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x 页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记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44H 页
西池赏荷记
汉之西城外。有池方可五六十亩。绕池皆垂柳。间种桃杏。西垞最盛。东垞只有数柳临大逵。便宜纳月。人家多在花柳中。帘栊轩槛。倒水荡滉。如镜里观影。水中有小丘。植松柳。夭矫蓊翳。掩映有趣。池水清而遍水皆荷花。每花时。都中人士多来游者。岁己未。李胤之,健之家于池南巷。与友人李元灵,任伯玄仲宽约乘夜游池上。时七月之望也。元灵先至。展纸作清暑图。图半伯玄来。题绝句其上。胤之又赋瓶莲诗成。酒已行数觞。仲宽亦至。袖出数绡幅。为画供偕。伯玄元灵各次胤之韵。遂相与剧谈竟夕。已而月出星疏。人迹稍散。五人者缓出洞。同至池上。沙岸如雪。树影袅袅。荷花万馀柄。得月发彩。而露泫珠凝。玲珑芬郁。伯玄兄弟。叫奇不已。元灵曰。西山抱池。明媚窈窕。华岑仁峰。映带益奇。楼榭花树之点缀者。若有江南画意。仍发移宅之愿。胤之曰。水中丘若置小亭。乘艇往来。柳间遍植佳卉。如西湖之为。则景与境乃相宜而尽美矣。伯玄叹曰。虽有胜地。而多埋没于花烟榛草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44L 页
间。东人槩无风韵矣。遂绕塘徘徊。至夜半坐石桥。各饮一觞。仲宽手捧大莲叶。障露而归。取堂前石泉。泻其中。元灵频频俯视。顾胤之而笑。胤之手折荷花欲开者。泛于叶水。呼伯玄置琉璃钟于花心。元灵点烛钟中。火透钟。钟透花。花水之光。又透于叶。外碧内汞。熀朗洞澈。昔贤所谓露呈昭著。如银盏中贮清水。自然透见银花。若未尝有水者。真善喻也。是时月入西牖。流彩相射。皎然如昼。伯玄复效魏人郑公谷之碧筒饮。盛酒于荷叶。穴其茎而吸之。随意细引。香味满口。盖饮者之好法也。遂相视为乐。拈韵赋诗。伯玄,元灵先就二诗。晓鸡已腷膊矣。胤之,健之继成一篇。仲宽醉睡其傍。亦坦然可喜。日高起饮一巡。元灵写九龙渊于大幅。出仲宽纸。作三日浦。胤之又为仲宽画池上夜游。仲宽亦次韵谈笑。及日午。仲宽袖二画先归。以荷叶盖童奴头。自持一花而去。元灵,伯玄,胤之兄弟复之池上。看朝荷。归插三花二叶于小陶壶。使一婢戴随元灵马后。至晡时。又以馀花入伯玄袖送之。盖是游也。其会之以莲。而罢之亦以莲矣。胤之曰。莲之为花。受评于人多矣。然终古无一人识莲之真。而其称美者。惟佛之徒为盛。至濂溪先生出。而始为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45H 页
君子之花。是后复无深爱之者。虽草木之类。知德之难如此哉。元灵遂披宋人花经。见其落置之三品。嗟惜不已。伯玄曰。莲花固当在上等。而梅与菊。可相配乎。元灵曰。虽以二花之清远孤洁。犹当逊美于莲花耶。胤之曰。夫莲之碧叶朱花。白本玄实。备四时之气。必开花于夏秋之交。天中之节。盖花之兼五行之性。而全中和之德者也。况莲实著于炎帝之经。为延寿之上药。且夫馥清似兰。茎通类竹。而其叶比蕉桐之大。而光泽如溶金。其花若牧丹之盛。而高洁如削玉。至如濯涟自洁。出泥不染。为周夫子之所独赏而友德于君子。则若夫菊冷梅清。岂一节之可比哉。元灵,伯玄曰善。胤之记之。
默隐斋记
湖南古称多文才贤士。虽时有升降。亦未尝无其人。但患人不知也。碧骨郡北里。有李君震羽者。性气磊柯。无世俗佞巧之病。词翰甚富。汪洋崛健。五十州之人。无敢出其右者。往年魁乡贡试。亦其验也。然终为礼部所黜。人无知其贤而荐达之。落拓田舍间。颜发且苍苍矣。今年秋。改扁其所居之斋曰默隐。请余记之。呜呼。传曰。天地闭而贤人隐。又曰不怨天。不尤人。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45L 页
