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书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2H 页
与镜光士林
客腊连日之款。殊慰积恋。岁新矣。缅惟佥学况履端清卫。前日见金君梦洛于府中。始闻金溪松坡诸人之议。将移建镜光于福林。仍欲奉妥鹤峰先生。并跻葛翁先生。而以先有镜光原祠。疑于叠建。欲得前古可据之證。要我考出。寡陋謏闻。无书籍可资博稽。而窃见杨月湖廉白鹿洞宗儒祠记。文庙之外。别祀周子,朱子。及祠陶元亮,李浚之,李公择,陈莹中,刘凝之,刘道元云尔。则可见濂溪,紫阳两夫子为一庙。陶李以下诸公。又自为一庙矣。星州川谷之始为迎凤也。本为李文烈,李文忠二公建祠。继又发寒暄先生庙享之论。则二李公不得不诎于道学之尊。既又取伊川云谷之名。改名川谷。主祠程朱。祔以寒暄。而二李归于别祠。此亦足为一书院二三祠之證。而人或难以白鹿文庙与周朱祠之于陶李诸公。川谷程朱子之于二李。轻重太悬。不可證于今日。则请以退陶先生之训。明两庙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2L 页
并立之證。先生以迎凤建院之初。只立一庙。二李与寒暄位次不便。而势难改作两庙。故只令于一庙。隔壁奉安。以伸各尊之义。其答李子发书。有曰欲从古者。东祀某而西祀某。欲从其例而以其不能改作。故姑就见成一庙中。而隔位妥神云尔。据此则东西立庙。各有所祀。先生必有见于古例而言之。既有老先生定论。可破一院两庙之疑矣。东立一庙。以妥鹤葛两先生。西立一庙。以妥镜光原祠诸贤。既无相压相屈之碍。而两先生久阙之典。于玆并举。岂不允惬于舆情而大快于公论乎。
与李讷隐(光庭○乙丑)
日昨因家弟历侯而还。备审近日静养道体神卫。岂胜慰仰。守渊赋性昏懦。悠泛成习。安得时时致身于函丈之间。稳承提诲。是可慨也。先人逸稿。果始翻阅否。其中等閒吟咏酬酢。必须尽为删去。归于十分简约之意。前日奉拜时。已面达矣。陶院文会事。此是近世所罕有之举。此乡之士。亦多有闻风而鼓踊。院中驾临。果在何间。只祝顺序增茂。以副瞻仰。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3H 页
与李讷隐
瓢谷柳令过此云偕执事及佥丈老。累日相随于青岩石泉之间。不觉向风而起怀也。日间。伏惟调中体履神卫。仰慰。陶院一番文会。似无所碍。但日昨得商山权蔚山书。初夏间。连有忌故。且值农剧。退以早秋似好。欲使守渊以此转达于执事。此等事不如速成。而但当初此议。发于此老。今书意如此。势将退行否。儒宫朔望焚香。只是零琐节目。执事證患。或有难强之势。则虽累朔付之斋中之任。亦无妨矣。如何。只祝对时加摄。不备。
答李讷隐
即日暄景。伏惟调体动静珍卫。守渊适患阿睹之疾。闭明度日。私闷。就中日前方伯适有书。书意如此。守渊答书。以先人考终时必辞礼葬及勿用碑石之意推之。今此伐大石揭大字。使远迩观听耸动者。恐或有违于先人平日之意。然执事慕古眷眷之意既如此。当与乡人发文通告于邻近士林。以为议处之地云云。未知方伯之意及守渊所答之语。于执事意下。果何如。既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3L 页
以士林间议处之意。奉答监营。则当有一番会议。而非子孙私室之所可为者。幸执事一临院中。与乡人为消详发通之地如何。
与李讷隐
向日得奉俯覆书。备审静养欠和。虽是衰年例證。岂胜仰虑。就先人年谱。其年条之差误。似无甚害。然既知其误。合有一番消详之道。而高明适当本院主席。此一乡士林之以此事。益有望于高明也。幸望趁其未寒前。必为一临。毋孤士林之望如何。守渊于执事。以其爱慕之深。前后所浼陈者。皆出衷曲。非敢矫饰。但未知高明果能俯谅与未也。
与金光甫
