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自动笺注)
密菴先生文集卷之八
 師門質疑
  
語錄條對
 
(語錄心氣虛靈
不可異視也。
虛靈卽氣之虛靈也。
心之氣旣有淸濁善惡
虛靈分數
不待究竟而知之矣。)
氣與虗靈之別有二端
一則精粗之軆不同也。
一則形質資質大小本末形有異也。
朱子心軆形而上下之問。
以爲比性則微有跡。
比氣則自然又靈。
朱子所以不偏屬於形而下
而但比性比氣爲言者。
非以心謂理也。
意可見。
問心之發處是氣否。
則答曰只是知覺
其謂只是者。
所以分別心與氣也。
可知心之動靜
只是知覺之事而非氣也。
又有曰心無形氣有物。
曰心旣放則氣必昏。
氣旣昏則心愈亡。
未甞以心混氣爲說。
而又其曰心者一身主宰
氣卽吾之血氣而充乎軆者也。
比於他則有形器而較粗者也。
又直心與氣上。
分別爲說。
義意尤極公曉
而其以氣謂比於心。
有形器而較粗云者
其意以爲心比於氣。
無形器而較精也。
朱子之辨至此而無復餘蘊矣。
試請於此求其立言微意
心與氣之可以異視與不可以異視者。
誠有不待究竟可知
者矣。
朱子旣言知覺是氣之虗處。
知覺是氣之靈。
非不知此心之爲此氣之虗靈也。
其所分別精粗軆勢
則乃以形器有無爲言
形器者何也。
孔子所以截斷理氣分界處。
則其謂有形器者。
擧氣之粗者精者。
身氣心氣無不其中矣。
言心又比於此而較精焉。
則是固與氣質有分別。
所謂虛靈卽此心之本軆
雖是此氣之虛靈
不以此氣之有濁而隨之有分數者。
其必有實然之軆矣。
此則靈與氣精粗之別也。
至如王言惟人萬物之靈
孔子人爲貴。
孟子人之異於禽獸
周子唯人得其秀而㝡靈。
朱子陰陽五行氣質交運
而人之所稟獨得其秀。
故其心爲㝡靈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
曰惟人之生。
得其氣之正且通者。
方寸之間
虗靈洞徹
萬理咸備。
其所以異於禽獸者。
正在於此
曰獨人得氣之正
有以全其性爲少異。
雖曰少異。
人物所以分。
實在於此
人物之所同者理也。
所不同者也。
人心虗靈
無所不明
禽獸便昏了。
只有一兩路子明
聖賢之言如此
人以其形質之正通而其心之軆段
本自全具矣。
其所以不能存得此軆者。
惟其資質之濁。
有以拘蔽乎此固有之軆。
而斯其所
存之淺深
發見踈數
不一其狀矣。
則氣中。
又其形質資質大小本末之別也。
靈與氣旣有精粗之異。
形質又爲其大且本焉。
故心與氣其精粗靈頑純雜之分。
不容不異者存。
不待人之視之爲異而後異也。
分數之說。
在後段。
 
(語錄○今高明有此鏡鐵之譬。
可以因此一言之矣。
所謂虛靈
亦有優劣者。
不易之論。)
鏡鐵元是形器之物。
取譬虗靈主宰妙軆者。
自是未甚端的
置之不論爲是
然其鐵不同時
光明决無有同之理。
則今其以爲屬於鏡鐵而不屬於光明者
無實軆所據。
只以其鐵之軆粗而易辨。
而光之軆虛而難知。
故遂於此寄托
立此分界
則此又只是強立名分
不得據實譬喩
可以意而得其義者也。
至於耳目與心之異。
孟子已有不思與思之辨矣。
心之所異於耳目者。
爲有此思之軆也。
惟此思之軆。
所以能具此性之全軆
人人同有。
所謂㝡靈。
所謂虗靈洞徹
所謂無不知無不能(幷朱子語。
)之妙軆矣。
此與耳目聰明人人不同者。
自是不同矣。
谷虗優劣之說。
參看聖學輯要
則此正朱子之謂偶出於前輩一時之言。
非其終身所守。
不可易之定論者也。
盖此乃指其拘蔽之軆。
非指其本軆也。
朱子曰㝡怕把人未定之論。
便喚做是也
切害云。
今又不當捨彼取此
以益谷之過矣。
未知如何
 
(語錄聖人心氣淸明純粹
故其爲虗靈
十分靈昭
衆人以下
淸濁相雜
而或不無全濁
故其爲虛靈
千百其層。)
詳究虗靈二字名義軆段
則誠無以見其有層分。
朱子旣以本軆以爲不昧矣。
本軆不昧
自非有層分之名義也。
 
(語錄暘谷文字
不能盡見。
平日言議觀之。
雖曰聖凡之心皆同虛靈
而又必有曲折之可商者矣。)
暘谷文字
砥行未曾多見。
而但其所謂心純善辨證一說
則其論心軆者。
不離菖苓所可補者而言。
至於其證援之說。
乃以孔孟程朱爲言
則又見其爲誣枉聖賢甚矣。
又以孔子七十以前
不得從心所欲不踰矩
爲性善心惡之證。
則是不止衆人心無善。
聖人惟性爲善者。
而心則本無善也。
可謂惶恐而誠莫知其所見之心性
果是何許物事也。
 
(語錄○且性三層之說。
至登於文集
則見之者亦必曰性同之說。
亦以一原之理皆同。
而性卽此理。
故謂之性同也。
今言第一層則人物皆同之性。
槩之人物性同之說一也。
必力斥性同者何也。
其說紛紜
不止此也。
豈不士林大故紛紜耶。)
只是事物實然之軆。
有一而無容有二三。
其有三
般之說者。
只以其本軆與兼形質兼資質言者。
不同耳。
然是由人兼此而言。
又兼彼而言而云然爾。
性軆有三也。
暘谷人物不同者。
作一箇性軆。
則是性眞許多軆質
誠爲訝異
然則其以第一層。
幷加之以性之名者。
要不出於取其名耳。
盖若眞知性之有一原之軆。
則必不肯以兼形質論人物之分者。
作一箇軆質矣。
觀其以人物之異者爲性之軆。
則其不曾一原爲性之實者可知
而其猶以性字冒之者
可知迫於而已矣。
先生不必過費憂疑於此矣。
且凡言性同者。
性眞有同故謂同也。
豈性實無同。
而借同於理而謂同乎。
理同而性卽理故同也。
若果眞知理之爲一原
眞知性之爲理
便可見理之一原
卽性之所以爲同也。
今却分一原與性爲兩軆
而又以一原爲性
可知是不但於性同之實。
不察其實
一原所以一原處。
亦未爲親見也。
 
(語錄虛靈有分數。
屬於氣質有淸濁者
其理誠然
其曰不屬虛靈云。
虛靈之明不明
自是虛靈事。
豈不屬於虛靈耶。
似非暘谷語意也。)
虗靈氣質相關
其理誠然之敎至當矣。
虗靈氣質相關
而又不無分別
盖以人同有正形質
氣質
故神於此發知。
而爲虛靈洞徹
萬理咸備之心。
凡有形質者。
莫不同得此心。
而其形質異者則無此心矣。
虛靈所以氣質相關者也。
且其資質氣質
有淸濁之不一
其所得之心。
有蔽與不蔽。
而其蔽之中。
又有蔽之多少
則聖凡之分。
於是有千萬不同者矣。
此又虛靈之與氣質相關者也。
然自形質言。
無形氣有物。
而志爲氣帥。
爲身君。
虗靈形質
精粗不能無別也。
以資質言
心禀乎形質而全其最靈之軆。
資質之濁。
雖有拘蔽
一有覺焉。
本軆洞然
秉彜好德。
同然理義
虛靈資質
本末不能無別也。
虛靈氣質相關固如彼。
而其有分別。
如此矣。
若不形質資質所係不同
氣質虛靈軆段各別
混淪說去。
暘谷不屬
固爲二物
先生之屬。
又爲一物
窃恐兩未見其精當矣。
且其曰神明不測
則其謂不測者。
解神明之所以神明也。
其曰虛靈不昧
則其謂不昧者。
所以反解虛靈所以虛靈也。
如有不明則是昧也。
若果昧而不明
則又何甞以爲虛靈哉。
今曰虛靈之明不明云。
則是謂有不明虗靈矣。
此實大關名義
而其致紛紜根本
全係於此
未有究意之義也。
愚意
以爲不得不朱子之語爲主而言之。
則其軆段名義
自無可疑
不當別立新題目也。
朱子曰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
天下莫信乎天而此旣得乎天者也。
豈容奪之而使無哉。
故論其失此虛靈而爲惡者。
則曰但爲氣禀所拘。
人欲所蔽。
有時而昏云。
其曰則者。
可見氣與欲之與虛靈本軆
便非一身也。
旣以其昏者爲氣拘欲蔽之害。
不以爲得乎天者本昏。
可知其本有得乎天而不昏者。
而其昏者實爲氣與欲之所致也。
何由可見其爲虛靈之事乎。
且其曰有時
則此非聖人不昏而衆人皆昏之謂也。
亦非衆人稟生已昏而無時不昏之謂也。
是言未甞不明
而特以氣與欲之故。
有昏之時也。
然則本軆上。
何甞言其有昧。
亦何甞言有分數哉。
但彼旣以心爲不同
而却謂虛靈不屬於心而同則未然矣。
 謹按所謂虛靈是菖苓所不可補者也。
所謂氣質是菖苓所可補者也。
虛靈氣質之辨也。
今宗世之意。
雖知有虛靈氣質之辨。
而却以氣質不同者。
操舍心之軆。
無論虛靈同與不同
是爲心外之贅物
實無增損於此心之軆矣。
然而猶言其同者。
何爲哉。
苟其言虛靈之同。
有關於心
軆。
便是有同也。
又何果於言心不同耶。
終是名實眩亂
同異無定。
所以始也砥行謂於同異之說。
兩相逕庭者也。
盖若主心不同之說。
則必也曰衆人之心但有知覺
無所謂虛靈
其未發。
亦無大本之中軆然後
始成一說矣。
今乃東摸西擭。
不成事軆
議論言之。
半上落下
意見言之。
彼此不及矣。
然又若以得失向背辨言
則其以虛靈爲同之題目
已可爲去違而就合
出幽而入明之一機會也。
然則君子之所取舍者。
其必有在矣。
未知如何
  
