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豹庵稿卷之四
豹庵稿卷之四 第 x 页
豹庵稿卷之四
 序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68H 页
送夕可斋李稚大(泰吉)游金刚山序
吾友夕可翁。阅袁中郎游记。语其子曰此人比诸姜豹庵。短篇殆有不及者。何足观也。一日扶筇蜡屐。作金刚之游。过余而告别。且索一语。余曰子若游金刚则其必曰此不如吾屋后之一培塿一坡陀。悔其远劳跋涉也。曰奚谓也。曰观山之眼。与观书同。谓中郎之不如豹庵则其贱仙山而贵常境也必矣。岂非倒见乎。然疏篱小屋。邻闬相接。蔬圃果园。堪供逍遥。抑或有胜于千万白玉攒簇于沧溟之上。白诗所谓暂合登临。不合居者。吾又安知胜否之所在也哉。豹庵之于中郎。何以异此。子其探历而归。更以语我也。子爱余短篇。恐其长也。惟书此以赆。
遂安李氏族谱序
李生宗辅视余其族谱一秩曰。是谱刊于去乙未。于今六十八年矣。厥后子孙蕃衍。派系渐分。不可不增辑重修。方谋刊改。徵余文而弁其首。窃惟我王考文贞公曾按廉海西也。因多士之齐请。闻于 朝而肇建胜国平章事遂安君院宇于遂邑。伊后 朝家特宣恩额。至今俎豆之。遂安之李。布濩众盛。皆为遂安君后。呜呼。其危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68L 页
忠直节。礼功伟烈。至今赫赫在人耳目。古所谓活千人必有后者。讵不信欤。余于作是谱之序文。别有所感而不敢辞者。以其为王考于遂安君遗风馀烈。实尊仰而表章之。伊后王考亦因遂儒之请于 朝。从而享之于遂安君院宇故也。今其后孙景会能出力而办此几年未遑之举。亦可谓遂李有人矣。
莲溪志序
余以望八之年。奉使 命才自燕都还 朝。今又縻总府之职。出入 禁直。又将陪扈于 陵寝之幸。汩没奔波于车马尘溘之间。自顾衰颓老耄之年。形役不休。不觉愧且叹。乃者铁山郑生趾显。访余于城南。袖示莲溪志一篇。盖裒录其幽居之题咏篇什。且图画其亭宇池沼之胜者。披阅未半。令人爽然自失。嗟乎。士生于世。莫不愿安富尊荣。而所谓尊荣者劳碌既甚。其忧甚大。其与安富之乐。固不可以同年语也。郑生以名祖之孙。生于遐乡。种学绩文。富有篇翰。时或赴举。非其志也。所居铁之云暗山麓。泉石回遂。林木幽茂。前凿方塘。植莲种鱼。以耕以读。以养其亲。且其家有猫犬相乳之异。人皆以董邵南比之。盖其朝出耕夜归读。实与董约略彷佛。而余则曰其奉养之厚。逍遥之乐。非董可比。直可与仲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69H 页
长统之所论。王摩诘之所居相甲乙。所谓安且乐。亦已极矣。以此而较之于没头京尘。钟漏已尽而不能已者。其得失果何如也。云白山青。千里在望。长吟杜工部嗟(一作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之句。惟临风浩叹而已。
送金察访(弘道),金察访(应焕)序。
我国之岭东。滨于大海。群山丛萃。特绝诡异。清幽深奥。到处皆然。其中九郡。尤以八景称。戊申秋。金察访弘道,金察访应焕。以工于绘事。擅一代之名。特奉 上命。历遍岭东。图绘山川。凡于关隘夷险。莫不摸写。不但为景物之殊。甚盛事也。余于是时。适到儿子淮阳府衙。金君两人。自九郡来。将又入金刚。余遂与偕行。独以老衰不能穷搜遍览而先归淮衙。金君辈追还于十馀日之后。搜其橐。合前后为百馀幅。两君各擅其长。或遒雅雄健。极荟蔚森秀之致。或妍媚秾丽。尽纤细巧妙之态。均为吾东前所未有之神笔也。或者谓山川有灵。必嫌其摸写之曲尽搜剔。殆无隐遁。此有大不然者。凡人之欲传神写照者。礼邀良工。若能极其传摹。无一发不似。则方得快意喜乐。吾于是独以为山川之灵。必不嫌其摸写之尽态。而乐其传神之酷肖也。同留未几。告别西归。临分怅然。书此以赠。吾知岭东山川之灵。亦必有慇勤惜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69L 页
别之意矣。
省吾斋序
