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序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52H 页
送戚祖李公(硕达)归唐城序
戚祖李公。自彭城归唐城。余就而别曰。公之居彭。今几年矣。彭之地。非不仁之里。且其人皆惜公之去。今何弃之如弊屣然。公愀然曰。唐城吾父母乡。丘墓所在。虽一日不居。主也。彭赘乡。虽居百年。客也。吾将为客乎。客而不知归者。犹梦而不返者也。吾将为梦乎。余于是惕然感。惜其别而不惜其去也。公又曰吾兄道谷文章道学。世罕其匹。推而教导后学。其平生志。今焉已矣。文行之堂。旧业凄凉。继其志述其事。教我子孙。使吾兄志业不至于泯灭。吾之志也。吾所以归也。余于是尤有感。不惜其去而惜其去不早也。虽然吾于公之去。别有所慨惜而不已者。公之在彭也。未尝施教于人。而人之化之也。如水旁流而地自湿也。公尝与彭人。为兰亭之会。以愿从者多。分左右。公询诸人曰。左乎右乎。上下齐声曰。惟左惟右。惟公之所之。公之名由是俱在左右。噫噫。公之化入人。若是之深乎。自今之后。将见嘻嘻者益肆。嗃嗃者无所准式。吾是以为彭人吊。吾是以为彭人惜。公之去也。且吾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52L 页
有自惜者。彭于吾亦客也。既不能为公之归。且从此失所依矣。吾今自惜之不暇。奚暇惜人之惜哉。但今戚祖之归也。果能成道谷志。明道谷道。则于吾党幸矣。安知今日之所惜者。不为他日之幸乎。李公勉乎哉。时戊戌之腊月辛亥。戚孙晋山姜奎焕谨以言送。
无有堂无有吟序
大凡物莫不自无而有。自有而无。或此有而彼无。彼有而此无。或昔有而今无。今有而昔无。或人有而我无。我有而人无。大而天地。无极而有极。有极而无极。小而草木。无形而有形。有形而无形。谁是真有。谁是真无。是有为之气耶。是无为之理耶。今有侬于斯。悃愊无华。朴直无巧。澹乎无营。泊乎无私。穷而无歉。困而无馁。逍遥乎无思无虑。优游乎无怨无尤。彷徨乎无欲无情。希夷乎无是无非。惚恍乎无毁无誉。其游庄氏无何有之乡耶。其造老氏无生有之境耶。生而寓乎世也。若有而有。非吾所有。死而去乎世也。若无而无。非吾所无。生亦何无。死亦何有。有亦何荣。无亦何戚。噫噫。吾何无乎。有梁妻齐眉而偕老。有陶庐容膝而易安。有子承家之声。有孙继世之业。有田于野。足以糊口。有马于厩。足以代步。吾何有乎。无才无德。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53H 页
无善无恶。无气槩无智识。无口辩无手材。子孙无式谷之誉。朝晡无含哺之乐。四方无寄身之地。一世无知己之朋。吾何有何无乎。有羸弱之质。而无膏肓之病。有燥暴之性。而无含弘之量。有立身之志。而无成名之功。有成家之愿。而无资身之策。有敦族之心。而无和睦之风。有教人之方。而无遵行之效。有九世文学之业。而无雕篆之技。有七耋康强之寿。而无修鍊之实。举世标榜于党论。而我无偏无陂。举世奔竞于名场。而我无适无莫。且吾先祖文良公。以无为为号。吾族父都正公。以无庵为号。无者。乃吾家世传之业也。遂余以无有扁之堂。其古之以无是翁,无无堂为号者类也欤。然吾之无。非佛氏所谓天地之有虚空之无之无也。非张氏所谓土苴之有真空之无之无也。其子文之无喜无愠者乎。其颜子之无伐无施者乎。其无名公之无贱无贫无富无贵无将无迎无拘无忌者乎。乃余为之说。以自传是无吾无也。非有吾无也。览者其无以我谓以无为有也。抑无以我谓以有为无也可乎。昭阳单阏之岁正阳月既望。无有子书以识之。
 无有堂中无有老。不成书釰号为无。有则必无无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53L 页
必有。无而还有有还无。安分莫嫌无所有。存心常戒有如无。趋利不须常有有。从吾所好乐无无。
赠妇弟李君叙(圣范)(丙午)
呼姊兄以兄。如君者众。而视妇弟以弟。如我者独。盖余无兄弟。不知世间有兄弟之乐。而自得君为弟。始余不孤于世矣。今又不保此乐。而遽有分张之叹。则吾安得不衋然自悲乎。然君有从我之愿。我有从君之约。有志事竟成。此别岂无重会期哉。但君禀质清雅。而未免局量之狷狭。立心廉淡。而未免言行之轻躁。今我之去。君其怅然自伤。必不止于别离之悲也。然若君一步二步。能不忘我。而念虑之萌。枢机之发。常凛然若姜长文在君之左右。则其必有时乎禁止其邪心。而忘其睽离之人也。况精诚所到。事无不成。毕竟会合。亦只在吾与君之心耳。勉哉。君叙诗曰。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勉哉君叙。
