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墓碣铭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2H 页
副护军槐轩先生郭公墓碣铭(戊子)
履锡自幼少时。则闻吾哑轩先祖道义交。惟槐轩先生郭公久且厚。与乐斋同其好。当万历乙卯。乐斋先逝。槐轩继逝。吾先祖有挽诗达城今夏两贤亡之句。而于乐斋曰清臞素鹤。槐轩曰温润明珠。而其冬先祖又没。至今百载之下。想像感慕。僾然如有见乎三先生几杖之相从也。今年冬。公之七代孙元泽。持公门人徐公思选所撰行来喻之曰。吾祖既隐德林樊。不自章显于世。今影响已远。遗迹寖微。而墓道阙显刻。四尺之宰如。又将埋没于蓬科中。不肖等为是惧。乃谋伐石表阡。顾两家事契之深。知吾祖言若行者。宜莫如子。请一言以佐丽牲。是固义不可辞也。奈吾无文。未堪斯役。而郭君请益勤。于是谨就徐公所录。参以平日所闻于父师者。略叙其一二。公讳再谦字益甫。其鼻祖讳镜。丽朝平章事谥正懿公封苞山君。郭之氏于苞山始此。及 本朝有讳安邦县监。 世祖朝封清白吏。即公之五代祖也。高祖讳承华。 成宗朝进士。与寒暄堂金先生。共学佔毕斋门。毕齐常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2L 页
称金郭两秀才。后享寒暄祠。曾祖讳玮。县监 赠左通礼。祖讳之藩。文科持平 赠左承旨。考讳超宣务郎。妣李氏临瀛大君之子洪阳守玩之女也。以嘉靖丁未二月十二日。生公于率礼里第。天资异凡。九岁始受小学于叔父监司公。已通晓其义。一乡父老皆曰小学童子复生。同学者皆敬之不敢慢。性宽仁恬静寡欲。少事科业。累发乡解。不利于省闱。于是知俗学之外。有所谓为己之业。每读洛闽遗书。掩卷发叹。叹其地异生晚。丙子秋。访寒冈郑先生。质疑答问。先生深许之。以为某吾之益友也。丁丑与弟再鸣。卜居于解颜县琴湖之阳。堂后有三槐。故号槐轩。壬辰倭寇之乱。与乐斋分江南北。倡募义兵。规画施设。为功实多。事载倡义录。公初受参奉。而既老有护军官衔者以此云。盖公务自敛晦。不喜人知。笃学潜修。画岩之上。有研经书院者。一代诸名胜。招邀会文。有月朔通读。而必待公引重。故公常为洞主。然监司至则不见。乐斋有书以泄柳之已甚规之。惟愚伏郑文庄公左莅大邱时。讲论亹亹。书札联翩。全溪东尝赠近思录一部曰此真子之书也。逮其晚年。学益厚德益卲。时郑先生在泗水上。为四方学者之归。而泗南有乐斋。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3H 页
梅南有吾先祖。解村即公之槐轩也。如孙慕堂诸贤亦莽苍左右耳。琴湖上下。蔚然为贤豪聚。箕斗相望。互相荐樽。其亦一时之盛哉。然公之终也。郑先生执手而诀曰吾道孤矣。公之为斯文重如此。公卒在五月二十九日。而葬在府北屯基洞西山之麓卯向之原。徐公既撰次其始终而系之曰。公气像和融。精神洞澈。忠信积中。事皆笃实。其事亲也定省以时。不违色养。其居丧也居庐三年。过哀骨立。其祭祀也必宿齐戒。极其诚敬。其居家也夙兴夜寐。正其衣冠。教训子弟。先称孝悌。年至六十喜读书。手不释卷。徐公从学十七年。谛视而详记者。多乎吾所闻也。此足信而可书也。公聘永阳李氏为配。佐郎杜文之女。兵曹参判荣之孙也。长男渐早死。次男涌早登生员。受业乐斋门。号柳溪。亦不幸服公丧未阕而殁。有二子。后立 赠掌乐院正。后昌文科县监。修撰一女适士人柳汝樟。乐正二子。民瞻 赠户曹参议。次民觉。女适徐锡祚县监。一女适杨时翼。子遂意侧室出也。参议二子。泰齐 赠刑曹参判。次台齐。参判三子斗应,奎应。季箕应为寿爵同枢。故有三世之 赠。斗应子重朝。而元泽乃其承宗者也。馀不能悉录。铭曰。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3L 页
