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跋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1H 页
许贞简公遗事跋
是书所以拾录贞简公许先生遗迹者。夫天之为国家万世计甚备。皆责难于许氏父子。始也降文敬公于大命新造之馀。定法制兴礼俗。一洗罗丽旧陋。以奠无疆之基业者。已无遗策。然天地间。有曰大纲常者。烈烈然弥亘亿万岁而长存。不以世道污隆。而随与之兴替。无是彝伦斁而大统灭。宏基大业。无可奠之地矣。于是乎出贞简公。以一身任之。知其势移事左。而视斧椹如牖下。此岂 圣朝之累哉。盖亦天所使然者也。人皆知贞简罔仆于 光庙。而不知其能补益 光庙者。亦非达权者之见。当是时。 显陵之顾命大老。若皇甫仁,金宗瑞诸人。即日骈首于 禁门中。其后六义士。糜身抗辞。辞益奋发。此皆不念天意之已有眷注。一以慷慨成仁也。若公异于是。未必遽尔自处于事未然之前。故不随二相争命。未必亢亢然以拒膺历之天。故又不为六人者之隘。其所从容应对于贺筵行酒之前者。辞气不甚峭峻焉。但不与当日册勋诸臣。同其牢酌。泫然一泪。烈气流下。期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1L 页
以自靖。以献于 文宗。而惟此纲常之不可泯者。焕然大明于禅授之日。文敬公所参赞垂裕之皇皇大猷。赖而永寿于继继承承之天地。其死直是自家血心所发。然必以死责畀之。使扶名义者。果非苍然者已有意于诞赋之初。而为社稷长远虑耶。此而见公于天命人事之间。有所较量分数。而不以偏节捐躯也。故其报忠于 让王者大。输功于 光庙者远。仁至义尽。若是其备。乃知 庄宪大王有辅臣以垂统。 惠庄大王有烈士以植纲。而许氏父子。分任于前后焉。呜乎盛哉。许氏河阳人。知县李侯宪洛甫。将叙其两世遗事。绣板以广布。时观察使德水李公给梓具以助功。盖 今上在宥十三年复其官。越九年 命加谥。又二十四年。而锓役成。其伸理累百年故事。而且寿其传者。抑有所待而然耶。李侯不鄙穷巷。固请一语。余重违其勤意。忘陋以叙后。
守约堂先生家礼辑解跋
颜渊问为仁之目。夫子告以非礼勿视听言动。视听言动。皆由礼则盈天下百千万事。焉有非礼而可者哉。故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是言其多也。然而朱夫子取冠婚丧祭四者。辑为家礼一书。夫散于万事之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2H 页
烦者而撮之四。盈乎天下之大者而约之家。自三千三百言之。何其简也。吾师守约堂先生。取丧祭二条演为书。名曰家礼辑解。此于朱礼之目。又略其半焉。盖礼之用。由乎近而本乎内。故于晦庵而约之为家中礼。至若丧祭者。由孝子恻怛之本心而措诸身。愈近愈内也。故又节要于守约堂之书。乃知丧人子所自尽者。祭人子所追养者。是礼也。都出于爱之理。则果非所谓孝为仁之本者乎。夫子之以复礼告问仁者。可见推言礼之源也。而吾先生得其旨焉。余尝执洒扫于其晚年。凡四时节日之享。致敬致谨。蔼然自德性原头。忌日必哀号如初终。其居丧时之尽仁可知。故其为书。取其切于身心者。以朱子书为纲。裒聚各家同异之言。逐条附注。欲于疑事变节。使之易考其得失而不咈乎先王之制。苟是书之传于世。不但为聚讼家之断案。亦足以兴仁孝之风云尔。
书李星湖龙山书院记后
书院始于白鹿洞。盖藏书以奖学故名。后世因之。必以崇道学之义。用享先辈人。章甫而从者。但知为俎豆处。而不知道学之有实地者久矣。程子曰。英材之不成。以道学之不明。是谓不明故不成。然以今观之。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2L 页
