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黄皋集卷之三
黄皋集卷之三 第 x 页
黄皋集卷之三
 书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73H 页
上陶庵李先生书
一自辞违。倏忽经岁。何日不悬仰之日也。春日方和。伏惟体道履礼。若序万安。为斯文区区拱贺亡已。守彝其时归路。幸得无挠。而索居穷庐。又为忧患疾疫所汩。至如册子披览。尚多废却。蔑裂工程。寸进尺退。鬓发益皓。精力渐颓。自此而终不免小人之归。每复择舜乡三字。未尝不心惕而背汗也。仰想绛帷之下。恒不觉身耸神驰。而地远力残。末由致身。一书奉候。亦不如意。穷伏人事。曷堪罪恨。春初风闻杖舄降临于闻韶山斋。不胜欣踊之忱。强借羸马。行到商山。始知浪传而归。迨切怅惘。如有所失。未知何间。果有仙洞之行耶。夙宵希仰者。只此而已。先祖墓文。岁荒力贫。尚未入石。慨恨何喻。湖西论心之说。固非愚陋浅见所可窥闯。而反复穷研。竟未有得。深自悱郁。第惟心者明是合理气统性情之物。则安可有遗却性理。而独为心之心乎。若以心专谓气。而只从气一边偏索去。则转生窒碍。徒成穿凿而已。愚未知其必为强辨之论也。略陈愚见。奉禀别纸。然如此之论。既非新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73L 页
学浅识者所能刱出。则必是博览积工之人。穷源极微之致。其论辩之说。必有大惺人处。而未得见知。汎有妄率之论。宁可不悚仄。倘有日前往来之书。录付下示伏望。不备。
  别纸
湖西论心之说。固非懵陋浅见所能觑破其玄奥之域。而临归匆迫。未得反覆就正于函丈之间。迨切郁恨。第惟圣贤之论心性理气处。至精至密。虽有条理间架。而其实心与性。非两件物。理与气。元不相离者也。故于论性处多以心言之者。论气处必以理兼言之。而张子曰心统性情。程子曰心也性也。一理也。又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盖心者。是合理气统性情而该贮发用者也。安复有性外之心无理之气哉。若就气质而论之。则虽有所不同者。然其本然之心。果有所不同者乎。孟子曰仁义之心。人皆有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又曰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陈氏之说曰众人与圣人。同此至善之性。所以同此理义之心。本同而末莫之同者。陷溺其心故也。卢玉溪曰明德只是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74H 页
本心。朱子曰但为气禀所拘。而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又答李继善问心具众理。心虽昏蔽。而所具之理。未尝不在。曰极是。至如释操存舍亡之说曰是通众人论耳。前后圣贤之所以论气禀之不齐而明本心之皆同者。可胜记哉。如愚末学。禀质凡鲁。识见孤陋。既无不得不措之工。又无真知实见之得。只以古圣贤遗训。为端的而必信者也。圣贤之说。各有所指。而朱夫子以心为气之精爽者。盖就其理气兼包中。指其神明活动者言之耳。岂以心专为气。而无本然之理也。故朱子尝曰理如宝珠。气如水。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但禀气之清者为圣贤。如珠落在清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如珠落在浊水中。又曰比之水。本皆清也。以净器盛之则清。以污器盛之则浊。澄治之则本然之清。未尝不在。然则以其水之清浊而谓其宝珠之各异。以其器之净污而亦异其本然之清乎。其有曰心者一身之主宰也。发挥万变。专由于此心。若谓圣人凡人。性本同善。而心又无别。则以何有圣凡之殊。而众人之不及圣人者何耶云者。其说固似明截矣。而但恐未究其本心之无异。而所发之有分也。子思言未发之中。其有圣凡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74L 页
之分乎。及其发而中节不中节然后。方有善恶之分耳。如曰圣人之气禀。得其至清至秀。故其心也直遂天理。不掩形气。而道心恒明。自然中节也。众人之气禀。不无清浊粹驳。故其心也虽同本体之明。而易为形气之掩。人心用事而多不中节也。苟加精一克治之功。则可得变化浊驳。复其本然。而圣贤同归也云。则似为的当之论矣。若元无本体之一。而只有浊驳之殊。则虽百加澄治之功。从何得本无之清明乎。其将改禀别心。自外入来耶。此非愚见之所到也。大槩言之。心固属气。而本合性理。故从古言心。必合理气言之。而未尝有偏以气单指者也。今何必除其性理。偏从气一边析之。而分之太过。推之至凿。乃曰心是气也。禀赋之初。气既不齐。则心亦不齐云。而判原头元定不易之分数。徒增学者自沮希圣之心。而归咎气质之弊哉。而况气之始。固无不善也。腾到交运。虽有错杂。而其本则湛然而已矣。众人所禀。虽有清浊粹驳之不齐。而于其浊驳之中。本体之湛然则盖未尝不在。惟于心之未发时可见耳。若以其乘气善恶而论之。则岂独心也。性亦可谓之有分也。中庸是明性传道之书。而朱夫子以心论之曰心之虚灵知觉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75H 页
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然则其以心独为形气而不原于性命乎。又曰虽上智不能无人心。虽下愚不能无道心。此又何说。其所谓必使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者。独指圣人言。而不及于众人耶。噫圣人性者。生知安行。何尝忧焉。圣人之所以忧深虑远垂训诏后者。盖忧其天下后世之气禀不齐者设教。而欲使人人变化气质。复其本然之心而已也。今若曰人各异心而本有分数。上智有十分。其次有八九分。又其下有一二三四分云尔。则朱子何以曰不为圣礼。不为愚啬。而又有曰昔非不足。今岂有馀也耶。果其禀受之初。元有一定之分。则汤武以何反之。而曾子何以鲁得之耶。孟子所谓扩而充之。朱子所谓明善复初者。只使智者充其十分。而愚者复其一二分而已耶。抑其为师为友而相与讲磨修为者。只为其清者成其清而浊者成其浊而己之工夫耶。若如其说则圣人不学而自圣。众人学之而众人。学何为也。而经传所谓治心养气明明德克己复礼愚必明成功一之训。皆为无本驾虚之说。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75L 页