夫能知其时之不可有为。而往而不返者。固已难矣。若其怀宝抱璞。潜光不出。一听于天之所命。而不以欣戚于其中。则为尤难矣。今有人苦身修性。读书数十年。有高才博识。足以表用于世。而乃反沦迹潜名于荒山穷野之间。使其功泽不及于一物。文章不见于一事。生而与樵渔同老。死而与草木同腐。则其心必怨苦不平。郁而不泄。其所以发之于言。宣之于辞命者。必触激忌讳。以犯众怒。以速诽谤悔吝之患者有之矣。故梁伯鸾有高尚之志。而过洛阳。发五噫之歌。汉帝闻而恶之。遂有变名自卖之厄。此可谓隐而不善默矣。且老聃之道大矣。身将隐而犹事乎五千馀言。世之纷纷而议之者。至于今未已。若使青牛一去无迹而可见。岂不益见其超然自在者乎。伯鸾不默。困于其身。伯阳不默。困于后世。是以既隐且默。君子之所难也。余深嘉李君之意。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不辞而为之记。遂复叹曰。湖之南。虽有贤者。世安得知其隐而默者耶。戊辰南至。韩山李胤永明绍。记。
心观记
凡人之所好。莫尚于臭味声色。而惟目之用最重。故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46H 页
人于百年之内。苦筋骨劳。志虑役役。然惟目之所命。如日不足。瞑目而后已者。滔滔皆是也。嘻。余秉志不固。学不知方。其所好者。多循外物。出则游名山巨壑。入则莳花种竹。修坛壁。聚啚书异闻鼎彝之属。尝求所好于外。以悦其中者。为十之七八。若得之于中。以安其外者。不过为十之一二。是故。居常目无所睹。心无所托。栖栖若逆旅者。不得其所。盖不能废一日观物之乐也。偶然病在阿睹。十有馀日。闭视不见物。心何所自赖乎。遂以前日目之所得山水之乐。玩绎于心以自遣焉。初既以目娱心。今复以心寓目。甚矣余之不忘于目也。玩绎之久。流峙呈露。心下森罗。如身履其境。遂宣之于口。使傍人操笔而其境自在。亦非人之所难寻者。故多述所遇之自得于心。所见之自遇于目者耳。然世之趍于目者。若止于余之所好。则可以寡过。而余之所好。若舍外而求诸内。则亦可以进道矣。庚午夏日。明绍病夫著心观记以自警焉。
三山草堂临潮水。湖广十里。长三十里。水上下。冈麓错匝。不见水来去。潮至平满如大塘。潮退为巨野。朝暮消长。如见造化之迹。前山整如围屏。数峰妍秀作意态。松篁篱落。点缀如绣。三山在水中。西山高可五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46L 页
六仞。袤数百步。上可以置亭阁。长松叠翠。有杜鹃数百株。每春暮。湖水尽红。水渚多大石奇岩。可局可案。可踞而濯。可坐而钓者甚多。东山比西山小三之一。亦有杂花老木焉。小沙峰处两山之间。高不过丈馀。素石垒起。远望之。若老翁卷一脚而偃。小松蟠其上。如持伞状。松亦数百年物也。湖水极清清。映若镜花。蜃阁。实有灵妙之观也。草堂面南背北。在石麓上。麓如人张两手。左右抽小麓入湖中。堂处其中。直对小石峰。如佛榻前置炉。阶砌衍而整。庭中植双梧。贞干碧润如琅玕。有古梅数本。丛篁作帏薄。疏窗短槛净如也。岁戊申秋。余与从弟悦之读书其中。悦之秀眉清颀。性倜傥爽豁。无一物之累。有隽才卓悟。其文艺谈识。皆余师也。每夜枕肱而卧。与之谈古史王伯之道。如剑决而河泻也。尝以余不读水浒志。一夜诵传其事甚悉。其风骨事端。宛如目击。无一脱漏。余抚其胸而语之曰。君有奇才。门户之托。世道之责。夫如是足矣。如我气短胆弱。不足为用。性又寡合。欲永守东冈之陂。读未见书。君有不逮。以书正之。到五六十之年。招君于急流之中。共送馀年于山颠水涯之间。足可谓不虚生此世矣。悦之亦笑而然之。相与扣掌为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47H 页
