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杂著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8H 页
读孟子篇末
圣人之生。其疏数不同者。是天所用意者欤。上世自轩羲至舜禹。皆圣人也。何若是踵相接也。盖橧巢而为宫室。抔饮而为尊簋。毛皮而为衣冠。实食而为五谷。结绳而为书契。由是人伦备而礼义生。是时也。若待千一之期而生圣稀阔。人将禽兽焉。所以首出庶物者。不得不然也。至四百三十年后而生汤。则足以拯夏民之涂炭。五百四十年后而生文武。则足以革殷政之昏乱。及周道衰而王迹熄。微孔子。万古其长夜矣。于是生孔子。为万世开太平。自是以后。有能讲明孔子之道者。亦得以有为焉。虽不复生孔子可也。于是生孟子以传孔子之道。生朱子以明孔子之学。其道传其学明。而其人亦不亡矣。然则二贤之降。抑亦生孔子之运也欤。
三迁教子难疑
按柳文忠公说以孟母三迁之教谓谬传。据臧仓后丧愈前丧之语。以为孟子父丧。若果在最幼时。则不必以送终之节。归责于孺子。盖在胜丧之年。故仓之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8L 页
言如是。方母教养时。未必逐为稚儿杂戏。至三迁而后已也。愚恐不然。臧氏以后丧棺椁衣衾之美为踰礼。盖其心以为前丧。虽在孟子未长之日。既从俭送死。则后丧不宜太侈云也。朱子取书小学书中。亦难遽归之谬传。
论语言志章难疑
曾点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其独与曾氏者何也。当日三子者之撰。其志皆在于得君行道。夫子以是皆以为不足可为而贱薄之。故于曾氏之对而与之欤。曾氏未对之前。夫子之志。已在春服既成以下事耶。始夫子之问也。曰。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可见夫子之志。本非外此三子所言也。当时夫子栖遑天下。席不暇煖。而知其道之终不可行。则乃叹曰。道其不行矣夫。又曰。行废命也。及侍坐言志之日。尚问其见知得君时事。则盖亦眷眷然不忘天下也。然则窃意夫子所以喟然发叹者。抑亦隐然带得道不行之叹也。以夫子之道。犹不得行之天下。则彼三子者虽有志。恶得以施之。夫子盖美其志而惜其无命也。及曾点独谢脱世务而旷荡有自得之趣。则是固无损于名教。而其气像超然大矣。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9H 页
于是夫子伤其道之不可行。而宁欲取彼之得意自乐也。遂喟然太息。特于点也而与之欤。三子出后。因以为邦之事。累累较论。则非以曾点独中夫子本意。而特与之者。若可见矣。以诸子造诣言之。曾点于三子。果卓然高出而能彷佛于尧舜气像耶。是未见其信然也。喟然者。盖伤叹声。无乃知其不可有为而将乐道以独善欤。苟使圣门诸子。当有为之时。而皆欲遗世独得如曾氏之为。夫子何取而与之乎。善读者反复更详之。恐无妨焉。
论语色斯举矣章难疑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此章首。当有起辞之段而无之。故未为全文。先儒言其有阙误。下章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一云夫子三嗅不食而作。一云雉三嗅而起。朱子不折衷两说。而置为未详之文。愚谓此二章。盖简册之颠倒者。曰山梁。曰字上加子字。而以上章色斯至后集八字。置之三嗅而作之下。而色斯上加曰字。则语意甚备。夫子色斯举之训。盖以飞鸟之见机远害。而为人保身之戒者也。嗅字训。从晁氏石经所考及刘氏三张翅之说。则共字当为拱执之拱。夫子叹雌雉之得其时。而子路有拱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9L 页
执之意。则雉见其有害己之色。而三为气而后作。夫子于是。取以为察祸机之喻。无乃子路有伤勇之病。故夫子忧之。因所见以示警耶。惜乎子路终不悟。卒蹈卫辄之乱也。
坤卦六爻难疑
坤之上六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传曰。阴从阳者也。盛极则抗而争。故云战于野。既敌矣。必皆伤。故云其血玄黄。程子于爻义。已说尽无馀。但于龙字。不指言其归。故读者皆认坤六为龙。愚恐未尽。盖乾道变化。而物之能变化者莫如龙。故既于乾之诸阳。皆取象于龙。若复以坤六为龙。则是圣人取物示象。本非有所系属也。窃意龙战之龙。亦指乾阳言。坤之阴自初至六。其盛已极。与乾阳亢。故乾之阳于是必战也。于野者。坤为野故言也。甘誓曰。大战于甘。有扈不臣。天子来征。而书战字以著有扈之罪。作易之义。盖贵阳而贱阴。阴本从阳者。而于坤六。见其欲抗阳。故戒之曰龙战于野。其云战者。所以示阴抗阳之非义也。或曰。如子之言。则乾之龙。与何物战乎。所谓黄者。何物之血乎。余曰。然。与龙战者。可同谓之龙。不可指言他物。而圣人论易。但皆逐爻著象而已。疑其无阳也。故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0H 页
