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x 页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序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54H 页
柳湖李公实纪序
往昔我 宣 仁之晠际。风化丕变。贤材辈出。得有小华之称。而至若吾州有军资监参奉 赠参议柳湖李公。实兼文武之全材者也。以赳赳之资。而加矻矻之工。其所操心也正。有家宪数十条。向国也忠。有壬丁敌忾之勋。收神讨静之际。辄诵经史子集。讲究体认。乐而不厌。䌷绎理气。奖进后生。当世重望如张深谷悌元,郑守庵四震,李俭斋弘禧,金进士浣诸君子。莫不折节而敬礼之。苟非有内行之笃。恶能若是乎。今即其遗文而求之。虽不以著述为工。早岁立雪于有道之门。得闻为学旨诀。而出言吐辞。莫不根据乎义理。真实而有馀味。亲切而无假饰。其与世之摹云绘月。尚浮华而小真面者。不可同日而语矣。是不可以不传也。公之曾孙汝树,汝棕。以此收拾断烂古纸。编成实纪一𢎥。谋之印行。徵余一言以弁之。余深感公之所学。尚古应时。遂书此以质于后之知德者。
李景元不忘帖序
盖子之于父也。一言一行。必铭念而不忘之。欲其为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54L 页
继其志而述其事焉。此古人所以乐有父兄之贤者也。余观李君景元守悌不忘帖。述其大人遁窝公生平言行之遗者。至细至详。附以挽诔等诸文字。编成一𢎥。以为朝暮瞻慕之资。盖教子之龟鉴。事亲之节目。于斯略具矣。由是而迹。公之为贤父。而景元之所以为贤子者也。盖父之于子。其所期望念念者。举皆以富贵荣华为先。而公惟律己清简。御家勤俭。其所训戒也。常以伦纲之实。圣贤之言为主。而绝去浮薄之习奢靡之风。使其子体而认之。涵而泳之。有若醇醪之不觉其醉焉。其子乌得有不贤之举乎。景元能心受口传。心志嗜欲。不忘乎衷。声音动止。不忘乎意。朝唯夕习。积以岁月。而无所失坠。一出言而不敢忘父也。一行事而不敢忘父也。洞洞乎属属乎。无忝于继述之一事。噫有是父有是子者。罔专美于古昔矣。有是子则是父之显扬。如执左契而待也。景元从吾游有年。奉帖请弁卷之文。余深感其追先之笃志。遂书此以归之。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记
  
槐院垣屋重修小记
辛亥春。余始入槐院。见墙垣倾颓。库舍破坏。旧藏誊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55H 页
录一册。曾为偷儿所窃去。余慨然曰虽一命之士。何可不事事耶。遂招紫门吏。令照例修治。而主寀凉威。慢不能行。适移银台赝吏。趍药院起居。上相洪公实提举本院。乃为之请。公曰诺。于是筹椽供费。匠丁赴事。未阅月而役讫。虽墙不圬户不锡。朴陋不足观。而苟完而固。庶为柳圃之限矣。仍念吾人方寸地。有所谓神明舍。自非颜子之勇。贼来厮杀者。且不谨守三关。严设防闲。则何能免外邪之侵凌耶。然则是役也。固可以反隅自省。而亦堪为同僚及后来继今者箴也。阁后有小塘如圭。岁久而圮。即甃而新之。储得数斛活水。每当清昼爽夜。天云光影徘徊。尤可玩已。
军威养士斋记
夫树不养则无以干霄。马不养则无以历块。士不养则无以成德而达材。此必然之理也。但养亦有道。养其大者为君子儒。养其小者为小人儒。此又不可以不审也。三代之有家塾党庠而教之以六德六行者。盖为此也。赤罗为邑。壤地虽褊。有玉凝溪,李牛岩,李松坞,南溪及洪西潭诸长德之遗风焉。又有柳西厓,李五峰两先生之遗迹焉。为士者皆知文学之为常茶饭矣。乡之父老尝殖财求田。稍蓄养士之需。而恨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55L 页
无藏修之所矣。今英阳南侯叔焘甫。为政六年。百废俱兴。凡系文治。尤加意焉。购书数十卷。充黉舍通读之。捐俸数百金。建七坊养蒙之堂。既又僦得所谓佐幕厅者为养士斋。颜之曰丽泽。实取易象朋友讲习之义也。于是乎赤罗之士。庶免抱笭箵而彷徨。第未知侯之所养。在小乎在大乎。吾所谓小者即文艺也。大者即德行也。游是斋者。倘或弃本源抛实学。惟记诵是务。纂组是事。为钓声名求利禄之计而已。则真所谓舍梧槚而养樲棘。得不为场师之羞乎。是则南侯必有处矣。或曰顷年朴侯斗寅夷司马所旧址而作养武堂。是张武而弛文也。今南侯以佐幕寮为养士斋。是内文而外武也。左右佩剑。不亦偏乎。余曰文经武纬。固当并用。世乱则用介冑之士。时平则用缝掖之儒。方 圣明在上。疆域无虞。吾将左袒于南侯。
爱梅堂记
余观夫梅之为树。清直洁白。不以岁寒而易其操。不以身孤而变其时。不与桃李而争荣。惟同松竹而为友。其志贞固。其味淡泊。其香有德。其花如玉。此所以古人咸爱。而西湖处士一生爱之最尤者也。祉林李汝树士兼甫。吾党之拟望也。尝读书明礼。隐居尚志。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56H 页
而就其所居。种梅数本。朝夕玩赏。列书古人咏梅诗于座右。名其室曰爱梅堂。走书徵记于余。余乃复之曰梅者爱之者从古无数。而士兼又种而爱之。则此非士兼之所有耶。古人皆以咏赋。而未闻以爱梅名堂者。今士兼以爱梅名堂。则自玆以往。梅是士兼之物。非他人之领略者也。今日之祉林。于昔日之西湖。果何如。勤请之馀。玆最数语以归之。
踊山法龙庵记
八公东干。枝叶布濩。腾跃北驰。遇蓬川一带。陡断为岸者如簇。而踊山为尤奇。盖其蹲踞如怒虎。屈曲如盘龙。石为根而头载土。高可六七十丈。其上凸而为峰者三。四峰最礼窿。东南两峰叠而低对揖。西峰譬如人凝然端坐。弯右臂握拳向头川。合众壑之流。汇而成渊。抱岸而流。农氓累土为堤。渊是以益深而广。鱼鳖繁凫雁萃。堤南有老柳列植。袅袅成幕。华山南支齐头辐凑。围绕川北。其间衍且旷。厥土赤埴坟。每当秋熟。黍稷稻粱。穰穰横亘数十里。西峰之顶。郡家除地为坛。岁暵则祷。祷辄有应。秩在诸雩之上。其东岸稍洼而平如燕巢。有佛殿三楹负酉。中有石佛三躯。当壁者坐。左右者立而趺没地。僧言踊非人作灵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56L 页
甚。禳祸祈福。罔不徯愿。然头皆断而连眼亦攉。殿北旧有僧庵中废。殿亦倾圮久。岁辛亥。僧一贯购缘聚财。仍旧材而新其殿。东南绕以垣。即庵址起残屋六间。制如矩北。三间面南。房二间在西。其东即厨。东寮之北亦为厨。次为房一间半。半间为厅。厅南为门。门两小板。右牡倚殿墙。自右牡筑墙而东。数步许抵岸。垂折而北。北而西接于镇峰。西则因山为墙。招其徒十馀人居之。庵何以名法龙。取诸渊也。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跋
  
松沙志小跋
郡县之有志。盖出方舆书。无论建置沿革之可覆而知。即厥土之所囿所毓凡人与物具载焉。诚一邑之史也。亦岂宜任其断烂阙漏而莫之整釐哉。松沙志之成久矣。不特纸毛而字齧。窃覸其已载者。语或冗复。可载而未载者亦多。余庸是痛。博采县中公诵。略加删增。改作一册子。倩吏缮写。以资知县者案上常目。既又誊诸屏障。以备使华之过县者览阅云。
眉叟许先生篆轴跋
