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x 页
兼山集卷之十六
劄疑
劄疑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83H 页

自本而干。自干而支。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以至于无穷尽也。
分合进退。纵横逆顺。详见下揲蓍法。
法象。是三才万物自然之象。
或以为出于圣人心思智虑之所得为也一节。前承师门之教。以为专文义涉象数之外。又有此一种病痛之意矣。更思之。文势似迫促。盖上言卦蓍之皆出自然。而以是岂圣人心思智虑之所得为也哉。统而言之。盖为后世说易者之张本也。故下文分说说易者有专文义涉象数两种之病。而此两种病痛。正是以为出于圣人心思智虑之所得为也者。故更以此一句结之。非专文义涉象数之外。又有此一种病痛也。但如是看。则或字似甚突兀无意味。而朱先生文字。例多如此处。此或字义例。正与大学章句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之或字相似。虽在于牵合傅会之下。而其意则已统专文义涉象数两种病痛也。且下篇论世儒之失。而亦以圣人作易。盖极其心思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83L 页

本图书第一
相为表里。当从潜室之说。
关子明说云云。河图则只言六七八九。而洛书则并言一二三四者何也。盖河图则生成之数同居其位。举成数而生数之各从其类者。自可见矣。故省文也。洛书奇数居正。偶数在侧。而纵横以见。故非历举其数。则不可知故也。
两其五行。如一六为水。而一是阳六是阴。二七为火。而二是阴七是阳。三八为木。而三是阳八是阴。四九为金。而四是阴九是阳。五十为土。而五是阳十是阴也。
诸儒之说也天一地二一节。虽是明河图之数者。而犹不说出河图字。故曰夫子之意云。而以诸儒之说者證之。
小注勉斋以太极图解所分为可疑。而退溪先生于传疑书中。既取其说。则固不容有异议。而窃详濂溪,晦翁两夫子之意。似亦别有所在。盖元来五行次第有两义。以生之序而言之。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84H 页

径一之径。即行不由径之径也。
参天者。于天圆之象。得其数三也。两地者。于地方之象。得其数二也。
然河图以生数为主节小注玉斋说。岂可唯以五数拘之哉。玉斋本意。盖以图书中央之五。实已包得五十五四十五之全数。则不可以其为五数之故。便谓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84L 页

无适而不遇其合。言无适而不遇七八九六之合也。朱子,玉斋以图配卦之异同。详见传疑。盖朱子则以一九为太阳。二八为少阴。三七为少阳。四六为太阴。玉斋则以四九为太阳。三八为少阴。二七为少阳。一六为太阴。同异肯綮。实在于此。然朱子则以横图所列四象位数而分卦。玉斋则以河图所列生成位数而分卦。固皆有据也。但传疑说离震艮坤同。而乾兑巽坎异者。似与玉斋。
原卦画第二
观法于地。此地字大槩说也。与地之宜。此地字方始就其条理上说。与相地之宜。其义同。
注大传又言。此又字承上篇而言。观上篇则易疑若专为河图作也。而今大传又言作易之由如此。则易非独以河图而作也。此又字必如是看。可无突兀之病。
两仪又为太极。而四象又为两仪。朱子于此必用活法如此者。盖以见加一倍法之义也。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85H 页

象数形器。只是一般。特异其文耳。
道为太极。心为太极。道以散在事物者言。心就人身上总会者说。盖太极者。只是象理之总名。而天下之事。皆出于道。万物之理。皆本于心。故道与心。同谓之太极也。
是生两仪小注玉斋以图书卦画释象数。此说未精。才有个天地万物。便有此象数。盖天地万物。自然之形象法数也。至于图书。则不过是伏羲大禹时所出之物也。天地万物所固有之象数。何尝自图书始也。故若曰象数因河图而益著云则可也。而谓象数便是图书则未可也。
朱子于太极图曰。此两仪便是天地相似。与画卦两仪自不同。今以太极图两仪。释此两仪。未知如何。
两仪生四象小注玉斋说太极图与此不尽合。以河图生成之数言之。则一六为老阴为水。二七为少阳为火。三八为少阴为木。四九为老阳为金。而太极图则水为老阴。火为老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玉斋专以河图为主。故曰与此不尽合。而若以横图所列言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85L 页

