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序
序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5H 页
送洪明府(良浩)祖席诗轴序
洪学士尹东都。才四考解绂归。都之人士。如失依归。西辖将膏。举水觥荐肴蔬。泣而饯者百数。各为歌诗以赆。治东有活山老叟者。即其一焉。有过而诘者曰。子言子之侯之善耶。侯之治尚教育。侯之民有士农。而惜侯之去。惟士为最。侯能教育士而不教育农耶。叟笑而应曰。此以见其真善焉。观夫春乎。惠气嘘而百昌皆舒。禽鸟则能和鸣。而未闻草之谢东风。谓春化之啬于草物可乎。子游宰武城。夫子闻弦歌之声。笑且戏。盖美之也。夫歌颂者。非野人努力者之所能。而惟士为之。武城民何尝独有士哉。子游之治。何尝遗农人务本者。而偏厚士哉。是必力于养农而衣食足。衣食足而弦歌作。可见偃之为政。得于夫子之教者大焉。洪公治我东。首务农政。坊置畯官。籍耕牛分力。五家而伍。十日以馈粮。其耕播耘穫。皆限时而敕。岁适大侵。百谷皆不成。其赈活民也。不衒能。不市惠。惟令民晏然安堵。办粟累千斛。公粜平常之中。随急而济。正如春风化雨。以时苏润。由是州之士。皆能谷
洪学士尹东都。才四考解绂归。都之人士。如失依归。西辖将膏。举水觥荐肴蔬。泣而饯者百数。各为歌诗以赆。治东有活山老叟者。即其一焉。有过而诘者曰。子言子之侯之善耶。侯之治尚教育。侯之民有士农。而惜侯之去。惟士为最。侯能教育士而不教育农耶。叟笑而应曰。此以见其真善焉。观夫春乎。惠气嘘而百昌皆舒。禽鸟则能和鸣。而未闻草之谢东风。谓春化之啬于草物可乎。子游宰武城。夫子闻弦歌之声。笑且戏。盖美之也。夫歌颂者。非野人努力者之所能。而惟士为之。武城民何尝独有士哉。子游之治。何尝遗农人务本者。而偏厚士哉。是必力于养农而衣食足。衣食足而弦歌作。可见偃之为政。得于夫子之教者大焉。洪公治我东。首务农政。坊置畯官。籍耕牛分力。五家而伍。十日以馈粮。其耕播耘穫。皆限时而敕。岁适大侵。百谷皆不成。其赈活民也。不衒能。不市惠。惟令民晏然安堵。办粟累千斛。公粜平常之中。随急而济。正如春风化雨。以时苏润。由是州之士。皆能谷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5L 页
腹。勇于遵教。讲读著述。日有课程。虽老朽如此物者。亦且望春于枯查。及文教成而士风彬然。则诗颂间作。歌咏新化。去之日。变而为骊驹之唱。观于所遗告新录。可验其并育一境。俱便于邑里。能使为四民首者。口咏而不自知焉。余以衰喉。唱六绝于祖席。公曰。我将合诸人诗为轴。归閒有时开之。便对若等酬和。某遂为序。请覆之以为承尘之资云尔。
送洪学士(良浩)赴燕京序
冬至西聘。盖取周正建子。是春秋所谓王正月也。春秋之后。王迹既熄。秦以西戎。窃据皇统。则以大运谓醉天。以历数谓闰位。夫醉不过一宿焉。闰不过一朔焉。秦不过二世焉。东汉以后。夷狄之祸滋长。晋以白板南渡。偏寄半壁之地。唐乘群胡陆梁之馀。复属于五季风雨。南宋又让中原于辽金。而卒归之铁木。皇明之有华夏。仅数百年而止。虽以晦庵帝蜀之笔法。尊之于简册间。然天地运气之已然者。实非智力所能为。何者。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太王之事獯鬻。句践之事吴。皆所以尽事大之义。而不敢拂天者也。况撮尔海东。在靺鞨之南。辽沈之左。恶得无皮币之交之礼乎。又况自顺治统一区宇。暨今二百馀岁。虽
送洪学士(良浩)赴燕京序
冬至西聘。盖取周正建子。是春秋所谓王正月也。春秋之后。王迹既熄。秦以西戎。窃据皇统。则以大运谓醉天。以历数谓闰位。夫醉不过一宿焉。闰不过一朔焉。秦不过二世焉。东汉以后。夷狄之祸滋长。晋以白板南渡。偏寄半壁之地。唐乘群胡陆梁之馀。复属于五季风雨。南宋又让中原于辽金。而卒归之铁木。皇明之有华夏。仅数百年而止。虽以晦庵帝蜀之笔法。尊之于简册间。然天地运气之已然者。实非智力所能为。何者。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太王之事獯鬻。句践之事吴。皆所以尽事大之义。而不敢拂天者也。况撮尔海东。在靺鞨之南。辽沈之左。恶得无皮币之交之礼乎。又况自顺治统一区宇。暨今二百馀岁。虽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6H 页
不知礼乐文物之自三代来者。然犹能怀来远方。与㬥秦不同。我 圣朝忍耻西屈已六世。未知今天其醉耶醒耶。亦可以二百岁为一闰耶。春秋之法。雠不易世。自我 列圣。臣服已远。今洪学士之衔 国书往聘。拜跪于会同门外者。谓是辱 君命乎。不然。方今天下文明之气。都聚于青丘一域。彼且以小中华礼之。位在诸侯王上。前年亚使观灯之诗。大鸣燕都。名显方国。亦足以光色 王家。今学士文章。上应奎彩。下为走卒所诵。必能以退虏笔势。压倒中夏。使海内负气之士。辟易三舍。可知天意以斯文不可终丧。礼义不可终泯。以史家正朔。移属东国。若往者之相承于江南也。学士顾返。当复从因鲁史正王法之例。撰成谨严一书。北向而告备。燕南素称多慷慨风。闻者必曰一脉王春。不绝于东。学士其念之哉。余猥荷不鄙者久矣。临行索余一言于千里。谨以异日责奉告焉。
徐道卿宴席题名录序
吾友徐道卿。今年六十九。子锡范为之设筵。邀乡之为执友者。进爵以娱之。余三岁加于道卿者。不得辞右座。杯馔浪籍。亲朋胥欢。酒三行。且思之。凡人衰老
徐道卿宴席题名录序
吾友徐道卿。今年六十九。子锡范为之设筵。邀乡之为执友者。进爵以娱之。余三岁加于道卿者。不得辞右座。杯馔浪籍。亲朋胥欢。酒三行。且思之。凡人衰老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6L 页
而后称寿。寿酌非可久之庆也。况首居寿席者。馀日尤窄乎。使吾与道卿。有牛山之感。是未免大耋之嗟之讥。使忘其百岁有限。是归于众庶之每生。两皆非达观。方以是私语于心。锡范兄弟。又手斟盏以侑客。见其老吾及人之礼。衷悃蔼然。遂以好语解之曰。若翁居龟山。龟乃物之最寿者。我居活山。活亦无死之称。要当以是两山。升歌于山祝之颂中。且进上红潮渥凋颜之物。用以道今日之乐而已。俄而道卿挽袖絷驹。强要信宿焉。余以私强归。情恋尚馀。留题名录上。以谢主人之勤意云尔。