见与龙抗者。则从乾而称龙焉。二者势均相敌。故称战焉。一阴而一阳也。故称玄黄焉。必欲取其物而强合其义。则血之色。岂有玄黄者乎。一物之血。岂有二色之理乎。苟非圣人尊阳之大权。而只是就坤象而论者。则言牛言牝马可也。不必曰龙战矣。
蒙卦大象难疑
蒙之象曰君子以。果行育德。李士仰自江右来。传或人易说曰。果行以水言。育德以山言。程子传不言艮之义。而但从水言之。恐是失卦义云云。此言稍若得读易之法。然殊不知程子之易。即孔子之易。而又不知蒙之所以为蒙也。孔子曰。山下出泉蒙。言泉之出于山者。是蒙也。则坎是卦主也。盖水之遇险。不知所之者。乃为蒙迷之象。故程子从大象之义而释之。若如江右之易。必分着坎,艮两卦而论释。则于蹇之象。亦当曰果行育德。江右人盖不知名卦本义也。
书洪范篇难疑
余尝留泮村。与斋中诸人同话。有一经生讲洪范篇。余曰。篇中似有错简。心常疑之。座中皆惊怪。余指四五纪八庶徵二章曰。五纪者。岁月日星辰历数。而章内但历言其名而已。不言五纪之功用。至八庶徵章。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0L 页
既历数雨,旸,燠,寒,风之为狂,僭,豫,急,蒙之应。而其下复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庶民惟星。又反复言岁月日顺逆之异及星辰好风雨之变。此皆不属于庶徵者。王省以下。当在四五纪之章。又指七稽疑章曰。此章既说尽卜筮从违。贞悔吉匈之类。而下乃曰。惟辟作福作威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王食。此言不当于稽疑之事。惟辟以下。当在五皇极章。一座皆服。后又闻于人。则芝峰李公。有此语云。而未得考證可恨。余眼目孤陋。已有先辈所论而未及见。谩为架屋之说欤。
深衣续衽钩边难疑
古者续衽钩边之制。究考不得。纷纭多歧。别生制度者久矣。朱夫子晚乃悟之曰。钩边者。腋下两边缝合处。必宜复缝其缝馀而曲针之故云云。愚恐此亦不能无可疑焉。跪者敷衽。坐者敛衽。可知衽者。衣之下垂也。前后两幅相合处。似不当谓之衽。续者用下承上之谓。斜幅两傍之合缝者。似不当谓之续。若以复缝其缝馀而曲针之。故谓之钩边。则十二幅。皆斜裁之。必复缝其缝馀而后。斜幅敛其丝端不解。何独于腋下而钩针之乎。愚敢窃意续衽云者。以裳十二幅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1H 页
上续于衣身之衽也。钩者物之向上而曲者。衣身之制。当背腹处差长。当腋下两边处差短。故衽下皆向边圆曲而上。乍若月钩状。必如是而后。以裳续衽。则十二幅之下裔。不差池而齐整矣。若使衣衽弦直而不钩。褰其两边。则裳裔亦随而弦直。着之前后及踝。而两边掩踝。长短不齐焉。言古制者。更详之如何。
博士对
秦始皇帝巡行南郡。遇风于湘。问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尧女舜妻。有博士此对。故后世因以湘君为娥皇之灵。盖误矣。楚俗本信鬼为祠。指作名位。使巫觋歌乐以娱之。屈原九歌第三章所谓湘君者。即其神也。详屈篇词义。皆邀请水鬼之意。而无一语及二妃者。至第四湘夫人章。乃曰帝子降兮北渚。帝子云者。是指帝女也。既有湘夫人章。则此湘君者。盖湘水之神。谓之君者。若东君云中君之类。然则博士云尧女舜妻者何也。是博士独忧始皇之荒淫不返。而言无以入。又严不可廷谏。故因其问而诡告之。其意若曰。以虞舜之圣。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使英皇思望于江上。至今怨恨。长流不歇。能作风雨如是。欲令始皇见其阴风悲号怒涛凄咽。或有以起其感悟之端也。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1L 页
惜始皇不悟。而卒崩于沙丘。博士其亦当时之善为风者欤。按太史公儒林传。伏生以秦之博士。文帝初其年九十。是或其人欤。
汉孝惠邀四皓书
汉太子盈。谨斋沐百拜。上商山四先生足下。物外烟霞。不与风尘相接。固鄙踪之不敢一浼仙躅也。第先生天下大老。天之降大老于斯世也。岂亶使洁一身而已。必将有待而为天下用耳。当秦之时。四海涂炭。原野膏血。先生超然在网罟外。不以拯救为任者。非不仁于世也。盖知诛㬥济世之必有其人焉。陛下以此时。负汤武之责。一戎入关。天下影从。八年而大业克定。先生自是。无复费恻隐之思于万国含生。怡怡然以箕颍自安也。今陛下垂统之初。将易大本。盈自知驽劣。不堪丕基。然秦鉴不远。祸难将胎。始先生之谢秦垢卓长往。犯仲尼果忘之诮而不为嫌者。示不臣于乱统之朝。而为万世树风也。今忍视汉之复蹈秦辙。使君纲大乖。枭杰伺衅。而天下又将流血。则是先生生于秦而没于秦。四先生同出于君臣父子之天地。见彝伦之再斁。而终是晏然而已乎。固宜上塞天责。毋负为天下用之意也。陛下起于戎马。轻士善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2H 页
骂。然而怀仰先生高标。不敢以宾师屈之。先生一投足而可斡天杠而光蚀日矣。知其能奠百世之基。救万民之命。而卒靳一出。则不几于拔一毛而不为乎。朝廷之人若绛,灌,良,平辈。夙夜忧心。无以智谋。而今日安危。在先生一来。事有举天下无可为。而惟以可为者。是天任也。天之付先生以是任者。不灼然可见乎。鱼肉生灵。固所不忍于仁人。况使父母之世界。仍作战伐一场。旧陇陟降。无可安之日乎。于此不肯顾。抑恐山里云鹤。亦所不取。愿先生思之。