四象生八卦小注玉斋所引朱子说云云。位次相挨傍及。坎离不交者。终未晓然。坎离不交。虽曰以自二画生四象时交。然若说生四象时交者。则兑震巽艮。无不皆然。何独坎离乎。少阴交少阳而生少阳上之阴画为坎。少阳交少阴而生少阳上之阳画为离。亦何不可。而必谓之不交耶。且两仪四象八卦。无非交而生者。则何独以兑震巽艮为交而生。而乾坤离坎为不交而生耶。凡此皆所未敢晓也。自两仪至八卦相交之说。不过阳仪交阴仪。生一奇一偶而为太阴少阳。阴仪交阳仪。生一奇一偶而为太阳少阴。太阳交太阴。生一奇一偶而为坤艮。太阴交太阳。生一奇一偶而为乾兑。少阴交少阳。生一奇一偶而为坎巽。少阳交少阴。生一奇一偶而为离震。如斯而已矣。董氏说。虽不无所据。而似少曲折。且阳或自生阳。阴或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86H 页

天地定位章小注潜室说交一转过。不过谓截横图中半。郤以震交乾。以乾交巽。乃一次变转成圆图云尔。要解乃曰横图。六十四卦积交之成也。一转过。犹言既成之后也。其说甚模糊。
周模所问卦气盈缩节候分排者。皆以先天图言。而朱子却以卦气盈缩。为文王八卦者何也。
太极既分节小注朱子答袁机仲书云云。阳下之半。指左边第一画三十二爻而言。阴上之半。指右边第一画三十二爻而言。左为下故曰阳下。右为上故曰阴上。下仿此。邵子以太阳为阳。少阴为阴。少阳为刚。太阴为柔。故阳交阴阴交阳。而生天四象。为乾兑离震。刚交柔柔交刚。而生地四象。为巽坎艮坤。盖以太阳与少阴交。少阳与太阴交也。朱子则直以太阳与太阴交。太阴与太阳交。生乾兑艮坤。少阳与少阴交。少阴与少阳交。生离震巽坎。此邵朱两说之所以不同也。
盖八卦相乘为六十四云者为一节。即结上八卦相错而万物生焉云云一节之意也。自三画以上三加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86L 页

是故乾以分之。此分字乃是分张之分。玉斋所谓分限者非是。
无极之前注朱子说云云。坤复之间乃无极。则是恰似以一物安在中间。而自坤至姤谓之无极以前。自复至乾谓之无极以后。然则所谓有象之后者。虽谓之无极之后亦得耶。自坤及姤是无极之前。则是右一边阴卦。皆为无极。左一边阳卦。尽为有象。然则此无极。特与有象相对说。而非真指无声无臭之理耶。且坤复之间为无极。则此无极便是太极图无极谓之。不曾契勘濂溪底者何也。
天地之所阖辟。思斋,玉斋两说不同。而当从玉斋说。阳在阴中阳逆行注朱子说。阴阳互居其方。则阳自上而下。阴自下而上云云。盖阴阳各居本方。则阳自复而始终于乾。阴自姤而始终于坤。所谓阳自下而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87H 页

此所谓逆顺。特以自少至多为顺。自多至少为逆。与上数往知来之逆顺。自不同。
帝出于震章注王者其尽于是矣。王者泛言所以为帝王之道。尽于此之意。而小注谓文王也。邵子本意。恐不如此。
又曰易者一阴一阳之谓也云云节。先天卦兑为再交。而今谓之始交。先天卦巽为一交。艮为再交。而今皆谓之不交者何也。
明蓍策第三
第一章小注朱子说云云。五奇五偶成五十五者。则自是河图之数。何以證之于大衍五十之数耶。
虚天一故用四十九者。本数家之说。朱子亦累举之。而本注既曰取其一不用。以象太极云。则此当为定说也。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87L 页