而千古圣贤。果皆欺千古之众人也耶。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者。皆为心外之说。而自此为不可信之训耶。尝患世之学者。虽多聪明强辨之才。而鲜有尊性信道之诚。于古人文字上。不能虚心阔看。反求体认。以探其正大昭旷之域。而多务逐字钻孔。随句偏索。歧中探歧。枝上生枝。以新巧为奇功。别见为达观。自以为发前圣所未发而造古人所未造。自不觉自误而误人。岂不惜哉。噫孟氏明仁义而告子荀子之辩息矣。程张论气质而杨子韩子之说泯矣。而今乃有别探穷索之论。愚窃惑焉。如使识者而观之则不须忧也。而愚者而闻之则不亦惧乎。今古圣贤恳恳谆谆勉进后学者。不啻丁宁。而后人之信从者犹寡。以为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归咎气质。安于㬥弃者众矣。今此分定之说。出于世所称达观之论。则凡世之人。果皆以气质为不须变化者。而无复肯为学者矣。窃以此深惧焉。然道学者。非有我之得私也。固当知必周知。成不独成。要必相与讲明。务得其正。同归于一也。而如有坚执不信则止之而已。不可各立己见。有若角胜。乃至于激其波涨其流。而反为吾党之害也明矣。况念正论方微。吾徒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76H 页
甚孤。亦当反覆详论。委曲调停。使人无可指议。乃为尽善。若求切偲而反生乖离。外激众咷。内致群议。岂是策之得者也。此必盛德之想已容察者。愚何可缕缕。而窃或为新进气锐之贤。犹有虑焉。且尝闻湖西诸儒。学问高矣。渊源深矣。想其识见必有超迥。而如愚孤陋。僻处遐陬。未得从游于其处士友之间。姑未见那间论难之文字。亦未详精密曲折之如何。而只闻传播之说。有此胡叫之辨。似必有凡率谬妄之舛矣。亦安敢窥见髣髴。预论精微。而猥蒙下教。不敢隐陋。略陈管见。冀竭两端。而文既荒拙。语多粗率。自失谦退之道。妄干狂僭之罪。诚不觉自惧而自讼。若挂他眼则亦岂非訾笑之一囮也耶。伏乞下览后即付丙。而特垂镌诲。以开愚蒙。千万区区之至望也。
上陶庵先生书
昨秋因科儒便付上一书。不审下览否。自后消息茫然。何日非慕仰之时也。月初因本道伯请问。伏承向来静养中。体履若序万康。伏慰且感。无任区区。守彝屏伏穷巷。堇保醉生。而灭裂工程。寸进尺退。聪明转减。鬓发日皤。此政晦庵所谓义理无穷。岁月有限者。士生斯世。宁不悲小人之归也。前秋末。枉闻杖舄自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76L 页
龙县迤向仙洞。私心欣耸。庶更有奉晤之便矣。竟虚望诚。惘然自失。而自分其亦有数也。且仙洞之于僻居。亦远三百馀里。则亦何能的闻而趍趁下风也哉。如是而竟未承警咳。则是诚为没此身耿耿之恨也。门下诸君子。其能好学者有几。而亦有能透践实地。进修不迁。庶将为吾道之托者耶。点玩时世。此路转孤。区区愚忱。惟望良金之继出大炉。使此脉赖不坠于吾东也。星川院宇。方营重刱于今秋。而物力残薄。成样难图。倘得道伯之顾念则庶可谐矣。而遐方贱儒之诚。有难动听。或可无请修白鹿之道耶。先先生行状。伏想已修正矣。曾承修送之教。故敢此更禀。不备。
上陶庵先生书
春初得伏承十二月下教书。欣奉感倒。稍慰积岁悬仰之怀。而第审年来体候累度愆和。旋切惊虑。无任远忱。比日清和。伏想顺序平复。体道万胜。守彝索居穷山。寂无强辅。而精力日衰。志业全荒。每承谆复警诲。未尝不愧惧沾汗也。虽对古人于遗篇之中。而性本媮惰。功多因循。终不若亲炙警发之益。区区魂梦。无日不往来于丈席之下。怅望千里。末由奋翼。悠悠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77H 页
此恨。终作没身之叹而已。自怜奈何。门下诸贤。连不辍讲磨之业。而亦有能笃信实践期造远大之域者。果几人耶。区区愚念。每欲闻知也。大抵此事。知行俱到然后。方可谓为学。而近来遐方诸益。则虽或有执经辨难之事。而鲜有能反躬诚正之实。以此而其能望迼道成德乎。畿湖诸处。素多特达之资。而咸归于大炉鞴陶镕之中。想必有真知实得可传衣钵者矣。为之健贺不已。不备。
上陶庵先生书
六月半间。得伏承夏初下教书。始伏审年来体候起处累度违和。惊虑远忱。曷可胜喻。直欲奋身趍候。而怅望千里。恨无六翮。穷伏此生。不可谓住在人世也。未审秋来。复当神休否。守彝索居穷庐。堇免疾恙。而但觉精力日衰。志业渐荒。更何望进一步佳境也。每承镌诲。徒切惶愧而已。所居僻深。苦难得便。一书承音。辄逾时月。区区郁恨。益切叹慨。适得科儒便。暂此替申奉候。不备。
上陶庵先生书
九月初凭科儒便修上一书。未知登览否。回便虽未承下教。而传闻入秋以来。体候平复。起处益裕。伏慰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77L 页
欣耸。不能容喻。守彝屏伏穷巷。堇保愚陋。而为穷困所汩。末由进候承诲。怅望千里。徒切夙宵之恨而已。星川书院旧基。沮湿倾圮。故弊邑多士。累岁经营。去秋始得移建于校宫近处。而庙貌斋舍。比前增佳。岂非幸也。顷年面禀时。伏承先先生行状修送之教矣。未审忘置否。本院诸生。深以为悬郁。不备。
上陶庵先生书
数月阻音。如隔三秋。向来数夜梦。连侍丈席。丁宁承诲矣。忽此意外伏承下书。槩审春夏以来。患候诸节。顿向差减。伏慰欣踊之情。有难形喻。未审伊间益向佳境否。守彝堇保愚陋。而疠疫饥馑。此处尤甚。遑遑爻象。未知末梢之为何状也。梦中质疑庸学数三处。切欲以书禀达。而方汩疾忧。便且甚遽。未能暇及。何时更得趍拜。叙此郁怀耶。不备。
与贞庵闵公(遇洙)
昨年暂奉。何能偿夙宵景仰之怀。而自后邈不闻动止之如何。远蛰穷峡之叹。转觉悠悠。即玆寒节。静养体履若何。泉上山颓之后。其能担荷此任者。更谁有之。区区远忱。惟仰执事之有难辞得。未知年来更造了几重佳境。末由熏陶。瞻怅曷喻。守彝愚陋贱质。衰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78H 页
颓且甚。新得无寸。旧业尺退。若斯而安可望夕死之愿也。只自怜叹而已。令堂侄令监量移朱溪。深感 天恩之恢荡也。居僻路远。更晤非可望。而以书奉候。亦非易易。幸凭此便寄候。只祝益加进修。以慰瞻仰。不备。
与栎泉宋公(明钦)
