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序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86H 页
莲桂案序
我庆素称多士。胜国以前不论。自 国朝以来。登大小科者。亦不可一二数。然沧桑屡变。文献无徵。其人或泯灭而无传。可叹也已。旧有司马所。当时必有籍记文字。而今不可考。岁壬寅。有重建之议。经始有年。至今年夏始克苟完。遂名之曰莲桂所。仍置一案。列书诸员姓名。而以壬寅与议员为始。凡文科若干人。司马若干人。噫科目岂士之所贵哉。一名得失。非有大关于名教。而 国家既以此取士。士之欲事君行道者。舍此无他路。所以名儒大贤。亦不免由此以进。则科目亦曷可少哉。若使参此案者。司马而文科。文科而仕进于朝。莫不以道义相尚。忠孝自勉。永垂勋名于来后。则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称之曰某也如彼。某也如此。可不勉哉。可不惧哉。
骊江李公寿爵庆宴诗轴序
寿爵古未有也。考诸戴记。优养耆老之典。靡不毕举。而独不言爵。至东汉时。始有颁爵之命。我 国家授老人之爵。盖仍汉之旧也。夫老者居达尊之一。则不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86L 页
待爵而其尊已与爵等。虽不授爵可也。然 圣寿膺祝。皇极锡福。而康衢击壤。春台同乐。使无爵者有爵。而尊者益尊。譬如松柏生于山林。自长自老。阅千岁而不变。而天又以雨露而润之。则望之益郁然苍翠矣。 君恩亦一雨露也。其为桑榆荣光何如哉。岁甲子冬。 圣上入耆老社。仍授老人爵。上自公卿。下及士庶。一依 先朝典例。于是戚丈进士骊江李公。以年八十一。得阶通政大夫。翌年三月初六日戊寅。设酌于家。以庆 君恩。远近咸集。宾客子弟。迭起称寿。尽日极欢乃罢。又于四月十五日丁巳。特设一宴于宗人家。会员尤多。咸曰盛矣哉。公荧乎方瞳。听聪而语详。引杯酒酬酢不倦。或秉烛为款宵之游。漏残而无垂睫。较其精神筋力。虽从此又过八十年。亦不为耄矣。岂不休哉。然吾于此又有感焉。公即晦老先生五世孙也。平生藏器于身者。足以用于世而有馀。而世不用。今此 恩宠之命。乃不以才而以年。倘所谓能天不能人者非耶。遁世自乐。在公无悯。而在 圣世则为可憾耳。前后会客。多为歌诗以咏其事。公之甥韩君謜思彦因稡为一册。名曰寿爵庆宴诗轴。属某序之。某于公。有师生分。不敢辞。既喜公之老而得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87H 页
爵。又叹公之有才而不得施于世也。于是乎言。
铭岩遗稿序
𨓏时岭海间。文雅蔚兴。数其人。指先屈铭岩崔公。操觚者无远近。咸宗匠之。莫敢与之角。不佞猥随下风。薰馀馥佹三十年。逮公赴玉楼之召。则伥伥如失相瞽。对山水不复弦者又数十年。每想高风雅韵。耿耿犹在目中也。乃者公长胤达文。袖公遗稿一编来示。因索一言序之。不佞不文。序他文且不敢。敢序公之稿。然三十年风斤。二十年落月。知公慕公者莫我若。其可墨墨已乎。敬受而读之。诗凡二百馀首。杂著仅十馀篇。烂然如甓湖明月。辉映草木。间有酬不佞木瓜之投者。恍承当日款语。益不禁黄垆之感。噫公之文。岂止是哉。公才高学博。弱冠已有俊声。老成皆避席。为文章笔无凝滞。未尝趑趄喉吻间。尤长于词赋论策。杰句长篇。脍炎(一作炙)人口。富赡秀丽。若水涌而山出也。若春华敷而夏云兴也。若武库乍开。紫电青霜。并列而争耀也。平生著述甚富。汗角难载。藏弆缥缃者凡若干卷。皆声战之具。至于此编所录。则盖出于斲轮弄瓦之馀。所以陶性情佐酒𧣴。以及薤露蒿里之馀音。而声调和鬯。不作艰涩刺促之语。即此可见公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87L 页
胸中所有也。惜其流落多散亡。今所裒辑者至鲜。然零金碎璧。皆可谓希世宝。固当十袭藏之也。人以遭刖为公恨。然穷通命也。蕡之屈广之不候。岂才之罪。命则然耳。世之纡青紫珥金貂者何限。而寥寥无闻。桂榜鬼声。亦不满老头陀一笑。则一名得失何足云。公为人坦而弘。无崖岸畦畛。与人谈说诗书。娓娓不倦。灯灺漏尽。而睫不垂。好奖进后学。不佞齿后公十三。尝师事公。公辄忘年我。相得甚驩。今序此稿。不觉涕泗交集。公讳南图字云程。铭岩其号也。有二子。皆英敏能文。不陨厥聱。白羔端阳日序。
兴伦遗稿序
