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x 页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书]
[书]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21H.gif)
入山后阻音。郁虑不可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吾以理之流行者看。而君言兼气说不得。𥐫之剔发出来。不杂气而言云者。君虽不专许。而不杂乎气则君断许之。朱子曰道须是合理与气看。恐非有别意费注释者。君之说无乃误耶。节茶之废。在矼家则吾尽有欲废之意。而亦不敢自信。故朔已许之矣。至于硾则尤不敢自信。而君意则断不可废矣。虽欲以叔家前例硾既始行之矣。始行而旋废。亦非可轻焉者。而只缘吾有言于方节享之日。遂遽至于废极未安。君其更加审量而善处也。返庐无期。只自崩陨。磐之情理。尤不可言。奈何奈何。十八伯。
与仲
付松亭书僧便书并慰。一阴一阳之谓道。既以朱子合理与气看为是。而又以𥐫不杂乎气言为是。则吾有未解。所谓不可杂气而言理者诚是矣。欲外气而言道则亦恐不成道。道固理也。而谓之一阴一阳之谓道则可。谓之一阴一阳之谓理则不可。合有分别如何。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21L.gif)
再昨僧便书为慰。而但胸烦之症复发。质夫书云君书云实无支吾之势。可想其澌脱愈甚而宿症又乘。虑不可言。君前书言胃气日下而无如之何。胃气日下则思所以补之。安得谓无如之何。君每言还上罔措。何暇食补乎。在君时义。亦当以缓急轻重酌量处之。不可专以还上为忧而不恤己之危也。况至亲之心乎。还上说可见君气则不能自保。其不当肉而乃及于势耳。病情家力。缓急轻重。实难以口舌争。而试使君当至亲之当肉也而家力如今日而止乎。君能断然以为家力之不暇而不之肉。试使吾欲如此则君能以为酌量得中而不为之计乎。此事只合如此求之定矣。吾顷日泄泻感冒之后。食减气惫。三四日来稍胜。右脚痛又因再昨夜单衾而复剧闷苦。一阴一阳之谓道。君亦谓之合理与气言则便无可言。但君犹主𥐫不杂乎气之说。而谓之不可杂气而言理。谁肯欲杂气而言理者哉。且无论吾之欲杂气言理与否。𥐫所谓不杂乎气云者。果是有见于合理与气看之道而云耶否耶。君之必主此说者。果谓𥐫此说之有见于合理与气之道而发明稳当耶。吾所欲闻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22H.gif)
与仲
君前后书。皆令儿辈一读而听之。便临便走复。日前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22L.gif)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23H.gif)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23L.gif)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以一阴一阳之谓道明之。所谓合而言者也。太极者本然之妙。动静者所乘之机。以形而上形而下之道器明之。所谓分而言者也。既以太极之有动静为道。则何可舍动静而言道。既以天命之流行为道。则何可舍流行而言道邪。若道是不杂乎动静流行而言。则只曰太极。只曰天可也。何烦更着道字。若下款既以太极动静对说。而以本然之妙明太极则别动静矣。以所乘之机名动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24H.gif)
与朴耳新
省式。恋际书枉哀慰。但有患况还虑。读书最妨眼疾。而读书之士未免之。爱而辟焉。必须废业全护。速臻差可也。辱询能于不当疑处致疑。初学之士。正好如此。精粗不遗。疑则必问。似无昔贤拣难底病。此意尤好。自量自力。有难谛看。不察于问而妄对不可。当俟家弟还。使之条复耳。
