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x 页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山史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28H 页
龟潭记
余尝至凌壶观。出视大痴长幅。其峻壁层嶂。灵怪若蜃楼。与主人击碎如意。嗟赏不已。且谓子久以意为之。世岂有此山哉。今年三月十日。自丹丘下津。舟行十里。过石柱之滩。江山始异观矣。江南北。石峰排立。皓色如点残雪。杉松历落。又如杂植翠羽于素屏之间。而其岩岩峻削。合而复离。群峦变态。迭出船头者。南之山也。千镂万雕。尖巧谽谺。如攒圭如束矛者。北之山也。左右应椄。目不閒眄。傍人报龟峰出矣。试褰篷远望。彩云一朵。屯于水上。绚烂炫晃。光气浮出。良久谛观。始知其山也。登降仙台。不能久坐。盖神动于龟潭故也。遂解缆荡浆。面壁而进。出坐船头。坐而复起。龟之峰圆秀而双起。拔出尘土。色动青冥。如并蒂芙蓉初发映水。而一仰一低。光韵清美。其高入云。而其皴如摺锦。如结绮。玄黄丹绿。错而成文。又折而下一展。其势戌削平阔。整肃明润。其状如铺屏风。而摺其上下两扇。向前垂抱。而石有缝缺。文理横生。质如剖玉。色如削瓜。高可数百仞。广亦百馀步。元灵之言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28L 页
曰。此如神将簇立。如有知觉向人欲语。余亦曰。如列丹扆宝鼎。自生敬畏。凝神敛容。不敢斜睨。不知琼台双阙。比此何如耳。顶有一石。瓮立而盘覆。其状尤奇。此乃龟峰正面也。舟罥江中之石。篙师惊跳。而余犹不知其惧。炊饭而熟。亭午而食。余且不知其味。瞪视颓形。神不在中。平生奇观。其在斯乎。于是移舟。绕壁北去而西出。屏风渐捲。石瓮特峙为峰。望之缥缈。峰尽山折。众石鬅鬙。成台成砌。而松翠为之点缀。其山势入水而止。其壁面向江而削。如绳引锯断。平正竖直。无少偏缺。此亦一屏风也。屏外三石。植立如人。第一石高与屏齐而犹逊一丈。阔容联裳数十幅。顶有偃松。如垂缘发。肤理皱拆。如冻壁冰霤。而却红润不至枯瘁。第二石其高阔略同第一石。而第三石则比第二石。又为差小矣。屏之高四十丈。广则二百馀步。如用烂银镕铁。一气铸成。此为龟潭正面也。江水西归。而龟之山自南而北。大入江中。与土亭钓台对拆如门。江水磬折。北趍而入门。故大江不能直泻。荡潏势大。涵壁成泓。其深不见底。积气成碧。舟游其间。如在镜中矣。始舟下石柱。入望如云气者。及到仙台之畔。皱皴渐生。画图相逼。恍如凌壶观中指点大痴之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29H 页
笔意。始信世间真有此山也。岂大痴渡海而东耶。抑台荡黄庐之间。有可以肖此者耶。进舫百步。其势又变。且近长淮之村。岩罅崖棱。刻画玲珑。向背呈露。复如饰灯棚而推云梯者然。噫。天工极处。乃反如人力以成之耶。遂系舟玉笋。登元灵新楼。历览赤城可隐之洞。溯江而归。归而为记。时辛未灯夕也。
燕子山记
自丹丘郡顺流而下。未至龟潭十里。有滩曰石柱。石柱之上。有大山崷崒千丈。素石矗矗。苍松郁郁。此名燕子山也。从舟中望之。土冈穿插。遮断山根。山出半身以上。犹峨然气肃。排云直上。可谓伟观。而舟去冈转。山容累变。或圆或尖。乍隐乍露。初如银虹一柱。障天有力。复渐离而为三为四。若空中架白雪楼。亦可谓奇观矣。山皆纯石。如用人巧雕斲以成之。皆被以素藓。其剥缺罅漏处气蒸结。往往成为五采。又有松翠错落点染之。始自石柱。讫于长淮十馀里之间。峰之压江而峙者。可数十数。但石柱滩上下数里。最得其奇。自最奇者而论之。虽谓之不让龟潭。可也。
石芝磴记
有与燕子山斗奇竞高。据江之南北。各自为雄者。其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29L 页
名为石芝磴。盖土俗唤石柱为石芝。而以玆山无他名。而在滩之上。故以滩之所称冒之也。然滩之为石柱者。以滩之南。有石围数抱。高五六丈。挺立如柱故也。今用水南之小岩。混名水北之巨山。惜无好事者。述嘉名以锡之也。其为山亦纯石如燕子。而但累累如几上案丌。林林如釰上束矛。镂巧大过。无峻削峭拔之势。此所以小逊于燕子也。大麓稍杀。又出奇峰四起而四伏。如佛手捲拇指以张之。又如斜睨梅花。隐其一瓣。灵秀明媚。光气玲珑。其麓又迤逦。直至龟峰而为对案。其间十里。一攒为峰。一蹙为壑。奇处或过于燕子矣。宋士行见玆山而爱之。名之曰云霞嶂。而峡俗厖騃。不知所以易之。可叹也已。