曾子曰日三省吾身。此乃学者最切要之工也。凡今之人。类多评论人之长短。歆羡人之富贵。营财贿之多寡。较荣利之得失。何尝有自省吾身。以无负曾子之训耶。乃者朴友元五。拈出此语。以名其斋。可谓得其要而有异乎世俗之谓也。惟愿朴友早夜省察。以勿忘名斋之意焉。则其进岂可量哉。余将拭目以俟之。己酉之腊。豹翁书。
金同枢(必祐)诗集序
近代之诗。率多轻俗肤浅。亦足矫其旧习。险涩诡异。渐与唐宋古法远。至若闾巷之积力苦心者。愈不可多得。乃者金生尚桓。袖诗一轴以示之。乃其高祖同中枢所吟咏也。闻金同枢早业医。未尝专精于词律。然讽味其所吟哢。和平澹泊。深有诗人之趣。盖诗犹医也。忘投瞑眩之剂。以致病未及祛而命先殒者。此则险涩诡异者流也。不欲行危涉险。不欲出奇惊人。惟古方是循。是乃诗之和平澹泊之调也。余览是诗而不但叹其风格之出常。从以知其医技之精深。虽无近效。可以疗膏肓而得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0H 页
痊安。是岂可与俗士言哉。尚桓能保有破烂故纸。至今传流于百馀年之后。亦可谓贤子孙也。感叹不足。遂书此数语于轴末以赠之。
豹庵稿卷之四
 记
  
山响记
余性爱佳山水。而夙婴幽忧之疾。艰于动作。不能一遂登览之愿。惟寄兴于绘事以自娱乐。然其奇趣遐想。讵能如真山水为可乐乎。此固不足以忘我之疾而偿我之愿也。尝读欧阳子之言曰学琴而乐之。不知疾之在体也。因复有意于琴。庶得其閒澹幽远之音。以求和其心志。散其忧郁焉。昔伯牙鼓琴。子期知其志在山水。盖琴之为声。又与山水合矣。余安得抱琴于邃壑奇岩飞流激浪之间。使其自然之音。得以相答而互应乎哉。乃于所处之小斋四壁。俱画山水。层峦叠巘。空翠如滴。奔泉绝涧。穿云络石。幽人隐者之庐。与夫仙观梵宫。隐映蔽亏于脩篁乔木。野桥渔舟。游人相续。朝暮雨雪。晦明向背。无不俨然在目。所谓不及于真山水者。特其无山水之清音耳。余时抚弦按调。鼓宫激商于其间。则古操雅韵。不觉冷冷然与之相合也。或为惊湍之触石。或为微风之入松。或为渔歌之欸乃。或为崖寺之昏钟。或为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0L 页
林间之唳鹤。或为水底之吟龙。凡于山水之音。即无所不具。盖既尽其形。而又得其音。二者合而为一。忽不知画之为画琴之为琴也。得此而方可以忘疾偿愿。和心散郁。余又何必扶筇蜡屐。劳形瘦神。登崎岖穿荦确而后始为愉快也哉。宗少文图其所尝游履于室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实可谓先获者也。扁吾斋曰山响。
绿画轩记
自古言山色者。曰青曰碧曰苍曰翠。未有言绿者。然方当春时。嫩树细草。衣被岗麓。只是绿一色。所谓青碧苍翠者。特指天际远山而言耳。唐人诗有曰夕阳沈沈山更绿。可谓发前未发。然犹未尽善也。惟韩昌黎南山诗有天空浮脩眉。浓绿画新就之句。形容摸写。极其工妙。余每于春雨新晴。淡霭乍收。坐对群峰。新绿如染。扑人衣袂。未尝不长吟此句。独赏造语之奇。弊庐数椽。在安邑治南。岁久颓圮者半。儿子葺外舍小轩。正对村南诸峰。虽无奇形殊状。可以娱心快赏。亦自端秀参差。足供吟眺。稚松杂草。满目弄色。浓绿欲滴。恍若李将军,王右丞着色得意笔。相看不厌。奚独敬亭山也。遂取韩语扁曰绿画。客有笑其命名之不佳。则答曰古之人亦有先我拈此语题扁者。在戊子九月初三日。书于绿画轩。时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1H 页
适刈稻。打于轩前。
游格浦记
庚寅五月。余在仲子扶安任所。任友圣与适宰井邑。访我于扶。同作格浦之游。出西门西南行。左挟连峰。数十里不绝。是为边山外麓。苍翠插天。云屯浪踊。奇诡万状。左并大海。烟浪无际。时见数点青峰。浮在天水之际。为界大王登诸岛。午抵海仓。仓在边山山外。前逼浦口。浦外奇峰。尖若卓笔。吟诵海上尖山似剑铓句。想柳州山水亦尔。晚潮渐涨。前路浸洪涛中。欲前进而不可得。午饭已讫。与同游者罗生。相待閒话。苦待潮退。至日昃水势渐杀。促驾而出。路甚沮洳。碎石蚝壳。平铺满地。山脚为潮所漱荡。石骨尽露。玲珑透漏。巧若雕斲。或十馀里不绝。或断而复出。使米老到此。不暇尽拜。将匍匐而过。为之一哂。潮或未尽退。马行水中。马前沧溟无际。意水仙乘蛟螭行水面。亦不过如是。或避潮陟岭。或冲泥没胫。西日没于海面。微云罩之。色如胭脂。大若车辋。比诸日出。未知孰为奇观。渐昏黑不分路陌。青泥沵浸。马颠仆仆。呼村夫爇炬而行二十馀里。只认路之高低。未辨山容海色。路傍时有杂树丛生。始知浦尽而登山坡。复行一浦。浦又尽。上长堤。堤傍累石为阑。是为格浦之挽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1L 页
