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x 页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行状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4H 页
先考丞议郎府君行状
府君讳处基。字兴仲。我杨出南原。始祖曰敬文。丽朝知郡事。至九世讳以时。集贤殿大提学。生讳首生。集贤殿直提学。直提学公早卒。夫人李氏守义。父母欲夺其志。李氏负腹子。走南原之别业。因避寇乱。上飞鸿山。望淳昌之龟岳曰。山气佳哉。遂往宅焉。教养其子。以至成立。是讳思辅。 我朝咸平县监。南方之有杨。始于此。厥后世袭簪缨。六世孙讳士衡号渔隐。兵曹正郎。 赠都承旨。是生讳时冕进士。号落霞。以高致闻。陶庵李先生为之铭两世墓。即府君高曾祖也。祖讳汝稷。考讳说举。皆早世不扬。妣济州梁氏。学生柱南之女。弘文校理号学圃彭孙之五世孙也。府君甫就傅。连丧考妣。零丁孤苦。无以为家。而能自励志攻学。遂为知名之士。其为学以实不以名。虽常从事于实地。而亦未尝废举子业。人有问之者曰。以子之志行。不以学成名。而顾甘为举子。何也。府君曰。所谓学。岂是别件事耶。学圣贤之道。而行之于身。寝不愧衾。行不愧影。则是学也。何必舍举业。然后乃为学耶。且名者公器。造物者忌之。名与实。或不相符。则不祥大矣。常诵上帝寔临。其敢或贰。相在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4L 页
尔室。不愧屋漏等语以自警焉。自幼少记性。读不踰百遍。不能诵。鸡鸣而起。诵书达朝。勤勤孜孜。至于史家子集。无不旁通。常以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语勉人。尝读书天台庵。有序述。而于篇末。有曰。弃产业于半世。事铅椠于平生。岂余身之悯穷。伤世业之凌替。他年穷达。天命难知。今日贤愚。人事可勉。于此亦可见其志之所存与所见之不苟也。以早孤不得终养为恨。一生不与人宴乐。每日净扫室堂及庭。有时泫然曰。今虽欲行子弟洒扫之节。其可得乎。尝曰。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不于此而自尽。恶乎用其诚。每当祭。必极其齐明。祭物必躬执致洁。友爱笃至。常以日征月迈。无忝所生。交相勉励。连被共枕。乃其至愿。而坐于穷窭。不得同居。则以为平生恨。闺门之内。和而有法。既无嘻嘻之失。亦无嗃嗃之厉。教子必以义方。壁上大书勤为无价之宝。慎是护身之符二句。使之常常诵念。又戒慎言曰。人之吉凶。惟口所召。口无德则其人无足观也。又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之语。申申饬谕焉。交友必慎。而亦未尝轻绝。华山权先生𪼛。府君执友也。与之卜邻。以道义相处。华山。尝以其知旧之以学为名者。求入孝子荐。痛恶之。欲贻书见绝。府君止之曰。君子绝交。不出恶声。且君一绝之。则彼将不容于世。盍少宽焉。华山亟从之。凡于朋友。以忠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5H 页
信为主。然见其过则必责之。而亦必以温言开诱。故人皆感服而无怨恶者。待长上。极其恭顺。接卑幼。极其慈爱。大抵天禀仁厚和平。故其接人也。辞色之际。自然有以感动人者。是以府君所接之处。恶人亦自收敛而不敢肆。此可以见府君修齐之大略也。府君以 显宗辛丑正月二十六日。生于淳昌之中里。以 肃宗戊子十二月二十四日。卒于南原之西林里。享年四十八。始葬于南原见所谷先茔之傍。后移窆于南原突古介坊竹溪村西谋道音山酸梨洞长乳穴酉坐之原。配江华崔氏别有状。三男应恒,应立,应秀。一女适李梦瑞。应恒初娶洪梓女。生一男不育。继娶李徵耄女。生二男福臣,祜臣。一女适郑晋荣。应立娶苏汝瞻女。有独子夭。庶男女各一皆幼。应秀娶申善潝女。有独子夭。继子馨臣。二女长适金天若。次未字。李梦瑞一男二女皆幼。福臣娶金漝女。生一女幼。祜臣娶朴某女。馨臣娶韩道东女。生二男三女。男长宗甲。次宗乙。三女皆幼。呜呼。应秀罪恶深重。九岁而孤。府君容貌。犹不能详记。况于其言与行乎。谨以所闻于先兄应恒者。粗述其大略如右。而顾何以彷佛其德美之万一耶。抑尝读华山先生祭府君文。有曰真纯之质。既温且和。静一之性。既安且重。急遽之色。暴疾之言。虽在仓卒。而未尝一见。口无可择之言。身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5L 页
无可贬之行。善者爱而慕之。不善者悦而化之。夫先生之贤。污非阿于所好者。而其称道之盛若是。则府君之资质与德行。庶可推测而想像之矣。此足以徵于后世。而为不朽之图也。然以先生称道之盛观之。则醇德懿行之可书者。岂不多矣。而不肖之所录。草草止此。此又不肖无穷之痛也。
先妣孺人崔氏行状
先妣孺人姓崔氏。籍江华。始祖曰益厚。始登丽朝文科。自是科甲不绝。连世燀赫。有讳瑾。工部尚书平章事。讳蕤。艺文馆大提学。入我 朝。康津县监讳渠。自京始居于南平。即孺人十世祖也。五世祖讳时望掌令。高祖讳东献判官。曾祖讳耆英奉直郎。祖讳启曾。考讳休。皆不仕。妣光山金氏。学生时炫之女。孺人以 显宗丙午十二月十五日生。幼从柳参奉震锡之室李氏学。李氏即献纳起勃之女。其律身教人。极有法度。以女士名。世所称湖南三妇人。李氏其一也。孺人既天资贞静。又遵李氏教。女范极备。孝友出伦。及归于我门。待亲戚有礼法。御臧获有恩义。醢酱酒食。必洁以旨。织组缝纫。必精以完。家虽贫窘。而愁苦之意。未尝见于言面。为其所当为。无有或阙。先君子之得专学业。实亦内助也。戊子。先君子见背。孺人始欲自决以从之。既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6H 页
而幡然曰。我有三孤儿。又有遗腹。义不可死。于是躬执馈奠。以终三年。壬辰以疾卒。享年四十七。始葬及改葬。皆祔先君子墓。为上下坟。孺人以勤正二字。为持身符。常执女工。夙夜不懈。尝重病才起。即治苧。诸子悯之。孺人曰。人生男女。各有其职。能动作而不执业。则怠惰之心生。怠惰之心生。则恶日长而善日忘。是故君子诚为之贵。汝其识之。教子以严。劝学甚勤。不使少有怠慢之习。应秀幼而孤。最钟爱。然有过则必挞之。伯兄应恒始就学于华山权先生。先妣甚喜曰。吾之所望于汝辈者此也。吾虽贫。礼服当竭力备给。而第人之患。在于鲜克有终。汝其慎之。常教诸侄女曰。女子之德。柔顺贞信而已。女子之职。勤纺绩议酒食而已。或有看小说者。孺人必禁之曰。妇人乃服力事人者也。惰慢之习。何可长也。况此等文字。浮华不正。非女子所宜观也。先君子之丧。伯仲二兄。愿依礼歠粥于葬前。孺人曰。汝兄弟虽气弱。欲以礼执丧。吾何可强止。每朝夕。亲自煮粥以食之。从兄应龙。年长未娶。尝以其亲丧馀之日。贫无以祭为悲。孺人为之卖布而助其需。里中女子贫而解㝃者。必给米酱而恤之。其仁心厚德皆类此。呜呼。孺人之弃诸孤也。应秀年甫十三矣。性且愚蠢。其于孺人之行。不能省记其万一。而今以其时所睹之幸不遗忘者。及其所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6L 页
闻于伯仲二兄者。撰次如是。顾何敢为一毫溢美之辞。以伤我先妣之谦德。而以重应秀不孝之罪耶。内外子孙。已具先君子状中。玆不赘云。 崇祯纪元三己卯。不肖男应秀泣血谨状。
伯父旅庵公行状
公讳炯基。字德仲。姓杨氏。南原人也。自号旅庵。南原之杨。远有代序。丽末。有讳以时集贤殿大提学。有子讳首生集贤殿直提学。早卒。夫人李氏守义。父母欲夺其志。李氏负腹子讳思辅。走南原别业。因避寇乱。卜地于淳昌之龟尾而居焉。其后世袭簪缨。兵曹正郎 赠都承旨号渔隐讳士衡。进士号落霞讳时冕。是公高曾祖也。两世皆有陶庵李先生所撰墓铭。祖讳汝稷。考讳说举。皆早世不扬。妣济州梁氏。学生柱南之女。弘文校理号学圃彭孙之五世孙也。公文艺夙就。妙年已知名。而累试不利。晚中乡解。其赴会试也。亲故之得解者。多与之偕。中涂遇邻士之丧亲于客地者。方以榇归。同行皆拘俗忌。迂路以避。公曰。知旧遭艰。千里返丧。而不吊可乎。遂吊之。而竟中会试。人于是深服公之重义轻利。而又知俗忌之不足为拘也。乡人有与公同年者。俱以新恩。将谒文庙。有言校仆梦。二龙飞入圣殿。而居前者死。同年以此故迟其谒。欲后于公。公之子侄。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7H 页
