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牧谷集卷之七
牧谷集卷之七 第 x 页
牧谷集卷之七
 乐章
  
惠顺献烈王后尊号乐章(思皇曲)
思皇 太母。允配 睿圣。终顺且惠。履坤以正。媲周臣乱。匹宋女舜。 先君是听。永锡祚胤。以翼以安。绥我 宗祊。不显其烈。维德之行。何以扬之。金玉有镌。于休景命。长乐万年。
牧谷集卷之七
 笺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55H 页
恩赐食物谢笺
正宪大夫刑曹判书臣李箕镇。恭遇乾隆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因臣猥陈微恳。乞得一邑。便养老母。伏蒙 圣慈特赐准许。既授利川府使。旋以大臣陈达。还 寝前命。题给食物。该曹输送米十五石。绵䌷二十疋。石鱼二十束。民鱼十尾。生猪一口。臣谨已祗受讫。臣不胜兢惶感激之忱。谨奉笺称谢者。臣箕镇诚惶诚恐稽首稽首 上言。伏以南川借麾。幸便养之获遂。北堂沾 渥。惊 厚赉之特加。何以图酬。自然流涕。伏念臣倾阳葵性。报晖草心。家传忠孝之风。忝生为愧。躬逢 圣明之世。致位则隆。自以无状如臣。每伤不遑将母。疾病之来难免。消息频惊。去留之际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55L 页
俱妨。公私何补。况值兔园之农不熟。益恐乌哺之愿莫伸。血疏陈情。妄引前辈之事。 文陛赐对。旋叨近邑之 除。敢曰有格于 天。盖出曲为之地。何意优老之 赐。遽及求外之馀。 吾今召君。既 寝守股肱之 命。予旋授子。俾赡养口体之资。可以饱德而终身。奚但衣帛而食肉。皇天自荷。非待冉子请粟之言。阖门皆荣。实踰毛令奉檄之喜。欲辞不得。衔感无穷。玆盖伏遇 至行纯德。英谟毅烈。主上殿下 行冠百王。 孝兴一国。尊 亲礼备。圣人所以尽伦。锡类 仁推。王者所以养老。遂令贱品。亦被 异恩。臣敢不中心是藏。一饭不忘。若夫爱 君忧 国之念。岂以进退有殊。惟其陨首结草之忱。庶几终始无替。臣无任望 天仰 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笺称谢以 闻。
牧谷集卷之七
 上梁文
  
尤庵先生影堂新创时。讲堂上梁文。
望 先陵而追洒落之契。爰揭遗像之清高。即新祠而开讲肄之场。载成美制之轮奂。寔当日瞻依之斯在。伊今人感慕之深深。洋洋其灵。济济之士。恭惟华阳夫子。蔚为箕邦儒宗。以弘毅刚正之姿。早传遁岩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56H 页
之衣钵。以高明博大之学。克绍石潭之渊源。规矩则一循乎考亭。气像则有似乎邹圣。几年伊尹之耕莘野。与麋鹿居。一朝诸葛之起草庐。犹鱼水乐。宾师礼绝。所托者明天理正人心。帷幄谋深。所秉者尊周室攘夷狄。庶几伸大义于天下。何遽降 巨割于吾东。腥祲百年。恨结殿前之木马。悲歌中夜。痛缠箧里之貂裘。虽群奸逞祸于一时。乃盛德弥光于百代。盖世道渐下。益睹山岳之尊。故遗躅所存。殆遍俎豆之享。矧 宁考仙寝所在。即先正寓居之乡。每于 衣冠之出游。僾乎如见。所以杖屦之栖息。久而不归。登楼续阜陵之哀词。寒宵柏暗。临江洒鼎湖之馀泪。五月草枯。嗟謦欬已远于今辰。而精爽应恋乎旧地。怀苦心于踯躅感欷之际。几沾志士之襟。抚往迹于依俙指点之中。犹传故老之说。瞻马岩千仞之壁。功岂忘于障澜。挹骊江万折之流。诚可见于朝海。苟不奉尸祝于玆土。表宗慕之诚。何以明志事于后人。作观感之所。于焉祠屋之肇起。继以讲宇之新成。伟哉间气数百年。尚髣髴乎七分之貌。斐然吾党二三子。盍归来乎一亩之宫。奚但蒇香火于无穷。自此读春秋之有地。 弓剑之藏孔迩。于戏不忘 前王。弦诵之声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56L 页
长闻。允矣嘉惠后学。寒水秋月。想见千载之心。苍梧暮云。恍接一堂之会。爰掇六伟之颂。用替多士之谣。
儿郎伟抛梁东。百里楼岩一水通。尚忆老臣愁万斛。归舟满载溯西风。
儿郎伟抛梁南。密迩贤师配圣龛。数仞门墙元早入。千秋芬苾永相参。
儿郎伟抛梁西。弘济洞连一道溪。夜夜英灵朝 烈祖。莫教松桧白云迷。
儿郎伟抛梁北。撑天势屹龙门岳。登临东鲁小如何。伊昔先生此讲易。
儿郎伟抛梁上。众星环绕北辰向。何时白羽扫搀枪。快睹 皇家日月朗。
儿郎伟抛梁下。衿佩满堂书满架。讲罢王春咏下泉。吾乡无愧小中华。
伏愿上梁之后。庙貌永宁。儒风丕振。义利之辨不昧。士知向方。忠孝之行克修。乡推善俗。庶无坠于遗绪。深有望于后生。
牧谷集卷之七
 序
  
德水李氏世谱重刊序
粤在壬辰岁。我李氏世谱成。先仲父睡谷公。实序而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57H 页
引之。宗叔观察公。方按岭南。既锓梓。又跋其尾。是谱之经始颠末。于二公之文备矣。板今见藏于一善宗人家。尔来二十有九年之间。尊属长老。零落殆尽。诸派子姓之后出者益繁。每当花树之会。在席者率多名不载谱牒。殆莫辨其为某派某亲。于是有续修之议。顷岁不佞忝莅岭藩。将谋继刊。而蒐辑未了遽见递。遂以其工役费。归诸在京宗人。俾干其事。宗弟文甫。亦以湖南伯资助。视余宗中之阃帅若宰邑者。又各出力有差。若其编辑校雠。而卒能成就一新谱。以讫剞劂之功者。实宗侄■(氵奭)之力为多。如不佞辈。不过参闻其一二而已。凡例一遵旧谱成法。不敢妄有改易。盖其初规模。精而该。简而不苟。无容后生浅识轻议故耳。今宗中属余识之。非取于文。以余为睡谷公牛马走也。虽僭。何敢终辞。谨按。我睡谷公。举苏氏孝悌说而勉诸宗曰。是心为之本。不尔。谱亦虚设。诚至论也。然微是谱。无以序昭穆。而讲亲懿。是心亦何从而生乎。谱之不可阙如此。而后属之生。又滋多而渐远。则随加编录。用备遗忘。乌可已也。继此以往。率数十稔一修。期至于千亿而无废。将后之人。以斯役之勤忽。占吾门之兴替。而孝悌之衰不衰。亦于是乎可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57L 页