降仙台记
江水成急濑于石柱。遂安流徐行十里而后。复为长淮。其间一泓。涵澈如镜而当其中。而据其北有台焉。即所谓降仙也。台不用人力而大石如累棋。如整砌。高至十丈。及其颠。辄平夷如排床。然其色如铺白毡。广可坐六七十人。前列尊俎。使五六人行酒。亦当周旋无滞碍也。此盖一石以展成。无附丽罅缺之痕。石尽而小凹。有土栖焉。三松植立。干古叶疏。童童如伞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0H 页
盖。松外复横以一大石如枕如栏。其上亦可坐数人。其势压江岌岌可畏。令从人吹笛鼓瑟于此。在下方闻其声。殆若神仙矣。
  降仙台在芝磴之麓。以燕子为对置龟峰于水口。谓之奇胜可也。但龟非正面而燕失其奇峻。芝磴数峰虽佳。亦作背后势。似不如二皓台之会有南北之胜也。二皓在石柱上峻壁之颠。大松成阴。闻周慎斋携一老人。每游于此。故台之名以此。然壁尖而危。不可久坐。且燕子之麓。架木斲石。筑栈道以通岭之东南。台在路傍。不可游息。此又逊于降仙。噫其甚矣。专美之难也。降仙对岸。有杜香冢。已详载于伯玄记文矣。退陶先生诗曰。碧水丹山界。清风明月楼。仙人不可待。怊怅独归舟。此盖出于不能果忘。恻怛思君之意。题壁而归。中流朗咏杜香。即入之歌曲。其声清悲。又作漫调以续之曰。噫儿缓掉了。犹冀其或来。先生叹曰。尔虽贱人。犹知我心云云。未知信否。
长淮滩记
长淮滩在龟潭上。滩之险者也。江中多大石。其截流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0L 页
而横者。如门有阈。其折而复交者。如伏虎张牙。水至阈而蹴射飞沫数丈。如荡雪如滚云。又洄洑而入于牙中。雷喷而出之。其声有蓄。如斗者狠怒不泄。甚可畏也。舟行近滩。篙师皆解衣。一人在后。转䲭尾视便宜。一人持篙竿。立于船头。不动手足。不移视听。俯水睨石。作兔起鹘落之势。馀二人在两傍。各按柁橹。蓄锐作气。如劲敌将至。俄而舟自动。高低不定。腾腾入急流。直奔于石。船头篙师始一呼。傍两人大呼应之。于是三篙齐运。左右迭刺。迅如风雨。其手势不相触。亦可谓壮观矣。下滩良久。三篙师始发喘如锯。流汗如浆。而正鸱之师。却暇豫自若。余问正鸱与运篙孰难。对曰正鸱最难。利涉之功。只在斯人。噫。用智用力。劳逸相远。乃如是耶。滩上有数十家村落。缘江植松。挟涧种柳。蓊郁纤垂。掩映有趣。围抱龟峰大屏障。短檐疏篱。历历如画图。洞辟田开。可以耕稼而为栖遁之所也。如有好事者。为我建高楼。月白风清。一往而一来可也。
可隐洞记
直龟潭之北。两山呀然有洞曰可隐。即李司评之旧隐也。川流洞中。白石如砥。有长松十馀株荫之。如群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1H 页
虬腾云。紫翠葱茏。川声和籁。飒飒如秋雨。心为之洒然。茅茨数三家。依岸点缀。岸上川上。俱有青岩素崖。或展短屏。或垂大障。麦垄麻畦。复与井臼篱落参错如棋。而篱角晒渔网。林中时闻桑歌。王谑庵天台记所谓鸡犬见外人。皆作傲慢之色者。良不虚矣。两山之间相去三四百步。中有小冈挟川而南。临江而止。其上积石磊磊。三松为亭。即土亭先生之观鱼台也。右列䌽云玄鹤五老之峰。左有城山之穹窿回复。复以龟潭四十丈屏风。平开镜中。排之面前。玉笋矗矗。收了馀意。退陶先生所谓惟此一曲。尽得诸胜之会者也。城山者旧筑城以避兵。尚存堞垒之形。故今或名其洞曰城洞。循洞而入。可五里所。又辟一洞府。有庵曰玉泉。幽夐可爱。洞中田民。皆以李司评为主。司评公名之蕃。即土亭之伯氏。而我先祖令府君之从弟也。行洁志高。舍官而隐。与退翁交深。往复诗甚多。今其墓在山中矣。尝考松窝记。有曰公起家为丹阳守。系绳两峰之角。跨木鹤而翔于空中。盖亦好奇而迂者耶。然郡志太守题名录。公之名不载。岂其脱漏而然耶。余每到此。徘徊瞻凝。不忍舍去。览东岩之侧。占小亭之基也。元灵之屋。隔江而在。花开月出。小棹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1L 页
相往。平生之乐。当无足易此者。不知天从人愿。此志果成否也。
赤城山记
