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苍霞集卷之七
苍霞集卷之七 第 x 页
苍霞集卷之七
 书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18H 页
上李相国(宜显)
景夏尝闻古人有言。铭志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体。善恶无不书。铭则书其功德才行之卓绝者。存乎墓前。而使死者无所憾恨。而后亦有以读其文而知其人也。然书之谨严。传信于千百世后。史与铭奚异焉。自古文章之士。独称韩,欧为善铭。盖二公之文。严重明白。本乎义理。无誇张浮诞之病。其为铭。徵信于后世。而虽其人沉晦无称。得其一言传后行远。如裴茂绍,薛质夫之类。是也。呜呼。为人子孙。不能乞铭于为世所重如韩,欧者。阐扬其祖德。何以称有子孙焉。先祖早年捐世。其嘉言美行。未及章显于世。先人尝痛伤流涕曰。先君有曾闵孝行。其表扬之道。惟在后人也。手录先祖遗事。将欲请铭于立言君子。其志未遂。奄至大故。天乎神乎。其忍是乎。景夏不肖。固无以显吾先祖之遗德。而使先人之志。终至泯灭。其罪无所逃于天地间矣。夫以先祖之纯孝至行。竟阏遐寿。而又以先人之孝心。未扬先德。赍恨于重壤。小子痛泣。当如何哉。每观裴,薛二子。遇退之,永叔。其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18L 页
名至今传诵。未尝不掩卷咨嗟。不知涕之流落也。先祖之行谊。卓卓无愧古人。其不幸短寿。视裴,薛二子。益可悲也。世有大人君子。其识宏文钜如韩,欧者。必将矜悯而阐发。不待其子孙之请也。今閤下文章位望。为斯世所仰。其一言之赐。可以不朽永传也。谨以先祖家状。再拜奉献。伏愿閤下。哀其诚而幸赐之。
答李相国
顷自金参奉致万所传至下疏及先祖父墓碑铭。再拜恭览。且感且泣。窃念碑铭。其义甚重。据实谨书。无一辞誇诞。然后方可以传世而行后也。世之衰也。人之子孙者。以私意。欲扬其先德。而不本乎公议。立言者亦莫之拒。而唯子孙之请是循。观其文。道学则程,朱也。事业则韩,范也。文章则班,马也。托之以私书之非公。此可谓谨严传信之道乎。是故。自汉魏唐宋以来。公卿大夫至于闾巷之士。莫不有表有志。而传者甚稀。岂有他哉。铭之者非其人。其文不足传也。其文虽或可传。过于褒扬。而不以其实。则亦无以徵信来世也。夫为先世图不朽者。不但求其文之工。而当求其人之信。如使其言无侈于实。且其人公正可信。则其传世行后无疑也。先祖捐世。今已五十八年矣。其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19H 页
纯孝至行。世无有知者。先君尝痛伤流涕而终不乞铭于人。使不肖必请于閤下者。其意有在也。伏惟閤下位高名重。为世所尊仰。出处有义。耻与谄谀苟容者比肩立朝。而退居江湖。日夜沉潜于诗书六艺之文。其一言之重。足以传世而行后也。先祖之孝行。将泯没无传。幸遇閤下而得铭。文简而言实。使后世不敢不信于閤下。昔荀朗陵称黄宪为颜子。叔度早夭。其贤无一见于外者。而千百岁后。皆称叔度汉之颜子。徒以朗陵之重也。为其子孙者。虽得文章如崔蔡以立其传。使后人尊信。必不如荀公一语也。今閤下以先祖之孝。表而特书。其言公而无私。其信于后世必矣。后之人孰不曰某公之孝。某相称之。其言必无私也。然则先祖之泯没无传者。閤下扬之。先君之至痛深哀。亦因閤下而少伸也。景夏虽死。可以藉手而归见先君也。呜呼。閤下推一言之赐。而其及三世也如此。其恩轻重。小子将何以报之。适在先人墓下。潦雨阻便。一疏替谢。阙然至今。罪悚罪悚。文字间有一二仰禀者。姑俟躬进耳。
与吴伯玉
景夏。天地间罪人也。自祸变以来。不自死灭。下从先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19L 页
人。顽如木石。视息苟存。不肖无状。固不敢自比于人类。然而区区一念。深惧先人之至德懿行。泯没无传。以重其不孝之罪矣。古人有言曰。功德名誉。垂世不朽者。非皆因其子孙而传也。如景夏之不肖。顾无以表扬先烈。而世有立言君子。以彰示后世。如韩愈之志李司法。欧阳脩之铭苏明允。则先人之至德懿行。庶可以不朽于永久矣。今世立言而取信来世者。非执事而谁也。先人在世。韬藏自晦。未尝求知于人。且仕宦连蹇。有才而不用于时。有善而不闻于人。功德名誉。终未赫然光显于当世。此岂独小子之至痛深恨。抑亦仁人君子所宜伤惜者也。夫以先人之至德懿行。不能如李司法苏明允垂名于来世。则景夏不孝之罪。固无所逃。而虽执事独无恻怛哀悯之心乎。景夏虽不肖无状。亦尝托交于君子矣。其诚孝感人。固无望于习之子瞻。而平日交谊。自谓不后于前人。幸以执事之惠。先人之至德懿行。永垂而不泯。此固不因于不肖遗孤。而景夏虽死。亦可以藉此归见先人于地下矣。先人沉屈三十馀年。终不肯苟屈以合世。中岁以政事见称。逡巡退让。惟恐声誉之或闻。今景夏欲显先德。只以人子之苦心至情。不忍湮灭而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0H 页