往夏一奉。小酬多年愿言之怀。而自后瞻仰。反觉倍前。所谓愈见而愈不忘者。果信其的语也。比来风日方和。伏惟静养起处。若时清胜。守彝未泯者一息而已。他何足提喻。今因抵令宗人书。得谛星院请额。似得有成。欣幸何量。玆送儒生。先晋轩下。禀议承教后。因计上京陈疏。而遐方少生。似不免龃龉。愿须十分周详指导。俾完大事。是所深望也。鄙处更枉之期。悬企逾年。而今春又暮。风月闲过。衰陋之得近清仪。恐亦有数耶。不宣。
与栎泉宋公书
曩年一日奉晤。已阅三秋。古人虽曰不以面。自不觉瞻溯耿耿之怀也。春间风闻高驾贲然三洞。心窃欣企。竟孤愚望。迨切怅惘。秋序垂尽。日气益清。伏惟静养起居。顺时增胜。慰仰区区。守彝一息堇支。百念俱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78L 页
灰。而犹有离索之叹。每恨无强辅起此昏懒也。星院请额事。终未得好机否。只待盛教之早晏。而尚此稽延。深用菀恨。家儿适有西行。历拜座下。故暂此替候。不宣。
与栎泉宋公书
献岁发春。伏惟静养体履益祉万重。区区拱贺无任。守彝残喘虽支。而昏荒日甚。此固近死常理。何足怪叹。月城事。乡士辈齐声搜问。果寻书斋草堂两处旧址。而时执之汉。皆知其当纳。来头之事。姑俟高旆之早晏贲临。以为商议措置之如何。须愿待得风和。乘闲命驾。以副众望。克遂盛事幸甚。不宣。
与栎泉宋公书
春末伏承下状。谨审安否。而夏初因便付谢矣。中滞未达而还。自后便断。恒切歉恨。不弛于中。风寒渐隆。伏惟静养起处素位万重。守彝未泯者一息而已。有何足喻。家督幸忝科第。而既无学识。且乏才能。何以致报国之道。旋切喜中之惧也。彼此俱衰。奉晤难期。古人虽曰面不如心。自不觉耿耿离索之怀也。月城斋堂。今方输材。而晷短且寒。成就迟速。姑未可知也。不宣。
与栎泉宋公书
夏秋以来。邈不审动止之如何。区区傃仰之怀。恒切于中。风日渐寒。伏惟静养道体。素位万珍。守彝未泯者一息而已。有何足喻。月城书斋。自春涉夏。仅搆栋梁。而力穷财渴。覆盖无奈。收聚如干空石。艰得掩架。安能免渗漏。知礼倅移莅远邑。亦无议处。来头保辑。罔知攸为。将为士林之羞。而恐贻左右之虑。曷堪愧叹。虽欲一进。稳承清诲。而病蛰人事。末由遂意。徒切怅叹。不宣。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79H 页
答乐窝安如松(宗茂)
山颓安仿之痛。想此惟同。凡在他人之好是懿德者。自莫不痛惜。况如吾党之熏陶眷诲。恩义深重者乎。为斯文为世道。益不堪痛怛崩摧也。尝从士友间。雅闻左右之隽誉。为日盖久。而往来交违。无从际会。每以为恨矣。今此匪意。猥承先施枉问。辞意恳到。实获我心。感荷罔量。而益叹愚陋之衰伏僻远。且婴疾病。末由面叙于泉上向哭之日也。临风怅仰。何能自已。新春启节。想惟静养起处顺时增胜。是用远慰。惟愿益加进修。以副我先师继开之至意幸甚。不宣。
答安如松书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79L 页
曾不一面。而荐承存问。此诚古人所谓远兰同臭。千里合席者也。况多小辞意。亦可谓先获我心。感荷亡量。而恨未得对讨也。前夏有人传致惠札。云来自开宁。而开宁之于鄙庄。相去不迩。故末由得便。迄未修敬。叹恨曷已。春风正澹。伏惟静养学履增胜。守彝衰颓日甚。志业俱荒。而泉上三霜。倏忽已遒。追慕莫逮之痛。益复如何。想此攸同矣。即见深谷士林。以为请建院疏。发文于列道。故家督亦以参疏之生。跋涉上去。而期会之日子已违。恐不无不及之弊。是为可虑。此诚斯文急务。而未知今果成否。想必有洛下诸贤明确之见。故窃以此冀待耳。前书示喻。玩复谨悉。而顾此愚陋。学不知方。虽得相从于讲席之末。而素昧经传之大旨。何知蕴奥之卞质。且先生之答问。平易明正。无有探歧索隐之论。皆合古昔圣贤之说。故但自心悦诚服而已。别无语类之攒记。此亦愚陋悠泛之致。追恨何已。先生尝戏曰我无知言。君有不违。君不违我不违。其有起助之益耶。不佞对曰小子非如愚。乃真愚也。经传之旨。濂洛群哲与古今诸贤。穷深阐微。著说开后者。积成卷轴。而小子不敏。不能知而行之。今又闻先生之讲明馀蕴。则只信师说而已。更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0H 页
何有私见之穿凿乎。先生笑曰君是惟恐有闻者耶。曰惟恐不闻。故日陪讲席。先生笑而叹曰彼此衰境。相去又远。别多会小。是为切恨也。每当辞归。赠诗叙别。而烦不录呈耳。至如近来湖西论心之说。非无讲辨之多。而反似为斯文之弊。故不欲著于文字上耳。且控近日泉上诸子。多有腾播之说。是诚识者之所忧。切愿左右十分调停。无至攻火益炎之弊。如何如何。不宣。
答安如松书
道途邈然。音闻犹稀。积岁怀想。曷有其已。今年疠气与暑湿非常。未审静养起居连享清胜否。花田李参议丧事。惨怛何喻。窃想为师门痛伤之怀。尤当同此情也。文集收辑事。今得出场否。守彝衰病遐陬。末由进玩。而一息未泯。慨恨恒切。丈席前平日讲话。病昏年来。不能尽记。而多是与诸益共讨之说。今不须叠床。而至如四书讲说。则且不漏集说矣。昨年数语。是其独对时说话。故略抄付溷耳。(别纸失)
与杨副率季达(应秀)
泉上相向之后。怅望湖岭。茫如蓬弱。颎颎怀想。暮年弥切。今此意外邂逅门下生梁汝康。欣对累日。备审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0L 页
左右动静。恍若对清范叙阻郁。喜慰曷量。守彝一息堇存。而耄昏日深。如醉如梦。朝夕待尽而已。有何足提喻。先生文集。已得修正。几至刊板云。而衰蛰穷峡。末由参玩。顾此叹恨之情。当如何也。窃想左右取重诸益。必有商议。须愿十分精选。无有悔欠之事。如何如何。不宣。
答杨季达书
一自甲申冬拜书之后。便信又断。邈不审年来休咎之如何。衰伏离索之中。悠悠驰想之怀。恒不能自已。忽此意外获承德音。缄未及坼。慰已满衷。仍审和煦。静养有相。道履保重。欣泻曷量。而第往春叩盆之痛膝下之戚闻。不觉知旧之惊怛。窃想以高明之达观。必有能理遣。而衰年力量。自难如盛时。如守彝者姑无如许之忧。而转病邻鬼之状。正符高明之示。此是暮境例患。何可怪叹。家儿偶忝科第。岂不庆幸。而顾无才德。旋不无喜中之惧也。地阔人老。奉晤靡涯。而路左便稀。书亦难频。远怀悄悄。徒增耿耿。惟冀益加珍卫。以慰瞻仰。不宣。
答云坪宋公(能相)
钦仰盛名。盖有年矣。而居远勇乏。尚未遂愿言之怀。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1H 页
向风瞻怅。何尝自已。即此匪意。获拜先施存问。赐款勤挚。有若旧要者然。不识气味之有相孚者然耶。擎玩周复。深用感仄。春日方和。伏惟愉婉馀静养起处万珍。守彝堇支愚陋。而疠疫兼炽。亲戚多丧。是为忉怛。示喻安城佳期。实是区区素愿。欣耸罔量。而切恨衰病恒侵。宁日无多。远近致身。有难指日。其为慨菀。有不自胜。若有高驾果遂某里清游。则庶幸有攀奉之便。而似是天与。何可望也。朴生相居之远。未详其平否耳。不宣。
