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疏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5H 页
辞持平疏(丁巳四月)
伏以臣草野微踪。寒门贱品。滥窃科名。历试末班。入而殿中员外。外而攻驹佐幕。涯分已足。更无馀望。跧伏乡庐。饮啄随缘。甘作 圣世之一闲氓。乃于本月初三日下 批。以臣为司宪府持平。又于十三日。继降乘驲之 旨。臣承 命惊惶。抚躬惭汗。若负重担。无地容措。惟当竭蹶趋承。一谢 恩旨。粗伸分义之不暇。而窃伏惟念台宪之职。言责所寄。地望自别。为人主耳目。主朝廷是非。自非见理明晢。持论刚正者。莫宜苟处。如臣迂拙。识既昏滞。质又疲苶。居家无足称之事。立朝蔑可记之劳。不意 清朝何取于冗散之一远臣。而一朝拔之凡流。置诸迩列。人器不称。自知甚明。臣虽欲贪荣恋禄。冒进叨据。其如清班之玷污。公议之嗤笑何哉。揣分量品。已无堪承之理。而况臣情势尤有所万万难强者。臣父年迫七十。癃病渐痼。素患风痰麻痹之症。每当寒暑变易之节。渐复发作。谻歇无常。砭焫遍身。真元日耗。肢体牵痛。运用艰涩。枕席转动之际。必待人扶掖。左右将护。惟臣一身。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5L 页
昼夜相守。犹不自给。忽此 严召。俨临于煼遑忧煎之中。臣之情事。万倍罔措。臣欲严畏分义。强趋 新命。则离违病侧。看护无人。欲徒徇私情。坐守病父。则有违 恩旨。逋慢莫逃。百尔思量。去就两难。臣父病伏沉淹之中。责臣以分义之未安。勉臣以召命之遄赴。臣诚迫于君亲。不敢自有其身。迟回数日。遂乃抑情登途。以为祗肃后丐免还省之计矣。行到岭上。家闻踵至。臣父病情。越添于远送伤离之馀。危苦之状。殆难形言。臣私心惊陨。百倍于在傍调救之时。臣之黾勉趍造之计。至此而穷矣。至情所迫。万不获已。未免复寻来路。驰诊病情。为观势前却之地。而言责重地。缘臣久旷。迹涉偃蹇。情实穷蹙。坐违自便之罪。无地可遁。起程之后。亦不敢昧然退缩。略暴危恳。从县道投进。臣之僭越之罪。又万万矣。伏乞 圣慈曲赐矜察。谅臣人器之不合。念臣情势之难强。亟回 成命。镌削职名。使得安意救病。以终天地生成之泽。不胜万幸。
答曰省疏具悉。其勿辞护焉。
辞持平疏[再疏](七月以亲病径归时)
伏以臣至愚极陋。猥蒙拔擢。人器不称。固所自知。只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6H 页
宜即谢 恩命。粗伸分义。而臣有老父。年迫七十。素患风痰。转成鹤膝。症情沉笃。真元积损。而臣只有一弟。又婴奇疾。出入死生。已有年所。昼夜扶将。惟臣是赖。臣低徊淹滞。不忍远离。向来再作 肃行。初抵湖邑。后到畿甸。辄闻病加。苍黄还去。迹涉逋慢。惶陨罔措。去月初间。父病少间。抑情登途。入城祗 肃。恭俟署经。已过月馀。私情忧煎。有倍在侧之日。即接家闻。臣之季父。意外见背。臣父病情。十倍添谻于孔怀伤痛之馀。浑身浮肿。饮啖全却。气息奄奄。有朝夕难持之虑。臣闻来惊惶。方寸靡定。急于归护。他不暇顾。投进短疏。慌忙就道。此虽出于情势之万不获已。而身带台衔。径情擅归。揆以 朝宪。罪实难贳。伏乞 圣明亟 赐勘削焉。臣于 除拜之初。未谙 朝章。越例封疏。至有承宣 特推之命。思惟至今。尚有惶愧。而情理所迫。复袭前谬。臣罪尤万万矣。臣无任瞻天望 圣懔惕俟罪之至。
