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x 页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附录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17H 页
行状[大斋俞彦鏶撰]
公姓杨。讳应秀。字季达。南原人。其先出高丽知郡事讳敬文。其后十转而有讳首生集贤殿直提学。早卒。有腹子。其母夫人李氏。以其父母欲夺志也。负而之南原。仍逃倭乱于飞鸿山。望淳昌之龟岳曰。山气佳哉。遂往而家焉。教育其子。以至于成。是讳思辅。入我 朝。官咸平县监。 朝廷以李氏烈妇特㫌其门。陶庵李先生又为之传。县监之后。代承簪组。其五世孙讳士衡。文科兵曹正郎。 赠都承旨。号渔隐。是生讳时冕进士。有高蹈号落霞。于公高祖也。曾祖讳汝㮨。祖讳说举。考讳处基。以文行名。妣江华崔氏。休之女。甚有妇德。举三男。公其季也。公以 肃宗庚辰十一月五日生。方在娠。崔夫人梦有异兆。且家有禾瑞。公之锡名。盖以是云。杨氏世有潜德。积累敷遗。归成于公。公生而聪颖秀发。目光射人。声若出金石。见者奇之。甫龀。已读尽曾氏史。文理日进。九岁丁外忧。越四年。崔夫人继没。公稚龄荐凶。毁慕如成人。华山权公𪼛。公父友也。以学行望重士友间。公既孤。以其遗命往从之学。华山教之以诚。见其强记善发疑。亟称之曰。吾友有子。死犹不死矣。后数年。华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17L 页
山又卒。公自伤嬛孑无所归。遂自奋厉刻苦。昼夜读不辍。家故穷空。间值凶饥。不食者多日。至折生藿和数溢米。浸之涧石中。并叶与米咀嚼。而犹对床伊吾。此人所不能堪。而公安之若性。十七岁。往质中庸于赵处士世维。处士病其骤躐。及叩其文义。公对以三十三章宗旨。不过曰道不可须臾离也。处士大加惊服。公幼多艺。稍涉轻浮。其伯仲氏戒之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尔其不读乎。公乃痛自警策。取玉藻九容。书之壁面。坐卧观省。自是渐益舒缓。尝夜卧有物咬足。公不动。徐呼人烛照之。乃大蚣也。其勇改善变。自少已如此。公雅不喜举子业。特为父兄所敦劝。黾勉从事。尝赴解围。雨沾失容。自是耻不复应举。遂专意性理之学。常自慨叹曰。古人何人也。我何人也。何古人之知。而我独不知耶。及既知之而其知不背于古人。则犁然有契。充然有得。不觉手舞足蹈。又自以为独学寡陋。思就有道而正焉。时陶庵先生讲道寒泉。为一世宗师。公先遣其徒。观其门路规范。然后乃徒步从之。一接光辉。心醉诚服。遂师事焉。先生亦知其所学已窥大原。期许甚重。师弟相得。视犹父子。同时及门者。莫敢望焉。先生尝饮之酒。而命诵诗。爱其气像遒迈。即取纸笔书之曰。倚微醺而谈经。扬白须而哦诗。此是穷儒最得意处。以与公。于是同门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18H 页
戏称为杨白须。后公请斋号。先生以有同门之戏称。书赠白水二字。盖言公心事。而且以公所居为白湖故也。公自有精识妙解。及夫从师。薰袭磨砻。所见益明。所造益深。左右逢原。沛乎有馀地矣。甲戌。湖南绣衣以经行荐之 朝。翌年 除健元陵参奉。寻移翊卫司副率。先是公先祖妣烈妇墓。有人冒葬于其前。五冢累累。公方十二岁。往见之。垂泪而归。其后不肯从长者省墓。问其故。公愀然曰。为子孙。使先墓容他人之狎葬。其将何颜以拜。长者默然改容。公既长。上吁下告。仅得去三冢。其馀尚在也。公以是常自处以不孝。平生不与人燕会。及承 恩除。叹曰。求忠于孝。则如我不孝。将何藉手以事君乎。卒辞不就。公晚年。德气益粹然。远近益尊信。