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x 页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书
书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096H.gif)
积岁山仰。幸得邂逅。而地既嚣喧。人亦倥偬。倾倒底蕴。未遂宿愿。心焉怅惘。实非虚语也。拜违多日。秋风益高。伏不审旅中道体如何。潮归侍粗安。而依旧是离索羕子。何足为长者道者。 召对厥后又经几番。而 天语酬酢。一向有开纳之意耶。坐此僻隅。无由得见 筵说。殊用泄菀。大抵今日国事。大根大本处。已被群小坏了。而惩讨不严。诐淫未拒。君子未得为十分君子。小人未得为十分小人。多少病痛。尽在这里。不是细忧也。顾念斯世。可任以经济者。舍执事其谁也。诚能纳约自牖。委曲陈导。使吾 君先立乎其大者。毕竟世道好而生民蒙福。则忝在交游之末者。与有荣矣。其何幸如之。而第未知天果欲平治否耳。语录未暇遍览。而其中理气源流图及太极图说论卞处。录取归来。闭户而读之。大抵栗翁以后无此等议论。先师既没。文不在玆乎。彼其自绝于师门者。固不足道。而明睿如九云者。犹不免正见之一差。深可惜也。萧寺一会之教。敢不乐副。而私家多故。姑未卜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096L.gif)
云事或已发口耶。此自吾侪而言。则虽若私事。而自朝家而言。则见不贤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亦不是小事。必以放流之意。极力陈达如何。
주-D001九云答郑明佐书曰。此中适有思索不得处。敢为诸贤奉质焉。幸与瑞鸣,信夫商量回示焉。夫性未发也。情已发也。此虽不易之定理。然凡天下之物。虽蜿蜒枯槁者。莫不有是性。就此亦可以未发言之耶。程朱两先生之论未发。或以敬而毋失言之。或以存养工夫言者。实有其意。妄意今之学者。苟于此未发二字看得透。则自无事于争说之纷纷也。如何如何。
大抵九云此问。有为而发也。愚之前说中。有曰既曰性则未发前名目也。若曰未发前无有则非性也云云。故设此为问。使之反覆。而窃详其意。隐然以气质善恶之性。归之于已发之后。此乃此丈病根。而嵬岩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9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097H.gif)
上南塘(丁未正月)
所谕出处之义。读来读去。沛然无碍。节节是至论也。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9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097L.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9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098H.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9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098L.gif)
答南塘(庚戌)
一别累年。都不闻动静。瞻慕怅想。无异隔世。今岁邂逅姜长文。始知膝下夭戚。连年荐叠。德门凶祸。胡至此极。闻来惊怛。真若自己当之也。方拟以咫尺之书。仰候悲疚以来兴寝之状。而未及操笔。忽伏承先施之问。奉读以还。感愧罔量。第审体中有欠和之节。而眩痹二症。有非岁月所可救治。顾今异说横流。一世颓然。而为权氏左袒者。望执事。屹然若中流之砥柱。夫何神明不佑。使丧忧疾病。都萃于一身耶。抑无乃天意有在于玉成耶。仰虑之忱。食息不置。潮杜门奉亲。幸粗遣免。而离群索居。日以钝滞为忧。何幸长文兄来直密迩。相与讲明其所未闻。极有问学之益。此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099H.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9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099L.gif)