署经后初疏
伏以臣乡野微踪。至愚极陋。荣涂华秩。梦寐不到。 朝章台体。未曾讲闻。顷者忝叨是职也。猥有祈免之举。初出于不识事例。而遽致承宣之 特推。再由于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6L 页
情势急切。而终被谏臣之斥递。新入台地。未及效一日之责。而径先做错。终底偾败。但有惭颜悚惧。敛躬跧伏。甘作废弃之物。获守本分之安矣。不意 恩递未几。 除命复下。适当广谕饬励之时。严畏分义。即日登途。入城祗 肃。退伏私次。淹滞屡朔。署事乃勘。顾此疏逖贱臣。一登 殿陛。穫近 耿光。岂非平生之至愿。而臣之初头一着。诚非细过。虽欲贪荣恋禄。冒没承膺。简书可畏。廉隅亦重。一身嗤点。纵不暇顾。其如贻累 清朝之官方何哉。且臣情势尤有所万万恳迫者。臣有老父以数十年风痰鹤膝之症。根源深痼。卧起须人。臣季父意外见背。臣父病里伤痛。症情添剧。实有朝夕难持之虑。臣有一弟积病滨危。昼夜亲侧。药饵扶将。惟臣一身。而迫于 恩命。千里离违。今几月矣。每得乡书。方寸交乱。抑地等待。拖至今日。乃敢冒万死疾声仰吁于 宸严之下。伏乞 圣慈曲赐矜悯。 特察人器之不相称。情理之不可强。亟赐斥改。俾得及时归见病父。安意救护。以伸人子之至情。则此实 天地父母生成罔极之泽也。臣不胜血祝恳祷之至。臣方有父病。急于归护。何暇念及他事。而伏见间者以来。灾异屡见。自收声之节。至于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7H 页
纯阴之月。有雷雹之异者三矣。又如火光之怪。地震之灾。虹日之变。不绝于木天之笔。相继于县道之状。臣来自草野。虽未知时政有何阙失。灾异缘何荐叠。而只就向来求言之 圣教。乡外所见之民瘼。粗效愚妄之言。尾陈乞免之章。惟 圣明少恕其僭猥而澄省焉。夫国家之置台官。所以广耳目而求言也。宪府而许风闻之任。谏院而畀诤论之职。 牌招而来之。所以求言也。承 召而趋焉。将以进言也。故其呼唱而入台省也。必有所陈启。论列朝廷之得失。辨别人物之邪正。为台臣者固不可以私意而挟杂。为君上者亦不可以私意而劝沮。一启再启。自归究竟者。此无他。以其所言者一国之公论。而非人主所得私好恶于其间也。今日则不然。至如两司所启。一发经年。迄未了当。而甲者发之。乙者继之。前者启之。后者踵之。下之所以诣台传启者。不过誊传故纸。上之所以随启赐答者。不过勿烦二字。而间或有言事者。虽其所言未必一一得当。见槩 圣心。而以 圣上开怀求谏之盛意。犹未能包容而籍勉之。因假而致真焉。如涓人之买骨。叶公之好龙。其所摧折之斥退之。略无顾惜。而若其允于一启一疏之间者。不过该司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7L 页
之论递。诸臣之推考薄勘而已。是以 殿下虽有举措之失当。而未有能为 殿下指陈者。虽有威怒之过中。而未有肯为 殿下极论者。则献言者虽多而实无有关于国家之大计。政化之大体。骎骎然入于以言为讳。软熟成风。或事违牌。或称在外。 除书每降。台厅长闭。言地一步。看作例避之窠。则此虽在下者之过。而亦未必非 殿下之声音颜色有以致之也。噫此岂 圣代之美事哉。昔在 宣庙朝。有东北海赤白虹贯日之变。文忠公李元翼上劄。首以益恢大道。乐闻阙失为言。而结之以振国纲安百姓御外侮消天灾。夫以我 宣庙之圣德。岂有厌闻谠言之失。而荩臣遇灾警戒之道。不过如此。伏愿 圣明洞开言路。以恢台阁之气。