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x 页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书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96H 页
上南塘(丙午九月)
积岁山仰。幸得邂逅。而地既嚣喧。人亦倥偬。倾倒底蕴。未遂宿愿。心焉怅惘。实非虚语也。拜违多日。秋风益高。伏不审旅中道体如何。潮归侍粗安。而依旧是离索羕子。何足为长者道者。 召对厥后又经几番。而 天语酬酢。一向有开纳之意耶。坐此僻隅。无由得见 筵说。殊用泄菀。大抵今日国事。大根大本处。已被群小坏了。而惩讨不严。诐淫未拒。君子未得为十分君子。小人未得为十分小人。多少病痛。尽在这里。不是细忧也。顾念斯世。可任以经济者。舍执事其谁也。诚能纳约自牖。委曲陈导。使吾 君先立乎其大者。毕竟世道好而生民蒙福。则忝在交游之末者。与有荣矣。其何幸如之。而第未知天果欲平治否耳。语录未暇遍览。而其中理气源流图及太极图说论卞处。录取归来。闭户而读之。大抵栗翁以后无此等议论。先师既没。文不在玆乎。彼其自绝于师门者。固不足道。而明睿如九云者。犹不免正见之一差。深可惜也。萧寺一会之教。敢不乐副。而私家多故。姑未卜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96L 页
早晚还山之期。如或差迟。则谨当扫万更进。以做数日之款耳。所欲奉禀者甚多。而适乏纸地。只以所答金相甫别纸及九云说卞一度仰呈。如有不中理处。乞赐斥正焉。其馀庸学及易象疑义。从当以册子誊呈耳。
 云事或已发口耶。此自吾侪而言。则虽若私事。而自朝家而言。则见不贤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亦不是小事。必以放流之意。极力陈达如何。
 
주-D001九云答郑明佐书曰。此中适有思索不得处。敢为诸贤奉质焉。幸与瑞鸣,信夫商量回示焉。夫性未发也。情已发也。此虽不易之定理。然凡天下之物。虽蜿蜒枯槁者。莫不有是性。就此亦可以未发言之耶。程朱两先生之论未发。或以敬而毋失言之。或以存养工夫言者。实有其意。妄意今之学者。苟于此未发二字看得透。则自无事于争说之纷纷也。如何如何。
大抵九云此问。有为而发也。愚之前说中。有曰既曰性则未发前名目也。若曰未发前无有则非性也云云。故设此为问。使之反覆。而窃详其意。隐然以气质善恶之性。归之于已发之后。此乃此丈病根。而嵬岩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97H 页
之说。不幸近之矣。愚请卞之。盖天理之赋于物者。是谓之性。则毋论其未应已应。只这冲漠(或作浑然)在里许者。便是个性也。譬如阴阳动静而太极无不在也。(窃意天人一般。而譬如二字。有若以他物来譬者然。无乃不可耶。更详之。)是以朱夫子有言曰性之分虽属乎静。而其蕴则该动静而不偏。(朱子说止此。○大抵性之所以属乎未发者。以其分言则当唤做静。以体用言则当唤做体。故与静字对待说来。非已发之后无是性也。礼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朱子曰静者性之真。皆此意也。)然则如彼蜿蜒枯槁者。虽不可以未发论。亦何害于天然自有之性乎。且夫众人之心。昏昧散乱。极难得未发时节。此程朱所以敬而毋失及存养工夫等语。论其未发者也。然翣然之顷。幸而有虚静时节。则即此时节。寂寂惺惺。与圣人相去不远。如是而不得为未发者。未之有也。虽是未发。而理不是悬空孤立。只是在此气质里面。而此气质昏浊者。不能以一瞬未发而遽变其本色。则兼此气质而谓其性之有恶(此恶字只是不美意。)者。有何不可乎。透见得此。则性之所以为性。未发之所以为未发。及气质之性之在于何处者。暸然于心目之间。而无复可疑者矣。未知如何。
上南塘(丁未正月)
所谕出处之义。读来读去。沛然无碍。节节是至论也。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97L 页
何等叹服如之。大抵士之出处。虽非一端。君臣大伦。既不可废。而成己成物。体用乃备。则独善其身。盖出于不得已也。愚于李先生。为报蒿师莫举帆之句。窃有感焉。然其间或有知知足之道。退而自保者。或有量能度分。安于不求知者。是则元非洁身者类。而盖其道理。亦当如是。故前辈不以为非。而若乃蕴椟待价。嚣然自乐者。则其资品道德。虽有高下浅深之不同。而要之皆天民者流也。虽古昔君臣之分未定者。骋召慇勤。则不得不往。况后世君臣之分已定者。何必屑屑计较于其君诚意之浅深乎。然士大夫出处。系关风俗之盛衰。故伊川先生曰。古人必待人君致敬尽礼而后往者。非欲妄自尊大。盖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以有为也。愚意则虽是决科荣宦之人。累朝受恩之臣。既以儒者自任。则去就之义。不可以不重也。必以难进易退四个字。为终身佩服之符可也。今以执事之事言之。则 别谕丁宁。累辞而起。则其进也是也。 圣眷隆重。未忍便诀。则其留也亦是也。且向日之去。既非为见几也。又非为有嫌。则今也更进。有甚不可乎。虽曰奖纳而无奖纳之实。虽曰不以为非而无不以为非之实。则后日之来。似亦无益。然既被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98H 页
必来之 教。又告以再来之意。如是而不来。则前日之来。反归塞责。而君臣之义亏损大矣。无或近于悻悻然小丈夫之态耶。试为一来。知其终不奈何而后。决其长往。犹未为晚也。未知如何。世俗啾喧。既不足挂齿。而执事所执守。又得世儒见未到处。则今不必更为叠床之语。而既承明问。不敢虚辱。如是缕缕耳。似闻以户布阵法等说。作为册子。将以 进御。其意可谓勤且盛矣。然户布一款。则窃恐无益。徒乱人心也。虽曰于古有据。而古今异宜。悦之者少。则人言之是非。虽不足恤。其奈人心之涣散何哉。先师(先师二字。独于此不连书。可疑。)尝谓小子曰可为者户布。而今日为之。则必生变乱。真可谓知言矣。至于阵法。则可谓当今之急务。而第未知以儒论兵。古亦有其例耶。卫灵公之问阵也。孔子不对。盖其时君好战。故拔本塞源。使不得容喙。则今日事势。固有不同者矣。然此等事。世自有当之者。恐不必自以为任也。未知如何。大人所为。固非贱腹所料。而有疑于心。不觉倾倒至此。伏惟恕其狂僭焉。九云之说。近有异同者。诚是异事也。朋友之道。固当极论归一。而彼既以塞兑自靖。则谁肯开口于其间哉。纸末奖许之语。此何堪承。此何堪承。自顾伎俩。愧惧靡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98L 页
已。而惟其眷念之殷。则第切感佩之至。海山相聚之教。敢不乐赴。谨当俟隙谋进耳。易象庸学之说。不敢有隐。而穷居乏纸。以草本仰呈。不合考阅。深用未安。大抵庸学说。则非别有发明处也。本诸先儒之说。间或补以己意。以备遗忘者也。易说只就象上说来。盖正当道理则一条路而已。离不得程朱子说也。象则自有许多地头。横说竖说。无不吻合。然则愚之斯说。虽犯朱门之禁。亦不为无补也。如何如何。
答南塘(庚戌)
一别累年。都不闻动静。瞻慕怅想。无异隔世。今岁邂逅姜长文。始知膝下夭戚。连年荐叠。德门凶祸。胡至此极。闻来惊怛。真若自己当之也。方拟以咫尺之书。仰候悲疚以来兴寝之状。而未及操笔。忽伏承先施之问。奉读以还。感愧罔量。第审体中有欠和之节。而眩痹二症。有非岁月所可救治。顾今异说横流。一世颓然。而为权氏左袒者。望执事。屹然若中流之砥柱。夫何神明不佑。使丧忧疾病。都萃于一身耶。抑无乃天意有在于玉成耶。仰虑之忱。食息不置。潮杜门奉亲。幸粗遣免。而离群索居。日以钝滞为忧。何幸长文兄来直密迩。相与讲明其所未闻。极有问学之益。此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99H 页
