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凤岩集卷之三
凤岩集卷之三 第 x 页
凤岩集卷之三
 学则(并序)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18H 页
[序]
幼余失学矇▦知▦▦▦▦▦▦▦▦▦▦▦▦▦负笈相从晓▦讲贯▦▦▦▦▦▦▦▦▦▦▦▦叶若其圣工无人学习▦▦▦▦▦▦▦▦▦▦▦徒孰肯自强▦▦▦▦▦▦▦▦▦▦▦▦▦▦▦笑。然于▦▦。与夫儒道。略有耳▦▦▦▦▦▦▦▦言。庸作箴戒。名以学则。目有十四。▦▦▦▦▦▦▦悌。尊师宜室。交朋睦宗。重丧谨祭。训▦▦▦▦▦▦史。暨持心身。徇序以编。逐条以陈。文虽荒拙。意实勤眷。况其所集。非我杜撰。先圣垂训。前贤遗辞。皆切日用。不可暂离。毋我为鄙。并书以弃。拳拳服应。▦▦▦怠。
崇祯再周协洽之岁上党韩梦麟▦▦▦▦▦▦▦遗门弟▦▦▦▦▦▦▦▦▦▦▦▦▦▦▦▦▦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18L 页
孝父母
父兮我生。母兮我育。匪父何生。匪母何育。耳目聪明。莫非亲遗。手足便利。孰微亲赐。一呼一吸。▦▦▦▦。咸受之亲。非我私物。其在襁褓。择置净燥。寒则加衣。饥则以乳。稍有知识。教导义方。及其长大。期成贤良。名欲其扬。寿欲▦▦。恐有疾病。忧有灾厄。凡所爱恤。靡不用极。若论其德。岳不为高。试言其恩。海▦▦▦。何以报之。惟殚孝思。竭诚竭力。养体养志。夏则扇枕。冬则温被。不敢唾洟。不敢哕噫。不敢袒裼。不敢▦倚。昏定晨省。出告反面。柔色以温。先意承顺。恶而不怨。爱则不忘。就食无方。游居有常。得一嘉味。思供亲厨。得一美衣。思奉亲躯。一举手足。不敢忘父。一出言语。不敢忘母。为下不乱。居上不骄。勿践危▦。▦贻亲忧。勿出恶言。恐作亲羞。有过几谏。有事代劳。病则致忧。丧则致哀。葬之以礼。祭之以诚。苟能若是。可恔人情。彼不肖者。物我其亲。惟▦一己。罔念大恩。悖伦悖理。不恭不顺。严父呵责。反以为怨。慈母训戒。反以为雠。凡若此类。禽兽何殊。纵逭显戮。必受阴诛。▦不是惩。嗟尔学徒。
忠君上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19H 页
维玆下民。君后食之。制产足财。设仓济饥。德侔天地。恩犹父师。人生于三。事之如一。移孝为忠。其敢或失。在乎草野。力穑以供。登彼朝端。尽心奉公。君虽无失。犹勤箴警。如其有过。尤宜谏诤。入居内职。补衮为主。出宰外方。安民为务。仕于治朝。献可替否。值乎乱世。立节死义。虽蒙宠幸。罔敢或易。虽被疏斥。罔敢或怨。其事掊克。国有常宪。毋为容悦。邦其沦丧。昔者皋夔。绳纠赞襄。国既升平。身亦安康。后世称道。号为忠良。唉彼斯高。贪饕谀佞。国既倾覆。身亦润鼎。后人鄙唾。名为奸猾。凡厥臣子。盍观得失。陈善闭邪。以为己职。引君当道。以为己责。君子在野。思所进陟。小人在朝。思所斥逐。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謇謇匪躬。谔谔不阿。鞠躬尽瘁。亮不专美。补阙拾遗。黯与同轨。其或反是。不知纳诲。贪位苟禄。未免尸素。是为巨猾。亦云大蠹。始虽免祸。终必婴戮。为人臣者。奈何不勖。嗟尔学子。宜监于玆。他日得君。毋从诡随。
和室家
男女居室。人之大伦。易序卦画。首以乾坤。诗咏风雅。始以关雎。是知齐家。必自刑妻。在中主馈。舍妇其谁。采蘋奠宗。匪妇奚为。肆当合卺。敬慎其仪。执挚腆辞。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19L 页
共牢章别。生则同室。死则同穴。其谊至重。其情至密。父母所命。兄弟所宗。待宜加厚。视岂敢轻。畜之以恩。使彼效诚。莅之以庄。俾彼知敬。产业以成。家道以正。如其不顺。教而整之。教而不听。责而警之。不可狎昵。以取轻侮。不可疏薄。以取怨怒。乐以钟鼓。友以琴瑟。亲既安乐。子亦欢悦。彼不良人。不识此义。恩逐情移。欲由私炽。疏弃正嫡。昵爱贱妾。彼无定性。巧伪是习。利人财货。冶容以事。妒宠怙势。无所不至。顾此糟糠。终身仰望。生同甘苦。死极悲伤。凡厥有室。盍观诗训。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诗人吟咏。先得我心。爰题此篇。用作顶针。
友兄弟
骨肉至亲。曰惟兄弟。一干分枝。同气异体。有患相恤。有丧相救。内虽阋墙。外则御侮。宜相好矣。毋相犹矣。自为稚少。在亲左右。共被而寝。同案而食。学则连业。衣则传服。虽甚恶人。鲜不相爱。及其长大。各有匹配。各私其田。各私其财。人虽笃厚。不能不衰。矧乎妇女。性本偏私。异姓相聚。少能相和。争短竞长。絜少较多。从傍浸润。蛊惑男儿。几个刚肠。能不见欺。竟使萼棣。幻作反弓。是谁之愆。亶由不聪。凡为弟昆。盍加警惧。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0H 页
虽有小忿。相忍不吐。虽有奇货。相让不取。其有饮食。虽薄必同。其有衣服。虽弊必通。傍人赞间。俾不能容。怡怡至情。表外弸中。绰绰和气。溢门盈户。若埙若篪。如足如手。自取荒顿。薛包让田。数问衣薄。温公爱昆。若使兄温。未免弟寒。假令弟饱。兄独呼庚。是犹一木。或枯或荣。亦如一身。或病或健。兄意焉快。弟心何稳。和乐且湛。诗咏其美。弗念弗友。书垂其戒。嗟嗟小子。罔敢或怠。
事长老
人生斯世。必有长少。少之事长。自有常道。事之如何。以敬而已。年长以倍。便以父事。十年以长。即以兄事。徐行后长。是谓之弟。疾行先长。是谓不弟。从而登高。必向所视。侍而决拾。必约其矢。入谒于室。抠衣趍位。出遇于道。拱手避立。坐不画地。暑不摇翣。负剑而诏。掩口而对。运帚而粪。袂拘而退。父齿随行。兄齿雁行。重任则分。轻任则并。杖不敢迁。年不敢问。赐不敢辞。叱不敢愠。如其侍饮。尊所受拜。如其侍食。先饭后已。执颜勿怠。整衣勿拨。琴瑟不执。书册不越。克循此礼。始谓老老。嗟今之人。胡自骄傲。挟才挟贵。能侮长者。见父之执。不肯自下。对兄之友。便欲抗礼。习俗如斯。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0L 页
宁不兴嘅。今我题书。用戒后学。念玆在玆。毋骄恃力。
尊师傅
民生之初。鲜有知识。不有先觉。孰开其惑。惑而终身。违兽几希。所以童孺。贵得严师。教之导之。乃发蔽蒙。惟师之德。与父母同。身体发肤。虽受父母。德行技艺。必资师傅。宁不知尊。事宜如一。方其及门。束脩请谒。迨其升堂。作揖就列。周旋丈席。捡饰衣带。温恭自虚。无敢傲怠。请业则起。请益则起。逊受教诲。乐闻道义。孝亲忠君。交友事长。至于刑妻。必咨必讲。我若好学。师必诚告。惟此尊师。盖以尊道。道本在我。我始不知。是师是傅。实牖我迷。德以师进。名以师显。如欲报之。劳岂敢惮。生宜诚事。死当心丧。效颜视父。法赐筑场。奈何今人。莫知其重。曰师曰弟。群讥众谤。官盛近谀。位卑足愧。其负笈者。亦眛敬爱。从桴其谁。立雪无人。学以是绝。道由玆湮。三纲不明。五伦斁败。自忽师道。驯致斯害。余其惩此。为题是篇。吾党小子。盍各勉旃。
交朋友
易赞断金。诗咏伐木。纪纲人道。建立人极。其分若疏。所关甚亲。上自天子。下及庶人。如微益友。仁何以辅。若非良朋。业何能修。肆昔君子。必慎择友。取其直谅。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1H 页