喜。八月十四五之间。秋凉新霁。月色甚明。余据槛悦之。倚檐而立。是时柳外澹烟如抹。渔灯或有或无。湖禽磔磔鸣。遂得韵赋诗。悦之诗曰。月明犬吠柳阴疏。风来时动竹影虚。竹下滴露片片玉。醉后点笔言言书。又曰。风月良辰几亲疏。浪吟江湖亦梦虚。不须尘间长役役。三山同阅鍊丹书。盖答前夜之意也。其造语颖异。有人力不到处。悦之年才十三。余长悦之二岁。诗拙不记。其后六年癸丑。悦之死于江西。又一年。余北归。人亡境离。志气消沮。寝处涕泣几五六年。遂为废疾人。其后一再到三山。不与秋月相遇。乙丑九月中。随伯父丧。往留月馀。独宿草堂。悲疚之中。兴怀往事。榄(一作揽)衣不寐。启户视之。月在柳稍。竹露泫泫。独起彷徨。心如有失。或复庶几遇之。忽闻海鸿一鸣。桐叶无风自坠。罥于竹枝。瑟瑟作悲声。忽看壁上。有两影随而周旋。不觉把影而泣。莫知其所然。徐而察之。西月照湖水。水月山月齐映成影故也。其后余以诗记之曰。西岑月魄涵西渚。壁上徘徊两月光。步月虚栏双影出。却疑吾弟在吾傍。
我家农冈精舍在龟山下。南去三山一里许。堂前凿小池。池傍有井。泉灌而不涸。荷甚盛。隔冈见湖。有孤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47L 页
山苍苍然浮于水上。直与堂为对。山即三山之西山也。其二山。隐林麓不见。堂之东俯野色水田数百亩。有沟洫阡陌萦回之势。野尽有湖。其渚多芦荻。湖上短山复翠。有远势。堂之西则龟山也。峰秀壑奥。时可游息。陟其颠。有海山之观。余幼好种树。环堂植桃杏数百株。养柳成林。前后冈。栽松为篱。北踰一冈。则从大父判书公宅也。从大父初卜居三山西龟峰之下。筑室未及成。谪二南。丁未。始买申氏址。移搆而居之。此在两麓互抱。中无远景。然地多竹。以竹里称之。园有柿栗之饶。篱下有数十户农民。从大父所居之室仅三楹。东南有轩檐。北有古柏蟠数亩。坐其下。如设翠幕。堂前植梅花数十本。碧梧六七株。倭红牡丹,山茶诸奇卉香草甚盛。门外榆柳百千株。
从大父养古梅一盆。盆大一尺。覆槎不见土。其槎臃肿卷曲。若老龟之出曝。引其颈着背。如顾后视物。卷尾向右。前伸而后蹙。如引气者。甲拆藓绿。蜿蜒欲动。其风骨气韵。莫非龟也。虽细以察之。几不辨其为木。疏枝绰约绿萼。斑斑点槎。若背负星图。真灵异之物也。余前后观盆梅数百本。舍此无当意者。后于吴敬甫家。见金大将军梅。其槎嵯峨如山。甚奇伟。犹下此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48H 页
一格。从大父居竹里。养此梅十有馀年。清名雅节。为世模范。后北归。以梅载舶。溺于海。岂龟终归水耶。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序
  
送李深远赴燕序
今夫犬呼之升堂。大骇也。与之并席。大辱也。若使犬在堂上而人拜于堂下。非但非大人君子之所可为也。虽使五尺之童受挞于市。亦不为也。今之士大夫其智所明。岂尽出童子下哉。然童子本心不坏。不为利害得丧所蔽。故骤见所骇而知其耻辱焉。呜呼。童子及稍长。其父兄诱之以荣利。教之以举子业。在家读书之时。有所不为者。出游场屋。而已汎滥焉。一朝通朝籍。进身名途。祸患以怵迫之。福利以钦动之。与壬人佞士周旋薰习。心术一差。明识渐昏。黑者不知其为可恶。白者不知其为可爱。于是乎君雠父怨。依俙漫漶。昨日所痛心。今日忘之。又明日乃与之交欢矣。尚何人与兽之可辨也哉。吾友弘文校理李君深远。弱冠第壮元。正色言三十年中。无一人为君父正诬者。且请去有罪者数十辈。遂不苟宦于朝。盖倜傥奇士也。其点染于污俗为无多。然今衔命往胡京。而其色不戚戚何哉。盖自南汉丁丑。至于今百有馀年。如深远之为者。每冬而往春而返。或一年而再之三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48L 页
之。名公而亦往焉。贤士而亦往焉。深远习见之。不以为怪也。若其明岁元朝。剃头皇帝头戴兽毛尖帽。身被左衽短袖。夷踞于皇极旧殿。嗟乎深远冠大明之冠。服大明之服。与侏𠌯腥臊之类。稽首跪膝于九级阶下。呼万岁而称贺。当此之时。深远必肠摧胆裂。于悒愤恸。直欲痛哭而入山。以深远之贤。岂明于彼而不明于此耶。噫。大势之所迫也。熟习之所移也。当南汉下城之日。使深远而拜胡。则以深远之磊落崛彊。吾知其宁死而不为也。使人渐化于不知不觉之间者。反有甚于祸患之在前。则从今以往。立朝数十年。其出处语默。又将随俗而就下耶。抑将有不可夺者在于其间耶。呜呼。不但五尺之童以拜犬为耻。孩提之小儿在父母抱中。人有欧其父母者。儿必乱攘啼骂以止之。今有人不逊于吾 君。且以恶言加之。今之士大夫安而受之。何也。余于深远之往也。因其所明者而告之别。