遁翁遗集序
余尝闻之。曰游夏未尝秉笔于词章。盖夫子于二子。以文学称。故言古者文学。非若后世之聘奇于词章间也。四科之教。德行为最。而德行中首称颜渊。颜氏之文。何尝损于游夏哉。夫子特言颜回为好学。回之自言。亦曰夫子博我以文。其德行之发为文学可知也。及夫世教衰。而文学寄在言语。甚而为轻薄浮靡之习。变而作诡怪惶惑之态。与向所谓德行者。判为两涂。举世趋慕。莫可回头者久矣。以至科举之文出。则专取诡遇。徒以俳优口法。求悦于人目。实有德者
遁翁遗集序
余尝闻之。曰游夏未尝秉笔于词章。盖夫子于二子。以文学称。故言古者文学。非若后世之聘奇于词章间也。四科之教。德行为最。而德行中首称颜渊。颜氏之文。何尝损于游夏哉。夫子特言颜回为好学。回之自言。亦曰夫子博我以文。其德行之发为文学可知也。及夫世教衰。而文学寄在言语。甚而为轻薄浮靡之习。变而作诡怪惶惑之态。与向所谓德行者。判为两涂。举世趋慕。莫可回头者久矣。以至科举之文出。则专取诡遇。徒以俳优口法。求悦于人目。实有德者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7H 页
所耻。我 显庙中。韩处士遁翁作。有诵传翁之语者曰。日月星辰。天之文章也。山川草木。地之文章也。礼乐刑政。人之文章也。若六经之书者。所以通论三才之道也。圣人已言之。吾辈读之。知人之可以与天地参则足矣。何必有言哉。故不曾以著述为意。或其发于文者。大朴自在。不尚声色。所谓焦尾之琴。烧竹之笛也。真实宽平。与世俗程式之技。截然而异。未始于得意售能者。必傲慢而轻贱之。虽欲心诚效之。有若纵骐骥捕鼠。无以强为。是见其天质固然。于是乎遁翁集如干卷行于世。孙国鸣抱帙来余。请为弁首之文。余喜其一玩。敬受而阅焉。一字一句。莫不探根溯源。必以真知实得为贵。若条论中庸节目之序。分排大学絜矩之道者。可验其透悟圣学之大纲。最精于易。三圣所演之本。九师所争之门。及吾东先辈之所点解者。无不分开作图。其方圆顺逆纵横斜直之许多变移者。虽皆一而二。二而一者。必欲较论得失。分毫析缕。率归于真的之地。而亦未尝强合于其所不同处。则其说安得不烦而长。或曰。间多䨓同古语。不无叠床之嫌。余曰。不然。初无师友所益而能见得到古君子极处。此尤非众人所难乎。以词章家喜新之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7L 页
法。责朴实君子乎。读卒业返之。为之言以塞国鸣氏之意云尔。
送南丞宣奉使日本诗序
南人言倭变。必言壬辰。然非于壬辰。始受其锋也。自罗丽以降。多被侵凌。而不知所以御之也。及甑垒一捕之后。始议和好。 圣朝勤事葛之道。卉服有荆舒之惩。自是闾左晏然。战舰空腐。南京士女。有仰父俯子之乐。盖其捍外靖边之筴。自壬辰而得之也。彼岛中人俗。鴂舌獠面。弃礼蔑义。三代以下。未尝一开梯航之路。而随玉帛之列。虽使溟海以北。真有吞胡灭虏之气。岂可郡县其地。而臣妾其人哉。惟当遇之以羁縻不绝之义已。是以今距壬辰凡二百十六岁。使船往来。未知几番。而其为职。不过奉礼币衔 国书。进退揖拜而已。又非欲察得虏情。如黄中枢分庭抗礼。如金司成之为也。然则 朝廷之遣之也。不必选择重臣以罢弊大邦。而乃者我宗老丞宣公。以 经幄盛宠。受折冲之衔。涉不测之险。亦非所以用公也。倘遇一阵飓气。捲海喷发。将不暇倚倾樯扶悍索。与阳侯争一瞬之命。其不凛然可怕乎。余于是筮得一语。祝公而赆之曰。公将除岁于东莱。候风以御海。
送南丞宣奉使日本诗序
南人言倭变。必言壬辰。然非于壬辰。始受其锋也。自罗丽以降。多被侵凌。而不知所以御之也。及甑垒一捕之后。始议和好。 圣朝勤事葛之道。卉服有荆舒之惩。自是闾左晏然。战舰空腐。南京士女。有仰父俯子之乐。盖其捍外靖边之筴。自壬辰而得之也。彼岛中人俗。鴂舌獠面。弃礼蔑义。三代以下。未尝一开梯航之路。而随玉帛之列。虽使溟海以北。真有吞胡灭虏之气。岂可郡县其地。而臣妾其人哉。惟当遇之以羁縻不绝之义已。是以今距壬辰凡二百十六岁。使船往来。未知几番。而其为职。不过奉礼币衔 国书。进退揖拜而已。又非欲察得虏情。如黄中枢分庭抗礼。如金司成之为也。然则 朝廷之遣之也。不必选择重臣以罢弊大邦。而乃者我宗老丞宣公。以 经幄盛宠。受折冲之衔。涉不测之险。亦非所以用公也。倘遇一阵飓气。捲海喷发。将不暇倚倾樯扶悍索。与阳侯争一瞬之命。其不凛然可怕乎。余于是筮得一语。祝公而赆之曰。公将除岁于东莱。候风以御海。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8H 页
而明年太岁在角。角东南之分也。近者星官家言奎星指辰巳间者。长可数尺。夫东南隅方得岁。而公以 命出其路。吾姓氏所冒者。又与之合。可见公上应奎会。而又得岁星之次于其方也。朝廷谓公可行。 圣主亟允其议者。岂适然者哉。不然公仗忠持节。不择夷险。又其胸中一海。阔无涯际。将视沧瀛如平地。超万顷如须臾。而能感长蛟化穷鼋。尽使呵护于后前矣。余以车前除道之人。有分一人之谊于公。遂得近体十六韵。以奉从行者。(诗在前篇)
送济州人序
始吾王考寓庵公。壬辰。通判济州。四年解职归。归五年没。至辛酉七月二十七日。有三人自济州负封至。封各裹海中诸色土产及布木楮纸如干物。坼其状。六月三十日书也。盖闻王考丧报。委致赙礼焉。问之曰。尔曹在水陆二千里之外。尚能致此。大可见其情也。然公之弃世。今二十三年。何意之挚而来之晚也。曰。海民通陆。非官令不可也。闻凶音。已十数岁。讣至日。咸请于官。不见采。每新吏来。辄陈众愿。三易倅而始得许。以故未早耳。曰。当日吏隶之身经役使者有几。曰。自癸甲后。连岁大饥。尽死亡靡遗焉。然则公之
送济州人序