见。嗟我宗人。盍相与勖之哉。
仁川蔡氏族谱序
粤我容斋先祖。既志仁川君蔡公墓。曾王父泽堂先生。又为仁川之玄孙别提得沂氏记舞雩亭。余于两世遗编。考蔡氏之华胄。挹蔡氏之馀馥者雅矣。惜乎。尔来故家陵替。文献无可徵。一日。仁川旁孙上舍生希范。访余于社下之寓舍。为余述其世德甚悉。盖蔡之先。在胜国已大显。具载容祖文。至 本朝典书公,府使公。用节义文雅世其家。传之仁川。仁川之号曰懒斋。雩亭记所引重。是何等伟人。有若拙斋,休庵之行谊词华。不愧为懒斋之子若孙。后来如投庵,柏浦,遁翁,松村,石城众君子。率以笃行与清操名。或深于治易。或严于斥虏。辄为诸先正所称述。已足见其风之有自。而至于别提君。则吾祖所以特许为奇士者。夫岂但以岩楼风咏之为高致而已哉。呜呼。数百载之间。一门名胜错落相望。若是其多且盛。而尚未有谱牒之行于世。无以溯其源而别其派。得不为后人羞乎。今闻蔡氏诸同人。相与协谋。收辑旧籍。成一新谱。将以付剞劂氏。属上舍。谒余一言弁诸卷。其意甚勤。岂以余为容斋,泽堂之后而然欤。然以余不肖忝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58H 页
先数行拙辞。何足为蔡氏轻重哉。抑吾祖之于别提君。美其继志。勉以遗则者。厥旨微矣。余小子亦不敢不为诸贤诵之。凡为蔡氏后者。诚能遹追先业。似续家声。则所以显扬门户。昭布耳目者。将不待乎谱牒之修明焉耳。惟上舍归。与诸宗勉之哉。是为序。
壬戌世游录序
壬戌七月既望之游。苏长公后无闻焉。我先祖容斋公仿而行之。始有蚕头之游。国人诵其诗如苏赋也。后一百二十年壬戌。曾王考泽堂公。继而有杨江之泛。又六十年壬戌。王考四六堂公。与季氏畏斋公。续成骊江之会。前后游事之盛。于泽堂公暨畏斋公叙述。可考而知也。如蚕头之得翠轩。杨江之得疏庵。与共唱酬。固苏子所未能有。至若骊江之游会者。皆子弟亲戚。而睡谷公以近臣。乞暇归齐。奉两大人以娱之。其乐又如何哉。今岁历载周。适丁旧节。吾兄弟幸而无故。感时兴慕。不可虚度。遂与季弟星镇谋。舟楫既具。而仲弟奎镇。自丹丘至。再从兄嵩镇。自砥山至。从兄台镇。休官家居。率子沉孙恒模至。持杖屦而随余后者。阿潢及从子潭澍。庶子灌。元侄景厚。朴侄凤源。亦从之。能诗而赴速者。李生世愿。其客李温。与俱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58L 页
于时。自中元至既望。天气甚朗。月色如昼。连两宵泛舟。沿洄于江之上下。或携酒登台。或中流啸咏。辄彻晓而罢。同游权老人圣行。自言前壬戌之游。以十六岁童子与焉。今夜清光。恰似昔年。酒半酣浩歌而侑之。舟中有弹琴而和者。亦一奇也。呜呼。惟玆汉水。纪于东土。实中国之大江。而我李世家上游。殆亦苏氏之于岷峨也。向使苏氏父子兄弟。相继而得斯游于岷山之下。则其为百代下人所尚慕而咏叹。必不止于赤壁一赋而已。今吾家游迹。不离乎京 国乡土之旧。比苏子放逐羁旅之思。岂不啻相悬乎。况吾家累世之以是年是夜。办此清游胜赏。莫非 国家升平之泽。是赖是藉。而天时人事。邂逅遭值。得以成就传家一故事。斯又幸之幸也。是可但以一时游衍之乐视之者乎。用敢裒辑三世篇什。取次编载。名之曰壬戌世游录。仍以今游诸作。附于下方。而凡前游时诸人赋咏之流传于后者。并随得收入。且识其颠末如此。非出于铺张誇示之意。盖欲使后生辈。知余忝先为可戒。毋或以风流间粗迹。看作遗绪之无坠。而有所勉励云尔。
牧谷集卷之七
 记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59H 页
咸兴府 御笔碑后记
维我 圣上即位之粤五年己酉。关北大水。被灾者七州。咸其一也。荡齧所及。陵谷易处。居民之得脱于垫溺者。亦将尽刘。 圣上为之震惕。亟 命近臣往哺之。 亲洒宸翰。谕令安集。其所以指授拯济者备至。而忧伤恻怛之 旨。可泣神祗。读宣之日。州之黎老妇孺。莫不耸听咨嗟。而守臣亦皆奔走体行。卒无捐瘠焉。于是州民鼓舞欢抃。咸一辞而谋曰。北土之怀襄。在古靡有是也。沟壑焉近止。今我 圣上。繄起死而肉骨之矣。且凡 恩言之下州郡者。词臣代撰。而独于吾土。焕乎 奎章而 御墨也。则其 殊荣异渥。直可与白岳城川。共其悠长而难泯也。盍图寿其传者。遂相率伐石。募工而摸勒之。属臣箕镇。忝按是道。而工役方举。可见民心之愈久而不懈也。臣窃念十行 纶音。有史氏之记载。何必碑诸。若夫咸民之感戴 圣德。实与微禹其鱼者同。而思欲永存于玆州。则此在守臣所不敢阻也。碑成。将谋竖之于归州庵旁。以其有 圣祖龙潜遗迹也。臣申于众曰。地则然矣。曷若州之馆乎。四方之所都会。万目之所共睹也。箕镇以不才。猥膺重寄。日夕懔悚。唯惧不称。则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59L 页
庶几于斯焉。瞻敬感发。思所以仰体 至仁。而勉竭鲁钝。且使后之继而莅此者。亦有以警惕而不替。不亦可乎。众曰诺。遂就馆宇之北。谨竖而阁之焉。
恩卧楼记
洪之有四达亭。古也。或称爱莲堂。其废兴颠末。具在洪公锡辅记。余以丁巳春。被 谴守此地。听事堂后。见一古亭傍池。惜其荒秽。为之修饰。莳花种树。以供游息。适金友太白见过。共次湖阴韵留壁上。在官九月而归。桑下之恋。久而未已。后八年甲子。以判吏部不胜任。又黜补是州。前后到官。俱属仲春。景物依然。而亭榭仅存。荷死竹悴。无复旧观。独池上碧梧。枝干长大。可坐而荫也。遂联檐附椽。作小楼以就之。劣容一卧榻。疏其池而注之水。凭槛临之。若对镜面。种红白莲。放鱼其中。绕岸添栽梅桃。间以杂卉。红绿交映。翳然成林。庭际新笋。又戢戢迸出。有为君成阴之意。余甚乐之。用旧韵续题两绝。仍以是为燕居之所。噫。池沼花竹。即余素性也。顾以不才。窃位于 朝。内外栖屑。不遑幽事。今乃因罪而得遂其愿。治事之暇。辄偃仰啸咏于荷风梧月梅香竹翠之间。时复隐几忘言。忽不知铜绶之在身。视向之夙夜奔走。劳逸果何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0H 页
