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x 页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杂著
杂著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5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57H.gif)
论期三百。주-D001
月行一日。不及日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积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与日会。(此蔡注。)
月之与日相会处。其度与日分数之法。各自不同。若欲以馀分合计作度。以求月行退尽一周之数。则算之固有法焉。 先将(先将二字不连书。可疑。)十二度。以十九分法乘之。得二百二十八。纳不满度七。得二百三十五分。 次以九百四十分法归除之。每分计二厘五毫。 别置二十九日。以九百四十分乘之。得二万七千二百六十。纳不满日四百九十九。得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 又以每分二厘五毫乘之。得六千九百三十九分七厘五毫为实。以十九分法除之。得三百六十五度零四分七厘五毫。此则四分度之一也。
月行迟。常以二十七日一千○十六分日之三百二十七而与天会。(此陈氏普说。)
又以此说。依前法推之。如合符契。 先将十三度。以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5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57L.gif)
月与日相会。则会之日所行。六度十分七厘五毫。(置四百九十九。以二厘五毫乘之。)
月与天相会。则会之日所行。四度五分七厘五毫。(置三百二十七。以二厘五毫乘之。)
论天经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每度二千九百二十里二十步。(此古人说。)
置全度三六五。以每度全里二九二乘之。得一百○六万五千八百里。 又以二十步乘全度。得七千三百步。以里法三百六十除之。得二十里百步。 又置二千九百二十里二十步四归。得七百三十里五步。通计一百○六万六千五百五十里一百五步。 又以三归之。得三十五万五千五百一十六里二百七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58H.gif)
咸有一德分节图주-D003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善无常主。协于克一。
右咸有一德。伊尹戒太甲。
德者善之总称德兼
善者德之实行
一者其本原总会者也
德兼众善。不主于善。则无以得一本万殊之理。
善原于一。不协于一。则无以达万殊一本之妙。
博以求之于不一之善。此圣学始终条理之序。与夫子所谓一贯者几矣。
约以会之于至一之理。
张氏曰虞书精一数语之外。惟此为精密。
横渠曰德主天下之善。善原天下之一。
朱子曰德只是大体说。有吉德有凶德。然必主于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58L.gif)
善亦只是大段说。或在此为善。在彼为不善。或在前日则不善。而今日则为善。惟须协于克一。是乃为善。谓以此心。揆度彼善耳。
德以事言。 善以理言。 一以心言。
此言于天下之德。无一定之主。惟善是从。则凡有善皆可师也。于天下之善。无一定之主。惟一其心。则其取者无不善矣。
协字虽训合字。却是以此合彼之合也。
德无常师(德无常师一截。即别立题目。而与上诸条列书低一字。有混杂之叹。何以则好耶。)。主善为师。
假如孝悌忠信皆善。善则皆可师。此所谓德无常师。主善为师。若孝可师而忠不可师。忠可师而孝不可师。是所谓常师也。其可乎。
善无常主。协于克一。
如当平世。三过其门不入。是也。居乱世。居陋巷不改其乐。亦是也。是所谓善无常主。协于克一。若以三过不入为善。而乱世亦如。如或以居巷不改为善。而平世亦然。则是所谓常主也。亦可乎。
中庸劄疑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59H.gif)
首一节。既曰率性之谓道。喜怒哀乐章句曰。大本者天命之性。于此不当曰道。而曰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则于此始可言道。而曰道之用也。天命之性。亦当言道。则安在其率性之谓道哉。抑道字有二义。而道之体道之用之道字。统体说率性之谓道之道字。以用言耶。又按道也者章句曰。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据此则性亦以道言矣。首章有诚字意思。天命之性。实理自然。天道也。戒惧不睹恐惧不闻。诚之工夫。人道也。莫见乎微。莫见乎隐。诚之不可掩处也。
第二章言中庸。而章句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天命当然精微极处释之。此实承首章致中和而言。意实相承如此。
第三章章句。世教衰。民不兴行云云。此教字即修道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59L.gif)
第四章。既以知行并举。而末乃以知结之者何。知行虽当并进。而毕竟知先于行故也。故下章曰道其不行矣夫。章句曰由不明故不行。意实相承。
十二章章下注曰杂引孔子之言。盖非纯是孔子之言。乃间或引之。故曰杂引。
