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有心斋集卷之六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x 页
有心斋集卷之六
 行状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494H 页
先妣孺人郑氏行状
先妣讳某字某氏郑。贯鸡林。曾大父讳昌基 赠承政院左承旨。大父讳泰岳官 孝陵参奉。 赠司宪府大司宪。考讳国良寿阶资宪大夫同知中枢府事。二世之贵。用资宪推也。妣文化柳氏 赠贞夫人。先妣以 崇祯后辛未正月十五日生。年才十三。柳夫人见背。𢺏擗号哭。人不忍见。有一弟而生未一岁。尸鬯无人。先妣躬执爨炊。奉养严君。极其滋味。洁蠲几奠。致其如在。抚养幼弟。靡不用极。至于盛夏溽暑。负背生虫。而不能小释。干务女事。不废烝尝。宗党咸曰异哉孝女也。庚寅。归于我先君。事舅姑以诚。奉君子以礼。闺门之政。一以雍穆为事。先君性本泊如。不事生产。先妣曰。中馈之责。惟我主之。岂以契活。累丈夫哉。百瘁艰难。而不使先君知之。丝茧织衽。不少逸豫。而不义之物。视之若浼。王考妣尝善病。先妣即介妇也。为其所居之闲敞。获奉者多。洞洞属属。饮食适其嗜好。衣服适其轻煖。居处适其便稳。外多宾朋。户外盈屦。而不倦不槩。杂佩之思。鸡黍之供。实无愧于古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494L 页
人。惟承顺王考暨先君之志。务得悦豫。王考妣常曰。吾之孝妇也。略涉书史。兴感古道。教养子女。无异严父。尝抄小学及击蒙要诀之最切于女则者。使诸女写以谚本。暇日读诵。而至若韩氏蔘连之丸。敬姜童官之戒。尤惓惓致意。反覆晓喻。灶婢里媪。亦能诵其句语。乡党谓之小学闺门。识者闻之曰女中君子。不肖赋质偏驳。自甘下愚。而惟幸早游于大君子之门。获免禽兽。粗知向方。实先君主之。而亦不无先妣至诚内助之力。及夫取友。南徙湖峡之间。几半千里。家事旁落。或饥寒切身。而无纤毫芥悔之色。丙寅。陶庵先生殁。先妣率诸妇女。出哭于庭中。久愈呜咽曰。大贤道德。非女子所敢知。而但吾家则受罔极之恩。其达识有如此者。己巳。先君弃世。先妣由是毁瘠柴铄。而朝夕之哭。祭奠之需。无不身亲。庚午二月。奄又遘疠。十二日疾谻。小妹侍傍垂泪。先妣微视缓声曰。尔泣吾病耶。死生皆命也。泣何益焉。引以不复闻声音。享年六十。呜呼痛哉。呜呼痛哉。先妣庄贞而和顺。端恭而重厚。处心则寅畏。理事则诚一。与凡辞气之温温。威仪之棣棣。莫非壸范之大者。而究其本则皆从孝友中出来。非勉强而为之也。故古者内则之教。女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495H 页
子之未笄者事亲。则止曰佐长者。视具承祭。则止曰礼相助奠。此皆幼不能堪故也。先妣则以幼年弱质。奄当失慈之痛。又无佐助之可主。而担当百职。养生事死。诚礼备至。此内则之所未能。而先妣能之。保护婴儿。慈母之所难也。先妣既勤且劳。不厌不懈。使襁褓之呱呱。奄成簪裾。此先妣为慈母之所难为者也。苟非素性笃于孝友。能如是乎。故移其孝于舅姑而舅姑乐。移其友于娣姒而娣姒睦。以顺宜家而本之。则承其孝友之政也。以义教子而推之。则欲其孝友之行也。若其接人之谦逊。御家之勤俭。非不至矣。而此特有得于本源之馀者也。如使朱夫子在世。必不没于小学之篇矣。先君讳𪣶。系公族。让宁大君谥康靖公讳禔之后也。曾祖考讳英望。从仕郎。祖考讳汉逸。考讳弼文。皆隐德不仕。先妣常戒不肖曰。世有卿相易。世有隐德难。汝不坠先业则幸矣。利达非福也。初先考妣殁于湖西。贫不能归。因各厝于天安。以某月日。始行鲁祔于抱川北汉岩坐辛之原。举四男二女。长不肖和甫。次质甫。次直甫。有志而早夭。次敏甫。疾痴不娶。女长适士人赵重经。次适宋济相。不肖有二子。长曰尧钦。次曰允钦。继质甫后。赵一子。曰德镇。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495L 页
宋三子。曰焕学。曰焕宅。曰焕觉。尧钦一子幼。呜呼。先妣之志行如彼卓越。而小子固不肖。无以揄扬。又大可惧者。或蔽于私情。有一辞之浮实。则是反诬我先妣正贞之德。故蚤夜惴惴。费尽许多岁月。而不敢遽笔。顾今不肖死亡将无日矣。窃恐人事屡变。耳目寖远。遂使至行懿德。终无闻于后。谨就平日志事之人所共知者。次其一二以俟后之立言君子。此岂足以模仿万一。以赎不明不仁之罪哉。昊天罔极。呜呼痛哉。
竹轩金公行状
公讳寿一。字汝五。号竹轩。系出光州。盖罗季有王子兴光。知宗国将乱。自为庶人。遁于光。子孙仍籍焉。至丽代又彰著。八世相继为平章事。故名其洞曰平章。有若谥文安,谥忠贞。即其最著者也。继而婵嫣。入 本朝。有讳问官检阅。 赠议政府左赞成。配阳川许氏。大司宪应之女也。年十七。检阅卒。父母怜而欲夺志。坚贞自守。有旌闾。再传而有讳谦光官左赞成。策佐理封光城。谥恭安。恭安生讳克愊。官又左赞成。策补祚封光岳。谥靖平。靖平生讳懿胤官献纳。献纳生讳龟瑞官江阴县监。即公之高祖也。曾祖讳德平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496H 页
