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悔窝集卷七
悔窝集卷七 第 x 页
悔窝集卷七
 说
  
悔窝集卷七 第 382H 页
去朋党说
自古祸人之国家。莫有如朋党之甚者。盖其源甚微。而末流渐漫。终至于不可防。而国随而毙。考之汉唐宋。可见也。人皆知其祸之憯毒。而思欲已之。为之说者。大约有四焉。或曰。朋党之兴。其日久矣。习俗已成。仇怨已深。其根柢不可拔也。其角距不可落也。欲卒去之。不惟不能去。而或至于别生患害。则不如任置之为愈也。或曰。党人各以类分。虽有邪正之辨。其初均为士流也。且人情。淹滞则怨。挫揠则忿。不如合彼此而两用之。无使一番见锢之人。厚蓄其毒。而以时发之则可也。或曰。党人之所争。其事虽有是非之两端。而贪权势。冒爵禄。护私党。背公义。则其心一也。是则其所争之是非。固不足区别。而皆所谓小人之朋也。不如举彼此而两废之。惟择其孤立不党之士而用之则得矣。或曰。党人既有邪正是非之别。则不可以两用也。亦不可以两废也。惟察其正且公者。而举一朋尽用之。若阴邪之党。则悉置于一切之法。流殛之。诛戮之。使其无种类之遗者。则可以革之也。玆四
悔窝集卷七 第 382L 页
说者。各据其意而为说如此。虽或有胜劣之差。然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夫天下之祸本。朋党是也。庶事之堕。百害之生。莫不因之。是之不去。则不可以为国。而且天下无不可为之事。亦无不可去之弊也。则任置之说。非也。君子小人之同国也。犹鸮凤之同跱。薰莸之同藏。莸必夺薰。鸮必制凤。其势然也。为小人憾怒之可畏。而使得与君子同进。则其憾未必纾。而且生媢嫉之心。必将椓害君子之类而后已也。且使小人能纾其憾。而和同以听之。顾君子羞与之同列。必皆奉其身而退矣。然则其国终为小人之国也。两用之说。亦非也。观其心则虽同。而事既有是非之两端。则不可以无别。而况于其间。亦有并与其心而是者。且举国之人。不入彼此之党者几希。其所谓不党者。未必皆贤。而如里克之中立者有矣。两废之说。亦非也。惯习之移人尚矣。夫人之生长于邪党之中者。未必其心皆嗜恶厌善。而为见闻之所渐者多矣。是以圣人广迁善之门。先训告而后刑辟。若以小人之朋。谓不足复化。而比以诛之。则此岂姑教无庸杀之道耶。且人不可独杀。而嫉小人已甚。乱之道也。则尽戮一番之说。亦非也。余既诎此四说者。而求其可以代之
悔窝集卷七 第 383H 页
者。惟建极之说为至。然或者必以老生之常谈讥之。则不然也。盖书曰。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大禹箕子。岂欺我哉。但后世为调娱之论者。假此说。以文其混用彼此之失。则不翅谬矣。夫建极之义。惟是公好恶别臧否。大用福威。以劝惩之。俾归于至正之道而已。则所谓淫朋比德。何自而作也。使世主苟体乎此。无以常谈忽之。而且不为调娱之论所误。则其于去朋党。何有哉。
杂说
人有传六月小晦日。有龙堕于某地之村西豆田中。时骤雨既过。云日掩映。村之童孺妇女。不知龙者。望而指异之。争就观焉。其始堕也。犹蜿蜿有动势。既而舒尾委鬣。粘其首于畎腰。寂若死物也。观者稍益近之。左右投瓦石。试其生死。而终不肯动。相顾而笑曰。何等物若是顽且庸也。或曰。是或龙也。怒则必杀人。不可狎也。皆又笑曰。是安得龙。吾闻龙必渊沉而天飞。其灵怪特甚。今是物甚顽庸。曾蛇螾之不如。是安得龙也。观既久。将散归。忽黑云泼空。冻雨扑地。飞电一道。霹雳轰山。是龙也已飞在乎天。而五采炫耀。直射人目。向之观者。皆震怖颠踣。良久乃起。而曰是果
悔窝集卷七 第 383L 页
龙也。其变化不可测也。吾辈其幸而免乎。余闻之叹曰。龙之陆堕而困。时不遭也。雨至而兴。遭其时也。龙固圣于物。而司变化之权者也。若所谓时者。天实尸之。而非龙之所能为也。故一遭其时。则能震耀其威灵。涣发其文章。如彼其盛。而使夫狎而玩者。莫不惊怖改观。可谓伟矣。然向使天吝于时。不以雨相及而且久暵。则龙则卒困于田中。长为妇孺之所笑侮。而不以龙称也。恶在于龙。亦在于遭时而已。虽然。患非龙也。不患时之不遭也。诚龙也。其变化至神。能与天通。而天亦不得不予以时也。设或时卒不可得。而困且死。龙之厄也。非其过也。是亦天也。又何歉焉。且方其困也。受侮不少。而弭其牙角。韬其光怪。隤乎其顺。安之若命。道之大也。及其得意而上行也。势足以冯怒作暴。水其地鱼其人。以洒其前耻。而顾但示以神武。不果于杀则德之盛也。道之大德之盛。此龙之所以为群物之圣。而能司变化之权也夫。
观棋说
吾友朴士宾。奇杰士也。读书史。能为诗律。暇则或纵心于棋博诸戏。余与之游久矣。一日。士宾置小酌于其居之北白莲峰下。要余以观棋之会。余步屧以造
悔窝集卷七 第 384H 页
焉。棋者已对枰于风松流水之间。而士宾与长少五六人。环以观之。棋者二人。余皆不识。士宾目以道余曰。某某也。某乃国手。某则稍劣于某。而亦其流亚云。二人者与之对斗凡三。终局而胜负决。所谓国手者果得隽矣。余不知围棋之法。而观人之为则多矣。鲜不矜气争心。诳谲炰炰。而观二人者之所为。皆雍容不迫。无憍忿狠啧之事。譬之战事。殆若春秋召陵城濮之役。两国相当而有多少礼数也。然余谛观国手之始终。尤为整暇。其视端其体宽。其用指甚安。当其三终局之间。善败利钝。盖纷如也。则从旁而观者。皆畟目欹足。以助其势。而国手者。其意卒不少扰。钝而不沮。利亦不喜。行其棋一如常度。而不求奕奕之胜。不避平平之谯。要以百全为主。此所以常胜独克而无对于世也。若以古之善用兵者较之。与夫曹孟德之临阵。意思安閒。赵营平之先计后战。不规小利。吴广平之遇败自若。隐如一敌。岳家军之山可撼而不可撼。徐中山之能持重。不求勇功。盖亦有彷佛焉。可谓善于棋者矣。夫奕棋小数也。而其所以取胜于人者。以其神守之能整暇也。盖惟整且暇。然后能临于局而不乱。有以审度奇正之形。胜败之情。百斗而无
悔窝集卷七 第 384L 页