答甥郑埰问疑礼
一。或曰承重齐衰丧人。虽有斩衰。而平居出入。当服齐衰。有所重者存云云。
一。虽当服齐衰。侄则斩衰先尽。服斩之日无多。何以为之。
一。承重丧人之妻。姑在从服与否。退溪沙溪之说各异。当从何说。
一。先亲几筵。限祖母葬前当用素馔。似是无义。未知如何。
一。先亲几筵朔望殷奠。限祖母葬前当废之否。
一。斩衰大祥改服时。承重丧人亦依两弟而改服否。或曰以齐衰深衣改服。未知如何。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24L.gif)
所询疑礼。急遽难对。而有关于今日承用者。不可全然无复。以孤悬企。仓卒硬说。尤不足采。须以更问于知礼者。
第一条。怀相言当服斩衰。美村言当服齐衰。所以为说者。皆有可疑。而所服似当以当服承重服者为宜。
第二条。义既当服承重服。则不可以服斩日多少拘也。
第三条。退溪说有依据。不但揆之以理然耳。
第四条。限葬前设素无义之说。得之矣。而揆以未忍变之义。亦难遽肉。未知如何。吾家凡三䄵内上食。遇先忌则设素。亲丧在殡。似不但为讳日比而已邪。亡弟曾于先人丧。于其妻几筵设素。易月而止。先人丧在至月。成服在腊月。至明年正朝而肉。其得失亦不敢知。大抵素祭不见于经传。无可据而折衷者。故如我无识者。尤难硬说。盖古人事死之际。既不忍致死。又不能致生。生死之礼。随宜并行。古人之义然也。而今人像生之礼。未免太拘而太过。如素祭或过也。则亦像生之失也。而折衷极难。更问知礼者而处之。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25H.gif)
第六条。斩衰大祥。以齐衰深衣受服似宜。
第七条。禫祭似乎无禫矣。无禫则设位哭除似宜。
寄矼,𥐫,铨。
仲病何如。朴谷墓祀。备物而略仪。似不称。一疑也。前例废祭。而吾家既异宗。则设令以礼出于先人而便用吾家之礼。亦须与古阜,长湍相议而齐举。废则同废行则同行。今但自行于一墓二疑也。同宫之丧。婢妾不祭。既在礼经。吾家曾已按行。且家礼既言勿犯一切匈秽。而俗例凡犯染者不敢与祭。仲虽言丧祭无忌。而吾则自大小祥已疑之。况墓祭乎。三疑也。吾不但葬急。宋方催归。看山之行。断不可已。待得病报若不加重。则今日决发。汝辈与磐商议。若可祭则随力措办为宜。千万恪谨为可。矼之亲山。宋言可堪。又言要非拙手可占。而但云永窆则不可。归后与磐语则尤轻之云耳。(朴谷嘉林地懒隐先生墓。长湍夫人墓。第四子公居古阜。长子公以下墓。长公子孙居。每从居近者行墓祀。故一相议。拙隐先生出后故云异宗。懒隐女婿金公为宰。备遣祭需故云备物。前例子孙丧未葬则废祭。而时古阜有未葬者。芐亭夫人丧同宫亦未葬。故辞意如此。)
寄硾,铨,砋。
今日𥐫来。祭奠当谁为之。礼曰妇人何以不杖。不能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25L.gif)
答申汝成
德胄罪逆不死。又哭此弟。天乎天乎。胡宁忍此。来示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26H.gif)
寄铨
矼归后至今阻信。悲念无已。汝辈生理。念之伤痛。即今政在何境。以汝之为人及矼所传考之。则汝辈朝夕之供。毕竟将有死亡之患。极可伤痛。此则有关于贫富有无。不可专责之汝。而十七鸡鸣时始哭。继以朝哭。已非人之所堪。而况前日夕一器饭六人共之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26L.gif)
答铨
昨见汝兄。悲喜交切。文庄所供。应胜于此。而瘦败益甚。可虑。昨书见慰。而新逢汝兄。不暇作答。即又见书逾慰。汝之失对。昨告汝兄者。吾不省其何如。而今书引咎太过。在汝亦自不妨。而吾之责汝。何至严切至此。盖父兄之教。不能逊受诚失矣。而其过也浅而改之易。不自知其有毁灭之忧。而径情直行。不听人言诚失矣。而其蔽也为迫于至情而不自知。其蔽也其过也可戚而不可深斥。独吾所忧。汝知人之有过言与过听。而不知己之有过行。此人气质之大病。而其弊必至于私意横流。是己非人而不自觉也。更虑之。租三斗。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杂著
