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杂著
杂著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04H 页

尧舜周公。何为不劳而圣。只为其心。脱然无欲。故至静纯一。无二三之分。其于义理。从容自在。不见劳攘。但有轻重之辨。先后之审耳。
君子亦有私乎。曰有。在人则不求备。在己则德为圣人而常若不足。义之所在。虽至亲。不在己而为人焉。此君子之私也。
君子有欲乎。曰有。欲其知则妄食妄寝。欲其行则蹈白刃而不退。历艰难而不悔。此君子之欲也。
心固本善。不善亦不可谓非心。如水固本清。浊亦不可谓非水。但求水之本体则无浊。其浊是泥沙混也。求心之本体则无恶。其恶是气欲挠之也。
水之与泥沙。心之与气欲。本非一物。而其相须者如此。虽相须而本非一物。故求水之清者。澄之以定其泥沙。求心之善者。存之以制其气欲。
室堂有尘。扫除之则洁。胡为而不扫除乎。面貌有垢。洗濯之则洁。胡为而不洗濯乎。心地有欲。断绝之则无。胡为而不断绝乎。人心静则无事。动则百病俱生。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04L 页

虚心笃志两事紧。
自是己见。归重先辈。倚靠他人。先入为主。泥于文辞。因此疑彼。此皆不虚心之病也。
不求必得。泛忽视听。舍难厌刚。易舍任退。务外务大。就便守常。此皆不笃志之病也。
读书不详。先有意见。执其一端而不察全体。看其起头而不见结辞。揣度分排而不究宲体。不得于言。不思自反。反易圣贤之成训。以附会己见。而不以为难。
多思不如寡思。寡思不如无思。多言不如寡言。寡言不如无言。多欲不如寡欲。寡欲不如无欲。
思已粗矣而不能无思。言已露矣而不能无言。欲已动矣而不能无欲。寡斯至矣而可多乎。
分别之大者有六。道与器一也。人与禽兽一也。本然与气禀一也。义理与人欲一也。中与过不及一也。诚与伪一也。
善各自足。智须合众。
只有心七情。更无气七情。是乃本然之七情。
不但未发时气不用事。已发时亦不使气用事。若小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05H 页

睡时搔痒。气为主。心有事时。痒而不知。心为主。
心之所以知理知事物者。即智之理。心之所以恻隐。是仁之理。所以处事。是义之理。心之所知则有知心之理。知事物之理。有知事物之形色名目。存心治气。则可以为尧舜。
知之细而责人则否。知之明而责人则否。
若以己不尽道。而终不责人则不可。而终是自尽道为先。责人是第二着事。
若己才免而便要责人。已不可。况无诸己而求诸人。则不成道理。不攻其恶而攻人之恶。已不可。乃又不分当否。而惟异己是攻则又如何。
凡天下事物。有瞬息者。有时日者。有岁月者。有千世百世者。又有穷天地竟万劫者。
放饭齿决。犹较大小。
君子到底工夫。到底见识。而言常不足。今以先生年位。而后生言动。虽一世皆信。惟某则不能少信焉。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05L 页

故已不诚。诚则乌喙痴人亦莫或食。炭火婴儿亦莫或吞。谓人不己知而不自尽者自弃之。所以终于下愚也。
人君有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之心。乃可许身而事之。如是虽不幸而至于杀身。犹为正命。不如是则虽色言之微。无非自辱而非正命也。若止于禄仕则又不必如此。
学欲质诸天地鬼神圣人而无疑。只务取名。行乎一时者。何所不为。非所以为学也。
心正事差。不害为君子。事正心邪。不诚为小人。
苟一于善。天人响孚。机心一萌。鱼鸟反背。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人心也。五帝三王之所以为五帝三王。不失此心也。桀纣幽厉之所以为桀纣幽厉。失此心也。
纯而无杂。谓之仁。反而从善。谓之学。
奏假无言。时靡有争。以心也。事物不足以感人。
与众为谋。人祸不生。与天为谋。乃达神明。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06H 页