右涟上翁笔。而丁君志翼所藏也。君有才有志。性又好古。不幸短命。其大人员外士怀父。尝袖此二幅八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57H 页
大字。泣而示余曰。儿今已矣。其手泽尚在此。吾之欲妆轴寿传。非直为笔法之希阔而已。知吾儿者莫若子。子其图之。余披视泫然曰。昔余从胤君游。是幅盖黏在胤君座右。今又入眼而胤君不在。凡今之士于书法。徒取姿媚。其所宝尚。非古之钟王。即近世韩白。而君之所宝赏。独在此苍榴故迹。其平日嗜好之异于人可知。倘天假之年。其进何可量哉。而惜乎干霄之木。拱把辄相。使若翁恸子。从交友悼伯礼。孰云天可堪耶。遂相与摩挲呜咽而罢。及余南麾。倩工褙起。作二障子。一留弊箧曰云龙风虎四字。一归丁氏曰鸢飞鱼跃四字。非余取舍。实从士怀父之意也。
岫云墨竹屏小跋
岫云竹名天下。李友玉汝得大小并三十二本。赍示余。余妆成四屏子。二还二留云。癸亥仲夏上浣。鸣皋子书于松沙县斋。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铭
  
砚匣铭赠曹天赉
我有我友益者三。用同异体难盍簪。斲木为室环四墙。有底有盖虚中藏。既辟而阖乾坤在。漆以后素文质备。入我同榻出必具。毋尔妄用恐害道。
惺庵铭
   金君凤柱标其读书之室曰惺庵。盖取谢上蔡常惺惺之语也。属乌川郑干为之铭曰。
上帝赫赫。照临无外。人乃禀得。各具是帝。统万化本。摄万事行。常是惺惺。不昏乃明。惟一无适。不贰而动。气禀所拘。物欲懵懂。百邪乘之。静而莫静。一心难定。靡酒斯酊。主人斯惕。唤起厥初。厥初乃复。如晦复苏。古镜无尘。青天无云。明明直照。吾家之前。有时或倦。提而起敬。视明听聪。履安冠正。久久纯熟。希贤希圣。浊者变清。弱者斯硬。曰惟帝极。于以定令。
琴铭赠申子由(光道)
琴者禁也。所以禁止其邪心。心方外骛。客邪内侵。冰凝火焦。天飞渊沈。三字符兮佩何益。四勿旗兮麾莫禁。我整我襟。我抚我琴。松风兮乍起。粗凤毒龙兮相和吟。吾发兮自立。恍履薄兮临深。天君复位于神明舍里。意马顿辔于半亩塘浔。梧月杨风。流水高岑。泠泠数声。太平光阴。
茂长县衙重修铭
惟玆县衙。营葺既旧。寝窄而欹。祠湫而腐。伊寮伊廊。总床床漏。成毁毁成。乃物之情。我值其会。敢言诎赢。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58H 页
节衣缩食。鸠材懋瓦。乃廓规模。乃增间架。以寝为祠。盖取尊严。以轩为寝。寔缘宏深。夹以两翼。横以长廊。不圬其墙。肯雕其梁。全务朴完。秖期久长。谁安斯寝。主馈齐体。右翼维何。以便宴处。左翼维何。以贮子女。廊最卑远。宜蓄仆御。既有室家。亦有衣食。孰非君恩。孰非民力。盍分君忧。以恤民瘨。我方偃息。民或颠连。我衣之完。念民之寒。我食之饱。念民之艰。衽席之密。造端乎道。毋嘻毋嗃。示则示度。我爱我子。移于民庶。我御我仆。推之吏胥。正人以己。视远自迩。是谓絜矩。先民有议。此道优优。岂止百里。四海我家。八荒我阑。我言则易。我行则难。我欲自勔。铭诸壁间。
松沙新堤碑铭
松沙之洞。呀然东坼。中有县治。外厥土沃。气泄不潴。术家攸短。旸恒易灾。穑夫之叹。吾宗学士。俊一宅之。分忧莅玆。有志凿斯。孰发真愿。比丘演觉。购缘聚财。畚锸乃作。不日斯成。太守之贤。堤方象矩。岛兀如拳。贮水万斛。奫泓渟。天云蘸影。凫雁来浴。堪舆语荒。蓄散奚问。岁早则决。九里其润。功成即去。我乃代斲。韩渠喜赖。贞珉是琢。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上梁文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58L 页
贤皋书堂上梁文
书不读则蒙。寔为穷理之第一事。学相观而善。正类居肆而业百工。肆后世里堂之规有作。则古代家塾之制是遵。或山樊或丘园。点地在静闲之域。以文学以德业。做工无妨夺之忧。顾玆汉川钜坊。实维花县旧址。山迤水抱。宁乏气机之凝停。俗坏风颓。久阙文教之阐发。曩沾锦翁之美化。始闻武城之弦歌。近接玉涧之芳邻。或撰岳麓之杖屦。士多务学。知简策之可亲。地缺会文。负笭箵而安适。聿来胥宇。爰得奥区。谷称曰道丘呼曰贤。喜地名之嘉锡。岸断成艮台𥦠成坎。验卦象之昭垂。背仓廥与市虚。盖戒聚财而罔利。面高塍与污浍。要观食实于溉根。主者昌城曹。实维林溪孙。合捐九贯铜货。运以郢人斧。施以公输墨。突起五架瓦家。左右房中央厅之既成。东西砌前面庭之继就。入此室处。岂无反隅之思。嗟我学徒。宜尽修业之道。由四子而进六籍。当如循阶而升堂。主一敬而胜千邪。何异固垣而御寇。临川流而不息。智者似之。对山峙而不迁。仁其近止。居于家而爱亲敬长。立于朝则忠君恤民。然后丈夫之能事毕焉。眷楣扁而无怍。于今父老之创基勤矣。盍堂构之是图。将举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59H 页
脩梁。聊兴善颂。儿郎伟抛梁东。儒宫有侐飨文忠。纯忠至孝宜师法。允矣吾东理学宗。儿郎伟抛梁南。鹤去堂空罩暮岚。旧毁新成还有感。新规宜与旧规参。儿郎伟抛梁西。缥缈华岳翠黛齐。玉井莲花无恙否。携锄欲采乱云迷。儿郎伟抛梁北。一庙师生同啜食。懿我陶翁即晦翁。愿寻遗绪修天职。儿郎伟抛梁上。覆焘苍苍人共仰。明命赫然随处临。此心那得有些放。儿郎伟抛梁下。茫茫大野眼前藉。男儿点步要须宽。基窄何由起巨厦。伏愿上梁之后。风雨攸除。础栋永巩。冠童齐会。无废切磋之功。俊髦蔚兴。伫见立扬之效。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杂著
  
再谕保宁县中训长小学节目
 仆承 圣后命。将阐小学之教。敢徼惠于诸君子。幸不以仆鄙夷。辱赐印可。荐示各里名胜可以击蒙者。仆不胜感幸。谨将荐笺。借校院生赍呈。而前日节目。有疏漏末(一作未)尽底。有牴牾难行底。更次胪列于下方。
一。节目一通。曾送面训长。面训长并此纸轮示各里训长。俾各誊置一通。以为考阅举行之地。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59L 页
一。里训长不必齐聚一里生徒而尽教之。有父兄者各教其子弟。其有父兄而不能教。或无父兄可教者。里训长不得不教之。
一。始学之士。或日一二行。或三四行。其年纪长大。文理通达者。或日数三板。或五六板。随其才分教之。而必令念念记起。事事体认。不可徒出入四寸间。招买椟还珠之讥。
一。面训长董督一面。里训长董督一里。若兵家之明分数。禅家之挂牌竖拂。勿令解弛偷惰。
一。目今岁弊寒凶。若欲频频会讲。则往来之际。儿少之血气未定者。易致伤损。稍待春和日畅。始当更议处之。
一。闾里间册子。难保其家家印藏。童蒙之士则誊出正文以教之亦好。
策问
  [关防]
问。关防有国之所重。门户不可不固守。咽喉亦不可疏虞也。我国西边。只限一带浅湾。义州即其初程。左岘乃其要冲。而防守之策。甲乙异论。或曰义州府城在于平地。铁骑飞渡。易致蹂躏。而白马山城。险固可守。莫若专意于白马。府城只峙五月粮。其馀皆移储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0H 页