信义稧帖序
夫稧之设。古也。然古人以义。今人以财。古人岂无财乎。义重也。今人岂无义乎。财重也。财与义。果熟重乎。乃者洛下士友修兰亭故事。盖有帖无财也。诸君子其有意于义乎。其知轻重之分乎。其可谓今人与居。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54H 页
古人与稽乎。议定。遂酌而誓曰。患难相救古义也。有故匍匐而救之。又曰一乃心。无怠无忽。咸曰诺。又曰朋友与君臣父子。并列为五伦。顾不重欤。盖有兄弟之义也。兄弟急难。何待乎稧。然友道衰矣。兄弟之义亡矣。今安得无稧乎。肆吾稧有兄弟之约。所重义耳。何用财为。然义以信为用。无信无义。吾故以信义名。诸君子以为何如。咸曰可。余遂编其言。为信义稧帖序。时 崇祯百年丁未复月乙卯。稧末晋山姜奎焕长文谨序。
送庶从祖养直之燕序(丁未)
吾从祖养直氏。文章士也。以白衣从行人赴燕。时 崇祯甲申后八十四年冬十一月丙辰也。余酌而贺曰。今子之行。必有诗有文。吾翘足而俟矣。又必长一格矣。养直氏嘘唏曰。吾不幸而不遇崔东皋之时也。何用诗文为哉。吾遇山水楼馆。只大书曰。 大明朝鲜进士姜浩溥足矣。何用诗文为哉。吁。其意戚矣。吾于子。又将何辞以赠其行乎。吾亦欲无诗无文也。然吾念吾祖今行。有二喜有二忧。吾虽欲无言得乎。吾闻文主于气。道主于理。二而一也。为文章。亦必有登泰山小天下底气像。然后方可得大力量大规模矣。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54L 页
曩吾祖东游小白。西临溟海。盖已有小鲁之志矣。吾观其文章。已非小力量小规模矣。今子过山海关。纵观天下之大。吾知其不待登泰山之顶。而已必有小天下之志矣。归而发之文章。其许大力量规模。又岂今日比也。此一喜也。子尝有志于儒者之学。夫儒者工夫。只要存之于静而验之于动。蕴之于内而运之于外。吾祖平日工夫。其存诸静而蕴诸内者。吾不识其何如。而今将验之于动。运之于外矣。朱子所谓必从闹处难处锻鍊过者。正吾祖今日工夫。而其要许子所谓千万人中。常知有我者是耳。况天下之事变无穷。而吾心之权度不差。则其于酬酢万变。亦可以长吾之知矣。吾知吾祖之学。必益进于今日之行矣。此二喜也。但吾闻黄河已清矣。旄头已晦矣。百年之胡运已穷矣。其必有应期真人。已有天下三之二矣。若有燕赵慷慨之士。延子于辽西之路。要与之并驱中原。则子将何以对之。其能奋不顾身乎。可忧者一也。吾又闻东郡之石。有黔首之刻。黔首何知。然理亦不异矣。华阴道中。若有遗璧于子。要传滈池君者。子将何以处之。其能恬不动心乎。可忧者二也。向子之言曰。吾欲入皇极殿不拜。拜小节也。事之难处。有甚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55H 页
于此者。必先讲之于无事之日而无忽。方可应之于有事之时而无差矣。传曰。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今吾之忧。皆人之所不忧。其忧人之所不忧。欲吾子辨之早而讲之熟也。吾祖果以为如何。抑吾有说焉。人有万里之役。而神不疲气不馁者。子知其术乎。夫心者神之舍而气之帅也。必也栖心于清净淡泊之地。无使有外物之累。其身虽奔走于山海万里之外。而其心不与之俱往。常夷然若晴窗棐几之下。静对方册之时。则其神常烱然而其气常浩然也。其于应天下事。亦将如衡称物。无锱铢差也。何忧乎其神之疲而其气之馁也。吾所以赆吾祖万里之行者。不外此一言矣。子其试之。若夫诗文。特末技耳。子之所不屑。吾又何断断于子乎。是日从孙奎焕。赠之以言。又继之以三绝。
赠元子精(得中),申子明(鼎周)序。
二君从余。以余有一日之长。意其有先觉可以觉后觉者。余亦后觉。方求先觉。以觉其觉者也。闻道有早晚无少长。且天下之义理无穷。人心之知觉有限。安知子非先吾觉者耶。吾从子久。有能使余觉其所未觉者。且子有善。我取以为法。子有过。我取以为戒。于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55L 页