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御众以宽。接下以恭。忠信而执德。保躬安邦由乎此。雪耻兴王。亦由乎此。
尚威武任勇力。由帝王而诛亡者。桀纣奏项是也。惇孝悌疾自脩。先困而后享者。舜禹汤文是也。
行一善于暗室之中。天人响应。萌一恶于方寸之内。天下为仇。且休眼前冰炭之争。潜心静虑。
当世有一善人。则邦国享其福。生民被其泽。天下万世蒙其德。当世有一不善人。则邦国受其祸。生民受其祸。天下万世受其祸。况传之势位。加之人上者乎。脩身者念于此。其不战兢畏慎于吉凶之趋。用人者念于此。其不反复省察于举措之间耶。
天下将乱。人心先迷。杨墨害道而启焚坑之祸。清谈乱德而来五胡之乱。佛陆乱真而成左衽之兆。
故人心迷则道歧。道歧则民志不定。民志不定则人纪不立。人纪不立则天下大乱。
自道体之全论之。尧舜事业。如一点浮云过太空也。然自国不为国。人不为人。有死之愿。无生之乐者言之。行王道建皇极。以至治定功成。民无可弃。俗无可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06L 页

食以止饥。饮以止渴。人莫不信之。斯道之可以安邦国化天下。何无人知其必也。
行藏如昼夜。夜不忧其不为昼。昼不喜其不为夜。
天下不盈握。而谨辞受于一芥之微。微细不放过。而心体无一事之有。
以天地之自然。而不能无太极之真。以圣人之广大。而不能无道义之正。
观夫子梦奠之叹。程子举手之事。则圣贤亦不能全然无心。亦不能全然无事。
极在君仁臣敬。父慈子孝。夫义妇贞。兄先弟逊。接物信。一物无二义。两物无二体。故曰极。
一气曰天。心曰性。事曰道。
自得曰德。自行曰行。自成曰性。成之曰教。
天道诚。人道忠信。
莅民以德。亲亲以录。
天下传贤。争贤两废。
封建不袭。子贤别封。
功赏能爵。贤功世录。
地不画不定。不均不和。乾湿量平而分耕。肥瘠作对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07H 页

畿不踰千。封不踰百。
心光明者也。明德心之光明也。心者精爽之气。明德者本心之德。
物必有则。而心能知则。是谓本善。气动而蔽。欲诱而亡。则不能知则。是谓流恶。
水虽过颡在山。未尝一日忘就下也。故搏激之机少缓。即就下焉。人心虽流恶。未尝一日忘其善也。故气欲之夺少息。即反善焉。所行善则心慊。不善则不慊。可知心之本善。本好德也。非性慊也。是心慊也。
神与心之异。如阳与火之间。凡温煖之气皆阳气。而若火则又是阳气之凝聚处。心是神之会处。
感于形气者。谓之人心。感于道理者。谓之道心。气欲无定。而感于此者亦无定。故曰危。道体微妙。而感于此者亦微妙。故曰微。精者察之无毫厘之差。一者守之无二三间断。
天地日月四时鬼神。皆形而下。与鬼神合者。圣人之忧乐行止举措庆让。与鬼神之屈伸合者也。
人玩理久则有晓解。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07L 页

自然故本然。本然故当然。然有本然之自然。有乘气之自然。
故从自然则天而未人者有之。从本然则人与天一矣。
本然者元天也。乘气者天之流也。元天亦非无气。本然一定。则其不正者由乘气而差。故论不正。特言乘气。元天者本也始也正也大也常也。流者末也终也不正也小也变也。
真本然之谓性。至善之谓性。穷天地极精粗而无以加之谓性。天者性之原。荡荡乎无以名焉。
知性则知天。可以知圣。知异端杂霸非辟。
大哉圣人。允时而不穷。循乎旁歧邪路者。何足道也。
自然之谓天。本然之谓性。当然之谓道。
其体曰性。其用曰道。以心言曰性。以事言曰道。性者道之体。道者性之用。
自天言天曰天。自物言天曰性。天之流行谓之命。性之施用谓之道。
各正性命。成之者性。宲至妙至妙。所以性学为至极。而异端为邪曲也。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08H 页