可隐之西。有峰曰五老。曰玄鹤。曰䌽云。皆赤城山三峰也。夫龟潭之峰。如贵人尊师。他山不敢以宾主相抗。然独赤城山。犹倔彊无俯从意。夫龟潭之胜。始发于退陶先生。先生尝自屏山。挐舟而上。到兹山而甚奇之。为文以记之。其文曰。其峰之大者有三。皆临水峭拔。而中峰为最。层岩竞秀。矗石争挐。鬼刻神剜。奇奇怪怪。又曰。于时山雨初霁。峡气如新。适有玄鹤自中峰而出。盘桓数匝。入于云霄之表。余于舟中。取酒吟诗。恍然有御泠风游汗漫之意。因以名其峰之在下者曰䌽云。其中者曰玄鹤。以其所见也。其上曰五老。以其形也。呜呼。玆山之遇大贤而获嘉名。岂偶然也哉。余每棹小舟。直到山下。枕舷仰卧而望见之。峰之奇者。盖不独如云如鹤而已。山以石成。不栖寸土。离奇挺秀。百状俱存。或圆而尖如仙桃。或拆而瓣如芙蓉。奋迅者如狮。翔翥者如鸾。至如屏几楼堞。无所不类。所谓神剜鬼刻。奇奇怪怪者。信乎其尽之矣。故小子亦尝曰峻整或逊于龟峰。而奇变则过之。向使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2H 页
只有龟峰而无赤城。则不可见造化之全功矣。
玉笋峰记
玉笋峰者。亦退陶先生之所命也。在龟潭西一里。有大石圆秀整矗。植立江干。如铜柱玉梁。镕削而成。其中近江一石。独挺然无依。倚傍数石。如骈指而列立。有高下离合之势。状若竹笋之迸出然。故名云。舟下龟潭。直至近江立石之下。唯见其一大柱形而已。抱柱而环之。舣船于洞门。然后始见众石齐头并肩。排立百步。如扇子张干。其摺有九。宛然玉笋之遒茁也。龟潭之胜。至此而极矣。洞门有丹丘洞门四字。此亦先生所刻云。
云潭书楼记
龟潭玉笋峰之间。有对赤城山而为楼者。友人元灵氏之所卜也。元灵以高见卓识。于物无所不通。然其于山水。尤有所神解者。自弱冠出游四方。再到龟潭。始有终焉之志。夫龟潭之美。虽人人见而言之。然其果能真知而真乐之如元灵者。几何人哉。然元灵家贫无钱。不可以买山。而龟潭之可居者曰可隐。曰长淮。已为人所占。故不得已以云潭为归。且元灵家有老亲。不可以随意远游。故其为是楼也。因人而成之。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2L 页
不能以身亲之。故治栋桷不均正。筑址又不牢。人之过其楼者。莫不笑其迂阔不济事。然盖自屏山至越罗渊数百里之间。以山水名而可楼者。以数十数。而独屏山有官阁。舍人岩有村塾。越渊有虚亭而已。他皆榛塞而莽蔽。虽始或有主。而今无一人居之。噫。此荒冈断麓之上。欹楼一面入望愁寂者。有以见元灵之高也。
龟潭记评
余既以燕子为龟之副车。则玉笋当作断后将矣。芝磴赤城。为其外卫。而长淮花滩。又作前后鼓吹。遂以可隐云潭为垒。又以降仙二皓为堠。其气像之华贵。形势之尊严。夫谁敢抗之哉。郡中诸胜。如云岩铣潭之水。锦绣八判之山。上中下三仙之石。亦当为别部司马。而若舍人岩之端雅妙静。恐不可屈而致之。以为军师也。至于岛潭之胜。又恐伏龙凤雏不肯相下耳。屏山林池。春窟越渊。虽各为属国诸侯。然而越渊当为西伯之朝也。
山之高而迫视之。则不见其峻大。山之秀而远看之。则不见其光辉。且其面势之平仄。只在尺寸左右之间。不得其中而为坐处。则不能得其美观也。噫。以龟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3H 页
潭之美。历千百年。未有得正面而亭之者。岂非知德之难耶。环龟而居者三。云潭屋子。如千里访人。望门而止。可隐洞。升堂而未入室矣。长淮之村。侧立睨视。不敬甚矣。龟潭之美之最者。只在丹扆宝鼎之间。而云潭可隐。俱不得有之。但棹舟而过之。有迫视之叹。余于可隐之土亭亭址东北五六百步之外。得一区可亭。而直对丹扆宝鼎之美也。盖江水空碧之上。白沙堆如半月。月边浅莎如烟。步烟而上可二三十步。有小丘。左右抱石崖。西短而东长。东低而西高。辟其中。可建三楹之楼。夫有龟潭而无斯楼。则可谓画龙而不点其睛也。或曰。此诚地偏。不可以井灶篱落而居之。故从古无起楼者。呜呼。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其可乎哉。
岛潭记
自梅浦仓。南行三里所。涉川小东。据冈而止。即所谓岛潭也。盖自中原踰马思岭。入万山中。抵丹丘郡几百里。自丹丘郡至上津。且二十里。皆行峻崖邃谷之间。或挟江。或跨涧。不见数里之野。渡上津。崎岖石径。数十百步。山断地辟。田畴井然。心始为之开旷。即梅浦之野也。野尽而江流。故江水不为束峡所持。其势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3L 页