与素庵郑季通(达济)
慕用之久。幸蒙昨年之枉临。而适值胶扰。未得稳叙。迨令人耿怅不已。遽然岁色再更。伏惟新春。静履起处神休增庆。慰仰远忱。曷任区区。守彝残喘虽支。而神精耗荒。如过醉梦。此固近死常理。何足怪叹。其时赠韵。感荷罔量。而早分辞拙。素不作句。况今耄昏此甚。安能成语。然而重违腆念。堇次韵字。而苦无便信。迄未奉报。何恨如之。适因宋友去便。敢此录呈。何以诗观。聊资闲中之一笑焉。惟冀益加进修。以慰瞻仰。不宣。
答崔士仰(南斗)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1L 页
悠悠瞻傃。岁换益新。此际承札。曷胜慰浣。想惟学味与岁俱新。守彝一息虽存。而神精昏荒。如在醉梦。追思盛年。恨不笃工。而虚过平生。仰念赋与。宁不愧惧。区区一念。惟望吾党愿须孜矻征迈。勿恃来日之多也。玉斋清胜。闻之有年。每欲一造稳叙。且拜龙院而归。而衰骨伴痾。事不从心。虽叹奈何。风和景明时。未可一贲。以慰此老夫寂寞之怀耶。由中发语。自不觉坐屈之嫌也。不宣。
答李毅甫(济远)
顷便伏承先施辱惠。奉复再三。感荷实深。先生患候。差复尚迟。伏想色忧。奉虑何极。第为便养。分忧近邑。报兼君亲。庶尽素诚。是用慰贺。穷阴此极。伏问起处何如。守彝穷伏千里。末由晋候于侍汤之下。区区愚忱。但自如结而已。下惠各种珍味。感领至意。而此非愚陋之所敢当也。适得灆院便。暂此替谢。惟愿益加忠孝。以慰瞻仰。不宣。
与李毅甫书
日月不居。祥期已阕。罔极莫逮之痛。益何堪任。天时已改。未审侍省馀令候起处若何。区区傃仰。守彝连汩惨戚。衰病转甚。更未得进哭于撤筵之日。此生于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2H 页
世。安可谓未死身也。穷伏遐陬。只切茹悢(一作恨)而已。向见深谷通文。则以为请建院事。设疏于中学云。故起送家儿。欲参上去。而穷生治行。自不如意。似未及期会之日。是为可虑耳。此诚斯文急务。而未知果谐于今春耶。想必有洛中诸贤明确之见。故窃以此冀待耳。迷儿略有经功。而孤陋莫甚。故仍欲留学讲磨。而留资蔑如。未知为何状也。所拱者非一。而固非远书可既。茫茫千里。更晤无缘。从此若隔世人事。临书尤不觉忡怅。不宣。
答边察访(宗洙)(附问目)
春深穷巷。落花恼人。此际华札。忽惊懒眠。欣奉披玩。若更追方丈晴云。感倒何量。况审雨馀和风。政履起处益享清胜。区区慰仰。实非虚语。守彝衰陋依昨。而多小忧戚。恒以作苦。自怜何喻。鹤洞风景。政属清和。一矫凫舄。许荡磊胸。则倘所谓不似白云高者非耶。呵呵企企。示喻数条。谨奉详悉。而愚陋寡闻。素懵礼意。至如变节。益何敢容对。略记所闻。谨具别纸。而不觉悚仄之至。又何各种珍惠。在左右虽出恤穷之高义。而诚非愚分之所堪。且无物奉谢。益切赧叹。
 宗子贫穷流离。而仲子权奉神主者。世或有之。宗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2L 页
子既不得奉祀。而独于傍题书以孝子奉祀。不但名实之不同。亦近于欺神。此固不安。然宗子他日或有成家之望。则决不可以仲子一时权奉。有所变通。而宗子若转客远方。仍为不还。则其势不得不永奉于仲房而传其子孙矣。傍题及祝文。亦当书之以仲子名耶。虽书其名。称孝则决不可耶。曾见宗子死无子而未及立后者。仲子姑为奉祀。而傍题书以仲子某摄祀。此亦当援其例书摄祀耶。然则仲子之子若孙。世世以摄祀书之耶。江湖金公始娶韩女。生子宗硕。后来知韩为私贱黜之。而改娶生佔毕斋。仍令毕斋奉祀。韩虽贱人。始为正室。则宗硕不可谓孽子。且宗硕婚家及内外孙曾。皆为士族。似无不可传重之义。而犹不许奉祀。则毕斋实为宗子矣。顾此流离而无家者。虽不可比论于金氏家变。而若其仲子奉祀。实与金氏无异。未知毕斋当时亦不敢称孝子耶。兄亡弟及者。亦不敢称孝子。而其后世仍不敢称之耶。仲房奉祀。既是权道。数世之后。宗子子孙或能成家。则亦可以奉还神主。而又改傍题耶。虽云宗派。过数世不得奉祀。则今不可复为宗孙耶。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3H 页
宗子虽贫穷流离。而若不过一时之旷。则似不可以仲子名改题。而若终不还。至于灭绝。则何可不以仲子名改题耶。若至于累世奉祀。则亦何可每以摄祀书之耶。毕斋家书孝与否。未能得详。而既以宗硕不为正宗。则更有何所嫌耶。宗子终绝。而仲子奉祀。则是亦为兄亡弟及。兄亡弟及则支子为正宗。虽欲不称孝得乎。盖孝子之义。本为奉祭之称。而礼重宗嫡。故支孙之不得称孝者此也。宗子虽过数世。若有孙成家而奉祀。则似改傍题耳。昔明道没后。伊川奉太中之祀而传子端彦。明道之孙昂。与侯师圣等论卞。而终不得自立矣。语类有问此事。朱子曰亦不见得如何。
 宗子有故不得行祀。则祝文当书之以孝子某。适有某故。使仲子某。敢昭告云云。而若宗子已死。而宗子之子若孙奉祀。则于仲房。为从子从孙矣。似不敢曰孝孙某。使仲子某云云。而仲子亦不敢直为自告。何以则不悖于礼意耶。
宗子有故不得行祀。则祝文当书以使仲子云云。果如尊示。而若宗孙为子孙行。而使字未安。则只书其宗孙不将事之由。而不书使字。直书支子某。敢代昭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3L 页
告云云。未知如何。
 祠堂晨谒。栗谷曰虽非主人。随主人同谒不妨。以此观之。则在主人出外之时。诸子诸孙。固不敢独自入谒。而主人贫寒流离。而仲子权奉神主。则此与奉安于主人家而主人暂出者有异。仲子固当行晨谒之礼耶。
祠堂晨谒。支子孙固不当独行。而长孙虽为主人。既不能修庙奉祀。流离远方。而支子奉庙。则奉庙之孙。晨谒之礼。似未为不可。未知如何。
 递迁之主。当奉安于最长房。而最长房。或在远方。或贫寒无赖。则立别庙于墓所者。世或有之。最长房既不得奉祀。则其题主似不可书其名。既奉于墓所。而无主祀之人。则将书何人名耶。且有众孙欲立别庙于其家。而其人或为六代七代。则六代七代元无奉祀之礼矣。似不可书以显六代祖某官神主。六代孙某奉祀。何以则稳当耶。
递迁之主。最长房若不能奉祀。则似不可以其名傍题耳。曾闻有代尽别庙之家。其题主书以先祖某官某公而无傍题云。亦似无妨否。
答李圣胤(瑀)(附问目)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4H 页
