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杂识
杂识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78H 页
外篇
白乐天诗。双凤栖梧鱼在藻。飞沉随分各逍遥。此与诗所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一般意味。香山果见得此理分明耶。盖此理之在物者。上下昭著。无时不然。故诗人随见善形。往往说得衬切如此。李翱诗云在青天水在瓶。亦此意。
世之论文章者。必皆曰东坡。而说及文公。则必曰言道。文公固圣也。而文章当出东坡下。此不知文章高下。只在气量之如何也。盖词华之璀璨。笔法之烂烨。坡或有寸长于文公。而若其力量之大。当让一头矣。如上神宗书。是坡集中大议论大力量。而首出可与为尧舜。可与为汤武。可与富民而措刑。可与彊兵而伏戎虏四句语。中间段段说破。而篇终却无收杀处。上既曰可与为。而中间说难与为之弊。又说可与为之道。则末当结之曰。如此则可致可与为之实也云。而却阙此一段结语。此其力量不及处。如文公戊午谠议序。首出君臣父子之文伦。天之经地之义。所谓民彝一段语。而篇中许
白乐天诗。双凤栖梧鱼在藻。飞沉随分各逍遥。此与诗所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一般意味。香山果见得此理分明耶。盖此理之在物者。上下昭著。无时不然。故诗人随见善形。往往说得衬切如此。李翱诗云在青天水在瓶。亦此意。
世之论文章者。必皆曰东坡。而说及文公。则必曰言道。文公固圣也。而文章当出东坡下。此不知文章高下。只在气量之如何也。盖词华之璀璨。笔法之烂烨。坡或有寸长于文公。而若其力量之大。当让一头矣。如上神宗书。是坡集中大议论大力量。而首出可与为尧舜。可与为汤武。可与富民而措刑。可与彊兵而伏戎虏四句语。中间段段说破。而篇终却无收杀处。上既曰可与为。而中间说难与为之弊。又说可与为之道。则末当结之曰。如此则可致可与为之实也云。而却阙此一段结语。此其力量不及处。如文公戊午谠议序。首出君臣父子之文伦。天之经地之义。所谓民彝一段语。而篇中许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78L 页
多说皆自此而推之。及其终。乃申之曰。君臣父子之大伦。天之经地之义。所谓民彝者。其于世也。有明晦。其在人也。无存亡云云。于此可见朱先生大力量。皆自然而然。非有所为而为者也。以此观之。则坡文力量。当在文公范围中。论文当观力量。其谓文公之文。在东坡下者。诚亦浅之为知文公之文也。噫。此岂人功之不至而然哉。盖惟曰文公禀天地元气之全。而东坡气质之禀。有未能得其全而然也欤。(己亥)
退溪语录有云金就砺造幅巾深衣以送。先生曰。幅巾似僧巾。着之似未稳。乃服深衣而加程冠。此甚可疑。岂先生不察朱夫子家礼之制耶。深衣幅巾。皆古礼之制。恶可一取而一舍乎。近来南儒深斥幅巾为非礼之冠。至或不用于丧礼。此亦世道之陷溺也。无乃先生此言。有以启之耶。君子一言。皆关世道。岂不大可惧哉。
先生尝嫌周慎斋(世鹏)濡迹于李芑之门。微沮白云书院配享之议。而乙巳之乱。先生染迹于朝。又列名于凤城之启。而其入罪籍。赖李芑营救之力。获免于祸。若使慎斋有知。必有憾于先生忠恕之道
退溪语录有云金就砺造幅巾深衣以送。先生曰。幅巾似僧巾。着之似未稳。乃服深衣而加程冠。此甚可疑。岂先生不察朱夫子家礼之制耶。深衣幅巾。皆古礼之制。恶可一取而一舍乎。近来南儒深斥幅巾为非礼之冠。至或不用于丧礼。此亦世道之陷溺也。无乃先生此言。有以启之耶。君子一言。皆关世道。岂不大可惧哉。
先生尝嫌周慎斋(世鹏)濡迹于李芑之门。微沮白云书院配享之议。而乙巳之乱。先生染迹于朝。又列名于凤城之启。而其入罪籍。赖李芑营救之力。获免于祸。若使慎斋有知。必有憾于先生忠恕之道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79H 页
矣。以先生枢机之密。何不以责人者责己耶。此所以滋后人之疑也。
有问许衡出处。先生曰。丘琼山辈。皆诋事元之非。但此时夷狄主华。天理民彝。典章文物。绝灭殆尽。天之生衡。似非偶然。衡若独善而果于忘世。则天理谁明。民彝谁正。天下其终为左衽。而莫之救矣。以愚观之。衡之为世而出。似不害义。未知圣贤复出。则其论如何耳。近世赵拙修尝推许衡。谓朱子后一人。愚窃疑衡尝北面胡庭。亦一羯奴。其谓朱子后一人。所尊慕者何事。今观退溪语录。知赵说之有所本矣。噫。先生以许衡之出。为明天理正民彝。而以愚观之。自许衡之出。而天理益晦矣。民彝益斁矣。盖自天地肇辟。内华外夷。区场已定。肆春秋尊华攘夷之义。乃天理之经也。民彝之纲也。如金元之乱中华。即天地之大变也。天理民彝。于是乎长夜矣。若使许衡仗鲁连渊明之节。明春秋之义。严华夷之辨。使天理民彝。赖而不坠。揭日月于长夜之天。则其功岂在夫平水土辟杨墨之下。而衡以大宋遗民。俛首虏庭。曾不以为耻。处其身以洙泗洛闽之道。尊其主以唐虞殷周之统。使天下后
有问许衡出处。先生曰。丘琼山辈。皆诋事元之非。但此时夷狄主华。天理民彝。典章文物。绝灭殆尽。天之生衡。似非偶然。衡若独善而果于忘世。则天理谁明。民彝谁正。天下其终为左衽。而莫之救矣。以愚观之。衡之为世而出。似不害义。未知圣贤复出。则其论如何耳。近世赵拙修尝推许衡。谓朱子后一人。愚窃疑衡尝北面胡庭。亦一羯奴。其谓朱子后一人。所尊慕者何事。今观退溪语录。知赵说之有所本矣。噫。先生以许衡之出。为明天理正民彝。而以愚观之。自许衡之出。而天理益晦矣。民彝益斁矣。盖自天地肇辟。内华外夷。区场已定。肆春秋尊华攘夷之义。乃天理之经也。民彝之纲也。如金元之乱中华。即天地之大变也。天理民彝。于是乎长夜矣。若使许衡仗鲁连渊明之节。明春秋之义。严华夷之辨。使天理民彝。赖而不坠。揭日月于长夜之天。则其功岂在夫平水土辟杨墨之下。而衡以大宋遗民。俛首虏庭。曾不以为耻。处其身以洙泗洛闽之道。尊其主以唐虞殷周之统。使天下后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79L 页