白马。风和六朔。府尹留在府城。风高六朔。移住白马。以缓急避锋之地。或曰是所谓不战开后门。不若以府城为重。府尹长留府城。临难死守。至于穷寓地头。移入白马。以为掎角之势。何说为得欤。左岘本贼兵直驱之地。清江旧镇之设于岘下。昔人诚有意见。而今既移设于棘城矣。或曰当筑山城于松丘。移置宣川府于塔坪。或曰宣川府处一邑之中。四方道里均。不可移于一隅。松丘又在山腰。不如清江旧镇之枕路。当仍置宣府于林畔。改筑清江旧城。择中军以守之。左岘当路设虹霓门。门左右筑城。各抵最高峰设墩台。至于大小角峙大小凤凰峙等处。可以设门者设门。可以筑城者筑城。可以穿堑者穿堑。棘隅沮洳种稻之处。凿渠通潮。使海水接连左岘左麓穷处。则最为万全之策。亦未知何说为得欤。东西林俱是古人设险之地。今既改筑西林。则东林之移于棘城。未为得计。今若复筑东林。则西林不可不守。以成辅车之势。而或曰西林城卑。又有窥峰。非可守之地。何以则可也。义州左岘之间。龙川则有龙骨山城铁山则有云暗山城。而或曰山城在于僻处。可为避兵之所。不可为御贼之地。毋论龙云两城。凡城之在山者。一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0L 页
并毁撤。以应兵书置死置亡之术可也。或曰唐时以高丽之鸟栖山城为难胜之国。山城之已废者当改筑。未筑者当加筑。不当撤去已设之藩篱。亦未知何以则可也。诸生既在西土。平日必有所讲究者。未知关防之外。别有卫国御贼之道欤。其各悉著于篇。
  [为士为圣人之道]
问。朱子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盖不知所以为士。则不知所以为圣人。此其循序造极之道也。唐虞之司徒典乐。所以教士之官也。三代之庠序学校。所以养士之地也。当时圣哲。皆是此中人。则信乎自为士始。而或有兴于版筑者。起于渔钓者。版筑渔钓之中。亦能尽为士之道欤。汉唐诸儒。如贾董韩柳辈。既不得为士之要。则其未窥圣人之藩篱固也。而宋之濂洛关闽之贤。得千圣心法。殚一生功力。则其所以为士之道至矣尽矣。而若拟之周孔之圣。则不无可议者何欤。吾东素称小华。鸿硕之士。比并赵宋。而终未闻有圣人者出。岂教士之方。为士之道。不如唐虞三代而然欤。大抵圣道至大。圣德至高。非可以一蹴而到也。必须积小而成。自卑而升。故古之士。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格致诚正修齐之工。而卒至于穷神知化之域。以夫子生知之圣。而其历叙进修阶级。必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1H 页
始于志学而终于从心所欲者。亦所以引士而进乎圣也。而异端之趋捷径务顿悟者。所以卒无得也。为士者其可不铢累寸进。盈科而进。必以圣人为期哉。今之士陋矣。其记诵词章之习。已足需当世。而甚者至于巧钻蹊径。盗占科名。此心尤岂可与入尧舜之道哉。伊欲为士而尽为士之道。推而至于圣人地位。其道何由。
问钱货
宋时陕右钱。以铁久矣。有议易以铜者。寻以无利止。伊川闻之曰此乃国家之大利也。噫铁本贱。故其铸钱也。费小利多。母常产子。铜本贵。故其铸钱也。费多利小。子不踰母。自凡腹揣之。宜以铁钱为利。而先生之反以铜钱为大利者何耶。夫费少利多则私铸者众。费多利少则盗铸者息。私铸者众则利归贼民。盗铸者息则权归公上。由玆以观。铁钱之利。利之利也。铜钱之利。不利之利也。利之利。陷民于贪。挤国于危。而利卒于不利。不利之利。化民于义。措国于安。而不利卒于大利。此程先生所以知铁钱之不利。而懑其久行。审铜钱之为利。而惜其不行也。虽然铁钱之利。利在目前。铜钱之利。利在事外。苟非先生胸中豁豁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1L 页
无一毫私意。不以利为利而以义为利。则其何以觑破利不利之几。截然若一剑而两段哉。先生尝于雍行失钱橐。先生以为人失之。必有人得之。略无靳惜态色。噫其处于得丧者。有底个胸次。所以论其利害者。有这个识见。观于雍钱一著。足以见陕钱之议。实有所本矣。噫若使先生达而在上。推是心以区处天下事。则其和义之利。奚止于陕右之钱而已哉。是以当时有以变通不足疑先生者。则上蔡引陕钱议而称之曰。先生才大。以之处大事。必不动声色。指顾而集矣。此真善言先生者。而惜乎。先生之在讲筵。户部不友俸钱。则其兆已可以去矣。而毕竟龙门途中李邦直百星之金。谩败人意。则千古慨惋。岂直为铜钱之不行耶。如愚一措大耳。眼孔甚小。倘得数十钱。便可塞破屋子。固未知行货损益之何居。而第于渊源录中。得程先生二件说。粗识不利之为大利。欲与当世之掌财者商确之。何幸今日拜命之辱。
窃谓钱之为文。从金从钱。言钱割金钱以为货也。盖黄金为父。白银为母。其质甚轻。其利甚重。而化迁有无之由斯。无深不入。无远不往。而交易贵贱之以是。民产赖玆而乏者为赢。国计倚此而匮者为裕。其为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2H 页
用盖久。而其为宝亦大矣。是以有是钱而行之得其道则民蒙其利而国以之富焉。有是钱而行之失其策则民被其周而国以之贫焉。一片煅鍊之物。有无不关于斯人。而千古货利之源。盈竭亶系于是物。则其可以微物而忽之哉。虽然钱不自用。用之者人也。贫夫用是钱则寅缘作奸。蠹国而病民。廉夫用是钱则发敛以义。足国而裕民。如欲使是钱有利而无害。曷若使是人化贪而为廉乎。噫源清则流洁。源浊则流污。惟在在上者之砥砺耳。
请白之。通典曰虞夏商之币。或以钱。此言钱始于虞也。管子曰九年之水。七年之旱。民无饘。有鬻子者。禹以历山之金铸币。汤以庄山之金铸币。此言钱始于夏也。而汉书曰金钱之用。夏殷以前。其说靡究。此以管子之说为是也。愚亦曰云云。而若其盛行之时。则今以纲目考之。其必曰金刀之世乎。噫方其中所以法地也。圆其外所以象天也。坚以金。非为其久存乎。轻以铢。非为其易运乎。观于綦母氏之论。可以镜考也。噫汉之时有荚钱。言其厚如榆叶之薄也。有五铢钱。言其重为十累者五也。宋泰始中有鹅眼钱。言其大如鹅眼也。盖秦行八铢。高祖仍之。而民苦其重。则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2L 页
荚钱于是乎出。其径实五分也。行之既久。又患其轻。则吕后二年。复行八铢。未过四载。荚钱又行。及夫文帝造四铢。武帝以三铢八铢。互相变易。而荚钱遂不复行。则其太轻而不合于法度可知也。至于鹅眼则又轻于荚矣。一贯廑长三寸。十万不盈一匊。剩贵一万。才得斗米。则此实钱弊之剧也。何足与议于法度耶。试阅史乘。民之称便而行之最久者。莫如五铢。故李峤诗曰汉日五铢建。姖(一作姬)年九府流。又曰九府五铢世上珍。辄比之于周之九府。则所谓五铢。其或得法度之中欤。噫威王承齐邦之弊。分其利而共之民则国之所以霸也。景王咈穆公之言。嫌其轻而过于重则人之所以弊也。尝观威王与魏惠王问答也。不宝十珠而宝四臣。则其所以雄于列国者。岂但行钱之得其𧗱耶。至于景王之铸大钱。尝见食货志。赞之以百姓利焉。而执事之问。反乎是者何耶。考诸古记。景王无德可称。则执事之贬。其亦有所据乎。噫以其利用而名之以刀。以其流行而名之以泉。以其遍布而名之以布。执事欲得其详。胡不以周礼贾疏观之耶。噫文帝惜百金而寝露台。衣弋绨而屏绣帷。则其节俭已至矣。而景帝是承。旧章是率。则贯朽不校。固其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3H 页