衣锦尚絅。
此虽以立心之始言之。而不显之意。张本于此。
气至而滋息。
息字何意。按礼月令消息注。阳生为息。阴死为消。○又子息吾所生故曰息。又母钱生子钱。亦曰息。
第一节。始言天命性道教。以中庸终之。
第二节。始言费隐。以诚终之。
第三节。始言诚分天人。以圣终之。
第四节。始言衣锦尚絅。以无声无臭终之。
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注。气至而滋息为培。气反而游散则覆。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0H.gif)
天下莫能破。
愚寻常未晓此说。及读天下至诚章句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然后。乃知谚解天下。着吐便不是。盖曰天下。能히破리업닷말이니。着吐极是。读者皆以天下看作天下之大。如是则于莫能载协。而于莫能破不协矣。盖大而有内者可破。小而无内者不可破。有形之物。虽小如丝毛。可以分析。而况此毛犹有伦而无声无臭者。孰能破乎。故此破字。亦当作劈破之破。退溪则以为卞破之破。曰极天下之智。莫能破。恐不是本意。
人有实心然后。行当行底道理。故心为本。理为用。○诚是实心。道是实理。有是心。又有是事方得。徒有是心而无是事。是如徒善。为其事而无其心。是如徒政。故既言诚。又言道。○诚者物之所以自成云。则是合天地人物统体说。道者人之所当自行。专就人说。诚以心言。则又专就人说。○朱子曰道却是个无情意底。道理却须是人自去行始得。据此则道无为。自家当身亲去做便是。如非道弘人。人能弘道。○诚以心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0L.gif)
万物皆得太极之理。而人独全五常之德者。譬如五脏各得其偏。而心独贮五常之理。○彼曰物亦具五行之理。五行之理非五常耶。此大不然。五行之理。非有个五片底物事。浑然只一理。贮在正通之气。则粲然而有条。在昏浊之气则不然。
所以不害不悖。所以并育并行。
万物之并育。四时日月之代明错行。此气也。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理也。天地也(天地也云云。似有缺字,误字。而本草亦然。可疑。)。故加所以字。○譬如一段。与天地合其德。四时合其序。日月合其明也。以此例之。则至诚如神一段。恐是与鬼神合其吉凶也。前知一章。自诚而明之事。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故非但已然之事皆知。虽未然之事皆知也。人物之性。皆已然处。
尽其性一节。是自诚而明者事。故说性字。
宽。恢大也。裕。有馀也。温。温良也。柔。柔顺也。此仁也。发。勇往也强。不息也。刚。刚猛也。毅。坚礭也。此义也。齐。洁齐也。庄。严肃也。中。中节(动容周旋。中礼也。)也。正。不邪也(不邪也之也字。当书注下。)。(过恭则近于邪媚。此非正也。)此礼也。文。文章也。理。条理也。密。详细也。察。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1H.gif)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章句曰。皆兼内外该本末而言。记闻录曰。内。以存于心者言。外。以见于行者言。本。言其大而精者。末。言其小而粗者。愚谓四者各皆以宗尧舜法文武律天时袭水土言。以存心言。则以宗尧舜法文武律天时袭水土为心也。以见于行者言。则其行事处。必宗尧舜之道。守文武之法。自然而无为。一定而不易。本末二字。非见于行。外又别有此二者也。就此行事上。大而精者本也。小而粗者末也。大而精者如此。小而粗者亦然也。
第三大节四大节。皆以仲尼终之。至字中庸中多有之。自中庸其至矣乎始。至无声无臭至矣终之。
第二十一章。总言诚明。
第二十二章。诚者事。주-D003
第二十三章。诚之者事。此二章对待说。
第二十四章。至诚前知。此至诚。毋论合下至诚致曲至诚。至诚则皆能前知。亦一总会处。致曲虽是人道。及其能化则亦天道。故此总以天道言之。
第二十五章。诚自成。诚者物之始终(本文曰终始。而如此则曰始终。似倒置。)。(诚之人道。)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1L.gif)
第二十七章。大哉圣人之道。前章圣人如天地。故此章又叹曰大哉云云。盖曰圣人之道。其大如此。如此而道之在天下者未尝亡。其在人者。或续或绝。必待至德之人而凝之。何者为至德。尊德性道问学为至。则尊德性道问学之人乃其人。尊德性道问学之人。何以凝道。尊德性。所以极乎道体之大。道问学。所以尽乎道体之细。道体之大。道体之细。乃至道也。此非所以至德而凝至道乎。 说出知行意思。 亦兼大小包费隐。 自此章藏诚字。至末章复出至诚以终之。上章极言诚之功效。自此更不言诚。 洋洋优优。如费隐章。 待其人而行。如道不远人章。 愚而好自用。如素其位章。 居上不骄云云。何以言之。时措之宜。주-D005
仲尼祖述章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2H.gif)
至圣之德。仁义礼智。(此浑然之中。粲然有条。)小德川流也。
至诚之道。天下大本。(言其浑然全体。)大德敦化也。
第四大节。复自下学立心之始言之。故又以君子小人对举说。使人从违。大矣圣人之道章。亦兼大小包费隐。至诚无息章。不见而章。与形著明相反。不动而变。与动则变相反。盖彼大贤以下事。此圣人事。四大节。皆以仲尼结之。 始说诚字而必凭依鬼神者何也。第二章曰中庸其至矣。其后每说至诚至道至德至圣。而末乃以无声无臭至矣结之。
四勿箴劄疑(辛酉)
心兮。