实不行故不明也。儒者循之以为高。夸夫言之以为多。好名者假之以自文。于是乎曰道曰学。徒寄于口耳之间。而为方册上空言。谁复知酬酌事务。而实践焉者。乃其真也哉。龙山有谥贞武公庙。庙揭额前有讲堂。题曰龙山书院。星湖李徵君瀷为之记。据金角干,刘总管以證之。盖以贞武以武功显故言。然特恨其解破末俗崇儒之议者。犹未廓然达也。贞武公诚吾所谓以身行之者。居家服孝悌守俭约。大为乡邦所仰。出而事君。效忠竭力。见知于明王。秩跻亚卿。在官为清白最。名入录选。其卒也捐躯办节。树万古之纲。若曰舍此而别有他个道学之可言而不可行者。在于日用彝伦之外。此非愚之所知也。金鹤沙先生曰。固守君子之所难。浦渚赵相国亦曰。吾必谓之学。二老岂无见而称与之。是退陶老先生所谓忠义道德。本非二致之义欤。故玉洞李公大书书院字于堂之楣。从此可以培植实学。使人知道学之在事务中也。
书郑义士遗家书诗篇后
我 朝壬,丙两难。竖勋立节之士何限。而其褒奖盛迹。炳朗百世者。多是当日之身任王事。自顾无可去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3H 页
之义者。不然。为孝子慈孙所阐扬。而得显于世。凡以白衣奋忠。只手勤 王。向敌北首而死者。亦有名湮没而不传。则谓是血愤烈气。不及于彼耶。非时职所縻。师律所束。而徒以忠义自发者。吾见其尤难于人也。今见巘山郑义士赴难时。所遗家书。其所勤勤恳恳。都出于卫社忧国之悃。而无一语及家事。有襁褓一男名邦梁。抚顶呼曰。邦梁。汝不识乃爷颜面。汝长见此书。知乃爷去时心事。至今读之。令人流涕而发竖焉。有近体韵语。其曰壮士击剑。曰燕山勒石。曰酋头饮器之句。反复吟咀。乍见其边声朔气。矫矫然有吞胡灭狄之势。苟使假得一旅游兵。而当时有善看诗者。谓宜此行。必能办贼。岂是强为浮夸。不嫌赋诗退虏之讥者耶。特恨其军政在上。节度由人。立见其全师溃衄。而卷舌待之。则所操者。惟一片忠胆。三尺单刀。以是抗十万强弩。直是死报末策而已。岂非运也哉。礼曰。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是役也。战士死者满沟。其死非徒无益。由是战气顿挫。仍致城下之辱。以公之勇略。超逭锋镝。徐图后日之功。亦无愧于一时成仁之君子。而卒乃舍此取彼。是固可慨然。详其遗书执意。盖以只剑为长物。若将以是横行匈奴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3L 页
中。可见其忠壮之气。耸发弥天。不料覆军陷阵。专在元帅一失也。及其势穷力竭。则遂以死字自判。而其所摧败。亦足㬥于后世。惜其乱靖报功之日。未及表举。而一归之原野㬥骨。褒爵之典。退在三丙子之久。无乃丰狱冤氛上干牛斗。而天公护纳之。亦未忍终始悭藏。待时乃显于世耶。吁亦凛凛乎已。义士名大业。彦阳县人。余固诵读而知其人。聊叙一言于其遗书。诗稿后。以付其为子孙者。
书崔伯源家藏朱子大全后
百战车中。诵六经者。为终古美迹。盖以介冑之士。鲜能好书。而置死地秉凶器之日。能觇得三馀以讲读者。为尤难也。当壬辰之难。倭寇跳梁八载。于时首事者。惟贞武公只手抗义。奋然张其吞虏灭蛮之气。勋署太常。秩跻亚卿。卒乃成其裹革之愿。于鞨奴南蹂之变。东国干戈。前后不啻百战。以此时而志于书史者。岂是区区于行墨间而已。崖海之大学章句。招讨营之春秋传。皆见其忠愤所激发也。此朱子书凡八十卷。后矢复四十馀年。有一白衲裹袱担负而至曰。髡之师某。师之师某。受托于公之关北时。将印墨以移楮素。未成而师殁。再传至小髡。遂蹈遗意云。噫师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4H 页
浮屠者。效公求书之命。而不怠于儒文简帙之役。其高足之袭闻旧传者。千里受荷。不惮跋涉之劳于世易事变之后。其能使无君臣父子者。知尊吾道正嫡之书。而死守不失于铁骑冲突之场。说道其历历承受之语。暸然若昨日事者。非感动于危衷烈气。果如是耶。使读是书者。尚能认得朱夫子内修外攘之规模。所以求书以遗后者。定为国家惩毖之计。其筹略之远。岂亶在于一时御寇而止哉。后孙伯源妆潢而表题之。阁之案上。而严师以服之。可谓无忝尔祖。余嘉伯源尊贤慕先之笃。为说以志于卷尾。
书二梅堂诗稿后