赠司宪府执义。祖讳震海官清安县监。 赠承政院左承旨。考讳铨 赠司宪府大司宪。配杨州赵氏。教官纲之女也。公生于 崇祯丙申七月十八日。幼而沉静端悫。异于凡儿。性本孝。行步出入。未尝离亲。或往游同闬。则必告所之。而反必如之。有所得。虽枣栗之微。不自食而归遗之。人以陆郎怀橘称焉。尝有同队儿。邀与嬉戏。辄避之曰。父母有命。不敢违也。虽一语默一动静。非父母命则不为。见者莫不异之。丙午。丁外忧。时年十一。号哭攀擗。已如成人。自谓以童孩殡敛葬祭之节。必有不知而失于礼者。每事必问于长者。又考见礼书而行之。无一不致谨。乡党咸奇之。及葬。偶得一古碣于茔域。甚磨涣不卞。但有姓柳字。有为后虑者。劝以埋匿。公曰。为先之心。人与我同。若埋此碣。则彼由我而永失其祖之坟。吾不忍为也。遂仍其墟而立之。左右恰然感服。既长。以早失所怙。情事未伸。为终身至痛。恒居不处以平人。衣必纯素。食不重味。晨昏拜庙。一如定省。每当忌月。则废出入屏酒肉。具明衣处别斋。尽其致齐之道。祭需思其所嗜。竭力营备。而必极蠲洁。祭之日。号慕终日。无异袒括之时。虽或有过于礼制者。发于天性。多不能自抑焉。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496L 页
时祖母安夫人在堂。事安夫人暨赵夫人。克尽诚礼。温凊之节。甘毳之供。务为便适。惟志是养。安夫人常善病。公夙夜焦忧。扶护之方。靡不用极。饘粥药饵。未尝委于家人。而躬执爨炊。夫人不食。公亦不饭。及其遭艰。啜粥终丧。未尝见齿。识者以为难。既除。丁巳中司马试。盖为亲屈也。竹泉金公镇圭。见公于放榜时。叹曰。先烈已坠。后昆无继。今见君可以继先烈。因劝之仕。公不肯。竹泉屡要相见。而终不造曰。吾所以取此者。为老母也。今既小成。足以悦亲。读书之外。更何他求。遂废举业。专意学问。杜门深居。固穷笃志。自四子以至程朱诸书。周而复始。沉潜义理。以究其极。而必以毋自欺慎其独。为终身自修之工。勉勉不已。老而益笃。诸弟异居。公邀还同居。一家雍穆。人无间言。见人有老亲。而贫无以致养。及遭亲丧。而穷不能殡敛者。则不计赀产。极力振助。尤急于勉人为善。诚意蔼然。乡里士子。或观感而兴起。或畏惮而有所不为。至于庸人愚妇。作不善则惟恐其或知。一境之内。蔚然为善俗。适有绣衣稔闻公于畿右列邑。录其言行之最著者。将如德公之冀缺。绣衣与公之弟有顷盖之旧。及到本县。见公之弟。备道所闻。因及其意。公闻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497H 页
而严呵曰。吾素无求达之志。今岂以汝之友而仕乎。急使止之。其弟即兄弟之知己。而事之如严父。故多有周旋而得已。时以美事相传。岁首乡选。公每居一。而闻则若浼。亲戚姻娅之间有显者。则不惟足不到其门。口不称其人。计口力田。以养偏亲。而不以年老气衰而小弛。乙未。丁忧。哀毁逾节。若不保朝夕者殆半岁。因以成疾。十有馀年。不能出户外。竟以丙午十一月十九日殁。得年七十一。讣至。远近士友。为位而哭焉。以某月日。葬于抱川治西鱼龙洞坐亥之原。公天姿温粹。已自近道。而孝友出人。自能食言。能不失爱敬之理。年未成童。能知事死之道。长于孤茕。不烦师授。而卓然以学问为己任。公真可谓豪杰之士也。若其穷格之实。践履之笃。自有不可掩者。而冲谦自牧。不以视人。于势利芬华。尤泊如也。终老林泉。无一毫外慕之心。尚论古人。辞旨激昂。接人恂恂。和气溢见。不别矜庄。而人自敬畏。虽其生质之美。而学问之力。真不可诬矣。公有三弟。诱掖括劘。亦皆公之难弟也。人称金氏四杰。又尝著为家训。贻厥子孙。而尤严于义利之分。反复诲谕。使之顺祥。李君德休。淳笃之士也。污不阿好。而悼公之词曰。幼知事长之方。长多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497L 页
操行之风。无睽乖败伦之事。自公之逝。随岁而异。然则身修而家齐。家齐而教成者。公其庶矣。如使公得施其所蕴。庶几匹美前人。振励颓俗。而惜乎其不见用于世。湮而无闻。此仁人志士之所共恨者也。然于公何损焉。公娶文化柳氏。最善之女也。以孝谨称。不育。继以从子应奎。应奎取再从子锡弼为嗣。锡弼有三男一女。男长勉容。次正容。次宽容。女适朴章汉。勉容踵余门久。以其所著行录。属余状之。余自知不堪。又辞以疾。其请固而不已。余于公。实有高山景行之慕。终不敢辞。谨件如右。以俟后之立言君子云尔。
居士吴公实行录
吾党。有豪杰之士。吴公镬士诚是已。居士非俗之称。乡里谓之也。其系宝城。今族居于清州北苧谷之里。公少有绝伦之力。业弓马。以善骑射名。不利。乃曰吾所以为此者。家贫亲老也。今不成一第。苟使甘旨不绝。禄与耕何异。遂弃其业而耕。其深耕易耨。虽老农之服习者。鲜能及之。数岁俨成饶户。能办异粮之需。养桑麻。射雉兔。以养其亲。便亲之物。莫不毕给。愉色怡声。务悦其志。连丁二忧。哀毁逾节。斩齐之制。有或违礼。人笑之。公曰。吾以武夫。本不知礼。裁制之失礼。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498H 页