日前白云汉来传兄翰。从侄还。又承手书。区区慰豁。何啻渴者之得饮。胤儿厌读太甚。或对书思睡。其受病根委。在累被严督。致其證痼。稍减其行数。使之熟读精诵。其奔程趁限。或不如吾兄在家时。故论语终篇尚未毕。无乃不得严课而然耶。论语毕后。欲令读小学或诗书之类。此则欲待兄教而为之耳。 国有大丧。虽末官。果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4H 页
难任意离去。不仕无义。圣有明戒。观势进退之如何。
答赵方伯(显命)
守渊再拜。守渊块伏穷庐。未敢以贱名仰彻于将命者。不意贬损德威。俯惠长笺。意寄周渥。光宠甚盛。自顾寒陋。何以获此。守渊素性庸下。无所肖似。未知閤下何取于此。而有此奖诩之过重也。仍念大君子一言一行。为世瞻仰。不可以不谨。今此閤下过自谦屈。指拟非伦。将使一方之士。有所从傍而窃议。此非但区区之所不敢当。其于閤下盛德。玷累不小。未知如何。所惠纸笔。所当并辞。而尊者有赐。不敢固让。谨此拜受。尤为猥越。
答赵方伯
跧伏穷山。无所肖似。秋间赐书。寔出寻常。时时盥读。自愧不足以当此盛意。不意又惠书勤挚。守渊是何等人。叨蒙大君子厚眷。至此荐沓。不胜惶闷。仍审穷冱。宣化体履神卫。区区仰慰。閤下以清朝重臣。按节南服。其振作施设之方。大为一路士民之所鼓耸。至于时措之宜。先务之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4L 页
急。已入于閤下之成算。岂至愚极陋之所敢开喙耶。二部历。尤荷下念。古人以花叶开落为春秋。守渊之清操不及古人。惟有山中无历日之叹。今赖閤下。始识人间之甲子。极庸感拜。自馀益懋崇深。培壅本原。以副朝野之望。
答赵方伯
国祥奄过。臣民之痛益新。意外伏奉手书。谨审台体动止万安。感慰。英阳山讼事。閤下何以有此问。陋拙何以对盛教。昔伊川不答司马公给事中之问。以为初若泛论人才却可。今既如此。虽有其人。何可言。今此閤下之所问。初若泛论其是非。则容有可言。今既以讼理俯问。则守渊岂敢犯分出位。有所云云。守渊非敢援此以为證。事适相类。故閒漫奉及。还极悚仄。
与李丈(极天)
达馆奉别。今已数岁。凭向洛水东流。胆(一作瞻)望君子之乡。则我怀难极。未审静中体候万重。迩来乡运衰替。耆硕渐逝。无陪游往来之地。而夙闻尊君子高名仁德。善继聋岩先生大德遗风。使斯文复有兴于斯世。此尊君子济世之责也。生在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5H 页
远乡。恨不同邻而从游耳。
答金外舅(华国)
近颇阻音。第极瞻仰。意外伏承下书。谨审春煦。静体候万安。区区仰慰。守渊侍率幸无他。言行录改刊事。非得已也。只以花山若干人。以未成之书。猝然印布。其中碍眼处。不可指数。其于先祖平日言行气像。或有万万违悖者。言念及此。不觉体慄而心痛。然必欲以今春绣梓则非守渊之本意也。方欲与乡人相议。退役于秋间或明春。未知如何。其中堂后日记心性情一条。乃是安东礼安固争处。近于古箧中。得一小册。即堂后日记心性情条。而乃鹤峰先生手自誊出。寄送于高祖。欲采入于年谱者也。虽以凡见言之。语意粹然完备。与今言行通录所载。万万不侔。始知权学士丈以己意删削付录之际。截去中间。捏合首尾。全失本意。以此推之。则安知一编之中。更无如此颠错处乎。日前以此意自陶院通文于虎溪。尚无答矣。此乡虽无担当此事之人。合众见烂熳消详。又广议于道内持论处。精之又精。勘之又勘。则虽未必其为十分完书。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5L 页
而比之花本。岂无彼善于此者乎。且闻江右士论。皆以为花本既多未安处。陶院不可不改刊。勿使谬本传布云云。则改刊之计。非礼安一乡乖激之论也。近日又搜得门下诸贤所录见漏于花本者五六十条。埋没可惜。故又逐类付见于元本矣。
答金方伯(尚星○癸亥)