殆造物者。哀我孤陋。资我以丽泽也。岂曰小因缘哉。盖长文所见卓然。议论出人意表。使人听之。不觉胸次洒然。诚可叹服。况其宽大规模。彷佛吾执事法门。每对之。恍然如在座侧。谈间娓娓。何语非执事也。所谕绪论。未知长文所转达者何语。而进学不已。无乃太不着题耶。潮至愚极陋。百不犹人。而千虑一得。偶然不悖于盛意。故执事以为臭味之或同。而不尽责其馀。每加推奖。至以师道之传期之。此尤不敢当也。然自潮发轫之初。便以为己分内事。日用间事。日用间事。己分内事。而年来渐觉得圣贤之言。日亲切一日。虽受气甚薄。疾病侵寻。不能大肆力于工夫。而若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意。则未尝少须臾不存在胸中也。伏愿自此予书。痛加镌诲。以为警觉之地。如何如何。窃有所恳焉。近就屋后东冈。缚得数间茅茨。轩窗明洁。可以读书。眼界开豁。亦足以消涤尘滞。初欲以静坐窝三字揭之。长文以为此固好矣。然因地名堂亦好。命以高山书室。仍使长文记之咏之。顿觉墙壁生颜色。江山倍光彩耳。然静坐二字来历甚好。弃之可惜。盖伊川先生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而晦翁亦曰明道延平皆教人静坐。看来须是静坐。然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99L 页
则此实洛闽间相传旨诀。以此扁额而顾名思义。则岂不有助于身心上工夫乎。故窃欲效朱先生名堂室之义。以高山书室榜之。厅事以静坐窝扁于座右。伏乞暂挥柔翰。大书静坐窝三字。又为之铭。以为出入观省之地如何。墙壁标榜。朱先生以玩物丧志戒之。而其自为堂室。则不免重重标榜。岂不可而为之乎。且沈潮之室。不可无南塘先生文章。笔翰毋以不紧斥之。而必副此区区之望。千万幸甚。
  别纸
记闻录。有数处付签。或已关听否。其一鬼神二字。以形而下当之。此异乎吾所闻。愚亦曾恁地看。先师据或问中朱先生说斥之甚严。愚久而后。方得觉悟此实先师晚年定论。先师所答别纸及愚之觉悟后立说而先师印可者。执事曾自黄江袖去。果已载录于经义问答否。记闻录中。亦以此意改录幸甚。其二启蒙论期三百处也。盖月之一日所行全度外馀分。却是二段。十九度之十二及四分度之一也。录中只言十九之十二。而不言四之一。无乃偶失照管耶。此处亦改换一转语如何。
后天六十四卦。闻执事以易卦之序当之。此实千圣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0H 页
不传之秘。其果有自然法象耶。幸望投示图说。以破迷昧如何。
答南塘(辛亥)
所教鬼神一款。明白直截。势如破竹。令人读之。豁然若披云睹日。非但此也。执事哀我固陋。至诚开示。无复馀蕴。三复以还。感佩何可量也。潮亦于去秋。与姜友剧论。已觉前说之非是。而近读尤翁书。至曰中庸此章主理而言一段。疑惑滋甚。更考章句。则程张朱说。皆不离气。而所引孔子说。尤益明白。故立一说以卞之。举似长文。则长文亟称许矣。及承来谕。虽有多寡之不同。其大意则吻合无间矣。方欲以此说仰呈。以报改观曲折。今读所示长文别纸。则盖已转彻于座下而得蒙印可矣。何幸如之。第以实字之不以理看。谓不免错解。此理分明。亦可以言下领会矣。大抵天地之间。理与气而已。执事所谓非道即器。非器即道。未有非道非器。而别为一物者。十分是当。虽圣人复起。不可改评。盖恁地说而以鬼神属之形而下然后。名正理顺。触处无碍。若如愚之前说。而指点上下之间。唤做鬼神。则冠峰丈所谓天地间。除是理气。别有神底地位者。庶几近之。而(冠峰丈曾见鄙说。极加称赞。)全不成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0L 页
说话。亦不成义理矣。执事以拖泥带水责之者。不其宜乎。愚于当初。不敢自信而信其师说。为此弥纶迁就之说者无他。自家见未真的。不能明卞故也。到今思之。追悔实深。而无由更质。只自痛泣。诚如所示。奈何奈何。言之不尽。吟成二绝。录呈他纸。如有不中理处。乞赐斥正焉。月行馀分一款。窃详来谕。恐失照勘。盖除却许多说。月之一日不及日。为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于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内。拈出此数则所馀为三百五十二度四分度之一及十九分度之十二。此即月一日所行实数也。然则全度外馀分。岂非二段乎。(来谕谓得其三百五十二度。此则诚是。而又谓不尽其十三度。此以月之不及天者而言也。无乃此三字。二字之误耶。且所谓四分度之一者。统在周天度数之内。以下似欠直截。实有所不敢知者。)然此却是二段。而其分度之法。又各不同。必须以九百四十分法通之然后。方好作一段看矣。(馀分二段。以九百四十法通之。则合计九百四十分度之八百二十八分六厘八毫四丝二忽一微一纤。)世之自谓知期三百者。例皆未晓到此。寻常慨然。不料以吾丈之卓卓明鉴。犹不免听莹于此耳。蒙荷知奖。率意及此。伏惟恕其狂僭而商量更教焉。所欲言非止此。而病馀精神昏眊。挂一漏万。
答南塘(辛亥九月)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1H 页
一自执事之以言见踬。拟奉一书以慰。而怠慢迟延。方此罪讼。忽伏承先施之问。披读以还。愧赧曷极。仍伏审秋清。侍馀道体冲裕。区区慰喜。盖不自胜。直道难容。在古犹然。况今世乎。然读其疏。真所谓壁立万仞。岂不为吾道之光乎。来谕所谓计天下之忧乐而不计一己之利害。畏百世之公议而不畏一时之毁誉云云。此何等力量。此何等至论。潮虽愚矇。偶于此处。见得到耳。今承提警。敢不服膺。但患气质昏弱。遇事终少勇往之意耳。大抵过与不及。俱不得为中。然过者贤智者事也。不及者愚不肖事也。目今滔滔是。不及过者能几人哉。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执事今日之言。盖亦不得已也。安得不谓之中乎。区区窃谓生乎衰世者。当以宁过无不及底意思存诸胸中。未知如何。鬼神说得蒙奖许。幸孰大焉。然此莫非丽泽之益也。不然何处得来。月行馀分说。亦得归一。尤切喜幸。但来书所谓三百五十二度之二字。改作一字云云。窃恐又失照勘。盖月不及天为十三度者。只缘天行一日一周。而又过了一度也。此一度当别论于周围三百六十五度之外矣。然则不及天不及日。虽有十三度十二度之不同。而一日所行之为三百五十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1L 页
二度则自如矣。岂有随时盈缩之理乎。(天一日所行三百六十六度四分度之一。日一日所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月一日所行三百五十二度四分度之一及十九分度之十二。)此则较然无可疑者矣。伏乞更加推究焉。
上南塘(壬子三月)
春日载阳。伏惟道体神相。斯文不幸。令甥长文兄。竟不起疾。痛哉惜哉。似此君子人。何处得来。固知三年之病。毕竟杀人而后已。而所恃者天也。天亦不可恃矣。生斯人初何意哉。使之不寿。固理之舛。又使之无儿何哉。此虽长逝者魂魄。必不能瞑目。而闻其临绝时。意思安闲。略无悽怆底语。三纸遗书。罔非好意思真气象。如非学力之绝人。乌能若是。令人敬服不已。潮则相见虽晚。契许颇深。窃以道义德业相期于百年。寝门一恸。万事已矣。造物其有猜乎。晦翁所谓吾道益孤者。正是今日境界也。伏惟执事慈爱之深。悲痛何堪。向来梦得门下书。满纸缕缕。无非悼惜长文之语。而其中有天下男儿不复生七字。觉来了了记得。此乃龟峰诗句也。盖想执事有这般冤痛底意思。而心声相应。发于吾梦寐耳。何等悽然。尤可痛者。既得长文。又因长文而通信于门下。自失长文。门下之路复塞矣。顾此固陋。何从而闻所未闻。而明着眼目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2H 页