原弊
今有游户结收布之议。三说纷纭未决久矣。凡世之好为说者曰。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此一言所以起后世喜新之风也。何者。琴瑟不调。则固可更张之。然所谓更张。非刱为新调。一变于古也。惟其丝弊弦断。声律非古。故解其声律之不如古者。务欲其如古而已。何尝更而新之。变大弦为小弦哉。惟我 圣朝。其制度宪章。悉本三代之所尝损益者。文物焕然。号称中华。则王府典刑之文。实与元圣周礼相参也。盖自檀箕以下。未曾有焉。可谓百世不易之常。而近者纲纪陵夷。巧伪多歧。以致良役偏苦。怨讟日深。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2L 页
嗟乎法久而弊。岂法之罪哉。由其久而法弊。则因其弊而不用故也。法苟不善。何以致三百年之平治乎。夫天生万民。必授之职。故圣人之政。先定其名实。名实定则民各职思其居而风俗成矣。 祖宗之制。首尚文治。士为四民之首。故设学校以养之。学校为养士之本。而士为国之元气也。先责其为士之实。以备学校之选。而更较其馀民。使之各归其职役。则名实自立而政教行矣。是故。恐其真伪之相蒙而相乱也。分置教授提督之官于州县。选择俊秀。束之以课。又置都事而总之。每岁巡县试讲。不合则黜降之。于是乎无实者。不敢滥冒伪名。各以职为。所以之农民多而租入无减缩。军伍整而队保无虚旷。名分正而上下不淆杂。幼学之称。一以校案为准。故编户之书。无冒录僭伪之弊。荐人之道。一以才行为次。故见漏之人。无怨咎希冀之心。风行俗成。其政易举。比诸琴瑟。此其弦理而声调者也。及其久也。其法遂颓。则不知所以振复之道。而悉去其故例。教授提督废而学校无教养之实。都事不巡试州县而生徒多杂糅之风。驯致紊乱无章。化本大乖。农教解军政疏。名分乱而虚实混。良役殆无责立之处。然则不务 祖宗之旧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3H 页
章而望其故治者。是以弊丝断弦。欲其音韵之谐和者也。别为变更刱新之论者。是犹借琶筝之丝。而欲以理琴韵者也。恶乎其能调也。古语曰。人将死多药。国将亡多制。愚则以为非先王之古法。非 祖宗之旧章。而刱进新议者。未必皆通于治体者。周礼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夫农工商。各有职事。惟士若无职事而犹为四民之首者。盖以读书治人之责。是实职事之最大者也。凡为长治久安之策者。即必厚养文学武力之士。以备内外之用。今之非文士非武人。而徒以儒自命者。是皆无职事之民也。士为四民之首。而学校为养士之本。故先明其学校之教。而凡民之职事定。此列 圣之世。所以有教授提督都事之官。而别其真伪。以致三百年治平之效也。苟能尽去其杂陈之论。而修举故典。使聪明俊乂之子。学书修行。膂力技能之人。业弓习艺。其馀凡庸无可取者。各使守分归职而同出夫家之征。京外间。无閒逸游食之民。则于是乎上下四方。均齐方正。大学絜矩之道。庶几可论也。
东海无潮汐辨
世言东海无潮汐。余曰。此失东西之辨也。谓之西海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3L 页
无潮汐可也。何者。潮汐进退尤盛于西。而东则无之。皆自人而言之。故曰东海无潮汐。自海中言。则是西也。非东也。大抵环天地。是一大海。而人得其中间为陆。处以居之。人之东。非海之西乎。潮汐之理。若未易该。然究其朝潮夕汐之候。可认得焉。夫天地万物。皆有形有气。而气者阳而左旋。故天度左旋。日月亦为气之所乘而左旋。东吐而西吞焉。东为发生之方。而西为敛藏之方者。是盖天地之气。东呼而西吸之故也。彼潮汐者。果非天地呼吸之候乎。自子以后。气渐向东而呼。故海水回东盈息。盈极而退。至午阳最盛。故海水又东溢。日夕而退。所谓朝潮夕汐也。使人乘舟入大海中见之。则无潮汐者。乃海之西方。而海水皆向东。吞吐以朝以夕。辨之不难焉。人不全论天地之东西。但自人所在处而指之曰。东海无潮汐。其亦谬哉。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说
  
慵窝说
余性甚懦。平生无所经纪。衣不自庇。食不自给。为学亦灭裂不自力焉。居有小屋。将扁曰慵斋。要以实其目。老友李孟猷。遇余于广州逆旅。既叙旧。且曰吾窝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4H 页