河楼前也。夜将二更。下轿入一院。栋宇颇宏。为浦镇诸校所处云。浦将韩弁哲相进现。夕饭则已三鼓矣。就枕昏睡。晓起拓窗。不觉惊叫。盖满眼山海之胜。昨在昏霿中。朝来一开眼。陟然创见。尤觉奇幻。亦游者之神方妙境也。促饭登挽河楼。楼在镇将廨宇之前。昨所行长堤直其前。堤左潮水正涨。堤右广陂潋滟。陂外群山围绕。疏松离立。右望山腰。老槐数株。郁若屯云。殿角岿耸。是为行宫。又小东尖峰入云。舆而登焉。绝顶围短墙。入门累杂石为高台。台前列五峰堠。登台而西望。万顷沧海。粘天无际。南北亦然。朝阳射之。烂银照耀。指点猬岛七山。亦不能尽辨。远见黑豆数点。皆是渔船云。惝恍惊怪。此身真羽化高翔于云霄外。目眩股栗。不可久住。相与摄衣步下。圣与诵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已下缺)
檀园记
古今画家。各擅一能。未能兼工。金君士能生于东方近时。自幼治绘事。无所不能。至于人物山水。仙佛花果。禽虫鱼蟹。皆入妙品。比之于古人。殆无可与为抗者。尤长于神仙花鸟。已足鸣一世而传后代。尤善于摸写我东人物风俗。至若儒士之攻业。商贾之趍市。行旅闺闱。农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2H 页
夫蚕女。重房复户。荒山野水。曲尽物态。形容不爽。此则古未尝有也。凡画者皆从绢素流传者。而学习积力。乃可𩭔髴。而创意独得。以至巧夺天造。岂非天赋之异。迥超流俗耶。古人谓画鸡大难。画鬼神易。以其目所易见者。不可杜撰瞒人也。世俗莫不惊士能之绝技。叹今人之莫及。于是求者日众。至于缣素堆积。督索盈门。至不暇于寝啖焉。 英庙朝图绘 御真也。士能被召相役。又于 当宁朝。承命写 御容大称旨。特授督邮之任。归而治一室。净扫庭宇。杂植嘉卉。轩楹潇洒。一尘不起。床几之间。惟古砚精毫佳墨霜绢而已。乃自号檀园。要余作记。余惟檀园。乃明朝李长蘅之号也。君之袭以为己有者。其意何在。不过慕其文士之高朗。绘事之奇雅而已。今者士能之为人。眉目姣秀。襟怀脱洒。见者皆可知为高雅超俗。非闾巷庸琐之伦。性且喜琴笛雅音。每当花月之夕。时弄一两操以自娱。即无论其技艺之直追古人。风神轩轩霞举。可以求于晋宋间高士。若方之于李长蘅也则已远过而无不及矣。顾余老朽。曾与君为圃署之同寀。每有事。君辄闷其衰而代其劳。此尤余所不能忘。近日得君之画者。辄就余求一二评跋。以至于  大内之屏幛卷轴。亦或有拙字之题后。君与余虽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2L 页
谓之忘年忘位之交可矣。余于记檀园不能辞。亦不暇就园之号而着语。略叙君平生以应之。昔人以醉白堂记。谓韩白优劣论嘲之。今此记。人或不以李金优劣论诮我耶。余与士能交。前后凡三变焉。始也士能垂龆而游吾门。或奖美其能。或指授画诀焉。中焉同居一官。朝夕相处焉。末乃共游艺林。有知己之感焉。士能之求吾文。不于他必于余者。亦有以也。
檀园记(又一本)
金察访弘道字士能。童丱而游余家。见其眉清骨秀。有非烟火食者气韵。早擅绝艺。院中所称秦朴卞张。殆在下风。凡楼阁山水人物花卉虫鱼禽鸟。无不酷肖其形像。往往有夺天造。我东四百年。虽谓之辟天荒可也。尤长于移状俗态。如人生日用百千云为。与夫街路津渡店坊铺肆。试院戏场。一下笔人莫不拍掌叫奇。世称金士能俗画是已。苟非灵心慧识独解千古妙悟。则乌能为是哉。 英庙季载。 命画 御真。择一世之善于传神者。君实膺焉。告功叙劳。拜掌供之官。时余从仕。得与君为寮寀。向者儿视之者。今与比列。余不敢为嗟卑之恨。而君则折节愈恭。辄有与有荣之意焉。余亦服君之不自多也。惟我 圣上临御五载。克追 圣祖盛事。摸画天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3H 页