乎。实亦非细忧也。奈何。向日哭送舆船于江头。得执事祭告之文而读之。语有斟酌。情文俱到。长者之言。宜如是也。挽词则李斯文敏坤形容得最好。自朋友言则亦宜如是也。拙文想已登览。于高见如何。挽语亦将次第传彻矣。后便评示如何。潮杜门奉亲。幸粗遣免。窝铭说尽静字意。无馀蕴矣。揭诸墙壁。朝夕省览。宛一严师。感幸感幸。
答南塘(壬子六月)
虚灵明德之说。引證明白。譬谕亲切。使人读之。恍然若冥途之获相。何等感幸如之。请以向来擿㨁(考韵书则擿字。从手边。埴字。无手边而只有土边。可疑。)颠末索性。无隐而言之。虚灵有分数。乃姜友之恒言。而愚亦尝恁地看矣。盖心本虚灵之说。与性本纯善之说。有些不同。凡人之性。有善有恶者。以其气之不齐也。故变化其气。则性复其初者。譬如云雾开霁而日光依旧也。此则知之甚易。言之亦不难。而若心之虚灵则不然。心即是气。而气之不齐者。生下来便自如此。则虽曰本体虚灵。圣凡皆同。其谁信之。此其致疑之端。而虚灵有分数之说。所以发也。或者难之曰虚灵有分数。则明德亦有分数乎。曰虚灵则有分数。明德岂有分数乎。曰章句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2L 页
灵不昧。以具象理而应万事。则虚灵明德非二物也。岂有彼此之殊乎。愚于是语穷。(或者难之以下。因思索自设为问答。)稍变其说曰泛言心之虚灵。则煞有分数云云。其意则与执事所谓谓之心则举一心体段而言同。而其言有不同。曰章句所谓虚灵不昧四字。乃释明德之明字。不可以分数言。其意则与执事所谓虚灵则同。明德则同。同而其言有不同。来谕所谓欲说出此意而语有未到者。可谓善形容矣。然奚但语未到而已。使人见之。真若以心与明德。分作两虚灵看者然。终未免大段错误耳。此盖有见于心之气禀不同而明德则同之意。而于虚灵则同之义侗儱(侗儱二字。似倒书。)。隔一重膜子。今得来教。剖析甚明。从此胸中洒然矣。请得以一转语下之。盖本体犹言本色也。心本虚灵。犹言镜本虚明。又如言火本光明。水本澄清。此理之本然处。所谓天则也性分也。或问所谓真体本然也。大抵心即是虚灵。虚灵即是明德。心之气禀不同。则其为虚灵似不同。明德亦似不同。而今曰虚灵则同。明德则同者何也。盖其气虽不同。而同是正通之气也。既得正通之气而其性最贵。则方寸之间。虚灵洞澈者。乃其得于天而不可诬也。虽曰同是正通之气。而其正也不能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3H 页
无美恶之殊。其通也不能无清浊之异。则何以知虚灵之本体皆同也。盖由其气升降飞扬。所以有清浊粹驳之不同。而论其源则只湛然清虚而已。(栗谷曰一气之源。湛然清虚。惟其阳动阴静。或升或降。飞扬纷扰。合而成质。遂成不齐。此千古一大證佐。)况性为之主。而其性纯善乎。今夫论镜。以十分光明为准者无他。十分光明。乃镜之本色故也。是奚异于以十分虚灵。唤做心之本体乎。程子以十分秤譬圣人。而以颜子为犹是心粗者。其是之谓欤。章句曰有时而昏。或问曰所谓明德者。己不能无蔽。盖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处。方可言有分数。今曰蔽有厚薄。所以有智愚之别则可。若曰虚灵有分数。所以有圣凡之不同则可乎。故愚窃自断之曰昏蔽有分数。虚灵无分数。如是下语。能无病痛否。无由与姜长文更话此语。只痛恨而已。奈何奈何。朱子之论明德。皆主于性善。愚亦尝如是看。而圃阴之以灵觉当之之非。来教甚是。盖此老义理。随处窒碍。此姜友劄疑之所以作也。圃说曰单言明单言德而不为欠。愚尝卞之曰明者形容其德之光景。故明字虚。德字实。单言德则固无所欠。单言明则无乃脱空乎。未知执事以为如何。沙丈说。愚非以虚灵属明。性情属德为好也。盖以心性情之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3L 页
本体言明德。故取以为證。而有向所云云。今因来谕。更考来历。则黄氏说。果与朱子说相左。沙丈说。亦未免做病。今当以朱说为正。但栗谷先生于黄氏说。以义通无病。仍旧(仍旧字下。当以缺字小书。而今以圈子隔之。为非。)之。无乃先生亦偶失照管耶。
来教中以三十六卦管八卦云云。愚意似涉安排。故姑舍之。盖易中取义多端。如是看。未必不成义理。而但震坤兑艮各管五卦。其馀四卦各管四卦云云。终未如一卦管八卦之㥧且易也。此无乃涉乎安排耶。如何如何。
附祭亡者位无茅沙之文。然则亡者位献礼时。无三祭之节耶。抑如冠礼时。祭之于地耶。
母丧中改葬父。发靷下棺时所服。慎斋则以服缌为是。尤庵则以服母服为是。未知孰从。
母丧中改葬父虞。慎斋则以为改葬虞先行后。题神主即返魂。尤翁则以为母丧题主后。即澡洁而行父虞而返魂。未知何说为得。
假如今年五月丧出。而闰五月初。在外闻丧者。祥练之节。以明年六月为期耶。愚意闰月既非正月。而尤庵集中。有闻讣之日。在亲死之月。则其死日行练祥之文。据此闰月闻讣者。亦以本月丧出日行练祥。似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4H 页
合情礼。未知执事以为如何。
上南塘(壬子十二月)
慰问之诚。已具前幅。窃计已获关听。居诸易得。襄礼已过。匆匆(匆匆。忽忽为当。)又迫腊月三十日。感时追慕。何以堪之。伏惟神相孝思。体力支福。潮杜门奉亲。幸粗遣免。而最是菽水屡空。为人子者。不能不慨然处。于是便觉朱先生实先获我心也。三馀所业。只是随分看一部中庸。读来读去。渐觉路脉条畅。意味渊永。而无人话此语。时一自笑而已。近又得三渊集。暇日披阅。大抵一篇精神。都自雪岳烟霞昆卢(昆卢之昆可疑。无乃毗卢之误书耶。)水石中来。令人读之。清气逼骨。第义理说话。颇与吾所闻有异。盖其论人性同异。则农庵集中质之尤门者。明白直截。势如破竹。而乃曰此是未定之说。而编摩时混载。可欠。其语未发前气质。则申命观所谓未发。只有本然。而气质之性惟于发处见之者。不成说话。直是可笑。而乃曰来谕剖判得当。其馀知觉不可谓智之用等说。种种可疑。夫以此老天资之高。而其于大头脑处。见解之鹘突如许。先儒所谓道理浩浩。立论最难者。真不浪语也。方欲拈出疑处。以己所闻。逐条论卞。成即仰质于庐下耳。向所报虚灵及后天说得失。果如何。幸一一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4L 页
回教如何。
答南塘别纸(癸丑六月)
虚灵说。既许一拍之进。又评毫釐之差。奉读以还。感幸何量。向来镜与浩气之譬。诚是形容得出。而今此火明之喻。亦辞约而意备。潮虽愚瞢。心本虚灵。其能无觉悟乎。大抵虚灵专以心言。明德合心性言。故虽以虚灵训明德。而原初命名之实。微有不同。愚则曰心即是虚灵。虚灵即是明德。心即是虚灵可。虚灵即是明德。太无分别。不若执事所谓心之虚灵。即是明德之虚灵者之语。无罅隙而意有区别也。盖以虚灵明德。太无分别看。故有见于明德之主于性善。而并与虚灵而看作因性而虚灵。此其病源也。盖虚灵二字。以心之体段而言。(心本虚故自灵。)心本虚灵底物事也。人人皆有此心。则此心之虚灵。岂不人人同乎。性虽本善。而这虚灵则非由性善而虚灵也。气虽有昏明。而这虚灵本体。则亦不以气昏而或息也。来谕所谓虚灵本自虚灵。故其同本自同者。真不我欺也。向来亦非全昧于此。而依俙彷佛之间。自不觉毫釐之有差。来教犹未信其必同云云。实忖度之语也。今则自谓无疑。未知长者见之。更以为如何。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5H 页
答南塘(癸丑六月)
