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豹庵稿卷之五
豹庵稿卷之五 第 x 页
豹庵稿卷之五
 题跋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82H 页
题米元章萧闲堂记印本后
萧闲堂记。米南宫书。字如龙眼大。笔意跳荡轩翥。不可羁絷。天马脱衔之评。无容改为。时时露子路未见夫子时气像。令人爱而怕之。比平时书。肉太胜势太佻。或者摸与拓者之小失本来面目耶。又未可知也。帖尾虎儿小跋。不失乃翁箕裘。后又有虞邵庵跋。亹亹数百言。称其心手交悦之状。宛在纸墨。亦有深得者耶。虞公以文章擅。书法亦琅琅笔苑。今其书便娟秀美。有兰苕翡翠状。时亦带松雪意。亦风气所使。又有柯敬仲跋。礼盈有玉环态。信乎元人工此技者之盛也。
敬书玉河漫录下
顺治庚子。 先祖考文贞公以副使赴燕留玉河馆之日。有此漫录。所录皆戒慎之语。切实恳勤。无非垂训于后孙者也。呜呼。 文贞公平生操身。如临深履薄。执玉奉盈。少时气质清羸。如不胜衣。见者不曾以遐寿期之。而位跻一品。寿登八耋。好德考终。近代所罕。此实由于敬谨戒慎。以致遐福。此一编亦可以徵之矣。凡为我子孙者。宜人书一帙。终身奉行者也。录在行程录之后。纸弊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82L 页
墨渝。恐致泯灭。谨使傧儿移写一通。录中杂以俚语。信笔直写。未尝雕琢字句。尤可以警动愚暗后孙之略识文字者。皆可以领解也。时戊子二月二十三日。孙世晃谨识。
书申坡州(从沃)墓碣印本后
此碣文有可疑者。不书申公之生年而乃反详书中进士拜职之年月。又曰丙寅八月背疽不赴。又曰虽早卒云云。后人岂知其享年之几何耶。碣末先书书者姓名。书者乃其侄(申潜)。撰者乃其堂弟(申用溉)。而皆书其姓字。凡碣石头书篆额。前后面皆书文。而此则前面楷书某公之墓。后面乃头书篆而下书文。且论其时官方则中进士而授宣传官。又拜江原都事。为郡守牧使。后拜察访。皆与今有异者也。申用溉以文名。而此文平淡疏略无可观。申潜以笔名。而此书略有松雪法。亦未见其稍异也。余于暇日。与蚁庵散策山阿。见此碣于荒原。手为摸拓。苔藓剥蚀。殆不可辨。复说碣录。其全文漫书之如此。申之子孙方居于水原。颇繁衍云。
题旧藏玉壶冰后
都维明(穆之父)务为韬晦。怪其子玄敬好名。每嗤之云别人著书。别人开我家。都穆著书。自开屠赤水曰都穆辑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83H 页
清事。名其书曰玉壶冰。愚意纸上玉壶冰。不如心中玉壶冰。心中有玉壶冰。不如心中无玉壶冰。余谓穆之此书。为其父所嗤。为时人不许。然所录清事。自可醒眼。不妨置案头。时一展阅。此书为吾家所藏。已百馀岁。有曾王考竹窗公印章。于璧(一作壁)孙为五世之传。改装以付。珍之珍之。
题新刻兰亭序印本后
法书之传世者。率多伪赝。殆无一真者。惟兰亭尤甚焉。盖为世所重而摸刻渐多。渐失其真。子昂已有真赝难别之语。至吾东而摸手拙刻工粗。无怪其以讹传讹。不足深论。最是鉴识无人。取舍乖谬。即今时俗所传。尤极骇异。结搆散漫恶俗。画法木强。有类蚓屈蝇痴。后学小子都无省觉。辄称王书如此。晋法如此。晦塞冥迷。莫可救药。虽有超异之才。终无开悟之路。白首攻书。竟入外道。宁不痛哉。余从古本手摸以刻。见者必惊怪却走。余不必相较。只冀传之于后。或有一人觉悟。是所深望。
题成氏家旧藏松雪书障子
赵松雪书二十八字。为听松先生收藏。人或以无款印疑其赝鼎。余独决知其为真迹。古人评赵书曰上下数千年。纵横一万里。无此笔云。凡古迹率多伪赝。惟赵书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83L 页
不可伪。盖数千年一万里所无之踪。固不敢为珷玞乱玉。更有何人办此龙腾凤翥之势。况乎此是听松先生所鉴赏珍玩。足可證其非赝也。若后人赝作。必有子昂字与赵氏印章。以巧瞒人。此独不然。千真万真。奚藉款印。幸此流传东土。尚为成氏子孙之有。不尔而若在中国。必千临百摸。枣木传刻。本来面目。不可复寻。此一小障。不但为成氏之宝玉大刀。实吾东方绝世无敌之希珍。求之中国。亦罕其比。余以一寓目。为平生幸。敢题下方。
书手写明文奇赏卷下
右上宗伯书二首。上一首为崔简易岦代撰。下一首为高霁峰敬命代撰。载于明人陈仁锡明卿明文奇赏。吾东之诗。载于华人诗选中亦多矣。至若钱牧齐列朝诗集。载东诗至二十人之多。而惟文则未尝有焉。今此二首获载于此。且有其词古雅之评。点圈错落。为中华作者所赏叹若此。亦云幸矣。士之生于吾东者。率多苟简鲁莽。或有业文辞者。不过汩没于科场赋表之技。至若文辞一道。视之为无用。虽间有超拔之才。未尝留心而学习。毋怪乎人才之日下而文风之不振也。余偶阅明文奇赏。手录此二首。深慨夫今之世。无复有能作是文者。且以见昔人之能勉力文章。华国而垂后若此也。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84H 页
书张太师事迹录后
窃惟丽朝张太师圃阴先生。自中华来东国。倡道学赞王业。声名勋烈。焜耀于中华与东国。至有当时夫子伯仲伊吕之称。迨 我朝诸名臣疏奏。褒扬称说亦至矣。 列圣朝 圣教。炳如日星。载在国乘。况乎卓绝瑰玮之迹。班班在人耳目。夫人皆言之。夫人皆知之。有非后生末学所敢赘陈赞扬之一言。呜呼。公以中华浙江人。流寓于东国一奇也。经十年而返中国。官至吏部尚书二奇也。为人所诬。复窜于东国三奇也。时值丽太祖创业。与金太师,权太师同为勋臣四奇也。天之将欲兴起斯文于一方也。付畀斯人。有若面命焉。以为吾东千载儒学之宗师。夫岂偶然也哉。今其后裔瑞奎甫。惧世远而或致湮沉无考。乃裒辑属于圃阴公之公私文字。编成一书。书尚未就。余固不及一寓目。犹可见表章先烈。永垂后代之诚意也。要余题一语于卷端。顾余𧪈劣。何足为是编重轻。而感孝孙勤求之恳。幸贱名托传之荣。乃敢不辞。略书于后。若夫铺张而润色之。自有其人云。