日。必待神手。缙绅大夫咸曰金弘道在焉。不可他求。承恩上殿。遂与韩监牧宗裕。祗服丹青之役。未几出为岭邮马官。 朝家之录艺。固为旷绝。而在君亦为布衣之极也。秩满归仕本院。时入内阁。点染 清谦之观。外人实所罕知。而 圣明之不弃微陋。君必感泣中夜。不知所以图报矣。士能旁通音律。琴笛韵词。极尽其妙。风流豪宕。每有击釰悲歌之思。慷慨或泣下数行。士能之心。自有知者知矣。闻其居几格清整。阶坞窈窕。阛阓之中。便有出尘想。世之庸陋龌龊者。外虽与士能拍肩尔汝。而亦何能知士能之为何如人也。士能常慕李流芳为人。移其号曰檀园。请余为记。士能固无园矣。余不可为记。遂叙金弘道小传。寄题壁上如此。
游金刚山记
游山是人间第一雅事。而游金刚。为第一俗恶事何也。非谓金刚之不足游也。而金刚独以海山仙区。灵真窟宅。大擅一邦之名。童儿妇女莫不自龆龀而惯于耳而腾于舌。按崔瀣送僧序。有曰有诳诱人云一睹是山。死不堕恶涂。又曰余见士夫有游山者。虽力不能止之。心窃鄙之。意者昔之此山为僧辈诳诱。人皆辐凑。殆有加于近日也。今之贩夫庸丐野婆村妪。踵相蹑于东峡者。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3L 页
彼恶知山之为何物。而只以死不堕恶涂一言。诿其衷也。士夫之游者。亦岂尽知佣丐村婆。然其何能尽解山形水势之何者为奇壮。何者为绝特。亦只随众逐队。以平生一游为能事。向人誇张。有若上清都游帝乡。其未曾游者则歉愧如恐不能齿于恒人。余之所憎厌谓之第一俗恶事者此也。余于中岁。或有人要偕游此山者。至于备粮费而恳请不已者。而余不欲一往。盖憎俗之心。有以胜于爱山之癖也。至戊申秋。儿子拜淮阳倅。余乃追到府衙。而山为淮之地。距府治为一百三十里。时适有金察访应焕,金察访弘道自岭东九郡。游历名胜。每于所过。图写其胜槩。将入是山。余于是不能以憎俗之意。禁遏爱山之癖。乃于九月十三日离衙。与两金及季儿傧,庶子信,任友希养,黄君奎彦。发向新仓。其翌日又作行。山路枫叶。斑斓如锦。风气猝冷。时有雪片飘打衣袂。信儿与金士能(弘道字)。于马上或吹箫或吸笛相和之。谚曰呼寒战栗而大号。知我者希。值此严冷。强奏笙箫。政谓此也。为之一笑。日已暮。始抵长安寺。寺故名刹。今已残毁。桥崩楼颓。僧徒散亡。有似甲第杰搆无主。只馀残仆数人。相依看守。甚可慨也。宿于法堂之右寮。朴戚侄鎤及郑沧海澜。皆来会同宿。翌日为十五日。朝起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4H 页
略看法堂佛像。有所谓四圣殿中塑十六罗汉。巧妙入神。宛若生动。盖所创见也。寺为金刚之初境。乃一山之门户。而山势泉声。已觉壮伟不凡。两金略图形势。余则出坐寺庭。摸其所见。山高不知几百丈。磅礴雄伟。俨然如杰巨人特立不倚。上峰之右。有大石峰。巉削雕镂。已非他峰之可比。上峰之左。有一片石峰。微露于叠嶂之侧。其色如镕银。此为穴望峰云。金刚全体。此为一脔也。饭讫向所谓玉镜台。一圆石大如百间屋。登其上望见。削壁特立不倚。上丰而下杀。若镜柄之竖于镜台也。此名为明镜台。所坐圆石。名为玉镜台。台前澄潭若镜。玉镜之称或以此耶。其所谓黄泉江,地狱门之称。皆无伦庸陋。不足录于笔下。大抵此山之峰名洞号。类皆以佛号与俗谈称之。如遮日,白马,石鹰。或称昙无竭,弥勒,五贤,迦叶等号。皆陋甚不欲提问。路傍有大石壁立。上刻三佛像。其左面又刻数佛。傍又刻五十三小佛。僧说尨杂。不可穷诘也。又历白华庵。庵已空。只有一僧守之云。庵之傍。地势颇平衍。有穹碑三四,浮屠五六。皆古名僧遗迹云。入表训少歇。转向万瀑洞。未尝有一瀑。只有大涧激射作声。壁势奇壮若屏幛。下有白石平铺错列。石面刻杨士彦八大字。趁夕景催向正阳寺。寺在绝高处。步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4L 页