世。靡然不复知华夷之分。截然如冠屦之不可紊。则其为世道之害。岂啻洪水猛兽之祸乎。 皇朝历年曾未二百。而复见天下之左衽者。未必非许衡之罪也。此其天理之益晦。民彝之益斁者。非衡之罪乎。幸而赖琼山一论。昭揭日星。使天理民彝。一脉犹存。而退翁反以琼山之论为非。乃以明天理正民彝。推尊许衡。而如赵拙修辈。至谓朱子后一人。则愚恐天理民彝于是又坠地矣。近世俘虏之失身者。反盗大贤之名。义士之死节者。不免伤勇之讥。而至使春秋大义。为一世弁髦。则呜呼天理灭矣。民彝绝矣。此非先生之论。启今日世道之害者耶。至如拙修之论。不过为异端之嗃矢。立言君子。可无一言之剖破乎。
又曰。尧舜君民。虽君子之志。岂有不度时不量力而可以有为者哉。己卯之失政坐此也。栗谷先生每叹退翁无担当世道底意思。今观此一言。知先生之志。盖惩羹于己卯之祸也。然以己卯之祸。直归之自取。则恐非的论。 中庙之圣。时不可谓不遇。静庵之贤。力不可谓不足。然其如天不欲平治何。特以其不免于祸。而直谓之不度时不量力。则抑
又曰。尧舜君民。虽君子之志。岂有不度时不量力而可以有为者哉。己卯之失政坐此也。栗谷先生每叹退翁无担当世道底意思。今观此一言。知先生之志。盖惩羹于己卯之祸也。然以己卯之祸。直归之自取。则恐非的论。 中庙之圣。时不可谓不遇。静庵之贤。力不可谓不足。然其如天不欲平治何。特以其不免于祸。而直谓之不度时不量力。则抑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0H 页
将以伊川,晦庵之不免于章蔡之谮。纮镗之祸。而谓其始亦不度时不量力也耶。君子之心。岂忍际有为之主。乘有为之机。而或恐世祸之及己也。以无道必其君。而浼然遐举。坐视世道之溺。而终莫之救也耶。此非巢,许者流。不过是杨氏之学耳。退翁当 明宣盛际。以其时可矣。以其才亦可矣。且群贤励翼。至治可做。而坚守介石之志。汲汲求退。有若处乱世者然。其以己卯为前车。而为独善之计则固善矣。而其度时量力。不亦过乎。栗谷挽退翁诗。有曰。民希上下同流泽。迹作山中独善身。其微意可见。盖为世道计。使一世贤流。宁效静庵之不度时不量力。毋学退翁之度时量力可也。(壬寅)
甲辰十月二十四日。宋奎伯父客仲佐。余与语从容。奎父问曰。目今外无兵革之虞。内有磐石之安。已八十年矣。然生民嗷嗷。有倒悬之急。脱有不虞之虞。将如已枯之木。遇霜而陨。殆不可一日支吾。子尝有志当世。今有何术。可以裕民而足国耶。余曰。俎豆之事。愚犹未习。经纶之术。议何敢到。奎父曰。子读圣贤之书。抱君民之志。岂无揣摩于中者。子无乃外我乎。毋嫌言其志。余曰。无已则有一焉。今
甲辰十月二十四日。宋奎伯父客仲佐。余与语从容。奎父问曰。目今外无兵革之虞。内有磐石之安。已八十年矣。然生民嗷嗷。有倒悬之急。脱有不虞之虞。将如已枯之木。遇霜而陨。殆不可一日支吾。子尝有志当世。今有何术。可以裕民而足国耶。余曰。俎豆之事。愚犹未习。经纶之术。议何敢到。奎父曰。子读圣贤之书。抱君民之志。岂无揣摩于中者。子无乃外我乎。毋嫌言其志。余曰。无已则有一焉。今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0L 页
日生民之倒悬。唯良役之弊。为之祟耳。黄口之签丁。白骨之徵布。与邻族之旁敛。皆由良役之名夥而庸重也。良役不革。众弊莫祛。宜今之生齿日繁。而户口日缩。德泽日加。而怨讟日滋也。今之论救弊之策者。或曰户布。或曰结布。或曰游布。或曰口钱。是其说皆有理矣。然以愚之见。皆不得其要也。愚恐一弊既祛。又生一弊。卒莫之救而止也。窃料捐冗官省冗费。为今日第一良筹也。苟能是。虽不行户布等四法。足以满军布之数矣。奎父曰。何谓冗官。曰。夫内而中枢府,忠勋府,守御厅,经理司。外而营将,虞候。皆无益于国。有害于民。而广占良田。浪费实用。夫 国家之待大臣。置议政府。官盛任使。所以劝也。何必别开西枢。然后为待大臣之礼乎。 国家之待勋臣。录用嫡长。不迁祠庙。其礼备矣。何必别立勋府。然后为待勋臣之道乎。至如守御之将。隋,广两府在矣。经理之任。地部五员足矣。又何必各置别府。以开聚敛之门乎。且夫营将。古镇管之别将也。讨捕之任。自有镇管。虞候。今节度之亚官也。兵水之统。自有节度。又何必置别将立亚官。以备冗禄之位乎。又况内而琐府细官。外而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1H 页
小郡残邑。或有二可合一者。或有三可合一者。是皆冗官之可捐者也。曰何谓冗费。曰夫冗官多而冗费繁。其费盖指不可胜屈也。且闻 魂殿祭奠。必用人蔘正果。此亦冗费之一也。夫正果。何必人蔘为极品乎。无益徒耗财耳。若是之类。非止一二。今诚君臣一心。必先以捐冗官省冗费为务。则其所得。可以补军布有裕矣。然后革罢军布之法。终年无一尺布庸敛。则众弊可祛。而户口可增矣。然后选将帅鍊卒伍。择良吏宽赋役。则虽由此霸王。不异矣。何虞乎不虞之虞乎。奎父曰。子之说行。固可裕民而足国矣。然若谓是第一良筹则未也。愚谓均田正界之策。为无上妙算也。夫师丹所谓邑有公侯之富。民无立锥之地者。正今日之谓也。春秋之义。诸侯不得专封。大夫不得专地。今豪民占田。多连阡陌。是自专封也。买卖由己。是自专地也。由是贫民无尺寸之地。老弱填于丘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此户口之所以日缩。而怨讟之所以日滋也。为今计。莫若限民名田。遵孟子分田之制。然后众弊可救也。余曰。愚自幼读汉纪。有味乎限田之法。固知为制民产之良策矣。然论治之术。贵相时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1L 页
制宜。以今日人心。果可行此法乎。愚恐此说一出于口。不旋踵而祸至也。其身之不暇恤。况其法之可行乎。愚特言其可行者耳。奎父曰。夫论经邦之道。当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心。若以第一层事。谓终不可行。而将俯就第二层做去。则设令第二层事。又终不可行。又将俯就第三层做去乎。余曰。子之言则然矣。然是皆末耳。有本焉。人君必先立志于穷理正心之学。得才全德备之臣。然后从我从子。必皆得其要。而制其治矣。不然。虽行五帝三王之法。亦皆文具而止耳。吾辈空言。何补于 国乎。奎父遂拍肘而笑曰。诚哉言乎。勉之勉之。吾 君圣主也。子其勉之勉之。余遂退而记其言。奎伯父。即仲佐之内舅也。