亦请公毋先。公笑曰。彼则年少。我则老矣。老者先死理也。遂先谒。人益叹服焉。公族兄讳远基丧独子。有四女皆未字。临殁执公之手而托之曰。君有高义。吾死后事。非君将复谁属。公垂涕应之。及其殁也。敛葬之节。靡不尽心顾恤。三年后。择婿以嫁其长女。仍令其婿管治其家事。馀三女亦皆以次归之。各得其所焉。公气像豪爽。志意清高。箪瓢屡空。而处之怡然。未尝有一毫苟且之念。尝语应秀曰。不违天三字。乃吾一生服膺而不敢忘者也。汝亦勉之。聪明过人。于书一览辄记。于义理不由师承。而见得甚明。常以早失怙恃为至痛。所以自勉者。惟在于不亏其体。不辱其身。以为全归之道。常曰。人于孤露之后。只有追养一事。于此而不尽心。将何以为子乎。每当祭祀。必极其诚敬。祭礼一遵文元公备要。凡系为先之事。亦必尽力经理。不惮其劳焉。与弟丞议郎公。友爱甚笃。常以日迈月征。交相为勉。敦睦于亲戚。远近宗族。闻公之至。则内外莫不相告欣然。教子侄。必以义方。尝戒之曰。国家取人。惟在科目。故为门户计者。虽从事于是。然或得之不以其道。则是欲出身事君而先欺君也。其为不义孰甚焉。又曰。人为守令方伯。凡所以奉身体悦耳目乐心志者。无有不备。国恩如此而不思所以尽忠报效。乃反浚民膏血。以为去位后润屋之计。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7L 页
迹其心术。何所不至。此吾所痛恶也。汝曹其深戒之。呜呼。公之徽言懿行。何止于此。而应秀逮事既不久。诸兄又皆早世。公之平生。无以得其万一。其为痛恨。无有穷已。然公尝有诗以自警曰。六十年前事。追思个个非。人生贵晚节。迷复有馀晖。即此一诗。可以见公老而好学。常欲寡过之意。而华山权先生尝赠公诗。有曰。东方有一士。超然任閒情。貌似冰壶莹。心如水镜清。芝兰香馥郁。松柏色孤贞。幸托蓬麻契。倾肠誓此生。柳处士胄之哭公文。又曰。论人之事。数其事而称之者。以其可赞者少也。惟君生质之美。学力之多。事无所失。行无所亏。吾于君。将何以称。将何以赞耶。不过曰。人而生人而死而已。夫以权,柳二公之贤。人知其决不为阿好之言者。而其所许与于生前。称扬于身后者。若是其盛。则公之平生。又何待乎记载之多。而后之论公者。亦将有以知应秀之言。非出于子弟之私其父兄也。公生于 孝宗戊戌五月二十九日。卒于今 上丁未正月十一日。享年七十。葬于南原灵溪坊上华山后岭突古介亥向之原。配南阳房氏。生员斗纬之女。先公三十年而卒。始葬于淳昌天台山。后移祔公墓。二男长应龙。次应虎。一女适金履豪。庶男应甲。女适金礌。应龙一男孝臣。一女适韩垕东。应虎一男吉臣。金履豪一女适崔凤武。应甲一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8H 页
子幼。金礌一男乐海。孝臣一男宗舜幼。从子应秀涕泣谨状。
伯嫂孺人洪氏行状
兄嫂洪氏。南阳洪梓之女。伯兄讳应恒之初配也。梓以端士称。洪氏幼有异质。仁孝诚敬。出于自然。及归吾家。上下咸敬服焉。吾兄弟早丧考妣。余与仲氏。皆年壮未娶。不能自衣食。洪氏以为己任。竭诚以供给。至卖其首饰衣服以继之。饥寒切身。而未尝有几微见于言面。抚畜我幼妹。无异于其子。妹尝患毒痢。日计登圊。常十有馀。救视者不堪其苦。而洪氏不以为劳。虽祁寒风雪。必抱扶往来。经年如一日。夫妇情挚。而威仪不失。吾兄有过。则必规箴之。常以安贫勤学为勉。吾兄待之以严师友。戊戌冬。遭其母丧。哀毁甚。其翌年正月。伯兄遘疠几殆。洪氏每夜祝天。愿以身代。伯兄才得瘳。而洪氏染其疾。仍以不起。寿三十一。洪氏始归。当吾先妣忌祀。齐戒具修。家狗之孕者。出乳于邻家。齐罢。即口含其子而归。洪氏尝有所畜狗以自随。狗平日不噬鱼肉。一夕狗毁鸡栖。攫牝鸡以下。吾兄弟见而怪之。及朝闻洪氏夜有急病。祟在气虚。即烹是鸡以进之。疾遂愈。及洪氏卒。狗以头叩地哀鸣。不食而死。洪氏没时。有一子甫四岁。后数月继夭。呜呼。福善仁寿之理。到此而其不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8L 页
可徵矣。独其至行所孚。至令微物效异如此。则诚之不可掩者。又可见矣。世有立言之君子。傥有取于吾状。庶乎其淑德懿行。不至于湮灭云尔。
华山权先生行状
先生姓权氏。讳璹字寿玉。后改讳𪼛字某。居于南原之西林村。村在华山下。故学者称之为华山先生。始祖金幸。新罗宗姓。以能炳几达权。丽祖赐姓权官太师。食邑安东。仍籍焉。历十三世。至讳溥号菊斋。经术明阐。为世儒宗。一家封君者九。第四子讳载。忠宣王赐姓名王煦。官鸡林府院君。谥正献。至孙府尹肃。复姓权。府尹之五世孙讳常。官同中枢 赠领议政东兴府院君。以孝 旌闾。于先生为高祖也。曾祖讳𪬦。居昌县监。祖讳达中。考讳大毅。皆不仕。妣密阳朴氏。尔点之女。参判明搏之孙也。以 显宗己巳五月二十八日。生先生于安阴城北参判公故宅。生时有异梦。既生形貌端正。稍长气象豪迈。志意不群。知读书。能自奋发。慨然以克复二字扁其斋。专意性理之学。天性至孝。自八岁。已能整饬衣带。晨昏省定。如成人然。每馈食必先尝。鱼肉必亲炙之。食进必侍立。食下乃退。凡事亲之节。一依小学。十一岁。朴氏有疾。先生未尝一时离侧。一饭再饭。惟朴氏是视。朴氏疾久羸甚。先生常以身承藉之。左右凭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9H 页
倚。惟适其便。八年如一日。未尝少懈。每夕祝天。愿以身代。刺指出血。和乐以进。几绝而复苏者数。及丧。勺水不入口凡四日。仍歠粥以终三年。昼夜不离几筵。非受吊不与人并坐言语。哀至则哭。哭止则危坐如泥塑人。燕雀狎之。至集于冠巾及肩背。时先生居安阴。而朴氏墓在数里外。先生朝夕哭省。虽祁寒暑雨不一废。墓前当膝处草不生。有一溪间之。或值雨涨未涉。即于溪岸望哭焉。朴氏当疾亟。思红柿及醢。而以医忌不敢进。先生以是。终身不食二物焉。及府君之丧。一如前丧。府君卒而视不可瞑。敛者迭以手循之犹视。先生止哭擗。再拜床下跪陈辞。以手覆目。乃瞑。人莫不异之。有庶母敬养不衰。先生只有一婢。及庶妹嫁。先生知庶母意。以其婢从庶妹归。有庶弟性顽。其少时行事。颇不循理。先生未尝加以诃叱。和色温言。至诚开谕。庶弟遂感悟。先生每当丧馀。哀号如初。既月不食肉。南原多士纂邑志。盛称先生孝行。先生闻之。移书再三请刊去。终不听。先生乃自取其板镌削之。多士仍之以存其迹焉。先生之居家也。闺刑甚肃。夫妇相待如宾。无故则昼不入内。先生之居乡也。有礼且厚。吉凶必庆吊以时。助赠随宜。与亲知约条。以礼让相勉。邻乡亦多化焉。官长来见。则其往也。辄揖而言曰。官门非布衣出入之地。不敢谢。先生之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9L 页
待人也。仁和蔼然。人不欲离其侧。而人之不正者。未尝与之交游。彼自来见。则敬待之而已。古阜人李昌铉见先生。盛称泰仁宋贺之有神术。且道其愿与相从。先生答曰。为我道宋某。勿以非道欺世也。因戒昌铉曰。君取友不端。殆将不免乎。遂绝之。其后宋果被诛。李亦连及谪死。先生之与朋友交也。信而义。与应秀之先君为莫逆友。先君有疾。人疑其为瘟。莫有省顾者。独先生以时问疾。及其殁。躬亲袭敛。家人力争之。先生字先君曰。吾与某兄弟也。安有兄死而弟不顾乎。死生非可论也。以朋友之服。服三月。葬时操文致祭。先君没时。应秀兄弟。俱未成人。先君疾革。托之先生。先生于祭文。告之以死者复起。生者无愧之意。即引应秀兄弟。置之左右。惓惓乎饥寒之虑。谆谆乎仁义之教。或有疾病。则为之忧念。至忘寝食。应秀兄弟才免父丧。又丁母丧。先生益加矜悯。夜则置之怀中。真诚积久。至有感物之异。家有孳鸡。下抱才数日。为狸所杀。众雏失母。鸣声正悲。邻鸡之不乳者。来将其雏。哺之覆之。克遂其生焉。邻有洪遵明者。为人清介。先生爱之。死而无丧之者。先生为营其葬。尽其诚。一坊耸感。争相助成。朋友死。纼过门前。必致奠以哀。虽有数面之分者。闻其死。则亦为三日不食肉。先生之教人也。必先辨明义利之分。使知所取舍。有请学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0H 页
者。虽至愚钝。亦必为之竭诚教诱。未尝有厌倦之意。尝戒门人曰。居今之世。能不与于党论疏章之中。亦可为善士也。又尝戒之曰。异日京乡之士。必有为禧嫔陈疏者。若厕名其间。不免为小人。尔曹其志之。后 景宗大王即位。南中人果为陈疏。而承先生训者。独不与焉。先生老于衡门之下。而其爱君忧国之心。不弛于中。尝言国有难。则我当仗剑从之。又常愤神州陆沉。乃作歌而时时歌之。其激昂慷慨之意。溢于声容。先生器宇宏廓。知量过人。年甫十四。就学舍。值师长适外。惟童子五六守舍。至夜群童。皆熟睡。独先生与十六岁者。偶坐读书。忽有大虎入庭蹲踞。目光矆睒。偶坐者惊走入室。先生责之曰。尔以年最长者先避。则彼睡者将任他虎将去乎。即起抱群儿投之室奥。右手举炉火。左手取斧。当户而坐。前置炉火。露斧刃以拒之。虎终不敢近。群儿遂得全。比之温公破瓮。年虽稍长。而其处急之宜。济人之仁。岂相让哉。盖先生以正大之姿超卓之才。加之以学问之功。而其为学也。以明天理敦人伦为本。以克己复礼为要。以致其精思力践之功。观其气象。则宽平退逊之中。有壁立万仞底意思。至于用力之久。而胸中澹然纯一。则粹和之气。自然见于面。达于四体。虽贩贱强盗。一见先生之处事。接先生之辞气。则莫不感服。尝有买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0L 页
