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太华子稿附录
太华子稿附录 第 x 页
太华子稿附录
 [附录]
  
太华子稿附录 第 174H 页
行录[南汉纪]
亡子名有常字吉哉。宜宁之南。肇自新罗始祖讳敏。封英阳伯。谥英毅。入 国朝。有讳在佐 太祖。官领议政谥忠景。自是世有显闻。曾祖讳龙翼吏曹判书两馆大提学。谥文宪。祖讳正重庆尚道观察使。父汉纪。母青松沈氏。副提学攸之孙。通德郎汉章女。亡子以 肃宗丙子二月二十九日生。癸巳举进士。今 上丁未。 孝章世子入学。而亡子以将命相其礼。旋魁泮试 赐及第。中殿试乙科。选摄堂后。间以军衔兼春秋馆记事官。差纂修实录郎厅。书 肃庙史。既而以论斥总裁臣忤 旨。自狱中削职门黜。是日 命窜极边。未几蒙放。翌年戊申三月八日。终于汉师建德坊第。得年堇三十三。 朝家还给职牒。俄 命赠朝奉大夫弘文馆副修撰。兼带如例。娶延安李氏府使雨臣女。有一男公弼。娶正言吴瑗女。二女长适李演。季幼。葬于杨州
太华子稿附录 第 174L 页
东海谷祖山之西麓坐子之原。此其先系生年官职及子姓葬地也。其生也。母有飞鹤绕日之梦。先府君且梦人命儿名以擎。故或名鹤祥。又曰擎。神彩秀朗。颖慧绝伦。先王妣蔡夫人奇爱之甚。亲自鞠养。甫离襁褓。已知爱父母。稍长益不怠。恒侍左右。趍走应对。亟称长者意。绝不为童稚骄惰习。五岁始受学。日游处必于书卷笔砚之间。一不见杂戏在手。漫言出口。夙解制作之妙。得于天才。所著诗多惊人语。十三岁。有人赠宝妆小刀。以诗辞谢曰。我服此刀。我心弗臧。我心如水。君胡不量。后又有苦寒念道傍寒者诗曰。岂无阳春至。恐汝先沟壑。谁能为此图。为我献城阙。 吾王本仁圣。见此应恻怛。长老见之曰。小儿仁爱。已有大人志。不可但以夙慧称之。是岁遭母艰。哀痛若不胜。其父闵其幼。不令躬将奠祀。则每祭端拱涕泣于殡室之外。俟讫乃已。及葬。临圹攀擗之哀。吊者于邑。制毕游庠序。诗名辄屈曹偶。十六岁。趾斋闵忠文公冠而
太华子稿附录 第 175H 页
字之曰。天质甚美。可以成就。艮庵李祭酒丈遗书其父曰。令儿温雅近道。宜早自饬励。专意为己之学。又与亡子书。劝勉甚至。癸巳。俞市南孙相基疏辨家礼源流事。 肃庙窜相基。命焚儒贤所撰序文。言者辄被谴。于是诬说并起。以及先正。亡子与其士友唱议封章。 上教又极严。泮儒捲堂。遂与同志数人拜神门而退。自是绝意时论。未几 上大悟。士论归正。又有假儒名者。疏诋诸先正。语极悖。亡子适掌太学。议谋多士。陈章痛卞。 上嘉纳之。士林相引重。而不与之追逐奖诩。惟俯首读古书。不屑屑于举子业。间以父命赴举。非其志也。及差史局郎。日早进晏退。书版惟谨。虽有疾必强曰。今日追报 先王者。独有此一事耳。既而柄相来总史事。则是日移病不出。竟对理。时其母患痁。人或劝以母病为供。则曰事君勿欺而已。曩所以不出。实不欲与彼共事。非以母病也。岂可不以实对。遂纳供以实。卒触 上怒。筵臣又有以大臣方出城。
太华子稿附录 第 175L 页
某罪不可薄罚而止。激 上心。乃窜灵岩郡。及宥还。厌居城市。僦人郊墅。惟取朱子诸书。潜心玩绎。殆不知饥渴。曰若得师友开益。庶有进也。近欲以此书为余茶饭。而独有暗中摸索之叹。是为恨耳。间与会心友。为文酒乐。论说古今治乱之迹。君子出处之道。或至忼慨涕下。后爱嘉陵山水。归语其父。有尽室栖隐之计。而不幸而今已死矣。其读书求益之志。遂此永泯。其父于此不得不怨天之不少假年也。亡子素患痰癖。竟以是添寒疾。五日而终。先辈悲之曰。少年中殆无人。其友之来哭者。如丧同气曰。善类不幸。如运气何。有为之加麻服者。是冬。 孝章世子薨。 上临筵下询曰。南某以何时死。且 教曰。此故宰相南某之曾孙。春宫之入学也。为将命而数日中擢第。予甚嘉之。春宫新丧。闻其已故。思之亦极伤感矣。铨官因以文科未分馆前死者古有赠典陈启。 赠职。呜呼。亡子幼而祥顺。长而温粹。心恭而气和。言信而行敏。性至孝。常