题信儿画雉后
己酉四月。有献雉淮衙者。信儿摸写。颇得形似。向者有卞尚璧者工画猫。时人以卞猫称之。今或有以姜雉称之。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84L 页
耻孰甚焉。宜勿用工可也。
书西洋人所画月影图摸本后
西洋人造千里镜。一名视远镜。以此镜视天象。则日月星辰体状。历历可辨。五星之状亦各不同。此图乃月中婆娑影。自古中国人所未曾详察其状之如此者也。广寒宫之说。桂影之说。兔蟾捣药之说。初不足多辨。惟大地山河影之说。至今信之。亦属诞妄。盖存而不论可也。西洋人戴进贤作天象图。所画月影如此。庶子信移摸云尔。
题金中军世辅遗爱碑
余于年前宰南阳地。南阳滨海。氓俗以渔盐竞利。奸悍难治。余窃愧字抚之乏术。及归少无遗爱可称。今闻金君世辅曾于五十年前。为南阳中军。民有竖碑而颂之者。其孙泂适继是任。始闻有碑。而间因 朝禁而废焉倒于短垄荒畦间。土覆草没。不可复寻。乃询于旧校故老。竟获而洗濯之。字画宛然可辨。不敢复竖而移埋于死节人祠傍。书其事揭板于中营云。嗟呼。中军之任。其政令德惠。无可及民者。况氓俗之奸悍若此。而乃能使有不忘之恩。未知其行何德政。致此刻石追颂。今其孙踵祖武获其刻于茫杳难寻之地。亦岂偶然哉。余处可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85H 页
为之地。无德惠之少及于民。金君无政令之可施而能有此事。余之愧于此尤甚。而益知金君之不可及也多矣。
自书兰亭一本入刻。仍题其下。
东俗兰亭。如枯柴死蚓。学者眯眼。白首屹屹。竟堕魔道。重刻古本。虽不敢谓毫发无憾。差亦近真。盲俗刱见。必惊怪不信。然传之久远。庶或有慧心人眼顿悟。
书墨兰竹卷后
文与可之墨竹。几为写竹之宗。其后赵吴兴擅场。至于吾东。殆无可以取之者。古有石阳公子最妙此技。近世柳岫云可以追踪石阳。余从旧画谱。临得七八幅。未知因此而可趁古人妙处否。至若墨兰。尤是寥绝响。盖吾东自古无所谓兰者。虽或从纸绢摸写。既未见真兰。无以传神写照。旧有佳谱。亦无传道东国者。又于谱中传摸数幅。或有因此妙解者耶。
十竹斋画谱。有兰亭谱。今移写于此。然欲画兰亭者。何能以是臻其奥妙耶。须熟看兰竹真形。广阅前辈遗迹。兼有积费摸写之工。乃可有成。又系于学者之识解之浅深。笔力之健弱。虽是游戏之事。其难有如此。谁能废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85L 页
问学之工。弃文词之业。耗精神费日月于无所用小技也哉。
题松下翁书帖后
今世乳臭小儿。初学把笔。辄珍钟王。至于米蔡赵文皆不数也。岂知书法与代高下。不可以人力挽回。有若江河之推移。其人品之贤愚。学识之浅深。莫不于毫素间发现。有非鲁莽浅俗者所可沾沾自衒。以欺今与后也。苟使有眼者一觑。自不敢以毫釐蔽隐。其辨别鉴识亦在其人。不可以言语争辨得失也。余于书道。未有真积力学之工。固不敢妄论。只书平日所见如此云尔。
题手摹李阳冰城隍碑后
唐李阳冰书城隍碑合八十六字。其中三字不完。余惟上古文字。今不可得以见之。禹碑赝也。峄刻讹也。阳冰得法于李斯。苍雅森秀。最有古意。今欲见古人用笔结字之妙。赖有此一人。而其笔迹甚稀。余之所见。惟三坟碑与此本耳。今俗学篆书者。师心信手。或杂楷草之点画。以趋便易而悦俗目。或作诡状异态。以欺聋盲而高自许。是皆可哀而不足非也。余谓篆书而有违阳冰者。外道也杜撰也。手摹此本。以存其槩。要作后人师法。辛丑八月。豹庵老人跋。
题手摹李阳冰城隍碑后[又题]
东俗篆书。古今有二体。一则偏锋发画。故作战笔。点每带草。撇辄如楷。自谓出于禹碑。岂知禹碑是后人赝作。况以今画妄作古字。强为淋漓之态。不离庸恶之习。一则放笔妄作。惟事圆转。粗画乱写。要有古态。渐失真意。只欺俗目。惟此阳冰之笔。方严正直。规度森严之中。自饶变幻。学习者固未能解其妙。且惮于难能。滔滔流于之杨之墨。呜呼。小技如此。况其大者乎。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86H 页
题曹时中(允亨)各体书后
昔之名笔。未有各体之并臻其妙者。张旭以草称而惟传郎官厅壁记楷书一帖。米芾平生不作真书。如西园雅集图序。极意作楷而终带草法。始知艺之至者。不两能也。松翁此帖。各真古隶楷行草。莫不造极。殆前无故人也。未知使张与米见之。当谓如何。余亦少好作字。而不能勤笃用工。今已老耋。久废笔研。览此如入波斯市。徒知众宝之夺目。莫能名何物也。感叹之馀。题此数语。后之见此帖者。无乃笑余之唐突强解事耶。
修好禊座目跋
禊始于丙申。有座目而中遭回禄。册面焦烂。今者士明新装一册子。倩我移录。遂手写一通。又有追录。亦复列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86L 页
书。以作后观。士明其珍藏焉。后之录中子孙观此。其必益笃世好。毋替先谊。其在此一卷矣。
临书蔡襄荔枝谱。仍题其下。
宋之以书名者有四大家焉。苏黄米蔡也。至于吾东。苏黄惟以文章称。殆不知为墨池名家。米之名近始大著。百馀年前未有知米者。此何故也。近来一二人以书自许者。或自称米体。东人之知米盖自此始。米贴之传世者。多自中华买至。米书大抵狂怪跳踉。欹斜偃仆。易惊凡夫之目。至若市井小儿。亦皆称米体。独蔡则殆不知为何人。况能知其书法之如何也耶。蔡书方严敦重。规度俨雅。有非庸俗之所可窥测。或有见于法帖中。亦未有拈出赏识者。其愚迷无知也甚矣。蔡书之传后者亦不为不少。而亦未有购至东国者。俗之椎鲁。亦可哀也夫。偶见蔡书荔枝谱。板刻不佳。不足以测蔡之所至。而端楷整齐。足可为百代师范。戏临一过。只是誊书一通耳。安带本色一点画。又可笑也。然欲令后生小子。知有蔡襄为宋之法书大家正宗也。
临书蔡襄荔枝谱。仍题其下。[又书]