鍮物商人。以倍直对。先生不为低昂。商人异而问之。知其为先生。乃叹曰。吾虽逐利者。岂忍终欺君子乎。遂告其本直。而还其赢。一日夜强盗数十。以戈剑打窗户而吓之。人皆失色战慄。先生独凝然端坐。徐谓群盗曰。财物无足惜。但夜已深。妇女皆就寝。不意恐动。则必惊而出声。岂宜轻加兵刃乎。贼知其为先生。即令其徒不入内。只掠牛马而去。先生于书。一览辄记。经传之微辞奥旨。不甚费思。而辄自融解。故其见识所到。无人窥测。当时从游之人。各以其知之所及者称之。或谓先生深于易学。或谓先生精于礼学。或谓先生明于数学。先生之无所不通。于此可知也。至于异端虚妄怪诞之书。未尝一接于目。常以举世之人。游心虚远。谈玄说空。而不肯低心下意。著功于正心修身。平白正实底道理为病。咸平李参奉有仁。博闻多识之士也。欲传其艺。遍游四方。与先生语大悦。讲论经义之馀。从容谓先生曰。大丈夫于天下事。皆所当知。我得卧龙神法。而无人可传。今观子真其人也。其有意否。先生笑而不答。知旧或劝先生著书。先生曰。自有圣经贤传。先儒又已发明无遗。只向这里著实体认。则道理自足。又焉用文为。至如诗辞吟咏。竟亦无益于身心。是故无所著文字。且当时门人。莫能善问道理。以述其语。又不能收辑其答人书牍。以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1H 页
示我后人。只有克复斋序一通。随得录若干条。答罗仁卿论费隐说。李黔翁论学蔀通辨说。及答其甥安𤥵疑礼问数条。及诗章若干篇。而是皆悦经少时所录。亦多阙误。不得为完本。可胜惜哉。然若使具眼者观之。学术之正。识见之明。即此寂寥数篇。亦有可以觑得者矣。先生卒于丙申三月三日。享年五十二。葬于西林南五里见所谷向南之原。配李氏籍广州。东皋相公浚庆之五世孙也。考讳奎徵御侮将军。妇德甚备。尝于祭时。治肉偶失照检。肉一器宿于厨。深以不敬自咎。及先生入内。下阶谢罪。此固由先生居室之严奉先之诚。而亦可见李氏敬顺之德也。先先生八年而殁。葬于飞鸿山。后迁以祔焉。悦经一男世直。二女金希正金某。应秀之始学于先生也。年才十三。越四年而遭山颓之痛。应秀自顾才性鲁昧。况在幼騃。何以窥先生之阃域。而到今追述。又何以彷佛于其德行之万一乎。上舍李公台晚。详先生之终始。士林曾属以状德之文。而李公不幸未就而卒。则无复可以任其责者。先生之至行懿德。将泯焉无传。应秀为是之惧。不顾见识之卤莽。文词之拙陋。敢就所闻见者。序列如右。凡我同志之士。幸恕其僭妄。亦各述其闻见。以补其阙略。而就正于当世之立言君子。则庶先生之道。不至于全然湮没也。辛未三月。门人南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1L 页
原杨应秀谨状。
  [后识]
 应秀于丁巳夏。往留寒泉门下。一日先生问曰。南中有贤士之泯没岩穴者乎。对曰。或有之。先生曰。君后日可录示其行迹也。于是应秀述华山先生言行总录。己未进拜时。呈于先生。先生览毕。大加称服曰。如此贤人。湮没不传。极可嗟惜。应秀起而请曰。华山学行如是。而弟子不肖。尚未得名世鸿笔。发挥幽潜。为恨如何。窃愿先生。或加哀矜而有以阐扬之也。先生曰。为贤人阐扬。岂非好事。第华山子孙。未尝识面。未知其意之如何耳。应秀归传此意于权兄悦经。权兄喜闻。欲为请文。甲子应秀复往寒泉。乘间请曰。华山之子某。欲请状于先生。先生果将许之乎。先生曰。此丈吾甚贤之。终不能忘矣。其胤若来请我。当副其意。应秀喜甚而归。乙丑春。与权兄约日治发之际。金上含(一作舍)世章,洪济明。与其洞人齐起攻斥。权兄为众谤所挠夺。遂止行。岂不咄咄哉。我华山先生之名。恐将因此而无以传信于后。谨录其颠末。以附状文之后。
铭岩徐公行状
公讳湜。字清之。自号铭岩居士。盖岩在所居村前。公栽松其傍。以为盘旋之所。而因以为号焉。徐氏出大邱。远祖曰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2H 页
(金边匀字)衡。丽朝政堂文学。谥贞平。子沈典医少监。号龟溪。其家于云峰。则实自虞侯克河谪居而子孙因之。虞侯生洗马有文。于公为曾祖。祖讳沃直长。考讳忠立奉事。娶生员梁震亨女。以 嘉靖辛酉十月二十五日。生公于县南淮香村。七岁受小学于奉事公。危坐敬读。终日不辍。人皆异之。八岁。奉事公卒。公号哭哀慕。守丧三年。一遵家礼。人不敢以童幼待之。事母夫人。以色养。每事必先意承顺。其在侧。如婴儿样。躬干家事。营供甘旨。尽其忠养。母夫人尝有疾。公昼夜扶护。衣不解带。目不交睫。至尝粪以审其差剧。尝寻医于二十里地。方问病。公之肢体肤肉。忽自颤动。见者惊怪。疑其为风。公曰。否。记昔母始病也。某适出归路忽如此。有顷家僮迎报母病矣。今者吾母病复亟耶。即起出。时日已昏黑。不辨前路。使一僮炬以导行。中涂炬尽。公乃仰天嘘唏。忽有火光自何来烛。至抵家乃灭。母夫人果气塞久矣。公拊心号天。斫指出血。和药以进者再三。竟得回苏。母夫人又尝患疽。公吮之遂获差。 万历癸未。母夫人卒。葬后庐墓。练前歠粥。三年不脱绖带。不出山外一步。平居每晨起谒庙。不惮风雨。出入必告。国忌不饮酒食肉。壬辰倭寇大至。公语人曰。避难之际。虽急遽。圣经贤传。不可附与凶丑灰烬。乃躬负四书三经。藏于郑阁庵。又曰。今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2L 页
都城失守。君父西狩。臣子义当死。欲与倡义使金公千镒高公敬命同事。以疾不果。丁酉倭再寇。自东莱直由岭右。渐近湖左。公驰见主倅南公侃曰。此县介两南。为湖岭咽喉。今凶锋将先及。此或失守则不但一邑民命为可哀。湖南以西将瓦解。而京城亦可虞也。公何不思防守之策乎。然官兵力尽。不可以战守。为今之计。莫如召募义旅。据荒山之险。以遮绝八良之贼。南公大喜曰。古称岁寒松柏。草昧忠良。公非其人耶。即与一乡士林。推公为义兵将。于是公为檄通谕。两南士子之逃难者。闻公为将。争来赴之。一旬间。众多至数千。乃阵于荒山下。贼至八良岭侦之。知我有守。惧不敢前。退入智异山。与河东贼合势。公虑贼自河东直向南原谷城。且念列郡莫知贼动静。传檄以告。俾各防守要害之处。遂部分其所领兵。多为伏以诱贼入山谷。而并力攻之。所杀获甚众。以故贼终不敢踰岭。一县赖以得全。南公壮之。将上功于朝。公力辞而止。甲子逆适叛。 大驾南迁。公闻之。以书激起芝所黄公一皓。使之请兵于方伯以勤王。黄公因欲荐公于朝。公又力辞。遂自韬晦以终身。大明之末。公感而有诗曰。击剑悲歌胆欲寒。又曰。忠臣不尽山河泪。其忠愤所发。有如是者。公所居里许。有所谓严居台者。奇岩叠石。芦渚渔矶。无异桐江之胜。公爱其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3H 页
景与名会。常逍遥其上。啸咏渔钓。以尚友子陵焉。尝为家训十二条。皆取圣贤格言而折衷之。一曰。孝于亲。二曰。宜其家。三曰。和兄弟。四曰。正心志。五曰。敦睦姻。六曰。接朋友。七曰。事官长。八曰。闻人过。九曰。慎言语。十曰。处变事。十一曰。止毁谤。十二曰。勤读书。又以乱后人伦斁绝。名分紊乱。乃与乡中父老。议立乡约七条。盖亦以行于家者推之也。人皆感化。乡风归正。遗泽至今不斩云。尝值歉岁。罄家财。救活邻里。赈贷之数。多至数百斛。其后年丰。人皆欲偿之。公即火其券。其好施轻财类如此。 仁祖甲申正月二十二日卒。享年八十四。葬于县北面宋村后乾坐之原。 肃宗壬辰。两南士林。为立祠于县南。号严溪。今 上丁巳。士论又发。戊午中丁。升配于圃隐所享龙岩书院。公外则庄重。而内实仁厚。其与人言。谦逊和敬。不见圭角。至论前辈出处得失古今世道污隆之际。则是非明白。激仰慷慨之意。溢于言表。其为学也。不由师承。而自得于经传。微辞奥义。无不通解。远近士子。竞来问业。所著有疑礼注解。性理辨论启蒙篇。而不幸佚而不传。有铭岩集一卷藏于家。其为诗豪爽俊迈。盖如其人云。配吴氏。通政戭之女。有妇德。男宗吉。婿闵进,吴岌。孙男曰焕,炯,炘。必进,必悌,必大,必孝。启远,行远,德远,彻远。曾孙若玄孙也。公之没。已百有馀年。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3L 页
而尚未有状其行者。今行远甫来属之余。顾余识见浅陋。言辞卑弱。何足以当之。然慈孙之诚意不可孤。谨就其家状而略加点化。既又敢陈愚见如左。呜呼。公之孝之忠。具悉于家状。而至于问学一事。所记太略。其所著数书。亦皆无传。则其造诣之深。识见之高。今不可考。是可惜也。虽然。子夏之言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朱子释之曰。四者。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今公之事亲既如彼。虽高尚其志。不事王侯。而临乱奋义。为国忘身又如此。入而训子孙以义方。出而化乡党以礼俗。闲经传于兵燹之际。周邻饥于家食之中。有功于国。不求其闻。有施于人。不愿其报。其于行人伦。可谓尽其诚矣。岂非所谓学求如是而已者乎。况其家训乡约。皆本于圣贤格言。则其所以自为学者。亦可推此而知之。然则其为士林之崇奉。而膺后世俎豆之享。非幸也宜也。后之君子观于此。则庶有以知公之得配于大贤之祠者。非以子孙之力。而实出于南士之公议也夫。
寒溪孙公行状