吾乡长德。首称兴伦上舍金公。公同时铭岩崔公。以文赋雄东都。人莫之角。公与之相上下。名誉藉甚。不佞以晚出蹑后尘。瞠若乎不可及。顾公以通家之谊。特加眷厚。时辱檃括。而借羽毛焉。不佞之粗解雕篆。得随觜距之场。多二公之力。铭岩殁十年而公又逝。自是伥伥如瞽失相。每思旧游。邈若山河。未尝不怆然泣下。岁癸酉夏。公之长胤海运甫。来访于花溪社。袖出一册子曰。此吾先人遗稿也。先人平日所作文字。未曾裒稡。散在箱箧中。不幸中遭郁攸之灾。今其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88H 页
存者。廑若干篇。不忍终埋没。欲得子一言以弁其首。不佞瞿然曰。仆不文。何敢当。第于𨓏岁。已序铭岩遗稿。以其嗣子行馀亲爱之私。遂忘其拙。今天翼亲爱。与行馀等。而畴昔景仰兴伦之心。不下铭岩。则序铭岩而不序兴伦何居。况公曾序吾先子稿矣。于义不敢辞。遂敬受而读之。既卒业。乃喟尔曰。九原不可复作。而其流出于性情而形于文字者。班班可见。则公虽亡而不亡也。思公而不见。见公之稿而如见公焉。斯亦幸矣。诗文之高下清浊。具眼者当辨之。愚何敢容喙。然古人诵诗读书而知其人。不佞请以人而论其诗与文可乎。公为人清慎寡欲。净净无一点尘。于人无贤不肖。俱得其欢心。终日对客。不见其惰容倦色。则出于性情者可知也。故愚一言以蔽之曰其诗文清婉如其人。公讳礼甲。字圣和。其先盆城人。首露王之远胄也。岁在昭光作噩律中蕤宾谨识。
沧岩诗序
佛者演和。从余游花溪之社。一日出其所谓沧岩诗者示余曰。此吾师遗稿也。欲得君子一言之重弁其首。余曰汝师何人。曰师名任初。俗姓李。蓬莱人。幼孤。九岁出家。贫甚织芒屩以养母。及长思修净业。以报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88L 页
鞠育恩。于是潜心释典。面壁念诵。周人急不计橐之垂。律己规人。不容一毫之曲。丛林诸法侣。皆以大宗匠称之。言志韵语。特其绪馀。沧岩其自号也。余遂取其诗观之。诗亦清雅有趣。无尘垢气。讽咏可爱。诗乃出于性情。则其人可知。和之言。信不妄也。因谓和曰汝师诗如此。自可传。不必藉吾文以重。且儒释不同道。得不为空门诸子所訾议。和曰不然。昔惠勤诗集。东坡为之序。其馀学士之序山人文集者亦多。庸何伤。恳之不已。余乃曰无已则有一焉。余观世之人。多不顾母父之养。恝视人穷饿。不肯捐一粒以相恤。苟利于己。枉道曲径无所避。而师能孝于亲惠于人。又能直己以正人。此其难处。儒行亦何以加此。此则可称也。若夫诗之格律高下。自有具眼者定论。非吾文之所可轻重。复何多谭。是以书。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叙
  
摊戏叙
摊戏。即古所谓樗蒲也。截木为二。分为四。掷之以决胜负。取义于四时也。俯则为黑。仰则为白。以黑白判优劣。取义于阴阳也。其数五。象五行也。其局圆。象太极也。一点居中。二十八点环布四方。是北辰居所而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89H 页
众星拱也。用马之法。以四为准。尽出则止。是四时代序而岁功成也。掷摊之时。贵巧贱拙。而其或巧者未必得。拙者未必失。有数存也。驰马之际。喜远恶近。而亦有近胜于远者。远不如近者。用之各有宜也。若失四马。至边而或为他马所击。一时俱失。物盛未可恃也。至于马群遂空。而或值连得五数。同时并出。晚成亦有时也。于戏。吾于是有感焉。人生禀五行之气。顺四时之运。而行乎斯世。休咎不同。或扬扬于富贵。或戚戚于贫贱。有数存乎其间耶。用之不得其宜耶。晚成固有时耶。彼之盛。亦未可恃耶。吾于摊戏。不能无感焉。是以书。
盆歌叙
客问于花溪翁曰。昔蒙庄叟妻死不哭。鼓盆而歌。古今称其旷达。今子则哭而不歌。累月不作韵语。似不无伤往之意何也。翁曰吁。子岂知我哉。非徒不知我。亦不知庄叟也。人情不甚相远。庄叟与我。其情何尝异哉。但彼乃游方之外者也。我则游方之内者也。故不同。然其情则一也。子徒知其不哭。而不知不哭之为哭。徒知其哭。而不知其哭之为不哭。然则庄叟之不哭。不哭之哭。我之哭。哭之不哭。岂曰哭云乎哉。至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89L 页
