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书
书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14H.gif)
连通辞意支节虽多。而撮其宗要。不过曰理气说也。道统说也。愚请就此而先言之。夫理气之说。已自古昔圣贤。不无详略有无之别。而至于我东儒贤。惟退溪栗谷两先生之说为最详。退溪则深明此理主宰之妙。故理发气随之论。反以理为有作用底物事。栗谷见其弊而救之。故其为说。又多在于无先后无离合。气有动静理无作用一边。于其主宰处则盖鲜及焉。此实二先生所俟于后人者也。而及至尤庵先生出。则会通而断之曰理气有从源头而言者。有从流行而言者。有从理而言者。有从气而言者。盖所谓从源头者。明此理之为大本也。所谓从流行者。明理气之无离合也。从理言者明主宰之在理也。从气言者明作用之在气也。此非谓各有地头。只是就一个混沦地头。分说出来耳。斯言一出。而千圣所言或详或略或同或异者。方见其为各有所指。而实相贯通。譬如律文之有断例。数学之有格式。穷理之士。始得其要诀矣。惟我沙溪先生。则平日论著。在人耳目。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14L.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15H.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15L.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16H.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16L.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17H.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17L.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18H.gif)
与或人书
近日连儒事。世道之大变怪。朝野之所痛骇。馆学之重罚通头。可谓得好恶之正。尽扶抑之道。而第念连儒前后通文。不惟侵辱我师门。乃敢推上于尤庵遂庵两先生。肆然攻斥。无少忌惮。则起闹二字之罚。只知其外影之劻勷。而不识其里面之包藏也。且所谓连儒。不过受人诱䝱。元不识本事是非者。则是何足责哉。从初头主张𥳽弄者自有其人。而一世之所共知。渠辈之所自任。则只罚通头。可谓治其末而不治其本也。大抵彼辈之本心必欲诬蔑者。尤遂两先生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19H.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19L.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20H.gif)
与宋监役(学相)书
秋气益清。伏问动止茂膺贞吉。瞻仰勤挚。病伏江干。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20L.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21H.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21L.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22H.gif)
下谕申复。罔非声讨之辞。负玆罪过。诚无地措躬矣。然窃覸辞旨。专未察言者本意。缚束操切。直驱之诬贤害道之科。至若所谓阳尊阴贬者。又是大关人心术。此莫非平日诚意有未仰孚而然也。不胜悚恧。宜别有逐条奉对者。而不惟无望于开纳。且转加层激是惧。只欲从此缄口结舌。恭思自修之道耳。第有一说奉复者。函丈之论道统。固多其书。今不能枚举。而虽以下谕所谓嵬塘往复中所论者观之。亦可见函丈雅言矣。未知曾有所照检否。此书犹未见信。则亦复柰何。酒席之说。果多有来传者。而亨叔则未传焉。今此搀引。恐见其致讶矣。函丈答士能氏一书及答屏溪两度书。俱在亨叔所。取而览之为好耶。
与韩仲良(后遂)书
顷因云井便。付呈一书。果即关听否。即承复状。谨审比来。服中起居珍重。仰慰区区。别纸垂谕。读之哽塞。然斯道丧矣。吾辈未暇言私矣。痛矣痛矣。襄期日家诸议既无异同。则果以原定日决之。而凡需何以经纪。造主之役。虽无来教。焉敢辞也。宋从书意。俱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22L.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23H.gif)
客月惠状。迨玆披慰。病伏殿屎。尚稽修敬。倘蒙俯谅。徒积耿结。冬序忽届。伏惟辰下。服履动止对增神休。区区慰傃交至。服人亲癠遇寒弥苦。身恙亦未快可。自馀忧冗。种种连仍。薰灼度日。宁有程课可谕。影帧移摹异手。未成定本。积月经营。工役可惜。稍待他日。更谋一本。而姑未知何间完就也。赞语效诚。何待勤教。而状德体重。文学有人。固非蒙陋所可承当。向来辞逊。实出于是。然教意至此。未敢固守。谨当会精入思。而果未知合作否也。以任切规。仰感盛眷。第临事过惧。顾此病源。而大言无实。亦所不喜。一副规模。自有主意。太上量义。其次度力。戒慎之意。常存于这里。以是自措。谓得寡过。承用不着。尤悔随至。是固寻常自砺者。而勤责又至。敢不益自勉砺。图所以奉副耶。玄丈日录。顷从士能签端。略有论评。而近得老先生己亥以后文字辞旨大煞明白。顾无毫分彷佛于冠录。传记之误。自朱门已然。而师说之见晦则盖亦有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23L.gif)