我王考寓庵公。有弟曰慎明。字徽瑞。少王考十八年。为人明秀。自幼最聪悟有智计。寓庵公知其可材。授古书。便即通解无滞。缀文有格致。公奇爱。游宦四方。辄令随焉。日与铅椠间。既而公忤时宰。贬为济州通判。险涉重溟。亦从入瘴疠窟中。四岁不得还。寓庵公于是时。凡胸中之轮囷不平者。发之于文。多韩潮柳永之语。其一字一句。必收而记之。往往酬和继其声。自是于诗律。尤长一格。他应接有度量。与入酬酢。交数言。必逆见其隐意所在。坐算事机之成败利钝。若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4L 页
烛照龟卜。每一动静语默。无率尔遽作。对人皆知其臧否邪正。莫能遁其情。寓庵公尝曰。惜哉。使汝见用于世。足以备国家缓急之需矣。挈纲提目。应猝无碍。汝不如我。先事见渐。临局不败。我不及汝。及寓庵公没。家于七星山下水石处。杜门谢客。课耕桑训诗礼。名其所居室曰二梅堂。庭有一树梅。盖取其寒淡以自况也。 今上壬申。寿七十五而没。其孤以诗稿一卷示余。受而读之。气味清朗。意趣高雅。爽然有孤芳傲雪之奇态。所谓二梅者。正此诗之影子。而可与之为三梅焉。其本于性情者。安可诬乎。既卒业。余感其有王考遗迹。书诸卷末如右。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铭
  
木枕铭
支头不欹宜于夜。着肤不煖宜于夏。朴素而质。惟宜于俭者。
踯躅杖铭
老而懒于步履。脚必蜷曲。老而轻于动作。行必窘辱。莫若缓徐而迟回。所以取踯躅。
乌竹杖铭
尔之黑。不能涅我头之白。尔之直。不能矫我腰之曲。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5H 页
扶而行之。求救我之擿埴。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上梁文
  
梅月祠讲堂上梁文
百年之庙貌犹在。混梵宇于诸天。一豆之礼容初陈。起精舍于即地。新构载奂。往迹重光。恭惟先生。乔木旧家。儒林正嫡。袭诗书礼义之学。岂有慕外教之心。断夫妇父子之伦。盖得废中权之道。辞帝里而不返。遥接一带之秋江。泣王孙之未归。独伤几年之春草。夫既释恋于尘域。所以遁迹于云关。被衲亏形。剪尽忧国之脩发。托山容膝。藏得出家之孤踪。引物以自名。爰取素梅晴月。弃俗非所乐。要避紫陌嚣尘。故玆鳌戴之古山。仍为鹤去之馀地。像不为无助。斯有一幅之丹青。芬至今未湮。如对百世之模范。时移事变。陈篇杂贝叶之藏。人去堂存。剩馥落雨花之界。顷当洪尹之来莅。追广闵候之馀规。庙宇重新。代生绡以主板。奠礼稍备。奉素币与馨樽。而年年岁岁之常。寔遵祭杜之例。故济济洋洋之士。咸趋执祼之仪。遂拓前日浮屠之道场。营置后生斋沐之公阁。杰宇崇轩以聚胜。明窗广闼以纳清。奇岩撑支。高百丈而成砌。盘石铺积。奠万世之巩基。掩翠松以扃关。宛有后凋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5L 页
之劲节。接苍壁为廉角。尤见特立之高标。乃知无边之胜楼。增重不俗之逸士。由是役千夫而人乐为用。所以使众工而制得其宜。手举脩梁。口唱美颂。抛梁东。江流宗海入于东。沧桑屡变波犹碧。倜傥何人昔蹈东。抛梁南。茫茫天外是荆南。若言断发嫌亏体。至德当时不向南。抛梁西。彼美何年怅望西。假使身丁殷丧日。未应孤竹独登西。抛梁北。夜夜星光咸拱北。一寸丹心移在树。染成红蕊向天北。抛梁上。光辉与日争于上。莫言形影徵无处。特立千仞岩在上。抛梁下。风尘不到山扃下。至今投锡龙成处。尚见溶溶云在下。伏愿上梁之后。大厦山重。多士云兴。短槛长楹。历风雨而不朽。圆冠方领。享春秋而无愆。
清风楼上梁文
炷香烟而灵神格。祀典备粲然之文。闻遗风者顽夫廉。楼名取穆如之义。凛百世而馀响。动四方其惟休。繄昔 王臣得贞武公之贤。国变有壬丙年之乱。偏师拒封豕之突。黑齿退奔。只手抗铁马之强。丹心炳朗。 圣朝侈崇报之典。褒谥美额之煌煌。多士效敬慕之诚。圆冠方领之济济。堂宇斋庖之制备。樽簋牲币之文成。第其所判之巍隆。实非遽发于仓卒。仲举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6H 页