闵祭酒(遇洙)六十一寿序
夫阳长则君子昌。阴肆则小人得志。天地之常数也。盖三代盛时。黼黻钟鼎。黄耇鲐背者。皆仁圣贤智之士也。其不幸而穷贱瘥疾短折之类。亦蠢愚而凶者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49H 页
也。自天运移而世教衰。君子之所有。小人皆有之。为君子虽欲不穷。难矣哉。是故。颜子夭。曾子无位。气数推荡。阴沴极天。天之所施。固多乖于正理。然其一理之所以行日月而维山泽。天赖之以不坠。地赖之以不坏者。亦未尝一日而息焉。呜呼。孔子七十岁。孟子八十岁。程子亦八十。朱子亦七十。此岂非天之所命而神明之所保全之耶。天地之间。犹知有君有臣有父子有夫妇者。其谁之力哉。理虽为气所掩。而气终不能殄绝。夫一理之绵绵矣。微阳息则众阴亦无所附。故伏生只能口授经文。而假以大寿。韩公不过力排异端。而不夺其年。至如仲舒,康成,琼山,仁山之贤。生于绝学之世。苟可以卫道尊经。亦皆耆耋康强。自天祐之。天心若有所依。人心若有所恃。此岂非理之不可泯者乎。呜呼。我朝静庵,栗谷。有位而无寿。陶山,沙溪。退仕而得年。尤翁两有之而道终不行。此终为气数之所局。而我朝文物之明。亦自为东海之三代。不可谓非数公之力也。一理之所以无处不行无时不在者。亦可见矣。世道日下。骎骎而昏。群阴用事。众欲滔天。以禽兽为人。以雠怨为恩。人心贸贸。莫知所之。而若有一人洁身善性。笃信圣人之言。左绳右规。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49L 页
蹈仁践义。退然处于林野之间。若不与世相干。而不克不伐。无怨无欲。默而不泄。介然自守。譬如龙潜深渊。不施其神变。而人之望之。敬而慕之。心有所仰而若将蒙其泽。又如松挺高山。不以用之栋梁。而望之郁然。以为标准。则向之所谓一理之维持者。其在斯欤。其在斯欤。于是天之保之。神之祐之。六十而七十。七十而八十。遂以至乎黄耇无彊。德音不愆矣。猗欤盛哉。恭惟我祭酒闵先生花甲之岁。桑弧之辰。拜手为文而祝之。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祭文
  
祭弟嫂孺人任氏文
嗟我父母。五子丧其三。只长有胤永。季有健之。如影之依形。而胤永不幸。厄缘痼疾。只可以贻忧。不足以奉欢。则父母之所依望。惟在健之。健之虽贤。若非嫂氏之才之德。亦何以尽其心耶。我慈氏称嫂氏之贤曰。至爱笃恭。为我幼女。见心论事。为我深友。裳服觞豆。代手足之劳。出纳听察。代耳目之役。不可无吾妇一日。及嫂氏之将死。我大人号天悲泣曰。惜哉斯人。世不可复有。呜乎。父母失贤妇。吾弟丧贤配。以父母兄弟之心为心。则胤永之悲固无涯。而胤永复有隐痛而不可忘者。胤永之于家庭。所处有善。则虽嫂氏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50H 页
之不言。而胤永知其喜。所处有不善。则虽嫂氏之不言。而胤永知其忧。不劝而勉。不惩而畏矣。如玉之洁。如冰之清。心慧目朗。察物如镜。见其人而听其言。则鄙吝不可萌。而伪情不可遁也。苟非木石豚鱼之顽。又谁敢为不善于斯人之前哉。家庭之间。失此良友。呜呼此痛。惟我自知。且胤永拙弱昏短。不足比人。而只是贤贤慕善之心。发于诚而质于神。尝曰贤而具体者。既不可得。则质清少欲而不忮害者。或可见欤。今世不可遇。则只可怀之于古人耶。晚而遇伯玄。因伯玄而复得三数人。胤永虽露胆忘骸。游从如兄弟。盖人各有性之所偏。长短不相掩。若夫端庄和正。乐循礼度者。亦未见有如我嫂氏者矣。伯玄虽穷困。世犹称其清高。噫。嫂氏伯玄之妹也。伯玄之言曰。吾妹贤于吾十倍。至顺而临事果彊。至洁而处人和厚。我仲父亦曰。清物虽害久完。譬如玉之澈洁无一瑕者。亦精气之所坚凝。不谓斯人之止于斯也。呜呼。嫂氏入我门九年。胤永未尝见其不当言而言。不当笑而笑。娣妹亲而不能昵。儿稚爱而不敢侮。横逆詈骂。略无变愠。意外盗失。一未嗟惜。尊宾盛宴。色不加庄。燕居终日。容未少惰。若其欺隐苟且。不忍正视。伯夷之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50L 页