无称。非先人本意也。虽然。自古贤人高士。未尝求名于身后。而嘉言茂行。常自发见。终不得掩蔽埋没者。如退之永叔诸公。以文章为之阐发而彰明也。然则景夏虽欲不扬先人之至德懿行。执事其能终无一言乎。景夏闻人有不要名而名有时至。不求知而知有时遇。先人平日虽不乐名闻。而隐德幽光。终有以不掩。是先人遇执事而见知。其名亦由执事而传世也。呜呼。先人之德厚报啬。不达而不显。为宗族亲友之咨嗟涕洏者。今因执事而褒扬以示后人。其恩轻重。景夏将何以报也。谨以先人遗事。拜献座下。惟执事。哀其诚而幸赐之。
与赵锡汝(龟命)
从弟名景祚。字君锡。原州人也。远祖高丽知门下省事讳某。考讳某。汉城府参军。祖考讳某。牙山县监。曾祖考讳某。平安道观察使。妣完山李氏。领议政濡之女。以甲申四月某日生。以癸丑九月某日死。年仅三十。葬于长湍大威里某坐之原。娶光山金元泽女。无子女。禀性温仁雅静。不喜交游。事病母。竭其诚孝。三妹同食。湛乐无间言。及没。亲族朋友。相悲而称其孝友。呜呼。此可以知吾弟矣。夫人其道学功德。卓然可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0L 页
称。虽无碑碣。其名可以不泯。若其人不幸短命。且无道学功德之可传。必得立言君子。然后章显于后世。此景夏所以丐铭锡汝者也。以锡汝之文。后人知其为某氏墓。百世之后。不以耕犁加焉。足下惠吾弟多矣。
与李五如(福海)
昨日枉临。适有客。未摅所蕴。殊可怅然。景夏于足下。相知虽晚。托契则深。徒以拍肩执袂为亲爱。而废圣人辅仁之训。伊川攸戒也。向者泮罚。此自徵辈挟憾丑辱。本非义理所存。吾辈所以待彼。必得至正至当之道。而无所激愤于横逆。然后方可以无愧也。吾辈若有毫毛激愤。而应之以非道。则将不免小人之归矣。彼操纵吾辈者。祸福利害而已。所谓祸福利害。不可以苟避而苟得。故君子任之。无所动其心也。吾辈所以福利者。忠信礼义。如其忠信礼义之所在。虽斩头穴胸。君子顺受为荣。而况一时黄墨之罚乎。景夏尝以此自勉而亦尝累告于宜叔。夫所谓祸福利害。自有定名。君子岂可以一朝之患。而忘其终身之忧乎。吾辈若有罪而彼乃施罚。公议所发。不可逭也。如使无罪而彼欲加害。我心无愧。亦不足避也。夫虎豹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1H 页
蛇蝮。于人非有仇怨。而所以跳踉噬齧者。是其天性也。不能远避而遭螫。岂虎豹蛇蝮之罪也哉。世有达识君子。必笑吾辈也。景夏于徵辈。处之泰然。而未尝激愤者。非素性宽大也。其所谓邪论。乃玉成于我也。天地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傍。焉敢诬也。宋氏长录虽诬景夏。而徵辈以长录罪景夏则乐闻不辞。唯以邪论二字讲之以义理。俟万世公议而已。窃观足下年少气锐。不耐一时之激愤。将与徵辈对垒血战。惜乎。干镆之锷。妄施而缺折也。若以一家遇风之势。荷戟相从。景夏耻之。幸足下熟思焉。
与宋左相(寅明)
昨夕辱临。曷胜惶悚。即当趋拜轩庭。而窃伏念閤下之屈已非私事。则小人亦非公事而不敢进閤下之门也。此固素性偏隘。且未谙事贵人之礼。非敢亢傲而自重也。伏惟閤下。曲赐宽恕而不之罪耳。区区于湖南诸弊。昨已细陈。而独僧弊一端。未及罄悉。窃有一思之愚。敢此仰告焉。夫诸道僧指之夥。即湖南第一。其可虞之形。可虑之机。亦湖南最甚。然而所以区画者。或乖其当。徒贻骚扰而反有害也。道内许多僧徒。既不得知其名数。又不能觇其行止。其踪迹云逝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1L 页
雾匿。端倪莫测。此识者隐忧也。戊申之变。湖南僧智安。出于贼招。窜死济州。而闻弟子尚有数百。惟其传法。非西山真派。故宗主休静者。莫不摈而不与。景夏尝过金山寺。遇一老僧。颇识经可与语。问其祖。曰。西山四世孙。壬辰其祖之功。亦能诵而传之。且曰。 国家有乱。吾祖之徒。何敢忘吾祖之事乎。使西山之流风遗俗。果有存焉。惟政,处英。安知不更出于今世乎。夫出入宰相之门。越戒放浪者。虽自谓诵法西山。而非真西山之徒也。穷峡深林。伏而不出。是真聪明识道理者。访求而或可得也。授以禅教总摄之任。管辖僧徒。 朝廷巨公。招见赐颜。勖之以西山壬辰之功。将有兴起感发而缓急必得其力也。或有智安不逞之辈。亦可以诇察而折其奸也。此所谓以蛮夷攻蛮夷。且削发诡服。匿迹海山。非此辈。莫可以侦知也。谋浅辞拙。缕缕烦陈。伏愿閤下。深察而勿咎焉。
与仁儿
汝父立 朝二十一年。猥荷我 圣上旷绝知遇。而曾无丝毫酬报。今则乞骸退归矣。叶台山所谓为蛇为雀。报恩来生。实获我心。每诵斯语。不自觉感激流涕。今汝处近密之职。踵汝父而事我 圣上矣。前后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2H 页