遗巧矣。不然而使厥心一乱。则方罫三百。其变化亦无穷矣。抑何以沉思密揣。以制其胜乎。左氏所谓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者。其言尽之。而小数犹然。而况有进于此者哉。噫。庄生之书有之。庖丁神于解牛。而闻其言者。得养生之术。事固有殊类。而相感发者。盖自古而记之矣。今吾与士宾。辍读书之课。而消全日于观数局之棋者。可谓无益之尤者。而苟取其国手之当局整暇而能取全胜之术。有以治吾心摄吾气。或以之临大事变而不震不惊。则亦将何几之不可睹。何疑之不可断。而举天下。孰与吾争能者乎。此所谓事之相感发者然也。不然。一日之光景。视陶士行之分阴。不翅多矣。而等闲消去于观棋之顷者。不亦可惜矣乎。余既归而为此说。寄诸士宾以勉之。且亦以自勉焉。
求友说
余少不自揣其庸愞无以比论于人。思欲遍求当世之贤豪魁伟长才异能特出之士。辱与之交以自益也。盖自任冠逮于今。其发种种欲短。而游走四方。求之不怠。卒不得其人。岂为国褊小。运气欲末世。果无此流人欤。殆非然也。顾士之上人者。其必少余之不
悔窝集卷七 第 385H 页
自立。不肯贬就而余交。其下焉者。余亦略之不欲顾存。则宜乎余之少且长。以及于老。而落然无来朋之乐者也。夫朋友之为道。固自于天叙之常。而盖相与辅仁而攻过。以成其德者也。故夫子论损益之友各三。而诏学者取其益。无取其损。孟氏推友士之说。极于友天下之善士。而又以为未足。终之以尚友古人。程朱诸老先生。其明睿天授。宜若无藉于人以致其道。而明道兄弟。实交邵尧夫,司马君实。晦翁亦友敬夫,伯恭,同父诸贤。而尝所往还书疏缴纷者。又皆一时之名流也。非惟道义之交然也。虽以经纶之学。文章之事。莫不有相同者。州平,元直。武侯之友也。孟郊,李翱,柳宗元。则退之之朋徒也。盖德必不孤。同志相求。其理则然。而丽泽互资之益。抑不可诬也。况余早困于蒙昏。悔尤日积。则诚宜藉善道之力。以寡其过。而顾才性实凡劣。于古三不朽之大业。殆无一之可庶几也。则不足从游于当世才贤之后宜也。然其所存之志。盖亦有不苟。而不欲与庸众人同之。使世果有其人。有以知余之此志。则或不以为不才。而不吝于心与之矣。嗟夫。余始老矣。年数之方来者。计亦不足于有为。而乃其初志之较然者。则盖不敢与貌而
悔窝集卷七 第 385L 页
并衰。固将自强其所不能。以图不朽于长世。而必博求世之贤豪才能。如古人之所与友者。以辅其不逮。又将进于古。求之众甫。诵味其诗书。尚论其行事。与之上下于千载。先后而不但已也。若其闭户息心。吾与吾周旋。而不复强辅之未。废天叙之常。慢圣诏之明。卒堕于匪人。孤陋而就死。恶敢然恶敢然。作求友说以自警。
出处说
夷狄之君天下。天下之至变也。彊支之篡其宗。孽臣之攘其国。衰末之变。犹可言也。而至于异类之为诸夏主。乃阴而乘阳。兽而长人。其为天下之变,可胜道哉。夫理无为而气有为。有为则彊。无为则弱。弱之不能胜疆。势之然也。自周汉以来。所谓正理者。寝以衰弱。不足以胜气数之疆。而戎丑之精䘲(一作祲)。迭薄中华。日以王长。故刘渊石勒。首事于初。苻秦,拓跋魏。从而继之。荐食九有。几于一之。然正朔之馀分。相嬗于江以东。则彼固有不得以专之者。及宋之中。完颜雄据河南北。而臣妾南朝。则维扬一手掌之地。殆非宋有。而其末也。奇渥温之代起。则并汴及扬。名实皆得。盖终古惨黩之变。至此始极。而乃若今日一与之准矣。嗟
悔窝集卷七 第 386H 页
夫。天地有至盭之气。积于幽远。徐发而南。为参伐为彗茀。乃与夫浸弱之正理。交荡互拶。卒能胜之而无敢谁何。于是阳明之域。垫于阴浊。冠带之伦。制于豺狼。此其变。岂直彊支孽臣之改物易命之比也。天下之生盖久。而其遗裔之见在于今者。适与此会。不自先后。其亦不幸甚矣。士之出处。自有常法。其于乱邦秽朝。亦不肯入处。而有以自臧焉。况纯阴之代。禽兽之囿。而甘心于没没哉。虽然。人不能喻于义。而惟利是向。则宋季之许衡,吴澄。亦尝以儒贤自名。而尊事犬豕。为之臣仆。未始知其可丑也。而况其下焉者乎。惟仁山金履祥,白云许谦,鄱湖马端临。此数君子。独能遁处山湖。始终不污。可谓卓然者矣。乃今中州之为士流者。不知有几人。能洁清其身于八纪前后。而至若 明初诸公。遭时奋身。左右 明睿之圣。洒濯天下。一复于正。斯固伟矣。虽然。彼拨反之烈。乃英懿智勇之士之所图也。非人人而皆可能也。而况所谓时者之不易得耶。顾士之所可为者。惟仁山,白云,鄱湖之嘉。则存焉。有能毅然自立于天地之中。要使此身清明纯粹。不怍于俯仰。是能存阳于众阴之会。而与禽兽并居。不害其独为人也。然则天理之正。得我
悔窝集卷七 第 386L 页
以疆。而有以抗夫气数之盛长。玆不亦可勉者耶。或者曰。我东之为国。既别于彼。何嫌于作仕。是不然。国不能自强。而乃与之为属。则直不剪头发而左其衽耳。庸讵别乎。其亦苟为之说者也。
名诸子说
命汝曹名从人。人之也。字以华。华之也。盖不华则夷翟而已矣。不人则禽兽而已矣。于戏。汝曹其勉之哉。
子欲居九夷说
子之欲居九夷。盖伤中国之昏乱而无与有为也。子尝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又尝欲乘桴浮于海。此皆圣人衰世之意。而程朱诸子解之详矣。然于四外诸方。惟拟九夷之往何哉。斑固既论其所以。而余复申之。夫九夷者。即东方九种之夷也。其禀性柔谨。素有君子之风。故古初圣神之作字书也。北狄从犬。西羌从羊。南蛮从虫。皆以禽兽虫豸命之。而独人东夷。以别于三方。盖夷字实从人。但不直遂而屈曲其状尔。况箕子之来君。用夏变夷。并美西周。虽其后礼乐之教益远。厖陋之俗复还。然视北西南诸俗。诚有大异者矣。然则子之欲去中国而之他也。必曰居九夷。而狄与羌与蛮。不在所论。岂非以此也耶。人之
悔窝集卷七 第 387H 页
恒言曰。夷狄禽兽。盖比而同之也。然子尝言禽兽。不可与同群。而唯夷狄则欲居之。且于夷狄。惟东夷是与。是知夷狄固别于禽兽。而东夷之于诸方。又其有别者也。噫。以子之盛德。苟一东出。而因柔谨之俗。承仁贤之化。以试其过化存神之功。则一变至鲁。有不足言。而东人之幸。当如何也。眇尔一隅。终不足以辱圣人之临顾。而凡我蒙陋。只得闻风于百世之下。可胜惜哉。或曰。子果东出而有以为之。则期月而可。三年而有成。直易易焉耳。然子其将终安于此。而特幸我东人而已乎。曰子之欲赴佛肸,不狃之召。实欲兴周道而匡济天下也。况东方。地大人众。可教而即戎。固非二叛人一县之比也。子必将俟时而动。扶义而西。尊王室。纠诸侯。混四海而一之。乾旋坤转。惟吾之所欲。岂但尸海外之偏区。苟安目前。而置天下于度外哉。然圣人。人而天也。其变化不测。非夷所思。则凡此区区所论。何异于侧管而仰窥也。噫。亦僭矣哉。