始吾王考寓庵公。壬辰。通判济州。四年解职归。归五年没。至辛酉七月二十七日。有三人自济州负封至。封各裹海中诸色土产及布木楮纸如干物。坼其状。六月三十日书也。盖闻王考丧报。委致赙礼焉。问之曰。尔曹在水陆二千里之外。尚能致此。大可见其情也。然公之弃世。今二十三年。何意之挚而来之晚也。曰。海民通陆。非官令不可也。闻凶音。已十数岁。讣至日。咸请于官。不见采。每新吏来。辄陈众愿。三易倅而始得许。以故未早耳。曰。当日吏隶之身经役使者有几。曰。自癸甲后。连岁大饥。尽死亡靡遗焉。然则公之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8L 页
莅职时。若属亦能及见耶。三人者皆曰未也。生且后。安得身见。曰。考尔书出月日。其来奚迟。曰。六月以后。无日不雨风。入海累滨死。登陆多遇大溢。夜或木处。橐罄路迷。寸寸丐食。惟恐所负者渍湿。行不敢冒水。抵此几三十日矣。余闻而感之曰。嗟乎异矣。自古贤太守。遗惠于民者凡几也。其在官也。望哺若慈母也。其去也。不过竖碑寓思而止。久则忘之矣。今尔等远在陆海数千里外。岁距壬辰。又三十年之多也。慕犹不衰。无愆于赙仪。何其勤也。闻凶音。亦已多岁。则其来必不待今日。而所以不得早伸勤意者。泥于官也。吾未知其累请。而不许去者何也。既得官许。即日而举帆者。亦未知尔等何所慕也。夫岁险民殍。必思良宰。固人情。岛中倘有癸甲馀民。必思当日之摩恤。而故吏既无馀矣。不知几个民犹在也。身亲蒙惠者。亦或思之。若属皆云不及见。则四年荒政。固非有德于汝者也。然尔犯风水涉险危。阅月而后来。而对尔辞貌。诚悃款款。不自觉其身体劳苦。可见其思之不偶然也。况亲蒙者乎。所进物。受之非义。为念诸人送汝之意。且汝之来之甚勤。不能守不家于丧之道。及汝告归。书此以送之。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9H 页
英阳南氏族谱序
谱所以传真也。其传不真。还不如无谱。夫子阙疑之言。尤宜谱家所法焉。吾东之有南氏。始于新罗中大匡密直固城公之为万人中祖者。在丽朝晚叶。古语以是为三兄弟。窃尝以为大匡之距始祖。殆近五百岁。未知英毅以后。五百岁之间。本支不亿者。一切无嗣承。而独此三兄弟之后。繁衍于八路诸州耶。大匡密直。果以一人之初。分同室内息之馀。一时分家。而各立为三宗耶。不然。能诞毓此三君子。而专享无疆之绵福者。其积庆累仁之盛。必有韪然可述者。而家乘无徵。不能传其衔讳。是其子孙之过耶。虽然。今欲强其所疑而究考之。则如谈宿世过业。漠然无凭。当阙而不论焉已矣。南氏三贯。惟宜宁家大显于京洛中。其谱作于药泉相公手。相公见识宏博。其言固可信徵。然密直公以上四世之颠错。亦因岭中传写之失而不能正。古书之不可尽信也。如是。惟我大匡公之裔。仍冒英阳贯。别为一谱。而其不合宜宁系者。盖不能晓其失而同之也。吾师守约堂先生。力辨其非者累岁。尝考得制述科。柳湜籍于安东府。湜以大匡公五世孙奕外孙。追书奕以上三祖官衔具详。又按
谱所以传真也。其传不真。还不如无谱。夫子阙疑之言。尤宜谱家所法焉。吾东之有南氏。始于新罗中大匡密直固城公之为万人中祖者。在丽朝晚叶。古语以是为三兄弟。窃尝以为大匡之距始祖。殆近五百岁。未知英毅以后。五百岁之间。本支不亿者。一切无嗣承。而独此三兄弟之后。繁衍于八路诸州耶。大匡密直。果以一人之初。分同室内息之馀。一时分家。而各立为三宗耶。不然。能诞毓此三君子。而专享无疆之绵福者。其积庆累仁之盛。必有韪然可述者。而家乘无徵。不能传其衔讳。是其子孙之过耶。虽然。今欲强其所疑而究考之。则如谈宿世过业。漠然无凭。当阙而不论焉已矣。南氏三贯。惟宜宁家大显于京洛中。其谱作于药泉相公手。相公见识宏博。其言固可信徵。然密直公以上四世之颠错。亦因岭中传写之失而不能正。古书之不可尽信也。如是。惟我大匡公之裔。仍冒英阳贯。别为一谱。而其不合宜宁系者。盖不能晓其失而同之也。吾师守约堂先生。力辨其非者累岁。尝考得制述科。柳湜籍于安东府。湜以大匡公五世孙奕外孙。追书奕以上三祖官衔具详。又按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9L 页
成化丙午籍。则湜曾孙之汀。与密直公十世孙八俊同载一板。而之汀之距大匡。亦至十世。两派世数。可验其不少径廷。安有成化中人之五代祖奕。为密直公祖行之理乎。宜谱之失实明甚。而柳氏外系之录。果与大匡派古牒。若合符契矣。然后众疑乃释。焕然若披云见日。惜乎。以药泉相之大观。略于稽古而袭谬而成书。正非所谓史之失。自迁固始者耶。相公之言曰。君甫以上。疑以传疑。是亦春秋之例。可见其不准信闻韶谱录及南忠宗所记。然不能阙疑。而乃传疑焉。终使宜宁公百世云仍。见其已左而不能反。微守约堂之功。吾宗之追源先系。能免为河南将军之碑耶。我宗老明燮氏。谋诸宗成新谱。要辨其讹。今年七十。以为是役。先公所赍志未就者。吾虽老。不宜辞劳。拾聚各家故纸。考其得失。措画其费累千百钱。专心积岁而志益强。是盖推发于孝思者。事甫讫。要会余于英县坛斋。托余疏解宗系之所由讹谬者。赍授其所自證引一书。谨受而来。敢逐条分析。使置之卷首。又恨不能就奉楮砚。粗效公展亲之盛谊。书此以谢之。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记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记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0H 页
咏归亭记
咏归亭古有是名。非亭成而后名之也。盖仲尼之徒。惟曾点始见大意。而其言咏而归者。气像最高远。比诸当日三子者之撰。超然若凤翔千仞矣。夫由也求也赤也。其志皆不卑小也。夫子独善曾氏意思。而深与之。可知彼三子者。其未到于此亦远矣。况于后世乎。然而后世之为宫而冒是名者。殆遍天下。岂后世贤于当日之亲炙诸人哉。特慕其气像而寓想于名号已。其在东都者。则桃峰三贤庙前有楼。是盖仍有故称。而其故也不可详矣。紫溪溪亭之槛外有台。此则李文元公所占。余尝玩其遗躅。未有志咏归二字处。意先生以如此气像。便是这尧舜。则曾氏亦未之达却焉。于以嫌其自居也。不欲标其名而传诸后。盖后之寓想于名号者。先生举皆僭之欤。月城西十步许。有基砌荒芜者。传者又云古有咏归亭。不知何代有何人者成之。亦未知废于何时也。中古有司马堂云。而其成废年代。亦未可知也。清雍正丙辰月日。父老之登国庠者。拓其墟起一厦。为文会所。将仍旧号。要余记其事。余难之曰。此吾夫子之所特与也。当日圣门诸子之所未到也。李文元公之所不居也。其可