名慵者久矣。无人说吾意以张之。愿得子一言。余默不应。内自思念。孟猷勤者也。乃假为是名乎。使真慵者不能有。而为假者所取。恶得无介然焉。遂悭忍弥口而返。既而孟猷觅之益苛。余义不可争。许与之。为券文而署之曰。慵者勤之反也。吾闻孟猷。自稚少时。力学不倦。至老而益强。家甚贫。蔬粝日再。忘其艰。所居之室。只荐藁编。夜不爇突取温曰。恐稳帖神气而致睡魔也。其用心用力。莫以加之。犹以是为慵者。何也。无其虑怠心之或作。而欲识此以自省耶。见时辈之多懈惰放肆。而欲自警以警人耶。不然。慵之字。从心从庸。庸者常也。君子所以异于众人者。以其有常心也。未知孟猷于其心也。必欲有常。将庸言庸行而无所贰耶。使孟猷见得到此。其意固善矣。然孟猷亦知所谓中者乎。人之为道也。不失于过则失于不及。苟不知中之为贵。而惟以守常为度。几何不至固滞而不通也。余见孟猷之为文。多务为峻险。往往有舍其坦途。而以越坂缘壁为功。此其过高之病也。论其所失。与不及者无别焉。吾以为必得中正之地而后。庸可言也。若其施诸事为者。皆欲过为诡异。必如为文时习气。其能贤于鹏路之真慵也者。亦无几矣。未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4L 页
知孟猷以为如何。
息窝说
姨兄孙伯孝之居曰息窝。伯孝今年。又屈南省试。归扫其窝。要余一言。余戏之曰。息则得矣。然未知欲简事役以息体乎。少思虑以息心乎。抑节嗜欲。以息三关乎。不然今老矣。为公车业至五十。不遇而后。始息焉。其不得已而息者乎。伯孝笑而不应。余乃作而曰。咄。伯孝息矣。夫天地一元。自酉会渐至冲漠。过寅而复焉。此其大息也。以岁则秋冬其息也。以日则有昼夜。夜其小息者也。人在其中。得天地小息之运。以滋其性灵。所以向晦入宴息也。由是世道之一污一隆。亦运气所关。其互嬗而往来者。有若寒暑昼夜之故。而君子用以动息焉。使不量时势。凿凿然惟以进趣为意。不以妄乎。君子待时而动。故见其不可。斯有息之道焉。吾辈尝读圣贤之书。谈帝王之术。思以作需世之一具也。卒为轻薄纷竞者所先。而过古人强仕之年已多岁。役役与未须儿争能。而讫不知止者。岂所谓无悯者哉。公有松坞,药畦,菜圃,林园。可栖息焉。蒲荐竹床。可眠息焉。藏书数百卷。贤弟佳儿可与之游息焉。春府年今七十。有聪明气力。可以享龟息之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5H 页
遐福。不遇故息。庸何慊乎。且闻鹿门子之息也。息于道。思其所未至。息于文。羞其所未周。乃知息。然后有真不息者存焉。当重坐净几下。复阅绎所讲讨之古纸。以治己修心。至老死不间断。又授之子若孙。俾勿坠其遗业。其不息者。不亦可久乎。传云不息则久。久则徵。苟能退息而又自强也。或幸及其未耄。而得遌时与命焉。亦将如段干木偃息而蕃魏。余以是期伯孝之暮年也。
崔生瓆字说
鸡林之阀。崔氏为最。近者取从玉成字者。以名其新嘉子弟。余闻而宜之曰。崔者。山之高大之名。天下之山。崔然特巍者莫如昆。人言其上多美玉。玉人采之。可作宝佩重器。以耀于世。崔氏自此种玉。其将璨然而光。锵然而鸣。遂以是贺。且勉其琢磨成章焉。余友伯源。冠其子瓆。戒之曰。举世皆弃质而尚华。比之于玉。是外加彩色斑烂而暂华者。岂玉之本哉。玉之质白而已。未尝受染于物。故五色无以施为。惟当磨之益精。以彰其温润焉。瓆乎欲汝之无外饰也。余闻而又嘉之曰。伯源方蕴椟不沽。怀宝四十年。光色益晦。殆是以不文见刖者。犹不以不衒为嫌。以文华为不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5L 页
足珍。所谓昆山抵鹊之人。其为子愿者。亦曰质乎已固善矣。然亦恐尚质之过。至于朴陋。使玉无𤧫攻磨砻而终为弃玉则难矣。既而伯源为子问字于余。遂为将冠者祝。字之曰乃文。文非伯源所取。而其质既玉。则自不得不文矣。玉而无文者。乃珷玞顽璞。何足贵乎。若余者。乃石之乖角无用者。两玉相磨。亦不成器。则当取石于他山。攻之以致其精。伯源若取吾言。使瓆益加攻治之力。其文乃成。达而可为廊庙器。穷而可为席上珍。于是乎文质其彬彬哉。
崔璥字说
执玉者必敬。故礼云孝子如执玉。是取其敬也。崔友泰一。名其子曰璥。见余问字焉。余曰。君其见于礼者欤。可字以孝如。璥之字从玉从敬。使君之子。事君如执玉者之必敬也。奉持而恐坠。不敢忽焉。跬步而恐踬。不敢忘焉。可谓敬以事亲者。不亦孝乎。凡君子玉不去身者。惧其怠心之或作也。故燕居所佩有琼琚。盖欲警省以警德也。贵者所持有圭璋。盖欲表信以敬事也。敬于朝而其宝有琮璜。敬于庙而其器有瑚琏。今孝如年方弱冠。是玉之未成器者。斲璞而磨钝者。其心一不敬。而其玉尤易隳。所谓比德于玉者。为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6H 页
其切磋𤧫琢。无非敬而成之也。为人子者。苟以是心移之于孝。百行有源。随处尽诚。将何事不做焉。其令孝如勉之。
李君复字说
友人李圣直名规中。为近讳嫌律。将求令名以更之。申斯文周伯来守乌川。圣直以文交。与之往来从游。尝以其所求者问焉。周伯告之曰。可代规以敦。字以君复也。圣直请其义。则曰君其徐矣。我将为说以张之。语未就。遽弃县归。圣直要余为之叙。余曰。恨无乌川伯一言也。然敦之旨则尝闻之矣。敦有厚之意。是其不自厚而厚于人也。其德发于人而其用合乎义。在人盖为善行。而君子亦必恶其不中者。何也。夫人谨愿者。率多务悦乎人。不择交而游。此则过于敦者也。简傲者反是。少有容接。故鲜能屈己以从善。此则不及敦者也。二者其不中于敦则一也。然则敦而得中。其惟复之九五乎。其辞曰。敦复无悔。盖五处尊位。能敦笃于复善之道。此则初不简傲者也。以柔居刚。体顺而位正。此又以中道自成者也。夫焉有过于敦之为可戒哉。夫子赞其爻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中于敦诚难矣。呜乎。过则当节之。不及则当勉之。乌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6L 页
