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书
书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4H 页
上师门书
湖海一笈。实惬洒扫之愿。而矧乎丈席从容。讲学有绪。上下反覆。莫非圣学之旨奥。耳提面命。出于盛眷之隆至。微分之幸。孰大于此。第素赋虚薄。贱疾弥留。讲席间多旷日。而重贻俯虑于门下。惶惧悚仄。如负大何。归庭后病不离体。且以亲癠兄病。浃月忧煎。前后讲说。未尽䌷绎。所居且左。讨便未易。一书仰候。尚稽至此。种种忧叹。寻常靡释。即自高山。伏承臈月日下书。谨伏审穷冱。道体候神相万安。伏慰之至。而满纸谆覆。诲谕勤至。盛意所在。豚鱼可感。小子虽愚昧无似。敢不铭佩服膺。啚所以仰报耶。信后多日。春序已届。伏惟静中启处。阳和辅泰。区区仰贺。无任忭欣。门生湖居静寂。菽水粗保。而新年一齿。自顾无实。年进学不进。古人之所深耻。中夜思念。未尝不惶汗在面。近将孟子一书。随分看玩。其于奥义微旨。虽未领会。文章辞气。亦自有味。大抵此书辞旨明白。易晓人心目。其如保民养气之方。实为天德王道之要。善读者苟能真知而实践。则这一书似当收用不竭。何必
湖海一笈。实惬洒扫之愿。而矧乎丈席从容。讲学有绪。上下反覆。莫非圣学之旨奥。耳提面命。出于盛眷之隆至。微分之幸。孰大于此。第素赋虚薄。贱疾弥留。讲席间多旷日。而重贻俯虑于门下。惶惧悚仄。如负大何。归庭后病不离体。且以亲癠兄病。浃月忧煎。前后讲说。未尽䌷绎。所居且左。讨便未易。一书仰候。尚稽至此。种种忧叹。寻常靡释。即自高山。伏承臈月日下书。谨伏审穷冱。道体候神相万安。伏慰之至。而满纸谆覆。诲谕勤至。盛意所在。豚鱼可感。小子虽愚昧无似。敢不铭佩服膺。啚所以仰报耶。信后多日。春序已届。伏惟静中启处。阳和辅泰。区区仰贺。无任忭欣。门生湖居静寂。菽水粗保。而新年一齿。自顾无实。年进学不进。古人之所深耻。中夜思念。未尝不惶汗在面。近将孟子一书。随分看玩。其于奥义微旨。虽未领会。文章辞气。亦自有味。大抵此书辞旨明白。易晓人心目。其如保民养气之方。实为天德王道之要。善读者苟能真知而实践。则这一书似当收用不竭。何必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4L 页
更求他书。高山沈丈尝曰。伊川有言曰学孟子无依据。愚则以为孟子正有依据云云。其时听之。未知其然矣。到今读斯书参其言。则方信长者之见。尽有实得处也。前冬归路。历拜寒泉。得一宵从颂讲庸学二书。与所闻于丈席者。多离而少合。始知义理之多源头。学问之多歧路也。但心纯善一说。与玉溪往覆者不同。甚可异也。门生问曰心与明德。同欤异欤。曰明德就善处言之。心兼指其不齐者而言也。曰心既是不齐者。则亦可兼言善恶欤。曰然。曰近来一队议论。以心谓纯善。此论如何。曰心若谓之纯善。则与性无甚分别云云。其时问答如此。玆并录上。而大抵此说似甚分晓。非比向来之谬误者。此必是往覆玉溪后改定之论。其为吾道之幸则大矣。且论时学之弊。徒尚口舌。重为实地之害。而于小子。亦为之深忧。始则劝之以小学近思二书。终又赠之以为己务实四字。淳厚之意。笃实之工。实为后学之所法也。承命以来。尤不胜瞿然。窃念近世为学。不患记闻之不博。讲说之不多。而正于操存涵养。有欠工夫。故口谈性命。心如县旌。内外不相符。言行不相顾。虽其记闻之多。讲学之博。亦无以挤此患矣。鹦鹉之讥。重为今日忧也。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5H 页
近读孟子求放心章。尤有所警省而自惧者也。
上师门书
顷月下书。谨即修覆。而付便未易。尚未付上。悚叹方切。下书又至。伏读自念。惶汗在背。谨伏审春暄。道体万福。伏慰万万。未谙信后体履一向康吉耶。区区伏慕无任下悰。心纯善之说。近日洛下亦有之。仁智异见。义理晦塞。吾道之忧。莫此为大。下示朱子诸说。多日玩索。明白详备。不容后人见解之异同。如见此说而犹以为未然。则朱夫子且不见信。亦复奈何。大抵彼说之病痛源委。都在于心与气质之分为二物。彼以虚灵不昧属心。清浊不齐属气质。而不知这气质也即心。故(虚灵无分数。气禀有清浊。则虚灵气禀。犹可对说。而若心则所包甚大。虚灵气禀皆是心。不可以心对气质而言也。)言心则舍气质。言气质则遗心。分看离说。未尝会合。于是乎心纯善之说作矣。人或以清浊美恶等说难之。则辄曰此气质也非心也。至于千古圣贤论心之善恶处。皆以为涉气质而言也。宛转沉痼。牢不可破。如此为说。虽考證盈车。卞争终年。终无以破彼而入此矣。盖其本领一错。末流难齐。今日明卞。正在于心与气质同异之上。彼若明知是心之即气质。则气质之不齐。彼亦未尝不知矣。其敢以纯
上师门书
顷月下书。谨即修覆。而付便未易。尚未付上。悚叹方切。下书又至。伏读自念。惶汗在背。谨伏审春暄。道体万福。伏慰万万。未谙信后体履一向康吉耶。区区伏慕无任下悰。心纯善之说。近日洛下亦有之。仁智异见。义理晦塞。吾道之忧。莫此为大。下示朱子诸说。多日玩索。明白详备。不容后人见解之异同。如见此说而犹以为未然。则朱夫子且不见信。亦复奈何。大抵彼说之病痛源委。都在于心与气质之分为二物。彼以虚灵不昧属心。清浊不齐属气质。而不知这气质也即心。故(虚灵无分数。气禀有清浊。则虚灵气禀。犹可对说。而若心则所包甚大。虚灵气禀皆是心。不可以心对气质而言也。)言心则舍气质。言气质则遗心。分看离说。未尝会合。于是乎心纯善之说作矣。人或以清浊美恶等说难之。则辄曰此气质也非心也。至于千古圣贤论心之善恶处。皆以为涉气质而言也。宛转沉痼。牢不可破。如此为说。虽考證盈车。卞争终年。终无以破彼而入此矣。盖其本领一错。末流难齐。今日明卞。正在于心与气质同异之上。彼若明知是心之即气质。则气质之不齐。彼亦未尝不知矣。其敢以纯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5L 页
善目之乎。近日商量以为急先之卞。只在于此矣。下示诸说。不但为善恶明證。亦于心与气质一物之卞。最为明白。其为欣幸。何可胜达。阳明卞。前于丈席。谨闻命矣。今此下教。尤为详切。不任幸幸。门生奉老读书。粗依微分。近与高山沈丈。有游观讲学之乐。私幸。
上师门书
早炎比酷。伏问此际静中诸节茂膺多祉。区区伏慕无任下悰。门下生菽水依分。粗免疾病。而秋试在前。举业关心。检阅方策。殆抛度外。自念心身日就荒肆。古人所谓惟患夺志者。深自瞿然。四月下书。五月始自高山伏承。缕缕诲责。伏读惶汗。讲学太多之目。本自寒泉讲劘者。而盖其本旨欲使初学着力于务实之工。初非归咎于讲说之多也。至如小子之愦愦灭裂。曾无多少讲学之实。则方患其不足。奚暇有过多之忧乎。语涉率尔。重贻忧责。惶惧之极。无以仰喻。云峰智字说。下教不啻明白。而愚昧之见。终未免听莹。不敏伏悚。云峰所谓妙众理者。直以智字当之。则果有理上添理。以理妙理之失矣。若以为妙众理者。神明之事也。而神明之所以妙众理者即智也云。则妙之者贴神明。所以妙者贴智字。是与直以妙之者为
上师门书
早炎比酷。伏问此际静中诸节茂膺多祉。区区伏慕无任下悰。门下生菽水依分。粗免疾病。而秋试在前。举业关心。检阅方策。殆抛度外。自念心身日就荒肆。古人所谓惟患夺志者。深自瞿然。四月下书。五月始自高山伏承。缕缕诲责。伏读惶汗。讲学太多之目。本自寒泉讲劘者。而盖其本旨欲使初学着力于务实之工。初非归咎于讲说之多也。至如小子之愦愦灭裂。曾无多少讲学之实。则方患其不足。奚暇有过多之忧乎。语涉率尔。重贻忧责。惶惧之极。无以仰喻。云峰智字说。下教不啻明白。而愚昧之见。终未免听莹。不敏伏悚。云峰所谓妙众理者。直以智字当之。则果有理上添理。以理妙理之失矣。若以为妙众理者。神明之事也。而神明之所以妙众理者即智也云。则妙之者贴神明。所以妙者贴智字。是与直以妙之者为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6H 页
智之事者。语势稍别。而似不至以理妙理之归矣。前后疑晦者。盖在于此矣。伏乞更下指教。以启晦蒙。千万幸甚。且大学正心即未发存养之工也。修身即已发约情之工也。故正心之工。当言于未发而不当言于已发。修身之工。当言于已发而不当言于未发。此正心修身不易之界限也。然窃观或问正心章。以为未感之时。至虚至灵。感物之际。所应者中节云。则是以未感已感并属之正心境界矣。若以正心并贯动静。则所谓已发修身者。当何所着落耶。以此观之。正心之工。侵过修身界分。而正修之间。无甚分别。记闻录中分属动静之意。至此而恐或矛盾矣。是甚可疑。近以此意往覆高山。而尚未得洒然。玆以仰禀耳。沈圣游才高志锐。吾党之幸。莫大于此。同事之教。敢不如教。而第其所居稍左。且以科业栖在山寺。春夏以来。未得从颂会合。方切叹叹。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6L 页
上师门别纸
有人承四世宗。无后而夫妻俱没。一家无伦序可继之人。有年幼一弟。亡人题主。傍题书以显兄。弟某摄祀。今其三年将尽。礼当入庙。而一家诸议。或以为亡人若立后则好矣。既无伦序相当之人。势将用兄亡弟及之礼。其弟当以次嫡承重。其兄则班祔为可。或以为长子虽无后。是前日奉祀之宗子。不可以班祔。议论不一。取考诸老先生之说。则沙溪(问解班祔条。答黄宗海问。)同春(别集答慎独斋问。)许兄亡弟及之礼。退溪,(本集答郑道可问。)南溪(礼说宗法条。答成文宪问。)主摄祀之论。于此二者。当何取舍。若主妇生存。则与俱没者有异。故退溪,南溪之说如此
有人承四世宗。无后而夫妻俱没。一家无伦序可继之人。有年幼一弟。亡人题主。傍题书以显兄。弟某摄祀。今其三年将尽。礼当入庙。而一家诸议。或以为亡人若立后则好矣。既无伦序相当之人。势将用兄亡弟及之礼。其弟当以次嫡承重。其兄则班祔为可。或以为长子虽无后。是前日奉祀之宗子。不可以班祔。议论不一。取考诸老先生之说。则沙溪(问解班祔条。答黄宗海问。)同春(别集答慎独斋问。)许兄亡弟及之礼。退溪,(本集答郑道可问。)南溪(礼说宗法条。答成文宪问。)主摄祀之论。于此二者。当何取舍。若主妇生存。则与俱没者有异。故退溪,南溪之说如此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7H 页
耶。既不得立后。又不用班祔之礼。则庙中他日。多有苟且未安之事。未知如何。若以亡人之弟姑为摄祀。以待他日生子。出后宗家而始用改题递迁等礼。则此是不可期之事。而亡人之祥后入庙。便有五庙之僭。不知何以。可以合宜。且无主祀之人而称摄云云。似甚未当。亦未知如何。
上师门书
耳目之则。下教累纸。会通圆瀜。各极其趣。熟读详味。愚惑顿开。大抵心是一物。耳目口鼻亦各一物也。凡各有物。亦各有则。岂有一则以兼众物。亦岂有彼此假借之理哉。且才有物。便有理气。才有理气。便可言本然气质。则人之一身百体。皆可言本然气质。而若其主宰之权。未尝不在于心。则又不害为心性之有本然气质。而为众理之纲者也。如是推去。其说方通。然窃观上下立说。或不无些子相挨者。玆又奉禀矣。下谕既以明为目之则。又以端为目之则。明是视远。端是正睫。二意各自不同。则是有一物二则之嫌矣。视远之明。既为本然则不能视远。当为气质。而离娄之明。又当为气质矣。是有一本然二气质之嫌矣。此处当有一转语开示蕴奥然后。尤为沛然无碍。声色
上师门书
耳目之则。下教累纸。会通圆瀜。各极其趣。熟读详味。愚惑顿开。大抵心是一物。耳目口鼻亦各一物也。凡各有物。亦各有则。岂有一则以兼众物。亦岂有彼此假借之理哉。且才有物。便有理气。才有理气。便可言本然气质。则人之一身百体。皆可言本然气质。而若其主宰之权。未尝不在于心。则又不害为心性之有本然气质。而为众理之纲者也。如是推去。其说方通。然窃观上下立说。或不无些子相挨者。玆又奉禀矣。下谕既以明为目之则。又以端为目之则。明是视远。端是正睫。二意各自不同。则是有一物二则之嫌矣。视远之明。既为本然则不能视远。当为气质。而离娄之明。又当为气质矣。是有一本然二气质之嫌矣。此处当有一转语开示蕴奥然后。尤为沛然无碍。声色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7L 页
臭味之为外物。既闻命矣。然清潭所论性者。亦指声色之欲而言也。非直以声色为性也。盖其为说。依孟子本文说来。故颇欠曲折。而此则非实见之差也。大抵五者之欲。章句以为气质之性。下教又以为人心之发而当属气质之性。此所谓气质者。单指心之气质欤。抑兼指形之气质欤。夫心气与形气虽是一气。而其内外彼此之分。未尝混焉。故凡言气质。则形气初不与焉。然则所谓人心者。虽因形气而生。若论其发处。即是心也。此当单言心气。而不可及于形气耶。虽然心上气质。即不过刚柔偏正之谓耳。此则无论人道。皆当言之。而今于五者之欲。只属于心之气质。则是食欲之发。口之气质。不得与焉。色欲之发。目之气质。不得与焉。其亦偏枯不通。终有说不去处。然则当并指形气而言欤。心气形气既合言之。则其轻重本末之分。又不可言欤。然则此所谓气质之性。与通书所谓气质之性。不无差别。通书所论。只指心气。而此则并指形气。当有阔狭之分。此亦不可不明卞者也。近以此义往覆高山。所答不无未晓处。其论气质之性。以性属心。气质属形。是性居内而借气质于外也。似有迁就附合之病。反不如直属心气之为衬切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8H 页
耳。其论聪明。分则与性。以则属耳目。性属心。夫则与性。果是二物。则朱子于形色章注。何以性训则也。盖其意不欲以性字属之耳目。若属之则恐与心性相对为二性。而殊未察夫心与耳目。不害为各有一性而然耶。原书奉呈。览后还下伏望。继高祖之宗。祖以下若非正体。则为长子不得服斩。传与疏俱有明證。而似闻屏溪丈以为父子正体。则己以上虽非正体。亦当服斩云。而函丈亦以为然云。未知信然否。此义所系颇重。想必别有精义可以一洗疏说。而尚未得其详。近日一士友以此来问。而曾无所讲。故亦不得详对。伏望一赐镌诲如何。
上师门别纸
论语攻乎异端之义。顷日下教。终涉听莹。窃观程子
上师门别纸
论语攻乎异端之义。顷日下教。终涉听莹。窃观程子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8L 页
