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x 页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书
书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0H.gif)
和字专指所乘之理云云。下教至当。潮亦尝更思之。中和皆道。而道之一字。不可言兼指。则和字之专指理言。十分无疑矣。大抵讲论之道。横说竖说。无处窒碍。方是真义理。经历颇久。渐觉其如此耳。前日圣游之来。门下寄语潮。教以尤耐咀嚼。此实顶门一针。敢不书绅服膺。但气质轻浮。未知其终不辜负耳。偶阅农岩集。其答芝村知觉之理。仁耶义耶之问曰。朱先生既曰知觉是气之虚灵处。来谕亦曰因其虚灵。有此知觉。愚请还问左右。此虚灵之气。原于仁耶义耶云云。农岩盖有见乎虚灵之自虚灵。又见知觉之不外乎虚灵。故设此以證知觉之不得为智之用。然此不足为證。盖心者气之精爽也。故其为物自虚灵。而气既虚灵。智又具焉。故有此知觉。虚灵其体段也。知觉其妙用也。虽是一物。所指不同。故虚灵虽自虚灵。而知觉不害为智之用。知觉虽为智之用。而虚灵亦不害自为虚灵。(门下亦尝曰虚灵自虚灵。非因性而虚灵。)不以知觉为智之用。固不可。并与虚灵而唤做智之事。亦不可也。愚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0L.gif)
上南塘(戊午)
日前为学。虽于义理名目。粗有班点之窥。而其于涵养一事。欠却工夫。职此发种种。依旧伎俩人矣。近世一种。以讲学为无益者。固不足多卞。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者。亦非朱先生所戒乎。间尝读心经。今之学者说正心。但将正心。吟咏一饷。说诚意。又将诚意。吟咏一饷云云一段。语极令人警惧。自是以来。猛醒提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1H.gif)
上南塘(己未)
仪礼二条说。既承下谕。且得圣游语录而读之。乃知盛意之有在也。然反复思之。终有所不能无疑者。天子诸侯不降其父母。门下以此父母。唤做旁支承统者之本生父母。此恐未然。盖帝王之礼。自与闾阎之礼不同。以祖继孙。以孙继祖。虽无父子之义。而实有父子之道。故汉宣帝以从孙继从祖。而称考于所生。则程子以乱伦失礼斥之。范氏胡氏之论亦然。而朱夫子载之纲目。夫岂非礼。程子言之。而朱子取之。据此则 仁祖大王之于大院君。不称考而不服三年。沙溪先生之论。当为百世断案矣。(但南溪所谓既无称考之地。则伯叔无所依据。恐当称之曰所生父。自称曰出继子云云。似亦允当。)父子之伦虽重。而入承之义至严。若入承大统。而于其本生。犹可服丧三年。则乌在其归重于承统乎。议者每以考位之阙为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1L.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2H.gif)
上南塘别纸
圣游人心之中节者。即是道心云云。门下非之是矣。然考诸栗谷文字。则人心道心说曰人心听命于道心。则人心亦为道心矣。答牛溪书曰马㥧人心。不待牵制而自由正路。则圣人之从心所欲。而人心亦道心者。 经筵日记。告君曰人心中节。则人心亦道心矣。据此则圣游之言。亦有所据矣。然虽是栗谷为之言。不能无疑。人心之中节者。即是道心。而在圣人分上。浑是道心。则中庸序文。何以曰上智不能无人心乎。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2L.gif)
朱子太极图三圈。皆书元亨利贞。此不过形容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之意。而濂翁则于最上圈。不著名目。正得超形气之意。而今于此犹以元亨利贞之目加之。则是太极不得为一原矣。不得为超形气矣。今之主禽兽五常之说者。未必不以此图为證矣。窃念先生六十之年。曰今年方无疑。此端蒙己亥以后所闻。或在此时。议论未定耶。愿闻的礭之教。
别纸
周子灵字说。备悉盛意。盖灵非理也。而其言如彼。则必如是看。方得无碍周子立言之旨。考亭释经之意。可谓两得矣。此系是微奥处。亦涉极可疑处。不知何故前人无一言及此。盖有之矣。我未之见耶。人心道心说。来谕所谓有合言者。有分言者云云。言简而意得。读之敬叹。愚亦对圣游言。君谓人心亦道心。此似程子权便是经之语。愚谓人心自人心。道心自道心。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3H.gif)