杂说
异端莫憯于佛。盖其诱人多方。非如杨,墨,老,庄执一说而无他端也。夫佛以牟尼为鼻祖。然其所设教。初不过若干。而其后灵利谲诈之流。相继增益之。饰其
悔窝集卷七 第 387L 页
因果之说。以诱徼福避祸者。饰其轮回之说。以诱贪生恶死者。饰其割弃眷属之说。以诱狷介绝物者。饰其宴坐观空之说。以诱懒惰偷安者。欲要粗心好大者。则设为雄诞夸耀之辞。欲要妄希妙智者。则设为不动遍周之辞。欲要厌烦趍简立欲成圣者。则设为忽地顿悟。识心见性之辞。故世之众人者。颠倒奔走。各求所欲。相与陷入于迷人之坑。为鬼为魅。为禽为兽。彼杨,墨,老,庄之祸人。未始若是之憯也。故圣贤者大故忧惧。必欲禁除殄绝而后已也。佛法之流入中国。自后汉始。而剧于梁,唐之间。滔天漫地。若不可谁何。然韩,欧二氏。首起而抵之。两程,张,朱诸夫子。相继而出。明辨之严斥之。然后浸衰浸灭。卒底于廓然。在我东则其法肇于罗季。逮丽代而尤炽。不惟愚氓见溺。而朝士大夫。裂冠毁冕。祝发遁逃者。亦不翅纷如矣。 本朝咎运。化理清明。于是。丽末沉痼之俗。渐次善变。乃今五尺童子。耻言夷教。其齐民之归依空门者。不过规避赋役之徒而已。此则吾祖晦轩公。洎圃隐郑文忠公及静庵,退陶,栗谷,尤斋诸老先生。先后辩斥之力也。然后生辈见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亦昧陋之甚乎。程叔子所谓学者于道。不知所至。则
悔窝集卷七 第 388H 页
孰知斯人之为功者。信矣哉。
悔窝集卷七
 杂著
  
醮星办
庚子春。余入金刚山。山之名蓝臣寺。所谓佛菩萨。其金身石躯。皆戴绀锦弁。至于深峒绝磴洁精之地。往往斥之为场。崇之为坛。而香蜡之馀烬存焉。余怪之。问于僧徒曰。醮北斗之所也。问近时醮之者谁也。曰。某某公也。问其名。皆历举而对。问自来否。曰。或自来。或使子弟而代之。而皆洁斋七日夜。不近膻荤之馔而后。乃敢行事。问供入几何。曰。果食之品。与其所荐之幤。其直礼则过百金。俭亦不减数十金。问皆能获福以否。曰。某公醮之之岁。得男子。某公其翌年。升某职。某公至今寿富而且康。其精飨之所感。灵佑如此。若某与某。或无徵。或废疾。或夭死。或绝继嗣。或不免于刑祸。皆不能精意以饷。故神不福也。问诸佛之所戴锦弁。谁所施也。曰。某宫某衙某公家。自其内手制而施献者也。不唯此也。每岁春秋。遣阿姆之属。供佛施食。而其仪物甚备矣。余毕问而叹曰。妇女辈无见。其为此不异。而乃丈夫亦为之耶。读古人若干书。知其说者。为丈夫者皆然。而其蔽也如此。可异也。况其
悔窝集卷七 第 388L 页
历举之中。亦有以学识行谊名于世者。岂僧辈误识而云耶。按礼天子祭天地日星。诸侯祭社稷及域内名山川。大夫士庶人祭祖若祢。此先王之制也。不有是制。而诸侯越望以祭。大夫士庶人祭非其鬼。谓之淫祀。淫祀无福。传曰。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谓凉德之国。惟怙神之据我。而不强于为政则亡矣。岂惟国。民亦有之。民之秉德不回者。未始求之神。其求之神者。皆回于德者也。其德既回而求之神。求之神而且怙之。以益其回。则此取亡之道也。然则崇淫祀而听于神者。固皆无福。而且有祸。此其理甚明。初不难知。而不惟妇女辈为之。丈夫亦为之。不惟无知者为之。号为多识者亦为之。既有事而适与命会。得其所愿。则不知命分之所当得。而归德于神。不得而且有灾祸。则不曰事神无益。而乃曰吾诚之不足。是吾罪也。得之与不得。而奉之益勤。求之益力。不信经传之明训。而信巫瞽妖释之谎说。多见其愚且妄也。夫夷鬼之不足事。观于梁武楚王英可知。而至于天地山川日星之神。此所谓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其不歆非礼之祀。不受非道之䜣也。审矣。故夫子问楚昭之不禜于河。则予以知道。见季氏之旅于泰山。则讥其
悔窝集卷七 第 389H 页
妄作。盖以河与泰山之神明。不可以非礼谄之也。夫泰山。鲁之镇而近于费邑。河之于楚。则不过其与国之望也。而楚昭以不禜而见予。季氏以旅之而取讥。而况以偏壤士庶之微。僭干王者之典礼。赍椒与糈。仰醮星斗。欲觊不分之福寿。曾谓北斗之灵。不及于河岳之神明。而乃欲以区区之幤物。啖以诱之。徼其厚锡之私我耶。其亦可笑也已。或谓匹夫匹妇。古有号天叫神。而致其感假者。岂皆士庶之微。而不关于彼天乎。曰。是不然。人之有至冤深戚。而困于无门者。号呼神明。而庶几降监。所谓穷而反本者也。故彼慈覆之天。固时有感通之理。是皆诚一之所致也。抑何尝布币陈馈以求私福。若今之为者耶。要之淫祀无福。听于神则亡。此固不可易之理也。而如使不亡而且获福。岂蹈道秉礼之君子所可为也。俗之蔽也久矣。可胜叹哉。
儒宫祀典私议
儒宫祀典之兴。盖所以崇德而报功也。始自天子之都。遍于列国郡邑。迄于海外之区。举天下而通尊。历万世而无替。则其为典至大而重。苟其功德之无可稽。与夫小可訾者。不得猥列也明矣。自周公而上。其
悔窝集卷七 第 389L 页
德圣神而功被无强者实多。而盖尝为帝王。为公侯。而享有宗庙之奉。是宜后王世封其遗胤。俾专其祀事。而不必复食于儒宫。则儒宫之祀。断自孔子宜也。孔子既主飨。而配以颜,曾,思,孟。则其下十哲。亦当以次而列于左右矣。若七十子之徒。又继其次。固无不可。而有子,子张若而人外。则其言行不可稽。而姓名不可详。近世之所考定。槩据家语,太史列传。而二书本杂乱不足取徵。则姑阙之可也。汉以后诸儒之醇者。莫如蕫广川,韩昌黎。其正谊明道之论。抵排异端之辞。厥功有不可废者。其他训诰之家。摹拟之学。实不免识者之訾。则不足议也。洎乎宋则儒贤继起。斯文复明。而惟周,程,张,朱五贤。至矣。次则邵康节,杨龟山,胡文定,李延平,张南轩,吕东莱,蔡西山,黄勉斋,李敬斋,蔡九峰。为之最。 皇朝则无闻。而我东方。实有一二先辈。其学颇醇。斯其可举也。其位次之序。则自十哲以下。当据时世之先后而为之。然若宋之五贤。虽生千百年之后。而实承前圣之道统。道统之相传。有若宗法之传嫡。不可以旁支别派乱之。然则五贤之位。宜越十哲。而直继颜,曾,思,孟之次。从祀于正殿。十哲以下。乃可以时世为序。位于两庑。而跻有子于