若浼。珠佩绣纨。等閒过看。子路之不耻。虽谗谄饶舌之妇女。语斯人则称美。虽钝痴无知之婢隶。见斯人则输诚。噫。嫂氏不出于古而出于今。使胤永得以一见。则胤永之喜且幸固无穷。而况为吾弟之配。以奉我父母耶。及其亡也。虽在他人。一面之雅。胤永当悲之无已。而况吾弟丧弼助。父母失依赖乎。桴亭陆氏之语曰。三代。阳之运而福贤殃不贤。季世。阴之运而灾贤禄不贤。呜呼嫂氏。乌能久于今之世而若使仲儿不夭。乳儿非女。则清淑之禀。或有英发而身后之托。庶不悲凉。呜呼嫂氏。必以其贤。乃有斯穷。两家三老亲。血泪涔涔。襁褓一块肉。危病㱡㱡。天终无语。理亦难谌。灵车已戒。旌翣飘飖。雪山荒寒。澹月独守。呜呼嫂氏。此去何心。
祭闵大之(百兼)
维 崇祯甲申后一百有三年。岁在丁卯之正月十二日壬寅。壮元进士闵君大之卒。其友人韩山李胤永。在湖南。不知其已死。以是日作书寄意。便还发封。忽见其讣。北望流涕。呜呜而言曰。胤永识大之。今十年矣。中间同砚席。不过一月有馀。相与之过从。又不过十往还而已。胤永之于大之。何其疏也。十年之中。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51H 页
胤永之忘心于大之者。若非忧患有事之时。盖未尝一日而能舍大之。胤永之于大之。何其至也。胤永无一长。只是贤贤之心。不能自已。不如是。胤永之于大之。何求而然也。且大之之贤。不足以感人。则今世千万人。胤永阅人多矣。何独于大之。若是之眷眷也。呜呼。胤永于大之。外以望世运之回泰。内以期志业之增修。今日之悲。非直为大之。而理有未尽究。书有未尽读。年未三十。抱志而殁。大之之所以自悲者。果何如哉。今世之人。纤诈佞巧。傲愎淫放。呜呼。大之无一于此。颀颀其容。言笑洒然。绝浮躁之习。无畦畛之设。澹雅寡默之中。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呜呼。大之不可复见。天假之年。其进不可量。夫以文华才望识大之则浅矣。去岁之秋。大之过访于池上。胤永深忧大之之病。申戎以药饵。临别愀然复语大之曰。尝怪古人两相契心者。何但累宿而退。及其既去。复有鄙吝之叹耶。以今日之心言之。则知己知遇。千载一值。宜其从容宴息。不有一日之离可也。虽然。今吾与子非不洽然相乐。而离多合少。复当远去。俗事败意。亦且奈何。呜呼。大之悒悒而别。谁谓此语遂成永诀。早知如此。岂不造门相守耶。今而悔之。复何可及。前月十二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51L 页
日。梦烦心动。发简作书。书语之终。忽复悽惋。呜呼大之。是日长逝。胤永之于大之。居常不能忘。而其所以爱之者以诚。故诚心感发。若有前知耶。河山千里。云水浩渺。终年侍汤。愁恼薰心。既不能命驾。又何以匍匐。前书到京。闻子已死。不致骊上。封识宛然。非子谁发。谨以二月十八日戊寅。赍脯十脡。绵酒一两香三条。盥手斋心。写文一纸。并裹前书付家僮。往致于安洞。呜呼。大之其已入地耶未耶。呜呼。大之十年交道。止斯而已耶。望云雪涕。肠裂气短。呜呼哀哉。尚飨。
祭吴敬父文
维 崇祯甲申后一百有八年岁次壬申二月十二日甲辰。 清修先生吴子敬父之柩。至自三水。将入葬于驹城之原。其友人韩山李胤永。赍枣脯之奠。从丹阳来。临穴长恸。诀之以言曰。呜呼。桂山之夜。子尝谓余曰。司马公所为无不可对人言者。庶几能之。举此一言。可以知子之平生也。胤永虽不敏。为子之友。其可为不善以欺之哉。此天下之乐一也。嗟我东行。子又来别曰。三藐观海之楼。子有所语。腹藁万言。可以借我乎。噫。凡今之人。布衣大言。视死如芥。及国家授以言责之官。则计利害嗫嚅顾忌。鄙不可言。乃君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52H 页