客冬岁馈。远及于穷山樵牧之场。已极惶感。顷者牙纛巡过之日。复赐下讯。意寄勤挚。光宠踰涯。适缘瘗夭私故。不克以袖刺私觌于下执事。方俟逋慢之诛。忽此宠翰。兼以三种佳贶。顾此山野贱品。曾无座下一日之雅。而累叨不敢当之盛礼。抚躬兢慄。不知攸谢。仍审春寒。旬宣体履神劳。仰慰。守渊随分碌碌。无足仰尘台听。理学通录一书。既是先人手辑之书。而板本旋燬。因循未劂。恐遂成千古之恨。适玆重刊之论初发。而幸值閤下之按道。捐财购板。曲循多士之望。为斯文眷眷之意。出寻常万万。此又始虑之所不敢到。大事自此庶有就绪之期。感戴之忱。岂特守渊一人而已哉。
答金方伯(甲子)
书中教意。令人羞愧不敢读。大君子片言半辞。所系不轻。何执事发此过中之语。至此极耶。只祝益慎具瞻之位。以副草野之诚。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6H 页
答金方伯
不意俯赐书问。感惶何极。仍审暄景。令体万安。仰慰。教意谨悉。朱夫子为司马公独乐园。欲为刻石传后。今执事慕古。亦与此意眷眷。但先人考终时。必辞礼葬及勿用碑石之意推之。今此伐大石揭大字。使远近观听耸动者。恐或有违先人之意。然盛教既如是。欲与乡人发文通告。共士林相议耳。
答权蔚山(相一○乙丑)
自从者之出守海邦。宜奉一书仰候。而年来杜门穷山。只仰风驰神而已。不意贬惠长笺。字字皆流出肝腑。盥手申复。大慰积岁倾向。即日秋凉。政馀德学增茂。守渊家有失母群稚。无日不病舍弟。积年沉痼。近益添谻。奈何。窃闻廉素仁惠之治。洽于民心。此则有异于能吏之舞得权术。颠倒笼络之比。平生所畜积。益可体验。何必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6L 页
投绂归田而后。为君子用工之地耶。幸仰益加勉励。以光吾道。千万千万。先代遗文。厥后又有所得。近方脱藁。而穷家文房之具。最难备得。所惠墨笔。适及于此际。尤为感仰。此书编秩虽成。不欲轻易示人。岂敢有隐于高明乎。早晚清台若得主人归。一遭奉质伏计。陶院别储。虽未丰裕。亦自不些。节要通录。所当节次入梓。而守渊自惩羹之后。不欲更为干预于此等事。乡中之人。又多不欲奋然担当。是甚可虑。年前所示通录付标处。益仰尊先松巢先生享年虽少。而于此学博洽精明如此。但观南贲趾与赵月川书。则本编虽有误字。有难轻易改动。或作考异。或作纸头注。以图不朽否。
答安友(锡儆)
年前幸赐左顾蔀屋。使穷山一陋拙。得免责沈之愧。感篆如何如何。时于尘箱中。搜得所留琼韵。盥手而读之。以慰此千里倾向之忱而已。不意又惠长笺。辞意勤挚。顾此渺孱。何以累叨大君子光宠若是。尤增感拜。且悉侍省增福。味道益珍。仰慰仰慰。守渊资性庸下。既无激励振发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7H 页
之意。所居僻远。又无师友观感之益。年过半百。只作天地间一走肉。时复思之。只自一长吁。安得复奉清范。稳承绪馀。庶几小洗此昏滞耶。自古科名。于慕古有志之士。不啻鸾凤之腐鼠。然每于京中大小榜眼。求索贤名而不得。岂时有早晚。命有疾舒而然耶。本县城主瓜归不远。非但一邑士民将有攀辕惜去之叹。自此贤者声光益远。便成涯角。临楮惘然。不知所言。惟祝益勉大业。以光吾道。
与金城主(光遂)
顷于陶院。邑长野民。同一馔案。光宠踰分。惶悚之极。又恨其世。无顾陆辈。传入一幅画。留作院中故事也。就四叠诗。自陶院晚始闻知。不敢独无语。玆以和呈。但守渊于诗平生所昧。虽侪流间。曾无一两句唱酬之事。今乃破戒。盖于城主。不敢有隐故也。
答金城主
穷谷春生。畏痘深蛰。伏奉赐书。兼以各种下贶。守渊是何等人。又叨此光宠若是。仍审春寒。调中政体神卫。仰慰区区。守渊家有病母。菽水之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7L 页
断续无常。此是人子私情。万万闷迫处。今者获此于孝莅之下。抚躬惶汗。继之以感涕也。向日官籴虽未蒙题。而城主于守渊。非有私憎也。乃守法不挠之意也。守渊虽无似。敢不仰揣耶。