悔窝集卷七 第 390H 页
宰我之上。缀子张于子夏之下则当矣。若启圣祠之刱。固非典而以孔鲤,曾晰之故。恐不容已也。又有一说。尊夫子之号。 皇朝则题于叛曰至圣先师。我 国则以大成至圣文宣王。盖仍唐以下之旧称而不复改也。夫圣莫尚于夫子。而万世同师。则至圣先师之号不可易。而非王称王。奚其可哉。若以夫子作春秋。专命讨而行天子之事。当用王礼而祀之云尔。则斯义也。周子亦尝言之矣。然三代以来。王之称。非复天子之号。而降为人臣之爵。则以此尊夫子。恶在其尊之至也。故近世帝王于其视学之际。或争拜揖之仪。亦惟王号之故。如曰先师云则自天子至于士庶。皆执弟子之礼。罔不祗敬。知天爵之尊。尊于帝王而无对也。然则 皇朝四字之号。我 国固宜遵用。而但至圣之至字。比大字。其义差轻。以易彖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之辞观之。可知矣。如以大字易至字。书之版曰大圣先师。则始可以得称于与天同大之圣德。而庶为尊敬之极至也。后学蒙识。不揆妄僭。第为私议如此。后之有志于典礼者。或有以考采矣。
蠲役私论
国家之兴。三百有馀年矣。 祖宗制治之至规。盖未
悔窝集卷七 第 390L 页
始不为万世虑也。而法久而斁。俗下两𣻏。自中世来。众弊坌起。宛转浸淫。其势将椓丧民国而后已。此智愚贵贱之所共审知。而为当世切忧者也。方今为民国之病者。其种实繁。殆难遽数。而顾其至大且急。不容徐救者有三。在朝曰。朋党之习也。在民曰。兼并之俗。良丁之役也。使 国家先以此三者实加之意。而有以善图。则其馀众弊之实相附丽而挺起者。固亦次第摆落。而民与国于是乎俱瘳矣。和朝之本。均田之务。余尝不揆僭妄。私为之说以讽时人。而至于蠲役之政。则自 大行之朝。上下恤然忧虞。思欲及时更之。盖不待草野之窃论。然而据今京外雇役之费。其数不赀。用绵布。岁率六十馀万疋。而此皆出于国内诸项军保数十万夫之众。则实非小小通变之可以相当者。故近日庙议之询及民间。商确便否者。乃有四事之目。曰口钱。曰户钱。曰结布。曰游布是已。盖亦出于不获已也。夫良丁徵布之制。病吾民可谓极矣。盖民丁之签括为兵者。本为有事则娖伍而御乱。平居则习武而待变。其为役止此而已。今者丘野之民。既困于兼并之家输私税太半。则无以事育其八口。而又自襁褓之年。列于尺籍。岁出布二疋或四疋。
悔窝集卷七 第 391H 页
大约一夫之家挟数丁。终岁力作。而十分其获。仅食一二。加以灾荒之荐仍。而横暴之渔劫。则所恃而为生者。其馀几何也。是以小民之析屋庐。焚犁耟。投于渊。经于道。卖子而为隶。弃孥而为僧者。举以役布靡办之故也。甚至逃犹不脱。族邻逮祸。死亦不免。朽骨含冤。愁恨之声。贯彻穹壤。憾怒之气。侵薄阴阳。凡近年以来。暵涝虹珥。札瘥之降殃。殆无虚岁者。良以此也。而至于山薮海陬荒远之地。啸聚为群盗。火派四迸。不可禁遏。则往者弓甄之形。实在目下矣。盖国之所与立者。惟民之恃。而民生之失所。若此其极。则今之庙议之听听不已者。可谓知所忧矣。然今欲就四事之中而择其一。以易良役之弊。则新制之创。未必贤于旧贯。而又将骇民之视听。益其怨怒。则不几于饮药而加病者耶。夫计民口而收钱。则庶民之生老死徙。日月不同。殆不可周知。而其参验料括之际。将不胜其苛扰之患也。欲据户数而敛之。则贫富之相悬。不翅什百千万。虽使善计者为之。要不过以九等驭之。则不均之制。莫有过于此。而且使吏缘为奸。高下在心。虚实相蒙之弊。谁得以禁之。至若田结加布之议。差若简易不烦。而唐,宋盛时。亦尝行之矣。然今
悔窝集卷七 第 391L 页
不能善覈土地之形品。而加徵布货于常税之外。则向之瘠田之苦于税重者。皆将废而不耕。然则八路之荒田旷土。不可胜计。而度支贡赋之常数。亦必大缩于旧矣。且如游民责布之论。又本于古者罚惰窳禁末作之遗意。然亦不宜轻举以招众怒何者。盖国中之贱氓。莫不服役而无游閒者。其游閒之徒。则皆以士族称。此类不业儒农。逸居暇食。宜若可责。然我 国近规。加礼士族。其来颇久。今若遽徵货布。使替军丁之役。则彼固有死而已。必不肯俯首而听从。致乱之原。诚不可不重虑也。凡此四事之易良役。盖无一之或可。而方生之患。又将憯于其旧。则毋宁不更之为愈。抑愚窃以为有一说。可以蠲百年之痼弊。而上不损邦赋。下不咈舆情。将为 国家立万世无疆之安。则岂四法之可与同日道者哉。然挂阂难行。势必有之。顾在 在上者之断然行之尔。按 国家八路公田之属于内帑。颁于公族。管于诸军门州郡县者。以结计之。殆为十数万有馀。而诸宫房所折受柴场渔场所收钱粟。几当一路贡赋之数。夫君人固藏富于国。国之公族。又皆食厚廪。则不宜复有馀赘也。而诸军门州郡县之所管屯田。则其入别无所支用。
悔窝集卷七 第 392H 页
徒为将校牧宰私用之费。今取公田十数万结。量减其半。且收柴场渔场之入。折为绵布。则岁当得四五十万疋。宜以其田。分与小民之最贫者。为之永业。岁取其入而别储之。以当中外雇役之费。而其十馀万不足之数。则简汰诸曹胥史之冗员。又减诸仕宦驺直。多方节省。适可相准而止。则岂不至顺且简。经久而不弊者耶。顾公族州军之一朝见割。而或不能无小望。则恒情宜然。而此皆知义理。识事体。宜与 国家同休戚。而非如蠢愚小民之善为侜张者也。苟自 上划出内帑之属田为之先。而且 下恻怛之教。以戒谕之。则亦恶敢有吝怼之意哉。此诚蠲役之至猷要务。使今日亟断而行之。则可以活民命于既殊。支国势于将蹶。奸图自戢。天怒遄解。所谓行一事而百利兴者也。岂非 宗社无疆之幸也哉。(结者。我国田税纽折之名。凡一结可当中国百亩之入也)
治道
治国有道。太上以宽。其次莫如猛。然宽与猛。随时异用。而不可舛施。宽以涖平世。猛以驭衰世。斯不易之道也。近古之秉国政者。其用刀笔为能者。固不足算。而或有以经术自任者。类皆不达时变。动引古谊。乃
悔窝集卷七 第 392L 页