上南塘
别纸诸喻。罔非礼意精蕴。义理微奥也。愚昧浅劣。何敢容喙于其间耶。然既蒙俯询。不宜终嘿。玆以别纸奉对。非敢自以为是也。盖亦质疑而又求教耳。然来教一则曰无君。一则曰无父。无父无君。是何等重大事耶。诚如是则子夏以后。又经程朱大眼目。而长子斩衰。何无异论。以沙溪,尤翁之礼家大成。而 章陵服制。何以期年为是耶。言不当理。虽出古圣。在所不取。而此等处。恐不可曰不当理也。伏望商量更教如何。
别纸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3L.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4H.gif)
荀彧事。朱子书已有此意。来谕恐当。
宋齐愈之死。当死而死。死有馀罪。虽圣人当之。当诛之无疑。而曲端之死。不当死而死。死系至冤。若使圣人当之。必无是事。若以保全蜀而不得已杀之云尔。则其于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之义。何如也。抑张公不过忠智之士。故虽枉杀不辜。不害为忠智而然耶。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4L.gif)
人心道心之皆有过不及细推之诚如来教而末段所谕天理常患不胜。故曰微。而戒之在不及云云。语意尤明白。恐是大舜本意耳。
或问一段。来谕恐当。盖众人虽有静时。未必皆中。而在圣人分上。静则必中。所谓静而无一息之不中。即静则必中之意也。(盖曰虽一息之静。未有不中者。)特以文势不㥧。故虽有向日之疑。而揆以义理。参以章句。则此外更无他意思。敢不承命。
答南塘(壬戌四月)
前教礼疑。累累开导。不啻丁宁。潮虽愚蒙。岂不仰认盛意所在。但于愚意。终有所不能释然者。盖教以礼意如此。而窃恐终不如此。證以明文。而所谓明文。亦恐非的證。何谓礼意之不如此。仪礼经文。父为长子。初不分贵贱。而曰何以三年也。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为君之父母长子。传曰父母长子。君服斩。父之为长子斩。非尊其子也。为其正体于上。将所传重。则帝王家正体传重。比私家。恐涉尤重。若以天子诸侯之故。而不服三年。则其于尊正体之义。如何也。且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5H.gif)
始封之君之父母。则虽非曾所君临之人。而即是吾君之渊源所在。臣民之从君而服之犹可也。若是旁支君之入承。则既已移伦。而于先王。无论祖孙叔侄。皆有父子之道。臣民于其本生。初无可服之义也。若犹以吾君之父母而服之。则是国有二本也。其可乎。此注疏所以断之以始封之君也。如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5L.gif)
答南塘(甲子)
三年内追后立后者。再期后撤几筵一节。来教设虚位云云。恐似得宜。而但其母在则自可得练祥。祥后入庙。犹或可也。若母亡而再期。亦以忌祭例过行。则是未大祥也。虽曰三年入庙。神道之常。而未大祥而入庙。其于大祥后入庙之义。如何也。此几筵所以难于遽撤也。士能庐墓之说。不过便于丧人处身之道耳。未知其必合于礼也。商量更教幸甚。
上南塘
所后子服。古礼无著见处。只于备要四种说下。添入养他子为后。亦不服三年寂寥一语。世人据此皆不服三年。然究其来历。则盖出于大功章适妇不为舅后者。姑为之小功条疏说。而其所谓养他子为后者。亦未知其必指所后子也。今之难者辄说自有经传注疏。未有以养他子称所后子。而养他子三字。自有出处。以此决知非所后子也。此说似矣。而厚斋答南溪书曰。今干为先人后。可谓体也。先人既无长子先死者。则又不可不谓之正也。又曰父有长子先死而既为之服斩三年。则以所后子。同于庶子承重之例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6H.gif)
夜气亦吾躯壳之气。是合下愚见向来疑晦横生。有所云云。今详来教。初无可疑。但所谓天地之气好时。吾之气亦好者。盖气虽吾气。夜即天地之夜。吾气之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6L.gif)