砥行說中疑目
 
(語錄暘谷在時。
力主三層之論。
俺每言其不然。)
性軆一分殊。
而所受形器。
又有美惡之殊。
故其用有不純焉。
軆之渾然一也。
分之散殊二也。
氣稟美惡三也。
論性而分三節看。
固無不可
朱子之言。
多可考。
而但暘谷論性。
主人物性不同之說。
則此已性無同也。
又爲三層之論。
一原者謂性。
則此又性有同也。
前後盾。
彼此相反
畢竟不成議論軆面
則每言不然之敎。
爲當然矣。
區區愚慮
則窃以爲此旣明言人物性之不同
而又爲此言者
其意未甞
眞以性爲同也。
此亦但以程朱之言有甚眞的
而強解不得者。
故姑於此假冒以性字之名。
以避目前據文譏笑之言。
又以未省其實一原之爲如何
故謂只用如此排置。
猶可以不捱異於先輩名言
無所妨礙己見己論也。
其實旣以不同者。
不謂之分而謂之軆。
以此一原之軆謂性。
則此不啻爲安頭上之頭。
牀上之牀而已也。
非如言一原爲分殊之軆。
分殊一原之分。
而軆一分殊(軆如舜分。
如子於瞽瞍
父於尙均。
隨處而全者是軆。
隨處而異者是分。
未甞捨軆而爲分
未甞離分而爲軆。
然舜猶是形器
故其軆爲一物
性軆則又至妙
如何至妙
)之意也。
砥行所以未敢以其有曰一曰性之云。
而遽信其所見之實。
與下敎曰異曰理之意有以異也。
未知如何
 
(語錄所謂第一層。
一原太極之意也。
朱子以此萬物理同也。
性則此理之因氣以成形賦之者也。)
一原太極之意。
豈有他義。
只以氣則有陰陽五行人物萬事許多形色不一
惟其理則只是一箇極至道理而已
性言則卽氣之成形處。
自其形氣之粗處。
推入裏面
至於至妙而更無可去處
至極只有理。
故謂之太極
而又其太極非有二軆
故謂一原矣。
然則太極不是別物。
一原不是別義
只是
也。
所謂性亦只是理。
太極也理也性也。
何甞三實
莫非一原
但謂之太極者。
人物約之則是五行
五行約之則是陰陽
陰陽約之則是易。
故指易之理謂太極
則(子曰易有太極
)是推極也。
謂之理者。
從氣之有粗迹處。
措其道理之無兆朕者。
理則是對氣而也。
謂之性者。
有形器之物。
其所具之理爲此形器受用者。
謂性則是卽物而也。
所主言者異。
故其名有三。
而其軆之實則一也。
是以就易而對易之氣之。
太極是理也。
卽易之物之。
太極是性也。
對氣而推氣之極言之。
則其理是太極也。
卽氣之物之。
則其理是性也。
卽物而推物之極言之。
則其性是太極也。
對物之氣之。
則其性是理也。
所主而異其名。
其實只是一物也。
(朱子曰理與氣决二物
盖以理亦謂物也。
)若論其名則三者固各有取義不可相混矣。
今所論者乃其實。
太極與理有一原時。
安得一原
性若無一原時。
安得太極與理有一原也。
太極統軆各具之異。
有軆一分殊之別。
性有本然氣禀之分。
而三者無異義也。
本然性之同者。
卽理之一。
太極統軆也。
氣禀性之異者。
卽理之分殊
太極之各具也。
下敎但以一原太極
則是
各具者非太極矣。
朱子何乃以爲各具之太極也。
下敎以性謂無一原
則是一原者非性矣。
張子何乃以爲性者萬物一原也。
朱子未甞專以理爲同。
而曰理絶不同。
曰所賦之理固亦有異。
未甞以性爲異。
而曰通天一性
曰性同氣異。
則理同性不同
終不成朱子定論
必也曰理同(朱子語)性同(朱子語)而性卽理也。
(程子語)然後方是眞實程朱定論
無他疑貳之慮矣。
因氣成形賦之
各得是理而爲性
故所成性之氣則異。
而所成者則無非此性也。
卽其異軆上分殊。
本然一原無不各具。
若非一原本然之各具。
則雖有是氣。
無是理矣。
旣有是理。
則是本然一原所在也。
一原性軆
則是非理也。
若是理。
則性不得不一原矣。
若以性謂是理。
而又不以爲一原
則其謂一原者。
又是懸空一原也。
懸空一原
又是兼氣之一原也。
懸空則離氣者也。
兼氣則雜氣者也。
離氣雜氣
非所道軆所謂本然者也。
不離乎氣。
卽氣而指其本軆不雜乎氣(太極圖註)者。
是卽所謂太極
所謂本然
(朱子太極本然之妙。
)所謂理。
所謂性。
所謂一原(朱子曰性只是太極渾然之軆。
盖性是太極
太極渾然
渾然所以一原者矣。
)矣。
以爲論性論一原
固有意義
固有軆段
若必如下敎。
所謂一原者。
乃在形器事物之外
一有形器事物
陰陽如水火金木土如犬牛人鳶魚大黃附子
則便無所謂一原矣。
然則言道軆。
所謂一陰一陽之者
形而上者。
皆是從氣從形言
則是只得爲道
不得一原矣。
所謂一原者。
又在此道之外
此道之前
不得爲道矣。
非道一原一原
何足有無吾道
而其有一原
豈若無之不贅乎。
 
(語錄天命之性。
固當以異軆上分之後言矣。)
所謂性者。
固以天命之賦在異軆上者言也。
以其異軆
故性之分有異。
而以其天命
故分之軆無二也。
是以性分萬物不同
性軆萬物皆同。
而又一而已矣。
只有其分之殊。
而無其軆之一。
以爲以爲知。
固所當矣。
孔子何爲而譏君子之道之鮮哉。
(仁知只就人上說。
所謂君子之道。
所謂費而隱。
而察乎天地者也。
此以一陰一陽
繼善成性全軆言也。
)性是天命之在物者。
天命非有二三者也。
道軆軆一而分殊
不是割成片去。
隨寓各足。
無非全軆
(分不是以下朱子語。
)此處非可以言語爲者。
唯在留神
 
(語錄心氣也。
虗靈心之光明也。)
非理故謂之氣可也
然此非血肉之質。
又非菖苓
補之氣。
而只其虗靈主宰是也
則是又與所謂氣質者有異也。
其氣與質
未始不謂之心。
而今吾所論者惟是虗靈之心。
則其氣質之心。
非所論也。
其所以必論虛靈之心者。
亦以惟此虛靈之心。
知覺主宰
而爲君帥命物之軆。
操舍存亡之妙。
若其氣質之心。
則非知覺無主宰。
而只一塊血肉之質與一團淸濁之氣而已
雖此虛靈所由生。
而所依而立者。
其軆之精粗靈頑。
判然不同
只得爲此虛靈之所乘載運用之卒徒而已
則人之所以萬物之靈而能主於身。
理事以致參天贊化育之功者。
非其氣與質之所能。
而惟靈知之所能也。
論學者之心者。
就此心之中。
特擧此端而言之也。
若其與質
則不不能知覺主宰
無以處事命物而已也。
又其生質之禀。
有濁駁之不一
以拘牿此正通所發之靈知
則其本來靈昭主宰者。
反爲彼之所蔽而失其本然知能矣。
然則其本雖非兩物。
亦非相離而各有處所者。
然其軆勢功用
實有不同
不成一等之物矣。
是以氣質心病則菖苓以治之。
主宰心病操存以治之。
軆有不同
故其病與治病之方。
不同也。
氣質之心。
不以主宰心之病而亦病。
宰之心。
不以氣質心之瘳而亦瘳。
則其靈覺之心。
雖是生於氣質者。
其軆則有別矣。
所謂心者。
固兼有氣血肉
惟其靈覺
是氣之虗氣之靈。
故謂之虛靈矣。
又其虛靈
明而不昧
故指其虛靈不昧之德。
而謂之明德矣。
今下敎旣兼靈覺氣質爲心。
而又以此心之光明虗靈
則其爲虛靈者。
是就心之中。
靈覺而言乎。
是指其德而言乎。
德之中專指其明者而言乎。
不分昏明而謂之光明乎。
旣以氣質言心
則心不得純明者。
而又以其光明虗靈
則其虗靈爲氣爲理爲純爲雜。
皆未別白
砥行蒙迷
不勝泄泄
敢此請救
 
(語錄○以心言則虛靈不過心之一端
可謂心之全軆也。)
朱子虛靈心之本軆
又曰人之本心
其軆廓然
亦無限量
又曰心之虛靈
無有限量
虛靈旣是心之本軆
虛靈無限量。
可知虛靈之爲心之全軆也。
豈有無限量。
却不得爲全軆者乎。
氣血肉固亦可備於心軆
然此虛靈旣是氣血肉之精爽
而其軆無限量。
又爲大軆爲君帥。
(大軆君帥。
孟子荀卿語。
)則豈非自爲全軆而優有餘者乎。
朱子一念竦然
爲此心軆用之全。
(答吳斗南書)一念已爲軆用之全。
虗靈心之爲全軆
何有待於氣質乎。
朱子旣曰心者人之神明
而復曰人有是心。
莫非全軆
是其神明莫非全軆
何待氣質而爲全軆乎。
 