昨年承书。忙未即谢。自后便稀。因久昏忘。荏苒迄此。尚未修敬。职此衰慵无勇之过。而盖缘多值忙扰之致也。歉叹曷已。顷因令一家佥益来访。得审雅履清毖。耽乐益珍。区区不胜奉慰。守彝一息虽存。而昏荒日甚。若存若亡。如坐梦中。此是近死常理。何足怪叹。而犹有思想知旧之怀。每多耿耿驰溯之时。此为人世之情。不泯而存者耶。示喻多小。圭复奉玩。而孤陋寡闻。素昧礼学。少时虽或有一二闻见。而浑忘不记。何能得仰副盛教也。然既承腆诲。全然无答。心甚不安。故敢冒汰哉。录呈别纸。惟冀视至进退焉。
示喻数节。素是懵礼者。耄荒年来。尤自昏茫。如何敢与论。第惟改葬虞祭。就幕所灵座行之。若无神主之奉行。则似是虚位耳。详考礼书如何。(问目缺)
质明与黎明。意则似同。而世人之鸡鸣即行祀。岂非恐或晚而宁为早耶。尝见一书。则朱文公行祀毕。东方已明云矣。宗庙与文庙之祭。自丑前一刻始事。而节次甚多。故祭毕时。几至朝食时云矣。(问目缺)
祭礼则牲币为重。而有初献时肝炙先奠之文。则似当毛上于羽鳞耳。(问目缺)
餪仪既见于韵解。则亦非徒俗礼也。何分冢介妇耶。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4L 页
冢妇介妇。似是各家冢介。岂独指四代奉祀家耶。此皆臆料汰哉之说。广询知礼之人如何。(问目缺)
 初丧袭用白细布深衣。士以深衣为上服。而大夫以朝服为上衣者。所谓白细布。绵布耶麻布耶。若麻布则袭敛麻衣。世人忌用。未知何如。
深衣之白细布。恐是白绵布也。而闻或有以细麻布细苧布制之者云矣。深衣。是天子诸侯大夫士通用之服。则恐不以大夫士有别也。士丧礼袭三称。又有深衣与公服并用不妨之文。考览丧礼备要袭具条如何。袭敛忌用苧麻之说。乡闾间或有之。而未有明据。莫是鄙野中俚俗之传耶。未可知也。
 长子无子而死于父母生前。只有冢妇与次子。而父母丧葬题主时。次子或有始生乳儿。则以乳儿承重旁题耶。且次子未有子。则以冢妇旁题耶。以次子旁题耶。
长子虽死。而若有冢妇立后。则当为承重。若以次子之子承重。则虽乳儿似当以其名旁题也。周元阳祭录虽有妇人题主之说。而盖出于不得已也。礼无妇人旁题之文。若无子则似当以次子旁题。未知如何。
 承重丧人服祖父母斩齐衰。丧人之母。亦服舅姑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5H 页
斩齐衰。则丧人之妻或为孙妇之服。或从夫服斩齐衰。丧人之子。为祖父母服耶。为曾祖父母服耶。若丧人之妻从夫服斩齐衰。则曾玄孙承重者。三四代姑妇。皆服斩齐衰耶。
承重孙妻从服之礼。退溪答郑寒冈及金而精之问曰。孙妻曾孙妻俱在。则似孙妻服。郑愚伏答吴允谐之问曰。夫承重则从服。而有姑在则不服。礼中明有此意。而其文记不起。盖亦丧不二孤之义也。然则只当服其本服云。而近道士夫家。亦多遵家礼小功条其姑在则否之说。退溪又答郑寒冈书。与前说有异。有曰曾玄孙之服曾高祖也。其妻则当从服矣。乃引丧服小记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盖传重。而至曾玄之服其已上死不服者。与服同也。沙溪以退溪此说为的确明證。备录于丧礼备要疑礼问解中。以为虽玄孙之承重者。其妻当从夫服。以上数三代姑妇若存。则皆当服承重服云。以此参考何如。丧人之子。似当服本服耳。
 子先死葬后。父母后死。则父母未葬前。先死子素祭一如服丧死者。是亦有前贤之论耶。
子死于丧中者。葬前则象生时。祭奠用素。自虞祭以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5L 页
神事之用肉者。已有先儒之定论。以此推之。则于先死者。似不用素。以事死如事生之意推之。则未葬前用素。亦似无妨。此出臆说。未知礼家之以为何如也。
 子服父母丧。而或成服后或葬后死。则死者之子。服其父斩衰。亦为承重丧人耶。若承重而服齐衰。则祭时各服其服。而恒着衰服。为父斩衰耶。为祖母齐衰耶。前丧禫祭。行于后丧中否。
父丧中遭祖母丧承重者。在父殡时则着斩衰。在祖母殡时则着齐衰。恒着则服斩衰。禫祭则不可行于丧中。有先儒定论。参考如何。
 
无子而死者。其妻立后于或葬后或小祥后。则大祥行于再期日而撤灵座。禫事亦行于禫月。而丧主则从继后文书到家日为闻讣日。四日成服而追服三年耶。
无子而死者。其妻立后于葬后或小祥后。则为后者当以为后日为初丧。满其日数为三年之服矣。亡者之妻。虽过祥禫之期。既有丧主而未终丧。则灵座似不可撤耳。
 斩齐衰大祥白笠布网。而近来或有𩦲网白饰。且着黑笠。是亦有先贤之定论耶。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6H 页
大祥后网巾。沙溪答同春云以黑白粗𩦲杂造用之如何。白布骇俗。且非古礼云矣。丧礼备要有大祥冠服之制。遵行何如。家礼冠黪色。五礼仪白笠。丘氏亦曰无官者用布巾布带。以此观之则白笠布网。可为从厚。何必为𩦲网黑笠之制耶。禫后之服。有从吉微凶之说。而略说于疑礼问解中。考览何如。不必多證。以家礼丧礼备要遵行何如。
 父服长子斩衰。或为蔽阳子布网麻带。或为黑笠𩦲网白饰过三年。孰可孰不可耶。
父为长子既服斩衰三年。则黪布笠或蔽阳子布网麻带。有何不可。而必为黑笠黑巾。如服轻之人耶。未可知也。
 父母丧卒哭后。有谢人吊赙会葬疏。而且闻或者丧人亦为谢宾礼云。未知谢宾礼。行于何时。节次何如。而亦有先贤定论耶。
父母丧小敛后。有谢宾之礼。而其节次在于丧礼备要。考览何如。题主之后。又有谢宾谢主之礼。本出于仪礼。而著于丘氏仪节矣。
 祠堂奉安图。以西为上。四代列享。而三年后改题主合祭祝曰昭穆继序。未知昭穆之礼。谓主享正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6L 页
位。而东西配享耶。配位则以东为上耶。以西为上耶。盖奉安之礼。列享可乎昭穆可乎。大夫与士。有等级区别耶。
昭穆之位。古有其礼。而今皆为连享耳。所谓昭穆者。宗庙南向。而大祖位居西东向。以下以世次列奉左右之位。左为昭右为穆。而如高祖为昭则曾祖为穆。祖为昭则祢为穆也。退溪先生欲复古礼。上疏请改。而其时庙堂不从。至今因循为连享之礼。非有等级而然也。祝文所谓昭穆者。依古礼文字而言之耳。配享之位则以东为上耳。
 
且闻守令卒于居官。则官吏为义服齐衰。服而行丧。葬讫除服云。是亦有古礼明文耶。此非寒儒所可知。而适有互诘之端。故敢烦高明。
官吏服官长之礼。未有博观于礼书。或著于五礼仪否。昏未能记知也。
答边大中书
积雨阻郁中。顷承辱惠。以审侍学增重。甚慰甚慰。示喻诸说。奉玩谨悉。而思致精博。识见超迥。深贺用意之深造诣之卓。此非愚陋之见曾所窥及。则有何能奉答也。愚于大学。虽尝受读。而终未能熟读详玩。卒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7H 页