后阅朱子井田类说。有曰孝武时董仲舒尝言宜限民占田。至哀帝时。乃限民占田。不得过三十顷。虽有其制。卒不得施。然三十顷。有不平矣。且土地既富。列在豪强。卒而规之。并起怨心。则生纷乱。制度难行。由是观之。若高帝初定天下。及光武中兴之后。民人希少。立之易矣。就未悉备井田之法。宜以口数占田。为立科限。民得耕种。不得买卖。以赡贫
后阅朱子井田类说。有曰孝武时董仲舒尝言宜限民占田。至哀帝时。乃限民占田。不得过三十顷。虽有其制。卒不得施。然三十顷。有不平矣。且土地既富。列在豪强。卒而规之。并起怨心。则生纷乱。制度难行。由是观之。若高帝初定天下。及光武中兴之后。民人希少。立之易矣。就未悉备井田之法。宜以口数占田。为立科限。民得耕种。不得买卖。以赡贫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2H 页
弱。以防兼并。且为制度张本。不亦宜乎。(朱子说。止此。)限田之不可猝行。朱子已言之矣。奎伯父或未考乎此耶。谨识于后。以俟知者。十月之晦。追书。
先生论宋高宗时事曰。当时天下大计。金宋俱有失。以金事言。则席捲中原。天下已为己有矣。二帝及太子及宗戚三千人。皆为其所擒。而独康王南遁。犹为后患之根株。若乘胜南逐。并擒康王。扫荡吴越诸州。则天下可不日而定矣。金奴计不出此。不思据有中原。而立邦昌为帝。乃以天下让与别人而去。此金之失计也。以宋事言。则二帝虽北去。而康王犹存。则天下有所属矣。中原虽已陆沉。而金奴弃而去。则中原犹依旧为宋之有矣。如李纲宗泽诸贤。亦不为无人矣。若先斩邦昌。以正僭逆之罪。收拾义旅。奋力北逐。则可一举而歼灭金奴。迎还二帝矣。惜乎。高宗非无复雠之志。而未免为雠人役。不知计出于此也。此宋之失计也。
又曰。李纲中兴计策。首陈十议。皆识务之言。而其为当日第一急务者有四。一请讨邦昌。以正僭逆之罪也。二请幸长安。以制天下之势也。三请如方镇之制。以重节度也。四请复兵车之法。以制夷狄也。
先生论宋高宗时事曰。当时天下大计。金宋俱有失。以金事言。则席捲中原。天下已为己有矣。二帝及太子及宗戚三千人。皆为其所擒。而独康王南遁。犹为后患之根株。若乘胜南逐。并擒康王。扫荡吴越诸州。则天下可不日而定矣。金奴计不出此。不思据有中原。而立邦昌为帝。乃以天下让与别人而去。此金之失计也。以宋事言。则二帝虽北去。而康王犹存。则天下有所属矣。中原虽已陆沉。而金奴弃而去。则中原犹依旧为宋之有矣。如李纲宗泽诸贤。亦不为无人矣。若先斩邦昌。以正僭逆之罪。收拾义旅。奋力北逐。则可一举而歼灭金奴。迎还二帝矣。惜乎。高宗非无复雠之志。而未免为雠人役。不知计出于此也。此宋之失计也。
又曰。李纲中兴计策。首陈十议。皆识务之言。而其为当日第一急务者有四。一请讨邦昌。以正僭逆之罪也。二请幸长安。以制天下之势也。三请如方镇之制。以重节度也。四请复兵车之法。以制夷狄也。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2L 页
邦昌以臣易君。逆节已著。而朝廷不正其罪。又尊崇之。天下忠义之士。皆将解体矣。当日复雠之策。莫如先明讨逆之义也。天下之势。自西北而下者。用力易。自东南而上者。用力难。若据长安。以扼天下之吭。则可以坐制四方。而中原不日而复矣。兵车之制废。而中国每为夷狄所凌轹。盖千里原野。铁骑横驰。则夷狄之长技。政得其用。若不复兵车之法。则夷狄之强。终无可制之术矣。此李纲力量规模。实诸葛后一人。而惜乎其人之不见施也。唐之方镇废。而节度之权轻。内寇虽不复作。而外夷遂不能制矣。若于是时。先置两河经制之使。又重节度防御之权。一如唐方镇之制。则节度之权重。而外侮遂可御矣。
张良说高帝烧绝栈道。史言示项羽无东意。或言良将归辅韩成。囚汉王巴蜀。皆非留侯本意也。盖高帝之封于汉中也。虽以萧何一言。隐忍就国。而其心勃勃怒项羽负约。曾不能一日忘攻羽也。又周勃灌婴樊哙之徒。皆高帝之心腹。常劝攻羽不已。此自以肉投馁虎也。良恐高帝不能坚忍。不量力度势。遽以东出。以争关中。则将不日而亡也。故烧
张良说高帝烧绝栈道。史言示项羽无东意。或言良将归辅韩成。囚汉王巴蜀。皆非留侯本意也。盖高帝之封于汉中也。虽以萧何一言。隐忍就国。而其心勃勃怒项羽负约。曾不能一日忘攻羽也。又周勃灌婴樊哙之徒。皆高帝之心腹。常劝攻羽不已。此自以肉投馁虎也。良恐高帝不能坚忍。不量力度势。遽以东出。以争关中。则将不日而亡也。故烧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3H 页
绝栈道。外以示项羽无东之意。内以绝汉王攻羽之心。使求贤养民。以图天下也。鸷伏而能击。蠖屈而能伸。良之计深哉。
楚汉胜负大机关。只在义帝尊不尊。羽之放弑。固大逆。而汉王之尊事。亦非诚心也。然师直为壮。曲为老。汉兴义兵。直在汉而曲在楚也。盖汉王之义兵。非始兴于三老遮说之后也。韩信之始拜大将也。数羽之过。以放逐义帝为大罪。劝汉王举义兵。以东汉之兴。只在义兵之举。而义兵之举。乃韩信之计也。信乎将不知义。亦无以为将也。
权调元丈传余南营将延年诗一句曰。国恩犹未报。八十敢言翁。其图报国恩之志。老益壮矣。戊申清州之变。南公与节度李公凤祥。同日死。至死。骂贼不绝声。时人比之南霁云。后谥以忠壮。
戊申之难。岭南安阴,居昌,陜川,三嘉四邑。一时陷贼。而为国死节者。独有李述原一人。李公以居昌座首。骂贼不屈而死。岂不为士大夫之羞耶。
寒田安汝益丈言。太守赵宗甫论诗。推李杜为宗。余谓续三百正音者。惟濂洛也。诗家亦有道统。李杜何与焉。后与金存甫论此。存甫亦谓李杜诗宗。固
楚汉胜负大机关。只在义帝尊不尊。羽之放弑。固大逆。而汉王之尊事。亦非诚心也。然师直为壮。曲为老。汉兴义兵。直在汉而曲在楚也。盖汉王之义兵。非始兴于三老遮说之后也。韩信之始拜大将也。数羽之过。以放逐义帝为大罪。劝汉王举义兵。以东汉之兴。只在义兵之举。而义兵之举。乃韩信之计也。信乎将不知义。亦无以为将也。