何足论也。身着凶服。则可谓棘人。而但恐心无居丧之实也。公闻醉村慎公尔仪之贤。往与游焉。时年六十有馀矣。慎公善其志。先以李初平,张思叔之事告之。公大喜曰。今亦有周濂溪程伊川乎。慎公曰。吾夫子陶庵李先生。以洛闽退栗之学。方讲道寒泉。四方从学之士。几数千馀。教以为己之工。斐然成章者多。子能往学否。公喟然曰。吾今老无及矣。又无文识。不敢当于诸子之列。幸有二子。使之往学。而吾当传受于子。但日暮途远。当先何书。慎公曰。小学是做人底㨾子。而吾师之设科。必先授以小学。能于此有得。虽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公归语其子溥源,博源曰。吾闻陶庵先生。当世之大贤也。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与四方多士。讲道于寒泉之上。汝往从之。以吾所愿学者学。归而教我。又曰。圣贤言语。无非可读底书。而吾年已暮。必先受小学以来。二子如其言。执贽往学。受明伦敬身等篇而归。公闻其说而大悦。使二子坐之前。危坐对案。反覆质问。如小子之受教于先生者。二子惶恐。嗫嚅不敢尽。公正色曰。人之不率教者挞。吾欲自挝。二子不得已字解其义。句晓其旨。如其道。公每晨起拜庙。整理家事。退坐书室。与二子穷昼夜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498L 页
忔忔。而必本之于身。有所得则必行之后已。已了其前受。则复使之往学以为常。又抄先生所编次轮诵中最切于身心者。及东方诸先生言行出处之所可激仰者。辑为一篇。名曰斯文撮要。兴至则每一读。未尝或废。丙寅。先生殁。公受三月麻。廓然无所依。乘黄犊使二子御。访余于公山之寓舍。叙寒暄。愀然而前曰。山颓梁摧。卒业无处。子与吾儿。有立雪之契。请以欲事有若者事之。余蹙然谢曰。有若圣门之高弟也。曾子犹以为不可。恶是何言也。夫子其妄乎。但朋友讲讨。平生至乐。不敢请。惟是之愿。自是其二子迭相往来。或数月而归。公亦见访者数。余尝与远近同志。别立条约。相会讲磨。时溥,博二友与焉。又托其二孙性根,性干。留而问学。公以苍颜白发。趁期而至。日已夕矣。去者过半。公入户而叹曰。老不能及。不得见观善之益。亦命也。然三世五人。获参嘉会。岂不乐哉。余以山醪进公。饮讫。起而请曰。讲已罢矣。老夫甚无聊。请诵万东碑文一通。余敬应曰诺。公带微醺。痛快诵之。音韵弘畅。山斋寥亮。时或急滚。则齿豁不节音。若呿呿者然。叙而复飏。则有若急湍溃决。沛然莫御。听者无不耸肩。甲戌。余会多士。行饮仪于沧洲。公来相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499H 页
其礼。丁丑。余大归于玉屏。公候于欢城之旅次。临别下泪曰。人间好事。自此已矣。愿以地下为期。是年冬。性干奉书至。其言皆义理之见。离索之叹。至诚忧道。溢见于满幅。令人读之。竦然起敬。自不觉鄙吝之不萌也。以翌年不起。呜呼惜哉。何处得来。公性度淳实。笃于孝友。而早岁失学。以赳赳之武夫。初不知世间有此个道理。及其闻善言而慕大德。好善之良心。蔼然自发。以朝闻夕死。为自己当为底事。决意勇往。为人所不能为。以世人观之。亦可谓骇俗异众之甚者。方其时也。讥嘲而剌谬者。固亦多矣。公翳然扫却。曾不为耻。不知年数之不足。惟知义理之无穷。任真无回。老而益笃。虽其可究之志。可大之业。未及深造乎道。而为公之为者。稽古考今。惟公一人而已。虽李初平,张思叔。恐未必能之。苟非生质之美。能如是乎。故其未学也。只驳浊忿厉底人。既学也。驳浊者清明。忿厉者纯熟。识虑宏廓。容止坦荡。迹其言行。浑是淳古上大朴。初无近俗绳尺拘拘底意。若论其气质之变化。德性之自然。学问之力。真不可诬。如使公早游于陶翁之门。身亲薰炙。其进岂可量乎。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499L 页
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公虽不得出而事君。推类以往。使之得地。亦足能之。然则子夏所谓必谓之学者。非公而谁。公之胤以余知公者详。猥属以状文。自知僭越。而义不敢辞。姑阙状例。略叙平日之所耳目者。以俟立言之君子。于乎休哉。公真可谓豪杰之士也已。
有心斋集卷之六
 志文
  
先考学生府君迁墓志
先君讳𪣶。字平叔。我李系璿派。以让宁大君谥。康靖公讳禔为别祖。属既尽。为冠冕家。三传而至讳韶。典六郡。俱有去思碑。以清德名世。寔生讳希干。官谷山府使。于先君为五代祖考。高祖考讳萚。补荫不就。以思庵朴文忠先生传狮之业。世家于永平之玉屏。曾大父讳英望。从仕郎。大父讳汉逸。隐德不仕。考讳弼文。有实行。兼经世。具屡辟无命。时之贤士大夫。多与游焉。妣阴城朴氏。讳昌龟之女也。先君以 崇祯后甲戌十一月二十七日生。殁于己巳十月二十八日。享年五十有六。幼而形容端正。长而爱敬纯至。性又沉静。言语简嘿。喜怒不形。居家未尝有疾言遽色。为文章曰。辞达而已。不事工课。而意到则往往有天机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0H 页