右三偶为老阴注蔡氏说。蓍之奇数老阳十二。老阴四。少阳二十。少阴二十八云者。言所以为老少阴阳之㨾子者其数如此也。
相与判合如符契注玉斋说之糊涂。传疑论之详矣。而愚意退溪说。亦未分晓。盖其一物之中云云以下。专言挂扐过揲之相与进退消长也。于此不必以阴阳二物搀论也。判合不过自老阳挂扐。进其过揲四策而为少阴挂扐。则在过揲为判。而在挂扐为合也。自少阴过揲。进其挂扐四策而为老阳过揲。则在挂扐又为判。而在过揲又为合。少阳老阴。莫不皆然。朱子本意。窃恐如此而已也。
考变占第四
前十卦主贞。后十卦主悔。按占法贞悔之说。不过分主客之义而随处立名。本无一定之说。故六爻皆不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88H 页

太极图说劄疑(丙午)
篇题朱子说按通书篇题云本号易通云。则通书即是易通。非二书也。而今曰尝作太极图通书易通数十篇。若以通书外。复有易通者然。可疑。○解剥图体。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88L 页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89H 页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89L 页

第一节无极而太极一句。朱子释之曰无形而有理。只此已是辞约义尽。大煞分明矣。但读者因此而遂以上下两极字。分形与理而二视之。殊不知两个极字。只是一㨾义也。原夫极之得名。盖本于北极屋极有形之物。夫子所谓太极者。盖亦借此有形之物而以语夫此理之总会也。周子恐人因极字得名。本于有形之物。而遂以太极同作有形者看。故曰无极而太极。曰无极。则便见此太极之极。非同有形之物。曰太极。则便见此极为万理之总会也。后之读者。苟知极之得名。本于有形之物。而夫子之太极。借有形而说无形。周子之无极。恐无形之涉有形。则可知此上下两极。只是一般。初无两义也。观勉斋所谓以实喻虚。以有喻无。所谓无形而至形。无方而大方云者。与夫饶氏所谓无枢纽根柢之形。而实为天下之大枢纽大根柢之云者。则其于两极字。庶无分别二视之病矣。○无极而太极。当释曰极이无되太极이니。○小注勉斋所引孟子生之谓性之说。极不衬贴。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0H 页

第二节太极阴阳五行。有则一齐具有。固不可分先后。而周子之必先言太极。次言阴阳。又次言五行。自有次第。而至于万物。则又是五行具后。方始生出者也。盖图说之言造化至五行处。是一关隔。自五行而上属乎造化。自五行而下属乎人物。只看图说。说到四时行焉。却复推本自五行处。倒说一番然后。方说真精妙合。而万物生生者。可知其言之也有序矣。然则此图之解。必到五行具后。方始说生物似顺。而注以动静分属于万物之资始正性。恐不无发得太早之嫌。是必有说而不能了悟。为愤悱也。○推之于前。犹言极之于始也。引之于后。犹言极之于终也。前后二字。只以始终之意看。自分明。近思释疑。沙溪谓理与气推之于阴阳未生之前。引之于阴阳既生之后云云。此说可疑。若说阴阳未生。则是动静有端。阴阳有始。而太极有悬空独立之时矣。乌在其不见其合乎。且既曰理与气。而又曰推之于阴阳未生云云。则是恰似气外复有阴阳者然。恐尤未安。○或问继之者善之时。此所谓性善。至成之者性然后。气质各异。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0L 页

第三节勉斋所谓水而木木而火以下云者。即解剥图说所论也。这是说生之序者。这指解剥图说所谓水阴盛居右。火阳盛居左云云之说也。但既以水为阴盛。火为阳盛。则是亦说行之序者。而今曰生之序。岂失照勘耶。○勉斋深疑五行有生之序行之序两者之不同。而欲合而为一。乃以天一地二之说。但为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1H 页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1L 页