杂识
明洞厅事名易安堂。文简公所命。公尝命东州徵上梁文于车五山。馈以壶酒。五山饮讫。忽起入。有顷见五山家厅事有围屏。屏中见髻出没有鼓髀声。即五山在屏踊跃鼓髀也。俄而文成。出授东州书之。已不复窜改。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27H.gif)
吾家奴有义立者有文笔才。文简公爱之。免直而赎。义立乃赴举。文简公以违法赴举。加刑讯而还贱。国法公私免贱者。不许通故也。义立能书晋蜀韩诸法。尝随诸上典入场。请曰以晋乎以蜀乎。混泉二子佐郎公尝以圈更登进士第。义立来贺。请见试卷。读讫指更曰此何等也。曰更也。义立曰小人尝见我大监兄弟试卷。有上之等。或二等而已。乃复有更者等邪。懒隐公入山读韩文七十首五百遍而归。义立来问曰主读韩文五百。其以何文为最好耶。懒隐公曰吾不能知。但古人有以承厅壁记为最者。义立曰主读韩文不深矣。小人尝读千遍。原道最好。
杂识
白沙己丑记事。南人多言下一半是窜改者。今读之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27L.gif)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28H.gif)
记行
丙辰五月十三日。辞家过粉垈。昏达大桥。闵叔日前之忠原。留诗待我。十四宿金谷。十五宿某村。十六昏抵堤。十七权哀丈圣三,孟万三从兄弟,柳君圣来见。十八晓行仲父常事。德胄自主之。祝曰大功侄某。敢昭告于大功叔(一作仲)父。日月不居。奄及小祥。为摄祀孙䃕(一作礐)。荐此常事云云。十九行从兄忌祀。单献去祝侑食。廿日得茂弘抵松窝书。作书茂弘。廿一值金仲绥松窝。仲绥新与朴庶尹亮汉,永春倅亮汉从弟某游宁越。说朴氏兄弟文章言论有可观。永春即李仲渊先生之姨从。为仲绥言仲渊兄非小邦之人。方尹淳修 肃宗实录也。吾告曰若李仲渊宜详焉。其弟徵叔亦不可没也。岂有听理。尝为仲渊作祭文。得一句云古人难行于今世。大材不容于小邦。不果成篇云。晦茅山再从叔来。六月朔行殷奠。午后陪茅山叔摘莼义湖。初二操文哭亡侄归。
书尹君悦翠羽帖
翠羽帖者。尹君悦之画也。翡翠自爱其羽。犹君悦之自爱其画也而名。虽然翠之爱。岂独君悦也哉。是羽之美。君之所自有。若剪若擢。其犹有氄毛之生焉。若人则不于君而取之则莫得也。吾恐是帖之为他人有也。虽然翠之美以彩。若吾之性。素而不解悦是者。犹无用也。若翠者遇则为侈丽之饰固大矣。不遇则为一微禽而止耳。兽有麟者。其美也以德不以形。麟之德翠付。其亦何伤乎哉。戊午菊月。芐亭李直心书。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28L.gif)
余次西山斋室。有居士责其妇采菜。妇辞以无。与之难。旁有人诵谚曰夫见菜多。妇见柴多。旨哉谚乎。
祭权公敬甫文
维岁次壬戌三月庚申朔十二日辛未。完山李德胄敬荐菲薄之奠于高岩权公之灵而哭之曰。呜呼。吾两家交已二世三世。五六十年有馀矣。交际之难。得之既难而保之尤难。自保之既难而使人保之尤难。自其人之世。犹或难之。况乎父传诸子。孙承诸祖。两保之不失。愈久而不替者耶。吾两家之于林也。我惟有公。公亦惟我。凡我两家。日用事为。疾病之忧。死丧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29H.gif)
杂识
礐临没。其见识文章又自别。人知是病气所使。却不然。渠平日所藏于中者已然。及病失拘捡得肆耳。礐性本轻脱。少持守之功。而平日能自守。无得以称识也。
𥐗所谓切问近思之学者与。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𥐗有焉。