以为弭灾之道焉。且臣于踰岭之日。闻乡社父老之言。即今民生困悴。百弊猬兴。良役之烦。已是百年难医之瘼。久贻 宵旰之忧。而况当年事告歉。民命近止。赈救之策。宜急讲究。而赈救之要。莫切于省减。省减之实。莫先于蠲荡旧籴。夫旧籴之为弊大矣。顷在丰岁。民或不愿受籴。而各邑守宰利其耗谷。不遵折半留储之 朝令。辄至于倾囷倒廪。迫令受食。及夫辛壬凶荒之岁。流亡过半。积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8H 页
有逋欠。而稍丰以来。徵讨甚急。县官搜阅陈券。矇不省察。下吏寅缘为奸。一任增演。昨年尽输者。今岁又徵之。今岁已毕者。明年又督之。至如流绝之户。必徵于族党邻比。以已竭之力。应无已之徵。民安得不穷且困哉。惟以岭中推之。他道亦可知也。不幸以未苏之民。又当今岁之饥。新籴尚难。况旧籴乎。臣以为目今急务。虽在于设赈。而旧籴荡蠲。亦非第二件事也。顷有论事之臣以此为言。而 圣批特虑倖门之开。倖门之不可开。诚如 圣教。然旧籴之至今未输者。若非贫氓之颠连者。则必是饿莩之绝户也。臣恐日月之明。犹有所未尽烛于穷阎蔀屋。积弊困急之实状。有足以仰干天和者耳。昔在 世宗朝下教曰。予欲停敛。以宽民食。若以一年之稔而尽收前日之贷。则穷民必至困穷。所不忍为也。此 国朝所以深仁厚泽。享国长久也。伏愿 圣明俯念民隐。勿以小惠而忽焉。臣于日前。伏闻 圣上忧劳。锦玉靡安。至减南北岁入之常供。以救遐远滨死之民命。十行 丝纶。辞旨恳恻。有足以感神明而舞疲躄者。而若其仰体奉行之责。专在于亲民之官。亲民之官。苟非其人。则 殿下虽日减御厨之膳。岁蠲田税之入。其不归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8L 页
于乘时营利之私计。而得入于饥民口吻之中者鲜矣。至于富室劝分。亦荒政之所不可已者。苟能募得有方。推赏有信。则富者乐输。贫者得食。而或有凭藉 朝令。勒分民租。残氓下户。混被其害。以致贫富无等。彼此俱困。而及其分赈之时。则民间所收之精谷。变为无实之空壳者。比比有之。 朝家虽有恤民设赈之政。而民不蒙实惠者此无他。专由于守令之非人。赃法之不严也。昔欧阳歙犯赃下狱。弟子千馀人至有髡剔求哀者。光武不贷。竟死于狱中。盖以赃法不严。则守令无所畏。守令不畏则生民益困悴矣。我 国赃法之不严。未有甚于今日。虽浚血剥肤瘠民封己。而稍有势力者。罪不上闻。民不堪命。臣以为自 上严立赃吏之法。申饬道臣御史。毋拘私好。秉公纠检。如有发觉者则断不饶贷。如光武之治欧阳歙。然后污吏有所惩。而生民可小苏矣。目今 庙谟朝政。非不讲究。而未得其要领。都是靡文末节。无一可恃。而 国家之所责效。唯是择守令一事耳。传曰民心悦则天意得矣。以臣而虑。此乃足为敬天勤民之先务也。臣既以见闻所及数件事。为 殿下陈之。以为奉若之方。而若言其大根本。则专在于君德上尽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9H 页