时也。子为我师。子之取于我者。亦若是已矣。子从我觉子之觉。吾从子觉吾之觉。吾与子。其互为师乎。先儒以大学格致传。谓梦觉关。夫物之未格而知之未至也梦也。及物格而知至也觉也。今子自度其未从我也如梦。既从我也如觉焉耳乎。不然而未从我也亦梦也。既从我也亦梦也。则相从亦何益哉。人心莫不有觉。凡有善恶。必先自觉。其所觉者。气也。所以觉者。理也。非理无以觉。非气无所觉。此在人渊然独觉之地耳。子须归而求之。子之严师。在子之心。己酉孟秋。贲需姜长文序。
庄子续辨解序
道。一太极也。孔孟老庄。一阴阳也。有阳必有阴。有吾道。必有异端。故圣人尊阳抑阴。而不能使无阴閒。圣道辟异端。而不能使无异端。所以析阴阳之分。明吾道异端之辨。使人不迷于向背也。呜呼。孔子之道不尊。则庄周之道不辟。庄周之道不辨。则孔子之道不明。然周之书。皆吊诡之言尔。架空凿虚。若无伦脊。诸家笺解。皆隔靴爬痒耳。其文章关键。亦无人发挥。况其道乎。噫。吾道异端之不明。未必不由于此也。往往主心主气之学。浸浸乎庄周之道。而其因是因非之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56H 页
说。又为占便宜者篙矢。则可无辨乎。南塘先生为是之惧。为辨解一篇。于是吾道异端之辨。若日星于天矣。观乎秋冬之为阴。而春夏之阳。益明矣。察乎阴阳之为气。而太极之理。益尊矣。猗欤先生之意。其在斯欤。余于庚戌之秋。客金陵。金君慎夫请受以庄子书。余诵先生之说以授之。慎夫请记其说。余曰。先生有辨解。吾敢赘乎。慎夫请之固。余念先生辨解。详于辨而略于解。虽续为之解。而不为赘也。遂使执笔。口呼以记之。虽或不中于先生之说。亦不远矣。然朱子曰。庄老注解。无一人说得本义。某若拈出便别。只是不欲。朱子之所不欲。先生发之。小子续之。盖亦不得已也。是书也与孔子之书并传。亦安得无辨乎。是岁剥之朏。南塘门人姜奎焕序。
送从弟箕焕序
君资性近道。信夫曰质实。质实近乎道。君有质实之资而无真实之学。能不愧于天。不怍于人乎。君以才之鲁。逡巡若不敢进。圣门德行文学凡几人。而毕竟道统之传。即质鲁之曾子也。然则君之鲁。未必不愈于人之聪明敏给也。惟患无志。不患无才。君如有志。以曾子为师。勇往直前。日用三省之功。上达一贯之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56L 页
道。则曾何人也。余何人也。有为亦若是。恶可以天才之鲁自画乎。亦恶可不学曾子而学冉求乎。今君从我。使君虚来虚往。亦吾之过也。然其虚实亦在君自得耳。吾愿君归而读论语。取曾子言行。别为册子。为平生准则。则是君之严师也。君其勉之。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记
  
直养斋记
岁壬寅。我舅氏筑室于龙山之下。赠小子有诗曰。会待堂成讲直方。后堂成。以直养扁其楣。直养之义。季舅之记已详。小子复何赘为。然小子窃有疑焉。夫子所谓人生也直。以生理言也。孟子所谓直养无害。以养气言也。然则先生之直养。其惟在气而不在理乎。盖闻夫子以理言。而气在其中。孟子以气言。而理在其中。夫至大者。气也。而有至大之理。至刚者气也。而有至刚之理。此养气。所以养性也。此先生之直养。所以主乎理扩乎气。以充乎理气刚大之全体也。其直也。岂局于气而已乎。且言直。有专言者。有偏言者。如所谓其动也直。是偏于动也。所谓敬以直内。是偏于内也。而朱子所谓天地之生万物。圣人之应万事。惟直而已者。是专言之直也。吾知先生之直。其动静周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57H 页
流内外交养者。是真有得于朱子之心法也欤。小子于是。得一字曰德。易曰。敬义立而德不孤。是德也。盖兼内外直方言者。而德之为字。乃直心也。则此一直字。所以兼内外贯动静者。又较如矣。噫。静而正者气也。而性之体于是乎立。感而通者气也。而性之用于是乎行。则是直也。其真为养性养气之节度也。又审矣。抑小子于是有感焉。寒水老先生于丁酉温宫。际遇 肃庙。以一言进戒曰。直 肃庙。盖已会之心而措之政矣。呜呼。苍梧云断。寒水月沉。温宫际遇。其终为千载之一时也已乎。然唯一直字在。何世无君。何世无臣。吾不能不有俟于今与后也。时 崇祯后再甲辰阳复之月日。门人姜奎焕拜手谨记。
