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x 页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03H 页
宗朱编[下]
朱子曰。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论任贤相杜私门。则立政之要也。择良吏轻赋役。则养民之要也。公选将帅。不由近习。则治军之要也。乐闻警戒。不喜导谀。则听言用人之要也。推此数端。馀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若徒言正心。而不足以识事物之要。或精覈事情。而特昧夫根本之归。则是腐儒迂阔之论。俗士功利之谈。皆不足与论当世之务矣。(大全。以下论治道。)
朱子上孝宗封事曰。今天下大势。如人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无一毛一发不受病者。臣不暇言。且以天下之大本。与今日之急务。为陛下言之。盖大本者。陛下之心。急务则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维。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者是也。
尝草奏疏言。讲学以正心。修身以齐家。远便嬖以近忠直。抑私恩以抗公道。明义理以绝神奸。择师傅以辅皇储。精选任以明体统。振纲纪以厉风俗。节财用以固邦本。修政
朱子曰。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论任贤相杜私门。则立政之要也。择良吏轻赋役。则养民之要也。公选将帅。不由近习。则治军之要也。乐闻警戒。不喜导谀。则听言用人之要也。推此数端。馀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若徒言正心。而不足以识事物之要。或精覈事情。而特昧夫根本之归。则是腐儒迂阔之论。俗士功利之谈。皆不足与论当世之务矣。(大全。以下论治道。)
朱子上孝宗封事曰。今天下大势。如人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无一毛一发不受病者。臣不暇言。且以天下之大本。与今日之急务。为陛下言之。盖大本者。陛下之心。急务则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维。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者是也。
尝草奏疏言。讲学以正心。修身以齐家。远便嬖以近忠直。抑私恩以抗公道。明义理以绝神奸。择师傅以辅皇储。精选任以明体统。振纲纪以厉风俗。节财用以固邦本。修政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03L 页
事以攘夷狄凡十事。以为光宗新政之助。而不果上。
上孝宗疏曰。四海利病。系斯民之休戚。斯民休戚。系守令之贤否。监司者。守令之纲。朝廷者。监司之本。欲斯民之得其所本原之地。亦在朝廷而已。
又曰。天下之事。有本有末。正其本者。虽若迂缓。而实易为力。救其末者。虽若切至。而实难为功。是以昔之善论事者。必深明夫本末之所在而先正其本。本正则末之不治。非所忧矣。(语类下同)
又曰。天下事。须是人主晓得通透了。自要去做方得。如一事。八分是人主要做。只有一二分是为宰相了做。亦做不得。(以上统论治道)
又上封事曰。臣闻天下之事。其本在于一人。而一人之身其主在于一心。故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则天下之事无有不邪。如表端而影直。源浊而流污。其理有必然者。是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莫不一以正心为本。然本心之善。其体甚微。而利欲之攻。不胜其众。苟非讲学之功有以开明其明。而不迷于是非邪正之所在。又必信其理之在我。而不可须臾离焉。则亦何以得此心之正。胜利欲之私。而应事物无穷之变乎。然所谓学则有邪正之别焉。味圣贤之言。以求义理之当。察
上孝宗疏曰。四海利病。系斯民之休戚。斯民休戚。系守令之贤否。监司者。守令之纲。朝廷者。监司之本。欲斯民之得其所本原之地。亦在朝廷而已。
又曰。天下之事。有本有末。正其本者。虽若迂缓。而实易为力。救其末者。虽若切至。而实难为功。是以昔之善论事者。必深明夫本末之所在而先正其本。本正则末之不治。非所忧矣。(语类下同)
又曰。天下事。须是人主晓得通透了。自要去做方得。如一事。八分是人主要做。只有一二分是为宰相了做。亦做不得。(以上统论治道)
又上封事曰。臣闻天下之事。其本在于一人。而一人之身其主在于一心。故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则天下之事无有不邪。如表端而影直。源浊而流污。其理有必然者。是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莫不一以正心为本。然本心之善。其体甚微。而利欲之攻。不胜其众。苟非讲学之功有以开明其明。而不迷于是非邪正之所在。又必信其理之在我。而不可须臾离焉。则亦何以得此心之正。胜利欲之私。而应事物无穷之变乎。然所谓学则有邪正之别焉。味圣贤之言。以求义理之当。察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04H 页
古今之变。以验得失之机。而必反之身。以践其实者。学之正也。涉猎记诵而以杂博相高。割裂装缀而以华靡相胜。反之身无实。措之事则无当者。学之邪也。学之正而心有不正者鲜矣。学之邪而心有不邪者亦鲜矣。故讲学虽所以为正心之要。而学之邪正。其系于所行之得失。而不可不审者又如此。易曰。正其本。万事理。差之毫釐。缪以千里。惟圣明之留意。则天下幸甚。(以上。论讲学正心。)
又曰。天子至尊无上。其居处则内有六寝六宫。外有三朝(外朝。在库门之外。治朝。在路门之外。内朝。在路门之内。亦曰燕朝也。)五门。(路应雉库皋。由内而外。路门。亦曰毕门。)其嫔御侍卫饮食衣服货贿之官。皆领于冢宰。其冕弁车旗宗祝巫史卜筮瞽侑之官。皆领于宗伯。有师以道之教训。有傅以传其德义。有保以保其身体。有师氏。以美诏之。有保氏。以谏其恶。前有疑。后有丞。左有辅。右有弼。其侍御仆从。罔非正人。以朝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在舆有旅贲之规。(旅贲。勇士。掌执戈楯。夹车而趍。)位宁有官师之典。(门屏之间。谓之宁。)倚几有训诵之谏。(工师所诵之谏。书之于几也。)居寝有亵御之箴。(亵。近也。)临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工师之诵。史为书。(太史君举则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旅。陈也。陈其货物。以示时所贵尚。)百工献艺。(献其技艺。以论政事。)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其书春秋尚书有存者。)御瞽几声之
又曰。天子至尊无上。其居处则内有六寝六宫。外有三朝(外朝。在库门之外。治朝。在路门之外。内朝。在路门之内。亦曰燕朝也。)五门。(路应雉库皋。由内而外。路门。亦曰毕门。)其嫔御侍卫饮食衣服货贿之官。皆领于冢宰。其冕弁车旗宗祝巫史卜筮瞽侑之官。皆领于宗伯。有师以道之教训。有傅以传其德义。有保以保其身体。有师氏。以美诏之。有保氏。以谏其恶。前有疑。后有丞。左有辅。右有弼。其侍御仆从。罔非正人。以朝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在舆有旅贲之规。(旅贲。勇士。掌执戈楯。夹车而趍。)位宁有官师之典。(门屏之间。谓之宁。)倚几有训诵之谏。(工师所诵之谏。书之于几也。)居寝有亵御之箴。(亵。近也。)临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工师之诵。史为书。(太史君举则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旅。陈也。陈其货物。以示时所贵尚。)百工献艺。(献其技艺。以论政事。)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其书春秋尚书有存者。)御瞽几声之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04L 页
上下。(几。犹察其乐。)不幸而至于有过。则又有争臣七人。面列廷争以正救之。盖所以养之之备。至于如此。是以恭己南面。中心无为。以守至正。而貌之恭。足以作肃。言之从。足以作乂。视之明。足以作哲。听之聪。足以作谋。思之睿。足以作圣。然后能以八柄(周礼太宰。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祝以驭其富。三曰。子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五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贪。七曰。废以驭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御群臣。八统(周礼太宰。以八统诏王驭万民。一曰。亲亲。二曰。敬故。三曰。进贤。四曰。使能。五曰。保庸。六曰。尊贵。七曰。达吏。八曰。礼宾。)御万民。而赏无不庆。刑无不威。远无不至。迩无不服。傅说所谓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群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武王所谓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所谓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箕子所谓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董子所谓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者。正谓此也。
又曰。一念之萌则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为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扩之。而不使其少有壅阏。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而不使其少有凝滞。推而至于言语动静。用人处事之际。无不以是裁之。知其为是而行之。则行之惟恐其不力。而不当忧其力之过也。知其为非而去之。则去之惟
又曰。一念之萌则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为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扩之。而不使其少有壅阏。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而不使其少有凝滞。推而至于言语动静。用人处事之际。无不以是裁之。知其为是而行之。则行之惟恐其不力。而不当忧其力之过也。知其为非而去之。则去之惟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05H 页
恐邪不果。而不当忧其果之甚也。知其为贤而用之。则任之惟恐其不专。聚之惟恐其不众。而不当忧其为党也。知其为不肖而退之。则退之惟恐其不速。去之惟恐其不尽。而不当忧其有偏也。如此则圣心洞然。中外融彻。无一毫之私欲。得以介乎其间。而天下之事。将惟陛下之所欲为。无不如志矣。
先生知上(宁宗)有意于学。遂以劄子勉上进德。其略言。愿陛下日用之间。语嘿动静。必求于心以为之本。而于玩经观史。亲近儒学。已用力处益用力焉。数召大臣。切劘治道。俾陈今日要务。略如仁祖开天章阁故事。至于群臣进对。亦赐温颜。反覆询访。以求政事之得失。民情之休戚。而又因以察其人才之邪正长短。庶于天下之事。各得其理。(行状)
上孝宗封事曰。此心既正。则视明听聪。周旋中礼而身无不正。是以所行无过不及而能执其中。虽以天下之大。而无一人不归吾之仁者。然邪正之验著于外者。莫先于家人。而次及于左右。然后有以达于朝廷。而及于天下焉。若宫闱之内。端庄齐肃。后妃有关雎之德。后宫无盛色之讥。贯鱼顺序。而无一人敢恃恩私。以乱典常。纳贿赂而行请谒。此则家之正也。退朝之后。从容燕息。贵戚近臣。携仆奄尹。陪侍左右。各恭其职。而上惮不恶之严。下谨戴盆之戒。
先生知上(宁宗)有意于学。遂以劄子勉上进德。其略言。愿陛下日用之间。语嘿动静。必求于心以为之本。而于玩经观史。亲近儒学。已用力处益用力焉。数召大臣。切劘治道。俾陈今日要务。略如仁祖开天章阁故事。至于群臣进对。亦赐温颜。反覆询访。以求政事之得失。民情之休戚。而又因以察其人才之邪正长短。庶于天下之事。各得其理。(行状)
上孝宗封事曰。此心既正。则视明听聪。周旋中礼而身无不正。是以所行无过不及而能执其中。虽以天下之大。而无一人不归吾之仁者。然邪正之验著于外者。莫先于家人。而次及于左右。然后有以达于朝廷。而及于天下焉。若宫闱之内。端庄齐肃。后妃有关雎之德。后宫无盛色之讥。贯鱼顺序。而无一人敢恃恩私。以乱典常。纳贿赂而行请谒。此则家之正也。退朝之后。从容燕息。贵戚近臣。携仆奄尹。陪侍左右。各恭其职。而上惮不恶之严。下谨戴盆之戒。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05L 页
无一人敢通内外窃威福。招权市宠。以紊朝廷。此则左右之正也。内自禁省。外彻朝廷。二者之间。洞然无毫发私邪之间。然后发号施令。群听不疑。进贤退奸。众志咸服。纪纲得以振而无侵挠之患。政事得以修而无阿私之失。此所以朝廷百官六军万民。无敢不出于正而治道毕也。(以上。论正心以正朝廷百官万民。)
又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故人主之家齐则天下无不治。人主之家不齐则未有能治其天下者也。是以三代之盛。圣贤之君。能修其政者。莫不本于齐家。盖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而夫妇之别严者。家之齐也。妻齐体于上。妾接承于下。而嫡庶之分定者。家之齐也。采有德。戒声色。近严敬。远技能者。家之齐也。内言不出。外言不入。苞苴不达。请谒不行者。家之齐也。然闺门之内。恩常掩义。是以虽以英雄之材。尚有困于酒食。溺于情爱。而不能自克者。苟非正心修身。动由礼义。使之有以服吾之德。畏吾之威。则亦何以正其宫壸。检其姻戚。而防祸乱之萌哉。书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传曰。福之兴。莫不本乎室家。道之衰。莫不始乎梱内。(以上。论修身齐家。)
又曰。贾谊作保傅传。其言有曰。天下之命。系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太
又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故人主之家齐则天下无不治。人主之家不齐则未有能治其天下者也。是以三代之盛。圣贤之君。能修其政者。莫不本于齐家。盖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而夫妇之别严者。家之齐也。妻齐体于上。妾接承于下。而嫡庶之分定者。家之齐也。采有德。戒声色。近严敬。远技能者。家之齐也。内言不出。外言不入。苞苴不达。请谒不行者。家之齐也。然闺门之内。恩常掩义。是以虽以英雄之材。尚有困于酒食。溺于情爱。而不能自克者。苟非正心修身。动由礼义。使之有以服吾之德。畏吾之威。则亦何以正其宫壸。检其姻戚。而防祸乱之萌哉。书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传曰。福之兴。莫不本乎室家。道之衰。莫不始乎梱内。(以上。论修身齐家。)
又曰。贾谊作保傅传。其言有曰。天下之命。系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太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06H 页