如哉。自念作孽之重。投荒御魅。固其宜也。虽在岭海之远。得此将不胜其幸。况近京之善地乎。此于负衅省愆之身。一之已荣。其又再乎。恭闻 命下之日。历询而择。畀之 圣旨。若有不偶然者然。则斯楼之作。殆天所使也。是岂徒在人为。 恩环一楼。花木禽鱼之得其所。遂其生者。何莫非仁天雨露所沾被也。抑淮阳卧治。固非愚陋所敢拟。若太守之苍颜白发。颓然于其间。则亦庶乎醉翁亭之乐。遂扁曰 恩卧。且以寓夫寤寐不忘之义。欲使后之继余而莅此者。知斯楼之出于 恩造而勿替云尔。
无忘楼记
崇祯丙子之冬。虏大举犯我。进围南汉城。翌年正月。遂有城下之盟。其后百十有五年。而贱臣者。受守御命于是城。始至巡列堞。乃陟西将台。周览讫。仍过天柱寺。见光城金公所为诗若文。其辞多感愤不堪读。既又考丙子录。 仁庙于围中。屡登城。亲督战士。当时所 御。即是台也。后 肃考戊辰。 当宁庚戌。皆于 宁陵归路。必历登于此。噫。 宸衷所感。亦可以仰见矣。夫乱离倾覆之际。姑未暇言。而 三圣之所驻跸。而尚可无一栋宇。以寓其瞻慕之诚乎。且夫将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0L 页
台之有楼观。古今关防所同然者。而独此城阙焉。每阅武。辄结高棚。以坐元戎。风雨暴至。将庇蔽之无所。尚何足以壮军容。而御外侮哉。属除近堞林木得可材者。召匠计工。起一楼于台之颠。阅四旬而告成。下周三重楹而室其心。以象乎方阵子壁也。上设一层阁而通四望。为便于瞭察指麾也。楼既落。遂视操。据其上而临之。远近高深险夷之势。益以呈露。其冈峦原野。森然而赴瞩者。罔非耻辱之遗迹。呜呼。古人于君父之雠。卧则枕戈。居则悬胆。含痛茹恨。惟恐顷刻而忘于心者。必如是而后。能磨砺奋发。而办吾所欲为耳。昔鲍叔之戒桓公曰。无忘在莒。夫桓公之莒。特一时困厄耳。其言尚如此。况丙丁之事。乃千古之不忍言。而犹可忘乎。然而有忘焉者。患在不身经而目睹耳。即使一登玆楼。东眺汗峰。西望胡碣。想 至尊之危辱。痛和议之误 国。而吊仁人志士之义烈。徘徊指点。不翅若面前事。其有不悲歌恸哭泣涕而沾襟者乎。若是者将欲忘而不可得。况受保障之寄。而朝夕于斯楼者耶。虽由是而义励臣死。勇敌王忾。追 宁陵之烈。而复当日之雠。可也。无忘之义。岂不大哉。遂扁之曰无忘。揭诸楼中。所以志也。外又用大字。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1H 页
名以西将台。存旧称也。若一城之形胜事迹。金公诗文已尽之。又有清城金公诗三首。同在寺壁。今并移于此。呜呼。后之继余而至者。使斯楼常存而无坏。吾知其无忘之义。亦愈远而无穷也夫。
牧谷集卷之七
 跋
  
泽堂先生集重刊跋
右泽堂先生集。总诗文三十四编。其抄选编次颠末。具在尤庵宋文正公所撰弁卷文。既以公道刊行。初非子孙所得与也。今其板在全州府。而距绣梓为七十有四年之久。字画多刓缺。往往不可读。士林皆病之。适小子忝按西藩。捐廪鸠财。缮写改刊。附以拾遗两作。其一即 教书。见在刊馀稿者。先仲父文敬公手笔悬注曰。此 教书为名作。而家本见佚。追得而未入刊。后日或刊拾遗。则收入可也。是必据当世公论而言。其一即论礼书。得诸渼湖俞相国拓基家。盖出于崔完城家简牍帖。而东平尉郑公载崙所记籍也。凡刊馀诗若文固多。而此两篇以有先辈所称。敢取而续刊于编末。仍略识之。(板本。今移置南汉山城。)
杜诗批解新刊跋
惟我曾王考泽堂先生。批解杜诗颠末。卷尾跋语。可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1L 页
考也。然于古诗排律评释。实无遗焉。盖后来所增补。多于庚辰以前矣。初先生既失唐本。晚更就乡本用工。而不独于疏家诸说。厌其缪绕。亦以分类所编。次序颠倒病之。后余小子幸而得旧失唐本于一士友家而读之。点注手迹宛然。旨意往往如合符契。其编帙一循年次先后而为之。益恨其不早出于乡本注释之前。得先生卒业以成完书也。顾批解藏在巾衍久矣。从祖畏斋公尝欲锓梓以广其传。而不果焉。今小子忝按岭臬。始营斯役。遂取两本而合之。编次则依唐本。笺注则主乡本。且其笺注取舍。一从先生点抹。而或引喻烦复。无关于考据者。益加删节以从简。若唐本中先生前注。有可以补后注之阙略者。辄敢收入。一事两解可相发明者。亦并存而圈而别之焉。
牧谷集卷之七
 杂著
  
书宋氏忠孝录后
往余受 命北臬。路南山驿。见有丁丑胡变时战场。即故洪原县监宋公谌殉节处。其时事盖尝闻而不能详也。后十七年。而叨守南汉城。阅览记籍。 仁庙既下城。而蒙兵由北路归者。益肆其凶锋。曾无一介义士能为 国奋勇著绩。而连帅大阃。窜伏而坐视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2H 页
者滔滔。未尝不扼腕而痛心。今宋公曾孙廷岳。千里重茧而至。访余于汉之馆次。袖出其先祖两世忠孝录。盖洪原之节。实有所受。厥考训正公大立。当丁酉倭乱。立慬于兴阳尖山之战。烈烈其风。宜乎有是子也。两世俱旌闾。父 赠兵曹参议。子 赠左承旨。 国家褒美之典。亦至矣。噫。我 朝三百年来。被兵之惨。前之岛夷。后之建虏为最。而两世效节。俱属丁年。而得龄又同四十八。吁亦异哉。岂天意欲使公父子。迹益奇而名益显耶。后来士类之能知言者。莫不乐为之称述。若陶庵李公之铭碣。陶山李公之作传。丹岩闵公之题跋。黎湖朴公之表墓。渼湖俞相之志幽。揄扬德美。靡有馀憾。其前后伟绩。诸贤文字载之备矣。如愚拙陋之辞。何足赘疣其间哉。嗟夫。参议公以一偏将。领新募士。独当天下莫强之寇。能殪数百贼。几乎全胜。而忽为流丸所中。遂乃下马。北向再拜而殒。是何等忠勇。至若承旨公。位不过知县。见制于两阃帅。尤何所展布。而痛 君父之危辱。责帅臣以逗留。终能志决身歼。以克绍先烈。尚可但以死绥称哉。倘使斯人者。身为命帅。任专戎垣。则想其所成就。又岂止于斯而已也。余适官是城。抚往感慨者忒深。顾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2L 页
安得无一语以孤孝孙远来之意乎。遂书此以归之。
丰德墓田券子后识