渊集劄卞。前以付呈。大槩其元论之错出于书牍及诗章者。不胜其多。而盖不足多卞。亦不欲多卞。故于易取小有言终吉之义。略绰拈出而论之。未知长者见之。以为如何。以藐然一后生。卞破前辈大议论。不是小事。而窃恐语言无力。不足以发明吾道耳。其后天啚说。亦自谓发朱子未发之蕴。向已誊呈。未知其得失如何。愚意必欲寻求其乾变为离。离变为震之义。则岂无其说。而终涉穿凿。不若帝出乎震一段之义理正大而意味渊永也。如何如何。又其杂录论理有四种。而赞叹拙修斋独得之见。此亦可议之大者。而未及下语耳。又论栗翁理气说曰。方论互发而不以气机为说。至论人心。又舍形气为说。所以言愈多而理未晢。此则却是善见得。合表章处也。盖牛溪方以或生或原为互发之證。而栗谷若问曰形气之气。是气发之气耶。形气二字。举一身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而言。气发之气。指心上气机而言云尔。则牛溪必言下省悟。而既不能然。故费了千万言而犹未折服。栗谷之明。人犹有所憾也。然此岂不知而然。特语有未到耳。理未晢三字。恐太过耳。如何如何。宋士能其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5L 页
进未已。将来何其量也。况义理明透。而礼学精博。此岂易得。诚吾道之幸。令人敬服。书末所谕旨意郑重。顾区区何以承之。向日长文无恙时。每劝我以早往门下。盖知门下此意也。盖自治任归来。仰门下若山斗。寻常欲以所事先师者事之。此实潮的见得。非有一毫阿附意也。且潮晚进江门。只闻纲领。未闻条理。故尤欲早登门屏。请闻其详。此一团意思。亦自片片赤心中出来。勃勃如饥者之欲食。渴者之欲饮也。然则何待长者之求我。我实求长者也。然而至于今。未遂宿愿者。盖以近年以来。家事益寥落。奉亲之下。救死不赡故耳。今年则雨水虽晚。颇有西成之望。故大拟以秋冬间限一月。扫万一进。今承人事不可知之谕。尤用感叹。如无大段事故。敢不仰副盛意。但此实非小因缘。未知化翁能不揶揄于其间耶。是可虑也。
  别纸
朱先生释致中义云自戒慎(戒慎之慎字。恐惧字之误。)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所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据此则静有至不至。中有极不极矣。然此非谓未发境界。圣凡不同也。圣人则事应既已。辄湛然渊静。此所谓至静而极其中也。众人则虽事物未至。不昏则乱。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6H 页
虽或虚静。旋复失之。不过曰幸而静。偶然而中。(如日月至焉之仁)岂可谓至静而极中乎。窃谓至静极中。是就圣人地位。统体说也。未知如何。(近按石潭语录。朴汝龙问自戒惧而约之云云。戒惧既是未发。未发之中。又有至静乎。先生答曰戒惧只是涵养之意。自学者而言。则初来致中工夫。必多未至。故约之以至于至静云尔。非静中又有至静也。据此则愚所谓静有至不至者实有据。而抑又思之。至静之中与应物之处对说。而其守不失。无适不然。是乃中和之极处也。应物之处四字。既通圣凡言。则至静之中。亦不必深看。三渊以为至静之中。即事物未至之地头。如是看。亦无妨否。幸示折衷之论。)改葬虞一节。愚亦寻常欲舍丘而从朱。今承来教。正合愚见。盖虞者始葬后慰安神主之祭也。今神已在庙。何事于虞乎。如曰慰安体魄。则祭于墓可也。幕次之祭。何所当也。然则葬毕奠于墓。归而告祠堂。朱子之意。十分精当。未知沙溪之舍此而取彼者。何意欤。至曰世俗皆遵行。似不可废。则此尤未晓。大抵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此一节既无义。不可谓无害也。何必知其如是而强从之乎。但所谓奠。依奠例用酒果单再拜耶。依常时墓祭例。用饭羹庶羞参降三献辞神耶。(既反哭于庙。则三献辞神。不哭似无义。如何。)祝文何以措辞。(礼毕终虞四字。似甚听莹。如何。)幸须定为一制。以为士友间通行之仪则。如何如何。(朱子说既如此。尤翁又以勿用虞反哭为教。今不可胶守丘仪如何。)
闰月闻讣者。次月变除一款。来教甚当。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6L 页
附祭亡者位茅沙。备要著之云。而此中有连山成川济州三本而皆无之。可疑。
答南塘(癸丑九月)
期服加冠。固是犯礼之大者。大本既失。节节皆非。前日之教。何等正论。愚尝以外家奉祀几代为当。问于先师。则答曰此是非礼之礼。人家若不得已奉祀。则三代四代。任自为之。何必问于礼家。礼家亦何可曲为之定制乎。愚至于今服其严正。门下此教。乃同一规模也。然不冠则已。既冠而求其善后之策。则追制冠绖外。更无他道理矣。况来谕所引大功葬后之冠。考据甚明。此实人世间应有之变礼也。何可不讲究以准备乎。抑又思之。武王既葬。周公冠成王。则家礼出后。虽当以家礼为正。然期服加冠。初无大段犯礼之失矣。斩衰犹然。况期服乎。如何如何。曾见太极啚乎一款。渊老指啚为说。而愚以泛然光景答之。果不衬着矣。来谕则直就啚论啚。而其所谓以太极为主。故皆以一圆贯之云云。意义明白。卞破的确。读之洒然。潮非但义理不明。合下辞令不足。故卞说之龃龉不着。每每如此。今因门下既知义理之蕴。又得应卞之术矣。何幸何幸。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7H 页
上南塘(甲寅三月)
数日前。扁舟访杏湖。饱得无限清景。足以畅叙幽郁。归时陪朱夫子真像。且携大全一帙。杏花微雨。顺流而下。悠悠有遗世出尘之意。实分外奇事也。归而揭影簇于壁上。读其书于其下。警咳如闻。不觉千载之为远也。有喜于心。聊以奉闻耳。诲谕朱书两款。更考大全大化安宅之书。无疑初年之说。而胡广仲书。则未见其与徐元聘书有异也。盖所谓说性不一处。即上文所谓前后说。颇有不一之意者也。元聘书既曰知言。正如此说。然性只是理。恐难如此分裂。此又曰说性不一处。愈使人不能无疑。真是同一议论也。何处见其异而可分为初晚之说乎。且知言。疑义中已论之云。而考诸知言疑义。又无此语。令人泄郁。或有年条之可据。而并两书俱为初说之證耶。愚意孟子集注。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余方叔书禽兽则昏而不能备等说。十分分晓。以此为晚年定论。而毋论徐元聘,胡广仲书。凡系性同之论者。俱属初年。则于后学从违之道。恐为得宜。如何如何。前书谓其说颇长。猝难书报。后书又谓于此勘破。益无疑矣。必有可据曲折。幸于后便。更为详教如何。圣人未发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7L 页
工夫之说。潮之向所云云。非谓圣人无敬也。盖以圣人既曰不勉而中。则下得工夫二字。恐涉太重矣。既蒙累度提教。又于季明兄。敬是工夫名目。圣人亦有敬则谓之有工夫。有甚不可之说。深有所契。今所引万正淳书。尤为的證。从此洒然矣。何幸如之。世道日下。怪论百出。良可伤心之谕。诚然诚然。溪朴媢疾之语。固无足道。而南溪訾议诸贤之说。令人骇悖。盖其子孙门人。各持所见。可见其平日言议之不明。此潮平日断定玄石处也。于此足知其人。他尚何说哉。可笑可叹。
上南塘(甲寅五月)
诲谕谨悉。盖知言疑义中先论后删。可见晚年定论之在此而不在彼。则胡徐二书之为初年说。十分无疑矣。且考往复书末端。记语类吕焘录一段。门下卞之曰朱子自解如此。岂朱子自不识其意。而彼反能识其意耶。读之令人胸中痛快。不觉发一大笑。章句已分晓。自解又如此。此诚为千古人准备。而彼见此而犹以为记录之误。则实亦无奈何也。伯叔不可称伯叔考妣。来教得之。而本生父母。言语书札间。随俗称本生考妣。窃恐未安。愚见亦姑无异于前矣。虚灵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8H 页