蔡端明荔枝谱。不独书法为冠冕书家。其序述文字。极其详缛赡畅。可以为法。余之临书者。非但爱其书法。且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87H 页
欲录其文字。以为闲中披览。嗟呼。荔枝不过遐乡一果品也。而久为盘羞中尤物。不但蔡公之序述如此。至今闻者为之流涎。独未闻南土人物之擅奇艳称者何也。
题临书洛神赋下
戊申竹醉日。偶借莲城金生世传古帖数卷。其中有献之十三行洛神赋板本颇佳。有异于近俗所传。颇与赵松雪所临本相合。意甚爱之。欲追松雪古事试临。未及数行。金生督还。不欲仍留。未卒业而与之。可叹也已。洛神赋只传十三行。未有全本之垂诸后者。亦岂本主索还元本而致此耶欤。余意洛神至今有灵。不欲快露全身。若浔江琵琶女抱琵琶半遮面耶。然献之尚能书十三行。余之所书。不过四十九字。古今人不相及。亦足可见于此矣。他日若复得善本。拟更临一本。必满十三之数。然八十衰翁。眼力渐晦。虽有是意。亦何可必其成耶。掷笔太息。为书其后。时炎风时至。檐铎锵然。
题农事直说后
朱文公诗曰乞取山田三百亩。青灯彻夜课农书。余尝爱诵之。而所谓农书。今未可知也。偶检书簏。得此一𢎥。乃东人所著。亦可谓农书也。所录未广。杂以方言。要非农家之全书。意欲增修。作为一帙。挂诸牛角。每于辍耕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87L 页
之馀。彻夜课阅。庶效文公之诗。樊须得此。岂有学稼之请哉。然东俗有谚曰学得十七帖者阙夕饭。谓偏泥不谐流俗。以古人字法。干求夕粮而人皆不解也。今此书虽非十七帖之比。而亦或执泥。如刻舟守株之为。则亦必阙夕饭之诮矣。神以明之。只在其人。按图失骏。咎岂在书。
黄庭外经跋
余家旧藏此本。幼少时甚爱玩。又有他本。与此大异。盖此本点画波磔。却甚木强。太欠圆活。古人所谓石顽工拙之致者谓是也。客有曰晋人书。古拙劲健。乃是本色。柔嫩妍媚者。必非真面。安知此本之非真。而所谓别本之非假耶。余曰有一言可辨者。此本跋文。乃虞伯施书。而与虞书不同。至于陶跋之笔法。虽是草书。率皆木强。与黄庭元本恰同。此岂非刻工手拙而使然欤。客亦以为然。
题许烟客金刚图
亡友许汝正。为人恺悌乐易。然亦有刚方峭直者。今览其所画金刚图。笔势柔软嫩媚。又有骨力。深得峭刻耸拔之致。大类其人。柳诚悬所谓心正笔正者。奚独书也。白首垂死。摩挲粉墨。宛然对眉宇接谈笑。不禁涕泗之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88H 页
横集也。
题自画扇面
子猷之竹。渊明之菊。元章之石。是为友之三益。
题自画扇面[又题]
画竹数十年。终未有悟。摸得窗前月影。觉有少进。
题临米蘋风帖后
蘋风帖。世传为米南宫书。作字纵浪。多不入俗眼。与天马赋多景楼诗帖有异。未可辨其孰真孰赝。殆若小说所谓假孙悟空。若无神眼。谁能执赃明覈也。
题笔阵图后
吾东人自解执笔。辄先学笔阵图。莫不曰羲之为千古笔圣。笔阵为羲之得意。至有终身学习。奉以为书家指南。历几百世无敢有异议者。余近乃细玩其迹。决知其非右军书。又非工书者之所赝作也。何以徵之。此文右军作。乃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者也。今题曰羲之笔阵图。考此文岂有所可指以为图者耶。羲之自作此文。岂辄首书其名耶。古人作文。未有先书自己之名于篇目之首者。此实第一脱落处也。文中刀槊。误以刀鞘。结搆者谋画也。落画字。飏笔误以𩗃笔。翼钟繇之弟子。误以钟繇翼之弟子。张岳误以张旭。始知误以如知。奄及误以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88L 页
掩及。此皆无识不通文理者之所为。固无足辨。而羲之本文。只止于隐锋而为之。而此下又有他辞。而此本断去其下。直录墨薮中语。而又见李斯云云。全不成文理。尤可笑也。弇州有跋笔阵图者。而或谓南唐主书云。而又有一本作行书之云。似亦非指此本也。考此书行笔𥠧钝拙滞。结字俗恶。全不解古法。即毋论南唐主。即稍解把笔者。必不至此之庸恶也。状如算字。政谓此等书。右军岂自言而自犯之耶。甲戌八月。偶坐安寓之海山亭。与朴五石老兄论书法。仍记此语于卷末。
题江南春意图后
曾见杜骥士良画江南轴于京城云。是人家世传旧物。想杜是明朝人。而其搆景之閒远。行笔之秀雅。盖为平生所罕觏。及归山中。以意临之。略带本来面目。亦足称彷佛叔敖。
题任友志仲赆章轴
余于戊申仲秋。来留淮阳儿子任所。任友志仲忽自京城至。颠倒欢迎。时已夜阑。剪烛剧话。仍出示今行诸子赆章。要余移录成轴。将图传于久远。盖其意爱余笔迹。兼欲为后日把赏之资。诸子之诗固佳甚。愧拙书不足以副勤求之意也。
新得贡墨偶题
磨得贡墨。龙香刺鼻。顾无纸可书。裂取儿辈册张。乘醉书之。赏谓四友中。笔最要。墨次之。纸次之。砚为末也。既得佳墨。纸品何论。
题列国志
列国志陋俚无足观。独其图像一卷。车服器用制度。考古而为之颇可观。中原人不可及如此。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89H 页
侧理纸
蔡伦以前有纸。即指班史赫蹄也。纸字从丝。非楮藤。晋武时以苔为纸。名侧理纸。赐张华万番。造博物志。金慕斋谓始教僧水苔为纸。有诗记之。今考宛委馀编则古已有之矣。
题峄山碑
今世所传峄山碑。非李斯书。乃江南徐常侍铉所书。向固疑其不类果然。玉箸以后书▣美如此。
题唐诗
唐音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问王孙曰明年春草绿时。君归乎不归乎。非一去不更归之谓也。考之楚辞。此意尤明。钱起早雁诗上句。人问雁也。下句雁答人也。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知者不知之谓也。古语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89L 页