此心字。指心之本体纯善者耶。指兼善恶者而言耶。窃意此一句主意。专以无形而言。虽曰本虚。恐非指本体而言。
本虚。
合下无形象也。与虚灵心之本体之语。恐不同。
操之有要。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2L.gif)
视为之则。
视其当视。不视其不当视也。盖心无形迹。故莫知其向。操之之术无他。只是以目之视其当视。不视其不当视。为要法也。
蔽交于前。
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此蔽字盖出于此。盖目司视。事物之来。若食若色。只管视而已。不知有他。若有物遮眼者然。此所谓蔽也。交。交错也。前。眼前也。所蔽之物。交错于眼前也。
其中则迁。
中即心也。迁谓逐物而移也。盖目蔽于物。则心亦随而移去。此所谓心为形役也。
制之于外。
制。禁防也。外。躯壳之外也。凡事物之自外至者。若不当视者。则禁防而勿视也。
克己复礼
己者私欲也。不当视而视也。礼者天理也。当视而视也。克己。不视其不当视也。复礼。视其所当视也。盖不视其不当视。则所视者只所当视也。克己之外。非别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3H.gif)
久而诚矣
久者用力之久也。诚者无妄也。其始也当视而视者少。而不当视而视者多。及其久也。所视者无非当视也。盖无己可克。则只有天理而已。此所谓无妄也。
玉山讲义劄疑(辛酉)
格物(止)平天下。
大学章句。格致诚有训。正修齐治平无训。窃意正。无邪也。心之有所。即浮念也。程子曰发不以时。纷然无度。虽正亦邪。然则浮念即邪念也。去浮念。即无邪也。修。检束也。五僻。即偏念也。常人之情。惟其所向。即程子所谓情既炽而益荡也。然则去偏念。即约其情也。约其情。即检其身也。正心章章句曰。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以检字代修字。煞有意思。齐。整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各得其分也。治。不乱也。平。均齐方正也。大抵齐治平三字。皆有齐整不乱之意。字虽不同。而意实相近。只有大小之不同。
自己分上。元无工夫。
上言晓此两字。分明方有用力处。此言如其不晓。元无工夫。似相矛盾。而其实才晓得。便有工夫。不晓。即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3L.gif)
仁义礼智信。
孟子始分为四。而信字至韩子始言之。此所以有功于圣门也。
多杂佛老。
佛氏言性。是作用是性。老子言性未闻。
智觉心意看了。
智觉。上蔡语心意。是谁人语。
信是个真实无妄底道理。
朱子于诚信二字。皆以真实无妄训之。然则诚信何以别之。于性不曰诚而曰信。于天道不曰信而曰诚何也。诚字天道人事。皆可言信。则只性与工夫上说者何也。匀是真实无妄。而诚之真实无妄。就理上说也。信之真实无妄。就事上说也。此所以不同者也。然此信字。特以性上说。故曰真实无妄底道理。若就事上说。则事之真实无妄者。直是信也。故朱子于忠信之信。释之曰循物无违为信。顾其所就而言者如何耳。于性不曰诚而曰信者。信是人事上立名而无违之谓也。于天道不曰信而曰诚者。诚是天理上立名而自然之谓也。诚实理实心。故通天人。信实事实言。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4H.gif)
温和慈爱云云。
温和与慈爱。略有体用之分。断制裁割。恭敬撙节皆然。
仁存于心。而义形于外。
仁存义形。无或近于仁内义外耶。仁者心之德。义者事之宜。故曰仁存于心。义形于外。盖仁义二字。相对而言。则仁为体而义为用。各专其一而言。则仁亦有仁之体用。义亦有义之体用。各有体用。以未发已发分之也。相为体用。以主心主事分之也。告子以为仁只在内而不在外。义只在外而不在内。其意自与此不同。○仁义以其未发而言。则同为性为体而在内。以其已发而言。则同为情为用而在外。若就一事上。并言仁义。则仁主心而存诸内。义主事而形诸外。此又当别论也。若告子则不然。初不知仁义之为性。故唤做皆在外底物事。及孟子卞其不然。则又以仁为合下在内底物。以义为合下在外底物。区别内外。一定而不移。与向所谓仁存于内义形于外等语。其旨燕越矣。何足疑哉。
说中说极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4L.gif)
清浊昏明
清与明异。浊与昏不同耶。窃意清明昏浊。非有大段不同。不过清故明。浊故昏。清浊是本色。昏明是光景耶。不敢质言。
尧舜做处。
即尧舜行事处。
性善底规模羕子。
尧舜做处。即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于此可见性善。规模。羕子之大。规模㨾子有些不同。㨾子有形。规模无形。羕子即如面貌之如何。规模即如范围大小之如何也。以言性善。则纯善无恶。即其羕子也。至大至广。即其规模也。然二者不甚悬殊。分看亦得。不分看亦得。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5H.gif)
上以气禀物欲并言。此独以去人欲言者何也。盖去人欲。所以变化气质。非去人欲之外。别有所谓变化气质也。故只以去人欲复天理言之。
尊德性以全其大。道问学以尽其小。
方寸之内。万理咸备。而性其统名也。非其大乎。尊者恭敬奉持也。恭敬奉持者。㥧而不害也。然则尊德性。非全其大乎。问学者穷理也。理者性中分派条理也。非其小乎。天下无性外之物。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非尽其小乎。○尊德性。以存心言之者何也。性上不可着工夫。存心乃所以尊性也故云尔。故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