宜也。莽贼厌汉法而创新制。十阅年而五易钱。则其纷更已甚矣。而殖利太滥。禁网太密。则百姓大陷。何足怪耶。噫嫉细君之贪货而口绝言利。绕床青蛈(一作蚨)。猝入睡眼而讳而不名。促去阿睹中所见。则王衍不痴。奚特米价之不对耶。懑大人之买爵而意在熟谏。趍庭燕见。遽询物议而犯而不隐。直斥铜臭之人嫌。则崔家贤郎。殆同犁雏之骍角也。噫百万而黄榜。千万而紫标。库馀三十万计三亿。则徒积不散。一何愚耶。萧绞之论。所以讥乃叔也。难朽焉象寿。不遗焉象道。不翼能飞。无胫能走。则随处通门。一何神耶。鲁褒之文所以叹末世也。
大抵钱货之利博矣。其用如其形。转环而不穷。其利如其质。悠久而不磨。上而国家之经用必资于是。下而民生之殖产必赖于是。金玉非不宝矣。而未若是钱之易售。布帛非不贵矣。而未若是钱之便用。物价以之而自定。货源因之而不涸。故其文曰元宝。盖赞之也。其字曰孔兄。盖尊之也。执事所谓行货之道。舍是钱无他道者。尽出于心筹之精也。肆惟我 肃宗大王。引大臣之建白。费圣虑之筹度。范之以铜锡。镀之以常平。京司乡衙。有局以铸之。街楼旗亭。无地不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3L 页
布焉。制作之美。无歉于周之泉府。流转之盛。殆过于汉之建元。其法既便。则其财宜乎生殖。而奈之何匮竭耶。其货易行则其民宜乎殷富。而奈之何悃悴耶。噫污吏之徵敛。猾庶之贿赂。反甚于未有钱之前。民庶之浮费。盗贼之杀掠。益繁于既有钱之后。众弊俱生。诸害并滋。愚未知国之行货。古异今耶。钱之为物。有若无耶。愚请先言钱弊之利害。而后及救弊之策可乎。
今夫货。有宜藏于王公之家。而不宜藏于黎庶之家者。如金银玉璧。非清庙之器用大庭之贡尽。则不可陈也。而惟钱也无贵无贱皆可藏也。有合于大用而不合于小用者。如布帛锦绣。售之以匹。不准尺则不可售也。而惟钱也。曰分曰钱曰两。无小无大。皆可售也。有便于积蓄而不便于输运者。如黍稷稻粱。中人以下不能负一石。騕馵之乘。仅得载数斛。而惟钱也数千之多。僬侥带之而有馀。累万之夥。驽骀驮之而无疲。此实天下至宝也。向若峤南凶湖西登。峤南之民。将移湖西之粟。则其可以无是钱而能之乎。关北貂参。圻中之所无也。海西鱼盐。关西之所无也。坼中之商。将移关北之貂参。关西之贾。将移海西之鱼盐。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4H 页
则其可以无是钱而能之乎。适千里者赍一月之资。适万里者赍一年之资。其资也以糇以粮。则驺御众多。而刍抹之费倍之。曷若匹马尺指。囊佩是钱。而随处随用。自无罄乏之忧乎。此钱之利于民而不可以一日无者也。虽然片片涩绣之铜。寒不可以裁衣。饥不可以炊餐。团团似镜而不可以照形。鳞鳞似甲而不可以御丸。直是无用底一物也。而惟其无耳而可暗使。无语而能媚人。故辄排朱门入紫闼。使刚者柔清者浊。匀石于是乎挠屈。令甲于是乎变幻。当其士师议谳。有罪无罪。照然可见。而有罪者生。无罪者死。是非钱之所祟乎。官长听讼。一直一曲。判然可卞。而理直者负。理曲者胜。是非钱之所赐乎。有人焉手不能挽一石弧。目不能窥三略书。胸不能藏数十甲。而高牙大纛。坐笠毂而镇辕门者。是非有钱以为媒乎。有人焉艺如冉求。智如庄武。勇如卞庄子。而布衣博带。蛰圭窦而行蓬荜者。是非无钱以先容乎。况执事所谓渔侵刀镫之患。冗费杀越之弊。罔非是钱之易输易藏有以使之也。此则钱之害于民。而不可以一日有者也。由玆以观。利害相当。废置俱难。其将若之何而可也。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4L 页
噫愚也曾不以廉之一字。发端于前乎。廉者不贪之谓也。人苟贪也。虽无钱。天下其无可欲之物乎。人苟廉矣。虽有宝于钱者。便视之为粪土沙砾。有钱庸何伤。尝闻南有泉水。人之饮之者。必怀千金。故名之曰贪泉。泉即走交趾之路也。柳子厚以为交趾。多珠玉宝货。故饮是泉而走交趾者。必有攫挐之心。是非泉之能使人贪也。实交趾之宝货。能使人贪也。愚以为柳子之言。似矣而犹未也。惟其人之贪也。是以见宝货而怀之。宝货焉能使人贪哉。惟其如斯。故吴隐之之廉洁。则酌贪泉而犹爽。处交趾而不贪。于以见宝货之果不能贪人也。然则为交趾计者。将谓宝货之贪人而绝宝货之源乎。抑将得吴隐之而守其土乎。为今日计者。其将为钱货之有弊而废钱货之利乎。抑将使今日之人尽为吴隐之乎。噫先儒有言。廉者吾人之本分也。凡人之于隐之。其本分何尝异也。而惟其物欲之易蔽。故千古以来。一隐之而已。宁不可慨也耶。虽然无好人三字。非有道者言。则今之世固未必无隐之。而亦不能人人而隐之者。岂非砥砺之方有所未尽也。愚方言钱。请以钱喻。今夫钟氏以洪炉火鞴煽动镕成也。以铜以锡则其为钱也必精美。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5H 页
以铁以矿则其为钱也必粗黑。帝王之范世陶俗。其何以异于是。导之以廉则廉。导之以贪则贪。此其必至之理也。是以周礼小宰。以六计断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卞。盖善其事能其政敬其职。而苟或不廉也。则必将黩货而病民矣。正其行守其法卞其感。而苟或不廉也则必将征利而害国矣。此六计之所以皆以廉为重。而古圣王之必以是为砺世之大典者也。
我圣后倘能不患钱货之有弊。而惟患廉风之未振。不忧廉风之不振。而惟忧导率之未至。法殷汤而不殖货利。师周武而无有玩好。常令此心泂然如光明宝藏。则大化所铸。黎庶于变。家传清白。人服廉洁。建康有输俸之吏。何虑乎敛钱。仙游有辞果之椽。何患乎索钱。将节俭以自饰。何浮费之有。将道遗之不拾。何杀越之有。执事所谓别有可救之道者。愚恐不外于斯也。
虽然愚所谓钱货之不必废者。只是因势利导之义耳。若以钱货较之于布谷。亦岂无本末轻重之别耶。夫布谷所以衣食也。钱货所以经费也。无衣食则不生活。虽无钱货。布谷亦足以经费。然则钱货可无而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5L 页
布谷不可无也。是以周礼地官之属凡六十六。无非所劝课农桑也。而必待国之凶荒札丧然后。司市作布以饶民。泉府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者。以待不时之买者。布即钱也。泉府即掌钱之官也。先王之所以重本轻末也如是。而今也布谷至贱。钱货至贵。岁不中稔。而一缗之钱。能得数斛谷。三缗之钱。能得数匹布。是岂周官平正货贿之义哉。禁物靡而均市政。深有望于今日也。谨对。
当局者迷
遇也小少。不解局戏。尝从善奕者。叩其𧗱焉。又撮古人论奕之书而穷其说焉。凡其输赢之数生杀之权。大投分功之势。前趍中坚之机。无不指画而口习。自以为贾玄王积薪莫能及也。及其对局而坐也。目瞀瞀而玄花。心闇闇而昏雾。曚然乎横突之异。昧如乎贵贱之分。蛛丝之游碧落而靡所向也。蜩甲之化枯枝而无所觉也。殆若气歉之人睡未足时。被人惊起。不识四到时节矣。遂乃推局而叹曰奕棋纤数也。尚未免当局而迷。而况天下之许大事乎。今夫天地一大局也。其间人物淑慝。即棋之黑白也。时运消长。即棋之变化也。一成一败。即棋之输与赢也。或得或失。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6H 页