步向上。舆夫汗喘。路亦甚危。到歇醒楼前下舆。楼以尽览金刚全面有称。催上楼倚前栏。则万峰堆叠。不可尽状。僧辈以柱杖之端。指示称以某峰某洞。皆不可辨。惟山之东北最远处。白石柱攒簇。其上有圆峰覆之。不问而知为众香城昆(一作毗)卢峰也。楼前万峰。虽极雄奇。此则或是山中恒有之景。至若众香。如玉笋之竞茁。霜釰之排列。此为一山第一奇幻巧坏之境。即无论东国所无。虽求之中华名山。亦不可复得也。取片幅略写眼中所见。日已暮矣。催下楼。欲还表训。闻壁有吴道子画。六面阁中壁有绢本佛像。乃寻常僧辈之画。笔踪亦甚新。不足多辨也。既上舆。舆夫曰此去天逸台不过数步。盍一登览。乃笑而许之。路侧有桂树云。使人折来视之。乃益加木云。其孟浪无稽如此。仍向表训留宿。十六日傧儿与诸人。转进须弥塔圆通庵诸处。余则疲甚不能从。只与信儿留歇寺中。向夕复往万瀑。为待傧儿之还。而日暮径还寺中。昏后诸人始还。为述所览之胜。且言路险甚。不可以舆。皆步而往还。劳惫极矣。余之安坐休息。诚为得计也。夜分两金自百塔来。与诸人同宿表训。十七日吾辈直还衙中。两金转向榆店。约以游历诸胜。当还向淮衙云。余之入山。不过三宿。而再宿于表训。一日休歇。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5H 页
所游览不过一两日。草得数幅真境而还。游金刚之草草。宜无有如余者也。余谓游山者辄有诗。或一峰一壑一寺一庵。拈以为题。各有一篇。有若行程日录。万二千峰玉雪锦障之句。万口雷同。不堪寓目。试读此等诗。其能使未见此山者。如身在此山中否乎。若论𩭔髴形容。其惟游记最胜。然或者铺张太过。积成卷轴。俚谈俗说。层见叠出。尤令人厌看。只有绘画一事。差可形容万一。为后日卧游。而自有此山。未有画成者也。近世郑谦斋,沈玄斋素以工画名。各有所画。郑则以其平生所熟习之笔法。恣意挥丽。毋论石势峰形。一例以裂麻皴法乱写。其于写真。恐不足与论也。沈则差胜于郑。而亦无高朗之识恢廓之见。余虽欲写。笔生手涩。不能下笔。陆放翁论文诗曰前辈不见吾辈老。恐留遗恨又千年。一吟此句。盖不胜其慨叹云。
重九日。登义馆岭小记。
义馆岭。在淮阳郡治之北。有义岭祠。春秋自京师降香以祀焉。昔在高丽显宗时。靺鞨来侵府境。宿于岭上。有山鼠啮其弓弦。以致败归。时以为神之所祐云。余于戊申秋。来佳儿子淮阳任所。未久而任友志仲为游枫岳而来。黄君仲华亦自京至。时值重九。谋与登高以酬佳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5L 页
节。儿子信亦从焉。府妓一人儿妓二人小童五人随之。登陟颇峻。休于大树下。信儿吹笙或戛琴。妓辈唱俚歌数曲以和之。俯临郡治之村舍官廨。如对棋局。历历可指。时云阴障日。微风乍至。四山细菊。与红叶相错。乱如锦步幛。登历渐高。微径盘曲。五步三步。辄布席少歇。至绝顶。始有所谓义岭祠。祠向东。又有城隍堂向南。榛莽荟蔚。蘡薁累累满林。小童儿妓争相摘取。有小腰鼓在祠中。盖野巫祀神之具也。儿辈或击而应节。或吹笙戛琴。取所携小壶。欲沃渴而倾之。只有数滴。笑而无所饮。兴尽将还。祠庭忽有一黄犬。不知自何而来。志仲讶曰此物何为而至。俄见一女头戴筐榼。手持香垆。随其犬而来。始知有村女祷祀事。即与志仲偕还下。才下祠庭。又见数女人。见吾辈急回身而隐于道右榛莽中。吾辈亦不顾而下。坐休于郡村之北。一女人自神祠随而下。乃来路中回避者。问之则府妓。曾已免役。为祷祀而来。仍与之数语而还归郡之卧治轩。信儿少留祠庭追归。黄君病惫。中路先还。
逗云池亭记
出 国都南门。折而稍东。不十里有屯地山。未有峰峦岩壑而有山之称。无屯田之地而有屯地之号。是固无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6H 页
足较诘也。野径纡回。麦垄高低。有村数百家。逗云池亭据其西北。瓦屋数十间。粗堪坐卧。有小楼一间俯大小两池。种莲养鱼。绕以垂柳。前对冠岳之山铜雀之津。叠巘如障。白沙如练。庭列杂卉。园有栗林。有时摘野艳抽潜腥。真可以消永日遣馀年。余年已逾七望八。百虑蹈冥。归卧于此。亦可谓爰得我所。余未知此去馀日。能有几何。而静坐一日之长。不啻两日。则暮年所得不其多乎。
扈 驾游 禁苑记