子正而天下定矣。此天下之至言。万世不可易之正论也。至论所以教谕之方。则必以孝仁礼义为本。而其条目之详。则至于容貌词气之微。衣服器用之细。纤悉曲折。皆有法度。一有过失则史书之策。宰撤其膳。而又必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瞽诗史书。工诵箴谏。士传民语。必使至于化与心成。中道若性而犹不敢怠焉。其选左右之法。则有三公之尊。有三少之亲。有道有充。有弼有承。上之必得周公太公召公史佚之流。乃胜其任。下之犹必取于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不幸一有邪人厕乎其间。则必逐而去之。是以太子朝夕所与。居处出入。左右前后。无非正人。而未尝见一恶行。此三代之君所以有道之长。至于累数百年。而不失其天下也。当谊之时。固已病于此法之不备。然考孝昭之诏。则犹知诵习谊之所言。而有以不忘乎先王之意。降而及于近世。则帝王所以教子之法。益疏略矣。盖其所以教者。不过记诵书札之工。而未尝开以仁孝礼义之习。至于容貌词气。衣服器用。则虽极于邪侈。而未尝有以裁之也。寮属具员而无保傅之严。讲读备礼而无箴规之益。至于朝夕所与出入居处而亲密无间者。则不过宦官近习扫除趍走之流而已。夫以帝王之世。当传付之统。上有宗庙社稷之重。下有四海烝民之生。前有祖宗垂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06L 页
创之艰。后有子孙长久之计。而所以辅养之具。疏略如此。是犹家有明月之珠。夜光之璧。而委之衢路之侧。盗贼之冲也。岂不危哉。(以上论辅皇储)
朱子封事曰。天下之治。固出于一人。而天下之事则有非一人所能独任者。是以人君既正其心。诚其意于堂阼之上。窔奥之中。而必深求天下敦厚诚实。刚明公正之贤。以为辅相。使之博选士大夫之聪明达理。直谅敢言忠信廉节。足以有为有守者。随其器能。置之列位。使之交修众职。以上辅君德。下固邦本。而左右私亵使令之贱。无得以奸其间者。有功则久其任。不称则更求贤者而易之。盖其人可退而其位不可以苟充。其人可废而其任不可以轻夺。此天理之当然而不可易者也。人君察于此理。而不敢以一毫私意。凿于其间。则其心廓然大公。俨然至正。泰然行其所无事。而坐受百官众职之成功。一或反是。则为人欲私意之病。其偏党反侧。黯闇猜嫌。固日扰扰乎方寸之间。而奸伪谗慝。䕺脞眩瞀。又将有不可胜言者。此亦理之必然也。
又曰。伏节死义之士。当平居无事之时。诚若无所用者。然古之人君。所以必汲汲以求之者。盖以如此之人。临患乱而能外死生。则其在平世。必能轻爵禄。临患乱而能尽忠
朱子封事曰。天下之治。固出于一人。而天下之事则有非一人所能独任者。是以人君既正其心。诚其意于堂阼之上。窔奥之中。而必深求天下敦厚诚实。刚明公正之贤。以为辅相。使之博选士大夫之聪明达理。直谅敢言忠信廉节。足以有为有守者。随其器能。置之列位。使之交修众职。以上辅君德。下固邦本。而左右私亵使令之贱。无得以奸其间者。有功则久其任。不称则更求贤者而易之。盖其人可退而其位不可以苟充。其人可废而其任不可以轻夺。此天理之当然而不可易者也。人君察于此理。而不敢以一毫私意。凿于其间。则其心廓然大公。俨然至正。泰然行其所无事。而坐受百官众职之成功。一或反是。则为人欲私意之病。其偏党反侧。黯闇猜嫌。固日扰扰乎方寸之间。而奸伪谗慝。䕺脞眩瞀。又将有不可胜言者。此亦理之必然也。
又曰。伏节死义之士。当平居无事之时。诚若无所用者。然古之人君。所以必汲汲以求之者。盖以如此之人。临患乱而能外死生。则其在平世。必能轻爵禄。临患乱而能尽忠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07H 页
节。则其在平世。必不能诡随。平日无事之时。得而用之。则君心正于上。风俗美于下。足以逆折奸萌。潜消祸本自然不至。真有伏节死义之事。非谓必知后日当有变故。而预蓄此人以拟之也。惟其平日自恃安宁。便谓此等人材。必无所用。而专取一种无道理无学识。重爵禄轻名义之人。以为不务矫激而尊宠之。是以纲纪日坏。风俗日偷。非常之祸。伏于冥冥之中。而一旦发于意虑之所不及。平日所用之人。交臂降叛。而无一人可同患难。然后前日摈弃流落之人。始复不幸。而著其忠义之节。以天宝之难观之。其将相贵戚近幸之臣。皆已顿颡贼庭。而起兵讨贼。卒至于杀身湛族而不悔如巡远杲卿之流。则远方下邑人主不识其面目之人也。使明皇早得巡等而用之。岂不能销患于未萌。巡等早见用于明皇。又何至真为伏节死义之举哉。(以上论用人)
又曰。人主以论相为职。宰相以正君为职。二者各得其职。然后体统正而朝廷尊。天下之政必出于一而无多门之弊。苟当论相者。求其适己而不求其正己。取其可爱而不取其可畏。则人主失其职矣。当正君者。不以献可替否为事。而以趍和承意为能。不以经世宰物为心。而以容身固宠为术。则宰相失其职矣。二者交失其职。是以体统不正。
又曰。人主以论相为职。宰相以正君为职。二者各得其职。然后体统正而朝廷尊。天下之政必出于一而无多门之弊。苟当论相者。求其适己而不求其正己。取其可爱而不取其可畏。则人主失其职矣。当正君者。不以献可替否为事。而以趍和承意为能。不以经世宰物为心。而以容身固宠为术。则宰相失其职矣。二者交失其职。是以体统不正。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07L 页
纲纪不立。而左右近习。皆得以窃弄威权。卖官鬻狱。使政体日乱。国势日卑。虽有非常之祸。伏于冥冥之中。而上恬下嬉。亦莫知以为虑者。是可不察其所以然者。而反之以汰其所已用。而审其所将用者乎。选之以其能正己而可畏。则必有以得自重之士。而吾所以任之不得不重。任之既重。则彼得以尽其献可替否之志。而行其经世宰物之心。而又公选天下直谅敢言之士。使为台谏给舍。以参其议论。使吾腹心耳目之寄。常在于贤士大夫。而不在群小。陟罚臧否之柄。常在于廊庙。而不出于私门。如此而主威不立。国势不强。纲维不举。刑政不清。民力不裕。军政不修者。吾不信也。书曰。成王畏相。语曰。和臣不忠。且以唐太宗之聪明英特。号为身兼将相。然犹必使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施行。盖谓理势之当然。有不可得而易者。(大全。以上。论任贤相。)
朱子封事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故王者奉三无私。以劳于天下。则兼临博爱。廓然大公。而天下之人。莫不心悦而诚服。傥于其间。复以新旧而为亲疏。则其偏党之情。褊狭之度。固已使人憪然。有不服之心。而其好恶取舍。又必不能中于义理。而甚则至于沮谋败国妨德乱政。而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以上。论杜私门。)
朱子封事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故王者奉三无私。以劳于天下。则兼临博爱。廓然大公。而天下之人。莫不心悦而诚服。傥于其间。复以新旧而为亲疏。则其偏党之情。褊狭之度。固已使人憪然。有不服之心。而其好恶取舍。又必不能中于义理。而甚则至于沮谋败国妨德乱政。而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以上。论杜私门。)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08H 页
又曰。四海之广。兆民至众。人各有意。欲行其私而善为治者。乃能总摄而整齐之。使之各循其理。而莫敢不如吾志之所欲者。则以先有纲纪以持之于上。而后有风俗以驱之于下也。何谓纲纪。卞贤否以定上下之分。核功罪以公赏罚之施也。何谓风俗。使人皆知善之可慕而必为。皆知不善之可羞而必去也。然纲纪之所以振。则以宰执秉持而不敢失。台谏补察而无所私。人主又以其大公至正之心。恭己于上而照临之。是以贤者必上。不肖者必下。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刑。而万事之统。无所阙也。纲纪既振。则天下之人。自将各自矜奋。更相劝勉。以去恶而从善。盖不待黜陟刑赏。一一加于其身。而礼义之风。廉耻之俗。已丕变矣。惟至公之道。不行于上。是以宰执台谏。有不得人。黜陟刑赏。多出私意。而天下之俗。遂至于靡然。不知名节行检之可贵。而惟阿谀软熟奔竞交结之为务。一有端言正色于其间。则群讥众排。必使无所容于斯世而后已。此其形势如将倾之屋。轮奂丹雘。虽未觉其有变于外。而材木之心。已皆蠹朽腐烂。而不可复支持矣。苟非断自圣志洒濯其心。而有以大警饬之。使小大之臣。各举其职。以明黜陟。以信刑赏。则何以振已颓之纲纪。而厉已坏之风俗乎。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贾谊尝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08L 页
为汉文诵之曰。使管子而愚人也则可。使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二子之言。明白深切。非虚语者。又曰。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纪纲有所系而立。君子不能以自正。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以正。(以上论振纪纲)
朱子曰。天下岂有兼行正道邪术。杂用君子小人。而可以有为者。
又曰。自古君子小人。杂居并用。非此胜彼。即彼胜此。无有两相疑而终不决者。此必然之理也。故虽举朝皆君子。而但有一二小人。杂于百执事之间。投隙抵巇。已足为患。况居侍从之列乎。况居丞弼之任。而潜植私党。布满要津者乎。
朱子封事曰。臣闻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故贾谊之言曰。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犹生长于齐之地。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无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是以古之圣贤。欲修身以治人者。必远便嬖以近忠直。盖君子小人。知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小人进则君子必退。君子亲则小人必疏。未有可以兼收并蓄而不相害者也。能审乎此。以正取舍。
朱子曰。天下岂有兼行正道邪术。杂用君子小人。而可以有为者。
又曰。自古君子小人。杂居并用。非此胜彼。即彼胜此。无有两相疑而终不决者。此必然之理也。故虽举朝皆君子。而但有一二小人。杂于百执事之间。投隙抵巇。已足为患。况居侍从之列乎。况居丞弼之任。而潜植私党。布满要津者乎。
朱子封事曰。臣闻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故贾谊之言曰。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犹生长于齐之地。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无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是以古之圣贤。欲修身以治人者。必远便嬖以近忠直。盖君子小人。知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小人进则君子必退。君子亲则小人必疏。未有可以兼收并蓄而不相害者也。能审乎此。以正取舍。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09H 页
则其见闻之益。薰陶之助。所以谨邪僻之防。安义理之习者。自不能已。而其举措刑赏。所以施于外者。必无偏陂之失。一有不审。则不惟其妄行请托。窃弄威权。有以害吾之政事。而其导谀薰染。使人不自知觉。而与之俱化。则其害吾之本心正性。又有不可胜言者。苟非心正身修。有以灼见其情状。如臭恶之可恶。则亦何以远之而来忠直之士。望德业之成乎。诸葛亮有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本朝程颐进言于朝。以为人主当使一日之中。亲贤士大夫之时多。亲宦官宫妾之时少。则可以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此皆切至之言也。然后主不能用亮之言。故卒以黄皓陈秖而亡其国。元祐大臣。不能白用颐说。故绍圣元符之祸。至今言之。犹可哀痛。惟圣明之留意。则天下幸甚。(以上论亲君子远小人)
朱子曰。古之大臣。以其一身任天下之重。非以其一耳目之聪明。一手足之勤力。为能周天下之事也。其所赖以共正君心。同断国论。必有待于众贤之助焉。是以君子将以其身任此责者。必咨询访问。取之于无事之时。而参伍校量。用之于有事之日。盖方其责之必加于己而未及也。无旦暮仓卒之顷。则其观之得以久。无利害纷挐之惑。则其察之得以精。诚心素著则其得之多。岁引月长则其蓄之
朱子曰。古之大臣。以其一身任天下之重。非以其一耳目之聪明。一手足之勤力。为能周天下之事也。其所赖以共正君心。同断国论。必有待于众贤之助焉。是以君子将以其身任此责者。必咨询访问。取之于无事之时。而参伍校量。用之于有事之日。盖方其责之必加于己而未及也。无旦暮仓卒之顷。则其观之得以久。无利害纷挐之惑。则其察之得以精。诚心素著则其得之多。岁引月长则其蓄之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09L 页
富。自重者无所嫌而敢进。则无幽隐之不尽。欲进者无所为而不来。则无巧伪之乱真。久且精。故有以知其短长之实而不差。多且富。故有以使其更迭。为用而不竭。幽隐毕达则谠言日闻而吾德修。取舍不眩。则望实日隆而士心附。此古之君子所以成尊主庇民之功于一时。而其遗风馀韵。犹有称思于后世者也。
又曰。天下之事。决非一人之聪明才力所能独运。是以古之君子。虽其德业智谋足以有为。而未尝不博求人才以自裨益。方其未用而收寘门墙。劝奖成就已不胜其众。是以至于当用之日。推挽成就。布之列位而无事之不成也。
又曰。古之君子。有志于天下者。莫不以致天下之贤为急。而其所以急于求贤者。非欲使之缀缉言语誉道功德。以为一时观听之义而已。盖将以广其见闻之所不及。思虑之所不至。且虑夫处己接物之间。或有未尽善者。而将使之有以正之也。是以其求之不得不博。其礼之不得不厚。其待之不得不诚。必使天下之贤识与不识。莫不乐自致于吾前。以补吾过。然后吾之德业。得以无愧乎隐微。而浸极乎光大耳。
或问如何尽得知天下之贤。曰。只消用一个好人作相。自然推排出来。有一好人作台谏。不好人。自住不得。
又曰。天下之事。决非一人之聪明才力所能独运。是以古之君子。虽其德业智谋足以有为。而未尝不博求人才以自裨益。方其未用而收寘门墙。劝奖成就已不胜其众。是以至于当用之日。推挽成就。布之列位而无事之不成也。
又曰。古之君子。有志于天下者。莫不以致天下之贤为急。而其所以急于求贤者。非欲使之缀缉言语誉道功德。以为一时观听之义而已。盖将以广其见闻之所不及。思虑之所不至。且虑夫处己接物之间。或有未尽善者。而将使之有以正之也。是以其求之不得不博。其礼之不得不厚。其待之不得不诚。必使天下之贤识与不识。莫不乐自致于吾前。以补吾过。然后吾之德业。得以无愧乎隐微。而浸极乎光大耳。
或问如何尽得知天下之贤。曰。只消用一个好人作相。自然推排出来。有一好人作台谏。不好人。自住不得。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0H 页
(上论求贤)
朱子学校贡举私议曰。古者学校选举之法。始于乡党而达于国都。教之以德行道艺。而兴其贤者能者。盖其所以居之者无异处。所以官之者无异术。所以取之者无异路。是以士有定志而无外慕。蚤夜孜孜。唯惧德业之不修。而不忧爵禄之不至。夫子所谓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孟子所谓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盖谓此也。若夫三代之教。艺为最下。然皆犹有实用而不可阙。其为法制之密。又足以为治心养气之助。而进于道德之归。此古之为法所以能成人材而厚风俗。济世务而兴太平也。今之为法不然。虽有乡举。而其取人之额不均。又设太学利诱之。一涂监试漕试附试。作冒进之捷径。以启其奔趍流浪之意。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其弊。则其所谓空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材日衰。风俗日薄。朝廷州县。每有一事之可疑。则公卿大夫官人百吏。愕眙相顾而不知所出。是亦可验其为教之得失矣。而议者不知其病源之所在。反以程试文字之不工为患。而唱为混补之说以益其弊。或者知其不可。又欲斟酌举行。崇宁州县三舍之法。而使岁贡选士于太学。其说虽若贤于混补之云。然果行
