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书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4H 页
与权亨叔(震应)
日昨楸路过洛。适以儿忧径还。未及历叙多少。迨玆馀恨。伏惟霜令。德履珍卫。慰系交至。弟归侍粗宜。而忧扰溢目。苦无佳悰。顷复满纸。足见洛下风色。至于湖书云云。又是斯文变怪。今日世道。尤无可言矣。然事之无稽。言之绝悖。诚不足与论。直付之一笑可也。移书某从事。如非尊兄爱我之切虑患之深。何能曲念及此。不胜感叹。第鄙意则有在焉。某从之本来习尚。弟亦稔知。岂不料一书之为无益。而弟与某从。不但戚分不疏。旧好亦厚。虽于寻常事端。既见其陷于过失。则勿论其开纳与否。一番规警。在所不已。况此所关甚重。师门之受诬至此。忝迹门屏。义不容终默。此从前所以有往复之意者也。然自承来谕。不无疑惧之虑。书成束阁。盖有日矣。更思之。此心终有所不安。心不安处。即义未安也。夫事到面前。当审可否。可否定则直当措之而已。必欲计量于区区从违之间。则岂非所谓僻于恐惧者耶。遂以是质之高山。既得印可然后。方信鄙见之不至甚悖。终未免强拂勤教。果犯守口之戒。未知尊意以为如何也。黄河寸胶。岂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4L 页
有得力之望。顾玆迷滞。只欲自修在我之义而已。固知一言脱口。众谤四至。而一身锋镝。有不足恤。虽因是逢怒。怒而见绝。此心亦自安矣。若其锻鍊缚束。所失在彼。一任之外。亦复柰何。宜即以此奉闻。汩于忧冗。尚稽于今。不敏可悚。自馀都留默会。
答权亨叔书
两度惠状。长弟承拜。慰洽当对展。矧审冱寒。兄侍学履玆增吉。圻儒事不先不后。巧值此时。来头之虑。尽有之矣。然事端既异。且并举诸长老。则今遽挽止。无乃未安耶。吾辈处义。有同门内子弟。固不可劝之。亦不可挽之。一付之士论可也。如何如何。儒罚未知主论者何人。深幸公议之不至尽泯。第前此函丈力止其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5H 页
近处答通。则雅意所在。有可以仰认者。今日同志当体此意。若以此谕之。则彼无不从之理。而其虽不从。亦复柰何。凡事随分商量而已。外此则非关我。恐不必用心耳。然世之无真是非久矣。所谓云云者。似亦出于一时意气。岂真能有成。恐无事于为忧矣。杂录本不欲烦人。而子静则转借亦何妨。第多有丑差处。随条斥正之意。传及望也。然此为家季入去者。如其来索。推给可也。顷承高山书。则以为屏溪丈以感兴篇乘气机之气。当作天地气看。人心之动。乘此天地气而运用。未知此说如何。请下一转语见教也。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5L 页
答权亨叔书
两度惠状。慰泻倍品。矧谛楂行利税。密迩长者。想多充然之益。▦宿侍学增重否。函丈疏本。果即承览。措辞无欠。诚如所料。极幸。▦徵从书语。虽极慨咄。而相爱所劝。甚令人不乐。原其书意。盖专主事功而言。则实非一毫贬损之意。末段云云。不过偶失之言也。既知其本意之不然。而只怵危祸。遽忍告绝。是岂君子立心养德之道哉。不知来劝者谁人。而恐失深爱之义矣。示谕云云。诚极正当。不胜钦叹。然据此一事。亦可见物议之大变。而𥚁色之益急矣。沃川文字。林崖书简。并领详玩。沃文大体胜于前本。诸议既又归一。则当以此用之。而第所论道统说。终未免草率。且竹通及具疏。多有不可不卞者。而一并扫去没实之示。诚然诚然。大抵近日之事。详卞为急。如或有一二条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6H 页
未尽卞。则彼必以为理穷辞屈。而听之者亦必惑焉。鄙意初不卞破则已。既欲一卞。则勿论巨细紧歇。随条明卞。务极详备然后。方可释人之疑。而自快于心矣。沃文如难檃括添补。而诸议又以支烦为嫌。则别以一文字或书或通。一上痛卞如何。▦付来两签。或得或失。无甚关紧。本文字句间未妥处。弟亦付标以呈览正望也。崖文大体亦好。但此丈之意。每在于差等之论。而此亦有合商量者。道德差等。本非后学所敢拟议。事功则前此诸处回通及屏丈书。无非差等之意。有何别般论说耶。洛下士气固不足言。而虽或有大胆人开口论卞。自是已陈之说。恐不足以新人眼目。而若或于事功德行上。未能十分判别。而泛然以差等为说。则终涉于轩轾。反被人胁持。又生一场大风波矣。岂非大煞审慎处耶。具台弹章。必有指嗾之人。切恐从此朝著无宁日矣。暗合非类。固已料得。某人之起闹同室。已失常理。至于甘受仲由之證。又是常情之外。此等事岂非今日张本乎。自古悖论之人。多自君子党中出来。一念之差。所关如此。可不戒哉。可不戒哉。能从处义。甚慰人意。黄友近日带职否。具疏虽云未彻。其疏到院。其名上闻。不可以未彻处之。儒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6L 页
生卞疏事面颇重。虽难轻议。在职之人。似不可无语。况函丈既以是辞职。能从又以是论列。则黄友之独无一语。于义如何。未知已与之讲此否。此不但无欠于黄友自处之义。不能无益于本事。故不得不烦溷至此。倘蒙俯恕否。悚仄良多。
与权亨叔书
与老兄别。岁遽换矣。疾威薰心。尚未以一书替伸。区区耿结。何曾暂弛。想兄亦同此怀矣。伏惟新元。兄定省启处履端增祉。林下静养。自异于城里酬应。净灏气又有以助发神观。存省玩绎。想益并臻昭朗。相望落落。无缘陶袭馀芬。则只增菀悒而已。服弟入春以后。亲癠少可。而度日昏溃。齿进智退。殊非向人道者。微官不能无事。有时束带驰逐。累登 雷筵。蔑有线裨。已极悚恧。而涉世昧方。睢盱转深。司务所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7H 页
关。横逆随至。毕竟困境。至有寻单之举。闭户本分。自无苦障。沧浪之取。又谁咎哉。月初得少闲。往候旸谷。向日症候十祛七八。神气诸节。比前不至大损。盖其症源专主虚脱。而昨冬以来。连进参剂。真元回苏。诸症减却。似是养正积止之致。若因是继进不撤。则不但新𤹂可除。宿痾亦将祛根。而其柰强弩势末何。令古人当此。则必不应袖手无策。何等伤恨。函席讲话。别无新义理。只将补仪礼一事。眷眷为百世之忧。桑榆未收之业。盖亦有望于后承。未知今日同门力量眼目。果能有当是责者否。洛下风色。近颇无闻。即接能从书。以为师门杂著论鲁斋一条。转入于吕江。吕丈槩是尊鲁者。颇有愠怒之意。而喜事辈把作奇货。传播以为斥泉以禽兽。断吕以夷狄。其傅会诪张。令人骇惋。胡鬼出享。尤翁已有定论。今之尊尤翁者。不可并尊鲁斋也明矣。况师门指斥。自有主意。何尝毫分近似于是。而替当起怒。已是意外。说者之说。尤亦憯矣。事变层生。止泊无所。世道人心。宁欲无讹。顷答李上舍别纸。想已经览。得失如何。如有未当处。随条斥正。以资讲磨至望。天下无理外之物。阴阳既是理中物。则善恶亦可谓理中物。而太极之中。亦可下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7L 页