本如此。盖曰不知花之落者。多乎少乎。李颀诗关城曙色催寒近。非曙乃树字也。曙与树同音。而宋英宗讳曙。宋板非但讳曙字。到树字辄空一字并讳之。后人改填之误。疑其此必曙字故空之也。却填曙字。不知其为树字。所以有此讹也。外句御苑砧声向晚多。既称曙又称晚可乎。曙与砧。又非对偶。此树字无疑矣。五杂组亦有讳曙并讳树之说。尤可信。
古今诗
诗之华东古今之别。望而可知。未有知而不能作。不知而能作者也。
题东海碑
眉叟东海碑。文辞灵异。然水镜圆灵一语误用。考月赋注可知。
题赵松雪竹楼图
曾于数十年前。阅古画于庇雨堂中。中有一障。云是赵松雪竹楼图。行笔秀雅磊落。结搆神巧。坡老所谓如灯取影。傍见侧出者。于斯乃见。绢素黯淡。不辨落款印记。独所谓松雪者。未可指的。今又更展。是图于恩閒堂。败脱已作蝶翅。不但鱼口裂文而已。而时返照射窗。寻玩入细。座客有辨印记之迹者。映日谛看。乃认子昂二字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90H 页
小印。始知传说之不诬。即毋论为松雪真迹与否。图中山石。皆作斧劈。竹楼半面。出于烟云竹树间。沙鸟风帆。历历可指。缔思之幽妙。运毫之劲雅。溢人眉睫。洵希代之奇珍哉。顾我东无别识者。谁能宝爱之如米海岳,王晋卿诸人者。与海岩主人。相视惋怅。殆不能去怀。意欲觅良工传摸。略存彷佛。以为老成之典型。未知果能遂此意否。庚辰腊廿日书。
题吴文李画轴
余入京。从人借见吴文中画。横披大轴。笔法极奇。文伯仁号为五峰。有模糊山水一障。可为绝笔。吴氏家庄龙虎图。称吴道子。李氏家庄万国职贡国。称李伯时有名于世。皆万不近似。东人鲜识解多如此。
赤壁赋器
俗有赤壁口周钵之称。此非口乃赋也。华制沙器口外张者。偶书赤壁赋全文于器之肤。并画其状而燔造之。其器东来。东土效之。造鍮钵如其状。仍称之曰赤壁赋钵。赋讹而为口也。小说金瓶梅有赤壁赋器之说。
鹿边
鹿边俗以才边书之。此则犬边非鹿边也。其误始于鹿边其字磷字之省而从犬边。认是鹿边皆当如此。他字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90L 页
之从犬边者。亦从以混称鹿边。犹俗称才㨾边之说。才㨾者乃手字也。湖南人称才半边。此非才半。乃才方边。谓其状如才如方也。
题藤王阁序
余家有四六法海一书。乃皇朝王志坚所辑选。载王子安藤王阁序。而大与俗本异。首句南昌故郡。作豫章故郡。紫电清霜。作青霜。山泽盱其骇瞩。作纡其。层峦耸翠。作层台。虹销雨霁彩彻云衢。作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遥吟俯畅。作遥吟甫畅。君子安贫。作君子见几。空怀报国之心。作空馀报国之情。宁知白首之心。作宁移白首之心。末句一言均赋下。又有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之句。此书板刻精好。雠校甚严。必是旧本之可据者。至若甫畅之甫字。宁移之移字。比俗本大胜。断当以此为正也。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悲。当作非。
不灰木
不灰木。昔曾见于京都一人家。形似乾民石鱼之去鳞者。盖色白而性柔。又如破帛之摺叠。作砧石衣者。元非木类也。以小片燃而灯心。蘸油燃火。火即燃。燃尽而灯心未尝焦也。又纳于烈火中。终不焦烂。亦奇物也。云是滑石之根。形虽柔软。石性故在。所以入火不焦也。惟以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91H 页
牛粪燃火而投之。即成灰云。亦理之不可诘。医方亦有用处。或云痘疮黑陷者。以此爝烂附脐中。亦皆红活如神。考本草亦用于金疮诸病云。偶阅谢在杭五杂组。有未尝目睹之语。可想此物之希异也。又吸毒石。色灰青成块。凡有恶疮毒肿虫蛇毒。以此摩之。毒尽去。非产东国者。其价亦甚贵云。而本草无其名。未知别有他名而未能卞耶。
题石峰书帖
韩石峰者。 宣庙朝写字官也。以笔法得大名于世。当时往来天使朱之番辈。大加称赏。至许以真卿上子敬下。其后操翰者莫不效嚬焉。称之为韩体。亦可谓盛矣。余尝论之。钟王之迹。古今天下所独尊尚。而以其不可及者。岂在于点画之精工。结搆之均整也哉。萧散飘逸。字各有态于变幻无方之中。自有森然不可移易之法度。盖不徒其致力之深运用之熟也。全在于其人品之高下。则胸怀旷达冲雅。绝无尘俗之气然后。庶可得其彷佛。诚悬心正之论。亦谓此也。石峰之人品。余固不可得以知也。今观其书。点画结搆。不可不谓之精工均整。而其致力运用。亦不可不谓之深且熟矣。石峰之所得。盖止于是而已。石峰之人品。岂不可以此而想见也哉。至于今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91L 页
日而学者稍稍贱简之。殆无有效其法者。亦可以见时俗之变也。然其誉者既未必真知其可喜。毁者亦未必真知其为可厌。可谓交失之过矣。识真者少。自古而云。噫。丁巳闰九月。山响斋书。
题曹娥黄庭帖后
康熙辛巳冬。 先考文安公以正使赴燕。燕之文士祝恺以曹娥黄庭二帖来售。 文安公戏以馆供数鹅酬其价曰黄庭换鹅。自有故事。亦足为一段美谈。祝曰大爷非王右军。小子亦非山阴道士。安用鹅为。然今适售此。又有鹅群。似不偶然。宜成美事。遂笑而许之。以成箱箧间物。已七十年矣。偶尔失去。又数年不知落在何处。沈友待予出此以相示。实不知何人旧物也。重装完好。行墨宛然。披览之际。恍若釰合珠还。遂题此以还沈友。念此微物。为楚人弓。元不足计较。而故事实若是。亦不忍为他人有。须沈友看饫意厌。终归于我。丁酉五月。题于贤坊之无限景楼。
题怀素帖
世传怀素书。有自叙藏真律公等帖。笔法甚奇。又有草书千文。其中藏真律公帖。尤胜有神妙之势。非二王赝本之比也。余每喜临之。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92H 页
题华人词翰帖后