朱子学校贡举私议曰。古者学校选举之法。始于乡党而达于国都。教之以德行道艺。而兴其贤者能者。盖其所以居之者无异处。所以官之者无异术。所以取之者无异路。是以士有定志而无外慕。蚤夜孜孜。唯惧德业之不修。而不忧爵禄之不至。夫子所谓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孟子所谓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盖谓此也。若夫三代之教。艺为最下。然皆犹有实用而不可阙。其为法制之密。又足以为治心养气之助。而进于道德之归。此古之为法所以能成人材而厚风俗。济世务而兴太平也。今之为法不然。虽有乡举。而其取人之额不均。又设太学利诱之。一涂监试漕试附试。作冒进之捷径。以启其奔趍流浪之意。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其弊。则其所谓空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材日衰。风俗日薄。朝廷州县。每有一事之可疑。则公卿大夫官人百吏。愕眙相顾而不知所出。是亦可验其为教之得失矣。而议者不知其病源之所在。反以程试文字之不工为患。而唱为混补之说以益其弊。或者知其不可。又欲斟酌举行。崇宁州县三舍之法。而使岁贡选士于太学。其说虽若贤于混补之云。然果行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0L 页
此。则士之求入乎州学者必众。而今州郡之学。钱粮有限。将广其额。则食不足。将仍其旧。则其势之偏选之艰而涂之狭。又将有甚于前日之解额少而无所容也。正使有以处之。然使游于其间者。校计得失于朝暮锱铢之间。不得宁息。是又不惟无益。而损莫大焉。亦非计之得也。盖尝思之。必欲乘时改制。以渐复先王之旧。而善今日之俗。则必如明道先生熙宁之议。然后可以大正其本而尽革其末流之弊。如曰未暇。则莫若且均诸州之解额。以定其志。立德行之科。以厚其本。罢去词赋。而分诸经子史时务之年。以齐其业。又使治经者。必守家法。命题者。必依章句。答义者。必通贯经文。条举众说。而断以己意。学校则遴选实有道德之人。使专教导。以来实学之士。裁减解额。舍选谬滥之恩。以塞利诱之涂。至于制科词科武举之属。亦皆究其利病而颇更其制。则有定志而无奔竞之风。有实行而无空言之弊。有实学而无不可用之材矣。(大全)
李敬子问。燔谓后世人才不振。士风不美。在于科举之法。然使便用明道宾兴之论。伊川看详之制。则今之仕学校者。皆由科举而出。亦岂能处变而至道哉。朱子曰。明道所言始终本末。次序甚明。伊川立法。姑以为之兆耳。然欲变今而从古。亦不过从此规模以渐为之。其初
李敬子问。燔谓后世人才不振。士风不美。在于科举之法。然使便用明道宾兴之论。伊川看详之制。则今之仕学校者。皆由科举而出。亦岂能处变而至道哉。朱子曰。明道所言始终本末。次序甚明。伊川立法。姑以为之兆耳。然欲变今而从古。亦不过从此规模以渐为之。其初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1H 页
不能不费力矫揉。久之成熟。则自然丕变矣。
朱子称周宣干。有一言极好。朝廷若要恢复中原。须要罢三十年科举始得。看来科举空言。真无益于事。徒坏学者心术。丧学者精神。不如实选人才。人有所感激济得事。(五子近思录)
古者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其民。由家及国。大小有序。使其民无不入乎其中而受学焉。而其所以教之之具。则皆因其天赋之秉彝。而为之品节。以开导而劝勉之。使其明诸心修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乎君臣上下。人民事物之际。必无不尽其分焉者。及其学之既成。则又与其贤且能者。置之列位。是以当是之时。理义休明。风俗醇厚。而公卿大夫列士之选。无不得其人焉。此先王学校之官。所以为政事之本。道德之归。而不可以一日废焉者也。至于后世。学校之设。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弊。人材日衰。虽汉,唐之盛隆而无以彷佛乎三代之叔季。然犹莫有察其所以然者。顾遂以学校为虚文。而无所与于道德政理之实。于是为士者。求道于老子释氏之门。为吏者。责治乎簿书期会之最。盖学校之仅
朱子称周宣干。有一言极好。朝廷若要恢复中原。须要罢三十年科举始得。看来科举空言。真无益于事。徒坏学者心术。丧学者精神。不如实选人才。人有所感激济得事。(五子近思录)
古者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其民。由家及国。大小有序。使其民无不入乎其中而受学焉。而其所以教之之具。则皆因其天赋之秉彝。而为之品节。以开导而劝勉之。使其明诸心修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乎君臣上下。人民事物之际。必无不尽其分焉者。及其学之既成。则又与其贤且能者。置之列位。是以当是之时。理义休明。风俗醇厚。而公卿大夫列士之选。无不得其人焉。此先王学校之官。所以为政事之本。道德之归。而不可以一日废焉者也。至于后世。学校之设。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弊。人材日衰。虽汉,唐之盛隆而无以彷佛乎三代之叔季。然犹莫有察其所以然者。顾遂以学校为虚文。而无所与于道德政理之实。于是为士者。求道于老子释氏之门。为吏者。责治乎簿书期会之最。盖学校之仅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1L 页
存而不至于遂废者。亦无几耳。
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夫礼义不足以悦其心。而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是犹决湍水。注之千仞之壑。而徐翳萧苇。以捍其冲流也。亦必不胜矣。(以上论教选)
朱子曰。吕与叔欲奏。立四科取士。曰德行。曰明经。曰政事。曰文学。德行则待州县举荐。下三科。却许人投牒自试。某看来。政事则如试法律等及行移判决事。又定为试辟。未试则以事投之一年。看其如何。辟则令所属长官举辟。器远云这也只是法。曰固是法。也待人而行。然这却法意详尽。如今科举。直是法先不是了。今来欲教吏部与二三郎官。尽识得天下官之贤否。定是了不得这事。(语类以上论取士。)
朱子曰。先圣之言治国。而有节用爱人之说。盖国家财用。皆出于民。如有不节而用度有阙。则横赋暴敛。必将有及于民者。虽有爱人之心。而民不被其泽矣。是以将爱人者。必先节用。此不易之理也。(封事以上论节用)
问。横渠谓世之病井田难行者。以亟夺富人之田为辞。然处之有术。期以数年。不刑一人而可复。不审井议之行于今。果如何。朱子曰。讲学时且恁讲。若欲行之。须有机会。经大乱之后。天下无人。田尽归官。方可给与民。如唐口分世
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夫礼义不足以悦其心。而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是犹决湍水。注之千仞之壑。而徐翳萧苇。以捍其冲流也。亦必不胜矣。(以上论教选)
朱子曰。吕与叔欲奏。立四科取士。曰德行。曰明经。曰政事。曰文学。德行则待州县举荐。下三科。却许人投牒自试。某看来。政事则如试法律等及行移判决事。又定为试辟。未试则以事投之一年。看其如何。辟则令所属长官举辟。器远云这也只是法。曰固是法。也待人而行。然这却法意详尽。如今科举。直是法先不是了。今来欲教吏部与二三郎官。尽识得天下官之贤否。定是了不得这事。(语类以上论取士。)
朱子曰。先圣之言治国。而有节用爱人之说。盖国家财用。皆出于民。如有不节而用度有阙。则横赋暴敛。必将有及于民者。虽有爱人之心。而民不被其泽矣。是以将爱人者。必先节用。此不易之理也。(封事以上论节用)
问。横渠谓世之病井田难行者。以亟夺富人之田为辞。然处之有术。期以数年。不刑一人而可复。不审井议之行于今。果如何。朱子曰。讲学时且恁讲。若欲行之。须有机会。经大乱之后。天下无人。田尽归官。方可给与民。如唐口分世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2H 页
业。是从魏晋积乱之极。至元魏及北齐后周。乘此机方做得。荀悦汉纪一段。正说此意甚好。平世则诚难行。(语类以下论田赋)
朱子井田类说曰。汉文帝十三年六月。除田租。荀氏论曰。古者什一而税。以为天下之中正也。今汉民或百一而税。可谓鲜矣。然豪强富人。占田逾侈。输其赋太半。官收百一之税。民收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是上惠不通。威福分于豪强也。今不正其本而务除租税。适足以资富强。夫土地者。天下之大本也。春秋之意。诸侯不得专封。大夫不得专地。今豪民占田。或至数百千顷。富过王侯。是自专封也。买卖由己。是自专其地也。孝武时。董仲舒尝言宜限民占田。至哀帝时。乃限民占田。不得过三十顷。虽有其制。卒不得施。然三十顷。有不平矣。且夫井田之制。宜于民众之时。地广民稀。勿为可也。然欲废之于寡。立之于众。土地既富。列在豪强。卒以规之。并起怨心。则生纷乱。制度难行。由是观之。若高帝初定天下。及光武中兴之后。民人稀少。立之易矣。就未悉备井田之法。宜以口数占田。为立科限。民得耕种。不得买卖。以赡贫弱。以防兼并。且为制度张本。不亦宜乎。虽古今异制。损益随时。然纲纪大略。其致一也。本志曰。古者建步立亩。六尺为步。步
朱子井田类说曰。汉文帝十三年六月。除田租。荀氏论曰。古者什一而税。以为天下之中正也。今汉民或百一而税。可谓鲜矣。然豪强富人。占田逾侈。输其赋太半。官收百一之税。民收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是上惠不通。威福分于豪强也。今不正其本而务除租税。适足以资富强。夫土地者。天下之大本也。春秋之意。诸侯不得专封。大夫不得专地。今豪民占田。或至数百千顷。富过王侯。是自专封也。买卖由己。是自专其地也。孝武时。董仲舒尝言宜限民占田。至哀帝时。乃限民占田。不得过三十顷。虽有其制。卒不得施。然三十顷。有不平矣。且夫井田之制。宜于民众之时。地广民稀。勿为可也。然欲废之于寡。立之于众。土地既富。列在豪强。卒以规之。并起怨心。则生纷乱。制度难行。由是观之。若高帝初定天下。及光武中兴之后。民人稀少。立之易矣。就未悉备井田之法。宜以口数占田。为立科限。民得耕种。不得买卖。以赡贫弱。以防兼并。且为制度张本。不亦宜乎。虽古今异制。损益随时。然纲纪大略。其致一也。本志曰。古者建步立亩。六尺为步。步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2L 页
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一夫一妇。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馀二十亩。以为庐舍。出入相交。伫(班志作守)望相接。疾病相救。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更耕之。换易其处。(何休曰。司空谨别田之高下善恶。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肥饶不得。独乐硗确。不得独苦。而三年一换土易居。)其家众男为馀夫。亦以口受田如此。比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一人。有赋有税。赋谓计口发财。(六字。系班志颜注。)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也。赋供车马兵甲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与之费。税给郊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中不得有树以妨五谷。力耕数耘收穫。如寇盗之至。环庐种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植于疆畔。鸡豚狗豕。无失其时。女修蚕织。五十则可以衣帛。七十则可以食肉。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比长为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至乡为大夫矣。于是闾有序而乡有庠。序以明教。庠以行礼。而视化焉。春令。民毕出于野。其诗云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冬则毕入于邑。其诗云。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春则出民。闾胥平旦坐于左塾。比长坐于右塾。毕出而后归。夕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3H 页
亦如之。入者必薪樵。轻重相分。斑白不提挈。(何休曰。晏出后时者。不得出。暮不持樵者。不得入。)冬则民既入。妇人同巷。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功。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烛火。同工拙而合习俗也。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而相与咏歌。以言其情。是月馀子亦在序室。(未征役为馀子)八岁入小学。学六甲四方五行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王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于乡学。乡学之秀。移于国学。学于小学。诸侯岁贡小学之秀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其有秀者。命曰造士。行同而能偶。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孟春之月。群居将散。行人振木铎以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何休曰。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故三年有成。成此功也。故王者三载考绩。九年耕。馀三年之食。进业曰登。故三考黜陟。再登曰平。馀六年食。三登曰太平。二十七岁。馀九年食。然后至德流洽。礼乐成焉。故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繇此道也。书曰。天秩有礼。天罚有罪。故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因天罚而制五刑。建司马之官。设六军之众。因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众。众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地。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十六井。有戎马一匹。牛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3L 页