得恶字耶。请下一转语以破也。愚于是尝有畜疑者。玆并及之耳。 筵话草草。无足奉闻。而第所谓东方道统说。略因经旨。有所陈白。 渊衷开纳。纠结稍释。殊可幸也。近得来氏易笺。随分看玩。盖其论理处。虽不无径庭者。而论象处。多是精妙。足备一说。尝以为象数之书。异于义理。说处通顺。则虽非朱门正义。亦可受用。此书正好一读。然其呵佛骂祖之态。触处发见。殊可憎也。万万非远书可既。
与权亨叔书
山颓日月久矣。未得与吾兄相向一恸。中肠结轖。末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8H 页
由宣泄。尚期一握。留在旸山会下。各掣事故。竟致纬繣。从此会合无期。愕黯当复如何。霖炎比苦。返侍启处履玆增吉。区区仰傃。服弟千里观礼。衣冠永閟。俛仰虚廓。万事已矣。归路颠沛不须说。而入城日。遭季母服制。情理摧霣。职事意跚。自知拙性本色。而知旧相爱者。或不无情外之诮。人见之差殊。未必欲尽同。吾兄有以谅此矣。归卧江干。万念都灰。惟是师门之忧。寤寐耿耿。消遣不得。文藁之役。在今日尤为急务。而卷秩浩汗。实非私力可办。顷与能从议此。要得营门书手。意外方伯见遆。徒费数度往复。事竟归虚。可胜恨叹。不得已略备管煤。托诸李友仁伯。俾即随分始役。事钜力绵。了当未易。何等闷虑。未知吾兄别入商量。已有所指挥否。影帧既承平日俯属。义亦不可暂缓。适值丧故。今才开役。而画师之出原草者。见在岭幕。有难迟待。更求他手。已出数本。皆以失真见弃。盖原本未能十分洽肖。故翻模转讹。浑成甚难。将未知终竟何以完就也。申大来所投高山初书。想或有闻矣。又为书抵人。极肆胸臆。观其头势。必不但已。两书录呈。览之可悉其骇戾矣。诋斥已无伦脊。而始则自处以栗谷。卒又譬拟于朱子。人之僭妄。胡至此极。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8L 页
可笑不足责也。第可痛者。以其有屏门名号。故世或不知其效忠于别处。而不能无致惑于长者。其亦不幸甚矣。读屏翁所与高山及士能书。字字令人酿涕。彼跳踉者能不怵然。冠峰日录创见。不胜骇惑。师说之被诬久矣。逐条痛卞。恐不可已矣。而深恨其书之不早出于世也。能评固好。间亦略效迷见。并乞采亮焉。自馀只冀为道自重。以副远望。
  别纸
 玄冠峰黄江语录曰。先生出示中庸天命之谓性啚云云。
命与性对待言之。命在天而性在物。程子所谓天所授为命。物所受为性是也。总会言之。命底即性。性底即命。系辞所谓各正性命是也。分看合说。各得其义。要非一定而不可易者也。故以总会言之。则凡论性命。皆可合说。以对待言之。则虽就中庸首句。不害其分说。先生之以命性分属继成者。盖于首句之上。别般以对待说出。以著其色相脉络之有在天在人之分。而本非以天命物性截然不可复合者也。是则朱子已于或问。以命性分属天人。尤翁于看书杂录。以继成分属本然气质。盖皆先生之意也。大抵先生之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9H 页
论。专意于发明人物有生之初。便已有气质之性者。而非为论性善而发。故其语势有时有偏重处。而大意则固自皎然。观其答嵬岩书改本。有曰子思天命之谓性云云者。则可知先生主意之所在矣。不然继成之通为天命。啚解著之详矣。中庸章句则又以天命系之于气以成形理亦赋焉之下。则先生岂于是未之察耶。诚以讲说体段。自有主意。姑就其本文正义。特地说得人之见未到处。令人以意会得。而二子者见解力量。既未几及。又不肯屈意承受。以究其会通。乃敢轻信己见。大言来卞。而殊不知自先生观之。其所极意张皇。无非先生草藁中以陈复见漏者。其亦不自量甚矣。
 况天命之性。以理绝不同当之。则子思非言本然之理。乃言气质之性可乎。
五常之性。对善恶之性而言。则善恶为气质。五常为本然。对太极而言。则太极为本然。五常又为气质。是则太极啚各一其性注。朱子既以气质言之。各一之性。独非天命五常之性乎。大抵气质有因杂之别。因气质者。阳健阴顺是也。杂气质者。刚柔善恶是也。五常之性。谓之刚柔善恶之性则不可矣。而谓之阳健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9L 页
阴顺之性则可矣。先生之论。盖在于健顺上。而二子之争。每在于善恶上。宜其说愈多而听愈惑也。
 考出大全答南轩书以进(止)自当快释前见。
先生之论。本就首句上。推演为说。别备一义。则今此證援。自是己见之昭陵。快释前见之教。无乃有意而发者欤。
 先生曾教之曰如微物中蚊蚋蚤虱之类。各得一气而不能全得五行之气(止)凡物皆得五气者是矣。
五行之气。大纲言之。则金有金之气。木有木之气。而五行各一其气也。细推言之。则金亦具五气。木亦具五气。而五行各具五行也。两说备然后。可以语五行综错之变矣。先生之始言一物之不专具五气者。大纲说也。终言凡物之皆具得五气者。细推说也。大纲与细推。各是一义。互相发挥。则前后之说。未见其为得失矣。然五常之名。即指五气正通之气之理。则人物偏全之性。初不关于五行偏塞之气之具不具矣。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0H 页
与权亨叔书(丙子)
问闻之阻。殆同隔世。区区瞻咏。何尝一日弛也。昨对令胤。始审迩来静履启处对膺珍卫。欣泻洽当对讨。弟亲年洽满八耋。喜少惧多。情私不可言。近避湖上疠患。来留京第。微官不能无事。日闻程课。作撤无常。旧闻日湮。新知未生。恐终无就而止耳。自怜奈何。每想吾兄林下静养。日有晋益。翘首憧憧。不任欣艳。师门遗集。才自黄友所推来。影帧比得卞姓画工。始拟付役。而事巨力绵。了当未易。奈何奈何。从祀允请。士林同庆。人或以籍力荡党为未光鲜。而此亦昭昭必伸处。向日倒戈者。皆出于当日山斗之仰。则毕竟事成于其手。自有不可诬者存焉。吾辈所恃者此也。其所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0L 页
快活。有足甚焉。然朝廷气色。或不无继起之意。近日事多有不可料者。亦未知何等怪论乘时而发矣。顷拜渼湖宗兄。论此甚悉。仍历举其文集中句语。打破平生怂恿伎俩。甚快人意。筵话有腾置者。玆以付送。一见可以仰认 圣意之所在矣。顷因李君元灵。闻兄有书无答之教。弟则果未承见。未知付送何便。有此浮沉耶。如或有碍眼语。则尤可恨叹。昨冬有士友间传说。极欲奉闻。而有烦于笔札。姑未果焉。今因令允说破。快祛胸中之疑郁。传说之不可信如此。良可叹也。
答权亨叔书(壬午)