即棋之生与杀也。班盂坚之以天地之象帝王之治五霸之权战国之事。揔输之奕旨中者。岂无以耶。士之以格局自许而以天下自任者。方其敛手伸眉而谈当世事也。孰不贯穿乎王霸之得失。出入乎古今之成败。回天沃日之功。折地挽河之绩。若可以办取于一举手间。则其言论气势。奚特愚之始学棋也。而逮夫身在里面。事到手头。则率皆手忙脚乱。左颠右倒。同归于马服子之败赵军。则亦奚异夫愚之对局而迷耶。是知天下事。做时不如说时。行处不似知处。诚不可易而言也。尝观朱子书中。方其释经传则曰局生。及其陈疏论义利则曰平生。岂不讲论及此。今欲措辞断辞而茫然不知所以为说。噫经传之旨。义利之分。实夫子之一生猛着力处。而尚有此叹。则是虽夫子之自道语。而亦可见迷于局。为天下之公病也。噫大贤而犹若是。而况于凡人乎。笔之书而犹若是。而况于措之事乎。此又后生之所鉴戒地也。愚也得此而存之。既以自励。且欲勉今日之当局者。此何幸承教于先生。窃谓治国如着棋。当局而迷。人之通患也。盖身在局外。其心也公。故可知局中之得失。而局当眼前。其心也私。故反昧局中之成败。心神错乱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6L 页
而靡别是非之界。眼目眩转而莫审利害之机。反不若不当局者之犹有所见。则人之恒言。宜在于是也。然而惟其当局也。是以迷焉。惟其不当局也。是以明焉。当局者之不当局也。亦未必不明也。不当局者之当局也。亦未必不迷也。其可谓当局者迷。而反使不当局者济事耶。噫局中之事。虽有两段。而局中之理。实有一源。一源既明。两段可分。凡欲当局而不迷者。盍亦即事而明理乎。
请白之。熙隆之世。垂拱而化。人各事其事职其职。则是犹李重恩之于奕棋。无思无虑。随手随应。而无不出人意表也。夫安有迷局之忧耶。汉高豁达之度。必不当局而迷。而辄用良平辈之策。唐宗宏远之略。固宜当局不迷。而必从王魏等之谏。噫刘元城不云乎。高棋当局。为利害所昏。故藉傍人指之尔。此政二帝之谓也。盖当局不迷非难。当局而迷。而善用人言为尤难。如谢密闻西南风急之语。而便救西南棋之有死势者。岂是局手之低耶。然而高祖既定天下而多害功臣。太宗粗致太平而旋踣墓刻。是何异围棋者借人取捷而反忌其胜己而害之耶。此着须使人慨然也。始皇惧亡秦之谶而虚筑万里之崇墉。高宗忘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7H 页
复雠之义而偷安一隅之偏邦。噫胡亥之酿祸萧墙。譬如局中之败兆潜伏于腹心。则消弭之方。不可少忽。而乃反劳民动众。筑怨边鄙。则围棋赋所谓缘边遮列者。非是之云耶。金虏之肆喝中原。譬如局中之贼卒充斥于左右。则厮杀之举不宜少缓。而乃反畏缩偏安。谨奉皮币。则围棋赋所谓㥘者退者。非此之谓耶。两君之失。不特当局而迷而已也。赞侯画一而平阳遵其约束。梁公成务而广平守其规模。噫国手下棋。惟国手能学焉。贤相创法。惟贤相能守之。曹宋之遵守萧姚。奚异夫新溪之妇姑手谈。而王翰林效之。便觉其艺之绝伦耶。文融变唐室之旧制而括容增税。四海骚扰。安石拟周官之遗法而革旧刱新。百姓凋丧。噫棋以不着为高。治以无为为贵。而二子者俱以喜事之徒。逞其征利之心。变乱旧章。毒痡生灵。则是如粗手悍拳不审局势之利害。不察局道之横直。而惭负忮捷。勇往直前。卒不免于一军尽败。只轮不返。岂非迷局之甚者耶。尝观遁斋闲览荆公棋品甚下。与人对局。未尝致思。逐手疾应。及其势必败。则便敛之曰本图适性忘虑。反苦思劳神。不如且已。由玆以观。其纷更旧宪。掩护己短之习。已兆于围棋之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7L 页
日也。
奕奕我 朝。莫罄名言。 圣明主局于上。贤良布棋于下。发政施令。无细不揔。临机制事。无微不察。政如神棋当局。筹无遗策。而奈之何世道渐夷。若棋之输。教化益坏。如局之翻。察近遗远。若棋之备内疏外。得此失彼。如局之护包亡车。百事忨愒。殆同封侍中之对棋低睡。庶务䕺脞。无异陈保性之挥手乱局。丁棋役心。张枰靡推。则吁谟之局迷矣。金人缄口。伏马囚舌。则谏诤之局迷矣。费棋不围。谢野莫赌。则制阃者迷于局矣。召棠无荫。范辔空揽。则按藩者迷于局矣。戒寂程钟。讲辍马鉴。则经筵之官可谓不迷于局耶。城连屠伯。邑无召父。则刍牧之臣可谓不迷于局耶。古所谓从前十九路迷误几多人者。尽为今日发也。噫君之有诸臣。犹棋将之有廿二卒也。国之有诸职。犹棋局之有十九道也。而今之为臣者。迷失其职也如此。则岌岌乎殆哉。岂特九棋之累卵耶。然则救弊之策。贵在指迷。而指迷之方。贵得鉥路。愚未知那个物。果有今日之鉥路耶。
愚也曾以明理二字。发端于前。而其说有未究者。请且引而申之。今夫天下事。有个是亦有个非。有个得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8H 页
亦有个失。有个利亦有个害。有个成亦有个败。而其合于理者。为是为得为利为成。其不合于理者。为非为失为害为败。我苟实见得何如是合理。何如是不合理。则其于当职任事也。是非得失之分。利害成败之别。便自了了于胸中。晢晢于目前。洞然而疑不生。沛然而行将去。政如学秋者。专心致志。明知如是者胜。如是者负。则一朝当局。无敌不胜。更安有迷错之虑耶。惟于理有未明。徒知是也得也利也成也之为可喜。非也失也害也败也之为可恶。而实未知其源也。本自合理不合理中。分别生出来。故其当职任事也。或以非为是。或以得为失。卒归于害其事败其政而错乱无头绪。是何间于学秋者。口谈奕棋。志在鸿鹄。一朝当局。迷不知下手处耶。噫今之布列朝著者。平居论事。畴不以大干局自托。而率皆当局而迷者。宁非坐于理不明耶。
愚故曰今之第一著。莫若使诸君子存心格致之学。留意讲劘之工。穷尽万物之本。透得万事之根。则心源既泂。眼孔自阔。遇事鉴空。随地水澈。以之处廊庙置台阁而不迷于局。以之捍边圉守边屏而各称其局。以之责成就于经筵。任字牧于郡县。无所处而不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8L 页
当其局。执事所谓救时之良谟。恐不出于此局中也。局终矣。请以未尽底手段筹之。噫旁观者未必贤于当局者。而当局者之所未见。旁观者能见之。盖其势不得不尔也。今夫大而言之。则人君当局而百执事即旁观者也。小而言之则百执事当局而草野之士即旁观者也。唐尧之问外朝。周公之下白屋之士。皆恐其当局而迷也。今我 后以唐尧之心命我执事。执事以周公之心策我多士。故愚以明理二字。救执事当局之迷。更愿执事又以此入告于 后如何。噫我 后岂当局而迷哉。古之人臣。固有忧明主虑治世者。执事其念之哉。谨对。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祝文
  
牛山祈雨文(莅青阳时)
嶷嶷灵岑。寔镇玆土。气蓄而结。骨耸而露。触叙肤寸。曰雨乃雨。神验夙著。秩最雩簿。今玆之旱。亦其曷故。亢阳如焚。膏泽永涸。污邪已坼。矧尔瓯窭。秧黄未移。移者亦瘉。农既愆时。民何从哺。昨岁不登。今麦又雾。或饘或饥。命续如缕。喁喁望幸。只在粳稌。如更卒痒。孰能安堵。人心怖沸。如鱼在釜。彼有何罪。罪在监务。不克媚神。而获神怒。宜罚微躯。宁恝庶吁。刳肝为辞。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9H 页