务为简约者。既荡而为异学之空虚。
荡者莽荡也。字汇广远也。盖流荡忘返也。不读书穷理。故为简略。简略故毕竟为空虚。
师友前辈。
前辈()师友()。
忠洁公不污伪命。
当考。
德成行尊。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5L.gif)
栗谷别集太极问答劄疑(癸酉)주-D001
愚尝闻之师。曰栗谷别集中太极问答多可疑。恐非先生所著。今观之信然。拈出数十条。论卞如左。
无极而太极。此而字重耶轻耶条。答无太二字。添减不得者也。而字轻云云。
谨按而字轻固是。而未如朱子而字只轻接过上下文义之语。无太二字添减不得。亦未如朱子无极而太极五字添减一字不得之语。似欠了的实滋味。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而今以动而生阳为始何也。答未动之前便是阴。亦非以动而生阳为始也云云。
似未了。然愚窃谓动静无端。则动前是静。而静者不可见而动者可见。故先言动以示人。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亦此意也。四德元为始。四时春为始。一日朝为始。此非以动为始乎。
南轩曰无极而太极。言莫之为而为之条。答此说非是。
南轩说自好。何故非之。朱子答陆子书曰。无极而太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6H.gif)
易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啚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二说之不同何也。答云何不同之有。
易之万物。此气化时万物。盖真精妙合。化生人物。而人亦有男女。物亦有牝牡。故先言万物而后言男女。啚之万物。此形化时万物。盖二气交感。化生人物。而人亦无穷。物亦无数。故先言男女而后言万物。其意自不同。何必引他文之同于啚者。而以无不同答之乎。窃所未晓。
朱子以太极动而生阳。为天地之喜怒哀乐发处。而延平谓做已发看不得。何说为是。答此必朱子初年说。
愚意朱子说极分晓。而延平说甚可疑。是李非朱。未知何意。
继之者善条。答谓之性则未可分善恶。
其意盖曰成之者性。只言本然之性。未及乎气质。故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6L.gif)
太极为体。动静为用条。答后说是。前说未稳。
理主宰者也。气运用者也。分体用何害。理气如将卒。将为体卒为用不可乎。后说虽不著体用字。亦安知不包得体用意思乎。以愚观之。前后说未见其不同。
人受天地之正气条。答物以塞而能天。以心不虚灵也。
心不虚灵也五字。意到而语未(缺)。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条。答静字只好作敬字看。
愚意敬字未若静字之为好。
智者动仁者静条。答朱子仁智体皆静动皆用。为传写之未尽。
窃意朱子岂不知四德之无非体静用动。而上所云云。恐是单指仁智而言。初无可疑。
终万物始万物条。答以动为生偏说也。上一节统说也。
偏说统说四字恐未稳。改之曰以动为生。据方生说。以止为性。推本说也云。则似无病。
至成之者性然后气质各异条。答性无善恶。纯善而已。至情动处。便分善恶。便知有气质之性。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7H.gif)
以事物看之。阴阳中有太极。而图却谓太极生阴阳何也。答原其生出之初。则太极生阴阳也。观其见在之端。则阴阳涵太极也。图主生出。故云太极生阴阳。
此一段最好。而但见在之端端字未稳。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条。答万理同出一原曰统会。万物各具一理曰流行。
同出一原曰统会是矣。而各具一理曰流行恐未稳。
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条。答各一其性。气质之性也。
此论诚少曲折。以启近世偏全作本然之讥。可叹可叹。
其曰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条。答今且自动而生阳处看。
此似指见在天地说。然殊欠分晓。
寒水先生遗稿劄疑(己巳)
答李君晦书曰。石湖丈尝以为宗子丧三年。废先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7L.gif)
愚按家礼。改题递迁。在于三年丧毕之后。此不易底道理也。盖先王制礼。祀止四代。故玄孙死而入庙。则高祖无坐处。或迁于最长房。或埋于两阶间。实出于不得已也。岂有玄孙未入。而高祖遽出之理乎。最长房三年内。当迁于次长房。是尤翁一生所主者。同春犹以为不可。况宗子丧三年内。遽迁乎最长房者乎。何其与家礼不同也。后世必起争端。删之恐当。
答尹瑞膺曰。若学者以其有戒惧之功。故当其静时。心体可得以中矣。然其工夫未及纯熟。常不免间断。则虽可谓静。而未可唤做至静。必若圣人之如明镜止水然后。乃可谓至静。故章句曰此学问之极功也。(右十三卷。)
至静然后方可谓未发。众人无未发则已。若或有之。则当此时节。不偏不倚。与圣人未发无异。此亦非至静乎。但众人则幸而有此时节。而圣人则事应既已。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8H.gif)
并祭。各设床卓。自是古礼。虽墓前。依此各设。则前丧行一献之礼。后丧行三献之礼。似不相妨。