先集闻已讫工。深幸大役之终有成就之日耳。师门遗书。顷闻湖中所传。则所谓删汰之论。岭伯专主。而执事亦和成云。故心甚讶之。今承示喻。盖是传者之讹。韩丈之畏约成病。本来如此。今无足怪也。然数本誊出。料理他日来示。亦与迷见有异。拾遗之过多。虽甚可闷。因此说并与刊役而废却。则得无近于因噎而废食乎。一脔知鼎。不在多寡。一二篇章之见漏。无足损益于原集。文字刊行。所关甚大。以此易彼。轻重悬殊。况恩怨之少定。终难预料。机会之挨过。殊甚可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1H 页
惜。迷意韩丈所执。终难移易。则拾遗五册。留待他辰。若来示之为。而其馀文字。从速始役。以啚广传。恐是不可已之急务。悠悠今日事。朝不谋夕。环顾同门。实无属此役者。目下之举。实是千载一时。何可容易排却。以重后悔耶。切望更入熟商。以幸大事如何。元集中农岩四七辨及寒泉诗跋。本为百世之忧。而二老集中为虑争端。既拔此两篇。恐无事于辨明。此亦留待他日。未知如何。曾以此意书议于韩友。而尚未见复。执事或已关听否。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1L 页
与权亨叔书
声息之夐阻。殆同隔世。虽在丧祸疾威之中。一念耿耿。不能已也。岁华荏苒。春事向烂。伏惟辰下。静养诸节。对膺休吉。向里工课。日益精富。无由承闻绪馀。则只切瞻咏而已。弟苫块馀喘。疾故缠躯。年力衰迈。旧闻日疏。无足奉闻。奈何奈何。师门遗集。岭营以后。更无成就之望矣。黄台为箕伯。有意于更举。倘非此台则何能办此。深庸钦叹。第黄台之意。专在于精约。凡系忌讳文字。如农渊玄拙诸老卞说。必欲一并删去。以待日后追刊。而同门中弟与老兄。若合是议。则决意始役云。盖其难慎之意。实出于忧深虑远。而所执甚固。猝难移易。未知盛意以为如何。迷见则门下诸议。归一无望。来头事变。亦难料度。坐失机会。殊甚可惜。诸卞之见漏于元集。虽涉怅然。而既欲以续集追行。则又与永删有异。所争不过先后迟速而已。与其虚度事会。杳无完就之期。孰若精抄趁就之为。得失悬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2H 页
殊。故已以此意奉复于箕伯。此后进退。惟在高明之裁处。切望即赐的教。以决成毁。如何如何。
答权亨叔书
向荷荐存。迄庸欣泻。忧病相将。久稽奉复。不敏良愧。秋气益清。伏问味道动止对膺神卫。瞻溯不能已也。弟一味沈扰。蒙无晋益。深恐担却此生。自怜奈何。师集事议论携贰。出场无期。要得老兄一言。以决成毁。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2L 页
及承来教。又非执一之论。殊切闷郁。晓喻韩丈。刊就岭本。不但盛见如此。同门诸人。孰无是愿。独奈韩丈之终难解惑何哉。春间韩丈载来原藁各本。而所谓自抄本者。凡系论难儒贤文字。了无商量。一切删没。故累日相持。多有所添录。而至于农渊玄拙诸卞。则终自牢执。断不回头。遂以是转进箕营。誊出一本后。得老兄书以农渊脚下说为證。而亦未得力。盖其伤虎馀悸。已成痼𤹂。难以口舌晓解。不特此丈然尔。黄台之见。亦与偶合。必以诸卞添入。则初不欲出力担当。岭营之前事一验也。虽未知其所见之果如何。而主事者如此。出力者如此。则事之不谐。从可知尔。鄙意顾此四篇之见删。虽甚可惜。较诸原集成毁。轻重悬殊。姑依两公所愿。先将原集登印。自馀四篇。并与退劄等诸篇。合为一书。则不过数卷册子。省役甚多。此则弟欲自当稍看事力之乍集。别为印出。而姑勿分布。庄之深箧。以俟是非之稍定。即弟之区区所商。而又与韩丈讲定者也。然则编集之略分前后虽欠。目下事面所争。不过俄倾间迟速。而毕竟为全书则一也。且所谓后集。虽未即行。既已印置则终成布行文字。而吾辈大担。从此可释。虽死目亦瞑矣。此后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3H 页
万一之幸。众议归一。财力复聚。则更取前后两集。合成完书。若今日尤集之议。则岂不诚事事便宜乎。倘或排却大役。失此机会。则原集卷秩。殆近卅馀册。工役之浩汗。决非绵力可办。设或日后议论归一。是非稍定。而事力未集。何能完就乎。今以事势言之。众议之归一。容或易也。事力之完聚。决无望焉。况其来头事变。又未可必。则此岂亢意缓步之时乎。吾辈正宜明目张胆。聚精会神。无论事体规模之如何。苟益于刊事。无不用极。即今日之急务也。湖中诸益。既不审度此等事情。且于诸卞。看得太重。与其四篇之见漏。无宁刊事之勿就。胶守角牴。必欲沮止而后已。韩丈则岭营偾事之怒。转成层激。目下光景。已极不祥。而倘若玆事又致涣散。则其头势不但止此而已。其为不幸。诚非细虑。高明于此又执两便之论。完备则诚有之。第此可以易办。则高明何不自办于今日。又何不于岭营时办此乎。高明之所未办。弟何能办之耶。张𧩻之證。盛虑可谓深矣。执此反隅。拾遗数册。尚有是虑。则全书之留待。独无是虑耶。机会难逢。世故层生。转辗蹉跎。遂至湮没。则胶固误着之失。不特为拾遗数册之比。到此地头。诸益虽或悔恨千万。顾何补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3L 页
于师门已误之大事乎。诸贤每以迟出留待。为持拄之把柄。而所谓迟出者。迟却几岁。所谓留待者。待夫谁人耶。今日人事。朝不谋夕。决不可迟延岁月。子孙门人。今无可望。则世级日下。人物渺然。此后大人之可属是役者。难保其必出。设令天意助道。获遂众愿。挥斥目前必可成之机会。迟待日后不世出之大人。果是为师门万全不败底道理耶。以弟迷见。诸贤所执。终不免郎当。退劄封事之见删。今承来谕。虽不无委折。而此外所删亦多。其论道统及尤谱等书。无非大议论所关。至于杂识内外篇。诸贤亦皆以为看作经传。而一并置之删没之中。推尊经传。仍又删没。何所据之义也。既已无难于以上诸篇之删去。而独于此四篇若是固执者。得无近于缌小功之察者耶。况其广庵之役。诸贤不与韩丈相议。师门子弟。初不欲干于遗集则已。既欲参涉。则以其意见之不合。摈而不与。在吾辈道理。果何如耶。又况原藁中已经师门修润者。亦皆认以后人添删。而一切反易。进退损益。义例差错。以此举措。何以服得韩丈之心哉。虽以四篇文字言之。义理本源。已尽畜底于原集。书札及考录两书。顾此四篇。即其支流馀裔。而鄙所私商则又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4H 页