于鼓盆之歌。我亦有之。但庄叟以盆为盆。我则以不盆为盆。庄叟以歌为歌。我则以不歌为歌。其歌则异。而其所以歌则同。何则我有羲易一部。二仪四象。为其模范。八卦六爻。为其形器。蕴之以乾坤而日月明。动之以雷霆而风云生。山以镇之。泽以润之。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莫非其所鼓之物。姬孔之辞。发其黄钟之音。程朱之训。调其皦绎之声。观于豫而悟作乐崇德之意。观于离而得大耋鼓缶之歌。于是坐则对卧则思。遇其会通之处则自然渊默而雷声。见其神化之功则始觉金聱而玉振。至于原始反终而知死生之说。推往知来而识消长之理。念念常存。亹亹不厌。以宽吾老怀。则是亦庄叟之盆也。是亦庄叟之歌也。韵语之作与不作。又何言。大抵含生之类。莫不有情。情之所钟。生则相爱。死则相怜。禽兽且然。而况于人乎。夫妇同居一室。偕老一生。绿发白矣。红颜皱矣。老婆老翁。相与为命。而一朝溘然。能不怛然伤心哉。庄叟于此。盖不能无情。而托之盆歌以泄其哀耳。不然不哭可矣。又何以歌为。正所谓歌之哀。甚于痛哭者也。虽然从老得死。夜朝常理。何必以有涯之生。为无益之悲。哭亦可不哭亦可。亦歌(歌亦)可不歌亦可。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0H 页
吾与庄叟。同归而殊涂。子何疑焉。客笑谢而去。遂记其言。以为盆歌叙。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记
  
戏题东国地图
数千里山川。数千古人物。瞭然一幅中。奇哉。然山外有山。图不尽山。十室忠信。图不尽人。则数千里名区胜地。数千古英雄豪杰。必多有所遗者矣。嗟夫。
戏题天下地图
昔仲尼登泰山而小天下。今我坐一室而小天下。仲尼之小天下。非天下小也。仲尼之见大也。我之小天下。非我之见大也。一幅之天下小也。仲尼以道眼视。我以凡眼视。仲尼以天下视天下。我以一幅视天下。其小天下同。而其所以小天下不同。吾将因其所同。学其所不同。
思睦庵记
李君伯实。作室于其先墓之下。名曰思睦。以寓其思先睦族之义。而问记于余。余辞以不文。既又喟然而叹曰。多乎哉。李君之意也。世之人。孰无祖先。孰无亲族。而能思睦之者几人。当其世代之未远也。自非大不肖之子孙。鲜有不思者。而及其曾而玄而云仍也。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0L 页
虽孝子慈孙。亦不能不忘。远故也。当其亲属之未疏也。自非大不令之兄弟。鲜有不睦者。而及其功而缌而无服也。虽友兄悌弟。亦不能不忽。疏故也。虽然云仍出于父子之亲。无服分于兄弟之身。如木之有枝而其根则一也。故以慕父母之心。推而上之。则吾之思其有穷乎。以爱兄弟之情。扩而充之。则吾之睦。乌可已也。其远且疏也。犹可思而睦之。况其未远而未疏者乎。此徐之甄所以有思亭。而眉之苏所以有族谱亭也。是古人美事。而李君能兼之。其亦善矣。若夫雨露之节。霜雪之交。望松楸而起感。览墟垄而兴悲。于是子姓兄弟。相与展诚。俨然如睹其仪容。僾然如闻其警咳。于此之时。其有不思其先者乎。方其执笾豆于一垄之下。对樽酒于一室之内。叙桃园之乐事。悦彭泽之情话。欣然忘其亲属之已远。而喜其恩谊之无替。则其思与睦备矣。虽然所以致思睦之道则不在是。恶乎在。曰孝悌是也。孝故能思。悌故能睦。不能孝于亲而能思其先者。未之有也。不能悌于家而能睦其族者。亦未之有也。是知孝悌。即思睦之本也。李君果能尽于孝悌而推思睦之道。则必能自近而及远。自亲而及疏。自同姓而及外裔。不佞忝乎外裔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1H 页
者。亦能为李君所睦矣。李君谢曰吾非能思睦也。寓其恭敬式好之意而已。请书子之言。以为吾宗劝戒。余曰诺。遂书以为记。
咏归亭记
汶上旧有亭曰咏归。为莲桂榜诸员游息之所。不知刱于何时毁于何年。而虚其地且百馀年。岁壬寅。议重建。先立小廨于亭北数肘地。时假息焉而亭不就者有年。至庚申春。始得营搆。翼年孟夏。工手告断。即今 上在宥之十七年也。李上舍德禄氏,孙上舍景杰氏实主干事董成之。于是汶上复有亭。而今日诸员之游息。得其所矣。将揭亭名。或欲仍其旧号。或欲改以新名。久未之定。今年春。南君龙万知亭事。乃曰是亭也。临清流傍古城。宜浴宜风宜咏而有沂上之趣。古今之所同赏。则今之亭。犹古之亭也。咏归之名。何必改为。遂以咏归扁其额。而属余记其颠末曰。此亭故老惟翁在。知刱亭事莫如翁。翁其记之。余曰唯唯。未既南君遆其任。而李君敦恒代之。欲如南君之意。复请于余。余乃言曰物之废兴成毁。盖有数焉。当旧亭之未毁也。一时名胜。盍簪亭上者。凡几何人。而一经沧桑。泯灭无传。亭亦随毁。破瓦颓垣。无复存者。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1L 页