燃心为炷。仍沥众血。敬蒇馨簋。神之聪明。盍亦惠顾。招号群灵。亟沛甘霔。
竹岛祈雨文
窃以猗猗者岛。在渤海浔。维石岩岩。臣涛攸淫。黝兮汩潏。震鳞之宫。兴云作雨。惠我雷封。是以祀典。最于诸雩。求必有应。如鼓如桴。粤自玄黓。毒疠大炽。若火燎原。向迩则燬。山有新坟。野有荒田。孑遗馀氓。殿屎耕耘。实亟实旆。载穟载稃。凝伫日至。庶几有秋。如何亢阳。弥月为殃。有地皆赤。无草不黄。污邪龟坼。何论上平。三夏已徂。万实将成。忽此焦尽。抑何理矣。譬食近吻。旋攫而弃。哀我生灵。于何禄伸。弦朏之翼。日舍丙申。虽得霢霂。但利东南。独西北湫。如焚如惔。山犹泽下。海未润涯。矧蜿蜒者。厥职维何。惟神引拖。能不愧耶。余以菲薄。忝玆刍牧。不克媚神。而致斯酷。此罪宜诛。彼民何辜。忧心悄悄。不遑宁处。具我牲币。洁我酿齍。刳肝为纸。沥血为辞。趍跄伛偻。徼惠于神。神之听之。听自我民。招号众灵。鼓动神物。诞降甘霔。急急如律。
兜率山祈雨文(莅茂长时)
峻峻名山。镇玆县臬。三十三天。此其第一。灵神之宅。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69L 页
怪物曾出。蒸云泄雾。雷雨时作。百里元元。赖以粒食。人皆仰止。秩在祭式。自惟不谷。分忧九重。诚殚牧疲。愿切苏癃。云胡旱魃。弥月肆虐。维山以南。乍浥旋𣌑。其北海湫。终靳霢霂。三农俱病。五谷并害。鬼窟馀民。大命其殆。彼有奚罪。罪在余身。余身有罪。何与彼民。罪不当可。谁道神神。惟生死余。恤彼孑遗。亟赐霈泽。毋作神羞。
采药山祈雨文
润土滋谷。雨之泽也。出云行雨。山之责也。矧尔南岳。位长养也。淑气凝蓄。以蒸酿也。曰雨斯雨。应捷响也。功利及物。灵验彰也。今玆亢旱。亦太酷也。譬彼宿火。再炽熇也。十日无禾。矧浃月也。非无密云。风辄拨也。际金火交。害尤至也。方茂方焦。抑何理也。趁今救焚。尔神职也。不职其职。神亦恧也。维山有药。病可治也。民苟饿莩。药焉施也。惟尔有神。亟导和也。油然嘘气。俾滂沱也。若火燎原。犹可扑也。岂望饱煖。庶无壑也。灾必有召。理不玄也。不能事神。实余愆也。谴我毒民。吁亦睽也。济民殛我。我不辞也。
大田李先生遗墟立碑时。告土地神文。
噫。此即 端庙朝义烈臣。通训大夫行顺兴府使。今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70H 页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李公甫钦遗墟也。当是时。 冲子逊位。鄙在东越。满廷簪绅。孰非 两朝遗臣。顾皆惴惴焉惟 天命是畏。而李公以藐尔一邑宰。乃独立自是。与公子锦城大君瑜。共图尊复之举。虽有耳属垣。事泄身殉。而其大义壮烈。殆韩子所谓昭乎日月不足以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以为高者乎。试观普贤一支。踊跃飞翔。逶迤四五十里。结以为狮子峰。西北二川。交敛作襟。磅礴清淑之气。凝蓄乎斯。彼刚大卓荦之姿。庸讵非地灵之所胚胎欤。遗墟有碑。未知昉于何时。而谨按书曰表厥井里。树之风声。今绰楔若碑。盖出于此。而其叙事之详。历世之远。碑又非绰楔之比。其义曷小哉。顷年里中儒先长德。惧夫忠贤遗躅。愈久而愈堙没无传也。唱起章甫。控诉于藩臬郡家。按使朴公权为置祭田。地主吕侯必宽立小碣于墓。且欲标其遗墟而未及也。尹侯凤五。吕侯之甥也。继绾郡符于数十载之后。适锦城有孙鸣冤于朝。 圣明主旁烛李公之幽郁。复其官 赠以崇显秩。 恩至渥也。尹侯遂有志于张大其事。治贞珉二枚。色青滢高丈许。一记其姓名乡里官爵。将以易圹南之竖。尹侯之所自书也。一记其立殣颠末。仍铺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70L 页
张 国家德意。将以备古里砥柱。实尹侯之兄进善凤九文也。才始剞劂。而尹侯以瓜熟归。后数月工告讫。已于寒食日丙子。植丽牲之刻。玆又举是役。敢将事因虔告于神。神其禁呵扶护。不倾不泐。俾永永听者耸。观者伛偻。有感发而兴起焉。
唐旨山先茔碑趺改植时告由文
念玆竖碣。岁月悠久。雨淋日炙。厥趺绽剖。今因浇扫。敬易地石。谨以酒果。用伸虔告。
丘嫂李氏初期。以 国恤公除前退行告由文。
岁方一周。礼合重祥。 邦国有恤。祀典俱废。今姑停退。以待公除。虚度是日。不胜怆缺。谨以醴果素馔。用伸告仪谨告。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祭文
  
祭外祖考妣墓文
维岁次己巳六月丁丑朔。二十九日乙巳。外孙通政大夫前行东莱都护府使郑干。敢昭告于显外祖考处士府君。显外祖妣道安李氏之墓。儿孙晚出。纵未逮事。早承慈训。幸成宅相。位叨绯玉。光生昼锦。休官归来。路绕遗居。瞻扫封茔。不胜感慕。谨以清酌庶羞。用伸虔告谨告。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71H 页
祭申丈(贲龟)
鹅洲灵胄。大于闻韶。梧翁松老。俯仰梓桥。翘楚儒林。以荫孙曾。鸾停鹄峙。公是之承。端温之资。密勿之局。前言往行。亦富其蓄。用此需世。安往不耐。雅厌趋营。早就敛退。龟溪一区。昔人菟裘。清时日月。闲界乾坤。花竹盈阶。桑麻满原。荆棣蔚茂。兰玉辉映。课农侑学。翁和啸咏。天饷至乐。世称清福。可惜白眉。器闳筹促。公又不淑。七旬少一。信也世界。难圆易缺。尚幸长文。克世厥家。妙龄志学。步武孔遐。斯其未艾。公莫自悲。顾玆谫劣。素善双飞。方公寝苦。我尝赴吊。公不我鄙。待以旧要。归来廿载。徒梦云树。昨岁之冬。窃附婚媾。公有小孙。呼我曰舅。姻谊益密。讯讯偩偩。行治缬奁。夤缘厚。今其已而。云何遽矣。有女无教。匪虎伊鼠。未奉腶脩。旋曳红缞。公应有感。我当何怀。灵辰不留。忽忽既夕。数盂菲薄。双泪滴沥。公如有知。盍照肝膈。
祭洪丈(有大)
噫噫文丈。厥有潜德。凝厚之质。济以雅识。笑言不遽。动止靡亟。宗党之率。乡里之式。夙婴疾痾。晚喜宴息。邵车简出。原户静塞。我课我农。奉老尽职。我摊我书。训幼有则。时出应举。淋漓我墨。辞取坦夷。语谢钩棘。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71L 页
既不入时。终未有得。嗟数之奇。而报之啬。两朵宝树。才秀而折。折犹有㽕。宗干又阏。辛勤继栽。依旧双枝。夭夭堪把。伊桐伊椅。公抚而笑。浑忘宿悲。且灌且培。干霄可期。公今已矣。更谁覆庇。赢奇满六。寿岂云矮。俯仰家巷。俾我心乱。哀哀北闱。猿肠寸断。风邪乘虚。外浮内熯。西岑颓日。光景残漶。亟起细君。归奉烹爨。继动脚板。计至涂半。披瞑旨进。仅相含饭。设灵于右。公在东畔。眷彼周堂。墓草未蔓。三殡相望。冤号迭闻。谁道仁天。偏祸德门。螟孙方弱。二麻包绊。秦疹四围。渠所忌患。苟或炽逼。势将逋窜。襄树大事。易致愆慢。爰暨大辉。评议熟烂。丧从先后。期卜早晏。乃相两兆。隔冈龟钻。斗虽新占。法惟遗算。第值年荒。需用难办。吾官水冷。奈蔑埃赞。诗语先获。况也永叹。顾此顸颟。猥赘为客。行属虽齐。年纪靡敌。维癸维壬。间十有九。公爱若弟。我敬如舅。古剑泂泂。映澈肝膈。尘化我衣。近不家食。荐锁圜土。重出远邑。岭云渺渺。讯讯罕及。公病未诊。公没未袭。适仍呈告。来执靷繂。公輀迟回。似惜离膝。慈殡岿然。僾若临送。公应不昧。曷堪斯痛。余乃恶怀。要慰公心。糕果盂崇。醴酒杯深。公享我悃。公听我言。人生人死。若曙而昏。先王制礼。亦未宜过。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72H 页