所谓浸浸入其中者。似是不期入而自入之意。若以攻字只作专力意看。则既不啻烂熳同入。而浸浸之义。恐着不得。鄙意攻字义。重在精字。所谓精者。去恶取善之意也。人若于异端。初不斥绝。而但欲去粗取精。若玉工之去疵而取纯。则其意本不欲学异端。而自不觉其浸浸然入乎异端之中矣。此乃为害之莫大者。如是说去。或不至大悖耶。顷以此义奉质于屏溪。颇蒙印可。玆敢申禀。乞赐回教。今有人承四世宗。而早死无后。无他亲属。只有一弟年幼。生子立后。不但迟待无期。使弟权摄。有异于殷礼。庙中班祔。未可遽议。则代数及位次。殊涉难便。未如何以则得正耶。其家必欲得师门定论。故玆以仰禀耳。且殷礼之非正。曾已闻命。而人家之或以独子出继于大宗。已又立他子为后。或无可立之后。则班祔于大宗。此果天理之当然而人情之所安乎。
论语攻字之义。承命力究。终未解惑。玆不得不更禀矣。从前疑难。不专在于程子一说也。虽以范氏说观之。专治欲精四字。似有深义。且又以金玉之治谕之。夫治金玉者。必去其滓疵。取其精纯。则其于攻异端之义。亦当以此例准之。故前书所达异端之中。去粗
论语攻字之义。承命力究。终未解惑。玆不得不更禀矣。从前疑难。不专在于程子一说也。虽以范氏说观之。专治欲精四字。似有深义。且又以金玉之治谕之。夫治金玉者。必去其滓疵。取其精纯。则其于攻异端之义。亦当以此例准之。故前书所达异端之中。去粗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9H 页
而取精云者。正以此也。夫异端之为害。不啻若淫声美色。君子斥之。不当接诸心术。若于异端之中。巧分精粗。有所取舍。则毕竟为害。遂至于浸入矣。如是说去然后。专治欲精之义。似始有味。浸入其中之说。亦似吻合矣。未知如何如何。昨冬与宋戚士能约会于金陵。数日讲学。多有警省之益。孤陋之幸。莫此为大。第其心纯善一说。有甚于传闻。信觉人见之不同。义理之难解矣。盖其所见头脑。全在于心与明德之并合为一。其于论心处。必以明德混说。而殊不知心与明德之所主而说者。各自不同。其所张皇胪列。自不觉坠于佛氏之见矣。门生难之曰心若纯善。则心上所具之理。即气质之性也。气质之性。亦当谓之纯善欤。答曰在心之理。当谓之本心之性。不当谓之气质之性云云。是盖以本心之性。置在本然气质之间。而各占部位。自立为一性矣。语至于此。诚难与卞矣。凡此所论。实是儒释大分。今日所望于士能者又何如。而其所见解如是横骛。不幸甚矣。然窃观其意。决是实见之差。而似无自私好胜之心。俟到理明。自当觉悟。所恃者此耳。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9L 页
上师门书
易工近已了当。掩卷茫然。未有领会。草草涉猎。固其然矣。而所谓疑难者。全出于字句训解之末。实无足以仰浼盛听。然屡蒙俯索。不得已奉达。以俟斥正耳。鬼神说。前后下谕辞旨洒然。自幸愚惑之顿开。大抵愚疑头脑。只在于四世祀享之古今不同。而此则考之不详。其为率尔。奚但为见闻之不博耳。古礼于祫之义。既是四世之明證。则圣人之酌为中制。为天下通行者。不啻明白矣。自是以上下其祭者。或取其流泽之深浅。或取其贵贱之等杀。则特其变也非正也。就变而论正。实非制礼之本义。推是以往。其节虽万变。而亦不害为正制之自如矣。溺心精细之教。实出病源。敢不服膺。虚灵思字之證。旨义最切。尤无可疑。大抵虚灵或谓之心之精爽。此甚粗率。所谓精爽者。
易工近已了当。掩卷茫然。未有领会。草草涉猎。固其然矣。而所谓疑难者。全出于字句训解之末。实无足以仰浼盛听。然屡蒙俯索。不得已奉达。以俟斥正耳。鬼神说。前后下谕辞旨洒然。自幸愚惑之顿开。大抵愚疑头脑。只在于四世祀享之古今不同。而此则考之不详。其为率尔。奚但为见闻之不博耳。古礼于祫之义。既是四世之明證。则圣人之酌为中制。为天下通行者。不啻明白矣。自是以上下其祭者。或取其流泽之深浅。或取其贵贱之等杀。则特其变也非正也。就变而论正。实非制礼之本义。推是以往。其节虽万变。而亦不害为正制之自如矣。溺心精细之教。实出病源。敢不服膺。虚灵思字之證。旨义最切。尤无可疑。大抵虚灵或谓之心之精爽。此甚粗率。所谓精爽者。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0H 页
泛言心之全体。而气禀包在其中。则不可以虚灵当之矣。或谓之精爽之精爽。此似近之。而底虚灵也。即指气之至清处。谓之至清则已涉乎气禀。而又不得为虚灵之本体矣。二说俱是未当。夫虚灵虽是气也。亦非混于气禀。则即其气禀。超说可也。专说可也。然谓之超说。则又未免有道器之分。只于此处知其非气禀中物。而亦不可以为气禀外物也。然既云超说。则无论气之清浊。而虚灵之体。初无分数可言矣。特其气清者全其体。而气浊者蔽其明矣。全之蔽之。皆缘气禀之清浊。则有何干于虚灵之皆同耶。下谕思字。皆可言于圣凡。而不害为圣凡之皆同。则其论虚灵。莫若此说之衬切矣。屏溪丈近以此往覆高山。而其所论说。多有未晓处。略有劄录。玆以仰禀耳。
上师门书
下教礼说。伏读详玩。旨义之一反前教。宲出于竿头
上师门书
下教礼说。伏读详玩。旨义之一反前教。宲出于竿头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0L 页
进步。则精义所在。固非造次间可理会。而从以迷滞之见。不免为先人所困。反覆䌷绎。终未释然。不得不又此仰禀矣。夫宗统罢继。系是人伦大事。虽父子俱生。尚不得数数罢继。况于父子俱死之后者乎。前所后者虽云长子。而在父实为已绝之统。后所后者虽云次子。而在父实为已继之宗。其一继一罢。已定于父子俱生之初矣。今以其各自立后。遽欲移宗。则是于父子俱死之后。任自继罢其已绝之统。已继之宗者也。此乃大体未安者也。且两妻之立后。俱是宗统。继罢以后事。则其承重与否。已定于当初继罢之时。后来立后。恐不须论也。若以立后一事。乃复移宗于已绝之统。而为夫立后。又不可禁。则是后所后者。虽有所生之子。前所后之妻。自当立后。立后则亦当移宗矣。当初继罢之义。果安在哉。且兄亡弟及。自是长子亡而次子立者也。今此前后所后者。虽有兄弟之序。其实或不无商量者。夫前后所后者。俱是他人之子。而其所以传重承统。特以其所后家之宗统已绝而已罢故也。若前所后者。虽亡而无后。而日后立后。将以传重。则是统未尝绝而宗未尝移也。安有兄统未绝于父。而弟遽入承者也。且以后所后为次子。则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1H 页
养他子为次子。不但于理无据。其与礼斜继绝之文。已自相悖。其欺罔天听之罪。当如何哉。况服斩题主。实是后所后者。则事面之重大。与他自别。恐不可轻易移易者矣。且追改前人之事。盖出于不获已。如非大违礼典。则不害其因循矣。今此兄亡弟及。虽非正礼。亦是古礼。凡礼得一说为据足矣。则不可以此为必不得已改正者也。朱子答徐居甫之问曰。立异姓为后。此固今人之失。今亦难以追正。异姓立后非礼也。而尚不得追正。况殷礼之有可据者乎。疑晦所在。略陈梗槩。冀蒙垂察。更赐镌诲。千万至望。
上师门书
近以大学定字说。往复高山。尚未归一。玆并仰禀。知
上师门书
近以大学定字说。往复高山。尚未归一。玆并仰禀。知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1L 页
止有定节小注朱子曰定以理言。高山曰定以理言。非谓定者是理也。盖曰定处是理也。迷意以为章句曰知有定向。是从知而言。而理包其中。或问理既有定。是从理而言。而知包其中。盖知之定处。即理之定处也。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理既有定。故知自有定处。若无一定之理。则知岂有定向耶。故章句既以知言。或问又以理言。所以互言而相发者。则小注之意。亦不过如或问之意。而高山必欲归属于章句。则恐未免为苟艰矣。
格物之义。比日商量。终涉可疑。盖格物物格。自是两项事。则古人之以格字置之上下者。得无有相混之嫌耶。且沙翁物格之解。以为若云人到物理。则便与知至无分。物格之为人到物理云者。既无分于知至。则格物之为人到物理云者。独有分于致知耶。夫物格知至。都在一个地头。而所以异名者。特以主人主物之不同故也。以此例之。则格物致知。亦当以人物分言矣。若如章句之义。则格物亦主人而言也。其在致知。无甚分别。鄙意以为格物之义。以使物理格至之义看似好。使物理格至。则是工夫也。物理自格。则是功效也。以格物之格。对致知之至而言。则致知知
格物之义。比日商量。终涉可疑。盖格物物格。自是两项事。则古人之以格字置之上下者。得无有相混之嫌耶。且沙翁物格之解。以为若云人到物理。则便与知至无分。物格之为人到物理云者。既无分于知至。则格物之为人到物理云者。独有分于致知耶。夫物格知至。都在一个地头。而所以异名者。特以主人主物之不同故也。以此例之。则格物致知。亦当以人物分言矣。若如章句之义。则格物亦主人而言也。其在致知。无甚分别。鄙意以为格物之义。以使物理格至之义看似好。使物理格至。则是工夫也。物理自格。则是功效也。以格物之格。对致知之至而言。则致知知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2H 页
至属人。格物物格属物。格物致知是工夫。物格知至是功效。义例语势。方是齐整。此虽非章句之意。既无害于经义。则或可备为一说欤。乞蒙镌教。
上师门书
世之讲春秋者。其说有三。一则以为大义未伸。人纪已沦。毁冠裂裳。走入深山。不复论天下之事。一则以为尊周供职。自是两事。二者并行。不可偏废。赴举从仕。当依本分。而事系事大。一切规避。一则以为既以从仕则事大亦王事也。从仕而避王事。于义不可。只存得朱夫子八字之教可也。鄙意三说虽各有所执。而其为病则一也。夫春秋之义固重。而君臣之伦难废。则毁冠入山。殊非化世之教。王事多难。义重往役。则笃守私义。巧自规避。亦多有窒碍之端矣。忍痛含冤。虽出于不得已。而从事毳庭。亦有所不忍为者矣。大抵义理贵在弘畅。苟或执一而废二。通此而窒彼。则便不成洽当矣。然今此三说。既各有病痛。则君子处此。宜有所商量焉。而于三说之外。更未见有好个道理。若就这里。求得十分中道。可以参人情而合天理。则未知别有精义可推者否。盖玆所讲。既不切于日用。则固非初学急先之务。而士君子出处言议。莫
上师门书
世之讲春秋者。其说有三。一则以为大义未伸。人纪已沦。毁冠裂裳。走入深山。不复论天下之事。一则以为尊周供职。自是两事。二者并行。不可偏废。赴举从仕。当依本分。而事系事大。一切规避。一则以为既以从仕则事大亦王事也。从仕而避王事。于义不可。只存得朱夫子八字之教可也。鄙意三说虽各有所执。而其为病则一也。夫春秋之义固重。而君臣之伦难废。则毁冠入山。殊非化世之教。王事多难。义重往役。则笃守私义。巧自规避。亦多有窒碍之端矣。忍痛含冤。虽出于不得已。而从事毳庭。亦有所不忍为者矣。大抵义理贵在弘畅。苟或执一而废二。通此而窒彼。则便不成洽当矣。然今此三说。既各有病痛。则君子处此。宜有所商量焉。而于三说之外。更未见有好个道理。若就这里。求得十分中道。可以参人情而合天理。则未知别有精义可推者否。盖玆所讲。既不切于日用。则固非初学急先之务。而士君子出处言议。莫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2L 页
不本乎是焉。则所关亦非细矣。其不可以不切而不讲也决矣。玆以奉质。冀蒙的确之教。以备豫立之资焉。
上师门书
易工春间仅了上经。入夏以后。连以冗故。未克卒业。计以三馀。往栖山寺。以毕前工耳。大抵此书辞旨圆活。爻象依俙。初学之士。未易寻讨。顷书所禀。读之太早者。盖出于躐等凌节之虑。而今此下谕极为洒然。启惑之幸。实非寻常。读时劄疑者。与高山有些往覆。而此亦出于字句训解之末。不足以仰烦盛听。姑此闭置。谨当畜积疑难。并与日前劄录者而列录以上。仰候镌诲耳。鬼神说。顷缘匆卒。未及备述愚惑。玆敢申禀。窃观鬼神说中四世祀享一条大旨。以为神之有无。祭之兴废云者。旨义明白。考据详切。而然其考诸祀典。犹有所未契者。夫祭祀之礼。备于三代。而三代之制。天子诸侯暨大夫士庶其庙享之数。各有等杀。今以祀享之兴废。一切准之以神之有无。则毕竟有说去不得处。(大夫三庙。则是高祖之神。消散于玄孙之世矣。士庶只祭其祢。则是祖考之神。消散于孙之世矣。且士庶而为大夫。大夫而废为士庶。则祀享废兴。神道之存亡。当如何为说耶。此所谓说不得成理处。)此其可疑之一也。无论贵贱而祭皆四世。伊川始制其礼。此非三代之遗制。则未知取义于何
上师门书
易工春间仅了上经。入夏以后。连以冗故。未克卒业。计以三馀。往栖山寺。以毕前工耳。大抵此书辞旨圆活。爻象依俙。初学之士。未易寻讨。顷书所禀。读之太早者。盖出于躐等凌节之虑。而今此下谕极为洒然。启惑之幸。实非寻常。读时劄疑者。与高山有些往覆。而此亦出于字句训解之末。不足以仰烦盛听。姑此闭置。谨当畜积疑难。并与日前劄录者而列录以上。仰候镌诲耳。鬼神说。顷缘匆卒。未及备述愚惑。玆敢申禀。窃观鬼神说中四世祀享一条大旨。以为神之有无。祭之兴废云者。旨义明白。考据详切。而然其考诸祀典。犹有所未契者。夫祭祀之礼。备于三代。而三代之制。天子诸侯暨大夫士庶其庙享之数。各有等杀。今以祀享之兴废。一切准之以神之有无。则毕竟有说去不得处。(大夫三庙。则是高祖之神。消散于玄孙之世矣。士庶只祭其祢。则是祖考之神。消散于孙之世矣。且士庶而为大夫。大夫而废为士庶。则祀享废兴。神道之存亡。当如何为说耶。此所谓说不得成理处。)此其可疑之一也。无论贵贱而祭皆四世。伊川始制其礼。此非三代之遗制。则未知取义于何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3H 页
经耶。若以为人死为鬼。其气未散。历年之久。必至于玄孙之世。而方始消散云尔。则世有子孙众多者。至于数百岁而不废祀享者。亦有世代促亡。不过三四十年而止焉者。此等处不可论神之有无矣。此其可疑之二也。通幽明达礼乐。自是圣人之能事也。而四世祀享之制。本非古圣人所制。则忽远无恩。将有所归属。此其可疑之三也。凡此三疑。反覆思量。终未晓解。乞赐镌音。以开此惑如何。