其体谓之中。无时而不中故曰庸。
君子时中则中庸矣。外此者倍之也。
君子建中。天地人物莫能违之者教也。
中者性之德。和者道之德。仁者心之体之德。仁义礼智者心之用之德。
和是零碎中。常是零碎仁。中是全体。和是流行底中。仁是全体。五常是流行底仁。
莫非天也。莫非命也。莫非性也。莫非道也。莫非则也。莫非本然也。但当分别正不正真与妄。大与小本与末。此亦天也。此亦命也。此亦性也。此亦道也。此亦则也。此亦本然也。
仁义礼智。知觉之物。无不具有。而有偏全之不同。天命之性。有知无知。多知小知。浑然一致。
太极者万物有一理之名。神者一理贯万物之称。
元气配天。形气配性。功用配道。
元气阖辟而有常有变。形气散殊而有全有阙。功用广费而有得有失。
病乎天者在变。病乎性者在阙。病乎道者在天。
常也全也得也者。六以上者也。变也阙也失也者。四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08L 页

故君子之语性道。亦于气分其轻重。
寒热温平。气味上说也。飞跃耕驰负戴单圻。形体上说也。阴阳柔刚。气质上说也。健顺明险。才能上说也。仁义礼智。知觉上说也。
善从本然而言。仁从自然而言。
极者穷之地也。一者万之妙也。妙者一之才也。神者妙之质也。
妙以难名而言。神以不测而言。
吾道一贯。同归而殊道。一致而百虑。所处厚薄。虽有差等。而不害其理之一。言行之间。虽有不同。不害其为一。此言理一。不但行乎事上者如此。其禀于物中者亦然。
道体一而已。阴阳柔刚仁义五常耕驰飞跃寒热者。皆以迹名道。欲人因名而辨物。循名而适道也。
道一而已矣。一者非先有兼众体之一。而众体各得之也。非先只有五常。而众体各得五常也。只是众体之性。是一个也。物先者只此。物后者亦只此。阴阳者只此。柔刚者只此。仁义者只此。五常者只此。耕驰者只此。飞跃者只此。寒热者只此。又都只此一性。各正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09H 页

继善成性。天命之说也。性善之说也。一原之说也。成性存存。尽性之说也。存养之说也。心本善之说也。
性相近习相远。不性之说也。梏亡之说也。心有善恶之说也。
人物之性皆善。人以恻隐羞恶为善。牛以耕为善。马以驰为善。鸢以飞为善。鱼以跃为善。
其迹异其善同。道则同而德则异。体则同而分则异。理则同而气则异。
犬之气,牛之气,人之气。谓之一气则可。谓之气同则不可。犬之性,牛之性,人之性。谓之一性可。谓之性同亦可。
天下之理。体一而分殊。体一者是理之本然。分殊者是形器之本然。
以全体为贵。以偏体为贱。以形气质为本。以资气质为末。以清为善。以浊为恶。宲则一理浑然。无乎不在。而人特于其间。卞别言真有所同。而亦不能不有异。要须并说。始得圆备。各主一边。终是偏。然形质是大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09L 页

一性浑然。而万物感应。莫能自外。如白日中天。而万物无不同照。
论理一而不由乎分殊。太极归于悬空。论▣(一作理)殊而不本乎理一。道妙滞于形器。
易不出于形而下。合万化之体而总名曰易。故曰易有太极。则所谓太极者。乃贯万象之总体也。
无阴阳而安有道之可名。无易而安有太极之可名。无万物而安有神之可名。
阴阳是流行。而道是本然之一原也。易是流行。而太极是本然之一原也。万物是流行。而神是本然之一原也。
故易有太极者。万物共一原。神妙万物者。一原贪万物。
性如太极。仁义礼智如健顺。太极者一阴一阳之道。健顺者阴阳之道。合而言之。谓之太极。分而言之。谓之健顺。合而言之。谓之性。分而言之。谓之仁义礼智。所以谓同谓一者在乎合。所以谓异谓万者在乎分。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0H 页