嗟惟我公。学笃行备。敛德潜修。孰识其贵。泗水洋洋。硕人之门。东村莫逆。曰有槐轩。鲁无君子。斯焉取斯。溯洄琴湖。遗风宛如。载厥舆诵。托之丽牲。屯基之洞。公山之阳。有崇四尺。是维公藏。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吕公墓表
昔吾先祖哑轩公相四婿。有名当世。 赠左承旨星山吕公其一也。公讳灿字晦伯号石村。上祖讳良裕。为高丽三重大匡。及 本朝轩冕不绝。至公曾祖讳希临。以经术行谊。为己卯诸贤所推重。荐拜司宪府持平。祖讳沉副司直。考讳允恕成均生员。妣南平文氏处士讳勉之女。公幼有至性。万历壬辰值倭乱。时司直公年已七十。公甫十四岁。当颠沛流离之际。能服贾以养亲。未几司直公殁。公经理丧事。葬祭率从仪法。丁酉奉亲还故里。家计散落。无以为养。时天将刘总兵綎镇留州城。公诣总兵所。为养乞粟。其幕下一副将有姓吕者。爱公儒雅。资给甚厚。及师还。寄四书一帙。大乱之馀。士罕有得见全书者。公既得是书。专意习诵。文辞日进。屡发乡解。辄屈于省试。时论惜之。甲辰丁外艰。执丧过苦。柴毁几灭性。庐墓终三年。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4H 页
既卒丧。以礼经疑义。往质于寒冈郑先生。先生甚加称赏。期以远到。及游张旅轩,徐乐斋两先生之门。亦相推诩。光海时彝伦斁绝。公无意当世。惟以奉亲教子弟为乐。辟书斋以处学者。远近来者盈门。而谆谆教诲。终日无倦色。壬午母夫人下世。公已年过六十。啜粥哀毁如前丧。诸子涕泣更谏终不变。丧制才讫。遂不起疾。春秋六十八。明年葬州东船南锸谷巳向之原。从先兆也。葬之日。具鸡黍来会者三百馀人。前夫人南平文氏判官仁范之女。早卒无子女。墓在陜川。后夫人冶炉宋氏。考讳远器学谕 赠司谏院献纳。即吾哑轩公也。生四男三女。男孝曾礼宾寺正。孝孟通德郎。孝思进士。孝老。女李亨源,郑时武,朴元荣。寺正有四男尔和,景和,用和,应和。女金庭奕,武科李仁济。通德以用和为后。二女郭濂,郭天赉。进士有四男安和,心和武科,德和,气和。女进士宋烒,士人崔璔,宋贤辅。处士一子文和国子上庠。女二人裴圣徽,李蒉其婿也。公笃于孝友。老而不懈。丧毕曰吾所自尽者。惟祭祀而已。其遇讳辰。哀慕如初终。烹割涤溉。必躬莅之。虽冬月必沐浴致齐。司艺公焯其弟也。仕宦在外。公念之不已。殆废寝食。平生未尝为皎厉矫激之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4L 页
行。至遇事判是非。嶷嶷有立。夫人生长法家。擩染已深。又才明涉书史。年二十一归于公。事舅姑奉君子。孝敬备至。闺门之内穆如也。至于蘋藻觞豆之荐。尤祗饬不少懈。诸子稍长。教之以义方。宛然有淑哲之规。长子寺正公历典四邑。政刑大事。必经咨禀而后行。四子皆先夫人卒。夫人哀伤羸瘁。不能行步。精神犹不爽。凡遇父母舅姑及承旨公忌日。必哭泣行素。子孙男女列于前者。能识别其生年名字。天启乙丑夫人年百三岁。 朝家累赐羊酒米帛。至是自 上特用优老典。降旨封淑夫人。推恩所天。 