浩气章两馁字。曾承下教。以为俱当作气馁看。而近按朱子答吕子约书。卞斥气馁之说。极其申复。此无乃初年之说耶。然同异考中。未有举论。而尤翁亦尝引以为说。则恐不可以初晚论也。且见农岩上尤翁问目及尤翁答农岩书。以为当作体馁。且以章句观之。既曰馁饥乏而气不充体。又曰若无此气。其体有所不充云云者。似是体馁之意。未知如何如何。然程子说欿然而馁。知其少云云者。则明是气馁之意。此既与章句不同。则朱子之引入于章下者。亦何义欤。抑本无异同。而看得未免异同而然耶。
上师门书
比因侄儿冠礼。来留城里有日。而适值屏溪丈过龙
浩气章两馁字。曾承下教。以为俱当作气馁看。而近按朱子答吕子约书。卞斥气馁之说。极其申复。此无乃初年之说耶。然同异考中。未有举论。而尤翁亦尝引以为说。则恐不可以初晚论也。且见农岩上尤翁问目及尤翁答农岩书。以为当作体馁。且以章句观之。既曰馁饥乏而气不充体。又曰若无此气。其体有所不充云云者。似是体馁之意。未知如何如何。然程子说欿然而馁。知其少云云者。则明是气馁之意。此既与章句不同。则朱子之引入于章下者。亦何义欤。抑本无异同。而看得未免异同而然耶。
上师门书
比因侄儿冠礼。来留城里有日。而适值屏溪丈过龙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3L 页
湖。就拜得一宵从容。又与宗兄伯春甫及子静诸人。讲学于石桥。多有开发之益。蒙陋之幸。莫此为大。第其所讲。多离而小合。义理之难见如是夫。屏溪丈以为所后子。当属正而不体。引大功章嫡妇非体为證。曰嫡妇亦子也。而曰非体。则所后子亦当一例看。族兄以为心与气禀。同在方寸。但指其虚灵底心。善恶底气禀。引感兴诗人心妙不测。出入乘气机为證曰人心不测。乘此气机。则心气之分。盖可知矣。又以为中庸鬼神之德一句。皆当兼理气看。德是兼理气。鬼神不可异同看。引朱子说不可释鬼神与德为證。曰鬼神若专于气。则当与德为二。子静以为心无定所。胸中都是心。则引程子说满腔子恻隐之心为證。曰腔子是心。则心岂有定处。窃意嫡妇与所后子。有男女之分。异姓之别。为体与否。非所可论。人心属方寸。气机属百体。不可同属方寸。德之兼气。即是鬼神之气。则初无分释之嫌。恻隐重在理而不在心。则说处自别。盖其所引诸说。多失本旨。援谕似未恰当。未知以为如何。伏望更下一转语勘定焉。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4H 页
上师门书
状文事。洛下纷纭。亦一世变。且闻有人抵书于宋长城。劝令送人黄江。推还衣书旧物云。言之绝悖。诚不足与卞矣。下送答屏溪两度书。谨即传及于亨叔所。而三先生从享之说。洛中传播者。已料其出于傅会矣。今得苗脉。快祛疑菀。甚可幸也。然今之嚣嚣者。自有源委来历。状文一事。特其籍重之说也。夫如是故不顾事之曲直。不谅人之情实。抉摘字句。转换语脉。惟起闹生事是急。从以喜事尚气之辈。承风和应。打成一块通文之议。独疏之说。推助狂澜。止泊无所。毕竟必有一场怪举而后已。然则今此二书之明卞昭释。虽无馀蕴。亦未知其妆出何等怪说而来矣。世道人心。宁欲无讹。宋监役学相。即有姻谊旧好者。而闻亦动于浮议。举措甚骇云。故已有书责之。而勺水车薪。何能有一分得力之望也哉。
状文事。洛下纷纭。亦一世变。且闻有人抵书于宋长城。劝令送人黄江。推还衣书旧物云。言之绝悖。诚不足与卞矣。下送答屏溪两度书。谨即传及于亨叔所。而三先生从享之说。洛中传播者。已料其出于傅会矣。今得苗脉。快祛疑菀。甚可幸也。然今之嚣嚣者。自有源委来历。状文一事。特其籍重之说也。夫如是故不顾事之曲直。不谅人之情实。抉摘字句。转换语脉。惟起闹生事是急。从以喜事尚气之辈。承风和应。打成一块通文之议。独疏之说。推助狂澜。止泊无所。毕竟必有一场怪举而后已。然则今此二书之明卞昭释。虽无馀蕴。亦未知其妆出何等怪说而来矣。世道人心。宁欲无讹。宋监役学相。即有姻谊旧好者。而闻亦动于浮议。举措甚骇云。故已有书责之。而勺水车薪。何能有一分得力之望也哉。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4L 页
上师门别纸
先考碣铭。幸得速成于疾患沉痼之中。且其文字体段。简约切实。殆无馀憾。倘非至眷。何以及此。奉读百回。感涕靡禁。第其字句间。不无一二可商者。此虽无甚关紧。而昆季意见适然。故先为奉质于季氏丈。已蒙颔可。玆敢别录奉禀。下览而进退之如何。先祖志文。敢不依教恭俟。而第未知商量者何事。若以文句碍眼为虑。则此事本为藉重于百世。不欲求伸于一时。决不敢烦诸耳目。以致人之睢盱矣。伏乞勿以是为虑。而倘或近间已得搆成。则趁早下送。以副一门喁望。如何如何。
上师门家礼服制疑目
为兄弟之妻小功。
嫂叔有嫌。故经无服嫂之文。而后来有服。盖出于同爨之义。则服缌可也。而开元礼加小功。得无重乎。
为伯叔父母期。
丧服小记注曰同祖大功。自伯叔父母。至从兄弟之子皆同祖。而惟从兄弟服大功。则所谓同祖大功者。只指从兄弟而然欤。同父期而为兄弟服期。
先考碣铭。幸得速成于疾患沉痼之中。且其文字体段。简约切实。殆无馀憾。倘非至眷。何以及此。奉读百回。感涕靡禁。第其字句间。不无一二可商者。此虽无甚关紧。而昆季意见适然。故先为奉质于季氏丈。已蒙颔可。玆敢别录奉禀。下览而进退之如何。先祖志文。敢不依教恭俟。而第未知商量者何事。若以文句碍眼为虑。则此事本为藉重于百世。不欲求伸于一时。决不敢烦诸耳目。以致人之睢盱矣。伏乞勿以是为虑。而倘或近间已得搆成。则趁早下送。以副一门喁望。如何如何。
上师门家礼服制疑目
为兄弟之妻小功。
嫂叔有嫌。故经无服嫂之文。而后来有服。盖出于同爨之义。则服缌可也。而开元礼加小功。得无重乎。
为伯叔父母期。
丧服小记注曰同祖大功。自伯叔父母。至从兄弟之子皆同祖。而惟从兄弟服大功。则所谓同祖大功者。只指从兄弟而然欤。同父期而为兄弟服期。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5H 页
同曾祖小功而为从祖祖父母服小功。以此推之。则为伯叔父母当服大功。而服期者何据。
为曾祖父母齐衰五月。
服制有等杀。不可踰越。而其或踰越者。必有可据之说。服父斩衰。服祖期年。则当服曾祖九月。而服五月者何义欤。
为嫡孙妇小功。
为嫡孙期。则当为嫡孙妇服大功。而服小功者何义欤。
为兄弟之子期。
为父与兄弟既异服。为己之孙与兄弟之孙又异服。则服子与侄。似当有差殊。而同服期者何义欤。
妻为娣姒及夫之子侄及曾玄孙不降。
妻为夫党。从夫服降一等。而此独不降者何义欤。
为高祖缌。
降于曾祖而不降于高祖者何义。岂缌不降而然欤。
出嫁女为曾高祖祖父母及兄弟及侄之妻不降。
女适人者。为其父母降服。而不降于曾高祖。降于兄弟及从兄弟。而不降于其妻者何义欤。
为曾祖父母齐衰五月。
服制有等杀。不可踰越。而其或踰越者。必有可据之说。服父斩衰。服祖期年。则当服曾祖九月。而服五月者何义欤。
为嫡孙妇小功。
为嫡孙期。则当为嫡孙妇服大功。而服小功者何义欤。
为兄弟之子期。
为父与兄弟既异服。为己之孙与兄弟之孙又异服。则服子与侄。似当有差殊。而同服期者何义欤。
妻为娣姒及夫之子侄及曾玄孙不降。
妻为夫党。从夫服降一等。而此独不降者何义欤。
为高祖缌。
降于曾祖而不降于高祖者何义。岂缌不降而然欤。
出嫁女为曾高祖祖父母及兄弟及侄之妻不降。
女适人者。为其父母降服。而不降于曾高祖。降于兄弟及从兄弟。而不降于其妻者何义欤。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5L 页
丧服疏曰外亲虽适人不降。
女之适人。与男之出继同。而男之所降。女独不降者何义欤。
上存斋问目
朱子曰理堕在气质然后。当谓之性。栗翁曰不在形气之中。则当谓之理。不当谓之性。然则性与太极。虽是一理。性不可谓太极。太极不可谓性。而今看啚说解。有天下无性外之物。又曰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综错。此三性字。皆言太极也。一原太极。乃以堕在气质之性言者何欤。
啚解曰水阴盛故居右。火阳盛故居左。木阳稚故次火。金阴稚故次水。土冲气故居中。今夫水之润下。火之炎上。则固为盛阴盛阳。而木之曲直。金之从革。所以为稚阴稚阳者何欤。水火金木。皆言阴阳。而独以土为冲气。然则土者不属阴不属阳。而独居其中欤。抑具阴具阳。居中而包四行欤。若以具阴阳包四行。谓之冲气。则五行各具阴阳。而各包五行。独以土言冲气者何欤。
易曰天五生土。有土然后。四行得成。然则土当居先。而其序反在四行之下者何欤。土即地也。一气初分。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则所谓天五生土者何意
女之适人。与男之出继同。而男之所降。女独不降者何义欤。
上存斋问目
朱子曰理堕在气质然后。当谓之性。栗翁曰不在形气之中。则当谓之理。不当谓之性。然则性与太极。虽是一理。性不可谓太极。太极不可谓性。而今看啚说解。有天下无性外之物。又曰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综错。此三性字。皆言太极也。一原太极。乃以堕在气质之性言者何欤。
啚解曰水阴盛故居右。火阳盛故居左。木阳稚故次火。金阴稚故次水。土冲气故居中。今夫水之润下。火之炎上。则固为盛阴盛阳。而木之曲直。金之从革。所以为稚阴稚阳者何欤。水火金木。皆言阴阳。而独以土为冲气。然则土者不属阴不属阳。而独居其中欤。抑具阴具阳。居中而包四行欤。若以具阴阳包四行。谓之冲气。则五行各具阴阳。而各包五行。独以土言冲气者何欤。
易曰天五生土。有土然后。四行得成。然则土当居先。而其序反在四行之下者何欤。土即地也。一气初分。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则所谓天五生土者何意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6H 页
欤。抑土与地有分别言者欤。
啚说第四节曰五行之生。各一其性。五行之所以润下炎上曲直从革者。宜为气质之性。而或曰本然之性者何欤。朱子曰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所谓各一其性。据此则当为气质之性矣。其下又曰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性之无不在。又可见矣。据此则当为本然之性矣。未知从何说为正欤。
第五节曰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盖万物之生。莫非阴阳五行之凝聚成形。而理亦赋焉。是自然之理也。人既以五行之气成形。而有五常之性。则彼物之以五行之气成形者。何独无五常之性乎。然则人物之分。不过灵通而全是性。昏塞而偏是性也。不可言人有五常而物则无有矣。若谓物无五常之性。则必谓物无五行之气然后。方可以成说。天下岂有无理之气哉。今夫五味之水洒之于地。则有大点小点。大中有尤大者。小中有尤小者。其形千般万㨾。而酸咸甘苦辛五味。初无大小之异。然人物之各具五行。奚以异是哉。
中正之不曰礼智。高山丈云谓之礼则或有非礼之
啚说第四节曰五行之生。各一其性。五行之所以润下炎上曲直从革者。宜为气质之性。而或曰本然之性者何欤。朱子曰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所谓各一其性。据此则当为气质之性矣。其下又曰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性之无不在。又可见矣。据此则当为本然之性矣。未知从何说为正欤。
第五节曰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盖万物之生。莫非阴阳五行之凝聚成形。而理亦赋焉。是自然之理也。人既以五行之气成形。而有五常之性。则彼物之以五行之气成形者。何独无五常之性乎。然则人物之分。不过灵通而全是性。昏塞而偏是性也。不可言人有五常而物则无有矣。若谓物无五常之性。则必谓物无五行之气然后。方可以成说。天下岂有无理之气哉。今夫五味之水洒之于地。则有大点小点。大中有尤大者。小中有尤小者。其形千般万㨾。而酸咸甘苦辛五味。初无大小之异。然人物之各具五行。奚以异是哉。
中正之不曰礼智。高山丈云谓之礼则或有非礼之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6L 页
礼。而谓之中则乃节文洽好处。谓之智则或有非智之智。而谓之正则乃是非端的处也。然则仁亦有不仁之仁。义亦有不义之义。奚独礼智有非礼非智哉。盖五常之性。天理之极处也。节文洽好。方谓之礼。是非端的。方谓之智。不正之智可谓智乎。非礼之礼可谓礼乎。然则一曰礼智。则节文洽好。是非端的底意思。自在其中矣。何必待中正而后尽也。
上屏溪书
三阳载泰。伏惟体度茂膺神相。伏慰且慕。令季氏丈
上屏溪书
三阳载泰。伏惟体度茂膺神相。伏慰且慕。令季氏丈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7H 页
释褐。为世道奉贺。教生归觐属耳。亲病弥留。煼灼度日。昨年奉禀气质说。承命力究。尚未洞晓。玆不得不更禀矣。大抵五者之欲。章句以为气质之性。下教以为是气质也。指形上气质而言。又以为五者之欲。皆自人一个性中出来。合此二段而观之。似是以心上所具之理。兼形上气质而言也。夫心上气质。形上气质。虽一气相关。而其内外彼此之分。又未尝混也。今若以在心之理。兼形上气质而谓之气质之性。则是性居内而气质在外也。一内一外。自有彼此之别矣。且五欲之性。本因形气而有矣。无是形。亦无是性。然则所谓五欲者。谓之觉于心则可。谓之生于心则无乃不可。所谓五性者。谓之统于心则可。谓之具于心则无乃不可乎。且五者之欲。若从性中出来。则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信而已。曷尝有五欲来哉。凡此数疑。反覆商量。终未会通。伏望一赐镌教。以破愚惑。如何如何。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7L 页