无自得恍然之见。而徒有白首纷如之叹。今此设讲者。非不知识者之争加嘲笑。而只以此中小子半是童蒙。而全昧句读。其稍长者亦不省次第之如何。故自恨失学之馀。冀幸后生之有进。而且设于学宫者。又希乡党士友之或有来过而相与讨论。则欲听绪论之馀。赖补桑榆之功。区区愚诚。实出于此。岂敢以有若自知者而好为人师。自招讥訾也哉。愚之孤陋。吾乡侪友之稍有知识者无不知之。则况以高明之见。非不知无足与论。而今垂试问者何也。自不胜赧汗之至。而第以切磋讨论。盖是古人之盛事。若以矇陋而有问无答。则恐未闻规警之益。故敢以平日之所掇拾者。妄申臆对。愿须高明含笑试览焉。大学一篇。虽曰皆只就心字上做说。而不言性字。然心之理。其非性耶。曰心曰性。虽有名义之间架。而性是心中之理也。心乃统性之物也。安可有心外之性性外之心哉。且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而其章句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然则其得于天而光明正大者。非仁义礼智之本心。而其所以具众理者。非性而何。其曰天之明命者。亦非性而何物耶。第心合理气。故随气而动。虽有善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7L 页
恶之分。性本纯善。故禀赋之初。元无智愚之殊也。而世之人但见气质之不齐。而不知性命之本同。以圣贤为不可几及。而有懈于用力。故大学设教。欲使人人皆知其性分之固有。而必勉其明之之功。以复其性初也。尝见先儒之说曰。大学中不出性字。故朱子于序。言性详焉。愚之所见。不过于此也。且其经文。不过数百馀字。而纲领具节目备。体用本末先后次序。该括无遗。则古者大学之法。不出于此矣。其可不谓之大学乎。其传十章。亦皆释经之文。则亦不谓之大学乎。易经是文王周公之书。而孔子之十翼。亦谓之周易。若单举文王之书则不可谓之易。而孔子之十翼。亦不可通谓之易乎。愚则于此等穷覈上。宁欲失于疏泛也。且高明以为学次第之说。以为读书之次第耶。以论孟次之之说。谓不及于中庸耶。若以读书之次论之。则朱子亦不曰论孟无疑然后可及中庸乎。若令论孟次之之下。又有中庸造奥之说。则读学者但可止于四书。而不复观于六经诸书乎。愚恐次第之说。似非读书之次第。而次之之说。亦非止读书之次。更加审察如何。其曰止善为明新中事功。则高明之见得矣。然其所以为三纲者。先儒曰明德而不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8H 页
能止于至善。则不能为明德之极。新民而不能止于至善。则不能为新民之极。故止善乃为纲领之标准。语类至曰明德新民。便是节目。止于至善。便是规模之大。然则止善之亦为纲领者。非以是耶。明明德于天下者。为大学之极功。而其本则只在于身心上。故谓欲如此。必先如此者。其言工夫之先后等级。不啻明且白矣。而又以此为疑于先言逆推者何也。如此而后有如此之效者。所以为顺推也。安可不先言工夫而后言功效也。如此之例。非止大学也。见于中庸诸书者多矣。似非高明之所疑也。且如欲先二字与在之一字。朱子之说可谓详矣。朱子曰六个欲与先字。谓欲如此。必先如此。是言工夫节次。若致知则便在格物上。欲与先字差慢。在字又紧得些子。又曰于物上穷得一分之理。则我之知亦知得一分物理。穷得愈多。则我之知愈广。其实只是一理。才明彼即晓此。观此则其言在字之意可想。而格致虽是一事。物不能格则知无以致。其言物格而后知至之后字。不其然乎。且格物者。以理言也。致知者。以心言也。工夫虽是一时事。而条目则不可不分也。此非但本注之说详矣。亦见或问诸说者不啻丁宁。则此必高明之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8L 页
曾所历选。而亦以此为问者。恐非出于质疑之诚心也。至如孔子之言。曾子之意等说。果如高明之疑矣。且如盖字则字之下语。亦有意焉。则盖以朱子以经之言。非圣人不能及。故以为夫子之言。又无左验。或疑古昔先民之言。故疑之而不敢质。其传十章所引诗书之文及立传释经之意。皆曾子平日尝以语门人之言。但其传文有称曾子曰者。则非曾子之手笔也。故以为门人记之。虽门人记之。非其自言。则是犹曾子作之也。大学虽是孔子之遗书。而述之者曾子也。传之者曾子也。则以为曾子之书者。抑何疑焉。愚素孤陋。别无他见。而先辈亦有如是言之者矣。高明必有他卓见。愿赐开诲。以发愚矇如何。其为四代知行之说。愚未知唐虞三代之外。亦有能知行者乎。然若只以传所引典诰铭诗。为燎然可观。则虽足为可證。而恐涉于傅会也。传内亦有楚语秦誓之引。则亦可以为知行之證耶。且如文王诗下五者之目。则此非条列五伦之论也。盖以槩举文王仁孝敬信之德。以实其止善之事也。岂以文王为未尽于夫妇长幼。而亦岂以二端为馀事也。观其以类推之之说。亦可见矣。此等处似不必泥看。于盛意何如。然学者之急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9H 页
务。惟在于穷经笃信。以致其诚正切己之功而已。上项多小之难。皆出于文字之间训诰之辞。尤非孤陋之所暇及也。仲尼曰后生可畏。韩子曰道所存师之所存。苟有为己向善之心。则不可以年数之少长。有所嫌于就正也。鄙居之于仁里。去不满崇朝。则亦不当以荒拙支蔓辞不达意之文字。有此奉答之烦。而衰懒之质。重畏暑湿之侵。未能遂朝闻夕死之愿。愧悚之馀。只切叹恨也已。纸面之数字皋比等说。尤非愚陋之所敢当者。亦何可不谓之玩弄耶。㰤㰤不宣。
答边大中书
示喻理气性情之论。此是道理筑底大头脑处。学者正要极意研究。必致其知者。然此非初学所可一语上推测者也。愚虽白首。知是初学。则安敢窥闯于子贡徒之未闻者乎。然自程朱以来。论说极备。故但于文字上粗有所闻。而所谓心统性情。性是体情是用者。果有如高明之见矣。至如虚灵神明等说。虽有文字之不同。而实相为表里者也。若以其说具说应为体。说妙说宰为用。必欲分属而言之。则明德为体。格致为用云者。亦可以为说。而但下语太重。似有些未稳。更加商量如何。尝见玉溪卢氏之说曰心之神明。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89L 页