在于两边言议之表。存之固无大益。删之亦无大损。况其删之者本非投水付火。存之者不免反上落下。韩丈之必欲删于原集。置诸拾遗者。即朝三暮四之见也。诸益之必欲取诸拾遗。存于原集者。即朝四暮三之见也。弟则一付之朝暮三四之间。不欲与之费辞力争者。区区拙见。而若以是妨碍于原集大役。则本末倒矣。轻重错矣。决是不思之论也。难从之请也。然自愚观之。农渊诸卞。固不足深讳。而退劄以下诸篇。亦本无可讳之端。谓之是非。谓之忌讳者。特自家见得不明故耳。既不得自办物力。自主意见。凡所谓犯讳文字者。通同载录。则无论岭本与箕本。其为不满于此心则一也。等是不满。则无宁完役之犹为差强之幸也。虚持体貌之论。沮败完决之役。毕竟失和于韩丈者。可谓进退无据。到处狼狈矣。如弟愚迷。不愿效此。所望于高明者。必有的确一定底论。足以打破群疑。事或结末。而刊就岭本之教。已作湖益声援。至于晓喻韩丈。则已试蔑效。必不可成之事。而在弟又是莫苦之弊。政人之攻弟者。动辄以高明为资斧。其为闷然。不特止于失所啚而已。玆事相持。自来崎岖。韩丈之固滞。黄台之偶合。已不啻几重锁钥。高明之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4L 页
论。又一复岭。而若论其为说快活。易于奉承。则反不若湖益沮止之说。诚不知何时透尽此关。超登彼岸也。自有此事。疑怒四至。非情之诮。不一而足。苟取自便。岂无其说。而诚以师门大事成败关头。明知其不然。而不忍苟同于众。故玆敢不避烦复。覼缕至此。倘蒙俯谅否。夏间明湖韩丈动于诸议。疑惑转深。及得鄙说。释然而归。说与亲知。旧疑颇释。远外传闻。终不若对面说破而然欤。相望落落。奉际无期。不得不以一书替伸。书固欠详。意则可见。深愿明者开释而亟赐镌教。以完大事。如何如何。
与权亨叔书
斯文不幸。屏溪函丈。奄弃后学。山颓梁摧。士林焉放。平昔宗仰。无间及门。今遽伥伥。悼怛曷极。窃想老兄一般怀矣。伏惟穷冱。味道动止茂膺神卫。向上工课。日益富有。闻问之阻。殆同隔世。此固弟之过也。而亦有主意存焉。盖自刊事以来。众怒丛集。少涉株连。移怒转剥。明湖所遭一验也。杜口省愆。以啚自靖。情契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5H 页
如高明而未敢以姓名烦通。诚恐因此疵类。重贻明者之累耳。未知高明谅得而俯恕否。大役之不可失时。文字之略加存删。已悉于前日往复。今不必叠床。而拾遗之追后更举。前头事故不可知。宲有延拖湮没之虑。故不得不一体始役。重得罪于牛丈者此也。今幸两本俱已完役。初意拾遗则刊而不印。以待是非之稍定。更思之。牛丈过举。转益层激。既有火书斫板之喝。则来头变怪。亦难料度。不得已印出略干本。以备不虞。此非弟之本意。事变层生。处变之道。又不得不如是矣。原集节目。一遵老先生遗集旧例。盖塘屏两先生手自编定者。义例纯正。明有来历。可以百世不惑故耳。所谓岭本全主年条。箕本全主年齿。两本较看。年条胜于年齿。而局滞则同。均之为失矣。自馀句语间或不无略略删节者。而此则无益于义理。徒妨于眼目。议者抉摘。必以罪我。而知我罪我。要在人看得如何耳。既印之后分布为急。而区区自处。惟以先难后获为正义。盖此登梓自是大役。期会不可失。而若其分排。则不但人人可办。一朝可为。难易固悬别。且师门子弟既不愿受。则自我分排。终涉专擅。故已与明湖丈相议。姑为庄置湖庐。以待牛丈之解惑。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5L 页
而至于屏溪邻德之地。高明渊源之所。不可以常例论之。一本奉质。在所不已。第此扫尘之役。愈往愈多。必待完本之成。而因循到今。遂成千古之恨。莫非不敏之罪也。痛恨何及。原拾各一本。玆以奉呈。览后勿烦人眼。以滋多口如何。原集板本。就本邑直指寺楼。别为库轩以藏。且买楮田。付诸寺中。使僧统料理守护。以寿其传。拾遗板本。不欲烦人。依初约输送贵所。与同异记闻两板同藏。则可无疏漏之虑。此后事惟在高明从长区处。鄙之智虑则毕于是矣。大抵此役。与黄台相约。本以活字经纪。芸馆新令。不许外邑。故黄台变计。使弟更谋登木。物役太半不足。而随入更谋。申托丁宁。故恃而始之。意外黄台不淑。既始之役。有难中撤。破东补西。艰辛𦇯缝首尾三载。堇堇卒役。积债尚未了当。其间狼狈。何可胜喻。校雠之役。同门诸益袖手越视。无一人来相。簿牒倥偬之中。独当此事。劳心劳力。不欲提说。而毕竟以此见阻于牛丈。天下固无理外之事。而今乃有之。末世事变。难以常理料得。若以自为计言之。世间愚妄。无出鄙右。傍观固多窃笑。而顾此所执不敢少摇者。诚以同门歧异。特其所见偶未及焉。则不过为公过。鄙则明知事机之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6H 页
必成。而动于目前利害。挨过可乘之会。则我师门在天之灵。倘或不昧。窃恐可罪者在此而不在于彼矣。同门诸贤。若或有悔悟之日。而反以鄙之初不力图归咎。则鄙虽有十口。无以自解。所以排却众谤。作此妄举。而犹不自悔者也。微高明则无以道此。玆不惮披露。倘不以覼缕见罪耶。万万非远书可既。惟在默会。只伏冀为道加护。以副远望。
与权亨叔书
令孙夭惨。不胜惊愕。德门荐戚。何若是孔酷耶。衰境疚怀。想无以堪抑。尤切驰念。不审霜寒。服履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6L 页
动止神卫。服弟丧威以后。衰病转甚。自春徂秋。宁日常少。已极自怜。而转头之顷。除服隔日。情事悲陨。尤难形喻。牛坪丈奄作古人。师门宗嗣之零替。无复馀地。其所伤痛。非特悼亡而已。闻已入地。以文舒怀。病未遂计。益令人茹恨。顷得明湖书。谕以善后之道。其意则可感。而不知我则甚矣。平日举措。设或妨人耳目。而此不过病气所祟。则本不芥意。到今岂有他议。印集要弟分排。而不但有有待之嫌。误字尚未毕捡。俟其完役。难以时日为期。且闻以杂识数条语。南少辈敢怀愠怒。不无激推之虑云。风色颇不佳。鄙意姑为留置。以观来头变动而处之。盛见则以为如何。年谱已尽梳洗而今成完本。卷数当至几许。曾见林崖本。疏语及筵说入录者太长。遂至于数卷之多。愚见疏说既载元集。则不必叠录。一切裁删。专用老先生谱体。则或便于览绎。未知如何如何。相望落落。无缘对讨多少。临纸不禁纡郁。
答李仁伯(尚元)
匪意勤访。慰感交至。居僻且病。未奉一书伸谢。徒切怅叹。即此惠牍郑重。先施之未能。不敏良愧。返税有月。所慎履玆令节。计即向安。弟汤忧乍霁。职事病递。审理几书。心境稍觉安闲。别纸录示。略控微见。大抵妇人袭用深衣。非高明自创之说也。即古礼本然。而亨哀之会疑相难。已是未晓。至于大袖衰裳云云。尤涉可疑。妇人之深衣衰裳及大袖长裙。其制各自不同。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7L 页