出言稠人之中。洒然见情。且胤永虽自期于槁死穷山。因子而为其所欲为。则天下之乐二也。今子舍我而去。无所观感。鄙吝日萌。愆咎日积。胸中蕴结。无与诵传。而又孰能听信而从之哉。此亦天下之至悲也。呜呼。剽刻经义。画仿文法。内矫外饰。以立虚名。敬父耻之。胤永亦耻之。心异貌同。苟言媚悦。规取荣利。向人区区。敬父疾之。胤永亦疾之。文奇而真。水石清壮。图史花竹。古雅秀英。敬父好之。胤永亦好之。取友之道。尚志而已。如其好恶。未必尽同。嗟我与子。一何遇也。如声而响应。如形而影随。一言莫不相关。十日不见。心如疚疾。今见埋子于土中。独立人世。抚躬自悲。其何以为生乎。呜呼。天下之至恨有四。忠而不见知于君。亲老而不终养。死而无子。有志而未就。皆萃子之一身。使行路人闻之。犹当呜悒而陨涕。况吾与子之间耶。使子病于堂室之中。死于朋友之手。亲爱在傍。药食无憾。犹当悲之无涯。抱冤穷天。今乃寒饿穷隘。绝命于朔漠之野。噫嘻痛矣。天下宁有是耶。呜呼。一疏一启。对策数百言。震辉一世。万口洋洋。然非我所以期子。非子所以自待也。故胤永尝寄书曰。盛作事业。只是铁中铮铮。盖出加勉之意。而亦可以因是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52L 页
而知其雅趣之存也。为所当为。不以难色示人。不以矜色加人。随遇而进。如推车子。使子而不死。则其所进言。不止于此。使世之顾瞻眩鬻之徒。有所振刷。且彼不义之富贵。视之若浼。洁身浊流。为世矜式。则忘君附利之类。有不敢肆意焉。庶几世道人心。不至此极。使吾辈毕命丘壑。得蒙其馀泽。今焉已矣。此生良苦。呜呼悲哉。子之出身。胤永戏之曰。自今以后。子非吾徒耶。悠然而笑。奋然而言曰。于今之世。以我出身而弃之。复能得如我者。则我虽见弃而不恨。子其思之。何子之言轻且易乎。呜呼。相知十年。不以一言自大。今而获此。既惭且敬。金玉其声。泠泠在耳。此生此世。何以更觏。呜呼。余爱木石。有见而无感。余爱古人。有感而无应。血贮方寸。惟友相照。今子为古人而化木石矣。悠悠此痛。死而难忘。呜呼痛哉。言而可尽。穷日夜而难终。泪而可尽。彻泉壤而不止。死者有知。其亦悲之。呜呼冤哉。呜呼哀哉。尚飨。
祭李功父文
维岁次乙亥十有一月四日癸酉。弘文校理李公功甫将就窀穸于广陵之原。其友人韩山李胤永。病卧海滨。不能临穴。前二日辛未。为文四百馀言。倩人告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53H 页
诀于其柩曰。嗟呼功甫。人终一死。死不必悲。悲子有志。子之未生。父已世弃。慈母鞠之。哀哀苦瘁。既长而病。如保婴稚。人孰无母。仁爱偏至。一朝翱翔。仙花旖旎。牲牢之养。在彼百里。性不善媚。人不尔畀。隺发纚纚。言匮菽水。火海棘囚。其忧未已。嗟子之孝。事与志异。子在布衣。忧国血泪。凶人罔极。日月可累。笔之詈之。干戈以起。势危而逼。王心疑悸。宠厥渠魁。汩其非是。世臣维百。袖手视利。中夜不眠。子口吾耳。得其可言。胡乃自止。弗怖质镬。匪诱荣仕。机误事泄。僇辱有耻。辞秩息交。洁以饬己。嗟子之忠。苦心未遂。精悟独诣。钓玄入髓。古人阃奥。一目洞视。诗尚夔州。文轨太史。刊厥藻华。达其辞理。气傲情深。维力不肆。疾疢交夺。词墨罕试。人之所美。不惬于思。子于文章。志岂止此。惟性恺悌。寡欲去伪。温温敬爱。式遵懿轨。三礼名物。四子理义。潜玩精索。剖析密致。理乱成亏。傍及古纪。棼丝错绪。单辞明旨。天不永寿。世混以事。子之为学。大业未致。嗟乎功甫。可悲者四。甚于一死。死又无子。零金碎壁。散坠在地。谁复拾之。以徵奇士。孝未终育。忠不达意。一去无还。掩其明智。死应眷顾。生亦惨悴。子与我厚。外慕不以。相思命驾。丹峡流峙。明月在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53L 页
塘。梧阴敷翠。所见肝腑。所语文字。出处道一。气性界二。当其妙契。未笑先喜。我归子病。蝉噪叶坠。子死我诀。爪入血渍。浅酌泂泂。灵不其寐。呜呼哀哉。尚飨。
祭李用康父