工。宋儒张栻曰人君不可以苍苍者为天。而当求之于念虑之间。一念才不是。便是上帝震怒。由是言之。灾异之生。实系于人君心术之微。而修省于是心之微者。不越乎敬与诚而已。夫敬者彻上下。凝道理基万善之至德也。诚者通天地格鬼神动变化之至道也。人主苟能居于敬立其诚。渊蜎濩蠖之中。动作思念之际。凛然若皇天上帝宗庙神灵。临之在上。守之在傍。一毫私伪。莫容于其间。则天下万事。无一不出于正。而盛德大美。终始纯全。自至于灾害日去。福禄日臻。其几政在 殿下之一心。而试以其符验之著于外者言之。则 殿下非不欲沈潜对越。小心翼翼。而举措之间。或失其和平。则臣恐 殿下居敬之工未至也。非不欲淬励精神。振刷颓纲。而施为之际。未免于因循。则臣恐 殿下立诚之工未尽也。至如黜罚之政。果于疲劣而不果于高明。升擢之眷。先其门地而不先其才行。则 殿下之进退人物。亦不以诚敬也。又于向来事。尤有所未晓者。冢宰者。六卿之长也。因一书题。片言斥去。如待小吏。在 殿下推诚礼敬之道。恐不当若是也。重臣之去。又何足怪。而 旌招之烦。又何为虚縻也。臣窃为 殿下惜之也。方今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9L 页
国事可言者非一。而臣迹疏人贱。闻见不广。略以其所得于朝纸。慨然心上者。率尔冒陈。伏愿 殿下毋以人废之。而有所加勉焉。臣自顾才分。万不近似。追讼愆误。亦甚兢惶。虽使镇日束带趍朝。固知无补于 清朝风宪之职。而屏退田间。终养老父。菽水随缘。歌咏 圣泽。乃分之宜也。况今 圣上以孝为治。凡大小臣僚之仕于朝者。苟有父母之疾。或陈疏而许之。或给由而护之。无一人不获其至愿。而如臣者家在半千里之地。父有数十年之病。而又年迫七十。无他在傍看护之人。禄仕为养。非不知荣。而及时归见。情理急切。伏乞 圣明特赐矜许而斥退焉。以为息补旧愆。归伸私悃之地。不胜伏愿。
答曰省疏具悉。初以宪职。陈勉若此。可不勉焉。荡减已谕矣。其勿辞。先察职。往护焉。
由还后请递疏
伏以臣猥陈微恳。幸蒙 恩假。五朔离违之馀。获遂归护之愿。感戴 隆眷。无地图报。第臣父病情。自是积年沈痼之症。见今真元气息。日觉绵缀。臣之情势。万倍煼遑。矧惟职名在身。重担未卸。跼蹙徊徨。益无容措。此际声罪请罢之章。峻发于论思之地。虽 圣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0H 页
度含容。未遽 允从。而其所论列。至深且刻。臣于此尤不胜惶瞿之至也。臣本乡里迂儒。涉世未久。机事未熟。而敢以寂寥辞本。略暴区区忧慨之忱。既赐 温批。又降留中之命。由是感激。勉策疲钝。继以数件新事。草草论 启。臣之愚昧不过为方面择任。为无辜禁杀之意。而只出于一时规勉之例谈。本非有关于言事之大体。环顾职责。抚心惭腼。唯俟瘝厥之诛。出于同朝持论之人也。乃今儒臣之言。满纸搆捏。极口诟骂。指意所在。似未必专谓臣身。则亦不必逐段呶呶。而姑就其末梢归宿处观之。不罪臣之疲苶而怒其搏击。不谅臣之迂拙而疑有机关。欲张其详明廉简之赈才则斥臣以挟私受嗾。欲奖其治盗讥捕之将望则目臣以专出除去。何儒臣之急于持人。而不自觉其反陷于循私蔑公之归也。至于贻羞台阁四字。真个臣身上实际语。臣不得不笑而受之耳。噫今之世亦难矣。官为耳目。随事论列。自是常事。宁有深意。而人之疑怒。至于此极。臣于是为世道发一慨也。臣既下土弱植。未尝见信于 明主。而彼以经幄迩列。论斥臣无复馀地。宜臣之亟遭谴削。曾不迁就。而十行匪怒之 教。独及于彼。彼之所坐。虽不必专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0L 页