上高山书
自洛还。伏承下书。谨伏审春暄。侍馀道体神相万安。伏慰之至。第大礼荐叠。凡需未备。仰认静里关心恼扰多端。奉念不已。下教之意。伏读谨悉。惊疑之极。愧惧无地。窃念冠宾之位。何等重位。爵禄而不敢居焉。文艺而不敢居焉。必也年高德尊。有礼有学然后。方可居其位而当其礼矣。苟非其人。是忝其位也。虚其礼也。一人之贤否。似无损益。而诚以关系之地。重且大矣。故古者戒宾。质诸蓍龟。其所以择贤重礼之意。槩可见矣。顷伏闻盛礼方举。令辰将卜。区区之意。窃以为令胤才志俱美。家庭之责所期者甚大。今于发轫之初。必致当世之老成。以资其开发耸动之实矣。忽地戒宿之礼。拟之于万万不当拟之地。古人所以
自洛还。伏承下书。谨伏审春暄。侍馀道体神相万安。伏慰之至。第大礼荐叠。凡需未备。仰认静里关心恼扰多端。奉念不已。下教之意。伏读谨悉。惊疑之极。愧惧无地。窃念冠宾之位。何等重位。爵禄而不敢居焉。文艺而不敢居焉。必也年高德尊。有礼有学然后。方可居其位而当其礼矣。苟非其人。是忝其位也。虚其礼也。一人之贤否。似无损益。而诚以关系之地。重且大矣。故古者戒宾。质诸蓍龟。其所以择贤重礼之意。槩可见矣。顷伏闻盛礼方举。令辰将卜。区区之意。窃以为令胤才志俱美。家庭之责所期者甚大。今于发轫之初。必致当世之老成。以资其开发耸动之实矣。忽地戒宿之礼。拟之于万万不当拟之地。古人所以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8H 页
择贤重礼之意。恐或不应如此。窃为执事。不胜惊疑也。且正人之方。先乎正己。责人之道。在于厚躬。苟或恕己而不恕于人。则人不从焉。枉行而求直于言。则言不诚焉。是乃彼此之势。必然之理也。伏念愚生质鲁行浅。以其齿则甫离童行。以其学则吴下阿蒙。其愚昧蔑劣。百不肖似。执事之所垂察而特蒙不弃。置之洒扫之列。分外宠眷。已不胜其忧惧。今遽委之以宾师之礼。责之以告戒之任。其如阔袖奔趍。三加告祝者。经文所载。不啻明白。敢不依礼举行。因文成诵。而倘或冠者诘之曰尔何尝弃尔幼志。俶慎尔德乎。尔言之不诚。吾何以适从乎。其将以何辞为答耶。然则彼此无辅。徒贻观听之讥笑矣。古人所谓正己责人之义。果安在哉。自念及此。惶惧愧怍。实无措躬之地矣。然则今此下教。在执事择贤重礼之道。既不无欠阙。抑愚生正己责人之义。扫地而无馀矣。一则惊疑。一则愧惧。虽以执事之盛教。谓或未出于三思。而有所持难于奉行者也。玆将一书。略陈所怀。伏望再加垂察。俾令愚生不至于羞愧而欲死。则莫非执事之赐。千万至望。不胜惶恐。
再上高山书
再上高山书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8L 页
下教累纸。历举事势。条列考證。必欲使愚蒙有所启牖。则盛意所在。感刻无已。第见识迷昧。无所肖似。下教一至。愚惑转深。下教再至。晦蒙益加。不得不千万主臣。略陈所怀。冀回执事之关听矣。下教曰贤而有礼。左右当之。窃念执事于教生。累加许奖。皆失题面。始则许之以气质温粹。中又奖之以见识高明。自顾此身。百不近似。而然其称奖后学。引进当道者。莫非长者之教诲。则多少辞退。亦涉自画。故姑为泯默无言。有若安心承当者然矣。今则又以贤而有礼称之。重以分外盛礼加之。教生虽欲依前泯默。其可得乎。夫贤而有礼者。何等美名。贤者学尊之称。礼者行高之谓。学无实则不可谓贤矣。行不笃则不可谓礼矣。然则贤而且礼。固非中人以下之所敢当者明矣。伏念教生虽尝挟策读书。妄求圣贤之遗旨。而志之不刚。行之不笃。因循愦愦。自归于小人。则是可谓之有学乎。至于礼学。尤为扫如。虽于仪章度数。全未晓解。而一部家礼。亦未得习熟心目。则是可谓之有行乎。然则所谓贤而有礼者。于愚生有何一毫近似者。而必欲使之承当耶。下教曰事出仓卒。未暇远求。窃念执事之意以为令辰将迫。师友在远。与其无人而废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9H 页
礼。不若与所爱者相谋。固知盛教出于斟酌得中之馀。而愚生之惑。因是而滋甚矣。夫礼者贵乎实而不贵乎文。贵乎正而不贵乎苟。今者冠宾。既有远外之可求者。则是与初无可戒者不同。事虽出于仓卒。而馀日不为不少。似当更加拣择。十分致谨。而不此之虑。遽欲拟之于愚鲁晦蒙空疏蔑劣之一阿蒙。似将以大礼草草经过而止耳。则是迫于仓卒而行虚伪之文。便于近求而有苟且之举矣。愚恐执事之礼。或为有实者之追议也。下教曰经文不计年之多少。窃念冠宾之年齿多少。果不载于经文。而以其三加告辞观之。则似是以长告少之辞。决非朋友相戒之语也。古人之意。果出于以长告少。则今遽以少告少者。得无妨乎礼意乎。年齿之说。盖缘于此矣。下教曰无德之亲。犹堪此位。窃念郑氏此说。盖为其事故仓黄。未及守经者。则此固非比论于今日。且如其亲属。则虽或无德。犹有礼说之可据。而至于非亲而无德者。将何所考据耶。下教曰左右无乃以仆为戒耶。教生至此一段。惶恐蹙惕。不敢措一辞于其间。只自屏息蛰伏。恭俟执事之谴罚矣。玆奉一书。伏惟鉴亮。
教生既奉下书。反覆疑惧。客有难之曰吾闻长者有
教生既奉下书。反覆疑惧。客有难之曰吾闻长者有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59L 页
言。言不下席。后学者固当奉命承教。可幸无罪。且闻高山观理甚精。虑事得中。今此一事。如或大悖于义理。则不但不为后生强也。亦不应为身亲犯之矣。况其书既有斟酌奉请之语。则是必合义理参事势。而宜无所持疑于去就者决矣。今子犹且执迷不悟。有此往覆之累累。则是以长者之言未足深信。而惟己见是守也。其于尊信敬服之义。得无殆乎。教生曰不然不然。夫人之言语动作。应事接物之著于日用者。固人之所致谨。而若其心术隐微之际。细事幽独之地。固非严师畏友之所可知。而所谓己所独知者也。苟或于此有所欠阙。则大而偾万事隳百行者。莫不发源于是矣。初学之士可不戒哉。故昔者㓒雕开虽于夫子之命。断然以为未信也。古人所以丁宁致谨之意。盖可见矣。噫。高山之知我也诚难矣。察其动静。颇近收敛。听其言语。稍离卑悖。讲经而依俙乎有学。读礼而彷佛乎有行。于是乎君子悦之曰无乃贤乎。无乃礼乎。而然其见解空疏。践履蔑如。方寸之间。物累未除。閒居之地。愧行实多。此则高山之所未知。而惟吾之自知者。惟其不知也。故戒之以盛礼。惟其知之也。故辞之以实情。然则戒之者固无损于斟酌得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60H 页
中之道。辞之者亦何害于尊贤敬长之义耶。难者唯唯而退。玆并以问答录呈。恭俟执事之进退耳。
上高山书
两宵承诲。幸续向来未了之业。而矧所讲劘者。实造化源头。圣学蕴奥。虽以愚蒙。充然如得。致身伏羲之庭。第行旆匆匆。未得从容䌷绎。至今有馀恨矣。其日风雨非常。伏问返税神相。侍奉康吉。区区慕仰。教生
上高山书
两宵承诲。幸续向来未了之业。而矧所讲劘者。实造化源头。圣学蕴奥。虽以愚蒙。充然如得。致身伏羲之庭。第行旆匆匆。未得从容䌷绎。至今有馀恨矣。其日风雨非常。伏问返税神相。侍奉康吉。区区慕仰。教生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60L 页
奉老姑安。南行迫头。炎程行役。非病者所堪。私闷私闷。启蒙姑未玩索。而期三百多日商量。考据虽极精详。原数终不相合。大抵浑天度数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则日月之行。必得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然后。方可会天而会日。故日与天会注曰积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之二百三十五而与天会。日之退数一日一度。一度是九百四十分而四分一度。则当为二百三十五矣。积三百六十五日。得三百六十五度。而又退二百三十五然后。洽满周天度数。所谓与天会者。果是皎如。至若月之于日。一日所退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而本注曰积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而与日会。此则月之退数。大不逮日。一度十九分而取其七。则实为三百四十六分三厘一毫五忽七丝六秒。然则月之一日所追者。十二度三百四十六分三厘一毫五忽七丝六秒。积二十九日。则当为三百五十八度六百四十三分四毫七忽八秒。一为添了四百九十九。则不过三百五十九度二百二分。与日相去犹隔六度三十三分。所以相会者未知何数。又曰得全日三百四十八。是就十二二十九上。数其十二度矣。又曰馀分之积五千九百八十八。是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61H 页
计其十二四百九十九矣。则十二二十九日上。十九分之七。何不举数也。且十二二十九日。为三百四十八日。十二四百九十九。为六度三百四十八。通计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八分。较之年数。所缩者六日。此所以一年未满六十。十二月常少六月者。而六月之小。或间月而小。或连月而小者。未如何故。又曰合气盈朔虚而闰生。月之数小六。所谓朔虚。日之数馀十。所谓气盈。盈者可馀为闰。虚者亦有可合之数乎。月之数甚小。既于一年之中。又欠六日。则奚暇有置闰之数哉。玆将一书仰质。乞赐镌音。以破愚蒙如何。
上高山书
湖居寂寞。岁色且晏。恋德之私。不以江山间之。雪后馀寒尚严。伏未审此时行旆无挠返税。而定省馀道体万相。区区仰慕。不任憧憧。后学自平泽还侍属耳。而光阴易迈。存斋三年已毕。追惟往昔。悲悼如新。存斋丈志业为如何。而毕竟成就如是草草。是岂平日
上高山书
湖居寂寞。岁色且晏。恋德之私。不以江山间之。雪后馀寒尚严。伏未审此时行旆无挠返税。而定省馀道体万相。区区仰慕。不任憧憧。后学自平泽还侍属耳。而光阴易迈。存斋三年已毕。追惟往昔。悲悼如新。存斋丈志业为如何。而毕竟成就如是草草。是岂平日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61L 页
所可料。而今其筵几已撤。泄哀无所。触境悲酸。知不知皆然。伏想门下亦必悽然于悒。无以为怀矣。彭城李斯文。曾于师席所习闻。而今始逢着。得一夜稳讨。则大抵所论。多符于昔闻。第以为虚灵属气。故有分数。明德兼理气而多理边。故无分数云。明德虽不敢专指为理。而亦以为多理边。则与虚灵自未免有理气精粗之分。愚以南塘镜铁之喻。反覆说破。而亦未见显有许可。盖虚灵分数之说。实出于此丈独得之见。而存斋之意亦以为然。不知此说合于何义。而以存斋之明见。亦且靡然同归。以为颠朴不破底道理耶。恨未得以上面明德说。质之函席。而存斋亦无一言昭示者也。虽然虚灵非德则已。若以为明德。则分数之说。终不稳当。况有南塘老先生卓然指教。则如后学者谨当遵守不失。其他辞说。虽多曲折。此心自不动矣。阳月蓝泉所付下书。今始伏承。大抵中庸第三大节次第大旨。说尽无馀。复将平日所闻。参考演绎。则互相发明。莫非拨蒙之资。感荷曷极。第先师第三节啚。盖以自诚明章为起头。以尽性致曲两章为双举。又以前知自成两章双举。似各有待对相当之体。盖前知章。极言至诚如神。是乃诚之功效之极处。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62H 页
自成章。极言时措之宜。是乃诚之工夫之极处。此两章不得已为对待。且自诚明者天道也。自明诚者人道也。而尽性章。即诚明之事也。致曲章。即明诚之事也。此乃大关键。傍通而推观之。则尽性致曲。合下前知自成两章然后。诚明明诚之意。大可备矣。盖尽性章。言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是则多说诚字意思。前知章。言善与不善之先知。是则多说明字意思。致曲章。形著动变。都是明之之事。自成章。成己成物。都是诚之之事。则四章不但各为对待。亦将合而为对。先师为啚之意。可谓备矣。而来教以为前知总会也。而非与自成章为对待者。终是听莹。伏望更加思量。以破愚蒙如何。且篇首不偏不倚。顷引玄丈说为教。而彭城丈则以为就一事上。分观轻重浅深。终涉未安。盖未发之前。形容至中之体。则不偏二字足矣。何必更待不倚然后尽也。盖偏者偏于方位也。如左右前后之谓也。倚者倚于事物也。是喜怒哀乐之类也云云。然而一心虚明寂然感通之际。何者为方位。何者为事物。而方位事物。本非两般。则所谓轻重浅深者。亦未免为烂熳同归矣。后学窃以为偏字倚字。果有两般意思。不偏云者。事物未至。此心不偏僻也。不倚云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62L 页
者。思虑已过。此心不倚系也。若如此说。则偏倚二字不必叠床。而又不害为两般意思矣。未知如何。且十七章三年之丧注推己以及人也。窃意祭祀之礼。固自上致隆。推以及下。而若丧服之制。则下得致详。而愈上愈略。惟三年之丧。天子亦不降。此自下而达上矣。考经文达于天子者。可见矣。今并此言推己及人何也。且二十六章博厚高明。是乃验于外之事。而注曰其积也广博而深厚。其发也高大而光明。积字发字。似有内外之别何也。乞赐镌音。以启晦愚。千万幸甚。
上高山别纸
别纸垂教。熟读详味。谨审精义所畜。而尚有馀疑往来于中。玆复仰禀。甚矣蒙且惑也。大抵教生质鲁心粗。其于读书讲义。类多摹磨皮毛。则疑于不疑。固其势也。而从以文字粗率。志意所在。未克宣导。其以此问目言之。或有下语未莹。以致答辞之欠详。或有误字迭换。以致疑义之旁生。是谁之咎。悚恧益切。玆复演其略而正其讹。自以为颇详于前。而亦未知其如何也。气质之性。下教以为气质指形上气质而言。又
上高山别纸