惟我德水李氏。始祖以下六世墓。初皆失传。后于 显庙壬子年。始寻得第三世知三司公墓。墓在丰德府古德水县旺垈洞甲坐原。宗人昌龄以长派遗裔。世居近村。实證之云。于时从祖畏斋公。谋诸宗中。备置祭田。其后甲申。为具祭器。付昌龄子奎一以供祀。即我仲父睡谷公事也。墓前有双石人。其一伤折。今我诸宗咸谓不可不易以新之。属后孙之官阃郡者。聚货若干缗。庚午秋。宗会询及不佞。不佞以为石人之见折者。固当改也。其完者盍仍旧。力有馀则亦好添备祭田。佥曰可。遂要族叔牧使君埉氏。经纪其役。既改一石。与旧为偶讫。遣族孙进士寅彬。买田十二斗种地。定税四十五斗租。择山底居民申天锡。名以墓直。授厥田。每年寒食临祭。归其租于宗人亨镇家。俾供芬苾。亨镇即奎一子也。又推旧置田三斗种地之见为他人有者。特与墓直为生。专责以禁护之役。于是乎吾先祖。若堂之封。可保无虞。而岁一祭之仪。亦庶乎不替于千百代之久矣。呜呼。非我诸宗。追远报本之诚。协谋效力。何以得此。玆将买田券子。藏之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3H 页
宗契文书匮中。仍略记其颠末如此。凡为我诸宗后人者。孰敢不体其意。敬传而遵行乎哉。祭仪馔品。略仿吾宗栗谷先生击蒙要诀中图式。录在下方。宁俭不求侈。亦先生意也。
南汉日记后识
不佞既受任南汉。求见丙丁故事。文字无可徵。问诸吏。吏对以旧有南汉日记几册。中间散佚而不成帙。又于某年间。以 命进纳政院。遂不传。贱臣尝因登对陈此事。 上遽教曰。果有内入者。行当还下。退而恭俟者久。而烦不敢更禀。后于人家书架中。别得一本。标曰南汉日记者。凡四编。凡例明是堂后起居注所出。似亦从南汉旧本中传誊来者。其录盖详于 筵席上说话。而不及人是非事可否。虽其仓卒所纂记。容或有疏谬。决知无架虚过实者。其为信笔则审矣。以此城而无此传(미국 버클리대학교 동아시아도서관 소장본 《南汉日记》에는 '记'로 되어 있음.)。乌可乎哉。遂誊之册藏诸府。用为后人考焉。
书罗同知(万甲)丙子录后
右丙子录一册。罗同知万甲所著也。备载当日之事。而于 国书一款。所论深有未可晓者。盖当丙丁之变。先曾祖泽堂公以大提学。从 驾入城。大小 辞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3L 页
令。宜无所不主。而前后所撰见用者。只是晓 谕军民及下 谕诸道二书而已。至于抵虏营书。则终始以为虽欲和好。逊辞媚悦。只增其慢侮。不足为轻重也。每与大臣争论书式。因 上命虽有所草创。辄以不中见斥而不用。今以堂后日记考之。先祖所陈匹夫尚不可夺志。况千乘之国乎。渠知屠戮之后。徒成义烈而已。则不无解围之理等语。意实严正。虽以崔完城之主请成。犹且曰然。则删去陛下字不难。陛下字尚争之力。况于臣字乎。此与金清阴所争。同一义也。方其 前席覆难之际。动被完城诋呵。谓将败 国事。至以告君矇眬䝱持之。 上教又质责曰。李某之意。欲使坐而待亡。如是者再。 筵臣或为之白其心。而 上意犹不释。是何等危迫之境。而先祖犹无挠屈之辞。每于名分所在。确然坚持而不改。即此而弃稿中措说可知矣。且于完城之言。既曰李某之制。与臣不同。又设两项语。要以取决于 上。而 上指崔制称好。于先祖之文。则多抹改之。终于不用。用舍之间。同异自判。况 国书之定以称臣。实在完城独对时。深夜请间。体臣外无随入者。密语良久。乃出治文书。文书即 国书也。史官所录斑斑可考。而先祖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4H 页
名字。自是不复见于记注间。其于最后书治送之际。无所与闻。夫孰不知。而乃以请降之意。少无异同。勒断为说。是诚何心哉。抑先祖于三田碑文事。以方持制在乡。初不与于应 制。而一种不悦于先祖者。尚欲诬以同撰。至搀引于李白轩墓文。其时睡谷公辨疏。即举世所共见。原其讹言之传袭。实此录为之基也。噫。先祖于下城后。自处以亡国之罪人。居室若居丧。引礼大夫废其事之文。遗令贬葬。至不用石灰。若是者。唯天地鬼神会其心。夫岂浅识偏见所能测哉。且先祖一生规模在谦晦。虽力践性理之学。而未尝当其名。况于此事。其肯自以为高。而每攻他人如彼录之言乎。然先祖大过独立之道。不见知于当世。固也。后之尚论者。自有公眼目。又何足切切焉求辨乎。私家所藏。先祖围城日记。亦有与堂后日记可相参考者。玆抄二记中语关 国书处。并载而同传。观者详之。丙子后百十八年。泽堂李公曾孙箕镇。书于南汉之枕戈亭。
书寒泉庵扁额后
玆庵旧称永护。而不以额。盖开山肇于安氏也。及吾家与同山两相庇护。遂瓦其庐。而大其制。中间数十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4L 页
年。凡三燬而辄新之。至丁卯始移筑于此。面南背北。而后缁徒乃安巢。古有一小井。远在北庭外。今却当阶而便绠。源泉活而肥。旱不枯。寒不冻。凭轩而临之。湛寒若对镜。盈科而泻出者。㶁㶁有声。静夜尤可耳。未知朱夫子寒泉精舍。以有此胜故名耶。余于是庵。亦扁曰寒泉。记实景也。非徒苟取于昔贤之嘉号尔。癸酉仲秋。牧谷老樵。书。
白鸦谷世葬碑后识
曾王考泽堂先生。初开砥阡。遗令子孙从葬。待山尽。旁求近地。立规世葬。母适远道。又曰。木谷。安氏女所葬。本自此山旁。占吾子孙相容以葬。此载启山志。祖考议政公墓屡迁。而终不离木谷。先考赞成公墓在其旁局。实谨守遗令也。诸家始或移就他境。必还于砥而后乃安。尚庶几遵先无愆者乎。凡为曾王考后者。盖无一墓不在砥东。松柏之所相依。香火之所同焄。常若随昭穆列侍乎洋洋之地。以共承休骘。延祚百支者。实惟曾王考盛德所赐。是可无特揭显刻垂示来许乎。爰就白鸦谷树一碑。五代祖以下三墓坐。谨书已。以次附从葬诸阡远代先墓。亦载左方。不敢忘本也。噫。始祖以下六世墓。寻得者仅一。是固后人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5H 页
无穷之恨。区区为斯役。盖亦有惩。其敢忽诸。
耆会约文