说。近有所著。别纸录禀。大抵依㨾之意觉多。然于此足以见见到与否。伏望一一斥教如何。
上南塘(九月)
虚灵说。纸端签教。俱是对症良剂。况其精爽一款。非但言语之失。乃所见之差也。今因开谕。又剥一膜。何等感幸。大抵精爽者。气之精英也。气之精英。随气不同。虚灵者心之为德也。心之为德。不囿于物。则信乎精爽虚灵。不可以一例看也。来谕谓精爽二字。对查滓而言。则查滓粗而精爽精。对虚灵而言。则精爽实而虚灵虚。其意甚明。某虽不敏。岂不言下省悟乎。说中其气异处。其精爽不亦随而异乎下。欲改之曰精爽犹是心之质也。固不无粹驳之不同。而若夫虚灵则乃心之体也。元无圣凡之有异。则岂可以精爽之不同。并与虚灵而同归于不同乎。未知如是下语。能无差爽耶。更教之幸甚。宇宙栋梁。实合四篇题目。谨当依教。而孟子四章。方将写作一册。期以数月。读得千遍。此实门下已试之效。而顾此钝根。未知得力否耳。
上南塘别录(十月)
尤庵先生浩然章质疑。既曰志至焉。气次焉一段。曰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8L 页
谨按心者气之精爽也。然实该贮此理。故有以气言者。有以理言者。今此所谓心既对气而言。则当以理看。然亦不可全然离气看。先生此说甚可疑。心是气也。虽曰该贮此理。而浑融之中。理自理气自气。故未闻以性之在气而有以气言性。则(气质之性。亦兼气言。非专以气言)心独何以贮理之故。而可以理言乎。大抵均是气也。而方寸之气以心言。一身之气以气言。由虚灵知觉。有心之名。由盛大流行。有浩然之名。(心为一身之主宰。故心为其将帅。而馀气为其卒徒。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亦此意。)直以心名耳。是亦气也。今以对气而言。而谓以理言。则恐失照勘。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注曰急于本而缓于末。朱子亦不过于气中。分本末而已。何尝分理气看乎。愚见如是。不识执事以为如何。
上南塘别纸
沧溪明德说。虽似与吾辈说无异。而但所谓包性情在其中云云。殊涉未莹。凡曰包者。意在不言之中也。今此情性之于明德则不然。诚意正心修身。是明德之目。而心之未发已发兼尽。则岂可谓不言而意只在其中耶。其意则虽未知其必与渊老之意。吻合无间。而下语欠明。无怪乎渊老之引以为證也。盖心单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9H 页
指其本来体段则曰虚灵。兼性情而论其全德则曰明德。故朱子训明德。不但曰虚灵不昧。而曰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此非兼性情而言者乎。(兼字包字不同。言兼性情则可。而言包性情则不可。)然心统性情。故先言虚灵不昧。加一以字。而继之以具众理应万事。则主心而言者。又可见矣。故又曰明德是本心。虽曰本心而不害兼性情而言。虽曰具众理应万事而亦不害主心而言矣。(具之应之者谁也。心也。故不得不主心而言。而若只以虚灵不昧为训。则便不是。)三渊既以虚灵当明德。而又以虚灵本心之云为大错。则其以明德谓非本心者。槩可见矣。来谕谓明德本心之名。与虚灵心之本体之语自不同。是则谨闻命矣。但本心二字。虽出于孟子。而孟子所谓本心。仁义之心。偏指善端而言。(本心注。本心谓羞恶之心。良心注。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是心之用也。大学所谓明德。兼指心之本虚。性情之本善而言。是心之全体大用也。窃意明德本心之名。虽与虚灵本体之云不同。而其与孟子所谓本心。又自不同。未知门下以为如何。
心本虚灵而具众理应万事。亦罔非虚灵之故尔。故心性情之德。同谓之明。而总名之曰明德。观此明德二字。可见心统情性之实矣。如此立说。能无病痛否。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9L 页
上南塘论三渊说。(并质看书杂录二条。)
 
주-D001三渊论未发之有十分八九分之不同。亦以朱子说为据。(朱子说。见语类,中庸首章。)
盖未发即至静也。中即不偏不倚也。至静然后。方是不偏不倚。不偏不倚。方是中也。众人固难得至静时节。而幸而至静。则其不偏不倚之中。与圣人无异。故朱子曰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众人与圣人一般。只此一语。千古断案。何必他求。且中者极也。极者无对也。若有分数之不同。则岂以中目之乎。且程子曰中者状性之体段。性之体段。亦有分数之不同乎。
 
以太极啚第一圈为根柢。第二圈为枢纽。
谨按太极啚第二圈。阴阳一太极也。第三圈。五行一太极也。第四圈。男女一太极也。第五圈。万物一太极也。阴阳五行造化也。男女万物品汇也。若夫第一圈。则乃无极而太极。而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下四圈。无非是这太极。然理与气不分看。则不分晓。故濂翁于此表而出之以示人。不然。何以见太极之超形气乎。故朱子于啚解曰○此无极而太极也。于说解曰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盖以造化言则曰枢纽。以品汇言则曰根柢。而只指第一圈而言者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0H 页
也。(以太极全图言。则第一圈为枢纽根柢。以第二圈以下而言。则每一圈各自为枢纽。)然则造化之枢纽处。即是品汇之根柢处。品汇之根柢处。即是造化之枢纽处。今如渊老之言。则是根柢枢纽各是一处。而万物统体二太极也。其可乎。不惟不识濂翁作图之意。亦不识朱子说本旨也。
 以各具太极为分殊。
夫太极者。超形气之称也。虽曰各具。而均是太极。则当以一原论。岂可曰分殊乎。统体太极。固是万物之一原。各具太极。独不为万物之一原乎。且分殊云者。分而异也。及其因气质而名曰健顺。曰五常然后。方可谓分殊矣。故解曰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此主太极而言其一原也。曰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此主五常而言其分殊也。盖各具者各各浑具也。分殊者随气不同也。其意自不同。而此老看作一意。故以分殊解各具。以太极为分殊。而其弊遂至于认人物不同之性以为同。而每每以各具太极四字。證成其说。究其病源。实在于错认分殊也。奚但错看分殊。并与一原而不知也。
五常各指其气之理。而亦不杂乎其气而为言。既曰其气之理。又曰不杂乎其气而为言者何也。盖仁义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0L 页
礼智。随其气而命名者也。故曰各指其气之理。然所谓其气之理者。不过曰木之理金之理而已。不暇论木气金气之有清浊美恶之不同也。故曰不杂乎其气而为言。(虽曰不杂乎气。其与超形气不同。虽曰因气质。其与兼气质不同。)若夫超形气三字。则并与其气之名而去之。盖掉脱形器而单指其理故无名。可名故强名之曰太极。(各指其气之理。而亦不杂乎其气而为言。古未有如是立言者。故人多疑之。然实古人不言之妙。而亦有所难辨者故辨之。)未发气质说。譬诸禽兽五常说。顿易为卞。而其中亦有所大煞难卞处。盖嵬岩所谓未发之前。何必兼指不用事之气云者。(最初说。)虽使五尺童子闻之。亦觉可笑。而南塘曰未发之前。湛然虚明。圣凡皆同。又曰虚灵本体未发前见之。此则有似乎嵬岩气纯于本然之说。(第二说。)又曰寂然心体湛然。明赋质还他有浊清。(未发咏。)此又有似乎嵬岩心自心气质自气质之说。(第三说。)且道气未纯于本体。则圣凡皆同者。是何物。心与气质。不是二物。则何者是湛然。何者是依旧浊。既曰心体。又曰赋质。则乌在其心与气质无辨乎。此其十分相似而大煞难卞处也。然嵬岩所谓气纯于本然者。谓其浊驳查滓至此浑化也。南塘所谓圣凡皆同者。谓其一时气象幸而如此也。此其似同而实不同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1H 页