(語錄○今以菖苓不可補之心言之。
五臟之心全屬火。
此是肝木肺金
同一血氣也。
有病則以菖苓可補。
而第心臟屬火。
本光明。
且臟之軆質圓外竅中
其中方寸
人之臟腑百䠹所稟之五氣精爽
該貯於方寸
其爲軆段
靈昭昭。
有知覺能運用
所謂古淵源之心。
而非菖苓之所可補者也。
不是人獨有精爽靈昭而能知覺運用也。
血氣含生
莫不皆然。)
窃詳下敎。
方寸中五精爽
爲萬古淵源之心。
而謂非菖苓所可補者。
其所指之軆段
誠是實軆
無可敢疑。
但猶有分數
則誠不敢知其主見所在
是靈是氣。
是爲悱憤
砥行所論者。
朱子所謂只是知覺
所謂心者人之知覺
所謂心則知覺之在人而具此理者。
知覺卽是心也。
無可更論有知與否者。
而下敎乃以爲靈昭昭。
有知覺能運用云。
則是精爽與知覺。
不得不爲二。
而其謂知覺者。
只其知覺之用。
不得知覺之軆。
樂記至知知之說準之。
則是下知也。
上知也。
朱子之說準之。
則是所謂知事覺理之知覺
非所謂別有知覺知覺也。
(朱子論張子合與知有心之語曰。
似性外別有知覺
)且該貯二字
大有事在。
似非朱子只在些子上之意也。
(朱子程子
要在腔子裏之語曰。
若言不可脚上
不可手上
只得這些子上。
)此或爲未離氣質之界。
有分數之苗脉否。
心臟雖屬火。
亦非以其屬火之故。
幷其氣質光明也。
且萬古淵源之心。
是何心也。
豈非所謂虛靈洞徹
可以堯舜參天地者乎。
此非程子之謂自家心。
便只是鳥獸草木之心者也。
是乃孟子之謂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
則此非可論於禽獸者矣。
雖人也。
論其本軆則可。
而自其氣質有蔽而有千萬各異者言。
則恐使此等題目不得矣。
敎本意。
旣言凡人心本軆元自各異。
而又以爲不是人獨有此。
血氣含生
莫不皆然
則其意又不分明暗全偏。
統指精爽之軆。
以爲古淵源之心也。
此又不勝皇惑矣。
 
(語錄○但血氣含生之類。
其初賦之形各異。
受形質而受天地之氣者。
全通塞。
類類各異。
一類之中多少分段
亦自各異。
惟人於萬物之中。
得天地正通之氣。
其爲形戴天屨地。
已別於禽獸草木橫生倒生
因所稟正通之別。
而其精爽最靈。
然所稟五氣
有淸濁粹駁之千萬各異。
精爽其所稟之氣之精爽也。
亦千萬各異。
虗靈精爽光明
安得純然無異也。)
虗靈人心本軆
本軆者卽形質所稟之軆也。
卽今下敎所謂精爽最靈者是也
若其淸濁粹駁各異。
而有千萬之各異者。
自資處分
非其一受成形之本軆也。
此則朱子所謂氣質蔽之心。
氣稟之心。
孔子所謂亡之心。
孟子所謂放之心牿之心。
盖皆指此而言。
而其前固有不亡不放不牿之本軆
此卽所謂本心良心
秉彜好德之心。
同然理義之心。
人皆有之之心。
而今旣失其本軆
則雖姑仍假之以靈之一字
(大學或問曰此心之靈。
其所知者
不過情欲利害之私。
)而自不可擬之以虛靈之名也。
下敎論心
旣以氣拘有蔽者言。
則其軆果不啻有千萬各異之分數矣。
然此與所謂虗靈本軆者。
何所干涉
猶可一例冐之以虗字本字之名乎。
試以大學或問之說準之。
則下敎所指之軆要
不出所謂明德
已不能無蔽而失其全者也。
朱子之說。
何甞夢境
以此失其全者。
本軆虛靈哉。
其上旣言虛靈洞徹
異於禽獸之軆。
其下又有本明之軆。
得之於天。
終有不可得昧者。
雖其昏蔽之極。
一有覺焉。
卽此空隙
本軆洞然之云。
又以湛然虛明鑑空衡平
以爲一身主者
爲眞軆之本然
又以莫不好善惡惡本心
而乃氣稟物欲之蔽爲言
則不不以其蔽而失其全者。
本軆虛靈也。
自明言有不可得昧之本軆矣。
窃詳下敎之意。
則只以其昏蔽而謂不當復有本明之軆也。
是以就此昏蔽有分數處。
名爲本軆
名爲虛靈
虗靈無分數之說。
歸之不通矣。
朱子言之若是眞的分曉者。
盖以曾子之意。
實欲人自明己之明德
而非欲加毫末秉彜良心之外也。
此實與大舜精一之軆。
武王萬物之靈
康王收放之心。
周公克念之心秉彜之好。
孔子存亡之心由己之仁。
子思未發之中德性之軆。
孟子同然之心皆有之心。
周子最靈之心。
程子本善之心。
朱子本然之心無邪之心至靈之心至明之心。
谷本正之心。
前後一義而爲脩道復性
單傳謹守要義微旨
則又非朱子創見創說。
其中必有實然本軆
事理之必通。
不容強爲說。
有若溫公扶敎之云也。
(溫公扶敎之說。
亦由不知原之同善。
朱子甚非之。
)今若未究乎此。
則似當徐其言語
愼其思慮
而持其未定權度
以俟他日可也
今乃不然
不考聖賢明訓
不疑實理之如何。
經就未定本子
容易下語謂有優劣
謂有淸濁
則雖先生
未可自解百世斯文之疑。
而特其聖學輯要之書。
成於最晩之後者。
有數句之文。
明言本軆之正
不但先生一人定論
實是東國斯文不絶如線之正脉也。
然惟以其寂寥言句
寄在大編全帙註脚之中。
讀者於此
不加致察。
遂以先生之論。
疑其止於講論
答之說而已也。
自是依據傳述
有若金之典。
惟以實理難掩
秉彜不泯
一二先輩學者執其本義
講辨不置
雖其爲說未詳
羣疑未定
幸而至今猶有以此爲說者。
然世級日降
大原日微
識者憂虞
不可勝言
區區愚慮
每願先生一朝脫然
不以聞見爲拘。
先入爲戀。
誠信經訓不欺
悟本原之眞有。
豈敢私以知遇爲幸。
誠爲世道斯文盛會也。
今者伏見下敎之語。
猶復以所謂氣質有蔽者。
當本軆之名。
不辨氣質有蔽四字上。
已自含得本軆本明之義。
以此不通之論。
千古聖賢苦心詔告
至誠至公訓義
同歸一筆句斷矣。
是寧不可疑可憂。
而又可悶者乎。
且下敎旣言有最靈之軆。
此最靈者。
所以爲良爲虛爲
而初無不純然者也。
但其軆雖最靈。
資質之氣有不純
故有以拘隔乎此最靈之軆。
而有不純者矣。
是以朱子旣謂之氣質蔽之
又謂之已不能無蔽而失其全。
而以其一有覺焉者。
本軆洞然也。
今下敎旣謂之最靈。
而更曰安得純然無異
以今砥行見論之。
則最靈者本軆也。
不純資質之濁有拘也。
本軆則最靈。
而氣拘而不純
本末善惡分明
自無
不可知者。
而下敎之意則有似乎舍最靈而不論者矣。
不然則又似乎以不純然者謂最靈矣。
若舍旣得之最靈而不論則不可。
以不純然者謂最靈。
則又恐失最靈二字名義也。
盖最靈者何謂也。
是能愛敬忠弟而好德悗(一作悅)理義也。
惟其如此
所以謂之最靈矣。
其有不純於此
則謂之見其禽獸也。
不謂之最靈矣。
是以無最靈則已。
旣有此最靈之軆。
未可疑其不純然也。
旣知其爲不純然
則又未可謂之最靈也。
最靈二字
若果不純然者之稱。
朱子何以此爲不失其性之全之根本田地乎。
不舍最靈之名。
而又謂其不純然
則是安得矛盾乎。
是以愚意必也曰虗靈是心之本軆
爲氣稟所拘。
人欲所蔽。
而牿之反覆
失其
有時而昏。
而人見其禽獸也。
必也曰心軆本正。
化於物。
遂亡其正也。
此乃孟子朱子谷之說也。
其言恐皆眞實有據。
方無可疑矣。
未知如何
 
(語錄○今言精爽之氣。
聖凡各自不同
虛靈之生於精爽者。
謂皆無異
則不通於事理。)
分心虛靈
謂有一雜一純之異者。
誠爲不通
但下敎以虗靈謂生於精爽者。
則此亦虛靈精爽
終成兩件物事軆段。
恐亦未安。
愚見則但其虛靈
正通形氣精爽
虛靈以下
皆是氣之粗者。
更無可着精爽二字之地。
朱子旣以知覺爲氣虛氣之靈。
虛靈二字
直是氣之精爽軆段之名也。
故曰虗靈只是心之本軆也。
然則於此者。
皆屬氣質
自前未聞以氣質謂之精爽者。
如有之則願得聞之。
所謂虛靈
有以心言與以德言之異。
所謂氣之虛氣之靈。
所謂虛靈只是心之本軆
所謂心之虛靈覺一而已云者
以心言者也。
所謂虛靈不昧
所謂虛靈洞徹云者
德言者也。
此有不同
而今此下敎之意。
則似以其以心言之虛靈
合氣質謂之精爽
而惟以其以德言虛靈
謂之虛靈也。
是以有此此生於彼之分界矣。
上文下敎。
以爲心之光明不以爲心。
則亦此意也。
然此恐有不然
朱子之謂氣之虛氣之靈。
虛靈心之本軆
心之虛靈知覺云者
所以心軆也。
非直虛靈不昧
虛靈洞徹之爲德者謂心也。
虛靈精爽也。
更有何精爽生此虛靈乎。
虛靈二字
本非物之名也。
是德之名而借以名心者也。
則又可見其實之無二。
不啻如性字中字之猶有字二之有間也。
(程子呂氏中卽性之說。
爲極未安。
有方圓天地之語。
朱子以中爲性之德。
則此有虛實之別矣。
若今虛靈字。
虛靈是心。
而其德虛靈
則此二字又兼虛與實物與則。
尤難分開也。
)然則或曰虛靈不昧之德。
生於虛靈知覺之心。
惟其生字已有彼此先後之迹。
則尙患不得爲無病之語。
旣以心謂精爽
而又謂虛靈生於精爽
心與虛靈
便成二物
豈其虛靈是心之本軆之意乎。
二字之兼乎虛實之義者。
神明知覺字同矣。
神明二字
如其所謂人之神明者。
則以心軆言者也。
如其所謂神明不測者。
則以其德言者也。
知覺二字
如其所謂心者人之知覺
所謂心則知覺之在人而具此理者。
所謂合性與知覺。
有心之名云者
以物以軆言者也。
如其所謂能知覺所知覺。
所謂知此事覺此理云者
則以事以用言者也。
盖緣心軆精妙
難以爲名。
特擧德擧其用而稱其軆也。
此如稱天地乾坤矣。
天地形器也。
乾坤者其德也。
以此名彼。
自無相妨
但看者自作分別
得其所指之意。
實是虛。
是心是德可也
此等名義
各自有其指。
不可不究極其致然後
語無窒碍而理無不通。
若不分辨於此
則終無以得其名義之實。
而盡夫聖賢立言之意矣。
今者下敎之暘谷之論。
則其謂虛靈者。
是於心外別有一物
不及於德。
粗不淪於心。
而居於心與明德之間
不得爲心之
全軆
只得爲其一端者矣。
則其曰純曰雜之爲得爲失。
不敢論。
惟其虛靈二字名義軆段
已皆與朱子之旨。
弦韋之反矣。
未知如何
 