三头。四丘为甸六十四井。有戎马四匹。兵车一乘。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干戈备具。是为司马之法。一同百里。提封万井。除山川坑堑城池。邑居园囿街路。三千六百井。定出赋。六千四百井。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是谓百乘之家。一封三百一十六里。提封十万井。定出赋六万四千井。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此诸侯之大者。谓之千乘之国。天子畿方千里。提封百万井。定出赋。六十四万井。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戎马车徒干戈素具。春振旅以蒐。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狝。冬大阅以狩。于农隙以讲事焉。五国为属。属有长。十国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牧。牧有连帅。比年简车卒正。三年简徒群牧。五年大简舆徒。此先王为国。立武足兵之大略也。
愚按朱子语类。虽有须经大乱之后。天下无人。田尽归官。方可给与民。若平世则诚为难行之训。然此非谓平世决不可行井田也。故先生于光宗绍熙元年知漳州。奏经界利害。冬有旨本州先行经界。后有进状。言经界不便者。故诏寝其事。是则先生欲行于平世。而其终不能行者。无他。不得其君故也。若在孝宗时。而有是奏请。则其事必行矣。故孔子曰。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
愚按朱子语类。虽有须经大乱之后。天下无人。田尽归官。方可给与民。若平世则诚为难行之训。然此非谓平世决不可行井田也。故先生于光宗绍熙元年知漳州。奏经界利害。冬有旨本州先行经界。后有进状。言经界不便者。故诏寝其事。是则先生欲行于平世。而其终不能行者。无他。不得其君故也。若在孝宗时。而有是奏请。则其事必行矣。故孔子曰。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4H 页
其政息。朱子释之曰。有是君有是臣。则有是政矣。由是观之。苟有圣君贤臣。则虽在平世。亦可行井田明矣。
朱子曰。今上下匮乏。势须先正经界。赋入既正。总见数目。量入为出。罢去冗费。而悉除无名之赋。方能救百姓于汤火中。(语类下并同)
又曰。三十年。一番经界。方好。
朱子曰。孟子论王道。以制民产为先。今井地之制。未能遽讲。莫若令逐州逐县。各具民田一亩。岁入几何。输税几何。非泛科率又几何。州县一岁所收金谷。总计几何。诸色支费总计几何。有馀者归之何许。不足者何所取之。俟其毕集。然后选忠厚通练之士数人。类会考定。而大均节之。有馀者取。不足者与。务使州县贫富不至甚相悬则民力之惨舒。不至大相绝矣。(大全下同)
或疏胡五峰论封建井田数事。以质疑。朱子曰。封建井田。乃圣王之制。公天下之法。岂敢以为不然。但在今日。恐难下手。设使强做得成。亦恐别生弊病。反不如前。则难收拾耳。
又曰。柳子厚以建封为非。胡明仲辈。破其说则专以封建为是。要之天下制度。无全利而无害底道理。但看利害分数如何。封建则根本较固。国家可恃。郡县则截然易制。然
朱子曰。今上下匮乏。势须先正经界。赋入既正。总见数目。量入为出。罢去冗费。而悉除无名之赋。方能救百姓于汤火中。(语类下并同)
又曰。三十年。一番经界。方好。
朱子曰。孟子论王道。以制民产为先。今井地之制。未能遽讲。莫若令逐州逐县。各具民田一亩。岁入几何。输税几何。非泛科率又几何。州县一岁所收金谷。总计几何。诸色支费总计几何。有馀者归之何许。不足者何所取之。俟其毕集。然后选忠厚通练之士数人。类会考定。而大均节之。有馀者取。不足者与。务使州县贫富不至甚相悬则民力之惨舒。不至大相绝矣。(大全下同)
或疏胡五峰论封建井田数事。以质疑。朱子曰。封建井田。乃圣王之制。公天下之法。岂敢以为不然。但在今日。恐难下手。设使强做得成。亦恐别生弊病。反不如前。则难收拾耳。
又曰。柳子厚以建封为非。胡明仲辈。破其说则专以封建为是。要之天下制度。无全利而无害底道理。但看利害分数如何。封建则根本较固。国家可恃。郡县则截然易制。然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4L 页
来来去去。无长久之意。不可恃以为固也。(大全。下并同。以下论封建。)
问。后世封建郡县。何者为得。曰。论治乱。毕竟不在此。以道理观之。封建之意。是圣人不以天下为己私。分与亲贤共理。但其制则不过大。此所以为得。贾谊于汉。言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其后主父偃。窃其说。用之于武帝。
因论封建曰。此亦难行。恐膏梁之子弟。不学而居士民上。其为害。岂有涯哉。且以汉诸王观之。其荒纵淫虐如此。岂可以治民。故主父偃劝武帝。分王子弟。而使吏治其国。故祸不及民。所以后来诸王也都善弱。盖渐染使然。积而至于魏之诸王。遂使人监守。虽饮食。亦皆禁制。更存活不得。及至晋惩其弊。诸王各使之典大藩总强兵。相屠相戮。驯致大乱。
问。封建周礼说公五百里。孟子说百里。如何不同。曰。孟子说。恐是夏商之制。孟子不详考。亦只说尝闻其略也。若夏商时诸处广阔。人各自聚为一国。其大者止百里。故禹合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到周时渐渐吞并。地里只管添。国数只管少。到周时只千八百国。较之万国。五分已减了四分已上。此时诸国。已自大了。到得封诸公。非五百里不得。如周公封鲁七百里。盖欲优于其他诸公。如左氏说云。大国多兼数圻也是如此。后来只管并来并去。到周衰。便制他
问。后世封建郡县。何者为得。曰。论治乱。毕竟不在此。以道理观之。封建之意。是圣人不以天下为己私。分与亲贤共理。但其制则不过大。此所以为得。贾谊于汉。言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其后主父偃。窃其说。用之于武帝。
因论封建曰。此亦难行。恐膏梁之子弟。不学而居士民上。其为害。岂有涯哉。且以汉诸王观之。其荒纵淫虐如此。岂可以治民。故主父偃劝武帝。分王子弟。而使吏治其国。故祸不及民。所以后来诸王也都善弱。盖渐染使然。积而至于魏之诸王。遂使人监守。虽饮食。亦皆禁制。更存活不得。及至晋惩其弊。诸王各使之典大藩总强兵。相屠相戮。驯致大乱。
问。封建周礼说公五百里。孟子说百里。如何不同。曰。孟子说。恐是夏商之制。孟子不详考。亦只说尝闻其略也。若夏商时诸处广阔。人各自聚为一国。其大者止百里。故禹合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到周时渐渐吞并。地里只管添。国数只管少。到周时只千八百国。较之万国。五分已减了四分已上。此时诸国。已自大了。到得封诸公。非五百里不得。如周公封鲁七百里。盖欲优于其他诸公。如左氏说云。大国多兼数圻也是如此。后来只管并来并去。到周衰。便制他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5H 页
不得。也是尾大了。到孟子时。只有七国。这是事势。必到这里。虽有大圣大智。亦不能遏其冲。今人只说汉封诸侯王。土地太过。看来不如此不得。初间高祖定天下。不能得韩,彭,英,卢许多人来。使所得地又未定是我底。当时要杀项羽。若有人说道中分天下与我。我便与尔杀项羽也。没奈何与他。到少间封自子弟也。自要狭小不得。须是教当得许多异姓过。
或论郡县封建之弊。曰。大抵立法。必有弊。未有无弊之法。其要只在得人。若是个人。则法虽不善。亦占分数多了。若非其人。则有善法。亦何益于事。
朱子曰。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这个典礼。自是天理之当然。欠他一毫不得。惟是圣人之心。与天合一。故行出这礼。无一不与天合。其间曲折厚薄浅深。莫不恰好。这都不是圣人白撰出。都是天理决定合着如此。后之人此心。未得似圣人之心。只得将圣人已行底。圣人所传于后世底。依这样子做。做得合时。便是合天理之自然。(大全。下同。以下论礼。)
又曰。礼即理也。但谓之理。则疑若未有形迹之可言。制而为礼。则有品节文章之可见矣。人事如五者。固皆可见其大槩之所宜。然到礼上。方见其威仪法则之详也。
或论郡县封建之弊。曰。大抵立法。必有弊。未有无弊之法。其要只在得人。若是个人。则法虽不善。亦占分数多了。若非其人。则有善法。亦何益于事。
朱子曰。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这个典礼。自是天理之当然。欠他一毫不得。惟是圣人之心。与天合一。故行出这礼。无一不与天合。其间曲折厚薄浅深。莫不恰好。这都不是圣人白撰出。都是天理决定合着如此。后之人此心。未得似圣人之心。只得将圣人已行底。圣人所传于后世底。依这样子做。做得合时。便是合天理之自然。(大全。下同。以下论礼。)
又曰。礼即理也。但谓之理。则疑若未有形迹之可言。制而为礼。则有品节文章之可见矣。人事如五者。固皆可见其大槩之所宜。然到礼上。方见其威仪法则之详也。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5L 页
问。冠昏之礼。如欲行之。当须使冠昏之人。易晓其言。乃为有益如三加之辞。出门之戒。若只以古语告之。彼将谓何。曰。只以今之俗语告之。使之易晓乃佳。
又曰。礼时为大。古礼如此零碎繁冗。今岂可行。亦且得随时裁损尔。孔子从先进。恐已有此意。或曰。礼之所以亡。正以其太繁而难行耳。曰。然。
又曰。古人于礼。直如今人相揖相似。终日周回于其间。自然使人有感他处。后世安得如此。
又曰。圣人有作古礼。未必尽用。须别有个措置。视许多琐细制度。皆若具文。且是要理会大本大原。曾子临死。丁宁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上许多。正是大本大原。如今所理会许多。正是笾豆之事。曾子临死。教人去不要理会这个。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非是孔子。如何尽做这事。到孟子。已是不说到细碎上。只说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这三项。便是大原大本。
又曰。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遭秦灭学。礼乐先坏。汉晋以来。诸儒补缉。竟无全书。其颇存者三礼而已。周官一书。固为礼之纲领。至其仪法度数。则仪礼乃其本经。
又曰。礼时为大。古礼如此零碎繁冗。今岂可行。亦且得随时裁损尔。孔子从先进。恐已有此意。或曰。礼之所以亡。正以其太繁而难行耳。曰。然。
又曰。古人于礼。直如今人相揖相似。终日周回于其间。自然使人有感他处。后世安得如此。
又曰。圣人有作古礼。未必尽用。须别有个措置。视许多琐细制度。皆若具文。且是要理会大本大原。曾子临死。丁宁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上许多。正是大本大原。如今所理会许多。正是笾豆之事。曾子临死。教人去不要理会这个。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非是孔子。如何尽做这事。到孟子。已是不说到细碎上。只说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这三项。便是大原大本。
又曰。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遭秦灭学。礼乐先坏。汉晋以来。诸儒补缉。竟无全书。其颇存者三礼而已。周官一书。固为礼之纲领。至其仪法度数。则仪礼乃其本经。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6H 页
而礼记郊特牲冠义等篇。乃其义疏耳。若乃乐之为教。则又绝无师授。律尺短长。声音清浊。学士大夫莫有知其说者。而不知其为阙也。
又曰。古礼繁缛。后人于礼。日益疏略。然居今而欲行古礼。亦恐情文不相称。不若只就今人所行礼中删修。令有节文制度等威足矣。古乐亦难遽复。且如今乐中去其噍杀促数之音。并考其律吕。令得其正。更令掌词命之官。制撰乐章。其间略述教化训戒。及宾主相与之情。及如人主待臣下恩意之类。令人歌之。亦足以养人心之和平。
又曰。古者教法。礼乐射御书数。不可阙一。就中乐之教尤亲切。夔教胄子只用乐。大司徒之职。也是用乐。盖是教人朝夕从事于此物。得心长在这上面。盖为乐有节奏。学他底。急也不得。慢也不得。久之都换了他。一副当情性。(大全下同以下论乐)
又曰。今之士大夫。问以五音十二律。无能晓者。要之当立一乐学。使士大夫习之。久后必有精通者出。
又曰。人今都不识乐器。不闻其声。故不通其义。如古人尚识钟鼓。然后以钟鼓为乐。如孔子云。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今人钟鼓已自不识。
又曰。音律。只是气。人亦只是气。故相关。
又曰。古礼繁缛。后人于礼。日益疏略。然居今而欲行古礼。亦恐情文不相称。不若只就今人所行礼中删修。令有节文制度等威足矣。古乐亦难遽复。且如今乐中去其噍杀促数之音。并考其律吕。令得其正。更令掌词命之官。制撰乐章。其间略述教化训戒。及宾主相与之情。及如人主待臣下恩意之类。令人歌之。亦足以养人心之和平。
又曰。古者教法。礼乐射御书数。不可阙一。就中乐之教尤亲切。夔教胄子只用乐。大司徒之职。也是用乐。盖是教人朝夕从事于此物。得心长在这上面。盖为乐有节奏。学他底。急也不得。慢也不得。久之都换了他。一副当情性。(大全下同以下论乐)
又曰。今之士大夫。问以五音十二律。无能晓者。要之当立一乐学。使士大夫习之。久后必有精通者出。
又曰。人今都不识乐器。不闻其声。故不通其义。如古人尚识钟鼓。然后以钟鼓为乐。如孔子云。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今人钟鼓已自不识。
又曰。音律。只是气。人亦只是气。故相关。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6L 页
又曰。乐律自黄钟至中吕。皆属阳。自蕤宾至应钟。皆属阴。此是一个大阴阳。黄钟为阳。大吕为阴。大簇为阳。夹钟为阴。每一阳间一阴。又是一个小阴阳。
又曰。自黄钟至中吕。皆下生。自蕤宾至应钟。皆上生。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
朱子曰。昔者帝舜。以百姓不亲。五品不逊。而使契为司徒之官。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又虑其教之。或不从也。则命皋陶作士。明刑以弼五教。而期于无刑焉。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故圣人之治。为之教以明之。为之刑以弼之。虽其所施。或先或后。或缓或急。而其丁宁深切之意。未尝不在乎此也。乃若三代王者之制。则亦有之曰。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盖必如此。然后轻重之序。可得而论。浅深之量。可得以测。而所以悉其聪明。致其忠爱者。亦始得其所施而不悖。此先王之义刑义杀。所以虽或伤民之肌肤。残民之躯命。然刑一人而天下之人。耸然不敢肆意于为恶。则是乃所以正直辅翼。而若其有常之性也。后世之论刑者。不知出此。其陷于申商之刻薄者。既无足论矣。至于鄙儒姑息之论。异端报应之说。俗吏便文自营之计。则又一以轻刑为事。然刑愈轻而
又曰。自黄钟至中吕。皆下生。自蕤宾至应钟。皆上生。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
朱子曰。昔者帝舜。以百姓不亲。五品不逊。而使契为司徒之官。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又虑其教之。或不从也。则命皋陶作士。明刑以弼五教。而期于无刑焉。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故圣人之治。为之教以明之。为之刑以弼之。虽其所施。或先或后。或缓或急。而其丁宁深切之意。未尝不在乎此也。乃若三代王者之制。则亦有之曰。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盖必如此。然后轻重之序。可得而论。浅深之量。可得以测。而所以悉其聪明。致其忠爱者。亦始得其所施而不悖。此先王之义刑义杀。所以虽或伤民之肌肤。残民之躯命。然刑一人而天下之人。耸然不敢肆意于为恶。则是乃所以正直辅翼。而若其有常之性也。后世之论刑者。不知出此。其陷于申商之刻薄者。既无足论矣。至于鄙儒姑息之论。异端报应之说。俗吏便文自营之计。则又一以轻刑为事。然刑愈轻而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7H 页
愈不足以厚民之俗。往往反以长其悖逆作乱之心。而使狱讼之愈繁。则不讲乎先王之法之过也。(封事。下同。以下论刑。)