辛丑九月初三日。臣姜世晃入侍于 奎章阁之喜雨亭。 上以五色大锦笺。 命作屏书。未及下笔。 教曰此有佳处。可以游赏。欲先书而后游乎。欲先游而后书乎。臣逡巡未及对。 上曰不即对者。其必欲先游也。臣初意 命偕承宣史官使之导行。 上遽起而出。初命出太平车。车既至置之。复 命具蓝舆。舆㨾一仿华制。丹其㓒而有短杠于长杠之内。四人肩之。既乘舆。红伞前导。从映花堂畔而出。承旨臣徐有防,臣金宇镇,提学臣徐浩修,直阁臣金载瓒,臣徐龙辅,史官臣金凤显,画员臣金应焕从。向北而行过摛文院,鱼水堂。辇路如砥。碧松丹枫。左右掩映。如围幄幕。如入洞天。举头游目。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6L 页
应接不暇。行半里许。有小岭。踰岭数百步。林开眼豁。有亭出于岩阿松桧间。扁以逍遥。庭除净洁。短墙傍围。亭前奇岩横卧。有刻数行书。苔蚀未能谛视。岩端石面。嵌空层叠。绝类画家斧劈。盖天巧非人工也。岩下盘石平铺。周几二十馀步。引泉作流觞曲水。水绕亭之北。堕下为瀑布。环亭背而流。亭稍北有方池。池中有亭。扁以清漪。覆以茅。稍南又有一亭临池。扁以太极。流觞曲水者。盖发源于两池也。稍南有小井。两承宣皆取饮沃渴。余亦求饮。左右以一银碗汲进。吸数杯许。盖步行远而喉甚渴也。诸人皆诧其老而不怕冷。 上命出香梨数十赐臣等。盖卢其烦渴也。 上顾谓臣等曰若值雨后水势差大。甚有可观。今适水缩流细。是可恨。使画员金应焕写三亭之真景。粉本未及成。 上曰此有他可赏处。促 命驾行。回谕臣等曰此去路边有一窟。窟深不知几里。昔有人入其中。为大蛇所伤。卿等不必入见。随 驾东折至数里。有亭隐起松际。径路荒芜。亭扁以万松。盖窟在其傍而不及穷寻。还取大路以行。又数里。雕墙画阁。出于路左。 上过而不入。 命臣等历览。入其门。亭扁以望春。有六面圆殿。殿前接以廊庑六七间。殿之中设煖坑。盖仿华制也。亭之础皆以白玉雕镂。极其精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7H 页
巧。览毕而出。 驾已驻数百步外一小殿。臣等忙趋以进。度雕栏石桥。桥才穷。有八面亭跨水而起。制极华敝。铸青铜圆如大瓮。覆于亭瓦之脊。扁以尊德亭。亭稍南殿阁巍然。扁以砭愚榭。殿前广庭廓然。围以雕墙。以砖面方如棋盘。皆印花卉折枝。穷工尽妙。竖嵌于墙面。如展小屏。殿前有小门。扁以太清。制极巧丽。傍人曰此门为阙中第一奇制云。殿傍接以行阁五六间。仍随 驾穿行阁向东。而行几一里。始抵宫墙之内。循墙向南而行至一高坡。 上下舆立于松下。顾诸臣东指大园林曰。此乃麟平旧宫也。又指稍北一园曰此是谁家。徐有防对曰企斋申光汉旧第。今为一儒生所占。儒生云者朴进士东显也。金宇镇进曰彼园墙。乃是小臣家也。 上曰与阙作邻。甚可喜也。仍 乘舆而转下山麓。乃抵永肃门内。仍从拱辰门而入。还次喜雨亭。宣赐 御厨珍膳。与诸阁臣既醉且饱。是日天气清朗。微风时至。所过松林。苍翠蔚密。爽籁浓阴。令人神思清快。殆不知奔走登陟之劳矣。臣窃伏念 皇朝杨士奇,李贤,韩雍辈皆有赐游西苑记。备述楼台林木之胜。然此不过令中官导之游而已。岂有如我 圣上躬率蝼蚁之贱。指教绝景胜地。和色温言。无异家人也哉。此非但杨李诸人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7L 页
所不得于当日。历考𨓏牒。亦所绝无。臣是何人。乃能得此旷绝之渥于 圣明之世也。惝恍然疑如觉匀天之梦。略记而传示我子孙云尔。
游禹金岩记
出扶安县西门。向西南行十馀里。野田茫茫。左见遥山隐见天际。为古阜井邑等地。右有连峰延绵盘互。气势雄秀。即边山也。山之东麓有东林书院。又行数里。野中平阜。有松数百株。松下有柳川书院。又行十馀里。右入边山之口。折以行数里。台殿翼然于乱松间。乃开岩寺也。入寺仰见。寺后万丈高峰。插入云际。峰头有三石。高皆百馀丈。乘肩舆上。石底有窟。大如百间屋。深可数十丈。壁纹纵横如文锦焉。是为禹陈(或云金)窟。窟前有小兰若。眉扁玉泉庵三字。仍绕窟右踰岭数里。始得平路。左右奇峰。应接不暇。清流层壁。非复人境。时值仲春。尚馀残雪。陆离相映于深林幽涧中。以肩舆行二十馀里。到实相寺。寺甚宏壮。今多颓圮。寺僧出示古物。有乌铜香炉。乌铜龟鹤。乌铜杨枝瓶。制作亦皆奇雅精巧。龟鹤僧辈不知为何物。余曰此乃含线香于鹤口以爇之。亦香炉类也。僧辈相顾不信。为之一笑。仍留宿。朝起周览。闻月明庵之胜。促肩舆循寺后上峻峰。峰势壁立。石路如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8H 页