别纸
记闻录。有数处付签。或已关听否。其一鬼神二字。以形而下当之。此异乎吾所闻。愚亦曾恁地看。先师据或问中朱先生说斥之甚严。愚久而后。方得觉悟此实先师晚年定论。先师所答别纸及愚之觉悟后立说而先师印可者。执事曾自黄江袖去。果已载录于经义问答否。记闻录中。亦以此意改录幸甚。其二启蒙论期三百处也。盖月之一日所行全度外馀分。却是二段。十九度之十二及四分度之一也。录中只言十九之十二。而不言四之一。无乃偶失照管耶。此处亦改换一转语如何。
后天六十四卦。闻执事以易卦之序当之。此实千圣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0H.gif)
答南塘(辛亥)
所教鬼神一款。明白直截。势如破竹。令人读之。豁然若披云睹日。非但此也。执事哀我固陋。至诚开示。无复馀蕴。三复以还。感佩何可量也。潮亦于去秋。与姜友剧论。已觉前说之非是。而近读尤翁书。至曰中庸此章主理而言一段。疑惑滋甚。更考章句。则程张朱说。皆不离气。而所引孔子说。尤益明白。故立一说以卞之。举似长文。则长文亟称许矣。及承来谕。虽有多寡之不同。其大意则吻合无间矣。方欲以此说仰呈。以报改观曲折。今读所示长文别纸。则盖已转彻于座下而得蒙印可矣。何幸如之。第以实字之不以理看。谓不免错解。此理分明。亦可以言下领会矣。大抵天地之间。理与气而已。执事所谓非道即器。非器即道。未有非道非器。而别为一物者。十分是当。虽圣人复起。不可改评。盖恁地说而以鬼神属之形而下然后。名正理顺。触处无碍。若如愚之前说。而指点上下之间。唤做鬼神。则冠峰丈所谓天地间。除是理气。别有神底地位者。庶几近之。而(冠峰丈曾见鄙说。极加称赞。)全不成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0L.gif)
答南塘(辛亥九月)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1H.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1L.gif)
上南塘(壬子三月)
春日载阳。伏惟道体神相。斯文不幸。令甥长文兄。竟不起疾。痛哉惜哉。似此君子人。何处得来。固知三年之病。毕竟杀人而后已。而所恃者天也。天亦不可恃矣。生斯人初何意哉。使之不寿。固理之舛。又使之无儿何哉。此虽长逝者魂魄。必不能瞑目。而闻其临绝时。意思安闲。略无悽怆底语。三纸遗书。罔非好意思真气象。如非学力之绝人。乌能若是。令人敬服不已。潮则相见虽晚。契许颇深。窃以道义德业相期于百年。寝门一恸。万事已矣。造物其有猜乎。晦翁所谓吾道益孤者。正是今日境界也。伏惟执事慈爱之深。悲痛何堪。向来梦得门下书。满纸缕缕。无非悼惜长文之语。而其中有天下男儿不复生七字。觉来了了记得。此乃龟峰诗句也。盖想执事有这般冤痛底意思。而心声相应。发于吾梦寐耳。何等悽然。尤可痛者。既得长文。又因长文而通信于门下。自失长文。门下之路复塞矣。顾此固陋。何从而闻所未闻。而明着眼目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2H.gif)
答南塘(壬子六月)
虚灵明德之说。引證明白。譬谕亲切。使人读之。恍然若冥途之获相。何等感幸如之。请以向来擿㨁(考韵书则擿字。从手边。埴字。无手边而只有土边。可疑。)颠末索性。无隐而言之。虚灵有分数。乃姜友之恒言。而愚亦尝恁地看矣。盖心本虚灵之说。与性本纯善之说。有些不同。凡人之性。有善有恶者。以其气之不齐也。故变化其气。则性复其初者。譬如云雾开霁而日光依旧也。此则知之甚易。言之亦不难。而若心之虚灵则不然。心即是气。而气之不齐者。生下来便自如此。则虽曰本体虚灵。圣凡皆同。其谁信之。此其致疑之端。而虚灵有分数之说。所以发也。或者难之曰虚灵有分数。则明德亦有分数乎。曰虚灵则有分数。明德岂有分数乎。曰章句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2L.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3H.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3L.gif)