深衣则一如男子之制。而但色青黑而缘用纁。此则用于袭敛者也。衰裳则衰制并同男子。而但无带下尺及左右衽。裳用六幅。交解十二连缀于衣。此则丧服古制也。大袖长裙则上衣下裳。不为连缀。此则开元以后制。而家礼代衰裳者也。凡此见于通解及备要。不啻明白。而今乃滚说。太无分别者何也。盖古者男女之丧。通用掩与深衣。而东俗于妇人。用女帽圆衫。欲其别于男子之制耳。此亦不无义意。故好礼之家亦多用其制。今若从俗则当用圆衫。从古则当用深衣。而深衣自有其制。本无可疑。所谓㡇子有无。连裳与否。为说多端。殊未可知也。野服之制。不知出于何书。而既异于尤翁所录。且其制㨾前后易次。十二幅三重积叠。不知其有自然底法象。反不若前三后四之为有据而便于服着矣。未知盛意以为如何。乞赐更示。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8H 页
答族兄伯三(教行)哀书
师门遗集事。信有源委转折。而传说未免爽实。哀执事既未详悉。则宜其忧责之备至也。迷见自外面言之。虽不无造次异同。而其实前后一见耳。广本精备。诸贤之用心。可谓勤矣。第未知退劄之首先见漏。所执安在。尊信未笃。虑在起闹。则农渊玄拙独无是虑耶。虑苟在起闹。不特退陶之劄可去。农渊诸卞亦可去矣。虑不在起闹。不特农渊诸卞可存。退陶之劄亦可存也。措置得宜。人心可服。而初头存删。已涉郎当。适足为诸家激怒之端。旁人籍口之资。则所谓拘忌之论。未必非诸贤赞之。笑百之讥。恐不得辞矣。愚之慨惑者此也。鄙志则不然。我先生立言著论。忧在百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8L 页
世。外间雌黄。都付空花起灭。只字片言。安敢自我移动。退劄之自初请仍。非敢故异于诸贤。所重在焉。他未暇恤。寸心炳然。前后无间。至若今日之云。自当别论。诸贤则持论颇严而无力办役。黄台则可办事力而深厌忌讳。从以时伯丈积惴于伤虎之馀。矫激于偾事之初。深忧过虑。牢不可解。宛转拄持。归一无望。残编乱藁。埋没于蔀屋。我师门格言至论。卫斯道扶世教者。更无可显之日。每念及玆。心焉如燬。百尔思之。终无好道。区区下策。窃有隐度于中者。原集凡三十册。姑无论体段规模。六册既先刊行。此后廿册募愿登梓。则其馀编帙。省役已多。继用郡县之力。可卜完就之期。全书毕出。体貌始议。拘此缓彼。得失悬殊。凡所妄想。固知其涉于苟艰。重得罪于诸贤。而不若是师门大役了当无期。未忍袖手傍观以避讥议。则此果出于怵迫是非之意耶。始以此意属托于家季。箕伯闻之。愿与更举。唯而不辞。苦情可见。夫岂乐为。不获已也。咎责之来。固所恭俟。归之于畏忌私愠。则恐非原恕之论。虽然玆事若出于无稽而甚悖于义理。则刊事固急而处义亦重。弟何敢萌心而发口乎。窃念先贤文集续别何限。而未尝以先后为拘。栗翁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9H 页
之筵说。尤翁之经礼。俱成于近百年之后。两书未出之前。栗尤自栗尤。既出之后。未闻以陈言见去。此则前例之可据者也。虽以体貌言之。师门文字疏通纯粹之中。济之以严正缜密。虽于短简尺牍。意象昭著。读未终篇。固已领略。况于原集所载弘纪指陈。万目毕张。如曰主理主气。二歧之说也。曰明德之主虚灵。释氏之见。曰心之纯善。禅家之宗旨。曰率万世归夷狄。尊许衡之论。名理一出。铁限已立。古今异论。同归此科。农渊诸老之说。固皆汇分而照应。正所谓辞约旨博。而严正之义。自著于其中。何必以某也禅耳。某也鲁耳。随人指名。若现告之为然后。方可谓十分尽严乎。又况诸辨中所可商者。特其数三篇章。甚妨人眼目者。自馀平说论难。亦何可一一留待。全没其立文本意哉。若其所商诸篇。奉属于后编。鳞次刊行。事在早晚。则编分前后。义例整齐。前集纲条备。而后集證左明。详略相因。巨细毕举。论以大体。固莫若一统并陈。而虽不出此。亦未见其体貌之不成矣。至于邦礼二条。高山平日有所酬酢。故向日谈间。果有搀及。而初非拟议于删仍。则并入科勘。传之者误耳。非愚之所知也。誊本传守。岂不贤已。而第念全书百件策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9L 页
在面前。而严辞挥斥。惟恐或就。乃反冀幸于十馀件誊本。取舍得失。未知其如何也。欲议则议之。弟不敢挽之。而窃恐韩丈决无听从之理矣。在昔遂翁以斯文宗匠。当世大老。为师集立论。无不用极。而万义宋丈以渺然后进。笃守己见。先生存而不论。一任其裁断。精义所存。有可以体认者。吾辈地处较诸遂翁。不啻霄壤。告祠誓墓。又所无于当日者。先生之所未办。吾辈能办之乎。虚拥存体之名。酿成失和之变。毕竟贻害于师门大事也决矣。东败西丧。到处狼狈。哀执事之见。无或未及于此耶。机会一失。世故难必。荏冉(一作苒)之间。日月逝矣。吾辈齿发。具属残年。蒲柳之质。一朝溘然。则孱孙零落。草稿未脱。剞劂大役。非所可论。恐无人展看此书。狂瞽之言。后或有追思之日矣。然今日之事。出力者箕伯也。董役者韩丈也。弟则不过一陈迷见。要尽在我道理而已。成之毁之。主事者有之。恐不必专责于不敏。忧懑所激。言不知裁。倘蒙俯恕否。不任悚仄。
答宗兄伯三哀书
刊事迷意专在于及时完役。太上工力如可自办。议见如可自主。则自退劄以下。凡系论理文字。无一篇见漏。使我先生苦心撰述之意。毕著于世。即弟自初至愿。而为今日分外大幸也。抑其次诸贤能办事役。刊就岭本。则退劄以下杂识封事道统等大议论。一并见删。虽云不满于鄙意。刊事之粗完。犹可为差强之幸也。又其次黄台之忌讳。终难弛虑。牛丈之畏约。终难解惑。众议无赖。箕本就印。则农渊诸卞之终归拾遗。实有大煞不平。而遗集之过半印行。犹可为下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00L 页
策之幸也。至若胶守己见。排却大役。挨过好机。转成蹉跎。所谓百世留待者。竟至于百世湮没。则胶固误着之失。犹属诸贤日后悔恨。而师门大事。将何所止泊耶。此则极无谓大痛心。不幸之甚者也。蒙迷之见。终未顿悟。不敢苟同于诸贤者也。后本之属谁。哀执事之虑。可谓深矣。窃念拾遗数册。省役甚多。同门未死之前。安知无一二妄騃冒没而承当者耶。此不必费虑。而区区所窃惑者。哀执事之所信。在于百世而不在于当世。以不信当世之心而推之百世。则全本之留待。终不免危道矣。以信及百世之心而推之当世。则馀本之托。似无不成之理。在当世则持难于馀本。在百世则取必于全本。如弟愚迷。终莫省其所以也。乖激之忧。弟实有之。而所忧者忧其乖激而沮败于大役也。苟利于刊事。乖激不可恤矣。徒忧乖激。不恤刊事。可谓本末倒置。此亦未解人言之一端也。然除却许多说话。切乞诸贤纾究博询。端的道破某人担当是事。某岁完就是役。则设或退计三二十年之后。主掌有人。归属有所。此外苟难。不必强作。牛丈虽今日始役。鄙则无难于明日背驰矣。幸勿以是为虑。如何如何。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01H 页
答族兄伯三哀书