一阴一阳之谓道。与兼阴阳杂阴阳言者不同。各正性命。与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者不同。道与性命。是本然者也。
穷神者知天道之体也。知化者知天道之用也。
穷神则敬以直内。真宲无妄。以立大本而致中。知化则义以方外。泛应曲当。以行达道而致和。
致中和以至于天地位万物育。而参天地赞化育。则善继天地之志。善述天地之事者也。
穷神者致知之至于微密也。入神者精义之至于微密也。
穷理之深。立言之精。天哉神哉。天哉神哉。
不能不感。亦不能不应。呜呼岂不盛哉。
诚则有。不诚则无。呜呼岂不神哉。
行一不义。得天下不为。非宲见得者不能。一事之少不义。若不甚害。而得天下不为。则宲见得义理之重。不系于大小精粗。方能之。今于大者或不至放过。而至于微细则忽而不密。是半上落下。功亏一篑者也。以此推之。学者其不战兢于一语默一念虑之间哉。
理一分殊。亦气一分殊。然理一与气一不同。近者人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0L 页

不齐是一。非不齐之外。别有一个块然为一者也。盖不齐是气也。所以不齐是理也。气有形象。偏全大小贵贱美恶各不同。理则自然而已。真宲而已。无妄而已。当然而已。何尝有形体。既无形体。何尝有二三以形者之。以形言之。斯以有不齐。
以所具而言。则有天地一元之气。阴阳五行万物万化之理具在其中。有人之形气。则人之理无不具在其中。有物之形气。则此物之理无不具在其中。以流行而言。则混沌之理非开辟之理。未发之理非已发之理。已发而为喜怒哀乐。则喜之理非怒之理。哀之理非乐之理。
仁义礼智。是形气通处之名。不可谓有人物所同之仁义。有人物偏全之仁义。
理一之说有二。大一妙一。大一者。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仁之谓也。此以气言也。妙一者。道体神妙。只是至极。无大小精粗。一以贯之。天之谓也。此以言言也。朱子说一。多合此二者言之。故问有未分晓处。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1H 页

有方体则曰器。清虚一大。虽言其一精。亦不离方体。
自然以气言。本然以物言。当然以事言。其体皆天。故谓性同。谓道一者。以天之无二也。要识得天字分明。程朱以后无议及者。理气之说。一言以蔽之。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乃至妙至妙之真诰真诀。从来许多纷纭。皆未达此八字之义也。
盖造化全体。合理气而总言曰易。易者是不一之总目也。易有太极。则易者不一者。而太极是枢纽也。造化不一。而随所在。皆全体乎此。故曰太极。
易曰易有太极。易者象数形器变化阴阳之通称。太极者其理至极。一而不二之名。变易无方而惟一极致。故曰太极。
周子曰五行之生。各一其性。五行之生。随其形器不同。而各有本然之妙。故曰各一其性。各一其性。则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天地万物巨细精粗。莫不皆然。故朱子曰通天下一性。即易所谓物与无妄。各正性命。易有太极。
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之谓道。与易有太极。神妙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1L 页

盖理气妙合而为性。但其对阴阳言。对器言曰道。对气言曰理。对心言曰性。器气心是气也。道理性即理也。皆只是其气之理。更无气外言理之目。太极与神亦然。
夫性如火之热水之湿。非指其物。亦非离其物。以一宲而无不在。热于火者湿于水。
惟其有此宲然之妙。斯有形而下。凡造化生物。皆不容已而有焉者。
太极二字。出于孔子。而曰易有太极。则其为易之道明矣。易者动静者也。太极者不动静者也。
事物有精粗大小。事物之理。无精粗大小。
或云事物之先。理无精粗大小。事物之后。理有精粗大小非也。事物之先元无理。设有理。即事物之理。既是事物之理。则即事物之后之理也。
气质只是对本然之名也。故论性则性为本然之妙。而凡系形而下者。皆属于气质矣。论心则心于形质上。得本然之体。故乃指资质清浊之禀为气质矣。此非人意以强说也。惟性与心各有本然之体。故对此本然之体而言气质则自如此。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2H 页