川之意。于吾君。必有规警焉。未知见君之有过处欲节而取中乎。抑见其不及处而欲勉力以至中乎。虽然。复之为卦。皆言复善之道。而其志笃而后善可复。故曰敦复。诚能敦而周慎。循正不颇。以至于复其本然。则所处自中矣。其始之过与不及。不足问也。况君读修己治人之书。且将为世所用。而其年尚少。虽于中微有差处。此乃不远复之时也。及是而克复焉。不负其名与字之义。将见无往而非中焉。孰不曰李君复能敦而中。世之薄夫如鹏路者。其亦庶乎闻风而敦矣。
八峰窝说
八峰窝者。友人李晦叔山庄草室也。晦叔尝遇余于河阳郡斋。为道其窝之名。请余为文。余曰。有说乎。曰有矣。窝在冈峦葱蔚中。峰之围拱于八方者。正得八卦之位。以磁铁指之。不少差池。可使庖牺测象而画卦焉。余笑曰。子真读易者也。子自少日。精于加倍之数。群圣之所推衍及九师所争之门。诸家得失之言。无不穷极其奥。凡触于物者。无物非易也。故有是语耶。古人多数其峰而为名者。罗之一峰。饶之双峰。潘之三峰。胡之五峰。蔡之九峰。皆寓理而言。果如子所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7H 页
言耶。是未可知也。但蔡先生最明于洪范。尝取洛文而推九畴。书以九九演之。成八十一章。其自号曰九峰。或者蔡氏之学。透得九数者甚精。而群峰之列于其地者。偶与之合欤。未闻其强而名之。若子之窝也。则子之云得于峰者。无乃凿欤。彼八个峰者。其象皆兀然同也。无以见其奇耦老少之分。假使人认乾为坤。子必指言乾象之在山面耶。甚矣。子之惑也。无已则有一说焉。八卦各有八卦之德。而子之居曰德洞。子见峰之在南者而曰此乾南也。君子以。宜其德之健也。见峰之在北者而曰此坤北也。君子以。宜其德之顺也。于震而欲其动而亨。于兑而欲其说而利贞。馀皆则卦而备德于身。八德或亏。而每指山以省念。则向之逐卦而得名者。亦足为补忘之一具。比如禅窗数珠者。百八皆一丸子已。谁知如何是弥陁。如何是牟尼哉。要以资警悟焉尔。然后八峰之分在对位者。相通相薄而不相射。三十六宫之春。咸聚于子之窝中。用是而践履焉。用是而动静焉。庶几无悔无咎。而不负所以名窝之义。晦叔其思之。
临深斋说
永阳安氏之居。有玩龟亭者。以胜名于永。人以为不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7L 页
可以朝阳阁之开敞。易其奇景云。余尝造焉。接成一廊于左。頫崖为堂。扁曰临深斋。携余止宿。安二可中。自为记以示之曰。先祖员外郎公。 明庙乙巳。见駴机。谢事南下。搆堂以遁世。今不肖之肯之也。续先志焉。余读卒业。复之曰。亦异于子之先矣。子盖掇小旻诗如临深渊之义。是所谓危言也。子之先去危以就安也。子乃就危以警安欤。子之先玩龟之藏以名亭也。子乃惧渊之深以名斋欤。试观子之居。无一可危焉。云根土骨。盘结成台。为不拔之巩基。杰搆大厦。罗络其傍。相与扶持保卫以全之。粳畦稻田。浸灌不渴。水旱莫能损。卜宅于玆。暨今数百载。子姓渐繁。地灵所毓。科第连仍。此真百世奠安之地。而登是斋。皆可前临焉。实安也。非危也。子之诸亲。尚抱危心。戒其深而志之楣欤。可中蹙然久之曰。临于前而可安者。大而周。临于后而可危者。小而偏。吾岂弃大而耽小者哉。吾岂恶安而好危者哉。欲以永有其大且安者已。夫临渊而恐陷也。不陷则已矣。戒临渊而恐陷也。患在平地。故不见其深而陷之尤易。基砌虽巩。而上雨不补则坏。宗姓虽众。而乖而不睦则亡。农野虽阔。而芜秽不治则饥。凡所必危者。多不可胜记。始以天荒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8H 页
不辟之区。悭秘几元会。为安氏所卜。后之复为乙巳以前之地者。亦不可谓必无是理。恶得不战战兢兢。千百年如一日乎。故是斋也。为室于坦地。与共寝处。临危而堂架虚。撑壁而为楹槛。以瞰其深。堂之下崖。崖之深十数丈。崖之下渊。渊之深不可见。人之危而可怖者。元在不可见处。今君徒见其安。而不知危之在不可见之中耶。是吾所以名之也。余曰。善哉。子之言之达也。于斋而临深焉。于心而戒深焉。戒深之深。不在是斋。而亦在诸君之私斋也已。
暗谷说
崔鲁瞻之新庄曰暗谷。鲁瞻旧居在月城东南门外。轮蹄杂沓。前临驲路。开通百里。牙纛节钺。去去来来。是地之最敞然明者也。一朝弃之。东入琉璃山下所谓暗谷者。余曰。子不闻孟子之言乎。有曰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幽谷不可。况幽之甚而暗者乎。近年暗之谷。人嫌其名不雅。强反其意。命曰明谷。子之故居。明本有馀。子乃取其强名以明者乎。不待名而自明者子弃之。欲求明之名于暗中乎。鲁瞻冁然笑曰。是吾所自况者。吾素愚暗。凡事物之纷然夥者。皆晦昧不省。惟于可欲者。稍解焉。见蔬樵渔三利者。而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8L 页