今会序齿不序官。为具务简素。循次会于各宅。实遵洛社故事也。然而菜,果,脯,醢之数。不必一准前规。限以五味。酒巡无算。亦有及乱之戒。故限以三行。盖取温公所谓物薄情厚之义也。此后则亦不可以此局定。虽山寺江亭。随便定所。前期发书。以约会日。四老俱无故。则齐会。或一员有故。备三员则成会。会者各持壶果。或泡具。务从真率为宜。
牧谷集卷之七
 记事
  
竹场迁礼始末第一
甲戌七月十六日。余入砥山久淹。为营竹场缅事也。竹场开山。本出先仲父所自定。而遗意实属于窝内从嫂葬先占右茔。空其元穴。所以拟身后也。及戊戌。奉讳朴姊兄弼文氏主山事。以地师金熠之言。卜新穴于右麓既讫。堂封人多病其腾露。家内之议。尤以有违遗旨为未安。从伯氏常有意迁奉而不能定。朴姊兄之见。亦与初异。颇恨其失择。而特以吾兄弟重其事。未有以赞决之。当戊辰从兄之葬。因日家忌。不得合窆于前配。姑取便宜。别厝于窝穴之足。多补浮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5L 页
土。以成阶砌矣。追闻从伯氏末年。对家人私话。辄曰毋葬我于先人所占处。盖尝有人以正穴见空。可用于从兄身后为言故也。余于留守南汉时。见僧吕察。颇能谈风水。而士夫家称引者多。适因其入砥东。试令登览竹阡。其归所言。有可惊可愕者。今夏吾家葬礼时。因地师朴重龄之来。仲弟奎镇要其往审。则所言与察僧同。余兄弟相与谋曰。彼两人者。似俱无可信。盍得一具眼者以决乎。旧闻尹进善瑞膺昆季。营迁其父母葬。多阅术家。逢其子寝郎君心纬而问之。为言求礼人崔凤仁。山眼殊不凡。近当为人所邀来。潭侄适入城。令寻见留约者久矣。及闻其随徐参议命臣。过杨根。走书要之。送庶子灌。候诸路。见违不利。余留砥数日。而仲弟闻崔行至杨。亟送从孙晋模。自骊往见。与之俱来。遂与再从侄沇及安锡胤。齐进竹场。先见旧阡。其疵毁无馀地。殆尤于前两人。窝穴龙势极称其有才。而窝大穴难的。都正公墓似得正脉而阡太低。就其冢尾上稍高处。而树臬以标之。既又曰。此窝内勿论左右某坐向。而皆可保其无大害。数日而察僧。又自山城来。再送竹场。其论窝穴。始若歧贰。终焉折入。犹有所未审者。余与沇侄谋就宿内谷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6H 页
斋舍。以八月朔日戊申之晓。上泽风堂。设筮位。取旧藏蓍竹。令沇按法开卦。祝曰云云。先仲父文敬公葬地。在竹场里。惧有不宁。方谋移奉干墓左傍麓云云。得屯之复。屯之九五曰。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复之六五曰。敦复无悔。余辈俱瞢于易。不敢以臆见强解之。第大象所谓云雷屯。君子以。经纶者。疑若是不安之象。经纶之事。其可以已乎。越五日壬子。元侄景厚来议事。是日。适值空亡。欲试穿验其土。同沇及锡胤。又进竹场。先掘崔师所占处。次及从兄墓左茔内近上处。又掘茔外近南处。土性似腻而杂细沙。色颇黄。间有青石块。大小相半。或圆或方。不类连脉之石。似无可欠而犹不满意。就掘从嫂墓茔左。土性稍粗。似损于从兄墓傍。遂已之。其翌日。灌与权煐。挈郑麟庆来。郑是竹山之人。颇深于堪舆术。权尝屡称其可信。故亟送灌致意。仅得邀来。先送竹场。使之淹宿。时仲弟亦至。同余追往。郑之论旧山毁之则同。而却于窝穴。谓非真结。别占一穴于旧山之右麓。(墓奴舍后。)权煐与沇。俱入其说。在凡眼。局势亦稍稳。试定以丑坐。(后因安师言改以艮坐。)穿其土。色黄白。性近燥。不知其纯吉。议未决而罢。然余意中终以舍旧占而就新穴为难。更登窝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6L 页
穴。与郑生商确。其言亦以从兄葬。谓得窝中之正脉。若使稍上一金井馀则为好。而但未知必合于大葬之移厝。盖于穴法未的之说。犹执初见也。初仲弟与元侄。议曰。都正公之初。不与前夫人同穴。已是失礼。今若迁而合之。则大葬裁穴。自可无拘碍。余意亦以为然。遂定以两葬并举。试问诸日家。谓无大拘。只不可犯灰隔。乃涓吉治事。(先令元侄。就质于从嫂氏。教以当初各窆。固甚缺然。今为大葬之地。因得成合奉。则两世遗旨。可得并伸。人情遂大安。)以是月十六日癸亥。启从兄墓。(出柩殡于奴舍。破土告祠。并已先行。○椁内蒸浥。棺上清露如结荷珠。漆色几如常。而间有起泡微皱处。椁板左右。俱若有烟煤之状。左旁近下。又着白泡之痕。人谓是白苔之渐。而大抵板缝多濡湿气。圹中欠净洁。然水火间。别无可名为大灾害者。余以其翌日。进哭从兄柩。细审旧圹土色。间有青拳石。右边圹外。有大而成块者。闻戊辰穿圹遇石。再迁而至左。大抵窝内土近下。多青石云。乃填而筑之。)越五日戊辰。祔墓合窆成。(时安世复为安金井而邀致。其见雷同于郑。称别占穴最胜。窝穴内旧圹处。龙尾上为近可。而于今合祔之穴。颇毁之。及穿右圹。土肉近粘而多杂石块。见之殊未安。人心不得不动。群议多挠攘。初颇难处。治圹至底。土性顿胜。安椁处无可疵。卒以克襄。是日申时。余会下从兄柩见。始筑天灰归木谷。○窀穸诸具。暨馈奠之需。以余方专力于大葬。元侄景厚。担当责应。得无匮缺。卒事后。始受 恩庀计。其容入偿之。)乃就旧圹冢尾上。更与安师审裁正穴。先置假金井。掘验土色。愈深愈好。绝无石块。视前圹不翅显胜。见者莫不称赞。方知前葬之失穴。实坐低下也。时大计既决。因望参。使鲁一代沉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7H 页
告于仲父祠堂。十八日乙丑。破旧墓。去莎草若干叶。以日家必令于九月节前始役也。然犹以郑安两人之见。不满于窝。而别有新占。诸议不能归一。余曰。吾辈俱昧于地理。唯术士言是从。而术士之优劣。又未易辨。曷若从众之为得乎。旧时占山时。经历几多眼。而毕竟以一金熠言定取舍。所以为恨至今者。今夫论窝者。崔固极赞。郑虽短之。犹不以为可弃。察僧本不足轻重。安亦非崖异于郑者。别占穴既未经多人。则何可只凭郑,安之言而决之乎。金领府事在鲁。积年求山。素称有山眼。而年前过原州时。登拜竹场山所。意必有心上商量者。试以书叩之。且要荐可信地师。其答曰。睡谷大监墓地。曾前拜展。右臂之低弱。受风尽如言者之说。且记穴法。腾露主山。反似低弱。此亦信然否。可信术士。今世未易得。赵君相宅。自前鄙家所信用。而适得平陵邮官去。或可以历路邀见否。渠亦云。尝一登览。以为疵欠。与他人所论略同矣。遂申以一札。请其劝送。余以事暂还骊。俄闻赵行将过。而第三弟翼镇。曾有一面。故先往以待之。余过重阳筵奠。即又至阡下三宿。而赵果至。兄弟与赵师。同登新占别穴。赵遽曰。脉是贯顶。水无来源。内明堂倾斜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7L 页