心有不仁。心之本体无不仁。心之本体。有正无邪。故存则正。不存则邪。以有不仁为本体者。彼说也。以无不仁为本体。以有正无邪为本体者。朱子之说也。
惟其有正无邪者是本体。故存则正。不存然后有邪。若其不正者是本体。则其存者邪。而必其不存然后乃正也。即此一存字。其本体之有正无邪。可知矣。
人心本灵故常觉。方其走作昏散之时。气则不可谓清矣。心则随气而失其灵明之用矣。然即其走作昏散之中。觉其所行之非。则气浊而心灵。可知矣。
觉非是已发。然于气浊处。体认本体。此最分明。未发之中。只此觉非之体存。而未应乎事物也。
圣人于天下之事。感而遂通其故。固无先事之感。而其用不穷矣。学者从思索拟议处做工。堇得依做乎道德。不得无先事之感也。
自本然言之。先事之感。已失乎时中。而心不得其正矣。然此有天道人道之分。难以正不正言也。
学者不须纷纭。先须即物即事。辨别得理是何者。气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2L 页

气是一而二。二而至于千万者也。理是一而为一二千万者之道也。其所谓天也命也性也道也者。各有义意。而其以一而为一二千万者之宲则无二也。直截见得如此而已。莫东摸西捞。不曾就一物上。亲切见得何者是理。何者是气。理是如何。气是何如。卒不济事。
天地阴阳动静万变。而太极未尝有所事也。二五人物起灭无穷。而性命未尝有变也。
道体如牛杙。形气如牛辔。牛则周回四方。而杙则他是杙也。然杙是事物。道体神活。又自至妙。
牛与杙之间。人见不一。主无牛之杙者老氏也。朽腐自尽。不见其用。主无杙之牛者释氏也。牴触风诱。狼藉稼禾。此皆不能自为道。而有待于其道之外者也。其他杨墨陆王之类。皆偏滞于两间而生者也。天运过半。此如疮疡蠹蛆于物。皆是以违天败教。而怪怪生生矣。故知性则可以知天道知圣人。知异端杂伯矣。
气一心一性一者。天地万物一体。只一气一心一性。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3H 页

人性皆善者。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此就一物形气之中。分其本然与资禀。资禀虽有不善。而形色天性之本然。皆善之义也。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者。各正性命。物与无妄。天命之谓性。吾道一贯。性同气异。此就理气上。气虽变易不一。而理则太极之义也。不分人物之未生已生。不分是理是性。只分道器而言。以上三者。其言一言同。虽若相似。而其义各不同。今人混看而混说。
气则气之同处同。而气之异处则异而不同。理则于气之同处固同。而于气之异处亦同。道器之别在此。然而气之同处同之理。与气之异处同之理又不同。气之同处同之理。不但理同而同。是亦气同而同。理同而同者。是气之异处亦同之同也。气同而同者。气异处理亦异矣。
气同而同。气异而异者。乘气之分也。气同而同。气异而亦同者。本然之体也。本然乘气之别在此。
心有肉血气神明。今所论者神明之心也。
神明而从气。则只能知觉而已。与气无彼此矣。神明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3L 页

任其强弱刚柔厚薄清浊。则是谓气蔽也。神明之本体。则是主宰者也。
以其由于气禀者曰气质之心。以其出于主宰者曰本然之心。感于形气者曰人心。感于义理者曰道心。材料为气脉。理为理脉。理有自然至极之宲。而其体无形状无方所。即物即事。无时无处而无不在焉。
以其无形无方。又无异体而无乎不在。故曰神。以统万化而万物之所由生。故曰天。以其有统体而分赋于事故。故曰命。以气化人物之所由而流行运用。故曰道。以具于心而性。
朱子又以无极而太极为理。则又以其无形而至极故云尔。盖只是一理而各就地头言之。故有此异名。一人方要归一于人物性均五常之义。一人方要归一于人物不同之义。两皆难处。
人物之性则同。而五常则不均。五常不均而性则同。随其五常之不均而性体宲同。性之同非以五常之均而同也。
以所同之体为五常者不是。以五常之分不同者为性体亦不是。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4H 页