自然堂记
天胡然而运。地胡然而处。日月胡然而明。四时胡然而行。世胡然而治乱兴亡盛衰污隆之相承也。人胡然而贵贱荣辱成毁得失之相代也。其有所然者乎。其有所以然者乎。吾不知其胡然而然也。于以其所然者。强名之曰气也。所以然者。强名之曰理也。然气之所然者。吾又不见其所然也。理之所以然者。吾又不见其所以然也。则所谓所然所以然者。亦付之自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57L 页
然而已也。然则付物于物。付天下于天下。而吾无所用心也。然吾观人。皆区区以得失为欣戚。皆役于物也。吾不见付诸自然者也。西湖金梦瑞甫。余一见。已知其为人淡然有江海之志。飒然有山林之气。余叩其志。曰吾以自然名吾堂。子识其意乎。余不觉窅然自失也。余观公。其言爽然无矫饰。言出自然也。其行坦然无检束。行由自然也。无营营于世。无苟苟于人。得之自然也。不沾沾而喜。不戚戚而悲。任之自然也。凡天下是非毁誉得失荣辱。举无所婴其心。其心自浩然也。优哉游哉。与天为徒。公之自然。盖无适而不然也。然自然有二道。孟子言性故而已。故乃自然也。是主理之所以然者也。理本善。故有善无恶。而与天地日月四时。为一矣。庄子言道虚而已。虚亦自然也。是主气之所然者也。气有善恶。故因是因非。而与天地日月四时为二矣。吾不敢知。公之自然。其主理乎。其主气乎。是则公必自知之矣。
湖西安抚使金公(在鲁)颂德碑阴记
上之四年戊申春。贼兵起。内和外应。殆三国之二。麟佐先袭上党。节度使李公凤祥,营将南公延年死。列邑风靡。京师震惊。朝廷以忠原乃湖岭咽喉。上党唇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58H 页
齿。难其人。咸曰。金公在鲁可。 上命公曰。汝往保障哉。时忠朝暮急。民不知向背。公单车至。立斩传贼关者。士气大振。已而 上又命公安抚一道。公日夜抚循将卒。晓谕士民。号令严约束明。由是民皆安堵。士不旋踵。忠遂有金汤之固。贼潜师夜袭城。城有备。遂遁不敢犯。既而 王师克捷安竹。贼兵遂解。公乃大飨士以罢。未几 上以天曹亚卿召公。公遂去。军民相告曰。公我父母。微公吾其鱼矣。又曰。同我甘苦。公之仁。晓我逆顺。公之义。固我城池。公之智。兵不血刃而贼退。公之武。公之恩其如天乎。遂立碑颂其德。主事者把揔朴恒道也。颂曰。
天将降乱。必先生才。以拟其时。贼起湖岭。忠处其交。朝暮且危。公乃膺命。不战而胜。如虎在山。湖左晏然。伊谁之力。恩浃于民。丹青独漏。于何可徵。请看斯珉。
松斋记
古人制字名物皆有意。象松以公木为字何哉。夫桃李私春。杨柳私夏。菊私秋梅私冬。百卉于四时。各有私也。独松公于四时。故公木为松。夏后之社以松。意者取其公乎。古之人爱物。或以德或以节或以馨。皆自有相感者存。必其为怀沙赋者。然后可以爱兰。必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58L 页
其为归来辞者。然后可以爱菊。必其有风月襟怀者。然后可以爱莲。不然。我自我物自物。何相感之有。余于松斋尹公。有异焉。人之爱松。非有公心者不可。公以簪缨世族。自隐无名。于家若拙。于人若敖。于是非若糊涂。人或以为拙翁。或以为敖翁。或以为糊涂翁。其名斋以松何哉。吾始见公于松斋之中。上下论君子出处行藏之义。古今治乱是非之辨。盖其心公。故其论平也。余观世人之论议不平者。其心举皆有偏系之私。不能容一公字。如镜先有一物在里面。不能去照他物也。盖公之心。不挠于名利之私。不系于是非之私。是以其论主于平。公真可谓有公心者乎。其若拙若敖若糊涂。殆壶子示人以杜德机者耶。吾知公之爱松。其有相感者公耳。然松有岁寒后凋之节。所以公于四时也。无是节无是公。抑吾公曾王考观察公。当国有金墉之变。抗节几不测。遂窜岭海之陬。及 改玉。以柏府长。归隐于舟游山中以终。今其衣冠之藏在焉。公朝暮见先陇之松杉。丸丸苍苍。可以想像其后凋之节也。公之心其有相感者。又何如哉。公曰。子为我记之。余遂退而为松斋记。
联棣堂记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59H 页
