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尼溪集卷之五
尼溪集卷之五 第 x 页
尼溪集卷之五
 书
  
尼溪集卷之五 第 114H 页
与成仲应(涉)
近来一何见面之稀也。兄既已来住近地。则固当逐日从游于觞咏之场。以作暮年活计者。此吾辈不可失之会也。世之知吾辈事者。亦必不以是为讶。而路隔三舍。月且改弦。莫往莫来。有若相持相较者然。到今思之则反不若各在百里之外。望绝于相面之界。而有时驰想之为愈也。始知设榻而苦待之。贻书而勤招之者。虽出于两情之难忘。而其为齐楚之失均矣。每于穷庐独坐之日。深夜不寐之际。不胜依黯之怀。近搆拙韵若干篇。名曰相思曲四叠。要以此为传筒叙怀之计。岂敢有投瓜报瑶之望乎。第其末篇辞意猝。发于情外之口。虽云戏言之亦出于思。而若绳之于诗所谓善戏谑不为虐之句。则庶或有可恕者矣。其果默会否。
与成仲应
某曾遭卜子之痛。凡亲戚知旧以书慰问。不忍答其书。不以书慰问。疑其薄于我。不如都舍其悲辞苦语。而趁修例讯之殆近于情也。今者兄之所遭。既与弟之前日事一般其痛。则虽以兄之达观博识。犹不免为爱刃所割。而至于对人酬应之节。其意想与弟同矣。若其悲苦之辞。阙之可乎。然而人有七情。哀居其一。而具于性分之内。则当哀而
尼溪集卷之五 第 114L 页
哀。自是人情之常。如或径情直行。转以至于伤生。则此不但古人有戒。亦非某之所望于兄者也。幸慎之。而况兄家大事。宜莫如立后一节。而任长之责。都在于兄。幸须择立其旁孙中年长而颖秀者。专委家事。责其成效。一以慰化者无主之魂。一以为生人依保之地。如何如何。顷因直夫丧人。闻埋冤之日。距此不远。万事已矣。谓之奈何。今则兄与前日无子时同。亦须不思不忧。而以东门子之言为准也。某衰年心力已无馀地。而多少亲友中。年少气完如来汝者。奄作冥中之人。非但人可惜也。在我失俦之叹。宁有极乎。且闻葬后翁婿并辔下来之报。此善图也。愿勿负也。
与族弟太圭(奎淳)
逖矣涯角。骨肉星散。尚未得接颜容而叙情素。每诵苏明允相视涂人之语。未尝不为之伤神也。即见儿子书。始得旅履平吉之报。不胜慰喜万万。乃若宦业。何其沉埋不振也。闻其文章学术。优馀赡博。于黼黻贲饰之道。绰有馀地。而到今天衢万里。未展长楸之步者。想由于世无一顾而增其价者。还切慨然。某蛰伏穷巷。自知无用于世者已久。而居然齿发已到七十稀界。庸是时务凡节。一切废却。恣意打乖习成閒懒。而唯是一念所系。在于备述先事。要以敕稚昧于来后。而南下以来。元无先录之藏于家。至于副正公松月公两世言行事实。历官序次。无闻不能细也。古所谓不明不仁之责。乌得免乎。曾于丁卯辛未年间。因科
尼溪集卷之五 第 115H 页
事入洛。进拜于抱川叔父。语及此界。相与叹息。而叔父言家有略干先录。而其卷方在沔川寓所云。故未得奉览而归。今焉已矣。悲恨奈何。玆以奉告。如有此录。闻见之事。虽一二条。随所知录示之如何。闻儿子自拜床之后。特蒙亲爱之眷。私心喜悦。如得郛郭之可恃者。望须一视以亲子侄。随事指教。俾无昏愚不进之患。拜奉之路。在于导麾南来之日。而其早晏未可前知。深切郁纡。
答朴国桢(天健)
先集奉玩以来。自不觉恋德兴感之至。而若其删雠一节。非不佞妄自承当。顾此僻陋之见。安敢点笔于古君子咳唾之馀。为吾人羞。然而窃观世之以此等事付嘱于人者。必先于深知分厚之间。而至于彼人之不可堪处。每每归之于谦让例谈。而其嘱益固。想得尊之意。亦如是矣。且仆之于尊家大事。义有所不敢竟辞者。玆以奉置尘案。有时披读。盖此卷集既出于乱稿收录之馀。则于其誊写之际。或有韵字之径庭。对联之倾斜。词意之不得完备者。其理固然。其处非一。到今釐正之道。来示诚然。而第念既无旧本。则考订难矣。涂抹而改之。则非敬也。不敢为也。若欲别纸付标。如小注列录。则行密字细之间。无处容手。其将奈何。鄙意莫若与尊团会一处。别修白册子。傍置善写手。逐句论撰。净写一通。然后可以完事。而一会非容易底事。虽会此非时日之工所可就。此仆之所以入后思量而忧之
尼溪集卷之五 第 115L 页
者也。每欲面议而不可得。适因贵邻韩友便。聊付一书。虽知其不至洪乔。而揆诸论事体貌。殊涉简率。还切悚然。不宣。
答太圭
