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夷峰先生文集序 第 x 页
夷峰先生文集序
夷峰先生文集序 第 3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41A/ITKC_MO_1041A_B076_359H.gif)
大凡君子之学。未得进修之方则路径易差。不有师友之益则义理难明。此洛建以来诸大贤之所以先致力于涵养本源。而后必资之于讲讨刮磨之功者也。二者之工。必交修而不偏。然后有以全乎道体之大小。然自夫世教衰。人各异学。专内养者。沦于释氏之空寂。务讲讨者。流于俗学之口耳。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而有过不及之弊者也。近世夷峰先生黄公。以天赋醇善之资。生梅夷诗礼之庭。肇自上学。奉承家训。已知俗学之外有古人为己之学。日受小学孝经。不烦教督。及长。禀学于密庵李先生门。得闻大学格致诚正之要。孟子养气求放之训。后又从霁山金先生学。先生亟称其谦虚之诚。懋敏之实。精思力践。不得不措。知必极于高明。行必底于中正。不但为质美之善士也。公自是杜门却扫。专意向上。操存省察。不离于造次。往复卞论。不绝于师友。今读其遗集及二师门从师录。有以知吾道之正路在是矣。敦禹晚生末学。未及折旋于丈函之间。无以细叩其造诣之实。然今考诸遇物吟弄之作。与人酬酢之语。皆陶写性灵。根据义理。志游于事物之表。功在于日用之中。其志道之恳。用力之勤。乌与夫世之名为问学而堕于一偏者。可同日语哉。惜乎。公以若卓识邃学。隐居自养。不求闻于世。世亦莫知其学。卒老死于嵌岩草泽之中。是为后生之所慨然。然公既有所自乐。则人之知
夷峰先生文集序 第 3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41A/ITKC_MO_1041A_B076_359L.gif)
上之十三年丙子。通政大夫前承政院同副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韩山李敦禹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