来教中以三十六卦管八卦云云。愚意似涉安排。故姑舍之。盖易中取义多端。如是看。未必不成义理。而但震坤兑艮各管五卦。其馀四卦各管四卦云云。终未如一卦管八卦之㥧且易也。此无乃涉乎安排耶。如何如何。
附祭亡者位无茅沙之文。然则亡者位献礼时。无三祭之节耶。抑如冠礼时。祭之于地耶。
母丧中改葬父。发靷下棺时所服。慎斋则以服缌为是。尤庵则以服母服为是。未知孰从。
母丧中改葬父虞。慎斋则以为改葬虞先行后。题神主即返魂。尤翁则以为母丧题主后。即澡洁而行父虞而返魂。未知何说为得。
假如今年五月丧出。而闰五月初。在外闻丧者。祥练之节。以明年六月为期耶。愚意闰月既非正月。而尤庵集中。有闻讣之日。在亲死之月。则其死日行练祥之文。据此闰月闻讣者。亦以本月丧出日行练祥。似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4H.gif)
上南塘(壬子十二月)
慰问之诚。已具前幅。窃计已获关听。居诸易得。襄礼已过。匆匆(匆匆。忽忽为当。)又迫腊月三十日。感时追慕。何以堪之。伏惟神相孝思。体力支福。潮杜门奉亲。幸粗遣免。而最是菽水屡空。为人子者。不能不慨然处。于是便觉朱先生实先获我心也。三馀所业。只是随分看一部中庸。读来读去。渐觉路脉条畅。意味渊永。而无人话此语。时一自笑而已。近又得三渊集。暇日披阅。大抵一篇精神。都自雪岳烟霞昆卢(昆卢之昆可疑。无乃毗卢之误书耶。)水石中来。令人读之。清气逼骨。第义理说话。颇与吾所闻有异。盖其论人性同异。则农庵集中质之尤门者。明白直截。势如破竹。而乃曰此是未定之说。而编摩时混载。可欠。其语未发前气质。则申命观所谓未发。只有本然。而气质之性惟于发处见之者。不成说话。直是可笑。而乃曰来谕剖判得当。其馀知觉不可谓智之用等说。种种可疑。夫以此老天资之高。而其于大头脑处。见解之鹘突如许。先儒所谓道理浩浩。立论最难者。真不浪语也。方欲拈出疑处。以己所闻。逐条论卞。成即仰质于庐下耳。向所报虚灵及后天说得失。果如何。幸一一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4L.gif)
答南塘别纸(癸丑六月)
虚灵说。既许一拍之进。又评毫釐之差。奉读以还。感幸何量。向来镜与浩气之譬。诚是形容得出。而今此火明之喻。亦辞约而意备。潮虽愚瞢。心本虚灵。其能无觉悟乎。大抵虚灵专以心言。明德合心性言。故虽以虚灵训明德。而原初命名之实。微有不同。愚则曰心即是虚灵。虚灵即是明德。心即是虚灵可。虚灵即是明德。太无分别。不若执事所谓心之虚灵。即是明德之虚灵者之语。无罅隙而意有区别也。盖以虚灵明德。太无分别看。故有见于明德之主于性善。而并与虚灵而看作因性而虚灵。此其病源也。盖虚灵二字。以心之体段而言。(心本虚故自灵。)心本虚灵底物事也。人人皆有此心。则此心之虚灵。岂不人人同乎。性虽本善。而这虚灵则非由性善而虚灵也。气虽有昏明。而这虚灵本体。则亦不以气昏而或息也。来谕所谓虚灵本自虚灵。故其同本自同者。真不我欺也。向来亦非全昧于此。而依俙彷佛之间。自不觉毫釐之有差。来教犹未信其必同云云。实忖度之语也。今则自谓无疑。未知长者见之。更以为如何。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5H.gif)