咏归亭古有是名。非亭成而后名之也。盖仲尼之徒。惟曾点始见大意。而其言咏而归者。气像最高远。比诸当日三子者之撰。超然若凤翔千仞矣。夫由也求也赤也。其志皆不卑小也。夫子独善曾氏意思。而深与之。可知彼三子者。其未到于此亦远矣。况于后世乎。然而后世之为宫而冒是名者。殆遍天下。岂后世贤于当日之亲炙诸人哉。特慕其气像而寓想于名号已。其在东都者。则桃峰三贤庙前有楼。是盖仍有故称。而其故也不可详矣。紫溪溪亭之槛外有台。此则李文元公所占。余尝玩其遗躅。未有志咏归二字处。意先生以如此气像。便是这尧舜。则曾氏亦未之达却焉。于以嫌其自居也。不欲标其名而传诸后。盖后之寓想于名号者。先生举皆僭之欤。月城西十步许。有基砌荒芜者。传者又云古有咏归亭。不知何代有何人者成之。亦未知废于何时也。中古有司马堂云。而其成废年代。亦未可知也。清雍正丙辰月日。父老之登国庠者。拓其墟起一厦。为文会所。将仍旧号。要余记其事。余难之曰。此吾夫子之所特与也。当日圣门诸子之所未到也。李文元公之所不居也。其可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0L 页
容易取之乎。因辞谢不敢为语。既而常往来徘徊而顾望之。忽然如有所得。是古之人。抑有取焉。亭之下有水曰蚊。蚊之南有院曰橹。其东有小峰曰道场。其里曰兴伦里。而有夫子庙宇于其上。余谓蚊。当读为汶也。橹当读为鲁也。道场当为吾道之场也。兴伦当为兴教明伦之地也。入其庙而祇见于夫子。则又当事以吾师也。吾师之弟子。有四圣十哲列侍。而左右之七十子之徒。分位而秩序之。而曾氏在其列焉。有时集生徒难经义。若可想见其侍坐言志之日。是亭之所以得名乎。或曰。庙与亭。其先后未可知。若亭古于庙。子之言凿矣。余曰。不然。罗人信浮屠。不尊孔氏。时则必无是庙矣。及佛家衰学校兴。而人知慕圣而希贤焉。亭之后于庙审矣。不知始为亭者。果何如人。然既有夫子庙。则名之非迂也。水为汶。院为鲁。山为道。里为兴伦。而圣教行于其间。则名之非妄也。矧今亭有千载之号。而重成于其地。入处者又诵法孔子。将舍是名何以哉。时或节届暮春。花雨乍过。则其水石之激泻而鸣也。依俙若闻其鼓瑟而希者。尤亦奇矣。因其适然相得者而识之。又取徵其古人若是而何僭焉。不然。天之生人杰也无穷。后之人苟有如李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1H 页
先生者。能恰得其气像。亦将与曾点这事一般焉。使此亭不朽而复得其人。庶斯名之不虚也。
育英斋重修记
斋之成。盖累数百岁。而斋之名凡三易焉。始 圣朝建邦设官。置教授官于都护府。为立是斋。时则曰教授厅。中有乡学提督。以代教授之号。既而罢提督职。则邦教失宣。学校馀者。殆同羊存。至今 上甲子。府伯宋公徵启。办百斛谷。使校院合补如其数。取殖为养士费。以其阁为育英斋。噫。凡物兴废有数。而建置沿革无恒。 圣朝三百四十年之间。因其废而遂亡者何限哉。是斋也。由教授而传之提督。及提督革。则当时作士之具。杳然如前尘事。而独一阁岿然。不灰于兵燹。不颓于风雨。以无名无主之空轩。仍有刱时古样。暨今更得华号。而其教育思皇之义则一焉。莫是文杏椽阑。有缘于缝掖。而造物者扶存之。待时得人而后复耶。虽然。曰提督曰教授者。乃朝廷 命臣。自上廪禄以责勤慢。今曰育英斋。则有都训者管之。是乡士所推。不得尊信于人。必须州太守奖督之。乃可振作儒风。则斋阁补葺。亦宜受资于官。今丙戌夏。府尹相公。见瓦久者泐。木久者腐。摧倾殆半。遂更理
育英斋重修记
斋之成。盖累数百岁。而斋之名凡三易焉。始 圣朝建邦设官。置教授官于都护府。为立是斋。时则曰教授厅。中有乡学提督。以代教授之号。既而罢提督职。则邦教失宣。学校馀者。殆同羊存。至今 上甲子。府伯宋公徵启。办百斛谷。使校院合补如其数。取殖为养士费。以其阁为育英斋。噫。凡物兴废有数。而建置沿革无恒。 圣朝三百四十年之间。因其废而遂亡者何限哉。是斋也。由教授而传之提督。及提督革。则当时作士之具。杳然如前尘事。而独一阁岿然。不灰于兵燹。不颓于风雨。以无名无主之空轩。仍有刱时古样。暨今更得华号。而其教育思皇之义则一焉。莫是文杏椽阑。有缘于缝掖。而造物者扶存之。待时得人而后复耶。虽然。曰提督曰教授者。乃朝廷 命臣。自上廪禄以责勤慢。今曰育英斋。则有都训者管之。是乡士所推。不得尊信于人。必须州太守奖督之。乃可振作儒风。则斋阁补葺。亦宜受资于官。今丙戌夏。府尹相公。见瓦久者泐。木久者腐。摧倾殆半。遂更理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1L 页
之。攻木者为上劳。陶人冶人圬人。各以直责功。役夫更番者十百。使斋之有司两人者董其事。北隅大柱新者三。柱头横楹一。长椽三十。短者倍之。闼崇于阈五尺者四耦。新瓦仰俯者各千。檐板椽槛厅事皆改。堂壁用土者易以木。是年八月上弦始事。十月中旬告成。府尹相公。即洪学士梓。有司董事者。即柳河铉崔达五。
爱菊轩记
种菊者。皆爱菊者欤。世之人家家以种之。是家家爱之欤。周子之说曰。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其独称陶氏于千百岁之间者。其义可知已。使陶爱其嫩软之色。灼烁之态。芳馨之气而已。则何必菊也。夫其独秀于具腓之时。而政得中央之正色者。与柴桑苦节相得焉。此陶之所以爱菊也。友人乌川郑汝辉过余曰。吾有轩数间。轩下有菊数亩。吾甚爱之。从吾所爱者而名吾轩则何如。若其志之。余曰。善哉。最宜名轩也。然子真爱菊者乎。由周氏以前。独一晋徵士耳。周亦未尝自言其能爱。其不可以种菊者。便谓爱菊也审矣。吾见今之人。皆种之已。岂真知爱者也。子能免于是乎。汝辉瞿然而曰。未也。始吾为名者妄尔。将改求之
爱菊轩记