寻至于谷。谷诚暗矣。四面环以高山。日月晚出而先没。星辰森罗者。太半沦于山外。只仰其耿耿然于头上。此犹山岚洞雾。暮霭夕烟。以时掩翳中空。而不见其有村。所以得暗之名也。昨年谷之人。欲我来邻。遂不辞而就曰。是合吾居。与长哥谋结搆于溪上。我非求知于人。而人亦不知有我。暗亦何妨哉。余闻则喜曰。子将隐矣。然子岂终然没乎暗者。夫物不暗不能受明。故虚室暗而验生白。魄渊暗而知生明。灯烛无功于昼而光于夜。始以暗名者。盖非无见焉。得非以实不暗者存耶。鲁瞻弥口良久曰。然。有水在前。水外暗而内明者。发源于含月山背。取纳万壑清涧。过云水下流。至所称止渊者。以白石铺之。水不得伏。为瀑为函为潭为矶。连亘五里馀。及我之所占台下。钟为深渊。活流激泻。泥滓不能留。临之澄泓明丽。天光日影。徘徊其中。而廓然开别局阳明界于清镜里。此则人不知而吾所独有者也。水本内明。故受明于外。上下相映。晶色腾浮。炫耀屋梁间。譬如尚褧之锦。闇然而章。凡物实则著。著则文。文则明。吾将乞诸明活山人而文之于书。以明是谷之实不暗也。余亦一笑。命笔书其言。
閒閒亭说
手閒而心不閒者。是欲料而得之。心閒而手不閒者。是欲务而得之。有心手俱不閒者。是则无不成其所事。若心手俱閒。则是惰者也。惰则无所得矣。然有利与善之分。与其为利而不閒。曷若惰者之宁无所得而不陷于不善也。遂名吾亭曰閒閒。重言之者。心与手俱閒也。诗曰。十亩之间。桑者閒閒兮。如不可已。吾其为农桑乎。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9H 页
贺石说
壬戌夏。石假山成。语在记中。至己巳春二月。筑一廊于外寝之东。以其石为砌。山遂破。盖石之始。散在圃中也。为主人者所憎恶。殆不可以见容焉。及累而似山。则反为所爱。既而复为所用。永受固基本。安柱石之任。是其遇不遇有时欤。砌凡二级。下级稍陷其中。以上承屋霤。下引地气。使所种植者。不至焦枯。梅一树。芍药二本。菊数百丛。春秋而花蕊秾郁。于是乎不但为所用。而又侈且荣焉。石乎悲汝之始。而贺其晚也。
活山说
鸡林府之镇山曰明活山。所以得名者。未可究其义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9L 页
焉。或曰。山脉自吐含山来。而其势起伏有元气。若生龙活虎故名。堪舆者曰。周围四面而融结焉者。皆无冲杀。自生方而得水。故曰活。二说皆穿凿不足徵。有无何翁。僦居于其下。为人甚拙。不能自为活计。其所言说。皆迂活不合于世。自称曰活山老叟。叟之言曰。或之辨以形也。盖谓山之自有活气焉。堪舆之说。以数也。盖谓山之受活于吉位焉。夫吾所以自称也。盖谓吾之活。有资于山也。山有柴。樵之可以煖吾突。山有蔬。采之可以佐吾饭。山背有巨川。引而灌之。可以溉吾稻田。此三利者。能资此叟而得活焉。非是叟恶得无死哉。所以因其山之名而自名者也。人曰。凡负此山而居者。无处无是利。何独子之山也。凡与子居者。五六十家。子何独专取而名也。叟曰。樵也采也灌也。他山同而活之名。此独有焉。非叟始加之也。山在邑里通衢处。濯濯然而秃残。草短茎析。薪者弃之。萧艾苜蓿。齧肥者贱之。而叟将而利之。赖免于冻饿。山之使叟而活者。固厚焉。况山之好花。供叟以诗料。山之异鸟。劝叟以提壶。于是乎非徒活之。而又使之乐焉。山遇活叟而分其名。叟得活山而定其名。其亦奇矣夫。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论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0H 页
辞封人祝论
今夫人与之者。在乎物。物也者。我欲辞而可辞矣。天与之者福也。福者不期至而自至者。我虽欲辞。其可能辞之乎。封人为尧祝曰。使圣人寿富多男子。曰寿。曰富。曰多男子。是天之所与而人不能辞者也。非惟不能辞。抑亦不敢辞者也。然则尧辞之何也。曰。否。此记者之误也。何则。圣人之于天。顺受其正而已。天与之灾。当受而无戚焉。天与之福。当受而无泰焉。所谓寿富多男子。皆非人力所能有。而必有已定之天命。则尧于请祝之日。曷不任之于已定之天。而乃以私意辞之哉。记者云尧之辞也。以为寿则多辱。富则多事。多男子则多惧。此非尧之言也。使尧若有是言。是尧只恐多辱多事多惧。而不能安于天命。封人之祝若曰。寿而无辱。富而无事。多男子而无惧云尔。则尧善其祝而不为之辞耶。三者皆天所与而非封人者所可祷而致之。苟欲必辞。将不辞于天。而辞于封人乎。圣人于不期而自至者。虽天子之贵。天下之富。亦尚若固有之于此三者。未必有猥然不敢居之心矣。或曰。圣人之心。异于常人之情愿。然则其尊为天子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0L 页
而不辞其贵者何也。既不欲辞其贵。而遂辞其寿也富也多男子也。则是圣人于天之所与者。不能无较计之私心。而有所取舍于其间也。余故曰。不徒尧之无三者之辞也。封人者。本无此三祝矣。书曰。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天子以时巡狩。四方燔柴。以祭于名山者。此五帝所以礼天之仪也。则尧之观于华也。盖不过如是而已。方天子之敬礼上下神祗也。彼封人者。何敢为天子求福。以作祈祷之事而渎慢其尊神哉。虽无燔柴之礼。而微服过之如康衢之游。此五岳者。乃天子所祭之地。非诸侯大夫之所敢亵也。则圣人于此。岂不止封人之祝。而使之为是耶。说者曰。圣人元无所求者。而封人妄为之祷。故辞之。此则不然。圣人既无所求。则当辞于将祝之际。必不待其既祝之后矣。及有此三祝。然后辞之云。则当其未祝也。有若别有所求于心。而既祝之后。所祝非其所求。故咈然而辞之矣。此岂圣人无意必之公心哉。观其寿而享百有馀岁。富而有四海之内。又有子九人。是尧终不能辞其所辞而并有之矣。吾未知百有十岁之间。所辱者何事。无为无名之日。又有何事之多也。尝闻胤子朱不肖。惟傲虐是作。是若可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1H 页