渊集劄卞。前以付呈。大槩其元论之错出于书牍及诗章者。不胜其多。而盖不足多卞。亦不欲多卞。故于易取小有言终吉之义。略绰拈出而论之。未知长者见之。以为如何。以藐然一后生。卞破前辈大议论。不是小事。而窃恐语言无力。不足以发明吾道耳。其后天啚说。亦自谓发朱子未发之蕴。向已誊呈。未知其得失如何。愚意必欲寻求其乾变为离。离变为震之义。则岂无其说。而终涉穿凿。不若帝出乎震一段之义理正大而意味渊永也。如何如何。又其杂录论理有四种。而赞叹拙修斋独得之见。此亦可议之大者。而未及下语耳。又论栗翁理气说曰。方论互发而不以气机为说。至论人心。又舍形气为说。所以言愈多而理未晢。此则却是善见得。合表章处也。盖牛溪方以或生或原为互发之證。而栗谷若问曰形气之气。是气发之气耶。形气二字。举一身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而言。气发之气。指心上气机而言云尔。则牛溪必言下省悟。而既不能然。故费了千万言而犹未折服。栗谷之明。人犹有所憾也。然此岂不知而然。特语有未到耳。理未晢三字。恐太过耳。如何如何。宋士能其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5L.gif)
别纸
朱先生释致中义云自戒慎(戒慎之慎字。恐惧字之误。)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所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据此则静有至不至。中有极不极矣。然此非谓未发境界。圣凡不同也。圣人则事应既已。辄湛然渊静。此所谓至静而极其中也。众人则虽事物未至。不昏则乱。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6H.gif)
闰月闻讣者。次月变除一款。来教甚当。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6L.gif)
答南塘(癸丑九月)
期服加冠。固是犯礼之大者。大本既失。节节皆非。前日之教。何等正论。愚尝以外家奉祀几代为当。问于先师。则答曰此是非礼之礼。人家若不得已奉祀。则三代四代。任自为之。何必问于礼家。礼家亦何可曲为之定制乎。愚至于今服其严正。门下此教。乃同一规模也。然不冠则已。既冠而求其善后之策。则追制冠绖外。更无他道理矣。况来谕所引大功葬后之冠。考据甚明。此实人世间应有之变礼也。何可不讲究以准备乎。抑又思之。武王既葬。周公冠成王。则家礼出后。虽当以家礼为正。然期服加冠。初无大段犯礼之失矣。斩衰犹然。况期服乎。如何如何。曾见太极啚乎一款。渊老指啚为说。而愚以泛然光景答之。果不衬着矣。来谕则直就啚论啚。而其所谓以太极为主。故皆以一圆贯之云云。意义明白。卞破的确。读之洒然。潮非但义理不明。合下辞令不足。故卞说之龃龉不着。每每如此。今因门下既知义理之蕴。又得应卞之术矣。何幸何幸。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7H.gif)
数日前。扁舟访杏湖。饱得无限清景。足以畅叙幽郁。归时陪朱夫子真像。且携大全一帙。杏花微雨。顺流而下。悠悠有遗世出尘之意。实分外奇事也。归而揭影簇于壁上。读其书于其下。警咳如闻。不觉千载之为远也。有喜于心。聊以奉闻耳。诲谕朱书两款。更考大全大化安宅之书。无疑初年之说。而胡广仲书。则未见其与徐元聘书有异也。盖所谓说性不一处。即上文所谓前后说。颇有不一之意者也。元聘书既曰知言。正如此说。然性只是理。恐难如此分裂。此又曰说性不一处。愈使人不能无疑。真是同一议论也。何处见其异而可分为初晚之说乎。且知言。疑义中已论之云。而考诸知言疑义。又无此语。令人泄郁。或有年条之可据。而并两书俱为初说之證耶。愚意孟子集注。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余方叔书禽兽则昏而不能备等说。十分分晓。以此为晚年定论。而毋论徐元聘,胡广仲书。凡系性同之论者。俱属初年。则于后学从违之道。恐为得宜。如何如何。前书谓其说颇长。猝难书报。后书又谓于此勘破。益无疑矣。必有可据曲折。幸于后便。更为详教如何。圣人未发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7L.gif)
上南塘(甲寅五月)
诲谕谨悉。盖知言疑义中先论后删。可见晚年定论之在此而不在彼。则胡徐二书之为初年说。十分无疑矣。且考往复书末端。记语类吕焘录一段。门下卞之曰朱子自解如此。岂朱子自不识其意。而彼反能识其意耶。读之令人胸中痛快。不觉发一大笑。章句已分晓。自解又如此。此诚为千古人准备。而彼见此而犹以为记录之误。则实亦无奈何也。伯叔不可称伯叔考妣。来教得之。而本生父母。言语书札间。随俗称本生考妣。窃恐未安。愚见亦姑无异于前矣。虚灵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8H.gif)