由于论臣。而以 圣上处分言之。则亦未免过中矣。到今情势之难安。臣反有甚焉。况闻大僚之劄绣衣之疏。又从而论臣不置。此虽出于自明之意。而其为罪于臣则尤大矣。今若一踬而不复惩畏。则不知前头又有何等节柏。而转惹无限不靖之端乎。用是缄结。重烦祈叩。窃想 圣鉴益知臣可弃而不可用矣。伏愿 圣慈俯谅危恳。亟削臣职。以快骇愤之物情。以安臲𡰈之私分。则臣实自甘屏废。专意终养。更无所憾于天地之大也。臣既一出颠沛。便作已递之官。复何颜面刺口论事。而惟其耿耿爱君之忱。彝秉不啬则又何忍自外于 明主之前哉。夫人君代天理物。所莅者天位也。所治者天职也。故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吾之气和则天地之气亦和。凡所以把握机缄。参赞化育之功。尽有天开地辟廓清混沌底意思。而有不可以政令施措而强之也。言语辞气而假之也。必也以实心做实事。如天地之至诚无伪。纯一无间。然后方可以与此。而今 殿下之所谓开辟者。则未免区区于赐酝宣饭之间。规规于发号施令之末。而自以谓剖判混沌之初界。廓回开辟之神功。至发于 丝纶之间者。不啻屡矣。而窃瞷今日之时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1H 页
象。混沌殆有甚于前时。开辟杳无期于当世。臣窃为 明主慨然也。伏愿 殿下则天之健。法地之顺。应事接物之际。勿事修饰。持以悠久。一以真实无妄。存主于内。则 殿下之心。天。先自开辟。玄机默运。神化旁流。有如天道不言。岁功自成。而盈两间形形色色。莫不被开辟之效。至如党议之乖剌。灾异之荐叠。特是见晛之螮蝀。何足为圣代累乎。不然而弁髦实工。徒腾口舌。强而名之曰开辟也一初也则亦末矣。方今 邦庆普洽。环东土盲聋跛躄。莫不欢忻蹈舞。此诚导迎和气。毕致诸福之一大几会。更愿 殿下加意焉。如臣滓秽之踪。隔远于 清朝法从之列。愚衷所激。不能自已。乃于汤饵调救之中。提掇未尽之怀。赘陈于讼罪乞免之章。臣诚愚且僭矣。
持平辞职疏(戊午三月)
伏以臣获罪时议。俟勘田庐。顷陈一疏。仰烦祈叩。而 圣度如天。邮罚不加。反 赐温批。视以假借。臣诚感 恩包羞。若无容措。不意递改未几。甄复如初。乃于本月二十日。祗受有 旨。令臣斯速乘驲上来。臣惊惶窘遁。实不知置身之所也。夫风宪之职。责任不轻。必须风裁见惮于当世。言议见信于同朝。然后可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1L 页
堪是职。如臣者百无可取。万不近似。而自去年四月。至于今日。 除命翩蕃。乍递旋仍。持宪重地。便作臣虚带之一闲窠。 朝家设官择人之意。岂端使然哉。臣虽迷騃。亦知公器之不可屡玷。 误恩之不可苟冒。屏迹省躬之外。无他道理。况臣前冬所遭人言。极其险刻。设有闲漫之人过去之谈。轻轻说去如此。在臣自处之道。有不宜腼然冒入。况其言出于 经幄论思之地者哉。台端一步。铁限在前。而 圣慈不赐斥外。朝廷视作寻常。循例遆改。循例捡举。有若初无取败之累。而真有可用之实者。臣实怪之。臣之迂拙。昧于涉世。一出颠隮。实所自取。而廉隅一节。士夫大防。如复扬扬冒进。不恤公议。徒知不俟驾之为义。而自陷于忘廉冒耻之科。则其为台阁之羞。诚如言者之言矣。臣虽欲强策疲劣。闻 命趋承。不可得也。虽然此则特就公义上言之耳。臣之目下私情。诚有所万万切迫者。前后疏章。每每陈恳。窃计 圣明亦或下烛而矜念之矣。臣之父病积年沉痼。委顿床席。四肢麻木。药饵扶将。唯臣一身。而昨年再叨是职。拘于署经。久滞京辇。其间看护无人。调摄失宜。真元气息。十倍销铄。线缕奄奄。堇度时日。臣之情势。实无顷刻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2H 页