之流动者。既经辛壬世祸。遂绝意举业。傲游于山水之间。所居玉屏。即溪山之甲于东土者也。濯缨濯足。倘佯自乐。常喜诵出师表,归去来辞。每晴昼朗夜。盘桓溪石。极意而诵。其激仰慷慨。真有千载旷感之怀。先君于王考。为支子。始王考为娱老之计。贰筑于水石之上。命先君居之。山采水渔。以养其体。愉色怡声。以悦其志。居忧之礼。一从朱文公家礼。而暑不脱绖。寒不袭衣。忧哀三年。人多感服。处兄弟怡怡如也。待宗党由由如也。承接宾朋。诚意蔼然。吾党之有达识邃行者。乐为之交日主于子。初从陶庵李先生于花田。一见而知其为当世大贤。命不肖往学焉。先生见先君亟称于人曰。某也悃愊无华。又赠诗曰。籊籊园东竹。溪流几尺高。沉吟玉屏趣。岂必我身操。既已又命使之南徙取友。家事旁落。而不以为悯。戒不肖曰。使汝为善人。吾死无恨矣。疾革。朋知来慰曰。以子之善。年未六旬而至于斯。天之报施。何其啬也。先君曰。吾平生。幸无不可向人言者。使如余而寿。安知馀年能无大过乎。引以弃不肖。士友相吊曰。善人殁矣。呜呼。先君天赋淳深。孝友出人。端亮介直之姿。恬静俭默之度。自在童年。已如天成矣。若夫家人生产。性所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0L 页
不屑。而于利势纷华。尤泊如也。蚤岁谢时。初不知荣名利涂之为何等物事。惟此一节。视世之窭夫忙子。已不啻迥绝。况和风逸韵。动荡其器宇。乐善好义。充养其志气。识大贤于一觌。戒末命于全归。如使子云尧夫复起于今日。未知为何如也。先妣鸡林郑氏。寿阶资宪大夫同知中枢府事讳国良之女也。性本笃孝。至行懿德。多人所不及者。识者以为女中君子。庚午二月十二日殁。享年六十。举四男二女。男长不肖和甫。次质甫。次直甫。有志早卒。次敏甫。以痴不娶。女长适士人赵重经。次适宋济相。不肖有二子一女。男长尧钦。次允钦继质甫后。女适直长郑在心。赵一子曰德镇。宋三子曰焕学,曰焕宅,曰焕觉。尧钦,允钦有子俱幼。初先考妣继殁于湖西之寓第。贫不能返葬。权厝先君于天安之双岭。窆先妣于天安之葛岘。不肖既撤归故山。省扫渐阔。樵牧可虑。艰关经理。奉归二榇。以某月日。始行鲁祔于抱川北汉岩坐辛之原。距玉屏之先兆。一息以近也。呜呼。不肖粤自袒括之后。谋所以阐扬先懿。得免于不明不仁之罪。而窃恐蔽于私意。或有一辞之溢美。则非所以阐扬。适所以厚诬。故慄慄危惧。数十年之间。把毫还止者。不知几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1H 页
百数。今则不肖又将死矣。谨次志行之一二。藏诸幽宫。以俟后之君子。此岂足以形容乎万一哉。然朱夫子志韦斋公暨祝夫人之墓。略叙梗槩。止曰昊天罔极。呜呼痛哉。不肖又何敢赘焉。昊天罔极。呜呼痛哉。
榆谷朴公墓志铭
英宗大王临御五十载。收用敢谏之士。近 赠司谏院大司谏朴公致隆。乃其人也。公字汝升。号榆谷。其先潘南人也。丽季有讳尚衷。 赠领议政谥文正。以直节著名。世称潘南先生。入 本朝。有讳訔官左议政谥平度。平度生讳姜策佐翼勋。受锦川君。谥世襄。录清白。三传而至讳谨。疏辨静庵先生冤。一时士林甚韪之。高祖讳大健官县监。曾祖讳一开官县令。祖讳斗益早殁。考讳泰兴擢文科补槐院。后以公参戊申勋。 赠承政院左承旨。妣丰山洪氏。通德郎万谦之女也。公以 崇祯再壬申。生于汉师之馆洞。八岁失怙。哭擗已如成人。服阕。出就外傅。受四子书。义有未晓。必究其旨而后已。家贫无赀。或连日不食。而不以己饥为忧。竭力事母。惟以甘旨之不继为至痛。遂业举子。刻意用工。至忘寝食。见人有作官贪饕。患失阿谀者。则有若不忍正视者。盖自童年而然矣。丙午。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1L 页
擢明经科。例拜承文院副正字。主翰圈。论一边人决科不正者。仍置无红。其党与之营护者。诬以党习。连章请罪。 上怒甚严。遂削职供吏。终不诎。坐是见枳者屡年。甲寅。丁忧。执丧如礼。乙卯。 王世子诞降。有赦 命。以持衰。只叙丁巳例升典籍。己未。拜骑曹郎。庚申。始通台宪为持平。辛酉。拜全罗都事。掌分载。古有例捧。人皆为利。而公却之曰。士君子焉用不正之物。壬戌。由骑曹上郎。出为泰川县监。邑有郑监司坪者。盖由来古语也。有郑姓者。因其号而图官券。卖属宫家。居民失业。将至荡析流离。前后莅邑者。压于势威。莫敢决。公之任。明其非理。诎宫家而伸冤民。民还安集。远近无不快服。甲子。拜持平。会 圣上入于耆社。朴公圣源以台省启请还寝。壬人权贤等。有网打士类之计。乘机构捏。极其危悖。遂窜朴公于海岛。公挺身抗疏曰。臣之所痛切者。每值 圣上威怒之际。则狐鼠之辈。伺隙闯发。售其憯巧之计。前有某某。今又有权贤。而尤极叵测矣。身为言官。不思匡救之策。突然求对。极其媚悦之态。请施刊削之典。 圣怒大震。召入公 教曰。汝果党首也。并与朴圣源烹之。廷臣之奏以可烹者多。 上徐教曰。何必汲汲。遂配甲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2H 页