从学者众。常谓非讲学则理不明。用泉上遗矩。逐月为讲。讨论反覆。亹亹忘倦。讲已。或与诸生浮舟前湖。以发萧散之趣。令少者歌咏风雅。而每以伐檀诗终之。或登玉出山。讲朱子玉山讲义。或行乡射之仪。四邻来观焉。时公年六十馀。须眉皓白。举止雍容。清迥洒落。望之如世外人云。公素疆无疾病。丁亥春。偶示惫。自知其殆。戒侍者曰。勿医药勿扰聒。使我得以正终也。门人请所欲言。惟曰先茔偷冢。终未尽去。无以见我祖妣于地下矣。疾既革。屏妇女。正席翛然而逝。实二月六日也。享年六十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18L 页
八。以其年四月二十日。葬于淳昌之玉出山亥坐之原。公天资明粹。气貌爽朗。恺悌慈详。温然可亲。而中实刚介果断。不移不慑。是以生长湖南。能不受变于华竞之俗。早岁发愤。慨然有志于斯道。依归贤门。精思笃践。卒成大儒。窃惟为学之方。知与行耳。二者交相为用。而亦有先后之序。苟知得不明。则焉能求理之所在。动必由之哉。故公之为学。必以谨思明辨为先。常自言论学须见识明。于是以其颖达之见通透之识。一注于性理诸书。沉潜玩索。不事口耳。惟以深造独诣为务。凡于经传。先看正文。自解其义。然后旁及注释。以验其同异得失。人或以疑事已经前人道破者为质。求之不得则曰姑无竟其说。以待我自运。如是之故。究勘文义。必透过数重。及其浸灌醲郁。豁然而悟。沛然而行。凡盘错肯綮之处。悉皆爬梳剔抉。无有窒碍矣。夫性理之学。至程朱大明。又历我东诸贤。益章章无复遗蕴。而近世一种新奇之论。穿凿傅会。至以偏全作本然。以气质当心体。其为说张皇震耀。自谓发前未发。公为之条辨。以明夫人物一原之理曰。理之为物。本自浑全。是所谓本然也。惟气禀不齐。故人物之性。随其气质。有通塞偏全之异。然其本然之理。未尝不浑全。故朱子曰。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栗谷曰。以理之乘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19H 页
气而言。则理之在枯木死灰者。固局于气而各为一理。以理之本体而言。则虽在枯木死灰。而其全体之浑然者。固自若也。是故枯木死灰之气。非生木活火之气。而枯木死灰之理。即生木活火之理也。由是以观。则异体上本然。即一原上本然。初无一毫增减。而彼乃以一原异体。分作二本然。至以一原上本然。为浑全之太极。以异体上本然。为分裂千片万段之太极。其为悖谬甚矣。且徒知犬牛人之不同为气质。而不知犬与犬同牛与牛同人与人同之亦为气质。是则不惟其见理不精。其于见气亦甚不明矣。至于心体之不可着气质。则是公一生所主张而发明者。其说具在陶庵先生明德讲说。盖心者。必欲单指气而言之。则气亦有二焉。天地本然之气纯一不杂者。心之本体也。此则圣人众人一也。形既生矣。神以发知。是所谓血气之精英。陈安卿以为未便全是善底物。才动便易从不善上去者是也。此则圣人众人。亦自不齐也。是盖公之得于师训者如此。而或者以神以发知之神。疑其为血气之精英。殊不知其所谓神者。即指本然之气。而与血气精英。本自不同。则所谓气亦有二者。易归于囫囵无别矣。于是公拈出一神字。推演为说。以明本然之气与血气精英合而生知觉之妙。其略曰。朱子云草木之生。自有个神。它自不能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19L 页