离舍之望。玆于煼灼遑遑之中。略具短章。远渎 宸严。猥越之诛。臣实难逃。伏乞 天地父母。曲赐矜悯。谅臣踪地之危𡰈。怜臣情理之恳迫。亟 许递斥。永刊朝籍。得以安分守拙。终养病父。实生成罔极之恩也。
答曰省疏具悉。尔其勿辞。俟间上来察职。
持平辞职疏[再疏](五月)
伏以臣顷缘父病。无计祗 召。略具短章。仰暴危恳。继伏闻 册诰远颁。百僚抃蹈。臣独蹙伏煼遑。莫厕呼嵩之列。瞻望霄汉。祗切怅罪之忱。及承 圣批。不许递职。 喻之以俟间上来。臣双擎兢惕。感泪自零。惟俟父病少歇。趍诣 辇下。请伏违慢之诛。而臣父积年痼證。又当炎节。调将益艰。真元日铄。窃瞷病势骎骎然入于难医之域。今年加于去年。此月甚于前月。以此情势。跬步难动。寻医合须倩人。况敢望致身千里之远。粗伸分义也哉。窃伏念台官之职。责任紧重。一有阙窠。必请填差。政格即然。岂容暂旷。而乃反委之远外之人。一朔二朔。一任虚縻。实非设官之本意也。藉令臣无亲病之碍。有锐进之念。亦有难安者。向之攻臣者。持臣不已。更申前案。辄以举世传播为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2L 页
證。而归臣于巧撰文饰之科。此虽出于务胜强辨之常态。而亦臣目下难冒之一端耳。伏乞 圣慈特加矜谅。亟赐递免。俾得专意救护。实 天地生成之泽也。臣方迫于情势。祈免不暇。宁复以见职自居。而况自初化以后。 朝著无大事变。至于 君德之或愆。 朝政之或失。臣前既略绰说去。欲效规勉之忱。而 圣朝处以陈谈。未蒙翕施。顾此疏逖之言。何庸辄事强聒。以犯事 君数之戒哉。臣方跧伏下土。请以目击于下土者。为 殿下条陈焉。惟 圣明加意也。自顷辛壬癸荐饥之后。数三年间。虽曰稍登。至于上年则未得均稔。政所谓龟文农也。冬春以后。民间遑遑颙望麦秋。及夫吐穗。黄雾遍被。浦田垄亩。在在枯白。一负打取。不得一升之实。传闻宁海,盈德等邑。辛壬以后。无间荐凶。而两麦灾荒。偏甚于今春。流离饿莩。已见于道路云。此等形止。想已入于道臣状 闻中。而即今水田旱乾。移䄃(一作秧)愆期。盖春雨支离之馀。四月初间以后。迄未得一犁雨。大川绝流。山谷宁论。赤地龟坼。野多陈土。万姓嗷嗷。如在焦釜。民事之罔极。殆甚辛壬。民命将何以聊生。 朝家将何以拯济耶。臣以为今年麦籴收捧。决难如意。宜令道臣审其灾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3H 页
实。裁其阔狭。或停或半。恐不可已也。至如良役之弊。即近来 庙堂之所轸念也。即今黄口白骨之应其役者几何。良役健儿之隐托于各衙门各名色者几何。夫京外各项军额。皆有定数。则各镇各邑所属将校。亦岂无常定之额数乎。道内官府营镇之间。无论随番与在家。号为军官者。小官则不下百数。大府则动以千计。无势之中庶。被诉签丁。多钱之闲丁。避役托迹。如实假吏去官者。公私贱从良者。举以为之渊薮。曾见戊申之变。安东镇之动军也。壮夫劲卒。无非邑倅营帅自卫之军校。而编伍赴陈之卒。老弱参半。羸瘠居多。见之寒心。识者以为各邑各营将校。随其地之大小。定以常数。士夫家庶孽乡吏之去官者。则或为立番。或为将官。而如良丁之避役者。假吏之去官者。公私贱之从良者。则无论在家与随番。一一搜括。移签良役。则良役稍宽。而营邑之权力稍裁矣。不但营邑为然。各邑乡校所谓西斋生。多是下吏子支军保子孙。尽汰此类。充定良役。以士夫庶孽解文字者。土班中俊秀者。幼学之滥称者。使之守校则庶或可也。至如各邑官炮手。亦无定额。惟务多充。此辈凡技绝等。百无一失。若遇事变。驱在前锋。则所向无前。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3L 页