山。丙寅宥还。经年而叙。戊辰。 除高山道察访。兼教养官。古有试士教养之规。而中废已久。公捐俸费廪。复其古制。文风大兴。驿在关北孔冲。人多滥骑。邮卒不堪其苦。公自观察以下。按法驰 启。为权威中毒而归。庚午。拜掌令。疏勉 睿学。辞甚剀切。辛未。出宰长渊。岁值大无。人民贫馁。公私自赈救。全活甚众。民有去思台。癸酉。拜献纳。甲戌。拜奉常正。丙子。 除保宁县监。苏残去弊。一境大安。比归。居室不蔽风雨。藜藿不充其量。而不以为悯。己卯。复拜献纳。疏陈旌招。左右劝读官。请宥金公时粲窜谪。壬午秋。拜执义。时 今上新升储位。 上以左揆洪凤汉为戚畹。必有益于辅导。复授以师傅之任。公抗章极言曰。三百年 宗社。必亡于此人之手。力陈其用事误国之状。并论当时权奸同恶拥蔽之罪。疏凡累千言。朝廷震惧。疏入。 天威震叠。事将不测。既已下 严旨曰。此汉法所谓大不敬。永为庶人。荐棘于黑山岛。倍道狎送。公闻 命即行。分散家孥。怡然就道。都民市井之送至于江上者。以累百数。各持钱助行。公不受。有以马而赆者曰。 严程甚亟。不可徒行。公曰。吾事君不忠。幸免大戮。敢受人馈马乎。家人鬻宅备一骑而追之。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2L 页
公既入棘里。外绝问遗。惟与一子相守。年逾七耋。饘粥不时。裘葛不节。而处之泰然。无一毫怨尤色。常坐卧一处。惟以书籍自遣。而其爱君忧国之诚。则发于寤寐。谆谆若梦呓者然。竟以丙戌五月。卒于棘。享年七十有五。岛中男女。会哭于棘门曰。以朴公而至斯耶。按其藩者。素不相善。及是备礼治丧。反榇于山下。岛之人亦多有自赀而随丧者。以某月日。葬于广陵先兆下枕子之原。后十一年丙申。 今上嗣位。化理清明。首复公官秩。进 赠司谏院大司谏。录其后。公之直。于是益彰焉。噫。士当平时。常大言激仰。曾子所谓临大节而不可夺者。若能容易办得。而及其利害安危之际。鲜有不移其操而丧其守者。此盖平日之识见不明。脚跟不固。内养终不胜其外诱者也。若公以刚方正直之性。廉洁高介之识。动忍于空乏之日。充养于燕闲之时。富贵不能淫其心。威武不能屈其志。其视不义之不可为。真若乌啄之不可食。水火之不可蹈。故虽当祸乱危急之机。守正不挠。终始靡渝。苟能尚论公于百世之下。足令人自有立懦廉顽底意。猗欤树立之如彼卓然者。岂非有得于固穷。安行于素位。外难终不足以夺其中欤。故前后陈章。举皆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3H 页
触忤之大者。 圣谴虽严。而终必曲全。使奸孽莫敢撄。此 圣主所以知臣者也。及夫 嗣王继志。遗直毕照。荣光溢于九原。宠禄及于后昆。福善之理。真不可诬。而公固可谓屈于前而伸于后者也。视彼背义蹈利。竟受屏戮。使后之为人臣者。无足可劝。适足可惩者。果何如哉。公配淑人坡平尹氏。曰承教女。以懿范称。举二男。长淳命今广兴仓守。次昌命。继配淑人南阳洪氏。曰㥔之女。有二女。长适士人赵学修。次适成道弼。淳命一子曰成垕早夭。昌命有二女。长适不佞之子允钦。次适士人闵荣孝。成垕一子幼。公之二胤。以余慕公德义。属以竁志之役。余实非其人。辞之甚切。昌命以其兄书来。垂涕而道曰。非子则先人之美。谁为之著哉。旋念孝子之诚。亦不忍终孤。遂按状而序。系之铭曰。
先民有言。澹泊明志。邃行卓节。率根斯事。我究公得。穷约为地。忍饥读书。乃扬 王庭。吏称清白。职任谏诤。 圣主如流。有事则谔。汉汲唐休。公庶无怍。迨其季年。大节弥坚。遭时多艰。只手擎天。有凛霜雪。无物鼎鈇。一封琅玕。万顷溟桴。都人填街。好是之懿。白发炎荒。公视如归。素履自安。丹衷愈炳。野鵩告灾。斯人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3L 页
不幸。理无终屈。事有必伸。 勋志华继。宠光维新。彼枯者木。有嘘其春。千载魏志。不用赘评。上天固仁。我后孔圣。
亡室端人申氏墓志
端人申氏。系出平山。高丽太师壮节公讳崇谦。其鼻祖也。累公累卿。代有名人。入 本朝。自西湖散人讳晓。三传而有夷简公讳瑛。载己卯名贤原箓。二传而有讳鉴号笑仙。又一传而有讳翊隆号濠梁。濠梁寔生舟村公讳曼。其节行才器。尤庵先生表其墓。即端人之高祖也。曾祖讳日华。祖讳愈。学者称以晦谷。丁丑江都之难。濠梁夫人韩氏。及舟村前夫人洪氏。并立慬。申氏以丙丁以后。大义未伸。至痛未泄。世皆隐德不仕。考讳大一。以上庠。不幸早殁。妣丰壤赵氏。监役始采之女。亦以女士见称。端人生于 崇祯再甲午十月二十三日。早失所怙。独与母居。零丁孤苦。人所不堪。自俸手赀。以养偏亲。而备尽慰悦之方。宗党以孝女名焉。岁之乙卯。归吾家。奉舅姑无违礼。邻里咸称其孝敬。与经三年。易戚备至。供奉几奠。竭其诚力。南徙北还。家事荡析。前后经历。莫非险衅。冬不絮。夏不葛。至于年既五十。躬自提瓮。而小无戚戚之容。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4H 页