生。在人则心便是。所谓形既生矣。神发知矣是也。由是观之。则心是天地所以生物之神。在人而得血气以发生知觉者也。张子曰。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由是观之。则心是兼理与知觉而得名者也。合此两语以究之。则心之得名。盖由于知觉。而其理则性也。其气则有神与血二气。此是太极乘阴阳二气而化生万物之象。故心能主宰万物而变化不测也。又曰。天以神化生万物。而人既得是神而为心也。则其可以心专属于气质之精英乎。程子云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由是观之。则人物之生。必先有是心而后。乃具是形以生也。今只以气质之精英为心。则是人物成形之后。方有是心也。其可乎。又曰。程子云物形有大小精粗之不同。神则一而已。易系辞曰。神无方而易无体。今所谓血气精英者。乃动物之所独有。植物则未得有之者。而以此谓之神。则岂不有违于程子神一易系无方之训欤。又曰。天地造化。阳生阴成。而独阳不生。独阴不成。必须阴阳交合而后。方能生成。故神气未尝不包知觉之理。然必得血气而后。乃能发知。故莫灵于天地。而犹不能知觉。草木之生。亦自有神而全无知觉。惟动物有血气。故神气藉此而发生知觉。请引朱子说以明之。朱子云古有衅龟用牲血。便是觉见那龟久后不灵了。又用些子生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0H 页
气去接续他。又云祭神多用血肉者。盖要得藉他之生气耳。又云鬼神用生物祭者。皆是假此生气为灵。古人衅钟衅龟。皆此意也。朱子所以发明神得血气为灵之训。若是丁宁。则在人之神。得血气而生知觉者。更何疑哉。又曰。神字。先儒皆以理之用处言之。而细看朱子说。则神不专是理。乃气之精英者舍理而为其用者也。故语类或问阴阳不测之谓神。便是妙用处。朱子曰。便是包括许多道理。既曰包括道理。则其为气可知也。况朱子云神乃气之精明者。又云气之精英者为神。以此两言观之。则神之属气边。尤无可疑也。然所谓精明精英之气。包括许多道理而为一体。则亦不可以神专为气也。故朱子释程子语以妙用谓之神曰。妙用言其理也。又尝曰。所以为金木水火土者。是神在人则为理。所以为仁义礼智信者是也。朱子之或以神属之气。或以神谓之理者。非前后异见也。盖必如是而后。方可以明神之兼理气该费隐。而为道之妙用也。又曰。血在形里而能使形。气在血里而能使血。神在气里而能使气。理则通贯于神气血形者也。又曰。太虚精英之气。包括万理。为阴阳五行之本根。为天地万物之主宰者谓之神。是神在人而为所以仁义礼智信之理者谓之性。是神得血气而知觉者谓之心。心之感物而自然发动者谓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0L 页
之情。心之缘是情而商量计较者谓之意。心之知觉。纯乎神气之本然而发者谓之道心。心之知觉。从乎血气之私欲而发者谓之人心。学问之道无他。只要克去血气之私欲而复全神气之本然也。凡其所论。俱系乎天命本原。心性微奥。而多出于独得之见。至其明二气之粹驳。證圣凡之同异者。曲畅旁通。精深密切。是不可与不知者道也。然安知夫后之学者。不有以默契而取正也哉。古人论昌黎文章曰。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终而翕然随以定者。殆将近矣乎。公尝言千圣相传之要法。只一心字。而世儒之觑得心理。若是龃龉。将何以治其心哉。今公既于心理。洞究其原。则其自修之工可知也。故其平居。昧爽而起。盥栉衣冠。敛膝危坐。或观书。或静嘿以终日。壁上书古人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之语。以自警省曰。惟天至诚无息。人亦为然。苟或一时放惰。则乖天理灭人道。其与禽兽异者无几矣。尤好范文正所言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杜子诗四邻耒秬出。何必吾家操。及程伯子宁学圣人而未至。不以一善成名。宁以一物之不被泽为己病。不以一时之利为己功等语。常常诵味曰。大丈夫心量。当如是矣。每以不克终养为至痛。至老不食重肉。亦不帛襦裤。以自异于平人。与诸兄笃于友。弟仲兄尝患血痢。隆夏窄室。人皆掩鼻。公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1H 页