衍而其流徐。峡江遇野而气肆。故受水之岸。皆以石壁捍之。水之所齧。必猛于其击而蹙于其退。波转而力展。于是乎江之西岩崖陡断。而在其东则洲渚出而白沙成堆。江之广。可尽一箭之力。三岛特立中江。江遂渟滀。此所以以岛名潭者也。据中之岛最高。高可二十丈。岛以石成。石色黛深。石皮皴裂皱拆。石之状伛偻而拥肿。如盆池中怪石。峰之巅小石。嘴尖罗立。如殿角上铁兽。又如画戟相交。森森欲触物。北岛偃而头举。顾向中峰。如仙人驯鹿。鹿在人前而必延颈回眄。有意作娇媚。而其出水可四五丈。其在南者。高于北岛。亦二三丈。稍近于中峰。其形乍俯。苔藓着雄黄色。盖中岛如立。上岛如卧。下岛如坐。远而望之。恍若真人在虚游戏。复如碧芙蓉倒水演漾。亦可谓奇观矣。水之西崖。抱江而南。南行数十步。有石壁入江。削面还向三岛。此名石头崖也。石头之上。有大山翔舞而赴江。如鲸露脊。如鹏垂翼。而向所谓白沙堆者。清映如眉起于中峰之中。而展于下峰之下。沙上小丘。蚕卧青松如织。丘外远峰。合缺伏立。曲有画意。桥内山大压其上。如展屏障弥亘百里之外。雄深积气。时当暮春。草茁而木芽。独桥内之山。如屯白云。壮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4H 页
雪不瀜。崚嶒晶荧。使人气肃。余待舟不至。久坐西崖之上。是时云不点缀。微风不起。江水受天之碧。如百顷玻瓈。无一物之翳。山影丹绿。以远近异态。独桥内雪色。偃其中流。如白虹横空。有气无形。矫矫欲动。俄而凫鹥起波。荡其素影。复如银河漾月。谛视可辨。及其鸟去波息。山光渐白。又如荷上汞珠。欲定未定。以坐之久。故观尽其变而得其奇也。于是泛舟入上岛之下。出下岛之上。绕中岛而北。溯流数里。停棹隐舟之岩。盖西崖之北走而尽处也。丹丘之界。亦至此而止焉。所谓西崖之尽者。非崖尽也。石尽也。石尽而水冲。水之荡潏。石遂剥缺。穹深如窟。广可隐舟。而其高百尺。望之巍然。其势如人立而俯。腹垂欲坠。两股相交。其中有罅。日光透而细长。石根筋骨俱露。如毒兽哆啄。水为之喷薄。遂回棹而下。右峙峻壁。左萦回渚。野童数三。刺小艇于黄芦之中。菜女抱筐攀崖。捷如猴子。亦一奇也。崖多黄杨,侧柏。蒙络葱茜。石状随苔藓异色。余乃顾眄有得。据舷而坐。风吹巾角。拂拂有声。忽石门突兀。令人欲去入无穷。有守一处和之想。放掉顺流。复沿三岛。遂下三清之滩。至于甑岛登岸。取骑而归。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4L 页
舍人岩记
舍人岩高四十丈。东向立。溪水流其前。岩下之石又盘陁。如堂如陛。如安床如置几。高下平仄。各得其宜。可以坐八九十人。尊俎笔砚。随意在前。俯弄溪水。可漱可濯。循岩自北而南。为五十馀步。岩之北根浸于水。水深可舫。人之游岩下者。必取下流浅处涉之。舍溪行田亩中。过书堂墙外。出俟仙台。松林壁下。又得浅处涉溪。遂挟溪北行。良久乃至岩下。未至岩十馀步。见岩之南头尽处。如屏扇折摺。方而直。曲而奥。望之甚奇。岩尽而复有岩。拆立如门。从门而入。如入室中。左右削立如墙壁。上覆松如帷幕。岩西拆。昂低离合。如用斧锯刻画。各异其态。至凤嘴岩而又南转。南转之岩。遂成壁势。弯其中。有水田数百亩。瀑水又当中泻下。以灌其田。长可十五丈。瀑泉之南十馀步。又有石室。二人可把书而坐。壁止而有小冈环而西。俟仙之台。复与此相近矣。溪两傍。石白如雪。坐而忘起。整斲成台。展开受水。水入其中。如大槽盈溢。台上亘石为底。水流清浅。其势回旋。作云锦之文。台下水深。石阔圆。鉴通明。东西松林荫。人坐钓种种。可爱。然其瑰奇之观。不在此数处。而在四十丈东面之石。夫如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5H 页
墙而不筑。如碑而不磨。方平峻正。一刀直断。无缺剥凹凸之痕。虽使巧匠执绳尺。无以过之者。舍人岩之面势也。丹而不焦。苍而不黝。清华古雅。五彩错文。无渲染点缀之迹。虽使画工施粉墨。无以仿其貌者。舍人岩之辉光也。望之而可爱。即之而可敬。端庄和洁。肃而不厉。终日对之而不知其厌。又不敢生怠傲之意者。舍人岩之气像也。平易处生至奇。雅素中有纯美。不在深山绝壑之中。而一尘不到。如华表特立。白鸟将返。赤城郁郁。霞气建标。林宗见之。当曰贞不绝俗。尧夫见之。当曰空中楼阁。然曰余小子。敢取绳直准平玉色金声八字。奉为石丈之赞辞耳。