舍其善柔。近其多闻。远其便僻。相与责善。相与忠告。于以进道。于以成德。所以古人。卓出后学。奈何近世。交道废绝。徒以欢狎。指为胶桼。徒以戏谑。号为刎颈。朝托金兰。暮已挤井。昨照肝胆。今忽反眼。交谊若此。堪可伤叹。嗟我诸友。宜加勉旃。慎厥交游。必取仁贤。道德相亲。意气相期。或相琢磨。或相切偲。其有不善。善以相规。其有不义。义以相砺。莫挟贤长。莫挟贵势。务为心友。不作面朋。面朋维何。利尽交丧。心友维何。死生不背。非道相悦。伪朋日聚。闻过则喜。胜友自萃。相观而善。处交之的。毋友不如。择交之则。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素与㓒藏。变质为黑。友之损益。我之贤愚。吾党小子。盍审厥初。
训子孙
人有子孙。贵于教育。爱而勿诲。何异禽犊。教之之法。当依小学。先以孝悌。继以文章。戒勿放旷。戒匆怠荒。勉使勤苦。期于立扬。人情于子。无不欲圣。希圣之道。惟在养正。人情于孙。莫不欲智。益智之术。无如教字。食以美食。徒使充肠。教以德行。胜于膏梁。衣以锦绣。只启豪奢。诲以文艺。优于绮罗。遗金一籯。何如一经。与其抚背。不若挞胫。抚背性骄。挞胫行正。莫令口饫。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1L 页
且教舌耕。口饫志逸。舌耕智明。如何今人。养子不教。但欲饱煖。曾不训导。狃于博奕。莫知呵诋。溺于酒色。不知禁制。欲令劬书。恐或生病。欲使谨饬。闷或拂性。荏苒岁月。蹉过少壮。遂作痴騃。谩自追悔。凡为人父。盍鉴在玆。如其爱子。教宜及时。
睦宗族
树有千柯。本于一株。川自一源。分为万流。人之宗族。亦与此同。远而袒免。近而期功。虽异派分。出一祖宗。祖宗视之。既无彼此。子孙继之。敢忘亲谊。务相和睦。不相猜忌。其有饮食。必相招邀。其有患难。必相拯救。纵有小忿。相与忍之。苟有小利。相与分之。九世同居。张不专美。百口共爨。可踵李氏。夫何近世。风俗坏废。视其至亲。无异路人。况于疏族。孰肯顾怜。族人贫贱。公肆凌轹。族人显荣。阴怀不悦。族人善良。鲜不媢疾。族人过恶。鲜不暴扬。马饫菽粟。族泣空肠。仆穿绮纨。族多呼寒。利竞锥刀。或至讼官。忿起毫末。或至欧打。习以为常。人不为讶。所以志士。为世一噫。嗟我小子。盍以为戒。
御僮仆
家有严君。家长之谓。谁其执役。奉我一己。问耕问织。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2H 页
惟奴惟婢。身虽卑贱。是亦人子。寔宜善遇。宁可虐使。耕耘纺绩。饱我煖我。不惮祁寒。不避盛夏。龟手炙背。趍走听令。其劳可酬。其功可尚。轸饥恤寒。均一衣食。恩以抚之。彼必感德。正以驭之。彼必畏威。谁不效忠。孰敢为欺。上下相孚。家务乃成。胡今之人。不通其情。冻之馁之。徒责尽诚。劳之苦之。惟求从命。彼义合者。曷不为病。或玩而狎。或嬖而溺。犯义干分。曾不呵责。有如骄子。卒莫能制。或怨而叛。或弃而逝。园荒孰锄。机废谁理。饥寒逼身。负薪汲水。凡百有家。其可忽诸。惠以怀之。严而莅之。惟惠惟严。御众之规。
重丧葬
送死当大。邹圣有语。厚亡过存。范氏攸著。人所自致。必也亲丧。始死皇皇。既殡望望。衣衾棺椁。咸称家财。哭泣擗踊。动遵礼仪。寝苫枕块。以极其悲。粗衰苴绖。以饰其哀。四日成服。三月居庐。非丧不言。惟讲礼书。外而不内。粥而不饭。晨昏哭临。朔望殷奠。不怠不懈。必诚必信。中月谋葬。择地营兆。筑以灰炭。封以莎土。堂斧随宜。坚牢是务。既窆而返。主奉于寝。虞而卒哭。疏食水饮。不肉不鱼。不稻不帛。不赌博奕。不事戏谑。怒不至詈。笑不见齿。如非服役。不脱绖带。如非老疾。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2L 页
不饮酒醴。一期而练。再周而祥。禫而即吉。吉祭复常。父母之丧。此其大纲。旁亲服制。各有等杀。期与大功。是曰重制。葬而后归。始食酒肉。小功缌麻。斯谓轻服。殡而食肉。不与宴乐。至于师丧。与他有异。外无衰裳。内有哀毁。三年期年。五月九月。服以义制。礼缘情设。参情酌义。以为久速。初无定例。惟在自度。不赴公会。不充国宾。凡于动止。自异常人。礼文如此。姑举其槩。若其条目。备在丧礼。好礼之士。其各勉励。
谨祭祀
相彼豺獭。犹知报本。矧伊最灵。可昧追远。肆昔先王。制为礼典。建庙立主。以享以奠。正至俗节。与夫朔望。斋宿精明。诚以献飨。凡荐皆然。矧尔时祀。散斋致斋。必敬必戒。何谓散斋。斋之于外。不食葱蒜。不预凶秽。有疾不问。有丧不吊。饮酒食肉。亦不过度。如是二日。罔敢或怠。何谓致斋。斋之于内。专一其心。静念所祭。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居处是思。笑语是想。若此一宿。罔敢或妄。诚既曰笃。神乃格思。逮其将事。必见所斋。如何今世。斋不致诚。变食迁坐。一无所行。茹荤犯凶。一无所恤。只以行素。视为大节。过忌之日。即饫酒肉。习俗之误。堪可太息。惟是时祭。祭之重者。比之墓祀。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3H 页
不啻其大。世人循习。未达此礼。独于冢墓。四节享献。其于家庙。一不祇荐。此实流俗。殊非礼意。吾党小子。其各晢此。每当仲月。必荐岁事。祭苟欲丰。贫恐难备。蔬菜一器。亦可用享。何必多品。惟精是尚。躬自具馔。慎莫怠荒。凡我此语。侧耳敬听。
读书史
为学有方。穷理为贵。穷理如何。读书是已。读书之法。自有其序。先读小学。次读大学。次读语孟。诗书礼乐。次读思传。麟经羲易。循环温习。反覆䌷绎。心经近思。礼家诸书。间间精读。孜孜卷舒。其他史策。亦时寓目。通达事变。以长见识。第其诵读。必有准的。受不欲多。读不厌熟。俨启方册。对越圣贤。虚心平气。精思极研。字字考验。勾句推详。方读一行。志在一行。方读一章。心在一章。前段未了。不及后段。上简既毕。方及下简。孔孟循诱。如亲受锤。章赐问卞。若躬质疑。每章每句。必求践履。一言一语。仔细玩味。疑则必问。思则必透。不知不止。不得不措。期于贯通。少无碍窒。期于精熟。久不忘失。得寸我寸。得尺我尺。小可成名。大可进德。如此然后。方谓善读。奈何后生。矇不知此。只以涉猎。以为能事。不知务精。但知务博。口诵典谟。志在鸿鹄。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3L 页
手阅篇章。心慕博奕。朝得暮失。昨学今忘。汎滥不切。毕竟何成。非特读书。又宜推类。事事物物。罔不有理。随事即物。惟理是穷。非专非一。虽格不通。今我作此。以寓箴戒。嗟尔诸生。各自勉励。
持心身
人有此心。又有此身。身宜持守。心要操存。存心奚以。敬以直内。俨然若思。对越上帝。执玉奉盈。见宾承祭。禁其走作。防其昏昧。匆令胶扰。每自唤醒。有事斯应。无事常静。终夕乾乾。造次颠沛。登山入水。亦是这个。读书写字。亦是这个。真实无妄。主一无适。内既涵养。外自严饬。持身如何。义以方外。虽曰方外。实则由内。随事省察。以一裁万。义利公私。痛析明辨。从善去恶。一刀两段。容貌辞气。日用云为。咸得其正。各适其宜。九容九思。参前倚衡。一举一措。度重量轻。右遵规矩。左从准绳。外既井井。中必惺惺。敬义夹持。可跻圣贤。嗟我同志。各自警省。惟此直方。要在谨独。毋曰无知。尔心有怍。毋曰不见。十手其严。行不愧影。寝不愧衾。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事斯语。颜入圣域。亲著四箴。程牖后学。克己之要。惟在勿字。勿与不勿。圣狂判异。克之何先。先从性偏。上蔡身验。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4H 页