独不离侧。凡其粪除浣涤之事。躬自为之。不一委婢使曰。不忍使吾兄亵秽见恶于人也。尤谨于奉先。田收别置一所。以供粢明。家人虽不举火不敢动。祀物或不如意。则痛自刻责。终日却食。是以婢仆每当祭。相与戒曰。毋或不谨。使我公无食也。公中年居鳌山。数百村户。皆是氓隶贸贸。而观感于公。其祭时。斋沐一依公家规。至今不废云。师丧。筑室于场。朝夕上墓哭尽哀。以终期年。忌日虽在远。必斋禁若将事者然。于华山亦如之。与诸宗讲信修睦。四孟为会。以周浃其恩谊。教人不倦。诚意恳恻。常戒之曰。诸君归家。试检其所为讲前后无异。则讲犹不讲而罪在我。愿诸君毋使我有罪也。有一亲友死而贫无以为敛。公只有一薄衾。撤以与之。每冬夜无覆。寒不能寐。有人问曰。如此忍冻时。能不念向时之所襚乎。公曰。故人由我而敛及时。是我之幸也。又何暇念耶。其厚于人。自是雅性。然严于好恶。乡人之以过见斥者。当公病时。踵门请见。至宿留恳乞而终不之许。是以乡党之善者虽好之。其不善者多恶之。兴讹造讪。家人欲为之辨。则公笑而止之曰。闻人之毁。我真有失则当迁改之不暇。不然则妄耳。于我何干。其雅量如此。是皆公得之于思。体之于身。而见之于居家接人日用云为之间者然也。配高灵申氏。善潝之女。和婉庄静。勤以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1L 页
理家。使公不以衣食累其好学之志者。实亦内助也。先公二年而卒。始葬玉果水多谷。后迁祔于公墓同原。有子不育。取族子馨臣为后。二女长适金天若。次适金仪祖。孙男宗甲宗乙。孙女婿柳东观,柳德周。外孙三男一女。宗甲三男。宗乙一女俱幼。呜呼。余与公十年周旋于丈席。虽年辈差间。而公不以鄙夷。得与上下于讲学论辨之际。受其省发者多矣。自夫山颓之后。同门长德。次第沦落。独留余在世。伥伥无闻。兀然老且死矣。今公之孙。属余以状德之文。自惟辱知最深。义不敢以不文辞。谨叙次如右。而先儒言朱门说性说理。惟陈北溪为最。吾于公亦云。故凡于其性理之说。书之特详。世之知德者。庶有以考焉。
墓碣铭(并序)[沧上李商永撰]
昔在 英祖盛际。陶庵李先生。讲道寒泉。抠衣其门者。多领德重望。而至论邃于经术。践履敦笃。惟白水杨公。其人也夫。公以 明陵庚辰生。 元陵丁亥二月六日卒。淳昌郡玉出山向巳原。其藏也。而久无显刻。今年秋。旁裔哲洙。抱大斋俞公讳彦鏶所撰状德文。千里重茧。谒余以碣铭。其仲父参奉锡升所命也。按公讳应秀。字季达。方娠家有禾瑞故也。白水为号。先生所赠也。南原之杨。自高丽知郡事讳敬文始著谱。传十叶。集贤殿学士讳首生。早没有腹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2H 页
子。其配李氏。襁负逃南原飞鸿山。以避父母劝己为常山行之举。转寓淳昌龟山。教育其子。官咸平县监讳思辅是也。而李氏亦蒙 㫌闾焉。县监来孙讳士衡。文科兵曹正郎 赠都承旨号渔隐。寔公五世祖。高祖讳时冕司马。讳汝㮨。讳说举。讳处基。祢以上三世。江华崔休其外祖。公九岁十三岁。连失怙恃。犹从乡先生学。既而闻陶庵李文正为时宗师往事之。公虽在零丁哀苦之中。力学不倦。造诣已高。故先生爱重之。公力行既久。华闻益彰。甲戌。湖南直指使荐闻于 朝。明年除 健元陵参奉。转翊卫司副率。公以先垄傍他冢之未尽掘去。自谓不孝者。不可以事君。遂不仕。寻病卒。寿六十八。呜呼。公严于自修。每昧爽必兴。冠带读书。壁揭九容文及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之语。