权调元丈传余南营将延年诗一句曰。国恩犹未报。八十敢言翁。其图报国恩之志。老益壮矣。戊申清州之变。南公与节度李公凤祥。同日死。至死。骂贼不绝声。时人比之南霁云。后谥以忠壮。
戊申之难。岭南安阴,居昌,陜川,三嘉四邑。一时陷贼。而为国死节者。独有李述原一人。李公以居昌座首。骂贼不屈而死。岂不为士大夫之羞耶。
寒田安汝益丈言。太守赵宗甫论诗。推李杜为宗。余谓续三百正音者。惟濂洛也。诗家亦有道统。李杜何与焉。后与金存甫论此。存甫亦谓李杜诗宗。固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3L 页
哉。人之见也。余为诗曰。三百灿然吾道鸣。千年续响待朱程。君看甫白依俙处。只是清平与北征。安丈其可谓知道乎。其可与言诗也已。
六月。金达夫书。言湖伯状。泰仁县菊花。五月满发。可异也。百花之中。菊得金气。其烂开于流金之月。尤可异也。
义理。天下之公也。非我所得私也。必先祛私意恢公心。然后方看得义理之真。今人先以有我之私。横着肚里。安得看义理劈出无碍乎。吾友金伯春。常以圃阴翁灵觉为明德之说谓可疑。夫以灵觉为明德。乃圃阴所自谓发前人所未发者也。伯春乃疑其为正见之累。则此可见其心之公而无私也。其进何可量也。伯春即圃阴之从孙也。
达夫贻书余。每有警励规箴之语。达夫盖余畏友也。人告有过则喜。余虽无子路之勇。而每得达夫书。不觉敛衽危坐。日三庄诵。数日而后已。安得源源与达夫处。日闻其责善之语也。
伊川上仁宗书。反覆言仁政之本。王道之要。而终曰昔汉武笑齐宣不行孟子之说。自致不王。而不用仲舒之策。隋文笑汉武不用仲舒之策。不至于道。
六月。金达夫书。言湖伯状。泰仁县菊花。五月满发。可异也。百花之中。菊得金气。其烂开于流金之月。尤可异也。
义理。天下之公也。非我所得私也。必先祛私意恢公心。然后方看得义理之真。今人先以有我之私。横着肚里。安得看义理劈出无碍乎。吾友金伯春。常以圃阴翁灵觉为明德之说谓可疑。夫以灵觉为明德。乃圃阴所自谓发前人所未发者也。伯春乃疑其为正见之累。则此可见其心之公而无私也。其进何可量也。伯春即圃阴之从孙也。
达夫贻书余。每有警励规箴之语。达夫盖余畏友也。人告有过则喜。余虽无子路之勇。而每得达夫书。不觉敛衽危坐。日三庄诵。数日而后已。安得源源与达夫处。日闻其责善之语也。
伊川上仁宗书。反覆言仁政之本。王道之要。而终曰昔汉武笑齐宣不行孟子之说。自致不王。而不用仲舒之策。隋文笑汉武不用仲舒之策。不至于道。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4H 页
而不听王通之言。二主之昏料。陛下亦尝笑之。臣虽不敢望三子之贤。然臣之所学。三子之道也。陛下勿使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则天下幸甚。此可见断断赤心。必欲纳君于尧舜之道。而亦可见其有任天下底意思也。然仁宗亦无异二主之昏耳。虽有三子之贤。亦将如之何哉。
徐清风丈武略集成十五卷。仿王鸣鹤登坛必究。为将家三尺。而又将采掇历代兵家胜败之算为册子。名之曰胜败龟鉴。此可见徐丈之用心于武略亦勤矣。我 朝文治太胜。武略不竞。乃今时变日亟。干戈相寻。有志之士。可不留意于战陈之制耶。徐丈前后莅任海州,醴泉,清风。皆以军务为重。缮治器械。教鍊卒伍。阵势井井。军容堂堂。戊申岭贼潜师。欲先陷醴泉。见城上有备。遂遁不敢犯。醴之民立碑颂曰。胸藏万甲。名成八阵。岭左之晏然不受兵。盖有赖于醴泉也。然世无知徐丈者。直一视以世俗之吏。今已老矣。将不得大展厥施。惜也。但王鸣鹤握机阵。有失于衡轴之本法。而不合于武侯八行之图。则恐不足为兵家正法。而武略集成。专以王鸣鹤为宗。则竹溪子所谓泥法而不知变
徐清风丈武略集成十五卷。仿王鸣鹤登坛必究。为将家三尺。而又将采掇历代兵家胜败之算为册子。名之曰胜败龟鉴。此可见徐丈之用心于武略亦勤矣。我 朝文治太胜。武略不竞。乃今时变日亟。干戈相寻。有志之士。可不留意于战陈之制耶。徐丈前后莅任海州,醴泉,清风。皆以军务为重。缮治器械。教鍊卒伍。阵势井井。军容堂堂。戊申岭贼潜师。欲先陷醴泉。见城上有备。遂遁不敢犯。醴之民立碑颂曰。胸藏万甲。名成八阵。岭左之晏然不受兵。盖有赖于醴泉也。然世无知徐丈者。直一视以世俗之吏。今已老矣。将不得大展厥施。惜也。但王鸣鹤握机阵。有失于衡轴之本法。而不合于武侯八行之图。则恐不足为兵家正法。而武略集成。专以王鸣鹤为宗。则竹溪子所谓泥法而不知变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4L 页
通者。无或近之耶。
竹溪子演机新编。衡轴奇正之法。古今沿革之数。内外修攘之策。井井有条而不紊。实兵家之要诀也。况宗武侯之八行。斥继光之方阵。可谓有博古通今之识。经天纬地之略矣。然而临阵设机。茫然不知合变。虱附贼臣。终死于庚申之狱。其人盖无足观也。然后之君子有能不以人废其言者。则演机三编。岂反不如葑菲之下体耶。
五鬼之丁谓。终贬钦若。主和之史浩。终背秦桧。欧阳公所谓小人以同利为朋。而利尽相贼害者。正写出小人情状也。
史浩相孝宗。首言赵鼎,李光之无罪。岳飞之久冤。其事若一反于桧。而其实实传桧之心术也。盖以不如是。无以见容于时也。
朱子与田侍郎书曰。所谓渐平者。今乃激而愈偏。天下只有一是一非。是者须还他是。非者须还他非。方是自然之平。若不分邪正。不别是非。而但欲其平。决无可平之理。此元祐之调停。元符之建中。所以败也。噫。今之人曾不读朱子书乎。安得以此警咳吾 君也。朱子又尝以持平谓恶浊之论。今人
竹溪子演机新编。衡轴奇正之法。古今沿革之数。内外修攘之策。井井有条而不紊。实兵家之要诀也。况宗武侯之八行。斥继光之方阵。可谓有博古通今之识。经天纬地之略矣。然而临阵设机。茫然不知合变。虱附贼臣。终死于庚申之狱。其人盖无足观也。然后之君子有能不以人废其言者。则演机三编。岂反不如葑菲之下体耶。
五鬼之丁谓。终贬钦若。主和之史浩。终背秦桧。欧阳公所谓小人以同利为朋。而利尽相贼害者。正写出小人情状也。
史浩相孝宗。首言赵鼎,李光之无罪。岳飞之久冤。其事若一反于桧。而其实实传桧之心术也。盖以不如是。无以见容于时也。