洪恩。如山如海。汝将何以仰酬乎。汝父念子至情。夙夜忧惧。几欲成疾。向日吐血。未必不祟于焦忧其子也。汝苟有忠 君孝亲之心。其敢放忽而自肆欤。汝识昏气短。无沉重凝远之思。有轻率躁摇之病。此汝父悯汝虑汝而尝仰陈 前席者也。假饰欺 君。非忠也。倾巧陷害。非忠也。偏私好恶。非忠也。躁进贪权。热肠奔走者。必凶国祸家。覆辙在前。可戒可惧。吾家虽不免世称色目。吾以无党独立。积遭党人辈齮龁。万死一生。首尾十数年。固守吾道。未或挫抑。此汝攸知也。 君恩不可负也。父戒不可忽也。虽甲者。言议怪僻。品性躁巧则远而勿狎。虽乙者。其心向 国忠谨雅静则爱而勿疏。南北之人。亦宜用此例。大抵无亲无密无恶无嫉。泛泛虚舟。悠然自在。君子明哲之道也。虽舅甥至亲。大臣之门。慎勿频频往来。若夫干嘱。尤可戒也。使世人谓汝曰某也。某相之甥。可交而阶梯。其羞困何如也。处身恬寂。持心公正。闭户读书。毋妄出入。辞尊居卑。难进易退。视权要如死地。高翔远避。此皆汝父苦心勉汝者。汝岂不铭念。岂不铭念。提灯夜会。喜谈时事。曰某人可杀。曰某人可窜。曰某人可驳可塞。此最不祥不吉之甚。戒之戒之。宋史云。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2L 页
范祖禹学司马光不立党。汝岂不学汝父之无党独立乎。虽荡平。若立标榜。则是立色目。吾所不愿于汝者也。
与义儿
汝父身已退矣。病亦危矣。朝暮将乘化。而低徊京辇。不还故山。此何故也。贱臣立朝二十二年。偏荷我 圣上旷绝之知遇。而窃位素餐。曾无丝毫之仰酬。乞骸就閒。长作明时之外臣。孤 恩负国。厥罪万殒难贳矣。奄奄残喘。稍存知觉。寒雪深宵。恍惚片梦。常绕于玉宇高处。觉来泪盈两腮。每诵东坡翁水调词。未尝不瞻天望云。抚躬长吁。窃自悲奇疾难医。神销形枯。房闼之间。须人起动。身登轩墀。一觐 耿光。此生已无望矣。为蛇为雀。报恩他生。其言诚可悲而可怜矣。汝兄弟愚痴蒙学。次第倖科。非福伊灾。此心悚凛。如临渊而履冰。其无喜悦之心。天地鬼神。可以监质。虽然。汝兄弟今已出身立朝。殚竭诚忠。事吾 君而代汝父。私心岂无区区之望。不敬不慎。若获大戾。此将奈何。汝父所以夙夜悯惧者也。况汝昧识不文。视汝兄尤甚。金根之妄改。伏腊之误读。今古传嗤。汝释褐才一年。滥竽学士之称。天下宁有如许奇怪事。汝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3H 页
父深惭李东皋矣。今夜昏喟中。精神若有所悟。阖眼倚屏。呼烛倩书。以五事戒汝焉。事 君必忠谨也。持论必平正也。居官必廉约也。临事必审思也。接物必谦恭也。 前席出入之际。小心畏谨。慎勿暂刻放忽。登 筵奏语。明的真实。毋或荒乱胡杂。伪饰欺瞒。是乃不忠。躁妄傲物。凌侮恃气。最为不祥。戒之戒之。毋或放念。日昨启覆文案。儒臣熟看之。 圣教尧舜好生仁德。孰不钦诵。汝须仰体 圣意。详阅狱案。兼考律文。虽于死狱。求其生而毋妄快说可杀。尝读欧阳泷冈阡表。有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惟汝三复欧阳之言。铭念铭念。戒汝兄书与此书。眷眷服膺。毋使汝父忧汝兄弟。死而目不瞑也。
苍霞集卷之七
 序
  
元氏世谱序
昔太史公执子迁手而泣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呜呼。小子命穷才微。已无望于此三者矣。先人之志。将何以述焉。如使先人之志。终至湮灭。是忘吾先人。不孝孰大焉。昔先人退归黄骊之间。杜门静居。日以坟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3L 页
籍自娱。尝喟然太息曰。我元大族也。自门下公尝著功名于丽代。至我 朝而益显矣。祖考有丰功伟节而后世无述。其可谓有子孙乎。我元氏谱牒。遭兵火。今无存者。后之人虽欲述焉。世德不足徵也。遂纂次世系。自始祖至先祖考兴平公凡十八代。书其名字官位生卒配耦子女坟墓之所在。且略举其居家行谊立朝事实。而名曰元氏世谱。虽旁亲外裔。其功德名位有卓卓可称者。亦谨书不阙。使见者得其详焉。千百世后。读此谱者。可以知元氏世系也。可以徵元氏世德也。虽后孙其于先祖功业名节之可思慕者。亦有以得见焉。此先人追远诏后之意也。小子何敢忘。不幸先人早世。小子兄弟三人。皆庸鲁不肖。虽欲立身扬名以显先人。何可得乎。今欲退守湖上旧庐。服习先人之遗训。庶可以自勉也。子曰。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呜呼。可不勉乎哉。
海客述行录序
昔欧阳子序释秘演诗集曰。吾友石曼卿。廓然有大志。浮屠秘演与曼卿。以奇节相高。皆奇男子也。余每读此文。未尝不俯仰而太息也。呜呼。如曼卿,秘演者。可谓有雄伟魁杰之才。而落拓困穷。终不得遇时而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4H 页
见用。隐于诗酒。颓然自放。其志虽可悲。然而其名至今不泯。后之人称千古奇男子。必曰曼卿,秘演。视世之功名富贵震耀于一时。而磨灭无闻于身后者。得失果何如也。如使两人。未得欧阳子。虽有奇节伟行之可称。将与草木虫鱼。同归于腐坏澌尽而已。然则彼两人者。其可谓不遇乎。余生平深喜古之奇士。尝思与曼卿,秘演从游而不可得也。晚而遇申生命复。其雄伟魁杰之气。傲睨一世无足称。其意独以余为知己。夫曼卿,秘演。吾不可得见。而今生亦奇男子。相与饮酒赋诗。以写其感愤不平之怀。其奇遇古今人何其同也。生行年四十二。羁旅飘泊。寄身无所。客于湖。寓于海。今且来游汉师。佗傺沉屈。老于布衣。终无戚戚之色曰。我东西南北人也。自知不合于流俗。宁以诗酒自乐。以忘其羁人忧愁。世之荣名利禄。吾所不求也。尝笑曼卿曰。彼负高世之志。上书论兵。以见其可用。终非自重之士。秘演浮屠者。其道虚寂。漠然忘世。与我同也。其言虽如此。醉后悲歌。往往流涕。其心终不能忘于世欤。余谓生曰。秘演北渡河南之济郓。虽无所遇。而欧阳子为叙其诗。以传于后世。生周游四方。安知其不遇欧阳子乎。生可以行矣。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4L 页