上南塘(九月)
虚灵说。纸端签教。俱是对症良剂。况其精爽一款。非但言语之失。乃所见之差也。今因开谕。又剥一膜。何等感幸。大抵精爽者。气之精英也。气之精英。随气不同。虚灵者心之为德也。心之为德。不囿于物。则信乎精爽虚灵。不可以一例看也。来谕谓精爽二字。对查滓而言。则查滓粗而精爽精。对虚灵而言。则精爽实而虚灵虚。其意甚明。某虽不敏。岂不言下省悟乎。说中其气异处。其精爽不亦随而异乎下。欲改之曰精爽犹是心之质也。固不无粹驳之不同。而若夫虚灵则乃心之体也。元无圣凡之有异。则岂可以精爽之不同。并与虚灵而同归于不同乎。未知如是下语。能无差爽耶。更教之幸甚。宇宙栋梁。实合四篇题目。谨当依教。而孟子四章。方将写作一册。期以数月。读得千遍。此实门下已试之效。而顾此钝根。未知得力否耳。
上南塘别录(十月)
尤庵先生浩然章质疑。既曰志至焉。气次焉一段。曰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8L.gif)
上南塘别纸
沧溪明德说。虽似与吾辈说无异。而但所谓包性情在其中云云。殊涉未莹。凡曰包者。意在不言之中也。今此情性之于明德则不然。诚意正心修身。是明德之目。而心之未发已发兼尽。则岂可谓不言而意只在其中耶。其意则虽未知其必与渊老之意。吻合无间。而下语欠明。无怪乎渊老之引以为證也。盖心单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9H.gif)
心本虚灵而具众理应万事。亦罔非虚灵之故尔。故心性情之德。同谓之明。而总名之曰明德。观此明德二字。可见心统情性之实矣。如此立说。能无病痛否。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09L.gif)
주-D001三渊论未发之有十分八九分之不同。亦以朱子说为据。(朱子说。见语类,中庸首章。)
盖未发即至静也。中即不偏不倚也。至静然后。方是不偏不倚。不偏不倚。方是中也。众人固难得至静时节。而幸而至静。则其不偏不倚之中。与圣人无异。故朱子曰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众人与圣人一般。只此一语。千古断案。何必他求。且中者极也。极者无对也。若有分数之不同。则岂以中目之乎。且程子曰中者状性之体段。性之体段。亦有分数之不同乎。
以太极啚第一圈为根柢。第二圈为枢纽。
谨按太极啚第二圈。阴阳一太极也。第三圈。五行一太极也。第四圈。男女一太极也。第五圈。万物一太极也。阴阳五行造化也。男女万物品汇也。若夫第一圈。则乃无极而太极。而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下四圈。无非是这太极。然理与气不分看。则不分晓。故濂翁于此表而出之以示人。不然。何以见太极之超形气乎。故朱子于啚解曰○此无极而太极也。于说解曰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盖以造化言则曰枢纽。以品汇言则曰根柢。而只指第一圈而言者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0H.gif)
以各具太极为分殊。
夫太极者。超形气之称也。虽曰各具。而均是太极。则当以一原论。岂可曰分殊乎。统体太极。固是万物之一原。各具太极。独不为万物之一原乎。且分殊云者。分而异也。及其因气质而名曰健顺。曰五常然后。方可谓分殊矣。故解曰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此主太极而言其一原也。曰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此主五常而言其分殊也。盖各具者各各浑具也。分殊者随气不同也。其意自不同。而此老看作一意。故以分殊解各具。以太极为分殊。而其弊遂至于认人物不同之性以为同。而每每以各具太极四字。證成其说。究其病源。实在于错认分殊也。奚但错看分殊。并与一原而不知也。