程子曰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吾于𥐗益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29L.gif)
世能临事喜言宗。宗之言。犹头脑也。敬辑主探讨商量。援比折衷。
世能见得明。只就事上钩得第一义。便无许多事。思季知要。要近于宗而较通。妙不及能。
思季不曾用功多。只是明睿。
景实行之而不能言。君子也欤。
杂识
或曰今之子弟多外入。如酒色财利博奕之惑。只是轻科举之弊。若尽见得科举不可已。不得不措。以表三上策文三下为准的。前后驱策。容身不得。日不暇给。何变之敢图。闻是说者。莫不倾心叹赞。程子曰敬义夹持。直上达天德。其言正相类。
三契宪
仰役人二斗。并公出而一斗属之私。篱下人二斗。公出一斗。私出一斗。逃奴婢人一斗。各其一族出。
公出谓之公谷。私出谓之私谷。逃奴婢各其一族出谓之别谷。公私谷息而买田畓。以救上下疾病死丧饥馑之灾。别谷息而取其馀剩。以济奴婢力役之苦。别谷竭则取于公私谷以足之。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30H.gif)
仰役有逃者。仍旧案以俟其归复。三年不复则移授新役。及他旧逃还役者移授之后。本名逃者还役则取别谷中二名以与之。
篱下有逃者。仍旧案以俟归复。三年不复则一半移授新附者。一半留俟后附者。无可移者则取别谷中一名以与之。
仰役而免者。同新附论。
春秋具酒馔讲信。(掌任别馈。)
契内勿许用。凶荒则许。
利。契外从公论。契内用则取半利。
死者。就见在数。算得人几斗。其所当得者。悉与之。
成造者给三斗。契物多则稍增之。
婚姻者给五斗。契物多则稍增之。
火灾量宜。
病及一切事故。并量宜。
代家大人祭权敬甫迁葬文
云云。昔敬甫葬。会我远出。今敬甫迁。适我有疾。君再永归。我不一送。平生之义。岂胜惭恸。敬甫不见。居然二期。遥闻柩出。彷佛来归。瞻望不及。伫立以伤。呜呼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30L.gif)
杂识
理明辞达。谓之能言。言者将以喻人也。使人而不晓。何以文为。
理明必须穷理。辞达不能。理不明也。理明则沛然矣。程子曰修辞立其诚。是实修业处。(缺几字)所谓修辞。脩辞而后著于文者得耳。
明之而不明。皆由于理不足。理之不足。何事于明。强明之为有蔽耳。
书小学谚解。与子妇丁氏及室女爱。
古心斋朴先生病世妇女喜读所谓谚古谈者。令其女为德胄妻者书小学谚解。手自校正。令诵读。可谓养以正者也。我东妇人不解文字。俗又忌读书。于是虽贤妇女率患无识。或欲资所谓古谈者。以养其知识。其邪淫者固不足道。就其善者。亦司马相如词赋之讽一耳。此岂女子端人所宜读哉。小学与古谈。记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31H.gif)
杂识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行之而不及焉之谓也。不行而徒言之出者。耻将如何。
言将以喻诸人也。只为理不明行不逮。故喻之而不喻也。修之在我。无与于人也。
与人言也。不揆诸理而揆诸胜。自视何贱也。终亦必屈而已。何益矣。
一言而可以为天下法者。必反身而得者乎。行远而可以无弊者。必稽古者乎。
逐文而不求理。求以自悦也则丧志。愚人而已。求悦于人则失身。贱人而已。凡非不得已而言者。皆是也。
书剪板
用正不正。
记前后丧时疑礼
丙寅至月。外王母之丧成服前。素祭于先妣几筵。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31L.gif)
仲嫂权氏之葬也。以亥时下棺。正柩赠等事俟日明而为之。以未卒掩而立主也。视未葬设朝奠。
戊辰成服前。邑寓嫂之几筵停朝夕上食。成服后始行而以素馔。徙月而肉。余曰不素则已。素则限葬。子顺曰殡而徙月而变。亦时也。且平日能素而性执者有不忍遽肉。此人生时不能久素。父母之丧。葬前肉者多矣。何害乎。(此以下八条。拙隐先生丧时。)
二月望葬。十六日生祖妣忌也而上食设肉。
恐未必得。