朱子与田侍郎书曰。所谓渐平者。今乃激而愈偏。天下只有一是一非。是者须还他是。非者须还他非。方是自然之平。若不分邪正。不别是非。而但欲其平。决无可平之理。此元祐之调停。元符之建中。所以败也。噫。今之人曾不读朱子书乎。安得以此警咳吾 君也。朱子又尝以持平谓恶浊之论。今人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5H 页
盍亦自反。
今日持平之人。内怀便身之图。外掩革面之名。拖水和泥。混囵是非。思以易天下。正庄周所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者尔。其祸甚于夷狄寇贼之害。洪水猛兽之灾。岂不大可惧哉。小人之依违苟且。回互隐伏。乃其平生伎俩。而君子中人。亦不免诖误濡染。烂熳同归。良可异也。
君子之为朋。一心也。小人之为党。二心也。惟其一心也。故终始不贰。不惟不背君师。亦不背其同人。惟其二心也。故始合终离。不惟背其君师。亦必背其同类。是亦阳一阴二。自然之象。而主义主利。必然之势耳。
季世人君。必以甘心死党。操切人臣。然朝廷若皆甘心死党之臣。则国其庶几乎。甘心死党者。必有忘身殉国之心。其如甘心背党者。何如哉。
人君用人之道。必先卞别贤邪。进贤退邪。常使君子操柄。而小人为役。则小人之尤者革心而从善。其甚者亦革面。而不敢为恶矣。
君子之党。当取其峻。小人之党。当取其缓。党议之歧贰。必自缓峻始。而小人之峻者。必陷于恶逆。君子
今日持平之人。内怀便身之图。外掩革面之名。拖水和泥。混囵是非。思以易天下。正庄周所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者尔。其祸甚于夷狄寇贼之害。洪水猛兽之灾。岂不大可惧哉。小人之依违苟且。回互隐伏。乃其平生伎俩。而君子中人。亦不免诖误濡染。烂熳同归。良可异也。
君子之为朋。一心也。小人之为党。二心也。惟其一心也。故终始不贰。不惟不背君师。亦不背其同人。惟其二心也。故始合终离。不惟背其君师。亦必背其同类。是亦阳一阴二。自然之象。而主义主利。必然之势耳。
季世人君。必以甘心死党。操切人臣。然朝廷若皆甘心死党之臣。则国其庶几乎。甘心死党者。必有忘身殉国之心。其如甘心背党者。何如哉。
人君用人之道。必先卞别贤邪。进贤退邪。常使君子操柄。而小人为役。则小人之尤者革心而从善。其甚者亦革面。而不敢为恶矣。
君子之党。当取其峻。小人之党。当取其缓。党议之歧贰。必自缓峻始。而小人之峻者。必陷于恶逆。君子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5L 页
之缓者。必归于小人。此前鉴昭昭也。我 朝东西之论。实为朋党之始。而东人分为南北。又分为大北小北。北人之凶。甚于南人。大北之罪。浮于小北。此其缓者为黑中之白。而峻者为黑中之黑也。西人分为老少。而少论毕竟与南人合。酿成戊申之变。盖其始为缓论者。为白中之黑故耳。
今之小人。始于背师。而终于背君。愚尝闻之师。曰背师者。即可以背君。果然。不惟背君。始以耇辉为盟主。以镜,虎为羽翼。以儒梦,徵晟为腹心爪牙。其尊耇辉。至于建院请谥。其称镜,虎。必曰功存社稷。儒梦徵晟。吹嘘奖用。惟恐或后。及今讨逆之论。乃反攘臂争先。至有以耇辉为逆魁者。未知其颡不泚乎。至此而又背其同类矣。此辈其可信乎。
朝廷闻有以辉贼之疏。比之博浪椎者。为此论者。其真有为 君父讨逆之心乎。
古圣贤言行。必皆为来世之口实。魏丕晋昭之受禅。以尧舜为辞。乱臣贼子之篡弑。以汤武为辞。唐太宗,宋太宗之推刃同气。以周公之诛管蔡为辞。唐德宗宋徽宗之调停贤邪。以舜之用中。汤之建中为辞。不师其心。而惟迹之是袭。其不为圣贤之罪
今之小人。始于背师。而终于背君。愚尝闻之师。曰背师者。即可以背君。果然。不惟背君。始以耇辉为盟主。以镜,虎为羽翼。以儒梦,徵晟为腹心爪牙。其尊耇辉。至于建院请谥。其称镜,虎。必曰功存社稷。儒梦徵晟。吹嘘奖用。惟恐或后。及今讨逆之论。乃反攘臂争先。至有以耇辉为逆魁者。未知其颡不泚乎。至此而又背其同类矣。此辈其可信乎。
朝廷闻有以辉贼之疏。比之博浪椎者。为此论者。其真有为 君父讨逆之心乎。
古圣贤言行。必皆为来世之口实。魏丕晋昭之受禅。以尧舜为辞。乱臣贼子之篡弑。以汤武为辞。唐太宗,宋太宗之推刃同气。以周公之诛管蔡为辞。唐德宗宋徽宗之调停贤邪。以舜之用中。汤之建中为辞。不师其心。而惟迹之是袭。其不为圣贤之罪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6H 页
人者几希。故愚必曰欲法圣贤。惟师其心。不师其迹可也。
今日之荡平。固亦以洪范为口实。而洪范之荡平。果是混囵是非。并容贤邪之谓耶。郑圣瑞丈诗。有曰。箕畴错道荡平平。盖有激而发耳。
子无讳亲疾之礼。臣无讳君疾之义。君父之疾。如可讳而不可言。则武王有疾。二公何不讳而穆卜也。周公又何以载之金縢也。夫子有疾。子路何不讳而请祷也。门人又何以记之论语也。今日主讳疾之议者。无乃其忠过于周公。而其贤高于子路耶。不然是亦逆也。
真宗宋之贤君。而有疾不听事。既而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于是丁谓之矫诬君命。擅逐贤臣。其罪著矣。史臣特书真宗之有疾。乃所以明寇准之窜逐。非出于真宗。而出于丁谓也。丁谓亦必恶闻其君之有疾。如今人之心矣。
宋仁宗昭陵之制。以巨木架石为之屋。又为铁罩重且万斤。异日以亿万匀之石。自高而坠。仁宗遗骨。其安乎。此若出于英宗之睿断。则其为不孝莫大矣。是以伊川先生。代富郑公上神宗疏曰。往者营
今日之荡平。固亦以洪范为口实。而洪范之荡平。果是混囵是非。并容贤邪之谓耶。郑圣瑞丈诗。有曰。箕畴错道荡平平。盖有激而发耳。
子无讳亲疾之礼。臣无讳君疾之义。君父之疾。如可讳而不可言。则武王有疾。二公何不讳而穆卜也。周公又何以载之金縢也。夫子有疾。子路何不讳而请祷也。门人又何以记之论语也。今日主讳疾之议者。无乃其忠过于周公。而其贤高于子路耶。不然是亦逆也。