康熙四十年辛巳冬。 先府君文安公以冬至正使兼告讣使(我 仁显王后闵氏之讣。)赴燕。江南祝恺呈五排十二韵一首。又呈七律一首。礼润谷一枝𣒴呈七律二首。山东蔡瑚呈五绝一首。诸作颇雅驯可爱。况其颂美之意。屡见于篇句间。亦可见敬服之诚也。在吾子孙。当藏弆勿失。以永其传。又有林本裕(号辱翁)七绝一首。赠余姊兄海兴君者。海兴于丁巳冬。亦以正使赴燕。林乃赠此诗。林曾为吴三桂从事。三桂败。仍被留沈阳。雅有文学。时年已九十馀。精力不衰。堂宇宏邃。花石错列。藏书万卷。与之语。多感慨激烈之意云。又二纸亦林之与南书状渭老氏书也。胡玠书亦与南者也。以其华人笔附诸卷。又五纸皆辛巳邸报并存之。丙戌冬季谨跋。
题华人词翰帖后
顺治庚子冬。 文贞公以冬至兼正朝圣节副使赴燕。十一月十六日到礼润县秀才王恽家。其房舍如我国之制。壁有吴判书竹南书。有谷一枝者侍其左右。恽之外孙也。年才十二。已读论孟。方诵书经。又能制述。其为人头角崭然。实非凡儿也云。今览谷一枝诗。有昔年下榻难识兄之句。此则谓曾拜识 紫阁公于赴使时也。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92L 页
其十二岁时。拜 文贞公则谷亦不能记也。以庚子时谷年十二计之。至康熙辛巳。当为五十三矣。礼润之谷有应泰者。曾著明事本末。想一枝或是应泰之裔。未知至今亦有谷之子孙。尚居礼润否也。一枝之前后三度逢拜吾家两世。有非偶然。循览今昔。为之恍然。仍信笔记之。戊子二月书。
题迷源庄题额帖后
迷源庄题额凡三十七字。乃卮斋任公题沈氏村居者。沈氏为公姨从也。公任加平时。访沈氏之居。乘醉兴。拈秃笔书其壁。字画高雅轩翥。深造米赵妙处。洵为一代希珍。距书此时辛酉。于今甲午。已三十四年。尘侵蠹损殆不可辨。沈友稚刚怆陈迹之易湮。惜至宝之莫传。乃揭而装为一册以示余。披展之馀。恍若侍公于壶觞笔研间。不觉涕下渍纸。敬题数语于卷首。时甲午七月一日。
书郑沧海(澜)不朽帖后
余粗解写墨竹。而于山水则素所未能也。沧海翁惟恐余画竹而只令画山水。此殆责阉人以髯也。不能孤其勤意。试画一卷以副之。后之览者。必不知求之者之为。乃责强其所不能者之过。余不欲爱焉。
书山窗宝玩帖
坡翁喜令人说鬼。客辞以无有。坡辄曰姑妄言之。今者弦斋老友出一册。求画四郡清河开城诸胜。余辞以未曾一游目。则强之不已。此殆坡翁强说鬼之意也欤。信手涂抹。半饷而尽卷。初不论其似与不似也。弦翁新从诸胜区来。烟云丘壑。想历历心目间。而得此画辄欣然有会。叹其酷似。岂其然乎。又未可也。他日余将蜡屐扶筇。遍探卷中诸胜。笈贮一册。随处写真。归与此卷较其似与不似。始可信弦翁之叹赏为不虚。姑书此为后日左券。
书海山雅集帖
己卯端阳前二日。诸年少凡十馀人。自浦口发船。击鼓作海游。周宪抵书于余曰老者之让奇游于少辈。绝可叹也。君须鼓兴来会于虾浦。与洞中诸老。为老人会。亦自不恶。余与𥠧大自安而至。集于浦上之李氏园。树林幽翳。禽鸟和鸣。遥望海门。风帆出没。清谈雅谑。致足乐也。亦何羡夫张帆击楫者之劳顿于烟涛极浦间乎。居然胜集。不可无识。各赋五律一首。仍写即景。
书快雪堂帖
余于少日。从姊兄任卮斋先生。获见快雪堂帖。只颜真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93L 页
卿苏东坡书数卷。刻榻精妙。神彩焕发。后于甲辰冬。奉命赴燕都。兵部尚书金简赠此快雪帖。盖快雪堂帖者。乃冯铨所集。而后入内府。乾隆己亥。重刊印行者也。比初见本。颇有差讹。已不可复寻真面目矣。古人有云使王右军为近代人。则兰亭帖当以近出为真。不然则惟当取古本。此言信然。帖中蕫玄宰跋洛神赋。有曰忆为庶常时。尝得借观。今日展此。似武陵渔人再入花源也。余则到老得再展此帖。如刘郎重到玄都观。物色揔非前度矣。为之一嘅。题此以与季儿。
题知乐窝八景帖后
辛巳元月。朴彦晦送骡邀余。到白桥村庄。会于郑老兄知乐窝中。时雪消风暖。景物妍媚。溪山之胜。实为近甸希有。东瞻 思陵。林木蔚然深秀。妙寂诸峰。环绕献奇。三角道峰佛岩水落。秀出西维。苍翠欲滴。堂前小塘。松柳交荫。恍若身入鹿砦鸟涧中。仍与郑朴两主人。拈八景共赋之。又以大幅写得全景。虽未遽谓不爽寸尺。可移旧礼鸡犬。而其幽雅清旷之致。盖略相彷佛。留粘壁间。比诸卢鸿一草堂图。沈石田涤斋图。果何如也。
题评鹤林玉露(十二则)
  落英解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94H 页
落字之训始。岂可施于此句也。以坠露对落英则非可以始意训落也明也。
  拙句
所拈拙句。皆是佳句。今不知其拙也。若能知此等句之拙者。方能知诗之工拙也。
  巢无疑画草虫
就地观草虫。以得其天。此是可传之法也。
  风水
此论谓阳居不可不择。亦是不知其二者也。诗书所称者。亦岂拘于吉凶耶。通都会府。山水翕聚。山水飞走。必无人烟。莫非人之所占择。非有天定应验也。昔之都邑今为丘墟。昔之荒原今为城郭。亦何常之有。只诿以地气有盛衰则尤不通也。今有一区之宅。屡易其主。吉凶亦屡变。将以何说而文饰之耶。余谓风水之说。都可废也。
  汉宫诗
商隐亦患消渴。曾有诗曰相如未必真消渴。犹放佗江过锦城。今此诗亦自况于相如。谓金茎一杯。消渴可除云耳。所谓服之而愈则方士可信云者。未免曲解。
  徐仲积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94L 页
徐积字仲车谥节孝。今称孝节先生徐仲积何也。或是别人耶。
  吴巴子
巴字当作疤。谓面有火灼痕也。
  桃锦柳绵解
杜陵此句。只是伤春惜别之语。今以谓巧言令色。欲胜君子。故告侍御以分别邪正云者。岂近理乎。不分谓不胜忿也。末句锦江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所谓春色者。指桃花柳絮耳。诗意自明。何必曲解。
  天棘梦青丝解
杜诗天棘蔓青丝。初非梦字。字形相近而混也。今欲以梦字强解。至引佛书而亦不成说。不意鹤林之亦有此语。