常以桓少君偕隐之约为乐也。华制古笄。盖吾素志。而亦遵本家遗法。及其寝疾之日而不废。是庚子六月二日也。噫。吾病十年。煞用精力。其所受铄。已非时月之故。竟以越二日辛亥不起。得年六十七。呜呼。端人端贞安详。谦恭寅畏。偕老四十馀年如一日。闺门之内。惟以雍穆为事。于吾言一皆顺承。虽于子孙。鲜有违逆。此皆得之天性者也。将用某月日。葬于某原。略举其槩。藏诸圹隧。皆记实也。吾即完山李和甫。让宁大君世称吴泰伯之十三世孙。谬被选。初除 敬陵参奉。再除 庆基殿郎。而俱不赴者也。先考讳𪣶。孝友而无命。先妣鸡林郑氏。寿阶资宪公讳国良之女。有至行懿德焉。王考讳弼文。隐而不求。王考妣阴城朴氏。曾王考讳汉逸早世。曾王考妣文化柳氏。有二男一女。长男尧钦。女适直长郑在心。次男允钦。继仲弟质甫后。尧钦,允钦子幼。郑继以族子九铉。
有心斋集卷之六
 附录
  
墓碣铭[金钟秀]
  大匡辅国崇录大夫议政府左议政兼艺文馆大提学弘文馆大提学奎章阁提学致仕奉朝贺清风金钟秀谨述。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4L 页
公姓李。讳和甫。字太醇。初讳醇甫。字太和。学者称为有心斋先生。始祖让宁大君康靖公禔。 太宗初年世子。属尽为士大夫家。凡五世而至参奉讳萚。以思庵朴文忠公外孙。奉文忠祀。家于永平之玉屏山下。文忠旧宅也。于公六代祖。祖讳弼文。考讳𪣶。以笃行世其家。妣鸡林郑氏。资宪大夫国良女也。 肃宗甲午五月九日。生公于玉屏。梦麟而生。故幼名曰麟。公生而不妄啼。稍长。不妄言笑。七岁受孝经。后读孟子。至舜何人予何人。喜曰。圣人吾亦可学。十四。以童子执贽。请业于陶奄李先生。每归觐。仿柳仲涂故事。朔望率诸弟妹。拜父母于堂下。十六。陶庵冠公而名之曰济甫。字汝施。已而命易以初讳与字。每称畏友。其后陶庵入都。待罪于金吾门外。公从之。时年十九。自后遂终身不复入都。方在都时。市童见公貌严而步矩。蹑公后。涴污公衣裔。陶庵怪而问之。公始觉。二十二而娶。亲迎如礼。后移家于湖西。周游公州温阳之间十数年。与人士讲学。习乡饮酒乡射礼。然后返于永平。以永之峡而僻。而湖西为儒士都会也。湖士从公学者。至今多知名者。廷臣以隐居自修。不求人知。以安贫守道。笃志力行。荐公者屡。 英宗辛卯。除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5H 页
敬陵参奉。铨曹谓公初名嫌于 国讳。以公冠时名注望。公不受告身。 今上戊戌。又除 庆基殿参奉。即今名也。公于是始受告身。然亦竟不就。辛丑正月十五日。考终于玉屏旧第。享年六十八。公病革已累月矣。至十四夜。召诸子。戒以读小学曰。人道尽在是矣。扶坐诵而铭。不错一字。至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三复太息者久之。及朝而卒。三月。葬于同县西子坪负艮原。后八年。改葬于玉屏文忠墓右枕丁之原。亦先兆也。公娶平山申氏。其考进士大一。舟村公曼之曾孙也。孝而知礼。有女士称。生与公同岁。死先公一岁。及是同圹而祔。公天资重厚。性度峻正。其出言持身。一本之直心。而守之确。行之果。事亲至孝。其遭郑夫人丧也。公亦患疠才五日。邻族不相通。而公能自力治丧。至手缝亲身之具。其为学也。专用心于内。以诚实为基址。而涵养为根本。谓立志不可不高。而制行当自近始。故读书则必详乎字句之义。日用则必谨乎节文之细。童而学。至老白首。蚤夜慥慥。终始如一。虽饥冻逼身。而不以易也。严于出处之义。见知旧之远近。隐见有未允于心者。则为之恳恳告戒。诚到而言不激。然忧国爱君之志。则不以病废而有间。尤惓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5L 页
惓于淑人心化民俗之方也。训学者。每举志伊尹之所志一句曰。古人说为学。但说学颜渊之所学足矣。又说此一句。何也。钟秀尝东游。拜公玉屏之第。见公魁貌长身。头戴蔽阳子。服素练深衣。言语有根据可听。已知公高士。懑然心服。及得公遗集而读之。益知公知行不偏。体用俱备。其事师也。以师其道传其心为主。而不拘拘于形迹名声之末。真季世之伟人。吾学之正脉也。钟秀观近世学问之士。多处而少出。程子所谓量能度分者。盖亦有之。若公以豪杰之才。抱有为之志。而乃敛然自晦以没其世。则必其中有揆之以义而确不可拔者矣。呜呼欷矣。后世必有知公心者。男长尧钦。克世其家学。次允钦。女适直长郑在心。尧钦来请铭钟秀。遂不辞而为之铭曰。
斯学之衰。门路多歧。有暴其外。本之则亏。嶷嶷维公。任道之重。有知有行。有体有用。遁迹没齿。苍玉之峡。终始一节。百世可法。泉门高弟。孰为曾闵。人知不知。公岂增损。我觌公面。我读公书。我铭公墓。只字非虚。
墓表[李采]
  后学三州李采谨述
当宁五年辛丑。有心斋先生李公。以疾终于永平之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6H 页