第四节不曰太极一无极。而曰本无极妙妙。盖太极即无极。非如太极之于阴阳。阴阳之于五行。犹有间隔也。○注浑然一体。言五行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太极。而浑合为一体也。盖释自五行止无极也一句之意也。无极之妙。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又释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一句之意也。近思录以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句。别作一节。恐是叶氏之误分也。而其附此注也。无极之妙各具一物之中一句。仍附于上节之下。殊不知此一句于上节之义。无所当也。其误为尤甚也。○所以为太极者。此所以为只以。所谓之意看之。○五行四时动静阴阳。只看气质时位之分。则可知其五行外。非别有四时也。阴阳外。非别有动静也。盖以五行之运用而言则曰四时。以阴阳之流行而言则曰动静。其实非有二致也。○各一是气之异也。性是理之同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释各一二字。而释性字不足。故又说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2H 页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2L 页

第五节曰各一其性者。男刚女柔。飞潜动植。莫不皆有此性。盖以各具者言。其曰一太极者。男女万物之性。同出一原。初无分别也。盖以统体者言也。○前曰性之无所不在。又可见矣。此曰于此尤可以见其全。盖自万物化生后看。则比那只有阴阳五行者。尤全矣。
第六节秀是就精中拈出其正通者言。灵又就其秀中。指其精爽者言之。○灵便是明德坐地。○全体太极。言全体即是太极。即下文圣人者太极全体之意也。或以体为以身体之者非是。○小注朱子说阴阳五行皆善云者。却与下气有善恶之训不同。上说恐记录之误。
第七节定之以中正仁义。朱子曰此是圣人修道之谓教处。又曰众人所以失之者。以其不能全得仁义中正之极。而圣人全体太极。无所亏缺。故其定之也。乃所以一天下之动。而为之教化。制其情欲。使之有以检押相率而趍于善也。又通书顺化章曰圣人以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3H 页

第九节此阴阳刚柔。所谓一阴一阳之道者。有器亦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3L 页

第十节斯其至矣之斯。愚意恐是指上文所引易说而言。盖圣人作易。其大意不过明阴阳二者对待流行之体。而三者立道。言阴阳之对待也。原始要终。言阴阳之流行也。故引之以證其说。而于此复赞之曰易之为道。于斯所引之说尽之矣。如是为言。恐似稳当。而注以斯字指此图而言。是周子乃以圣人所作之易书。谓不出于自己所著之图说也。辞气无或有不让之嫌欤。可疑。○程子之不言太极图。终是可疑。门人弟子虽未有能受之者。易传亦不以其无受之者而不作。则独于此图。未有一言半辞之及。岂非可疑之大者乎。且周子之手是图而授二程者。未知见于何书。当考。○总论度氏说复会一圈。指五行圈后一小圈而言也。总水火木金而不及土者。指小圈上四络之系于水火木金者也。然朱子则盖以此为无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4H 页

通书劄疑
首章纯粹至善一句。缴上两句而言。盖万物资始。继之者善也。各正性命。成之者性也。而总而论之曰纯粹至善。则便见得继善成性。虽有在天在人之别。而其理则初无彼此之间也。近来言性善者。必推之于继善之上。而其于成之者性一句。则和气言之。不免拖带之意。是以其所指以谓性者。全是气质之性。而所谓本然之性。则自不干人物分上矣。惜乎其未讲于濂翁此章之义也。○大哉易也节注云云。通书首章之言。诚专以易说而明之。其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曰元亨利贞。皆是易说。而曰诚之源也。诚斯立也。曰纯粹至善者也。曰诚之通也。曰诚之复也。方以己意添些注脚。盖所以发明所引易说之意也。故末乃结之曰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盖言易之为书。无非所以发明性命之理者。有如此也云尔。窃恐如是为说。似更分明。而今按注说。曰易者交错代换之名。卦爻之立。由是而已。天地之间。阴阳交错而实理流行。一赋一受于其中。亦犹是也。如此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4L 页