三月十九日。曾祖妣忌祀也。德胄以匈服不敢将事。磐当主祭。子顺令称孝曾孙某使子磐。余闻之戚也曰称孝果得乎。子顺曰祔祭已称孝矣。曷为不可。或云先王考之丧曾祖考妣之忌也。去祝单献而疑不得实。遍询家众之逮见古事者。莫有能质言之者。子顺曰去祝单献。礼无明文。惟栗谷曰云云。不足为据。余曰去祝单献之礼。无之则已。有则今日于先妣忌不用乎则当于何用。不但如曾祖妣忌而已。子顺曰一庙之祭。其可殊乎。余曰非谓有殊。亦非谓于先妣则必然也。苟有省文略物而祭者。如今日先妣之祭。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32H.gif)
去祝单献。似得之矣。而前事无徵。且未及询于知礼者。窃伏私次。嘿荐诚敬。觉其顷之太速为省略也。殊令人怵惕靡宁。称孝之说。子顺之言直𢧵。但既祔主返于寝。复以事生之礼事之。古人之礼。情文错行。各有攸宜。有既死而致生之者。有既生之而又不得不致死之者。一彼一此。不相妨碍。忌节之祀小礼也。疑若不必以既孝于祔。而遂遽称之也。如何。
曾祖妣忌祭。既单献去祝。馀祭宜如之。硾将行公山墓祭。问杀礼否。余曰当杀。硾曰新墓既不杀。硾之私s墓。以三年之内不杀。独王母墓杀何如。余曰三年之内勿杀。是仲氏所谓丧祭无杀之说耶。丧祭无杀。似谓虞卒哭大小祥。如墓祭常祭行于三年之内者。非所谓丧祭者。且同岗而祭。宁有丰于卑而略于尊者乎。新墓及土神三献。先妣及嫂墓单献似宜。(拙隐先生墓杞园夫人墓同冈。拙隐夫人墓比麓。)
三月二十七日乙亥。将行墓祭。议阙糆饼四果五汤小各减二。欲备则不能。适其势然耳。势去而能则如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32L.gif)
致奠者。以其奠物设祖奠虞卒哭者有之。是皆主人主之有祝矣。其势不得不私窃致诚于物。致哀于哭。而祭则主人主之。以奠物设朔望奠者。葬前朔望奠献。主人不主。又无祝。不妨致奠者为之主也。今实如此。但凡致奠者。必于香案前特拜。以朔望设者。既奠献。𨓆在五服之位。夫葬前奠献无常主。而彼奠者既奠而𨓆在位。何辨于孰奠之哉。其在人情。亦有缺然者焉。余尝疑之。而自丙寅以来。凡奠未有特拜之者。今𥐫之奠也以朔。余曰近观诸妇女之奠于朝夕者。皆其人主之。朔望与朝夕奠。何莫非主人之奠。奠于朝夕者得自奠献而特拜。则奠于朔者亦如之。恐无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3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33H.gif)
改葬后一祭。先儒令行于幕次。而先考迁葬。新旧墓跬步之间也。寅时破墓。辰时下棺。既出柩。即停于圹上。良久而下。何须别设幕次。奉柩设位乎。既封设祭于墓。
季父以四月廿七弃世于扶。廿八朝讣至。家中疑上食。吾欲废一日。庶叔父欲勿废。𥐫欲依三不食之礼。废三时。举哀毕。时既晚。疑未决益晚。朝上食盖不期废而废。吾奔而至邑寓报家。自夕上食行之。窃意讣始至。不但在神道为可阙也。阖家方号痛。何暇于具上食行奠拜乎。废之固宜。但生人虽不食。自斩齐以下。尚有劝以糜粥之礼。于事神乎则糜粥无闻也。生人既不能全然不食。则于几筵乎。亦何忍全然无飨乎。自夕而举似得。
季父之丧袭后。宾客来拜者拜之。不拜者不拜之。
朔日以在成服前也。几筵废殷奠。丧未返也。故先庙行茶礼。(为异宗故。)
先庙行祭。亦似非宜。
季父棺柩始欲奉安于别室。棺缝渗流。多不忍言状。欲依古成殡之礼。殡于檐下。而檐下皆粪壤秽土。既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3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33L.gif)
恐是非礼之礼。