公讳弘禄。字景安。姓孙氏。号寒溪。居泰仁之古县内三里村。孙氏系出密城。始祖讳兢训密城君。七世官冕婵赫。至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4H 页
高祖讳顺祖谷城县监。曾祖讳比长。中 世祖朝文科。又中重试。官至承旨。文章名世。祖讳世基参奉。考讳淑老翰林学士号淑斋。妣全州崔氏。以 嘉靖十六年丁酉正月壬申日寅时生公。公生而聪慧异凡儿。及知读书。一览辄记。一斋李先生。尝见公于山寺。甚奇之。遂教以小学,孝经等书。公时年十二。已知有为己之学。 万历壬辰。倭寇充斥。至锦山郡。不日将逼全州。庆基殿 太祖真像及实录。将移奉于井邑县内藏山中。观察使择道内有才行智虑者二人。同殿司守卫之。于是公与同县安公义应其选。相与挥涕慷慨。以忠义自任。分日递番。竭诚守直。自壬辰六月。至癸巳七月。终始如一日。俄有 朝命。移奉于行宫。公与安公。又自备马赢粮从之。间关远道。勤苦万端。湖西检察使李公山甫。以两公忠劳论 启。其八月。特授公宣务郎司圃署别提。安公宣教郎活人署别提。其后乙未二月。又除公宣教郎归厚署别提。二公之到任也。联名上中兴六策。而文缺不尽录。其末段有曰。列邑所捧种租。非徒荡尽于军粮。或不足或腐伤。故无以付种。田多陈荒。请使纳粟之人。勿论五谷。以可作种者。依式规计纳。以补明春种子。又曰。民者。邦之本也。今七道之民。几尽流亡。惟有全罗一道。仅免荡残。而 国用军需及馈饷 天兵之资。皆出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4L 页
于此道。故民不堪其苦。而士族之家。亦将流离。别为完护。以固邦本。实为当务之急云。以此见之。其上段四五条。亦皆井井可观。而今不可考矣。癸巳九月。又与安公为义谷都有司。移檄远近。募取米三百石。木花四百斤。绵䌷各一疋。纸二十束。又自出米二石。木花百斤。分致于义州 行台及义兵将高敬命,崔庆会,闵汝云三处。时湖南义谷。亦自他官输致义州。而未有先于二公者。又自备军器若干。选勇健奴八人。分遣于三处义兵将。崔义兵报巡使军功状。有曰。泰仁幼学安义孙弘禄。自以儒生不能赴战。代送壮奴,太福,孟斤。其为国诚心。极为可嘉。闵义兵状报。亦曰泰仁幼学安义孙弘禄所遣奴秋同。射杀贼若干云。公又以天兵衣絮别有司。前后募纳木花凡六百五十斤。方其募纳粮絮也。有诗三篇。慷慨激切。其诗曰。圣继神承二百年。那知金阙锁腥烟。当时害物跳梁罪。直斩其头祭彼天。孔曰成仁孟曰义。臣民当死为吾 君。临危财宝何须惜。恢复如今在义军。美人何处彼西方。遥望天涯泪自滂。一倡义兵能雪耻。愿君毋惜数升粮。 真殿扈从时。亦有一律。其两联曰。怏怏 真殿栖岐下。咄咄 前旒宇漆滨。义士荷戈忘雨雪。腐儒尝胆守昏晨。其忠义奋发。出自情性者如此。公自承 恩除。跼蹐不安。乱已退归田里。尝语人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5H 页
曰。国家有急。臣子奔问。乃是职分内事。安敢自以为功。至万历二十八年庚子九月二十五日。考终于正寝。享年六十有四。葬于古县面釜谷巳向之原。公生于诗礼之家。自少专意读书。又得一斋以为依归。得安公以资观善。学有渊源。行著乡党。问学之暇。兼通医方。淑斋公患风痹之證。八年弥留。其所进药。皆公所自命也。又设一卓于室东。每夜焚香祝天。竟得差复。其临乱效忠。盖有所本。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者。不其信然。待人接物。和气蔼如。陈说古今成败。使听者。亹亹忘倦。处兄弟姊妹之间。欢忻愉悦。出于至情。以及亲戚故旧。曲有恩意。莫不得其欢心焉。公伦行既笃。抱负亦大。虽遭时艰虞。略效忠贞。而仅受六品之职。旋又退屏。以不克展尽其蕴。可胜惜哉。虽然。公论不泯于百年。询谋幸同于一路。啜享之仪。方与安公而并举。为善之报。固可验矣。公之配灵光丁氏。澹之女。育一男一女。男曰盛都总都事。女适郡守权克正。都事娶晋州苏氏。有一男曰虎臣都总经历。经历娶庆州李氏。月川君廷馣之孙女。有二男。曰实。曰定。实海南县监。县监之男曰敬述副司果。娶韩山李氏。县监穫女。余尝读 宣庙宝鉴。见湖南人士。输粟义州之事。窃自感焉。欲识其人姓名而不可考。则徒欷然叹想而已。今公之后孙大益。以公遗迹及日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5L 页
记来示余。属以状文。余跪而读之。乃知壬辰义租之倡于本道者。即公与安公。而 御容守卫及陪扈之功。又卓卓如彼。中兴六策。虽不见其全文。而即其一二条。亦可想其所抱之不草草也。仍复溯其渊源。验之家庭。得其平生大略。则余于此实不胜其激耸增气。而又窃以得识其所欲识于 宝鉴中者为幸。不敢以不文而辞。谨书其所可考者如此云尔。
七梅金公行状
公讳浯。字仲源。姓金氏。光山人。始祖讳兴光。以新罗王子逊于光。子孙因籍焉。在丽朝。连世相继为平章事。故人以平章洞称其居。有讳台铉。文章德业。为时名卿。谥文正。号快轩。入我 朝。亦世有显人。有讳文发。 世宗朝举遗逸。卒官黄海道都观察黜陟使。至讳忠男生员。早负士林重望。尝修广庠舍。创立学规。州人为之立石。而怀斋朴公光玉为之记。即公曾祖也。祖讳迥。废举自修。号鸣岩。少游霁峰高公之门。霁峰尝于 经筵。应制赋新莺。以其韵试公。公即吟曰。十里莺声和午砧。闺中愁妇几停针。绿杨枝上千般语。鹦鹉看渠口必瘖。霁峰大加赏叹曰。吾于 前席。不能做得如此。世遂称公为口必瘖。先生考讳成辂进士。质悫慎重。文行兼著。妣广州李氏。展力副尉信男之女。遁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6H 页
村集之后。公以 万历丁巳四月七日生。幼有异质。文艺夙成。十二岁。晴沙高公用厚。以盆梅命题呼韵。公应声对曰。忽见仙庄春信来。数枝梅影冷侵杯。琼葩不带尘埃色。雪里端宜近案开。晴沙甚奇之。既长。从牛山安公邦俊游。牛山深许其明悟。凡经义有所疑。必要公质难焉。公尝往拜慎独斋金文敬公及同春堂宋文正公。欲依归而以亲老不果焉。公虽以亲命黾勉赴举。而非其志也。及庚子中生员。于是公曰。是犹可以慰亲意。自是不复应举。惟以训诲后进为事。其教必先行检而后文艺。 显庙丁未。上疏请以栗谷李文成公,牛溪成文简公从祀文庙。逮至甲寅。时事大变。群小得志。构诬尤庵宋文正公。无所不至。乙卯。尤庵被窜谪锦城。罗袆,罗襀等。附托凶论。遽上丑正之疏。公奋然与同志生员朴公光后。通文于太学。痛斥袆襀等臧贤罔 上之罪。又欲上章叫阍。以伸尤庵之诬。时道伯权大载。主官朴兴文。乘时构捏。公之次子竹隐公与朴公诸人。酷被桁杨。而公终不挫。其事详在尤庵所撰朴公墓表。是年冬。公咏新历曰。丁巳人看丙辰历。六旬如梦鬓如丝。乃以丙辰正月二日观化。人以为诗谶云。公容貌魁梧。器宇凝重。风彩动人。卓然不群。见者莫不起敬。事亲极其怡愉。庚辰。进士公寝疾。公衣不解带。及疾革。断指进血。至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6L 页
丧。一循朱子家礼。辛丑。母夫人年近八耋而疾又甚。时公亦已衰。而起居饮食。必身自扶持之。其治丧及持制。皆如前丧。其祭祀一遵栗谷要诀。教子各因其质而导之。取友惟以志气相尚。与教官柳世翊最相善。命竹隐公往学。遂结婚姻之好。其于亲知甚厚。而见其有不美。必正色斥之不少假。尝往唁友人之改葬其亲者。其人服吉服。公不唁而归。其辞受以义。一芥不以取于人。生事寥落。衣食不给。而处之怡然。惟书史以自娱。尝耕人之田。而取其半以自资。田主慕公清高而伤其贫。尽与其所收。公辞曰。朋友虽有通财之义。但不至饥寒则不可也。田主强之。而竟不受。其为文。宏肆雱霈。凡有斯文文字。必属之。名贤祀院祝文。多出公手。又汎滥朱子书。深究先儒礼说。人有变礼。多就质焉。公早岁失怙。至诚追慕。尝沉疾几殆。忽梦进士公诏之曰。家有诅咒。是汝病祟。亟宜扫除妖孽。避之他所。公即遵冥教。移寓绫城。疾乃瘳。又尝有戒心。进士公又梦而教之。得免其祸。是盖公孝思专一。至诚感通。有以致此也。公尝以事同诸章甫。列立公庭。州牧李光载见公仪标庄肃。知其非凡士。独延之座。待之甚敬。其后闻公亲病。为探其病中所思食物。陆续馈遗。及丧。赙之甚厚。又为之亲卜葬地。其见慕于人如此。性爱山水。其寓绫城也。每纵心独往。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7H 页