人物性不同之论。只系自家见识。无甚害事。若圣凡心不同之说。其为斯文之祸。莫此为酷。
盖人之所以为人。只为有此心。无此心则三纲五伦叙秩命讨。皆属外物。与人无交涉。
圣人所以立教君师许多功夫事业。都缘人有此心。不待学而自然有知有能。
可为尧舜。可参天地。都在于此。所谓天所谓性者。正指此体。
苟心无善。善与心本非一身。而缘人捻取凑合。如菜肉之为羹。曲米之为酒。则其所谓心所谓性者。非出于天之所命。而只是人为造作。以此又谓之本天。则是乃因人而有天。
圣人千言万语勤苦设教。正欲其不如此。今乃一切相反。其所谓秉彝好德。四端同然。良心本心。良知良能。以利为本。因其发因其明之类。正所以指示深切。不绝如线之义。专在此心本善。有顺无彊之一段脉理。而泯此一脉。则人道灭绝。非比一事一物之差错。又不如迷于性之一原者之犹可存得人分道理也。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4L 页

盖圣人众人之别。只在性之反之之异。此由气禀清浊不同。而有存亡蔽不蔽之异。故修治其气。操存此有存反其初之所有而已。若以反之谓自无而有。自二而一。则修道之教一节。是道外之赘物。庄周混沌死之云者。是得真道矣。
必五常均然后为性同者。其宲不知性之所以同之妙。
鸢鱼非费。飞跃亦非费。其所以飞所以跃者。果何物也。是所谓费也。然毕竟其费者。果何见闻可及。是所谓隐也。费隐之义。如此言之。似差无弊。
秉彝好德。德性也。博审慎明笃。问学也。天下一家。广大也。内中国而外夷狄。精微也。不规规于事为之末。高明也。动容周旋中礼。中庸也。何思何虑。高明也。仰而思之。夜以继日。中庸也。月无忘其所能。温故也。日知其所不知。知新也。与易宁戚。敦厚也。俯而就之。崇礼也。知者知此也。行者行此也。上节属仁。下节属知。此与乾坤之道。大小德相近而不同。乾道统坤。大德包小。而此则两节各是一事也。惟仁知二字。可包此五者。朱子以存心致知包之则恐偏。盖上五者非但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5H 页

异端如老佛杨墨脩养家。亦非不宲见宲识。但偏着一边去。便为异端。
惟道为至极骨子。圣人由道而行。学者遵道而脩。则异端在所当辨。
杂𧗱如天文地理阴阳推命家。亦非不宲用宲学。但致远则泥。是为小道。圣人急先务。则于杂𧗱有不暇矣。
道之于异端。如人之有莽橾(一作操)。同一气类。而此正佊邪。此本有彼本无。不可使混而乱之也。
道之于杂𧗱。如士之有农桑。均是民事。而于此无馀力。不使分而害业也。
杂𧗱与异端不同。异端反道之事也。杂𧗱道之小者也。
天文与尧之历象同。地理与殷后迁都。周公相宅同。阴阳是易卦奇耦一二四八六十四之数也。推命是容成甲子干支五行生克之数也。是皆圣神遗法也。力可及则穷而尽之。无所不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圣人之所尝留意者也。后世从事者与此不同。亦不过就其中细推出来者。宲一个理也。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5L 页

老庄以气为道而无性。释氏以气为性而无理。儒者以理为性而道器辨。
道家滞有而爱生。释家空有无而一生死。
圣人有无归宲而无滞。故乃为真道。而与天地同流矣。
道释之见。小大不同。其法皆计较安排则作用矣。圣人本天体道。而无思无虑则自然矣。
自警编[下]
大哉直之化。粲粲乎不易毫丝。有时无意。惟地不穷。为一以万。能万以一。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无或回互。无或深高。穷神知化。于斯尽之。(不回不深。即所谓直。)
何为何已。有无著焉。本支块焉。惟直惟通。(得其直体故能通。)
体分辨而同异察。盈天地而亘昼夜。
体止于体之体。分止于分之分。(理是体气是分。而又于气中有同得之体与分殊之分者。是则有分之体分之分也。理中有单言则极与兼指则同者。是则有体中体体中分也。上所谓尽者。即谓尽此而言者也。)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6H 页