必得其力。而一年一巡。腊兽封进之外。有时别猎纳官。身役如斯而已。平时则为官猎卒。乱时则为官亲兵。此亦当为裁定限规。有所摆属。以备缓急之用也。至如僧徒。亦是避役之良丁。而此辈公私责应使役繁重。今不必生出别役。而通计国内。不知其几千万数。间或壮健智勇。反胜于俗丁。宜令各镇管所属寺刹。择定僧将一名。统领营邑僧徒。立籍付案。作队编伍。平时则春秋演阅。乱时则或为运粮。或作声援。则安知无不如壬辰之灵圭,惟政辈之树立。复出于其徒也耶。至如田政之弊。每秋书员踏验之时。野草灾实数。不甚差错。及至文书纳官之后。监色符同。私卖结卜。多钱之民。换起为陈。而无钱之人。转灾为实。磨勘作夫之际。税入之元揔减缩。则移填虚卜。徵敛自如。富者终年安卧。而贫者则无以自立。诚可哀也。宜令各邑严饬各里风宪尊位。带率书员。眼同踏验。仍于该面眼同作夫。若有一把束之循私现发者。依律勘处。断不饶假。则民不称冤而国无所失也。至于洛江沙川大水沿边一带陈田之弊。久为生民之大病。昨秋敬差官申宅夏略论之。得蒙 采纳。而未闻庙堂变通之实。赤子之倒悬。其何以小纾也。见今菰芦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4H 页
满野。沙水浩漾。而守令畏罪。不以实报。上司搜结。徒受虚簿。陈田责税之害。至及于量主之族邻。而无族邻则分徵于邻作之八夫。噫良役族邻之侵。尚未矫革。而今则邻族之弊。又移于惟正之贡矣。宁不慨惋。宜令道臣痛加查实。蠲其白徵。降等劝垦。限年轻税。则国不敛怨而民有所赖矣。至如折受之弊。诸臣亦尝论列。而 殿下每靳允纳。况如微臣。何敢更提。而但念度支所管。自有定限。地不加辟。税不别入矣。而今年削一屯。明年割一庄。始虽拔毛。渐至滥觞。每当收税之时。宫差屯将。络绎道路。收以锱铢。泄以尾闾。以致惟正减缩。经用窘乏。长吏莫遏。民怨载路。究其弊源。不但止于上项数弊者之为患而已。此岂细故也哉。臣谓宫房主第折受之令。宜稍节省限制。毋使经费匮乏。怨咨滋兴。则实不害为国家之福也。至如各色之还谷。岭南诸邑最多。小官累千。大官累万。甚或下道谷多民小之邑。如灵山,昌宁等官。每八夫所受几至百许石。劫分督捧。已是贫民难堪之弊。而或有无元会。只有三营别会之邑。元会之谷。尚可随便那移。况别会自是三营所管。则便宜转移。只在三营。此亦在所当审覈而变通也。荒年代谷。实出便民之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4L 页
意。而贪官污吏符同色直。次第拖移。机巧百出。至以皮稷转作大米。实谷为肥己之物。而虚壳为瞒民之资。分俵之际。精者为粗。收纳之时。虚者为实。此尤为贫民冤痛之大段。此亦在所当查实而防奸也。至如防纳之弊。臣于冬间 启请申饬。特蒙 允许。而乃于今年冬。道内各邑。间或作钱三税。并与驮价而收钱。较之本色。厥直倍蓰。民安得不重困而胥怨乎。此亦在所当申禁也。至如用刑。自有讯杖。故周牢乱问之刑。犹不轻用于省鞠之狱。顷日 圣教孰不钦仰。而吏不奉行。民多枉死。湖西方伯滥杀双胎之孕妇。至登于台臣之疏。奉化杀狱狱情未具。径毙于兼官初捡不鍊之杖。其情犯虚实。虽未可知。而一次即毙。大乖法意。老母弱妻。藏持血肉模糊之杖。昼夜呼搥。长结吁天无从之恸。至冤极惨。有足以感伤天和者矣。先正臣郑经世上疏 仁庙曰。殿下爱惜民命。有犯杀人之罪则必拿囚严究。虽勋臣贵近。亦不饶贷。今则方伯滥杀而毛发不动。守令恣杀而坐席帖然。夫杀其管下与杀人异者。特不偿命耳。宁有轻罪毙人而全然不问者乎云云。 国朝盛际。良臣告戒。恳切若是。而近来法网渐弛。纵恣成习。徒逞一时之淫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5H 页