有此名言。克无别法。遇敌向前。考亭战喻。示我要诠。存养克治。如车两轮。随处加工。罔或偏废。我之德性。自与道契。我之懿行。自与义配。表里如一。身心俱泰。奈何后生。舍斯莫察。思虑纷汩。动作无节。心不昏沉。即必放失。身不骄惰。即必粗率。学何由进。业何由广。今我作箴。用戒吾党。尔宜惕若。不息自强。
凤岩集卷之三
 说
  
性命理气说
或有问于余曰。中庸首章曰天命之谓性。天不言。如何而命于人耶。余答曰。天以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化生万物。既成其形。又赋其理。便是上天命令之也。何必谆谆然以言命之而后。谓之命耶。曰所谓性者。指甚底物耶。曰人物之生。各得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是所谓性也。曰人与物均禀五常之德。则其形与性。宜无人物之异。而以言其形。则人头向上。鸟兽横生。植物向下。而耳目口鼻。羽毛枝干。有万不同。以言其性。则人则有聪明识道理。而明孝悌忠信之道。知礼义廉耻之节。禽兽不过知饮啄能运动而已。草木则元无知觉。乌在其均冒五常之理欤。曰理一而已。初无偏正之殊。而但所乘之气。升降飞扬。杂揉参差。故人则受气之正。其形骸与天地相应。而所得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4L 页
之理。不为气掩。能自发用。物则得气之偏。其状貌与吾人悬绝。而所得之理。为气所掩。不自发用。此人物之所以分而有通塞之不同也。曰人之能自发用。则固知禀得五常之德。而物之无知识者。何以知其亦冒五常之理耶。曰仁义礼智之性。即元亨利贞之理。而元者生理之始。亨者生理之通。利者生理之遂。贞者生理之成。天下无一物不得始通遂成之理。则可以见万物之同得仁义礼智之性也。而况禽兽中如虎狼之父子。蜂蚁之君臣。雎鸠之有别。鸿雁之有序。犬之司夜。鸡之司晨。是亦禽兽之仅通一路者也。于此可知是理之同得。而其不能变而通之者。特以局于形气而然耳。至于草木之全塞不通者。固不足道。而亦不可谓初不禀是理也。朱夫子曰性者人物之所同得。非惟人有是而物亦有是。又曰人物性本同。只气禀异。据此两言。亦可的然矣。曰人既禀气之正且通。则宜无圣狂贤愚之别。而有上智焉。有下愚焉。而或有刚烈者。或有软弱者。有躁暴忿厉之人。有奸谲憸邪之人何也。曰论其本然之性。则初无尧舜桀蹠之异。而言其气质之性。则自有清浊粹驳之不一。禀气之至清至粹者。为上智之人。禀气之至浊至驳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5H 页
者。为下愚之人。质之刚烈者。得阳气之多者。而质之软弱者。得阴气之多者也。躁暴忿厉底人。受阳气之恶者。而奸谲憸邪底人。受阴气之恶者也。此皆赋形之初。值二气之夹杂而有许多般㨾。如天沛然下雨。随他溪涧科坎小大浅深。所得之雨。便有脉胳之不齐。又如水无有不清。倾放白碗中。是一般色。倾放黑碗中。又是一般色。随其碗之白黑。便有清浊。此北溪陈氏所谓人之所以有万殊不齐。只缘气禀不同者也。曰理与气是一物耶。抑二物耶。曰既非一物。亦非二物。所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何谓非二物也。理气虽有二名。而浑然无间。元不相离。则不可指为二物。程子所谓器亦道道亦器者此也。何谓非一物也。理气虽不相离。而妙合之中。实不相杂。则不可指为一物。朱子所谓理自理气自气者亦此也。曰然则无先后之可言欤。曰朱子曰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又曰理气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观此可以知理气之先后矣。曰有理发气发之说如何。曰此则已有先贤之论卞。愚不敢妄论。而但反诸吾心而略有所验。盖外面有可喜可怒之事感于中。则便发其喜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5L 页
怒之情者气也。而所以使发其喜怒之心者理也。外面有可哀可惧之事感于中。则便起其哀惧之情者气也。而所以使起其哀惧之念者理也。如见孺子入井之时。则其心怵惕乃气也。而所以使其心怵惕者则理也。过宗庙之时。则其心恭敬乃气也。而所以使其心恭敬者则理也。非气则虽有理而不能发。非理则虽有气而无所发。栗谷所谓发之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此一语恐为不易之定论也。曰心一也而有曰道心。有曰人心。曰四端曰七情。曰志曰意曰念曰虑曰思。何其名目之不一耶。曰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其感动之际。原于性命之正而从义理上去者。谓之道心。出于形气之私而从利欲上去者。谓之人心。其源虽一。其流既岐。则人心不可唤做道心。道心亦不可唤做人心。至于四端是七情之纯善者也。七情是四端之揔会者也。言七情则四端包在其中。言四端则七情亦不外是。何者。遇喜则喜。临丧则哀。见亲戚而慈爱。见贤能而欲齐者。是喜也哀也爱也欲也之情而实仁之端也。当怒而怒。当恶而恶。见尊贵而恐惧。临祭祀而畏敬者。怒也恶也惧也之情。而实义也礼也之端也。知其可喜怒哀惧而喜怒哀惧焉。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6H 页
知其不当爱恶欲而不爱恶欲焉者。是非之端。而七情都在于其间。然则四端岂非七情乎。七情庸非四端乎。若夫志者心之所之之谓也。情既发而定其趍向者也。或之于善。或之于恶者皆志也。意者心有计较之谓也。情既发而商量运用者也。既要如此。又要如彼者皆意也。念也虑也思也三者。皆意之别名而思较重。念虑较轻。随其所主而各立其名耳。岂有许多别㨾心耶。问者唯唯而退。于是乎著。
天君说。谕治心工夫。
天君之初宰膈县也。扫清太宇。高拱灵台。少思虑简出入。内无声色珍玩之好。外绝驰聘弋猎之娱。澹然无欲。只有赤心而已。在位且十年。渐不克终。耳欲声目欲色。口焉欲味。鼻焉欲臭。四支焉欲安佚。而出入无时。动作无节。稍多愆尤。已失纯一无伪之天矣。及其十八九载。所为多狂妄。或驰意马。或驱情车。奔走于利欲场中。彷徨于旁蹊曲径。或升而天飞。或沉而渊沦。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每出辄千里。而其返也动以日月计。灵台下有一人号主一翁者。俟天君将出。当乘舆前。叩马而谏曰比者主君久旷安宅。盘游不返。将使巍然灵台。未免为无主一荒屋矣。今乘舆复驾。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6L 页