青泉子海游录序
余年十七。始从青泉子游。不肯言文章事曰。是误我也。使我为江南老农夫。岂复栖遑于汉阳旅舍乎。夫离忧患。招谤议于一世。困阨奇穷。郁郁不得意而至于白首者。皆文章误我也。往往歔欷流涕。然其所喜读者屈子远游。余怪而问之曰。远游独非文章乎。夫子何喜读也。青泉子俯而不答。屈子悲叹时俗之迫阨。蝉蜕于污秽沉浊。排空御气。思欲与韩众,王乔娱戏于四海之外。今青泉子亦不得意于斯世矣。其怨怼郁悒之怀。远慕屈子之远游。其志可谓悲也。岁戊戌余游沁州。登摩尼山。望见海涛渺然。亦思屈子之远游。青泉子忽以书告别曰。吾今乘扁舟泛沧海。东游于扶桑日出之乡。访徐子求仙之迹。亦足以娱忧而舒情矣。余见其书壮其游。呜呼。使青泉子得此游者。殆天所以从其愿。而超然浮游于瀛海。见其鲸虾出没。鱼龙鼓荡。青泉子之心胸。可以恢廓。其所谓悲哀欢乐。当洗濯而无复有矣。于是青泉子虚静恬愉。除其粗秽之气。高揖群仙。眇观宇宙。夫屈子远游。特寓言耳。岂若青泉子今日之游也哉。青泉子虽讳文章。能不赋远游乎。其翌年。青泉子自东而返。余往见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5H 页
不暇交一言。先问其海外所得。青泉子笑曰。吾已不言文章。无一字一句可以告子者。独日本山川风俗。藏吾橐中而已。余请出而得其博多津富士山诸赋。读之沨沨乎有屈子之遗响。青泉子自以其不得意于斯世。深嫉文章。然而终以文字盛名。远游于海外。其怨怼郁悒之怀。托于楚骚。将与屈子同传于后世。然则文章非误青泉子。其喜读远游者。亦可以见青泉子之志矣。
郑锦南遗稿序
余自髫龀时。东国知有郑锦南者矣。去年冬。公后孙道彦。以公遗稿。属余序之。得其奏议若干篇而读之。余乃掩卷而喟然曰。天之生公。岂无意也哉。惜乎。其深虑远谋。不得用于当世也。世之识公者。皆称公甲子之功。夫先据北山。乃公一谋之奇。后人至今称之。徒以公能破 国贼。建不世之功。呜呼。此岂识公者哉。当公受钺西塞。建奴以岁币起衅。将有东吞之意。 朝廷未觉其谋。遣使绝和。公闻之叹曰。此速祸之术也。上书论其失计。竟以此获罪。丙子春。京城讹言岛夷且至。公曰。岛夷不来。 国家大忧。乃女真耳。其冬。虏大举入寇。果如公言。公之料敌。何其神也。昔唐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5L 页
德宗。盟吐蕃于平凉。廷臣皆贺。太尉李晟独曰。和好必不成。中国为犬羊所侮。德宗不听其言。终至劫盟。公主和。晟斥和。古今人可谓不同。而其备谙虏情。为国家深虑远谋。则公与古人未尝不同也。方今蒙真相攻。已得可乘之机。 朝廷不废玉帛。犹恐生乱。余尝谓北伐可收渔人之功。闻者皆以为狂。余亦不敢自信。而使公闻余之言。必有奇论。公已九原。不可作也。夫公之奇功伟烈。百世不灭。而余独不称者。非谓公功不足称也。其明见达识。余尝追思而深慕也。世之人。徒识公甲子之功。而不知癸酉之疏。尤见公为 国之忠也。朱泚之难。天不生李西平。唐室必亡。其收复长安之功。可谓震耀千古。今余慨然深叹于平凉之盟。以为德宗不用西平之谋。唐之所以不振也。公之深虑远谋。视西平尤奇。 国家不用其言。终有南汉之辱。及其变生。虽思其人。何可及哉。此余之不称公功而深恨其言不得用于当世也。虽然。公之和虏。不欲自我召祸。如使公生而见城下之盟。不惜一死以明大义。若以和议疑公。则非所以识公也。使后人读公之文。必有以识吾今日之论也。遂书余言于卷后。使道彦深藏。以俟世之识郑锦南者焉。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6H 页
送吴伯玉赴燕京序
吴员外伯玉。有北山采杞之役。元子扶病往饯于弘济桥。叹曰。伯玉良苦。王事靡盬。远征于辽蓟之野。伯玉笑曰。吾膂力方刚。夫尽瘁事 国。吾之志也。燕燕居息。饮酒湛乐。今吾已不可为。雪餐冰饮。岂敢辞其劳。丈夫生世。经营四方。吾以 王命。今且壮游于北方矣。登宁远城。怀袁大夫之功。过右北平。思李将军之勇。悲歌流涕于秦帝长城。痛恨吴三桂之降虏。呜呼。如子者。可以羡吾之行。愿子母歌北山之什。而且赋壮游之篇矣。于是。元子执盏而歌曰。十月幽州行路难。狐裘雪扑北风寒。征人葛屦辽东野。冠盖应羞管幼安。伯玉愀然良久曰。吾出身而事吾 君。虽欲息偃在床。何可得乎。管氏之风。恨未早闻。虽然。江湖吾乐。明年三月。使车东还。华伯为我扫桐江之庐矣。
送李士浩(时中)往游枫岳序
夫人生于东韩。不能一游枫岳。则何足与于山水之观也哉。余生年四十而尚未识枫岳面目。盖东人之陋者也。然山水之观。难得者趣。未得其趣。老死名山水。殆与不观同也。枫岳。固东国之名山。而余见其往游者。徒慕枫岳之名。虽时有脱迹尘纷。纵览泓峥者。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6L 页