别纸垂教。熟读详味。谨审精义所畜。而尚有馀疑往来于中。玆复仰禀。甚矣蒙且惑也。大抵教生质鲁心粗。其于读书讲义。类多摹磨皮毛。则疑于不疑。固其势也。而从以文字粗率。志意所在。未克宣导。其以此问目言之。或有下语未莹。以致答辞之欠详。或有误字迭换。以致疑义之旁生。是谁之咎。悚恧益切。玆复演其略而正其讹。自以为颇详于前。而亦未知其如何也。气质之性。下教以为气质指形上气质而言。又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63H 页
以为五者之欲。皆自人一个性中出来。是以心之性兼形上气质而言也。夫心上气质形上气质。虽一气相关。而其内外彼此之分。又未尝混焉。今若以心性兼形气而谓之气质之性。则是性居内而具气质于外也。语义无乃未安耶。愚窃以为五者为形气之所须。而其欲则觉于心。所谓人心之生于形气之私者也。然则自其五者所须而言之。当以形气为主。自其五者所觉而言之。当以心气为主。而毕竟大体当合心气与形气而言然后。其说方通。然则此所谓气质之性。与通书所论刚柔善恶者。亦不无偏全阔狭之别矣。此则愚之所尝揣劘而未敢自信者也。未知如何如何。良心夜气之分。章句初头。不啻明白。非敢以良心为夜气也。但章句释夜气曰。未与物接之时。清明之气也。所谓接物也清明也。窃观语义。似非专指躯壳之气。亦似并指方寸之气而言也。盖百体之运用。五官之纳应。固当谓之接物也。而若论其接物之权。则心自相涉。气存乎一身。肃然无昏昧。亦当谓之清明也。而若论其清明之实。则心为最切。此所以有合百体方寸之气而为夜气之说者也。至若良心云者。非但与百体之气各自不同。其与方寸之气云者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63L 页
说处亦不同。谓之良心。则是包仁义而为心之本体。谓之方寸之气。则是举气禀而为心之全体也。此所以并言良心与方寸之气。而其说处之不同。又自如矣。然则夜气自夜气。良心自良心。而其论夜气。必举良心者何也。夫夜气之存否。当以良心为验。夜气存则良心见。夜气不存则良心不见。二者之间。又非漠然不相干涉。故愚之前书所谓夜气以良心为主云者。盖以此也。然不曰并指良心为夜气云。而其曰指方寸之气云云者。以其有说处之不同故也。然则愚之所欲闻者。不在于良心夜气之分。而在于夜气之当合百体方寸之气与否耳。此则下谕犹未详尽。伏望更下一转语。明示勘定如何。朝昼二字。盖是夜朝之误书。谓之朝昼。则全不成说矣。至若志气互动之说。既无他可推之说。则当如下谕推得矣。然其论鄙说。深斥心气互主之非。此或未悉于设问之意欤。愚之所谓主宰运用之权安在云者。盖以为主宰运用。心之权也。今若反为气之所动。则此心之主宰运用之权。何处见之云也。非直以气反能主宰此心也。大抵心气者气之精爽也。血气者气之粗粕也。以清浊言之。心气清而血气浊。以善恶言之。心气善而血气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64H 页
恶也。然心气之中。浊驳自在。故其为恶为慝。初不待血气之来触。则其内外彼此之分。未尝杂也。今以为血气亦能动心。夫动心云者。即动出他恶念也。恶念之动。既由于血气。而血气于心气。又有动触之机。则其内外彼此太无分限矣。然则其往来疏数。当在彼此强弱之势耳。心气强而血气弱则心气常胜。血气强而心气弱则血气常胜。其进退胜否。势所固然。况人之所禀血气常强。则一进一退之间。夫所谓或然者。安知不反作常然乎。区区于是窃有疑焉。今人喜怒之情。必自方寸中出来。而其见于事为者居多。容色失度。辞气过中。则不得不归咎于血气矣。程子什一之说。至此而恐不验矣。大抵愚之所以设此疑发问者。盖嵬岩既发血气用事之说。而古人又有气动志之训。其语势之相近。亦将为日后一边之嚆矢矣。思欲一上讲定。以为待症之良剂。其不以卑近而略之。深所愿也。下谕燕越之分。亦未免引以不发。此愚之所欲详闻者也。至若聪明之说。下谕分性与则。以性对心。以则属耳目。夫则者理之为准则之称。性者理之在气质之名也。而准则底还他在气底则。曰性曰则。盖就一处说出。而初非各占地头也。故从则而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64L 页
言之。心亦言则。从性而言之。耳目亦言性也。岂可言于耳目而不可言于心也。亦岂可言于心而不可言于耳目哉。下教既分言性与则。而又以秉彝属性。是以则与秉彝。又有所分别矣。此果经文之义乎。章句曰有耳目则有聪明之德。有父子则有慈爱之心。是人秉彝之常性也。是直以则为秉彝者。不啻明白。而以彝言性。又可见则与性之不可分矣。且下教每以人对耳目而说。心与耳目。俱是物也。固可对说。人自包耳目。恐不可对说。未知或是心字之误耶。下谕又以形色之性专属于心。夫形色云者。人之一身五脏百骸。凡有形有色者。皆在其中。杨氏所谓物者形色者是也。然则此所谓性。如手之恭足之重心之仁之类。而杨氏所谓则者性也者是也。手之恭足之重。莫非自然之理。则其以为自然之理者。又无所不可矣。若以此性字专属于心。则这形色也。亦当专指心而言欤。大抵下教之意。不欲以性字言于百体之上。盖性一也。若言于百体。则恐或有二性之嫌矣。然愚意则窃有所不然者。夫二性之论。自是近日一边之病痛。而此之所论。与彼不同。彼于心术上分二性。此于百体上言众性。心与百体界分不同。随处言性。自无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65H 页
相挨。而百体之性。关涉于心性。则又不害为心性之为众理之纲者也。故总而言之。谓之一性可也。分而言之。虽谓之千性万性。恐无所不可矣。愚之所见头脑盖如是。故前书果有所云云者。而重贻门下之俯忧矣。然其愚惑。愈往而愈深。则玆不得不仰禀。伏乞更赐镌音。以破蒙昧。幸甚幸甚。
上高山别纸
顷者俯询费隐之说。既无所熟讲。则今此奉对。未免臆逆。然窃念中庸一书。自是明道之书也。道之在德行。切近于人事则以中庸言之。道之在事物。分量至大则以费隐言之。二者不可偏废。况隐之一字所包甚大。盖十一章以上。极言日用当行之道。下文若不复及至隐之义。则是道也似涉于形象。真可以把捉模状。而其弊有认理为气之失。此隐字之所以说得理之本体者。一篇关键。都在于此。而又与末章上天之载。互相照应。其亦妙哉。愚见如是。玆以仰质。未知能不至太悖耶。
继高祖之宗。三世以下非嫡嫡相承者。为长子不得服斩。疏家说也。而世之为人后者。限三世亦不服三年。此以疏家四种说准之。则当谓之正而不体乎。抑
上高山别纸
顷者俯询费隐之说。既无所熟讲。则今此奉对。未免臆逆。然窃念中庸一书。自是明道之书也。道之在德行。切近于人事则以中庸言之。道之在事物。分量至大则以费隐言之。二者不可偏废。况隐之一字所包甚大。盖十一章以上。极言日用当行之道。下文若不复及至隐之义。则是道也似涉于形象。真可以把捉模状。而其弊有认理为气之失。此隐字之所以说得理之本体者。一篇关键。都在于此。而又与末章上天之载。互相照应。其亦妙哉。愚见如是。玆以仰质。未知能不至太悖耶。
继高祖之宗。三世以下非嫡嫡相承者。为长子不得服斩。疏家说也。而世之为人后者。限三世亦不服三年。此以疏家四种说准之。则当谓之正而不体乎。抑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65L 页
谓之体而不正乎。窃念体者父子之谓也。而所后子亦子也。则非体而何。正者嫡传之称也。而所后子亦嫡也。非正而何。若以非血属而谓非子也非正也。其果成伦理乎。然则所后子亦体也亦正也。其谓之正而不体(一说)者不可。其谓之体而不正(一说)者亦不可。不服三年之说。何所据而发欤。大抵疏说只言嫡嫡相承。而未尝及继后与否。则其服斩服期。只在于嫡与非嫡而已。而所谓体而非正者。是立庶子为后者。则此当有商量矣。夫立庶云者。即长子死而立庶子为后也。若有长子亡而继后者。则所后虽非庶子。而自有兄亡弟及之体。以是而谓之庶子。谓之体而不正。亦未为不可矣。然则三世之内。虽或有继后者。而如非嫡子亡后继后者。则恐未必服期矣。世之无论嫡庶。一例服期者。殊非疏说之义也。南溪常主服期之说。而以疏说养他子为后条为證。恐或未然。此所谓养。即收养之谓也。非所后之谓也。礼经以所后为继。而未尝言养。俗所谓养子。即继子之讹称也。南溪亦习于俗而有此说欤。殊未可知也。
上高山书
上高山书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66H 页
虚灵气也。气有形象。既有形象。则当谓之物矣。但形有微著。物有精粗。以微精对著粗而言。则虽谓之无可也。朱子之意想亦如是。鄙意于此盖欲轻看。若直以虚灵。初非形与物之可言。则恐与理无分。后来以虚灵为理之说。未必不本于此。初学不可不审。且物有本末章句。以明德属物。明德独非虚灵乎。下谕以伊川说为无物之證。此恐未然。伊川所谓无迹。盖指心之妙用。以妙用言之。随事感应。固无形迹可见。而若论心之全体。则光明之实。岂不可言形迹欤。若然则朱子何以曰譬性微有迹云耶。
或问曰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又曰理既有定。是专以理言也。若以为志定处有理云。则虽合于章句之旨而恐违于或问之义矣。更考小注陈氏分章句或问曰合二说。其义方备。又曰此心光明。见得事物皆有定理。先儒亦尝以是分看。则朱子之意。诚以理言之。而与章句互相发明者明矣。
格物之主人而言。更玩章句及或问诸义。益觉其洒然。窃幸茅塞之顿开。然卑见本自如是。而近有所改定者。特以物格知至相对而言。则物格属物。知至属人。格物致知义例。亦不当异同矣。大抵格物致知。物
或问曰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又曰理既有定。是专以理言也。若以为志定处有理云。则虽合于章句之旨而恐违于或问之义矣。更考小注陈氏分章句或问曰合二说。其义方备。又曰此心光明。见得事物皆有定理。先儒亦尝以是分看。则朱子之意。诚以理言之。而与章句互相发明者明矣。
格物之主人而言。更玩章句及或问诸义。益觉其洒然。窃幸茅塞之顿开。然卑见本自如是。而近有所改定者。特以物格知至相对而言。则物格属物。知至属人。格物致知义例。亦不当异同矣。大抵格物致知。物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66L 页
格知至。皆在一个地头。而所以有异名者。即各主人与物而言故也。今若以格物谓主人而言。则与致知无别。且格物谚解着吐。似是使物格至之义。若云吾心格于物。则固当着吐矣。以此数义。断然以为主物而言者也。曾以玆义有所奉禀。不无颔可之意。自信一得之不悖。而今承下谕。始觉日前奉质之失于欠详。而印可之出于听莹也。窃不胜悚慄。然虽如鄙说推之。自有工夫功效之可言。使物至于极处者工夫也。物理自到于极处者功效也。则似无相混之嫌。此说虽非章句之义。而既无害于本经。则或可备一说欤。
五者之阙二目。只以为举大包小云。则无或涉于泛然欤。窃意君臣父子国人。皆一人之所可兼。如为君而为臣。为父而为子者是也。至于夫妇。则夫不得兼妇之事。如为夫则不得复为妇是也。义例似不得不阙之。如中庸五所求之为欤。至若长幼之阙。则臣道既主于敬。而事长亦主于敬。故以其有所旁挨而阙之欤。若以大伦言之。夫妇长幼。岂不是伦之大者欤。
上高山书
城里立便。匆匆修候。尚有馀怀纠结于中。秋雨成霖。伏惟此时体中诸节。神相万吉。伏庸慰溯。教下生亲候大病馀症。遇寒添苦。长时侍汤。一味焦灼。第家季意外得除稷山。便养之得所。私计甚幸。为参家祀。才到湖上。瞻望仙乡。无由致身。向风驰悰。无任憧憧。尼尹礼说。偶得一看。其说之种种丑差。无足致讶。而若所谓所后子非正体者。不但义理不成。文理亦未通。其所见解。大抵类是矣。近以郑氏家疑礼往覆旸谷。终未释然。甚是闷郁。此礼传说既久。屡经长老勘断。
五者之阙二目。只以为举大包小云。则无或涉于泛然欤。窃意君臣父子国人。皆一人之所可兼。如为君而为臣。为父而为子者是也。至于夫妇。则夫不得兼妇之事。如为夫则不得复为妇是也。义例似不得不阙之。如中庸五所求之为欤。至若长幼之阙。则臣道既主于敬。而事长亦主于敬。故以其有所旁挨而阙之欤。若以大伦言之。夫妇长幼。岂不是伦之大者欤。
上高山书
城里立便。匆匆修候。尚有馀怀纠结于中。秋雨成霖。伏惟此时体中诸节。神相万吉。伏庸慰溯。教下生亲候大病馀症。遇寒添苦。长时侍汤。一味焦灼。第家季意外得除稷山。便养之得所。私计甚幸。为参家祀。才到湖上。瞻望仙乡。无由致身。向风驰悰。无任憧憧。尼尹礼说。偶得一看。其说之种种丑差。无足致讶。而若所谓所后子非正体者。不但义理不成。文理亦未通。其所见解。大抵类是矣。近以郑氏家疑礼往覆旸谷。终未释然。甚是闷郁。此礼传说既久。屡经长老勘断。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67L 页
未知曾已关听否。鄙说梗槩。录在别纸。旸谷书角。亦为付上。并览如何。且有一疑礼颇多转节。玆并仰禀耳。有人诬坐逆狱。而其女见绝于夫家。其夫娶妻生子。厥后狱情伸雪。其女当复归夫家。而既有后妻则两妻同室。国典所无。未知何以处之。方得其正耶。且前妻之生子。后于后妻之子。其夫死后当立丧主。而以前后之序言之。前妻之子当立。以兄弟之序言之。后妻之子当立。未知孰当为主耶。且前妻死而后妻尚存。后妻之子当服何服耶。向于圯桥座上。有发此疑者。韩丈答以后妻当废而为妾。主丧与有服。初无可论。鄙意未然。两妻俱是礼聘者。俱是无罪者。何可一废而一立耶。窃意两妻已不可俱立。亦不可俱废。则当先立前妻为上室。后室为次室。宗祀及家事。上室主之。而次室则不得与焉。以待上室亡后入承宗祀。如古之诸侯媵妾之例。至于主丧。则俱是正室所生。当以年长为主。前妻既为上室。则于后妻之子。当为前母。前母死。何可无服。虽有其母。齐衰无疑。此虽出于臆断。而如是排定。似合情势。未知不至大悖否。年前往覆气质说,师门后书。比来䌷绎。终有所未晓。未知执事曾亦何以看得耶。书中有曰智愚贤不肖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68H 页