中秋某日。因上洛便付一书。而儿之行巧与之违。未及传达。而秪奉宠翰而来。窃尝彼此裁书之意。可谓不谋同归。而第鄙帖则姑未知落在何边。抑或受置者。毋至遗失。而有广问传致之道欤。今此幽独之中。日读来书。满纸缱眷。多有所感人者。昔我义谷公与族人诗曰。亲尽即途人。同宗最悲辛。只愿吾门族。去去益相亲。伏想其词意谆至。实为百代传家之谟。而为后孙者亦必有所受之也。继自今慎勿徒归于亲之已尽面之无雅。而使之相至于忽忘焉可也。政目限月不远。其果趁赴某职。而有离核之望乎。否则京居生涯之淡泊。来示恶得不然。某衰年筋力。已无馀地。而惟幸身无疾病。居甚閒寂。日近书籍。以为消遣榆景之资。如是而岂有一分补益于治心之道乎。迷儿千里跋涉。仅得无事来省。而今又冲寒上去。此行虽非渠之攸好。而全出于其父之命也。窃自念入穴得子。既有古语。则已发之矢。不可中止。而将必有脱彀中鹄之日矣。惟是一念所系。在于策驷亨衢。光复我百年坠绪。而其于止慈之天惟忧之道。或有欠缺而难免于欲动情胜之科。人谓我何。深自瞿然。
尼溪集卷之五 第 116H 页
答仲应
阻怀积如丘山。凡某之所欲陈于左右者。兄已于前书先发之。某虽欲重累其辞。谅无居兄之意外者。春花已落。畏炎将近。南来之计。一何稽迟。若谓之适有所掣。则小哉无能为哉。抑亦着脚于易象观变之工而然欤。果尔则兄所谓收其走作之念而有得于暮年工程则得矣。而又所谓有味于朋友盍簪之训。则吾未知其说之不近于夸也。幸须早早下来。从游于诗社之中。则岂无彼此丽泽之益耶。切企切企。某年来所得。秪是无病二字。而穷居涔寂之怀。与日俱深。新窝之扁之以定字者。盖欲取义于曾传知止之训。而第其半生狂疾之行。年老暴弃之习。已至为沉痼之病。则安知此汉或免为亲知之所笑一世之所弃者乎。尤所不敢者。吾乡古有三贤。即安分堂权公清香堂李公竹阁李公是也。曾未有言行之状。传示于后。故三家子孙以记迹之笔。转及于某。其嘱至三四不已。强循其请。作数月之工而后止。僭踰之极。亦未知人谓我何。想吾兄未及闻知。玆以及之。其果谅之否。且去冬春间所制文字。有痴轩竹窝叔侄诗集序河氏永慕楼记数篇。而其馀诔辞及祭文。亦过其数矣。老年人事。良可苦也。嗟夫。萍蓬聚散。本无定期。而一别数年之间。近处亲友多至零落。召南赵友家叠丧。已极惨痛。无复可言。而橘园翁于二月初五。设其回甲晬酌。而四日之间。无疾而逝。人可惜也。年差少矣。远
尼溪集卷之五 第 116L 页
近亲友之痛。当复如何。顷往召南。闻有便信于兄边。而兄必偕其便下来之报。切欲计其回便日子。携酒把钓。相待于送客亭下。以为速面之计。而第念曾有近日往游之约于梅丹诸友。不啻丁宁。决难孤负。今方发行。而还归之期。不可以时日为限。望须兄来定之后。与文然兄并辔来到。作客中之游。未为不可。惠章逐日遍读。纸已生毛者久矣。斗觉故人词藻。较前长一格。可贺可贺。但所报甚不称情。诗所谓投瓜报琼者。今而为倒用语矣。所送图章。及于不嘱之馀。可尚其逆知故人之心。而第其品劣画细。似不合于用。岂有其价之可偿者耶。好笑。
与太圭
顷因转便。得承四月晦日所惠书。细审平报。而居然夏尽而秋矣。为问近者起居若诸节何状。 纂厅卯酉之役。其果准事退休否。大凡 王事奉行之道。莫非寅畏敬谨之地。岂敢致问于劳逸二字间乎。政目限月已过。而朝纸尚未得见。穷巷寂寥之叹。未尝不为左右日切也。某身虽无病。而衰年心力。已无馀地。如是而岂望其久于世也。所幸生长太平之馀。 国有大庆。礼日不远。臣民喜悦。当复如何。且冀儿既在禄仕之列。义当趍走进贺之不暇。而本营催赴关文晚而得见。今方拨忙治发。而适会霖雨屡日不止。远路窘急之行。姑未知及期而达也。是庸驰虑不已。此行当直向贵所。幸望随事指教。俾无临机疏漏之患。如何
尼溪集卷之五 第 117H 页
如何。
与权季举(𦑧)
老人之作远道役。非容易底事。而必量吾之力而后为之。是知矍铄翁三字。岂独为马伏波之谓乎。壮哉。况今阳和发育。品汇昭苏。红白之次第芬荣。禽鸟之下上其音者。莫不悦吾目发吾兴。而至若历路江山之胜槩。到处楼台之佳致。一一来入于旆尘马足之间。则吾人今日之行。不专为孝子专城之养而发也。其视夫蛰伏穷庐。日近书籍。以为桑榆了债计者。其劳逸何如哉。然而余素知君之不閒于骚墨之工。则拙吟短咏。不足尽其瑰富之观。幸须细修记行一录。早晚投示。以解此望风驰想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