只知以清丽瑰奇之观矜詑于人。其真得山水之趣。亦未见一人。所谓趣者。如江月之光。镜花之态。非注心玄妙之境。是皆求之皮毛形色。而去趣则愈远也。余虽未见枫岳面目。而自谓真得枫岳之趣。则世未有先我者。盖尝得于渊翁之诗。郑敾之画。不费凌躐登顿之劳。而众香万瀑。森然眼前。闭户隐几。讽咏指点。而此身常在于枫岳。卧游名山。真不羡古人也。其诗与画。更何论乎。今李君士浩。告余以枫岳之游。要余赠言。余说山水之趣以答士浩。且告之曰。君味吾言。真求其趣。未及登毗卢绝顶。而枫岳固已士浩之有也。
孤山轩遗稿序
夫君子于斯世。名易而实难。积实韬名尤难。然而既积其实。则其名亦有时而显于世也。吾伯曾祖观察公。性嗜坟籍。闭户伊吾。以此终其世。夫文章。公之苦癖也。六经迁固昌黎河东之文。日夜不离于口眼。其文沉健厚重。不求烨烨之光。世之人虽知公之甚勤。而不知公之自成如此也。公天性。悫质少文。不肯以字句华藻沾沾有求于声誉。平生著述。不自贵重。散弃不收。而今其残篇断稿。寥寥仅存十之三四耳。弃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7H 页
掷磨灭。与草木虫鱼同腐。固公之不屑。而世有子云,尧夫。必不忍以公之文沉泯而不传也。公没今已七十年。而所谓子云,尧夫。尚不可遇。则公之文。真与草木虫鱼同归于腐坏而不传欤。其文之传不传。于公何有。而其所以太息流涕于公。则后人慨惜之心也。呜呼。世果无识公者乎。孟子曰。读其书。不识其人可乎。今公之文。尚留人间。吾知其必遇识公者也。虽然。读公之文而徒知其积学博观。非识公也。读公之文而徒知其卓识宏辞。亦非识公也。以公之托意孤山。而想其魁岸特立之操。未尝变移于荣利进取之场。可知公专一难夺之君子也。公生长勋贵之门。早岁登 朝。官至刺史。父子兄弟。一时轩冕。而绝去骄泰佚欲之习。谦谦自牧。躬为布衣韦带之行。超然置身于冲漠澹泊之地。则阮思旷王逸少。公之俦也。而朴实无华。敛藏若虚。公不为江左文彩也。然而衣锦尚絅。闇然日章。公亦不能自匿也。夫楩楠豫樟之材。生于穷山绝壑。而匠石取之。有实而名闻。名闻而人显。公虽自晦于生前。其难掩之实。不废之名。公可以终辞乎。
元氏族谱序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7L 页
元氏肇显于新罗。自鼻祖而序昭穆则乃高丽之世平章,侍郎,侍中虽有名。而代逖谱佚。不可详焉。自 国初迄今十有二世。子姓昌衍。冠裳相望三百有馀年。罗丽则其盛衰显晦。未得备述者。岂非文献之阙也耶。 国朝以后。名字官爵。配耦生卒。子女之所出。丘墓之所在。历历而指数。赖谱之存也。使吾谱始于得姓。谨书而详传。如欧氏,苏氏之谱。虽百世可以徵也。谱未传而罗丽以上。邈乎无闻。痛矣伤哉。虽然。欧氏之谱。自永叔。苏氏之谱。自明允。两氏之得姓虽远。而谱显于世。由永叔,明允也。呜呼。无谱则无徵。无徵则何以尊吾之出而知吾之分乎。子孙而不识其祖。是忘其先也。派流而不究其源。是废其宗也。可不惧哉。今我同宗。长德日渐凋丧。使谱牒随而遗佚则后世何述焉。此吾谱所以刻也。自斩齐期功。暨乎缌免。虽已无服涂人之远。而同出吾祖。则无不备书详载。以期于无穷。繄我诸宗人功也。古人有言曰。国有史。家有谱。家不可以无谱。犹国不可以无史。使后人继今而复记。虽千百载之远。毋阙其谱。亦我诸宗人望也。
先大夫疏启序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8H 页
我曾王考听斋公。以 显庙元年庚子。射策登第。以十三年壬子卒。官至平安道观察使。享年四十九。公家世勋贵。且结姻 王室。文学材望。重于当时而连蹇阏塞。未得大用于世。呜呼。君子于世。虽有其材。而未得其位。则无以展其用矣。虽得其位而未遘其时。则无以伸其志矣。以公之文学材望。遇 显庙盛际。同时立 朝而与公周旋者。皆极一代之选。而考其时。见其上下之际。可谓明良相遇。公慷慨峻整。正色立 朝。上自 君德。下至群下罪过。内自禁掖。外至四方疾苦。无不极意尽言。其于忠邪辨别之际。人有所不敢言者。而公尤激发切论。未尝有低徊反顾之意。卒以此嫉忌于一世而累踬阨困。虽处其位而未展其用。虽遘其时而未伸其志。使后世读公之章疏。可以慨然而太息也。然而见公之屡遭 严旨。不能一日安于 朝廷。而既摈旋进。终不舍公。仇人怨家。不敢挤公于危祸。则必将反复感叹。慕公之幸遇盛际而忠言谠论。能得毕陈于上。亦可以明 圣祖容直之大德也。凡与公同时而周旋者。若张公善澄,李公敏叙,申公命圭。皆以名节言议。从游而琢磨。观公所与友。其志尚可知也。公遗稿尝灰烬于甲辰。而无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8L 页
复存焉。章疏收拾而裒录者。仅十之五六。公既未大用于世。而残膏剩馥。亦不得尽传于后世。此子孙痛恨也。虽然。百世羹墙之慕。其在斯也已。
尊崇都监稧屏序