卜居记
往年夏。汉滨尹先生踰岭入丹丘。游览而还。胤永亟往拜之。且请东南山水之美之最者。先生曰。惟舍人一片石不可忘。胤永遂藏之胸中矣。今年二月二日。家大人拜丹阳倅。 大人不择膏腴之地。而乐于清閒。故虽无明道鄠县之求。而朝议以是归之。于是乎胤永山水之志。可以遂其愿也。临行。往辞于先生。先生曰。余之所往。不但山水之美也。地僻而贫。路险而奥。可以安身。且世道之忧如此。无一可乐。尔其往而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5L 页
谋栖遁之所也。胤永曰。敬诺。但穷山深谷。独往无俦。其何以为生乎。先生笑曰。吾当偕尔而作。勿以此为念。必占地之敞而可容也。遂唯唯而退。泥于獭川。水于黄江。踰三峻岭蹑栈道。离京六日而至于丹阳。时是月之晦也。越二十日。德以以匹驴踵至。德以先生长子也。留饮一日。余与德以及家弟健之。偕驾小艇。观燕山龟峰之美。下十三滩。登寒碧楼。金尚默伯愚。金钟秀定夫。如期而至。遂纵观山水。剧谈至天曙。伯愚志贞而识明。最与余相得。其翌日。溯流送峤南迁客。又翌日。舟至岛潭登石门。遂五骑联翩而入舍人洞。暮色苍然。将以朝日至岩下。息于书堂。步于中庭。月已下弦。不见其辉然。天澄星繁。峡气爽美。高唱振谷。相和为乐。西望短松林外。有物隐隐。如云非云。如石非石。丹丽绚斓。谛视难辨。问之土人。曰舍人岩在此处矣。夜不敢解衣而寝。如将见高人善士者。必先气肃而心虚。早起相引。濯于流泉。振衣于仙台。循溪而北。望见所谓舍人岩者。翛然欲下拜。不觉膝之自屈也。噫。汉滨先生。岂欺我哉。自百步之外。步步瞻凝。直至其下。立看之。坐看之。卧看之。移日不能去。然后尽得其美之所存。复南行田陌中。见岩之势。西转而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6H 页
其观有异。曲而抱者。折如磬。直而竦者。立如柱。目动神飞。步欲移而屣不离地。伫立良久。周视左右。余呼伯愚曰。可家而居也。吾与子出钱货之。以为异日偕隐之所可也。伯愚率尔应之曰诺。遂相视而笑。且呼德以曰。先生有命。而不必远求而他之也。此可堂可室可轩可楼。三家为邻。足容井臼。有避世之幽。而具水石之胜。不可舍此而求他也。德以怡然曰。实获我心。我大人亦将闻而乐之。夫有斯岩之美。固已尽之。而西有瀑布。南有仙台。凿其前。可作长塘种芙蕖。耕其傍可食。前山明媚。如围短屏。洞府圆敝。远势幽奥。乐哉斯丘。吾与子同适。于是三人者。顾谓定夫曰。他日寂寞之滨。千里命驾。剥啄岩扉者。非子而谁耶。后二日。元灵至。具以此告之。元灵曰善。明日同至岩下。元灵曰。子得之矣。子得之矣。吾筑小亭于子居之傍。子起小楼于龟潭之上。迭为宾主。管领风烟。庶几此生不虚矣。遂染大毫。以隶字题壁曰胤之元灵。重到相址。留约石丈。盖以志喜。而且坚胤永之志也。复作小啚。纳于胤永之大人。备述可居之迹。大人往视之。其后八月。胤永至汉滨拜先生。先生曰。海东无此石。且以华阳之胜。无宅前之观。蔬羹粝食。吾自忍之。且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6L 页
待明年。吾必自往搆屋。为尽室入峡之谋矣。九月。伯愚送千钱。而胤永之家大人性严而政清。不欲以官钱买土。胤永旧聚千钱。与元灵敬父约与买书。遂取此而足之。合钱二千四百。得田十二区。可种稻子三十升。地虚而如待人。何其遇也。不谋而心同。何其奇也。贫而得钱。何其难也。三家之孙。虽售以万金。不可卖之。非读书之士。不可居之。德以名象厚。健之名运永。敬父者吴瓒也。今年言事窜北地。后亦当款岩扉者也。先生吾师也。不敢名。元灵吾友也。虽不名。人自知之。崇祯甲申后百有七年辛未九月二十四日。韩山李胤永胤之记。
自舍人岩至云岩
舍人岩云岩之间。有峻大之壁数处。一在俟仙台北。一在云岩东。此其最大者。自俟仙台涉溪少北而东。便在壁下。其壁斧劈锯截。或侧或正。谽谺棱露。气色苍然。间有白藓。如屋瓦上厚霜。寒凛可畏。缘溪西南行一里馀。溪水有曲折。左眄石状多变。虽步履荦确之磴。不知其为劳也。有如搢笏而特立者。有如两人并肩。顾而指呼。小童在傍。仰面俟色者。有开屏风数叠者。有卓釰者。有展旗者砌者台者。最后得峨然而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7H 页