之澄辔独骋。几荷 紫纶之褒。元规之污尘欲遮。峻拒黄苧之馈。弃毡枕板。以朴素而为安。脱貂挂屏。见物累而若浼。可验其素所蓄积。随遇而发诸性情。直内惟清。义乃由而方外。居家为善。忠果移于事君。本天无滓而光明。肆知苟生之足耻。险地不失其操执。惟以全节而为常。前后是一截之人。夷险非两个之道。所以能成立其大节。畴敢不溯向其高风。树之以声。闻者莫不倾耳而竖发。从而皆靡。振之可使激浊而扬清。遂作清风之楼。大书粉墨之扁。爽籁随发。青莲士一钱何论。颓纲是扶。孤竹君二子可拟。对崇烈之祠宇。光彩增生。缅柔兆之氛埃。声响如在。必欲知风之自。清白之录斯存。倘使同类而求。忠赤之士不绝。爰作燕贺之颂。助举虹梁之脩。词曰抛梁东。新月高冈如挂弓。蓬矢初期如可展。中原岂作百年戎。抛梁南。山外乌渊指蔚蓝。烈气干霄埋不得。须看暮霭与朝岚。抛梁西。险川何处草萋萋。招还毅魄犹馀气。猿鹤啾啾又夜啼。抛梁北。鳌山壁立支天极。蚊江玉洁映孱颜。云水千秋事与白。抛梁上。大明日月今来往。顽云万里黑连天。举爵无辞慰陟降。抛梁下。时见清风扫地过。箕伯若知泉里感。向西吹送晴中夏。伏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6L 页
愿上梁之后。多士思皇。清风丕变。平时乱世之用。本非异材。成仁兴义之斋。无作虚号。不亿其丽。无忝乃祖之清标。于万斯年。咸仰古贤之风致。飞阁翼如而高举。正气毅然而若临。徐来一阵之声。永清千古之累。
四宜堂重刱上梁文
堂五世而肯搆。儿有称家。景四时而随宜。扁乃袭号。遹追先志。是待后人。繄昔逸士李公。骊江远孙。紫溪傍裔。习诗礼之旧业。自成一家。敦孝悌之遗风。爰及四世。遂以仁智之二乐。得此静僻之一区。凤飞龙翔。是特地之佳胜。龟藏豹隐。乃高人之閒情。物有主而待时。所以神悭而鬼秘。景无边于流眺。非直水曲而山回。继有鸾停鹄峙之佳。忽成翚飞鸟革之美。巨灵有意于开劈。加以雪月风烟。硕人在涧而考槃。有曰伯仲叔季。爰取一壑之奇景。肇锡四宜之嘉名。冬夏春秋。皇天之平分有序。右背前左。时物之献态无穷。遇东君之气舒。万树花发。倚北窗而睡足。三伏日高。古人语晚节之难。可爱枫菊之独秀。圣师称后凋之美。有如松柏之贞姿。随气候之不齐。倏风光之各异。星移物换。纵时景逐处而皆然。地僻天荒。幸别界得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7H 页
人而愈著。第缘世远而年久。未免雨扑而风摧。物有数于废兴。固宜随毁随葺。福无疆于垂裕。以暨乃子乃孙。溪山特馀。自光色之无恙。楼槛虽毁。尚管领之有人。仍旧贯从俭之规。成故家述事之孝。拓不拔之基址。顽石为台。枕无尽之云烟。断岸成槛。高楼广室。曲栏直轩之备其制。苍崖翠壁。晴山丽水之增其容。形胜则伯仲于玉山。问造翁始果何意。萧爽为尘埃之仙窟。盖主人实有奇缘。故将老措大之言。以助儿郎伟之役。颂曰抛梁东。清河千一运方通。新天惠气人咸仰。迎拜朝暾上远峰。抛梁南。乔松影落水光涵。何年飞鹤归华表。惟有高岑隐暮岚。抛梁西。养真庵下有清溪。溶溶两地归源水。流合兄江一色齐。抛梁北。带竹归人馀盛躅。须看起予岩立处。闇然璞里辉生玉。抛梁上。閒中日月看来往。危楼肇刱昔何年。天地由来一俛仰。抛梁下。逝者如斯流不舍。活水源头无渴时。胸中一点清如泻。伏愿上梁之后。俊才云兴。于菟雾变。夏弦春诵。载振邹鲁之风。松韵滩声。永奏韶武之乐。经始人去。幸百岁而重光。学习朋来。暨多士而偕作。堂宇与山岳不动。文澜有渊源不穷。于万斯年。不亿其丽。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7L 页
赠左承旨孙公旌闾上梁文