(語錄○若謂所稟形氣。
則誠各有異。
而其氣之精爽
一於純善
虛靈之聖凡皆同。
則亦自不通。)
凡言形氣云者
形質資質之氣而言也。
形質雖同。
資質各異。
故兼形質資質而言。
人人之氣各不同矣。
所以論氣處。
不同者也。
精爽云者
指心之軆而言也。
形質正通
人人皆同。
故神之發知以爲心者。
已無不同
資質各異。
無不同之心有所蔽。
而其分千萬不同矣。
所以論心處。
本軆之皆同。
而其蔽與不蔽。
則必以資淸濁氣禀言者也。
聖賢之言。
如其所謂明德者。
通動靜言本軆也。
所謂未發之中者。
靜處本軆也。
所謂良心本心仁義之心,然理義之心,見入井惻隱之心,無欲受爾汝之心者。
發用處言本軆也。
所謂愚魯辟喭仁者知者云者
以資質之異者言也。
所謂三月不違
日月至焉云者
本軆所存分數言也。
又有曰此心有正無邪
故存則正。
不存則邪。
人有不仁
無不仁。
心有不仁
心之本軆無不仁。
此皆氣質不同
而其精爽之爲心。
則其本軆有善無惡之義。
如其曰此心此
雖本完具
却爲氣質之稟不能無偏之語。
又直說心完性具
而惟氣未純之義矣。
未甞言以氣之異。
而其精爽虛靈之心亦不同也。
此實神明氣質形質資質之辨。
不同而然也。
千聖同旨。
羣賢一辭
修道本領
學問宗旨
莫非誠實精微要妙貫通之義。
今日胷臆創論
此外恐更無可通之義矣。
奈何
 
(語錄○氣之爲物。
本自一原而各異。
隨處各異。
精爽之出於血氣者。
豈能無異也。)
陰陽以後方有異。
一原之氣。
則乃造化之原軆。
所以萬化者也。
只是一原
何以謂有異乎。
旣異則千萬矣。
何以一原乎。
但此雖一原
終不離於形器
故以此對陰陽五行萬物形質
則又不同而有精粗之可辨。
有異於道軆之無不一也。
故謂理純氣雜者。
對理論氣而言也。
非謂一原亦有異也。
朱子之謂論萬物之一原
則理同而氣異者。
非謂氣之一原理也。
是言萬物之所同者一原之理。
萬物之所異者氣也。
故其氣異之下。
又曰氣之異者。
粹駁之不齊云
則是乃以粹駁不齊者謂異也。
非謂氣之一原
亦有粹駁之不齊
而唯氣之一原之理同也。
盖有二三然後不齊
而旣不齊則已非一原矣。
至於論心之說。
則是又以一物同形而論者矣。
又何慮其有異
也。
盖若論氣之全軆
旣有一原
又有品物
故曰一原異品物。
品物一原則可。
旣有陰陽
故曰陰異陽。
陽異陰則可。
旣有五行
故曰金異木
水異火則可。
旣有人物
故曰犬異牛。
異人可也
若論一物
旣以其一而無三矣。
乃曰一原異氣則可乎。
彼亦陰。
此亦陰。
彼亦陽。
此亦陽矣。
乃曰陰異陰。
陽異陽則可乎。
彼亦金。
此亦金。
彼亦木。
此亦木矣。
乃曰金異金。
異木則可乎。
彼亦犬。
此亦犬。
彼亦牛。
此亦牛。
彼亦人。
此亦人矣。
乃曰犬異犬。
牛異牛。
異人則可乎。
若論資質資質有淸有濁。
故曰淸異濁。
濁異淸則可也
若論形質則彼亦正通
此亦正通矣。
乃曰正通正通則可乎。
彼亦最靈。
此亦最靈矣。
乃曰最靈異最靈則可乎。
天下之物。
有同不異者。
一物之謂也。
東井之水。
與西井之水。
澄淸色同
濕潤之氣同。
就下之性同。
則斯謂之同矣。
西家之火。
東家之火。
朱明之光同。
燥熱之氣同。
炎上之性同。
則斯謂之同矣。
崑山之玉。
其軆之溫栗同。
其色之白潔同則同矣。
紫磨之金。
其軆之不壞同。
其色之黃純同則同矣。
天下豈無同之氣與物哉。
至若人之爲人
其氣之正通已同。
其理之純善亦同。
故其神之發知而
者同矣。
其軆之虛明同。
其用之寂感同。
靜也未發之中同。
其動也曰端之善同。
則斯可謂同矣。
孟子推其口之同味
耳之同聲
目之同色。
性之皆善。
言心同然之義。
此心之然之者旣同
可知不然之者亦同矣。
同然理義
而同不然非理義。
斯同矣。
旣同則同者是其本軆也。
惟彼聖賢
豈不氣化不一
資質之有異。
而謂同然哉。
其必有同
故謂同矣。
愚意以爲此當就此血氣資質不同之中。
見得正通本然明之靈覺主宰無不同之軆段出來然後
方始究竟法。
若但以資不同之故。
參錯本軆之論。
而謂有分數之各異。
則求之實軆
參以聖訓
節節相左
未或有合。
末如之何矣。
 
(語錄○至以菖苓之不可補。
心氣之本善。
此又不然
心臟之氣有疾
則菖苓以治之。
精爽之地有病
存省以治之。
豈可以菖苓之不可補。
而謂心氣之本善也。)
精爽心病者。
是卽亡之謂也。
亡故治之以存省矣。
不敢知菖苓之所不補時
其爲物如何。
致省而存。
不省而亡時。
軆段如何
其存也善。
而其亡而後善時
本色如何
砥行以爲卽其存之一字
而其本軆之無氣質形器
有善無惡之義。
躍如
矣。
朱子言若存者初非本軆
則不所存者果爲何物。
何必以其存爲哉。
語說得盡矣。
若其本軆元是不善者。
則其存者自當本分不善而必亡。
得此軆然後始可有善矣。
何用以存爲乎。
旣非菖苓所可補。
存亡有善惡。
則其不爲資質淸濁之所加損
秉彜好德同然理義可知矣。
可謂同乎。
可謂異乎。
謂之善可乎。
謂之不善可乎。
下敎旣分菖苓以治
存省以治不同
而又曰豈可以菖苓之不可補。
而謂心氣之本善也。
此亦不敢不以爲惑也。
其謂菖苓所不可補者。
朱子之意是發明心軆至精
非如氣質之粗也。
盖人心所有主操舍之妙。
萬善皆備者。
其實有二焉。
一則知覺異於氣質之粗也。
一則形質得正通之全也。
大凡神之發知與不發知。
及發知之全與偏。
則是關於氣之通塞及通之正與偏矣。
故人禽獸草木則各不同
自神之發知處。
已有通與塞全與偏之異矣。
若人與人則其正通同。
故其發知之全。
無不同矣。
其發知旣無不全。
故其最靈。
異於禽獸
有無限量之軆矣。
然其神知所以不如氣之粗頑無知
而有其靈識者。
則又無分人與禽獸
實皆以其軆之至精無形
非有物之氣
所可增損也。
若菖苓可容其力。
則是亦物而已矣。
何以有靈知之妙也。
可知此心之有靈知之軆者。
由於菖苓之所不可補矣。
旣得夫靈知之軆。
又得夫正通之全。
而具此二端
則是無不虛無不靈
而有君帥之軆統
萬善本領矣。
是則安得非菖苓之不可補。
心善之本乎。
伏念下敎如此者。
先生認得軆質重也。
如今下敎。
心字下必着氣字。
則其意可知也。
以爲操舍存亡
固非形而上之理矣。
(張子曰合性與知覺。
有心名。
旣是理。
知覺不得爲理矣。
朱子曰此心此理。
端的在我。
又曰此心此
人皆有之。
旣言理言
而又言心
不得爲理矣。
)然謂之心氣云。
則是物也。
非所謂謂之有物。
則不得於言之也。
(朱子曰此心此理。
雖本完具
却爲氣質之稟。
不能無偏
又曰心性之妙無不存。
氣質之偏無不化矣。
旣言
言心
而又言氣質。
而又非氣質矣。
欲存欲化者。
豈是一物
朱子論心曰。
謂之有物。
則不得於言。
謂有物則不得於言。
而若氣質則謂之有物。
豈不得於言乎。
朱子又曰無形
氣有物矣。
)若所謂謂之有物。
不得於言之
則是神明也。
知覺也。
虛靈也。
主宰也。
此氣自然又靈。
而有不得心氣言者矣。
以下敎言之。
旣以心臟之氣與精爽之軆。
菖苓以治
存省以治
分別精粗矣。
而乃又以精爽
幷謂之氣。
則已豈不自相矛盾乎。
不敢知其謂心氣之氣字。
與其心臟之氣之
氣字。
同乎異乎。
孟子論心
旣曰存其
養其矣。
而又曰不得
求於氣可。
志氣之帥。
氣軆之充。
朱子論心
旣曰靈底是
實底矣。
而又曰者人之神明
者人之知覺
只是主宰
不是一塊
無形氣有物。
微有迹。
比氣自然又靈。
人心不測
出入氣機
此兩夫子之言。
其意固不以爲理
而亦未見其如下敎之意直謂之氣。
不更分別矣。
伏乞試於帥字充字。
比氣乘氣之語。
千萬留神
若是氣也。
則直謂之氣可也
何乃復謂之帥。
不得於氣者。
不可求於氣乎。
謂之充則充者之外
豈復有可謂氣者乎。
旣謂之氣則擧氣之精粗
而更無遺氣矣。
氣外豈復有氣可比可乘者乎。
故若以形而上下。
分理氣而論。
固當屬於形而下爲氣矣。
若就氣言。
固其帥之神明
氣質爲其滓渣之卒徒耳。
此其分別已微。
而又其實如此
聖賢之言。
丁寧如此
豈其強名而欺我乎。
 