又曰。凡有狱讼。必先论其尊卑上下长幼亲疏之分。而后听其曲直之辞。凡以下犯上以卑陵尊者。虽直不右。其不直者罪加。凡人之坐狱者。民命之所系。而君子之所尽心也。
又曰。以舜命皋陶之辞考之。士官所掌。惟众流二法而已。(鞭扑以下。官府学校。随事施行。不领于士官事之宜也。)
其曰。惟明克允则或刑或宥。亦惟其当而无以加矣。又岂一于宥而无刑哉。今必曰。尧舜之世。有宥而无刑。则是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也。是圣人之心。不忍于元恶大憝。而反忍于衔冤抱痛之良民也。是所谓怙终贼刑。刑故无小者。皆为空言以误后世也。其必不然也。亦明矣。夫刑虽非先王所恃以为治。然以刑弼教禁民为非。则所谓伤肌肤以惩恶者。亦既竭心思。而继之以不忍人之政之一端也。今徙流之法。既不足以止穿窬淫放之奸。而其过于重者。则又有不当死而死。如强暴赃满之类者。苟采陈群之议。一以宫剕之辟当之。则虽残其支体。而实全其躯命。且绝其为乱之本。而使后无以肆焉。岂不仰合先王之意。而下适当世之宜哉。况君子得志而有为。则养之之具。教
又曰。凡有狱讼。必先论其尊卑上下长幼亲疏之分。而后听其曲直之辞。凡以下犯上以卑陵尊者。虽直不右。其不直者罪加。凡人之坐狱者。民命之所系。而君子之所尽心也。
又曰。以舜命皋陶之辞考之。士官所掌。惟众流二法而已。(鞭扑以下。官府学校。随事施行。不领于士官事之宜也。)
其曰。惟明克允则或刑或宥。亦惟其当而无以加矣。又岂一于宥而无刑哉。今必曰。尧舜之世。有宥而无刑。则是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也。是圣人之心。不忍于元恶大憝。而反忍于衔冤抱痛之良民也。是所谓怙终贼刑。刑故无小者。皆为空言以误后世也。其必不然也。亦明矣。夫刑虽非先王所恃以为治。然以刑弼教禁民为非。则所谓伤肌肤以惩恶者。亦既竭心思。而继之以不忍人之政之一端也。今徙流之法。既不足以止穿窬淫放之奸。而其过于重者。则又有不当死而死。如强暴赃满之类者。苟采陈群之议。一以宫剕之辟当之。则虽残其支体。而实全其躯命。且绝其为乱之本。而使后无以肆焉。岂不仰合先王之意。而下适当世之宜哉。况君子得志而有为。则养之之具。教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7L 页
之之术。亦必随力之所至而汲汲焉。固不应因循苟且。直以不养不教为当然。而熟视其争夺。相杀于前也。(性理大全。下并同。)
又曰。狱事。人命所系。尤当尽心。近世流俗。惑于阴德之论。多以纵出有罪为能。而不思善良之无告。此最弊事。不可不戒。然哀矜勿喜之心。则不可无也。
又曰。今人说轻刑者。只见所犯之人为可悯。而不知被伤之人尤可念也。如劫盗杀人者。人多为之求生。殊不念死者之为无辜。是知为盗贼计而不为良民地也。若如饥荒窃盗之类。犹可以情。原其轻重大小而处之。
又曰。今人狱事。只管理会。要从厚。不知不问是非善恶。只务从厚。岂非长奸惠恶。大凡事附之无心。因其所犯。考其实情轻重厚薄。附之当然。可也。若从薄者。固不是。只云我只要从厚。则此病所系亦不轻。
又曰。今之法家。惑于罪福报应之说。多喜出人罪以求福报。夫使无罪者不得直。而有罪者得幸免。是乃所以为恶尔。何福报之有。书曰。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所谓钦恤者。欲其详审曲直。令有罪者不得免而无罪者不得滥刑也。今之法官。惑于钦恤之说。以为当宽人之罪而出其死。故凡罪之当杀者。必多为可出之涂以俟奏裁。则率多减等。
又曰。狱事。人命所系。尤当尽心。近世流俗。惑于阴德之论。多以纵出有罪为能。而不思善良之无告。此最弊事。不可不戒。然哀矜勿喜之心。则不可无也。
又曰。今人说轻刑者。只见所犯之人为可悯。而不知被伤之人尤可念也。如劫盗杀人者。人多为之求生。殊不念死者之为无辜。是知为盗贼计而不为良民地也。若如饥荒窃盗之类。犹可以情。原其轻重大小而处之。
又曰。今人狱事。只管理会。要从厚。不知不问是非善恶。只务从厚。岂非长奸惠恶。大凡事附之无心。因其所犯。考其实情轻重厚薄。附之当然。可也。若从薄者。固不是。只云我只要从厚。则此病所系亦不轻。
又曰。今之法家。惑于罪福报应之说。多喜出人罪以求福报。夫使无罪者不得直。而有罪者得幸免。是乃所以为恶尔。何福报之有。书曰。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所谓钦恤者。欲其详审曲直。令有罪者不得免而无罪者不得滥刑也。今之法官。惑于钦恤之说。以为当宽人之罪而出其死。故凡罪之当杀者。必多为可出之涂以俟奏裁。则率多减等。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8H 页
当斩者配。当配者徙。当徙者杖。当杖者笞。是乃卖弄条贯。舞法而受赇者耳。何钦恤之有。罪之疑者从轻。功之疑者从重。所谓疑者非法令之所能决。则罪从轻而功从重。惟此一条为然耳。非谓凡罪皆可以从轻。而凡功皆可以从重也。
朱子曰。平易近民。为政之本。(大全。以下论政。)
又曰。大率天下事。循理守法。平心处之。便是正当。如贼盗入狱。而加以桎梏箠楚。乃是正理。今欲废此。以诱其心欲其归恩于我。便是挟私任术。不行众人公共道理。况恩既归己。怨必归于他人。彼安得无忿疾于我耶。
又曰。事变无穷。几会易失。酬酢之间。盖有未及省察。而谬以千里者。是以君子贵明理也。理明则异端不能惑。流俗不能乱。而德可久。业可大矣。
问。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非礼。不诚不庄。先生谓古人以诚庄对威严。盖为政以严为本。宽以济严之太过也。某窃谓居上以宽为本。宽则得众。严以济宽之不及耳。若一意任威。其弊将有至于法令如牛毛者。然先王为政之本。宽严先后之异。施者不敢不讲。曰。为政以宽为本者。谓其大体规模意思当如此耳。古人察理精密。持身整肃。无偷惰戏豫之时。故其政不待作威而自
朱子曰。平易近民。为政之本。(大全。以下论政。)
又曰。大率天下事。循理守法。平心处之。便是正当。如贼盗入狱。而加以桎梏箠楚。乃是正理。今欲废此。以诱其心欲其归恩于我。便是挟私任术。不行众人公共道理。况恩既归己。怨必归于他人。彼安得无忿疾于我耶。
又曰。事变无穷。几会易失。酬酢之间。盖有未及省察。而谬以千里者。是以君子贵明理也。理明则异端不能惑。流俗不能乱。而德可久。业可大矣。
问。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非礼。不诚不庄。先生谓古人以诚庄对威严。盖为政以严为本。宽以济严之太过也。某窃谓居上以宽为本。宽则得众。严以济宽之不及耳。若一意任威。其弊将有至于法令如牛毛者。然先王为政之本。宽严先后之异。施者不敢不讲。曰。为政以宽为本者。谓其大体规模意思当如此耳。古人察理精密。持身整肃。无偷惰戏豫之时。故其政不待作威而自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8L 页
严。但其意则以爱人为本耳。及其施之于政事。便须有纲纪文章关防禁约。截然而不可犯。然后吾之所谓宽者。得以随事及人。而无惰废不举之处。人之蒙惠于我。亦得以通达明白。实受其赐而无间隔欺蔽之患。圣人说政以宽为本。而今反欲其严正如古。乐以和为主。而周子反欲其淡。盖今之所谓宽者乃纵弛。所谓和者乃哇淫。非古之所谓宽与和者。故必以是矫之。乃得其平耳。如其不然。则虽有爱人之心。而事无统纪。缓急先后可否与夺之权。皆不在己。于是奸豪得志而善良之民。反不被其泽矣。此事利害。只在目前。不必引书传考古今。然后知也。但为政。必有规矩。使奸民猾吏。不得行其私。然后刑罚可省。赋敛可薄。所谓以宽为本。体仁长人。孰有大于此者乎。
又曰。大抵守官。只要律己公廉。执事勤谨。昼夜孜孜。如临渊谷。便自无他患害。才是有所依倚。便使人怠惰放纵。不知不觉。错做了事也。
问。政治当明其号令。不必严刑以为威。曰。号令既明。刑罚亦不可弛。苟不用刑罚。则号令徒挂墙壁尔。与其不遵以梗吾治。曷若惩其一以戒百。与其覆实检察于其终。曷若严其始而使之无犯。做大事。岂可以小不忍为心。
问。为政者。当以宽为本。而以严济之。曰。某谓当以严为本。
又曰。大抵守官。只要律己公廉。执事勤谨。昼夜孜孜。如临渊谷。便自无他患害。才是有所依倚。便使人怠惰放纵。不知不觉。错做了事也。
问。政治当明其号令。不必严刑以为威。曰。号令既明。刑罚亦不可弛。苟不用刑罚。则号令徒挂墙壁尔。与其不遵以梗吾治。曷若惩其一以戒百。与其覆实检察于其终。曷若严其始而使之无犯。做大事。岂可以小不忍为心。
问。为政者。当以宽为本。而以严济之。曰。某谓当以严为本。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9H 页
而以宽济之。曲礼谓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须是令行禁止。若曰令不行禁不止。而以是为宽则非也。
又曰。为政如无大利害。不必议更张。议更张则所更一事未成。必閧然成纷扰。卒未已也。至于大家。且假借之。故子产引郑书曰。安定国家。必大焉先。
问。为政更张之初。莫亦须稍严以整齐之否。曰。此事难断定说。在人如何处置。然亦何消要过于严。今所难者。是难得晓事底人。若晓事底人。历练多事。才至面前。他都晓得。依那事分寸。而施以应之。人自然畏服。今人往往过严者多。半是自家不晓。又虑人欺己。又怕人慢己。遂将大拍头去。拍他要他畏服。若自见得。何所过严。
或问程子云。论治便要识体。这体字是事理合当做处。凡事皆有个体。皆有个当然处。问是体段之体否。曰。也是如此。又问。如为朝廷有朝廷之体。为一国有一国之体。为州县有州县之体否。曰。然。是个大体。有格局当做处。如州县便合治告讦。除盗贼。劝农桑。抑末作。如朝廷便须开言路。通下情。消朋党。如为大吏便须求贤才。去赃吏。除暴敛。均力役。这个都是定底格局。合当如此做。
又曰。仕宦只是廉谨自守。进退迟速。自有时节。切不可起妄念也。
又曰。为政如无大利害。不必议更张。议更张则所更一事未成。必閧然成纷扰。卒未已也。至于大家。且假借之。故子产引郑书曰。安定国家。必大焉先。
问。为政更张之初。莫亦须稍严以整齐之否。曰。此事难断定说。在人如何处置。然亦何消要过于严。今所难者。是难得晓事底人。若晓事底人。历练多事。才至面前。他都晓得。依那事分寸。而施以应之。人自然畏服。今人往往过严者多。半是自家不晓。又虑人欺己。又怕人慢己。遂将大拍头去。拍他要他畏服。若自见得。何所过严。
或问程子云。论治便要识体。这体字是事理合当做处。凡事皆有个体。皆有个当然处。问是体段之体否。曰。也是如此。又问。如为朝廷有朝廷之体。为一国有一国之体。为州县有州县之体否。曰。然。是个大体。有格局当做处。如州县便合治告讦。除盗贼。劝农桑。抑末作。如朝廷便须开言路。通下情。消朋党。如为大吏便须求贤才。去赃吏。除暴敛。均力役。这个都是定底格局。合当如此做。
又曰。仕宦只是廉谨自守。进退迟速。自有时节。切不可起妄念也。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19L 页
又曰。大臣虑四方。若位居宰相。也须虑周于四方始得。如今宰相思量。得一边。便全然掉却那一边。如人为一家之长。一家上下。也须常常都计。挂在自家心下始得。
凡事。须小心寅畏。仔细体察。细量到人所。细量不到处。防备到人所。防备不到处。方得无事。
天下事。所以终做不成。只是坏于懒与私而已。
又曰。会做事底人。必先度事势。有必可做之理。方去做。不能则谨守常法。
又曰。作县固非易事。然尽心力而为之。必无不济。今人多是自放懒了。所以一纲弛而众目紊也。
当官廉谨。是吾辈本分事。不待多说。然细微处。亦须照管。不可忽略。因循怠惰。又云。自治既不苟。更能事上以礼。接物以诚。临民以宽。驭吏以法。而簿书期会之间。亦无所不用其敬焉。则庶乎其少过矣。
状牒烦多。须集属官同堂。商量分判。自无壅滞。此非独为长官者省事。而属官亦各得自效。兼是簿尉等初官。使之决狱听讼得熟。是亦教诲之也。
做守令如胥吏。沉滞公事。邀求于人。其弊百端。须严立程限。决要如期。他限日到。自然邀索不得。
大抵做官。须令自家常閒。吏胥常忙。方得。若自家被文字
凡事。须小心寅畏。仔细体察。细量到人所。细量不到处。防备到人所。防备不到处。方得无事。
天下事。所以终做不成。只是坏于懒与私而已。
又曰。会做事底人。必先度事势。有必可做之理。方去做。不能则谨守常法。
又曰。作县固非易事。然尽心力而为之。必无不济。今人多是自放懒了。所以一纲弛而众目紊也。
当官廉谨。是吾辈本分事。不待多说。然细微处。亦须照管。不可忽略。因循怠惰。又云。自治既不苟。更能事上以礼。接物以诚。临民以宽。驭吏以法。而簿书期会之间。亦无所不用其敬焉。则庶乎其少过矣。
状牒烦多。须集属官同堂。商量分判。自无壅滞。此非独为长官者省事。而属官亦各得自效。兼是簿尉等初官。使之决狱听讼得熟。是亦教诲之也。
做守令如胥吏。沉滞公事。邀求于人。其弊百端。须严立程限。决要如期。他限日到。自然邀索不得。
大抵做官。须令自家常閒。吏胥常忙。方得。若自家被文字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0H 页
䕺了讨头。不见吏胥便来作弊。
又曰。为守令第一。是民事为重。其次则便是军政。今人都不理会。
又曰。开落丁口。推割产钱。是治县八字法。词牒无情理者不必判。
又曰。前辈说话可法。某尝见吴公路云。他作县不敢作旬暇。一日暇则积下一日事。到底自家用做。转添得繁剧。则多粗率不仔细。岂不害事。
谓李思永曰。衡阳讼牒如何。思永曰。无根之讼甚多。先生曰。与他研穷道理。分别是非曲直。自然讼小。若厌其多。不与分别。愈见事多。
某人为太守。当见客日分。先见过客。方接同官及寄居官。人问其故。曰。同官有禀议。待商量区处。颇费时节。过客多是略见即行。若停轧在后。恐妨行色。此事可法。
如看道理。卞是非。又须是自高一着。方判决。得别人说话。如堂上之人。方能看堂下之人。若身在堂下。如何看得仔细。又如今两人厮炒。自家要去决断他。须是自家高得他。若如他相似。也断他不得。况又不如他。
胡致堂言。吏人不可使他知我有恤他之意。此说极好。又曰。此已是恤。他不可恤。小处可恤。大处不可恤。又曰。三五
又曰。为守令第一。是民事为重。其次则便是军政。今人都不理会。
又曰。开落丁口。推割产钱。是治县八字法。词牒无情理者不必判。
又曰。前辈说话可法。某尝见吴公路云。他作县不敢作旬暇。一日暇则积下一日事。到底自家用做。转添得繁剧。则多粗率不仔细。岂不害事。
谓李思永曰。衡阳讼牒如何。思永曰。无根之讼甚多。先生曰。与他研穷道理。分别是非曲直。自然讼小。若厌其多。不与分别。愈见事多。
某人为太守。当见客日分。先见过客。方接同官及寄居官。人问其故。曰。同官有禀议。待商量区处。颇费时节。过客多是略见即行。若停轧在后。恐妨行色。此事可法。
如看道理。卞是非。又须是自高一着。方判决。得别人说话。如堂上之人。方能看堂下之人。若身在堂下。如何看得仔细。又如今两人厮炒。自家要去决断他。须是自家高得他。若如他相似。也断他不得。况又不如他。
胡致堂言。吏人不可使他知我有恤他之意。此说极好。又曰。此已是恤。他不可恤。小处可恤。大处不可恤。又曰。三五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0L 页
十钱底可恤。若有人来理会。亦须治他。
某与诸公说。下梢去仕宦。不可不知。须是有旁通历。逐日公事。开项逐一记了。即句之未了。须理会教了。方不废事。当官文书簿历。须逐日结押。不可拖下。
人居官。要应副亲戚非理做事。只说道嘱托所得货贿。亲戚受之。这是甚么底事。敢胡乱做。因说吴公路为本路宪。崇安宰上世与之有契。在邑恣行。无所不至。有诉于吴。其罪甚重。吴谓其上世。有恩于我。我今居官。终不成以法相绳。遂宽释讼者遣之。斯人益肆其暴虐。邑民皆无所告诉。看来固当不忘上世之恩。若以私恩而废法。又如何当官。汉武帝不以隆虑公主之故。而赦其子昭平君。虽其初以金钱。预赎死罪。后竟付之法云。令者先帝之所造也。奈何以弟之故。废先帝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东方朔上寿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此二帝三王之所重也。陛下行之。天下幸甚。夫天讨有罪。是大小大事。岂可以私废。直卿云。若是吴宪待崇安宰。虽当一附之法。还亦有少委曲否。曰。如恩旧在部属。未欲一寘于法。亦须令寻医去。可也。
为税官。若是父兄宗族舟船过。只得禀白州府。请别委官检税。岂可直拔放去。所以祖宗立法。许相回避。又曰。临事
某与诸公说。下梢去仕宦。不可不知。须是有旁通历。逐日公事。开项逐一记了。即句之未了。须理会教了。方不废事。当官文书簿历。须逐日结押。不可拖下。