为骚人墨客之所伤叹者久矣。今幸兴复有时。使百年荒废之地。一朝维新。岂非有数存于其间耶。吾辈正当浴于斯风于斯。咏而归于斯。想夫子之所与挹尧舜之气像。以无负 圣世乐育之意可也。虽然吾于此不能无感焉。亭之成。今十九年矣。李孙两君已作古人。伊溪轮巷诸丈老及一时侪辈之游斯亭者。皆零落殆尽。况千百年乎。亭之复废为荒墟未可知。而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则今日事。谁复知之。此不可不记也。若夫沂上之趣。溪山之胜。登斯亭者。当自得之。不必记。又不当记也。故只记刱亭年月。干事人员如右。
盘龟庵记
环庆数百里。多名区胜地。而瑰奇绝特。无如盘龟台者。其地距府治南七十里。洞壑窈窕。水石清莹。若天划而神镂。可谓物外之异境也。州之士人崔某。曾结小亭于台边。自是寻真探胜之客。接踵投筇。殆无虚日。缙绅之东南行过是都者。亦莫不停骖驻节。徘徊于是亭之上。遂以为东都第一奇观。府尹林川赵公(明泽)莅政三载。府中无事。则乃以暇日访是亭而登览焉。既而曰游之适有二。奥如也旷如也。今是亭层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2H 页
峦重壁。盘环幽邃。奥则宜而不得兼其旷游之适。得无阙其一乎。遂沿溪而北行数十步。得一区于亭之左麓。稍宽衍开豁。乃嘱檀越之徒。使之募缘鸠材。营构一庵于其上。而捐月俸以助之。役閒手以董之。不数月而工讫。房若干楹。楼若干楹。于是凭其栏以望。则山之隐者。突然而出。谷之藏者。呀然而开。奇岩异石。指掌可数。清流激湍。举目可见。山若增以明。水若增以清。向之盘而环者。今也豁然呈露。向之幽而邃者。今也洞然快睹。恍若辟灵户而登觉岸。所谓游之适者至是而无馀憾矣。噫有此地。不可无此亭。有此亭。不可无此庵。天以峤海淑气。钟于此地。而悭秘多年。留待有时。则此亭经始。初非人力之所可容。而此庵之作。亦岂非造物者之遗意耶。盖山水不能自名于世。必遇人而后擅其名。滁之幽。不遇永叔则琅琊一亭。不过为山僧之所寓。永之奇。不遇子厚。则钴鉧一丘。不过为野人之所弃。而寥寥无所闻矣。惟其遇于二公也。故二州山水。名于天下。而至今脍炙人口。然则盘龟山水亦幸而遇于今日。而公之得于山水之乐者。视二公岂多让哉。庵成。募缁髡以居之。蠲徭役以完之。以为永世保守之计。盖不独止于自乐。而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2L 页
又以其得于山水者。遗与后人。以供其无穷之乐。则公之意岂偶然哉。传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苟无仁智之实。而惟以山水而已。则岂曰乐山水云乎哉。始也亭舍狭隘。客至每患杖屦难容。而仆驺不免露处于外。或致贻弊于村阎。为创此庵。以省其弊。而使游人无苟宿之患。则是亦仁智之推也。仁以居之。智以谋之。则公之胸中。自有好山水。而有至乐者存焉。盘龟山水。又何足言哉。公以记文之作。属于某。某不文。不足以承公命。然不敢孤盛意。乃为之记。
盘龟亭重新记
崇祯纪元后八十六年。盘龟亭刱。刱三十一年而火。火踰年而重新。客有过而叹者曰。伟哉造物。结者为山。融者为水。而益之以奇岩怪石。层之以为台。盘之以为龟。而亭以妆之。火以警之。又重新之。此岂人力之所可容哉。亭之主人。闻而笑曰。山也水也。石之为台也为龟也。可归之造物。而亭之刱也火也重新也。在于人。恶有所谓造物者耶。客曰野哉。主人之言也。凡天地万物。莫不有始有终。而其始其终。皆由于造物。其初也未有天地。未有天地则未有山水。而台与龟无可言。而况于亭乎。而况于火而重新乎。有天地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3H 页