与宋义城(尧辅○丙寅)
病伏穷山。虽未致身铃轩。稳奉德宇。或因乡人之自治下来。必仰叩起居之节。以慰日夕向往。即睹政目。升拜箕城庶尹。仰贺之极。又恨声光之自此益落落也。未知启程当在何间。即日春寒。尊体动静若何。守渊今此都政。又 除童蒙教官。揆分惶愧之馀。仍伏念累违 除命。殊极未安。观势欲为一行之地。而生平畏痘特甚。今闻历路多有所梗。尤为窘闷。奈何。
答韩城主(德弼○辛亥)
春尽山中。百卉敷荣。益觉览物而起怀。不意辱赐复书。兼以四箑。披玩感拜。非特为物也。仍审暄景。省馀政体神卫。仰慰。守渊块伏穷山。饮啄随分。近又造得木榻。或移之江干。或移之树阴。随便偃仰。亦是一快。若非城主所赐铁片与松板。则守渊岂可容易办此。每坐卧其间。辄惹瞻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8H 页
慕之诚。
答姜怀仁(再恒○癸亥)
方意迷儿或来。此际人至承惠翰。备审清和政侯万重。贤器醮礼。又无扰过行。慰仰。守渊将老依昨。自馀琐琐。何必奉闻。迷儿资性呆痴。才品鲁莽。然若蒙长者朝夕提撕。谆谆善导。庶几有一分开发之道。守渊所以自附于婚姻者。全为此一款。幸仰随事呵警。且与贤胤朝夕共榻。使之刮去前日之习性。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如何。守渊则虽欲随分诱掖。夫子未出正之语。古亦有之。子弟之不为服从。固其所。只自反己自叹而已。奈何。
答姜怀仁(甲子)
政尔瞻溯之际。得拜手翰。备审清和。政馀调体神卫。慰仰。守渊将老粗遣。馀外琐屑。不欲提说。子妇资性既慧且顺。弊家之福也。但近日时时微觉有瘦惫呻吟之候。姑未的其何证。是虑。家儿钝滞特甚。至于科场之业。亦难望其透到。况其他用工处。何啻痴人前说梦。亦缘为父者不能谆谆善导之致。欲俟兄之早晚解绂而归。使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8L 页
之时时往来。习听绪论。想兄亦不至举臂辞之也。天时向热。只几益加将摄。不宣。伏惟▣▣▣闻伯氏丈连滞彼中。梅阁换作棣轩。岂胜驰仰。
与姜怀仁
即日潦炎。伏惟德履增重。再昨自官转闻湖营殿最之报。令人惊叹。此出于求递之际。吾兄不须为恨。但其见罢。似不出于十分公议。是可叹也。且当此潦暑。半千里内行。极有难便之势。尤极奉虑。守渊儿病。近有向平之势。而馀證尚尔。复常未易。亦可关念。子妇之行。无甚关紧。而渠意亦且难遏。俟怀衙内行之见还。暂许其归觐耶。自今兄作閒放之人。不患稳拜之无便。
与姜怀仁
意外得奉专价手翰。慰豁何等。但兄愆和已过一周。可想真元陷铄。岂胜仰虑。守渊将老依保。自馀琐琐。亦何足云。子妇免恙可喜。但闻渠所生颇慧。甚恨其不为男子也。今年水灾。近古所无。弟则以其土地鲜少。故不在尤甚之科。然浩浩平沙。齿齿白石。令人生意索然。闻贵处能免此患。甚慰。族侄世泰果 除堂后实职。催促甚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9H 页
急。今初六日已发程。计于今明当入洛。而岭外新进踪迹龃龉。一家私情。自不得弛念。奈何。
与罗生(济)
块伏穷山。讲服尊世德之美者久矣。月前左顾僻巷。意念勤厚。且谹言博识。允为德门之佳子孙。第行旆忽忽。未得稳奉崇论。是极怅恨。日来暄景。远惟税鞅无挠。静学珍重。守渊资性庸下。既无振发之意。所居僻陋。又无师友之益。将不免古人走肉之讥。若得如吾兄者时月相从。庶几策驽磨钝。分寸跻攀。不全为小人之归。而相望落落。际接无缘。此怀如何。贵册既蒙俯许。心所翘企。未知兄果不忘却。投送于安东临清阁否。玆敢委伻清阁。为推来之地。且付此书。为转达之计。未知几日可达座右也。浮石之约。恐或为魔儿之所戏。此后奉际无期。临书冲怅。只祝閒中学履益胜。
与罗生