复三矢以毅魂。有足垂简于后世。涣九重之 恩命。忽睹揭扁于前闾。百年之旷典遂行。一代之风声可振。敬惟 赠左承旨孙公。勋名显阀。簪组遗臣。埋子之孝敌忾之忠。允矣世德之斯著。景节其祖懿行其考。展也家声之丕彰。自少业箕。心岂忘于家国。有怀投笔。功可效于河湟。不幸柔兆之年。忽值阳九之运。北狄之铁骑冲雪。几人图存楚之功。南汉之 宝驾蒙尘。孤臣挥去豳之泪。三百列郡。谁是一个男儿。千里勤 王。亦非散班责任。犹倾葵藿之危悃。遂奋草野之微踪。塞天地以兵戈。 行在路绝。弃 庙社于腥秽。奔问心悬。三尺单刀。托左营螗辙之臂。一片忠胆。抗北首猬镝之拳。遽全师星散于一鏖。奈 至尊月晕于孤堞。矢结草而报 国。腔里之热血犹存。托裹革而归乡。肩上之冻痣无验。忠孝以时轻重。岂忘授茧之母兮。精诚必相感通。果见死辔之御者。虽无官守于岭外。盖有死所于兵前。梓里欠表忠之旌。纵然未遑于前代。 枫升垂烛幽之鉴。抑亦有待于玆时。壮烈徵朴弘远之言。宛如昨日实事。 恩旨比颜杲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8H 页
卿之节。至哉 圣朝公评。用慰猿鹤之馀悲。爰谋龟龙之显刻。瞻铭彝勋旧之里。兼有树节之臣。拓居寝歌哭之墟。聿起旌淑之阁。白杨阡上。曾悲遗舄之空藏。紫泥封中。堪涕华衮之追奖。仆夫同典。英灵增光。遂陈美颂之章。侑举脩梁之役。儿郎伟抛梁东。东江庙食是先公。河山壮魄还元气。呜咽滩声十里通。儿郎伟抛梁南。南山壁立与天参。角干釰气遥相射。牛斗冤氛世孰谙。儿郎伟抛梁西。西方望美岭云迷。黄沙㬥骨萦蔓草。杜宇声中诉恨啼。儿郎伟抛梁北。北辰居所是天极。襄公献捷知何处。云水千秋事与白。儿郎伟抛梁上。上与日星同炳烺。负国全身非丈夫。高风自此人咸仰。儿郎伟抛梁下。下马式闾人几个。宝墨辉煌朱阁楣。荣光不啻祭于社。伏愿上梁之后。英风不泯。正气弥光。乡俗可使作兴。咸耻趍利而失义。 国家如有缓急。皆知忘身而殉君。
六宜堂重修上梁文
流五世之泽。恐怠式谷之遵。葺六宜之堂。思尽肯构之责。江山则依有古样。楹宇则不用新规。繄惟蓝浦公之庄。晚卜芝草峰之左。背山临水。仁智之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8L 页
乐得兼。解绂归田。渔樵之味自足。傍涟漪而飞阁特起。按窈窕而幽兴谁争。爰有白眉之贤郎。仍作青毡之旧物。仕宦应金吾之选。何尝有当作之期。邦国被铁骑之侵。其始无可去之义。危垒扈驾。吏一麾而酬功。杜门悬车。龄八旬而增祜。夫既菟裘之得所。肯以昼锦而为荣。不欲换于三公。几人慕青云之路。所与宜者六景。孤亭迈黄州之楼。烟霞供朝暮之奇。无非明山丽水中幽态。宾主尽东南之美。有若蒙庵沙西等诸贤。人物之遭遇以时。堂宇之兴废有数。云沉雨润。泽风示栋挠之凶。世远年深。柱石失基巩之势。湖山无恙百载。如过客于此生。风月不买一钱。问主人而何处。特有烟景之无尽。又幸云仍之式繁。平泉故庄。不为别人之取占。斯干馀什。遂令后嗣而申歌。仰定星之方中。何论见沬之垂象。抱湖水而临下。却疑浮蜃而成楼。良材取具于后山。俭制遵守其先德。拓地有盘石之固。子孙因可以传承。得人擅胜地之名。鬼神更不得悭秘。一竿渔叟。何年取适而忘机。五里烟波。从今改观而增彩。巨灵望槛而载笑。词客扣砚而欢吟。聊进六伟之章。思振百年之废。词曰抛梁东。风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9H 页
静松湖镜面空。影倒重渊波不起。凭栏恍若頫龙宫。抛梁西。古祠华额是 恩题。乃家旧物惟清白。鳌岳虽高不敢齐。抛梁南。回瞻节彼有岩岩。取来攻玉还藏椟。待价应羞卞献三。抛梁北。琉璃宝彩盘空煜。徵君胎降知何处。欲问青山山更默。抛梁上。天色映波同俯仰。如在空中无着地。还疑飞阁是仙舫。抛梁下。环山钟水中无野。萦回曲曲石间泉。昼夜如斯流不舍。伏愿上梁之后。无疆惟福。不拔其基。孝子慈孙。守勿替于世世。清风明月。取无禁于人人。
花田斋舍上梁文
其初一人咸慕藏兆之地。于今十代始构展亲之堂。不日而成。无疆之祚。繄惟我监察御史。寔是古英毅后人。取白氏端淑之配。爰及胥宇之时。占丹阳佳丽之区。遂定居室之乐。顾豸冠獬笏之直气。词臣之勒石不磷。而龙飞凤舞之旧冈。星师之相土非诞。故玆三尺之两陇。至今百子而千孙。福星插太乙之宫。是见吉气之有自。胎岳孕魁甲之瑞。可验厚庆之无穷。不但肇基之初年。身自择处仁之里。盖此永迁之幽宅。天所报积善之家。第恨奠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9L 页