真宗宋之贤君。而有疾不听事。既而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于是丁谓之矫诬君命。擅逐贤臣。其罪著矣。史臣特书真宗之有疾。乃所以明寇准之窜逐。非出于真宗。而出于丁谓也。丁谓亦必恶闻其君之有疾。如今人之心矣。
宋仁宗昭陵之制。以巨木架石为之屋。又为铁罩重且万斤。异日以亿万匀之石。自高而坠。仁宗遗骨。其安乎。此若出于英宗之睿断。则其为不孝莫大矣。是以伊川先生。代富郑公上神宗疏曰。往者营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6L 页
奉昭陵时。英宗皇帝方不豫。未能听事。朝廷罔然不知其制。凡百规画。一出匠者之拙谋。中人之私意。此其不讳英宗之不豫者。正所以明昭陵之失。非出于英宗。而不为圣孝之累矣。今之时。乃能以伊川之心为心者。独有闵相公一人。闵相公若不得为 景庙之忠臣。则伊川亦不得为英宗之忠臣矣。今日主讳疾之议者。其计诚巧。而其罪益著矣。若不讳 景庙之圣疾。则辛丑以后。变乱 肃庙之遗法。屠戮 肃庙之遗臣。煅炼诬狱。谋害 东宫。皆出于渠辈之擅弄。而其欺蔽 天聪。威福自用之罪。昭不可掩矣。肆其经营揣摩。惟以曲讳圣疾。为奇计妙算。乃以其自作之罪。都归于 君父之身。不恤 圣德之贻累。而只欲自脱于万世之诛。其计诚巧矣。然尺雾障天。寸云蔽日。顾何损于天日之清明。而青天白日。奴隶亦知。则 先王圣德。疾病不足为累。群小亦不能掩渠辈之欲讳 圣疾。适足以益彰其罪矣。
闵士长说书时疏中。曲讳 圣疾疑乱人心八字。可谓劈破源头。至戊申。其言凿凿皆中。可谓有先见之明也。
闵士长说书时疏中。曲讳 圣疾疑乱人心八字。可谓劈破源头。至戊申。其言凿凿皆中。可谓有先见之明也。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7H 页
曲讳 圣疾。疑乱人心。非一朝一夕之故。以痿疾二字。搆杀大臣。一也。不设药院于 大渐之时。二也。登极教文中。那知半夜之间。遽承凭几之音。三也。怂恿天海。当街乱嚷。四也。以暴扬 圣疾。搆罪两相公。五也。中外挂书之变。六也。
今日逆节根本。惟在讳疾。讨逆之义。当先劈破讳疾之议。而李元亮,吴伯玉之疏。虽声罪狼藉。犹不及讳疾之说。其十二目论罪。亦不过枝叶耳。然元亮岂易得哉。
余昨年从事岭南时。晓谕文中。向来讳疾之议。正所以酿成今日之变一语。虽不为盾埤之用。一边之媢疾我如血雠者。只在于此。此足有辞于后世矣。
御外寇。利在固守。御内寇。利在急击。外寇之来。锐锋不可犯。惟坚壁固守。坐待锐气稍挫。可以一战而制其死命也。内寇之兴。及其人心未附。兵势未张而急讨之。可以剿灭无类矣。久则人心益附。兵势益张。有不可制矣。
今日国势。岌岌乎殆哉。寇贼之根本未除。生民之膏血已渴。一有烟尘之警。必将土崩瓦解。今日急务。惟在先明义理。以晓人心。亟行仁政。以恤民隐。次
今日逆节根本。惟在讳疾。讨逆之义。当先劈破讳疾之议。而李元亮,吴伯玉之疏。虽声罪狼藉。犹不及讳疾之说。其十二目论罪。亦不过枝叶耳。然元亮岂易得哉。
余昨年从事岭南时。晓谕文中。向来讳疾之议。正所以酿成今日之变一语。虽不为盾埤之用。一边之媢疾我如血雠者。只在于此。此足有辞于后世矣。
御外寇。利在固守。御内寇。利在急击。外寇之来。锐锋不可犯。惟坚壁固守。坐待锐气稍挫。可以一战而制其死命也。内寇之兴。及其人心未附。兵势未张而急讨之。可以剿灭无类矣。久则人心益附。兵势益张。有不可制矣。
今日国势。岌岌乎殆哉。寇贼之根本未除。生民之膏血已渴。一有烟尘之警。必将土崩瓦解。今日急务。惟在先明义理。以晓人心。亟行仁政。以恤民隐。次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7L 页
诘戎政。以备不虞。三策而已。所谓明义理。辨讳疾之非。严讨贼之义是也。所谓行仁政。收敛户布。以革邻族之弊。蠲减民役。先罢折受之法是也。所谓诘戎政。变阵法以鍊士卒。选将才以严防守是也。然此皆进贤退邪。以正朝廷。然后可以与议。不然。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常安民贻吕公著书曰。去小人为不难。而胜小人为难。以十人而制一虎则人胜。以一人而制十虎则虎胜。奈何以数十人而制千虎乎。此至言也。今日小人根柢已固。羽翼已成。若而君子。以羁旅孤危之踪。欲撄其锋。以争胜负。殆无异小儿辈编虎须料虎头者类也。
常安民所谓用贤如倚孤栋。拔士如转巨石者。正今日之谓乎。
人有言。辛丑以前。尤庵世界。辛丑以后。尼山世界。今日即玄石世界。世界之说。本出佛家。此非儒者之语也。
惟大人。格君心之非。夫大人。必正己而后正人。己不先正。未有能正人者。故格君心之非。惟大人。然后可矣。
常安民贻吕公著书曰。去小人为不难。而胜小人为难。以十人而制一虎则人胜。以一人而制十虎则虎胜。奈何以数十人而制千虎乎。此至言也。今日小人根柢已固。羽翼已成。若而君子。以羁旅孤危之踪。欲撄其锋。以争胜负。殆无异小儿辈编虎须料虎头者类也。
常安民所谓用贤如倚孤栋。拔士如转巨石者。正今日之谓乎。
人有言。辛丑以前。尤庵世界。辛丑以后。尼山世界。今日即玄石世界。世界之说。本出佛家。此非儒者之语也。
惟大人。格君心之非。夫大人。必正己而后正人。己不先正。未有能正人者。故格君心之非。惟大人。然后可矣。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8H 页
今人不能祛己之私。而进言于君。必曰祛私。不能明己之理。而进言于君。必曰明理。不能诚其意正其心。而进言于君。必曰诚意正心。宜乎其言之捍格不入也。然人君用谏之道。不以人废其言。可也。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况言者未必皆狂夫。而其言必皆掇拾古人之至论。则岂可以其人之不践而不之容乎。
苏辙面斥吕大防调停之论。辞严义正。今日如子由者。何处得来。
金安老当 中庙朝废出于外。潜图复入之计。自言我若还朝。可以收用己卯士类。廷绅亦多受其笼罩。信而援之。及其得志。只放还金絿,朴薰二人。以实前言。而累起大狱。戕害士类。甚于衮,贞。其能逆睹安老之祸心。而先事而言者。独李晦斋一人。今日朝廷。凡几个安老。而未闻有一个晦斋。将谁能救得一分世道也。