敢请君出将何之也。君曰吾将与二豪者游。以大吾之门而寿吾之名也。翁问曰君所谓二豪者。未知何如人也。君曰一曰功名。二曰富贵也。翁乃颦蹙而曰此即君之蟊贼耳鸩毒耳。其不毁坏其门户。腥秽其声名则幸耳。君何不放远。而乃反欲与之游乎。且君受命于天。握赤符宰灵台。宜使六府孔修。五官率职而后。可复帝者之命。君请还宫静处。洗濯查滓。剥去尘埃。礼以鐍其门。信以固其郛。非法不道。非义不服。则百僚师师。群邪屏退矣。如此则将大君之门而不啻可容驷马车。寿君之名而不但延誉于万亿年矣。顾君可与为友者有五人焉。四人曰仁曰义曰礼曰智也。其一人则曰无妄子也。君诚能与此五人者为友。则必能心无私累。事皆合宜。仪则粲然。是非瞭然。而所行皆真实而无伪。若其常自惺惺。主一无适。臣亦不敢辞辅导之责。言未已。天君忽然大觉。乃以主一翁为媒。迎五人于半亩塘边。以仁为春官乡。使施恻隐之政。以义为秋官卿。使主断制之事。以礼为夏官卿。使之明节文正仪则。以智为冬官卿。使之定上下辨是非。拜主一翁无妄子。为左右相。以直内之任。付之主一翁。以闭邪之职。责之无妄子。而凡意必固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7H 页
我四蠹之藏于内者。锄而遏绝之。声色臭味安逸之侵于外者。捍而斥逐之。分命五官及百执事曰。汝惟作朕股肱耳目。汝惟不怠。各率乃职。凡事必主一翁无妄子是听。俾予从欲以治。无为而化。于是改元复初。与宇内更始。自是厥后。春风习习于方塘。和气蔼蔼于灵台。号称太和乾坤。垂五十馀年。
天君居安宅说
天君即位既久。以胸海波动。又数有外患。将入居于安宅。以主一翁为御。无妄子为右。令五官七情等诸臣。咸侍前后。从礼门而出。遵义路而行。踰仁山涉智水。少憩于半亩塘边。于时玉宇澄清。一尘不起。光风徐来。霁月初照。天君肃容正襟而坐。朗吟月到梧桐上风来杨柳边之句。忽见道傍有五人相携而来。一曰色。二曰声。三曰味。四曰臭。五曰安佚。各以其能。欲诱天君。天君令五官先试之。俄而反命曰彼五人者。才各有长。虽不能相通。然能取其长。亦可用也。其名色者。彬彬然粲粲然。悦人之目。其名声者。泠泠然净净然。悦人之耳。味则甘臑而利于口。臭则芬芳而触于鼻。安佚则导人以宴安。君请随其才而用之。天君曰色我所欲也。声我所欲也。臭味安佚亦我所欲也。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7L 页
吾将使五人者。置之座侧。以备使令。主一翁叩头而谏曰先王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至于味也臭也安佚也。亦皆疏绝而未尝一日近乎前。故先王之治。如彼其馨香。今此五人者。非无一长可取。而率皆左道误人。人君苟说而信之。则其将缠绕于身。终难解脱矣。君请屏诸四夷。不与同中国。天君大觉。怒骂五官曰竖子几败乃公事。乃麾而去之。俄有二客跃出。一曰功名。二曰富贵。当乘舆前。遮说天君曰君请暂幸臣第。听臣之计。臣请以君上之名。巍巍然垂于后世。以君上之身。赫赫乎显乎当今。君将许之乎。天君曰诺。将引车欲从二人者行。无妄公谏曰彼二人者。不顾礼义。贪冒嗜利之人也。既不能以义理自克。又欲以非礼干圣明。诚用客谋。大事去矣。天君乃命摽二人者使去。即驰入安宅。栋宇高峻。殿庑静深。哕哕哙哙。显敞寡仇。实天下广居也。天君乃命洞开诸门。无有壅蔽。悉召五官等诸臣。咸造在庭。出矢言曰来汝监察官。尊尔瞻视。视远惟明。毋使乱色一接于目。来汝采听官。毋侧尔听。听必思聪。毋使淫声一入于耳。咨尔出纳官。慎尔枢机。出纳惟允。咨尔审卞官。慎乃攸司。审卞惟勤。尔四端七情暨百执事。各恭尔位。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8H 页
发皆中节。毋忝尔所事。群臣咸拜手稽首飏言曰。臣等虽不敏。敢不对扬休命。自是之后。天君高拱无为。百体莫不从令。六府孔修。庶绩咸熙。时有膈县人四个弟兄。隐伏丹田之侧。长曰意。次曰必。次曰固。次曰我。或经营于前。或执滞于后。相为终始。颇肆胸臆。群臣乃表陈四凶之罪曰。方今宇内和泰之日。有此四凶。浊乱政令。伏愿圣上亟示窜殛之典。以昭盛明之治。天君乃放逐四凶。殄歼其族。日与主一翁等。都俞吁咈于安宅之上。谈道德说礼乐。致中和赞化育。四海之内。咸仰君德。鼓腹而歌曰瞻彼安宅。殖殖其庭。忠信为基。廉洁为堂。其大无外。其广无量。君子攸芋。小人所望。穆穆天君。端拱无为。声教所及。孰不曰其君也哉。
杂说
无名子与诸生坐高堂讲道之馀。问乎诸生曰子等其欲服美而食旨乎。居安而享荣乎。佥曰然。欲之而不可得。人孰无此志。曰然则子有文绣。胡不服焉。子有膏粱。胡不食焉。安宅在此。子何旷之而不居。尊爵在彼。子何舍之而不取。诸生咸瞿然相顾而答曰生等皆贫贱者。冬煖而呼寒。年丰而啼饥。缊袍之不掩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8L 页
骼。乌有文绣之可衣。藜藿之不盈肠。安有膏粱之可食。瓮牖绳枢。仅容俯仰。则安宅之居。非所敢望。凿井耕田。守分𤱶亩。则尊爵之荣。非所敢图。先生容或有戏我辈乎。何言之若是易也。无名子乃蹙然正襟而坐曰人之有生。同具此理。苟能因此理而明之。以全付畀之重。则令闻广誉施于身。此非适体之文绣乎。道德仁义饱乎中。此非悦口之膏粱乎。不烦营始而安宅在此。不干公侯而尊爵在此。子能着此文绣。饱此膏粱。居尔安宅。縻尔尊爵。则其视绮罗之加于身。不啻若悬鹑。方丈之列于前。不啻若糠秕。而峻宇彫墙。不足以动吾心。高牙大纛。不足以婴吾情。而况珠玉锦绣。乃迷心之毒。臑毳肥甘。实腐肠之药。嵬嵬高堂。易致毁坏。鞙鞙佩璲。易招祸殃。至于吾之文绣。简而文而。初无迷心之害。吾之膏粱。旨且美而。初无腐肠之患。人皆敬吾之宅。未尝毁之。尊吾之爵。未尝贱之。子等何苦而舍如此之珍衣。厌如此之滋味。旷如此之广居。辞如此之良贵。而徒起慕于迷心之毒。腐肠之药。易致毁坏之堂。易招祸殃之爵乎。此诚古人所谓抛却自家无限宝藏。而沿路丐乞者也。所谓以我之千金。羡人之弊帚者也。岂非惑之甚者乎。诸生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9H 页
皆赧然而起拜曰生等久为欲浪所汩。牛山之木。几乎濯濯矣。今闻先生之言。山径之茅。顿觉开豁矣。愿先生幸卒教之。俾不至于竟昧大方也。既衣我文绣。饱我膏粱。居吾宅享吾爵。而如有外寇侵迭。投间抵隙。则将何以御之。曰以礼义为干橹。忠信为甲冑。固敬之钥。守信之郭。则虽有暴客。孰敢侮余。趁其暇日。星言夙驾。上仁山之高顶。溯智水之源流。披拂于杨柳之风。翱翔乎梧桐之月。则虽南面王乐。无以易此。子等胡不慥慥焉。诸生上手称谢而对曰某等虽不敏。敢不以早夜求从训辞。
凤岩集卷之三
 杂著
  
自责
噫。世之为民者四。曰士曰农曰工曰贾是已。士者何事。曰讲诗书礼乐。以修身者也。农者何为。曰播麦稷稻粱。以为食者也。工则居肆。以赡其器用。贾则行货。以通其有无者也。苟或为士而无为士之实。则不可谓之士也。为农而无为农之实。则不可谓之农也。至工也贾也。亦莫不然。于此有人焉。冠章甫衣缝掖。而曰我为士也则可乎。曰不可。士必通六艺而捡其身。然后方无愧于为士之名。秉耒耟庤钱镈。而曰我为农也则可乎。曰不可。农必播百谷而丰其食。然后可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29L 页