荐荷頫存。蒙赐已多。矧谛暵乾。哀候有支。区区慰泻没量。居诸已迈。礼除奄过。孝思莫逮。何以堪处。悲系增深。满纸忧诲。牖欲同归无过。甚盛德也。感刻良挚。第覸所释鄙说。颇失言者本意。岂弟之前书终欠明备而然欤。殊切悚恧。非不欲逐条奉对。不但迹涉分疏。窃恐见笑于卞庄。谨以一默仰谢。倘蒙俯谅否。鄙书如不毁弃。更取详绎。当见鄙意所在。弟亦有一分知觉。岂至如来疑所云。义理有本末轻重。事机有缓急先后。二者不可偏废。论人物看文字。自有本然权度。苟不入里体认。徒从膜外求之。鲜或不至失人而误事耳。此意明于考亭书中。吾辈所当交勉者也。春间权亨叔抵书。科勘甚严。后得明湖一言。旧疑夬释。亨叔仁人也。一腔子虚旷。疑之固真疑也。释之亦真释也。视人之胶固自是。转动不得者。其地步阔狭何如哉。哀执事他日对明丈。得其颠末。则其所开释。安知不若亨叔之为也。所望于哀执事者。不后于亨叔。敢一诵之。然而有馀疑。则弟虽懒于笔札。为执事一复。亦未晚也。病暑昏涔。伏枕艰草。只冀节哀加护。
与黄台景得(仁俭)
春序向烂。伏惟辰下。宣候诸节。茂膺百休。仰慰且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02H 页
弟苫块馀喘。疾苦缠身。自怜奈何。遗集之役。执事有意于更举。仰认盛义。不胜钦叹。自夫师友道衰。此义之不讲久矣。滔滔是口谈山斗。临事规避。而执事之前后所处。撝谦与尽分。各适其宜。何其异于今人之为也。文字修正。谨与韩丈诸从氏及妹兄诸益。参互烂商。凡系碍眼者。一并留待。可以览悉。而犹或有未叶意者。更加商定。恐未为不可矣。顾此所执。专在于从速就刊。若尔篇章之随议删仍。犹属馀事。不揣愚鲁。妄当是役。同门四面之责。已不胜其喋喋。而所恃者惟执事在耳。苦心所存。想或俯悉矣。第闻湖中诸贤。移书挽役云。其意出于难慎。则未尝不美。而论以事情。恐是不深思之见。取舍得失之分。执事者见得明而说得详。固知其不见挠于诸议。而区区过计。犹不无馀虑。则甚矣惑也。韩丈初计。拟自京里誊出正本。而事巨力绵。了当无期。实有稽缓后时之虑。佥议莫如委进营中。以图速完。韩丈则持难于衰境撼顿而所重在焉。不得不劝起以送。前此妹兄以此转闻。计已关听矣。事贵神速。官事难必。如或有一分推移之道。则虽于夏间。姑先始役。陆续拮据。恐或为得计耶。营中付役。事甚便宜。而来头事机。若或有径撤之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02L 页
弊。则狼狈滋甚。虽云工费稍加。万全之计。终莫若在京经始。未知亦入思谅否。其详都付韩丈口悉。玆不复烦耳。万万非远书可既。只冀对时加护。以副公私之望。
答沈圣游(观)
来示程工之羡。传说过矣。弟于此事。虽不敢全然抛却。而质鲁气懒。既不能自强。从以忧冗薰心。抖擞日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03H 页
间。悠悠时多占分数。自视歉然。何能起人艳羡。每想吾兄勇往真积。脱然于物累。未尝不倾倒向往。思欲与之盍簪请益。而其柰江山见阻何。只自向风驰情而已。明德说界分精微。固非蒙陋可勘。然重违勤教。略效迷见。惟高明裁择焉。明德之主心而言。来谕正与愚见无异。而但下语径庭。似未免专主虚灵。此则不能无疑。盖明德之义。就章句上看。则既曰虚灵不昧。又曰具众理应万事。具之应之。皆属于虚灵。此所谓主虚灵而言者也。然既以具众理应万事。兼释明德。则亦不可离性情说德矣。来谕所谓明德若不可主心。则心亦不可离性而单言云云者。终涉听莹。心则固可离性而单言。明德亦将离性而单言欤。愚所谓主心者。即指其统性情而所主处在虚灵云也。非如高明之单举而偏说耳。朱子所谓虚灵不昧四字。说得明德意已足者。盖包得性情而言也。非专指虚灵也。高明之引此为说。恐失本旨。大抵明德。即朱子所谓本心。程子所谓仁义之心。既曰本心仁义之心。则心固为主也。曰本也仁义也。则义理何尝离得耶。高明之见。不应如是谬误。无乃命 之际。或不无差失而然耶。惟望更下一转语。快示的确之见如何。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03L 页
答沈圣游书
前月惠复。迨玆慰泻。苦未讨便。久稽修谢。只切悚叹。信后凉生。伏惟辰下。几案住在何所。定省博约。俱膺康休。区区瞻慰。弟亲癠少可。比寻江庐。日间伎俩。姑依微分。且距敬斋密迩。时有往还讲讨之乐。堪向故人道者。长者一出之义。禄仕盖为主。而来谕有嫌素履云者。殊未可晓也。夫出处大节。贫约常事。如其一出。真有可嫌。则轻重之分。不啻显殊。亦乌可坐一贫字而有所屈挠耶。大抵学者出处。有异于天民逸士。一则量力。二则量时。于斯二者。俱无可嫌。而不食君禄。饿死沟壑。终非吾儒法门。长者素履。未知如何。而师门雅言。本自如是。故鄙于日前。果有劝出之书矣。明者之意既然有殊。则何不以一书请止耶。明德说比前颇详。始知高明本意所在矣。然静窝论德。鄙亦曾闻。而以为明德者。即心之虚灵,性之本然,情之善一边。总合而名者。而所主处在于虚灵云云。未见其与高明之说有所异同矣。大抵明德之说。得其本义而言则谓之心可也。谓之心性情总合可也。而但或骤见则所谓全主于心者。太无转节。易生病败。盖心或有兼指善恶言者。或有单指灵觉言者。混沦说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04H 页
去。不复分别。则或认以明德为全属于灵觉之体。与善恶之混矣。终莫若以为心性情总合。而所主处在心之为完全无欠。颠扑不破矣。若以孟子论心之说言之。则尽心之心。便是明德。以此心谓明德则固无不可。而若或混看于心不若之心。则其于明德之义。何等丑差。故谓之心则曰不可。谓之本心则曰可。均是心也。而下一本字。面目顿胜。自无相混之嫌耳。且心与明德。说处不同。心者对性而言也。明德合心性情而言也。二者如无分别。则其曰心者足矣。何必更作明德名目乎。心统性情之有善恶。来谕然矣。然鄙意亦指其本体而言也。记闻录亦以心统性情说出明德。故偶自引用矣。章句分节。来谕未晓。自明德止得乎天。当为一节。自而虚灵止应万事。当为一节。上一节包下一节。盖明德者。即得乎天者也。得乎天者。即虚灵不昧以下事。若以虚灵全属于得乎天为一节。则语意似以为所得乎天者只是虚灵。而具众理应万事。无所与矣。此果为明德之训乎。幸更商之。如有未当。亟赐回教焉。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04L 页
答沈圣游读易劄问
 师象怀万邦。
君之赏功得正。故万邦怀其德也。
 上六小人勿用。 本小人则不可用此占。
小人虽有功。遇此爻则不可望其有爵位之赏。
 小畜彖传健而巽。 本阳犹可亨。
巽虽巽而乾则刚也。有进行之象。故曰亨。
   密云不雨。 本其气犹上进。
阳气上升。阴弱不能下压。则云自升扬。雨终不成。
   象懿文德。
文德谓容䫉辞气也。
   初九复自道。
初远于四阴而不为小畜。故由其道而进复耳。
   九二牵复。
在中不失。故牵于初阳而进复也。
   六四血去惕出。
血伤之灾去。惕怵之忧远耳。