常自警省。与诸生行朔讲。讲讫。或登玉出山。讲朱子玉山讲义。或行乡射之仪。恸不逮养。贬薄衣食。不齿平人。奉祭惟谨。别置粢盛。虽屡空不侵。暑月。仲兄患痢。臭恶人不欲近。公独侍侧。手自浣褕。师丧。筑室于场。朝夕上墓哭尽。一期乃已。校雠先生遗集以入刊。与诸宗。每孟朔。为花树会。以敦族谊。一薄衾。与其友之死无以敛者。虽值天甚寒。无悔意。至于心性理气之学。深造自得。深斥视偏全为本然。以气质当心体之一种新说。敷衍神发知矣之神字。以明本然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2L 页
之气。血气之气。精英合而生知觉之妙。證引程朱。纚纚数千言。同门则朴谦斋,俞大斋。并世则宋栎泉,金渼湖诸贤。皆服其明确。往覆论难。契许甚重。遗集数十卷方刊行。呜呼。以俟后世子云者。其在斯欤。配高灵申善潝女。有闺范无嗣。子族子馨臣。金天若,金仪祖二女婿。孙男宗甲,宗乙。孙女婿柳东观,柳德周。外孙男必复,必益天若出。志文,志锡仪祖出。曾玄以下。不尽录。铭曰。
渊源端的。直接寒泉。讲论天人。妙契圣贤。离看合看。气质本然。参互折衷。不落一偏。竹破其势。荷珠之圆。轮翼并进。皋鹤闻天。雉膏不食。恸结先阡。匪我果世。孝思永言。师门高弟。法家肖孙。四尺堂封。玉山高原。全帝之衷。归藏于玆。虽曰土镘。上有天知。我掇其义。昭揭穹碑。百世下人。宜其式之。
芝溪祠上梁文[渊泉洪奭周撰]
逸上文。○之垂范。继以玉树之流芳。是以白水杨公。袭家庭礼义之传。不愧名祖之裔。探天人性命之奥。亲炙大儒之门。玉社课程。俨若列槐之市。林泉气味。悠然伐檀之篇。微言未湮。实毫分而缕析。剡牍屡上。竟玉韫而山辉。虽登雷肆之清班。不改云山之素志。相彼群贤之遗躅。萃玆一方之名区。游息藏修。尚某邱之指点。劳来劝诲。蔼吾民之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3H 页
去思。肆举乡先生祭社之仪。兼寓贤刺史磨崖之颂。咏野棠而戒剪。况在杖屦之乡。采沈蘋而荐诚。盖取俎豆之礼。有兴有废。嘅众论之多歧。载经载营。幸遗址之尚在。位序则由左而洎右。规模则虽旧而维新。章缝于于。俨绛帐之听讲。堂庑翼翼。想墨绶之驰芬。既见不日而成之。讵无闻风而兴者。玆陈善祷。助举修梁。儿郎伟抛梁东。凝香高阁画图中。秋空月似濂翁圈。迥照芙蕖出水红。儿郎伟抛梁南。水到亭前汇作潭。白露苍葭人不见。空留云影镜中涵。儿郎伟抛梁西。雪城山色与天齐。努力前行有奇观。千寻峭壁须攀跻。儿郎伟抛梁北。坎坎伐轮湖水侧。湖水涟漪彻底空。使君清操令人忆。儿郎伟抛梁上。玉出山高芝草长。今世不应无古人。白驹空谷谁相访。儿郎伟抛梁下。涧籁冷冷合大雅。纵有龙门馀响存。只今谁是知音者。伏愿上梁之后。庙貌长新。儒风丕变。升堂入室者皆绳趋矩步之士。诵诗读书则有耳提面命之功。文翁石室之图。州闾兴化。武夷铁笛之扁。山水增辉。
并享奉安文[北海赵钟永制]
维白水贤。寒泉高弟。斤斤绩学。独造深诣。微醺谈经。白须哦诗。最得意处。先生奖之。公登玉山。讲朱子讲。或肄乡射。礼行升降。学者如云。课月问难。间之风雅。勖以伐檀。不沫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3L 页
清芬。藉彼南州。嘻玆四贤。德懿并侔。班以时世。享阙最后。吾党赍嗟。眷言也久。嘉村有祠。丙岁攸建。载兴其圮。载跻啜献。神理靡忒。祀礼孔昭。牲肥酒洁。有芬燔萧。林邱不改。弦歌宛昨。寔蒙嘉惠。启佑后学。衿佩咸造。敬以文侑。无我斁遗。灵庶歆右。
  春秋享祀文[判书徐有望制]
以南方豪。传中州学。甡甡衿绅。执事有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