然后有山水。有山水然后有台与龟。有台与龟然后有亭。有亭而后火。火而后重新。是孰使之然哉。其非造物者之为耶。昔子之尊王父始搆此亭。亭为盘龟作也。为盘龟作而始于尊王父。是尊王父适会造物意也。然则此亭虽为尊王父晚年栖息之所。而实造物者所以妆乎山水之胜也。作亭之后。客之蜡屐者。无远不来。皆啧啧称奇绝。于是亭益名地益胜。而山间之轮蹄。日络绎矣。惎乎是而有昨岁之火。火虽不出于天。天不禁其火。则疑亦造物之有所警也。太守宋公(徵启)慨然有起废之意。即令洞之人。出材力营构。使子之尊王父遗业。焕然重新。大守岂私于子哉。殆亦造物者诱其衷也。然造物之意无穷。将使无者有。有者无。有无相嬗。变化无垠。则自今以往。凡几变化而几有无耶。至于沧海变田。高岸为谷。而盘龟之山水岩石。亦将失其故矣。亭安得独存乎。主人瞿然惊曰然则奈何。客又解之曰达人游于物之外。物有成毁。吾之乐不迁也。有亭可也。无亭亦可也。火未为灾也。重新未为喜也。况向之火。能焚其亭而不能焚其所以为亭。则亭虽火而未尝火也。子何忧焉。主人欣然而谢曰旷哉言乎。足使亭与盘龟不朽矣。虽然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3L 页
吾所以眷眷于是亭者。非欲享其乐。特为先王父遗迹在耳。子盍为我记之。遂书问答之言以与之。主人姓崔名锡谦。贞武公之五世孙也。
闲闲亭记
南甥鹏路。名其所居亭曰閒閒。閒者忙之对也。以动对静则动者忙而静者閒。以语对默则语者忙而默者閒。以富之多事。对贫之省事。则多事者忙而省事者閒。以贵之有位。对贱之无位。则有位者忙而无位者閒。然亦有迹闲而心不闲者。心苟不闲则动也忙。静也亦忙。语也忙。默也亦忙。富贵也不闲。贫贱也亦不闲。非所谓閒閒者也。閒閒者。闲而又闲。盖心迹俱閒。从容自得之谓也。四民中工商忙而农者闲。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迟速得失。任其自然。而不容巧伪机变。则其心自閒而其迹亦未尝不闲。士与农一也。穷则农达则仕。农者独善其身。仕者兼善天下。自古贤士未遇之时。莫不隐于农。如伊尹之嚣嚣自得。诸葛之不求闻达是也。嚣嚣亦閒閒之意。而不求闻达。非心迹俱闲从容自得者。恶能如是哉。诗不云乎。十亩之间兮。桑者閒閒兮。桑亦农也。而视耕稼尤闲。故言桑而不言耕。盖贤者不乐仕于朝。而归于农圃者之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4H 页
言也。今鹏路以閒閒名其亭。其亦闻伊葛之风。而欲与诗人同归者欤。昔百里奚七十遇缪公。姜子牙八十鹰扬牧野。鹏路时未五十。则前程未可量也。况王之槐于之门。储庆久矣。鹏路当食其报。将见高车驷马。接迹于是亭之下。则是时也亭恶得閒乎。虽然其心犹有閒閒者存。则穷亦閒达亦閒。人既閒则亭之閒閒自若矣。庸何伤。吾亦一閒人也。以閒人记閒亭者。閒閒之意。不其相得矣乎。是为记。
晚悔堂记
此吾友朴君善伯之堂。堂何以名晚悔也。善伯尝语余曰吾少也。从事举业。奔走觜距之场。终不一售。而于实地工夫。了无所得。一悔也。早失庭训。长自暴弃。不知逊于不虞。与时偕行。而不免出没于险途风波。二悔也。性又懒拙。不事家人生产。以招长贫贱语仁义之讥。三悔也。而年又衰晚。故名吾堂曰晚悔。昔蹶叔三悔以没齿。为其友所笑。今余之悔亦晚矣。悔之无所及。然武公九十。犹作懿戒。余于武公。称小子焉。敢忘其戒乎。愿子为之记。以寓切偲之意。毋如蹶叔之友之徒笑为也。余辞以不文。且告之曰子之所悔。吾亦悔之矣。吾悔此三者。而不能改者久矣。今子乃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4L 页
以是扁于堂而常目在之。则其能悔而改也必矣。夫人有所失而悔。悔而后改而吉。故易传以悔为趍吉之道。子果能享年如武公。而自此以后三十馀年。不忘今日之悔。则过日寡而至于无。悔日亡而至于吉。实地不期践而自践矣。险途不期免而自免矣。如此则子之悔亦早矣。何晚之有。又何记文为哉。善伯曰子之言过矣。吾以志吾悔耳。悔而至于吉。非所望也。于文每心为悔。悔者心每有之而不忘之谓也。以悔名堂。所以示不忘也。寡过亡悔。亦何能哉。记文之请。秪欲记此意而已。余曰不然。春风吹而草自荣。查滓尽而水自清。悔心萌而吉自来。若影响矣。善伯既悔其过而自新。又以义方教诸子。而子皆奇秀俊逸。谢家宝树。不足多也。善伯之不得售于前。必将争售于后矣。此非悔而改而趍吉之徵乎。若余者。一罔两汉。朝悔其行。暮已复然。悔了又悔。晚而又晚。与善伯悔同而行异。对善伯犹腼于面而恧于心。况敢记其堂乎。他日善伯又曰吾客汶阴三岁矣。与诸君相随日久。时以诗酒相乐。以忘前日之悔。今归矣。衰暮别离。不能无感于隐侯之诗。盍为一言。以为暮境相思之资。余于是不得固辞。遂书此以遗之。非敢以为记也。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5H 页