与韩仲良书
瞻系区区。即拜褫中下状。谨审初夏。尊启处候增相。欣释不以日久歇也。第校正之役。了当未易。奉念不能暂弛。前书云云。盖出于机会之不可失而畏约之无时已也。若以广布为虑。则岭营之刊。虽异于私次。事面景台自是同室中人。亨叔与养直看役印出。直送于那中。则似无烦人之虑。设或有一二人探知者。此既异于广烦。而轻重利害悬殊。亦何足尽恤耶。第所可忧者。时伯老兄之牢执不回。决是不可成之大端。奈何奈何。少纸后录。仰领诸贤意见。而迷见四七卞。比来详玩。终有所合商量者。大凡卞难之体。必有原说然后可以对卞。洲翁此说。既不载于原集。则不过是草藁中私书卞。发人私书。事面终涉如何。以其文字体段言之。洲翁平日力主二歧之卞。名言之际。间或坠于二歧之嫌。如此等说者。难保其必无是嫌。而若以此直归之于阴主阳掩。则泉下莞尔之诩。未必若濂翁之为耳。如何如何。
与韩仲良书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24H.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24L.gif)
遗集装送后。绝然无闻。方切纡郁。即伏奉八月日下状。欣释何极。第未知书滞于何所。而稽传若此耶。伊时愆候弥留。计应向安。而季氏丈襄礼奄过。暮年孔怀。安得不然。为之悲系。某宿癠遇寒益苦。日间程课。作撤无常。自怜奈何。拾遗事。已料其一层谤议。只恨其任事之非才。取舍之失当。复谁咎哉。大抵文字存删。有三种说焉。一则曰存则全存。一则曰删则全删。一则曰节删而存之。今以封事言之。亨叔以为全删。执事以为全存。牛坪丈以为删而存之。全存则太重复。全删则太没实。鄙见不得不与从氏偶合。二字遗教承闻。尤切惶懔。然删去重复。本为编摩之假令。故门下本中字句删没之外。或自一行二行。至数十行全数见删者。比比有之。此则有旧日面目乎。遗意之损失。已自门下本始焉。而执事之忧。不在于门下本。而在于拾遗者何也。鄙则一遵假令。参合箕本与门下本而用之。存删与否。一任重复之多寡。封事之多删。只缘重复者多故耳。本非创惑者。亦非因此而推疑于他篇也。盖封事以其语多重复。且不无碍眼。曾见在删弃之中。故鄙甚惜之。与其全没而不传。无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25H.gif)
答韩圣能(后述)书
东津失掺。耿与病深。崇牍远至。洽慰馀怀。矧谛冱阴。返税膺休。奉安真帧。感慕当新。肉色差爽。来示诚然。为今之计。更待旧工。而传神之法。不在笔舌。毕竟完就。亦未可必。归寻旧业。所讲何书。阳春白雪。自有其时。勤则有成。愿勿自沮。科斗时尚。固非雅习。因噎废食。古人攸讥。重理宿研。略加修润。如何如何。朝议方张。徽仪将举。龙湫雷动。亦在早晚。东岗之睡。恐不得牢矣。岁暮伏枕。瞻想益苦。湖月连床。徒入梦境。只冀增休。远副区区。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25L.gif)
便中伏奉下状。谨审春寒。仕履起居神卫。何等仰慰。少弟入春以后。病不离体。年衰之徵。此可验矣。刊事板子已备。更得营门书手。誊出正本。营关指挥列邑刻手。约日齐到。诸具则可谓准备。而从氏丈咆喝甚严。催还箕铜。掇罢工役。岂有如许变礼乎。坐远虚喝。犹可宿耳。匍匐斫板。事变不可测。倘或近是。则贻羞法门。当如何哉。不得不强掇继刊之役。专意于元集。而此亦以多用岭本。大示未安。将不知毕竟顺成否也。执事不与鄙商议。径发骤谏。语多触讳。遂成大段层激。今至于莫可收拾之境。若论其偾事之由。则执事当为首实矣。鄙所谓参用岭本者。不过凡例间小小节目。而农渊玄拙皆归删没。则与岭本面目自别。而执事以纯用岭本。驰书通谕。挑起一场纷扰。此则爽实又甚矣。从氏不须说。而葛山及笔谷长牍。又至扰汩中。酬应甚难。不得不埋怨于执事矣。此后则虽有满腹商量。恐难奉议于执事矣。良可咄叹。
答韩时伯(后殷)别纸
斯学之斯。小学之谓云云。
此学字本指大学而言。下一大字。义可见矣。大抵此篇本兼大小言之。故洒扫应对。斯学之小者也。穷理修身。斯学之大者也。对待说出。界限分明。若以在题辞之中而皆以为小学之工。则所谓德崇业广者。亦可谓之小学之事乎。道德崇深。事业广博。尧舜孔孟。方可当之。则其可责之于八岁之学乎。德崇业广。既不得为小学之事。则穷理修身。亦不可异同看矣。
蹈袭前言云云。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26L.gif)
寡欲云云。
周子之说。檃括孟子之训。而义意则不同。若以孟子本注义释之。则首尾未免衡决。孟子所谓寡欲。即七情之欲也。周子所谓寡欲。即人欲之欲也。今以七情之欲。解人欲之欲。则无论周子本意与否。目下文理果成何说。
性生云云。
圣有生知之圣。有学知之圣。生知之圣。不待工而能者也。学知之圣。始有待于工夫。性生之云。即生知之圣也。养心之云。即学知之圣也。下文之义。盖曰自非性之生知之圣。则必待存养工夫而后。可至于圣云也。非字意本自明白。有何未晓之义耶。
蚁封云云。
劄义所论。取其狭少之义。非为其有君臣之性故有是签矣。
敬身云云。