上之临御二十三年春二月己卯。惟我 东朝圣母。有 宝算周甲之庆。我 殿下奉瑶牒加上 显号。曰康圣。臣等幸预敦匠之役。而事竣礼讫。相与蹈舞。欣欣然以告曰。惟我 圣母。勉回冲谦之德。而诞膺徽称妊姒。至慈也。惟我 圣上。备隆尊奉之道。而克循彝典勋华。大孝也。煌煌鸿名。寔昭天申之休。而惟慈懿文母。是绍是承。自丙寅于今六十二年。东土臣工。再睹 盛仪。繄我 祖宗积德累仁。厖敦攸暨。而况我 殿下受祜上帝。绳武于 太祖 肃考。而跻于耆社。遒禄绥寿。以奉 长乐之欢。于万斯年。可谓三代以降。未之有也。呜呼盛哉。臣敢诵周雅天保之诗。拜手稽首而言曰。俾尔单厚。俾尔多益。天之降福。其亦孔固。而如川之至。如松之茂。于皇我 两圣。介以南山无疆之寿。高大兴增。弥长而弥盛。岂不猗且美哉。楚之南有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吊诡寓言。臣非敢咏斯以为祈永之符。然而德者。福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9H 页
之基。福者德之致。是故圣人大德。必得其禄。必得其寿。臣敢引子思斯言。以代今日天保之颂焉。
送俞相国(拓基)赴沈阳序
昔尤翁以轲之匕首。良之铁椎。感慨紫阳翁笔法。而送南相云路之入燕。余每读其文。未尝不爽然自失也。今日相公沈阳之赴。何故也。古人悲贫士之妻。弱国之臣。余亦悲相公之行焉。太王皮币。虽千古口实。然而漳浦黄幼平。叹惜子房未能以三韩渔阳图五世奇勋。区区博浪。与荆轲共辙则紫阳夫子所未及说也。匕首铁椎。乃一夫之勇。而孔圣有临事好谋之戒。此郑阳坡所以正色抗辨于腥毳之庭。而终无受朝廷指挥之语。先辈为 国惧成。诚不可及也。呜呼。相公其有思于斯欤。季文子三思。反惑私意之起。余于相公。勉以阳坡。规以文子。且诵尤翁,幼平之言焉。
苍霞集卷之七
 记
  
醉梦轩记
余尝访吴学士伯玉。扁其轩曰醉梦。余问轩之名何义焉。伯玉泫然流涕曰。此吾先大夫之所命也。其命轩之义。今小子不忍言之。然而何忍使吾子。终不知其何义也。先大夫早而尊贵。其雅志不喜芬华。澹泊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29L 页
自居。绝其绮纨膏粱之习。激昂慷慨。慕古人伟节高行。所与交游。皆一代名流。不幸遭己巳之祸。含冤忍痛。杜门深处。邈然与世相绝。其冥寂冲漠之迹。尝自托于醉生梦死。呜呼。先大夫之志。世无有知者。小子不肖。亦不能表扬先志。则醉梦之义。宜吾子疑而相问也。昔景夏弱冠。拜公于东平都尉宅。见公年未衰。扶杖而行。余心异之。归问先君而后。始知公以家祸自废也。后与伯玉从游。伯玉常诵其先大夫之教曰。汝 显庙外孙。不可忘 国家也。余于是又知公虽自废于身。而其训子则必以忠义之道也。夫醉梦之义。非今日伯玉之所居。而其先训之丁宁。亦何忘也。明道先生曰。自道之不明。虽高材明智。胶于闻见。醉生梦死。不自觉也。近来士大夫。沉酣荣利。不知有圣贤之道。其于功名得失之际。昏昏芒芒。至老死不自觉。则虽有高明近道之资。亦为习俗所移。醉生而梦死。更何道哉。方其醉梦于世也。不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鸡鸣孳孳。惟恐不利于吾身。以金帛子女自乐其志。而所谓民彝物则。茫然不知为何物也。虽自谓我不醉不梦。夫孰能信也。今伯玉少年登荣途。其名誉蔚然为世所重。所谓卿相而富贵。皆伯玉所宜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30H 页
有。然则高车驷马。怀金印而结紫绶。置身于廊庙之上。不足为伯玉贵。惟倏然早悟。洗去尘累。日以民彝物则从容讲磨。而毋使外物交蔽于吾心。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举世皆梦而我独觉。超然自立于众人醉梦之外。朝夕诵程伯子之言。而不敢有负于先大夫之遗训。则向所谓醉生梦死者。不复为伯玉之忧矣。
入东峡记
余自长山经乱而归。以黄骊非栖身之所。闻东峡地僻而势阻。当乱世可以遁藏。遂与金元行伯春相约往观。时戊申四月二十日也。平明发行。过牛湾。历访闵教官昌洙氏小谈。又发行十五里。到安平申仲孝家午饭。前进行四十里。宿可兴店舍。
二十一日。晓饭。自可兴离。发行三十里。到忠州东门外奴番建家。午饭。牧使金公在鲁。闻余行过。遣人相邀。余谢而不往。骡子病蹇。骑番建马。行三十里。到黄江。权仲辉适自堤峡来。乱中与仲辉共渡江。中途分散。逆旅中邂逅相遇。慰怀可掬。从容对话。入夜而罢。
二十二日。朝饭。拜寒水斋遗像。仲辉言尤翁小像在斯。亦揭而瞻拜。将发。仲辉相随。到江岸始别。别时约会龟潭沈生璥家。冒雨行四十里。夕时到龟潭。主人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30L 页
适往游妙积寺。独其妻侄尹生民觉在。夕饭留宿。客怀甚无聊。伯春送奴七松亭。书邀金生昌吉叔侄。
二十三日。留沈生家。晓送奴荣川。邀权生凤朝,金光汉朝饭。与伯春往观杜谷。尹生相随。杜谷与大路隔一岭。窈窕成洞。洞中人居几五六十户。林壑蔚然。土沃可耕。泉甘可饮。民俗淳厖亦可喜。历览雪马洞。岩壁斗耸相对。自成洞门。瀑水自洞中出。流击石沸喧。声如风雨暴至。及至洞外。平缓渟泓成澄潭。潭边白砾磷磷。有石矶高圆可坐。松杉苍郁可憩。曳杖徜徉。悠悠忘归。夕时始返。金生世谦来夕饭。伯春随金生。往七松亭。余悄然独留。日昏。汝辉始自妙积还。忽见余在。握手惊倒。促灯对坐。共说乱离事。不觉夜入阑矣。