无渟滀。意穴后全无生气。勿论丑艮坐。百无一可云。术士所见。虽各自不同。势不可以更拟于大葬。转而登主峰。极赞龙势。寻到窝穴。始开眼以为此虽非大发福之地数三世蒙荫则足矣。先山近处。岂易得此比乎。穴虽未的。大窝当用弦。从右至左。皆可以继葬。其见与崔师略相彷佛。裁穴亦不出于前所穿验处。乃就右麓奉审旧墓。俾占圹内吉凶。其言亦不类他人之过越。谓是虚花易于见欺。果不若窝穴之局。专而势稳。移奉固不可已。而圹内似有水火灾。别无惨变之可虑。至备改棺节次则过矣。其言后果验。○赵既归。余兄弟相谓曰。吾辈所经营。本非求发福。不过为体魄所奉。腾露受风。众目所同病。而旧日属意处。虽不知在法如何。其局势内外之别。风气疏密之分。固已无疑矣。经历五六术人。而毁誉抑扬。不一其辞。此则术家之例态。有不足偏听而深信。虽以郑立异之见。尚不欲全弃。则其意可知也。及穿验土色之纯净。视旧圹既悬绝。今赵师所论断。又如是明白。则人事亦尽于是矣。宁容更有消详乎。遂专意治具。既开圹土色之好。前所审也。当东北隅下二三尺。有一青脉。斲之则软或似土。硬或似石。团团成块。鳞叠交错。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8H 页
大者如鸭卵。小者如胡桃。盖是土中有骨者也。遇斤辄见削。往往脱落。剥而视之。皮膜有理。包裹成壳。其肉似牛黄。其形类翠块。又有红晕缠绕于圹壁。左右及上面。其色烂如。观者或疑以石间朱。终恐青脉不如纯色。姑填以土。改扦其上。去都正公旧圹益远。而直据其冢后最高巅。盖崔师树臬之右傍也。才过尺许。遇粘石脉横截于中。方觉其误。还就前扦。更安金井视。初下二尺。犹欲避上边之青脉也。穿圹讫。下边一带土。杂沙性粗。疏。与全圹本色太相别。恰似松板黄肠之有白边。遂于下方。树以旧椁弃板。限而隔之。填以本圹土坚筑。而抽去其板。还就上面。稍移金井机于初所裁定处。整治四壁。然后上下左右。纯一无欠大体。土理精致细腻。质是微黄而青红纹相错。上又有一小白纹。当圹底自右壁近上处。横至左壁。腰下。彷佛一条。彩龙蜿蜒其间。骤见若具鳞甲者。盖青脉中土卵。斑绚如绘也。山法虽难知。圹土之奇异。则所未尝觌也。况上之粘石。脉下之杂沙土。殆所以證窝之弦棱者。于是群疑自释。众论咸允。得以无悔于大计。回思中间。贰议交掣。真穴靡的。忧闷罔措之境。此实天幸也。(临葬前一日。朴侄师厚。送其子显源。来哭。抵书于余曰。虽未详新卜之适在何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8L 页
麓。而风传所及。认是旧山同局。而昔年留意者。苟如是。不必更经别眼见挠他说也。曾闻先人言。戊戌葬事后。更加商量。则外王考从前自占之穴。较胜于时卜之兆。当时取舍之误。吾不得辞其责。遂有意于迁奉。有不可发。则出于下策。至有改向背之议。于是焉告墓之文作矣。无论迁奉与改向。终不可谐。则每以此事燕居忧叹。或至下泪。如是者小子何敢忘之。自闻大事之克举。庶见先意之竟就。诚不知此心之为喜为悲也。○盖旧山岁月既久。毁言滋甚。地中之事。有难测度。他家所经验。亦多懔怖。临事疑惧之心。自不得不深。初既备漆布。又欲用甲棺之制。鸠聚墓下。及家内旧藏板材中可合于劈用者。运致竹场。当初礼葬时。外棺。买得于酒泉。故试送庶再从弟重镇。探问之。公私山养松处。皆童濯。又误闻洪川水堕寺洞口。有缁徒所养松可合作板。令重镇持价往求之。先伐一株载来。见知其木品太劣。诸议皆虑有狼狈。而余谓内棺若被伤。而不得致美于外棺。则岂不为无穷之恨。遂乃劝重镇。入蓬山竭诚而图之。能及出柩前数日。果得椁材至。其品殆胜于初葬所用。亟聚匠手。始治木。盖虑奉出后葬前日字窘迫也。且以峻坂窄径。奉柩陟降。有可虞。别造三间草茇于新旧山之间。未旬日而涂塈粗完。亦赖天不雨日不寒也。)
日记第二
九月十五日辛卯。昼晴夜雨。自此余宿留竹场山下。不复归木谷。安金井治圹未讫。姑掩置。
十六日壬辰。晴。尽去旧坟莎土。
十七日癸巳。晴稳。早朝设奠告墓。举哀后。始役两圹。左右傍各付役手。开退圹阔如一圹。而其底视旧圹较深。乃用斧斫开傍灰划截。横带板之上面灰。成石颇坚。至日昃始见椁缝。而从隅板之交。有水已渗。既擘灰隔。涌出狼藉。遂用凿斲板之上下隅。全开一面。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9H 页
而审其内。水之浸棺者几过半。半以上则柩衣与铭翣。色暂渝不朽伤。坚致如新。殆是理外。或疑为冷穴。左圹水患。视右圹稍杀。而灰坚少损于右圹。上傍翣扇。有焦烂色。棺漆亦有微伤处。人谓是火气所侵。设帟幕于圹之南。次第奉出。裹以油芚。覆以柩衣。一时移安于茇舍。行慰安奠。日已曛矣。自是朝夕上食奠。哭一如初丧仪。(殷奠虞祭。一遵家内定式备品。○先是。别造两条铁。长过棺之广。曲其端可勾。下端留一握许。开絇插小横木。缠以熟麻索。以便挂手。而用力从棺之上下。纳其曲端勾地板而引之椁。窄猝难动。利川人卞成瑗。以其惯习于迁窆之役。前已邀致之。用其策。别取两个坚木如腕大者。长丈馀。紧缚絇中之横木。从灰隔外。上下齐力交挽。然后渐次就外。承以轮舆杠。加以下棺。布奉舁周旋。极稳。初虑棺木朽伤。难于动摇。今却大异于所料。观者反以为幸。然棺缝水。连日渗滴。外位尤多。上支高块木。过八昼夜犹不断。临葬。仅施一漆。内位则三日而止。施漆二次。)
十八日甲午。昼晴夜雨。(治山时。权煐,安锡胤。协同蕫役。)
十九日乙未。夜小雨。
二十日丙申。晴。移旧排石物。填土旧圹。(骊州把总李东白。南汉执事贾继谊。领军赴役石手李次明。)
二十一日丁酉。晴稳。
二十二日戊戌。夜雷雨。
二十三日己亥。晴。