五常各指其气之理。而亦不杂乎其气而为言。既曰其气之理。又曰不杂乎其气而为言者何也。盖仁义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0L.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1H.gif)
三渊说明德。如禅家说性。诚如下教。非但此也。向来嵬黔一队议论。都是葱岭带来。盖禽兽亦有五常。即佛氏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之说也。心纯善。亦陆氏人心至好之说也。何怪如之。
濂图五圈子。皆以太极言。而通谓之太极啚。愚亦知之。盖第一圈。纯体太极也。第二圈以下。各具太极也。既曰太极。则皆超形气言之。然自阴阳圈子。皆并与其气而啚之。则于此方可以各指而目之以健顺五常。(啚虽无健顺五常对言之意。而若欲言健顺五常。当于此言之。不当于第一圈上言之。)故逐一圈看。则一圈中固自有超气因气之象。(第二圈以下。以各具太极言。则固是超形气。而各指其气之理而言。则是亦因气质。门下所谓五圈子皆谓之太极者。主超气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1L.gif)
上南塘论自欺中和第二书(乙卯)
语类数十日前。自京输致。随分看读。盖多旧面目。温习之中。不无新得而合商量处。无人商量。令人郁抑而已。奈何。方始大学诚意章。一次看过。大抵向所谓欠分数容着在。尽有委折。益觉前日忘率之罪。不可胜赎。姑未熟复。不敢为说。然观其大义。敬子问以下。论自己凡三条。而第一说所谓自欺。只是自欠了分数。容字又是第二节(似指闲居一节)云云。恐得传文本意。而第二条以容着在为自欺。以欠分数为自欺之根者。分明是未定之论也。故次日又曰夜来说得也未尽云云。而其所为说。极其简当。则欠分数为根之说。已自为芭蓠边物矣。不知渊老奚取于此乎。况容字为萌。非但非朱子说。容字不过是盖庇容护之意。则何处见其为萌孽乎。盖毋自欺一节。说出自欺二字。闲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2H.gif)
论自欺第三书(六月)
向所引姜友之言义理至贵云云。(愚之前书曰怀学之少合多异。不是异事。长文尝曰义理自至贵。故人多不知。若开卷读书者。皆能晓解精蕴。则乌在其至贵乎。此言亦有理也云云。南塘答曰此与老氏知我者少。我为贵之说。同其意云云。)潮实泛听而颇然之。今门下觑破其病源。至以丧邦为喻。极令人惶恐。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2L.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3H.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3L.gif)
论自欺中和第四书
自欺说。当初匆匆翻阅。未及致详。故其为说。犹未免粗疏。而厥后即觉未稳。月初更为说具禀矣。早晚当登澈。而一篇精神。大抵以曾传为主。虽未及章句。而章句之意。包在其中矣。传曰诚意者毋自欺也。诚实也。实其意者。为毋自欺。则意之未实者。即是自欺也。故章句则曰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此实定论也。盖知而未实。只此是自欺。何待盖庇矫诬然后。始为自欺耶。前书已悉。今不复赘。伏惟垂察焉。中和说。依教别立一说。他纸录呈。如有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4H.gif)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4L.gif)
论自欺第五书(十一月)