(語錄勿論人與禽獸
精爽之氣。
皆能虛靈有知覺。
朱子利害之最易見粗底。
鳥獸已有不知者
人與禽獸知覺不同
其氣之虛靈
本自懸殊
知覺之有別也。
於人而言之。
人之虛靈不同
知覺有明不明也。)
朱子之言。
則其解明德之義曰。
人之所得乎天而
虗靈不昧
又曰唯人之生。
得氣之正且通者。
而其性爲最貴。
故其方寸之間
虛靈通澈
萬理咸備。
而繼之曰其所以異於禽獸者。
正在於此
是則所謂明德者也。
(朱子語止此。
)朱子之意盖以明德虛靈之德。
爲人所以異於禽獸大軆宗旨矣。
今者下敎乃於禽獸
亦許虛靈之名。
然則下敎所謂虛靈
果非朱子所謂虛靈
凡有知覺則皆可得是名矣。
乃知以分數論。
果有所以然矣。
然原其命名之意。
則專以正通最靈之知覺
洞然無蔽。
粹然純良
可以窮理盡性者言之。
非若知覺二字之可通偏全善惡而言也。
然則今日差異處。
不在分數有無上。
實在虛靈二字上矣。
虗字取義兩端
以其至精氣質形器而謂虛。
則此卽菖苓所不可補。
而其軆之無物者是也
程子言心兮本虛。
朱子之言知覺氣之虛。
其軆却虛。
非我所能虛是也
以其至靜無物欲之係累而謂虛。
則此爲主宰之存。
而其軆之寂然是也
周子之言無欲則靜虛
程子之言有主內則虛。
朱子之言當其未發。
此心至虛無私主謂之虛。
心得其正。
復得本軆之虛是也
無物之虛。
虛空之虛。
無欲之虛。
鑑空之空。
一以無形器爲義。
一以無外物爲義。
靈字之義。
亦有兩端
泛言之則其知寒煖識飢飽
害知避利知趨。
而異於頑物之無知覺者是靈也。
周子之言唯人最靈。
朱子之言此心之靈其所知者
不過情欲利害之私是也
極言之則其知此事覺此理。
善其善惡其惡。
以至於無不知無不能者是靈也。
武王之言唯人萬物之靈
朱子之言當靈不靈是也
一以別於形器而言。
一以別於偏(形質偏塞)蔽(資質濁駁物欲氣習)而言。
虛靈二字
兼此四者之義。
而唯彼禽獸
旣是偏通之知覺
故其於所謂無物之虛與泛言之靈。
固有得矣。
若其所謂寂然之虛與極言之靈。
則有不得矣。
是則其實不是可共得虛靈之名。
虛靈有分數也。
是其於所以爲虛爲靈之實。
只得半軆點子
則是靈。
而初無可得乎虛靈之名矣。
所以二字
通人獸而施之者
唯人之得正通之知覺
而兼此四者之實。
故施此二字之名。
禽獸自無以與於此也。
是以自故聖人命物之意。
唯以人爲萬物之靈
而物不與靈者。
其義可知
朱子之以虛靈不昧虛靈洞徹
爲人之正所得
而異於禽獸者。
實亦以此也。
至如四靈之稱。
及周子又於人加一最字。
謂之最靈焉者。
是固並禽
獸謂靈也。
然此亦不過其所半軆點子之靈言之。
而實未有以與於此也。
如虎蜂蟻雖有仁義
不得謂之明德者。
自是皆爲秀氣之神而自貴於物者也。
至於人之
同稟正通知覺
故以本軆言。
四者之實。
無所不備
虛靈之軆固無不同
而但其氣稟物欲
有所拘蔽
則其本然之用之發見者。
固有久速踈數之千萬不一
三月不違日月至焉者。
有異於聡明睿知而純亦不已者也。
是以自古聖人命物之意。
於其爲萬物之靈
則不分聖凡。
而爲斯人之所同於聖人所以聖人
則又但以亶聰爲言
不言靈之異於衆也。
至若衆人
拘蔽旣久。
轉轉深固
其所謂寂無之虛與極言之靈。
無可言者
則是本軆虛靈
雖有與禽獸不同者。
其當軆無虛靈之實。
則又與禽獸無異矣。
是又所以直謂之見其禽獸
不謂虛靈矣。
然則人之所以爲人
虛靈所以虛靈者。
可知也。
然此政孟子所謂其性亦猶是者也。
豈容以此本軆固然
又豈容以此而更不論本軆實然者乎。
禽獸
所以不得虛靈之名者。
以其知覺之偏而無主宰之軆。
故一二點子之明。
譬如火殘星。
無以知覺之妙。
寂然
虗極言之靈。
初無可言矣。
衆人牿亡者。
又以其主宰不立
無以存得寂感中和本軆
虛靈之實。
亦無可見矣。
唯其本軆
自是得之於天。
(天是自然不容已者。
)而終有掩滅不得者。
故雖其牿亡之餘。
猶有氣稟氣欲未有所事
喜怒哀樂之未
孺子入井
見蹴爾而與之之時。
則其洞然無蔽。
粹然純良本然全躰
未甞不自在呈見焉。
况雖衆人
其氣與欲之拘牿未深。
本軆之存主發見
又自有不甚間斷者矣。
旣其存主呈見之時。
則又無論所主之時之久速。
事之大少
卽其當軆。
已是全軆純粹
更無偏蔽欠缺可言
則固謂之莫非全軆
謂之軆用之全(見上)矣。
復何容以此爲分數。
而別有可論之全軆哉。
是以論人物。
人心虛靈
物心虛靈
若並謂之虛靈則不可矣。
論聖凡則聖人之常存
無時虛靈
凡人常存
故其虛靈所存之分。
千萬不一矣。
故就凡人氣稟不齊上。
論其當軆所存分數則可。
若以所存分數
爲此本軆分數則不可矣。
朱子人物之所同者理也。
所不同者也。
人心虛靈
無所不明
禽獸便昏了。
只有一兩路子明
父子相愛
雌䧺有別之類。
人之虛靈
皆推得去。
禽獸便更不推去。
人若私欲蔽了這箇虛靈
便是禽獸
人與禽獸
只爭這些子
(朱子語止此。
)朱子此語。
說盡曲折
何甞虛靈爲人物之所同。
亦何甞言人心有不虛靈
而及其蔽了。
猶可虛靈耶。
反復虛靈之名。
義意不出於此
朱子之說。
不過如此
盖人主宰之妙。
不與器類
而自有軆段
不可言形容者。
道理之妙則較此又別耳。
故道軆之妙。
心軆之妙。
氣質形器此三者軆段各別
不可無辨矣。
 
(語錄性理之外
其出於氣者。
何以純善之同也。)
理亦唯其軆一而同也。
分則一物之或同。
而其或同者。
亦以氣同而同。
非理獨同也。
氣亦統論全軆則二五萬物形不一
而論一物未甞無同。
水火金玉之類。
誠有全似而無差別者。
故上段已論之。
朱子言性同氣異者。
統論人物之說也。
非論一物而猶謂其性同而其心異也。
性善二字
本出孟子
孟子之言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爲善
所謂善也。
情者是類萬物之情(繫辭)之情。
本心而言。
故曰情幾時惡。
(程子語。
)人性所以謂善。
亦以其心善
故謂其性善也。
非謂心本無善。
而性猶得以獨善也。
 