无愧于为农之名。名为工也而不作器用。则非吾所谓工也。名为贾也而不通货财。则非吾所谓贾也。我之生斯世。且四十岁矣。资质庸愚。志气昏惰。衣布带韦。将为士也。而不知诗书为何事。礼乐为何业。则不啻乎猿狙之衣周公服也。荷锄执耒。欲为农也。而不知黍稷宜何田。稻粱宜何土。则不啻乎聋者之于钟鼓声也。欲居肆而为工则才拙矣。不能引绳墨而斲轮舆。欲行货而为贾则力绵矣。不能牵车牛而事贸迁。其于四民。未能一焉。而徒沐乎上之礼乐之教。饱乎人之膏粱之食。百工之器用。吾得以用之。商贾之财货。吾得以资之。却如此枉过了日月。则俯仰天地。不胜愧怍。而至于事亲之际。不能愉色婉容。以致玆母之悦。祭祀之日。不能致诚尽礼。以格祖考之神。居家无法。家众由而不和。接人无礼。乡人以之不亲。此乃天地间。一无状不肖人也。自顾平生所做何事。庸自咎责。因以示吾党。
遗戒宗孙国显
嗟尔国显。非我宗孙耶。宗孙之职。惟在于谨守祠宇。恭奉祭享而已。祠宇如颓剥漫漶。则随毁随缉。常如新搆。而晨谒之后。洒扫前庭。务令精洁。祭享之时。须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0H 页
竭力营办。与汝妇亲执造馔。勿使儿童污秽。勿使婢仆偷窃。而至于时祭。祭之大者。世俗不行。吾家独行。汝等必以家贫难行为闷。然行之已久。中道废格。非但有慊于子孙之心。恐必得罪于祖先之灵。如不以分至日。依礼行之。则以三名日。侵晨先行。而不须多品。虽饭羹二品。犹愈于不行。沙溪,重峰两先生有已行之例矣。然财力可及而故为损略。亦非奉先之道也。且寒食退在于三月则非仲月。以分至日行之可也。
示诸生
噫。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容貌之俊异。言语之巧辨也。在于读书明理。饬躬励行而已。于此有人焉。貌如冠玉。口若悬河。而目不知书。行无可称。则此真没字之碑。能言之鸟耳。乌可谓之人哉。今尔等所以赢粮负笈。辛苦来留于此者。其意岂徒然哉。盖欲学古人书。效古人言行。一以为饬身谨行之方。一以为显名荣亲之资耳。今乃与同辈。日事游戏。或喧噪斗閧。或骄悍怠傲。不曾着力于册子上工夫。而于饬身谨行之事。视之不啻如越人之章甫。则名虽从师受业。而实无丝毫补益。恶在其远来吃苦之意也。若一向如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0L 页
此悠悠。蹉过却合做底少壮时节。则老大之后。虽悔何及。将未免向所谓没字之碑能言之鸟耳。岂不大可寒心哉。且尔父母之资送汝等也。必以勤勉受学。无或怠豫。为丁宁之戒矣。尔等胡不念尔父母之戒乎。尔之兄弟亲戚。亦必送汝而言曰汝今得师依归。必将有成云矣。尔等胡不思尔兄弟亲戚之言乎。尔等若不及时勉励。竟无所就。则尔父母亲戚。其将谓何。尔亦将何辞以答乎。惟望尔等念尔父母亲戚之言。体我劝勉告喻之意。自是以后。一洗旧习。勉勉读书。孜孜检身。勿以戏嬉争斗等事。留于心胸之间。得免为世俗轻薄无行之辈。则其有光于我。而副尔父兄亲戚之心者。为如何哉。指引规戒。虽资于师友。若其立志勇往。非人所可与也。尔辈终须勉之。
经义问答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云云。上大学是学业之义。下大学是学校之义。二者似有不同而其实则一也。或以下大学之大读作泰。恐非是。
下大学音读。正如来示。
 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未知王宫国都。只有大学。而闾巷只有小学耶。抑宫都闾巷。兼有大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1H 页
小学耶。
小学立教篇。礼记曰家有塾。党有庠。州有序。国有学。陈氏注曰民在家者。朝夕受教于塾也。党之学曰庠。教闾塾所升之人也。州之学曰序。教党学所升之人也。国中之学。谓之国学。以教元子众子及大夫士之子与所升俊选之士。以此观之。只于王宫国都。有大学。而序云自王公以下。皆入小学。则国都兼有小学者可知。
 次第节目之详云云。明儒谓次第。指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而言。节目。指洒扫应对六艺穷正修治之类而言。愚意则谓入学大小之序。包在学校之设其广如此一句中。次第则恐当以节目中先后之序看。未知如何。
次第节目。愚则以前说为是。学校之设其广如此云者。指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而言。未知如何。
 时则有若孔子之圣。应上聪明睿智一节。盖圣人得位。则其法行而无事乎书。圣人不得位。则其法废而书于是作。即书而求之。法未尝亡。故此序起头。提出书法二字。作一篇关键。末乃节节收杀。如曰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旨及国家化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1L 页
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是也。未知如何。
来说极是。
 规模节目。语类有二说。一则以明明德于天下为规模。一则以止至善为规模。未知如何。
陈氏曰规模之大。指三纲领。节目之详。指八条目。愚以是说为是。语类所论。初不载于注疏。则无乃以陈说为长欤。
 补其阙略。小注为补亡章。恐甚未安。未知如何。
补其阙略。非指第五章格物致知而何。
 此序。新安陈氏分为六节。未知当如何分之。蔡虚斋亦作四大节看。愚颇好之。未知如何。
自初止教人之法也为一节。自盖天降止所由设也为一节。自三代之隆止所以分也为一节。自夫以学校之设止节目之详者也为一节。自三千之徒止坏乱极矣为一节。自天运循环止终篇为一节。此亦臆见。未知不悖于文理耶。蔡虚斋四节之说。见于何书。愚未曾见也。
 由是之是。当以大学看耶。
是字指大学而言无疑。
 大学之道道字。只是方法之意。恐不可与下文则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2H 页
近道之道字同看。未知如何。
大学之道字。与则近道之道字。有何分别耶。传十章曰君子有大道。其小注日道大学之道。道字何异耶。
 明德固是合心性底物。而以章句所训之语观之。则当以心为主。玉溪所谓只是本心是也。所谓本心者。是侵过性边去说。非单言气之心也。虚灵则心之本体。而朱子谓专属气。则不可以虚灵二字。便谓之明德也。或谓虚灵之气。不属气禀。虚灵气禀。果有异同耶。窃闻陶塘两门有心说岐异之论。盖于明德一段。见得分明。则庶可卞其得失所在矣。然愚之所以从前窒碍于此者。只以心与气质有难区别故也。固尝以为章句所谓人之所得乎天者。盖指理气本然之原头也。及其赋于人则理无不全而气有不齐。其所谓虚灵者。气之精爽而亦不离于禀赋。则似不无圣凡之殊也。今因熟读。更加理会。则所谓心者虽属于气。而其为气也至虚至灵。所以管百体而宰万物者也。初无形象之可见。与医家所谓五藏之心有间。然心与气质。终非二物。故才涉作用。便为所掩。种种有善恶之不齐者。由于气质而非心之本然也。虽于未发之时。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2L 页