太华子稿附录 第 176H 页
以其母之不卒养。为终天痛。事后母。极其爱敬怡愉以处。至令㜎仆心悦而从化。恒以古人孝衰于妻子之语语其妇。其妇追痛其言。泣而言之。其父有过。和颜以谏。得可而喜。不得则复谏。其父常以为知己。其过亦得而少止。且笃于穷族。抚恤甚至。乡人之自远来者。不甚亲于其父。而于亡子。如客得归。亡子虽未尝以问学自命。而惟其天禀淡于嗜欲。而纯乎其仁。又喜静甚。绝不与人为握手款款语。不论人短长与时政得失。虽邻里多有不识面。惟手中未尝无书。会心处。击节讽咏。音韵琅琅。甚可听也。其在亲衙。持身尤谨。凡于世所谓子弟过。无纤毫之或近。其父守南郡。偶值年饥设赈。亡子书勉其济活之策。曰民饥方急。虽斗米束鱼。不当以此时念子弟艰食。惟大人恤民以诚。诚有馀而事不济者。未之有也。此其处心行己之大略也。呜呼。以亡子资性之美。生也最晚。不及擩染于祖先之训。且无师友之薰陶资益。其父卤莽不学。惟幸
太华子稿附录 第 176L 页
其文艺早成。勉之以科臼之工。以冀成就。而平日所蕴抱。实不得少展其一二。呜呼。若使舍其不屑。从其所好。委身向上之学。专心颐养。则天之培植。或在于此。而犹可以延年。不然而假令夭阏。必有遗业传诸孤儿者。不但草草操觚之能而已。以此思哀。自愧贤父之教子。而长逝者赍恨。其亦无穷于泉下矣。既又拔身 王庭。进涂方始。则此犹可以薄施当世。以无忝先人遗业。而徒以其父获罪神明。延祸无辜。冤号穹壤。而莫之赎。生世才踰二纪。事 君仅为三月而止。且于人曾无深知结托之交。则虽其士友之雅相习者。或知有其行。而志趣之高迈。未必皆详之。或知有其文。而操履之贞刚。未必皆知之。况亡子逡巡谦下。身后表章。决知非其意。独念其父既不能庇保其身。又使其一二言行。泯没无记。此尤何忍焉。然其平居行事。病忘不能记。且不忍泚笔长言。使其弟有容录其同处而观感者。为遗事若而条。列于状末。以备参考。若得
太华子稿附录 第 177H 页
执事一言之重。以铭其墓。使百世之下。有所徵信而哀而惜之。得比李观,邢居实之不幸。则土中之人。实拜其赐矣。伏愿执事怜悯而垂听焉。南汉纪状。
太华子稿附录 第 178H 页
遗事(二十七则)[南有容]
公性至孝。自孩提时已然。母氏尝病齿。竟夜有痛声。公伏怀中。为之呻吟。相与终始。
八九岁时。与群儿游。一儿误堕墙下。伤足见血。公为之泣曰。吾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群儿又劝勿告长者。则正色曰。劝人欺其父母何也。
痛蚤失慈母。语至辄泫如也。遇讳日。伏而为孺子泣。久而不能起。与祭者咸为之恸。
尝病中。独念母氏临殁。兄弟并幼。父亲居忧在庐。胸中虽有万端遗恨。谁当与语者。因起坐流涕。至晓不能眠。
家大人尝有疾。公昼不再食。夜不解带者。盖三月也。斋沐祷于神庙。其文曰居家甚贫。药未免于违时。为子不肖。诚岂足以格神。只有寸肠日夕销断。既而果瘳。人谓孝感。
虽甚病。父母遣使问疾。必起而对。少间必问父母忧劳状。踧蹜不能宁曰。病不足痛。贻忧至此。
太华子稿附录 第 178L 页
是实痛心耳。
家大人年益衰而家益贫。养具甚薄。公窃自伤得一味适口。未及进也。辄不忍食。南方多橘柚。在朗州时。人有馈之者。公愀然不食。及归独以一布囊入书簏中。皆橘柚也。
女弟不幸有废疾。饮食起居。公必左右相须。所以慰藉之。靡不用极。尝在南郡。临㝃而疾。公一夕得梦不吉。明发即行。疾驱六百里往省之。既产而后挈归。每止歇处。亲抱其儿出轿中。手检襁褥。如任阿姆之责也。女弟泣曰。孰谓余无母。公实吾母。