語錄本軆二字
亦有兩般意。
以本稟軆段而言之。
各自不同
以未發已發軆用之軆言
凡人
心氣禀雖不同
其未發時則聖人一般者。
朱子之說也。
湛一氣衆(一作象)。
不可不同也。
本軆二字兩般之敎。
以爲疑惑
盖本云者
豈非元初之意乎。
凡物皆有本軆
火明水淸之類是也
如使火而有暗。
水而有濁。
則其暗與濁者
乃其末流之軆而非水火本躰也。
正通之於人。
明淸之於火水也。
濁駁之於人。
如暗濁之於火水也。
非其明則初無火之名矣。
非其淸則初無水之名矣。
非其正通則初無人之名矣。
故苟是人也。
有正通之形氣
旣有正通形氣
有正通之知覺
旣有正通知覺
有正通之性情
朱子所謂是人則有是心。
有是心則有是泫(一作法)者。
政謂此也。
正通之物而有正通之心者。
豈非人之本軆必然者乎。
若其濁駁則乃其末流變軆
自非元初稟受之軆。
設使正通之軆。
一時幷稟。
終是其正通
已爲大軆完全定軆
則非末流小軆所能增减者也。
况心之爲物則神明主宰而已
神明主宰之軆。
正通分上
已有一定完具者乎。
(明道所謂天德
是天然完全
自足之物者指此也。
完全卽所同。
)是以人言正通爲本稟本軆
(明道所謂自家本質
元是完足之物者是也
本質本軆
)而資質淸濁
末流小軆也。
故人而靜
喜怒哀樂未發之時。
則心之所存
渾是天理
未有人欲
之僞。
(朱子語)所以謂之天性
謂之大本之中。
氣禀濁駁。
未甞無。
不與干涉
其所以爲無不善而謂之本軆也。
盖心之未發。
則卸却氣機
無所爲用。
故氣無爲累。
而心之爲心。
純於本軆眞靜虛明
至正至中。
鬼神不得窺其際矣。
若其已發之後
則其知覺之用。
情意之施者。
不得不有所資於氣機
而其氣機已略動矣。
故於其已發之後
氣不用事
而心不失本軆爲尤難。
所以未發之中。
廝養之所同。
而已之後
下聖人者。
不能無違仁之時。
其三月日月之有久速踈數
忠淸仁知。
其等千萬不一者
以此本軆與其資質氣稟
相爲勝負者然也。
非其千萬不一者
乃其元初所稟之本軆也。
今此下敎以資質之禀爲本軆
而謂各不同
末學迷滯
政似新聞
未知前言古書
有以資質之稟爲本軆者。
則誠願得一聞而死。
豈不快哉
盖本者對末之稱。
形質資質言。
故斯有本末之名矣。
果是資質之稟爲本軆
則不知更有何者復爲末乎。
且夫指未發之中。
以爲本軆者。
旣有形質本軆
而於未發。
氣未用事時存。
故謂未發之中爲本軆也。
今旣不以是爲本軆
以資質爲本軆
則又其日用善惡發發中不中
無非
可謂本軆者也。
何必以其未發之中者。
本軆乎。
資質之濁駁者。
旣爲本軆
則豈容復有未發時。
聖人一般本軆哉。
設令有之。
前者資質
旣得夫本軆之名。
則今此未發之中。
又是本軆本軆也。
若別有加隆之名則可也
何可一例本軆稱之。
有似二君雙帝眩名而貳實哉。
子思子曰雖善無徵不信
雖有善言
不以古爲證。
則不信而不從
聖人所以述而不作
古昔先王者也。
然又吾心已信然後。
方可引古爲證。
實吾說矣。
若吾心有未信。
則雖有古訓
何足爲證而實之哉。
今此未發一般之語。
朱子之意。
實本於心本善。
心軆有正無邪
心之本軆無不仁之義而言之。
則是眞有一般之心。
而未發於寂然不動之時也。
故謂之與聖人一般矣。
若下敎主意。
旣以善無邪。
本無不仁之語爲非
則是謂心無一般之軆也。
旣知無一般之軆。
強取一般之訓。
以爲據而論之。
則是心與其說與其證。
無以湊着爲一。
元來無之軆。
何以於此忽有乎。
且自非本有者。
則又何容以謂本軆乎。
若非本軆則已。
旣是本軆則是眞有其躰一般
故謂本軆一般矣。
豈其氣象而謂本軆一般哉。
氣象二字觀之。
以未發謂本軆一般者。
未知其果出於信心
眞如朱子所言之意也。
然則是亦有若不得已而言之。
而言之無愈乎不言矣。
愚意以爲此軆同則實同。
異則實異。
同則軆段之軆也同。
軆用之軆也同。
異則軆段之軆也異。
軆用之軆也異矣。
不容有此依違同異之間。
軆段之軆無同。
軆用軆有同。
實軆未同。
氣象有同之理矣。
軆段軆用
其爲軆之實無二。
軆段軆質之謂也。
凡物軆質爲軆。
動靜爲用。
軆用之義也。
又分動靜言。
則其靜者乃其軆質所立處。
故又以其靜謂軆。
而以其動謂用。
此又軆用之一義也。
軆質之軆。
非不得爲軆用之軆。
而但軆用之軆。
不止軆質而已
此有不同
而若論善惡同異
則又無容軆段之軆旣惡且不同
而別有軆用軆善且同也。
靜之爲軆。
非舍軆段自爲軆。
實兼軆段以爲軆。
則未發之爲本軆
豈只軆用之軆。
不得軆段軆質者乎。
若非軆段
則其謂本軆者。
是果何所指而言乎。
張南軒衆人無未發之論。
今據朱子胡廣仲書觀之。
則盖非謂無軆段之軆也。
特無未發之靜軆云爾
然而朱子以爲分別太深而不以爲然矣。
今下敎又以爲只有軆用之軆同。
無軆段之同。
則又與南軒之意異矣。
凡物雖有軆段之軆。
不能立其軆用之軆者。
或有之。
激水之躍。
風燈之昏是也
若旣無軆段之軆。
决然無復可有軆用之軆者矣。
若言衆人之心。
眞有軆用之軆。
聖人一般
而猶其軆段之軆各不同
則難出於信心之敎。
砥行之愚甚。
不知所以聽命也。
 
(語錄○心之能敷施運用
由於虛靈不昧矣。
於此謂同。
則其不幾於心純善之說乎。
不可如也。)
暘谷之論。
不可知
而若心本善之論與心純善之說。
則自各不同
不可混作一義者。
心軆本善。
本者得於天以生之原也。
人生而靜
未發之時。
雖已發而心自有用。
氣不動志之時。
皆此心本軆所存所行之地。
而此時此心無不善焉。
故謂心本善矣。
若此心已發。
則乘載於此氣而運用
故氣有濁駁則心爲拘爲蔽。
而氣之動志者多。
有時不善矣。
若氣無濁駁而心軆常存
則雖心已發。
而乘載運用。
無所蔽於心。
純粹中和
無不善焉。
朱子之謂本來完全者則可謂純善矣。
然唯聖人如此
衆人則氣有濁駁。
故有不純善矣。
若陸衆(一作象)山之論。
徒知此心之本軆有善無惡
更不言有氣物欲之蔽而有不善
則是歸於純善之論矣。
今下敎又以其爲氣稟之
蔽而不善者爲本軆
則是豈不又爲心本惡之論乎。
荀子性惡
心本惡之義也。
故謂衆人心本不可
衆人純善不可
只謂衆人心本爲是矣。
故程朱皆爲本善之說。
本善云者
是言當軆雖有未善。
本軆則善云爾
非謂當軆固純善也。
若曰當軆本善。
本軆純善則可。
若曰當軆純善則不可矣。
虛靈本軆之名。
本軆純善
則豈以其當軆之有未純善
不可言本軆之善之同乎。
此亦須分別歷歷然後
方可得實
若槩以本善之說。
目之以純善之論而斥之。
則恐非所以辨之明而無以知言之道矣。
未知如何
 
(語錄明德虛靈爲主
虛靈純善之氣。
故近一種之論。
至曰人稟天地本然之氣。
本然之心。
所謂明德也。
此則直以明德不涉於性。
而以氣者當之。
不可知也。)
一種之論。
未知是誰說。
而下何以本然之氣。
謂不涉於性乎。
所謂性者。
只是人物本然之理。
則其言本然之氣時。
性自離不得矣。
故明德只本心之語。
谷善之。
盖旣言本則自在其中也。
豈以無性之心爲明德而善之哉。
但雖涉於性。
幷心軆謂明德
則已是不可知者。
虛靈純善矣。
人固禀本然之氣矣。
然若謂萬物不稟本然之氣。
而唯人獨禀本然
之氣。
則是不可知者也。
乾元資始
品物流形
乾道變化
正性命。
則將以何者謂非本然之氣乎。
所謂品物
是只人爲品物乎。
乾元亦將有非本然乾元乎。
本然而亦之正乎。
天地之性。
人爲貴則物爲賤而已
誰曾謂賤者非本然乎。
品物萬殊
各保太和
一草一木
天地和氣
(朱子語)則非本然而亦謂之和乎。
莫非本然之氣。
就中禀其正通者。
爲最貴爲明德矣。
其如爲言者。
疑乎未達天命性天地之性與理氣本然之辨耳。
其所以卽氣論心
明德
則不可易矣。
 