小学之不曰修身而曰敬身者。敬与修有大小之别故耳。修身则去五僻。为格致诚正以后事。而为已发约情之工也。敬身则统论心身容仪。而开发薰陶。为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27H.gif)
下学上达云云。
不用多少论说。若如高论。则大学八目。致知以上。即上达之事也。修身以上。即下学之事也。其工夫次第。先上达而后下学。恶在其下学上达之义乎。大抵大而化之以前。即下学之工也。以后即上达之事也。下学即君子修身之工。上达即圣人尽性之事也。以大学言之。修身以上。无论格致诚正。有待于工夫者。下学之事也。无待于工夫者。上达之事也。愚所谓下学上达。皆兼知行者此也。但知行二字。只以色相分排于上下。则下学行之属。上达知之属。若舜知颜仁之类可也。遂以下学谓有行而无知。上达有知而无行云。则恐非会通之论也。明道,横渠说。且以此义求之。则似无偏枯之病矣。
气质神明云云。
此本说时病。非见处病。然更检来谕。亦自沛然。
读书云云。
未记本说。
工夫之在云云。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27L.gif)
义理源头云云。
疑在句语。则不在于源头者可知。其无别般赞叹者。非敢略过而然也。盖此义理。自是诸老先生相传之说。而非执事新发挥者故耳。然其确守旧闻。不使大义沦丧者。区区欣仰。实切于中矣。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28H.gif)
岭营之行。何当离发。顷见权友书。遗集事以执事牢主意见。将未免停撤大役云。创闻慨惑。难以形喻。临事疑惧。固知出于慎重之至意。而事有轻重。时有缓急。不计轻重缓急。而一以过慎为意。则往往误事而失机者有之。此亦不可不深虑也。师门文字。涂人耳目。已经多少风色。早晚原集之出。众所共知。岂复有别般可讳之语。虽不无一种不悦之徒。而决不起闹劻勷。若前日之为。设或有之。一付之横逆而已。何足有损于吾事哉。且伏念师门百世之图。都在于此集之刊行。而顾今同门中。实无可当是役者。黄令之奋然承当。实是难及处。悠悠今日事。朝不谋夕。虽谓之千载一时可也。其轻重缓急之悬殊。不待明者而知之。在执事自处之道。惟当扫却万虑。专意完役。而忽生过当之疑。歧异大同之论。乃令任事者解体。旁观者起讶。自不免沮败大事之归。执事之他日尤悔不须说。而此事之不幸。当复如何。大抵儒先文集。事面自别。凡系存删之举。虽门内子弟。一付之公议。未敢私焉。此义甚明。前例班班。顾此蒙陋。本不足有无。而至如亨叔。则自是老成之人。虑事周详。污不至贻累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28L.gif)
答韩时伯别纸
书成后因军威便。得拜两度下状。慰荷良挚。第满纸督过。令人悚仄。书中大旨。专以欺人责之。至譬诸老瞒欺寡。惶愧之极。还切捧腹。鄙虽真有所犯。话头不当如是。然鄙之当初相约。如得物力。则拾遗没数印出。姑勿分布。深藏箧里。以待世人尊信而从容布行。日月久速。初不计较。则执事快诺。故得此以后。遂诺于黄台。今日继刻之意。本不藉力于箕铜。自吾办出。则何尝欺黄台而欺执事乎。箕铜所出则元本也。一从当初相约。凡系忌讳文字。皆不添入。拾遗则又欲刊而不印。藏在深峡。盖鄙之本意。不欲失信于黄台。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29H.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29L.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30H.gif)
伏惟辰下。侍候万重。执事之前后举措。愚不欲索言。而窃覸指意。有若相绝者然。执事其将绝我乎。君子绝人。必有所执。执事之绝。所执者何义。念玆遗集。设或有彼此意见之不同。而论其事则成就先师遗集也。究其心则要欲献忠于先师也。成就先集。献忠先师。而为其子弟者。遽欲相绝。是何所执。人将以执事。谓何许举措耶。执此头胪得失。不待明者而立卞矣。顾此愚妄。见绝于执事。固无足惜也。人之疵议。或及于执事。则是执事之谤。由我而致。其所隐痛。不啻若自己当之。执事之教。专以纯用岭本为罪案。而执事之近来精神。衰耗日甚。既不能记得于自己抄誊之箕本。则何能记及于门下所正之岭本耶。箕岭刊三本目录。列书奉呈。平心详察。则鄙之所取者在于箕本。而不在于岭本。从可知矣。自外面泛看。则往往有相近于岭本处。而其意则本自燕越矣。大抵毋论岭本箕本。鄙之血忱。只欲阐发潜徽。导扬德教。而若其世祸之相关。吹觅之可及。则又不得不另加审慎。虽于只字片言。苟有损益于先师。则存之删之。无不用极。故全主箕本。而凡例之大骇眼目者。不得不改之。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30L.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31H.gif)
答宋士徵(徵相)书(戊寅)
伏奉先施下状。一读一涕。夫复何言。令季氏兄长平日志业如何。而岂料奄忽至斯。千里皋复。后时含敛。情境之惨毒。行路固同伤。而士友之悲。不在是焉。斯学之所推重。世道之可荷担。种种期望。本自远大。至于师门后事。属托者多矣。同其破败。竟成泡涣。今日悼惜。不专为同门戚属之厚而已。秋气益高。伏惟服履动止连获神卫。新兆已卜。衰期斯迩。隆爱摧恸。何以堪之。日昨靷行过境。巧值空官。凡例责应。大不称情。城下一哭。薄曛匆匆。窃拟更趁会下。以泄馀怀。不但意外公故。有难离次。且与忌故相值。末由抽身远出。辜负平昔。悲恨曷极。葬需凡百。何以经纪。顾此绵力。才经璿使往来。官㨾荡竭。无复馀地。数种赙仪。如是草草。尤切歉叹。自馀万万。伏冀深自宽抑。襄礼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31L.gif)