尧舜性之之说。备悉盛意。其意盖曰性虽天理。性之者人也。人有尧舜汤武五伯之不同者。以其气质之不同也。故属之气质。盖有为者气。而弘道者人故也。细究其旨。则其与单指兼指之说。未始不同。而骤看则面目似涉不同。无乃有争端耶。
上南塘(戊辰)
泉诗跋语。得而读之。令人洒然。前文已极简严。后书又甚明礭。如使泉翁起来。未知以为如何耳。盖讥评无足介意。而义理不可不卞。彼虽不悦。亦奈之何哉。其曰偏全作本然者。盖其意以全者为本然。偏者为气质。而讥我以皆作本然也。然今以孟子犬牛人之性。看作气质。则人之仁义。亦便是气质也。安在其全者为本然乎。既不识孟子之意。又不觉其言之自相矛盾也。且退栗心性啚。皆以气质之清浊粹驳。置诸心圈。彼岂不见此啚。而以气质之当心讥我者何也。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7H.gif)
与尹屏溪(凤九)别纸(丁未)
深衣大带之制。未及就质于师门。而日前与诸益讲会。亦不曾语及此事。故疑晦处转益疑晦。觉悟处亦不能自信。玆庸条陈如左。伏乞视至而详答焉。记曰袼(袼字。当考。)之高下。可以运肘。家礼曰衣全四幅。其长过胁。(家礼说止此。)而二尺二寸之制。只出于刘氏。则衣身不必以二尺二寸为度。量其人要胁之长短而裁之。而必以运肘过胁为准可也。朱子虽曰度用指尺则各自与身相称云。而他处皆言尺寸之数。而至于衣裳之长。则只曰过胁及踝。其意可知。记曰制有十二幅。以应十二月。又曰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刘氏曰反诎及肘为准则。不以一幅为拘。(刘说止此。)盖十二幅者。衣裳各六幅也。衣身二幅。左右袖各一幅。合为四幅。今以别一幅中分之。分属于袂之左右。又以一幅裁袷。以袷馀裁两腋衣系。则袂可以反屈及肘。而不可充六幅之数矣。家礼本注。虽曰用布二幅。属于左右云。而今只用各一幅。则虽二尺二寸之广布。其于庇手犹不足。况可以反诎而及肘乎。深者深邃之意。短而见肤。则乌在其深邃乎。至于深衣啚。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7L.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8H.gif)
向者洛中一士友。行冠礼于东郊而速之。潮以白衣带莅之。盖自家所见如此也。夫东宫之丧。虽异于大丧期年之服。亦是重制。则冠者借吉。可以旁照于婚仪。而为其宾者。居然盛服。揆以礼意。终是未安。未知高见如何。而近日湖中见行之礼。亦如何。洛下则行之者闻皆盛服云。而此则未必得礼意。幸详教焉。
答屏溪(己未二月)
虚灵说。愚见与前无异。而吾丈尝自谓已了之案。故不敢更陈瞽见。今承来谕。使之反覆。敢不承命。盖明德之无异同。则非但高见如此。愚见亦如此。而向来所讲题目。只是虚灵之同异。而今但言光明与本禀之同异。虚灵二字。存而不论。无乃以本禀当虚灵。而谓其虚灵本禀则混论而无分耶。若然则章句何以既曰虚灵不昧。而又曰气禀所拘耶。且章句以虚灵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8L.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9H.gif)
前书只言心处。每合性而言云云。窃所未谕。古固有合性言心者。而奏劄,或问。正是单言心处。至虚至灵,神妙不测,湛然虚明,鉴空衡平。何尝有合性底意思乎。况心自虚灵。初非因性而虚灵。则虚灵果是性之色相乎。(大学章句曰虚灵不昧。以具众理。或问方寸之间。虚灵洞澈。万理咸备。孟子尽心注曰神明所以具众理云云。此可见神明虚灵专属乎心。)盖心有善有恶。虚灵即心之善一边。而朱子所谓本体也。言其善一边。其与谓心纯善者。其义自不同。岂有相碍之嫌乎。愚见如是。执事更以为如何近来讲说。徒费葛藤而无益于实事。不惟义理携贰。并与情意而乖隔。自古已然。而至于今日而极矣。愚窃病之。然讲明义理。何可废也。如有可讲材料。幸提示一二。以为相警发之地如何。此实残年之愿耳。
上李陶庵(縡)别纸(壬子)
心之虚灵。或谓有分数。或谓无分数。或有谓虚灵有分数。而明德则无分数。或有谓虚灵有分数。则明德亦有分数。此今日士友间争端。潮谓心本虚灵。犹言镜本虚明。又如言火本光明。水本澄清。此所谓天则也。或问所谓真体本然也。不可以分数论也。且明德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29L.gif)