赠公爵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盖异数也。夫人闻 恩命至。亟令扶起加上服。北面稽首而谢。于是诸孙设庆喜宴。贺客数百人。通家子弟皆升堂上寿。夫人能举其族序契分。不少错误。见者皆惊叹。是冬偶感疾。谓诸孙曰昨夜见吾眼光落于枕。吾其死矣。居二日疾革。诸孙男女环侍涕泣。夫人忽开眼视曰勿悲也。吾居人世已过百年。归见我君子诸子女。是吾快乐事。即逌然而逝。十二月某日也。明年二月。迁承旨公墓合祔于旧圹东麓某向之原。夫人殁已八十馀年。至今闾巷妇孺诵说若前日事。当时君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5H 页
子之有言者。亦曰为妇为母。皆可法式。亦见其君子宜家之德。有以导帅之也。是皆可以书之史策而章世教也。今其六代孙宜元嗣公之适。以履锡为哑轩公之后。来命撰述。以铭其墓道。顾以人微事重。累辞不敢辞。乃就上庠公所述家状。谨叙而次之如此。夫人在时。曾孙男女七十馀人。其后子孙不能悉录。系之以辞曰。
孝子哲士。贤妇贤母。何以述焉。碑在人口。崇有四尺。使过者瞻而式焉。
三休亭郑公墓碣铭
公讳好信字德基。姓郑氏。迎日县人。高丽时有讳袭明。其鼻祖也。以枢密院知奏事事毅宗。直言被谗死。事在列传。六世有版图判书讳林有二子。长曰仁寿。圃隐先生之曾祖也。次曰仁彦。典工判书。是公先系也。典工生讳光厚。始仕 本朝长冬官。是生讳玮司直。是生讳文裔生员。是生讳从韶。与成梅竹三问同重试。及 端庙逊位。称疾不求进。历三世有湖叟公。是公之王父父也。讳世雅。早中司马。壬辰之乱。首倡义旅。有永庆全捷之功而自掩不录。完平李相公元翼闻其贤。访于林下。遂荐为黄山道察访。后 赠兵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5L 页
曹判书。考讳守藩。龙骧卫副护军。妣夏城曹氏生员讳希益之女。万历乙巳十一月四日。生公于永川郡北鸣山里第。生而俊迈异凡儿。稍长随伯兄明溪公受学于西冈金公三省。孜孜不少懈。长老皆异之。始公以父兄命。从事科业。既而晼晚不成则曰命也。遂不复应举。从表叔慕堂孙公处讷师事之。慕堂即寒冈先生之门人也。得闻其所学渊源。自是其见识益该。于时旅轩张先生来住立岩。公亦时往来以质疑问辨。尝得心经一部。欣然有得。熟读精思。遂为小说题其后。其说曰心者。身之主也。不操则无以养其性。又何以为修齐治平之本乎。操之之要。只一个敬云。公之先庄在紫阳洞。湖叟公栖隐之地也。公爱其山水。卜筑于洞里虎溪之上。逍遥咏觞以自适。名其居曰三休亭。平居不治产业。惟对案整襟。翻阅圣贤书。由是家益贫。或至屡空而不以为忧。遇宗族处乡党。壹主忠信。至于事是非大关系处。不少沮挠。堂堂有不可夺之节。乡人敬服。乙丑十月十三日。属纩于正寝。享年廑四十五。葬于郡东清景山楚谷辛向之原。宜人成氏祔于西畔。因地形也。成氏系出昌宁。桃源道察访讳以直之女也。生于乙巳。殁于癸巳。得年四十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6H 页
