固则吉。君子无耻。崇祯百三十五年。海岳朱臣。
海岳砚铭
水人之山出于水。孰后先有母子。故曰名为实宾。尼父所以从野人。
鸠杖铭赓进
大德之将。毋曰予耋。升降中规。周旋中节。若木用绳。若玉用琢。卫后九十。尚典于学。晋公七十。比明于烛。弥高弥卲。咸以洞属。罔俾二辟。专美简册。拜命进诫。献杖之夕。
迎恩庆喜录赓进
海岳集卷之三 第 295L 页
西归郊次。 孝慈备至。瞻门有思。 大明天子。
 
(上幸 明陵。回銮时 王世孙 祗迎于迎恩门。 御制庆喜录。 命 世孙侍从臣并赓进。)
海岳集卷之三
 赞
  
自赞(己未)
士晦黧而狭。痘痕縳尔象丑。涩而啁含枚若。尔言骇短而小。颠倒步尔体轻。扙剑伛仰天笑。尔容狂士晦。
海岳集卷之三
 颂
  
大明砚颂
日月周天。水行其中。光斯泽斯。外大是同。于皇我 朱。粤有斯容。百世之后。敢忘攸宗。陪臣名明。象以文形。凿为墨池。邈汗遗青。 崇祯百三十五年。海岳遗民。
海岳集卷之三
 祝(应制)
  
宣武祠修改时告事由祝
祠有葺焉。瓦檐户暨。遵礼权移。爰始工事。(移安祝)
役既讫矣。返跻于祠。栋宇攸完。灵其妥而。(还安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