也。嵬岩所谓心自心气质自气质者。盖以方寸之内为心。而以血气之充体者为气质。界分部伍井井不同者也。南塘所谓心体赋质云者。盖曰心之体心之质云尔。同一方寸而体与质。所指不同也。彼则就一身中。分心与气质。此则就一心上。分体与本质也。此又其不同者也。然则体与质。何以别之。盖以心言。则虚明是体。(朱子曰体未尝不虚也。)粹驳是质。(朱子刚柔美恶。以气之为质言。)以镜言。则明是体铁是质。心之体心之质。犹曰镜之明镜之铁也。何难卞之有哉。(以上二条。看书杂录。)
三渊说明德。如禅家说性。诚如下教。非但此也。向来嵬黔一队议论。都是葱岭带来。盖禽兽亦有五常。即佛氏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之说也。心纯善。亦陆氏人心至好之说也。何怪如之。
濂图五圈子。皆以太极言。而通谓之太极啚。愚亦知之。盖第一圈。纯体太极也。第二圈以下。各具太极也。既曰太极。则皆超形气言之。然自阴阳圈子。皆并与其气而啚之。则于此方可以各指而目之以健顺五常。(啚虽无健顺五常对言之意。而若欲言健顺五常。当于此言之。不当于第一圈上言之。)故逐一圈看。则一圈中固自有超气因气之象。(第二圈以下。以各具太极言。则固是超形气。而各指其气之理而言。则是亦因气质。门下所谓五圈子皆谓之太极者。主超气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1L 页
而言也。愚所谓第二圈以下。亦可言健㥧五常者。主因气而言也。非谓只可言健㥧五常。而不可复称太极也。然则两说。窃恐并行而不悖也。如何如何。)愚之向所云云者。只就一图上言也。故遣辞之际。不免有分裂之病矣。然此乃一时所见之偶到而记之。非自谓尽太极之精蕴也。岂真以太极为超在形气之外。而一入形气。不可复称太极也哉。
上南塘论自欺中和第二书(乙卯)
语类数十日前。自京输致。随分看读。盖多旧面目。温习之中。不无新得而合商量处。无人商量。令人郁抑而已。奈何。方始大学诚意章。一次看过。大抵向所谓欠分数容着在。尽有委折。益觉前日忘率之罪。不可胜赎。姑未熟复。不敢为说。然观其大义。敬子问以下。论自己凡三条。而第一说所谓自欺。只是自欠了分数。容字又是第二节(似指闲居一节)云云。恐得传文本意。而第二条以容着在为自欺。以欠分数为自欺之根者。分明是未定之论也。故次日又曰夜来说得也未尽云云。而其所为说。极其简当。则欠分数为根之说。已自为芭蓠边物矣。不知渊老奚取于此乎。况容字为萌。非但非朱子说。容字不过是盖庇容护之意。则何处见其为萌孽乎。盖毋自欺一节。说出自欺二字。闲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2H 页
居一节。形容自欺之情状。而上节是欠分数。下节是容着在。欠分数容着在。都是自欺而但有浅深之不同耳。只如是看足矣。根萌二字。窃恐衬贴不着也。如何如何。中庸中和说。亦尝考之矣。其言曰略略地中和也。唤做中和。致字是要得十分中十分和。读之可疑。盖圣人常常中每每和。众人幸而中偶尔和。中和气象。圣凡虽同。而若夫位天地育万物。则常常中每每和然后。方可见其效矣。(章句其守不失。是常常中。无适不然。是每每和。)然则所谓略略地中和。是指幸而中偶尔和。而十分中十分和。是指常常中每每和者耶。如是则犹可也。若就那中和界分。谓有十分八九分之不同。则恐未稳当。黄㽦录曰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未是论圣人。只是泛论众人。亦有此与圣人一般。当以此为正。未知如何。日者所禀得失。果如何。因其开端。有助思索。莫非教也。微开其端。毋竟其说。亦有望于日后耳。
论自欺第三书(六月)
向所引姜友之言义理至贵云云。(愚之前书曰怀学之少合多异。不是异事。长文尝曰义理自至贵。故人多不知。若开卷读书者。皆能晓解精蕴。则乌在其至贵乎。此言亦有理也云云。南塘答曰此与老氏知我者少。我为贵之说。同其意云云。)潮实泛听而颇然之。今门下觑破其病源。至以丧邦为喻。极令人惶恐。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2L 页
然从此长得一大义理。幸孰甚焉。一原二字。既是同原之意。则一物上。下一原字。果是妄发矣。窃详来教。非谓一物上无太极也。亦非谓虽有太极而不可谓一原也。盖曰以太极言。则当谓之一原。而以一物言。则不当谓一原云尔。更何疑哉。来谕又曰统体太极。各具太极。皆以明夫万物之一原。不可分作两一原。夫统体太极。合万物而言之也。是固万物之一原。各具太极。不过一物之理。是亦可谓万物之一原乎。乍看似可疑。然细思之。实亦至当而不可易也。盖合天地万物。只一个理而已。故人之理即物之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此非万物之同原者乎。大抵万物同本一太极。故一物各具一太极。若不同本于一太极。则何由各具得一太极乎。若不曰各具一太极。则何以知万物之一原乎。故曰统体太极。各具太极。皆以明夫万物之一原。此诚至论也。譬如月在天。只一而已。故前溪之月。即是后溪之月。一川之月。即是万川之月。观其一川之各具一月。则可知万川之同本于一月矣。又何疑哉。自欺说。前书率尔奉报。更思之。殊欠曲折。而容字又是第二节七字。大段错认。盖缘不奈他何。所以容在这里。此略有次第。故以不奈何为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3H 页
第一节。以容着在为第二节云尔。愚妄以閒居一节当之。粗疏甚矣。追思可笑。至若第二说。则虽有委折。而窃恐终涉支离。盖心之一念动处。有一毫不满处。此之谓欠分数。知其如此而不能禁止其如此者。此之谓容着在。然则欠分数不是自欺。容着在是乃自欺。而欠分数容着在。彷佛有先后彼此之分矣。然则欠分数为根之说。诚可谓精微而缜密矣。然所谓容着在无他。容其不善之杂。而不善之杂。即是欠分数。则毋论先后彼此。都是欠分数。都是自欺。就此别其根因。无乃涉于支离乎。恐未若第一节所谓自欺。只是自欠了分数之意。辞约而意圆也。且敬子容字。不过是容恕之意。不过是不能禁止之意。先生推之太深。至以矫诬吓人为喻。若然则便已侵及闲居一节。而不免为无状小人之归矣。奚翅我自欺而已。(自欺者毕竟欺人。欺人者先从自欺中出来。然自欺浅欺人深。才有心欺人。便属下节。)此正所谓赚却下文者也。故第三说。以夜来所说为未尽。而曰看来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一段。便是连那毋自欺也说。而继言其所以连那之意。分明历落无馀蕴。盖毋自欺时。便要如好好色。则可见十分好恶。即是毋自欺。好善不如好好色。此便是自欺。则可见欠分数。即是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3L 页
自欺。此真是传文本意。而第二说分明未定之论矣。然则何必舍此定论。而眷眷于自谓未尽之前说乎。农渊二老说。不能记忆。未知其说果如何。而渊老萌字。窃恐尤涉支离。如何如何。大体见得之谕。顾此何堪。而随意易言之戒。实是顶门一针。潮幸从门下游。一知半解。罔非门下之恩也。虽甚不敏。岂不知感激(缺)心乎。寻常私语于心曰不及南塘先生之门。几枉过一生。耿耿此心。可质神明。门下若以事涉掎摭。不为随事极论。则岂潮愚所望于门下者耶。窃恐门下此言。似未悉微悃耳。如何如何。