自春涉夏。闻问相阻。第极瞻想。即拜邻乡寓客洪丈璟。始审从者秋间过兴州。益觉向风而驰神也。即惟薄寒。闲居味道为况万迪。守渊既为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9L 页
气禀所拘。又为俗冗所迫。退缩昏懦。无奋励振发底气像。每思春间吾兄劝勉之语。殆欲下汗也。近思录释疑。今始誊出。又一再披阅。始识此老见解之博洽。但其间或有可疑者。又或有失于繁剩而欠于简约者。未知高明平日看此书如何。此则区区所欲闻也。困知记。其果一向尊尚否。窃意此人大头脑已差。其间虽有至论。似不足尚。此卢伊斋之所以受毒于此书也。如何。洪丈于贵郡太守为密戚。意或有往来信便。以贵册投洪丈。为因便转致之地。未知果无中滞失传之患否。
上金内舅(世镛)
日前下书。谨审静中体候万安。仰慰。守渊所患。一日之内。往复无常。以是为闷虑。通录刊役。再三思之。终是轻遽。昨日从兄裁书于东厓。请退定付劂之日。且及其不可不经玉川令眼目之意。未知彼处答语如何也。且彼处之必欲急急始役者。不过欲趁其方伯未遽之前。省减功役。然莫重传后之书。岂可徒以一时功役之减省。而草草始之乎。一边校勘。一边始役。安有不轻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70H 页
遽草草之理乎。且传闻权昌言以为先人精力。尽在此书。追后动得。甚为重难云云。此则必非昌言之言也。果尔则佥丈老之欲一处消详者。果何事也。一番入梓之后。若有未安者。则其可追悔乎。
答郑友(之鏶)
即日至寒。静中学履万重。就先祖年谱差误处。守渊亦尝见金河潭破寂录。已疑其说之近是。今蒙指教。得玩遗墨。旧疑始释。感幸难喻。此是先辈偶失照管处。而数百年行世之书。亦非后学之所敢移动。已与山长约。以早晚因乡会。发文通告于邻乡士林。且就册头。略付注语。一如盛教所云。未知如何。
与李一初(时沆○辛亥)
即日清和。伏惟静履超然。亲戚情话之乐。有胜于视篆临民之劳。为之驰神。守渊块伏穷山。饮啄随分。馀外忧戚。不必烦提。就中旌善地寓居罗生济。月初访弟于此。且有数卷册子寄来之约。欲以今念前。因便直送于兄所。使弟为推来之地。未知其册果如期来到否。罗生似是信士。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70L 页
非失约者。故玆以专伻。其所封之册。此便投掷如何。且或有旌善往来之便。此去书即为传致。俾无中间沉滞之患。亦仰。自兄之解绂还乡。每欲一进稳叙。忧冗所汩。末由如意。始知一好会。果有数也。万万非尺牍可尽。只祝顺序益胜。
与内从金云若(溟翼○甲寅)
夏间。来问于虎豹窟中。其意辛勤。何可忘也。从之素性疏懒。讨便付谢。亦且阙焉。第极愧慊。不意金始元见访。叩审省馀起居状。极以为慰。第科事又归无味。岂胜慨然。从日夕携得失母群稚。景色愁惨。此外无可言。溪上从侄见君于试所。来传一二语。君以从之不通书信。为大疑惑云云。噫。君果发此言耶。从懒于书牍。自前或半年阙书。或一年阙书。君曾无致疑之语。何独今年数朔之无书。为大段疑惑处耶。此则千万情外之谤。但把笔分疏之际。未足以解君之惑。未暇缕缕。惟君千万恕谅。

即者春和。伏惟静候万迪。守渊孤陋寡闻。每念于尊家。分谊不泛然。当时文字。没没无多传。心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71H 页
常歉恨。日昨幸蒙袖示。得阅先代手笔。足以想得先辈相与之意。且玩尊先瓶庵先生遗墨及遗书。虽甚略略。而古所说尝一胾。知百鼎之美者也。岂胜欣幸。先祖三书。依约书镌于小册子。照领为仰。
上宗从兄(守谦)