遍游于连珠,松石,玄鹤诸名亭。翛然有出尘之意。尝名堂以复初。晚种七梅于庭。啸咏自适曰。把酒看梅。以送馀年足矣。遂改以七梅。盖取诸艮。以寓遗世之意也。季年有遗书。预处身后事。送终之节。务从俭约。配南原杨氏。进士讳时冕之女。兵曹正郎讳士衡之孙。事舅姑。尽其诚孝。奉君子无违。睦于宗党。恩于仆妾。闺门之内雍如也。与公同年生。卒先公十六年。有二男二女。长震翼。有孝行。杨氏之丧。断指。先公没。次震羽。以学行著闻。即竹隐公也。女长适士人柳伸。次适生员柳普。侧室一女。适崔寿望。震翼娶生员洪钟发女。有一男棕。一女适士人李益光。震羽娶侍直柳明翊女。有二男。长𣘹。亦有名行。无年。次枋。未娶夭。柳伸二男。麒庆,麟庆。一女适李擎。柳普三男。之重,之久,之惠。二女适李洙仁,廉处敬。崔寿望一女适柳凤齐。𣘹二男。万始万初。俱早世。万始一男重烨。万初一男重煜。公之墓在州南粉积山东麓坐酉之原。与杨氏同封。噫。以公之贤。厄于公车。不得以科第进。当路亦未有荐闻者。终未沾一命。及其没。而又不得如尤庵先生者撰述其平生。如朴公光后之铭。呜呼惜哉。重烨有文行。克世其家。辱与应秀游。以公家状见示。要得一言以徵后。应秀愧非其任。而第惟公寔我高祖考进士公之玉润也。应秀生虽后。闻公之风有素矣。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7L 页
今于重烨之请。辞之固而强之不已。则顾此好德之心。亦不忍终辞。就其家状而序次之如右。
白溪安公行状
公讳载道。字勉叔。姓安氏。系出顺兴。远祖讳裕。谥文成。以道学。从祀 文庙。子于器赞成事。孙牧政堂文学。曾孙元崇政堂文学。玄孙祖同副提学。历二世至讳贵行。始居南原。寔公七代祖也。官县监。生讳撝义盈库主簿。主簿生讳克谌参奉。高祖讳箕。曾祖讳茂福。皆早世。祖讳景达宣教郎。考讳三锡宣务郎。妣河滨李氏。佥正挺时之女。以 崇祯丁丑九月三日。生公于白波云内洞。生而有异。左目两瞳。时澹虚斋金公之白。以慎斋先生门人。讲学于南原。公才志学。即往从之。人一己百。由粗入精。大为澹虚所称赏。公孝友。出于天性。居丧毁戚甚。虽盛夏。未尝脱衰。继祖母姜氏之丧。公承重哀毁。无异二丧。当祭祭物。务极其洁。每日必早起谒庙。不以寒暑而或废。有二弟俱短命。抚其遗孤。无间于己子。仲弟占司马。公思亲兴感。执手流涕。时公年七十七。见者皆嗟叹以为旧闻五十而慕。今见八十而慕。家产始颇丰饶。饥岁卖田。以济穷族。由是。家力大窘。及至晚年。箪瓢屡空而怡如也。平生以仁恕为心。闻人之善。若己有之。见人之短。矜而容之。接人之际。和气蔼然。虽在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8H 页
仆隶之贱。未尝加以诟责。然至其所以自处。则确然有不可夺者。人皆爱而敬之。不敢以非理干焉。亲没之后。无意于世。而以亲意尝惓惓于科名。不忍废举。盖亦出于孝思。而己巳 仁显王后逊位时。有别科。公独不赴。少时尝赴升补覆试于淳昌。公初居魁。而翌日入场。有言某因其师之兄为考官而取优等。考官即澹虚斋之兄之声也。公闻之。遂不纳卷而归。其操履严正。不苟于进取。有如是焉。性爱山水。尝以家祸。侨居于云峰之实相洞。洞即桃滩边公士贞。云堤卢公 杖屦之所也。公爱其清幽。又慕前贤遗躅。筑小斋于溪上。一床诗书。与世相忘。乡之善士。日与追随。有吟风弄月之趣。事在云峰邑志。暮年移栖于蓝坪之溪上。以白溪名其堂。盖取清白之义也。澹虚之没。公追慕不已。与数三同志。为建蓼溪书院于木洞。并享在涧堂金公澕。天默斋李公尚馨。其景贤乐善之诚。又如此。公天资近道。早自得师。虽以为亲之故。黾勉举业。而其志则未尝不在于实地。及夫累捷乡解。而终未有成。则乃复引分废科。专心于为己之学。于书尤好大学。未尝一日不读。虽其底蕴。今不可窥测。而即其所好与所行。则其所得于学者。有所不可诬也。公之没在于丙申二月十九日。享年八十。葬以三月二十一日。墓在薪谷甲坐之原。公凡三娶。配文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8L 页
化柳氏。进士东洵之女。典翰沃之后。配庆州李氏。志益之女。配务安朴氏。景瑜之女。五男四女。曰坛曰堣,权万硕妻。柳氏出。曰墀。李氏出。曰升曰耋,柳晦,申浚,许洙妻。朴氏出也。坛一男命龟早没。四女吴泰有,赵祺命,柳道源,权泰任。堣出继季父后。一男命泰。一女郭时徵。墀二男命天,命甲。一女柳春芳。升二男命圭命弘。耋一男命济。二女金天铎卢泰垣。命龟一男廷亮。一女金宅渊。命天一男廷弼。余于公未及获拜。而尝读黄云溪信龟所撰澹虚斋行状。知澹虚学有渊源。公即澹虚门人。而其家状质而不文。可据而信也。遂为之撰次如右。
处士金公行状
公讳龟洛。字明仲。姓金氏。金海人也。工曹参议讳瑾之十世孙。司仆正讳圭之七世孙。高祖讳得南守门将。曾祖讳成立。祖讳俊。考讳善斗。娶利川徐氏。生公于乙卯十一月二日戌时。幼而有异质。仁孝之心。出自天性。自孩提已有深爱。得一味。辄敬进之。八岁。母患乳痈。日以浸重。公请吮之。母曰。吾尚忍以毒汁污汝之口乎。公泣而强之。父从外来问其故。对曰。儿朝从师受学。古有吴起者。吮其卒之疽。而其卒得不死。儿是以必欲吮之。使即瘳。父大奇之曰。惟尔所欲。公闻命大喜。即就吮之。父尝手执暴鱼。为其所螫。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9H 页
毒发几死。公忽假寐梦。有老人来谓公曰。尔父之疾。不用炭火烙之。几危矣。公惊觉。乃沐浴正衣冠。酌明水置盘上。向梦中老人来处。再拜祝之。即取炭火试之。如痒得搔。父喜而连烙之。毒乃消。竟无虞。然公见其焦烂。奉持父腕。俯伏涕泣。遂不饮食。家人亲戚苦劝之。亦不许曰。吾父肤体伤烂如此。吾何忍食。为如是者五日。父闻而谓曰。闻汝不食已多日。今汝不食。吾亦不食。公乃黾勉从之。其孝心之纯笃类如此。家虽贫穷。奉养之节。靡不用其极。柔色婉容。务以适亲意。而未尝以非礼之言非礼之事。闻见于其亲。身有疾。则恐贻亲忧。辄掩匿不见于色。尝患冷痰。至于咳作。掩之不得。则不以其疾为忧。而忧其亲之知也。适有僧过其斋。授之以方。未数月而疾遂已。人谓此亦诚孝所感云。父年老疾病益侵寻。公竭诚医药。每于子夜。必沐浴祷天。愿以身代。通宵跪泣。以至目肿膝穿。及丧。送终诸节。尽其诚礼。既殡不离灵筵。歠粥以至葬。墓在十里外。而每日徒步往省。风雨不废。三年之内。所食惟冷饭炒盐而已。其后丧。又庐于墓侧。天雨雪。辄晨起扫墓。时岁凶盗起。有强盗五六。夜经其庐。一盗曰彼庐可劫也。其徒叱之曰。孝子居庐。更有何物。纵使有之。其可忍邪。遂不顾而去。其诚孝之感人。有如是焉。公富于文艺。而不屑举业。以其不忍于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9L 页
一时离亲也。其治家有法。尝以方言解古训之切于女范者。以教于闺门之内。南俗崇信浮屠巫祝。公痛戒家人。使绝去之。惠于亲戚。信于朋友。平居不喜笑谑。身不衣帛。足不履鞋。饮食不求珍味。玩好之物。不接于目。所好者惟经籍而已。以开导后生为己任。亹亹不知倦。见人有行义。则虽卑贱。而辄加敬礼。苟无可取之实。则虽文人才士。不肯与之交。至于自己之善。则务自韬晦。闻人誉己。即退逊不敢当。才美旁溢。虽通百艺。而亦内而不出。每当春时。辄以竹杖芒鞋。逍遥吟咏于岩花云石之间。或采钓以为乐。因赋寻真曲,采蔬歌。以寓其嚣嚣独乐之意焉。癸丑三月一日。即公之先考讳日也。适会家人皆遘疠。不得设祭。公不胜悲哀。乃于前夕。净扫布席。设玄酒于卓子。明烛危坐待鸡鸣。痛哭以达朝。其幼女进饭。则却之而泣曰。一年一度之亲忌。阙而不祭。吾何忍对案吃饭。遂不食三日。疾作数日而终。即三月十日也。享年五十九。配珍原朴氏。甚有妇德。有二男二女。男长天辅。次天极。皆以孝闻。天极之妻柳氏。以贞烈旌其闾。人谓孝子之门。又出烈妇云。女长士人张汉雄。次廉瑞白。天辅一男漝。四女李文圣,申命汉,宋再坤,廉德枢。昔吾伯兄尝游兴乐。兴乐之人。无少长咸称公孝行。余因此而敬服公。恨未及一识也。乃者天辅甫。以其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0H 页
母夫人所录公之实行及遗稿若干篇。来示余。泣而请曰。吾父之至行若此。而天辅不肖。尚未有以状其行。愿得吾子之发挥也。顾余识见浅陋。文词卑拙。于是请也。何敢当之。然孝子之诚意。有不可孤也。遂谨就其录。略加删润。而抑余深有所叹惜者。窃覸公采蔬歌寻真曲。超然有遗世独立之意。又其言志诸篇。亦皆平淡纯正。有异俗士之空言。其中有所谓耘田诗者。乃是圣贤之道。得之于心而发之于咨嗟咏叹之馀者也。以此观之。必是有学识底君子。而其为孝也。又非世之秖以死孝得名者之比也。今其记实独详于事亲。而至于学问工夫。则未有及焉。于此亦可见公韬晦之一端。而世之论公者。若秖以孝之一节称焉。则非所以知公也。既次其事行。仍附愚见。以备立言君子之采择焉。
收心斋沈公行状
公讳柱国。字国卿。姓沈氏。系出青松。青松之沈。为我东大姓。始祖曰洪孚。高丽文林郎卫尉丞。至曾孙德符。以军功封青松府院君。我 太祖受禅。追封青松伯。自后世有显人。青松伯八世。有讳彦谦。武宣传官至同中枢。是为公高祖也。曾祖讳民式。祖讳之渊。考讳世大。皆不仕。妣尚州朴氏。士人源新之女也。以壬戌三月九日。生公于雪山东霁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0L 页