之分。虽在于心。其心如此者。实由于其身之气禀。又曰查滓凝者。为血肉之身。精英聚者。为知觉之心。查滓清则精英亦清。查滓浊则精英亦浊。夫心气形气。虽是一气。而其内外本末之分。亦未尝无也。今若以心气之清浊。专由于形气之清浊云。则不但内外本末。太无分限。亦不无说去不得处。今有人形气至弱而心气至强者。形气至浊而心气至清者。一内一外。判然相反。此等即目易见处。亦将何以为说耶。且孟子所谓气质。特言声色臭味之欲。濂溪所谓气质。只言刚柔善恶之禀。声色臭味。本就形气上说。刚柔善恶。本就心气上说。均是气质。而其所从而说处。各自不同。今若以孟周所论。谓各有所主而言则可。直归之原无差别。则无乃不可乎。曾以此意仰质师席。尚未蒙印可。方欲复申前说而姑未及焉。未知门下以为如何。乞赐镌诲。以开蒙惑耳。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68L 页
上高山书
归亭讲学夙愿竟遂。区区慰幸。实叶微分。第数宵奉讨。未能了尽旧案。迄玆怅叹。不独为奉别之怀耳。伏问酷炎。定省馀道体神相膺吉。伏慰且溯。教生亲癠少霁。身堇免𤹂。而所营书室。今始上梁。凡百未备。卒役无期。涔寂中亦一闹端。以此看读俱未全实。闷事闷事。乡饮习议。必欲行于夏前。盖事贵迅速。不可差缓。且麦粮渐失时。甚可虑也。愚意则此事既云讲习。则炰狗酿醪。亦系张大。只于今六日。教生先往院里。执事亦为来临。以翌日习仪之意。备告于近处年少好礼之士。以为趁期齐会之地。七日则就其讲堂。分排东西阶。以水代酒。以叶代脯。笏记亦为删削。凡事务为简易。且勿令先声径出。以致搅扰乡中。凡此委折。虽非礼数中节目。似亦为省烦取简之一助矣。未
归亭讲学夙愿竟遂。区区慰幸。实叶微分。第数宵奉讨。未能了尽旧案。迄玆怅叹。不独为奉别之怀耳。伏问酷炎。定省馀道体神相膺吉。伏慰且溯。教生亲癠少霁。身堇免𤹂。而所营书室。今始上梁。凡百未备。卒役无期。涔寂中亦一闹端。以此看读俱未全实。闷事闷事。乡饮习议。必欲行于夏前。盖事贵迅速。不可差缓。且麦粮渐失时。甚可虑也。愚意则此事既云讲习。则炰狗酿醪。亦系张大。只于今六日。教生先往院里。执事亦为来临。以翌日习仪之意。备告于近处年少好礼之士。以为趁期齐会之地。七日则就其讲堂。分排东西阶。以水代酒。以叶代脯。笏记亦为删削。凡事务为简易。且勿令先声径出。以致搅扰乡中。凡此委折。虽非礼数中节目。似亦为省烦取简之一助矣。未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69H 页
知如何如何。然入夏以后雨意漠然。田家物色。极为愁惨。此时讲礼。得无闲漫之诮耶。商量见教伏望。
上高山别纸
俯询屏溪气机说。殊涉可疑。夫人之一身。莫非天地之气。故不能无一气相感之理。而若其彼此内外之分。则又不啻悬绝。其不可以此乘彼者明矣。况所谓心之出入云者。非真有出入。若有形之物之自内而出。自外而入者也。特指其方寸之中有主无主者。而强名之曰出入也。然则心自不离于方寸之中矣。安能去乘他天地之气也。若如屏溪说。则人心别为一物。自方寸之中。超出于天地之气。而为已发之心。又从天地之气。超入于方寸之中。而为未发之心也。岂
上高山别纸
俯询屏溪气机说。殊涉可疑。夫人之一身。莫非天地之气。故不能无一气相感之理。而若其彼此内外之分。则又不啻悬绝。其不可以此乘彼者明矣。况所谓心之出入云者。非真有出入。若有形之物之自内而出。自外而入者也。特指其方寸之中有主无主者。而强名之曰出入也。然则心自不离于方寸之中矣。安能去乘他天地之气也。若如屏溪说。则人心别为一物。自方寸之中。超出于天地之气。而为已发之心。又从天地之气。超入于方寸之中。而为未发之心也。岂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69L 页
其理也哉。此不但以方寸与天地之气滚杂说去。并与人心出入之说。而有未觑得耳。长者之见。岂至于是耶。恐或传说之误耳。
中庸自成之自字。记闻录以自实之意释之。而执事则以为当作自然意看。鄙意亦以为然矣。近阅此章第二节注。有曰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亦无不行矣。自人之心止自成。是释诚者自成也。自道之在我止无不行。是释而道自道也。以此观之。则自成之为自实之意者。不啻跃如。而又与第三节自成己之意。吻然相合。未知曾亦以此理会否。如有未当。乞赐斤教。
上高山书
奉拜时谓罄鄙怀。辞来旋觉襞积。前此固累然。而今复有甚于前。宲未知其何以然也。际玆长牍远辱。奉玩慰沃。洽当款待津津。第冲寒返税。所慎弥留。仰虑则深。下谕理气源委说。仰悉盛意攸存。而第迷滞之见。终不能无惑。凡言所以然者。皆从当体上论得。夫犬有犬之所以然。牛有牛之所以然。指犬之所以然而谓牛之所以然。则无乃未当乎。善恶之气既不同。
中庸自成之自字。记闻录以自实之意释之。而执事则以为当作自然意看。鄙意亦以为然矣。近阅此章第二节注。有曰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亦无不行矣。自人之心止自成。是释诚者自成也。自道之在我止无不行。是释而道自道也。以此观之。则自成之为自实之意者。不啻跃如。而又与第三节自成己之意。吻然相合。未知曾亦以此理会否。如有未当。乞赐斤教。
上高山书
奉拜时谓罄鄙怀。辞来旋觉襞积。前此固累然。而今复有甚于前。宲未知其何以然也。际玆长牍远辱。奉玩慰沃。洽当款待津津。第冲寒返税。所慎弥留。仰虑则深。下谕理气源委说。仰悉盛意攸存。而第迷滞之见。终不能无惑。凡言所以然者。皆从当体上论得。夫犬有犬之所以然。牛有牛之所以然。指犬之所以然而谓牛之所以然。则无乃未当乎。善恶之气既不同。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0H 页
则其气之所以然者。亦当不同矣。今以恶之所以然。谓善之所以然。则勿论义理得失。语意不应如是枘凿。更乞详察而申教之如何。鄙说累度起草。终未浑成。盖虑其少或差踬。则易入于善恶混之科故耳。然俟其草成。敢不奉质。立便堇此草草。不备。
上高山别纸
下谕缕缕。固极沛然。而第于所讲题目。恐似挨过。盖此所讲。只在于恶气之上。亦有所以然与否耳。有则曰有之可也。无则曰无之亦可也。前此教意既不以为有。亦不以为无。毕竟以善气之所以然。为恶气之所以然。则是善恶则不同。而所以然则同。脉络色相。全不相近。迷见之惑。实在于是矣。凡言所以然者。与言理同气异者差不同。今以鸡犬言之。犬之气非鸡之气。而犬之理即鸡之理者。理同气异之说也。犬之理。义之一点子明。鸡之理。信之一点子明。煞有彼此同异之可言者。所以然之说也。均是言理之说。而说处各自不同。所言善恶之理者。亦如是耳。在前下谕于此似未十分端的说破。而今则又以一原异体。傅衍为说。此则程朱以后我东诸贤论之详矣。曾亦奉教而讲之熟矣。正所谓己见之昭陵。其与所讲题目
上高山别纸
下谕缕缕。固极沛然。而第于所讲题目。恐似挨过。盖此所讲。只在于恶气之上。亦有所以然与否耳。有则曰有之可也。无则曰无之亦可也。前此教意既不以为有。亦不以为无。毕竟以善气之所以然。为恶气之所以然。则是善恶则不同。而所以然则同。脉络色相。全不相近。迷见之惑。实在于是矣。凡言所以然者。与言理同气异者差不同。今以鸡犬言之。犬之气非鸡之气。而犬之理即鸡之理者。理同气异之说也。犬之理。义之一点子明。鸡之理。信之一点子明。煞有彼此同异之可言者。所以然之说也。均是言理之说。而说处各自不同。所言善恶之理者。亦如是耳。在前下谕于此似未十分端的说破。而今则又以一原异体。傅衍为说。此则程朱以后我东诸贤论之详矣。曾亦奉教而讲之熟矣。正所谓己见之昭陵。其与所讲题目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0L 页
说处。不啻有间矣。恐不必费了辞气矣。大抵今日所讲。除却许多说话。只有三条断案。若以为气原于理。则不但善原于理。而恶亦原于理矣。若以为气不原于理。则不但恶不原于理。善亦不原于理矣。若以为善气只原于理。则一气之中。善气有原而恶气无原矣。以人物言之。人原于理而物不得原矣。又以物言之。麟凤龟龙原于理。而蛇蝎蜈蚣不得原矣。于此三案。特下的确之教。以示取舍。则其于同异之说。不难卞矣。鄙滞之见。只欲以善恶之气俱原于理。而亦不欲妨挨于理纯善之本体耳。以是思之。以是说之。以是书之。思之不通。说之不顺。书之不成。则弃之不难而亦不晚矣。如何如何。
答姜养直(浩溥)书
昨冬惠书。春末获拜。稽滞则久。披慰良深。矧审有寻讨之乐讲劘之益者乎。相望落落。无由承闻绪馀。甚恨事也。伏惟信后侍欢存省。并臻茂迪。向风驰情。不任慰傃。谨亲癠阅月。煎迫曷喻。日间工夫。虚抛多时。愦愦之状。无足奉闻。来示不强之叹。自是学者通患。透得此关。方可有为。函丈尝言聪明才艺非不美也。
答姜养直(浩溥)书
昨冬惠书。春末获拜。稽滞则久。披慰良深。矧审有寻讨之乐讲劘之益者乎。相望落落。无由承闻绪馀。甚恨事也。伏惟信后侍欢存省。并臻茂迪。向风驰情。不任慰傃。谨亲癠阅月。煎迫曷喻。日间工夫。虚抛多时。愦愦之状。无足奉闻。来示不强之叹。自是学者通患。透得此关。方可有为。函丈尝言聪明才艺非不美也。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1H 页
毕竟成就。惟耐久者能之。盖亦此意也。不佞亦尝以为古人可学。而自顾蔑劣。未有进就者。正坐此二字。每念师教。未尝不惶汗在背。明者之虑。适及于此。正所谓先获我心者也。然高明之真积力久。不应有鄙人今日之忧也。四书小注疵醇杂错。合有一番梳洗。故年前师席。有所讲质。而事功颇巨。为日且浅。未免中撤。每以草草为恨。高明今又下工。极令人倾倒。以高明之审闻。又有师门之明卞。则其书之明白纯正。实为斯道之助。早晚书成。必须遍告同志。亦令愚蒙得以开发。千万至望。大抵为学之道。要在讲明义理。存养心性。二者并行。不可偏癈。况学校教癈。圣人之道在书。则欲求存养。必须讲学者。又是程朱法门也。近日一种义论。只求存养。深厌讲学。骎骎乎即心即佛之见。而义理益晦。何其异乎程朱之旨也。然人见既异。不必强卞。自勉之道。固从吾所学。而年来朋侪散处涯角。且困于疾病丧戚。会面未易。笔札亦疏。讲讨一事。寥寥无闻。则几何不同归于即心之科耶。此一大忧。承有书未免浮沉。可胜怅叹。如或是义理可读者。则尤可惜也。所居稍左。讨便甚艰。一书往覆。辄经年岁。而又有此閪失之叹。其何以讲质疑问。道达情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1L 页
素耶。万万都留神会。
与宋士能(能相)书
相望落落。且困于疾病丧威。阻面既久。书伸亦阂。寻常驰溯。不任依怅。春序向烂。伏惟定省博约。并臻百休。师门遭罹。骇惋痛迫。夫复何喻。天时回薄。世变依旧。是其气数自然之运。而天亦末奈于其间耶。窃想
与宋士能(能相)书
相望落落。且困于疾病丧威。阻面既久。书伸亦阂。寻常驰溯。不任依怅。春序向烂。伏惟定省博约。并臻百休。师门遭罹。骇惋痛迫。夫复何喻。天时回薄。世变依旧。是其气数自然之运。而天亦末奈于其间耶。窃想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2H 页
俛仰今昔。伤痛倍品。然所恃 圣明在上。百怪之腾翥。亦无所遁情矣。某从举措去益绝悖。吾党之有此事。已是莫大之变。而况尤翁之门乎。顾此忧慨。实无所纪极。则况执事有同堂之亲者乎。妄恃姻谊之厚。略暴微悃。冀或回悟。危锋随至。罪名狼藉。一身僇辱固甚矣。此心则亦自安矣。今日纷纷。实不欲提论。而自初操持作为左證。则盖所谓执事说者十七八矣。传播远迩。疑乱听闻。甚至于登诸悖通。上下怪论而极矣。若其为说。又是可惊可怪。全不近理。其与丈席所闻者。不啻燕越矣。决知其出于傅会。而非执事之说也。然说者所以推引原委。指示路径者。又不特明白丁宁而已。则不知者不能不致惑于执事。业欲随闻奉质。打破根株。以祛胸中之纡郁。而因循未果。今始录呈。不敏殊可愧也。执事昨年所上师门书中。略改句字之云。以其无从后究竟之语。不但一边之人转换作口实。士友间稍持公议者。亦或以是致疑于状文。此不可不一卞。而弟则初未得见原书。故所尝略卞者。皆出于臆断。而不得极意说破。切望原书趁早投示。而原书如未尽意。则别为书示及。如何如何。似闻 别谕下去。辞疏想已治上。未知于近事。亦有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2L 页
所陈论否。执事处义。自与吾辈不同。既有呈疏自暴之路。则提缀此数语。以为辞谢之一端。其于卞诬之道。自靖之义。恐似两得其宜矣。如何如何。想执事已有定算。区区烦溷至此者。诚不敢自隐于执事矣。倘蒙俯恕否。不任悚仄。万万都留嘿会。
书成后得伏见令仲氏兄长与人书。盖其辞气多有不称量者。至于末端一句语。尤是失言之大者。自有此书。洛下物论大变。来头祸机。亦不知至于何境。事之不幸。莫此为甚。然原其书意。专主事业而言。则何尝出于毫分贬损之意。而今之论者。全不谅人之情实。过加疑怒。议律太重。知旧之自谓相爱者。亦多来劝以移书自处。其言之僇误无稽。固不足言。而据此亦可想此间风色矣。如弟之人微言轻。本不足有无。而一言之或近分疏。则移锋驳击。不遗馀地。螳臂之拒辙。不特无望于得力而已。只与一二同志。私自忧叹耳。柰何柰何。窃想近日棣案。讲得善后之责。而无由承闻。不胜纡郁。
梅通泮罚。辞意之乖当。极令人骇叹。想执事痛惋一倍矣。骇机激发。止泊无所。来头之虑。实无穷矣。大抵今之睢盱者。全以起闹生事为家计。闻人一言。如得
书成后得伏见令仲氏兄长与人书。盖其辞气多有不称量者。至于末端一句语。尤是失言之大者。自有此书。洛下物论大变。来头祸机。亦不知至于何境。事之不幸。莫此为甚。然原其书意。专主事业而言。则何尝出于毫分贬损之意。而今之论者。全不谅人之情实。过加疑怒。议律太重。知旧之自谓相爱者。亦多来劝以移书自处。其言之僇误无稽。固不足言。而据此亦可想此间风色矣。如弟之人微言轻。本不足有无。而一言之或近分疏。则移锋驳击。不遗馀地。螳臂之拒辙。不特无望于得力而已。只与一二同志。私自忧叹耳。柰何柰何。窃想近日棣案。讲得善后之责。而无由承闻。不胜纡郁。
梅通泮罚。辞意之乖当。极令人骇叹。想执事痛惋一倍矣。骇机激发。止泊无所。来头之虑。实无穷矣。大抵今之睢盱者。全以起闹生事为家计。闻人一言。如得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3H 页