高者。其形圆厚秀峻。其色腻泽丹碧。徘徊瞻凝。不能舍去。直其西而望之。已在云岩之下也。云岩高五十丈。众石累以成之。直而竖者。方而横者。尖者凹者。苍黑者丹垩者。安排穿插。以成其高。其上多老松。半枯半生。偃而虬屈。仰而鸾翔。与石状争古怪。涉溪得细径。攀崖如攀木。良久乃至古亭基。即西崖相所卜也。前凿小方塘。旱霖不溢缩。甚奇也。自塘上徐行。欲观崖之尽处。南至数十步。有石突兀。又成数丈之台。陟其台。有陛级可蹑。如人为而实天成也。台上有石可凭如栏。有松可倚如柱。虽临不测。未存戒心。亦奇也。于是尽得其山溪之势。盖山自东南来。竖其脊。低其趾。自南而西。自西而北。自北而又东又南。其势乍屈乍转。如古篆云字。溪水绕山根。如形随影。阔数閒忙。莫不如之。蛇盘巴回。未足喻其奇也。水之变虽无穷。不意有此奇也。水折而不能直注。馀波渟滀。遂成圆潭。潭在南崖下。有鸂䳵一双。浮于潭上。红毛翠羽。自爱其影。岩花涧竹。助发其意。此虽镜里窥红。锦上添花。又未足以喻其奇也。二鸟弄波良久。见人之见。若惊若羞。欲飞还止。泛流而游。复一回视。亦可谓奇境而有奇遇也。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7L 页
自舍人岩至大兴洞
自舍人岩至大兴洞者。遵俟仙台壁下行。其路甚捷。不可马行。必从书堂北。绕出屏山之后。南走数里过云岩。挟溪而东。又行数里。溪有两源。舍左而就右。即大兴路也。入其洞。有三石屏。临溪如围。镜水流林石间。或隐或现。乍鸣乍止。又有两石峰。自路左鬅鬙偃蹇。如俯视屏中者。其意想窈窕閒远。如刘,阮二生桃花涧所遇。过此峡益束。右多松。左多石。峰岫又秀媚多奇。注目如善射者。必左右迭视。然后乃能领会也。又行数里。山益峻大。立如壁。抱如城。合如缝。疑无从而入。及其缝处。有径如线。白衲数人来道。始见满山枫叶。开大锦大绣。一路多折。万山重重。圆者为巘。峭者为岑。断则为崖。洼则为峪。前招后应。迭来搅人。昔贤所谓山阴道上行。使人应接不暇者。后以道上二字为传神语。此亦不可以无结局凝聚者少之也。寺前有大石壁。高穷目力。步其下。可倦脚力。壁有瀑水痕。其势甚奇。僧作长桥。截涧而高跨。其桥如跨隺状。前睨壁势。俯视流水。水之所从来。有大石峰塞之。圆秀苍润。其观甚伟。峰缺处短冈逶迤。其意甚幽远。桥傍有三水碓。齐舂迭杵。雷雪俱作。万木黄赤。如屯云。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8H 页
如蒸霞。忽飘风一起。纷纷作雨。摵摵而悲鸣。使人惕然动魄。不可久坐。度桥多乱石。还憩寺楼。遂西入谷中。谷皆石峡。舆行甚艰。行四五里。得广石小坐。至圆通庵。庵在石屏中。轩窗甚洁。庵后有石泉如屋霤。玉绳银绠。无时可断。僧人恃此而结庵。庵左有石柱高十馀丈。柱凡三折三续。四柱并立。间容一指。骤看如一石扇。不用绳刃斲之甚正。僧人藉此为灵异。名曰七星而祷祀之。村人数三。方赉米果来荐也。坐庵中望兜率峰。势接霄汉。僧言兜率,莲花,国望。为小白山三大峰。国望者退陶先生所登也。遂东南三里。至青莲庵。还至寺楼。与僧天竺谈诗。又说楞严数章。翌日出洞循左溪。又行一里。得所谓铣潭者。水行两石间。初狭而终广。如杓斗有柄。面水之石皆平正可喜。水深碧多鱼。可以游息。潭上有五石峰。不迫不远。头角参差。如道士高僧相引而招。虽可爱而不可狎也。
芙蓉城记
芙蓉城者。燕子山新名也。元灵曰。如崩云如积雪。离披迭送。云日骈驰。分身逐影。神鬼灭没。胤之曰。或圆或尖。乍隐乍露。初作银虹。一柱障天。有力复渐。离而为三为四。空中白雪楼。不以上头相让。此皆舟中所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8L 页