二十四日。留沈生家朝饭。与汝辉往观高坪。山上别区。地势高邃。叠嶂复峦。四面环绕。自山外望之。不知有聚落。松林盘石。潇洒可观。但土瘠人疏。非卜居之地。距杜谷才三四里。自高坪踰岭穿峡而行八九里。到水村。亦幽深可隐。无水石胜致。民亦蚩蚩。不堪与语也。午时始还。仲辉自黄江赴约。其庶族尚武随后。夕时金光汉亦自荣川来。见罗上舍百龄书。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31H 页
二十五日。留沈生家。晓送奴归骊江。上亲庭书。朝饭。与主人仲辉,金生,尹生。乘小艇汎游龟潭。潭上层壁悬崖。壮耸奇拔。其高百馀仞。岩色如积铁。鸿濛融结。怪伟万状。淑气霏霏袭人。五老诸峰。罗列拱揖。松桧间。时有磔磔之声。扣舷咏诗。顺流而下。不觉此身翱游埃壒外也。诸人大叫曰。快哉快哉。吾辈非乱离。何能到此界。汝辉曰。他日君辈归骊江。回思斯游。龟潭当为何等仙境。诸人皆曰。此言甚好。然汝辉朝夕相对。视苍峭。不过一拳石。今遇吾辈。始识奇绝。龟潭必嘲汝辉肉眼也。遂相与大噱。登回舟岩。观退翁刻诗。放舟而进。忽见玉笋峰耸出天畔。𡺚崒瑰奇。如峨冠道人。振衣拱立。望之甚可异也。伯春亦乘舟。自七松亭还。中流相遇。进泊峰前。诸君下船。方徘徊纵观。余呕吐猝发。急上船回泊城洞口下。憩丁进善时翰旧宅。午后始发到龟潭。余以病先下。伯春诸人复溯流。登降仙台。夕时始还。陶基宋生时心来访。盛言乱世欲避身。伐川城金为第一福地云。
二十六日。朝饭。自沈生家离发行二十里。到丹阳邑村。汝辉入见太守尹侯东卨。为言吾辈行过。立遣人相问。馈以鱼酒。余躬往而谢。自邑村缘溪而行数里。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31L 页
抵岭。岭甚高峻。下马艰步而登。下岭穿峡。行乱树间。到驾次山。山中开野。有人居五六十户。前有大川。居人张生五星。其子世逵,世遇来见。汝问曰。贼兵万一到此地。将奈何。张生指东南一峰曰。此所谓独乐城。险峻可避贼。虽至城下。有万夫莫开之势云。夕饭。自驾山行五里。宿云岩宋生滨家。主人年六十有馀。野朴可喜。其子世隆。孙。亦出见。能读书占解云。余问邑村路。答曰。自驾山往二十里。自云岩往十五里云。
二十七日。朝饭。与主人。往观云岩。涧水横流。层岩峻壁。奇耸磅礴。爰有高松。落落列植。自云岩徐步。到四仙台。石色莹腻。水势演迤。流入两岩间。黛蓄膏渟。自成小潭。有游鱼数十尾泼泼潭间。左右磐石。陂陀可坐。伯春啧啧曰。华阳水石虽奇壮。如四仙台者。不可得也。自台行百馀步。有绝壁铲峙。若与云岩争奇。宋生指曰。此舍人岩也。随宋生父子。入书堂小憩作行。行十里到后野。忽见权生凤朝来待。自言昨日踰岭宿邑村。跟我到此云。班荆溪上。斟酒劝余。余谢不饮。伯春诸人。共饮而罢。申院长锡昌。闻我辈行过。躬自出邀。遂往其家小叙。将发。主人命其庶子拭相随曰。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32H 页
此儿曾识金谷路也。自后野行十里到晚津。弃大途缘江而进。崖径危窄。不能驱马。按辔而行十五里。抵金谷洞口。有铁冶店。山左细路如线。盘屈险涩。虽跨马而行。往往俯临危崖绝壑。令人凛凛欲堕。行几十里。隔溪忽闻午鸡声。茅茨隐见林薄。疑非人间也。洞中平广。可容数百户。抵金戒奉家午饭。张风宪后成。与其子五伦,孙世纲来见。歇马。与诸君杖策。往观桥内山龙湫。山径幽夐。溪水清驶。面前众峰。簇立四围。高杉乔木。森矗蔽天。崩崖层岩。谽谺横裂。瀑水高悬。从岩石间直下。雪滚虹垂。其势雄奇。水色深黑。类有神物伏焉。令人魄凛。不敢迫临。时日色将昏。且欲更来游。遂与诸君缓步而归。
二十八日。留金谷朝饭。与诸君更往观桥内山岩壁。自龙湫矗立。其高几数十仞。谷邃路绝。村人斫木为梯。以入山中。下梯者。如猿猱之挂。鼯鼪之伏。俯身拽树枝而滚下。傍人懔慄。不能正视。余将下梯。汝辉在前忽跌足而堕。见之魂𢥠。倚壁停足。权生从后挽衣急呼曰。危哉危哉。余俯视良久。自度不能下。与权生径归。汝辉挂身藤萝丛。幸得无恙。入山行十馀步。复有危梯横连岩瀑间。不敢更登。踵我而还。伯春诸人。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32L 页
遍踏山中。日昏后始归。
二十九日。朝饭。汝辉权生先回邑村。自金谷离发行十里。踰一岭到鹤谷。洞中平阔。居民百馀户。叠巘复峰。环拥攒簇。洞外大江横流。且与法月村。一岭相隔。逃乱藏身。亦可为万全胜地。视金谷稍脱峡气。无桥内掎角之势。吾辈他日入峡。当以金谷为归矣。途中送仲辉申生。入永春。独与伯春交辔而行。金生随后。行十里出洞口。到沙店午饭。渡德津上流。行五里。登一岭。望见岛潭三峰。缥缈云水间。尝闻岛潭冠于四郡诸胜。果尔。使我纵舟往游。其秀异奇诡。比马上当复何如哉。今行余得于山水者三。见于龟潭。其得伟。见于云岩其得奇。见于岛潭其得秀。但恨无子厚笔力。模写其眼前光景耳。复行十五里渡晚津。行十五里到邑村。罗生锡纲自丰基来宿相待。是夜与罗生同枕。
三十日。朝饭。与罗生权生作别。自邑村离发到龟潭午饭。别汝辉。发行宿黄江。