二十四日庚子。晴。下外棺。(两椁齐头。)○表石阴记末端。追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69L 页
刻移奉年月。刻讫竖之。(刻手宋德纯。○浮莎负土。骊州营吏李春郁。看当治椁等事。朴万得看当木手。利川李有实。骊州李重三。漆工车远。)
二十五日辛丑。夜雨。筑傍灰。(城主李刚中。以护丧差使员。临问。)
二十六日壬寅。霜重风冷。是夕。余操文设奠。(仲弟奎镇。从子潭。亦操文致奠。内位潢代余奠。元侄景淳,景厚。俱设奠。金侄相凤。自连山来。)
二十七日癸卯。晴稳。朝奠上食。如常仪。午后别设奠。行告礼。一时奉两柩。即新宅。申初三刻。先下轻丧。申正二刻。始下重丧。(取时用日影。设香盘。前期相准。)整柩衣。施铭翣。赠玄纁。盖横板。元侄景厚。与安锡胤。监筑天灰。入夜始平土。(安灰。志于上面。埋志石于圹前坟围之内。旧明器馀件。改樻埋圹旁。)祀山神。乃退。
二十八日甲辰。昼晴夜雨。成坟被莎。(坟围从金井四隅。限以六尺半。左右稍杀。)日曛时茔域役告讫。乃就灵座旧处。行一虞如礼。同弟侄。哭辞。明炬至木谷。(若用朱子说奠而归。则似当设奠于墓前。灵座之撤。自在于奉柩。即新宅之后。而家内从前用丘仪。故依丧礼备要行之。)
二十九日乙巳。大风。偕诸弟侄。还江庐。哭寝。时余气乏。不得进。翌朝。始拜仲父庙。
总论第三
呜呼。慎终之节。莫大乎窆葬。而改葬视初葬。为尤重焉。盖神道尚静。地理难测。而今俗为术家所误。易于改葬者。鲜不挻灾而罹患。其可惧之甚也。粤在 万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70H 页
历癸丑。曾王考泽堂先生。始开白鸦谷之阡。其翌年。奉迁五代祖考墓。爰立世葬之规。山记遗令。所论诸条。既详且备矣。暨我 肃庙戊子。仲父睡谷先生。亦于木谷。永安祖考兆。记定山始末。见在遗稿中。其所以必诚必信。体先旨而垂后法者至矣。当缅礼时。小子实左右陪侍。承闻绪言者数。有曰。大计既完。吾身后事。亦可以从此定矣。尝率诸地师。命驾竹场。小子请从焉。窃瞷意下。非曰是大地。特以其龙局。粗成形势。意其间有一席可安处。登览数麓而归。其后卜兆。果不出此山。而于窝穴。则意颇肯可。与沈参奉元浚。往复论难。越二年庚寅。先移从兄嫂金夫人墓。就葬于窝内旁穴。自是八九年之间。不复以山事为虑。尝有人称得一大地于原州境而来献者。以原亦与砥接壤而近故也。教以若论其等级。纵使原为上。而竹为下。吾不欲舍此而取彼。仍不之省焉。盖竹于木阡孔迩也。遗意所牢定可知已。不幸体魄之奉。不于内而于其外。历三纪之久而后。乃得完襄于旧日属意处。如余不肖蒙昧。本不足以当大事。自念垂死残年。含恤沉痾。朝暮不自保。少有蹉跌。将悔之无及。遂不计事力。率尔经始。数月之间。免有魔戏。堪舆之论。涓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70L 页
吉之方。俱无掣碍。凡所营为。无往不利。地处高峻。节过立冬。而雨必以夜。昼无烈风。以至卒事如礼。验诸旧圹之水变。新穴之土色。安知非冥佑所赖。自归于舍凶而趋吉乎。启山志所称有阴德之人。必葬善地者。吁亦可徵也哉。至若大易占爻。苟非圣人之诚意。与神明为一。则有不敢易而言者。甲寅筮决之无疑辞。固也。戊子之筮得节之三爻互动。而终以安节亨为解者。犹若有一分未的底意。况于不肖辈。生涩之占。疑晦难释之旨乎。然事过后推而究之。亦不可谓无其应。盖开卦时。大小两葬之举。意所不到。而其兆先见。所问者旧圹之不宁。而告之以大贞凶。大墓之不可固守也已决矣。变而为敦复无悔。亦岂非必复于旧占处而后无尤悔者乎。大象之辞。以其有水。不可不有为者。其义愈益著明。夫岂偶然而已也。谨遵两世遗规。录其颠末如此。盖所以见改葬之重。而亦庶几后人。知遗意之不可违也欤。
附录第四
旧山乳穴卯坐酉向。在新山白虎麓。
新山窝穴甲坐庚向。庚寅庚申分金。穴得癸卯。(开金井。专任安世复。而以其不惯于大轮图分金之法。送李光颋就质于柳生万源。而用其论。在凡眼。后乐前对。卯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71H 页
胜于甲。而诸术士。皆日甲坐不可易。以青龙外大溪水。放于坤。为合法。故再见无可疵云。○祔茔甲坐庚向。配位外甲内寅。今仍之。穴深一依旧圹。郑安则甚毁。而崔既称其无害。赵则谓以先茔内得。此亦难矣。○大小葬吉日。专用柳万源之择。以其术精博。从前信任也。)
内棺外位。长六尺五寸五分。(上广一尺九寸二分。下广一尺八寸一分。上高一尺九寸。下高一尺七寸七分。)
  内位长五尺六寸七分。(上广一尺八寸。下广一尺六寸八分。上高一尺七寸六分。下高一尺六寸七分。)
外棺两位地板挟板上下隅板。并计长板十六立。(即新买板去白边。厚用二寸强。)横带板十立。用旧贮板。(厚二寸八分。内位稍减两椁。俱加内漆。横带再漆。)
石灰五百斗。(买得于原州立岩。添入木谷。馀灰若干斗。祔墓合葬时。先用一百斗。灰凡十斗。入沙十五斗。黄土七斗。盖取成石之坚刚。不用家礼旧法。四方灰筑。以强灰厚七寸。天灰用泥灰。既实更筑之。限平土而止。三物之役。专任闵鼎鲁。)
铭旌(别织大绢。)翣扇(裹以白绢。高广准礼尺。)柩衣(上玄下纁。云纹大纱。)玄六端纁四端(用红黑绢各十六尺。)以上诸件。两位同。
恩赐葬需白米十石。太五石。正木三十疋。石灰一百石。担军八十名。(九月初一日。常参入 对时。领议政李天辅白曰。故相臣李畬。 肃庙朝大臣也。儒雅清白。世称名相。今其子孙。方营迁葬。而家甚清寒。无以经纪。请依法典所载。题给葬需担军。 东宫允之。时余以山事。有所往复于金领府。事略及续大典。虽有议政迁葬顾助之文。而私家事。只欲称贫力 国家恩典。非所敢希云矣。遽为大臣所闻。而有此奏盖意外也。)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71L 页
畿营道先生致赙祭物一床(阴竹。)瓮家一坐空石五十立(砥平。)役军六十名(骊州砥平。○木谷葬礼时。守御厅先生军二百名。除置不用。故分定骊砥杨根三邑。各领率赴役。)