(語錄○一說以爲虛靈有分數。
明德不免有分數。
此亦不然
天命之性。
則是本然之性。
本然之性。
聖凡皆同善矣。
此性不過氣以成形
理亦賦焉之性也。
聖凡之氣雖異。
只指其理而言性。
不害爲善
堯舜路人之皆同也。)
下敎以明德天命之性。
只指其理之性。
砥行於此惑之滋甚
盖下敎雖曰只指其理。
是只欲不論資質濁惡之謂。
其實以兼形質異於禽獸
所以明德者言。
則其只爲氣稟之分。
不得天命渾然之軆者自如
而猶以是天命之性。
則恐非所論天命之性之本意也。
聖凡之氣所異者。
資質形質也。
未甞有異。
而今此理亦賦焉之理。
卽賦於此形質
理也。
何甞只指其理而言善性乎。
一介授受
猶當明白
况此性命
何等與受。
豈容一毫黯黮
無其來脉而私窃取與哉。
必須有此形質然後
賦得此理矣。
旣有賦此理之形質
則此形質之氣之精爽
卽此本物之心。
膺受此理妙而具之以爲性也。
牛之形。
不得賦人之性。
犬之形。
不得賦牛之性。
則其曰氣以成形
理亦賦焉者。
豈謂於其似人之形。
而便賦之全人之理。
以爲氣異於人。
而理同於人之性哉。
朱子之言。
則其曰氣稟雖有不善
不害性之本善(孟子告子性善集註
)者。
其意非謂只指其理也。
以爲資質之稟。
雖有不善
形質自在
形質賦之理本善。
而不被掩於資質不善也。
此卽孟子過顙在山。
人性皆善。
猶水就下之說也。
未甞離舍形質之氣而言懸空之善也。
如今下敎。
則旣卽形氣而借其理。
又捨形氣
指理而言善。
故性則得善之名。
虗靈有分數矣
資質不善之中。
形質本稟之理。
故謂之本善者。
孟子朱子之意也。
旣兼形質言性。
而又只指其理。
無本末之可辨。
而直謂之爲善者。
下敎之意也。
然其善者得於形質者。
而失於資質之濁則惡矣。
今乃不分形質資質之別。
要得其善。
則借形氣而取其
理。
要去其惡。
則又捨形氣而只指理。
不察此要捨之之形氣
成形賦理之氣也。
賦得理時。
若有惡氣
其所賦者安得爲善理。
賦得善理時。
有善氣矣。
其捨時。
何幷捨而只指其理乎。
故此形質資質之所係不同
而理雖蔽隔於資質之濁。
不善
形質所稟之本軆有善
故此有善反之
則不善者還爲善之來脉矣。
所以言善理之有關於人也。
若氣雖不善
只指其理而不害爲善
則其理之爲善
不係於氣之善不善矣。
是則人雖爲惡。
不害其性之自善也。
是其爲善爲惡。
無所增損性分
則其必欲人之爲善者。
是又出於人力安排而性外有事也。
人之爲善
無干涉於性。
而其性之善
無干涉於人。
則其言性善而欲人之何哉
下敎每於論人性之善處。
還以所以本然一原性之參錯之。
今此氣異而只指其理云云
乃論本然之說也。
此於聖凡同異之義。
何如哉。
故其卽異氣言同性
雖若相似
其論一原性論人
義意判然
朱子孟子
是就用處
發明性之善
程子謂乃極本窮源
却就用處
發明本理
朱子之言如此入神精義
不易至論也。
(孟子之意。
是言人心之能愛親敬兄弟長之理
如水就下之理之云。
是指性之人心者之
謂如水上者之矣。
此盖指活潑潑地而言。
懸空說理也。
然而又謂人與水猶。
則是其在人心孝弟者。
與在水而就下者。
元是一箇
無兩㨾也。
是則孟子之意元來非要說一原之義。
但就人身上。
論人性之出於天之自然
不容人力處。
水之就下同。
而其爲萬物一原之義。
躍如矣。
非聖神則說不到此。
程子又言看得孟子善字猶字之意。
已帶得此義。
故便說是窮源
則是亦其精義幾於聖神矣。
孟子之語。
非爲專說人性
程子之語。
又非離人物說一原也。
孟子就人分上說起
程子又發得其爲一原之義也。
朱子之已都領會得程子之意。
分說如此
盖皆非滯於知思見聞者所可及
今見得三發明次第前後一貫處。
眞不覺足蹈而手舞也。
)人性之善性之善
爲性爲善則一。
而其爲各具一原之別。
不得不辨者。
性之
正在於此矣。
盖論性之善
則是爲只指其理之
而若論人性之善
則不須只指其理。
雖兼指其氣。
未甞不善也。
至如下敎以人理之與犬牛不同者。
謂只指理。
則是但不兼聖凡不同資質而已
其所以犬牛與人不同形質
自在拖帶而言也。
是卽不得所謂天命一原矣。
所謂天命一原者。
是卽人性上。
指其本理
爲極本宮萬物一原之軆者而言也。
是卽所謂形氣
只指理者。
如下敎所指者。
非只指理者也。
朱子所謂孟子之言。
只說人分上道理者也。
所謂本理
所謂分上道理
所謂君子(此一句張子語)此三者。
各有所指。
而其
言之又各有所當。
須得分曉
不容混雜
其實一理
所從而言則各不同也。
此義儘精微
須知不外於人性之善
卽是水之就下
萬物一原始得矣。
(程朱凡人善處
每指本理而言。
以爲只指理。
以爲專言理。
而更不辨其氣之亦有同也。
於是以只指理之理。
爲卽凡人資質濁駁上。
其與聖人所同之性分
而非萬物一原性軆也。
故以只指理。
形氣本然之分。
不省此實指其本理而言。
形氣稟而言。
不省所謂本理者。
只是形氣稟之實軆
卽通萬物一者也。
)此豈言語所及者乎。
故以明德理則可也
以爲只指理則不可
只指理爲萬物一原明德
則只爲人之異於禽獸者耳。
明德分數詳下段。
 
(語錄○此明德雖在虛靈
而只指其性之德而言之。
何甞干於虛靈有分數。
而聖凡之各異耶。)
以爲統論性之德。
無所不包
不但虛靈明者性之德也。
其在無虛靈而不明者
未始不爲性之德矣。
如在陽則其通明舒者德也。
在陰則其濁塞昏慘者亦德也。
莫非德矣。
然德雖虛位
旣定則理又不易焉。
故謂之明德則其理已定
不可移易
今也旣以虛靈不昧
而命之以明德之名。
又以其爲德。
而不欲其隨虛靈有分數。
豈有是理
虛靈明德
自是實理得之於天而有定軆者。
則誠未易隨人意向
若是委曲矣。
奈何
德若爲人性之德。
可知是爲人心虛不昧之德矣。
旣以其爲虛靈
之德而爲明德
則其德之
不得不虛靈分數有分數矣
若不辨心之昧與不昧
性之德。
可謂明德
明德不得專爲虛靈不昧處所具之理。
不但虛靈不昧
明字張本也。
雖不虛靈
而昧處其理自可明德
而其昧者亦可爲明字張本矣。
上文下敎旣以明德虛靈不昧處所具之理。
又言虛靈不昧明字張本
而又此下敎正相反
以彼視此。
不啻矛盾而自成兩截之說。
此等處甚不勝疑惑
盖若論本性之德。
萬物皆備。
不但聖凡無異
人物亦無異矣。
論人性之德。
則又以人心之靈。
本無明之分。
故所稟所具之理。
無不不具之分。
而謂四德之全也。
苟其心本有不明之分。
其所稟所具之性。
亦當隨而有不稟不具之分矣。
旣有不稟不具之分。
則又不但爲分數之欠闕
便其全軆不得明德矣。
豈有分數之可論乎。
 