常棣之篇。有曰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夫子曰。父母其顺矣乎。愚尝感而叹曰。兄弟一气之分也。是气也父母之气也。兄弟和则父母顺。乃一气自然之应也。然岂惟兄弟一气。四海之人皆一气也。是气也天地之气也。天地大父母也。四海皆兄弟也。故君子视万民犹一体。汎爱而同乐。则天地其亦顺矣乎。吾无兄弟。常以朋友为兄弟矣。余友有金达夫者。少余三岁。常视余以兄。余亦视达夫以弟也。达夫有三弟。曰敬夫。曰慎夫。曰述夫。皆有英才。西铭所谓贤其秀者也。余无弟而有弟。又得天下英才一乐也。岁戊申冬十月日。余过达夫于杏湖之上。达夫修葺其先人之庐。扁以联棣。要余记曰。联棣堂三字。乃尤庵老先生笔也。吾外王考友于兄弟。常处于一室。尤翁扁以联棣。吾外王考兄弟。皆已千古矣。今吾得以扁吾堂。岂非幸欤。子其记之。达夫外王考。即尤庵之从孙庇安公也。余起而曰。子知联棣之义乎。联棣之义。出于周雅。盖以棣华之韡韡光明。比兴兄弟之湛湛和乐也。棣华得天地之气。其韡韡光明。乃自然之性也。兄弟得父母之气。其湛湛和乐。亦自然之情也。然物无心。故能全其自然之性。而人有欲。故或失其自然之情。甚至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59L 页
有阋墙之变。而人道绝矣。周公之为此诗。其意亦戚矣。常棣卉类。然其华韡韡。亦天地之气和也。况吾人灵于物者。兄弟有不和。父母之心顺乎。吾观子之兄弟。怡怡也偲偲也。其乐融融也。吾知子之萱闱。其必有和气乎。彼世之视同气如路人。甚或手足化为豺狼者。独何心哉。抑吾子兄弟四人。皆需世之才。若推亲亲之仁。视四海犹一家。使我同胞之民。咸囿于联棣一堂之中。则岂惟顺父母之心。抑将顺天地之心矣。然则联棣堂。岂子之所得私者哉。亦吾之堂也。亦天下人之堂也。子如有意。须与子之群弟。熟讲西铭之义可乎。达夫曰诺。余遂退而为之记。是年复之下浣。损友晋山姜奎焕长文记。
养思斋记
余堂叔君弼氏。自漳州之江内。走书余义原山中曰。余修葺先人之斋。扁以养思。养思吾先子之命名也。君其记之。余执书而叹曰。吾叔其可谓肯堂搆善继述矣。昔衿阳卢氏之孝思亭。至宣城公三世。而宣城公谒文于吾先祖私淑公。私淑公演下武之诗孝思之则而为之记。今姜氏养思之思。亦卢氏孝思之思也。盖江内吾姜氏世茔也。自通亭先祖。至吾从祖处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60H 页
士公六世衣履之藏在焉。而自壶溪先祖。至吾堂叔五世居其下。观其松楸接柯。桑梓连阴。而杖屦逍遥。霜露怵惕。其孝思何如哉。况其下丘陇行墟墓之间。荆棘莽然。狐兔之迹交道。其孝思又何如哉。况其斋之日。思其居处笑语。思其志意嗜乐。祭之日。僾然有见乎其位。肃然有闻乎其容声。其孝思又何如哉。吾从祖府君。隐德不仕。终老松梓之下。惟以孝为家法。其所以养思者。盖本之孝思之则矣。今吾叔继述之孝。其不在斯也耶。夫目之所视。必有思焉。心之所思。必有养焉。是所谓养思也。坐是斋也。朝暮瞻望先垄。其所思伊何。先祖之文章。思所继之。先祖之德业。思所述之。门庭家绪。承诸祖考。思所保之。身体发肤。受诸祖考。思所全之。吾之精神。祖考之精神。思所感之。吾之情性。祖考之情性。思所存之。至如某水某山。亦思祖考之所乐而乐之。一花一石。亦思祖考之所爱而爱之。况吾先祖先考之子孙乎。处兄弟宗党之间。思以父母祖先之心为心。则其所以养其孝思者。岂敢有一息之间乎。私淑公之记。乃以百世菟裘。孝思不匮。垂戒于卢氏之子孙。则其为私淑公子孙者。亦孰不惕然于斯乎。抑吾有感焉。昔欧阳公思颖上山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60L 页
川。卒归老于此。后之君子。或讥其不以思颖者。思庐陵而惜其卒不归于陇冈之下。今义原山水之胜。虽不减于颖。而非吾之庐陵也。吾何以自解于君子之讥乎。吾能不愧于吾叔之为乎。然山河之所不能间者。吾心之思也。吾思以勉吾叔者。自勉以养吾思也。君子或有以恕之否乎。时 崇祯百有二年闰七月庚辰。堂侄奎焕谨拜手记。
白云洞记
清风府东十里。有金水山。山顶有泉。故名金水。金水南转。为可置城。又东折。为前知城。乃壬丙之难。士民避兵之所也。自前知城东南转。为上岳山。上岳处地本高。古称与头流山天王峰等。然则上岳。其高可与三角齐也。上岳石骨凌兢如壁立。其顶为石台。有白云寺旧址。农岩集。有白云寺诗。即此地也。寺下长谷。东南逦迤。是所谓上白云洞也。洞之南。又有长谷周遭。所谓中白云洞也。洞西南。又有长谷呀坼。所谓下白云洞也。三洞之水。西转而合。至东西之间。有三龙湫。上湫方可二三间。深丈许。中湫方与深。视上湫三之二。下湫过之。湫之左右。岩横如磨。高各五六十仞。滑腻难着足。是以上湫自下白云洞沿下窥见。而中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61H 页