五外无物。气有限也。五中有条。理无穷也。
人形物形。气之活也。人人物物。理之活也。
气之所活。五运不一也。理之所活。万应不贰也。
无穷而不贰。体乎有限也。有限而不一。用于无穷也。(既无穷则当不一。既不贰则当有穷。理既是无穷者。而又所以不贰何也。其无穷者非悬空之无穷。而乃是必为其气之体而止者也。既有限则当不贰。既不一则当无限。气既是有限者。而又所以不一者何也。其有限非僵死之有限。而乃是必运其理之用而止者也。)
易有太极。物与无妄。即易即物。而太极无妄。(曰有曰与。则不是易自易极自极物自物无妄自无妄。各其易处为极。物处为无妄。但极字无妄字难解。人不及圣则非极。物不尽其道则非极。事之过不及。皆非中是也。)
何小何大。天地藐焉。死生悠然。(天地亦一物。死生亦一事。大事之理非大。小物之理非小也。)
日见之也。日行之也。惟其化之也直。人心所不可及。圣训所未尝足。
理者体。气者分。(以下且言其体段。且言其病败也。)
万是分之分。五是分之体。体之分同。体之体极。
元不相离而煞有分别。吻合无际而滚同不得。
非此分别。吻合不真。非此吻合。分别不精。
不离之分不滚。不滚之合不离。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6L 页

莫不有形。是为人心。直则不通。通则不直。不直之通。吾之窒也。不通之直。吾之曲也。(失理则非直。订父攘羊。失理则非通。乞而与人。)
孰肯曰离。不能不滚。虽欲不离。其可得乎。孰肯曰滚。不能不离。虽欲不滚。其可得乎。
滚之为合离。离之为分滚。(所谓合者不过滚之。所谓分者不过离之。二之则理不得不为气。)
滚而物我无辨。天人不属。孰为一贯。离而阴阳无妙。理气不涉。孰括万殊。
无辨而大易之体。粘糅无文。无妙而方寸之用。破碎无统。(人则为人之事。物则为物之事然后为极。若不人与物之异。而别有所谓一极。则易者不紧。虽紧虽滚同无文。不害为得其所谓一个之极也。若性各自为性。而别有所谓一理。则理者无用。虽各自作用。不害为成其所谓各异之性矣。)
易有太极。无极焉易。无易焉极。
粉碎无极。失其理之活。而性其气之限也。滚糅无易。遗其气之活。而理其气之一也。
汩于分之体。犹眩于分之分。
形而下是地头。曰万曰一则一亦地头。曰有曰无则无亦地头。(非但万是地头。一亦地头。非但有是地头。无亦地头。)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7H 页

一以正万。在此在彼。作极于物。(必有即其物。不得不为其物之极至处者。一个宲事而已。上所谓无一而一也。虽若是至宲而无条数形色。朱子所谓藏头底物也。故无一。)
无象数形色。而为象数形色之体者是也。象数形色有偏正巨细多少。此未有偏正巨细多少。
无所同异一。体乎同异贯。(虽是以其同异而言者。宲则非指其同异。而即指其为同为异。以为极者也。故为极之用则同异。而其极之体则无同异之可言。而即就就其物而为极至之道者也。故言之则不过曰一也。于同为同而为此极。于异为异而为此极。贯同异故曰贯。非遗其同异而可成理。故体乎同异矣。)
象数之同。不能无异。在土在水。五有分数。为忠为孝。仁有曲折。形色之异。不能无同。在气在质。正以无妄。为通为塞。成以至诚。(上一段言吾不得为理。下一段言异不得为性。)
一之妙无他。正在于曲折分数处。(言均五常之非一。)
万之化无他。只以其至诚无妄者。(言性不同之无一。)
天不可地。物不可人。木不可金。金不可土。
在万万之。在一一之。在五五之。水则水之。火则火之。彼则彼之。此则此之。为一之妙。禀在于此。成极之体也。不是滚糅无文以同。破碎无统而异者也。(不可九千九百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7L 页