公归无滞。其将奈何。
祭李伯实文
呜呼痛哉。君于春末。来从紫玉。玉洞烟霞。尚润巾服。扫榻欣迎。鼎坐拍额。叩叙寒𣋉。俛仰今昔。先悲两家。风树早摵。继怜三人。须眉俱白。君叹我庭。似续素之。我悯君门。臧获不给。宠辱若惊。婚娶难毕。忧虞煎薄。会合稀阔。昵昵细讨。娓娓不绝。才穷数夕。辄愁相别。君频回首。我长送目。第君颜貌。渐觉礼渥。其徵为寿。心窃喜祝。月仅四缺。声闻忽恶。天何渺冥。鬼何饕虐。东望大恸。鼻风旷莫。呜呼痛矣。君质端详。君才敏卓。游于文墨。老于场屋。终未一展。主司之瞎。嗟我外氏。本支单孑。终鲜兄弟。红纤之别。其同堂者。满五夭一。君为宗胄。有所管辖。今君已矣。屋失柱石。秖幸胤郎。可堪涂雘。矧新得男。君愿攸适。胡不小延。笑置于膝。呜呼痛矣。居诸不留。窀穸有日。宁缓匍匐。千古一诀。方营祠宇。有事土木。儿掌坛酿。且走海曲。指蹄靡暇。板难动脚。玆赍薄需。枰儿历酌。手虽替拜。声不佣哭。不昧者存。庶赐顾格。(是春。伯实以玉山洞主来寻。)
祭族叔士有文
噫噫。二气之腾倒而报应乖舛兮。才或未达兮仁或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72L 页
无寿。然或近塞而远流兮。岂天理之终谬。公之姿兮岂弟。公之文兮精秀。胡然坎壈而蹩躄兮。草草五十八春秋。幸一子之满隅兮。词源浩其倒流。固神物之变化兮。应不久于涔湫。公之曾祖早志学兮依归名儒。中途萎折兮门戺濩落。公皇考兮就食江南。是以公为庆之人兮。推迁于显谷嘉岩。鸟飞兮恋故林。禾亦秀颖而顾本。昨岁之春。公乃旋返。宗族同聚。情话孔乐。曾日月之几何。公忽不兴于疠疟。丹厓兮千尺。将祔葬乎先垄。柳车兮既饬。红旌兮载耸。北风兮怒号。缺月兮矇眬。摵摵兮落叶。嗈嗈兮哀鸿。余怀之悲兮曷有其已。浊醪兮一杯。薄需数器。跽陈辞兮痛哭。公庶几兮歆止。
祭族兄仲悦文
呜呼。吾家素以忠孝相传。而仙原一派为尤盛。仙原诸兄。俱以雅饬称。而公兄弟最其老成者也。公颀乎其仪而旷乎其度也。温乎其性而介乎其操也。平生无疾言无遽色。又无苟訾苟得。泊然独守吾真。词翰之美。即其绪馀也。昔年伯氏艾而终。人皆有疑于报施之天。今公享年又未满七秩。谁云静者寿耶。呜呼。吾兄弟无子。又无功缌之亲可以继我宗事者。乃公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73H 页
能断少爱之情。俾后于吾兄。今既往迎攸相。有子有女。自此四世之庙将有主。而丘墓亦不至荒凉。其恩轻重宜如何报耶。呜呼。我之事公。公之视我。实无异于同气。今焉失之。亦何间于割体之戚耶。日月有时。襄树在明。岁晏乾坤。更谁为悌。一杯残醪。数声长痛。不昧者存。曷不顾止。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诔文
  
悼松岸族兄(重禄)
不佞年十二。始从篪叟先生学。先生曰游吾门而堪为后生辈楷范者。只有某一人。盖指公也。既而取公之子而子之曰某之子。必孝且顺也。不佞自是窃覸。公胸襟皎洁如良玉。颜貌绰约如处女。语讷讷若不出诸口。而举止粥粥若无能者。入而孝于亲友于弟和于宗族。出则乡邻服焉。朋友信焉。殆庶几乎古之所谓君子人欤。不佞心以为此皆吾人分内事。顾力行何如尔。何遽不若。亦尝愿学焉而终未能焉。于是乎益信夫公之质最美行最高。而师门之奖与。为不过也。公为文喜平淡精实。不苟为钩棘险怪语。弱冠举乡解。辄不利于春官。中罹毒疾。惉懘十数年。遂不起。春秋仅五十五。公不幸而不生于成周之世。不得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73L 页
与于六德六行之选。且值气化腾倒之日。竟亦不得寿。是命也夫。是命也夫。噫埙叟先生之几筵未彻。而篪叟先生奄启手足。篪叟先生之壤树甫讫。而公又至于斯。后死之悲。其有穷耶。公之藏也。不佞适系官于朝。未克以一语侑綍。追记所感于中者。以归之胤君云。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墓表
  
御侮将军李公墓表
公讳龟山姓李氏。庆州府人。新罗开国元勋谒平之后也。高祖讳巨裕。高丽礼仪判书。曾祖讳元茂。保胜郎将。祖讳云敬。仕我 朝补司宰监佥正。考讳修备巡卫中郎将。妣某乡金氏。司宰监正寿元女也。公娶某乡李氏。县监孟俭之女。合窆于府南梨川某向之原。男曰汉柱展力副尉。孙曰乙奎魁科承文院校理。校理有五子。曰弘俭。曰弘净万户。曰弘悫察访。曰弘鲁,弘淳。云仍之居是土者凡四十馀人。噫今距公之世已累百年。中经兵燹。文籍荡失。谱牒只书御侮阶。其生卒之岁。言行之实。无从考信。而顾其苗裔颇蕃。家巷不坠。其积庆之流也欤。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志碣
  
俭斋李公墓志铭(并序)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74H 页
公李氏也。全州人。我 国初载 太宗大王第二男孝宁大君靖孝公补。以虞仲之德。著于乘史。是生谊城君胡敏公寀。生西林都正忯。生森溪副正贞孙。生副司果 赠吏判涿。以文学德行。世称梅谷先生是也。生司直恋云。以孝行著。娶参奉金文祖女。以嘉靖四十年辛酉八月二十四日生公。公讳弘禧字庆来号俭斋。性行不凡。幼不爱戏嬉。长喜读书。文艺夙就。才弱冠着跟于为己之学。而博贯百家。以学庸二书为一生服膺之资。撮其要而揭座右焉。事亲也孝。当父公居庐在家后山。而定省之礼。朝夕不废。及侍汤也。用药而得效。比遭丧敛襄过力。人或言之。公曰此而过俭。何有发诚。内艰亦备礼。而三年不御酒肉。每日上墓哭。老而愈勤。事伯兄如严父。惟教令是从。奉先以诚。待族以睦。卑己尊人。室家常怡怡焉。曾玄孙昏晨侍侧者。多至数十。乡里有称贺者。则曰余以多子孙不贵。而惟成就是尚。以俭揭所居。而戒子孙曰恭俭和顺。吾家世袭之物。汝曹慎无失坠。官授御侮将军副司直。 仁祖戊子二月二十日以疾卒。享年八十八。葬龟山南俭洞上谷枕酉原。配慎人晋州朴主簿云鶱女。墓梅城村后粉红谷负艮穴。继配慎人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74L 页
咸阳朴承仕郎泳女。墓梅城村后角矢山向卯原。有三男一女。男增司直,塎忠义卫。女适密阳朴宗忠。主簿外孙也。墀承仕郎外孙也。增生二男四女。男廷馨忠义卫长馨。女适孙渭龙,朴薰,裴尚道,朴由炫。塎生一男惟馨。有文行。墀生四男二女。男铁馨,邦馨,东馨,时馨。女适崔景斗,李万核。宗忠生一男守纲。以下蕃不尽录。铭曰。
轩裳之焜赫。其阀阅之卓也。性行之孝友。其世毡之美也。不知者求公于区区笔砚之间。知之者识其为山林高蹈。君子之阡。琢此贞珉。用告岁千。