见也。舟行山动。虽有灵怪之观。冈峦体势。又无以得其详也。胤之与元灵舟涉上津。过丹岩祠。未至仙台数里。得打麦墟。南望群峰。矗立高插青冥。如白辨(一作瓣)芙蓉。竞出水上。其上头有众石成垒。如我家西池畔。望见仁王曲城者。元灵谓胤之曰。此中必有佳处。子其勉之哉。遂以名之曰芙蓉城。其后九月。胤之取二皓路。舆行入谷。直石柱之南也。入谷数十步。路断壑深。不可复前。遂舍舆。攀西崖而上。崖峻如墙壁。二人在前引索挽之。二人从后推之。俄而一人各奉一足。如重累人。力尽欲止。无可住足。喘急嘘长。如胸膛落杵。才至崖脊。仰见三峰卓然。石棱秀洁。比舟中所见。更觉神逸。遂奋力直前。前行百馀步。望见矗石成台。崚嶒岌嶪。高出半山。有大松覆之。意陟其颠。可览众峰之美也。神动目飞。势不可遏。遂忘脚力之已尽。而缘石角攀木根。遇崩沙。必先试一足。一足牢着。然后复移一足。若置足不牢。则手攀树条。寄命数尺之木。舍身百仞之崖。然后乃得小前。如是良久。乃能至台上。抚松盘桓。台之东西。深不见其底。有大石峰。扑面竖直。如庆会楼池。古柱骈植。相向相背。齐肩迭出。清华明肃。神众遐举。或露全身。或出半面。有颀而长者。有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9H 页
瘿而矮者。如群仙稷稷。俯而就我。挥手而招之。石色如古。缣上泥银。春田间薄雪。剥落点缀。真意淋漓。峰之合缺。有残黄衰红。约略生色。恨不使元灵见之也。峰之大者五六。俱在台之东南。峰外有峰。探之不穷。台西石势。如层楼叠城。翔舞云中。回望石芝诸峰。如攒万玉。清辉森映。但两山敌高。不相为下。故虽处身至高。如在大屏中。凭高足交椅。俯视江水。直杯盂中物耳。长淮船渡。如蚁行芥舟。虽以龟渊大峰壁。只作小扇子障面。奇哉奇哉。直龟峰上。出清风,中原,骊上诸山。其最远而苍黑者。傍人曰。龙门上峰也。凝望遐想。始觉胸中无物。遂下台欲东行。绕行众峰下。木石塞断。无径可由。彷徨良久。忽闻伐木声出谷中。往遇一樵夫问路。樵夫惊曰。虽生长山下。今日始到此处。不可复前。尊人乞自爱。余亦疑惧欲还。复念元灵问此后事。其将何以答之。遂使二健夫手斧在前。悬下长藤。堕入大壑。如辘轳垂井。仰不见天。俯不见地。伏行笃萝。阴气幽郁。自不知是鬼是人。匍匐良久。得东崖。攀崖至半。南望两石峰对立如门。一尖峰从门中隐约窥人。如游兵诱敌。虽欲往逐之。两股自战。弩末不可复穿矣。叹息而止。从人进狝猴桃蘡薁。两袖为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39L 页
缬。大嚼数升。香味溢腹。不得此。几乎作渴鬼。既得之。可以拍肩琼液仙子也。攀崖既毕。西面而坐。众峰变相。玉垒齐天。千雕万镂。一气挥斥。玲珑光洁。目夺神竦。昔宋士行赠隶字一纸曰。巍峨三千丈华岳。汪洋十万顷黄陂。诵之十年。恢豁胸怀。今始身履其境。乐不可言。亦可以有复于元灵矣。入壑攀崖如前者再。得樵路始舆行。得奇峰甚多。比舟中所见。有迫视之病。不复录之。余亦名其所登之台曰花心。以其如在芙蓉瓣中也。
桥内山记
世传桥内山中。有八判洞。壑断峰集。流泉潆洄。中辟土地。百家可食。古有八判书避世居之。其井池础碓。宛然具在。池傍多果木。桃梨之大。倍世间所产云。然余来丹阳且一年。终未遇目击者。山僧村民。积年出没。生长山下者。皆言其无有。此岂好事者托意之说耶。抑仙区不可力求耶。九月既望。赍三日粮。策山子马。缘江东行二十里。复南入金谷。石径从涧水多折。山子马虽善山行。有时下马而步。十里而止村舍。将以朝日入山。散步畦垄间。适有紫虹千尺。垂饮前涧。山头雪色。森然夺眸。出匣中釰一视之。夜睡中。闻骤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40H 页
雨大作。惊起开户。月色昼皓。星汉昭著。乃满山落叶。风吹为声也。遂坐而往旦。郁郁不乐。朝发村人数十。使六人担舆。馀者持斧索在前。官人四五亦从行。循溪登岸数十百步。乃至桥上。见两山交驰。一自东来。一自西来。腾奔跳掷。猝然相遇。如怒者迭踼气色。蓬勃两山之脊。如插釰盾。狞石棱露。铁城峥嵘。坡翁所谓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犹未足为喻也。两山之间。大川中流。西山之石。齧东山之趾。东山之石。抵西山之顶。水不直行。进而复退。腾射沸跃。水石大鏖。飞沫满壑。声振天地。是故伐木者不敢从水门入。乃以云梯下城。盖大石壁截然而高。不可攀附。壁之折转如城之曲者。人乃施智倚壁垂木缚三十馀级。高凡十馀丈。此所以以桥内桥外限其界。如异域仙都者也。入其中数十步。得三层潭。初潭广可五亩。两傍围短石屏。清莹如鉴。山木写照。第二潭纯石中穿。圆洁可爱。瀑水悬之。如以杓斗泻银罂中。罂中如蓄。黛翠染巾服。罂之口径。亦数十尺。上潭作槽形。亦石以成之。过此得虚空桥。即大渊渟泓。人之自南而北者。无以过之。古有横空之桥。犹传其名云。山多老木。铜柯铁根。杈枒缪轕。其骨皆棱。其皮皆裂。与石状争古怪。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40L 页