  司空图坠笏失仪。下诏以为傲代钓名。
唐人讳世民之世字。每以代字代之。
  杜陵孤雁独鹤句解
孤雁诗自是咏雁耳。至于独鹤句。尤是漫咏。何关君子小人耶。
  扈载周必大事
谓扈载薄命。不幸而中周必大福薄之说。毕竟不验。于此尤可见相法之无准也。只宜辨其贤否。何论相貌。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95H 页
眼镜
赵希鹄洞天录。以眼镜名叆𱁥。希鹄乃宋时人。则眼镜似已出于宋时。然绝不见于他书何也。至 明朝亦未有说及。钱牧斋有眼镜篇七言古诗。有西洋眼镜之语。想眼镜始自西洋出也。字汇有曰西洋人磨玻璃以长筒窥之。可见数千里外。名曰千里镜。叆𱁥镜之类也云云。此亦可證始于西洋也。眼镜或以琉璃。或以水晶为之。或白或黑或青或紫或大或小。状既不一。而大抵其磨造之法。四周薄而中心微隆起。则隔眼视物倍明而且大也。然太隆起则可以近视。而少远则模糊。太不隆起则可以远视而不甚明且大。四围厚而中心凹则视极细而近者。亦似远且模糊不分明。此则便于不能远视之人也。以中心隆起者。承日光而藉艾则火辄生。微隆者则日影差远然后始生火。平者与凹者则不生火矣。水晶之莹然无疵者为上。以其性坚而无碎毁之虑。质明而无昏翳之累。琉璃亦有莹而坚者。终不如水晶也。乌水晶紫琉璃虽明而色黯。便于眼病而羞明者也。或以牛角与玳瑁为匡者。或以银与铜为匡者。或以角物或以银铜。只联二圆片而不作匡者。然品之佳否。不系于匡之美恶也。自中国至者。亦有美恶之殊。贞脆之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95L 页
别焉。亦产于日本有极佳者。但日本之产则水晶绝罕而琉璃为多。东国庆州亦产水晶。庆州人依㨾磨造。然制或失精。水晶亦多疵。终未若华与倭造也。千里镜者以琉璃磨作微凹者。嵌于长筒之端。以微隆者嵌于长筒之末。而量其凹与隆而定其筒之长短。以窥之则近视而细者为大。远视而远者为近。亦有极长且大者。可以远观数十里外人之面貌也。以眼镜之隆起者。离眼尺许以视物。则物皆倒。亦未知其理也。又以琉璃磨作圆片而削成五六面。隔眼视物则一物皆作五六物。盖面面各照一物故也。此则虽似奇幻。元无可用。又有以琉璃长数寸而大如刀把者。削作三棱。隔眼视物则物物皆具五彩。红碧烂然。此亦无可用也。惟眼镜最为老人昏眸之助。然镜之隆凹与眼之明暗。各自不同。又且远视近观。亦各殊异。或有卤莽者加于眼而妄称美恶。不可不细察也。又以琉璃方板。背涂水银。以代铜镜。亦有极朗澈者。此亦古所未有。想出于西洋也。
李五峰好闵。以眼镜谓以鱼魫为之。李芝峰晬光谓是螺蚌之类。二公皆似未曾见眼镜也。然则我东人之得见眼镜甚近。而近来则非但为看书者之所宝。妇女之针线者。工匠之细巧者。年未及五十。皆已用之。然能别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96H 页
品制之佳恶者亦鲜矣。而佳品则价亦不赀。未易得也。近时中国人以窑磁作鹅卵形。尖端开小孔而中纳细巧山水楼阁人物。以琉璃磨作微隆之片。塞于其孔而窥之。则细者大而近者远。俨然作一世界。此亦眼镜微隆之馀法。然近于玩物而无可用者矣。
或有以琉璃一大圆片。磨作微隆之制。隔书以看。而少离于眼。则字大或数倍云。
我国未解作琉璃之法。中国人亦学于西洋人。今则甚贱。而东人尚无学其造法者。大抵以药汁镕造。似不甚难也。而未能学者何也。
西洋琴
西洋琴制。以木作小函。上狭而下广。以桐板加其面。絙以铜弦四五十。以两木片依函面广狭而斜拄之。广面之弦长而声大。狭面之弦短而声细。每四弦合作一声。以小竹篾叩之。其声锵然可听。或大或细。亦可随曲作声。而但与琵琶有异。不可作撚拢之势。则其音只似钟磬与方响。虽有清浊高下。似无悠扬韵折之致。东人或有贸至者。未知其鼓法与声调之如何耳。

我国之笔。以黄毛为第一。黄毛者狼鼠之尾。或谓之鼬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96L 页
鼠。或谓貂鼠者也。黄毛笔材。每贸于于中国。我东之黄毛笔。无非自中国贸材者。而中国人每称我国黄毛笔之佳。然中国人未尝以黄毛缚笔。间或有之。其管辄刻貂毫二字。然比我东所缚少异。亦未知是我国所谓黄毛也。天下之笔。大抵皆是兔毫。我国兔毫笔独绝少。且短而易秃。不能佳矣。中国人何不以黄毛自缚笔。而尽输东国。反称东笔之佳耶。此实不可解者也。
我国缚笔之法。既齐其毫。以蜡镕于毫本。作片以捲之。插于管而加胶焉。中国则未尝作片。只齐毫而以丝缚之。割去毫本。以松脂镕而插管。插入甚浅。每患脱落。不能耐久也。亦有劲健可喜者。然比黄毛易秃耳。倭笔以白毛为之。不知是何毛也。其缚之之法。不作片。齐毫而以纸裹之。只留毫端数分。更以白毛薄覆于外而插管而已。欲大书则碍于裹纸而不可解。只堪作细书而已。毫甚柔软无力。不中用。未知倭人皆用此笔否。惟其大笔不用此法。毫虽柔而不散甚佳。未知以何毫缚之也。色苍杂有类鹿毛而亦非也。

中国之纸。或以竹或以藤皮。或以桑皮。或以麻而不专用楮也。今所谓毛边纸太史连纸。皆作淡黄色而脆而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97H 页
易裂。只莹细柔软为可爱。又有粉白者。而似以白汁染成。亦甚脆不能耐久。又易蠹也。我国只以楮作纸色。本性且韧。但造法粗粗。不能莹细。此为少逊于华品耳。中国人只见其坚韧。误认以茧造。每有高丽茧之语。然皆是楮造。实非茧也。

东国砚以蓝浦产为第一。此外安东次之。如礼川等产不足论也。中国砚有绝佳者。然大抵皆粗涩易于发墨。但恐损笔也。或有甚滑者。亦非佳品。有称铜雀瓦者。未知真否。亦有佳者。然太有锋铓。易得墨而损笔。

华墨近日至东者。多是曹素功制。或是詹方寰制。光润胜东墨。未知方氏于鲁之制。比今又何如也。昔人每称墨为松煤。然今皆光黑异常。亦恐杂以油煤。不专用松煤也。我国之海州墨只用油煤。未尝少杂松煤。独擅名于国中。倭墨亦有绝佳者。