与李元灵(獜祥)书
友道之衰久矣。古之友心。今之友面。古之友德。今之友名。愚尝慨然于中。每以古道求今。落落寡合。半生无友。未尝不伥然自失矣。左右不以愚为鄙。托以金兰之契。讲劘周旋者。莫非古圣贤旨诀。其于俗套卑习。一切不染。则左右之友仆。可谓德矣。可谓心矣。然而左右若以为友仆者。无愧于古道。则吾必曰未也。何则。仆之愚昧无似。不揣己量。乃敢妄意古学。而志之不强。行之不力。因循愦愦。自归于小人之科。是则不待人说而自知者明矣。所贵乎朋友者。以其丽泽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32H.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32L.gif)
答李元灵书
春寒尚峭。伏惟尊体增休。前月仆愚昧不揣。裁呈一书。自知僭妄。恭俟左右之进退。不意尊书先我。满幅郑重。忧我辅我。必欲纳之尽善无过之域。精诚所在。豚鱼可感。顾此愚蒙倘有一分知觉。则安敢不佩服遵守。来书曲折虽多。大槩不出于责人不恕论文未精。而辞直少婉。即愚者平生欲医之痼疾。况闻良友比读近思录,心经。大有操修警饬之工者乎。然则良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33L.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34H.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34L.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35H.gif)
闻伯良作故。书怀示李元灵。
与高明不相面。三阅月矣。其间人事之变易。天道之乖舛。有不可知矣。浮生此世。固如是否。噫。良友平生志气为如何。吾辈期望又如何哉。听其言议。察其词华。皎然有超纷拔萃之韵。虽其才识太过。困于所长。往覆论卞者。或不无造次差殊。而及其劲姿取规。锐意进道。则发轫之辙。未知税于何地。其于世道之坏败。庶几有补益万一矣。毕境英迈之志。皎朗之姿。泯然与草木同归。呜呼。桃花叱拨。虽有昆崙四极之志。而霜蹄未试。中途颠蹶。则孰知其能空凡马之群也。不知黄金台上。又能有买其骨者欤。且吾辈之托交属耳。而默然一契。不期而会。其所讨论卞难。唱酬周旋者。皆浮世之所未易。自以为古人之道无以过此。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35L.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36H.gif)
高论曰言心则纯乎善(止)非心之罪也。
心之全体。只是虚灵明德而止耳。则当谓之纯善无恶。而清浊粹驳。亦是心之气禀。则清浊粹驳。其非淑慝之种子乎。大抵愚之所谓善恶者。非专指已发后中正之善,凶悖之恶也。即于未发之时。指其气禀清浊而言也。此则朱子亦尝以美恶目之矣。何独致疑于愚说耶。夫心之气禀。自非圣人以下。不无清浊之相杂。则虽于未发之时真体虚明。若其下面查滓则卒无以浑化矣。故指其虚明者而谓之善。指其查滓者而谓之恶也。此愚所谓心之有善恶。而亦可言于未发之前者也。及其外物触感。心体自动。清气用事。天理直遂。则所谓情之善者也。查滓动荡。天理壅阏。则所谓情之恶者也。然则情之有善恶者。实原于此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36L.gif)
据高明说(止)二件物事。
愚以为谓之心则举一心体段之全而言。故气禀美恶。包在其中而兼言善恶矣。谓之明德则指此心光明不昧者而言。故气禀美恶。初不与论而单言纯善矣。心与明德所指者不同。故纯善兼恶名目不同。而若其所谓光明者。即此心之光明。则愚何尝以心与明德分而二之耶。
愚意(止)易晓。
此一条甚与愚说无异。谁尝以为心不能统性情。而明德非心之德乎。若论明德之体。则非但高见如此。愚说未尝不如此矣。愚所谓善恶者。统论是心之气禀。而非以明德非心之德者也。水火之喻。有助于明德之说矣。甚善甚善。
心之德(止)物欲所诱。
高明所论。似若以心与气禀分为二物。是甚可疑。夫所谓气禀者。有以通一身言者。有以指一心言者。通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37H.gif)
烛火炭火(止)盛意如何。
高明此喻。好则好矣。但于人物心上。未免不衬矣。愚请专以人心喻之。夫人之心譬则火也。气禀譬则火之或黄或赤也。明德譬则火之光明也。火之黄赤通谓之火。即清浊粹驳之通谓之心也。火之黄赤不同。即清浊粹驳之不同也。无论火之黄赤。而照物之体。自是光明。则无论心之善恶。而明德之体。亦自纯善矣。然则谓之火。则黄赤也照物也包在其中。谓之心。则气禀也明德也亦包在其中。单言火之光明。则只是照物。而黄赤也不与焉。单言心之明德。则只是虚灵。而气禀不与焉。火之黄赤。明之照物。虽非二物。而黄赤与照物者。所指有不同矣。故自虚灵明德而言。则心体本善。自气禀美恶而言。则心体兼恶矣。岂其二物而然哉。所指者不同也。
朱子论心(止)动静是阴阳。