五月一日。晓自黄江离发到忠州番建家朝饭。行十里到金滩。登顺归船。水浅不能发。天又雨注。舟中夕饭。下宿村家。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33H 页
二日。雨中乘船。行五里。宿塔村金生梦龙家。
三日。平明。自塔村发船。雨后江涨。舟行甚快。巳时。到漆岩。伯春金生。仍乘船向兴原仓。余下船。行十里。到申仲孝家。小憩秣马。黄昏始到家。
孝庙所赐北馆时枕几记
夫物非千金珍怪之观。而称之以稀世重宝。必有所贵者存。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物之至微而名以重宝。藏于宗庙。以先王之遗器也。惟我 宣文王。尝质于女真。辽蓟冰雪。备尝于艰难险苦。后以北馆时枕几。赐臣祖母淑敬公主。此尝随 圣祖于绝塞者也。九十馀年之间。 圣祖上宾。复雠大计。未伸于当时。虽愚妇稚子。说丙丁之事。莫不悲歌太息。今其燕几尚留人间。然而不能与兑戈和弓垂之矢。同置于东房。流落委弃于田野蓬藋。而未有知其为先王之遗器。臣未尝不感伤而流涕也。昔宋仁宗以飞白赐小傅王举正。太史苏轼记之曰。保曲阜之履。不若传此书。夫飞白。一时翰墨之戏。古人观其点画。相与勉为忠厚。今见 圣祖之所御。想其险困屈辱。孰无荷戟北伐之心。呜呼。忠臣志士。不忘九世之雠。而思欲雪 圣祖之遗羞。或赖此几之存也夫。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33L 页
受益斋记
清水洞。在苏达山下。元氏之世葬也。庚戌夏六月。小子卜先府君墓于洞中艮坐之原。襄礼已讫。丙舍将作。顾时绌举赢。经营三岁。舍始告成。扁其斋曰受益。夫受益之义。小子实有受焉。昔我王考竹西公。尝置别斋于赐第。以为燕息之所。遂以此名之。当是时。门阑燀赫。一家登显。仕者五六人。高祖考忠翼公。以宿德元老。处于廊庙。富贵隆盛。而卑逊退让。常存盛满之戒。王考以都尉之亲。戚联 王室。而战兢自持。克守家法。其受益之名。实由履谦之意也。惟我先府君继述先志。自卑自晦。以养亨谦之德。尝举伯益之言。戒于不肖曰。满者损。谦者益。是乃天地亏变之道。呜呼。小子何敢忘焉。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君子谦谦。卑而自牧。皆受益之道也。当吾家全盛之际。富贵显荣。震耀于一世。而其卑逊履谦。深得大易之象。虽盈亏有时。祸福相转。所谓权门势族。多招覆败。而独我元氏。幸保故家之遗俗。莫非先祖考先君谦德之效也。小子虽迷愚不肖。常闻家庭之教。夙夜警省。惟以荒坠先训为惧。今以受益复名斯斋者。亦不忘先祖考先君也。虽我后孙。顾名思义。传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34H 页
守先世之遗训。至于逾远而弥久。惕然自省。则夫受益之名。传于后世。岂有已乎。
盘桓台记
洪君纯甫。归湖南而筑台龟浦之上。名曰盘桓。书至汉师。求记于吴伯玉,李宜叔。二公皆有文章盛誉。盘桓之名。将自二公而日闻于世。纯甫复丐余文。何也。其言曰。丐子之文。欲以作千里容颜。余不得以无文辞。纯甫。余之畏友也。其进退语默。必古人是法。超然于轩冕荣利之外。若将终老于龟浦。是慕陶元亮遗风者欤。出岫之云。归林之鸟。可以寓纯甫幽怀。舍是而不顾。独自盘桓孤松之侧。因以名其台。则其志亦深也。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纯甫勉乎哉。抚松而慕其节。名台而寄其意。亭亭特立于霜雪之中而不渝。不随羞与桃柳相竞。此固君子劲操。而徒名无实。即君子耻也。古之爱松者多。纯甫皆不取焉。独抚元亮之孤松。盘桓而不能去。贞心苦节。其不愧于元亮欤。余穷民也。病伏云鸟窅漠之乡。而不能从吾友于盘桓之台。且乏伯玉,宜叔之文。无以发吾友盘桓之义。引圣人岁寒之戒勉纯甫。则将不负千里丐文之意也耶。
苍霞集卷之七 第 134L 页
耕桑窝记
余僇人也。非沮溺鸟兽之群。退而处菰芦寂寞之滨。庶几税尘鞅而适乐郊。仆悲马怀。低徊蜷局。未能远遁于深巘绝峡。回睨终南。有迟迟吾行之叹。遂乃筑室于桐江之曲。种桑买田。将欲终老于是焉。富贵荣辱。是非咎誉。廓然俱空。奚啻浮云过太虚。然而 君恩臣义。有九死而不可忘。身废名污。虽日沉沦于戴笠荷锄之侣。而烟涧之夕。月湖之宵。讴吟彷徨于平楚渺茫之际。至欲载云旗乘飙轮。以陟赫戏之清都。则郁悒佗傺。实有离骚九歌之悲。呜呼。遭逢尧舜 圣君。不得安其身于 朝廷。而遗世违俗。长为山中之逋民。每诵古人穷达恋明主。耕桑亦近郊之句。未尝不三复抆涕也。昔诸葛武侯临终。告后主曰。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馀裕。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千载之下。读武侯遗表。则不觉爽然自失也。顾余离谗遘谤。窜伏畎亩。日月迅迈。真不足把玩。沧浪鬓毛。已矣斯世。曳杖浩歌。夫孰悲耕桑揭名之意。而虽余后孙。岂识今日之耕桑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