人居官。要应副亲戚非理做事。只说道嘱托所得货贿。亲戚受之。这是甚么底事。敢胡乱做。因说吴公路为本路宪。崇安宰上世与之有契。在邑恣行。无所不至。有诉于吴。其罪甚重。吴谓其上世。有恩于我。我今居官。终不成以法相绳。遂宽释讼者遣之。斯人益肆其暴虐。邑民皆无所告诉。看来固当不忘上世之恩。若以私恩而废法。又如何当官。汉武帝不以隆虑公主之故。而赦其子昭平君。虽其初以金钱。预赎死罪。后竟付之法云。令者先帝之所造也。奈何以弟之故。废先帝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东方朔上寿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此二帝三王之所重也。陛下行之。天下幸甚。夫天讨有罪。是大小大事。岂可以私废。直卿云。若是吴宪待崇安宰。虽当一附之法。还亦有少委曲否。曰。如恩旧在部属。未欲一寘于法。亦须令寻医去。可也。
为税官。若是父兄宗族舟船过。只得禀白州府。请别委官检税。岂可直拔放去。所以祖宗立法。许相回避。又曰。临事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1H 页
须是分毫莫放过。如某当官。或有一相识亲戚之类。如此越用。分明不肯放过。
先生因汎言交际之道。云先人曾有杂录册子。记李仲和之祖同包孝肃。同读书一僧舍。每出入。必经由一富人门。二公未尝往见之。一日富人俟其过门。邀之坐。二公托以他事不入。他日复招饭意谨甚。李欲往。包公正色与语曰。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竟不往。后十年。二公果相继典乡郡。先生因嗟叹前辈立己接人之严盖如此。此古人所谓言行。必稽其所终。虑其所敝也。或言近有为乡邑者。汎接部内士民。如布衣交。甚至狎溺。无所不至。后来遇事入手处之。颇有掣肘处。曰。为邑之长。此等处当有限节。若脱略绳墨。其末流之弊。必至于此。包李之事。可为法也。
先生为治。所至必以兴学校明教化为先。中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莅职勤。纤悉必亲。职兼学事。选邑秀民。充子弟员。访求名士。以为表率。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后差发遣南康军事。恳恻爱民。如己隐忧。兴利除害。惟恐不及。至奸豪侵扰细民。挠法害政者。惩之不少贷。由是豪强敛戢。里闾安静。数诣郡学。诸生质疑问难。诲诱不倦。知漳州。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
先生因汎言交际之道。云先人曾有杂录册子。记李仲和之祖同包孝肃。同读书一僧舍。每出入。必经由一富人门。二公未尝往见之。一日富人俟其过门。邀之坐。二公托以他事不入。他日复招饭意谨甚。李欲往。包公正色与语曰。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竟不往。后十年。二公果相继典乡郡。先生因嗟叹前辈立己接人之严盖如此。此古人所谓言行。必稽其所终。虑其所敝也。或言近有为乡邑者。汎接部内士民。如布衣交。甚至狎溺。无所不至。后来遇事入手处之。颇有掣肘处。曰。为邑之长。此等处当有限节。若脱略绳墨。其末流之弊。必至于此。包李之事。可为法也。
先生为治。所至必以兴学校明教化为先。中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莅职勤。纤悉必亲。职兼学事。选邑秀民。充子弟员。访求名士。以为表率。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后差发遣南康军事。恳恻爱民。如己隐忧。兴利除害。惟恐不及。至奸豪侵扰细民。挠法害政者。惩之不少贷。由是豪强敛戢。里闾安静。数诣郡学。诸生质疑问难。诲诱不倦。知漳州。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1L 页
解说。以教子弟。禁僧尼之教。俗为大变。(五子近思录。)
朱子曰。昔周公立许多官制。都有统摄连属。自秦汉而下。皆是因一事立一官。便无些统摄连属了。(语类。下并同。以下论官。)
又曰。周礼天官。兼嫔御宦官饮食之人。皆总之。则其于饮食男女之欲。所以制其君而成其德者。至矣。岂复有后世宦官之弊。古者宰相之任如此。(五子近思录。)
又曰。周不置三公之官。只是冢宰以下六卿为之。周公尝以冢宰。为太师。顾命。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注谓。此六卿也。称公则三公矣。
又曰。古者人主左右。携提执贱役。若虎贲缀衣之类。皆是士大夫。日相亲密。所谓侍御仆从。罔非正人。以朝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不似。而今太隔绝。人主极尊严。真如神明。人臣极卑屈。望拜庭下。不交一语而退。汉世禁中侍卫。亦是士大夫。以孔安国大儒。而执唾盂。虽仪盆。亦是士人执之。
或问汉三公之官。与周制不同。何也。曰。汉初。未见孔壁古文尚书中。周官一篇说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见伏生口授。牧誓立政篇中所说司徒司马司空。遂误。以是为三公而置之。古者诸侯之国。只得置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卿。天子方得置三公三孤六卿。牧誓立政所记。周是时。方为
朱子曰。昔周公立许多官制。都有统摄连属。自秦汉而下。皆是因一事立一官。便无些统摄连属了。(语类。下并同。以下论官。)
又曰。周礼天官。兼嫔御宦官饮食之人。皆总之。则其于饮食男女之欲。所以制其君而成其德者。至矣。岂复有后世宦官之弊。古者宰相之任如此。(五子近思录。)
又曰。周不置三公之官。只是冢宰以下六卿为之。周公尝以冢宰。为太师。顾命。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注谓。此六卿也。称公则三公矣。
又曰。古者人主左右。携提执贱役。若虎贲缀衣之类。皆是士大夫。日相亲密。所谓侍御仆从。罔非正人。以朝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不似。而今太隔绝。人主极尊严。真如神明。人臣极卑屈。望拜庭下。不交一语而退。汉世禁中侍卫。亦是士大夫。以孔安国大儒。而执唾盂。虽仪盆。亦是士人执之。
或问汉三公之官。与周制不同。何也。曰。汉初。未见孔壁古文尚书中。周官一篇说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见伏生口授。牧誓立政篇中所说司徒司马司空。遂误。以是为三公而置之。古者诸侯之国。只得置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卿。天子方得置三公三孤六卿。牧誓立政所记。周是时。方为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2H 页
诸侯。乃侯国制度。周官所记。则在成王时所以不同。三公三孤。以师道。辅佐天子。本是加官周公以太师。兼冢宰。召公以太保兼宗伯。是以加官而兼宰相之职也。后世官职益紊。今遂以三公三孤之官。为阶官贴职之类。不复有师保之任。论道经邦之责矣。旧来犹是文臣之有勋德重望者。方除以其有教辅天子之名故也。后世或以诸王。或以武臣为之。既是天子之子与武臣。岂可任师保之责耶。讹谬承袭。不复釐正。
神宗赠韩魏公尚书令。令后世。不得更加侍中中书令。著为定制。其礼极隆。本朝惟韩公为然。后来蔡京改官制。遂奏云。昔太宗皇帝。尝为尚书令。今后更不除尚书令。殊不知为尚书令者。乃唐太宗也。故唐不除尚书令。惟郭子仪功高特除。子仪坚不敢受曰。昔者太宗皇帝。尝为此官。非人臣敢居。朝廷遂加尚父之号。
或问仆射名义如何。曰。旧云秦时。置仆射专主射。恐不然。礼云。仆人师扶左。射人师扶右。君薨以是举。仆射之名。盖起于此。以其朝夕亲近人主。后世承误。辄失其真。遂以为宰相之号。如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亦是如此。侍中秦官。汉因之。多是侍卫人主。行则参错于宫官之间。其初犹以儒者为之。如武帝时。孔安国为侍中。尝掌唾壶是也。以其日
神宗赠韩魏公尚书令。令后世。不得更加侍中中书令。著为定制。其礼极隆。本朝惟韩公为然。后来蔡京改官制。遂奏云。昔太宗皇帝。尝为尚书令。今后更不除尚书令。殊不知为尚书令者。乃唐太宗也。故唐不除尚书令。惟郭子仪功高特除。子仪坚不敢受曰。昔者太宗皇帝。尝为此官。非人臣敢居。朝廷遂加尚父之号。
或问仆射名义如何。曰。旧云秦时。置仆射专主射。恐不然。礼云。仆人师扶左。射人师扶右。君薨以是举。仆射之名。盖起于此。以其朝夕亲近人主。后世承误。辄失其真。遂以为宰相之号。如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亦是如此。侍中秦官。汉因之。多是侍卫人主。行则参错于宫官之间。其初犹以儒者为之。如武帝时。孔安国为侍中。尝掌唾壶是也。以其日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2L 页
与人主相亲。故浸以用事。尚书是掌群臣书奏。如州郡开坼司。管进呈文字。凡四方章奏。皆申之而达。其初亦甚微。只如尚衣尚食尚辇尚乐之类。亦缘居中用事。所以权日重中书。因汉武帝游宴后庭。去外庭远。始用宦者典事。谓之中书谒者。置令仆射。尤与人主亲狎。故其权愈重。元帝时。弘恭为令。石显为仆射。尝权倾内外。及光武即位。政事不任三公。而尽归台阁。三公皆拥虚器。凡天下事。尽入于中书。尝见后汉群臣章奏。首云臣某奏疏尚书。犹今言殿下陛下之类。虽是不敢指斥而言。亦足以见其居要地。而秉重权矣。当时事无巨细。皆是尚书行下三公。或不经由三公。经下九卿。故东汉时。不惟尚书之权重。九卿之权。亦重者。此也。曹操开魏王府。未敢即拟朝廷建官。但置秘书令。篡汉之后。始改为中书监。以其素承宠任。故荀勖自中书迁尚书监。人贺之勖曰。夺我凤凰池。诸君何贺耶。西汉时中书之权重。东汉时尚书之权重。至此则中书之权复重而尚书之权渐轻矣。问省字何义。曰。省。即禁也。旧谓之禁。避汉元后父讳。遂改为省。
尚书尚衣尚食尚辇。乃主守之意。秦语作平音。
汉御史大夫。如本朝参知政事。
唐之兵。尽付与刺史节度。其他牙将之类。皆由刺史节度
尚书尚衣尚食尚辇。乃主守之意。秦语作平音。
汉御史大夫。如本朝参知政事。
唐之兵。尽付与刺史节度。其他牙将之类。皆由刺史节度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3H 页
使辟置。无如今许多官属。
或问东宫官属。曰。唐六典。载东宫。官制甚详。如一小朝廷。置詹事以统众务。则犹朝廷之尚书省也。置左右二春坊。以领众局。则犹中书门下省也。左右春坊。又皆设官。有各率其属之意。崇文馆犹朝廷之馆阁。赞善大夫。犹朝廷之谏议大夫。其官职一视朝廷。而为之降杀。此等制度。犹好。今之东宫官属。极苟艰。左右春坊旧制。皆用贤德者为之。今遂用武弁之少有才者。其次惟有讲读数员而已。如赞善大夫诸官。又但为阶官。非实有职业。神宗以唐六典改官制。乃有疏略处。如东宫官属之不备。是也。某旧尝一入劄子。论东宫官制疏略。宜仿旧损益之。不报。
唐六典明皇时所撰。虽有是书。然其建官却不依此。其书却是齐整。然其说一切繁冗迂曲。神宗喜之。一一依此定官制。神宗本欲富强。其后因此。皆迂曲缓弱了。左仆射行事。右丞相取旨。温公元祐间。甚苦之入文字。要改祖宗官制。虽名不齐整。然其实径直。绍兴间。以其不便方改之。二相之权均矣。
因论神宗官制。右相反重。前汉官制。虽乱道。却是实主事。神宗时。反徇名亡实。汉初制中书。后武帝倦勤。遂置内中书。宦官为之。石显之类。是也。温公亦私造得一制度。左相
或问东宫官属。曰。唐六典。载东宫。官制甚详。如一小朝廷。置詹事以统众务。则犹朝廷之尚书省也。置左右二春坊。以领众局。则犹中书门下省也。左右春坊。又皆设官。有各率其属之意。崇文馆犹朝廷之馆阁。赞善大夫。犹朝廷之谏议大夫。其官职一视朝廷。而为之降杀。此等制度。犹好。今之东宫官属。极苟艰。左右春坊旧制。皆用贤德者为之。今遂用武弁之少有才者。其次惟有讲读数员而已。如赞善大夫诸官。又但为阶官。非实有职业。神宗以唐六典改官制。乃有疏略处。如东宫官属之不备。是也。某旧尝一入劄子。论东宫官制疏略。宜仿旧损益之。不报。
唐六典明皇时所撰。虽有是书。然其建官却不依此。其书却是齐整。然其说一切繁冗迂曲。神宗喜之。一一依此定官制。神宗本欲富强。其后因此。皆迂曲缓弱了。左仆射行事。右丞相取旨。温公元祐间。甚苦之入文字。要改祖宗官制。虽名不齐整。然其实径直。绍兴间。以其不便方改之。二相之权均矣。
因论神宗官制。右相反重。前汉官制。虽乱道。却是实主事。神宗时。反徇名亡实。汉初制中书。后武帝倦勤。遂置内中书。宦官为之。石显之类。是也。温公亦私造得一制度。左相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3L 页
主礼吏户三部。右相主兵刑工三部。后有一人。要令六部尚书。得自执奏亦不行。今左右相。兼掌三省事。
方今朝廷。只消置一相。三参政兼六曹。枢密可罢。如此则事易达。又如宰相择长官。长官却择其寮。今铨曹注拟。小官繁剧。而又不能择贤。每道只令监司差除。亦好。每道仍只用一监司。
尝与刘枢言某做时。且精选一个吏部尚书。使得尽搜罗天下人才。诸部官长。得自辟属官。却要过中书。吏部尚书考察朝官。未阙人时。亦未得荐。俟次第阙人。却令侍从以下。各举一人二人。只举一二人。彼亦不敢以大段非才者。进。今常常荐人。一切都淡了。
古者王畿千里而已。然官属已各令其长推择。今天下之大。百官之众。皆总于吏部。下至宰执干办使臣。特其家私仆尔。亦须吏部差注。所以只是滚滚地鹘突差将去。何暇论其人之才否。
自秦置守尉监。汉有郡守刺史。如今监司。专主按察。至汉末令刺史。掌兵。遂侵郡守之权。兼治民事。而刺史之权独重。后来或置或否。(汉有十二州百三郡。郡有太守。州有刺史。历代添置州名愈多。而郡愈少。又其后世遂去郡而为州。故刺史兼治军民而守废。至隋又置郡守。后又废守置刺史。而刺史遂以为太守之职。)
某尝说不用许多监司。每路只置一人。复刺史之职。正其
方今朝廷。只消置一相。三参政兼六曹。枢密可罢。如此则事易达。又如宰相择长官。长官却择其寮。今铨曹注拟。小官繁剧。而又不能择贤。每道只令监司差除。亦好。每道仍只用一监司。
尝与刘枢言某做时。且精选一个吏部尚书。使得尽搜罗天下人才。诸部官长。得自辟属官。却要过中书。吏部尚书考察朝官。未阙人时。亦未得荐。俟次第阙人。却令侍从以下。各举一人二人。只举一二人。彼亦不敢以大段非才者。进。今常常荐人。一切都淡了。
古者王畿千里而已。然官属已各令其长推择。今天下之大。百官之众。皆总于吏部。下至宰执干办使臣。特其家私仆尔。亦须吏部差注。所以只是滚滚地鹘突差将去。何暇论其人之才否。
自秦置守尉监。汉有郡守刺史。如今监司。专主按察。至汉末令刺史。掌兵。遂侵郡守之权。兼治民事。而刺史之权独重。后来或置或否。(汉有十二州百三郡。郡有太守。州有刺史。历代添置州名愈多。而郡愈少。又其后世遂去郡而为州。故刺史兼治军民而守废。至隋又置郡守。后又废守置刺史。而刺史遂以为太守之职。)
某尝说不用许多监司。每路只置一人。复刺史之职。正其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4H 页
名曰按察使。令举刺州县官吏。其下却置判官数员。以佐之。如转运判官。刑狱判官。农田判官之类。农田专主婚田。转运专主财赋。刑狱专主盗贼刑狱。而刺史总之。稍重诸判官之权。资序视通判。而刺史视太守。判官有事欲奏闻。则刺史为之发奏。刺史不肯发。则许判官自经申御史台尚书省。以分刺史之权。盖刺史之权独专。则又不便。若其人昏浊则害贻一路。百姓无出气处。故又须略重判官之权。诸判官下。却置数员属官。如幕职官之类。如此则重权归一。太守自治州事。而刺史则举刺一路。岂不简经省事。而无烦扰耗蠹之弊乎。问今之主管资格。亦视通判。曰。然。但权轻不能有所为。只得奉承运使而已。若分为判官。俾得专达。则其权重。而监司亦不敢妄作矣。
姚崇择十道使之说甚善。范富天章所条。亦只说到择监司而已。今诸路监司猥众。恰如无一般。不若每路。只择一贤监司。其馀悉可省罢。
铨择之法。只好京官付之监司。选人付之郡守。各令他随材拟职。州申监司。监司申吏部。长贰审察闻奏。下授其职。却令宰相择监司。吏部择郡守。如此则朝廷亦可无事。又何患其不得人。
朝廷只择监司太守。自馀职幕县官。容他各辟所知。方可
姚崇择十道使之说甚善。范富天章所条。亦只说到择监司而已。今诸路监司猥众。恰如无一般。不若每路。只择一贤监司。其馀悉可省罢。
铨择之法。只好京官付之监司。选人付之郡守。各令他随材拟职。州申监司。监司申吏部。长贰审察闻奏。下授其职。却令宰相择监司。吏部择郡守。如此则朝廷亦可无事。又何患其不得人。