即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者也。心固具众理而应事物。所以妙众理而宰事物者。非心之神明乎。虚主理言。灵兼气言。先言虚后言灵。见心之体不离用。神兼气言。明主理言。先言神后言明。见心之用不离体。以此观之。则虚明之主理。神灵之兼气。先儒之说。亦如是矣。而其间似有体用之不离者也。若夫四端七情。皆是情也而性之发也。然情发而不为形气所掩。直遂其性之本然则善而中节也。为形气所掩。失其性之本然则恶而不中节也。然则情固有善恶。而胡氏所谓性发为情。其初无有不善者。虽似有弊。其初二字。不无转语之有间。而首章章句所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者。亦可谓有弊否。孟子所谓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者。乃就善一边剔出。则胡氏之说。亦安知非其善一边剔出也。圣贤之说。或横或竖。各有攸指。欲以竖准横。以横准竖。则或失其指矣。然性情是古今之所同得。而初无人己之殊。则亦不必徒就古人言语。牵合费说也。须于自己心性寂感动静之间。深加体验。则其于善恶之几体用之分。庶有默悟而自得者矣。愿须高明试加省察如何。此愚之所不能。而欲勉于贤者。亦有违于喻诸人者未之有之训也。旋切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90H 页
赧悚之至。处吾乡四三十载。寥寥无此等地留念者。而今承贤者之审问。岂啻如朝阳之凤鸣也。昏愦之中。罔知攸答。而欣幸之馀。有此妄率之对。惟望高明之恕察焉。不宣。
答慎敦恒书
客腊畏痘。未得稳叙。迨用缺怅。今此望外情问又到。披慰如对中凭悉省馀学况一向佳胜。何慰如之。老喘堇支。而京报姑未得闻矣。示来数条。可见不得不措之笃工。不觉嘉赏之至。第恨青年为学。多失泛率。耄昏以来。尤极瞢昧。至如性理之说。初不敢与论作文矣。曩年偶记与友客问答之说。而措语不明。下字未精。以致高明学者之劳费思辨。曷胜惧然。大抵性理之说。一字错了。多误后学。故先儒之所以致谨。而愚陋之不敢预论者此也。兼字合字。古人亦颇有相用。故初不省相违之太远如是。而泛然下字。如高明之说。其曰兼言性者之谓也。若详兼字为病之大。则抑何必下得乎。性即理也心兼气也云者。近来畿湖间世称高明之学者。多以心专为气而遗却理。故愚意以为心者有理而兼有气也。岂专为抑彼而强下太不当之字乎。不过是择不精之致也。然古今学者。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90L 页
若皆如贤之高明而洞知其既曰性则是理之已堕乎气也。既曰心则是气之已贮理也。则先儒论性。何必曰性即理也。论心。何必曰合理气统性情而为此易知之烦说乎。后学何其有以心专为气。而论辨纷争者乎。示喻中既非合理气之心字。又非心是气之心字。有若上所谓性理之外。别有理兼气而为心云者。固非昏愚之所可知也。且未知心兼气之说。如阴阳兼气之说乎。兼字虽说有病。若以阴阳言之而曰阴阳兼理也可乎云。则似可为对说。而至如阴阳兼气之对。尤未知也。且器中虽贮水。但见器而不见水者。果必知其有水而不专谓器乎。其无水之器则不谓器乎。若如高明之洞见其贮水。则笑其只谓之器者。固其宜矣。且愚陋学无自得之工。只信先儒之说。情是流出运用底。是朱子之说。故信得不疑矣。初安知其当不当与否也。又如约情合中。谓别于诚意工夫之示。茫不省曾有愚说否。学者工夫。何莫非诚意上做去也。第意是计较商量云。则见孺子入井之时。恻隐之情。待其计较商量而后发之耶。更思之如何。然先切磋而后琢磨。亦是圣人之训。则何可以一草之穷理。不急泰山之周览乎。何可以愚人之误见。枉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91H 页
费工夫之苦索乎。气昏客扰。率口走草。惟在默会中耳。不具。
答慎敦恒书
书到恋中。备悉侍学增胜。欣慰良深。老物一息虽存。而耄荒日甚。如坐醉梦中。此固近死常理。何足怪叹。示喻多少。固非昏耄之所能辨明。而槩见其进学之日新。尤耸慰喜之至。大抵学问之道。不外于居敬穷理。而君既见得如此。则何患夫俗学之多歧也。如我者自少虽有向学之心。而性本粗率。不能精索。至如大学三在字。亦不察下字之深意。少时泛以为明德新民非一项事。故各下在字。明新若有未尽则不得为至善。故又下在字。以作纲领之三也而已。而衰昏以来。更无索得别意之工。故不得提言之耳。少日目明时。不能毫分者。到今眼昏时。其能缕析耶。呵呵。噫圣贤文字。岂敢容易看过。恐或有一字之差。以误后学。故朱夫子于易箦前三日。尚改诚意章注数个字语意之未惬者。则后之为学者。安可不精察玩味。务得其意乎。愚虽学焉而未能。亦不无用力于逐字穷索之功。而到今恨岁月之徒费也。噫学者将以行之也。安有不知路而能行者乎。故曰欲诚其意。先致其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91L 页
知。又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学问思辨而后可以笃行。故程夫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又有曰进学在致知。愚虽蒙陋。亦尝知知行之决不可偏废。则岂欲使学者泛浅看书也。程夫子亦有曰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必欲其得于辞通其意者。盖欲使明诸心求诸身。蕴为德行。发为事业者也。而世之学者。不屑下学。而遽意上达。不察人理。而妄语天道。至于讲文之际。则于一字半句。莫不务穷穿极论。自以为知他人所未知。发前贤所未发。而腾理于口舌。能言如鹦鹉。今日为学而明日皆出于子贡之上。然而罕见有化其气质复其德性而及于古人者。如此之博识。果为明体达用之学。成己成物之道乎。此愚之所深患也。君亦备说其弊。而反迷其睫者何也。盛示中所谓不分本心之公私义利。而几于憎嚬斥施之喻。是亦愚知不哲之过。宁不愧仄。噫孔门诸子。聪明才辩。不为不多。而亲炙圣人之时。何不质辨其文字。讲问其性理。而一蹴为圣人乎。吾夫子亦何不明说其道理精妙之极致。文字训诂之深意。使诸子皆得以耳闻口说。同造于圣域。而惟如愚之颜氏守约之曾子。独得其宗乎。以此言之。则古之七十子。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92H 页