谨按尤庵礼曰若新墓与先祖墓同岗。则新墓宁从先墓略设。据此则前丧后丧。不过合窆或双坟。则虽设各床。势难异同。未知如何。
祠后土前后祝辞之不同。必是偶失照勘。
前称姓名者。使神知其为某也。后只称封谥者。神已知之故也。似是如此。断以失照。未知如何。
馈则右设。奠则左设宜矣。
奠则左设。礼有可据耶。
玄纁置柩东者。家礼也。
家礼只曰置于柩傍。开元礼曰奠于柩东。合二说而用之。置于柩东。其义则甚好。而今以柩东为家礼之文。则恐失照勘。
答尹顺卿曰所后子。亦不为体。故不斩。
答族侄书及成尔鸿语录。皆以当服三年为言。而极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8L.gif)
答李季通曰偏倚之病云云。
病字当商。
答金子正曰月朔会哭(国恤时)时。如不设位。似无拜礼。(右十七卷。)
恐当有拜。拜之何妨。
答成厚白曰。农岩曰云云。气岂有不见不闻。无形与声之理云。盖不知理气无间而判为二物。故此所以致疑也。若知此章全言诚之不可掩。而又知气之洋洋。便是实理所为。则固无可疑者。(右十九卷。)
此亦可疑。
金汝实问又再传以得孟子。答曰笔之以授。非必以手。亲授活看可也。
曾子传于己。又传于子思。是再传也。子思传于己。又传于孟子。是亦再传也。史记又有子思孟子问答之语。据此则亲授恐无疑。如何。
问勇则以子路称之。子路之勇。果无愧于帝舜颜子之知仁欤。答曰舜生知也。颜子学知也。子路困知也。以此意看之。无可疑。
问答恐似相反。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9H.gif)
此与先生平生言论。大相不同。当删无疑。
人物性同异卞(丁未)
冠峰之说曰五行不具。则造化不成。虽蚤虱之微。既有五行之气。便有五行之理。五行之理。非仁义礼智乎。
此说似而非也。图说既曰无极二五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朱子亦曰五行阴阳七者。便是生物底材料。以此推之。虽是昆虫之微。不成说无五行自成。然其气之所禀。乃是昏且塞者。而昏者澈底昏。无复可明之日。塞者澈底塞。无复可通之日。有若枯木之不复生。死灰之不复燃。然则其理之在是者。果能灿然有条。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底根柢。而可唤做仁义礼智信者乎。其间或有通得一路。如虎狼之父子蜂蚁之君臣者。而亦不过于其上面堇有一点明而已。其他更推不去。则岂可以此而疑其五性之全备乎。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69L.gif)
此正朱子所谓气相近处也。于其发处。虽有七情之彷佛于人者。而既无善一边可名为四端者。又无为道义目之以道心者。而其所作用。只是向形气上。亹亹走了。今若以此而把作五性之苗脉。则不几于告子以生为性之见乎。
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此气质之性也。则禽兽作用之性。亦是气质之性。而其本然处。则浑是仁义礼智也。
理一而已。而所乘之气。有万不齐。故气异处理随而异。阳健阴顺。木仁火礼之类是已。(此段谓分殊。)然推其源则元有健之理。故便有健之气。而既有此气。理便在这个里面。自为一性。阴顺以下亦然。是以就其随气质自为一性处而言。则便是气质之性。而各就那其气上除却气。单指理而言。则便是本然之性。斯理也甚底。向所谓阳之健阴之顺。木之仁火之礼是已。阳之健。凡阳皆然。阴之顺。凡阴皆然。则此岂非本然可循之性乎。以此推之。人与人同。物与物同者。亦莫非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0H.gif)
禽兽之五常。虽以其气之昏塞而不能作用。然其于里面则浑然自在。
比如木有根。斯有萌孽而见其萌孽。可知其有根。今夫指童土。而曰此里面。便有某树底根柢云尔。则其信乎疑乎。请以晦翁说證之。晦翁答陈器之书曰。凡物必有根柢。性之理虽无形。而端绪之发最可验。故由其恻隐。所以必知其有仁。由其羞恶。所以必知其有义。由其辞让。所以必知其有礼。由其是非。所以必知其有智。使其本无是理于内。则何以有是端于外。由其有是端于外。所以必知有是理于内而不可诬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0L.gif)
丁未之夏。冠峰丈来直 章斋。要与论性。余书示如右。盖既有寒泉问答。则此似叠剩。而时有问答中道不到处。览者详之。
三渊说劄卞(癸丑)
近阅三渊翁文集。其所论著五常气质等说。大与吾所闻有异。种种可疑。大抵此说之纷纷久矣。言之殊觉齿酸。然亦有所不得不卞者。忘其固陋。劄卞如左。
五常人物禀来同。说自濂翁至晦翁。不幸末流生异见。殆将万片裂虚空。阴阳隔断相根妙。动植亏全一化中。濯旧来新君若肯。十年林下着研穷。(右三渊次鱼舜瑞。题曰五常一理。人物禀同。久矣有定论。而今有异论。不胜纷纷。清潭斋居。偶尔思及。有可笑者。聊用舜瑞前韵。抒此忧慨之忱。却示舜瑞要和。)
各一之云为不同。语同何谓自濂翁。(太极啚说曰。五行之生。各一其性。尤翁曰此性字。当作本然看。盖同一太极。而木性则仁。火性则礼。此实濂翁之说。而人物性不同之张卒。今谓人物性同而说自濂翁者。其果实际语乎。)要看晦说偏全意。(朱子曰人为最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1H.gif)
觜距千营掘一虫。忘饥割与众雏同。天伦五件知均赋。独见慈肠著降衷。(右三渊咏鸡。)
大而天地细而虫。气不同时性不同。莫谓五伦随处在。鸡衷那得似人衷。(孟子曰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今谓鸡之性犹人之性者。果成说乎。)