朝廷只择监司太守。自馀职幕县官。容他各辟所知。方可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4L 页
责成天下。须是放开做。使恢恢有馀地。乃可。
因论荐举之弊曰。亦不难革。只是择诸路监司。并得一好吏部尚书。拣荐得不是人材者退去。便须得人。今胡乱荐来。但不犯赃罪便得。若犯了赃。不过降得两官。安得不胡荐。
监司荐人后。犯赃犯罪。须与镌三五资。正郎则降为员郎。员郎则降为承议郎以下。若已为侍从。或无职名可镌。则镌其俸。或一郎不与奏荐。如此则方始得他痛恁地也须怕。今都不损他一毫。
兵制官制田制。便考得三代西汉分明。然与今日事势名实。皆用不得如官制。不若且就今日之官。罢其冗员。存其当存者。亦自善。
某尝谓宰相是舜,禹,伊,周差遣。下此亦须房,杜,姚,宋之徒。方能处置得天下事。后之当此任者。怪他不能当天下之事不得。是他人品只如此。力量有所不足。如何强得。
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采。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国子司业学官。尚可为天下人材所聚。庶几有可讲学成就者。然今日为之。明日便当改作。使士人。毋以利为心。若
因论荐举之弊曰。亦不难革。只是择诸路监司。并得一好吏部尚书。拣荐得不是人材者退去。便须得人。今胡乱荐来。但不犯赃罪便得。若犯了赃。不过降得两官。安得不胡荐。
监司荐人后。犯赃犯罪。须与镌三五资。正郎则降为员郎。员郎则降为承议郎以下。若已为侍从。或无职名可镌。则镌其俸。或一郎不与奏荐。如此则方始得他痛恁地也须怕。今都不损他一毫。
兵制官制田制。便考得三代西汉分明。然与今日事势名实。皆用不得如官制。不若且就今日之官。罢其冗员。存其当存者。亦自善。
某尝谓宰相是舜,禹,伊,周差遣。下此亦须房,杜,姚,宋之徒。方能处置得天下事。后之当此任者。怪他不能当天下之事不得。是他人品只如此。力量有所不足。如何强得。
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采。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国子司业学官。尚可为天下人材所聚。庶几有可讲学成就者。然今日为之。明日便当改作。使士人。毋以利为心。若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5H 页
君无尊德乐道之诚。必不能用。
朝廷设教官一件。大未是。后生为教官。便做大了。只历一两任教官。便都不了世事。须是不拘科甲。到五十方可为之。不然亦须四十五。
做官难。非通四方之风俗情伪。如何了得。
朱子曰。古人立法。只是大纲。下之人得自为。后世法。皆详密。下之人只是守法。法之所在。上之人亦进退。下之人不得。(大全以下论法令)
又曰。朝廷纪纲。尤所当严。上自人主。以下至于百执事。各有职业。不可相侵。盖君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参之。给舍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然后扬于王庭。明出命令而公行之。是以朝廷尊严。命令详审。虽有不当。天下亦皆晓然知其谬之出于某人。而人主不至独任其责。臣下欲议之者。亦得以极意尽言而无所惮。此古今之常理也。
朱子曰。古之欲为平者。必称其物之大小高下。而为其施之多寡厚薄。然后乃得其平。若不问其是非曲直而待之如一。则是善者常不得伸。而恶者反幸而免。以此为平。是乃所以为大不平也。故虽尧舜之治。既举元凯。必放共兜。此又易象所谓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者也。盖善者。天理之
朝廷设教官一件。大未是。后生为教官。便做大了。只历一两任教官。便都不了世事。须是不拘科甲。到五十方可为之。不然亦须四十五。
做官难。非通四方之风俗情伪。如何了得。
朱子曰。古人立法。只是大纲。下之人得自为。后世法。皆详密。下之人只是守法。法之所在。上之人亦进退。下之人不得。(大全以下论法令)
又曰。朝廷纪纲。尤所当严。上自人主。以下至于百执事。各有职业。不可相侵。盖君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参之。给舍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然后扬于王庭。明出命令而公行之。是以朝廷尊严。命令详审。虽有不当。天下亦皆晓然知其谬之出于某人。而人主不至独任其责。臣下欲议之者。亦得以极意尽言而无所惮。此古今之常理也。
朱子曰。古之欲为平者。必称其物之大小高下。而为其施之多寡厚薄。然后乃得其平。若不问其是非曲直而待之如一。则是善者常不得伸。而恶者反幸而免。以此为平。是乃所以为大不平也。故虽尧舜之治。既举元凯。必放共兜。此又易象所谓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者也。盖善者。天理之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5L 页
本然。恶者。人欲之邪妄。是以天之为道。既福善而祸淫。又以赏罚之权。寄之司牧。使之有以补助。其祸福之所不及。然则为人君者。可不谨执其柄而务有以奉承之哉。(大全下同以下论赏罚)
又曰。天下事。须论一个是不是后。却又论其中节不中节。天下只有一是非。是者须还他是。非者须还他非。方是自然之平。若不分邪正。不别是非。而但欲其平。决无可平之理。此元祐之调停。元符之建中。所以败也。
又曰。只有一个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公平正大。行将去。其济不济。天也。古人做得成者。不是他有智。只是偶然。其他费心费力。用智用数。牢笼计较。都不济事。都是枉了。
朱子曰。今天下事。只碍个失人情。都做不得。盖事理。只有一个是非。今朝廷之上。不能卞别这是非。如宰相固不欲逆上意。上亦不欲忤宰相意。令聚天下之不敢言是非者。在朝廷。又择其不敢言之甚者。为台谏。习以成风。如何做得事。(语类以下论谏静)
又曰。治道别无说。若使人主恭俭好善。有言逆于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志。必求诸非道。这如何会不治。这别无说。从古来。都有见成样子。直是如此。(语类)
又曰。天下事。须论一个是不是后。却又论其中节不中节。天下只有一是非。是者须还他是。非者须还他非。方是自然之平。若不分邪正。不别是非。而但欲其平。决无可平之理。此元祐之调停。元符之建中。所以败也。
又曰。只有一个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公平正大。行将去。其济不济。天也。古人做得成者。不是他有智。只是偶然。其他费心费力。用智用数。牢笼计较。都不济事。都是枉了。
朱子曰。今天下事。只碍个失人情。都做不得。盖事理。只有一个是非。今朝廷之上。不能卞别这是非。如宰相固不欲逆上意。上亦不欲忤宰相意。令聚天下之不敢言是非者。在朝廷。又择其不敢言之甚者。为台谏。习以成风。如何做得事。(语类以下论谏静)
又曰。治道别无说。若使人主恭俭好善。有言逆于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志。必求诸非道。这如何会不治。这别无说。从古来。都有见成样子。直是如此。(语类)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6H 页
又曰。内自臣工。外及氓庶。有能开寤圣心。指陈阙政者。无间贱疏。使咸得以自通。然后差择近臣之通明正直者一二人。使各引其所知。有识敢言之士三数人。寓直殿门。凡四方之言。有来上者。悉令省阅。举其尽忠不隐者。日以闻乎聪听。则夫天人之际。谴告所由。将有粲然毕陈于前者。然后兼总条贯。称制临决。画为科品。以次施行。(封事)
朱子曰。尝谓为政者。当顺五行。修五事。以安百姓。若曰赈济于凶荒之馀。纵饶措置得善。所惠者浅。终不济事。(语类以下论赈恤)
又曰。自古救荒。自有两说。第一是感召和气。以致礼穰。其次只有储蓄之计。若待他饿时理会。更有何策。
朱子曰。古者荒岁方铸钱。周礼所谓国凶荒札丧。则市无征而作布。既可因此以养饥民。又可以权物之重轻。盖古人钱阙。方铸钱以益之。
又曰。赈饥无奇策。不如讲求水利。到赈济时。成甚事。
今赈济之事。利七而害三。则当冒三分之害。而全七分之利。不然。必欲求全。恐并与所谓利者失之矣。
赈济之策。初正大纲一细碎。便生病。屯田亦然。
或说救荒赈济之意固善。而取出之数不节不可。黄直卿云。制度虽只是。这个制度用之。亦在其人。如籴米赈饥。此
朱子曰。尝谓为政者。当顺五行。修五事。以安百姓。若曰赈济于凶荒之馀。纵饶措置得善。所惠者浅。终不济事。(语类以下论赈恤)
又曰。自古救荒。自有两说。第一是感召和气。以致礼穰。其次只有储蓄之计。若待他饿时理会。更有何策。
朱子曰。古者荒岁方铸钱。周礼所谓国凶荒札丧。则市无征而作布。既可因此以养饥民。又可以权物之重轻。盖古人钱阙。方铸钱以益之。
又曰。赈饥无奇策。不如讲求水利。到赈济时。成甚事。
今赈济之事。利七而害三。则当冒三分之害。而全七分之利。不然。必欲求全。恐并与所谓利者失之矣。
赈济之策。初正大纲一细碎。便生病。屯田亦然。
或说救荒赈济之意固善。而取出之数不节不可。黄直卿云。制度虽只是。这个制度用之。亦在其人。如籴米赈饥。此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6L 页
固是。但非其人。则做这事。亦将有不及事之患。曰。然。
直卿言辛幼安帅湖南赈济榜文。秖用八字。曰劫禾者斩。闭籴者配。先生曰。这便见得他有才。此八字若做两榜便乱道。又曰。要之只粗法。
朱先生言救荒利害。如州县旱伤。早行检放。从实蠲减。劝诱人户赈粜。务得其平。纳粟之人。早行推赏。所纳米数。仍减其半。乞拨丰储仓米三十馀万石。以备济粜。州县新旧官物。并且住催。绍兴丁身等钱。预行蠲放。及免米商力胜税钱量。立赏格。官吏违慢者奏劾。昏病者。别与差遣。(行状下同)
先生以前后奏请。多见抑却。幸而从者。又率稽缓后时。无益于事。蝗旱相仍。不胜忧愤。复奏言为今之计。独有断自圣心沛然发号。责躬求言。然后君臣相戒。痛自省改。其次惟有尽出内库之钱。以供大礼之备。为收籴之本。诏户部无得催理旧欠。诏诸路漕臣。遵依条限。检放税租。诏宰相。沙汰被灾路分州军监司守臣之无状者。遴选贤能。责以荒政。庶几犹足以下结人心。消其乘时作乱之意。不然。臣恐所忧者不止于饿殍。而在于盗贼。蒙其害者不止于官吏。而上及于国家也。复上时宰书云。朝廷爱民之心。不如惜费之甚。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然民之与财。孰
直卿言辛幼安帅湖南赈济榜文。秖用八字。曰劫禾者斩。闭籴者配。先生曰。这便见得他有才。此八字若做两榜便乱道。又曰。要之只粗法。
朱先生言救荒利害。如州县旱伤。早行检放。从实蠲减。劝诱人户赈粜。务得其平。纳粟之人。早行推赏。所纳米数。仍减其半。乞拨丰储仓米三十馀万石。以备济粜。州县新旧官物。并且住催。绍兴丁身等钱。预行蠲放。及免米商力胜税钱量。立赏格。官吏违慢者奏劾。昏病者。别与差遣。(行状下同)
先生以前后奏请。多见抑却。幸而从者。又率稽缓后时。无益于事。蝗旱相仍。不胜忧愤。复奏言为今之计。独有断自圣心沛然发号。责躬求言。然后君臣相戒。痛自省改。其次惟有尽出内库之钱。以供大礼之备。为收籴之本。诏户部无得催理旧欠。诏诸路漕臣。遵依条限。检放税租。诏宰相。沙汰被灾路分州军监司守臣之无状者。遴选贤能。责以荒政。庶几犹足以下结人心。消其乘时作乱之意。不然。臣恐所忧者不止于饿殍。而在于盗贼。蒙其害者不止于官吏。而上及于国家也。复上时宰书云。朝廷爱民之心。不如惜费之甚。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然民之与财。孰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7H 页
轻孰重。身之与国。孰大孰小。财散犹可复聚。民心一失。则不可复收。身危犹可复安。国势一倾。则不可复正。至于民散。国危而措身无所。则其所聚有。不为大盗积者耶。
救荒之政。蠲除赈贷。固当汲汲于其始。而抚存休养。尤在谨之于其终。譬如伤寒大病之人。方其病时。汤剂砭灸。固不可以少缓。而其既愈之后。饮食起居之间。所以将护节宣。少失其宜。则劳复之證。百死一生。尤不可以不深畏也。平居须是修陂塘。始得到得旱了。赈济委无良策。然下手得早。亦得便宜。在南康时。才见旱。便刬刷钱物库中。得三万来贯。准拟籴米。添支官兵。却去上供钱内。借三万贯。籴米赈。籴早时籴得。却粜钱。还官中解发。是以不阙事。
朱子奏救荒事宜状曰。今来欲以百三十万之贫民。尽仰官司。口以升计。麦秋之前。九十馀日。当为粟百万石。亦非朝廷今日事力之所及也。然臣窃谓有司之力。诚有限量。而圣主天地父母。覆载生育之心。则无终穷。以有限之力言之。则救护之切。拨赐之多。诚若不可以有加于今日。然以陛下无穷之心论之。则岂不欲使此邦。更得数十万石之粟。以必救数十万人之命。其忍直以无可奈何处之。而熟视其饥饿颠仆于前乎。
朱子上宰相书曰。荒政之中。有两事焉。一曰。给降缗钱。广
救荒之政。蠲除赈贷。固当汲汲于其始。而抚存休养。尤在谨之于其终。譬如伤寒大病之人。方其病时。汤剂砭灸。固不可以少缓。而其既愈之后。饮食起居之间。所以将护节宣。少失其宜。则劳复之證。百死一生。尤不可以不深畏也。平居须是修陂塘。始得到得旱了。赈济委无良策。然下手得早。亦得便宜。在南康时。才见旱。便刬刷钱物库中。得三万来贯。准拟籴米。添支官兵。却去上供钱内。借三万贯。籴米赈。籴早时籴得。却粜钱。还官中解发。是以不阙事。
朱子奏救荒事宜状曰。今来欲以百三十万之贫民。尽仰官司。口以升计。麦秋之前。九十馀日。当为粟百万石。亦非朝廷今日事力之所及也。然臣窃谓有司之力。诚有限量。而圣主天地父母。覆载生育之心。则无终穷。以有限之力言之。则救护之切。拨赐之多。诚若不可以有加于今日。然以陛下无穷之心论之。则岂不欲使此邦。更得数十万石之粟。以必救数十万人之命。其忍直以无可奈何处之。而熟视其饥饿颠仆于前乎。
朱子上宰相书曰。荒政之中。有两事焉。一曰。给降缗钱。广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7L 页
籴米斛。二曰。速行赏典。激厉富室。
宋孝宗时。颁社仓法于诸路。初朱文公居建宁府崇安县开耀乡。乾道戊子。建人大饥。文公与乡人之士。请于府。得常平米六百石赈贷。至冬加息。(一石息米二升。)计米以偿。自后。随年敛散。小歉则蠲其息之米。大饥则尽蠲之。凡十有四年。得息米造仓二间。及以元数六百石还。以见储米三千一百石。以为社仓。不复收息。每石止收耗米三升。以是一乡之间。虽遇凶年。人不缺食。后请以其法。行之他处。
朱子曰。有生之类。莫非同体。惟君子为无有我之私以害之。故其爱人利物之心为无穷。特穷而在下。则禹稷之事。有非其分之所得为者。然苟其家之有馀而推之。以予邻里乡党。则固吾圣人之所许。而未有害于不出其位之戒也。抑凡世俗之所以病乎此者。不过王氏之青苗为说耳。以余观于前贤之论。而以今日之事验之。则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处之也。以县而不以乡。其职之也。以官吏而不以乡人士君子。其行之也。以聚敛亟疾之意。而不以惨怛惠和之心。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
浙东大饥。命先生提举常平茶盐。先生拜命。即移书他郡。
宋孝宗时。颁社仓法于诸路。初朱文公居建宁府崇安县开耀乡。乾道戊子。建人大饥。文公与乡人之士。请于府。得常平米六百石赈贷。至冬加息。(一石息米二升。)计米以偿。自后。随年敛散。小歉则蠲其息之米。大饥则尽蠲之。凡十有四年。得息米造仓二间。及以元数六百石还。以见储米三千一百石。以为社仓。不复收息。每石止收耗米三升。以是一乡之间。虽遇凶年。人不缺食。后请以其法。行之他处。
朱子曰。有生之类。莫非同体。惟君子为无有我之私以害之。故其爱人利物之心为无穷。特穷而在下。则禹稷之事。有非其分之所得为者。然苟其家之有馀而推之。以予邻里乡党。则固吾圣人之所许。而未有害于不出其位之戒也。抑凡世俗之所以病乎此者。不过王氏之青苗为说耳。以余观于前贤之论。而以今日之事验之。则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处之也。以县而不以乡。其职之也。以官吏而不以乡人士君子。其行之也。以聚敛亟疾之意。而不以惨怛惠和之心。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