图书
我国素不解图书之制。间或有之。皆俗恶无足言。近颇仿效华人。亦未臻妙。此虽细事。亦可见东人椎鲁也。中国之好事者。摸拓私印。至成券秩。烂然可观。然亦未免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97L 页
玩物之讥。只得二三颗古雅不俗。亦足矣。何用多为。华人或于尺牍。亦必用印。故人皆有图书。有似我国之有谨封套署。中国呼图书以套殊。盖图音套而书音殊也。东人未分也。误以谨封等施于书札者。谓以套署。以名字私印谓以图书。其谬误可笑如此。中国人图书之称亦误。盖古人于印章。或刻以某人图书。以印于其所藏图与书可。不可以私印之名。遂为图书也。今混称私印以图书。亦大误矣。
今考印薮。阴刻为十之八九。至于官印。亦皆阴刻。古雅可观。今东人谬称阴阳宜相间。每以一阴一阳为定例。又可笑也。中国人未尝以姓贯为一印者。今东俗则辄有姓乡为一印。无此则殆若大缺陷者然。亦何也。
阴刻古称白文。阳刻古称朱文。而未有阴阳刻之称。其刻法有正刀法单刀法切刀法等称。不可枚举。东人槩未之知也。今官印之文皆阳刻九曲篆。此自唐始。汉晋则未尝如此也。东人以官印称印。以私印称图书。(署当作书而亦误称也)以施于书札者称套署。然皆印也。今人每于图书。罕加印字而加章字。盖嫌于近官印也。然章亦官印之称。何所异同耶。惟印字不当加于表德也。
古人刻图书。阴刻必肥。阳刻必瘦何也。盖古皆铸铜为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98H 页
印。凡铸铜之法。先以蜡刻。既泥为范。而镕铜灌之。范之阳为阴。范之阴为阳。故阳画乃范之凹入者。阴画乃范之凸出者。是以自尔有肥瘦之别。(此下缺。)
怪石
我国所谓怪石。以海州礼川所产为极品。然所谓水泡石者出于海中。似石非石。似是水泡所成。土石相杂。粗恶脆软。元非石也。必斲作三峰之状。植于石盆。灌之以水。以水升至上者为佳品。每于石间种老松以为奇玩。此皆陋俗之谬误可笑者也。窃想华人所谓怪石。大异于是。皆坚润如砚石。叩之铿然有声。自作峰峦岩洞。非假人力。所谓太湖灵壁英石宣石。莫不皆然。米元章袖中之物。岂是水泡之类。而以水之升否。为佳恶者耶。元章之研山。既作山形。傍可磨墨为研。此亦可认其石性之如何也。以此而观则我国元无怪石之可论。或真有可宝之石。而俗椎反弃掷之耳。至若海州水泡石之类。皆不堪支铛。何名为怪石。今富贵之家。庭列石盆皆是物也。必削成三峰。尤觉鄙俗。有何可爱而辄聚而为奇玩耶。坡翁之仇池石九华石。亦可想其奇巧天成。是岂刻㓸所为耶。东俗之谬误者甚多。而惟怪石为尤甚。虽是细事。不觉缕缕多言。
盆植卉木
今之盆中松桧之类。皆蟠结作青盖状。尤俗恶可厌也。至于盆梅。亦皆结缚盘屈。有似焙笼形。使其生意不能遂。且所贵乎梅者。不独其花之为冠众芳也。老干虬枝。婆娑奇崛。有若鸾凤之翔翥。独饶画意。特异于凡卉也。缚作圆形。纳于欌(俗字)中。梅之厄极矣。古人以疾风甚雨谓之花刑。今梅之结缚牢囚。真可谓花刑也。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98L 页
题李命基所写丹蟾小像
淮阳妓丹蟾字仙玉。时年二十五。闻仙玉爱余书画。其青致可尚也。余欲邀见而不能得。今见卷中崔徽。足慰望梅渴想。
题傲轩白令帖
夫得遐寿享清閒。兰玉盈庭。牙笏堆床。佳辰令节。会亲宾迎近局。称觞命翰。以娱以嬉。未知天上真仙西天净界。其乐如何。而人间世吉祥善事。固无以踰于此者。从古得此于天者有几人哉。傲轩之备膺遐福。无少缺陷。盖罕与为比。览圃轩胜集卷。不觉涎垂至地。流俗欲少儿长寿。得剪八九十老人白发。囊盛佩之。羡科甲者裂状头华盖。藏诸衣袂。余谓世之祈求福寿者。辄一借此卷。摩挲寓目。亦足以薰炙吉气。导迎祥庆。嘱傲轩毋悭借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99H 页
与。
傲轩白令。以其晬日。聚集近邻。设馔而娱之。各赋诗律。烂然溢轴。余居差远。未及与是席。不得饱佳味而和雅韵。甚可恨也。是岁七夕后一日。偶过傲轩。为追录其时所咏。盖将以挥翰之劳。少补未及和题之缺。然深愧八法之拙。不足以敌琼琚之美耳。
书柳氏慰问录后
凡物以旧为贵。周鼎商彝。非为用器也。藏书家之插架万轴。未及百岁。辄云烟散矣。惟此数叶败纸。于今为一百六十五年。吁其异矣。其中伟人钜公文章节义之名字。错落辉映。秃毫淡墨。尚今宛然。其旧而可贵。足比商彝周鼎。为此卷主人者。其永保有。以至于千载之久。则其门户之绵远。子孙之孝谨。于是焉卜之。讵可忽诸。戊戌五月廿有三日。
书药名诗后
景远以此卷。求海岩手书。所作海岩以腕鬼辞流翰。以近作药名体三十首。要我书之。纸是藁精。墨磨松烟。挥此秃笔头。不久当归破古纸。只堪糊壁作防风资耳。癸巳腊雪。豹庵病夫。
题绣帖
豹庵稿卷之五 第 399L 页
安东金氏奉化县监忠男之女。为我再从祖复泉先生小室。尝于两片红缎。绣松鹿竹鹤。盖红缎为从曾祖都宪公万历乙巳朝 天时 皇帝所赐也。于今几二百岁。鲜红沓翠。焕烂夺目。宛若新出于香箧中。非神物呵护。乌能有是哉。况乎红缎是 皇朝之赐。又况乎绣纹出于吾宗闺閤之手。又况乎县监公乃退陶门人贤大夫。又况乎岁月之久。尚能宝畜。又况乎绘画之妙针线之工。可夺天造者乎。今复泉公之六代孙恬。以示余。余谓恬曰以此绣来许保守之久促。可占尔门户之兴替也。
凤城兰竹帧跋
每见华人画兰。终不可及。或者东之纸墨不如华而然欤。今以华纸作画于中国之地。其所不及于华者。将无可诿也。乙巳二月。豹翁题凤城。
题批双川翁临帖
临古帖第一卷。自夏禹止晋王慈。笔力劲健。虽或未尽合于作者。亦莫不得其神韵。为可贵也。
临古帖第二卷。自唐陆柬之止柳公权。或奇雅或壮伟。咸有可观。其中古柏行。非朱文公书。乃元人书也。
临古帖第三卷。自唐柳公权止明文徵明。如临米芾黄庭坚。尤极有似。并有骨力。其精神运用为难及。
豹庵稿卷之五 第 400H 页