 履彖履虎尾。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05H 页
兑在后而乾在前。踏履随后之义。
   九五夬履贞厉。 传虽得正犹危厉。
九五得中正。诸爻无敢违拂。则易失于自专故曰厉。
   九三勿恤其孚。 本孚所期之信。
不患否期之将至也。
   六四翩翩不富。
富者人之从之也易。而不富则人亦不从。不待富而从之。则其进也可谓急矣。
   象失实。
六四之易进。以其所处者。本非阳位故也。
   
上六贞吝。 本虽得其正。不免于羞吝。
不争自守。可谓贞矣。自守而不能攻贼。可谓羞矣。
 同人象类族辨物。 本审异而致同。
假如马与牛处。则审其马牛之异。而各致马牛之同。分类之意。
 谦象裒多益寡。
取其多者。以益其寡者也。
 随六三有求得。
四阳处臣位之极。故六三随之。有求必得之象。
 观彖传。 本圣人之所以为观。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05L 页
观是为民之所观。
  上九 本有宾主之异。
九五居君位。故观己与民之德。上九虽在上位。亦非临民之位。故只观在我之德。此五与六有主宾之异矣。
 贲上九白贲。 本贲极反本。复于无色。
丹青久则剥落生白。贲者白也。
 复六四中行独复。
人之复善。若非当然之道。不可以表出称吉。
 无妄六二不耕穫。不菑畬。
耕而求穫。菑而求畬者。犹有期望之心。
 大畜彖不家食吉。
六五居君位而柔顺。故能尚上九而置之尊位。此乃尚贤之义也。
   六四童牛之牿。
施木于牛角未生之前。则制御之力易也。
   六五豮豕之牙。
阴之止阳。初则微而易止。二则阳渐长而止之难也。
 颐彖传观其所养。观其自养。
观其所养。以德而言。观其自养。以饮食而言。养德养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06H 页
形。自是一事。故二者并行不悖然后。为颐之道也。
  象传观我朵颐。
主阴而言。故曰我。阴讥阳之随己求食。
   六二拂经于丘。
阴以求食于阳。阳以食阴。故六二求食初上两阳。而皆非正应。故有拂经于丘之患。
 坎六四纳约自牖。
牖讽谏也。牖是通明处。谏自明处易入。故云纳牖。
 遁初六遁尾厉。 本晦处静俟。可免灾耳。
遁后于人危矣。以是而往。终不急遁。则灾必随身矣。
 
晋初六象传独行正也。
初六怀德欲进。而上无应援。是以正独行也。九四正应而不中。故未应。
   上九维用伐邑。
刚健者不可以轻进。故惟利在伐小邑。以刚而屈于小邑。亦可谓吝矣。
 睽初九丧马勿逐。
初九于应。有失马勿逐而自来之象。见恶人世乱之时。君子用弘量容恶。以至化也。应非中正故恶。食同德故无咎。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06L 页
六三其人天且劓。 本邪不胜正。终必有合。
上九刑三。
   九四遇元夫交孚。 本同德相信。
同德者。上下卦皆阴故云。
 蹇六二匪躬之故。
为君尽瘁。而非其身私故也。
   九三往蹇来反。
不往则反。如反归故乡之意。
 解彖无所往。其来复吉。
当解乱之时。小有不解者。则当往解之。而不可迟延以致扰扰之端。
   六三负且乘。致寇至。
当负者乘之。则已踰分矣。盗贼之来。何可防也。虽处之得正。亦可羞也。
   六五有孚于小人。
小人之退。即君子之解也。以退为验。
 损彖。
损益者。损益乾坤二卦也。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何以用损之道。当损之时。虽二簋之薄。可以行祭祀。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07H 页
彖传损下益上。
损之义。以下养上之义。此则泛论。而姑不及于恶界矣。
   九二弗损益之。 本不变所守。乃所以益上。
或有枉己格君者。故欲益于君。先不损乎己之所守也。
   六三三人行。 本两相与则专。三则杂而乱。
两相与。乾之一画。上与阴画相与也。三则杂。以乾而言则三阳杂乱矣。
   上九弗损益之。
益己极则反。益人以不费之惠。 无家为国。
 益彖传天施地生。 本化育万物。各正性命。
乾画下而坤画上也。
   初九象传下不厚事。
为下者不可作国之大事。而上之任下者深。故不得不当之耳。
   六四迁国。
为民之益。莫大于迁都而远害。告于王公。期于见从。而必依于王公然后。可成其益。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07L 页
益之极而反。求益于人。以致人之攻击。
   上九象传莫益或击。
莫益与或击。作两段看。莫益。偏以求益之辞。或击。以人击言也。
 夬九三君子夬夬。
君子果无私昵之弊。则虽若与小人和比。而为君子之所疑矣。终必去邪反正。
   九四闻言不信。
九四当进而不可先人进也。九体刚健。不信人言而先进凶。若信则吉。
 
萃初六一握为笑。
不恤人拍笑而呼而随之然后吉也。一握互艮。志乱妄聚。初与群阴相聚。
 升九二孚乃利用礿。
二阳故有诚信。阳主升故诚信上孚。利于祭。
   六四王用享于岐山。
六四主阴。而阴体中虚故敬。致敬上格则祭也。坤土在上。兑泽在下。山川之象。
 困九二朱绂。
朱绂祭祀之服。离象。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08H 页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
九四苦待初六九二之来。徐徐者盖困于金车故耳。金车兑坎也。
 革九三征凶贞厉。
征革之急也。贞当革而不革也。急则凶。而不革亦危矣。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变革不得已而为者。不可以过为之。
 鼎九三鼎耳革。
革耳则鼎失耳而不可举鼎。虽有美味。何以食。
 
震彖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震惊之时。不失祭祀之仪。长子虽当危乱之时。不失其守。
   六五亿无丧。有事。 本无所丧而能有事。
六居五位。故虽处危乱之时。不失其守。能有为于事。
   六五象传其事在中。大无丧。
其事在中者。谓其事即中也。无丧即中道。可谓大矣。
   上六于其邻无咎。
震在吾邻。则未及于吾身。及此修省。
 艮彖不获其身。不见其人。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08L 页
不获其身。不有我。不见其人。不有人。盖言止于道理。无物我之分矣。
   九三艮其限。
艮其限。上下限隔也。腰胁分裂。上下之气不能流通。危厉之时也。