九。主三男一女。长曰时羽副司果。次曰时善。季曰时赞。女适权熙。时羽五男曰硕玄,硕咸,硕谦,硕升通德郎,硕临进士。一女权庆祉。时善二男硕桓,硕宪。二女郑奎徵,崔南凤。时赞一男曰硕宽。二女曰崔南衡,金尚鼎。曾玄以下多不能悉录。公虽隐沦岩壑。不自章显于世。而公之从曾孙故参议重器。状公之行详焉。重器学邃而言文。可信而有徵。玆敢掇其所录。俾刻于石。系以铭曰。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穷。其闻陶靖节之风乎。忠孝堂构。诗礼家传。曰惟湖叟公之孙乎。景山之峨。楚谷之窈。呜呼。三休处士之墓。
养真堂都公墓碣铭
公讳孟宁。姓都氏。自号养真堂。都氏本星州八莒县人。高丽侍中星山府院君讳陈。其显祖也。其后有讳顺尚书。子讳生柱亦尚书。是生讳有德宗簿判书。是生讳孝臣典理判书。是生讳世谐领同正。是生讳奕起进士。世连官冕。至奉常大夫讳允吉。当丽季避地于州西云谷之阳。寔公之曾祖也。子孙因家焉。祖讳安文科典客令。考讳以敬生员。妣密阳朴氏县监昭之女。左相忠肃公翊之孙也。公以永乐癸卯生。正德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6L 页
戊辰终。享年八十六。公殁距今几三百年矣。年代寖远。事迹愈晦。又其家藏故籍。累经兵燹。今欲追述其一二。甚于公羊之所闻也。孰从而求之。公外裔孙金公轴。当世之望也。其言曰博学能文。行义夙著。工于诗。传播在人口。其诗三绝行于世。此其耳目所逮。必有徵而可信者也。盖公早登进士。读书劬学。有二子。伯杏亭公即寒冈郑先生所称星乡先正者也。擢己卯贤良科。官佐郎享川谷院庑。季云斋虽未达。亦以孝友文学著于世。联芳媲美。以汉时纪谌之元季称焉。其教养成就。得于家庭者有自云。后夫人丹阳禹氏。监察孜善之女也。亦习诗礼通义方。工于属文。今读其祭养真之文。无浮靡燕昵语。其守礼安命。合于道理。皆可以收采于女史者休哉。其亦君子之家也欤。公前受室于密城朴氏。有一女适林硕童。其二子曰衡是杏亭也。曰均是云斋也。三女李时贤,宋邦俊,李昌世。皆后夫人出也。杏亭有三男二女。长熙胤生员。次祥胤,衍胤。长女金璟承文校检。次女李格佥知。云斋有二男一女。长台辅宣务郎。次铉辅文科县监。女宋师颢校尉。侧室有二男能猎,勇猎也。林硕童二男兰,薰。一女白麟贞。李时贤一男遂良。宋邦俊二男亿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7H 页
寿,彭寿。一女李奎星。李昌世三男灵寿,虎寿,鲸寿。五女辛弼贞,郑希护,张允绪,李连星,金希湜。熙胤三男应星,应天宣务郎,应云佥正。一女宋玧主簿。祥胤二男景龙,景虎俱无后。一女李脚春参奉。衍胤二男汝凯,德凯俱无后。三女李景春,朴峋寿,金大成。金璟三男润衮,应衮,遇衮。一女朴潜。李格一男阳得。一女柳思溉。台辅一男梦麒。铉辅二男梦彪,梦虎。宋师颢二男远度佥知,远器 赠献纳。是吾先祖哑轩公也。应天一男圣遇。应云一男世遇。梦麒二男世雍,世纯。一女全霖。梦虎二男是春,是仁。二女裴德昌,郭岌判书也。公之子孙自曾玄以后。益蕃以衍。今不能悉录。其在大小科甲者。五代孙靖国生员。六代孙处元生员,处亨文正郎,处华进士。七代孙永夏文经历,永成郡守,永鼎生员。公葬在云谷杏亭艮坐之原。禹夫人祔下。今其诸子孙以其先人遗意。将以表公墓道。其以九代孙进士尚德干焉。石既具。命履锡识之。以履锡为哑轩公之后也。不敢以年至文拙辞。遂敢为之词曰。
都氏之莒。赫赫冠裳。明哲以保。粤自奉常。云谷之墟。四世于公。奎华钟英。玉佩璜琮。诗播于人。命听于天。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7L 页