曰。先王之为天下国家也。尚宽而不尚猛。任德而不任刑。遂一事姑息。驯致危乱。而不知改纪。有以主猛之说及之。则辄比之于商鞅,韩非而深斥之。是岂识治国之道。随时而异用者哉。苟如国已治安。时和世平。纲纪诚振。法度诚明。何事于猛。惟以宽莅之而已。若乃世入于衰微。奸暴群作。而生灵日困。则是盖纲纪稍颓。法度渐紊之由也。于斯时也。则当用严猛而驭之。所谓严猛者。非力为苛酷。残其民物之谓也。谓宜明敕典刑。痛禁奸暴。使之不敢肆耳。夫奸暴者。世之贪官虐胥与凡豪猾盗贼之为良民害者。皆是也。若此类。苟得纲颓法紊之世。则有如鬼魅之逢阴雨。蚊虻之值昏夜。无不鼓舞得意。敢于为恶。苟使为政者。不复知纠以严猛。禁其恣睢。而徒以宽绥之一如平世。则为奸暴者。罪无大而不免。恶无巨而不脱。相视而化。其徒寔繁。公行渔劫。无所忌讳。若然者。上之人虽有慈民之心。利民之政。屯而不下。阏而不通。民生困极而大乱随之。此则虽曰宽裕为治。适所以残虐良民。而所惠者奸暴而已。是以。善为国者。非不知宽裕之可尚。而其于衰世之政。则不得不以严猛为主。凡奸暴之犯禁冒法者。随其罪之大小。而绳之以
悔窝集卷七 第 393H 页
刑诛。不少容贷。然后彼皆知作孽之不可幸逭。而一切畏缩。殆若鬼魅,蚊虻之遇昼日而藏其影迹。于是乎善政惠泽。沛然傍流。不复滞碍。而民生可得以宁息矣。若是而持之稍久。则纲纪复振。法度复明。不惟良民益安。而所谓奸暴之徒。亦皆革面改心。变为善良。至此则向之威刑。不得已而用之者。亦无所于用。而宽裕之政。复可以行之。是则虽曰严猛为治。实所以怀保良民。而所威者奸暴而已。然且使奸暴之徒。日趍轨度。终得以并生。则其为德不亦大乎。以此观之。衰世之为政。宽则乱。猛则治。其效可知也。而自三代以来。世运浸衰。平时实少。则主猛之说。不可忽也。是故。古之遗爱。莫若子产。而其传政于大叔也。戒以宽难。佐王之才。莫若诸葛武侯。而相蜀之政。以猛为先。子朱子当宋之末。每论时务。辄以尚严启告于人。而至有当用大承气汤之说。此岂瞢于古谊。而惟喜韩,商惨礉之术者哉。达时变明治道之见。故当若是也。彼鄙儒之泥古而不知今者。又何足道哉。有志于为国者。诚察乎时变。而知宽猛之异用。则其于治道得之矣。
三星问答
悔窝集卷七 第 393L 页
或问曰。乃者台史言。木火土三星。集于鹑火。久而不徙。此何徵也。余答曰。鹑火。洛阳分也。洛阳是土中。而三星守之。其中国气旺之象乎。曰。五星之聚于井于奎。其祥既著于古矣。三星之集。又足为祥也耶。曰。晋之东。三星实先之。庾信赋云。五马南奔。三星东聚。夫晋之复兴三星力也。非祥而何。曰。三星果祥。而中国气旺。则当如何。曰。中国之气既旺。则外夷之势必衰。铁炭低昂。相为重轻。时则当有王者作于中国。而清虏行必亡矣。况前岁彗星再出。彗所以除旧而布新也。且日食于五月朔。而四月之候犹在。今年四月望。月又食既。四月乃正阳之月也。日月之见谪。连以此月。是皆清虏必亡之兆也。且古语胡虏无百年之运。今也此数几及。而天象如此。虏之必亡。盖无疑也。曰。星历吾所未解。然日食是阳克于阴也。虏虽有天下。本是阴类。则何以曰虏亡之兆也。曰以夷夏之大分言之。虏固阴也。以一时尊卑之势言之。为之君者。为之阳也。方今举天下而臣妾于虏。则虏之为阳居可知也。阴阳错综。其变不一。要不可拘于常也。曰。虏之得中国。始在 崇祯甲申。于今恰满百年矣。子以为几及何哉。岂以甲申以后。 隆武,永历。相继于江表。
悔窝集卷七 第 394H 页
得延若干年故耶。然 二君微弱。与亡等耳。岂足以绍大统耶。曰。不然。赵宋之末。崖海一隅未残。则犹是宋耳。 隆武,永历虽微弱。正朔固自如。又恶得绌此而遽计虏闰。自甲辰始也。曰。胡运无百年。谁之言也。而谓可必信耶。曰。此其言初不见于经传。盖天语也。如古谣谶之属。尚皆可徵。而况于天语乎。而乃不欲取信耶。夫犬豕而君天下。古今之至变也。故或暂而不能久。斯天理也。则蒙古既然。而后亦当无不然矣。曰。虏若亡。必走保于灵古塔。或建州卫。玆二地者。皆密迩于我。直限以一衣带耳。虏必以故藩视我。管摄愈严。而且中国新兴之主。亦将要我以款服。责我以苛礼。则我将奔走二境。殆如郑人之困于晋楚。不能为国矣。故国论皆以虏亡。为吾大戚。子独若幸之。何也。曰。噫。虏则我之深雠也。丁丑城下之辱。其忍忘之耶。人无有不死。国无有不亡。苟有以假手于人。一洒其宿耻。则虽与之偕亡。可也。况未必然乎。昔金虏之 亡。大言喝宋曰。吾虽小衰。只用数千骑。足以横行江淮间。然金终不能南侵。而旋为宋夹攻而灭之。盖凡败亡馀势。率皆自保不假。又何能制人为哉。故瘠牛偾豚。非所忧矣。且胜国时。蒙古 大明。各欲臣之。
悔窝集卷七 第 394L 页
啧言互至。庙议首鼠。不知适从。而惟郑文忠。坚持倍夷即华之论。斯大义也。异日从违之事。我亦当如是。而计彼新兴者。其必英雄大度之主也。即文辞之告。固宜有之。抑何见虐之有哉。孟子之言曰。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又曰。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 本朝之狃于安乐久矣。其或摄以敌国。加以忧患。使有以大故警发。及时改图。则未必非 宗社之福也。幸孰大焉。或默思良久。释然而去。
策题(文武二篇)
  [文]
问。古语曰。文章与时盛衰。有治世之文。有乱世之文。治乱世殊。而文章从而美恶。然考之前代。似不尽然。何欤。人文之作。始于皇羲。而今无见传。当以何者徵其与天地之文相为经纬者欤。孔子赞大尧曰。焕乎有文章。第其见于二典者。不过数言而已。亦以何者而稽其焕乎者欤。虞,夏,商,周。均之治世。而有浑浑灏灏噩噩之异体。岂其治道有至不至而致然欤。春秋之世。其文繁絮。七国之人。其文奇伟。乱代则同。而春秋犹为未甚。则何其文。反下于七国。抑疆悍之气。殆胜于衰懦而然欤。夫子之文章。即天之所不欲丧者。而子思,孟子。亦有以羽翼之。是皆不可以世论者欤。
悔窝集卷七 第 395H 页