所引朱子说。甚衬于愚说。本不合于高论。而今乃援以为己说之證者。已是可疑。且其说或有题外之说。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37L.gif)
又曰五脏(止)恶气耶。
心不操则不存。必待操而存焉。则存者固其善。不存者独非恶乎。神明不测者。即此心虚灵之体也。既言存亡之几。又言神明之体者。亦可见气禀虚灵之同一心也。至于比性则微有迹者。盖以为性是理也。心是气也。理无迹而气有迹云也。有迹二字。俱无可證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38H.gif)
惟危惟微(止)随乎物。
愚所谓心有善恶。特指其未发前气禀美恶而言。则正是极本穷源之论也。危微之说。亦涉已发。则正于愚说。落下一层矣。其善其恶。固不必提论。而虽于已发处言之。人心之危而不安。道心之微而不著。又未尝不由于气禀之美恶矣。
据其迹(止)一随于人。
高明只知心之善恶者由于人之操舍。而殊不知人之操舍由于心之气禀之善恶矣。圣人之心。不待操而自存。众人之心。必待操而存焉者。是曷故哉。圣人之心。禀气清粹。能全明德之体。故真体自在。不待操存之工。众人之心。禀气驳杂。不能全明德之体。故昏昧走作。必待存之而后存矣。其所以不存而必待于存之者。岂不由于此心气禀之本自有美恶乎。
高明据其诱而恶者(止)裁察焉。
愚之所论。本自未发前推出者。程子初说之證恐是。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38L.gif)
总论
心之纯善兼恶之说。其本盖在于心与气禀同异之分矣。高明曰心之德本善。而用时有恶者。拘于气禀而然也。此则以心与气禀分为二物也。愚以为心之明德虽善。而心之气禀有善恶。此则以心与气禀合为一物也。苟能明卞乎此。则心之善恶者。不待卞说而自解矣。夫人之方寸。一而已矣。而方寸中所贮之气即心也。愚以为气禀者。只在方寸之中。则即此气禀。通谓之心也。气禀本色清浊自在。则即此清浊通谓之善恶矣。不知高明以气禀谓在方寸之中乎。抑谓在方寸之外乎。若谓在方寸之外。则心与气禀。既有内外之分矣。此心发时。气禀必自百体上超入矣。此则嵬岩所谓退听用事之说。而强卞屡屈。文案昭然。高明固已洞察而深排。则愚固知高明必不甘心于同归矣。若以谓同在方寸之中。而指其虚灵者曰心也。指其不齐者曰气禀也。则语意径庭。尤未妥贴。夫方寸一心。心一方寸。宁有一方寸之中。或心而或非心者乎。此等界分。本不难晓。望须明着眼目。猛着精神。期于归一。千万幸甚。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39H.gif)
高论曰世之论(止)卞不能归一。
主理者以为人有五常之性。物亦有五常之性。则其弊固无人也。主气者以为人率人性。为人之道。物率物性。为物之道。则何尝有无道之弊耶。主理者舍气而言理。则理气固不合也。主气者因气而言理。则理气何尝不合耶。两柱立说。一得而一失矣。
高明据物之局于形器(止)不具此理。
人物偏全之性。对太极而言。则太极为本然。偏全为气质。此则统体说也。各就人物上言。则全处自有本然气质。偏处亦有本然气质。此则细推说也。何谓全处有本然气质也。天下之人同有五常者。人之本然也。刚柔善恶各各不同者。人之气质也。何谓偏处有本然气质也。天下之犬。同是司盗者。犬之本然也。或能或否。种种不同者。犬之气质也。以例推之。则他皆仿此。是非强解之说也。其理有不得不然也。高明所谓去形气云云。未知本旨之指何。而下语颇涉矛盾矣。
以是观物(止)一理贯澈。
天心大公之说。自是说者之把柄。而高明又引之。愚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39L.gif)
阴阳五行(止)此性之外。
理则一也。或曰太极。或曰健顺。或曰五常者何也。健顺之理不外乎太极。而不曰两太极。五常之理不外乎太极。而不曰五太极者何也。夫太极者。是理之掉脱形器而单指者也。健顺以下。是理之坠在形气而兼指者也。惟其掉脱形气也。故太极之体冲漠无眹。初无部位之可言。惟其坠在气质也。故阳之理必曰健。阴之理必曰顺。五行之理必曰五常。健顺之性。固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40H.gif)
一气之中(止)二命二性。
理气之体。自其一原而言。则气有偏而理自全。气有塞而理自通。自其异体而言。则气之偏塞而理亦偏塞。气之全通而理亦全通。未有气全而理偏。亦未有气塞而理通。人物之性。当论于异体之后。则人气全处人性全矣。物气偏处物性偏矣。若以为物气偏塞而物性全通。则是理气之间。判然于异体之后者也。岂其然哉。且命者天所授也。性者物所受也。自造化继善而言。则天命一也。所谓一原也。自禀赋各定而言。则物性万矣。所谓异体也。大抵高明每以人物异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40L.gif)
二五之定理(止)人与物皆同。
性者道之体也。道者性之用也。体用一原。性道无间。今若以仁义礼智为物之性。鸣吠飞跃为物之道。则所谓一性一道。一体一用者。宁有一毫色相之相近乎。吾闻仁之性发而为爱亲之道。而未闻发而为叫吠之道也。吾闻义之性发而为敬长之道。而未闻发而为飞跃之道也。
圣人推吾(止)施其能也。
顽然木石。亦皆俱五常之性。则以圣人启塞之智。救偏之仁。何不启孝于石。救忠于木。只乃斲之以为础。削之为柱耶。是盖石之性止于刚坚。而木之性止于曲直耳。苟或有爱亲之性敬长之理。则圣人者思必为之启之救之。图所以扩充。不应逆其爱亲之性而斲之而镇地也。逆其敬长之性而削之而受梁也明矣。以类推之。则非但木石。禽兽亦然。幸更商之。
虎狼之父子(止)四德。