逍遥丘壑。德卲如年。奚其为政。家以义肥。翼翼二子。昌厥燕诒。媲德娠贤。丹阳是配。何胤不锡。实食根溉。四尺宰如。其祔也善。短词镵石。幽光曷阐。
云斋都公墓碣铭
履锡既铭养真公之墓。僭猥是惧。都氏又以云斋公墓文命焉。顾以忝在外裔。又不敢辞。则又以金公轴状公行者为徵。其状曰幼有异质。才华拔萃。与伯氏杏亭公学问孝友。著称一世。世谓之难为兄难为弟。初赴汉城试。为三场壮元。尝对人性策。头辞曰天同地同。古今同一天地。得居魁。一时谓之天同策。名至于今流传。又有月城吊李侍郎赋。脍炙一时。人皆传诵。卢玉溪稹尝曰吾亦善属文。而于都某则每让壮元。至某废举后。得为一魁。至其行谊。人所难及云。尝著性理说示学者。龙蛇之变。不保家藏。其嘉言实迹。不传于世。可惜也。状中大略如是。盖公学行醇正。文章宏肆。解额八度。辄居前列。而不利于省闱。则作诗见志。不复应举。自己卯贤良科罢后。无意进取。入则与杏亭先生日迈月征以自乐。出则有龙岩朴先生为之师友。以相磨砻浸灌。事在龙岩师友录。公既隐沦林壑。不自章显于世。然非公之愠悔也。后之君子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8H 页
尚论于百载之下。欲得其影响。玉溪之论龙岩之录。亦足以为惇史也夫。公讳均字士铨。都其姓。云斋其号也。生于成化癸卯。卒于嘉靖己酉。享年六十七。窆于先兆之右麓艮坐原。夫人海平金氏。海平君铢之玄孙。司直叔熙之女。与公同原而墓上下。公之世系子孙。具列于养真堂墓石。盖都氏在八莒。冠冕燀联六七世。自奉常大夫讳允吉。避地于云谷仍家焉。有典客令讳安,生员讳以敬,进士讳孟宁号养真堂。寔公四世也。公有二男。曰台辅宣务郎。曰铉辅文科县监。宣务一男梦麒。县监二男梦彪,梦虎。梦麒二男世雍,世纯。梦虎二男是春,是仁。世雍二男卫国,翰国。以德行闻。世纯三男镇国,桢国,宪国。皆有德有行。自是以下不能悉录。曰永成文科县监。以清白正直著于时。处顺之子翰国之孙也。曰处东以文学著。曰处华进士。宪国之子也。曰永鼎生员。亦以行谊闻。处华之子也。今存者派分支连。其丽以百数。而于公为八九代孙也。乃合谋伐石。使命应,尚运干焉。将以树之墓道而显刻焉。亦宜曰有后矣乎。铭曰。
有崇四尺。其坎深深。孰播其英。孰阐其心。文章视父。孝悌视兄。遗泽之未斩视子孙。庶几乎见公之典刑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8L 页
也。
则学斋宋公墓碣铭
公讳暹字汝辉。姓宋氏。系出冶炉。其上有讳孟英。仕高丽官谏议大夫。追封中尹。吾宋亦同祖也。入 本朝有讳濂官左议政。子讳济民左正。子讳希美庆源府使。子讳保司直。始家于八莒。生讳自启扶安县监。公讳琳。庆尚右道兵马虞侯。于公为高祖也。曾祖讳世仁展力副尉。祖讳净彰信校尉号玉梯。考讳后昌。有文艺学行。当时如石潭浣石亭诸贤皆相推。不幸早世。妣顺天朴氏。平阳府院君天祥七世孙进士云骥之女也。公以万历己亥八月九日。生于道村里第。三岁而孤。朴氏顾复勤劳。以至于成立。盖公幼有异质。聪明颖悟而性沉重。不轻嬉戏。旅轩张先生。即公之姑夫也。常抚顶而叹曰此儿将成大器。年十二受学于裴藤庵。即公之重表兄也。爱其资性异凡。教导不倦。学业日进。一日归觐母夫人。母夫人见而泪。公问其故。母夫人曰儿来无夕炊之资。是以悲也。于是公即还见藤庵。请归理家事。以养老母。藤庵嗟叹久之曰尔言如此。子职当然。吾何敢止之。虽然馀力学问。不可不以也。公拜而归。遂专意养亲。时经壬辰倭乱之馀。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9H 页