种菊者。皆爱菊者欤。世之人家家以种之。是家家爱之欤。周子之说曰。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其独称陶氏于千百岁之间者。其义可知已。使陶爱其嫩软之色。灼烁之态。芳馨之气而已。则何必菊也。夫其独秀于具腓之时。而政得中央之正色者。与柴桑苦节相得焉。此陶之所以爱菊也。友人乌川郑汝辉过余曰。吾有轩数间。轩下有菊数亩。吾甚爱之。从吾所爱者而名吾轩则何如。若其志之。余曰。善哉。最宜名轩也。然子真爱菊者乎。由周氏以前。独一晋徵士耳。周亦未尝自言其能爱。其不可以种菊者。便谓爱菊也审矣。吾见今之人。皆种之已。岂真知爱者也。子能免于是乎。汝辉瞿然而曰。未也。始吾为名者妄尔。将改求之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2H 页
乎。然陶之以节显。诚陶之不幸也。今我生逢圣际。时跻太平。将何节之可励焉。余曰。不然。能励平世之节而后。可能不失于乱世。韩魏公咏菊诗曰。且看寒花晚节香。当魏公之时。有何世变。而以晚节自矢也。子能守其初节者也。为举子业。而其文不流于阿世。与时辈争衡。而其行不失于偷靡。至四十不见知于国。而无所怨悔。子以是节益慎其晚。达而不易其穷。贵而不易其贱。不以尊而诎。不以势而附。子亦不为平世之渊明乎。方今士趍日益卑下。风靡波荡。不啻如秋草之寥落而变衰者。子见菊能傲霜凌寒而托以晚节。后之人言爱菊。必称子于陶后矣。汝辉曰。然则吾亦可谓爱者乎。爱则又可取而名之乎。余曰。否。无遽也。凡爱与玩相似而其距远。使徒赏其华而取悦于目。是玩也。玩则其有不丧志者乎。或未及乎真爱。而旋失乎其相似者。恐子之轩徒有名也。汝辉复作而曰。噫。吾过矣。愿子之毕其说也。余乃解而勉之曰。夫可爱者在乎菊。有可爱之实者在乎子。为子之可爱者而后。爱乎物则得矣。毋以子之志役于菊也。汝辉谢曰。谕之矣。遂以名其轩。
盘龟亭重刱记
盘龟亭重刱记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2L 页
人言盘龟亭之胜。有天作者。有人作者。试问于自盘来者。某山拱某峰揖。某石立者如塔。某矶平者如台。有水于下。集众景而擅胜焉。皆先人而作者也。主人崔公得之。为亭于其上。某间堂某间室。某窗对山。某轩临水。于是乎天成者。不得专奇焉。其丽乎楣间者。某人诗奇。某人说切。某人记博。是于人作中。又复有一胜焉。余闻则跃然而喜。将卜日往见之。世故缠身。留债未了者。殆十数年。期以明年二月。就其计也。时至人曰盘龟亭灾。余忽忽如有失也。以为一胜览。亦有数耶。半世经营而不得见。卒荡然于煨烬。而无可凭乎。徐又思之。其天作者。犹自在焉。待踯躅方妍。桃花继发。而使我登之。所瞩皆造物者之自然焉。无亭何伤乎。遂以是自解。既而闻之。曰亭复成。余甚幸焉。乃诘其所以灾者与所以复成者。盖亭方杰然也。远近冠盖。日两至于其亭。观察使及水陆兵马诸营大将。岁各一再过。其馈人饲畜。除道治梁。皆以其山之居民。民不堪其苦。殊不知天作之胜有不可烧去者。以一架华甍。谓召致轮蹄。阴炬而墟其地。时太守宋公徵启。惜其人去亭废。亟令其民鸠财出力以搆之。使主人之孙履谦董其事。不数月而告成。其审曲面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3H 页
势。一无新制。倏然见故阁峥嵘焉。呜乎。今之厄于郁攸者。非刱始之日之所能料者。凡物兴废有数。亭之不复荒芜也。何可必乎。虽然。山不可迁也。石不可转也。水不可涸也。则后之如宋相公者。必将随燬而随成之。可占其人者。亦能与天胜者而齐寿焉。履谦氏伯颜来余。请叙其事。余曰。不有向之奇切而博者乎。伯颜曰。吾已收拾火馀矣。吾将镂板而揭焉。余曰。此足矣。何必赘为。伯颜作而曰。不然。结者高。融者深。回转而为奇形妙态者天也。因其天而参以人功。翼然而始为亭者。吾先君也。不能保守而付之丙丁者。不肖孙履谦也。怜我赀薄。无以更葺。而取力于民之见怨者。以防其后者。太守贤也。知人之可以不让于天。而言其胜之相得者。子之达也。子可不为文乎。况今日之毁而复成者。古之凭槛而命笔者。皆不逆言及之。而子既亲历焉。愿子之无靳其说也。余不获已。书此以归之。
凭虚楼重修记
凭虚楼者。任氏别阁。以胜观闻。在书出池上。下临不地。离水数丈而浮。翚飞鸟革于空虚之间。而飘飘然如无所凭。此其所以名也。 崇陵甲辰。肇刱之。 元
凭虚楼重修记
凭虚楼者。任氏别阁。以胜观闻。在书出池上。下临不地。离水数丈而浮。翚飞鸟革于空虚之间。而飘飘然如无所凭。此其所以名也。 崇陵甲辰。肇刱之。 元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3L 页
陵丙辰。因其颓而改搆之。 今上四年庚子秋。重补其朽败。请余为之记。余难之曰。其始也掘地。累石以为趺。削石数丈以为柱而楼其上。其用力甚勤。池水既满。楼在空中。倏然若神施鬼设。其用意甚奇。而是时未为记。丙辰之役。余犹及见。增其高以敞之。广其制以奂之。光耀倍昔。而又未之记。今所易不过棂轩户闼。为风雨所坏。而子以为功乎。抑为守成之难于刱乎。主人仰思良久曰。所以究凭虚义也。先祖之名是楼。因其势之所似。而必有所取者存。夫虚者。实之反也。老子得之以无为宗。佛氏得之以真为妄。先祖岂是之取哉。不肖子孙。无以承其意。而知所事则记。顾不可阙。何足言功役多少。余乃解之勉之曰。虚有二义。夫万事万物。无非实理。而藏之至虚之中。则虚者。实之基也。自实之反言之。则为老佛之虚。自实之基言之。则为吾儒之虚。故程子曰。有主则虚。朱子曰。虚灵自是心之本体。其不与实相反而为之基也审矣。今于是楼。合内外以观。则虚而不系于物者心。虚而不着于地者楼。而楼之名有以也哉。使守是楼者。先治其神明舍而整顿之洒扫之。不容有一物焉。则豁然无碍而至实生焉。忠信曰实德。孝友曰实行。读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4H 页
书讲学曰实工夫。而可以传之为世业者。孰大于是。楼之传凡五世。世以行谊称。文学又蔚然可观。科第世出。读书之声不绝。吾知任氏所传。有大于楼者。时因伏腊之速。每见佳子弟满楼。正所谓此之虚。虚而有者。而可责其实效。父之所诏。兄之所谕。无使向别处走。惟实之基是守。而楼之守次之。则可谓善守成也。亦可谓楼之名不虚也。子其凭信焉。
从吾轩记