惟其直之极致也。卒非异之闻同之见所乎。(以所闻见之同异为心者。终不可见到此宲处。惟直者可见之。)
就其大而水而火牛而马物而人处观之。近而就其耳而目口而鼻手而足处观之。小而就其枝而根叶而花心而皮处观之。(以此观之。则五性之不可为理。异气之不可为性可见也。以下皆推此辨之。)
如使异者性而性异也。今夫马耕牛驰耳视目听枝植根达。不足为异欤。其不得为性者何也。如使同者理而理同也。今夫火润水炎足持手行花青叶红。不足为同欤。其不得为理者何也。(五气之异者便为性异。则虽此反用。何害为气之异同而其可为性耶。五之同者为理。则虽此反行。何害为五之同得而其可为理耶。)不是以其异而异者。故异中见其同。不是以其同而同者。故同中识其异。(在马马之。以为在牛牛之之理。是为性。性岂是直就马牛之气之异而为异者乎。同处同者亦固理。而异处异者。正是摘得理同之地也。若只以其同处之同为性。则即为气同而同。不得为气异处理同矣。所谓理同气异者。非弃其气也。而乃以其异气为理而为理同也。)
孰不见其万之异也。是气之分也。失其理之体。而无以各正其其气。孰不知其五之同也。五是气之体也。遗其气之分。而无以同得其理。(无其一而异者性。则何必牛而牛马而马为性耶。牛而马马而牛。至于人而牛马。何碍为异而为性耶。)如使同以同异以异。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8H 页

所同为理为性。所异为性为理。鱼飞戾天。鸢跃于渊。不害为上下察也。(不过万物所得之五性为理而同而已。万物所禀之各气为性而异而已。鱼而飞之。其为五则等耳。是亦为理矣。鸢而跃之。其为气则等耳。是亦为性矣。)
鸢飞鱼跃。正好全体看。
有鱼有鸢。有跃有飞。有异有同。有所以极。
飞跃皆气。而不以飞气为性。必以跃气者有之。飞跃皆五。而不以跃五为理。必以飞五者有之。
跃是五。五即理而已。不然今夫鱼之跃。而何以为五为理也。飞是气。气即性而已。不然今夫鸢之飞。而何以为气为性也。
飞无无气而气有非性。跃无无五而五有非理。鸢今跃矣。不得不为五。而大不得为理。鱼今飞矣。不得不为气。而大不得为性。(虽欲遁五。其可得乎。而求为理。不可得也。虽欲离气。其可得乎。而求为性。不可得也。)
无他。为理以五而五非理也。为性以气而气非性也。是故自有一个枢纽于鸢与飞鱼与跃之间者。姑舍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8L 页

此乃万物之所同得者。鸢以之飞。鱼以之跃。鸢不失此。故不以跃五。鱼不失此。故不以飞气。
五之浑然无他。何须说也。其森然有条。何须辨也。必有其枢纽之者。无相换夺。无相混糅然后。浑然者真。森然者精。
不是浑然为同而理。未曾森然为异而性。
于中别有所以极。吾所谓性。
即其万而为其一。不离不杂。此之谓也。此之谓性即理也。所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天既有命。圣既有言。
且休眼前同异得失之患。逐事逐物。玩其自成之体。自成者自然也。自然者本然也。直之谓也。
玩直久则吾心之直复。心之直久。大化之直。全面而呈露焉。
蜂课鸟啼谁强汝。万红千绿未劳春。
存心利物。有立无弊。援往𤠓(一作徯)来。有徵无疑。近远暂久。无渝而有章焉。
警学辞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9H 页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19L 页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20H 页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20L 页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21H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