本体呈露。只是湛然而已。气质之美恶。不可容着于其间也。向所谓虚灵之气不属气禀者。岂以是耶。迩来看得如此。未知如何。尝按栗谷语录。有虚灵底。亦有优劣之语。诚可疑也。
横渠曰心统性情。朱子曰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用。心者性情之主。盖性者即理也体也未发者也。情者即气也用也已发者也。明德合心性兼理气者也。不可专言性。不可专言心。章句所谓虚灵不昧具众理而应万事者。可知其合心性理气而言也。故先儒曰明德者。即此理之在心里而光明照彻者也。据此一言。亦足以知之矣。至于所谓虚灵。北溪陈氏曰人生得天地之理。又得天地之气。理与气合。所以虚灵。此在小注。分明可据。何必以专属气不属气禀疑之乎。其他问目繁多。不能领略。未知所对。自愧老昏。
 因其所发而遂明之。盖本体之明。虽有未息者。而必就其发处验之。乃可见其然也。故从古圣贤。皆言用以见体。要使学者有下工处也。如孟子四端之类是也。章勾必以所发为言者。岂以是欤。
来说诚然。
 皆当止于至善止字。大全讲义作至字。恐当从之。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3H 页
止字是止而不迁之意。则止字比于至字似长。与讲义所谓学者虽或知之。而亦鲜能必至于是而不去。不无异同何者。朱子曰未至其地则必求其至。既至其地则不当迁动而之他。讲义所谓至字。必求其至之至也。章句所谓止字。不当迁动之意也。未知如何。
 天理之极。小注新安吴氏一本万殊之说。诚非矣。而栗翁驳之之说。以为与人欲对说。故不曰事理而曰天理者。亦恐未安。未知如何。
一本万殊之说。明者直斥其非。而吾则愚不及此。未敢雌黄。与人欲对说。故不曰事理而曰天理者。正发蒙蔀。来谕谓之未安者。愚所未达也。
 知止。即物格知至之事。定静安。即知止之功效。既知所止。则四者果一时齐到而略无等级耶。抑或有静而未安。安而未虑者耶。语类云才知止。自然相因而见。又云定静安。皆容易进。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最是难进处。由前之说则似是一时齐到之意。由后之说则似有等级之可言。未知当从何说。
知止。如知为子而必孝。知为臣而必忠。能得。是身亲为忠孝之事。则自知止至能得。不能无浅深之异。知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3L 页
行之殊。虽曰才知止。自然相因而见。岂可一时齐到。略无难易之分耶。但或问曰非如孔子之志学至从心。孟子之善信至圣神。实有等级之相悬。为终身经历之次序。愚以是为正。
 始终先言终。人多有意看。或谓事以终为重故云然。或谓犹贞须元之义。然观书之病。每在泥看文字。曲为傅会。圣人本意。恐不若是之深。乃陶庵所谓不必深看者却好。
终始之说。不必深看云者。可免穿凿之讥。
 明明德于天下。章句但释以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人多错看。以为明民之明德。然而观明明德之义。篇首既以自明释之。至此却又属民看。则上下矛盾。决不成说矣。朱子之意盖曰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而乃所以明己之德于夭(一作天)下云尔。以或问之说参之。则尽明白有据。若谓明民之明德。则朱子释之。必不当若是之疏略也。未知如何。
既曰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则可知非但明己德。而使天下之民皆效之而明其德也。此非明民之明德乎。小注陈氏曰明明德者。明己之德体也。明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4H 页
明德于天下者。新天下之民。使之皆明其德。此亦非明民之明德乎。玉溪卢氏曰新民是要人人皆明明德。民无不新。则民之明德无不明。而我之明德明于天下矣。许氏曰新民不过使人各明其德而已。或问又曰使彼有明德。不能自明者。皆有以自明而去其旧染之污。此皆言明民之德也。讲义曰明明德于天下者。自明其明德。而推以及人。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而各诚其意。各正其心。各修其身。各亲其亲。各长其长而天下平矣。此皆言明己之德而推而明民之德者也。愚未知来谕之所在也。无乃未达问辞而为此误答耶。更示之如何。
 格物之格。章句训以至字。或问以格于文祖之格为證。则只是至字之义也。但其下又下穷至二字。故读者每因此而生疑。遂谓格有穷至两义。而至于物格之格。又着穷意。说不去。或把至字看作极字义。而又与无不到之意不相合。尝按栗谷辑要。格字有穷至两义。格物之格。穷字意多。物格之格。只是至字意。心窃疑之。只是一格字。而上下各有一义。恐非朱子之意。及考尤庵经义。有曰辑要所谓穷字意至字义者。似是以工夫功效之异而言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4L 页
之。非谓格物之格。可含穷字意看也。得此说而后。始觉栗翁之本意却不如此也。大抵格物云者。语意艰涩。训释之际。只说至字则语欠通畅。故朱子始以至字为训。下方却又插入穷字以释之。盖是穷而至之云尔。虽似突兀而实不得已也。自古诸儒于此格物二字。论议多端。盖缘穷至之训。不能活看而然也。窃意穷至二字。非直解格字之意。只就其用功处而言也。至无不到三字。乃见格字之意。须看欲其二字通透则其意可知矣。
章句先曰格至也。继之曰穷至事物之理。此则非但至字义也。或问先曰物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继之曰穷之而至其极。此亦非但至字意也。而况程子曰格至也。穷之而至其极。朱子曰理之在物者。既有以诣其极而无馀。又曰须穷极事物之理到尽处。延平曰凡遇一事。自当就此事。反覆推寻。以究其理。西山曰于天下事物之理。穷究到极处。此皆非但至字义也。退溪谓格物重在穷字。物格重在至字。似与栗翁之意相为发解。尤翁所谓似是工夫功效言之者诚然。
 物格而后知至一节。陶庵以章勾可得二字。谓是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5H 页
复说工夫。不必看以功效。其意尽好。然此两节之分属工夫功效。先儒之说。亦有意见。恐不可遽废之也。窃尝论之。上节说出八条目意已足矣。而此节又反复说之者。盖承第一节说工夫。第二节说功效而分解之也。若只以复说工夫之意看。则上下文理。殊无着落。而后二字。实与第二节语意相似。此既是工夫。则定静安虑。亦当作工夫看否。愚意以为此节功效中兼有工夫。如此看得。未知如何。
上一节说工夫。故下六个先字。下一节说功效。故下七个后字。复说工夫之说。愚所未晓。可得二字。只谓知此理然后可得为此云云。何必以做工夫看耶。
 意诚以下皆得所止之序云者。或谓六者皆得所止而其序如此。或谓修身为明明德之所止。而自诚意以下为得之之序。平天下为新民之所止。而自齐家以下为得之之序。愚以后说为长。未知如何。
小注新安陈氏曰意诚心正身修。明明德所以得止至善之次序。家齐国治天下平。新民所以得止至善之次序也。皆之一字。包明明德新民而言。愚以是说为正。
 按经文首尾相贯。一字一句。皆有下落。但末二节。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5L 页