汉初贾,董,二司马之文尤杰然。而不能掩先秦庄,荀之属。刘向,杨雄之文。出于西京之衰。而犹跨东都班传之流。又何故欤。诸葛亮出师两表。或配之伊训,说命。陶潜归去来辞。君子称其贤于离骚。此亦间世而出。不系于时运者欤。韩愈文起八代。而挺在贞元。欧阳修。宋之韩愈。而乃值天圣。天圣宋之昌期。而贞元唐之厄会。则二子之兴。或时或不时。可无惑欤。六朝五季。宜其无文。而胡元之虞集,欧阳玄。颇以文词自著。则是或为我 明开先者欤。 明兴大家数如宋景濂,方希直。既皆应期而作。而王守仁,唐顺之二公。亦复然欤。且李梦阳,王世贞辈。嵬然以前汉自可。而不欲俯首于唐,宋之下。艺苑之评。果皆允之欤。我东亦文献之邦也。然箕叙千年。邈焉无闻人。而文字著名。自崔孤云始。时则罗之末造也。胜国肇开。昧陋许久。而金富轼,李奎报。仅出寝衰之后。稼,牧父子。特起于其垂亡。玆数子者。岂皆不足以比古作者。而邂逅取隽者欤。 本朝大猷之治。复于元古。鸿工哲匠。先后辈出。名与实称。以需华国之用者。不可遽数。而乖厓,佔毕,简易,溪谷。最为拔萃。然尚论者。皆以为方之牧老。犹汉之东西京。是亦不容改评者欤。当今 上
悔窝集卷七 第 395L 页
之右文。可谓至矣。奈何髦俊不生。精华益耗。下而省围。上而馆阁。日月卤莽。其极几于梦呓病谵。骇人视听。大似亡乱之音。盖识者甚忧之。如欲及时救药。使文道复兴。一如向时之盛。其务安在。诸生皆力于治文。宜有慨然于斯者。其各悉著于篇。
  [武]
问。武者兵事。所以禁暴而御乱者也。国虽治安。不可或弭。况于多难之时欤。天道至仁。而武库羽林。列在星象。伏羲纯厚。而贞坎悔坤。命以师卦。而最初造字者。以止戈为武。今可历推而言欤。佳兵固凶器。而自轩后以下。莫不用之。其皆有不得已之故欤。周公劝成王。克诘戎兵。而且制为井赋。寓兵于农。荀卿论王霸之师。以仁义为首。其详可得而闻欤。中古兵制。管夷吾之内政寄令。越句践之生聚教训似最臧。而宇文泰,唐文皇府兵之规。亦云得之。是皆宜于后世。而可通行者欤。陈法之创修实多。而惟诸葛武侯所演八阵图。无以尚之。然朱子言后来用兵。只是胡厮杀。安用阵法云。则凡诸般阵图。直废之而后可欤。兵书之见行于世者。不过六韬三略等七家。然知者谓惟孙武真是。而馀皆冒伪。其言果何所徵欤。儒流例讳谈兵。而如陆贽,杜牧,苏明允,陈同父辈。间独有之。其
悔窝集卷七 第 396H 页
说要皆可用欤。若秦政觌武而亡。汉高用武而兴。光武偃武而天下安。晋祖弛武而宇内乱。何其所事则同。而善败异效欤。我东虽褊小。罗丽济三氏之时。其武力莫疆。皆有以内修外捍。延祚甚长。胜国五百年中。屡破劲寇。使契丹,红头,倭奴之众。无不舆尸而归。此其自彊之术。岂无所以欤。式至我 朝。治化之盛。几于隆古。而惟是武略不竞。顾不如分裂之邦。庸昏之代。首尾畏人。无以自立。至于壬丙之已事言之。痛矣。古今一关防也。前后一兵众也。前何以强而后何以弱。古何以坚而今何以脆。岂或立制设策有所未至而致然欤。今之议者。或曰。 国初五卫之法。此为经武之大者。亟宜复之。或曰。蠲去丁布。一意习操。则军实不患不盛。或曰。无论儒流与僧徒。尽括游手。编于尺籍。胜兵可立多也。或曰。大小城堡之列置閒地者。举移形便。守以劲卒。以拟不虞。则敌不敢径入腹内也。玆四说。槩皆有见。然何者为最长。而是外更无至要且急可以时月见效之策欤。诸生皆识务之士。宜必以不武为耻。其各毕陈所蕴。
悔窝集卷七
 行录
  
先大夫左承旨知制 教竹涯府君遗事录
悔窝集卷七 第 396L 页
府君讳垕。字子厚。号竹涯。我安氏。出兴州府。府之望山曰小白。水则竹溪。牧隐李穑所谓山之大。水之远。安氏之兴。其无穷者。盖指此也。有讳孚。为高丽版图判书。 赠大师。是为初祖。生讳裕。门下侍中。谥文成。自号晦轩。以东土文献之宗。啜食文庙。生讳于器。赞成事。顺平君。生讳收。政堂文学。顺兴君。谥文淑。生讳元崇。政堂文学。袭封谥文惠。生讳瑗。 本朝初。开城留后。谥景质。生讳从约。海州牧使。 赠吏曹判书。生讳璟。检校汉城尹。 赠左赞成。生讳仁厚。黄海道节度使。 赠兵曹判书。生讳珹。 赠左赞成。生讳舜佐。尚衣院正。生讳玘。成均进士。于府君高祖也。曾祖讳择善。早卒。祖讳千健。早卒。 赠左承旨。祖妣青松沈氏。 赠淑夫人。吏曹判书懿宪公讳詻之女。考讳光郁。通训大夫工曹佐郎。 赠左承旨。妣德水李氏。 赠淑夫人。吏曹判书兼两馆大提学文靖公泽风堂讳植之女也。府君以 崇祯九年丙子二月丁亥辰时。生于砥平县文靖公庄舍。甫三岁。失恃。鞠于祖妣沈夫人。幼聪悟。未学语。已解文字。十一。侍文靖公于京第。日承诱诲。公尝命次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奖其结撰不凡。大有词家步骤。十三四。作近体诗。能叶声律。
悔窝集卷七 第 397H 页
负于人。出入试场。见者异之。课读四子三经。旁及史传。蚤夜勤劬。比冠。文思大进。誉闻远彰。治博士业尤敏赡。众体皆工。庚子。举进士。癸卯。丁佐郎公忧。终制于京东祭基里。以家事稍落。昆弟析居。遂羁流京辅。备经困约。而攻艺业益力。舅氏畏斋公。观其寄伯氏一律。叹其成章。己酉。擢庭试丙科。太学士赵公复阳。谓辞有作者气而取之。冬。权知承文院正字。辛亥。升典籍。除礼曹佐郎。壬子。改兵曹佐郎。拜司谏院正言。癸丑。除司宪府持平。又兵曹佐郎。出为京畿都事。兼春秋馆记注官。又正言。又兵曹佐郎。又正言。自兵曹正郎迁掌令。先是。弘文馆为新录。府君以圈数欠一不得与。盖沈夫人世家。即东人也。府君早与夫人之诸侄及其姨子吴挺一辈。以戚属相往还。而实未肯昵比。其持论则固取外氏。然西朋或疑其依违两间。且府君雅不喜缔交诸名胜以要时誉。故聚录之际。众论异同。不能相一。某公自馆所出。过畏斋公曰。令甥以其词学之美。不得参录。则馆中诸人。未能相信故也。未几金清城锡胄入铨。遽转掌令。知旧皆为之称屈。甲寅。又正言。又掌令。侍讲院文学。又掌令弼善。屡登书筵。气温而音畅。训释简精。 肃庙常倾向之。
悔窝集卷七 第 397L 页
又掌令。乙卯。又掌令。转宗簿寺正。丙辰。出蔚山府使。自一番人当国。即见锢。不复拟台省。以亲老永外而出。翌年辞罢。戊午。又出扶安县监。翌年。辞罢。叙除奉常副正。庚申。军资监正。 更化初。拜司谏。斥为渭原郡守。时朴泰逊一种佻险之辈。以府君曩时间就禄仕。遂诬其贰于彼党。唆铨官而出之。赖畏斋公力办其自来守正本末。诸大僚亦以为枉。亟奏改之。选授知制 教。掌乐正。又掌令。又司谏。辛酉。又司谏。又奉常副正。又司谏。又奉常正。又司谏。除光州牧使。旋递铨长。西河李公敏叙。以府君安详敏达可枋用。故先试之剧州。老峰闵公鼎重。时为相。筵白某长于文翰。不闲吏治。遂递之。又司谏,成均司成。府君前后久处言职。未尝用机数。司险𡾟。傅会时论间。独以君德民忧。反覆开陈。而屡斥内帑及宫牌殖私病公之失焉。壬戌正月。特授承政院同副承旨。次升至右承旨。六月夜。同玉堂二学士朴泰维,李世白及左右史。召对于便殿。进讲通鉴纲目。将罢。 宣法酝珍膳。 上教曰。必剧饮以醉为度。使内臣连灌数十卮。府君及朴,李二公。皆顿醉失仪。欢呼偃侧无不为。 上故久留之。以为欢笑。及夜分。内臣各负出。盖希有盛数也。明