幼与外从兄李汝乔。同养于曾王妣。相爱甚。汝乔死。悯姑母之既寡且独。为之往来省侍。经纪其家。终始不少怠。姑母甚赖之。常称吾无子而有子。临殁指其孙泣。公涕泣受之。抚养教训。无间于己子。及儿有疾。夙夜于侧。为废寝食者十馀日。时其幼女亦得疾濒危。而委之家人。不问也。
太华子稿附录 第 179H 页
姑母之丧。治棺已半。客有言木薄不中用。诸议皆不采。公曰。姑母无子。是丧也。吾属不为之谨。谁为谨也。人言木不美也。吾属若不闻焉。其为死兄乎。必改然后。此心乃安也。卒改之。
与人交。不介介为异。亦不歙歙为同。意有所合。殆忘其身。尝言兄弟之乐。人或不勉而能之。惟朋友之益。不求则不获也。求之伊何。不以言以行。曾子曰。以友辅仁。我有仁。故友得以辅之。如无其仁。友将何以辅之。是知求益于友者。莫切于先自修也。
群居。和而不亵。虽杂用。未尝与人交易。曰交易始于戏。而其弊也争。吾不为也。朋友有资财之义。不足取诸有馀。有馀施诸不足可也。何必曰以此易彼。
性至静。不随境妄动。而自然多规度。舅氏沈公尝语余曰。尔兄正多难及处。惟神明内蕴。无一点浮气。尤是难及处。
少时未有局量。见同学儿躁怒为骇举。猛省以
太华子稿附录 第 179L 页
为戒。必于心动处。养之以宽缓。临事先有条画。处之常有馀。而不愆于素。
入场屋。威仪雍容。终始无遽色。尝纳券已。又为人书券误一字。久乃觉。亟向其人言之。每自恨曰。吾事过辄忘。惟此事介介。终不能忘。盖亦物我之私也。
问行己之要。可以终身行之者。公曰。其不忮不求乎。不求则自进其德。不忮则人献其益。
在亲衙。持身尤谨。官人多不识其面。尝有亲客夜至。余欲饮以一杯。公曰。册房不必私待客。乃止。
自少淡于进取。不喜作科举之文。曰作科举文。必先有悦人之意。壮夫不为可也。惟当力学古文。为可得之实。而无必得之心。乃可耳。见世道日否。益闭户读书。不妄交游。时遇良辰。恣出游溪山之中。啸咏忘反。自洞阴归。与余及乡党秀才群居一室。日取诗书小学。讲诵弗已。又为讲规数十条。躬肄习之。忻然乐而忘疲。隐然有老
太华子稿附录 第 180H 页
成风焉。
为堂后入直。有一掖隶尝邻居受学者来谒。公厉声曰。汝既隶掖庭。不宜私谒朝士。院中吏相顾语曰此真名士也。
其在谪也。惟以一书簏自随。杜门谢客。竟日吟诵而已。邑宰有饷问。非情亲郤不受。郡有月出,鸠林之胜。人或要与一游。则辞曰。负谴之臣。何敢出累舍外一步地。及得赦书。始匹马入山。逍遥二日而归。
又遗余书曰。近读韩子文。至论佛骨表。未尝不悲其壮。而读潮州谢表。未尝不哀其惫也。坡公则却不然。倔强老益甚。若戒潮州者。但怪其好名节泰甚。无恻怛不得已之意。吾又不取也。其诗云九死蛮荒吾不恨。玆游奇绝冠平生。又曰人未放归江北路。天教看尽浙西山。观其辞气。曷尝有伤时省愆之意乎。夫以名自喜。以罪为幸。非吾志也。
尝曰。孔子称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太华子稿附录 第 180L 页
以孔门之多贤。而夫子独以是许颜渊。其极难可知。今之士大夫。因朝廷黜陟。有进有退。而辄自附于行藏之义。非自欺乎。吾不取也。
自始受学。脱口便解。有不解。辩难不已。少长益喜书。手中未尝无书。尤好读经传。曰读圣贤书。自觉志气收敛不走作。又喜诵屈子赋离骚之乱。未尝不执卷太息焉。
夙解缀文妙。于诗用力尤深。所述清遒朗润。趣格俱至。间亦琢刻一字。安排未足意。则削去全稿。卒又穷愁感愤。一以诗发之。然用以言志而不怨怼。为文亦雅驯。笔法神迈。或托以金石之书。辄谦让不敢当。
公素患痰癖。一岁辄三四发。自朗州还五月。而疾益笃。临殁自力起坐。精神耿然也。屡顾余。欲有所言。余抚其手。公曰如大人何。又曰而不眠有日。易病矣。可少休矣。既而命侍者移席北牖下。北首卧。自语曰。他日闻鸡鸣。志气清明。甚令人乐。今夜闻鸡鸣。殊不乐。甚矣吾病也。言讫而
太华子稿附录 第 181H 页
逝。