聊以替芍药之赠云。
晚愚堂记
吾友李君道而(立中)以晚愚名其堂。病中贻书不佞。索一言以为记。且道其所以晚愚之意曰。吾幼读书无所成。而犹呻佔不止。壮不能为一身谋。而于事无所惮避。又耽曲糵。以至病酲而不自悟。中年任气直前。横罹罟获而不知悔。老又不量时世。窃自嘐嘐然慕古人风声而伤世道迫阨。每掖腕不已。此皆愚之道也。而晚又甚焉。非初不愚而晚始愚也。然初之愚。以晚之愚而不能掩焉。则愚之名。乃成于晚也。故以晚愚自号而知足。子为我书二字。以揭楣间。子其为说以记之。不佞得书。披玩再三。遂置书而叹曰有是哉。吾与道而交久矣。不知道而之为愚。而道而自知之。又能言之。视世之矫情饰辞。掩过匿瑕。而自以为非愚者。相去远矣。虽然古人有言。知其惑者。非大惑也。然则知其愚者。岂真愚哉。今以道而之言。观道而之平生。求其所以为愚之实则不可得。而概之以君子之言行。则亦有所可言者矣。夫君子之读书行事。非为名与利也。既不为其有名而劝。故亦不为无名而沮。既不为其有利而为。故亦不为其无利而止。董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5L 页
子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谓此也。况士以气节为贵。于义所当为者。白刃亦可蹈。鼎镬无所避。此固吾人分内事。而至于伤时忧世之叹。亦哲人之所不免。道而以此为愚而名其堂则过矣。若夫嗜饮伤生。宜可戒也。然昔渊明爱酒。遇辄沉醉。而不害其为高士。亦未尝以是致病。则病乃命也。又不当以病诬欢伯为愚。凡此数事。皆非为愚之实。则吾不知道而之愚何如。然吾与道而。自少相从。白首不渝。其心与事。未尝不同。而点捡吾一生。无一事非愚。言不顾行。言之愚也。行不顾言。行之愚也。破千金而学屠龙。学之愚也。交不信于人而信人不疑。待人接物之愚也。吾之愚如此。而道而不知其愚。与我相好。老而弥笃。则道而得无近于愚耶。易曰同聱相应。同气相求。以此观之。道而亦不可谓不愚也。噫吾之愚。道而不以为愚而人以为愚。道而之愚。吾不知为愚。而道而自以为愚。不知吾与道而。果孰愚也。然道而能知其愚。以晚愚扁堂。犹若有晚途知返之意。则道而未全愚也。若余者。不自惩其愚。乃以愚意。缀愚辞。以为晚愚堂之记。而不得其说。又以己之愚终焉。则其愚甚矣。道而见之。得无曰某也道我愚不足。因说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6H 页
自家愚。助我愚乎。当推病枕一笑。许我知心也。
赠刑曹参判金公事迹记
公讳虎字德元。生于庆州府南月南村识慧洞。为人魁杰。勇力绝人。武艺出众。登隆庆四年庚午武科。万历二十年壬辰。值倭寇之乱。时升平久。人不知兵。列郡莫不望风奔溃。及本府城陷。府官入竹长县以避其锋。邑里空虚。人皆逃窜之不暇。任贼横行。莫敢谁何。公以前奉事家居。慨然有敌忾之志。遂持弓独出。遇一贼将。手射辄殪之。见者气耸。愿从者多。于是首倡义旅。初以府伯命。守卫富山山城。后又守南面咽薄岘。依险设伏。往来抄击。多所斩获。使贼不得过岘而北。以功除釜山佥使。未及赴任。又与贼战于鸡渊。遂为贼炮所中死。是壬辰八月日也。前后献䤋。无虑数千馀级。遇贼公常先登射贼。发无不中。人皆倚重之。至是死。远近莫不痛惜。然贼之不得长驱而进。使邑里得保其创残馀烬者。皆公之力也。虽不幸死于贼未平之日。其保障之功则大矣。或者以鸡渊之败。疑公少应变之策。然昔张巡,许远犹未免死于睢阳。岂以睢阳之死。谓巡远不足于应变耶。巡,远之死守睢阳。为江淮计也。公之死守咽薄。为东都计也。自公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6L 页
之遏截贼路。以挫凶锋直捣之势。而所在义兵。闻风响应。使官军赖有所措置。终得收拾城池。保守东都。因以接应天兵。以济中兴之业。则公于巡远。亦岂多让乎哉。但知公死国之为忠。而不知其保障之为有功。则奚其可也。其忠不可不褒。其功不可不录。而海滨遐远。声绩堙没。独不蒙 圣朝优恤之典。有识之嗟惜者久矣。乃于今年春。 朝家追奖之 命始下。 赠公嘉善大夫刑曹参判。盖于数年前。因邑人呼吁。监司尹公东度。承 朝令使本府查实。而府尹金公善行枚报实迹。该曹禀 启依 允故也。遂使百馀年幽晦之迹。焕然复明于世。岂非天也。乃以是年四月十八日。行 焚黄之祭。因设庆筵以荣之。远近来会者莫不景仰叹服。如公在世。亲炙其英风也。亦莫不感激悽怆。如公始死。亲睹其矢复也。自公之没。距今为一百六十七年。而人心之歆动如此。亦可见秉彝之所同矣。所恨者公之平日居家行谊志操。必有卓异可称者。而家乘不传。文献无徵。遂至阙如也。至于倡义颠末。亦无从而得其详。今其所可凭信者。只有东京志及舆地胜览等书。而亦甚疏略焉。独孙参奉晔壬乱日记。出于当时目睹耳闻。最为信笔可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7H 页