家计荡残。只有数亩水田一儿仆而已。每种早稻于其田。遇岁旱则辄有云气覆其上。骤雨累降。稻以熟焉。乡邻异之。自是家渐赡饶。甘旨之奉有馀。年二十一。聘于义城金氏参奉西溪公聃寿之子廷契女。家仪始成。公虽不屑举业而未尝废学。自号则学斋。弱冠出入于寒冈郑先生之门。多所质疑。年三十六选乡解。屈于礼部。壬戌占地于梅院原上。请石潭李先生为邻。拓灌莽中。分东西为两家。丙戌大夫人下世。合祔于坎谷之原。丧毕因废举。丙午夫人金氏先卒。葬于坎谷西甲向原。癸亥公年八十五。未尝有小𧏮。祀事齐素一如少时。是年七月有痢疾。未安而殁。合窆于金氏墓左。有三男三女。男文徵,献徵,有徵。女李亨禧,曹悌昌,尹就甲。内外子孙曾玄男女其丽不鲜。不能悉录。窃惟公既早孤而贫。门户之危。其亦凛凛乎尔。大夫人寡居闵育。而亦赖张先生之诚心监护也。及其出就藤庵也。年未成童。知为大夫人养。退而明农。能拨贫为富。使大夫人安焉。非资性之早达于孝而器局之可以成务者能之乎。公之冢嗣公。盖有所叙述曰。公仪貌伟异。言语平缓。聪明绝伦。德量宏深。志虑远大。未有疾言遽色。不矫饰以取时誉。不放浪以亏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9L 页
威仪。衣服饮食。仅可蔽体适口而已。至其赒恤人穷急。无有惜也。教养子孙。各就其才。而必教以稳重笃实之行。不使子孙言人过累。其大略如是。得于家庭者。可信而徵也。谨按其所述而书于石。系之以铭曰。
人有秉彝。其行有源。知之非艰。而夙之艰。公之归养。年未舞勺。拜辞师门。治我稼穑。瞻彼四野。苗则皆槁。何云来覆。独雨我苗。先君之哀。以报母呴。陆橘黄扇。寝膳孔愉。大耋之康。天祚孝子。子孙振振。正自躬始。何以诏之。曰礼曰诗。曰笃曰稳。以燕其诒。奚其为政。家道是肥。隐德岩薮。其湮不悲。芜辞镌石。曷阐厥德。崇有四尺。过者宜式。
翠厓都公墓碣铭
惟我寒冈郑先生晚年在泗水之上。其下十里许有乐斋徐先生之伊江。一时门人弟子如云蒸雾润。蔚然为邹鲁之乡。时则有若翠厓都公。初受学于乐斋。知为学大方。暨出入郑先生之门。先生甚爱重之。时先生收裒礼书。而公善隶书。属公书成编帙。今所行五先生礼说也。公初事举子业。中乙巳司马。盖公有经济之器。将穷经以致用也。于是傍通诸家。于天文易象六韬奇正。无不晓达。 仁庙丁卯。有北戎之乱。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50H 页
乡义兵起。推公为上将。未几贼平而止。公既身睹壬辰倭乱。又经丁卯之乱。慨然奋志。构疏数千言。大要以筑城择将为急务。皆经国御戎之策。将上未果。识者恨之。卒于己卯。享年六十六。公讳应俞字谐甫。 宣庙甲戌生。都氏之世旧矣。而以八莒为姓贯者。以百济时都氏弥为始祖。在三纲行实。至后孙㓒谷府院君讳陈。自是连世官典书。至郡守讳元亮 赠兵曹参判。是公皇考也。妣玄风郭氏。将仕郎讳趁之女也。公虽隐沦林壑。不能展布其所学。然师门渊源之正。有不可泯。有弟曰洛阴讳庆俞。以荐官庶尹。亦有曰养直讳圣俞。曰锄斋讳汝俞。是公从父兄弟也。曰止岩讳慎修。曰竹轩讳慎徵。是公从父兄弟之子也。一堂常棣。韡然有华。为一世所艳称。有三子慎徽,慎卫,慎仪。而丧祸荐仍。今其继六世之宗者。惟必成与其从弟必大而已。以故公所著述。亦皆荡失。所存者廑若干耳。墓道亦阙显刻。必大乃能殚财具石。请余为丽牲之语。顾耄昏浅陋。何足以阐扬幽潜。以信后世乎。念吾哑轩先祖于公。契谊深厚。必大以是责之。不敢辞。为之序。公之葬在大丘府南花园万化洞亥坐之原。前夫人镇川宋氏。生员澄之女。墓在漆谷外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50L 页