别幅诲谕。多少分明。读之洒然。但其中犹有所不能无疑者。玆敢仰质。伏惟垂察焉。来谕谓自欺乃意上事。非情上事云云。潮虽不敏。既知为善去恶。是属之意。则自欺之为意上事。岂待缕缕而知之。前书所谓心之一念动处云云。实是下语时。不能照管之失。若曰认意为情则非其本情也。至若不奈他何四字。来谕以情当之。是则窃恐门下亦未免偶失照勘。盖情是不知不觉。闯然发出底。则固是不奈他何者。而语类所谓不奈他何。则非情上说。乃意上说也。毋自欺注曰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章下注曰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发。必有不能实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虽曰知之而未能真知。故所发有未实矣。知既未至。则其奈不善之杂何。此亦所谓不奈他何者也。(为之去之。虽由自家。其于知未至处。自家亦无奈何。)故曰缘不奈他何。所以容在这里。(若真知去恶。如乌喙之不可食。水火之不可蹈。则虽欲容置。不可得矣。)又曰容字又是第二节。观其语势。其不以不奈何为第一节乎。(不奈他他字。是指欠分数而存留。此欠分数。即是容着在。故容着在三字与欠分数对言。则欠分数为第一节。与不奈他何对言。则不奈他何为第一节。)门下亦以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5H.gif)
上南塘别纸(丙辰正月)
朱子答杜仁仲书曰。神是理之发用。而乘气出入者。同异考曰神之名义本色。此书尽之云云。朱子既泄尽天机。门下又推其意甚分晓。神之一字。至此而无复馀蕴矣。然犹有可商量者。程子曰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鬼神与神。分明有主理主气之不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5L.gif)
上南塘别纸(论自欺第六书○丙辰四月)주-D001
不奈他何为自欺事。此非潮之说。乃朱子说也。尽善与否。虽未敢知。而若其本意。则分明以不奈他何。为意上事也。自慊自欺。皆自为之。本非莫之为而为云者。下教至当。然自欺之所以为自欺者。盖由于知之未至。知未至处。实无奈何。此知未至所以为自欺之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6H.gif)
尤庵先生所生考妣之语。愚亦才于他处见之。未及奉禀。承此下示矣。先生既以无害于义而用之。则后人之据此遵用。似亦无妨。然律之以十分道理。则亦安知其稳帖无可疑耶。
下教曰伊川所欲与父老言者何说。
谨按心存与无心。吾道异端之别也。盖老父隐者流。非常人而听其语。颇有庄老气味。故先生欲与卞破其无心二字之非也。大抵老父见先生。色甚庄。疑其心不能泰然。然既曰安坐如常。则泰然可知。而其所以安坐如常者无他。心有主宰也。若曰无心。则是枯木而已。死灰而已。何足贵乎。
下教曰明道知加一倍法而旋忘之者何也。
谨按语类论此事。亦疑其记录之误。而愚则以为忘之非怪也。盖明道平日。将康节易数。看作贱术。故虽以聪明。一推算。便知其法。然肚里先横却没紧要底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6L.gif)
下教曰伊川以横渠无无之说。谓不能无过。其所以有过者何也。
谨按无无者。无无时也。长存不灭之谓也。盖气既散则化而无有。而横渠则以复归太虚。若冰释而复为水。故曰无无。此有似乎释氏轮回之说。故曰不能无过。此说甚正。然其自为说。则又以海沤喻之者何也。是亦可疑。
上南塘(七月)
孟子后千五百年间。真知道者。不过数人。下谕至当。人有恒言。虽曰知易而行难。然学贵真知。而真知者常鲜。则知岂易哉。前月沈生观海(沈观海。未知谁耶。或非圣游氏误书耶。)来留十日。盖其质美志坚。果如门下所示。请受大学,太极啚说等书。以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7H.gif)
祭祀鬼神一款。难看亦难言。今以朱子说考之。语类曰毕竟子孙。是祖先之气。他气虽散。他根却在这里。尽其诚敬。则亦能呼召得他气聚在此。
右言祭祀时。无中生有。有如火焰虽灭。而种子(谚有火种之说。)犹在。则嘘之复起者然。
大全答李尧卿书曰。所谓非实有长存不灭之气魄者。又须知其未始不长存。陈安卿举此问曰廖子晦见此谓长存不灭。乃以天地间公共之气体言之。淳恐只是上蔡所谓祖考精神。即自家精神之意耳云云。答曰上蔡说是。○语类曰若说无。索性无了。只是他有子孙在处。是不可谓无。