祭之辰。尚欠斋宿之所。日时之卜违限。牲酒之取具或艰。风雨之至无常。骏奔之失仪亦易。列序昭穆。允宜讲睦之从容。省扫封茔。尚多展拜之遽忽。玆营栋宇之轮奂。不计形势之艰难。梓陶各效功能。有若鬼扶而神助。子姓咸操版锸。何论事钜而力绵。先父老有志而未成。曷不肯构其堂室。今世代逐岁而弥远。尚可寓慕于羹墙。高轩广闼。横斋直廊之制张。尊祖敦宗。追远报本之道备。聊唱善颂。侑举脩梁。颂曰抛梁东。吾祖浮来棹泊东。奉敕扶桑风转送。丁宁古语匪齐东。抛梁西。何处昆崙万国西。山亦有宗支不亿。金精一脉落来西。抛梁南。玄胄何年得姓南。福履绵绵垂百世。不徒樛木颂周南。抛梁北。比陇一封相对北。松梓恨非连理树。枝柯不见交南北。抛梁上。陟降洋洋如在上。尊祖莫如敦众族。须将此意质之上。抛梁下。黄金窦在重泉下。峥嵘杰宇崇轩处。孝思油然千载下。伏愿上梁之后。孝友传家。福庆连世。事虽草刱。永图苾芬之恭修。地是花田。伫见莲桂之交映。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祝文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0H 页
社稷坛祈雨文
古国事往。其社屋兮。灵犹未歇。擅威福兮。为坛以尊。不敢黩兮。凡有所祷。先岳渎兮。水旱札疫。必就告兮。告之以礼。厥应速兮。四三年来。亢旸酷兮。菑播失节。野无谷兮。丰洁粢牲。乞一沃兮。神不肯顾。炎益𣌑兮。哀我元元。未谷腹兮。 君相克念。岁移粟兮。民不颠连。犹餐粥兮。神实无功。应或忸兮。犹不变置。谨香祝兮。于何所负。灾叠复兮。农郊无事。蓷暵谷兮。莫是黎氓。其无禄兮。无乃冤气。有上触兮。厥或参赞。失位育兮。亦越太守。作民牧兮。不能庇恤。致荼毒兮。人有厥咎。辜宜伏兮。咎不在人。责有属兮。神其鉴之。必已熟兮。奈何四岁。一恒燠兮。夜有云阴。晓必旭兮。山䨓或作。风逆逐兮。是信人间。乖气蓄兮。神之恤下。非不笃兮。天怒未解。如缚束兮。太守致虔。谨斋沐兮。为怜民命。祈膏霂兮。伏愿尊神。幸俯烛兮。弛此酷罚。矜万族兮。亟注甘霈。润大陆兮。
梅月堂金先生奉安文
百世高风。有若先生。托禅亦儒。中权即经。脱俗扶纲。全节亏形。一幅生绡。是神是精。缁尘没迹。贝家传名。玆因古庙。补理栋楹。妥以木主。用代丹青。爰备爵樽。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0L 页
苾香俎腥。以吾道尊。得礼称情。幽悃微衷。百世乃明。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祭文
  
祭花溪柳公文
公之未没。谓无公吾其瞽矣。及其没则乃如瞽而失相。今至数岁。伥伥乎无所凭。始信余于公。虽贤不肖不同。亦气类焉已。公笃于好学。而余粗向焉。公勤于著述。而余稍解焉。公明于象数气数之变。而余且与论焉。公能于赋比兴近体格律之言。而余继其声而道达之。以故公之一字一墨。皆余所与闻者。拙稿中凡虫雕蚓吟。莫非捃拾公馀唾者。余今囊研甲管。不欲发一语。于是乎不但为瞽。而便一哑夫耳。呜乎悲夫。从今庙公之主而神公之灵。此拜此哭。将不可复矣。公歆余小子而不冥漠否。
祭守约堂先生文
呜乎悲夫。从古谭报施之天理者。有可必不可必之论。交互莫相取衷。今以在先生一身之所隐见穷达者。可推验焉。先生尽受中以生之责于天。若天报类应。其施与当何如也。先生其为子孝。为弟悌。与人交信。事父老敬。率子弟严。待亲戚宗族睦。处乡党州闾里闬慎。教导小子后生以学。丧服葬埋。奉祠庙祭祖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1H 页