线。不可着足。登顿五里馀至绝顶。南望海口。风帆来往。有一点小岛。云是兴德地。北折而循山腰行。馀雪尚积。深可没胫。侧径危甚。下临千丈悬崖。若一蹉跌。性命难保。舆僧大呼疾走。舆竿或触于松树。僧足或陷于深雪。冰滑石峭。倾侧欲颠者数。屡戒舆僧而不能缓步。或下舆而步。逢泥深雪厚。艰难万状。到月明庵。地势最高。俯视全山。如浪叠云屯。山外海色微茫。时值云阴。不能历历指点。即循故路而还至实相寺之右。转向龙湫。石路之危。比月明庵路尤甚。不可以舆。扶杖匍匐踰数岭。飞瀑泻于两崖间。高几数十丈。喷雪跳珠。势极奇壮。风气相豗。声震林壑。循瀑而上。登登不已。又上山顶。俯视海门。折而东下。又折而北。自月明庵行二十里。到来苏寺。寺后峰即实相寺案山之外也。寺经回禄而重建。虽逊壮丽。颇极整新。皆未及加丹雘。仍炊午饭。始舍舆策马。出山口向北而行。复寻开岩洞口昨行之路。日才入还归。
江城祠图记
长兴府北有枫庵书院。枫庵文公讳纬世。为退溪先生高弟。其学问之功。门路之正。为一时所尊。当 万历壬辰之难。倡率义兵。大破湖南四州之贼。 特除龙潭县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8L 页
令坡州牧使。贼退谢病归而终。 崇祯甲申。一道章甫之慕仰。久而愈切。乃刱院宇于月川之上。枫庵之九代祖忠宣公三忧堂先生讳益渐。生于丽季。恭悯朝以左正言奉使入元。忠言忤上意。谪南荒三年而归。归路见野田有花如雪。大奇之。问知为绵花。摘数三花。潜盛笔管。归种阶庭。遂大蕃茂。仍盛于国中。盖为中国之所禁。而东国之有绵。自先生始。晚以直道不容于时。退归方丈山下。 洪武中。丁母忧庐墓。时值倭乱。人皆窜匿。公独叫号不去。贼感而不加害。朝廷命立石所居㫌其孝。粤我 太宗大王。追念公功勋。特赠议改。封江城君谥忠宣。命立祠永享。其后 列圣连下恩命。遂建祠于丹城。至 英庙壬子。章甫辈以为公虽已设祠。其忠孝大节。种绵奇勋。虽家祀户享。难酬其功德。遂复合享于枫庵。乙巳乃遣官致祭。 赐江城之额。呜呼。两先生道学醇正。忠孝卓绝。宜为后人尊尚。而至若江城公传植绵花之功。泽被万民。名垂千祀。直与天坏俱弊。祠院之盛衰兴癈。有不足论也。(崇祯三丁未二月日。)
枸元膏说
海岩云有人服所谓枸元膏者。说是康熙帝萃天下名医。共议作此剂。以枸杞龙眼二味作膏。服之令人无睡。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9H 页
未知此二种料。何以能令无睡。而又欲人服此而无睡何为也。意或人能不睡则合于东坡所称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之意否耶。余少而嗜睡。有陈仙翁之癖。今老矣。长苦无睡。反有杜少陵少睡眠之叹。虽或有与此药而劝服者。意固不欲。然又乌可以余一人槩天下后世哉。众生在醉梦间。未有先觉者。此药剂造之意。其或在于嗅醒长夜渴睡辈耶。又未可知也。考本草。枸杞有扶衰之功。龙眼有补心血之力。并无却睡之说。服此之久。当有效应之如何。若果能扶衰补血。此又甚宜于垂老之人。睡与不睡所不论也。余之寒窘。顾安能多得荔奴以为常饵乎。如吠犬之根。岂难得也。
唐诗遗响小引
余年十二时。手录此录。所选惟中晚唐长篇。盖为科场剽窃之具。而到今屈指十馀年。恍若前尘事。不觉掩卷而发叹也。余因是而又有得焉。后代之学诗者。辄称唐之初盛于中晚。则若不屑为者。然此乌足以言诗也哉。要之中晚之奇丽。虽逊于初盛之婉雅。此特相其皮毛尔。窃尝深味乎此卷。益觉诗家正脉之在此。譬犹颜柳之书法。虽似与钟王迥异。然其中千变万幻。终不外乎钟王之法。若只论其貌。不究其深。只知其异而不知其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79L 页