威。不知人命之当惜。其流之弊。至于此极。良可痛也。臣谓公洪监司李普赫,奉化兼任礼安县监李梅臣。不特拿问。并施罢职不叙之律。然后庶可以惩后弊也。至如驿路之弊。自逆乱之后。仍之以荐饥。人马凋残。间多绝站。而邮官之抚恤甚鲜。使客之滥把成习。骑从责出。都视卜驮之多小。位田复户。半归富豪之窥占。甚至使客子弟邮官亲属。滥乘横驰。间或颠毙。营将虞侯。例骑中等。而大马择乘。已成谬规。各样官行。例递一站。而善马仍把。多病致弃。国法各营褊裨不得乘驲而必乘私马者。所以脱遇事变。必须平日手调躬习之马。乃可以效用得力也。而今则有马者绝无。而公私出入。动辄滥骑。法外加为。弊亦不赀。臣谓诸般驿弊。申饬诸道。一遵法典。期必痛革。然后驿路可以小苏矣。而崄岭肩舆之弊。亦乘驲之一例也。以臣所经竹岭言之。表里数十里之间。舁夫担卒皆责山氓。当初立规。似不过为大小使行替驲越险之具。而今则各邑守令及邻近之衙客。亦必舆越。甚至卜驮运输。亦责担夫。停农等待。或费累日。一路骚然。不堪其苦。竹岭如此。他路可知。臣谓域内乘舆之处。大小使客地方官外。不敢滥乘。亦为定式可也。凡此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5L 页
良役之弊。军政之弊。田政之弊。还谷之弊。刑狱之弊。驿路岭路之弊五六条。语虽陈冗猥琐。实系军国之利害。生民之休戚。伏愿 圣明勿以人微言贱而忽之。逐段财幸焉。臣诚疏逖庸陋。不足有无于 清朝。而选部举拟焉。 圣明落笔焉。前后误恩。一期三叨。而涓埃蔑裨。感愧徒切。玆于汤饵之暇。掇拾闻见之及。而姑舍远外之事。略陈乡闾之瘼。凡近粗俗。臣犹自愧。人必冷齿。然其区区献塞之诚。容或不废。更愿留神焉。臣于治疏将上之际。得接邸纸。因一二臣疏启之发。元辅逊荒。铨地亦空。 殿下之朝廷又不靖矣。设令大僚重臣。虽有过误。而宜勤攻寅协。无至于乖张泮澳(一作涣)。而今其疏启游辞隐显。专意倾轨。倚毗之元老。不安于朝。已非 圣代之美事。至如尹汲等负犯何如。而至今追提于事往之后。又何其无忌惮也。彼 筵席进言。意在规勉。则单提句语。斥以导谀。此固非好气习。而即因道路之传。伏闻 圣上因此激恼。诸臣之流窜相仍。设鞠之命才下旋止。夫鞠厅何等举措。而若是轻发于辞令之间也。 殿下于此。亦不免过中矣。臣既未及续见朝报。而得于传闻如此。果是真传也。则臣窃恐一转再转。藤葛层生。未卜其
牛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6H 页
末梢底于何境。言念世道。不胜忧叹。伏愿 殿下诚以莅之。静以镇之。毋或至于大坏乱焉。臣之情理。实无一日离侧之势。而病父以在家连辞为未安。劝令前进。而黾勉登道。无由抵达。堇到岭外丹阳地。拜上辞本。复首归路。臣罪尤万死万死。
答曰省疏具悉。所陈并令备局禀处。湖西伯本无是事。所闻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