考。皆以礼。及其所自修己者。端容肃体。简言语审起居谨幽独。终日正坐如齐。读书不倦。学究天人性命之际。识通唐虞经史传记之书。于是乎天所以赋畀乎先生者。备至而无亏焉。若言其所以报施者。则怀宝蕴椟。不使见于当世。卒未行其所学。荐降兄弟子侄之惨而伤戚之。贫乏以困之。疾病以苦之。卒以藜羹布被。没世于涂泥草野之中。先生之食报于天者。若是其不可必也。既嗟咄而痛惜之馀。又思之天之为先生而畀与之者。亦不能无意焉。向也吾家亨运方启。科第烜赫。门阑照耀。而先生以此时生。天姿粹美。气质温雅。达事物之理。通古今之变。以尽夫修己治人之道。可使用于时也。可以行之世也。而独使沈滞不得志于门祚方泰之时者。抑所以为吾家地。而在先生亦见其有可必之理焉。当时兄弟叔侄之间。虽联捷巍选。卒坎轲不遇。颠踬世路之崎岖。而皆将穷老田亩。则天亦不必复使先生随出险世。空以闻达累之。先生亦自卜其无当于时。而不屑名利。蚤占菟裘。究尽古圣贤遗志于陈编败牍之中。以奖训子侄。教授生徒为事。务修吾祖先以来所守之馀业。及其所未遑之家法。乡里远近子弟之愿学者。皆受而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1L 页
教诲之。使之各尽其才分之所当得。彼苍然者。既啬先生之荣名。乃以一寿字福之。晚来四五十年之间。事业不少。是则所谓君子生世。否泰皆不穷者也。其于天道。岂可专以冥冥者诱之耶。小子年十四岁时。始自月城来。执洒扫之役。是时门徒数十人。与余齐齿者。皆已先出数等地。自视其瞠乎不可及矣。先生谓其姿品不甚庸下。进而教之。笃课而挽引焉。纵未得传先生之衣钵。犹能知亥豕陶阴之卞。荷得指顾之私者。比他门人子弟。可谓倍之。竟不能毕受嘉诲。挈家而南者十数年矣。先生之终也。未及周旋于苍黄筦箦之间。又未得手亲斥苦。效夫子子视之恩之万一。罪负极矣。倘谓天可必。当受何报焉。惟可以力颓靡以图后者。遗墨当传于世者。方在乱藁中。可釐正成帙。以不朽先生。而顾余卤莽。不足以任其责。从此而恐报效无地矣。呜乎痛哉。
祭李士仰文
呜乎。君于我家。有缘缘短。女弟不子。俄至义断。未断者情。君今遽返。伦备居室。爰有嗣胤。赘寄南土。意传庭训。家虽落拓。命不蹇屯。从此我妹。赖而有后。子夫之子。于我甥舅。天于德门。必令垂裕。念君之家。君是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2H 页
硕果。鬼亦世情。尚不悔祸。亲族星散。丧威且苛。随遇而应。处不率遽。或动或静。一默一语。所主者正。辄有所据。君带众望。倚如砥柱。戴盆日下。夜奈无昼。授经课学。以左以右。吾亦敬重。视以严师。凡有所难。亦越事宜。必待而听。乃定厥疑。前岁之冬。我失兄弟。兄弟行中。君犹此世。送君随逝。曾未周岁。逝而有知。应不踽踽。孑然一物。魄散精朽。馀日虽窄。与谁暂住。苏湖咽响。南岳嚬翠。君既大归。定得依庇。举酌一哭。灵其知未。
祭李图万文
呜乎。七十悲人。不痴则妄。人老而死。我生奚强。公归得常。当不足怆。我先一饭。加老何况。浮休勿论。忽忆少壮。家住一方。东西分两。黄童白首。竹马鸠杖。中间志业。各至卤莽。公犹不释。为后生望。左象右勺。且读且讲。追学所来。为先师仰。力效表碣。羹慕函丈。承先牖后。功未显畅。沈沦草野。不失躬养。一子供职。诸亲倚仗。村醪足醉。山蔌自饷。文忠泽远。京兆世降。一派宗源。涓涓未涨。王母故家。独公伥伥。守分无求。旧德是享。操执之介。可质于党。公无所憾。畴敢短长。殁不拊尸。葬不临圹。祥期告尽。邈焉影响。我非负公。公无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2L 页
我让。死虽差后。卒归同样。举觞一哭。万事已往。
祭韩思言▣▣文
公之守笃。公之行独。可见公之受中者足。何公之归之速。所以有公之知己南鹏路之哭。
祭伯兄府君文
呜乎。天之不佑我家。宗事若是难谌耶。公再聘而俱未举一男。嗣子无一血属。嗣子之嗣。才得成童。兄弟各房。皆分在别庄。吾先德积累之仁。实乡邦所称道。而姑未见馀庆之足徵。三世之庙。不食孝飨之丰。是何理焉。公之侍病亲。家益贫败。无继腥味。身网钓以资乏。患候专在胃虚。当夜随症举匙者再三。公不解带而寝者。凡二十七年。久而罔怠。危惧如一日。吾兄弟虽不少。子道则公全任焉。由是不得专功于书。再赴南省未见拔。以望八措大。穷困没世。所谓天道辅仁者。是耶非耶。一室四老。实世所稀有。堂后弟之最以英姿。独夭不寿者。亦何天意耶。年来以时团聚。须眉皆皓白。见者不能辨其次序。每相语以为吾辈共保至此。其死必相继而从。不足可悲。公归逾期月而三弟随之。吾亦从此不久。使逝者有知。吾父子兄弟。将复续前缘。如其无知。是与未生时同。漠然冥然。将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3H 页