家备钱一百两一家亲旧扶助钱十八两木二疋(合官庀钱布。支用于葬具。祭需役粮馀钱若干两。并元侄家添助钱。买墓下畓二十斗种地。付墓奴处。每年收税别贮。用备墓祭粢盛之供。)
告祭文附(循例告辞。并不录。)
维岁次甲戌八月戊申朔。十五日壬戌。孝孙沉。方在砥山。使孙鲁一。敢昭告于显祖考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 经筵弘文馆艺文馆春秋馆观象监事。 世子师。 赠谥文敬公府君。显祖妣贞敬夫人丰川任氏。伏以祖考墓兆。自初有疑。譬如堂奥。墙壁多亏。不宁是惧。愈久愈惑。追究遗旨。移就旧卜。开土始役。在今十八。窀穸之事。姑待来月。且我考妣。礼乖同穴。将行合窆。前已告日。两世缅礼。一时并举。哀慕之馀。深增惕厉。玆因望参。用伸虔告谨告。(右祠堂告辞。)
维岁次甲戌八月戊申朔。十八日乙丑。孝孙沉。敢昭告于显祖考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 经筵弘文馆艺文馆春秋馆观象监事。 世子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72H 页
师。 赠谥文敬公府君。显祖妣贞敬夫人丰川任氏。伏以竹场建兆。治命在昔。气聚于窝。穴微难的。先开祔阡。盖见本旨。及至奉讳。议或歧贰。衣履之藏。不内而外。譬若堂奥。墙壁不备。地道冥昧。虽未可测。疵毁既多。虞疑靡释。肆我先考。常怀忏恨。欲营缅事。力不能办。家业益替。恐遂担阁。从叔昆弟。暨诸亲戚。与共商度。爰有规画。追究遗意。欲寻旧卜。窀穸之礼。虽待来月。开莎始役。实在今日。堂封既久。震惊是惧。怆痛之馀。懔惕靡措。谨以酒果。用伸虔告谨告。(右破墓时告辞。)
维岁次甲戌八月戊申朔。初十日丁巳。孝子沉。敢昭告于显考通政大夫。敦宁府都正府君。伏以先妣葬地。王考所命。府君之丧。礼当同圹。日家有拘。未免异茔。荏苒六载。痛结衷情。将以今月二十一日。祗行合窆之礼。事力粗备。今方启墓。伏惟尊灵。不震不惧。谨以酒果。用伸虔告谨告。(右都正公破墓时告辞。)
维岁次甲戌九月丁丑朔。二十六日壬寅。从子箕镇。谨具时需之奠。敬告于先仲父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 经筵弘文馆艺文馆春秋馆观象监事。 世子师。 赠谥文敬公。睡谷先生府君灵柩之前。曰呜呼。民生于三。而小子之于府君。亲父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72L 页
子而义师生。之恩之德。与天无极。是尚可以形诸文字者乎。惟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即小子所当勉而窃自循省。实多负负。方府君之寝疾也。身既滞洛。不能自致其侍汤之诚。当府君之即远也。来及出縆。未获与闻于择兆之议。凡有不恔。罪在小子。尚何言哉。惟此竹场之山。在初府君之留意也。以小子之颛蒙。盖尝奉杖屦而周旋。及其祔茔之先开。将以拟身后者。一二绪言。亦所承聆而衣履之藏。终乖遗旨。临事错了。追悔滋深。此从兄所尝痛恨。必欲移奉者也。今从兄不在。独小子后死。安得不任其忧责乎。夫堪舆之说。圣人所不道。而谨以曾王考启山志所载室堂奥突墙壁之喻。揆之形局内外之分。风气疏密之判。何待术士之言而可辨哉。矧又小子不吊于天。见背季母。煢疚残喘。朝暮且尽。事有难卜。为计益急。爰及家弟与诸侄。谋营缅礼。既启旧圹。有水若沸。心焉罔极。已矣莫追。及治新竁。厥壤如绘。众见咸允。积疑始释。竟使万年真宅。归定于先意所属。而庶体魄之永安于斯丘。此殆天也。岂容人为。亦惟明灵之默佑。是承是藉焉耳。至于 恩赉自天。泉涂增贲。物备而事办。克襄无憾。何莫非府君盛德攸致也。抑小子所以事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73H 页
如一之道。区区欲致慎于终事者。特一末节耳。厥有大焉者。而奈小子不肖无状。无以副其万分之一何哉。呜呼。辅相 君德。匡维世道。山斗乎士类。蓍蔡乎 国家。寔我府君之遗轨馀烈。至今照人耳目者。初非小子谫劣所敢拟议于绍述。若其粗保名节于危时。无贻玷辱于家声。亦岂不为小子之责。而顾小子何有焉。徒藉先庥。虚窃崇位。公私蔑效。行止迷方。倥倥焉老而无知。泯泯焉没而无称。不惟在小子为深耻。夫以府君眷爱之笃。教诏之勤。期勉之深。付托之重。岂欲其止于是而已哉。今小子年至病痼。形存心死。分知馀日无几。将何所藉手而归拜于地下。此固小子所自罪而自伤者。伏惟府君之心。亦应不豫于冥冥中矣。呜呼痛哉。当此玄扃重开。灵几复陈之日。髣髴平素。密迩謦欬。光霁之像。僾乎若瞻之在前。诗礼之训。恍然若提之在耳。而即之也未见其温。叩之而未闻其应。一木之外。靡所凭依。而将又不日而旋失之矣。穹壤茫茫。攀叫何及。薄奠单辞。略陈哀悃。庶或尊灵。垂悯而降格也。呜呼哀哉。
维岁次甲戌八月戊申朔。二十一日戊辰。从兄都正公柩。将合奉于元配金夫人之墓。其从弟丧人箕镇。
牧谷集卷之七 第 473L 页
操文哭告于灵旐之前。曰呜呼惟公。仁孝之性。谦恭之德。于古亦罕。矧今媮俗。幽竁有铭。虽愧阐发。人亦无间。于弟之说。始公即远。适弟在洛。躬阻临圹。辞无告诀。中心有恨。六载如噎。将合配藏。启公窀穸。旌翣乍出。泉路旋隔。可无一言。以摅衷臆。弟方不天。含恤持服。情虽难抑。文不暇饰。惟显仲父。衣履攸宅。初失其地。疑惧靡释。以公孝思。用为深戚。意在迁奉。屡形诸色。每对家人。语及后日。愿勿葬我。旧卜之穴。至诚所发。有是恻怛。弟实愚昧。不早赞决。奄见违背。遂成蹉跌。荏苒之顷。星霜屡阅。在弟后死。敢逭其责。自顾残喘。莫保朝夕。事苟失时。悔之何及。属公移墓。谋诸亲戚。爰占吉土。于后之脉。载扦载验。大计方决。动无不利。知有冥骘。咫尺左右。两世一域。明灵于斯。必深怡悦。匪孝之感。其何能获。人情所安。于理为得。将俾后昆。永被流泽。玆陈薄奠。为公是祝。公如有知。庶垂鉴烛。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