(語錄○明德實軆。
以德爲主然後
可以虗靈有分與否也。)
德者得也
有此氣則得此德。
而無此氣則無此德矣。
此氣多則德亦多。
而此氣少則德亦少矣。
氣明則德爲明德
而氣不明則德亦非明德矣。
氣之明無分數。
則德之明亦無分數
而氣之明有分數。
則德之明亦
不得不有分數矣
終是未有有分數。
而德無分數之理。
言明無分數者。
是言人之資質雖有淸濁分數
人之形質有正通之全軆
故德之禀於正通形質則明且全。
而其爲資質之濁所拘蔽
明者昏而全者有不全云耳
豈謂心之虗靈有分數。
而德之明獨無分數乎。
人之性。
所以禽獸異而爲最貴之性者。
朱子以爲以其得氣之正通。
方寸之間
虗靈洞徹
萬理咸備。
其所以異於禽獸者。
正在於此云。
得氣之正通而其性最貴。
虛靈洞徹而萬理咸備。
則人性之全。
與其德之明。
可謂不主氣。
只主德而有全且明哉。
朱子曰有是氣後有是德。
不曰無是氣而有是德矣。
明德之以德爲主不以爲主者。
以論明德有分與否
已不見來脉。
况以明德之以德爲主
而論虛靈有分與否者。
尤恐無與交涉
盖此旣是德矣。
更何待以德爲主而後爲德乎。
其所以爲德者。
人心虛靈不昧而明。
故爲明德不爲明之德也。
然則此德之爲明德者。
終不得自外人心之明而自爲明德也必矣。
今以論心
旣謂有分數。
而又將獨許其德爲無分數。
故有若以德爲主然後
乃可爲有分數無分數之分界矣。
人雖欲爲主而置分界
德則得之天者也。
天道無爲
一定不易
終無隨人意而有所離合之勢。
則其有分無分數之間。
若欲離虛靈自爲德。
則便與其所以明者而離矣。
若欲幷領其明而爲明德
則又卽隨虛靈有無分數矣。
此則無可奈何
而幷下敎所謂然後可以者。
皆出於人謀之排置。
明德實軆
所以爲吾本然實理者。
則固將自如
隨心明昏有無分數矣。
未知如何
 謹按虛靈者。
心之本軆
虛靈不昧云。
明德之義已足矣
仁義禮智。
則又虛靈之所具衆理矣。
然則虗靈不昧仁義禮智也。
一是一是一是性。
而性是此德之實也。
德是此心所得之性也。
是此性所具之器也。
性是此心所具之道也。
虗實粗妙則不能無辨矣。
而器亦道道亦器。
氣外無神
神外無氣。
未有大少多小彼此餘欠之可異者。
形質所禀之本軆同則皆同矣。
資質濁氣蔽而異則皆異矣。
存養本軆而復其本。
則皆復其本矣。
更無許多層節難齊之端。
而今者下敎則分明德與虛靈而言有無分數
暘谷則分虛靈而言有同異。
枝上之枝。
節上之節。
轉生如此
其亦
終無一定之軆乎。
暘谷之論。
不無可言者。
盖旣明言性之但爲不同之軆。
而又以聖賢丁寧一言同。
遷就而於一原處言性。
以爲兼占兩說之資。
旣明言心之爲不同之軆。
而又以聖賢丁寧虛靈明德未發之中仁義之心之同。
遷就區別
以爲虛靈明德中仁義之同。
不同之論矣。
砥行雖愚。
不足以知言
固有以疑其說之已窮也。
以爲性卽理也。
理者卽此所以然之故。
卽此氣所當然之道也。
其軆一而已矣。
但以其氣化不一其狀。
而隨其不一氣化而言。
故其性其理。
有似乎不一者
有分殊之名也。
是其一者不一者之軆。
不一者爲一者之分而已
非有兩軆也。
通乎其妙。
則謂之一謂之不一
無不可矣。
其所一者
實以其一。
若言本軆
則是又一而非不一者也。
謂之一則一非塊然死底。
不一者自無所遺
而謂之不一破碎分斷
無由其所以一矣。
一是一。
不一不一
則其義若相反不相干涉也。
其實其所以爲一者以其不一
其所以不一者又以其一。
不言其一。
無以見其不一所以不一也。
太極所以本然之妙。
道器所以妙合
軆用所以一源者也。
其所以必言一致一貫同一性
不止於言近與殊而已者。
非所得已
而其論洒掃應對精義入神大小先後之義。
乃曰理無大小精粗
貫通一理
唯其一致
是以其敎不可缺。
其序不可紊。
(論語子夏門人小子章註程朱語。
)道軆之妙。
自來如此
聖賢之言。
亦必如此
則其一之所以謂一。
自有其軆。
自有其義。
豈有旣其隨形不一者
各自分段一軆
不與相通
而又別有一原者。
復得夫性之名。
無所贅於名實者哉。
至於所謂
則氣中有神。
而神之發知者
是謂之矣。
萬物之神同。
而其有知無知
形質通塞而別。
人物之知覺同
而其心之全偏。
由通之正偏而別。
聖凡之
而其有蔽與不蔽。
資質淸濁而別。
大同之中
不同端如此。
然若論人
則由正通而全者。
人人之所也。
淸濁之分而蔽有不一者
面面不一也。
旣有正通全。
故學之爲言
持守而存此全之軆。
則其蔽之濁者
自不得有事而性可復矣。
性復則天矣。
所以學問脩爲之道。
必本於所同之全者也。
苟使初無全之
軆。
則其濁之所蔽者。
旣失其本然之正矣。
雖欲爲學。
無可本而有學之道矣。
如使初無濁之弊。
則又無由不同
人人皆聖。
純亦不已矣
無用持守脩治
有事於學矣。
此其同與不同
由於形質資質之有異。
而又皆其實軆之不可誣者也。
然於其中論其本末大小之辨。
形質之爲大爲本。
資質之爲小爲末。
爲甚明而萬類之所者也。
又非旣有本軆而又有末軆。
旣有大軆而又有小軆
有此兩軆牉幷混雜也。
但其軆本同
末流有蔽則不
若以本軆
而更不論末流不同
不可
若以末流不同
直謂之本軆
而更不言有本軆大全
人理絶矣。
政敎修治之道。
無由而施矣。
自古聖賢所以於此發明
而必言其秉彜同然善本善本本然之軆者也。
也皆也者
而其非彜非皆者則是其末矣。
凡物以善之本軆末流不善
正之本軆而末流不正
明之本軆末流爲不明者
物之情固然矣。
若其本軆不善不正不明
則其能爲善爲正爲明者
有其理乎。
虛靈者心之本軆也。
明德本心之理也。
未發之中者。
動之善心也。
仁義者。
動之善心也。
此四者皆善心實軆也。
暘谷之論。
旣謂此四者
而乃謂其不同
說話而已
何關實軆
雖曰原微妙難識。
苟有解文理底解聽說聖門五尺之童
則其不爲拊掌乎。
今其爲性如彼。
而其爲如此
旣主其不同
而又欲不遺
不同而客其
不同而末其者。
物理本末倒置
言議首尾橫决
所以知其說之已窮也。
論人物性而言一原
論聖凡心而言本善之者。
非出於有爲強說
實然眞諦
盖非一聖一賢徒說
義理原委來脉。
大煞關係
而今不幸有此不可言同之論。
發於中間
其意盖谷之說而言也。
固知非無來脉矣。
谷之末後定論
極明正。
可知此特其初年未定之說。
(性理之論。
有曰天地之理。
萬物之理。
萬物之理。
吾人之理。
所謂統軆太極也。
雖曰一理
而人之性非物之性。
犬之性非牛之性。
所謂各一其性者也。
此卽理一性不同之說也。
谷心論。
有曰善者淸氣之發。
惡者濁氣之發。
虛靈亦有優劣
此卽心有淸濁
氣質虛靈有分數。
而聖凡心不同之說也。
此皆谷之論。
如此矣。
谷又論衆人未發而有拘於氣質之說。
則此一拘字。
所以心與氣質之辨。
而爲衆人心本善之義也。
但其爲說。
終不分明
無以見其眞爲心與氣質之辨。
而其淸濁優劣云者
無分別本末之意。
文集之說。
其於性之義。
皆只爲論氣之歸
也。
然此則與牛溪復時語。
而其聖學輯要
則是最後撰次之書也。
其書有曰天地之性。
人物一也。
又有曰心軆本正。
由化於物。
遂亡其正。
此卽人物
凡心同之義也。
單行數句。
語意明白
其於心性原之義。
無有餘蘊。
可知其爲不易定論也。
)而當初取舍
似或緣於尊信先輩
未加詳審依據特重。
有如朱子初來學於延平
則只依其言。
愼獨爲貫動靜之工平日涵養之事。
而更不致辨於獨之不可貫於靜矣。
又見程子言心者皆指已發之語。
未察其爲論赤子之心
致此失言而後乃改正之
則又只依其言。
便主爲已發之論(以上中庸或問大全雜著
)者也。
固無甚爲恠。
又緣當時無與詳辨
遂成陳案。
而到今又旣未有究竟不然
則其無容輕易改彀。
以至牢固者。
亦其理勢自然也。
然若據實而言。
性之所以心性
學之所以爲學
莫非天道自然實然事理
而有不得一毫人爲容於其間者也。
求知旣是實理
而吾所以之者實事
則但當論其眞與不眞。
不當復以人己古今前輩後輩爲拘。
而有所向從違之意也。
朱子之學。
得之延平
兩程龜山
皆其淵源所在
至於論其學術德言語之得失
則雖絲毫之差。
要必辨明正義然後乃已。
其曰過曰誤。
曰未是
非是
曰有這箇病。
皇恐曰誤益甚
曰其失類此
不平而爲至公之累云者
未甞有盖假借之意。
延平之於龜山
又直議其失而不以爲嫌。
豈其尊畏先輩
不足而然乎。
君子之學。
其所可知
朱子沈晦叔,李深卿書。
論此甚正。
張南軒劉共父書。
文定事亦甚明。
伏想已皆照會矣。
盖道之爲軆微浩蕩
而後爲學
去聖已遠。
微言斷簡
考信無處
只有一段秉彜不昧天靈
實然不易脉理
因此而泝究乎經傳微旨
以幸其萬一無差者。
此其爲道已極孤且危矣
况於其間
又或不能致其純一精誠之極。
而容着一分人情向背物我彼此之私主。
以存依違取舍之機。
則尤何望其集合衆長。
窮周萬微
而得聞大道全軆之實哉。
故若以無所據之見言。
論人不知
已爲不可
論人之已知乎。
衆人不可
况論前輩乎。
若使眞有所據。
道者天命也。
天下公義也。
前輩儒賢之論。
何有不可議而不分黑白
一例歸重之理乎。
苟以其前輩之言。
而終不可違貳
則是不爲以道而害道。
以道而誣道之歸乎。
前輩言中
又自有彼此得失
不可以兩通
乎。
平論道理
則凡論道立言。
必本於博學審問愼思明辨篤行經驗實切
而立修辭
以盡己見
又俟百世公議
以求發明實理
閒衛斯道可也
外此而豈復有他意哉。
今若旣自放言亂道。
而又自托前輩之尊。
後人不得復議得失
一味尊信遵守
又雖不得天地鬼神天下萬世所不疑惑之圖
姑且粗爲門黨子孫所主張奉行傳守之資而已
而亦以爲足焉。
則是又何理哉。
砥行雖愚且不武
其心也猶不欲自淺之至此
不敢以是望於先生當日之志也。
程朱已勘之論。
不無可議者。
谷之有未定之論。
固非異事
况此雖論氣而有所云云
後旣改說。
則恐不當復執其已改之言。
而疑其定論爲非也。
且其說一則言有千萬軆。
一則言有一軆
一則以爲優劣
一則以爲本正。
則是其爲義。
相反矣。
須於其中本然兼氣本軆氣拘之別。
程朱之意。
而前雖不免爲粗看淺論。
後乃得其爲眞深造則可矣。
豈容都無分別
兩是並存
而有兩說爲一義之理乎。
欲以前後之言爲一義。
而謂其所見所說
本但止於如此
則又豈非所謂文定
不幸
而爲謗文定者乎。
未曾窮天下之理。
盡讀天下之書。
耳目之所暏(一作睹)記。
已知其無如此之義也。
且此皆有實軆名義也。
雖其精微怳惚
有若東西看得
南北說出。
可以成說
可以受用也。
其實精微怳惚之中。
自有大中至正
必然不易本軆
如日月之有明
天地定位
知者未甞不知
又知之而至於無疑
則不復限以千載之久百世之遠。
而必若合符節遇朝暮。
不待更見其人。
新聽其言。
固已信其無毫末異義也。
是則安容人意有所安排而強解強說者也。
又况道一而已
更無二三矣。
才其有違於大中至正一脉
則其弊必至於毫差千繆而莫之收拾矣。
此又豈非所可深念却顧者乎。
迷見於此
亦已數十年矣。
究竅證驗。
不敢不審
然非曰能知。
學而已。
每蒙下敎提誨不已
亦有以仰見至懇之意。
苟非義理所係而得以前却者。
豈不所以變通承敎之道。
迷滯已固。
未見改圖從長之路。
自前論稟。
不爲不詳
無用更事長舌
而今語錄
屢蒙竭論之命。
不得終違尊敎。
披鏤肝膈
謹此極言
而主於詳說
汗漫如此
未存表
襮。
言涉身質。
不勝惶懼
俯伏俟罪
砥行於此又窃有感焉者。
暘谷先輩
砥行甞拜參其氣貌矣。
亦甞傳聽其言語矣。
則其固執堅確
雖有十牛不回之守。
若其從善之不紊。
則又自有竿頭進步之勇。
見其有得弘毅之訓。
可議易簀之義者。
高之溲溺
雖爲未逢之歎。
不假以年。
抱此往者不及之恨。
則今於遺語參論
不勝掩卷太息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