 渐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
巽为羽而行有渐鸿也。小子艮为小男。厉以阴居阳。
 归妹六五帝乙归妹。
六五并德。不如六三之衣。衣者五在上爻。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兑是羊。无血。出坎外也。筐震木。无实阴也。
 丰六二日中见斗。
日中见斗。为礼蔀所蔽。日虽中如夜。若见北斗矣。
   九三折其右肱。
臣虽有才。而主暗莫用。如有为而折右手矣。
 旅彖 本若可苟者。
若可苟者。似是不安之所。
 小过本义过于阳。可以亨。
阴本不足而阳有馀。阴过于阳。则阴阳相适而亨矣。
   象本义山上有雷。其声小过。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09H 页
雷在天则声大。雷在山则声小。此小过之象。
   六二本义自得其分。
六二过三四而应五则是大过。故不得应五而自守其分。此与他卦应爻例有异。
 大小过之义。
大过之时。以大过人之才治之。小过之时。以小过人之才治之。时之危乱。有浅深之别。人之才能。有大小之殊。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09L 页
与沈圣游别纸
遁通云云。丑悖谬戾。令人掩面。诚不欲提论。而其中所谓朱子说云云者。纵横虚套。听者易惑。未知曾亦讲卞否。朱夫子中庸集解序文。有曰中庸之书。孟子殁而不得其传焉。至于本朝。濂溪周夫子始得所传之要。以著于篇。其所谓著于篇者。即指通书之第七章与第三十五章之谓也。朱子以濂溪谓既得中庸之要。又著中庸于篇。而特载之集解序文。后撰中庸序。则不惟没其周子之所尝著篇者。又直以程夫子兄弟谓续乎不传之绪。则是全没周子也。此其故何也。朱子之意。盖以为濂溪之于中庸。未尝不明言。而犹不若两程之为既详且备。故其所推本之说。不得不只及于两程。而不暇及于周子故耳。尤翁之所云云者。盖亦此意也。今以中庸之序尤翁之说。而遂以为濂溪曾无一言之及乎中庸云尔。则此果得乎朱子与尤翁之本意。而有稽乎濂溪之说者耶。夫以濂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10H 页
溪之得要著篇。而不嫌其全没于庸序。则独于沙翁之论。有何别般可疑者耶。然则我师门之 筵奏与御屏之历叙沙翁者。即集解序之意也。状文之推详于栗尤者。即中庸序之意也。而状文所谓师门传授之语传道最著等句。其所以单举或包说者。又不特庸序全没之比。则引此證彼。不啻吃紧而已。而今乃挟孤陋之见。肆僭妄之习。巧加抉摘。曲成罪案者。多见其蒙且歪也。
与族弟子沈(默行)
顷覆草草。迨玆馀怀。即惟此时。侍学增佳。族人容状依昨。而比日取便。移寓于旸村。闭门块处。涔寂殊甚。何尝不致恋于吾子沈也。子沈妙年求道。志高而气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10L 页
和。他日成就。不可量也。吾甚重之。然一时意气。易得消散。乌头之讥。诚可怕也。不知自家胸中。已存得磨杵截铁意底思否。区区深所望也。心气同异。更加商量。已得融贯否。此系本领工夫。儒释大分。学者不可不先讲。函丈尝以镜火二物设谕。而火尤为衬切。请复演之。夫火之光明。譬则虚灵也。微盛譬则气禀也。光明微盛。通谓之火。则虚灵气禀。通谓之心也。然单言光明则微盛不与焉。单言微盛则光明不与焉。故自虚灵明德而言则心体本善。自气禀美恶而言则心体兼恶。岂其二物而然哉。所指各自不同矣。左右每以心与气禀分为二物。此乃初头受病处也。大抵今之为心纯善之论者。有见乎未发光景。而遂以善恶之说。谓有妨于大本。此皆由于见处偏枯矣。夫未发之前。谓之本善可也。谓之无善恶可也。谓之有善恶可也。何谓本善。心之本体。一于静而淡于虚明。则即此境界。虽谓之本善可也。何谓无善恶。谓之善则善未形焉。谓之恶则恶未形焉。即此地头。虽谓之无善恶可也。何谓有善恶。至静之中。善恶虽未形。而气禀本色。自有美恶。即此本色。虽谓之有善恶可也。凡此三说备然后。方可语未发矣。彼执一而废二者。宜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11H 页
其为说之窒碍也。向日子静所谓心不可言纯善云者。亦有见乎动处善恶矣。然心与气禀。既欲分言。则心之纯善。自无间于动静矣。愚所谓依旧说善者。盖谓此也。未知曾亦默会否。偶因思到。略陈鄙见。盖欲续讲前日未了之案耳。何当相对。展此多少。临纸不觉缕缕。
答同门别纸
鸿山彰烈祠通文末段。深斥衣书推还之说。有曰尤庵临命。付托于遂庵曰栗翁子孙。设欲持去。此异于他物。不可与也云云。则连儒既罚。鸿儒又发文而斥之曰敢以慎勿出给等语。矫诬假托于尤庵先生遗训。做成言语。何等恶习。而况敢为之于不敢为之地云云。噫噫痛矣。此果以一个鸿儒为矫诬假托。做成言语乎。遂庵先生己巳日录。昭载此语。人谁不见闻。而乃敢云尔者。是直以遂翁为假托矫诬也。人之无状。何至此极。此不特诬遂翁。乃所以诬尤翁也。凡人祖先临没时。处置家事。遗训丁宁。而为其子孙者。欲济其私。谓无是事。则是不有其祖先者也。是矫诬其祖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11L 页
先者也。凡于祖先之事。以无谓有者。固为矫诬。而以有谓无者。亦为矫诬矣。今以尤翁付托之语。归之孟浪者。岂非视尤庵如无。而诬尤翁罔极者乎。而况尤翁之以石潭书迹属之遂翁者。乃是朱门古事。其所传受。道之所存。则二先生之为栗沙嫡传。于此可见。而欲为疑乱其授受之事。以有为无者。其心所在。明若观火。至于通文中理气心性等说。断不可与此辈争卞其得失。以伤其事面。置之勿论可也。而至于侵侮尤遂两先生之说。不可不明斥之矣。师门所撰状文中。必以栗尤二先生理气说载录于总论。而继之以遂翁说者。盖以栗谷理通气局气发理乘等说。尤庵从理从气从源头从流行等说。宲是深造独得。前人之所未道者。遂翁形气善情等说。又是发挥二先生之意。深明理气之妙者。故总论中。推本而详言之。其答宋掌令书。又以为吾东方理气之说。实自栗谷尤庵二先生始明。而先师继之发挥云尔。则今此连通中乃曰沙溪所以发明栗谷之意。殆无馀蕴。复有何未尽之端。而何待后贤之发挥乎。此盖以尤翁理气说。不足为有无。而直以遂翁谓无发挥之功也。通文中又曰韩某之说。一何背驰于栗谷也。又曰理气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12H 页
说之虚谎如此。师门所撰。既是遂翁状文。则所载录者。遂庵之言也。所推明者。遂庵之意也。初非师门之言与意。而乃以背驰虚谎等说。显肆讥斥。此岂有一分严畏二先生之意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