吾家忌山殡。棺与魂帛。铭旌奠物。不欲相离也。记曰小敛辟奠。不出室。为未忍神远之也。朝祖之礼。取铭置于重。又曰重先奠从柩从。亦为不相离。礼意然也。仲父之丧始山殡。而在家后不甚远。犹存此意也。然仲父终于村舍。即其家设几筵。即其后殡焉。无忌也。今季父设几筵于家。其后先庙。即其后不可也。遂稍东而避先庙。几筵亦设于东之室室之东。无令隔远。以稍存礼意。而比之仲父时事则为稍远。极为未安。但朱先生殡其长子于寒泉庵。寒泉非家。亦或有离之者耶。当更详之。尝见庶祖母丧。以六器承棺缝流汁。日再易。屡月不止。若此者非殡于土则不可。而欲依古人阶上之殡。使其汁在秽土之中而践踏之。戚矣。古人埋主于两阶之间。已有此义矣。须求净土。又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3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34H.gif)
殡南首而季父之殡北首。余意殡之礼。于家而今原。掘肂见衽而今深涂之。而今埋涂土帷之。而今坟而莎矣。虽不去殡之名而疑于葬矣。葬者藏也。盖已藏矣。藏于地中。疑于北首。且山有本末上下。若以殡之名而南首则似逆矣。于是断以北首。但葬北首者。致死之也。葬之前南首。不忍也。今犹曰殡而遽北。追思之。深用怵惕。大抵殡不依古礼。原头不是。有此难处。然凡殡于原者。亦不得已。深而坟而莎。以防意外之患耳。
原头不是。有此难处云者诚然。
礼同宫之丧。虽臣妾不祭。季父平日既同宫。而今又返柩至家。先庙宜废祭。而棺柩不在家则同宫废祭之义。亦必有轻重之殊。返柩之再明端阳设节荐。山殡之役讫于初四。两日之间。吉凶相袭。以情与事。实有不遑。故祭物从略示变。未知得否。
节荐本非盛礼。恐别无从略之义。
从弟文胄将为季父后者既承讣。以父子之礼奔而至。既哭于殡。哭于魂帛。吾使之又哭于先考几筵。庶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3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34L.gif)
丧主既立。季父上食。宜别拜之。而儿辈一人以缌麻将事。屏张遂隔庐分为二。未知如何。
丧主虽未立宜分。自祭与使儿辈。皆当各服其位之服。
外祖妣之丧。先妣几筵不废上食。先考之丧。仲嫂几筵废上食限成服。季父之丧。先考几筵家中疑上食。细推之似皆有理。而不免有抵捂。当更详之。
上食或废或不废。或素或不素。谓子顺有说。今知是无主张没称量。可恨。
书芐圃遗稿
生乎今之世。能古之言难矣。虽然能古之言而不通乎今之情。焉用乎哉。有志乎古者宜知之。
无愧古作者。但须使古人读之。方见其好。今人滋不悦。其文卜其愈好。
古道之难容于今也久矣。而不容于今徵于后。愈久而愈徵者亦多矣。智合而通。人合而灵。古人所以欲待百世之公议者此也。虽然亦知者知而不知者不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35H.gif)
杂识
凡言不得已而言也。得已而不已。非至言也。圣人之道。历孔孟程朱而其言大备。患人不学。苟学之。人皆可以知而行也。勉之而已。何必多言。
书帖后识
目昏艰书。信手师心。行乎其平日之为而已。停笔则眩。又必疾为之。平日行乎苟贱者多而少雅法。疾为之则易。易则出于其所习。理势然也。近儿辈求书甚勤。强应之如此而笔又乖甚。知其所病而审察之则益矣。
写赠梅南
深父诗曰市廛差可隐。未暇泛沧洲。此一句已可见因循犹豫底意思。 吾辈于货色两关打不透。便是无话可说。 古之君子所以汲汲于学者。不为其终有异于物而动。故亦不为其终无异于物而肆也。不为其有名而劝。故亦不为其无名而沮也。不为其有利而为。故亦不为其无利而止也。是其设心。盖傥然一无有所为者。独以天理当然。而吾不得不然耳。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35L.gif)
梅南洪公裒录诸先生书札而并载此先生所写赠者。今依之。遂从其例。又载下二简。盖此非先生之言。而其所以书此言之意。有不可没故也云。从子𥐫识。