似风烟之灭尽。理固如是矣。归公于童子钓游之故处。精魄之托。不为寂寞。既葬而返主于嗣孙所住。是于神道。亦为依安之地。灵其归来无憾也。
祭宗侄上舍子初(景复)
呜乎。孰谓吾君。止此而终。闲溪遗泽。翠轩馀风。垂裕后昆。馀庆无穷。惟君挺秀。克干吾宗。其尚类也。大体伟容。蚤岁搴莲。晚计登龙。年老志长。发白肌丰。谓君多福。进涂愈通。胡未云梯。遽入堂封。棣华联床。双泪龙钟。兰芽满庭。两枝儿丛。舍之如遗。底事匆匆。万事悲凉。一朝虚空。顾我计拙。半世疏慵。君每我忧。匪面由中。自今已矣。吾谁与从。古貌古心。无处重逢。有郁新阡。花树葱茏。于斯降魄。左右楸松。一杯替诀。双涕横纵。物薄诚腆。庶鉴吾衷。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碑铭
  
浦项防堤碑铭
兄江东汇成湖。湖之北岸。有千户里。西南通吴越琉球。东接日本。环青邱五千里之地。举一苇殆可遍焉。由是市货列肆。商帆簇泊。为水陆之大都会。 今上辛亥。丰原君赵领府事讳显命在岭藩。临浦为大窖。料理累巨万斛以藏曰。此仓能使南北无僵殍。至今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3L 页
三十年。随饥而往哺之者数矣。去年秋。大溢鲸波。喷薄迎激。江水齧食其南岸。民户淹者五十。仓舍将次焉。观察使赵相公曮忧之。下幕裨与邑宰识事者。议之曰。圮者可支石以完。或者曰。支而复溃徒劳耳。不如移置仓藏。相公因秋省至浦上判曰。不有民以守之。储虽富。异时为贼舻所掠。使千户不荡析。户三男子。足以据江海守险。待清兴迎鬐之甲。以拒蔽海之强寇。然后此储于备凶岁需军食。两有补焉。遂令防堤。托地主金公梓管其役。发五邑丁属之。柱大木。窍其上下以受杠。实石于内。沿江而筑者十里。树易生之蘖。根据其外。坚致为石屿。亦一保障焉。事讫。计费半于仓役。其利民甚大。浦里男妇。举手贺曰。微相公。吾其鱼矣。遂勒石以颂功。铭曰。
有险阻。无人谁与固。有蓄储。无人谁与饱。奠其民而巩其址。敬惟我观察使。
烈妇金氏旌闾碑铭
城南里之西畔。有旌闾阁。揭楔以题曰烈妇训导金公鍊妻金氏之闾。阁凡三迁而其进退。率不过数弓地。仍不失旧闾云。五世孙振声来余请曰。楔易朽阁易颓。将镂石以永之。愿得乡先生言以传信焉。余辞不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4H 页
获。按烈妇故事。壬辰难。倭锋极锐。州县皆弃城逃窜。时公赴公车在京。金氏独携三岁儿避匿西峡。遇贼被执。贼夺儿置他所。捶击以前。金氏不移一步。遂被害。事闻旌其闾。盖当时庆为贼路初程。人民皆糜烂涂地。其原野㬥骸。尽欲赐褒。虽赭南山而棹楔之。尚多阙遗。独金氏加贤于死斗殉国之人何也。金氏死时事。笔家略而不详。旌闾年月。亦不可考。殆于后人无凭信者。然以标揭字推之曰。训导金公妻。壬辰即万历二十年。训导告身。即万历二十一年。其后训导历宣教奉直诸郎。不多年以大夫秩级。升礼宾佥正。又升为副正。使其旌闾蹉过而后。其书夫爵。当从高书礼宾正。乃书训导初职。可知 褒命之降。在兵戈抢攘中。伏尸千里之日。特举而闻于 朝。朝廷亦不以兵事未遑寝其奏。金氏之卓然烈气。能耸人瞻闻者。可据而知也。既而阅龙蛇倡义录。则公载名其中。又书字精仲号沙川。其家牒云自洛南下。路中应郭公再祐募。入火旺山城。戮力死守。兵罢乃归。是真义士。而金氏真义士妻也。东京志贞烈条。首书金氏。古君子岂无见乎。烈妇所抱儿。得全于贼刃中。奴今守者。抱负周旋之力也。是家之有是奴。其亦义烈所感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4L 页
也欤。儿长登虎榜。名天泽。烈妇封贯不传。父讳得均云。铭曰。
有夫赴难勇于公。有奴保幼专于忠。天之为烈妇地者备。何不能脱之于乱锋。一女子而扶大纲。是使树百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