洞里第。公自幼时。气度温雅。与群儿游。未尝有忿争。又不随众为嬉戏。见之者。皆识其非凡儿。性至孝。九岁侍先府君疾。已如成人。昼夜不离侧。至数月如一日。及执丧能如礼。至于受吊之仪。亦无差失。人谓九岁儿未及学礼。已自如此。实天性也。及长。慨然自奋。有志圣贤之学。不由师承。而自得于经传之中。以为学问之要。不出于收心。乃以二字扁之居室。以自饬焉。平生好读中庸。在诸书尤致其力。故其体之于身也。静养动察。俛焉孜孜。惟日不足。盖其终身践履之工。实本于此。每日鸡鸣而起。诵念经书。昧爽展谒家庙。退而整理几案。肃容端坐。有事则随宜处之。或有朋友可与论文者。则语亹亹不休。后生有向学者。则谆谆教告而不知倦。然责人常薄。责己常厚。人虽不知而不以为愠。惟点检自己身心。无所愧怍则浩然以乐。故其发于气像者。宽平正大。常有自得之意。每夜月上梧桐。辄彷徨于堂中或庭畔。朗诵易之乾卦。或朱子感兴诗。甲戌九月二十七日。考终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三。葬于龙城西雁峙下息庄洞午向之原。配李氏国姓。司果昶之女。让宁大君十世孙也。有妇德。三男长师观有孝行。次师咸亦以孝闻。出继从叔后。次师复。一女适士人韩应福。师观娶罗载观女。生一男幼。一女适边某。师咸娶李克熙女。生一男一女。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1H 页
师复娶边海鹍女。生一男。俱幼。公资性敦厚。气貌和粹。天品固已近道。而加之以刻苦之诚。因之以积累之功。以至于养成其德。则口无可择之言。身无可择之行。其事亲也。甘旨之供。不以贫窭而或阙。李夫人积年沉疾。及其亟也。斫指进血。苏其既绝之命。以先府君病时思食梨。而不时不得进。故终身不食梨。其于祭祀也。年逾七十。而必身亲莅之。不以其老而或弛。以至居室之际。和敬兼备。同气之间。友爱隆至。睦姻于亲戚。忠信于朋友。事长慈幼。周恤邻里。无不曲尽其道。凡于亲知。闻其讣。则必为之食素三日。盖其践修笃实。德行纯备。其见于居家接人之际者。有如是焉。晚闻陶庵李先生学问之纯正。欲往师之。而老不能自力。乃以书疏质难疑义。陶庵贵其老而好学。乐与之往复。而亲厚之意。无异于及门之士也。陶庵之殁。公为挽辞以叙情。素带以终三月。应秀从公讲学几二十年。未尝一见其微疵小失。而其专心为学。尊德乐道。老而弥笃。曾子所谓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者。公实近之矣。公素不从事于诗文。其遗稿只有寂寥数十篇。而亦可知其为有德者之言也。呜呼。以公之贤。老死岩穴。不为当世之所知。此固士友之所共惜者。然公遁世不悯。生顺死安之实。求之古人而无所愧焉。则在公亦何关焉。况其晚年。见推于陶庵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1L 页
先生。气求声应。则当世之大人君子。固已知之矣。更何论世之知不知乎。虽然。若遂湮没无传。如是而止。则后死者不得辞其责焉。今其孙属余以状行。余识陋辞拙。其于君子之盛德。何能摸写其万一。而顾受知最深。义有不可辞。谨以平日所闻见者。第录如右。
迂斋金公行状
公讳厚颙。字子威。姓金氏。迂斋其号也。金氏系出光山。十一代祖丞文院判校讳自敏。自光山移居潭阳香柏洞。世袭冠冕。五代祖讳光煦。以荫补尚衣院主簿。高祖讳俊民。武科官巨济县令。生二男。长讳成一府使。次讳成九号沙湖。兄弟皆以至孝闻。尝手刃复父雠。尤庵宋先生陶庵李先生。皆为之立传。沙湖生从仕郎讳守泽。是公之祖也。考讳挺海处士号赏河堂。妣骊州尹氏。盖美之女。以癸酉二月七日亥时生公。公自幼承顺父教。游必有方。闻命唯而即行。得佳味辄进。不好游戏。十二三岁。学程文做古风。府官私试儒生。同业群童。欲与共赴。不肯曰。吾之所工。未足以入选。假手于人。吾不忍为也。当迟待数年。努力为业。以取壮元。后竟如其言。其操守之不凡类如此。及长益耿介。每事必择是非。而其事亲也。诚孝有足感动人者。亲病时。人或馈以适口之物。则录其姓名。终身不忘。居丧哀毁踰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2H 页
礼。送终诸节。一遵备要。前后丧既毕。以所居室。父母皆终于此。谓之雠室。即舍而居他室焉。尝欲从权遂庵学。以家贫亲老不果。后闻我陶庵先生讲道泉上。乃徒步五百里以从之。时年四十六矣。先生贵其老而志学。大加称赏。而命读小学。又手书真实刻苦四字以授之。翌年又步往。先生益叹其诚笃。为作三绝句以勉之。其诗曰。世人畴不笑吾迂。六十方看小学书。千里相求同气类。笑君迂更甚于吾。高生五十始为诗。小技文章亦足奇。九仞成来由一篑。从今人十己千之。纵老觉来仍立跟。我闻斯语见于君。愿天辗尽君年限。诵抑朝朝更好闻。又教之大学。及其归。先生授以女范一书。乃先生所尝教家中妇女者也。公敬受以归。夫妇相与勉戒。期以无负先生垂教之意。自做工夫。益复慥慥。或时调饥。而读犹不辍。陶陶自乐之意。发于形色。后数年。复谒先生。先生迎笑曰。卫武公复至矣。仍谓诸生曰。卫武公九十好学。斯人也五十而好学。故云然尔。先生之子济远。时以翰林归省在家。门下诸生。无亲疏。逐日与游。公独不一造焉。先生闻之。谓公曰。门下士友。皆从吾儿游。而君独不然。何也。对曰。虽先生子弟。干谒名士。于心未安。先生曰。吾则非大夫乎。对曰。小子非为大夫。为有道而来也。昔尤庵,同春。皆以布衣游于沙溪之门。亦从慎独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2L 页
斋游。今翰林亦有慎斋之德。则小子宁不与之游乎。先生再三称叹。公尝和先生诗以进曰。戊午以前事。已矣不记取。戊午以后事。庶几幸无误。如何示此心。常若寇贼恶。之东复西适。骇前忽后顾。甚矣吾愚也。孰使喜与怒。欲问丈席上。春秋际喜惧。疾病调摄馀。何以尽下喻。虽然不敢默。亦请终身具。先生书其右曰。其人固可贵。言志亦好。仍复和之曰。五十始为学。此事吾窃取。何论馀日少。庶免一生误。君子幸不弃。流俗宜见恶。大步向前去。左右勿瞻顾。克己先戒得。观理且忘怒。岁月也须惜。间断最可惧。说书还近薄。所贵在默谕。毋烦一言请。自在万善具。公既服事累年。精思实体。所造益深。而先生奄弃后学矣。公为之心丧期年。及大祥。公患风痹不得往。则前一日。沐浴齐戒。设灵位。明烛危坐。默思先生言动气象。鸡初鸣。自汲井华水一盂。奠于灵位。焚香再拜哭尽哀。既撤。顾谓其子曰。先生常以人十己千之意。谆谆教我。今则德音永秘。而俗语喧豗。窃恐心志茅塞。终归乡人。当设丈席于吾室。朝夕致敬。常若对越先生。则庶几不失此心。即于北壁下。置书案为先生座。朝夕瞻礼。常跪于书案之南。庄诵小学及二南。若在先生之前。诵或中废。则汗出沾背。逐日如是。精诚有所感应。梦寐之间。频陪先生。觉来辄呜咽怆痛曰。此朱子所谓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3H 页
魂与魄交而成寐。心在其间。能思虑者乎。抑无乃先生平日眷眷之心。尚有不昧。故引小子精魄。而俾之有觉乎冥冥之中邪。又自言读书之法。今始知得。所谓存心者。非徒静时为然。虽诵读之时。心不存焉。则有若醉中妄语。惟心存。则看得文字。亲切有味。自不觉其敬服。不惟读书如此。至于事为上。勿使事为心之主。而使心为事之主。则事皆有著落。而无所遗失矣。虽当隆热。不撤读书曰。先生以我晚学。为之一喜一忧。喜之者。喜其老而有志也。忧之者。忧其老而或怠也。是以不敢自放也。行不由径。步不急遽曰。君子步趋必安详。岂可轻率。况行一步心在一步。行二步心在二步。是余所受于先师者。何可忘也。尝曰。最可畏者屋漏也。此处当如青天白日。丙子春遘疠至四日。而犹不废看书。疾革。自内扶出外寝曰。男儿岂可死儿女之手乎。及烦懑甚。使人脱其衣。既而叹曰。大丈夫岂可临死无礼乎。即令复著扶而坐。自书壁上曰。今而后。庶免得罪于先师矣。因从容就席而绝。乃二月七日也。是年某月。葬于某山某面之原。呜呼。公资性质直。又得从游贤门。以广其闻识。以实其践修。于人伦。无不笃厚。其为孝也。事死如事生。朝夕必谒庙。朔望必省墓。常洒扫庙庭。不使有一点尘埃。每当丧馀。沐浴剪爪。洒扫室堂及庭。终日端坐。以致著存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3L 页
之诚。及夕含泪不寐。明烛待晓以将事。尝于周甲晬日。谓家人曰。每年此日。固倍悲痛。而至于今年。尤有甚焉。当备一馔以伸哀诚。即命作蜜团子曰。此乃吾母平日所嗜也。每于不肖生日。作此以餤之。即为文告而荐之。其省墓之路。由公父执之墓左。公过必瞻望而揖曰。小子安敢以幽明相忘乎。道傍有葬亲而改其路者。人不由之。公每过必从新径曰。人皆有父母之墓。何惮数步之枉。践人父母之墓砌乎。此又其推孝以及人者也。有二妹。友爱笃至。长妹贫穷。公并其眷集。率养于家。迨其末年遣归。一日讣至。时日寒。且泞淖没踝。公以木履。奔赴百里。葬后率其遗孤而归。抚爱尤笃。及其长也。男则分田计口以资其生。女则卖土为装以嫁之。次妹居邻近。源源往见。必持食物以致其至情。此其友于之大略也。居室则常守女范所戒。训子必以义方。常戒之曰。谚云科榜之至。其亲尸柩耸动三尺。此言科名悦亲之至也。汝今敖放不学。其何能荣亲乎。若以代述得科。我必惊怒而棺耸三尺矣。公有少时师长。无子女而死。其至亲。有犯葬于其坟域者。公闻之。不胜愤慨。遂举状闻官而掘去之。公之甥。谋再娶于公亡友。欲藉公一言。公拒之曰。是欺人之孤儿寡妇。殊非仁人君子之事也。同郡田大而。公少时同门也。田死而只有一妾子。为人奴。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4H 页