悔窝集卷七 第 398H 页
日台章请推。不许。朴公倡一律。记其事。府君及诸公皆次其韵。搢绅传诵。无不艳称。而吴学士道一。投诗府君。引李白沈香醉眠之事以贺之。以扶安时。兼任古阜郡。不察籴簿虚录。因道臣状闻。与本任诸人。置对邦律。本兼诸官。例当锢仕谳上。 上降特旨曰。一时兼任。不当混罪。其只夺告身。自此仍著为挈令。七月既望。舟游于麻湖。以拟东坡赤壁故事。所赋诗律。大为人所脍炙。叙拜刑曹参议。出骊州牧使。癸亥。辞递。甲子。又右承旨。以痰火之疾免。除工曹参议。乙丑。出三陟府使。以前日推考见递。拜兵曹参议。丙寅。出襄阳府使。戊辰。秩满还京。己巳。中宫逊。大老戕。群凶得逞。时象大变。府君即杜门谢绝宾客。庚午。尽室还龙仁田舍。粗衣恶食。隐约以处。癸酉。遭继妣金氏艰。丙子。始复右承旨。又兵曹参议。于时天心悔祸。国伦复叙。然当涂者。率为反覆之虞。甚至庇护凶逆。而长其气。且耆宿多殒。新壮竞进。环顾表著。无可与相先后者。以故在朝益岨峿。常思外出。出谷山府使。谷山久为武斑之窠。掊克成风。重以比岁大无。民不能为生。府君视事。即除科外无名之赋十馀目。裁定廪入常数。仅可支用一年。斥其馀以予民。或曰。良宰必仍
悔窝集卷七 第 398L 页
故为治。不事更张。且蠲民杂徭。以启幸心。后难继也。府君曰。耶律楚材云兴一利。不如除一害。诚知言也。况贫污罔民之条。岂容墨守而不复改乎。由是阖境如脱水火。颂声交作。丁丑。李寅烨以吏曹郎。超授方伯。张甚。不问治理高下。直黜诸守宰之有名位者。以彰其威能。首及府君置贬考。归川白先乡。闲处者四年。庚辰。复兵曹参议。左承旨。辛巳。又工曹参议。出淮阳府使。民寡俗淳。争颂颇罕。则为政一以清静。间游枫岳赋诗。壬午。辞还。又刑曹参议。癸未。又左承旨户曹参议。甲申冬。以掌试事。因台疏就理。徒配延曙驿。府君前后屡典贡举。率一意循公。未尝以情故挠之。及是见差东堂首考官。自念神思既耗。如策题难以应卒。略草大指而往。适童騃从孙侍傍见之。不知科场事禁。传道于人。于是举子辈。哗然倡为预题之说。而台臣发之。府君诘从孙知其床。即以实置辞。禁府诸官。审知其无妄。而惧以失出获谴。终拟以重律。上以为其情迹无他。勘律过当。特命参酌徒配。盖府君于此阔疏则有之。而实无毫忽用私之失。故在囹圄自述。有此心无愧独有天知之句。盖特旨之见原。固有孚感者存。初非偶然以致之者也。乙酉夏。遇赦令
悔窝集卷七 第 399H 页
宥还。丙戌。给职牒。秋。大归于白川。遂为终老丘园之计。己丑。付军衔。庚寅五月。猝被风疾。越三日乙亥。启手足。寿七十五。府君素尪弱多疾。向老摄养有方。气貌益胜。既过七帙。视听不衰。觞咏无废。庶几优游逸豫。以膺难老之祉。而偶以微疾。奄弃诸孤。穷天之痛。将何所逮及也。府君资性明粹。仪度安重。疏眉朗眼。神采动人。自幼为沈夫人佐郎府君所偏爱。每以贤孝称之。三兄二弟。并得其至欢。始终无违言。二房五房。尤贫窭。则为之嫁娶其子。不间于己出。常痛先妣早背。不省颜貌。有时感触。声泪俱发。冲恬寡欲。凡于穷亨礼约。利害得丧。一切世人之所规规者。视之漠如。故居室服食。不求华靡。只须其备风雨免寒饥而已。官冗级庳。终世留落。而愠戚之意。不形于色辞。大小为六邑。其自奉一如家食时。未尝私官赀。为子孙立业。既逮学于文靖公。长从畏斋公。周旋固久。而亦尝屡及于怀川宋文正公之门。其于趍舍大分。讲之明而守之牢矣。故当阴阳贸乱之会。沈吴诸人。辄以荣膴。嬲之不置。而卒不小动。识者甚韪之。少奉父兄之指。以门户为忧。颇费力于功令。然自决科以后。遂留心经子。玩索程朱全书。无不贯洽。我东儒先。独尊
悔窝集卷七 第 399L 页
石潭先生。谓其理气之辨。多发先贤所未发。大有功于斯文。熟读遗书。举辄成诵。谓不肖辈曰。吾气质庸下。不能尊闻行知。然于性理之原。不无契悟。故观石潭诸说。释然无疑矣。尝代馆学诸生。撰为先正辨诬疏。其论理气略曰。朱子曰。理气本混融无间。又曰。不可分中。有不可不分。李珥所谓理气一而二。二而一者。实本于此。此乃真知的见。考先圣俟百世。而不谬不惑者也。尊信李滉。未有如珥。顾滉四端士情。理气互发之说。不免差异于朱子。故珥不得不辨。识者谓此本辨而确。重谦早就有道。慕为为己之学。亟称之曰。是儿善养吾志。诸子并习举业。则亦各听其所为。然常以研经史进知识勉之。而切戒其汲汲于进取之涂。其为文章原本经旨。参以韩,苏诸大家。究极其变。然不为世所须索。故不多作。作诗取法于老杜。近以文靖公为师。用功实专。故格正而调圆。深有理趣。见为遗稿。并诗文,杂著凡七册。府君其经学词艺之懿固如此。然平日恒谦挹不自多。略不以夸耀于人。故世罕有知者。惟金三渊昌翕。独深识其然。以经幄文苑之未见属嗟惜之。其次赵公宗著叙府君少作之稿曰沉密雅健。有泽风馀韵。金公锡胄。见 仁宣
悔窝集卷七 第 400H 页
王妣挽诗曰。超凡拔类。吴道一读赠别镇安倅律曰。吾诗定不及。其馀推伏而赏叹者。亦往往有焉。金忠献公昌集语时宰曰。以某之文学。不少见用。终可惜也。今宜及其未耄。引为两馆提学。则得其职矣。时宰曰。吾亦知之。然某已老。多酒失。不为众望所允。奈何。遂不从。夫一文艺之任。固非所以轻重人者。然知其人而不肯。予于官方何如哉。用是年八月壬申。奉窆于白川郡治东虎山洞世阡负辰之原。启次室淑夫人崔氏之藏于原之东偏而移祔之。元配 赠淑夫人李氏之坟。亦在东偏十数步。而以年久不得迁。 赠淑夫人李氏。 国姓益安大君讳芳毅之后。曾祖黄海巡察使讳圣任。祖学生讳用恒。考学生讳云衢。妣延日郑氏。奉事讳惟清之女也。十七岁。来归。终于丙申。享年十九。生子女一人。幼夭。淑夫人崔氏。系朔宁。领议政宁城府院君讳恒之七世孙。曾祖司谏讳东式。祖洗马讳蘤。考工曹正郎讳硕年。出为从祖叔父讳皖之嗣。妣光州金氏。义禁府经历讳永缵之女也。以庚辰正月壬午巳时生。十九岁。归府君。以柔俭哲慈之德。协成有家之道者。四十七年。终于甲申三月壬戌。生子八人。五男长重鼎。早死。次重谦。次重晋。