荪之谷有崔君别庄。名其小阁曰从吾轩。余尝访焉。轩前有园池甚野。杂植花卉果菜无遗种。学子来聚而讲读其中。余曰。此子所真好者欤。亦未有他好可以易此者欤。抑有闻于仲尼。而欲寻得其所好处欤。崔君作而曰。未也。岂舍人所同好而好是玩物哉。诚不得已而好其次已。盖名园清池之好。不若田宅。奇花美卉之好。不若粉黛。果之好。不若稻粱。菜之好。不若鱼肉。文友经生。不若贵客高宾。然彼皆富贵者之所致。夫子且欲执鞭以求。而知其不可。则曰从吾所好。夫子所好底。亦非驽下可从。恶得不从其易有者而好之。越数年。移卜他庄于七宝山之北隅。余又访之。无一可玩。惟小庵萧疏。而轩之名不改也。余曰。子
从吾轩记
荪之谷有崔君别庄。名其小阁曰从吾轩。余尝访焉。轩前有园池甚野。杂植花卉果菜无遗种。学子来聚而讲读其中。余曰。此子所真好者欤。亦未有他好可以易此者欤。抑有闻于仲尼。而欲寻得其所好处欤。崔君作而曰。未也。岂舍人所同好而好是玩物哉。诚不得已而好其次已。盖名园清池之好。不若田宅。奇花美卉之好。不若粉黛。果之好。不若稻粱。菜之好。不若鱼肉。文友经生。不若贵客高宾。然彼皆富贵者之所致。夫子且欲执鞭以求。而知其不可。则曰从吾所好。夫子所好底。亦非驽下可从。恶得不从其易有者而好之。越数年。移卜他庄于七宝山之北隅。余又访之。无一可玩。惟小庵萧疏。而轩之名不改也。余曰。子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4L 页
之好易于前乎。向所云富贵者之好。犹有一二可谋乎。无或就夫子所好者。而庶若窥见其阃域乎。崔君逡巡伏曰。何敢焉。今老矣。志业尤濩落。但园可手治之。池可手凿之。凡栽植之物之夥然者。皆可手培而有之。何处无是好哉。取之不我禁。并之不我争。我得从而好之。好之甚而乐之。乐之久而反倦焉。则或卧或睡。惟自适也。及对卷咿唔者来唤之。执觚吟咀者互提之。则复逌然而起。好与之问答焉。不独吾从吾好。而亦当使人从吾所好耳。余且闻而好之。记其言以留。
竹窝记
鱼来山之阳竹之洞。有称竹窝老叟辛君命祉者。尝过敝庐。请为窝之说。余诺之而寻忘焉。后数年。余访其所谓竹窝者。叟净扫一屋子。萧然而坐。风致甚猗猗焉。余于是。始省其有留诺者。然眼中无一丛竹。惟有乱松环山而翠。盖将樵其枝材其干而利生焉。余戏曰。伪哉。叟之矫也。资所有者以利之。取所无者以名之。得非讳真而假虚者欤。叟笑曰。子安知无而有者哉。吾窝实无竹。杖折求诸人。钓于池。远觅以为竿。然此洞已有竹之名。又自念平生多近于竹。吾闻竹
竹窝记
鱼来山之阳竹之洞。有称竹窝老叟辛君命祉者。尝过敝庐。请为窝之说。余诺之而寻忘焉。后数年。余访其所谓竹窝者。叟净扫一屋子。萧然而坐。风致甚猗猗焉。余于是。始省其有留诺者。然眼中无一丛竹。惟有乱松环山而翠。盖将樵其枝材其干而利生焉。余戏曰。伪哉。叟之矫也。资所有者以利之。取所无者以名之。得非讳真而假虚者欤。叟笑曰。子安知无而有者哉。吾窝实无竹。杖折求诸人。钓于池。远觅以为竿。然此洞已有竹之名。又自念平生多近于竹。吾闻竹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5H 页
似贤。是古有似贤者。而今以似竹者居之。何伪焉。吾以落拓羁种。根据于此。已累百年。本支不繁衍。先古之所迈种者。非不厚也。惟孑然传家而已。诚孤竹之势也。夫竹之为物。遇风则随拜随起。左右无方。若无常操者。亦不至飘落摧折。雨则叶叶垂泪。而本情自刚。雪则皎然戴素。而本色自全。吾处世。虽无绝异于人。尚有所持守不可夺者。敢自谓外圆中通而质直焉。但人未有知我者。谁肯狎之为友。亲之为弟。尊之为君。命以为人籁也。不得不以吾所自知者。名吾窝以志耳。余起以击节曰。得其名也哉。养松以为垣。削松以为窝。而窝中有比德于竹者。是之为竹窝也哉。赤猿𤒺竹日。使其友桐崖逸伧记之。伧尝求为管城侯不得。喜闻箦箦然者而为之言。亦竹窝之奇遇也哉。
道睦堂记
英阳县之东北。有曰道睦洞者。未详其所以名。南氏古牒云新罗英毅公墓在焉。失其所。为坛以报本。凡京外之祖英毅者。为刺史守宰于南方。必过而致敬。于是寓慕之道备。置斋社于下。祭之日。族姓聚而敦叙焉者久矣。 今上癸酉秋。以社宇狭陋。广其制度
道睦堂记
英阳县之东北。有曰道睦洞者。未详其所以名。南氏古牒云新罗英毅公墓在焉。失其所。为坛以报本。凡京外之祖英毅者。为刺史守宰于南方。必过而致敬。于是寓慕之道备。置斋社于下。祭之日。族姓聚而敦叙焉者久矣。 今上癸酉秋。以社宇狭陋。广其制度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5L 页
而新之。当工用梓陶冶。直百金零。役入千夫。夫各以馈。时中书上御史讳泰良。来莅岭藩。割俸以资费。以前进士震万。比县而居。且能办事。使管其役。踰年而告功。为堂者三间。正中向南。翼其左为库。扃供事诸具。房室其右。使为直守者居。经一廊于前。为庖为厨为门闼。皆瓦缝之。自是规模乃成。其大亦足容众云。前年冬壮元君大万。访余于月城之活山。问所以名堂者。余默惟良久曰。不可以他求也。堂之义其在洞之名乎。道有导之义。睦者聚族敦叙之称。而堂成于斯。国族聚于斯。则其名有若为吾宗先定。而可以名吾堂。凡吾所以为堂者。盖将道其睦于宗耳。今吾祖之世。上距千有馀岁。本支遍处东土者不亿。世远则情疏。人众则爱弛者。势然也。非道之。安知其能睦焉。凡为吾祖裔者。殆皆情尽而为路人。然有时会合于是堂。则亲亲之仁。必油然而生。推而至于所自出之祖。则尊慕诚而睦之谊笃。由是言之。吾堂成而吾宗睦。道之使睦而享祖之礼。亦勿替焉。既以是告壮元君。又要归道贯县诸亲云尔。
槐市亭记
余访上舍族叔于其轩。轩外有新搆翼然者。扁曰槐
槐市亭记
余访上舍族叔于其轩。轩外有新搆翼然者。扁曰槐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6H 页