谷。后夫人灵山辛氏。墓在花园椧谷。铭曰。
有穆师门。其逮也幸。鲁无君子。斯焉取斯。何以称焉。有文有学。谨饬自守。行谊见推。曷为绚兮。其质有素。有志斯世。有纬有经。风云贮胸。阊阖云邃。譬彼龙剑。埋不蚀光。花园之东。万化之洞。有崇四尺。寔惟公藏。
承文博士广州李公墓碣铭
始余与平卿氏为举子业。从学舍山房。笔砚与同。寝食与同。而平卿氏早登科早没。忽忽已四十八年矣。以余钝质。失此强辅。乃久不死。而观居于此世者何也。间尝阅箧中。得余祭公之文。又为之增噫。如复见其眉目也。其文曰洁清刚介。余愧于公。余尝问公在京读何书。曰读礼记。知其仕之以礼也。是故公方眇然在下士之位。乃与南中僚友。抗章以争是非。槐院之录也。有挟时议冒选者。公即不少挠汰之。人以为难。公是我石潭先生之孙也。方其登第也。时人当路者曰此人是三司中人。盖知其家世已著。显官清秩。无不宜也。虽知之而不能用。公亦不肯曳裾一投足。沾沾以求进。是以十年之间。官止承文博士。而终无所愠悔。独公所恨者。公以父母之命。往来京师。旅店见主媪病而呻而其子在侧者。公遂回路径归。以白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51H 页
不忍远离之意。而其卒也乃在京城而不在家。噫是岂其志也。家贫亲老。得一麾以便养则止也。而是亦不得焉时也。未几母夫人亦疾终。公之子东献方五岁。何以知父行之终始也。及东献长而且老。悲其行之终湮灭也。一日就余曰知吾父者。宜莫如执事。不待状请惠一言。为他日墓道之志。言之貌若甚戚者。其口咽咽然如不能言。余不忍以耄昏辞。呜呼。其忍铭诸。今以祭文中洁清刚介四字。为公平生大槩。以告后世之知言者。公讳权。平卿其字也。广州之李。为我东阀阅。遁村为上祖。石潭则公五代祖也。高祖讳道章直长。鉴湖堂其号也。曾祖讳元祥生员。祖讳翊命。考讳世㻐。配晋山姜氏必明之女也。公生于庚辰八月二十三日。二十六登第。卒时年三十六。是甲寅十月十二日也。葬于某山某向之原。前娶全氏。后娶河东郑氏。东献其子也。长女适吕性复。次女适郑惟辙。公才艺出人。自幼不好弄。惟耽嗜书册。不烦父师督课。为文辞逸锐宏博。今东献世其业。其子耽运亦有文。公之啬于躬者。其有待于后欤。乃为之系曰。
高其上而坎其中。其子之宫耶。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丛耶。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51L 页
松阴卢公墓碣铭
卢氏系出光州。丽朝政承光山君蔓为上祖。后有讳善卿。我 光庙初登第。累入谏院。辟佛忤 旨。出守咸阳。始自巴山徙八溪郡。世为郡人。有四子。曰㻶号墨斋。己卯之祸。放归田里。次曰𤨬曰琢曰■(土聂)。南冥曹先生俱所称孝友因心。绰有前人之风者也。■(土聂)生讳寿昌。生讳伟习读官。生讳克诚直长自号梅竹窝。乡人立祠俎豆之。生讳世麟礼宾寺参奉号安分堂。生讳埏生讳汉辅字显哉。是松阴处士公也。妣晋阳姜氏。奉正大夫纥之女。黄海监司郭越之外孙也。 仁庙十三年乙亥八月十三日庚寅。生公于昌宁县尺瑟里。