玉屏旧第。距其生甲午。六十八。远近学者。为位而哭。既葬。徵士闵公彝显。左议政金公钟秀。为之志其圹而铭其碣。曰泉门高弟。吾学正脉。噫斯可以知公矣。公讳和甫。字太醇。始讳醇甫。字太和。寔采王父陶庵文正先生所命。其改之。避 肃庙嫌讳。而非公志也。故以字易名。以不没命名之遗意焉。始祖让宁大君。属尽世袭簪缨。至讳萚参奉。是思庵朴文忠自出。李氏家玉屏。自此始。祖讳弼文。考讳𪣶有行谊。妣鸡林郑氏。资宪国良女。公资性厚重。器度峻正。幼而不妄啼。不妄言笑。稍长读孟子。至有为者亦若是。喜曰圣人可学而至。未冠。请业于文正先生。知有古人为己之学。事亲持身。一以小学为准。每归觐。率弟妹。拜堂下。如柳仲涂家法。常曰。士当志伊尹之所志。学颜渊之所学。及知世道之终不可为。遂慨然不复迹城市。时年十九。卓然以斯学自任。以诚实为造道之本。以涵养为应事之基。读书。必字究句赜。体之于身。文正许以畏友。又尝曰。太和有儒者本色。间移寓湖西。与多士相讲磨。屡行饮射礼。乡里蔚然有兴起之望。及文正弃后学。益无意于当世。与朋友别立条约。直以毙而后已为心。常戒舍近而趋远。处下而窥高。凡有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6L 页
学者。必先之以小学曰。人道尽在是矣。晚而复返于玉屏。喜读易十数年不撤。再登荐剡。除 敬陵 庆基殿参奉。皆不就。然其言曰。孟子之于滕文。武侯之于昭烈。尤翁之于 孝庙。真千载一值。想像其际。依然身亲见之。人或疑公以果忘者。非知公者也。疾革。戒诸子曰。毋废小学。扶坐诵西铭。不少错。至存顺没宁。三复太息。已而翛然而逝。呜呼贤哉。公以亲丧殡敛未恔。为终身痛。常戴蔽阳子。服素练深衣。惟笃志力行。六十年如一日。遁迹自晦。没齿无悯。若公者。岂传所谓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者耶。墓在文忠墓右枕丁之原。亦玉屏也。有遗集数卷。方谋剞劂云。配平山申氏。进士大一女。舟村讳曼。其曾祖也。事舅姑以孝。奉君子以礼。有女士称。与公生同年。先一岁卒。至是祔。有二男一女。长尧钦。克绍家学。次允钦。女直长郑在心。尧钦一子永元。允钦二子永仁,永智。郑继子九铉。尧钦以树阡之文属之采。采以文正之孙。虽不肖何敢辞。铭曰。
志伊学颜。不遇者天。存顺没宁。是谓之贤。
墓志铭[闵彝显]
  后学骊兴闵彝显谨述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7H 页
昔寒泉李先生。以倡明斯文教诱学者为己任。当时及门之士亦众矣。其自幼至老。服事如一。问学践履。两造不怠。如有心斋李公。盖鲜其人。故先生之奖诩甚盛。而其名特重于士友。殆古所谓修于身。无不获者欤。余尝慕公德义。而以未得其实行为恨。公之子尧钦。状公之行。又编次公所为文。走三百里。请铭于余。余读其书。公之所以为学本末具焉。既不得终辞。乃按而序之曰。公初讳济甫。寻改醇甫。字太和。皆李先生所命。后避 肃庙嫌讳。改名曰和甫。字太醇。生于 肃庙甲午。以辛丑岁卒。享年六十八。 英宗季年 当宁初元。再被荐剡。除 敬陵参奉。 庆基殿郎。皆不就。公自在抱。已知忧亲之疾。稍长庄静。不妄言笑。尝有守宰至其家。公王考处士公问曰。汝欲为此乎。对曰。不愿。愿为善人。读孟子。至有为者亦若是。问曰。圣人可学而至欤。处士公奇之。初从李先生学。质疑辨难。无异宿儒。著人兽辨。为学说。大为先生所称赏。既受业。益知有古人为己之学。沉潜义理。绝意举业。事亲持身。一以小学为准。朔望。率诸弟妹。拜堂下。上问起居以为常。公时未及冠矣。间入都下。见俗习浇漓。遂终身不入城里。上山寺读书。忘寝与食。如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7L 页
是者有年。寺僧习禅者。见公思索之苦。来问性命之说。公究极本源而备说体用。辨其识心见性之终归于自私。僧言自见李学士。始悔学佛之差云。公自永平。移居湖右。学者多从之。乡里弦诵蔚兴。每于暇日。行乡饮酒仪。两湖方伯。亦闻而取法焉。既哭李先生。益无当世之志。而惟以尊闻行知为己责。别立条约。与学者相讲磨。晚归玉屏之旧居。爱其山水清幽。倘佯自乐。杜门读易。所造者益深矣。 英宗末年。 上以朝臣名字音近 肃庙御讳者罪之。时以公名为当改。有识之士。亦多引濂溪西山故事以劝之。公曰。礼不讳嫌名。姓所同也。今以一醇字之音近而改之。无所据。况此乃先师所命乎。以是一时哗然。甚至有斥绝者。铨曹方欲注拟。而惶缩不敢者屡年。公守之愈确。久之有深虑者。以为不改。将累于命名之地。公乃垂涕勉从。以字易名。以不没先生之遗意焉。临终精神烱然。命侍者扶起。诵西铭不少差。书遗戒。勉其子处置后事。纤悉无遗。讣奔。远近学者。为位而哭。虽素不相识者。莫不称其操履之坚确。而为之咨嗟。从先兆。葬于玉屏枕丁之原。学者题其圹曰有心斋李先生之墓。公系出公族。自让宁大君讳禔。历瑞山君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8H 页