实与第三节相应。而只言本末。不言终始。厚薄二字。上文之所不言。而此却别说者何也。窃意本末终始。不必分作两项事。既言本末则终始自在其中矣。厚薄二字。虽似突兀。实承上一句而申言末不治之意。盖谓身既不修。则所厚之家且不可齐。况所薄之国与天下云尔。如此看得则一章文体。庶无罅漏。而亦不悖于经旨否乎。
来说诚然。是故第四章释本末小注曰此言知本则不特终始先后之义在其中。而为本及本乱末治者否之意。亦在其中矣。终始厚薄。皆该本末中者可知。退溪又谓传者特举本末二字而释之。所谓先后终始厚薄皆在其中云云。来谕所言如此看得则庶无罅漏之示。正得读书之义。可贺可贺。
 致知之知。章句训以犹谋也。以人之知识而言也。或问以心之神明妙众理宰万物释之。此则似指本然之知觉也。何其不同欤。
人之知识。顾非本然之知觉欤。来说所谓何其不同者。愚未之信。
  补其阙略云云。
 鄙意则补亡章。即朱子采程子之意。以辑其放失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6H 页
者也。诚正二章下添补之语。乃朱子窃附己意。以补其阙略者也。夫放失者。盖谓本有而今亡者也。采而辑之。即补亡章所谓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者也。补其阙略者。盖谓本无而追补之者也。即朱子以己意追补于诚正二章下者也。未知如何。
曰补其阙略下小注。明言补传之第五章云云。则不必更为他说。又大学通旨。释窃附己意之义。曰言窃取程子之意。又附以己意。补第五章之缺略。此亦可见其补阙略者。指第五章而言也。诚正二章下所论。如他经书章下注例也。似不可谓添补。未知如何。
  
陈氏六节分段云云。
 下示第一节第二节第六节分段。果合鄙意。而中间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分段。少有径庭。鄙意则自三代之隆至所能及也为一节。盖言教行而其法之极盛也。自及周之衰至以发其意为一节。盖言书出而其义之极阐也。自孟子没至坏乱极矣为一节。盖言书之义又不明。而世道之极乱也。如是分看。未知如何。
曰昨年妄以己意分段以答。而厥后考见大学通旨。则与鄙见大相径庭。自觉昏谬。今见来说。果优愚见。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6L 页
而亦与通旨小有不合。故誊送通旨。下览如何。
大学之书至法也此一节。言大学一书之义。以治统道统贯一篇。
盖自天降至所由设也此一节。原其所以为教。兼治统道统而言。
三代之隆至所能及也此一节。言治统之所以行。
及周之衰至而知者鲜矣此一节。言道统之所以传。
自是以来至坏乱极矣此一节。言治统道统俱废。
天运循环至小补云此一节。言治统道统俱明。
  大学之道道字云云。
 
君子有大道之道。果是与大学之道道字同。而但鄙意则两道字皆是方术之义也。故章句曰道谓居其位而修己治人之术。术即方术之谓也。近道之道。乃中庸所谓率性之道。不甚大异乎。近来陶塘两贤之意皆如此。未知如何。
曰则近道小注。仁山金氏曰不曰此是大学之道而曰近道。盖道者当行之路。知所先后。方是见得在面前。而未行于道上。所以只曰近道。然则近道之道字。非大学之道乎。朱夫子解率性之道字曰道犹路也。指人之所共由者而言也。大学之道。非人之所共由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7H 页
者乎。或问又曰格物者适道之始。思欲格物则固已近道矣。格物非大学之道乎。愚未见道之异也。
  虚灵云云。
 栗谷曰灵者心之知处。虽未感物而灵固自若。不可曰心之感。尤翁曰朱子明言虚灵自是本体。而卢氏乃谓灵者心之感。既曰感则是已发也用也。盖虚是能受底。灵是能感底。而卢氏直以灵为感。故栗谷非之。观此二说。可知卢说之非矣。
 一本万殊。后更思之。栗谷驳之之说诚好矣。未见其未安也。
曰虚灵二字。乍看卢氏之说似有理。故前者以分寂感。不以为非矣。今奉辩谕。乃知栗尤两贤之不取。此亦孤陋之致。可愧可愧。
  所处而安云云。
 所处而安。是谓身之安。不必看作知之安。已觉所问之差。而但下示所谓安虑得属行者恐可疑。夫安虽云身之安。而其属知则固自若。此一节盖知为之主。故定静安虑。固当以一知字串之。志有定向。非志能自有定向。非知则不能定也。心不妄动。亦非知则不能也。所处而安。亦是知之效也。定静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7L 页
安。是物未来之前。虑是物来而方商量详审。未及于行者也。此四者当属乎知。至于得字。始施于行而得其所止。故乃属行。盖定是志之定。静是心之静。安是身之安。虑是事之虑。自志而心身事。自有大小浅深。至为精密。而其属乎知则一也。未知如何。
曰以章句观之。则所处而安。以身言之。似属于行。处事精详。以事言之。亦似属行。故前者以安虑谓之属行。今见来卞。又以小注中事未来事方来等说观之。则来说所谓皆属乎知者诚然。古所谓有智无智。岂止三十里云者此也。
  
传二章
 苟日新之日。谓始自向新之日欤。谓已能尽新之日欤。由前之说。则苟日新之新字。当为初学工夫。而至下新字。方可言极至之效。由后之说。则苟日新之新字。当作十分新看。而下二新字。特言其继续之功也。鄙意则前说似胜。未知如何。
苟日新之日。前说近是。小注朱子曰首句是为学入头处。诚能日新。则下两句工夫。方能接续做去。此非始自向新之日欤。
 作新民之新。与经文新民之新似同义。而朱子之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8H 页
必释以民之自新者。抑有何意欤。
民之同有善心者。观上之所为而有以兴起而能自新。则朱子之释以民之自新者可知矣。
  传三章
 没世。或谓先王既没于世。或云先王之世已没。前说以人世之义看。后说以世代之义看。后说似胜。未知如何。又或云没世指民而言。盖民没齿不忘云尔。恐非是。
章勾曰既没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小注朱子曰没世而人不能忘。如尧舜文武之德。万世尊仰之。所谓愈久而不忘。与万世尊仰者。此皆言世代之久。后说得之。至于没世指民之说。可谓无据。
  传六章
 或问自欺。是一人之心。欺之者何物。见欺者何物。愚答曰欺之者意也。见欺者心也。又问何谓欺之。何谓见欺。愚答曰知为善当十分。去恶当十分者本心也。而意不能十分为善十分去恶。则是为欺本心也。既欲如此。又不如此。则是以我欺我。故曰自欺也。又问诚如子之言。则知为善去恶之当十分者。然后方有自欺之资。若元不知为善去恶之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8L 页
当十分者。则便著自欺不得。然则自欺犹可语之于为善之人。而不可语之于为不善之人也。愚答曰不然。以第二节观之。夫小人之平居为不善者。及其见君子。无不欲掩其不善。则虽为不善。而未尝不粗知善之当为恶之当去也。才欲掩之。便是自欺。但自欺有精底粗底。夫为善去恶。虽已至九分地头。而犹有一分未尽。即未免一分自欺。是则君子隐然心术之微而自欺之精者也。至于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者。是小人显然诈伪之著而自欺之粗者也。此虽有悬然不同。若存留一分自欺之微而不即决去。则终必至于小人之为不善矣。此第二节所以极言自欺之病。而使人欲深惧而警察之也。又问凡人之所谓欺者。盖指掩覆而秘讳之也。然则为善去恶。未能十分尽。而苟且掩覆。有若能尽者然。此之谓自欺耶。愚答曰是固欺也。而特言其自欺之病耳。夫为善去恶未能十分处。便是自欺地头。何必更待苟且掩覆。然后谓之自欺也耶。