据。如咽薄之役。世或疑公非主将。然日记有公为南面大将之语。则当日主将。非公而谁。前后奏捷。皆公之绩。而其死则天也。非公之失也。又何多谭。公之墓。在仙桃山东麓北边亥巳之原。有子三人。长以忠主簿早卒。次以宽内禁卫。尝从郭忘忧入火旺山城。名载龙蛇倡义录。次以弘参奉。子孙若干人。有前参奉光锡字赉汝。即主簿公之玄孙。而参判公之奉祀孙也。少从事举子业。究览经籍。性廉洁俭约自守。一介不苟取。亦谨于持身。不妄交游。每语及先事。未尝不感慨流涕。常以祖烈之埋没。为终身恨。至是乃欣然色得曰。吾今七十三。而吾祖得蒙 天恩。光贲泉壤。吾自此死无憾矣。今月望间。来访余花溪社。留一日。语其事。因谓余曰此吾祖事也。吾等不肖。事迹不能传于世。又恐自此以后。逾远而逾无所据。并今所传者失之也。子盍记其实迹之可传者。为吾家世守之乘。余既慕仰参判公之贞忠义烈。而又嘉赉汝为先之诚心。不复以不文辞。而粗记其见闻如右。
烈妇金氏 㫌闾阁记
故烈妇金训道妻金氏之闾。旧在府西广桥边。屡阅沧桑。岸谷易置。 㫌阁亦毁而不存。其玄孙道三。与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7L 页
其门族诸人。改卜地于旧闾东十弓许。以安棹楔。作小阁覆之讫。请记于余。余谓道三曰。子于羹墙至矣。然其事迹具载东京记。况此 㫌额。煌如日星。有目者皆睹。又何以记为。道三曰虽然闾阁重修。不可无识。且书之策。曷若揭诸阁上。使过是闾者。皆得以知之哉。余曰诺。谨按训导名鍊字精仲。鸡林人。为儒学训导。号沙川。万历一十年。倭寇猖獗。庆为贼路初程。时训导赴洛未还。金氏独携三岁儿。窜伏山谷。遇程被执。欧迫使之行。金氏抱儿号哭。不肯移一步。遂死于贼。噫为人妇者。孰不欲洁其身不辱哉。而临难死节者盖寡。死生亦大矣。环庆数十百里。被贼驱掠者不止一二。而死于烈。指不多屈。则一死岂容易办得哉。 国家㫌褒之典。盖欲扶植人纪。不但为金氏一人而已。训道自洛南下。中路应募入火旺山城。与倡义诸君子。戮力固守。至兵罢乃归。义士也。义士之妻。宜其为烈妇也。所抱儿幸漏贼刃。赖一奴今守抱负。周旋得全焉。今守亦不愧为义烈家人。儿名天择。长登虎榜。有子孙若干人。
鸢谷书堂记
家之有塾尚矣。自夫世级日下。而胶庠之间。诵声寥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8H 页
寥。则家塾亦绝无而仅有。今鸢谷书堂其一也。堂在仙桃山之下。仙桃山。即古西鸢山。故堂亦以鸢名焉。昔苏娥之卜居是山也。视鸢之飞。随所止而止焉。于以得道而为仙。是则鸢为苏娥发蒙。而苏娥以鸢为之的也。今山下童蒙之志于学者。莫不是堂之归。讲诵于是堂。揖让于是堂。而不他适。如苏娥之随鸢而卜居焉。则是堂也亦诸生之鸢也。他日诸生以是堂为的。而资以发蒙。学而习之。如鸟数飞。则出幽谷迁乔木。只在弹指间。而日下之世级。可挽而回之矣。又究而言之。则学焉而变化其气质。如鲲之化鹏。搏扶摇羊角之上。九万里而南徙。则何羡乎苏娥之得仙道哉。诗曰鸢飞戾天。盖鸢之飞。近自地上。而飞而又飞。上进不已。则可以至于天矣。初学之士。下学而上达者亦如此。如或不能自进。如斥鴳之游藩篱。翂翂翐翐。控于地而已。则鸢必笑矣。诸生盍相与勉之。为塾师者亦可警焉。刱堂者凡若干人。而都生文载,金生昌玉其倡也。
隐寂庵重刱记
天龙。罗代古刹也。寺之北。踰岭而稍东。有一庵名隐寂。毁而墟者馀三十年。堪舆家言此庵是天龙之秤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8L 页
锤。寺之轻重。于此焉系。此说难信。然铜山倾而洛钟呜。物固有相感。况融结气脉流通哉。老宿彩远常慨然于此。一日谂于众曰贫道居此寺垂五十年。自庵废以来。寺日凋弊。视有庵时。殆减什之八九。堪舆说得无验乎。且寺有庵古矣。古有而今无。岂不为吾寺羞。盍相与重刱焉。于是自捐若干缗助其费。使丰鉴等四比丘募缘于檀越家。以鸠其财。而演还和尚董其役。始工于今年三月三日。断手于四月十七日。何其速哉。庵成。远请记于余。余儒者。兰若兴废。无与焉。然余少时游此庵者数矣。有宿桑之恋。既毁而复刱。恍对隔世颜面。可无一言以志喜乎。远为人喜施与。寺多赖其力。今此庵非远恶能就。还亦勤干。以成其功。庵甚幽邃。真息缘者攸栖。