天衷均赋岂差殊。塞处昏时一似无。若将昏塞疑全缺。桀纣身无太极乎。(右三渊杂咏。)
吾闻理一而分殊。通便全具塞便无。桀纣则人同此性。昆虫亦有四端乎。(今谓人物性同者。徒知理一而不知分殊也。桀纣虽恶。亦是人也。人与人同。其性固与尧舜一般。若禽兽则自是异类。岂得与最灵之人同其性乎。且人之知有五性。由其有四端也。禽兽亦有四端之发乎。既无四端。则何以知五性之皆备乎。)
附子非大黄。大黄非附子。徒分黄附色。不察附黄理。(右三渊杂咏。其说曰或谓大黄只大黄。附子只附子。而余则曰大黄之内伏附子。附子之内伏大黄。如水火之内外明暗。迭为换面耳。)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1L.gif)
程书朱训在。甲是乙非生。安在程朱后。无劳格致精。
愚亦恁地说。大抵此诗指尤翁也。然尤翁之说。本非可议。而今以此老之高明博洽。犹未解程朱文字。则尤翁于此果未免失言矣。谨按易乾之彖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程传曰乾道变化。生育万物。洪纤高下。各以其类。各正性命。程子又曰天命率性。通人物而言循性者。马则为马之性。又不做牛底性。牛则为牛之性。又不做马底性。朱子答严时亨书曰。生之谓性一章。论人与物性之异。固由于气禀之不同。但究其所以然者。却是因其气禀之不同。而所赋之理。固亦有异。所以孟子分别犬之性牛之性人之性有不同者。而未尝言犬之气牛之气人之气不同。程先生有隙中日光之论。最为亲切。答余方叔书曰。以其分之殊。则其理之在是者。不能不异。故人为最灵而备有五常之性。禽兽则昏而不能备。草木枯槁。并与知觉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2H.gif)
答李载亨书曰。洛中有五常之禀。人物有异同底新论。出自权遂庵。鄙辈只信中庸首章注说。而不从新论矣。亡兄论此一款。亦未活看孟子章句而有所拘滞。敢以初年未定说。以为不可从。尤斋于此亦无的答矣。○又曰五常之理。人物同禀与否。诚使粗通文理者。诵味中庸因各得所赋之理以下六七字。则岂至把太极为两截乎。只坐碍孟子告子之注解仁义之性物岂得以全之。而未能融通。以全字推上于禀赋之初。而不知从分形以后。观其偏全者发用。道理之有不全云尔。中庸之原初。孟子之详末。何尝矛盾哉。朱子诸说。莫详于答徐子融。种种可證。非止一二。亡兄集中五常说所质尤翁者。自是未定之说。而编摩时混载为可欠。翁与其门徒有眼目者。辄敢判舍之矣。当时尤翁所答无见处。这般所在。尤翁亦未尝明白卞释。洛下悠悠之说所论五常人物者。殆同众盲模象云云。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2L.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3H.gif)
答郑彦焕书曰。自洛闽以来。理同气异。不啻八字打开云云。
朱夫子固曰理同气异。而亦不曰气犹相近而理绝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3L.gif)
为此异说者。曾看太极图否。今手画其五层圈子。则将以一圆贯之乎。抑为破碎尖斜者乎。殊不足多卞。
图以太极为主。故五圈子个个皆圆。而至图说论性处。则曰各曰五。而未尝言其同。盖太极与性理虽一致。而名义自不同。其混看无别。而每以太极之同。證成性同之义者。亦可谓曾见太极图乎。
问如曰各一其性。则谓万物各异其性耶。答曰各是气。一是性。
气异处理随而异。各一其性云者。水是一性。火是一性也。今谓各是气一是性。则其意必曰各气同其性也。诚然则周子何不曰一其性。而曰各一其性乎。虽使粗解文理者读之。必不作如是看。
问若谓人物同得天理。则牛之耕。马之行。鸡之司晨。犬之司夜之类。何尝彷佛于人之日用伦理之事乎。答曰人亦耕。人亦行。人亦掌漏。人亦巡更。同归于当然矣。
牛马之耕行。人固能之。人之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牛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4H.gif)
签论李仲谦五常说曰。朱子所谓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者。非谓不具。乃不全也云云。
此老以岂物所全全字。看作全之之意。故曰具而不全。朱子之意。果如是乎。上言仁义礼智之禀。下言岂物所得而全乎。此非谓合下禀得之不全乎。如此明白处。犹且驱率以从己意。人见其可诬乎。可异也。
理不同三字。只是言物为质拘。理未全露。其所发现者。无限有偏全阔狭耳。
朱子只曰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何尝有发现底意思乎。
何可以偏者全者等。为本然乎。
人之性合下全。全者是本然。物之性合下偏。偏者是本然。偏全虽不同。其自为本然则一也。今夫牛之耕。凡牛皆同。马之驰。凡马皆同。此非本然可循之性乎。除是人与人同。物与物同。是本然之性也。人人不同。物物不同。是气质之性也。透见得此。当眼无全牛矣。
既曰各具。所具者太极。岂复有半个一端乎。
语性则固有偏全。语太极则无不全。太极岂复有半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4L.gif)
只一圈中。五常森然。名虽后出。理定于初云云。
理虽先定。名实后出。未有名之前。只当曰一理。不当曰五常。
问非水火金木土。则仁义礼智之名。无由而生矣。答朱子曰未有此气。已有此性。曷尝有如许倒说乎。