论自欺中和第四书
自欺说。当初匆匆翻阅。未及致详。故其为说。犹未免粗疏。而厥后即觉未稳。月初更为说具禀矣。早晚当登澈。而一篇精神。大抵以曾传为主。虽未及章句。而章句之意。包在其中矣。传曰诚意者毋自欺也。诚实也。实其意者。为毋自欺。则意之未实者。即是自欺也。故章句则曰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此实定论也。盖知而未实。只此是自欺。何待盖庇矫诬然后。始为自欺耶。前书已悉。今不复赘。伏惟垂察焉。中和说。依教别立一说。他纸录呈。如有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4H 页
未尽处。一一斥教如何。明德说谨闻命矣。然终是此一段问答。诚少曲折。有人于此。问之曰明德是甚么物。答之只曰仁义礼智之性是明德。则是果稳帖而无馀蕴乎。如何如何。近读语类。无非警发人处。而其中事事穷得尽道理。事事占得第一义一句。定是终身佩服之符。苟能如是。则何患不到圣贤地位。只患人自不肯如是耳。又曰致知所以求真知。真知是要澈骨。都见得透。澈骨二字。亦岂非警醒语乎。且曰格物十事。格九事通透。一事未通透。不妨一事。只格九分。一分未透。最不可。窃尝受教。以为读一书。若到底十分透澈。则推之他书。当迎刃而解。不然而此书五六分。彼书七八分。如朱子所谓东边绰得一半。西边绰得一半。则只这未透底二三分。是乃头脑肯綮处。暗处虽少。害则不些。潮寻常佩服此言。今看语类此语。可知前后一揆。潮看到此等处。未尝不惕然感奋。故聊以奉闻。而顾此于精微曲折处。每疏漏者无他。一事上十分未透之故耳。今以太极啚说言之。何处是潮之未透处。门下必忖度之矣。幸试以一二处发问。使之奉答如何。拱俟拱俟。语类又曰为学。须吃辛苦做。不可以坐谈侥倖而得之也。此亦极令人警发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4L 页
也。如何如何。
论自欺第五书(十一月)
别幅诲谕。多少分明。读之洒然。但其中犹有所不能无疑者。玆敢仰质。伏惟垂察焉。来谕谓自欺乃意上事。非情上事云云。潮虽不敏。既知为善去恶。是属之意。则自欺之为意上事。岂待缕缕而知之。前书所谓心之一念动处云云。实是下语时。不能照管之失。若曰认意为情则非其本情也。至若不奈他何四字。来谕以情当之。是则窃恐门下亦未免偶失照勘。盖情是不知不觉。闯然发出底。则固是不奈他何者。而语类所谓不奈他何。则非情上说。乃意上说也。毋自欺注曰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章下注曰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发。必有不能实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虽曰知之而未能真知。故所发有未实矣。知既未至。则其奈不善之杂何。此亦所谓不奈他何者也。(为之去之。虽由自家。其于知未至处。自家亦无奈何。)故曰缘不奈他何。所以容在这里。(若真知去恶。如乌喙之不可食。水火之不可蹈。则虽欲容置。不可得矣。)又曰容字又是第二节。观其语势。其不以不奈何为第一节乎。(不奈他他字。是指欠分数而存留。此欠分数。即是容着在。故容着在三字与欠分数对言。则欠分数为第一节。与不奈他何对言。则不奈他何为第一节。)门下亦以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5H 页
知之未至。为自欺之根。是则礭论也。缘知未至。所以不奈他何。缘不奈他何。所以容着在。则知未至非其根柢乎。大抵敬子谓知得了。又容着在这里。则是遗却本领知未至一节。故朱子曰不是知得了。容着在这里。是不奈他何。不能不自欺。又曰公不曾识得这源头在。所谓源头。非其知之未至而不奈他何者乎。文势语脉。不过如此。而门下以不奈他何。把作情上事看。故谓此一句。不合于章句。而见人以不奈他何为自欺。则以认情为意斥之。其或未尽察于文势语脉而然耶。情固是不奈何。意亦有不奈他何处。伏惟更加商量而回教焉。语类第三说如好好色。至恶臭始得一节。与章句合。小人闲居以下。则与第二说合。或得或失。毕竟不得为定论。此则来谕得之。太极中和说。潮何间然。读之痛快耳。鄙说亦蒙印可。可幸。
上南塘别纸(丙辰正月)
朱子答杜仁仲书曰。神是理之发用。而乘气出入者。同异考曰神之名义本色。此书尽之云云。朱子既泄尽天机。门下又推其意甚分晓。神之一字。至此而无复馀蕴矣。然犹有可商量者。程子曰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鬼神与神。分明有主理主气之不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5L 页
同。而中庸神之格思之神。承上文鬼神而言。则毋论兼言鬼单言神。此章神字。皆以气之灵者而言也。太极啚说神发知矣。尽心章注心者人之神明。此等神字。与虚灵一例说。则亦皆以气言。而不可以理之出入论也。必如易所谓神无方。阴阳不侧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然后。方是以理言。而与程子所谓妙用。朱子所谓乘气出入。同归于一致矣。如是看。未知如何。朱子解无方曰忽然在阳。又忽然在阴。解不侧曰在这里。又在那里。观其语势。则嵬黔所谓天地间别有神地位者近之。而真若非理非气。别有一物。闪倏往来者矣。然既曰理之乘气出入。则所谓忽然在此。又忽然在彼者。非此理之乘气出入者乎。反复详玩。了然见神字本来面目。而益觉嵬黔说之无稽矣。如何如何。
上南塘别纸(论自欺第六书○丙辰四月)주-D001
不奈他何为自欺事。此非潮之说。乃朱子说也。尽善与否。虽未敢知。而若其本意。则分明以不奈他何。为意上事也。自慊自欺。皆自为之。本非莫之为而为云者。下教至当。然自欺之所以为自欺者。盖由于知之未至。知未至处。实无奈何。此知未至所以为自欺之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6H 页
根。而格物致知所以居诚意之先也。前后缕陈。本非强说求合也。所见偶如是耳。自欺二字。或一委于不奈他何。而不肯用力克治。则固大段害义。若以不奈他何为知之未至。而勉其明善之工。则窃恐无害于义。而有益于实事矣。如何如何。
尤庵先生所生考妣之语。愚亦才于他处见之。未及奉禀。承此下示矣。先生既以无害于义而用之。则后人之据此遵用。似亦无妨。然律之以十分道理。则亦安知其稳帖无可疑耶。
 下教曰伊川所欲与父老言者何说。
谨按心存与无心。吾道异端之别也。盖老父隐者流。非常人而听其语。颇有庄老气味。故先生欲与卞破其无心二字之非也。大抵老父见先生。色甚庄。疑其心不能泰然。然既曰安坐如常。则泰然可知。而其所以安坐如常者无他。心有主宰也。若曰无心。则是枯木而已。死灰而已。何足贵乎。
 下教曰明道知加一倍法而旋忘之者何也。
谨按语类论此事。亦疑其记录之误。而愚则以为忘之非怪也。盖明道平日。将康节易数。看作贱术。故虽以聪明。一推算。便知其法。然肚里先横却没紧要底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6L 页
意思。故才知了。不复铭心而记有。此所以旋忘之也。且其所以知之者。似亦是依俙彷佛而已。若真个会得。犁然有契于心。则岂有旋忘之理乎。伊川亦然。与尧夫同居洛中三十年。未尝一言及于数字。故毕竟做得易传。殊失衬切。甚可恨也。朱子则不然。作为启蒙。一遵邵说。而曰此非某之说。乃康节之说。非康节之说。乃孔子之说。如此然后。方可谓真知加一倍法。亦可谓真知易矣。虽欲忘之。其可得乎。
 下教曰伊川以横渠无无之说。谓不能无过。其所以有过者何也。