诚下章静无而动有节小注朱子说。虽一日之间。常起常灭。而其寂然之本体。则未尝不寂然也。所谓未发如是而已者。与中庸章句或问不同。此盖与南轩论中和书。而初年未定说也。
诚几德章性焉安焉节注。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而今曰独得于天。盖以圣人之全而无失。比那众人之既失而后复者。则固若人不得而我独得之也。
圣章首节注。上章几字。通众人言之。故以善恶释之。此章几字。就圣人言之。故以吉凶释之。盖圣人固未尝有恶念之发。而即如人心道心之发。便是吉凶之兆也。○诚精故明节注。或疑周子之言。诚理而已矣。而朱子之释精明。则曰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先生之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5H 页

师章。此章之言性。乃以气质而言。则所谓中者。亦只是刚柔之得中者。离气质不得也。而今曰天下之达道也。若将不以气质当之。窃所未喻。
动静章物则不通节小注。朱子说水阴根阳。火阳根阴。已是有形象底。是说粗底耳。水阴根阳火阳根阴注。谓所谓神妙万物者如此云。而今却云尔者。盖水火阴阳物也。周子之意。亦非直指水火阴阳而谓之神也。盖水之阴而其所以必根乎阳。火之阳而其所以必根乎阴。是乃所谓神也。正如一阴一阳之谓道之意也。故其曰有形象粗底者。据水火阴阳而言也。其曰神妙万物者。以二者所以相为根者而言。二说自不相妨。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5L 页

丧礼备要记疑
袭奠图则醢东脯西。而灵幄设奠图。则变作脯东醢西。未知何义。葬前朝夕奠脯醢之设。当如虞祭以后大祭祀之醢东脯西而无异耶。○袭奠始设于尸东。而既设灵座之后。当移设于灵座前卓子上。又有果蔬酒盏之设。可疑。○更按小敛条。有迁袭奠于灵座西南之文。而小敛奠时。祝至灵座前。斟酒奠之。无别彻灵座前卓子上酒脯醢之文。则设灵座后袭奠之移设于灵座前卓子上者可知。而惟是袭奠则脯醢。而灵座前所设则易之以果。岂移设时有改也耶。
铭旌始立于灵座之右。而成殡后则当立于帏内柩之东。灵座之西两间也。按图可见。而世俗虽于成殡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6H 页

人始死东首。自迁尸南首。至大敛犹然。夫南首则北向也。若如礼家勿论何向背。但以前为南后为北。左为东右为西之义。则袭奠时奠于尸东。饭含时就尸东。成殡后铭旌之立于柩东及为位之东西。皆当以尸柩之左为东右为西。而图则一切反是。以尸柩之左为西右为东者何义。至葬时北首南向。而玄纁之奠于柩东者。仍前为图。此则又是左东右西之义也。与以上诸图之左右不同。可疑。
初终易服条。既曰去上服。而小注引士丧礼服深衣之说。则深衣独非上衣耶。且深衣在古则未必为上服。而后世既看作盛服。则初丧丧人之服之也。有乖于去饰之意。然则今世丧人易服时。必着道袍者。未必为非也耶。盖道袍虽曰今俗之上服。若比之深衣。则不啻有间故也。○问解。问易服条。妻子去冠。馀有服者去华饰。然则祖父母伯叔父母及为人后者。为本生父母之丧。皆不当去冠耶。沙溪曰。为所生父母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6L 页