健顺五常之理。虽本具于一太极之中。健顺五常之名。未尝立于一太极之时。故章句先言阴阳五行之气。而后言健顺五常之德。曷可谓倒说乎。且近来主人物性同之说者。莫不曰五行不具。则造化不成。既有五行之气。便有五行之理。五行之理。非仁义礼智信乎。此说似而非也。盖虽曰五气。非五个气各在一方。只一气而已。虽曰五常。非五个理各在一面。只一理而已。故此理之贮在此气者。此气通明则此理灿然而有条。此气昏暗则此理不能灿然而有条。此所以偏全之不同也。原初气以成形处。既各自为一局。为牛为马。为鸡为犬。千般万㨾。故其理之赋于是者。亦各自为一性。马与牛异。犬与鸡不同。千差万别。此所以偏者全者之等。为本然也。万物皆得太极之理。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5H.gif)
(右卞禽兽五常说。)
李仲谦曰(人之形质。一定不易。其气清浊美恶。自初赋得。则未发之浊恶者。何所去乎。其在心之内耶。在形质之内耶。若曰不在心。在形质之内。则少顷失却。未发之后。此何以依旧在耶。谓之在心之内。则是为未发之中。有此浊根柢。若尔则不成为未发矣。谓之在形质之内。则是为心与气质。各是一物而不相关。未知如何。)三渊曰浊恶实无根著。五气之偏重者。遇事而现。刚或多克。柔或多媚。声色臭味之欲。则随感而炽。贪欲必取。淫欲必逐云云。夫既未发则万事都未萌芽。岂可穷讨其根株。而劳劳以浑化为说哉。○仲谦曰(谓能浑化。非谓尽浑化成他气质。只是一时未发则能一时浑化。一日未发则能一日浑化。)三渊曰不活。○鱼舜瑞曰 人之气质。得于有生之初。虽无不可化者。而亦非一朝之力所可到也云云(云云二字。本草。以小注书之。下云云。亦然。)。岂有一时未发之故。而气质之不善。自然浑化之理哉。 三渊曰恰当云云。勉斋曰性固为气质所杂矣。方其未发。此心湛然。物欲不生。气虽偏而理则正。气虽昏而理则明。气虽有赢乏而理则无胜负云云。愚尝以是质诸先师矣。答曰未发之前。气不用事。所以有善而无恶。右(右字。恐当连书。)说已有准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5L.gif)
此老此说。亦觉未稳。盖既曰五气之偏重者。遇事而见。则未遇事前。这气之偏重者。其不为浊恶之根株乎。牛溪谓未发前。有恶之萌兆。而栗谷以大不是驳之。盖萌兆是发处名目。根着便是种子。谓有萌兆。则固为不是。谓有根着。有何不可。盖圣人查滓浑化。未发前。只善种子而已。众人则理虽明而气自昏。理虽正而气自偏。即此昏且偏处。恶种子自在。焉可诬也。以仲谦之一时未发一时浑化为不活。以舜瑞之岂以一时未发而便浑化哉为恰当。是则皆是矣。而既曰浊恶实无根着。而谓不必穷讨。又以申命观气质性发处见之之说。谓剖判其当。前后之说。一何矛盾欤。其意盖曰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言气质于未发。则不瑕有害于性善之本体。殊不知理不离气质。气质不离理。虽欲不言。不可得矣。且未发之前。性自善。气质自不善。干性善何事。且彼谓未发之前。只有本然之性。而无气质之性。然则本然气质。分明是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6H.gif)
(右卞未发前气质说。)
云峰智字说卞(丁巳)
云峰胡氏释智之训曰。智则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南塘驳之曰此有认气为理。以理妙理之失。盖智则理也。心之神明气也。而今曰智则心之神明云尔。则真若以心之神明当智字。此所谓认气为理也。智亦众理中一理也。而今以智为妙众理。则又有似智超在众理之外。而运用其众理也。此所谓以理妙理也。金常夫难之曰云峰之意。恐不如是。盖心者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其所以如此者。以其有智也。故曰智则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如是看则岂有认气为理之病。又岂有以理妙理之失也。沈圣游曰常夫之言恐不然。果如是则勿论训智之衬不衬。下语当曰心之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者智也。必不曰智则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此可见云峰之意。不如常夫之意。而恐难免认气为理。以理妙理之失矣。愚谓南塘之说。终是确论。而圣游亦看得精切。常夫之言。则虽不无意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6L.gif)
理通气局卞(乙卯)
朱子曰理同气异。栗谷先生曰理通气局。气异与气局。措意(措意之措。无乃指字之误耶。)不同。何谓不同。气异主气而言。气局兼理而言故也。朱子曰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也。栗谷曰理之局于物者。气之局也。此可见矣。盖局者囿也。理之在气者。为气所囿而各自为一性也。如在阳者局于阳而为健。在阴者局于阴而为顺。木仁火礼。金义水智。莫不皆然。今嵬岩曰天地万物气局也。此徒以天地万物之形体不同者。为气局也。若然则当以阴自阴阳自阳言之。其何以曰理之局于物。又何以曰人之性非物之性者。气之局也。曰理之万殊者。气之局也云乎。南塘先生曰气异语意局。气局语意活。又曰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7H.gif)
语类中和说卞(乙卯○南塘评曰十分精礭。)주-D001