近闻洛中缙绅家。童子而遭期服者。服中加冠。而祭其几筵时。头戴草笠。身着衰裳。而曰此出于南溪礼说。此于愚意。窃恐未安。盖童子不冠。自无頍项。而既冠之后。犹着吉冠。则一身上下。半吉半凶。无乃大煞斑驳乎。以朱子君臣服议。迁官者从新之义推之。则既冠者当从冠者之服。即具孝巾冠经而用之于临丧无疑。而南溪之说如彼者。抑何见欤。(窃疑南溪以凡服皆以始制为断之文为据。而此说于此行不得矣。)未知执事以为如何。愿闻的确之论。
上陶庵(戊午)
窃以前后书中。略有所禀者。非止一再。而可否间终未蒙俯答。而末乃以茫然不能省忆为教。此恐是不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0H.gif)
上陶庵(己未八月)
日者所禀。获赐反覆。深荷不外。湖中一种心纯善之说。愚尝习闻之矣。盖主此说者。对人辄说心是至好底物。而亦尝曰心者非理非气。自有一个神底物事。此则分明是禅家所谓心。非吾儒所谓心也。向来涂听途说。妄疑长者于此。亦未免正见之一累。今承下教。乃知盛意所在。与彼一种之说。煞有不同者矣。但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0L.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1H.gif)
上陶庵(己未二月)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1L.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2H.gif)
上陶庵(庚申二月)
向来所禀。未蒙印可。盖缘侍生本原漫漶。故辞未别白。以致如此。然此真义理筑底处。大头脑处。其不可卒乍说。诚如下谕。但门下既以心纯善为非。而又以心有善恶。为近于善恶混。此甚可疑。盖纯善则无恶。不能纯善则不容无恶。此二说外。恐无他道理。而门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2L.gif)
上陶庵(三月)
来谕天下岂有两非之理。此论甚当。而下面所教。恐非免两非。窃所未晓。盖纯善之论。易坠于释氏。是则非之是矣。而至于谓有善恶者。乃曰未发亦有恶云云。此乃嵬岩勒加于师门者。而非师门之本旨也。先师盖尝曰未发前气质。亦有清浊粹驳之不齐。则嵬岩非之而拟之于杨(扬字。当从手边。以下诸扬。皆可改。)氏之善恶混。此未发前有恶之论所由起也。先师亦尝卞之曰未发之前。善恶虽未形。而气禀本色清浊粹驳则自在矣。故指其清浊粹驳而谓之气质不齐。愚所谓不齐。以气质而言也。荀扬所谓恶与混。以性而言也。乌可比而同之哉。又曰若其兼气而谓之不齐者。非性之本体也。非性之本体则兼气而言。别为一义。亦何妨于性善之本体也。(先师说止此。)然则向所谓有善恶者。从气而言也。非从理而言也。嵬岩讳却本意。直曰先生谓未发前有恶。真若先生不识大本者然。此岂非勒加之言乎。彼虽勒加。本意则不然。后世之公是非。何可诬也。来谕谓未发则性也云云。未发固性也。敢问未发之性。悬空独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3H.gif)
上陶庵(庚申)
前书所禀得失如何。此非潮之说。乃先师之意如此也。志在分疏。语涉支蔓。殊失敬谨。谴罚是俟耳。且中太极啚说。先以灵字单言。而后以形神对言。通书先以彰微对言。而后以灵字单言。窃观语意。似皆以灵字当太极地头。而朱子释之。则到底皆以人心之灵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3L.gif)
上陶庵(甲子八月)
向来士林以先春后尤之说。一场纷纭。而以门下答尹令书议论。颇不厌。潮亦尝读其书而窃疑之。欲以一书仰质而未果。近闻楼岩,屏溪诸丈。已以书相质云。虽未见其书。揆其意。当尽吾所欲言者。第未知门下所答如何。愿闻之耳。三年内追后立后者。再期过后几筵之撤不撤。礼无明文。最是难处。愚则尝以为几筵虽不撤。而上食则当废。盖几筵既撤。则哭之无所。上食则古礼卒哭后已罢。四年五年仍行。恐无其义也。似闻门下以为上食亦不可废。未知果然否。近来一议论。以为几筵亦不可不撤。只于旧日几筵所设处。设虚位。朝夕哭临。练祥禫则奉神主出就位行之。其意三年入庙。神道之常。服丧三年。子道之常。皆礼之大防。各尽其常。不可踰越云尔。此说似好。未知如何。宋士能则以为几筵撤后。庐墓终三年。此说又如何。商量下教幸甚。