设灵座条云侍者朝夕。设栉颒奉养之具。据此则世俗之必待成殡后。设栉颒者非也。湖学以奉养二字。看作饮食之类。而自设灵座后。便设朝夕上食为宜云。愚意奉养之具。不过如栉颒之属。非指饮食也。此书既据家礼书。上食于成服后。而问解斥大敛日成服之非曰。不可以上食稍迟而遽成服也。据此则上食之必在成服后者无疑也。
小敛具无紞之紞。以注所疑被识云者观之。则是衾领也。或误认为絮不是。
被发自开元始。则古礼所谓括发者。非指敛束既散之发者可知。而观括发注麻绳撮髻之文。则似以此代为敛发之义。而但此书既引小敛时环绖之礼。谓于小敛时当撮髻。则麻绳括发。当在袭后敛前环绖之时。而小敛后则似无更施括发之节。未知如何。
沙溪曰家礼从简略。去小敛变服之节。若从古礼。则小敛时环绖白巾。(即练布巾。)括发时绞带。迁尸后首绖腰绖云云。
慎斋曰布头𢄼论妇人之制。男子而何可用布于斩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7H 页

绖带之具。腰绖则曰通长七八尺。绞带则曰通长八九尺。夫腰绖之馀所垂。两端也。绞带之馀所垂。一端也。其制宜绖长于绞。而今反绞长于绖。可疑。
拜宾袭绖注东方位。同春引曲礼居丧之礼。升降不由阼阶之说而质问。则沙溪曰按礼始死拜宾。在西阶下东面。而小敛后始就阼阶下西面也。夫始死。主人立于西阶下东面。则吊者当立于阼阶下西面耶。主人之不由阼阶。虽曰亲始死。未忍居主人位也。若因此而吊者反居于阼阶下。则未知如何。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7L 页

慎斋答崔慎问曰。留妇人两人守之。守灵座也。备要图书于帷中。恐其误也。今按见行备要成殡图。不著此一句。而源流图则书于帷内柩傍。岂备要则后来刊去此句。而源流则未免承袭耶。可疑。
沙溪答人问曰。成殡后当以尸柩所在为上。主人之位以北为上。众主人自北而南。古礼然也。按此则成殡时尸柩当北首。而图则依前作南首。岂后世既不用涂殡之礼。尸柩所向。亦不必变故耶。尸柩既不北向。则男女为位。亦当依前南上。而不必变为北上。可推而知也。○按涂殡时北首。启殡后南首。朝祖时北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8H 页

苴杖家礼图及五礼仪。皆作六节。而沙溪曰据礼。只齐心而已。无六节之文。然则世俗之必用五管六节者误矣。
齐衰三年条。引丧服疏父卒三年之内。母卒仍服期。要父服除而母死。乃得申三年之说。及通典杜元凯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8L 页

同春问妾孙为祖后。则为其父所生母虽无服。然亦应服承重三年者也。似当依妾子为母缌而心丧之例。为心丧三年如何。沙溪答曰妾母不世祭。则元无承重之义。应服三年云者。不然矣。然虽无服。岂可遽同于平常之人乎。依诸孙服期之制而若心丧者可也。同春又问妾子承重者。为其母当服缌矣。妾子之长子当何服。据有嫡子无嫡孙之文。似当服本服如何。妾子之第二子。即是承重其祖母之人。而为其父尚存。不得服三年耶。慎斋答曰来示得之。但丧虽微贱。不可无主。其父虽存。既非主人。第二子似当服承重之服。更量示之。愚按如沙溪说。则凡为妾母之孙者。勿论其父之在否。以妾母不世祭之文推之。而元无承重之义也。如慎斋说。则其父虽在。而以非主人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9H 页

不杖期条。女适人而无夫与子者云云。沙溪曰若有女子则不可谓之无子也。慎斋曰夫之前室子庶子非己出。当服期。而继后子即同己出。降服也。窃以仪礼图无主祭则服期之文观之。则两先生之说。皆有不合者。盖虽有女子。若无男子。则未可谓有主祭者
兼山集卷之十六 第 499L 页

为人后者之妻。为本生舅姑。当服大功。自家礼已然。而问解亦曰降二等。似无疑。而慎斋则曰古礼为舅姑服期。则为人后者妻。为本生舅姑。当降服大功。而自宋朝从其夫服齐衰。则降三年。当服期矣。此是大节目。而两先生之说不同如此。当何所适从。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