右二条。言有子孙者其气在。无子孙者其气不在。
大全答廖子晦书曰气之已散者。既化而无有矣。而根于理而日生者。则固浩然而无穷也。故上蔡谓我之精神。即祖考之精神。盖谓此也。○语类曰若说有子孙底。引得他气来。则不成无子孙底。他气绝无了。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7L.gif)
右二段似不同。以故上蔡谓我精神云云观之。则日生浩然之气。似就子孙上说。以不成无子孙底。他气便绝无云云观之。则日生浩然。亦似就天地气化上说。上段似谓有子孙者。方有此气。下段似谓虽无子孙者。亦有此气。
语类问根于理而日生者。浩然而无穷。此是说天地气化之气否。曰此气只一般。周礼所谓天神地祗人鬼。虽有三羕。其实只一般。○又曰自天地言之。只是一个气。自一身言之。我之气即祖考之气。亦只是一个气。所以才感必应。
谨按此才感必应一段。说得感应之意极分晓。盖祖考子孙一气。故相感。若他人祭则岂有来格之理乎。此所谓神不享非类也。然此亦大纲说也。大抵天地人。虽是一气。然浑然一气之中。又粲然有条。天神自天神。地示自地示。人鬼自人鬼。故郊焉而天神格。庙焉而人鬼享。以人鬼言之。高祖自高祖。曾祖自曾祖。故祭高祖则高祖享之。祭曾祖则曾祖享之。祖考亦然。譬如浑然一性之中。各有条理。各有间架。仁自仁礼自礼。故赤子感则仁之理便应。宗庙感则礼之理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8H.gif)
주-D004自欺说。幸蒙门下血诚开示。不迷大旨。何等感喜。不待一切委之。一或委之。不奈他何。则便有自恕之意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8L.gif)
伊川欲与父老言下教至当。
横渠无无之说。某亦初见渊源录。虚无即气则无无七字。语极艰晦。置之以不敢知。更考正蒙太和章。则曰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如太和即气则无无云云。虽未见其所与伊川本书。然揆其意。不过如此。故有向所云云。当初下问。只曰其所以有过者何也。故愚亦只就其所夺(夺字。可疑。)者。而有说以奉对矣。然其所以既与之者。似亦非深与之也。盖虚无即气之说。极本穷源出来。则得失间学者未易到此。故曰深探远赜。岂后世学者所尝虑及。究其无无之旨。则盖曰无时无也。长存不灭之谓也。其与释氏万古长空一片心何异。故曰此语不能无过。如是看则立言本末。恐无可疑。未知如何。
上南塘别纸
大学因其所发一句。因愚一得。至有改正之举。于此仰见门下舍己从人之德。非馀人所及。何等钦叹。盖所发。即一念觉处也。遂明之。即并指格致诚正修五事而言也。然则只以诚意在正心之先当之者。诚未免小差矣。然语类以已知之理与一念之善。当所发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9H.gif)
栗翁之问。其意紧要处。正在两个何处字。来谕甚当。而其曰上句欲闻其一而二。下句欲闻其二而一云云。深所未晓。愚意则窃以为上下句。皆欲闻一而二之义也。盖自理之源。一而已。至理不离气。皆言理气之浑融无间。故继之曰夫如是则理气一也。何处见其有异。何处见其理自理气自气耶。理自理气自气。非二而何。盖理与气。元不相离。患其不知二。不患其不知一也。牛翁平日于理气上。终未免隔一膜子。故栗翁举此以问之。其所欲闻者。只是一而二也。愚所对在于一而二。而不及于二而一者。盖以此也。然则虽更无一转语。似无未备之叹。如何如何。
上南塘(壬戌九月)
주-D001七月十三日。伏承五月初四日,七月初三日两度下惠书。多少诲谕旨意郑重。迄玆披玩。慰感交至。第伏审体候乖和。已多日月。何其然也。不胜惊虑。所幸者
静坐窝先生集卷之二 第 1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29A/ITKC_MO_1029A_B073_119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