何执中为相于建中之时。是亦应时而生者耶。可异也。
军政贵精不贵多。况今日军案。名存实无。徒拥虚簿。宁不寒心。如欲釐正军案。莫若先减军额之数。次
苏辙面斥吕大防调停之论。辞严义正。今日如子由者。何处得来。
金安老当 中庙朝废出于外。潜图复入之计。自言我若还朝。可以收用己卯士类。廷绅亦多受其笼罩。信而援之。及其得志。只放还金絿,朴薰二人。以实前言。而累起大狱。戕害士类。甚于衮,贞。其能逆睹安老之祸心。而先事而言者。独李晦斋一人。今日朝廷。凡几个安老。而未闻有一个晦斋。将谁能救得一分世道也。
何执中为相于建中之时。是亦应时而生者耶。可异也。
军政贵精不贵多。况今日军案。名存实无。徒拥虚簿。宁不寒心。如欲釐正军案。莫若先减军额之数。次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8L 页
革军布之法。然后良丁悉编队伍。方可为缓急之用矣。
今日良民。殆无孑遗。或流离四方。或投入公私贱。良族一无存者。邦本已蹶。国将何恃。今日急务。莫先于保聚良民。而保聚良民之策。莫急于变通良役也。(己酉)
李忠定论进兵劄子言。兵贵精不贵多。将贵谋不贵勇。阵贵分合。战贵设伏。四者实千古兵家之要言也。今之用兵者。皆务多而不务精。今之论将者。皆贵勇而不贵谋。至于战阵之制。举罔然视以为弁髦。将何以折冲御侮。以备不虞耶。
用师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抑有先实而后声者。苟有其实。固可以先其声。苟无其实。而遽以先声临之。虽欲不败得乎。
鸷鸟之搏。必戢其翼。猛兽之攫。必匿其爪。藏杀机也。杀机不藏。鲜不败矣。
元祐之末。洛蜀分党。而曾布投间以得志。绍兴之中。赵鼎,张浚不和。而秦桧乘隙以用事。如人之将病。元气不调。而外邪交侵。使君子夤协。无间可入。虽有百小人。何虞哉。
今日良民。殆无孑遗。或流离四方。或投入公私贱。良族一无存者。邦本已蹶。国将何恃。今日急务。莫先于保聚良民。而保聚良民之策。莫急于变通良役也。(己酉)
李忠定论进兵劄子言。兵贵精不贵多。将贵谋不贵勇。阵贵分合。战贵设伏。四者实千古兵家之要言也。今之用兵者。皆务多而不务精。今之论将者。皆贵勇而不贵谋。至于战阵之制。举罔然视以为弁髦。将何以折冲御侮。以备不虞耶。
用师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抑有先实而后声者。苟有其实。固可以先其声。苟无其实。而遽以先声临之。虽欲不败得乎。
鸷鸟之搏。必戢其翼。猛兽之攫。必匿其爪。藏杀机也。杀机不藏。鲜不败矣。
元祐之末。洛蜀分党。而曾布投间以得志。绍兴之中。赵鼎,张浚不和。而秦桧乘隙以用事。如人之将病。元气不调。而外邪交侵。使君子夤协。无间可入。虽有百小人。何虞哉。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9H 页
王伦。本一狎邪小人。而尚不受金虏之伪职。终死于节。今带雠虏之伪爵。而不知耻者。独何心哉。
朱子当乾道。应旨进言曰。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恤民之本。又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只此一言。实治天下之大本大要也。今日急务。亦只此而已。
南轩遗疏。只言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可谓至约而至要也。好恶不公。信任不正。尚可以为国乎。
宋孝宗实明哲之生。而见朱子论斥近习之疏。怒形于色。至曰。是以我为亡也。甚矣。近习之害也。蛊惑君心。谠言不入。我舅氏丁未一疏。宜乎其不概于圣心也。
宋宁宗诏戒百官朋比。此徒信小人之淫朋。而反疑君子之真朋。其诏戒百官。乃禁其为君子之党也。宜其为侂胄之擅弄也。
宁宗见伪学之禁日盛。而诏台谏给舍。论奏务在平正。以副朕建中之意。诏下而侂胄之祸心愈急矣。徽宗之建中。所以致靖康之祸。而宁宗犹不知戒。复蹈覆辙。何其昏蔽之甚也。
侂胄始倡伪学之禁。首罪赵忠定,朱晦庵。终弛伪党
朱子当乾道。应旨进言曰。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恤民之本。又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只此一言。实治天下之大本大要也。今日急务。亦只此而已。
南轩遗疏。只言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可谓至约而至要也。好恶不公。信任不正。尚可以为国乎。
宋孝宗实明哲之生。而见朱子论斥近习之疏。怒形于色。至曰。是以我为亡也。甚矣。近习之害也。蛊惑君心。谠言不入。我舅氏丁未一疏。宜乎其不概于圣心也。
宋宁宗诏戒百官朋比。此徒信小人之淫朋。而反疑君子之真朋。其诏戒百官。乃禁其为君子之党也。宜其为侂胄之擅弄也。
宁宗见伪学之禁日盛。而诏台谏给舍。论奏务在平正。以副朕建中之意。诏下而侂胄之祸心愈急矣。徽宗之建中。所以致靖康之祸。而宁宗犹不知戒。复蹈覆辙。何其昏蔽之甚也。
侂胄始倡伪学之禁。首罪赵忠定,朱晦庵。终弛伪党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89L 页
之籍。追复赵忠定,朱晦庵。前后若二人手段。此特小人之巧黠者耳。今之世。一何侂胄之多也。侂胄用师之意。非真有恢复大计。只欲立盖世功名。以自固也。夫以私意。欲图大功。天人其顺乎。
政宣之间。约金灭辽。而遂致靖康之祸。绍定之中。约元灭金。而驯致崖海之亡。此政自取也。然苻坚既灭。慕容启吞晋之谟。元魏已并诸胡。萌饮江之志。是亦必至之势也。方元兵侵金。唯真西山请监政宣之祸。预防达朝之患。可谓有先见之明。而惜乎其不见用也。
朱子垂拱奏劄言。古先圣王制御夷狄之道。其本不在乎威强。而在乎德业。其任不在乎边境。而在乎朝廷。其具不在乎兵食。而在乎纪纲。此至言也。噫。今日德业之不脩。朝廷之不正。纪纲之不肃。甚矣。毂下羌胡。方狺然为朝夕之忧。而犹恬然不知为备。况外夷乎。