下湫。必登白云台。始俯瞰焉。白云台在前知东西门绝顶。上平可坐百馀人。自下湫盈科而流为悬瀑。长百丈馀。西门绝险。猿猱亦愁攀援。人马不能通。东门堇通行人。门内有四五民舍。又有上方寺。大师体圆与其阿阇四释居焉。盖白云洞周回四十里。崎岖不平。可容人居者。堇十之六七。外通人路者。东门及东北间石岘通丹阳者。而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也。是即内山城也。外山城即东门之外。周回殆三十里。而可容人居者。视内山城三倍焉。盖内外城。即二大洞府。而外洞府之中。有小洞府九焉。东有草径岘。乃通丹阳之路。而岘南走西折。为可隐山。岘下洞开。有田可耕。深者亦可作水田焉。是一洞也。洞之西。有大云宿洞。可容百家。又其西有小云宿洞。亦可容三四十家。又其西有大墨石洞与大云宿同。又其西有小墨石洞。与小云宿同。其西即东门郊。乃在东门之下。上旷亦可容百家。其南可隐山之下有龟岩。岩左右。亦可容百馀家。自东门郊西距七八里。有传钟坡。坡上下可容数百家。洞口乃民村名乃迈。上下亦可容数百家。合之为九洞府。而乃迈即其洞门。乃迈在掉头津头。即天堑长江也。盖自清风府入白云洞有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61L 页
二路。一路渡寒碧楼下津。东行十里过桃花洞。又五里过凌江洞。又五里过七松亭。自津头至此。皆缘江而行。自七松亭。入东北谷。过老隐洞踰炭岘。至传钟坡。由东门郊入白云洞。凡三十里也。一路自府南缘江右。东行二十里渡掉头津。至乃迈村。过龟岩下。由东门入白云洞。里数二路均。而桃花凌江之路。视乃迈路尤险也。可隐山之外。乃迈江之上。即龟潭玉笋峰。乃第一江山也。白云洞龙湫悬瀑。可与松都之朴渊相伯仲。而人之游四郡者。皆自寒碧楼下。舟行直向龟潭。故上岳只仰望半面。高出云外。而不知其洞府之深旷如此。龙湫悬瀑之绝奇如此也。只农岩遂庵两先生先后一再至。皆有诗。在体圆大师轴中。余登西门白云台俯视。三龙湫从悬崖而下。见悬瀑飞洒半空。遂名以飞龙瀑。瀑水南流。曲曲奇爽。第二曲有盘石方如矩。上可坐数十人。中坼如桔槔。水流其中。下为数丈瀑。遂名曰盘龙瀑。第三曲岩石纵卧。水流其上。成卧瀑。遂名曰卧龙瀑。第四曲有岩如覆屋。水注其中。自外闻有瀑布声。而左右顾不见其流。岩下水出处如穴窗。遂俯身窥其中。果有一丈瀑。挂在石室中。名曰潜龙瀑。其下奇岩清潭。不可胜记。盖内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62H 页
外山城。乃天险非人工。诚海东之一釰阁。而其山岳之崇。水石之奇。又有武夷九曲之胜焉。余将卜筑其间。以为终老之地。如晦庵之云谷云。
退修堂记
君子之一进一退。即太极之一动一静也。气有阴阳而太极之动静无端。道有消长而君子之进退无常。则君子一太极也。然太极体立于静。而用行于动。则静为动之主矣。君子德修于退而道行于进。则退为进之本矣。夫无动无静而涵动静者。太极之理主于静也。无进无退而明进退者。君子之心本于退也。故太极之时静而静。静也。时动而动。亦静也。君子之时退而退。退也。时进而进。亦退也。易所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其道光明者。此也。而程子论乾坤动静曰。不专一则不能直遂。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亦此意尔。抑乾之专一。坤之翕聚。其非君子退修之德也耶。我舅氏退修先生。蚤游于寒水之门。而其有得于埙篪之间者。又不啻若伊川之于明道也。藏器于幼学之年。而释褐于壮行之日。则寒水先生。手书曰为世道为斯文贺。其师友之期望于先生者何如。而先生乃退然有江海之志。遂筑室于西湖之上。以退修扁其斋。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62L 页