路傍有大木。其枝自折。有攫击状。村人曰。此熊虎相战处也。前日有两狼逐鹿。鹿角五尺馀。闻之令人想见意壮也。行五里馀。如行甬道中。两山挟之。高接云天。亭午无日。阴森幽郁。殆非人世。得一洞而入。舍涧而左。见一草庵。在乱石间。七十二翁婆居之。入其室无他物。山田粟数盎。山果一笼。蜂筒六七在篱下。无子无佣。只有一猫一犬守之。余初意其有异。观其貌。听其言。直厖痴无知耳。以酒脯留别。喟然而起。出洞缘涧。又行十里。此皆人迹不到。草过人丈馀。藤棘牵挛。大石突起。虽傍有水石可观。寸步不便。或不能至。虽至其处。惨悽动神。不可久留。至立岩洞而还。立岩者有石十丈。在小冈头。如人立其傍。有翠壁红树。其下水流。石上作小瀑。可以一游也。盖自桥内至老人居。其一洞无他路。过此陵谷。逶迤冈阡。错出迷不知所向。土人曰。又有所谓白冰谷,玄明洞者。而日暮无可寄宿。不能往寻之。然过老人洞以后。山势渐高。立岩之下。犹见堤州诸山。过此二十里。即在岭上。通见千里云。不知八判洞何处开局。风水一会也。虽使我见之。非仙人之无族。老人之无知。不可居也。
玉钟窟记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41H 页
直岛潭西北三里。有村挟溪曰槐室。从溪左行百馀步。有石丹白。与山势迭为高下。下有大窦嵌陷如广。其中黮暗。白气绵绵。入广十馀步。石势如偃。虹下垂。不至地尺馀。地皆黄泥。非去衣冠。俛而匍匐。不可入也。遂以缁布单衫。跣而露脚。炬烛在前。闪闪作怪。远者如电。近者如鬼。于是两手据地。膝行而前。横而为蟹。曲而为蛇。不觉失声而笑。众石皆应。如老人欬。如仙人啸。馀响砉然。使人动魄。行三四十步。始起而立。以炬烛之。石状万变。崛𡾋崟崎。高可以建五丈旗。三人行而肩不磨也。又行良久。如陟小冈。有两路。舍左而右。下冈而遇水。水没膝。冷入肌骨。水行十馀步。石束为峡。路甚崎岖。置足不失尺寸。手有所持。然后可以不至颠蹶也。出峡复有水。水之尽处。立铜柱四五。腻莹如磨。其实石也。众乳隆起累累。如古钟身。或一身而歧头。如木之杈者。骈植而竞秀。又如笋篁发箨。其傍垂石叶微。具幢伞状。又行十馀步。或择地而蹈。或濡足就之。乃至药汤下。汤在大槽中。槽长十尺。广半之。三面以壁势劈成。石叶自起。以当其虚。薄如手掌。高一丈有半。攀而跂之。俯视汤中。其水如玻瓈水银。澈见其底。金沙屑屑。光气荧晶。其味甘平。冬温而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41L 页
夏冷。其性能已风癫。村人曰。非病人。未有至此者。余答曰。余亦狂士也。汤上石谽谺。如有窦可探。从人曰。不可。遂回炬而出。路畔又有窦如瓮口。深不可测。使从人之痴憨而勇者。挟炬先之。良久有声。如出瓮中。鍧鍧轧轧。不辨其语意。其中有异。余欲往从之。健之请前行。盖欲自以身试险也。余立其傍。少顷健之。却步而退。呀然而惊曰死地也。不可入。余笑曰。君不察兵仙兵法耳。长生药或在其处。乃伏以行。小畦纵横。错如棋道。畦脊如利剑。畦中有水。名曰仙人田。其道隘而多折。虽有左右手。失势不可攀附。或足处头上。尻高项缩。如桎梏在身。俄而得自解脱。如出门者。又有大阱。几落其中。健之亦奋力而至。得一石矶。相持而坐。前后无地。浓雾腾起。茫茫郁郁。如堕梦中。招魂定魄。久而自疑。盖其中石状又变。精巧光洁。非比前见。万乳倒垂。如屋檐冻溜。如指如腕。或尺或寸。参差争奇。琳琅触目。其小者。嵌空如琉璃笔管。质如斲冰。纯素而坚。其大者。黄润有金银气。俯视雾中。有白玉一钟。体制均圆。钮如壶头。无所依着。突然而出。从人皆惊呼詑异以为神物。此盖滴乳所成也。有乳泉淙琤。直坠壶口。甚可奇也。旧闻石乳之白者。可饵以延
丹陵遗稿卷之十一 第 342H 页
年。此岂其真耶。遂以玉钟名之。相呼而出。
  上津女子。致斋不谨。入浴于汤中。有青衣童子以铁檛击之。杖痕如青瓜。血肉斑剥。此岂其心自疑。目有所眩。撞触于石耶。至幽之中。有神守之。理或然也。一士人目见其事。为余言之。六月中。余与汝鸿再入其中。观玉钟讫。所持烛无故自灭。从人惶惑。至有号哭者。余亦不知所为。俄而火忽自明。得寻归路。脂烛虽大。与松炬有异。灭而复燃。如有神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