公慨然叹曰。忍令吾友之子。为人仆隶乎。乃为之十年经纪以赎之。是则公之施于师友者也。虽其老于荜门。而常怀漆室之忧。忠义慷慨。溢于言面。每读史。到忠臣义士见危授命处。辄掩卷太息。呜咽不能读。至于陆丞相,文文山事。尤增叹咜曰。自不禁我慷慨之泪矣。尤严于华夷之辨。京行屡过三田碑。不见其文。每得历书。必去胡清之年号。常种大明禾。而谓其子曰。此禾之名可贵。尔其永无绝种。尝见 崇祯皇帝亲笔非礼不动四字及我 圣上御制记文。为之敷衽敬瞻曰。我 皇帝克复诚心。可想于笔画端严之中。我 殿下追慕忠悃。亦可想于有泪被面一句语矣。其接宾客必以礼敬。少无惰容。虽微贱者见之。必致其慇勤焉。其敬身也。每日必饬衣带。必整几案。肃容对卷。不失威仪。未尝言人长短及门阀高下。官政得失。亦未尝干谒邑宰。其操心也确然坚固。不为外物所挠。曾在泉庵。有以山棚来戏于门外者。庵僧村氓。奔走争睹。公独凝然端坐。看书不辍。其克己也。常以吕东莱读论语。躬自厚。薄责于人。而不复打破家事为法焉。配全义李氏。典三之女。太师棹之后也。有妇德。先公四日而殁。与公同窆。二男长汝玉。娶咸阳朴氏。震休之女。次汝璧。冠而未娶。公体小而志大。貌寝而气壮。常有千万人。吾必往底意思。见人之善。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4L 页
喜不容口。见人之恶。若将浼己。平日。不屑与流俗交游。公丧才毕。公之孤汝玉。来请余以状其德。义不敢辞。谨举其行事终始之大略如此。以备立言君子之采择焉。抑余别有感者。昔我陶庵先生撰洪宜宁百顺墓文。而于其篇首。称洪宜宁先生。应秀起而请曰。先生之于前辈。未尝轻许以先生。而今于洪宜宁乃如此者。何也。曰。此老行年七十。能从沙溪学。斯为高尔。噫。若使后世。复有如我先生者作。必为公为之墓文。而亦必称迂斋先生矣。
孺人卢氏行状
孺人卢氏。玉溪先生讳禛六世孙。学生讳世鹍之女。潇洒园处士梁公讳山甫六世孙学生得龙之配也。生而端庄静一。自幼颖悟多识。而沉默不露。家人已称其有妇德。未及笄。女功咸备。于经史。亦有闻辄记。父卢公叹曰。生男如此。吾家岂不兴邪。事父母。以至诚。箱箧无私藏。及归梁氏。事姑如事母。一以承顺为主。久而弥笃。其临事。虽在仓卒急遽。而安閒从容。不动声色。傍观者。或疑其不能济。而终能曲中规度。无所差失。姑闵氏。亦贤妇人也。常称之曰。真吾妇也。夫子有过。则必逊辞以救正之。子女婢仆。有可施楚者。必告夫子以处之。凡事无自断制者。学生公甚敬重之。公遘疾弥留三年。孺人躬亲鼎炉。虽值雷雨风雪。不肯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5H 页
使人代之。常如一日焉。及丧。以过哀致疾。涔涔委席。而朝夕馈奠。辄以身任之。未尝或废。诸孤谏止之。辄饮泣不听曰。丧期虽云三年。实不过二十四月。其致哀之日几何。且余是天地间罪人。久延何为。常以诸子无教为忧。益严义方。有过则必泣而挞之曰。严父在时。汝辈自有成就之望。而今不幸而孤。余若慈而不教。将何颜见夫子于地下乎。尝戒诸子女曰。男子而持身不谨。人必谓无父之子。女子而性行不顺。人必目之以寡妇之女。其贻辱父母何如哉。汝辈深以为戒也。又曰。吾先祖玉溪公。夫家先祖潇洒公。俱以孝友传家。汝辈以两祖之孙。可不绍承厥训乎。男济身未经痘。尝与避宇邻村。村中有一儒士。即学生公所尝友善也。孺人要于其夫人。送济身学焉。每退必课读于其前。使之背诵而后请益焉。有不成诵。必笞之。涕泣移时。又使人请于其师。益严其教法。虽在一时避寓。其不倦于教子如此。学生公族弟学谦。尝与客论辨文义于外堂。济身适不在。孺人即召而责之曰。彼二客。讲论文义。汝若从傍听之。岂不有益乎。且有客而主人不在。可乎。济身即出而隅坐。有顷出送珍果以供客。济身与林薰为友。林佳士也。同寓一村。济身得追随攻业。孺人知林抱病不善饭。虽在穷乏中。常以数合米。作粥以馈之。凡人之有益于诸子者。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5L 页
以款诚待之。有客及门。必问其为谁。若善人也。则必喜之曰。此人何取于吾儿而与之游也。若不善人也。则又戒之曰。无乃汝辈好交此等人邪。学生公有手写唐人诗。济身幼时读之。未及卷藏而出。暮归不得其所在。孺人曰。在架上矣。汝亲手笔。只此一卷。而汝未知爱惜。甚不孝也。济身将娶。媒者盛称淳昌杨春泰之贤而有女。或言其家贫。孺人曰。择妇当以家行为主。何论贫富。且吾儿早孤失教。若得委禽于贤士之家。是吾之幸也。常戒二女曰。女子一身虽微。人家兴亡系焉。汝丧严父。养于偏母。不知有严敬之道。是余所以忧惧也。女子于饮食纺绩等事。虽已习熟。往夫家。宜不敢以所习而径行之。事无大小。必咨禀于舅姑。是为妇道也。及其既嫁。孺人每寄书。无他语。惟谆谆戒饬而已。见者莫不称叹。又尝以为虽女子。当知文字。吾以贫故不暇于教女。然若其父亲姓名及外家姓字。不可不使知之。出嫁者。家长之名。尊舅之讳。亦当识其字也。是以二女皆颇识字云。学生公既没。孺人事公伯兄。如事舅。一遵其教令。出入动作。无敢自专。与伯姒。不敢并行并坐。言语亦如之。同里妇女。姑知有冢妇介妇之分焉。孺人自丧所天。虽复吉已久之后。亲戚婚姻。辄辞不往焉。其于接人。务尽款曲。虽蔬菜之馈。必为之致其滋味。学生公再从叔母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6H 页
宋氏。待孺人甚厚。宋氏死后。当其忌日。必以数升米一首鸡。助其祭。终身不衰。尝为避疫寓民村。及归女人至有涕泣以送者。其后常来候焉。常戒诸子女曰。人有胜我者不如我者。若忽于卑我者。必见忽于胜我者。凡待人之道。无有贵贱。当尽衷款。能行此道理者。吾于尊姑见之矣。当避疫也。有族人富饶者。同寓一舍。苦乐悬殊。而孺人无一毫羡艳色。戒其子曰。汝若羡彼者。为劣丈夫也。人备吃艰苦后必有福。汝以文不若人。行不若人为耻。勿以服食之不若人为耻也。仲子妇之丧。灵筵雨漏。时已昏暮。孺人使济身移安神主。及将奉移。孺人遽曰。幽明虽殊。男女既别。汝不可为也。遂亲自移焉。济身兄弟。尝见尤庵集。至闵家变礼。有所辨难是非。孺人听已曰。尤庵处置。似无可疑。吾家有可验之事。昔吾祖考忌祀时。父亲有病。汝舅氏代行。此时岂有死父之心乎。以此推之。父病不能执丧。则子之代行。似是当然也。况闵某既有狂疾。尤有异于寻常病人者乎。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孺人以甲戌十月八日生。以癸酉九月十四日卒。葬于昌平沙器店后乾向之原。有三男。长济川。出为宗家后。次济人。季济身。皆以孝友称。二女长适安德一。次适任翼源。呜呼孺人。在家而孝于亲。既嫁而孝于姑。悌于姒妇。教子以义方。持身以严正。接人以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6L 页
仁厚。又能安于命别于礼。明于义理。则真所谓女士。而无愧为玉溪之孙与潇洒之孙妇也。济身有志于绍述名祖。早年向学。遍交当世之贤者。辱与余相从亦有年。一日袖其家状以示余曰。吾母之实行如此。而有子不肖。无以传后。愿得一言之重。余应之曰。自古贤人君子。皆有贤母。而其母之贤。由其子之贤而益显焉。如孟,程之母是也。若使孟子。不能承其母志而终成大儒。则其母之贤。将何以闻于后世也。程子之母虽贤。若使未有子如程子之贤而述其行。则后之人。亦何从而知其贤也。今先夫人至行懿德。固无让于孟,程之母。君之贤果能学孟子。则虽无状德文字。不患人之不知也。又能学程子。则君之所述。亦足以徵信于后。何必请文于人乎。矧余之识浅言轻。不足以发挥盛德而取信于人。则此又非余之所敢承也。惟好德之秉彝。出于天赋。平居闻人一善。尚敬慕而记录之。况此至行懿德。有非一善之比者乎。乃敢撰次如此。亦以为一家妇女取则之资云。
六行堂金公墓碣阴记
公讳处谦。号六行堂。金氏是新罗璿派宪康王第三子讳兴光。知世将乱。遁居于光山佛台山西一洞。其后子孙蕃衍燀赫。九代十二平章事。由是名其洞为平章焉。平章后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7H 页