市亭。请余为叙。余诘之曰。是因其所有乎。提其所爱乎。抑识其所自况乎。夫槐九衢玩也。市百货肆也。以俣俣然遁者而是之愿欤。上舍作而曰。皆非也。吾岂敢焉。此稼亭李先生所命焉。始以鲁昌平县夫子里之所尝有。而移而名先生寓闾。用其闾之古名。而名我之亭。我取诸先生者。先生取诸夫子者。余蹶然起曰。大哉。其尚之也。美哉其志之也。盖先生韩山人。赘而居海乡。收拾湖山晚景于观鱼台之南崖。未知当时有槐也市也否乎。东国未始有儒道。王宫州里之所共崇信。惟浮屠者家法。独先生得之夫子之学。发为文章。何尝无所契于心。而直以乔叶清阴及日中交会为趣哉。其子曰。牧隐先生。尤大鸣于中国。足蹑阙里之墟。想见其遗风。所谓槐市者。必游玩而起敬焉。是其长于家大人之居。而取义于名号者。身亲周旋于列侍訚如之故地矣。上舍生于此里。诗礼其菑畬也。简编其青毡也。所以感发而作者。得非赖有古先生遗躅耶。先生之距夫子数千馀岁。其地又万里之外。而上舍之距先生乃三百馀岁。又即其地而老焉。有夫子庙于其上。坛杏交映。先生之希圣也远。而上舍之希贤也近。今也为上舍言。请日就槐市亭者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6L 页
而居之。与同里项领。讲读夫子之书。谁复有伐拔者。惟上舍勉之。毋负为稼,牧两先生故里后生则得矣。
佛国寺重刱丹雘记
天下万物。无长存而不灭者。惟佛氏之教。西来累千岁。大世界从之。宗孔氏者。亦多阳排而暗扶之。其永与世道。互相消长也可知。其徒之言曰。天地中有三佛国。吐含山其一。乃左海浮屠者本宗。将随废复兴矣。无可灭之时。果信矣否。余长于影湖西畔。距于寺五里。自始学时。挟书就僧舍。与共钟饭者如干年。于时禅社九房。房各容头陀四五十馀。游人远客之来玩者。必曰殿宇石砌云磴宝塔之巍奂侈丽。乃东国第一云。然而人说古者。叹其零败靡馀。若不可一日保者。既而余侨寄南北。晚家于活山东崖。与寺僧疏者四十馀载。其间房舍存者三一。髡徒未十之一。弃其故址。降处于梵楼下。社变而屋。佛殿朽破欲压。咸曰。此物非人力可存。使宝盖灵鹫。将为二佛国焉。 今上乙酉。上人道泰束楮币来。叉手为礼曰。佛国殿宇将重成。以某日举梁。愿得六伟之言。余念此寺乃童子时所游。闻则喜甚。见上人风骨烨然。即之令人动色。遂假用其家语。立草遗之。今年夏。道泰之徒赞
佛国寺重刱丹雘记
天下万物。无长存而不灭者。惟佛氏之教。西来累千岁。大世界从之。宗孔氏者。亦多阳排而暗扶之。其永与世道。互相消长也可知。其徒之言曰。天地中有三佛国。吐含山其一。乃左海浮屠者本宗。将随废复兴矣。无可灭之时。果信矣否。余长于影湖西畔。距于寺五里。自始学时。挟书就僧舍。与共钟饭者如干年。于时禅社九房。房各容头陀四五十馀。游人远客之来玩者。必曰殿宇石砌云磴宝塔之巍奂侈丽。乃东国第一云。然而人说古者。叹其零败靡馀。若不可一日保者。既而余侨寄南北。晚家于活山东崖。与寺僧疏者四十馀载。其间房舍存者三一。髡徒未十之一。弃其故址。降处于梵楼下。社变而屋。佛殿朽破欲压。咸曰。此物非人力可存。使宝盖灵鹫。将为二佛国焉。 今上乙酉。上人道泰束楮币来。叉手为礼曰。佛国殿宇将重成。以某日举梁。愿得六伟之言。余念此寺乃童子时所游。闻则喜甚。见上人风骨烨然。即之令人动色。遂假用其家语。立草遗之。今年夏。道泰之徒赞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7H 页
弘来余。说重葺颠末及从古事迹颇详曰。天龙山之老释有采远者。殚其有舍六百金以倡曰。谨竭薄诚为好施者。先泰上人闻而发心。自募得五百金。更令诸人。为文劝谕。合之凡四千有馀。乃卜日毁宇。其柱头上面书曰。晋安帝十年。新罗讷祇王刱。联书修补年代月日者五。今之都梓人。乃全罗名衲。其年二月六日。始执柯。虑事多神。略用一人。而成十人之役。凡大木百夫不动者。以一杠为架。索其两端。一嗥而上之。疾若浮梗。负重而上下危栏如平地。其斧斲刀削。只在露面处。而内则留存全朴。事简功省。制度坚致。始以岁计不数月而告成。将丹雘之。数其费半于前后。赞弘敢曰。非我莫能遂。复如道泰之为。料理数千财。今年端午前二日始事。六月中旬而落之。工师赴事者。前后百馀人。皆乐为之用。争效功能。神速如律令。仰之华丽玲珑。历千四百馀岁。而仍复其峥嵘焉。佛氏感灵。果如是。可知此寺虽久不废。永作无量世界。而老爷抛梁之颂。亦当为无量法文。余笑曰。尔诚沙门人。乃录其语以归之。
獐项山记
鼎冠山最巍然特起。为东海之镇山。一支向南。悬绳
獐项山记
鼎冠山最巍然特起。为东海之镇山。一支向南。悬绳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7L 页
而下。低行百馀步作一峰。而南小许作第二峰。东出一支。向东转而南走。左为骨窟。右行者蹲蹲起立。南为天台峰而止。以墓所言之。此其堪舆者所谓青龙也。第二峰之宗支南行。兀作一大峰。西出一支。向南低行东转。未及天台峰。直抵青龙之腰。此其白虎也。大峰之中支。渐低而南。结作小峰。分成两翼。左如举袖。右如张臂。其间平阔成污。自左翼初分处。一脉微动。向未丁行十步许。作圆颅。因负癸而行十数步。又作圆颅。负坎而结。此先考墓也。穴形右边稍丰。左边从弦为脊直指午。八九步馀。又向右回头起。作以拱穴。三颅如贯珠。抱在两翼间。自第三颅最细而下。向午行微有结处。此弟嫂崔氏墓也。自崔氏墓低行百馀步。向巽渐高作颅。又负坎作丰丘。弟堂后墓也。其下可容一二葬矣。初葬先考于佛国寺北马洞艮坐之山。寻悔之。欲改葬。丁卯。丧堂后弟。占此山。实为亲地将营迁厝。有上下穴之议。而兄弟多歧贰。癸酉十月二十八日己酉。定行缅礼。余屈于堪舆者言。裁穴于堂后墓下。是月二十五日。开穿数尺深。多积蒉土于圹后。六日雨下终夜。七日晴而大风寒。圹后积土。皆浓湿渗注于圹。瓢之即涌。势不可胜。余曰。此天也。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8H 页
当寒露柩不宜。徐择他日。瓢水治圹。又非人子所忍。况此圹专主堪舆说。而不念父子易次之嫌。大不合理。上下之优劣。本皆杳茫难睹。易次之不可。人所目见。疑于幽而失于显。不以惑乎。宁以顺理为贵。就上穴众皆然之。分丁董事。达昼夜治之。明日酉时。闭圹。又明日坟成。天台在巽。三峰秀立如三丈夫者。在乾辛兑之位。因回转与天台合为外白虎。前有高山耸出如立马状。正当午方。此其对也。地甚僻。故记而遗之。
石假山记