代牛渚院儒上陶庵
就白昨年秋。洛下章甫发重峰先生从祀之议。而以此乡为先生生长之地。搆送通草。要先通告于八路。以为将同声疏请之地。而生等妄意以先生节义道学。岂不允合于从祀。而第今既发之请。久未蒙 允。此时又发此论。则彼此妨碍。决无可成之理。姑徐徐以俟日后。观势而发之。亦未为晚。未知门下以为如何。此实斯文大议论。不可不一经勘定。故玆敢仰告伏乞商量下教。千万幸甚。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4H.gif)
追后立后者。过祥后撤几筵。果有尤庵,农岩两先生文字可据者矣。尤庵答郑德而书。论长子闻丧差后者曰但如中原。则或于三年垂毕之时。有始闻丧者矣。若然则其几筵之设。当至六年耶。此甚可疑。农岩答金美晦书。谓三年内立后者曰三年之外。仍设几筵。朝夕上食。在鄙意终觉未安。农岩议论。正是此事。而尤庵说。亦可以旁照于此矣。未知如何。
母卒成服前父亡。愚寻常以服母三年为是。或曰此有违于父卒三年之义。此恐不然。经所谓父在为母。父卒则为母等语。皆指成服而言。母亡之日。其父虽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4L.gif)
围布几筵注。莫若从古为正之古字。人多以左氏当之。窃恐不然。盖徐居甫亦不识左氏所讥之本意。而认作妇人入门。不即庙见。故以信其言者。为不足据而深欲从古。古即三月庙见之古礼也。观其朱子所答左氏固难尽信云云。则可知也。未知门下寻常看作如何。
上陶庵
向日所禀诸说。伏蒙印可。私幸曷喻。且白无嫡孙有次孙而遭祖丧者。次孙异于次子。本无三年之道。当以期服主丧。此则徐𨓅,范宣之论。可谓十分精当。问解则有持重三年之意。窃所未晓。未知门下以为如何。且有人于此。祖丧有次孙。又有长子妻,嫡孙妻而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5H.gif)
与蔡九云(之洪)别纸(丙午)
向者所禀未发前气质卞。既蒙印可。何幸如之。而大抵潮初未悉南塘丈本意之如何。而骤看别纸中愚则曰不齐一句。窃以为此丈若果以不齐二字。专为未发前题目。则恐有妨于性善之本体。此卞所以作也。间者金相甫自南塘归。录示先师论性数三条及韩丈示渠书然后。乃知先师所论。既详且备。而南塘之说来历甚明。其说曰本性之善。愚亦知之。所欲闻者。只是气质之性。在于何处耳。然则吾丈所引气虽有清浊。理则纯善云云。及愚说中若欲知纯善与否以下。都归叠床之剩语。而愚说中上一段。其于气质性有无之卞。有若隔靴爬痒者然。何者。先师答嵬岩书。有曰五性感动而善恶分矣。未发之时。宁有善恶。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5L.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6H.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6L.gif)
答玄冠峰(尚璧○丁未五月)
所谕士丧礼门外二字。考据详悉。牖昏大矣。但不敏所以发问者。日者受教。以为三年内。无阶下位云。而归考仪节及要诀。则其说如许。故反生疑惑矣。古礼果如是。则家礼虽无殡后变位之文。莫若从古为正否。辟领一款。更考杨说。则所引注疏说。大煞分明。记曰适博四寸。疏曰辟领四寸。又曰两相向各四寸。又曰阔中八寸。而又有合于用布一丈四尺之文。则何必舍是而区区拘牵于别用布八寸之说乎。心气质也一款。固是大头脑处。不可草草讲究。而遍观程朱诸说。则不过曰心气之精爽。又曰知觉气之灵。盖以其精爽其灵处唤做心。故曰比气又灵云。而既是气之精爽气之灵处。则可成说。除是气。别有精爽与灵处乎。其气之清浊粹驳不齐。而又有物欲之交蔽。故其本体之光明者。不免有时而昏。则此不有似乎镜铁有精粗。故光明有分数。而又有尘垢之积者乎。愚见如是。未知如何。
答冠峰
瞻慕中伏承下札。就审日间道体神相。区区伏慰。万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7H.gif)
与李嵬岩(柬○癸卯)
向来旅店侍坐时。执事辄以留意数学见责。于此可见大君子诲人不倦之盛意也。然此潮向来事。今则无是也。盖向也学不知方。先于此等处。枉用了多少工夫。及夫出入江门。始得全意此事。于经书上。日不暇给。岂复有这般意思耶。然窃闻朱夫子于易传。往往有不满底意。而老先生尝以为伊川夫子有友如康节。而不知易书自象数中出来。是为可恨。然则其不可全然抛弃他也。其义甚明。故潮每读启蒙。辄欣然有会心之乐。此亦熟处难忘而然耶。不识执事更以为如何。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7L.gif)