书与一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君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有所为而为者利也。无所为而为者义也。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不为。 岁甲寅二月二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36H.gif)
书与𥐫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朱溪沈公墓文草
呜呼。父子君臣昆弟夫妇朋友之伦五者。天下之所同有也。仁义礼智信五者之性。天下之所同得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四者。天下之所同由也。尧舜孔孟程朱之教。天下之所同服也。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兄爱弟恭。夫信妻贞。朋友之信。天下之所同是也。原于天根于性一于教行乎位。以同出于所是。宜乎无不同也。
𨓆之曰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一人而已。若伯夷者。𥨪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伯夷者天下之至独也。虽然有叔齐同之。太公曰义人也。是太公知之也。夫太公者。天下之大老也。上为王者师。下为天下父。能制天下之义。立天下之名。以为天下教。太公知之。是贤于天下人知之也。不可谓之独也。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36L.gif)
故其同也无不同。而亦异也无不异。其同也以义。异也以利。义有定分。利无定形。饥者欲食。渴者欲饮。寒者欲火。热者欲水。苟以利而已矣则安往而不异哉。偏论之生久矣。甚如东西之相反而方圆之不相入。方者未必无圆而圆者不与也。圆者未必无方而方者不与也。守之既久而方圆至于易名。方圆有本体。能易体。
盖是非不足以定是非。于是有义利之说。义利不足以断义利。于是有有为无为之说。然世之巧者。又与其有为无为之名而易之。世之君子又不得已曰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欲以上稽天。下稽地。傍證鬼神。远期百代。闷甚之辞也。然余窃听于今世之谭者。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夫人而能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37H.gif)
天下之大患。不知者非患也。知而不为患也。天下之大恶。为恶非恶也。为恶而巧立名。立名而制义。惑众而诬民。智者制义。愚者信焉。上者立名。下者靡焉。天下之事。益不可为者。是恶也。
是非非自外至也。根于天而原于性。故有所同然之是。有所同然之非。是之谓国是国非。夫所谓国是国非者。岂谓其能众也哉。传曰至愚而神。百姓不可欺。而况于万世乎。而况于天地鬼神乎。
理也者天也。吾于是又不得已而命之曰天是天非。天之于国。亦有间矣。且所谓国是者。岂惟能众也。是非非自外至。盖原于天而根于性。于是有所同然之是。有所同然之非。虽然非明者不可知。非勇者不可从。吾于是断士毅以明与勇。
识[李𥐫]
先生祭义湖文曰。敢忘述世德门烈。与二三君子之志。垂之来后。祭朴公沈公亦云。盖数君子。志同道合。其相知之义相与之际。古今殆鲜焉。而皆遁世幽贞。人无知者。非先生不可以述其文。而竟皆不能。诚大恨也。今得此九条于遗藏。盖先生将述沈公墓文。先从其议论杂草之者也。虽段段草藁。
芐亭先生文集拾遗卷之三 第 1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35A/ITKC_MO_1035A_B075_137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