临古帖第四卷。自金生止韩护。比临中华人书。尤觉逼真。盖以东人而临东人。宜其声气相合。去古未远也。
仿米南宫天马赋帖
临古人书。难得其神韵。其形似则未也。今览双川翁临米元章天马赋帖。骨气雄强。体势壮伟。非但得其形似。并与神韵而得之。甚可珍赏。闻翁今年七十。余尤羡其精力之强健。能辨挥洒之工也。
仿米南宫人皆趋世帖
运毫之妙。宜令米老再生。艺至此极矣。叹赏之馀。书此归之。
仿米南宫圆其目帖
米书最难临写。盖其神变无方也。双川翁能不失其神髓。
仿米南宫北池云水帖
双川翁临米书。雄秀有奇趣。曾闻董玄宰有临天马赋帖。未知比此何如。
仿米南宫罗衫帖
临米书最难得其雄秀之势。今览双川翁所临罗衫叶叶一绝大字。即无论其点画结搆之有否。气力壮伟。足令米老惊而却走。
仿米南宫山清气爽帖
曾见元章此帖。欲一临写而腕弱笔拙。竟未能焉。今览双川翁书。尤觉可不及也。
仿米南宫兜率帖
双川翁视其临米南宫书。有筋有骨。非寻常摹写者所能企及。况翁逾七望八。精力不衰如此。岂非稀异事耶。
仿献之及米南宫简帖
孙双川喜临古帖。今览此卷。古谈奇雅。深得晋宋人笔意。年已衰迈。精勤若是。尤可叹赏耶。题数语。
豹庵稿卷之五 第 400L 页
仿怀素自叙帖
见此卷以为摹本。更闻是双川翁之临笔。其不失真可知也。遒健飞动。虽使怀素更书一本。亦必不过如此。神乎奇哉。
仿黄山谷进学解帖
黄山谷此书。余亦曾见其墨迹。未知其真赝。双川翁之临书。虽或与元本有差。亦可减赝本耶。
仿柳公权玄秘塔帖
柳诚悬书玄秘塔铭。遒雅劲健。心正笔正之言。定非虚也。后之临仿者。每患力弱笔痴。双川翁乃能办此雄秀。
又演大其字㨾仿书
豹庵稿卷之五 第 401H 页
双川翁年已望八。乃能临池挥翰。仿书古帖。得其意趣。且无论工拙之如何。其心力工夫亦壮哉。
仿朱文公
朱文公大字流传东国者甚鲜。此本未知得自何处。而古色苍然。有方严不可慢之意。临书而得髣髴为可贵。
仿苏东坡表忠观碑帖上下卷
坡翁表忠观碑。是其得意书。绝难仿写。盖其锋棱峻整。体格端秀。为不可及也。双川之临此。大槩得之。
仿祝枝山八仙歌帖
每闻枝山所书八仙歌之奇而恨未见真迹。今览双川翁临本。可以想像其飞腾脱洒之态。亦足慰十年馋想。
仿董玄宰天马赋帖
董临米而得其方弗。孙临董而又得其影像。未知其元本所得与失为几何。而第见其气力雄秀。大有超(一作脱)之势。当与九方皋共赏。
仿文徵明祥光帖
使衡山见此。必曰此子掩吾名。如卫夫人之见右军书也。
仿文徵明汲泉帖
豹庵稿卷之五 第 401L 页
双川翁喜临米南宫书。今览其临文衡山书。亦得其笔意。第令中华人见之。必将摹勒上石。以瞒后人也。
仿赵松雪浣花帖
浣花帖为子昂得意笔。双川翁之临写。又为翁之得意。行笔遒雅。深得心髓。非东俗画葫者所能方弗也。
仿大东书法
凡临古帖。每患不能相似。盖古今华东。自相辽邈故也。双川翁以东之今人。临东之古人。其气味风韵。自有相侔者。夫岂有邈然不同者也。
仿听蝉帖
双川翁喜临古帖。每有所得。辄泚笔一挥。莫不得其神韵。临苏似苏。临米似米。今复临东人书。而临东人书。其似可知。
仿海东豪翰
双川翁临海东七家书。皆得其神韵。非依㨾画葫者也。
仿玉峰帖
玉峰草法。以清劲称之。今览双川翁临书。笔势纵横。能尽得其意。
仿石峰千字文帖
每见韩石峰大字千字文。叹其气势之雄强。为不可及。双
豹庵稿卷之五 第 402H 页
川翁临书。未论其肖不肖。其气力之雄强。足与相敌。所谓双蜩并搏。共有摩天之势。
仿石峰胸中洒落帖
无论书法之工拙。七十三岁翁。能运如椽大笔。作此斗大之字。点画雄秀。有拔山之势。足可称墨池壮观。
仿石峰壹公说经帖
石峰之长。在于雄秀奇壮。其中为东𦤎书一卷。为其平生第一得意。今览双川翁临本。深得其神韵可喜。
仿石峰燕丹善养帖
临书者。每患苟束于行墨间。而双川翁独能自力为苍老沉郁之态。不欲点画之一一皆似。而亦不失其风神色泽。为可尚。
仿石峰鹅亭帖
双川书每以气力为胜。临石峰辄复酷肖。无一点纤媚之态。唯得其劲健为可赏。
仿石峰杂体
韩石峰书有气力。双川翁笔势足与之相敌。不独形似无𢜩。
豹庵稿卷之五
 题跋
  
仿安平帖
我东书法。当以安平公子为第一。至若胜国之金生杏
豹庵稿卷之五 第 402L 页
村当矣无论。效法安平者。后来甚鲜。唯双川翁为方弗也。
仿白下帖
观此帖。可想原本挥毫之态。第其健腕劲锋。有不可当之势。亦何论工与拙似不似耶。三叹而题。
西关戏墨
余于年前。历过西关。愧无一篇诗数字书。秖如梦中看。今览双川翁大字帖。雄秀奇壮。可与故都佳山水名楼阁争雄。不觉动心骇目。况且翁年今已迫八秩。笔力遒健。不减少壮时。岂可易得耶。
戏鹅帖
不见双川翁。已过周年。翁年今已逾七迫八。所书遒逸豪壮。殆有胜于昔日。从玆以往数十年。将必加进。余将更评。
仿月好帖
腕力千匀。愈老愈健。壮哉此翁。莫将以书家绳尺轻加雌黄也。
题屏
孙君之先人有五七绝句之作。句语清新。深得唐宋妙趣。今者孙君手书其诗。装为一屏。诗与笔可谓善述。于
豹庵稿卷之五 第 403H 页
此亦可见孙君之不没其善之孝思。感叹书此。
 
(右一卷。家君平日题赠孙判官锡辉所书卷尾者也。孙老固是闾巷中奇雅拔俗之人。家君所款遇有以也。申君矣测。乃能一一缮誊。俾补遗稿收辑之工。意固可感。壬子九月十七。不肖傧泣血识之。)
豹庵稿卷之五
 赞
  
画像自赞
迂疏面貌。洒落胸襟。平生未试所有。举世莫知其深。独于閒吟小草。时露奇姿古心。
蚁庵小真赞
彼何翁兮。发已秃须尽白。每自称穷老迂疏。吾独许端雅谨饬。虽云自知之明。不如其友之识。
豹庵稿卷之五 第 403L 页
画像自赞
彼何人斯。须眉皓白。顶乌帽披野服。于以见心山林而名朝籍。胸藏二酉。笔摇五岳。人那得知。我自为乐。翁年七十。翁号露竹。其真自写。其赞自作。岁在玄武摄提格。
读耕斋画像赞
面带四时春。胸无一点尘。斯为樵夫之真。欲知闭户岁月。种松已作龙鳞。
豹庵稿卷之五
 铭
  
风炉铭
爇香久留。烹茶易熟。供我文房。莫笑嵇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