虎狼虽有父子之亲。而毕竟较之于人。则犹未免为走兽之父子矣。然圣人特许之以人性。所以著万物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41H.gif)
虎狼多受金气(止)信者。
虎虽多金气。而金气塞而木气通。故仁之性通焉。鸡虽多木气。而木气塞而土气通。故信之性通焉。物性通塞。只在其气之通塞。而高明欲以多寡论之。无乃错乎。
禽兽之仁义(止)以状仁信。
獜凤龟龙。不能全具五常。虎狼鸡犬。初非全无五性者。若举其一性微通者而言之。则虎仁鸡信。即目而易见矣。何必远求诸獜凤乎。
浊气之赋于物(止)其为性则一也。
种种推说论气处信好。而论性处未稳。幸更商之。
事理中节(止)有形之物。
五常名目。粹然至善。初无两等界分。而高明以事理中节者。属诸人分。以取名五气者。属之物边。中节与取名。其果为二事乎。夫仁义礼智。虽是五气之理。而其为名则本就人分上说也。朱子所谓五行之神。在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41L.gif)
虎狼之父子(止)其为性则一也。
胎卵主脑。大小求匹。禽兽之所同然。而是乃气之相近处。以是便以为本然之五常。又以为良能之五伦。则此非但人物同性也。人物亦同伦矣。至此而吾人与物。太无分矣。此则巍冠之所不言。而高明又说出。无乃世愈下。言愈密而然耶。极为惊骇。
高明合理气(止)不能无疑。
此一条。前段论之详矣。
朱子曰(止)未知盛意如何。
朱子说。本为万物一气而发也。高明曰形气不齐云尔者。则与彼说本不相贯。而况此一书。皆就人物性言之。则朱子论气之书。虽甚的确。本无可證之语。无乃择之未精耶。朱子论性之书。不啻累百言矣。其答黄商伯书曰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理绝不同。孟子集注曰仁义礼智之粹然者。岂物之所得而全哉。此等书尤极分明。高明曾未之见耶。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42H.gif)
理有常有变。君子固语常。不可以语变矣。今夫猫之相乳。鹘之报仇。特其变者也。自其变者而观之。人亦有愚昧昏迷。无异禽兽者。此亦人形而兽气耶。猫与鹘既不可谓变化气质。亦不可谓天命改正。特其气之偶通处。不可以是为常。而便语夫大本之性也。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42L.gif)
顷覆迨慰。即惟辰下。静履郑重。讲义一篇。熟读玩味。令人倾倒。无论义理醇疵。一酬一酢。丽泽在玆。百人虽毁。奚足以撼我实事。然仁智之见。易异而难同。苟或一纸张皇。徒述己见。人言之来。了无商量。则殊非古人所谓烂熳同归之义也。玆因来谕。拈出其可疑者。以备起问。惟高明察之。来谕两性字。上则兼指善恶而言。下则单指善一边而言。夫五行各一之性。即仁义礼智之性。仁义礼智。即所谓本然之性也。然本注以为气质者何也。盖谓太极之理因木气而为仁。因金气而为义。因着五气。各一其性。则虽云气质。又不害为本然矣。而朱子所谓凡言性者。皆因气质而名者也。然则这性字。乃即乎气质而指其本然者也。即乎气质也。故既言所禀之异。指其本然也。故又言本体之同。本注大旨不出于此矣。然这气质字。又与程张说不同。程张善恶之性。以理杂乎气质而言。则强弱昏明。有万不同。濂溪所谓刚柔善恶中者是也。其名虽同。而其实固燕越矣。高明于此每欲混看。故至以各一之性。谓兼善恶而言。仁义礼智。程张以为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43H.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43L.gif)
病里怀想益苦。忽地惠翰。慰洽如对。第以疾病丧戚。悰况不佳。驰念不已。来谕满幅。还觉一笑。不料元灵有此俗情也。向来鄙家所遭。诚甚罔极。平日相爱。无间同胞。则固宜匍匐相随。一体终始。而其或未能然者。亦必有别般事故。不可以任情循志者决矣。愚之所以权度高明。诚如是止耳。则虽大于此者。亦当一于心而两无憾焉。设令左右有造次差失。书警面诫。无所不可。岂稍存形迹。如高明之说哉。世道颓然。交情日衰。金兰密契。燕越迭换。九疑方寸之诗。重可感也。愚之托契于高明者。窃自以古道相期矣。而十年会心之地。乃有此心外之说。古人之交。想不然矣。区区所慨然。不专为一言一事之失也。然数月无书。诚有委折。顷月归时。途听方士。误服金精。宿痾添剧。浃四旬废食涔涔。自就疾患。直是可笑。而导达情素。因此久稽。高明既未知此状。则宜有所郁纡。而若以是费思赍虑。无所不至。则无乃浅之为知我耶。良可叹也。
答金伯良书
岁律将暮。尊体若何。伏惟万福。顷蒙不鄙。特赐俯牍。抑扬翻覆。诲责备至。辞气之阖辟。文理之浩博。虽使南华子复生。亦莫能窥端倪。以仆之愚昧鲁劣。与闻乎此者。幸已极矣。复安敢措一辞于其间哉。然有怀不发。足下谓之不以情待。有疑不质。足下谓之不以诚交。则以愚之一得。自以为知足下不浅。而又不欲为一时之外面友。则亦安得泯然含默。无一辞于其间哉。仆天姿至愚。志操极陋。虽尝挟册读书。妄求圣贤之遗志。其于讲劘进修。实无一日用工夫。如是故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44L.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45H.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45L.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46H.gif)