活山之下多石。小大遍野。治田者。病之。余庐于其东皋。将为圃以自养。执耒而推之。铁过铿铿而鸣。锸以为沟。一蹴深不一寸。所敷种戴坚。不能坼其甲。为苗者。每居其半。田器常触破良。农月更锄。遇旱焦烂如积炭。烁及禾根。余甚恶之。与童子捲袂而拾。委之于庐之南。既而散漫庭中。甚妨于扫除。夜步或蹶足伤。人欲弃之他所。使仆负而至巷。行路多挥呵。馀皆民田。莫肯受者。仆负还复掷之故处。恚骂曰。苦苦石也。将弃汝何地。余于是思弃置而无其处。累之于庭之一边。先以大者为本底。环积而高。渐杀其上。盛其琐
石假山记
活山之下多石。小大遍野。治田者。病之。余庐于其东皋。将为圃以自养。执耒而推之。铁过铿铿而鸣。锸以为沟。一蹴深不一寸。所敷种戴坚。不能坼其甲。为苗者。每居其半。田器常触破良。农月更锄。遇旱焦烂如积炭。烁及禾根。余甚恶之。与童子捲袂而拾。委之于庐之南。既而散漫庭中。甚妨于扫除。夜步或蹶足伤。人欲弃之他所。使仆负而至巷。行路多挥呵。馀皆民田。莫肯受者。仆负还复掷之故处。恚骂曰。苦苦石也。将弃汝何地。余于是思弃置而无其处。累之于庭之一边。先以大者为本底。环积而高。渐杀其上。盛其琐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8L 页
细者于内。杂土而实之。使不何颓。大可两围。崇三尺有半。遂命曰假山。朝暮倚窗而对。观其突峙平地。庄栗无斜侧处。其体圆而不方。似若无廉隅者然。石面多乖崖。毅然有不同于俗之意。乃种杞于其颠。又其隙罅处。蔓草可生。能遇时而青。遇时而花。而其凿凿然而白者。未尝改焉。余然后甚爱之。且曰。向尔之在圃中也。移而委之庭边也。及欲弃他所而复还也。见恶于余者久矣。今累而似山也。则又反见爱焉。噫。前后皆石也。爱憎之至变者何也。谓汝假得他名。以媚悦于乐山者。则其造为山者人也。强以名者亦人也。汝何肯求为此哉。山成而记之。盖有所感云尔。
十二亭记
十二亭名于虚地者。明活山之左。有称六閒叟者。尝数其所谓六閒者。为诗以自嘲。盖叟拙故懒。懒故閒。非有得于閒养者。然狃于习性。揭诗座右。将如是终老焉。居之上游。有两水相会。转山而过者。其中广岩如龟状者。挟水而伏。前有屏石。向面围拱。间成小潭。每遇潦溢。矶激之冲沙而下。故水清澈无留滓。而龟浮着焉。叟得之喜曰。吾闻龟藏六。是龟也在琉璃山㻴瑚岑之间。而以顽石成身。人之过者。不知其可爱
十二亭记
十二亭名于虚地者。明活山之左。有称六閒叟者。尝数其所谓六閒者。为诗以自嘲。盖叟拙故懒。懒故閒。非有得于閒养者。然狃于习性。揭诗座右。将如是终老焉。居之上游。有两水相会。转山而过者。其中广岩如龟状者。挟水而伏。前有屏石。向面围拱。间成小潭。每遇潦溢。矶激之冲沙而下。故水清澈无留滓。而龟浮着焉。叟得之喜曰。吾闻龟藏六。是龟也在琉璃山㻴瑚岑之间。而以顽石成身。人之过者。不知其可爱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9H 页
可玩。此真物之善藏者。遂以手扣其背曰。尔石而龟形者。我人而龟缩者。凡龟之藏也。敛头尾四肢于甲中。其待时而动也。乃放其六藏而游泳自得。既藏之也。则复窿然一圆石耳。尔藏六于此。历几年怯而不见知于世。今也欲亭于尔背。尔其无或不屑我乎。以我之六加尔之六。是为二六。可名以十二亭。亭未成而名先命者。叟老而计益拙。齿恐不待。故与尔留约焉。夫十二者。阴阳之成数也。十二声而律吕调。十二位而方面定。十二月而岁功成。是皆六阴六阳之交互作配者。尔尝负九畴示象。与河图表里。其灵能逆睹。知来而绍天之明。我今先质于尔。尔之遇我于丑辟之后者。是或有缘。而尔先我推卜欤。继此几许年。果能亭成而使我及之欤。抑待我子若孙。而续我志欤。我将钻灼尔脊而观其祯。尔乃协吉凶之谋而从之无逆欤。尔之寿将终十二会一元之数矣。其能一如六六得名之时而记省此叟欤。尔固预其终始者。玆乃诵吾诗而昆命焉。
招凤庵记
历家以干支重逢。谓凤生雏格。崇祯后三辛卯。得月日时凡四重者。为讲书之堂于村之东畔。堂之后山
招凤庵记
历家以干支重逢。谓凤生雏格。崇祯后三辛卯。得月日时凡四重者。为讲书之堂于村之东畔。堂之后山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9L 页
曰桐厓。其谷曰德溪。余谓二三子曰。桐凤之所栖。德凤之所览。我将求会得九苞之奇姿。从我游以长其毛羽乎。吾知其不招不来。可名以招凤庵。翼其东为廊者。当曰览辉亭。凡吾倘诸子栖息于此而养其德也哉。吾见其羽可以为仪。而览而下之必有日矣。中有难之者曰。德之溪。未知其有见德于人。其厓也。未见其有高冈馀种蘖于古根者。独其名传耳。况有丹羽彩毛。哕哕而来止者乎。余曰。然。使凤常有而易来。殆或为群乌所侮。何足贵乎。虞之庭一仪焉。岐之冈一鸣焉。仲尼大圣也。尝叹其不闻。其徒若曾点者。粗得其气像而已。第其显晦应乎时。出处合乎圣。故终古为最灵者所慕。若彩鸾,慧莺,翡翠,孔雀之类。非不华然美也。人见之。必欲缯弋之摛笼之。至于凤。适至而知其不可驯。远举而知其不可攀。或出或藏。惟意自从。而未尝受荣辱之累于世。世之取而名物者。但仰之高爱之深。而想像其标致焉。东都有凤凰台。至今古阜崔然留其名。或者罗之兴也。真有凤之来而为千年开国之祥欤。吾所志吾庵者。是山乃罗京土脉之宗。而桐有枝德有辉。则是凤凰所游。抑惟罗之凤。从是山而降。而罗之王筑台以招之欤。余固逸于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0H 页
世者。作堂于是。知其真凤之不易见。要得人中之有凤姿者。因其地名之似然。而扁楣以邀之。今从我游者。皆欲数飞而羽未成矣。方不论远近。悉令比翼而至。其间安知无拔萃出类。与凡羽异者乎。夫是凤也。以万物至灵之族。禀得其秀气。将羽翼王室。而鸣国家之盛。其德之文乎身也。不翅五章之毛。备成其彩珍焉尔。故其来也可以赞九成之美乐。其去也邈乎如千仞之高翔耳。孰得以扰狎焉。吾方招之而将植百尺之桐于厓之上。又将树竹千竿围其傍。凤巢凤实姑徐。其霁月清韵。诚有德君子所共乐者。苟使凤德不孤。今 圣代休明。定不为楚狂所嘲。其和气所致者。抑将以同类相求而降之翩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