阻音瞻慕之极。伏奉四月廿三日下书。备审旅食万安。岂胜慰豁。守渊侍侧依保。一家无事。春穷例患。何足为叹。言行通录。果有刊行之期会则甚幸。但其中犹有累条未安之处。念当世无为此册下手之人。月前往锦水。请其删正。李主簿丈初则持难。末乃肯从之。删其八九条。此意书通于昌言。欲付元本于柳掌令之行。则昌言答书以为犹有消详处。且一二时宰之果能终始极力刊行未可必。不必轻先上送。姑俟后日云云。此言甚有意见。且弟意若必欲刊行此书。则不过出陶山一年居斋之费。可以办得。不必藉手于时宰也。幸默想其中曲折。勿以今日之不得从速刊布为嫌。千万伏望。今虽经李主簿之删正。其中犹不无可疑处故也。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71L 页
答宗从兄
伏奉前月廿八日下书。谨审仕体动止万安。滞食既是例症。不必深虑。第信后为日已多。炎蒸转酷。体候更若何。今番都政。若移于金吾郎之类则必有讲。观势托以他事。就静僻处。做得数三月工夫。出而应讲。似免取拙之虑矣。如何如何。弟于经书。亦一再读之。然猝然当之。犹且有茫昧处。以此不免有过虑也。然此非过虑。乃详审之道也。如何。先祖言行录。其中可疑处。固难归一。若归一之后。则安东虎院。亦有刊行之意云。不必求刊于彼也。日前见昌言。其意亦如此耳。然金伯兼若到乌川。则当往见相议耳。
答人问目
先祖先生所谓平平存在。略略收拾者。正是心法切要之方也。
格物之格。穷字意多。物格之格。至字意多。
蒲苇。字书所训。各是一物。非两物合为一物之名。
祫祭似在禫后。而 皇朝冯善家礼。列于禫前可疑。先丧父后丧母。上冢之祭。不可以母服行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72H 页
事。尝见执礼者以白巾白带奉祭告拜。未知何如也。
先祖先生曰。古人至以首腰绖往吊。今人杂服以吊。俗之弊也。素冠虽不可为。白衣白带可也。
记曰。亲丧外除。兄弟之丧内除。外除。谓日月已竟而哀未忘。内除。谓日月未竟而哀已除。
徐孺子奠草而去。不见丧主。是知死而不知生故也。
崔鄯六兄弟同居一室。御题德星里。民作德星社。
十里为一终。二十里为二终。
以郫竹酿酒酒香。古人用此致奠。(郫筒)
答人问目
前堂后寝是庙制。今祠堂之制。自与古庙异。故位置排设多不同。不可相牵合比较而论其同异也。
古者小敛变服。用首绖腰绖。仪礼小敛条所谓袭绖是也。其腰绖散垂。不忍即成。至成服始绞。仪礼成服条所谓绞垂是也。惟五十以上及妇人不散垂。今家礼于小敛。唯袒括发而已。无袭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72L 页
绖之文。故腰绖始见于成服之下。而无绞垂之文。图则仿仪礼丧服图而为之者。故与家礼本注不同。
祠版是神主。位牌似是牌子。则与神主不同。朱子所谓不消二片相合者。然祠堂章祔位条注。在位牌西边安云者。又似指神主。
双紒。紒即髻字。疑双紒即总角。下文合紒。乃是合双紒为一耳。今人总角者。亦作一髻。非古制也。
记曰。斋之玄也。以阴幽思也。盖人之心。动而处明则散。静而居幽则聚。故古人之斋也。玄端而深居。不与人坐。所以专意于思亲也。昏乃嗣亲之事。人子感念之情。自有所不能已者。故曰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此所谓阴幽之义。亦是斋心静念之事。不欲以和乐之声。散感念之情也。
缀旁。似是衣缨。或막이。盖冒杀之制。如直囊而留其一边不缝合。以便韬尸。其不缝处悬缀旁。使不开。曾见礼记注疏中。详此制。
横布作襕。襕衫之制未详。朱子君臣服义。有曰
青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73H 页
今之公服。上衣下襕相属而不殊者此也。据此则似与深衣之制相似。此言横布作襕。必是用横布截上下。如今帖里腰耳。
四脚。用布一方幅。前两角缀两大带。后两角缀两小带。覆顶四垂。因以前边抹额而系大带于脑后。复收后角而系小带于髻前。以代古冠。亦名幞头。亦名折上巾。乃周武帝所制之丧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