谓多惧者。然使尧有一丹朱。必能不至傲虐耶。圣人之言。恐不若是舛错无验也。
泣罪人论
圣人之世。亦或有罪人。为圣世之罪人者。乃极恶不可化。而在王法不可贳者也。然则禹出见罪人泣。有诸。曰否。禹必不泣矣。此齐东之语也。何以知其然也。夫所谓罪人者。真有罪耶。无罪耶。如无罪也。以禹之明。又有淑慎如皋陶者。必能痛照其枉。而赦之已久矣。何待见其人而泣也。如有罪也。是所谓极恶不可化者耳。泣者乃发于真情恻怛而不可禁者。则曾谓禹已知其极恶不可化之罪人。而强为垂泣耶。圣人之论囚也。惟恐罪之过情而法之失经也。其要囚人数之多少。与其罪之轻重。情之虚实。详核而审克之。必已宿矣。何必出见。然后始知有罪人而为之惊且泣也。记禹之言者曰。尧舜之世。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寡人为君。人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此非禹之言也。假使禹有此言。是自谦也。谓有谦言则可。吾未闻有谦泣者也。禹之民若必各自为心。是则所谓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者也。禹承二帝都俞之谟。文命敷四海。声教迄四方。岂以圣人广荡无私之大德。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1L 页
心不然而言过谦。矫作无从之泣。示天下以伪哉。舜亦尝罪四凶。舜大圣。其谦德亦不损于禹也。舜之不视尧。自谦而不泣何也。以禹谓德不如尧舜而泣也。则未见罪人之前。禹之心常以为吾之德。如尧舜之德。吾之治。如尧舜之治。吾之民。如尧舜之民。惟以是自多也。及见罪人而后。始知其不如耳。安有圣人不自量己德。而遇事乃悟。遂至瞿然慊叹。若是之区区也。或曰。禹思有一夫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见罪人泣。诚无惑矣。此尤不达之论。使禹为一时化外强梗之徒。而泣不可已。则当九载治水之际。举天下之民而昏垫焉。禹于是时。必涕泣之不足而恸哭之。九载之内。无非涟如之日。必如是而后。为圣人之用心乎。夫子曰。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虽圣人在上。何能无刑狱也。故圣莫如尧舜。其鸿荒淳朴之俗。亦莫尚焉。尝制为典刑。五刑毕具。而著之于书。永为后世法。禹于此亦尝及见而参赞之矣。禹既传尧舜之心法。而受尧舜之天下。则方其出见囚也。不过以尧舜所制之典刑。绳之而已。何必不用其法而较其德。以至悲叹而不自禁也。若以禹谓真泣也。是禹有天下。而不胜其任。遂发妇人童子之情态已。吾知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2H 页
其必无是也。
伍员复雠论
能复父雠。非人子之盛也。乃人子之不幸也。今有人将杀其父。则其为子者。将为父图生乎。将待其死而快复其仇乎。楚将杀伍奢。奢之仲子曰员。平王使人召曰。来生尔父。不来杀之。员曰。去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遂奔吴。以吴兵入郢。掘楚平王墓。鞕之三百。太史公曰。员能弃小义雪大耻。非烈丈夫。孰能致此。余断之曰。员之所举者大。其罪亦加大焉。何者。知楚之必欲俱杀父子而不往。员能审其机矣。其惟智者欤。方使者捕执也。贯弓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员能脱其危矣。其惟膂力者欤。大举兵伐楚。五战至郢。逐其嗣王。发冢诛骨。员能树其所期立矣。其史迁所谓弃小义雪大耻之烈丈夫者欤。然方奢谏平王也。王内迷于秦女。外惑费无忌之谮。废逐太子建。奢以太子之太傅。乃敢极口力争。其取死必矣。员之知能审其机若彼。则于此时。何不亟谏其父。使不为激言危辞以远害也。奢方被囚。王使城父司马。往杀太子。既忍残虐其骨肉。则王之惑已痼。而杀奢之心。尤毕露可见矣。员之膂力能脱其危若彼。则于此时。何不窃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2L 页