同者。何可与论于此哉。丁巳菊秋。宜山子题于山响斋。
柳浪翁以柱诗稿小引
今之业诗者。辄尊唐而卑宋。稍解声律。无不以唐自命。或以逼宋评之。艴然不喜。是亦小儿愚妄之甚者。何足与论于诗道也。今俗所学唐调者。秪见其肤浅纤琐。未得毛皮之万一。足为识者一笑而已。今见浪翁柳以柱所为诗。笔力苍老。天真烂然。输写淋漓。纵意所如。大有眉山剑南之风。古人有曰假道学不如真文章。余谓假唐调不如真宋格也。恨余未及与浪翁跌宕笔砚间。快论千古得失。以罄寸心也。浪翁孙弘之。要余评品而题其后。顾余何足以当之。略书其所感而归之。
答𫣷儿书问(时儿在山寺)
宗臣字子相号方城。张佳胤字肖甫号居来。余应举字德甫号午渠。张九一字助甫号周田。王世懋字敬美号獜洲。李沧溟不别记。谢榛字茂榛号四溟。俞允文字仲蔚。徐中行字子与号龙湾。吴国允字明卿号川楼。梁有誉字公实号兰亭。明时盖有九才子之称。曾于朝夕谈话。提说此等人。不啻如雷惯耳。今有此问何也。可想汝之聪明不及汝仲远矣。适客扰未暇检书。不记为何地人。如弇州之太仓。俞仲蔚之昆山。宗子相之兴化。想不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80H 页
待书示。
与𫣷(亦在山寺时)
余素不喜酒。酒户亦甚小。才倾一盏。辄醺然醉倒。遇酒辄饮。无酒亦未尝思饮。祭者宜忆其所嗜。如余者不可谓嗜酒者也。余死后朝夕上食。切勿用酒可也。至于大祭享。固不必拘此而癈之。此则虽非其所嗜。亦或有备享者故也。余生时未尝于饭时辄饮酒。则死后必欲依例斟酒。亦非事亡如生之义。况贫家所极难继者酒也。切不可强效平生嗜饮者与富厚者而为之也。余若临终有是言则亦或诿之乱命而不遵。偶与蚁翁谈及。仍示汝为戒。
与𫣷儿
前以鍮樽造出。有所书示。而更思一制。俗称铜垆口。中间以铜隔板。分作二间。一间则爇炭。其一间则盛汤。中间隔板热则自当汤沸。元不必作岛于当中也。炭火间之底。穿作数三孔。又其底作圆围之足。足底亦以铜板塞之。圆足之傍炭火间边。横穿火门。以通煽火之风。且使炭火下落。此则与寻常唐制无异。只中间隔板。以易作岛之制耳。名之曰太极垆。谓其一水一火。有一阴一阳之理也。体不必大。只使容数升则足矣。此法不见古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80L 页
书。惟以吾意刱设。似必成无疑。盖中岛之热与傍板之热无异。而制造则似易易矣。此器若成。大胜于俗称笠铁。且至要之物也。可以作汤可以煎茶可以温酒。兼以炉用。至妙至妙矣。但隔板付合处。必须十分致密无漏乃可。此则多用硼砂可也。隔板之铜。使阔于全体。使以四傍馀剩。付于其壁中。镕硼砂则炽火不镕矣。
寄𫣷儿
以鍮作小樽。可容数三升。有盖有索系于耳。有流便于倾泻。此制有似古樽罍。大抵瓶则内或生垢而不可磨洗甚不便。此则可以尽意洗涤。内外甚好。或盛酒或盛清蜜膏药之类。制极雅。
答海岩启
久违清范。切向往之微忱。忽枉高文。荷缱绻之至意。讽味多感。藏弆为荣。仰惟海岩主人。气宇宏深。襟怀荦落。词源倒流三峡水。浩汗不穷。笔阵独扫千人军。纵横无敌。素抱烟霞之痼癖。夙占水竹之胜区。溪山缭绕于轩窗。是为隐者栖遁。琴书错列于左右。居然名士风流。曲槛披襟。池风送荷芰香气。閒庭曳杖。林月散藻荇清阴。自足物外之逍遥。益富閒中之著述。其书满架。揔是网古罗今。有作盈囊。无非批风抹月。草玄奥旨。岂无后世
豹庵稿卷之四 第 381H 页
子云。倚马雄才。可谓今时太白。肆于呻佔之馀暇。乃有骈俪之远投。骋思清新。簇花锦于笔底。吐焰雄博。罗星斗于胸中。化腐臭为新奇。益见炉锤之妙。杂诙剧于庄重。浑无斧斲之痕。俨然是古作者所为。卓乎非今时俗可及。百回不厌读。尽觉牙颊生香。什袭以为珍。顿令箱箧增色。散花落藻。合欧苏之让头。绝影追风。使籍湜而流汗。自念鄙拙。誉乏绣虎。技小雕虫。蒲柳早衰。不禁老怀之多感。琼琚莫报。空愧旧学之都忘。
俪语
是月也凉风至。数日来蝉声清。
文忠宣江城祠柱联
注兰佩于釰南。扶持宗社。播绵种于海外。衣被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