有讳台铉。号快轩谥文正。相丽季。以节行道德名于世。详见丽史。牧隐李先生状其行。自文正五传。而有讳厉精。文科判尹。是公之曾祖也。祖讳日疆司赡寺判官。考讳坦中枢府经历。公生于平章洞。中生员。为副护军。自平章移居于潭阳之大谷潭。金之以光山为籍者。皆其苗裔也。公之嘉言善行。流传于子孙口耳者多。而兵燹之馀。家乘散佚。无可取徵。惟公之遗堂。至今犹存。而堂号六行。永世不泯。此可见公之心得躬行。垂裕后昆者。固不出于孝友睦姻任恤六者也。其后子孙。有如瑞石讳彦勖。晚德讳大器。以德行为士林所宗仰。啜食龟山书院。如竹溪讳存敬。官吏参。其馀生进荫官。多至二十馀人。公之积善馀庆。于此尤验矣。公之生卒年未详。而卒在十二月十八日。葬于堂南得仁山丙坐之原。夫人马氏。文科判决事时女。祔公墓。墓地公所自占云。有一子讳丽辉生员官参奉。而直长锡命,沃命,别侍卫受命。生员松命。 赠左承旨春命。部将喜。奉事智。均武科。克生员。应训导。广,庭,庆习读。譓习读。 赠吏曹参判诚。其孙若曾孙也。其馀云仍。多不尽记。而十代孙命新。其宗孙也。公之墓久阙显刻。今始树石。而其九代孙德明。请余记其槩。余以文拙。固辞不获。乃敢书此。俾刻于其阴云。 崇祯后三乙酉。外后孙前 世子翊卫司副率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7L 页
杨应秀谨记。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传(附记善录)
  
烈妇李氏传
烈妇李氏者。淳昌品谷里士人韩梦寅之妻也。梦寅家贫。李氏尽力于纺绩织纴。以供衣食。今 上辛亥。岁大饥。李氏不食累日。病不能起。梦寅谓李氏曰。不可坐而待死。吾欲与君相离。各自图生。乃送李氏于其兄弟。临别。谓李氏曰。今吾仳离。虽出于图生。顾吾性。不能食嗟来。安得忍辱而不死。我若果以死闻者。君则如之何。李氏泣而对曰。妾亦死而从之而已。但未知君子将何以自死。曰。积饥而待死。不若饮药之易。吾已有砒礵在囊中。李氏即其药。取其半而佩之。因与恸哭而别。后七日。而梦寅果死于南原地。讣至。李氏即饮药而死。
白水翁曰。虽烈妇之死。亦或有可议者。而若李氏之死。吾无间然矣。大抵古者。改嫁无禁。故烈妇得以自显。而我 国则改嫁子孙。不许东西班正职。故士大夫家。皆守节不嫁。其中以烈妇著闻者。多是以死从夫者也。其志烈。固可尚。揆以中正之道。终涉过当。今李氏则其夫生也。与之成约。其夫之死。即践其言。其为贞信至矣。夫何间然之有。所可悲者。有德如此。而天命不佑。既无子孙之可以食报于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8H 页
后者。杀身之名。亦将湮灭而无称。何其不得于天人若是邪。余于辛壬之间。侨居妙法里。妙法之于品谷。十里而近。故得其详如此。窃欲为传。使之不朽。而且意乡党。或有彰善之举矣。今已二纪有馀。而寂然无闻。余亦老且死矣。不为之言。则李氏之卓节。终无以自显于世。玆敢忘拙略述。以待立言之君子。然其大节既如此。则其馀行谊。亦必多可传者。而余与李氏之夫族及其私亲。无一人相识者。末由采闻。是可惜也。韩梦寅之自杀。固为过中。而不食嗟来。亦高人数等。无愧于为李氏夫云。
烈妇杨氏传
烈妇杨氏。古阜士人崔万楫之妻也。杨氏籍南原。远祖有讳首生。丽朝直提学。早没。配李氏方娠。父母欲夺其志。李氏以权辞。请待其分㝃。既㝃则又泣而请曰。杨氏血脉。惟有此一块肉耳。姑待其免怀。请如命。父母信之。及不可复拒。则乃与二三女仆。负儿南走于杨氏之南原别业而居焉。黑齿之乱。又自南原而避于淳昌。仍卜地定居。遂立孤至贵显。 朝廷为旌其闾封其墓。杨氏自幼慕李氏贞烈。以方言录其行迹。常置诸筐箧。既嫁孝敬兼至。越三年。夫遘疠不起。杨氏欲从死。其姑知之。喻以不可死之义。常使左右防守之。杨氏不敢死。乃奉晨昏供祭奠。一遵礼节。时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8L 页
死于疫者。多有虫变。崔家方启棺视之。杨氏乃断其右手无名指。裂所着衣袖。以血书曰。嗟乎妾之当死久矣。而上有姑下无嗣。妾若死之。谁为养姑。谁为立后。此妾所以不忍即死也。顾与君为夫妇属耳。恐后归见。无以为信。敢以一指先之。地下异日。如见妇人之无无名指者。信其为妾也。遂以书与指。附执事者纳之棺中。家人莫不为之心寒鼻酸。不忍视焉。其后崔家以葬地不吉。将改窆。时已为崔氏立后。杨氏于是窃饮药。要与同穴。既殆家人奔救之。一切麾谢。问所欲言。则只曰吾知一死从夫而已。馀复何言。及死。得一书于箱箧中。乃上其父母书也。其书曰。有亲而先死。固为不孝。而本家则有二兄弟。夫家亦有叔。今既长成。薄命一身存没。无关于两家。且夫丧既终。所后已立。妾于斯世。更无可待以为生。夫冢适启。同穴有愿。敢以一封书。百拜告诀云。本邑章甫等上其行于官。官以闻于道臣。不报。 旌典姑不及焉。
白水翁曰。此吾同宗道泰之女。宜乎其为吾先祖母李氏孙也。李氏全节而养孤。至矣尽矣。固难企及。而杨氏从死同穴。亦不害为自靖之义也。而其不死于不可死之日。乃死于可死之日。义理素定于其中。尺度靡差于随时。从容整理。不苟不遗。尤可敬也。余恐其泯灭而不传。叙次之如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9H 页
右。道泰在宗党。亦称善人云。
烈女玉化传
烈女玉化者。玉果县妓也。年才及笄。侍县监权某。权之罢归也。赎之以自随。未几权死。玉化为之守丧三年后。夫家贫无可依。不得已遣归玉果。卖酒以资生。每值其夫丧馀。必备祭需。躬往与祭。或因人转致。未尝或阙。居数岁。兄弟亲戚。怜其早寡无子。从容讽之以改嫁之意。玉化默然无答。取水一盘。洗耳千万遍。仍以两指擦左右耳窍。血出淋漓。盘水尽赤。家人惊问其故。答曰。以人污我以不忍闻言。自是无敢复言者。虽业卖酒。而内外有截。男子有为沽酒而来者。玉化以酒器置之庭而许其取去。尝吸烟茶。一日其弟取其烟袋而吸之。玉化夺而折之曰。男女有别。虽兄弟不可同席而坐。共器而食。其严于男女之际类如此。余与沈处士柱国。为道义交。处士其县人也。为余言之。玉化数年前。以天年终。享年七十馀云。呜呼。我 国用文明为治。改嫁人子孙。不许东西班职。故士夫家夫死不改。仍成美俗。下及闾巷小民。守节自励者。亦或有之。至于官妓则所处之地既异。故莫不自贱其身。人亦不以节期之。今玉化年少无子。家贫无食。而能卓立不挠于衎衎酒肆之中。至于改嫁之说一入于耳。而若将浼焉。洗其耳以至血流。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9L 页
则吾知千百世。亦未易多得也。秉彝之在乎人。无间于贵贱者。有如是矣。而我 圣朝风教之盛。亦可以见之矣。 崇祯三丁丑。白水翁书。
记善录
韩孝子解维。淳昌郡皮工。其父琚瑟也。业鞋以养其父。而父好饮酒。常游酒家。解维遍访郡中酒媪。预遗厚直而嘱之。自是其父往酒家。则不受直而劝饮惟其量。郡中诸酒家。亦莫不皆然。其父怪而问之。乃知其子之所为。自其后无日不尽醉以终其年。常曰。我虽罹无前之荐凶。我有孝子。不患夫饥饿。及其死也。解维哀毁逾礼。以其父尝嗜酒。日三设大杯酒。虽祈寒盛暑。昼夜不离灵位。不往来其妻之所。一日夜寒甚。其妻悯其夫独宿冷地。抱衾而往。解维惊而却之曰。丧中夫妇不可同处。其妻乃谢而归。其父之葬在一舍之地。隆冬雪积。则乘夜而往。扫茔而归。山下村人。则不知而皆惊异以为孝子之亲藏。自异于凡冢云。
杨春泰。即余袒免之亲。孝友出天。其母林氏遘奇疾。数年弥留。委顿床席。转侧须人。时春泰以童子侍疾。衣不解带。昼夜扶持。一未尝使人代之。遗矢必尝。及其殁也。居丧之节。逾于礼制。其兄尝遘疠危殆。亦尝粪以验其差剧。吾远祖三代。祭田见失。香火久阙。春泰慨然。往来诸宗。图所以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70H 页
合力报本之道。诸宗感悦。遂各出若干财谷委之。乃与族兄铣同力拮据。优置三代祭田。犹有赢馀。仍以为宗契。逐年为花树之会。凡系尊祖收族之道。靡不用极。故于诸宗。咸得其欢心。盖其天质之笃厚。有如季路子羔。若加之以学问。则他日所造。其可量邪。后以先祖妣淑人墓下偷冢事。累岁起讼。财力不足。遂卖春泰所置祭田以资用。春泰又自办财经理。复置其祭田如旧。
李处士徵耄字元章。康津人。其为人聪明多智。有克乱济世之才。雅好黄老太公之学。而其劝人则必以儒道。平日尚气义。物非义不取。人非义不交。众皆敬畏。不敢以非义相加焉。尝谋移居于云峰。卖其田庄。赍数百金过罗州。访其素善人申炳,慎济万。时值大无。二人不食者数日。见公之至。喜而迎谓曰。恐不见故人而死。幸而得见。今无恨矣。公惊问其故。二人具陈举家顑颔将死之状。公戚然曰。呜呼。千金可散而复来。故人一失则难可复得。遂尽解其所赍金。分与二人而归。其轻财好义类如此。其恒言曰。大丈夫虽死当立死。不可卧死。其器量如河海。而犹欿然自小也。又有前知之神。而殆近子贡之屡中。非如京房,郭璞之术云。
崔进士凤鸣。南原舟岩里人也。其考龟城府使元绪生时。
白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70L 页
务安人有卖田庄者。以千馀缗钱买之。仍委其人。以供岁收。及殁。其人不输税。凡十有馀年。凤鸣与其子处谨。去寻其田地。则乃沧海。而其人亦已死矣。乃责其本直。则其子孙贫寒。虽尽丧其田宅。不可以偿。举家遑遑。至于号哭。凤鸣恻然谓其子曰。欺我者。诚有罪矣。其人已死。子孙奚罪焉。吾父子虽非千缗钱。不患夫饥乏。彼若徵备其数。则百口将不免填壑。吾其可忍乎。遂焚其券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