奇货。锻鍊缚束。犹恐罪案之不备。此岂可与之论卞哉。为今之计。无论事之是非,言之曲直。莫若无卞而自修耳。如何如何。
通谕文字。因权友得见。大体圆浑。胜于初本。而但竹通具疏。多有不可不卞者。而一并扫去。无乃没实耶。然风波大起。事机兀解。文字虽好。恐无地用此耳。
通谕文字。因权友得见。大体圆浑。胜于初本。而但竹通具疏。多有不可不卞者。而一并扫去。无乃没实耶。然风波大起。事机兀解。文字虽好。恐无地用此耳。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3L 页
答宋士能书
秋间辱覆。迨玆披慰。宜复修候。汩于忧病。迄未有遂。则秪切瞻叹而已。匪意崇牍远至。谨审冬令。侍省懋德。履玆增重。仰庸慰泻。竹院悖举。世变无不有。崇院之踵武。又是次第事。固已料之。无足惊矣。天运回轧。人事凑泊。执事之处地。祖尤翁而师旸谷。则收司破败。傥来之事也。执事恶得免乎。天地钟是阴戾。准拟否运。彼之劻勷。不过为大化之所驱。而不得自由于其间矣。区区憾恨。不在于人而在于天也。俯询定见。来谕之外。有何别般可对者耶。旸门与溪门义无异同。不但吾辈大同之论。世之稍持公议者。盖亦无异辞。恐不必致问。亨叔书中公议之云。盖以为说者以为公议也。非以说者之说为公议也。大抵前此洛下。本无异同之说。而一自令仲氏兄长一书出。而一边之人。把作證左。馀外物论。一諟大变。甚或至于致疑
秋间辱覆。迨玆披慰。宜复修候。汩于忧病。迄未有遂。则秪切瞻叹而已。匪意崇牍远至。谨审冬令。侍省懋德。履玆增重。仰庸慰泻。竹院悖举。世变无不有。崇院之踵武。又是次第事。固已料之。无足惊矣。天运回轧。人事凑泊。执事之处地。祖尤翁而师旸谷。则收司破败。傥来之事也。执事恶得免乎。天地钟是阴戾。准拟否运。彼之劻勷。不过为大化之所驱。而不得自由于其间矣。区区憾恨。不在于人而在于天也。俯询定见。来谕之外。有何别般可对者耶。旸门与溪门义无异同。不但吾辈大同之论。世之稍持公议者。盖亦无异辞。恐不必致问。亨叔书中公议之云。盖以为说者以为公议也。非以说者之说为公议也。大抵前此洛下。本无异同之说。而一自令仲氏兄长一书出。而一边之人。把作證左。馀外物论。一諟大变。甚或至于致疑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4H 页
旸谷。故溪旸异同之论。稍稍而作。而要之为所见之不甚分晓。本不足上下其说。亨叔前书辞意果何如。而想亦传说所闻而然也。世之无士论久矣。自有此事。人皆重足。语及斯文。视若祸阱。无一人向前担当。极意论说。向来鱼泮任一事。草草无足言者。而亦莫不危之。则气槩之沮残。正论之消亡。举此可知。然此事本自无中生有。没影可把。若令公心人观之。诚不满一哂矣。则彼之哓哓。特一蟪噪蛙唱耳。其于师门分上。有何毫分所损耶。然则吾辈之费辞劳心。日事分疏者岂不呶呶之甚者乎顾今处义似莫若杜门塞兑。姑置此事于一边。益自力于内修之工。各尽本分。终期于胸中无物。即释氏所谓报答佛恩者也如何。▦如未为当。乞赐更教也。岁暮落落。无缘奉展多少。临纸徒增怅惘。万万都留默会。
与宋士能别纸
通谕文字。想应览至。未知意下如何。鄙见一篇命意。详于斥而略于卞。已是可欠。而至于理气说专不举论。亦甚昧没。然一扶一抑。义理颇明。顾今颓然中办此者能几人。不胜钦叹。示谕缕缕。今已后时。更无可论。第区区自处之义。无异门内子弟。只自杜门忍痛。
与宋士能别纸
通谕文字。想应览至。未知意下如何。鄙见一篇命意。详于斥而略于卞。已是可欠。而至于理气说专不举论。亦甚昧没。然一扶一抑。义理颇明。顾今颓然中办此者能几人。不胜钦叹。示谕缕缕。今已后时。更无可论。第区区自处之义。无异门内子弟。只自杜门忍痛。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4L 页
益致力于自修之道而已。人或有好意思而不知其本事委折。则因其来问。一上痛说而已。此外了无事矣。怂恿劝起。不但不能为也。亦不欲为也。至若某人云云。虽极巧憯。而都是密地排布者。既无形迹著见。又无文字明證者。则太学发论。自是重举。恐不肯信人传说。径起闹端。况人之信我。不若我之信执事者乎。然玆事既有源委。则毕境自当绽露。伊时徐起而论之。不为晚也。如其不然而自我先动。暗中模索。则彼必有辞于分疏。恐不足以服人之心。而益增人之疑怒矣。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如何。亨叔心事。弟实知之。其见亦与鄙意无间。决无先外氏而后师门之理。幸勿致疑焉。大抵今日戒严。殆同临阵。正宜聚精会神。共啚应变之策。自中疑阻。甚是不祥。残营破垒之讥。甚可惧也。洛人传说。直是可笑。吾辈于此自有一定规模。只以谨守本分。为究竟法。既无骇散之举。又无起闹之意。执事之始欲焚笔。末乃起怀。恐或浪费心力矣。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5H 页
与宋士能书
某白。春寒尚峭。伏惟侍旁服履万重。天椓斯道。我函丈奄捐后学。崩陨号绝。同门均恸。夫以志博而未施。道大而莫容。即群哲已然之辙。则固知末奈于斯世。而惟其桑榆保和。卒究远业。不能无望于慭遗之天矣。一疾十载。竟以是终。天乎此何为哉。顾玆出入门屏。十有馀年矣。才下质鲁。虽无进就可言。警咳所及。受恩则厚矣。山颓今日。伥伥然靡所仰矣。攀慕莫逮之痛。不专以斯文世道之为也。最晚承讣。与一二士友。设位会哭。昨日已成服而归。痛矣已矣。夫复何言。服制以期年为定。以白巾环绖白布带行之。盖欲一遵师门法例。未知盛意以为如何。日昨下状。承
某白。春寒尚峭。伏惟侍旁服履万重。天椓斯道。我函丈奄捐后学。崩陨号绝。同门均恸。夫以志博而未施。道大而莫容。即群哲已然之辙。则固知末奈于斯世。而惟其桑榆保和。卒究远业。不能无望于慭遗之天矣。一疾十载。竟以是终。天乎此何为哉。顾玆出入门屏。十有馀年矣。才下质鲁。虽无进就可言。警咳所及。受恩则厚矣。山颓今日。伥伥然靡所仰矣。攀慕莫逮之痛。不专以斯文世道之为也。最晚承讣。与一二士友。设位会哭。昨日已成服而归。痛矣已矣。夫复何言。服制以期年为定。以白巾环绖白布带行之。盖欲一遵师门法例。未知盛意以为如何。日昨下状。承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5L 页
拜差晚。示谕缕缕。未免后时。无容更议。第与某丈商议。恐未悉这间委折而然也。沈疏次序。自是百世不易之论。而屏蟾门人馀怒未已。甚或至于稠坐咆哮。近日传说。不厌人意。且有申氏子者。抵书高山。诋诽师门。不遗馀地。岂料屏门。有此连怀间口气也。此辈畜憾。固已久矣。而今则公叫乱嚷。略无所讳。其势不但已也。世无公眼。各尊其私。且以势利相倾。则执事与人书。虽极洞快。此时此论。无或近于平城干舞乎。顷者试送人某所。探其俯仰。初不提起本事云。而后因黄友闻儒疏一从某丈指挥云。不知其主意何居。而大抵此事。本非此丈之所乐闻。他事犹可议也。此则决不可矣。沈疏时多少转折。想因亨叔书。已有闻知矣。笔札有烦。未克详焉。会待他日合席以摅之如何。
答宋士能书
云树闭门。蝉声益清。瞻想德仪。日夕勤挚。忽地惠翰远隳。承玩慰沃如对非虚语。第谛色忧中所慎弥留。
答宋士能书
云树闭门。蝉声益清。瞻想德仪。日夕勤挚。忽地惠翰远隳。承玩慰沃如对非虚语。第谛色忧中所慎弥留。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6H 页
区区无任仰虑。伏惟信后对时加摄。已复天和。戚弟亲癠身𤹂。比颇向可。寻理几书。苦无新得。有时为冗故缠缚。作撤无常。无足奉闻。乌头之谕。尽是通患。然高明之真积力久。不应有蒙陋今日之忧也。师门二事。匪敢暂缓。顾何待勤托。而其奈力绵计违何。前书已悉委折。想应览至。影本则屡草失真。虽未目下完就。百易其草。终应有成。要待新凉快生。可讫工役。而文字之役。既失官助。且乏家力。又不许同门分誊。迁就持难。了当无期。百尔思度。终无好个道理。不可不略备管煤。姑属诸主棘与李友仁伯。俾即随分始役。以待他日好机会。别作商量。此外实无奈矣。然凡事随时。各有定分。尽分则安义。缓急利钝不须论矣。若不审度事力。一以速成为计。则事终不成。而只益其尤悔矣。幸须舒究而按住之如何。俯询时耗。真所谓借听于聋也。块处一室。聪明未周于户外。朝象得失。付诸空云久矣。盖不能闻。而亦不欲闻也。某台事不知公议果如何。而在其说则虽极不经。自 上处分。恐或过中矣。山上酬酢。近日侧耳。一向无闻。岂所谓上不好仁。而下亦不好义者耶。吾道之衰极矣。鲁君旷百之举。思见于今日。不亦难乎。承有书三度。而此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6L 页
来只二书。中间一度。未知付入何便。无或浮沉耶。若是义理可读者。则尤可惜也。此亦前后付书凡五度。一付芹洞。一入怀邸。二置铸洞。而俱未登照。则甚矣传书之难也。弊居僻左。京便未续。家季病扰。未暇酬应。书角之留滞。信便之纬繣。盖亦多由于是矣。亨叔在远。何事不致想。万万都留默会。只冀为道增重。
答宋士能书
顷日裁书。托诸李友士直。讨入褫中。果无浮沉。而前此数度书。并登关照未。地远便稀。闻问久阻。区区瞻𨓏。何日弛也。秋霖支离。伏惟侍省德履茂膺神休。戚弟汤忧乍霁。身亦免𤹂。比将书籍。随分看玩。而新知未萌。夙闻益瞹。安放之恸。与日俱深。月初有旸庐往复。遗集之役。幸能不撤。而不惟书手甚艰。纸笔之属。无物不艰。想其势安得不然。是岂非吾辈责。而顾玆病窭。无以效力。则只切伤叹而已。黄江权丈以去月廿六不淑。老先生典刑。今不可复考。不胜悼怛。亨叔情境。又极惨愕。似闻凤岩状本。盛行于连怀间云。信否。极令人慨惑。其文之当作与否不须论。而其作既有年。则其出又何晚也。无乃有所待者存耶。溪丈以
答宋士能书
顷日裁书。托诸李友士直。讨入褫中。果无浮沉。而前此数度书。并登关照未。地远便稀。闻问久阻。区区瞻𨓏。何日弛也。秋霖支离。伏惟侍省德履茂膺神休。戚弟汤忧乍霁。身亦免𤹂。比将书籍。随分看玩。而新知未萌。夙闻益瞹。安放之恸。与日俱深。月初有旸庐往复。遗集之役。幸能不撤。而不惟书手甚艰。纸笔之属。无物不艰。想其势安得不然。是岂非吾辈责。而顾玆病窭。无以效力。则只切伤叹而已。黄江权丈以去月廿六不淑。老先生典刑。今不可复考。不胜悼怛。亨叔情境。又极惨愕。似闻凤岩状本。盛行于连怀间云。信否。极令人慨惑。其文之当作与否不须论。而其作既有年。则其出又何晚也。无乃有所待者存耶。溪丈以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7H 页
为如何。长者似不可无一语勘定矣。长者之责。申书及申之答书。并皆得见否。即因风传。略闻申书梗槩。则其所张皇。无非捭苑口气。至以无病下一字。谓本于得正之义云。则心口判异。情态可恶。操笔书此。质之父事之地。其亦无忌惮甚矣。族叔 筵语。其已闻知否。 上教以为天文地理。道中之一事。而今人未能。可欠。族叔对以韩某道学外。亦能此焉。 上默然良久。始 下教曰此人才则本多。此外不复闻 圣语。天意所在。槩可知矣。而自下亦无继达之语。盖缘伊日 筵中匆遽。未暇长语云。而数句陈白。寂寥甚夷。况其提缀糟粕。反伤大体则有之。顾莫若初无是说之为甚幸。而亦不可得矣。高山夏初屏溪历路。闻其门人所传。则旸谷齐会时。沈丈读屏丈祭文。而吾辈中有变色翻唇者。显有不满之意云。是未知竟指何人。而亦何异于腹非之案耶。其时座上人。历历皆记。决知无作此骇举者。而人言如是。诚可怕也。师门邻德。只有此丈。而山颓之痛。无以自寓。则区区瞻依之怀。窃有事所事之忱矣。两门交搆之说。稍稍而作。甚失所啚。亦非细忧。奈何奈何。
答宋士能书
答宋士能书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7L 页
八月日惠状。迨玆慰洽。秋气益清。伏惟侍傍调节。并获神休。戚弟菽水粗宜。而冗故丛集。随分工课。作撤无常。终恐无就而止耳。山颓今日。同志之所交勉者。惟在尊所闻行所知。而每得朋友书。各掣病故。鲜见有磨杵截铁底意思。甚令人缺望。窃想静摄中简编所得。日益富有。邈处涯角。无由承闻绪馀。则只增菀悒而已。然千里拜书。动费时月。及其披读。寒暄谩语。亦罕及其讲席程课。岂玆蒙陋。未可与闻于精微之蕴耶。殊切愧恧。数条疑目。录在别纸。乞下一转语。以开讲讨之端如何。
别纸
理纯善而气兼恶。恶固气也。所以恶者亦气欤。若以为理则理体本善。不可容着恶矣。以为非理则天下无理外之物。这恶也从甚么生出来。
本然气质之性。盖就心上说。而耳目口鼻百体之上。亦有本然气质之可言欤。
五常之性。与五脏之理。同欤异欤。谓之异则五常具于心。而五脏各有理。是成两重理矣。谓之同则四脏之理。不具于四脏而具于心。是四脏为无理之气矣。两重理固不可矣。无理之气亦不成说。抑无乃五性
别纸
理纯善而气兼恶。恶固气也。所以恶者亦气欤。若以为理则理体本善。不可容着恶矣。以为非理则天下无理外之物。这恶也从甚么生出来。
本然气质之性。盖就心上说。而耳目口鼻百体之上。亦有本然气质之可言欤。
五常之性。与五脏之理。同欤异欤。谓之异则五常具于心。而五脏各有理。是成两重理矣。谓之同则四脏之理。不具于四脏而具于心。是四脏为无理之气矣。两重理固不可矣。无理之气亦不成说。抑无乃五性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8H 页
本具于五脏而感觉于心。故指其感觉者而谓之具于心耶。又无乃具于四脏而亦具于心。本无彼此部位之可分欤。
答宋士能书
岁色垂穷。瞻想益苦。两度长牍。一时承拜。奉读百回。恍若亲承警咳。第谛汤忧未霁。美疢尚苦。仰虑曷已。阳和日苏。伏惟对时勿药。茂膺百福。戚弟一味昏愦。未有晋益。三馀光阴。虚抛可惜。师门影帧。人见不同。或谓十分逼真。或谓全不肖似。鄙意两说俱未的当。大抵此本。颇得彷象。而譬诸原本。煞有差爽。此则
答宋士能书