根上人改葬父新山记
就根上人。俗姓崔。高丽太师齐颜之后。世居庆之府南川面凫里。上人幼孤。早出家寄迹山林。然以母在故不忍远离。托居花溪庵。以供母薪水。上人父名廷俊。解诗文。累中乡解。屈于泮试。死葬盘旨原。盖其先垄馀麓也。上人以子孙零替。疑葬地不吉。欲迁厝而未果矣。岁乙亥正月二十九日。有一老师适到花庵。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9H 页
病留数日。知其娴青乌术。上人于是恳邀。同往其父墓所。师曰柩方在水中。宜亟迁之。上人复请其可葬处。师曰不须远求。即上人兄哥葬处左边可也。距花庵不过百馀步。距凫庄亦仅二百步。上人大喜。遂决意改窆。诸族人皆止之曰盘旨先茔累累。历年且久。往来地师甚多。未闻有訾之者。岂此处独不吉哉。况迁移体重。岁又凶俭奈何。听一人言。轻举大事。上人皆不听。乃曰吾意已决。但当听祸福于天。乃使其侄宗齐筮日。遂于是年三月三十日。先破旧坟。未及出棺。水涌如泉。其族人始相顾吐舌曰信矣。乃以四月初一日午时移窆。去上人兄葬不容步。见之者皆曰果胜于旧山矣。自是师之名。著于远迩。吾家古矢山葬地。亦师所指也。上人德师欲挽之留。师亦爱花溪山水。不欲遽归。且喜庵僧淳朴。遂许住锡焉。虽时出游四方。终以花溪为归。岂非有前缘耶。师名可成。星州其故乡云。游览八路山川。足迹无不遍踏焉。上人欲记其事。请于余。余嘉上人为亲之意。且余少时从上人父同游翰墨之场。不无感旧之怀。乃略记颠末如右。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99L 页
花溪书堂岩台泉石及左右峰峦。皆有标题。各以数语记其意。
堂在花谷溪水上。故取以为名。大凡草木。先花而后实。水流由溪而至海。譬之学问。则为初学发源之地。(花溪书堂)
岩台凡八九层。最下一台名观水。以其近水而可观。孟子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此虽小水。然盈科而进。混混不舍。则可以达于沧溟矣。此亦初学用力自勉之地。(观水台)
中层一台名进渐。言由此而渐进于上台也。晦庵先生曰博穷物理而进之以渐。学者当察此而随事体究。循序用工。不得躐等而躁进也。(进渐台)
台之上层也。岩台至是而尽。然其上又有涤旧台。又其上有山。山之上又有天。则其进也果无穷尽矣。此言义理之无穷。而学到至处。亦不敢自以为足也。(无尽台)
在无尽之西。与无尽相对。盖取德不孤必有邻之义。学者观此而有资于丽泽。则于责善辅仁之道。未必无所得矣。(德邻台)
在德邻之下。盖取升高自卑之义。其意与进渐相似。学者观此则于日用事物之间。必不敢厌其卑近而
花溪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00H 页
忽之也。此为学者最初头程课。(升高台)
此乃旧书堂基址。此地荒废几年。今幸重建而新之。学者苟能涤其旧染之污。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则庶几不负作堂之本意矣。(涤旧台)
台下溪边盘石。水涨则没。为水所洗。而人又于此盥洗焉。故名曰洗岩。学者观此而有得焉。则非但身垢可去。而亦可以洗心中之累矣。(洗岩)
自洗岩顺流三四十步。溪水中有盘石可游玩。名乐岩。取濠上观乐之义。夫鱼之游于水。鱼之乐也。人之游于此。人之乐也。而游人去而禽鸟亦乐。则有万物皆自得意思。学者于此潜心而自得。则活泼泼气像。亦可见矣。(乐岩)
堂之主山也。仍其旧名。不知其意之何居。然古人曰四皓有芝轻汉祖。芝重之义。无乃取诸此乎。居此堂者。诚能鸿举于乱世。凤仪于治朝。如绮角之随时隐见。则商颜不独专美于前矣。(芝重山)
堂之东山也。赤壁赋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盖取此语也。然学者观此而明其明德。触处洞然。如皓月之中天。则事事物物。无非穷格工夫。岂但如天柱玩月。徒以快心目而已哉。(月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