岂不愧于今之初学者欤。抑以其为仁之果不由人而然欤。夏间对话之际。语君以矫缓养气之说。昏未能记忆。而未知其气者何气云。而养之者何以养之云耶。吾徒之所愿学者孔孟也。则孟氏不言养气之道乎。有曰集义而生。又曰以直而养。岂有不治心自变化之理乎。人之气禀。自大贤以下。不无所偏。故自上古以来。有直而温宽而栗柔而立扰而毅之训。亦有沉潜刚克高明柔克之训。盖以过不及。皆非中也。故必欲使矫其偏而得其中也。矫化气质。若非十分用工则非所可致。若无工夫而自然就中。则与安行者。有何异乎。所以工夫者。不出乎务居敬勉穷理。而君已知之。则何徒以矫缓养气之念。着在胸中。而患陷于忙迫粗率之病耶。其时愚之喻君者。虑或失于太缓而不善其刚大之养也。何尝教贤以忙迫粗率而错了耶。君不见程夫子扶醉汉之说乎。呵呵。读书之法。前后两说。皆可好也。惟在君从所好如何耳。第尝观先儒读书之训。览一书精熟后。可览他书。周而复始。是所谓教亦多术而学亦多术者也。又尝观读书之法。要须先探大意。熟读详味。而或有疑晦处。潜心精思。再三䌷绎。而从不觉悟。姑阙其疑。以来新意。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92L 页
平心易气。周览博观。则或有因彼而悟此。以此而推彼。游玩积久。涵泳自得。则终至于融会冰释。恍然贯通。不可初读一书。辄疑一字。比较其同异。穿索其旁曲。使心思泥着。志气局滞。空费精力。徒生穿凿。此为学者之大病也。是亦读书者所当观戒也。至如虚灵分数之说。此是畿湖学子之众相纷争者。已有年矣。君亦知其弊言之。而又何讥裸而同浴乎。不须烦也。曾有书问。每缘便忙客扰。且多病昏时。不能趁答。欲俟閒隙。而因久昏忘。还不能记得者多矣。夏间七条。亦未能一一记得。而情意之辨。我之说君之问。不见其有异。则未知其更问之意也。气质之禀。气禀之辨。亦非老昏者所尝思及也。顾不以气禀所拘。人欲所蔽为句。而必以气质禀所拘人欲所蔽为句。然后气禀与气质之禀同欤。愚未可知也。吾学之纲领条目。工夫之次第始终。莫备于大学之书。君既读大学。则当知有明德。又知有明明德止至善之道矣。大学只言明德。而又何有心之德性之德。仁义礼智多般之德乎。大学又只言明明德止至善。而所谓入德积德成德之说。亦何说也。君煞有思索之工。若能思索则得之矣。君读大学。而不以修己治人止至善之工夫。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93H 页
为切务大要。而以穷索三在字一质字之有无。为急先紧工乎。中庸之不得不措。横渠之中夜起书者。何尝伊么般谓也。譬如向千里赴京国者。固当先寻其大路。日夜勇进。期达大都。安可初出数日之程。才见路中之一溪一邱。必欲穷其源达其曲。而汩没其间。枉费日月乎。若进大路。往来积久。则路中之溪山草木。自可惯熟。而森列于心目矣。岂欲使行者终不察过路中溪壑之深浅夷险而狂奔妄趍也耶。愚之喻君者。盖以此也。而君辄疑我以不欲致知者然。君请反思焉。闻君方读论语云。诸子之问孝问仁同也。而夫子之所答。各有不同者何耶。何不思得乎此等处乎。至如道德诚敬之文字。字虽同而各有所指。有指体指用而言者。有就小就大而言者。不可泥看也。所谓德者。禀得于天。固有于身者。则何待其行而后得之。而有曰行道而得于心者谓之德者。何也。大抵德者。善之名也。而亦有凶德吉德之文字者。何也。道字亦然。小人何尝有道。而有曰小人道君子道者何耶。于凶于恶。亦有德亦有道乎。君请思焉。君曾不云读览近思录乎。为学之道。观书之法。备载于其中。则何不笃信先觉之明训。体验遵行。而乃事烦问于蒙陋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93L 页
之今人耶。近思注中。亦不云乎。徒事问卞。而不知存养口耳之学也。亦岂非格言之戒惧者乎。多小烦说。非愚之耄言。亦皆少时闻见古人之训。君其不哂以刍狗而听纳否。第观君书中所言之说。则可谓广览博识。而所问之说。则亦颇有非可问而问者。愚窃惑焉。以此观之。则凡所诘问者。非真疑问。似是戏问也。好笑好笑。抑亦有一说焉。所谓为学工夫者。不出乎变化气质知行俱到之工夫也。衰颓年来。神精昏霿。前亡后失。恍在云雾中。至如措辞辨说。何能为也。君若以变化气质之曲折。进学次第之工夫为问。则愚虽茫昧。竭吾闻知而奉答矣。若以文字之辨析。理数之玄妙为问。则非复老昏之所能及也。君须谅察焉。晨谒祠堂。拜谒神主之礼也。忌祭之晨。主人以下诣于祠堂。焚香再拜。谒于神主。而告辞当位。出主行祀。祀毕还奉祠堂而辞退。则晨谒自晨谒之示。亦未可知也。素昧礼节。何能强辨。
答慎敦恒书
承审侍学增胜。甚慰甚慰。而当此寒节。迁襄大事。极为奉虑。示喻多少。顾此髦昏。何能辨明。大抵心者一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柢。而敬者一心之主宰。动静之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94H 页
贯澈者也。圣贤千言万语。只是要学者涵养此心之体。省察此心之用而已。南轩云要须察夫动以见静之所存。静以涵动之所本。动静相须。体用不离而后。为无渗漏也。朱夫子以为此数句。卓然意语俱到。谨以书之座右。出入观省。盖以静而敬者。所以养此心之中而不偏也。动而敬者。所以察此心之发而中节也。若欲徒存心性。而厌烦事物之应。则更何论发而中节与否也。是所谓反鉴而索照也。易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若无敬义夹持之工。知行俱到之事。则是释氏有体无用之学也。何足为圣贤之道乎。朱子曰人知事之有道。而不知其由于性。又曰明命赫然。罔有内外。程子曰人间万事。尽是人事。人事不教人做。更责谁做。岂可有谢绝人事然后。方可为学之道乎。若观程子定性论。朱子答陈器之书与论中和书。双峰饶氏论中庸之说。则可以知大略矣。盛喻所谓读书潜省则义理灌心。小有间断则良心暗昧者。诚是初学之通患。然此亦敬义未熟动静不一之致也。维持此心。岂专在于读书也。若使此心廓然精一。内外贯澈。则有若明镜泂然。物来顺应。何患其丛务乎。古人有躬耕躬渔。有负米负薪。而不失为贤圣者。何必
黄皋集卷之三 第 294L 页
舍吾人当行之事。而乃为吾人之学乎。而况如君则既无耕樵之事。似有馀力而读书。又无世务之当。则只是家内之事。而似有不得已应接者。亦似有可为而亦可不为者。何可以尽应万事而不为读书乎。然事事物物。莫非天理。事物之理。皆具于吾身。则即事观理而持心处义者。是亦随事进学之工夫也。朱子曰工夫之进。尤在于事务纷沓处。请以此操心用工。则庶无苦厌烦扰之患矣。曩年君妙年初学。故先勉以小学大学之工矣。今则庶可以博览群书。精察紧要矣。为学之工。治心之要。莫备于朱子书。经传读诵之馀。虽不能遍览大全。若能探玩节要之书。平心和气。对症体验。则自无疑晦歧贰之患矣。愿须勿泛焉。程朱以下。学术多歧之病。君已说尽。而语亦得当。更何缕缕也。书不如面。是可恨也。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