答李伯讷(敏辅)书
理一说。可感勤示。而起郁则有之。大抵理气一而二,二而一两句备然后。理气不落一偏。五常说。二而一之论也。气质说。一而二之论也。若如高论。则先儒两句语。亦将刊去上句。岂理也哉。高明才锐识超。观理甚易。往往不劳而得。是则可仰。而第不免困于聪明。有时入于偏枯之科。惜哉。义理无穷。岂一蹴可到。无某工夫。看某不得。非晦翁语乎。先辈苦心积工。正宜玩索而得。恐难草草觑破。冷语了断。幸更详答也。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47H.gif)
蟠天匝地。亘古亘今。全体昭融者。一言而蔽之。曰至善而已矣。何以见其至善也。宇宙间直上直下。无内外无小大。都是生生之意。所谓至善者。于生意上可见矣。是皆莫之为而为。终亦自然而然。理之为名。果在于此。而其所做出许多造化。生得许多人物。要是一个气也。
所谓至善者。指理而言欤。指气而言欤。理固纯善。气则有善恶。一以至善蔽之者。恐欠端的。
此气一动而发生。一静而收敛。是所谓元来只此是道者也。
道者理也。就气上。指理之流行者而言。则直以气之一动一静。谓之道者。无乃未当耶。
枢纽根柢之说。特从人看得出。岂真有一物使之然哉。
所谓枢纽根柢者。果非有一物磈磊在气上。而若其所谓使之然者则有之。朱子曰动静者阴阳也。动之静之者太极也。其云动之静之者。岂非使之然之谓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47L.gif)
是故朱子之训天。直以理断之者。亦即气而言。程子以形体谓之天。以性情谓之乾。以主宰谓之帝。只就一个地头。截得上下最分明。帝是天之自然处。乾是天之当然处。何有空隙。可安排理字者乎。
天字有以理言者。天且不违是也。有以气言者。天何言哉是也。此则有偏言专言之别。而本非以理气无间而言也。理与气一而二二而一言。理言气。都在一处。果无彼此可指空隙可排。而若云全无主宰全无分别。则又非一而二之义也。
人皆谓理本至善。而不知其气之至善。徒见气之末流之恶。而不知其本体之湛一。苟非气之湛一。何由而见其理之善乎。
气之本体固澹一。而以全体言之。清浊刚柔亦在其中。若云全体纯善。则所谓末流之恶。亦从何处生出耶。且气之澹一处。理体固呈露。而理体之纯善。本自纯善。初不待气而善也。
今人论理。大抵承袭依㨾。论人物禀受。则掉了形气。泛说公共道理。其于性之名义。不恤其不着。
论人物性名义甚着。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48H.gif)
大本中正。天命本然之性也。气质美恶。生下来禀赋也。单指大本则为本然之性。兼指美恶则为气质之性。单指兼指。虽在一处。纯善兼恶。说出不同。盖理气无间。而从其渣滓不化者而言则浊驳自在。从其真体纯善者而言则大本自若。气虽浊驳。方其敛伏而不用事则初无害于大本之性。此所谓气虽偏而理自中者也。若如高论而一涉浊驳。无论动静。常为害于大本。则彼蹠蹻之禀气纯恶。无时可化者。其将无本然之性欤。
此无他。只信朱子决是二物之语。不觉其下旋有不可分开之说。终至于支离隔截。甚可叹也。
理自理气自气。而理气为二物。器亦道道亦器。而理气为一物。方其论二物也。惟患其混沦。方其论一物也。惟患其隔截。混沦隔截。固难一时并说。而混沦中常带隔截底意。隔截中常带混沦底意然后。理气不落一偏。然苟得其意。混沦隔截。俱不为害。苟不得其意。不特隔截为害。混沦亦甚为害。
天地之间。不过曰至善。理是气之理。性是心之理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48L.gif)
人之气正通而理亦正通。物之气偏塞而理亦偏塞。就理之正通而言。则虽谓之独得可也。通书以尧舜性之之性为独得之性。以圣对凡。尚可谓之独得。况以人对物。何可不言独得乎。
今则以人与性分而为二。乃谓气虽恶。性则自善。夫人之善。犹水之下火之上。今谓人之气恶。而其性自善。是犹言水则上而水之性则下。火则下而火之性则上。此甚说话乎。
水火设喻。恐未衬贴。水之性润下。而有清浊咸淡之禀。火之性炎上。而有微盛黄赤之禀。清浊咸淡。不害于润下。微盛黄赤。不害于炎上。则人之性善气恶。亦可以此推见。
正通之气。即湛一之所在。所谓气质浊驳者。乃其渣滓。非湛一之本也。渣滓重则本体隐焉。于此力保大本之无伤。赞叹之曰本然自若。不知性为何许形㨾。不偏不倚。自立于昏气浊质之中乎。
湛一以一元言之。则一阴虚静之体也。以一心言之。则未发虚明之体也。一阴虚静之中。既有糟粕之混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49H.gif)
孟子明性善。又剔发浩气出来。其说始完备。荀杨之后。不得已有程张气质之论。并指善恶。而凡气之偏全。理亦为之偏全。故栗谷非不知性善。而特以善恶之情。归诸清浊之气。此灼见之言也。
孟子所谓浩气。以充于百体者言之。程张所谓气质。就心上言之。栗翁所谓善恶。就情上言之。说处各自不同。然浩气与血气进退。气质亦有昏明之别。善恶原于清浊之气。三说不同而一串贯来。
自农岩说出。又皆归重于性善之旨。言人之性。几乎悬空入妙。又见推荡汩乱之馀。禁言气字。或恐害性。一言及此。辄谓认气为大本。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49L.gif)
此皆勉斋赢乏胜负之说。有以启弊。气偏理正。其为判道器甚矣。朱子之偶未勘破者。信作单传之符。不知其可也。