维岁丙子七月九日。韩山李胤永。摘李十枚。烧香三枝。哭诀于亡友李子用康之柩。嗟吾与子。收缉典史。有著书徵后之意。藏修岩壑。有隐居求志之约。相期者远。相与者厚。前年哭尹丈。往年哭吴友。尚赖有子。以心为托。子性忠善。何忍中途而弃捐。吾道孤畸。已无馀生之栖泊。嗟子不死。我极泰而极乐。嗟子既死。我至穷而至悲。意长语短。俟后陈辞。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墓志
  
任淑女圹志
此淑女丰川任氏之圹也。淑女父都事行元。祖判书埅。生于崇祯再辛丑。年十六。归李运永。以纯一笃敬。奉舅姑事君子。越九年甲子冬卒。明年正月葬于此。呜呼淑女。端庄和正。清明温粹。才兼德备。志与行高。虽求之古人。亦未易得。而不幸短命。又不举子女。季世之运。厄于贤如是哉。运永韩山人。牧隐先生讳穑之十四代孙。吏曹参判讳廷夔之玄孙。大人名箕重。前守载宁郡运永之兄胤永识。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54H 页
李用康墓志
李用康。君子人也。性寡欲。清而不隘。和而有守。外恂恂退让。如愚无能者。然其中精密明白。论古今事得失人物是非。绳尺森然。不爽毫发。博观群书。为文沛然有致。不事章句雕饰。尤不欲见知于人。其事亲从兄。一出于诚。小无勉彊浮伪之色。其接人也。又言信而意厚。自幼及长。未尝有过恶。其资质之美。虽求之古人。亦未易得也。用康以 崇祯再己酉四月一日生。丙子擢庭试文科。授承政院假注书。是年五月二十八日。偶寝疾死。年二十八。其七月十日。葬于杨州峨嵯山南麓。距其先茔。仅数百。室令人金氏。正郎道泽之女。生一女未字。有遗腹焉。依国典。赠官弘文馆正字。呜呼。用康之死也。其大人佥正公曰。吾儿孝子也。其兄参议公曰。吾弟悌弟也。其笃性至行。实古人不愧也。凡知用康者。闻其言。皆以为信然。呜呼。人不间于父母昆弟者。岂易得哉。岂易得哉。用康登科。初入侍于 上前。上问曰。汝将何以事我。用康对曰。臣谨当不事躁竞。呜呼。用康非饰诈欺君者。使其不死。必轻爵禄重名检。有以愧顽钝无耻负国者也。惜哉用康。尝寝于内。其少婢自外入。意令人已寝。误锁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54L 页
其户环。自就睡。令人实自尊姑所未归。夜而后至。灯已灭。户环亦见锁。令人呼其婢开之。小无疑怪之意。用康之内行不愧。盖此类也。其病而将死也。㱡㱡啽之间。犹曰君子君子。其所存与勉。亦可知也。用康罕与人交。独与胤永为友。今之世。有文有位。托名不朽者固多矣。佥正公以知用康者莫如胤永。使书幽志以埋之。惜胤永德薄。不足以尽知用康。而亦不敢坚辞。叙之如右。后之尚论者。或有以取之也。用康讳惟年。用康其字也。佥正公名在。参议公名惟秀。以国姓谱牒俱存。可取而考也。韩山李胤永。谨识。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墓表
  
李生尚文大人墓表
岁癸酉。余观乡饮礼于丹阳北村。有一人玉立众中。䫉端气清。恂恂然孝悌之德。发见于外。余固敬而异之。退而问于人。果有至行者也。姓曰李。名曰尚文。其明年。以其先人状告余曰。先人事母孝。又友于诸弟。慷慨有志。急人之难。义所当恤。倾家力以施之。小无计较私吝之意。天姿甚高。气像毅然。有不可犯之色。虽终老于草野。高迈之行。不愧于古人。余闻其言而叹曰。谁谓醴泉无源。灵芝无根哉。斯人之有斯子。良有以也。谨按状。公讳万春。字圣伯。通政大夫之玄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55H 页
孙。将仕郎东立之曾孙。祖曰后闵。寿阶嘉善。考曰时行。功升通政。新罗时为庆州人。开国功臣谒平其始祖也。知丽运将讫。避地以居故也。高祖以后。移于丹阳。为丹之望族。公生于乙卯。卒于丁卯。娶晋州柳氏。待昌女。生一男三女。男即尚文。女曰池桂龄。曰申命重。曰申光复。尚文有四子女。宜命,宜道其子也。宋煊,申致文其婿也。公之墓在郡北三十里安盘山酉向之原。与柳氏同兆。呜呼。尚文既肖公之像。事之如事生。又将碣公之墓。图所以不朽。余实不文。其何能善貌公之言行。可传于永久耶。然孝子之请。悃愊无华。遂不敢辞而为之记。欲使后人知孝子为亲之情而不加樵牧焉。崇祯三甲戌。韩山李胤永明绍逑。其弟运永健之书。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疏
  