语类夔孙录。问致中和。曰今略略地中和也唤做中和。致字是要得十分中十分和。(其下人杰自脩。至三录皆一意。)谨按此说与章句有异。喜怒哀乐注曰无所偏倚故谓之中。无所乖戾故谓之和。然则无些偏倚然后。方可谓中。而有些偏倚则不成为中。无少乖戾然后。方可谓和。而有少乖戾则不成为和。此中和二字本来面目也。圣人常常中(事应既已。辄湛然渊静。)每每和。(物来辄顺应。)众人幸而中(一瞬之间。幸得虚静。)偶尔和。(虽至恶之人。亦有善端之发。)虽曰幸而中。而中即是无所偏倚。虽曰偶尔和。而和即是无所乖戾。则中和气象。岂有圣凡之不同乎。(只是众人幸而中者。旋复失之。偶尔和者。他事则不然。此不及圣人处也。)若夫致中和。非谓自粗中和。至精中和也。乃自幸而中偶尔和。推而至常常中每每。和也。章句以无所偏倚释中字。而加其守不失四字。释致中。则可知无所偏倚是为中。而其守不失。乃所谓致中也。以无所乖戾释和字。而加无适不然四字。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7L.gif)
服制式称号卞(癸丑)
或问家礼服制式。族曾祖伯叔父母族祖伯叔父母等称号。莫知其所谓。余曰此等处。乍看果似淆乱。而仔细推之。其义自见。盖曾祖之兄弟曰族曾祖伯叔父母。所谓五寸曾大父也。以其曾祖行也。故曰族曾祖。其子曰族祖伯叔父母。所谓六寸大父也。以其祖行也。故曰族祖。其子曰族伯叔父母。所谓七寸族丈也。以其父行也。故曰族伯叔父母。其子曰族兄弟。所谓三从兄弟也。以其已行也。故曰族兄弟。盖族者疏远之称。故杀之尽处。皆以族言之也。祖之兄弟曰从祖祖父母。所谓四寸大父也。不曰从祖伯叔父母者。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8H.gif)
未发气质说卞(甲寅)
士友间义理之卞。其大有二。人物性同不同与未发前气质性有无。而未发气质之说。甚易而不难卞者。盖未发云者。心不应事也。心即是气质。则未发无气质之说。成乎否乎。以性言之。本然之性。单指理也。气质之性。兼气质也。虽是未发而气质依旧在。则直不用事耳。亦是气质也。当此时。独不可兼气质言之乎。不可一也。若曰本然之性在未发。气质之性在已发。(三渊,嵬岩说皆如此。)则分明是二性也。不可二也。未发谓之性。已发谓之情。千古定论。今气质性在已发。则是已发处。亦唤做性。未知本然性发而为气质之性耶。抑本然之性发而为情。而气质之性自已发后始有之。而无发而为情之时耶。然则本然之性有情之性。气质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8L.gif)
朱子答黄商伯书卞證(甲寅)
黄商伯问中庸章句。谓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或问亦言人物虽有气禀之异。而理则未尝不同。孟子集注。谓以气言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而以理言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二说似不同。岂气既不齐。则所赋之理。亦随而异欤。朱子答曰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幸更详之。当自无疑也。
谨按此理同。分明指中庸章句。理绝不同。分明指孟子集注。宜乎彼说之以此为性同之證。然语类三可录。问谓之理同则可。谓之性同则不可。曰固然。然则其可以理同而断之以性同乎。주-D001
忌日只祭一位考證(甲子)
或问伊川先生曰忌日祭两位否。答曰只一位。
家礼忌日设位注曰止设一位。
辑览补注曰父之忌日。止设父一位。母之忌日。只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9H.gif)
退溪曰忌日合祭。古无此礼。
沙溪曰忌日只设所祭之位。非薄于所配。祭以哀在于所为祭者故也。
又曰据伊川说。则程子以祭一位为是。晦斋所引。未知出于何书。
尤翁答朴士述曰考妣合椟。及忌日。只祭一位。皆是家礼之文矣。然则不得不于合椟中。只奉出一位矣。
答李伯瞻书曰若祭一位。则虽合椟。何嫌于以空椟奉出一位耶。
答金瑞石曰所谓祠先杂仪。(晦斋所引配祭说。)遍考二程书。终无见处。可疑。
谨按忌日之祭非古也。盖自程朱义起。而伊川答人问曰只一位。朱夫子家礼亦曰只设一位。(语类亦曰忌日只祭一位。)后之学者。舍此宜无他求。而其只祭一位之义。则沙溪先生所谓非薄于所配。祭以哀在所为祭者云云。明白的确。不可以改评矣。若夫晦斋所引程氏配祭之说。既无义可据。又无著见处。故沙尤两先生。皆深致疑焉。此事从违。不待两言而决矣。但退溪以下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7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79L.gif)
南人不着幅巾卞證(壬子)
南人不着幅巾。非惟生不着。死亦不用。而见着者。必辱之。余寻常未晓其故。而闻诸南人。渠亦不能自知其故。近日偶阅退溪语录。其一段曰金就砺造送幅巾深衣。先生曰幅巾似僧巾。着之似未稳。乃服深衣。加程冠。晚年斋居如此。于是始觉南人之不着幅巾。乃退溪有以启之也。盖岭南人自谓独尊退溪。故当是时。见而效之。转成痼弊耳。彼近世无识之辈。固不足道。而窃有所疑惑于先生者。大抵幅巾虽非古制。(古者有冠无巾。止以羃尊罍。士大夫以为首服者。始见于郭林宗折角巾。)而司马温公创之。(至温公。始服深衣。冠缁冠而加以幅巾。)晦翁夫子效之。(家礼深衣篇。详著幅巾之制。)自是厥后便成礼服。则夏之毋追商之章甫。周之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十 第 28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280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