程张所谓气质善恶之性。即理气二而一之论也。勉斋所谓气偏理正。即理气一而二之论也。两说相为表里。不可阙一。此则非朱子偶未勘破。特高明偶未看得耳。
未发之时。气不用事。故有善无恶。即朱子说也。此气字分明指清浊粹驳之不齐者。盖谓当此之时。思虑未萌。物欲不生。湛一本体。呈露昭著。所谓浊恶者。至是皆敛伏云也。此则不用事之谓也。
其论未发体段。尽是精到。然所谓敛伏者。特指渣滓留存而不用事之谓也。与浑化净尽有异。
气禀本色偏全刚弱。固有这里自在者。必有霎时刻未尽化者。而前人不为切切审勘者。非偶未及耳。良以未发虚明之时。本禀美恶。无所事于言之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50H.gif)
气禀本色。这理自在云者。亦甚精到。但所谓霎时刻未尽化者。不能无疑。气质美恶。禀得于有生之初。而非用一生工夫。则猝难浑化。虽其思虑未萌。昏气敛伏。而下面渣滓。依旧自在。此处恐不可言霎时未化。然所争只在于未发时渣滓有无。而既曰有之。则言与不言。犹属馀事。
人生都是气质。则大本所立。舍气何居。未发前无气质之性。其意欲过高。而其说反不伦。虽然亦以为喜怒哀乐发然后。始可见气质美恶云。则向愚未发时无所事于言之之意也。
说者以为未发之前。元无气质之性。高明则以为有之而不必言。两说其意迥别。
人之为学。贵乎矫揉克治。就其未发。设有可以查出气禀美恶之根株者。向后省察用力变化。不患无下手之时。则必于鬼神莫窥之时。鞫覈隐伏之种子。此非可已者乎。未发气质之辨。权且倚阁。未为不可耳。
未发气质。程张已言之。所谓本然气质之性。皆就未发言之。盖已发则情也。未发则性也。本然气质。俱是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5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50L.gif)
心之为物。精爽所聚。是虽为气质中物事。亦不为气质所囿。则其神明伎俩。果何如也。然舍气质。别无讨虚灵处。言心虽未可离乎气质。亦不当以气质直断以心。
心以本体言之。虚灵是也。以全体言之。气质包在其中。心与气质。分而二之。而善属心。恶属气质。则凡言心之善恶者亦多。程子曰性则纯善而心有善恶。朱子曰不可说恶不是心。恶不是心。则这恶也从甚么做出来。此等言恶底。果皆不指心欤。
朱子曰此性有迹。比气较灵。此其意思情状。有可领略于毫釐同异之间者也。
比气之气。即指血肉躯壳之气。非指心上气质而言者。
智愚善恶。莫非心之所为。而又有气禀所拘气质有蔽之说。朱子何为而发此剩语也。彼欲分别言之者。或非全然无稽矣。
古人分言虚灵气禀。而未尝分言心与气禀。盖虚灵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5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51H.gif)
凡言心性。除了心则更无性。除了性则更无心。不可分说也必矣。就中单言则心固气也。气则固有不齐也。
心外固无性。性外固无心。而所从而说则不同。或有从心而言者。或有从性而言者。要在人分合说出。
虽然圣贤命名谓之明德全体。以为中和位育之本。则不可以恶物斥之。只怕此心灵觉之用。易逐一己之情欲之感。不可不鄙之贱之。则经传千言万语。无非所以节制防范之道。预设其弊。痛斥为恶。古人所不言也。
明德以心之虚灵,性之本然,情之善一边。合此三者而命名。则只以心言之者。已失本义。而灵觉是心本体。则何可鄙而贱之耶。至若气质美恶。程张始发之。朱子阐明之。何以谓古人不言乎。
单言心之灵觉。则极其状。不过炳朗而止。譬如不照之镜。岂有妍媸之别。愚则曰只论虚灵。虽谓之无善无恶可也。谁以为灵觉者纯善乎。
凡言善恶。非恶则善。虚灵既不可谓恶。则自当属善。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5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51L.gif)
不主性善。专主灵觉。则灵觉虽非恶底物事。而灵觉与气质自是一气。气质用事。则灵觉遂为气质所使。仍作作用之主。故驯致七颠八倒之科。归重于性善则无此失矣。
若能尽此心虚明之体。一循叙秩命讨恻隐羞恶之则。则心之为善。便是性善也。今乃无端以心善善字。揭为辟邪之宗旨。遂使一片田地。视作包藏凶恶之物。窃以为过矣。
虚灵心也。恻隐之则性也。固不可合说。而心善与性善各不同。性善理之善也。心善气之善也。理气无间。故毕竟合为一善。而说处用处。亦自不同。主理善则事事归善。主气善则气固不齐。真妄之杂。有不可胜禁矣。
大抵气质五常之卞。其说不同。其论五常则曰气全而理全。气偏而理偏。论气质则曰气偏而理全。气昏而理中。泛观则似涉矛盾。而理气有本然气质之分言。单指理为本然之性。兼指气为气质之性。分看合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5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52H.gif)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5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59A/ITKC_MO_1059A_B081_252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