 自欺之义甚精。最难晓解。愚尝谓八九分善念中。或有一二分恶念偷起。则这便是为善去恶之未尽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9H 页
处。这便是自欺地头。至若存留此恶念。不即决去。及苟且掩覆者。则只看作自欺之肆矣。偶阅三渊集。得自欺说。始知语类释自欺。有言容着在这里。又有言如人为善。他心下自知有个不满处。却不说有不满处。却遮盖了。硬说我做得是。这便是自欺。观语类二说。前说则非以恶念起处便为为善去恶之未尽处。以已有恶念而不即决去处。为为善去恶之未尽处而为自欺地头。后说则以苟且掩覆接人相瞒处。为自欺地头。窃念恶念起处与容着在这里与苟且掩覆此三者。虽相次第而见。非为别串。而恶念所起。即容着掩覆之张本。则此处便是为善去恶之未尽处。何更待容着掩覆然后。为为善去恶之未尽处乎。如是思之。不能无疑于语类二说。而后更思之。章句曰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夫既曰去恶。则是谓已有可去之恶。而能决去与不能决去。为此心诚不诚之机而自欺之关头。若元无恶念。则是元无可去者。何论其去之之实与不实哉。以此观之。虽或有恶念起时而随即决去。则这便是诚意。这便是无自欺也。若不能决去。容着在这里。则此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39L 页
处始为为善去恶之未尽处。这便是自欺地头。此语类前说所以不言恶念起处。而必言其不能决去处者耶。至若后说则似特言自欺之病耳。未知如何。
自欺之说。极为要切。固非浅陋所可容议。而但曰欺之者意也。见欺者心也。此必有所见而言也。于鄙意不能无疑。意即心之所发也。心即意之本体也。心意虽有体用之分。固无彼我之别。欲为善而不能十分为善。欲去恶而不能十分去恶者。此乃以心欺心。自我欺我。岂有欺之见欺。有若二人耶。愚未晓然。回示如何。
 閒居一节。此谓诚于中形于外。观此谓二字。分明是承上言恶一边。而人多以诚字属恶不得。此虽若可疑。而朱子既曰小人閒居为不善。是诚心为不善。则诚字属恶。亦已晓释矣。双峰所谓兼善恶说。恐可疑。
朱子曰诚于中形于外。那个形色气貌之见于外者。决不能欺人。祇自欺而已。新安陈氏又曰诚于中形于外。是恶之实中形外者。所谓诚于中者。分明说恶一边。而饶氏之兼善恶说者可疑。诚如贤者之言。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40H 页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承上节如见其肺肝言。似亦指恶一边。而章句释以善恶之不可掩者何也。
讲义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之义曰。隐微之间。实有不善。则人皆知之。如十目之所同视。十手之所同指。无不见之。甚可畏也。继而曰隐微之间。实无不善。则其形于外也亦然。此兼善恶而言之也。章勾所谓善恶之不可掩者如此云者可知也。以此观之。则上文所谓诚于中者。饶氏以为兼善恶说。不无所据。未知如何。
  传七章
 
章勾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栗谷以或字为疑。以为欲动情胜。则其用必失其正。有何或之可言哉。以此删去或字于圣学辑要。而尤翁解之曰自致知诚意之后。工夫渐密。故于此承之以或字。盖此实因致知诚意而言。如有如此者。则或有如此之意云尔。鄙意则栗谷之删去或字。恐未免太遽。而尤翁之所以解之者。又似不亲切。夫或字非谓欲动情胜后或正或不正也。直承上文心之用不能无一勾说来。盖谓四者皆人心之所固有。本非不正而如此则或失其正云尔。有何可疑。而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40L 页
至若谓之承致知诚意而出则不亦远乎。两贤之意。终未得晓然。未知如何。
两贤之意。不敢轻议。贤者之言。亦甚有理。而更有一说。敢此赘陈。章句所谓一有之一字。即或字之意也。与下或字相应。有之二字。即滞固之意也。事已过而滞固于心者也。事至而随应。物去而不留然后。心可得正。而如遇可喜底事则既喜而又留滞于心。见可怒底事则既怒而更滞固于心。则心何以得正乎。一或滞固而不察。则其心亦或不能不失其正云矣。愚见如此。未知如何。
 
小注云峰胡氏曰心之体无不正。所谓正心者。正其心之用也。在正其心此正字。是说正之之工夫。不得其正此正字。是说心之体。鄙意云峰所论。恐未晓然。夫心之体。虽曰本正。而仍其用之不正而不能存其正。则正其用。又所以正其体。恐不必以正心之心为专言用。而至于不得其正。章勾既曰其用之所行。不能不失其正。则又何言体耶。未知如何。
来说诚然。
  传九章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41H 页
此章起头。又别下必先二字。窃闻陶翁以为自诚意至修身。明明德之事已毕。而齐家即新民之始也。故以必先二字。紧重下语。以示要治人者先自近治。又闻权阳村以为承经文结语而分厚薄也。或疑两说不同。而鄙意则经文厚薄一节。亦以新民而始。故特言之。则两贤之言。实相发而不相妨。未知如何。
必先二字。将言治国之道。故云必先齐其家。陶翁之说。可谓切至。
  传十章
 
既曰老老。则似当曰幼幼。而必曰恤孤者何也。且既曰孤。则孤非吾之幼。而指天下无父之幼可知。但不背。谓不负其上欤。谓不负其孤欤。
孤者幼而无父之称也。无父之孤。尤为可矜。故谓之恤孤。虽非己之子。而一家岂无无父之孤耶。不背。谓不背上之所为而不背其孤。未知如何。
 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其口出。谓好人之善言。不啻若出于我口者耶。抑谓见人之彦圣。中心好之。不但好之于口语之间者耶。如前之说。则于彦圣二字不属。如后之说。则于若一字又不属。未
凤岩集卷之三 第 341L 页
知当如何看耶。
后说近是。书秦誓注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之。或曰心之所好。甚于口之所言也。其小注又曰心之好。不啻如口之称。口之称美有限。心之好慕无穷。又曰于人之彦圣则好彼之德。诚发于心。而在心之好。有甚于在口之好也。观此可知其义耳。
  补其阙略云云。
 所證通旨之说。不啻明的。始觉前见之乖谬。顾此未尝知通旨之为何书。自愧孤陋。其书未知出于何世何贤耶。幸望俯示也。
大学通旨。皇明洪武时人蒋文质所著。文质字彬夫。号苍岩遁叟。永嘉人。王瑞称之曰先生资禀英迈。闻道甚早。其授受既有源委。而一时丽泽相资者。率多不世之才。故咸有著述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