我朝 陵寝设官之制。所以重报本之礼。而广筮仕之路也。此亦 祖宗朝良法美制。但万代之后。陵谷变迁。则事有不可知者矣。前代陵寝。今皆为樵牧之场。此不可不虑也。今若以宗臣守 陵。使之
政宣之间。约金灭辽。而遂致靖康之祸。绍定之中。约元灭金。而驯致崖海之亡。此政自取也。然苻坚既灭。慕容启吞晋之谟。元魏已并诸胡。萌饮江之志。是亦必至之势也。方元兵侵金。唯真西山请监政宣之祸。预防达朝之患。可谓有先见之明。而惜乎其不见用也。
朱子垂拱奏劄言。古先圣王制御夷狄之道。其本不在乎威强。而在乎德业。其任不在乎边境。而在乎朝廷。其具不在乎兵食。而在乎纪纲。此至言也。噫。今日德业之不脩。朝廷之不正。纪纲之不肃。甚矣。毂下羌胡。方狺然为朝夕之忧。而犹恬然不知为备。况外夷乎。
我朝 陵寝设官之制。所以重报本之礼。而广筮仕之路也。此亦 祖宗朝良法美制。但万代之后。陵谷变迁。则事有不可知者矣。前代陵寝。今皆为樵牧之场。此不可不虑也。今若以宗臣守 陵。使之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90H 页
世守而不替。则其为守护之道。必不在人下。而虽至万代之后。子孙世守 先陵。岂终为樵牧狐兔之场乎。况今斋室。便作郎官之传舍。故一瓦一椽之剥落。必皆责应于地部。地部之财。靡费于 陵寝者。亦不赀矣。若一付之宗臣。而使其 陵卒。为其仆隶。使其公斋。为其私室。则私室脩补。地部何与焉。此亦为省 国家经费之一端也。曰。若是则筮仕之路。不其狭乎。曰。京司之奉事,直长。其数不下于 陵官。以是为始仕之阶。则亦何患其不广乎。曰。宗臣位高而禄厚。降而为 陵官。待之不亦薄乎。曰。我 朝待宗臣太薄。使之虚带崇秩。素餐公廪。此宗臣之所以自弃而无用也。今若选用宗臣。一视外朝。则亦安知无周召之股肱王室者耶。然此 世祖朝法制。不可一朝改革。其次守 陵之法。可以行之万世而无弊。其禄位自如。恶在其降也。 国制三年守 陵官。必择宗臣而不以为降。则岂独世守 陵寝为降也。
仁庙丙子。泽堂李公陈时弊疏。略曰。古者国有大变。则有遍境出之法。公卿以下。以次而出为将帅。高丽士大夫。亦从军御敌。此皆遭乱图存。同仇敌忾
仁庙丙子。泽堂李公陈时弊疏。略曰。古者国有大变。则有遍境出之法。公卿以下。以次而出为将帅。高丽士大夫。亦从军御敌。此皆遭乱图存。同仇敌忾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90L 页
之举。尚何违拂怨苦之有。臣曾于丙寅冬。随体臣张晚入侍。晚言俟牌案事毕。两班为一军。良丁贱隶。各自为一军。则势顺便矣。自 上嘉纳。以为此计最善。今者牌法虽罢。此法可行。宜依仿古制。参酌人情。以公卿以下。无一人不从军为大律令。然后正三品以上。则称为将帅。从六品以上。则称为将。官秩七品以下。则称为朝士军。儒生称儒生军。武学称武学军。杂职,诸卫,市民,胥吏,典仆。各以其类为号。则公私贱,游手,閒民。自当现出。添编其额而无所匿矣。如是然后时在职者除征。在役使者除征。父子同籍则父除征。兄弟同籍则兄除征。而三人除一。六人除二。奴子仰役者为限数除征。老病废疾者除征。又就其中。自士大夫至胥仆杂职之类。募其不欲为兵者。定数纳物而免其征。除征者给除征帖。免征者给免征帖。以其馀编束作队。又就其中。或行募法。或行抄法。两班则移送骁健队。民丁则移送御营军。其馀则使朝士之不在职者领之。教以兵技阵法。京中则或备 扈从。或从留管。外方则保守乡里。禁戢反盗。其编束之务。京则汉城府与五部官掌之。外则监司守令掌之。不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91H 页
宜别立曹局以资奸滥也。编束既定。然后分遣使臣。查考不入籍伍不持免帖者。枭示乡里。不过一道。断了数三人。而靡然从风矣。且以免征所纳者。留储于各其府县。该司句管出入大数。以为养兵之费。使其御营骁队。充至数万。付之元帅。以为江河关岭遮截之图。其亦庶乎其为有用之兵矣。此制端的可行。有顺无难。 圣上赫然断决。明教四方。谕以事定即罢之意。旬月之间。可以完案。其于已束之军。已行之制。一无所妨。而自至添补矣。此疏所论。诚为临乱制变。团结人心。捍御外寇之奇计妙算。而惜乎当时廊庙髯妇。牴牾而莫之用也。
人主之用舍人。有事近于私而出于公心者。有事近于公而出于私意者。四凶不快于禅授之事。而大舜诛之。十乱同心于征伐之举。而武王任之。事若有近于私。而实出于正大光明之公心也。汉文知窦广国之贤。而恐天下以为先私。不任将相。光武知寇邓,贾复之贤。而鉴高帝不保功臣。不任三公。事若有近于公而实出于计较嫌疑之私意也。何者。禅授之事。征伐之举。非圣人一己之私。实天下万世之公也。其有异心者。天下之所同恶也。其有
人主之用舍人。有事近于私而出于公心者。有事近于公而出于私意者。四凶不快于禅授之事。而大舜诛之。十乱同心于征伐之举。而武王任之。事若有近于私。而实出于正大光明之公心也。汉文知窦广国之贤。而恐天下以为先私。不任将相。光武知寇邓,贾复之贤。而鉴高帝不保功臣。不任三公。事若有近于公而实出于计较嫌疑之私意也。何者。禅授之事。征伐之举。非圣人一己之私。实天下万世之公也。其有异心者。天下之所同恶也。其有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91L 页
同德者。天下之所同好也。诛之任之。惟以天下之心为心。则此非公心乎。广国果贤也。虽亲不可废。果不贤也。虽疏不可用。寇邓,贾复有三公才。则虽功臣可任。无三公才。则虽非功臣不可任。顾乃执一概之嫌。废大公之义。此非私意乎。(杨龟山曰。文帝以窦广国有贤行。欲相之。恐天下以为私不用。用申屠嘉。此乃文帝以私意自嫌。而不以至公处己也。张南轩曰。光武之保全功臣。固美矣。然于用人之道。有未尽也。盖用人之道。先以一说横于胸中则为私意。非立贤无方之义矣。寇邓,贾复识明而行修。量洪而器远。与共图政。岂不可乎。顾乃执一概之嫌。废大公之义。是反为私意而已矣。○庚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