代仲父辞礼曹参判书
伏以君臣天性也。昔庄周以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朱夫子非之曰。此有勉强迫不得已之意。呜呼。臣之爱君。如子之爱父。油然自得于天之所赋。而至如臣三十年逋命。积被谴责者。岂独无性本固有者而然哉。区区之意。盖欲严君纲伸忠冤。治乱逆之源。定邪正之分。使国本巩固。名义昭著。其所以爱君纳善之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55L 页
心。自谓不后于朝夕奔走左右承顺之诚。而及其言不取用。志不见谅。南荒北塞。一而再之。臣愚死罪。犹迷守株之见。不作改辙之行。流离戍谪。甘死罪籍。至以不承籓臬。复涉鲸涛。此岂臣乐为者哉。及至 大朝殿下招使至前。开示悔悟。且谕以君臣俱老。民命为忧。当此之时。肝腑激越。血泪迸泻。固欲即日碎身。报效涓埃。廉愧迷执。有未暇恤。以至移节进秩。若固有之。自顾初心。已作两截。羞赧之心。臣岂无之。诚以愚爱愿忠。不忍辞避。四年两西。殚竭心力。其奈才疏智短。事与志乖。既不能富裕其民。又不能强勇其兵。衰阘困颠。犹复旧日。而清朝士君子。忘廉而坏方。竞趍于荣涂者。必将以臣为口实。噫。臣报国之愿。添得负君之罪而已。此诚臣命途之穷畸也。呜呼。自近以来。天心开悟。王纲振励。乱逆可谓惩矣。忠冤可谓雪矣。臣之向之所言。略已行矣。臣虽愚惑。初无不仕之义。今有可进之路。虽非 上眷之隆挚。固当承命之不暇。而至如元孙辅养之责。筹司枢要之务。虽使平道安步者当之。犹应逡巡退避。不敢遽膺。而况如臣褊性陋质。无学不才。万万不胜其任者乎。诚缘纳符体重。迫于严教。又已不辞冒进。肃谢恩命。臣之无耻。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56H 页
亦已甚矣。今虽饰辞设。乞怜退归。世人其孰信之。天听岂可动之。固当筋力奔走。夙夜匪懈。以效古人出入补拾之义。而不幸受质脆薄。病与俱生。盛年失血。殆倾囷廪。神精眩瞀。不同平人。中年以后。积伤水土。瘴热冰霜。饱经毒害。痰湿用事于其中。风火乘机于其间。肢体不收。言语不利。间或气升。猝然蹶仆。开目不见物。有言不出心。殆如狂颠之人。方在梦之境。至其甚也。遍身青黑。全无知悟。直一死人耳。日昨登对之际。因行步拜跪之劳。严畏兢惕之甚。旧症闯发。喘急神昏。才出閤门。茫然不复省识。数日以后。始乃因人闻之。则担舁茵席。如运冷尸。骇人观听。闹扰清禁。且惶且愧。诚欲灭死。自今以后。臣虽欲忘耻抗颜于朝行之间。其奈受人之指笑何哉。且一不幸。而遂至于溘然。则臣之颠沛。固不足恤。而其所以贻辱朝廷。又当如何哉。此亦臣命途之穷畸也。目下病情。万分危苦。乍昏乍明。半生半死。昨日大驾出宫。无由陪班。真是有臣如此。生不如死者也。且人之为人。专以知觉为主。而如臣之病。夺其省察。至若薰陶德义。保护冲质。非臣之病所可任也。谋深虑远。预闻国事。非臣之病所可能也。此非伪情遁辞。欲以欺误于睿
丹陵遗稿卷之十二 第 356L 页
听。实举世之所共知也。同朝之所共见也。呜呼。臣既受 大朝特遇之恩。不世之知。颠倒一出。在任数年。今又冒肃匪据之职。未进一言之忠。未效一事之善。而遽然退归。毕命丘壑。则不但去就出处大乖义方。耿耿忠蕴。终未陈暴。自欺素心。臣实耻之。臣之辞职。非臣本情。其奈病情如右。自强不得。此亦臣命道之穷畸也。臣虽愚顽。秉彝之良。同得于天。今若得蒙恩许归休故山。调养数载。补以药治。幸得不死。如可自力。谨当不俟召命。自造于朝。竭股肱之力。尽心膂之用。一日效责。万死无恨。而今若驱迫缚束。疲顿病躯。使之颠仆于车尘马迹之间。不惟无补于圣朝。实是自负其夙情。情穷势急。声不择发。伏乞 睿慈。察臣之愚。哀臣之病。本兼诸任。俱许递改。以安私分。以尊国体。千万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