浙东大饥。命先生提举常平茶盐。先生拜命。即移书他郡。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8H 页
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客舟已辐辏。日与僚属。钩访民隐。至废寝食。分画既定。案行所部。穷山长谷。靡所不到。拊问存恤。所活不可胜计。每出皆乘单车。屏徒从。一身所需。皆自赍以行。毫不及州郡。以故所历虽广。而人不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怆惶惊惧。常若使者压其境。由是所部肃然。而尤以戢盗捕蝗兴水利。为急。(大全)
先生有踏荒诗云。阡陌纵横不可寻。死伤狼藉正悲吟。若知赤子原无罪。合有人间父母心。
朱子曰。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颠连而无告者也。君子之为政。要主张这等人。
朱子曰。自古国家倾覆之由。何尝不起于盗贼。盗贼窃发之端。何尝不生于饥饿。赤眉黄巾葛荣黄巢之徒。其已事可见也。(大全以下论盗贼)
伊川尝说。今人都柔了。盖自祖宗以来。尚宽仁。不曾用大刑之属。由此人皆柔软。四方无盗贼。后来靖康时多盗。盖虏难方急。朝廷无暇治之耳。且如绍圣之后。山东河北。连大饥而盗作也。皆随即仆灭。但见长上云。若更迟四五年。虏人不来。盗亦难禁止。盖是饥荒极了。(语类下同)
李楫寇广西。出榜约不收民税十年。故从叛者如云。称之为孝王。反谓官兵为贼。以此知今日取民太重。深是不便。
先生有踏荒诗云。阡陌纵横不可寻。死伤狼藉正悲吟。若知赤子原无罪。合有人间父母心。
朱子曰。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颠连而无告者也。君子之为政。要主张这等人。
朱子曰。自古国家倾覆之由。何尝不起于盗贼。盗贼窃发之端。何尝不生于饥饿。赤眉黄巾葛荣黄巢之徒。其已事可见也。(大全以下论盗贼)
伊川尝说。今人都柔了。盖自祖宗以来。尚宽仁。不曾用大刑之属。由此人皆柔软。四方无盗贼。后来靖康时多盗。盖虏难方急。朝廷无暇治之耳。且如绍圣之后。山东河北。连大饥而盗作也。皆随即仆灭。但见长上云。若更迟四五年。虏人不来。盗亦难禁止。盖是饥荒极了。(语类下同)
李楫寇广西。出榜约不收民税十年。故从叛者如云。称之为孝王。反谓官兵为贼。以此知今日取民太重。深是不便。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8L 页
方腊起向芗林。时为小官。言今无策。只有起刘元城陈了翁作相。则寇不战而自平。
郑湜补之问戢盗。朱子曰。只是严保伍之法。郑云。保伍之中。其弊自难关防。如保头亦易得挟势为扰。曰。当令逐处乡村。举众所推服底人。为保头。又不然则行某漳州教军之法。以戢盗心。这是已试之效。因与说某在漳州初到时。教习诸军弓射等事。皆无一人能之。后分许多军作三番。每日轮番入教场。挽弓及等者有偿。其不及者留在。只管挽射。及等则止。终不及则罢之。两月之间。翕然都会射。及上等者亦多。后多留刺以填阙额。其有老弱不能者。并退罢之。他若会射了。有盗贼。也是不怕他。
朱子曰。先王之制。内有六卿六遂都鄙之兵。外有方伯连帅之兵。内外相维。缓急相制。(语类以下论兵)
本强则精神折冲。不强则招殃致凶。
兵法以能分合为变。不独一阵之间有分合。天下兵皆然。兵之胜负。全在勇怯。又曰。用兵之要。敌势急则自家当委曲以缠绕之。敌势缓则自家当劲直以冲突之。(大全)
厮杀无巧妙。只是死中求生。两军相拄一边。立得脚住不退即嬴矣。须是死中求生。方胜也。
昼则听金鼓。夜则看火候。尝疑夜间不解战。盖只是设火
郑湜补之问戢盗。朱子曰。只是严保伍之法。郑云。保伍之中。其弊自难关防。如保头亦易得挟势为扰。曰。当令逐处乡村。举众所推服底人。为保头。又不然则行某漳州教军之法。以戢盗心。这是已试之效。因与说某在漳州初到时。教习诸军弓射等事。皆无一人能之。后分许多军作三番。每日轮番入教场。挽弓及等者有偿。其不及者留在。只管挽射。及等则止。终不及则罢之。两月之间。翕然都会射。及上等者亦多。后多留刺以填阙额。其有老弱不能者。并退罢之。他若会射了。有盗贼。也是不怕他。
朱子曰。先王之制。内有六卿六遂都鄙之兵。外有方伯连帅之兵。内外相维。缓急相制。(语类以下论兵)
本强则精神折冲。不强则招殃致凶。
兵法以能分合为变。不独一阵之间有分合。天下兵皆然。兵之胜负。全在勇怯。又曰。用兵之要。敌势急则自家当委曲以缠绕之。敌势缓则自家当劲直以冲突之。(大全)
厮杀无巧妙。只是死中求生。两军相拄一边。立得脚住不退即嬴矣。须是死中求生。方胜也。
昼则听金鼓。夜则看火候。尝疑夜间不解战。盖只是设火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9H 页
候防备敌。来劫寨之属。古人屯营其中。尽如井形。于巷道十字处。置火候。如有间谍。一处举火则尽举。更走不得。
管仲内政士乡十五。乃战士也。所以教之孝弟忠信尊君亲上之义。夫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虽五伯者之道。亦必如此。
五代时兵甚骄矣。周世宗高平一战既败却。忽然诛不用命者七十馀人。三军大振。遂复合战而克之。凡事都要人有志。
或言古人之兵。当如子弟之卫父兄。而孙吴之徒。必曰与士卒同甘苦而后可。是子弟必待父兄施恩而后报也。日巡而拊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此意也少不得。
阵者。定也。八阵图中有奇正。前面虽未整。猝然遇敌。次列便已成正军矣。
或问史记所书高祖垓下之战。季通以为正合八阵之法。曰。此亦后人好奇之论。大凡有兵须有阵。不成。有许多兵马相战斗。只滚作一团。又只排作一行。必须左右前后部伍行阵。各有条理方得。
看古来许多阵法。遇征战。亦未必用得。所以张巡用兵。未尝仿古兵法。不过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盖未论临机应变。方略不同。只如地圆则须布圆阵。地方则须布方阵。亦
管仲内政士乡十五。乃战士也。所以教之孝弟忠信尊君亲上之义。夫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虽五伯者之道。亦必如此。
五代时兵甚骄矣。周世宗高平一战既败却。忽然诛不用命者七十馀人。三军大振。遂复合战而克之。凡事都要人有志。
或言古人之兵。当如子弟之卫父兄。而孙吴之徒。必曰与士卒同甘苦而后可。是子弟必待父兄施恩而后报也。日巡而拊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此意也少不得。
阵者。定也。八阵图中有奇正。前面虽未整。猝然遇敌。次列便已成正军矣。
或问史记所书高祖垓下之战。季通以为正合八阵之法。曰。此亦后人好奇之论。大凡有兵须有阵。不成。有许多兵马相战斗。只滚作一团。又只排作一行。必须左右前后部伍行阵。各有条理方得。
看古来许多阵法。遇征战。亦未必用得。所以张巡用兵。未尝仿古兵法。不过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盖未论临机应变。方略不同。只如地圆则须布圆阵。地方则须布方阵。亦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29L 页
岂用槩论也。
又曰。尝见老将说大要临阵。又在番休递上。分一军为数替。将战则食第一替人既饱。遣之入阵。便食第二替人。觉第一替人力将困。即调发第二替人。往代。第三替人。亦如之。只管如此。更番。则士常饱健而不至困乏。
问选将帅之术。曰。当无事之时。欲识得将。须是具大眼力。如萧何识韩信方得。金人初起时。初未立将。临发兵。召集庭下问之。有能言其策之善者。即授以将使往。及成功而归。又集庭下。问众人而赏之金几多。众人言未得。又加之。赏罚如此分明。安得不成事。
或问诸公论置二大帅。以统诸路之帅。如何。曰。不消如此。只是择得一介人耳。君相便全意委任他。却使之自择参佐。事便归一。今若更置大帅。以监临之。少间必有不相下之意。徒然纷扰。须是得一介人委任他。听他自渐渐理会。许多军政。将来自有条理。
蜀远朝廷。万有馀里。择帅须用严毅。素有威名。足以畏压人心。则喜乱之徒。不敢作矣。
古之名将。能立功名者。皆谨重周密。乃能有成。如吴汉朱然。终日钦钦。常如对阵。须学这样底方可。今人率负才。以英雄自待。以至恃气傲物。不能谨严。卒至于败而已。要做
又曰。尝见老将说大要临阵。又在番休递上。分一军为数替。将战则食第一替人既饱。遣之入阵。便食第二替人。觉第一替人力将困。即调发第二替人。往代。第三替人。亦如之。只管如此。更番。则士常饱健而不至困乏。
问选将帅之术。曰。当无事之时。欲识得将。须是具大眼力。如萧何识韩信方得。金人初起时。初未立将。临发兵。召集庭下问之。有能言其策之善者。即授以将使往。及成功而归。又集庭下。问众人而赏之金几多。众人言未得。又加之。赏罚如此分明。安得不成事。
或问诸公论置二大帅。以统诸路之帅。如何。曰。不消如此。只是择得一介人耳。君相便全意委任他。却使之自择参佐。事便归一。今若更置大帅。以监临之。少间必有不相下之意。徒然纷扰。须是得一介人委任他。听他自渐渐理会。许多军政。将来自有条理。
蜀远朝廷。万有馀里。择帅须用严毅。素有威名。足以畏压人心。则喜乱之徒。不敢作矣。
古之名将。能立功名者。皆谨重周密。乃能有成。如吴汉朱然。终日钦钦。常如对阵。须学这样底方可。今人率负才。以英雄自待。以至恃气傲物。不能谨严。卒至于败而已。要做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30H 页
大功名底。越要谨密。未闻粗鲁阔略而能有成者。
朱子曰。益之戒舜曰。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而终曰。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周之文武。亦以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始于忧谨。终于逸乐。其后中微。小雅尽废。四夷交侵。中国衰削。宣王承之。侧身修行。任贤使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而周道粲然复兴。某尝以是观之。然后知古圣王所以制御夷狄之道。其本不在乎威强。而在乎德业。其备不在乎边境。而在乎朝廷。其具不在乎兵食。而在乎纪纲。盖决然矣。(封事以下论夷狄)
朱子答张敬夫书曰。熹尝以为内修外攘。如直内方外。不直内而求外之方固不可。然亦未有今日直内而明日方外之理。须知自治之心不可一日忘。而复雠之义不可一日缓。乃可与语今世之务矣。(大全下并同)
问。贾谊五饵之说。如何。朱子曰。伊川尝言。本朝正用此术。契丹分明是被金帛买住了。今日金虏。亦是如此。昌父曰。交邻国。待夷狄。固自有道。五饵之说。恐非仁人之用心。曰。固是。但虏人分明是遭饵。但恐金帛尽则复来。不为则已。为则五饵须并用。然以宗室之女妻之则大不可。
朱子答汪尚书曰。和战之说。所示非不明白。利害较然矣。然愚意终未敢安。今欲以讲和为名。而修自治之实。恐非
朱子曰。益之戒舜曰。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而终曰。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周之文武。亦以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始于忧谨。终于逸乐。其后中微。小雅尽废。四夷交侵。中国衰削。宣王承之。侧身修行。任贤使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而周道粲然复兴。某尝以是观之。然后知古圣王所以制御夷狄之道。其本不在乎威强。而在乎德业。其备不在乎边境。而在乎朝廷。其具不在乎兵食。而在乎纪纲。盖决然矣。(封事以下论夷狄)
朱子答张敬夫书曰。熹尝以为内修外攘。如直内方外。不直内而求外之方固不可。然亦未有今日直内而明日方外之理。须知自治之心不可一日忘。而复雠之义不可一日缓。乃可与语今世之务矣。(大全下并同)
问。贾谊五饵之说。如何。朱子曰。伊川尝言。本朝正用此术。契丹分明是被金帛买住了。今日金虏。亦是如此。昌父曰。交邻国。待夷狄。固自有道。五饵之说。恐非仁人之用心。曰。固是。但虏人分明是遭饵。但恐金帛尽则复来。不为则已。为则五饵须并用。然以宗室之女妻之则大不可。
朱子答汪尚书曰。和战之说。所示非不明白。利害较然矣。然愚意终未敢安。今欲以讲和为名。而修自治之实。恐非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30L 页
夫子正名为先之意。内外心迹。判为两道。虽使幸而成功。亦儒者之所讳也。况先自处于背盟违命之地。而使彼得擅其直。以责于我。内疑上下之心。外成雠敌之势。皆非计之得也。必以摇动为虑。则所谓自治者。其惟闭关固圉。寇至而战。去不穷追。庶可以省息劳费。蓄锐待时乎。以此自治。与夫因机亟决。电扫风驰者。固不同。然犹同归于是。其与讲和之计。不可同年而语矣。
朱子曰。中国所恃者德。夷狄所恃者力。今虑国事者。大抵以审彼己较强弱为言。是知夷狄相攻之策。而未尝及中国治夷狄之道也。盖以力言之。则彼常强我常弱。是无时而可胜。不得不和也。以德言之则振三纲明五常。正朝廷。励风俗。皆我之所可勉。而彼之所不能者。是乃中国治夷狄之道。而今日所当议也。诚能以此自励。则亦何以讲和为哉。愚之所忧。独恐力既不振。德又不修。则曰和曰战。俱无上策耳。
朱子曰。武帝欲讨凶奴。便把吕后嫚书做题目。要来掩盖其失。他若知得此。岂无修文德以来道理。又如讨西域。初一番去不透。又再去。只是要得一马。此是甚气力。若移来就这边做岂不可。末年海内虚耗。去秦始皇无几。若不得霍光收拾。成甚么。轮台之悔。亦是天资高。方如此。
朱子曰。中国所恃者德。夷狄所恃者力。今虑国事者。大抵以审彼己较强弱为言。是知夷狄相攻之策。而未尝及中国治夷狄之道也。盖以力言之。则彼常强我常弱。是无时而可胜。不得不和也。以德言之则振三纲明五常。正朝廷。励风俗。皆我之所可勉。而彼之所不能者。是乃中国治夷狄之道。而今日所当议也。诚能以此自励。则亦何以讲和为哉。愚之所忧。独恐力既不振。德又不修。则曰和曰战。俱无上策耳。
朱子曰。武帝欲讨凶奴。便把吕后嫚书做题目。要来掩盖其失。他若知得此。岂无修文德以来道理。又如讨西域。初一番去不透。又再去。只是要得一马。此是甚气力。若移来就这边做岂不可。末年海内虚耗。去秦始皇无几。若不得霍光收拾。成甚么。轮台之悔。亦是天资高。方如此。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31H 页
陈问复雠之义。礼记疏云。谷梁春秋。许百世复雠。又某书庶人。许五世复雠。又云。国君许九世复雠。又某人引鲁桓公为齐襄公所杀。其子庄公。与齐桓公会盟。春秋不讥。自桓至定公九世。孔子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是九世不复雠也。此说如何。曰。谓复百世之雠者。是乱说。许五世复雠者。谓亲亲之恩。欲至五世而斩也。春秋许九世复雠。与春秋不讥。春秋美之之事。皆是解春秋者乱说。汉武帝引春秋九世复雠之说。遂征胡狄。欲为高祖报雠。春秋何处如此说。诸公读此还信否。他自好大喜功。欲攘伐夷狄。姑托此以自诡耳。如本朝靖康。虏人之祸看来。只是高宗初年。乘兀朮粘罕斡离。不及阿骨打未死之时。人心愤怒之日。以父兄不共戴天之雠。就此便打叠了他。方快人意。孝宗即位。锐意雪耻。然事已经隔。与吾敌者。非亲杀吾父祖之人。自是鼓作人心。不上僩云。但不能杀虏主耳。若而今捉得虏人来杀之。少报父祖之怨。岂不快意。曰。固是好。只是已不干他事。自是他祖父事。你若捉得他父祖来杀。岂不快人意。而今是他子孙干他甚事。(语类)
朱子曰。商中宗时。有桑谷并生于朝。一暮大拱。中宗能用巫咸之言。恐惧修德。不敢荒宁。而商道复兴。享国长久。至于七十有五年。高宗祭于成汤之庙。有飞雉升鼎耳而鸣。
朱子曰。商中宗时。有桑谷并生于朝。一暮大拱。中宗能用巫咸之言。恐惧修德。不敢荒宁。而商道复兴。享国长久。至于七十有五年。高宗祭于成汤之庙。有飞雉升鼎耳而鸣。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别集 第 131L 页
高宗能用祖己之言。克正厥事。不敢荒宁。而商用嘉靖。享国亦久。至于五十有九年。古之圣王遇灾而惧。修德正事。故能变灾为祥。其效如此。(此论祯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