负而逃。遵海滨而处。如孟氏所云也。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于陵水。鼓腹吹篪于吴市。至九年之久而后。始乃入郢。员之所期立诚难矣。向使员将为为父图生之道。则吾未知其难易。亦何如也。父死于人。虽使雠人糜粉至万死。不足以谢父之一死耳。员与其卒有烈丈夫之名。曷若无是而父子俱全也。平王召曰。来生尔父。员虽知往不足以全父命。然往者生之道也。以生之道。为父求生者。最为今日所急。而不幸俱死者。乃明日之事。则员于今日。当应召而往。乞代父命。庶几感悟其君。以冀幸其万一焉。乃不为是。臆以为彼将并杀我。徒知复雠快怨之为得。而不料益挑王之怒。以促其父死何也。且员之亡也。能期其必复其仇耶。累脱死间关至吴。五年而平王已死。员之计到此。乃左矣。及其怨无所施。则发其墓而鞕之。是足无恨于心耶。其后五年。员亦为吴太宰嚭所谮。赐剑而死。倘使被谮于未入郢之前。员终为忘亲偷生之人而止耳。何所取哉。且吾闻之。君父无间。忠孝一致。为员者。必雠其主而后。为烈丈夫乎。伍氏累世仕楚。至奢为太子太傅。以秦女之丑。而欲杀太子。则奢之死诚臣子职分之所当为。而员既奢之子。则及其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3H 页
父未死之前。当竭吾智力。思以全君臣之义。不可则死已。然则虽使员直刺平王。而脱其父命。亦未免为灭义之罪人。况俱灭恩义耶。终古以来。以直道死者何限。而未闻雠国而报者。亦未闻以不复父雠。讥其为子者。盖以君与父等也。或曰。如是员无可雠处乎。曰。当杀费无忌已。非无忌。奢何死焉。无忌纳尤物。滋君惑。谮杀忠良。员于无忌。不宜一日共天。当不返兵而讨之矣。不然则捐赀币以要剑客。一剑直入。可以脍其肝而食其肉。员之能事。若是而尽矣。终无一言归怨于无忌。直曰。我必复楚。必欲颠覆其父母之邦。殄灭我宗庙社稷而后已。是又何心哉。由此言之。虽谓之不孝不忠可也。
九世同居论
世之言睦亲者。必言张氏九世同居。九世而同居。诚难矣。亲兄弟同父母。未有不异其室者。况亲尽无服。几为路人乎。是盖其始一人之分也。厚树亲亲之义。而垂之其子孙。勿替而讲守之。至世代疏远。而敦爱如一日。是固求之终古而不可得者。其不为美事哉。虽然。使人欲效而行之。则亦未知其家法何如也。尝闻一渊不两蛟。一巢不两雄。一家不两尊。彼张氏之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3L 页
居室也。必有主家者一人。未知年长者为长乎。行尊者为长乎。为宗子者世主之乎。三者既不可并尊。则吾知长幼或不序矣。世次或不明矣。嫡统或不立矣。张氏其不居一于此乎。圣人之道。本乎人情。故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方众亲之同其鼎也。亦有疏厚之别于其间乎。若能各亲其亲。则是异情而同室者也。若无加厚于亲。则是不能爱由亲始者也。服始于衰。以至于无服。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而不相庆吊。此必然之势。而无如之何者也。无如之何者。非天理乎。圣人制礼。一循天理。故其服有隆杀焉。张氏之为服也。其亦不降于九世之亲耶。是必知其势之必然。而降而至于功缌之后矣。其为死者服则有隆杀。而为生者爱则无差等何也。吾闻张氏书百忍字。以对于帝。可见其为强心用力。而非出于人情之固然者矣。书曰作伪心劳而日拙。其用百分工夫于忍字上者。何其心之劳也。张氏亦尝为庙而祭之乎。必世祧其高祖以上之亲。而不祭远祖矣。必世分其伯叔兄弟之庙。而不享一庙矣。知其高祖以上之不可并祭。而在子孙则同其食。知其伯叔兄弟之不可同庙。而在子孙则共其室。分而至于涂人。而强与之一视。倘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4H 页
于张氏之心。必以其道为可贵。则是以其所贱者。待其所自出之祖。而反以所重者。待其疏亲也。彼恶得为得中之道哉。无已则异屋而同闬。死丧疾病饥寒。相恤如一室。至百世不改为得也。
顺胜论
人之生。其事胜天。其心顺天。事不胜天则死。心不顺天则亡。曷谓顺天。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是天理也。天伦也。天德也。人不循其理修其伦存其德。是逆也。逆而不顺。未有不亡其家者。曷谓胜天。天以雨润物。人不胜则病湿。天以风鼓物。人不胜则病痹。夏而不胜热则病暍。冬而不胜寒则病冻。为宫室衣服以胜之。非是死矣。山川草木。天所并包者。开凿之而山之天戕。障决之而水之天离。芟刈之而草之天绝。斩伐之而木之天夷。所食者五谷。而谷必种而后生。为耒耟以伤地脉。水则沟浍之。旱则浸灌之。有舟车也。天不能以险阻限之。有医药也。天不能以疾疫歼之。阴阳消息。极其幽窅也。为易象以言之。而天不得晦其理。日星推步。极其辽邈也。为历数以测之。而天不得藏其机。元会开辟之久。世代隆替之变。最茫然远也。为书契以详焉。凡此皆胜天者也。然则天之
活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4L 页
有人。若木之有蠹也。欲驱除而不可得耶。曰。非然也。指天而曰天者人也。天地万物之各得其名者。皆人为之。非人。天地都是一哑物。谁识其功用哉。天生人以自用。生万物以为人之用。用万物者。所以胜天。故天亦为人之所用。互资而为三才。不如是。向所谓五教者。亦不得以明之。其所胜天者。又所以顺天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