日闭扫读书其中。盖其释褐。今馀一纪。而十年海山。进而立于朝者无几矣。何其退修之日多而进行之日少耶。其有漆雕开未信之见乎。抑有闵子骞汶上之意乎。恶二子非先生志也。吾知其用行舍藏。真得孔颜之心诀也欤。然则阳常少阴常多。而太极之动时少静时多耶。治常少乱常多。而君子之进日少退日多耶。吾观先生之退而修也。婆娑丘园。沉潜道义。于其进行之日。亦不过举其修于退者措之。而言不行道不合。则遂浩然而归矣。此正中庸所谓国有道不变塞者。而其退也退。其进也亦退也。君子之本于退者。其非太极主静之义耶。然自戊申以来。先生书与余曰。而今而后。吾将以乱则进。治则退。为进退之义。何其与古人之治进而乱退者异也。其有同道者存耶。噫。其意亦戚矣。抑亦太极动静。互根互藏之义也耶。然今有人。若以先生言于朝曰。抱道养德之日久。而潜神积累之功深。静而阅天下之义理者多。亦如王岩叟之论伊川。则先生能无让乎。然后退修之德。方为进行之本。而允合乎太极之体立而用行矣。不然。吾不过以漆雕开之见。献与先生。先生可复辞乎。其于伊川之学。何如也。伊川之学主于静。即一太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63H 页
极。吾敢为先生勉。 崇祯后再辛亥季春日。甥侄姜奎焕拜手记。
鼎养斋记
易鼎之象。有自养而养人之义。以体言则巽而养聪明。自养也。以用言则亨以养圣贤。养人也。而大象之正位凝命。兼自养养人而言者也。夫乾坤一鼎也。一鼎之大。能养万物之众。而是鼎也在人为心。人之能参天地赞化育者惟心尔。天地之帅吾其性。天地之塞吾其体。而心其主宰也。故涵养德性。善养浩气。是鼎也。所以自养也。尊道重德。养以诚礼。是鼎也。所以养贤也。抑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则人无不养也。德及禽兽。化被草木。则物无不养也。此心之为鼎。亦一乾坤也。鼎养之义。大矣哉。余友闵士长。早抱范文正之志。自辛壬以来。乃隐于义原山中。得鼎养一区。筑室于画岩之上。扁其斋曰鼎养。日逍遥其中。既三年而释褐。时今 上乙巳也。自是士长不在朝廷。则在骊江之上。然其心未尝不往来于鼎养洞中矣。然鼎养之义。无处不可。吾知士长之鼎养斋。无往而不在耳。是斋也。抑自在乎士长方寸之中耳。但吾未敢知士长之自养。所以养性养气养聪明者何如。而其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63L 页
所养人。亦已得圣贤乎否耶。不然。不惟失养而馁。抑恐有覆餗之灾耳。士长勉乎哉。士长之鼎养斋。与余之贲需斋。一洞门耳。特一水上下耳。余于贲之象。得自养之义。于需之象。得养人之义。士长之鼎养。其亦有贲需之象乎。然则自养养人之义。其非吾与子之所当共勉者耶。是为记。 崇祯再辛亥夬之下浣。贲需姜奎焕长文记。
强斋记
夫君子之强有三层。而南北之强不与焉。夫子答子路之问。言中和之强。是强也圣人之强也。易言自强不息。是强也君子之强也。思传言勉强而行。是强也学者之强也。然勉强不已。至于自强。自强不息。至于中和之强。则三层之强。亦一贯而已。余友金君敬夫自号强斋。要余言。余曰。何志乎。敬夫曰。不佞早有志于为己之学。而志惰而不立。志之不强也。气馁而不养。气之不强也。知之不强而穷格之术不精。行之不强而存省之工不严。此余之志乎强。即思传之勉强耳。何敢骤语夫法天行之健。而尽中和之德哉。然亦非敢自画也。抑登高自卑。行远自迩之意耳。子盍为我一言以教之。余起而曰。有是哉。子之强也。志者气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64H 页
之帅而心为之君。气者体之充。而心为之宰。其心强而志气之不强者。未有也。知所以明吾心之体用。而心为之鉴。行所以尊吾心之德性。而心为之准。其心强而知行之不强者。亦未有也。今子之心。常惕然猛省。乃曰。志气有不强欤。知行有不强欤。于是日勉勉于立志养气之方。致知力行之功。而求进夫天行之健中和之德。则是张子所谓己心为严师。而其强也可谓有壁立千仞底气像矣。易所谓自强者。实本于此。而由是而至于中和之强。亦一涂辙耳。复何患志气之不刚。知行之不果也哉。然强善强恶。强有善恶之消长。理强气强。强有理气之胜负。今子之强。本于善而已。主于理而已。不然。其所谓志气之强。不过气血之勇。而所谓知行之强。亦不过索隐行怪者类耳。又何择于南北之强乎。抑强者实圣学成始成终之要。而子之表德一敬字。即其节度也。不主于敬。何强之有。敬夫乎。敬之哉勉之哉。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跋
  