栎山李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尔洛字深源号栎山。盖自谦之意也。延安之李。始自唐显庆五年从苏定方伐百济。仍留不归。讳茂籍延安。遂为东国大姓也。至官副使渍。五传而末丁少尹封延城君。南下知礼。是生淑璜。文直讲赠判校。三世贞孙教授辅县监号南溪。以文行推重。执可佥正。文美有文行。是公之高曾祖祢也。妣咸阳朴氏县监思诚女。竺山全氏士人以恂女。以 肃宗丙辰。生公于赤罗县西栗里旧第。卒以今 上壬子十二月初五日。得年五十有七。葬于军威内北洞驾谷向亥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75H 页
负巳之穴。配龙宫崔氏。罗湖庆胤玄孙万奎女。墓与乾兆双坟。生三男二女。男寿裕,熙裕,阳裕。全州崔认,昌宁成瑞龙其婿也。寿裕生一男奎瑞。熙裕生二男奎泰,奎大。一女适鹅州申孝元。阳裕生一女适永川李时发。馀幼不具录。公性沈重。与人未尝有色厉。随事尽诚。常曰吾先祖以忠孝清白遗之。吾未尝一日忘于怀也。其在事亲之日。异宫而甘旨不乏。晨昏必省。虽至细事。必禀命而后行。其遭外内艰。哀毁过礼。见者戚戚焉。丧毕录其大人公平生行履之遗者。以为终慕之资。有三兄而无私藏无私蓄。伯仲公早业场屋。公综理家务。各有规画。乡邦称其孝友。公幼受学于大人公。耽读不已。才弱冠词藻大进。后陪游于再从兄中峰天麟之门。孜孜于为己之学。而与乡邻士友讲劘道义。芳春佳日。逍遥于名山丽水。有所著诗文藏在巾衍。呜呼。昔余往赤罗之路。历访公于松岘之浒。盖当世之隐君子也。匆匆各天。已近十数年所矣。长胤寿裕录遗事。谒余以幽堂之铭。追想夙契。乌敢终辞。遂为之铭曰。
温温其仪。恳恳其志。遁世不愠。怀宝不试。幽幽驾谷。君子是殁。铭玆片石。爰诏深目。
下殇从子墓塼志
郑为氏龙为字。生丁酉死丁未。尔容端尔质美。谓有立胡止斯。噫痘鬼信为虎。尔伯熙尔仲寿。或八岁或三齿。岁甲子齐杀死。尚不悛又杀龙。独我兄殄我族。是可忍孰不忍。皇上帝仁覆闵。薄言𨓏吁我悯。河鼓伐雷师震。讨汝罪骨烬为。吾其快汝无悔。纵汝悔死难作。嗟我龙我心灼。旋而悬于三归。从先兆庶有依。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75L 页
赠通训大夫军资监正金公墓碣铭(并序)
公姓金氏。讳彩命字允希籍金宁。高丽明宗时。讳时兴平章事封金宁。其著祖也。自是圭组相承。是生珦平章事。五传而至顺。入 本朝户曹判书。是生观吏曹判书 赠领议政。文起吏曹判书。 端庙朝与六臣同时殉节。 赠左赞成谥忠毅。配食 庄陵忠臣坛。玄锡县监从父殉。配 庄陵朝士坛。四传而有连生武科。尔振,永善皆隐德不仕。于公为曾祖祖祢也。妣咸安赵氏。公生以 显宗乙卯五月十四日。卒于 肃宗丙辰十二月三日。春秋六十有二。 赠通训大夫军资监正。踰月葬于所居俭正洞后山枕酉之穴。配淑夫人月城李氏。益斋先生之后也。墓在鹊岘子坐之原。生一男裕南。孙一男声郁。噫公素有资禀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76H 页
之美。加之以学问。事亲以孝。律己以礼。待族也睦。训子也严。或有过失。必督责不小贷。教后生也必以行谊为先。或有不遵则规警不歇。又喜文酒。每值佳辰令节。与意中朋旧。逍遥名山丽水。皆以吉士庄人称之。日公之孙声郁甫。述公遗草。谒余以坠道之铭。揆以情挚。不可固辞。谨撮其大槩而为之词曰。
内行既笃。外修自全。坎轲岩穴。不遇胡天。有崇四尺。君子之阡。过者必式。楸桧芊芊。
司宰监佥正月庵尹公墓碣铭(并序)
尹之坡平氏。东国著姓也。佐高丽太祖。统合三韩。为壁上三韩翊赞功臣。官至太师讳莘达其鼻祖也。自后簪组谱不绝书。至讳安淑赞成事铃平府院君谥良简。其孙曰版图判书讳承礼。入 昭代 赠领议政。又三传而有讳龟山。弱冠取进士。以学行荐为执义。录清白吏案。是生讳来孙监察。又四传而讳汝舟 赠右通礼。是生讳仁堤川县监。是生讳初兴宣武原从功臣。是生讳梦硕寿通政。寔公之高曾祖祖祢也。通政娶淑夫人昌宁曹氏。士人汉臣女。以 崇陵庚戌某月某日。生公于月城治北杨月里第。资质异凡儿。性又敏锐。受字学。一听不复问。通政甚奇爱之。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76L 页
稍长潜心于经史。孜孜不歇。葩藻发越。与试郡序。恒居前列。处身谨严。不近声势芬华事。事亲孝。惟使令是从。大夫人疾革。刲指注血。既没哀毁成病。积年难医。就家东小武。构草舍数间。静处其中。究研性理。训诲村秀。以为遣日之资。而扁其楣曰月庵。盖取其所居也。且风韵迭荡。每值佳辰令节。与意中朋友。徜徉于山水之胜。其酬酢之费。独办者居多焉。以癸亥某月某日。得疾终于寝。享年七十四。公讳致盘字石夫。月庵其自号也。以老职至司宰监佥正。葬于兴海郡西三十里许子房洞枕甲向庚之原。从先兆也。配宜人海州吴氏。学生生龙女。墓与公同原。举三男。长曰世仲。次曰世冈。次曰宪卿。俱有才名。从事文墨。馀幼不录。公天资端雅。雅意古人之学。而不以栀蜡臭味是从。惟务孝悌忠实。律身治家。绰有规范。则其所文词之炜烨。特其馀事矣。不佞尝从公见知。辱公颇甚。今公之仲胤世冈。述公行治之大槩。请余显刻。以备陵谷。辞不获。遂为之铭曰。
行本孝悌。馀事文学。屯而不遇。坎轲丘壑。子房之阳。恒干遗宅。于千百祀。行过踧踖。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遗事
  
叔祖晚隐公遗事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77H 页
公讳世复字汝亨。后改亨以吉。晚隐其自号也。系出迎日郑氏。鼻祖讳袭明。以文章节行。受仁宗顾命。尽心辅导。官至枢密院知奏事。以直谏忤毅宗。仰药而死。封荥阳。载丽史。历中叶讳仁彦。自迎日移居于永川。典工判书。子讳光厚文科。入 昭代工曹判书。子讳玮司正。子讳文裔生员。子讳依韶训导。子讳以淑。子讳允淡。子讳容。皆隐德不仕。子讳大任。多大节。壬癸之乱。为义兵大将。率列邑义将。克复永川。特 除醴泉郡守。录宣武原从勋。特 赠兵曹参议户曹参判。于公为曾祖考也。大父讳良辅忠顺卫。父讳惟护通政。娶夏城曹氏。士人以立女。兵马使益谦之后也。公以庚寅闰十一月初十日生。资性笃实。才器过人。自幼有长者之度。才弱冠。日必冠带。瞻拜祠庙。月朔省展先垄。持镰剪除草(一作茅)。未尝以寒暑风雨而废之。身虽疲困而莫或昼卧。每值月明夜静。必诵学庸序晦斋五箴及格言至论。躬扫门庭。不留一尘。勤俭以律己。简严以御家。诚以奉先。和以待人。忠信谨悫。求诸古人。未易多得焉。行年八十二。以寿覃 恩折冲将军龙骧卫副护军。公自为诗什。以谢 恩渥。远近见闻。皆以诗文贺之。多至成帖。又至九十。加秩至嘉
鸣皋先生文集续卷之三 第 577L 页
善大夫。庚申十二月十四日。以疾逌然而逝。寿九十一。越明年二月。葬于所居村后方华谷枕艮之穴。配贞夫人昌宁成氏。士人夏胤之女。进士以谅之孙。举三男女。男思俭思俨。金海尚其女婿也。思俭有二男。长桡次楺。思俨有三男。长相胤出继。次㰒次𣖔。海尚有二男三女。桡育二男二女。㰒育一男二女皆幼。𣖔早卒。呜呼。公吾乡之宿德重望也。一生履历。有多范俗重世。而余生也晚。未详公之早年事。故略述其梗槩。以为他日立言者采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