方与余诀时。家大人坐户外调药。既入而公仰视者再。遂不复言。其意盖不忍以临命悲哀之辞。重伤亲心也。
始病时。有以闾巷骚屑来言者。公愀然曰。所忧君心未正。国纲不振。乱非所忧也。既而曰乱则必作矣。殁七日而乱作。
   公之言行可纪者。槩见于原状中。而其或有阙漏者。则辄承家大人命。录为遗事若干条。以补之如右。微言细行。固不足以尽公平生。而其于叙述次第。不敢不谨。欲令观者知公自修之功有本有末。而文词特其馀事云尔。弟有容书。
太华子稿附录 第 182H 页
墓碣铭(并序)[李宜显]
我 圣上三年春。 孝章世子入学。余以太学士。为博士任。而其奉 世子命。传博士者。号称将命。甚选也。南君有常。以文行为一时所推。遂以将命执事。余见其周旋中规。仪度可观。固已目属之。居数日。 上命余试士于泮宫。南君之作独出伦。擢为第一。有赐第 命。朝野相贺得人。余亦自多。时余方掌修 肃庙实录。极遴郎僚。首以南君 启下。君固善病。而以 先朝史事之重。供职甚勤。笔翰华美而便捷。事以不苑。上方留意文学。 命余选湖堂。余谓是选。舍君无他。将举以应 命。亡何时事大变。余与在朝诸人。一齐废退。而凶魁代掌史事。君即日移病去。至于对簿。人劝以亲癠言。君奋曰。吾本不欲与彼同事。宁可他辞。遂历举罪状索言之。 上怒命削黜已。凶党白罚轻。又 命窜之极边。配灵岩郡。冬宥还。素患痰癖。因行役增谻。感疾五日卒。戊申三月八日也。是年十一月。 世子薨。
太华子稿附录 第 182L 页
上临筵教曰。南某为春宫将命数日登第。予甚嘉喜。今当春宫之丧。又闻某已死。心甚伤感。 筵臣仍言未分隶而死。应有追典。 特命赠弘文馆副修撰。噫。三数年来。 国家之变故亟矣。荣辱与夺。歘翕于俄顷之间。而凶贼进秉枢匀。则君之贤。不得不投身瘴乡。卒之凶党诅害 春宫。则君以礼赞 储闱之臣。同一岁捐命。其祸福机缄。似若有非偶然者。呜呼欷矣。君有至性驯行。父病。斋沐祷祠。辞意悲切。病遂瘳。人称感格神明。蚤失母。语及必呜咽不自克。讳日哀动傍人。事后母。爱敬笃至。常诵孝衰妻子语。以戒厉其妇。友于弟妹。事事经心焦然如不及。推之族戚。靡不曲尽。自幼有济物心。十三岁。见路傍寒乞儿作诗。有岂无阳春至。恐汝先沟壑之句。宽缓养重。痛祛躁慢习。绰有大人君子之度。然内蕴刚介。见有不正者。恶之若浼。尝疏白遂庵诬。以剖破尼尹心术。栗沙诸贤。为奸徒丑诋。偕诸生疏辨之。士论倚以为重。雅不喜追逐俗
太华子稿附录 第 183H 页
子。惟闭户以觚墨自娱。人尤服其淡泊清疏也。君曾大父壶谷公。有华国文章。君克自传袭。才思烽涌。为诗遒丽朗润。文亦有古意而不甚屑。随例治公车业。亦不作场屋熟烂语。好读经传。手书大学章句。以朝夕警省。其志固不在小也。概君行谊之纯笃。志趣之高迈。操履之坚贞。盖已表著士友间。而又济以谦冲。守以虚静。文艺顾其馀剩也。噫。今时有此等人。而天遽夺之。世运之不幸。吾道之益孤。乃至是耶。君殁。书㫌以副司正。盖用初职摄起居注。例付军衔也。乡之众所相贺与余所自多者。其但止于此而已乎。痛矣痛矣。君字吉哉。宜宁人。祖庆尚道观察使正重。父户曹正郎汉纪。母青松沈氏。通德郎汉章女。壶谷公讳龙翼。吏曹判书大提学。 赠谥文宪公。君殁时年才三十三。葬于杨州东海谷子坐之原。君娶府使李雨臣女。生男公弼。娶正言吴瑗女。二女长适李演。次幼。铭曰。若有人超坌坱而淑邮兮。胡值斯世之不祥。众汶汶独自
太华子稿附录 第 183L 页
清兮。故天与人交恶而椓伤。昔孔圣反袂而连洏兮。恫夫出非时而致殃。已乎已乎尚复何为兮。徒令来世之士追挹而慨慷。大匡辅国崇禄大夫原任议政府右议政兼领 经筵事监春秋馆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成均馆事李宜显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