是公外家也。公生五六岁。已能知爱亲。亲有疾。忧形于色。须臾不离侧。使之出游则出而即还。以故亲亦强疾而起。年十三植杏树。手自培养曰。杏坛遗种也。先生长者咸异之。是岁受学于郭梅轩寿冈。勤问勤读。不离师席。梅轩爱之。十六七文义已通。为诗文温易简质。不事雕饰。惟以辞达而已。家故贫弱亲老。未尝乏甘旨之供。亲之寝处。手自爇火。适其温凊。至老不怠。亲癠衣不解带。目不交睫。尝粪以审其差剧。执药供粥。未尝代家人。冬月沐浴祷天。乞以身代。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52H 页
至甲子正月。母夫人下世。既葬。先府君又下世。擗踊几绝。犹不脱衰绖。土处块寝。人不堪其居。既卒丧。乃曰三年之丧。人子之通丧也。吾独不幸。叠遭二亲之丧。至痛也。于是麻衣素带。饮食居处。俨然若忧服之中者又三年。公既多年啜粥。羸毁骨立。而晨谒家庙。朔望展墓。不以风雨而废。不以老而止焉。其营葬窆也。梦一神人以大衣冠来告地。觉而异之。即与堪舆者往相之则一如梦。遂安厝其地。一日夕奠后。焚香之火。误坠苫间而不之省。忽有声疾呼蹴起。又向所梦神人也。惊而且视。火已炎炎。急救得止。闻者以为公之孝。能使神人有祐也。公馀力学文。应举累中。然非好也。亲没绝意外慕。敛迹林泉。日究礼经。疑义录而诏子孙。学子请业者。先以孝悌率焉。乡邻之士感发兴起。以公为师表。每当丧馀之日。必自是月朔饘粥变食。及至夫日则前期洒扫。明烛达晓。哭泣哀痛 如初终。虽舆台蒙愚。亦为之感涕。行道之人过其门者。指曰卢孝子之家也。前后邑宰馈遗而礼于庐者比比。乡人士具述其行。呈于知县。知县请于监司。转 闻于上。特令复其户。又赐赏物。公卒后辛亥 赠公司宪府持平。惟棹楔之㫌不及。人以是为憾焉。岁庚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52L 页
寅正月朔。公母夫人忌日。而公年已七十六。沐浴过哀。因以感疾。以六月二十日终。其终也戒子孙殓勿用华美。言讫正衾而逝。葬于青元里赤布山戌坐之原。从竹窝公之兆也。夫人安东权氏。察访克经之女。性和顺。奉舅姑一遵公意。祭祀必躬自具物。劝子弟学。不读则不馈食。先公五年而卒。享年七十。葬在公墓下。子男二。长光再亦有孝行文学。季光重。女二 赠持平河德望,士人河文徵其婿也。光再无嗣。光重先没。有一子穳。俾承公宗事。穳不忍以公之长适。绝不祀。而无子行可子。遂以其子善垕为其后。以奉其嗣。善垕又无子。则又以其孙得宽为其后。窃惟公家世之孝。厥有源流。自梅竹窝安分堂及其先考。皆以孝闻于世。百行之源。为其传家长物。穳今年七十。其为慕亦不衰。思以公德行显著墓道。使得宽来致其命。要履锡为之铭。履锡顾非其人。何敢当。然孝者人之秉彝也。故其感人也易。闻斯人之风者。虽百世之远。尚愿为之执鞭。况近在耳目之所逮乎。遂不以耄昏辞。谨按其行录及洪上舍禹龟所撰状。其至行美迹。有不胜书。何能模其一二。盖公于孝道。凡君子之以为难者。无不躬履而力践之。虽于无于礼之礼也。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53H 页
或有过之。然是岂勉强而为之者。其至性自然也。后之君子。其亦有取于斯欤。以一言系之曰。
呜呼。松阴处士 赠持平卢公之墓。过者式。可以兴民彝。可以惇物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