尤庵先生曰。形而上形而下。退沙二先生所释。殊不甚安。故尝以为当以形字为主。而处道字器字于形之上下。以形道器为三件物事。所释井井。无难见矣。二先生则以形与道为二。而以形与器为一。似与孔子本旨不合矣。盖道则理也。器则气也。理气妙合而凝。以生万物之形。故中庸首章注。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理亦赋焉。语类亦曰形而上。全是天理。形而下。只是那查滓。至于形。又是查滓至浊者。是皆以理气形三者。分别言之矣。既以理气形三者。分别言之。则当以道为形之上。器为形之下矣。如此看。未知如何。
窃谓道是头脑处。着上字无疑。而只是形而下下字。寻常未知其下得之意。今观此论。犹未能无疑。盖理气形三者分别言之。则果有之矣。既曰气而成形。则未有形前先有是气。岂可以先底为后底之下乎。既曰形又是查滓至浊者。则所谓气者。便是轻清底物事。亦可以清者为浊者之下乎。反复思惟。终未得其说。愿赐一言。以祛坐井之疑。
与嵬岩(丙午)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8H.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8L.gif)
与金伯春(元行○癸酉十月)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9H.gif)
与金伯春(甲戌六月)
赠玄纁一款。厥后得仪礼一书。细考上下文义。始知高明之论。果有据依矣。盖实币于盖。疏既有载而之圹之文。窆条只曰赠玄纁。而不言置处。则安知非蒙上文而置柩之上面耶。然既不能明知其本意。则千载之下。有难质言。家礼则曰置于柩旁。柩旁明是棺椁之间。而只曰柩旁。不言柩之某旁。则是亦不能无惑也。沙溪引开元礼以上玄下纁为言。而开元礼柩东若出于左服则左服。即南首时授右之义。而不可施于北首。此虽礼家承用之久。而既知无义。不可强从。尤翁之右玄左纁。则虽无古据。而分置左右。不害为柩旁。以西为上。又不失上玄而下纁。愚意自今为始。窃欲以此为正。未知兄意又以为如何。
答金伯春(六月)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3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39L.gif)
玄纁说。大体既同。何幸如之。第神主左旁之谕。窃恐此当别论。不可作一例看。盖除却许多语。曰其下左旁。则据主身一面而言可知。只曰柩旁。则举柩之全体而言可知也。举全体而言。则旁字非棺椁之间而何。且神主则当中书正文奉祀者。固当别于中而书之旁边。玄纁则异于是。果可置柩之上面。则自当当中置之。何所避而置于一边乎。恐不可援彼而證此也。昔人亦有以神主左旁为證。而南溪始颇然之。后乃曰语意自不同。虽不言不同之意。而揆其意。似不外愚之所言矣。且以亲授之义言之。奠乎左服疏曰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40H.gif)
与金伯春(乙亥二月)
玄纁说。得蒙印可。何幸如之。常夫近久不见。姑未闻盛教之如何耳。情纯善说。出于洛下一士友。而其意大体以为人心道心外无他情。而道心自纯善。人心亦不过饥欲食寒欲衣。则情岂有不善者乎。此说如何。愚尝累书卞之。兄以似不为妨为教。无乃彼说是耶。愿闻其详耳。争心胜气之喻。切中时学之弊。大抵近来学者稍有一知半解。便带得谓人莫己若底意思。一言不合。怒气相加。不惟义理参差。并与情义而乖隔。此实非好气像。弟亦未尝不慨然于斯。而性且孱拙。人见虽不同于己。不欲呶呶争辨。以长葛藤。或以自信目之。而亦觉省事。奈何奈何。因俯询之及。倾倒至此耳。伏闻农岩先生年谱完本已成。未知卷秩几何。弟虽未及洒扫于门屏。而平生悦服。自谓有异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三 第 1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40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