谨按无无者。无无时也。长存不灭之谓也。盖气既散则化而无有。而横渠则以复归太虚。若冰释而复为水。故曰无无。此有似乎释氏轮回之说。故曰不能无过。此说甚正。然其自为说。则又以海沤喻之者何也。是亦可疑。
上南塘(七月)
孟子后千五百年间。真知道者。不过数人。下谕至当。人有恒言。虽曰知易而行难。然学贵真知。而真知者常鲜。则知岂易哉。前月沈生观海(沈观海。未知谁耶。或非圣游氏误书耶。)来留十日。盖其质美志坚。果如门下所示。请受大学,太极啚说等书。以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7H 页
所闻告之。容易省悟。不费人心气。将来颇有望。何等慰喜。区区不欲以师道自居。而辄曰南塘先生岂欺我哉。执礼甚恭。还可笑也。别幅诲谕。备悉多少。而三说之少滋味。愚亦自知其如是矣。焉可诬也。
祭祀鬼神一款。难看亦难言。今以朱子说考之。语类曰毕竟子孙。是祖先之气。他气虽散。他根却在这里。尽其诚敬。则亦能呼召得他气聚在此。
 右言祭祀时。无中生有。有如火焰虽灭。而种子(谚有火种之说。)犹在。则嘘之复起者然。
大全答李尧卿书曰。所谓非实有长存不灭之气魄者。又须知其未始不长存。陈安卿举此问曰廖子晦见此谓长存不灭。乃以天地间公共之气体言之。淳恐只是上蔡所谓祖考精神。即自家精神之意耳云云。答曰上蔡说是。○语类曰若说无。索性无了。只是他有子孙在处。是不可谓无。
 右二条。言有子孙者其气在。无子孙者其气不在。
大全答廖子晦书曰气之已散者。既化而无有矣。而根于理而日生者。则固浩然而无穷也。故上蔡谓我之精神。即祖考之精神。盖谓此也。○语类曰若说有子孙底。引得他气来。则不成无子孙底。他气绝无了。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7L 页
他血气虽不流传。他那个亦自浩然日生无穷。
 右二段似不同。以故上蔡谓我精神云云观之。则日生浩然之气。似就子孙上说。以不成无子孙底。他气便绝无云云观之。则日生浩然。亦似就天地气化上说。上段似谓有子孙者。方有此气。下段似谓虽无子孙者。亦有此气。
语类问根于理而日生者。浩然而无穷。此是说天地气化之气否。曰此气只一般。周礼所谓天神地祗人鬼。虽有三羕。其实只一般。○又曰自天地言之。只是一个气。自一身言之。我之气即祖考之气。亦只是一个气。所以才感必应。
谨按此才感必应一段。说得感应之意极分晓。盖祖考子孙一气。故相感。若他人祭则岂有来格之理乎。此所谓神不享非类也。然此亦大纲说也。大抵天地人。虽是一气。然浑然一气之中。又粲然有条。天神自天神。地示自地示。人鬼自人鬼。故郊焉而天神格。庙焉而人鬼享。以人鬼言之。高祖自高祖。曾祖自曾祖。故祭高祖则高祖享之。祭曾祖则曾祖享之。祖考亦然。譬如浑然一性之中。各有条理。各有间架。仁自仁礼自礼。故赤子感则仁之理便应。宗庙感则礼之理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8H 页
便应也。若泛然言之曰只是一个气。只是一般。则岂非太无分别者乎。窃详朱子诸说。虽似有异同。而实相贯通。盖有生有灭者气也。不生不灭者理也。故气之已散者。虽化无有。而理既不灭。则根于理而日生者。诚浩然而无穷矣。既曰日生无穷。则无论有子孙无子孙。未感已感。其气尚(尚。恐常字。)存而不灭矣。(常存不灭。有似乎释氏之说。而实不同。释氏所谓常存不灭。言人死而气不散也。朱子所谓常存不灭。言根于理而日生者也。)然未感时。只涣散在天地间。无形体无方所。及其祭也。子孙尽其诚敬。则便能呼召得他气在此。孔子所谓洋洋如在者。正指此处也。语类又曰若不感而常有。则是有馁鬼矣。此言非有一个精灵神识。昭昭不昧。滞在于一偶(偶。恐隅字。)也。若然则果是馁鬼矣。故先王制礼。使之爇萧而求诸阳。灌酒而求诸阴。名之曰降神。盖知此意也。鬼神无形。固非卤莽者所当理会。而窃念祭祀一事。窃于日用祭其祖先。而不知来格之理可乎。略陈瞽见。仰质明鉴。幸毋曰要在自看得。(朱子每于学者鬼神之问。辄曰难言。又辄曰要在人自看得。)如朱先生之告学者。而一一勘破。以祛坐井之惑。千万幸甚。
주-D004自欺说。幸蒙门下血诚开示。不迷大旨。何等感喜。不待一切委之。一或委之。不奈他何。则便有自恕之意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8L 页
云云。比鄙说。又高一着。极令人警惧。敢不服膺。
伊川欲与父老言下教至当。
横渠无无之说。某亦初见渊源录。虚无即气则无无七字。语极艰晦。置之以不敢知。更考正蒙太和章。则曰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如太和即气则无无云云。虽未见其所与伊川本书。然揆其意。不过如此。故有向所云云。当初下问。只曰其所以有过者何也。故愚亦只就其所夺(夺字。可疑。)者。而有说以奉对矣。然其所以既与之者。似亦非深与之也。盖虚无即气之说。极本穷源出来。则得失间学者未易到此。故曰深探远赜。岂后世学者所尝虑及。究其无无之旨。则盖曰无时无也。长存不灭之谓也。其与释氏万古长空一片心何异。故曰此语不能无过。如是看则立言本末。恐无可疑。未知如何。
上南塘别纸
大学因其所发一句。因愚一得。至有改正之举。于此仰见门下舍己从人之德。非馀人所及。何等钦叹。盖所发。即一念觉处也。遂明之。即并指格致诚正修五事而言也。然则只以诚意在正心之先当之者。诚未免小差矣。然语类以已知之理与一念之善。当所发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9H 页
二字。以益穷之与充养之。当遂明之三字。则据此可见大学次第。先格致诚意而次正心修身者。是乃所以因其发而遂明之也。倘所谓先省察后存养者非乎。所谓学者工夫云云。盖专指大学而言。未及兼小学而言之也。不以辞害意如何。
栗翁之问。其意紧要处。正在两个何处字。来谕甚当。而其曰上句欲闻其一而二。下句欲闻其二而一云云。深所未晓。愚意则窃以为上下句。皆欲闻一而二之义也。盖自理之源。一而已。至理不离气。皆言理气之浑融无间。故继之曰夫如是则理气一也。何处见其有异。何处见其理自理气自气耶。理自理气自气。非二而何。盖理与气。元不相离。患其不知二。不患其不知一也。牛翁平日于理气上。终未免隔一膜子。故栗翁举此以问之。其所欲闻者。只是一而二也。愚所对在于一而二。而不及于二而一者。盖以此也。然则虽更无一转语。似无未备之叹。如何如何。
上南塘(壬戌九月)
주-D001七月十三日。伏承五月初四日,七月初三日两度下惠书。多少诲谕旨意郑重。迄玆披玩。慰感交至。第伏审体候乖和。已多日月。何其然也。不胜惊虑。所幸者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9L 页
如此变年。超然免天行之忧耳。信后踰月。秋气益清。不审痞滞诸症加减如何。抑见秋而苏也。伯氏丈初期奄过。伏惟悲悼益新。潮顽忍不死。遽经小祥。又将履霜矣。攀号莫及。罔极何状。同门沦谢。伤痛普深。勤戒之语。敢不服膺。但狗马之年。已踰半生。哀疚以来。疾病又㑴寻。无望生全。恐终负师友之望耳。所谓礼工何足免儿童之一戏。然此事若成。亦不为无益于考捡施行。而事面稍大。卒业未易。且无师友在傍。合商量处。无与商量。令人郁郁耳。俟后朱子之谕。愚于此亦云。然非欲立异也。盖鄙滞之见。终不能无疑耳。然早晚倘有开悟。敢不奉报。近思星溪之编。今因常夫投示门下书。始知有是书。而第以未得见。为菀耳。且所谓星溪。似是明儒。而今始初闻。寡陋可愧。未知名姓谓谁。何时人。其人学问事业亦如何。愿闻之耳。续成不便之谕。恐是确论。而别以三先生说。共编为一书。其意甚好矣。闻安士亨许有自门下录来者。是果精选而无欠耶。诚然则窃欲誊出。置诸几案。幸于后便示及。而亦以好名命之。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