鹤林君兆阳正。三传而有郡守讳韶。以清德名世。曾祖讳汉逸。祖讳弼文。考讳𪣶有至行。当世贤士大夫多与游焉。妣鸡林郑氏。寿阶资宪讳国良之女。公娶申氏。平山名阀舟村讳曼之后。进士大一之女。有贤行。先公一年卒。后同圹而祔。生二男。长尧钦。绍明家学。有士友望。次允钦。允钦出继于其仲父。尧钦,允钦有子皆幼。女适直长郑在心。公为人纯正近道。而不求人知。是以其学以诚实为主。而以主静为应事之本。涵养之工。不少间断。及其既熟。内外如一。其见于容貌者。峻整严恪之中。自有和平之气。望之可知为德器也。读书。字索句解。分析毫缕。虽于疾病行役之时。必以书卷自随。尝曰义理之心。顷刻不存。则人道息。书所以明义理而维持此心者也。其诲学者。随其资材。教之有方。以为学者舍近而趋远。处下而窥高。皆不讲乎小学之过也。故凡请学者。虽已老成。必先之以小学。是皆公躬体实践。推以诲人者也。丧亲啜粥尽制。墓在数十里外。而每五日一往省。风雨寒暑。未尝废。以亲丧殡殓未恔。恒不处以平人。戴蔽阳笠。服布深衣。以终其身。制师服。心丧三年。处兄弟。极其友爱。季弟有痴疾。远出不归。公跋涉岭海求之。终不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8L 页
得。怀痛成疾。至于沉绵。其处乡里。人多感服。尝有过失者。行过公闾。望门而不敢近。待昏始过曰。吾今日黄昏过钓台。其德行服人者如此。居室不庇风雨。负薪躬耕。朝夕屡空。人不能堪。而处之裕如。凡世之是非得失荣辱。无足以动其心。而其发于言议者。独惓惓于敦化励俗仁民爱物之方。尝曰孟子之于滕文。武侯之于昭烈。尤翁之于 孝庙。真千载一值。想像其君臣之际。依然身亲见之。若将有为。以是而知公岂果于忘世者也。夫世之不克自立者。由有外慕而至其沈溺之久。虽欲向道。已不胜其自失之悔。公乃早脱俗累。一意斯事。故卒能卓然有立。为泉门之高弟。而考其言行。窥其表里。又纯熟精深。终始不懈。六十年如一日。可谓不负先生淑人之意。而为范式于来者矣。呜呼休哉。铭曰。
晚世于学。鲜克自遂。利禄文辞。为厥心累。公实挤之。繄由质美。有翼泉门。爰早得师。不戚于困。不蕲于知。玉屏之山。抱书自怡。我作铭诗。书于圹石。德则多有。尚昭无极。
诸家闻见录抄(八条)
陶庵先生与诸子语及狂狷曰。李太和狷之类也。大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9H 页
心似狂。而实不及太和之狷。朴圣源曰。小子何如。曰。两般意皆不无。洛中人又俞彦鏶。有志且精明。但病弱可欠。李灌姿质好。能有志而才则钝。李太和太执。然终非流俗。李晔云。有学者貌㨾。其言是矣。(出朴谦斋语录。)
巍山李公师炳云。余始请业于陶庵先生。先生曰。学非朋友不就。子可善取友。因以太和命之曰。此见大义之漆雕开也。其狷也笃。可与有为。余因与定交。往留泉上。则必同居一馆。常主于僧舍。庵在深谷松林中。每夕讲后始还。则路穿深林。虎豹横行。或前或后。吾畏慑不能行。太和视之泰然。缓步徐行。吾亦恃而无畏。(出李公所记。)
居于温阳。距亲山为四十里。每五日一往省。路由市中。市人争利。转相斗閧。一市哗然。望见公过。皆退立肃静曰。某两班过此。虽市人。岂可争利。因止之。时谓市人忘利。(出慎醉村闻见录。)
乡之一士人。尝有微眚。于公亦相识。公读书于青鹤台上。士人适行过前路。望见公读书。愧忸自发。欲过不得。因入远村。待昏始过。归语人曰。吾今日黄昏过钓台。(时以美事相传。闵公记实于志。)
每于玉屏精舍。月夜诵中庸。李公奎臣。适过信宿。时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09L 页
山空夜静。月色如昼。公诵中庸。几至半。忽有大兽。来蹲窗外。影入窗纸。李公见而大惊。公曰。毋畏。峡里例有此兽。因诵不撤。愈久愈乐。响出金石。虎随声低昂。鼓其两耳。久而后去之。(见李公山中日录。及尹临斋敦行录。)
尝与晚隐李公灌。同入金刚。公则徒行。行至金城。邑宰请跨马。公不受。邑宰以骊蹑后。终不乘。至断发岭。例以篮舆候之。公却之曰。此以人代畜。入山终不乘舆。缁徒以空舆随。至内水店曰。此岭决不可步。且行次暂乘此舆。则小僧辈亦有荣矣。公终不听。至外水店。晚隐戏曰。此非学力。乃脚力也。(见晚隐山行录。)
每当亲忌。虽衰境寒节。必前期沐发澡身于前川。日必蚤起。净扫庭宇。至于大门之外。果品之有壳者。日去一壳曰。如是然后小伸吾心。祭后。里有一媪入来至中门。心自悚畏。踧蹜不能入。出语人曰。某宅行祀后。瞻望其堂宇。则常若神在。(出门人李敬儒所记。)
公之子尧钦。尝请状于大斋俞公彦鏶。俞公曰。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此四句语。则不足以状子之先子矣。梨溪成公德朋亦云然。
公没后。多士刻有心斋李先生读书台于屏石。因刻
有心斋集卷之六 第 510H 页
陶翁所赠诗于右傍。乃梦梧金相国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