平泽校宫稽古要览跋
李丈老泉氏。裒集校宫。古今事迹。名曰稽古要览。示余要余跋。余曰。何志乎。李公曰。校之设久矣。世远人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64L 页
亡。往事莫徵。余用是惧。编是书。将以晓群蒙焉。余曰。韪哉。公之志也。夫学校为教人设也。是亦教人之事。公尝考前人楣板。复船税之规于屡数十年之后。是我公稽古之力也。噫。一楣板尚能晓我公。是书之编。其晓后人何如哉。然学校教人之术。此特末也。有本焉。明圣人之道以晓人是也。入孔子之堂。不知孔子之道可乎。孔子之道。昭揭于经。如日星于天。讲乎经明乎道。以训迪乎缝掖。其非教人之本乎。夫然后方可谓善晓群蒙。不然我公之晓群蒙。其将止于稽古之末务也耶。然公于白鹿洞规一条。勤勤尤致意焉。盖已志于道矣。而其引而不发。其意亦可悲矣。道之不明于世久矣。难与俗人言也。嗟夫。公之不发。吾又何说焉。李公谓是言足以跋。余于是乎书。
权士彝(秉性)家藏东坡墨竹跋
朱子跋东坡石竹。以不拔后凋称之。盖言其确乎不拔之操石似之。凛乎后凋之节竹如之也。又曰。百世之下观此画。可想见也。噫。吾生也海外。何以见坡翁真手迹乎。今幸而从权君士彝。得见一帖墨迹。其不拔之操。后凋之节。又森然在笔端也。盖书画。皆心画也。吾不见坡翁真像。今于此可想见其人也。陈光泽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65H 页
之宝藏其画。权士彝之宝藏其书。其心爱慕。又何旷世而相符也。其人又可见也夫。 崇祯甲申后八十三年丙午季春日。晋山姜奎焕谨跋。
黄山谷墨迹跋
余既跋东坡墨迹矣。士彝又要余山谷帖跋。余惟朱子跋山谷草书。只叙其直书荆公帖一事。而终曰其书法世之有鉴赏者。自能言之。余非有鉴赏者。余何敢言。且其直书一事。真得夫春秋笔法。故其书法之森然如银钩铁索者。只是一直字心画。然则朱子之跋真画。出山谷书法矣。余又何言。然以余之所不敢言者。参乎朱子之所已言者看。可得其人矣。可得其书法矣。
赵使君宗甫(荣祏)丹丘诗轴跋
痴轩赵使君宗甫氏。与寒田安丈汝益氏,展庵李君德甫氏舟游丹丘。要余与同。而余病不能从。岂余无仙分耶。宗甫氏既归。而送示余一轴诗曰。子其评之。余读之。爽然若乘云御风。翱翔于十洲三山之间也。盖观其诗。玉笋之特秀。龟潭之雄浑。擎天壁之弥高弥坚。藏舟岩之或隐或显。与夫紫云之三岩。蓬莱之三岛。举森森然罗列吾目中。诗至于斯几矣。余不图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65L 页
为诗之至于斯也。斯其诗与山水相遇。而精气互注。动乎天机。有莫之然而然者耶。抑山水有待乎诗耶。诗有待乎山水耶。然三子之气像意趣。有不同者。寒田之诗曰。绝顶惟许羽仙升。公将有意于仙耶。展庵之诗曰。宿云留不去。无意出人间。公其无意于世耶。若砥柱庙廊之句。阊阖晨朝之语。使君独不果于忘也。殆将有为于时耶。抑吾于江月。独精神之咏。得三子之心法矣。三子其将谓我知不知何如也。三复讽咏。不觉窅然自失。遂题其后。盖志感也。黄鸡八月日。姜奎焕长文谨跋。
金陵乡饮酒礼仪跋
金陵沈信夫早游江门。学有渊源。慨然有挽回三代之志曰。欲行古道。先复古礼。盍自吾乡始。遂谋诸父老。告诸太守。行乡饮酒礼于牛渚书院。时丁未九月日也。信夫有诗曰。揖让可知王道易。盖言志也。盖是举也。非徒为观感人也。其意欲造端乎王道也。噫。古礼之不复久矣。藐然一后生。乃曰。古礼可复。父老曰可。太守曰可。行之不疑。因今之俗。行古之道。岂不若反手易乎。夫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此信夫之志也。然横渠之礼。只行于关中。矍圃之仪。未布于天
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66H 页
下。则信夫能行其志乎。抑古道之行。有易而难者耶。辛亥仲春日。晋山姜奎焕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