岁色垂穷。瞻想益苦。两度长牍。一时承拜。奉读百回。恍若亲承警咳。第谛汤忧未霁。美疢尚苦。仰虑曷已。阳和日苏。伏惟对时勿药。茂膺百福。戚弟一味昏愦。未有晋益。三馀光阴。虚抛可惜。师门影帧。人见不同。或谓十分逼真。或谓全不肖似。鄙意两说俱未的当。大抵此本。颇得彷象。而譬诸原本。煞有差爽。此则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8L 页
专由于肉色之失真。要之不得为定本。故固欲稍待旧工。更谋一本。而事钜力绵。未易迅就。甚闷甚闷。原本则别为轴子。奉安于所居茅斋。月朔展省。感怀倍切。顷呈疑目。盖是洛下诸益所相难者。而其第三段。即安丈国宾氏之论也。凡此刱闻虽可骇。亦不无合商量者。曾与高山丈略有讲说。而姑未得隆释。又复请益于执事耳。来谕大体固沛然。而论得似或太快。只如是止耳。则恐未解言者之惑矣。别纸更禀。详教之如何。三圣同道说。亦效迷见。未当处并赐斤正望也。冠峰文字。已料其爽误。而今见老先生答李器甫诸书。辞旨大煞明白。其为平日定论无疑。且此书既是己亥以后往复。则所谓乙未录者。自归脱空。亨叔之大家会疑。固其宜矣。其书送呈。可以得详矣。鄙签之终见浮沉。可胜咄叹。玆复录呈。进退之如何。盛评既极正当。不必赘陈𥌒说。而窃瞷盛意。似以老先生命性说。全出于泛论者然。恐或未然。先生之说。虽别有主意。而本就中庸首句上言之。不特此录为然。其答嵬岩诸书类此者甚多。固不可一一讳得。而亦不必讳也。鄙说盖欲申此意耳。高山则未闻有此作。顷书谓欲作数行跋语。而姑未见示。所谓冠说卞者。指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9H 页
此而言耶。从当取见而转致之矣。此丈近来衰病浸深。穷窭到骨。殆不能自振。甚令人伤叹耳。谱草之役。其已了当否。顷从圣能甫。略闻本草义例。如非大家梳栉。则易致人谤议。未知盛意以为如何。无由参承绪馀。甚纡菀也。闵赵事姑未出场。亦不知何以究竟。庭吁才撤。徽号之请复腾。时奇到耳。殊觉愦愦。吴台消息。何等惊惨。岭海斧钺。固无异同。不知天心竟如何隐度也。伏枕呼倩。漏万挂一。惟冀孟晋加卫。
别纸
众万之生。孰非由理(止)源流本末。不可以太混骈也。
太极之上。固不可言恶也。而因以恶为理外物者可乎。嫌是恶之不外于理。而因以阴阳为非理中物者又可乎。凡物有所然。则必有所以然。今以恶言之。既有所恶者。则亦当有所以恶者矣。所以恶者。其非恶之理乎。若以为非理。则理外无物。这恶也从甚么生出来。且既曰天下无理外物。又曰阴阳为理中物则不可。语意固矛盾。而先儒不曰有是理而后生是气乎。是气也既生于理。则以阴阳为理中物者。不专是无稽之言矣。阴阳既原于理。则善恶阴阳之属也。这
别纸
众万之生。孰非由理(止)源流本末。不可以太混骈也。
太极之上。固不可言恶也。而因以恶为理外物者可乎。嫌是恶之不外于理。而因以阴阳为非理中物者又可乎。凡物有所然。则必有所以然。今以恶言之。既有所恶者。则亦当有所以恶者矣。所以恶者。其非恶之理乎。若以为非理。则理外无物。这恶也从甚么生出来。且既曰天下无理外物。又曰阴阳为理中物则不可。语意固矛盾。而先儒不曰有是理而后生是气乎。是气也既生于理。则以阴阳为理中物者。不专是无稽之言矣。阴阳既原于理。则善恶阴阳之属也。这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9L 页
恶也独不得原于理乎。源流本末。固不可混骈也。若以源本为理而流末非理云。则又未知其可也。至若所谓理有善恶等说。与此说意差不同。此以气之兆朕理之根抵者言。溯源之论也。彼以气之为恶理之从化者言。沿流之论也。来谕以彼为推本之论者。无乃偶失照检耶。抑别有精义欤。
本然气质之论。本指方寸中心性理气也(止)昧夫主寄之有在也。乌可乎哉。
同则为本然。异则为气质。此则本然气质之大体命名者也。今以耳目言之。天下之耳同期于聪。天下之目同期于明。而聪明又各随其气质而自有分数差别。此处当如何命名耶。孟子章句。以聪明为耳目之常性。朱子既于百体上言性。则独于此不可言本然与气质耶。
心之所以具五性者(止)此言最当着眼。
此一条大煞明快。更无可疑。
伯夷伊尹与孔圣同处(止)孟子云云耶。
得天下。常情之大欲也。行一不义。众善之一失也。以此而不为彼。自非无一毫私欲者不能也。无私欲则纯于理矣。天德王道之本。孰大于是。三圣之道虽不
本然气质之论。本指方寸中心性理气也(止)昧夫主寄之有在也。乌可乎哉。
同则为本然。异则为气质。此则本然气质之大体命名者也。今以耳目言之。天下之耳同期于聪。天下之目同期于明。而聪明又各随其气质而自有分数差别。此处当如何命名耶。孟子章句。以聪明为耳目之常性。朱子既于百体上言性。则独于此不可言本然与气质耶。
心之所以具五性者(止)此言最当着眼。
此一条大煞明快。更无可疑。
伯夷伊尹与孔圣同处(止)孟子云云耶。
得天下。常情之大欲也。行一不义。众善之一失也。以此而不为彼。自非无一毫私欲者不能也。无私欲则纯于理矣。天德王道之本。孰大于是。三圣之道虽不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0H 页
同。而其所以当理而无私心则同。所以守得正处得安则同。此二子所以优入圣域。与夫子并称者也。盖此一事泛观之。则虽一节之士。似亦可为。而详究之则非二子之圣。未足以能此。故朱子以此为大段极至处。又以为大根脚同处意可见矣。区区于此窃有感焉。世衰道微。名利相诱。人之趋事赴功者。滔滔然枉寻而直尺。则邹圣之特此表章。盖知其微意所在也。栗翁每以此自勉而勉人。后学之在今日。尤当体认而服膺者也。
答宋士能书
昨年八月九月两度惠书。在京及到衙后。长弟承拜。其为欣释。不以日久歇也。既患匆匆。且薰疾威。尚未讨便修谢。寻常纠结。不啻若有物在喉。即者郑大士袖传惠牍。此最近信。倾倒慰沃。洽当合席款款。岁色已改。三阳载泰。伏惟辰下。定省服履对膺百休。弟亲癠宿症。与岁俱深。焦灼之私。已不可谕。而京乡疹忧。殆同兵燹。客冬遭子妇丧。自馀夭戚相继。侍下情理。种种惨毒。所率儿少。累经危境。伤虎馀悸。久而未已。
答宋士能书
昨年八月九月两度惠书。在京及到衙后。长弟承拜。其为欣释。不以日久歇也。既患匆匆。且薰疾威。尚未讨便修谢。寻常纠结。不啻若有物在喉。即者郑大士袖传惠牍。此最近信。倾倒慰沃。洽当合席款款。岁色已改。三阳载泰。伏惟辰下。定省服履对膺百休。弟亲癠宿症。与岁俱深。焦灼之私。已不可谕。而京乡疹忧。殆同兵燹。客冬遭子妇丧。自馀夭戚相继。侍下情理。种种惨毒。所率儿少。累经危境。伤虎馀悸。久而未已。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0L 页
以此随分程课。抛却多时。密迩仁院。亦不得随时参谒。其无悰况可知。州内素鲜章甫。而其学止于公车。不要作好人。俗尚均然。甚令人没趣。振励兴作。岂不是美事。奈此非其人何。亦非其责何。区区守株。只自占取衙斋之最深僻处。晨昏之暇。携得数三冠童。共兴居寻行墨而已。此外一切烦冗。初不欲相闻。所谓兴学。较他不无清浊之别。而其系官政则一也。来教虽勤。恐难承当。此亦拙者常态。想应发一笑也。台衔见解。知益快活。示意固好。而第念既被人厚诬。至达 天听。则情势之难安。有异于前。其在自靖之义。虽不必胪列本实。唠唠争卞。亦不宜一向泯嘿。自同平常。鄙意只因辞疏。或他般文字。以厚被人言。踪地转蹙之意。略略提端。以伸私义。恐不可已也。如何如何。回 启头辞云云。可见微意。而犹欠明备。至于论礼句语之从中见删。可惜本旨之莫达。然窃覸原本辞气。终涉卒遽。恐莫若婉曲圆畅之为十分尽美。后时论事。自有宿戒。而重违勤教。有此罄渴。可蒙深谅否。别纸垂谕。深荷开释。第于鄙说。犹有未尽悉者。玆复奉禀。幸卒赐教如何。冠峰说卞承示。殊幸迷见之不至甚悖。影帧之役。非敢自缓。而事不从心。自尔迁就。尤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1H 页
觉做时之异于说时矣。画师既难远致。弟亦在此洛下。无可与属是役者。势将姑观来头。从容以就。而出草节次。顷对仁伯。略有所讲。想已有闻矣。
别纸
阴阳为理中物云云
理本无形。就有形上说。使人易晓。所谓理中有物云者。非以理为真有形象可指。中外可言也。盖指其理体至极。根柢乎万物。而包大包小。澈上澈下。无一物见遗者也。然则曰中曰外。本无不可。况先儒既曰理外无物。又曰理中有象。然则中外二字。已自先儒言之。恐难一向呵叱。万象森然云云。意盖如此。亦不可泥滞看去。大抵今日所讲。除却许多说话。只是气原于理与否矣。谓之气不原理。则理气各自为一原。而初不相关矣。若以为气原于理。则或者之疑。不可谓全然无据。愿得一转语。勘破的确。
原于理云云
盖此云云。自是洛下士友间所传疑者。鄙尝究之。未得其说。前后质问。要得明正的当底绪论。一上痛卞。而非以说者之说为可也。高山丈所尝论说。详于辩而略于释。固无以服言者之心。而毕竟以鄙说归之
别纸
阴阳为理中物云云
理本无形。就有形上说。使人易晓。所谓理中有物云者。非以理为真有形象可指。中外可言也。盖指其理体至极。根柢乎万物。而包大包小。澈上澈下。无一物见遗者也。然则曰中曰外。本无不可。况先儒既曰理外无物。又曰理中有象。然则中外二字。已自先儒言之。恐难一向呵叱。万象森然云云。意盖如此。亦不可泥滞看去。大抵今日所讲。除却许多说话。只是气原于理与否矣。谓之气不原理。则理气各自为一原。而初不相关矣。若以为气原于理。则或者之疑。不可谓全然无据。愿得一转语。勘破的确。
原于理云云
盖此云云。自是洛下士友间所传疑者。鄙尝究之。未得其说。前后质问。要得明正的当底绪论。一上痛卞。而非以说者之说为可也。高山丈所尝论说。详于辩而略于释。固无以服言者之心。而毕竟以鄙说归之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1L 页
于善恶混之科。诚系冤懑。
本然气质
心与百体之本然气质。既有内外彼此之别。而各占部位。自为一性。则一身之中。性不已多。而亦不害其为多耶。抑一气流通。一理相关。初无彼此部位之可言欤。同则为本然。异则为气质。以心与耳目言之。心之五常。耳目之聪明。虽各自为本然。而以五常对聪明而言。则又有偏全大小之不同。就此偏全上统合言之。当谓之本然欤。谓之气质欤。谓之本然则偏全不同。谓之气质则不但聪明为气质。而五常亦同为气质矣。语意又未妥当。然则心上本然与百体上本然。终不可合而言之欤。
行一不义云云
行道二字云云。来谕甚是要妙。然若因此而少觑二子之学。则又失本义不少。
本然气质
心与百体之本然气质。既有内外彼此之别。而各占部位。自为一性。则一身之中。性不已多。而亦不害其为多耶。抑一气流通。一理相关。初无彼此部位之可言欤。同则为本然。异则为气质。以心与耳目言之。心之五常。耳目之聪明。虽各自为本然。而以五常对聪明而言。则又有偏全大小之不同。就此偏全上统合言之。当谓之本然欤。谓之气质欤。谓之本然则偏全不同。谓之气质则不但聪明为气质。而五常亦同为气质矣。语意又未妥当。然则心上本然与百体上本然。终不可合而言之欤。
行一不义云云
行道二字云云。来谕甚是要妙。然若因此而少觑二子之学。则又失本义不少。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2H 页
答宋士能书
音墨之久阂。未有甚于迩来。虽在丧威震剥之中。区区向𨓏。不敢一日弛也。居然岁新。侍省德养。际玆交泰。茂膺百休。戚弟才经亡伯初期。棘侄病又不起。五世宗事覆亡。无复馀地。家祸之酷。一至此哉。目下种种情境。固非人理之所可堪。而慈癠辗痼于祸故积伤之馀。医治技穷。凘缀度日。焦泣之私。何可言喻。亡人气清质粹。绝无尘俗意态。才敏识透。能抱远大志业。知旧之望。门户之托。不甚草草。竟以否运薄祚。不能保有。则痛惜冤酷。固仁人之所不忍终默。窃乞早晏。无惜片言。以塞生死之悲。千万至仰。伯从氏兄长旅邸皋复。承来可胜惊怛。仰惟同堂至戚。无以堪抑矣。隋城之行。果无进退否。萧寺讲学。何等奇缘。而第欲责成于此月内。则传书差晚。已失过去两旬。念后则不但有老亲晬辰。且与女昏相值。恐无暇于抽身。奈何奈何。相望落落。合并未易。而私故缠缚。失此好期。一会关数非虚语。怅觖当复如何。增店之违。不无人事之失。而怅叹迨玆未已。其时谨留一书。申嘱店人。俾即传致。果无浮沉否。师门后事。来谕诚然。客冬时伯甫从西关历访。谨悉其凡百。志文幸已脱藁。数三
音墨之久阂。未有甚于迩来。虽在丧威震剥之中。区区向𨓏。不敢一日弛也。居然岁新。侍省德养。际玆交泰。茂膺百休。戚弟才经亡伯初期。棘侄病又不起。五世宗事覆亡。无复馀地。家祸之酷。一至此哉。目下种种情境。固非人理之所可堪。而慈癠辗痼于祸故积伤之馀。医治技穷。凘缀度日。焦泣之私。何可言喻。亡人气清质粹。绝无尘俗意态。才敏识透。能抱远大志业。知旧之望。门户之托。不甚草草。竟以否运薄祚。不能保有。则痛惜冤酷。固仁人之所不忍终默。窃乞早晏。无惜片言。以塞生死之悲。千万至仰。伯从氏兄长旅邸皋复。承来可胜惊怛。仰惟同堂至戚。无以堪抑矣。隋城之行。果无进退否。萧寺讲学。何等奇缘。而第欲责成于此月内。则传书差晚。已失过去两旬。念后则不但有老亲晬辰。且与女昏相值。恐无暇于抽身。奈何奈何。相望落落。合并未易。而私故缠缚。失此好期。一会关数非虚语。怅觖当复如何。增店之违。不无人事之失。而怅叹迨玆未已。其时谨留一书。申嘱店人。俾即传致。果无浮沉否。师门后事。来谕诚然。客冬时伯甫从西关历访。谨悉其凡百。志文幸已脱藁。数三
庸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2L 页
条合商量处。亦已蒙印于长者。归即精书。历示同门。而第年谱中要语见删。不能无遗恨。此则不得不大家商量云。未知果皆经览。而亦有所讲定否。今日之责。舍执事其谁。幸勿为过谦。挺身担着。以副众望如何。如何岭儒疏举后。又生一场风色。且其通辞。搀引失实。语涉虚谎。骇妄甚矣。亨叔姑不上来。顷得书。谓以疏事见斥于外党。承奖于执事。而毁之誉之。皆失本情云云。非情之褒。想或讹听而然也。然无论事之虚实。移书诩可。恐非镇浮嚣别嫌疑之道。鄙意则一付公议。切勿相干。似或妥当耶。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