悔窝集卷七 第 400L 页
次幼夭。季重观。三女长次皆幼夭。季适主簿南阳洪致宽。早死。孙男女若干人。嗣孙锡宪独长。馀皆幼。不肖孤重观。泣血谨书。
先妣淑夫人遗事录
惟我 先妣淑夫人。柔俭哲慈之德。实著于有家。宜为壸则于后者。不肖孤等。泣血孺慕。愈久而不敢忘。顾世无所于属笔以文其懿。敢窃最耳目所及之一二。而不敢或诬焉。谨藏于家以俟。先妣畿之朔宁崔氏。考讳硕年。官工曹正郎。以至孝闻。祖讳皖。不仕。曾祖讳东立。有文章。号杏园。观察黄海路。有讳恒。相 光庙。文章勋德。尊显于世。远祖也。先妣归我家。与先府君配德几五十年。以纯柔始终之。动静一无违。其理家。不问外事。惟服食是尸。务去奢靡。以适先府君雅性之所安。在官凡费。不浮于家。家食不羡。荒岁益艰。而辄怡然以处。不为戚嗟之容。巫卜一切祈禳之说。斥之不信。或有以明徵诱怵之。不肯动曰。是皆妖诞。徒乱人家。吾夫子之所深恶也。诲诸不肖。必举先府君平日勤学之素。俾知所勉效。禁节幼少辈诸嗜欲。不使恣横曰。骄之所以败之也。吾见某家子。狂狠丧其性。盖其母过爱使然也。子妇四人。一孙妇。畜在
悔窝集卷七 第 401H 页
一室。性行各殊。而慈抚必均。未尝为浅深厚薄。故无不释其褊心。一听以顺。女奴十数。有罪过。常蒙恕贷。刻峭之谴不一加。勺撮铢刌缺缩之微。置不何问。故人人惑悦。能忘其寒馁。是以一家上下。融然大和。福庆荐至。是盖我先府君齐率之则固先之。而阴功之有以相成者为多。先府君故甚贤重之。屡称之亲党。享年六十五。以甲申三月壬戌终。先妣既终。而先府君旋以无妄谪出。返老于田庐。家始骚。妇女不能相安。巫卜猥行。群仆稍散去。诸老㜎皆慕哭曰。主家向者之克集。罔非我淑夫人内主之德之福也。始窆于黄海路白川郡虎山谷安氏之世阡。后七年庚寅。先府君弃诸孤。乃合窆于故竁之西偏负辰之原。先府君登第。官至承政院左承旨。知制教。讳垕。号竹涯。兴州人也。 崇祯纪元后九十八年乙巳四月戌(一作戊)辰日。不肖孤重观。泣血谨书。
悔窝集卷七
 行状
  
成均生员李公行状
公讳必久。字君徵。寔为石保都正讳福生之六世孙。都正即我 厚陵之第九支子也。公之祖曰某官世彦。考曰某官景烨。妣曰淑夫人东莱郑氏。以 万历
悔窝集卷七 第 401L 页
戊申。生公于忠州里舍。公天性醇和。早以孝义文学。著名乡邦。始出而试于有司。举 崇祯己卯生员。旋自废。不复求知于世。世亦莫有先后之者。故卒不能少展其负蕴。终于家食。享年六十三。家世虽 王室自出。而世稍远。赀产益落。公与伯仲二氏。自力于亲养。朝晡必继滋味之供。刻长木为衡。必手量亲房煖薪。以时增减。适其温凉之宜。母夫人懑其劳甚。辄喻止之。唯唯敬诺而已。实未尝或辍。及二亲年益高。不敢顷刻旷于侧。必谨视食饮之节。日以所进之多寡。为忧喜。前后遭丧。哀毁过制。不以既老而少懈也。昆弟笃于友爱。比居一里。通其服食。不使有丰约之殊。恒以读书修行相勖励。日夕怡怡然。所与交多一时善类。而始终无所苟。待众人亦必以诚信。无不各得其欢心。有陈生者家甚窭。常乞贷以为生。人皆厌拒之。独公与之矜恕。给其所求。大过其望。生深感之。称曰。公之厚于人如此。要当有福庆之荐报者。盖公素有拯物之心。顾困于无位。不得普推于人。然其见施于力之所及者。多此类。公晢貌长身。美髭髯。风仪盎然可慕爱。好学博通工举子业。然亲旨以公未曾经疹疫。不欲其远游。故自登庠以后。绝意于进取。惟以
悔窝集卷七 第 402H 页
经籍自程。每定省之暇。兀然临卷。亹亹不知倦。间习楷书。长于简牍。晚年尤用力于礼学。考据极博而详。近方人士。以变礼之难断者。多就质而信行之。元配郑氏。系海州。学生周宾之女。继配朴氏。系罗州。学生守任之女。二孺人。皆柔谨有妇道。称于内外亲。子男六人。女四人。长方郁。元配出。次新郁,弘郁,秀郁,显郁,重郁及四女。皆出于继配。方郁生松年。弘郁生延年,遇年。延年绍。新郁后。馀房皆无嗣。松年有二子。圣裕,圣祐。凡见为曾玄孙者。揔若干人。始公洎二孺人。皆葬于本州月溪里之北山而异封。后用形家言。以丁丑八月某甲。移窆于兆内面丙之原。遂以二孺人附之云。余与圣裕游。圣裕字汝宽。惇孝尚信人也。尝以所述家状视余曰。圣裕窃自以我曾王考文行之懿。既不得章显于当世矣。宜有幽镵显刻。以为久载不朽之图者。是在我后人。然家诎于力。迄不能为。则此吾父吾祖与不肖辈之所大恨也。年运而往。睹闻寝远。则抑恐所不足者非力也。故亟谋于诸弟若子侄。敢书一二遗事之尚不忘佚者。略为行录。将以丐辞于世之立言家。用表于墓石。夫论撰先迹。而或溢于言。则是诬亲也。固仁孝君子之所深诛也。圣裕虽不
悔窝集卷七 第 402L 页
肖恶敢然。虽然。唯子素不以吾不信。而且有文。微子之言。吾无以藉吾手。子盍为吾状吾之先行。余辞不获。遂按其所述而次第之如此。但不知他人之信吾笔。其能如吾之信汝宽之言否乎。
学生权公行状
公讳愊。字诚叔。高丽太师安东权公幸之后。 本朝文忠公阳村讳近九世孙也。文忠公以文章道学。当 国初。实为宗师。其子孙函休袭训。多有闻人。若县监公以孝义举。学生公用学邃行高。名于州乡。亦其一二也。公幼而孤。无从学习。而自毁齿以往。德性渐开。言动有常度。亲党无不叹异之。甫十二。遭母丧。丧之如礼。过于哀戚。却粥与蔬。人不强不食。不惟不类于童孺。虽古之善居忧者。无以过之。公之伯姊。闷公以藐然孤童。毁甚将生疾。开之百端。遂致滋味之食。辄泣拒不肯从。尝以事出。仆人鞭其马疾驱。公怒责之曰。吾乃衰麻罪人。岂容驰马道上耶。言已即垂泣。自此僮仆辈。皆感且惮。不敢少慢。远近闻之。亦为之敬叹。事诸姊如事母。爱敬备至。以兄弟视姊夫。始终欢如也。及长。出学于乡塾。艺业骤进而行益成。同游之士。咸推伏莫敢望。常以怙恃之早失。为至痛。有所
悔窝集卷七 第 403H 页
感触。涕泗随下。于大小追养之事。必殚其虔诚。虽仪备而物具。尚有歉歉之思。仍筑居于先阡下。无时登展。且护养其松槚。用意至到。里中诸樵竖。亦知公诚孝。相戒告无敢以斧镰猥入者。尊属有丧。率为之致哀。未葬居丧次。未尝辄归于私室。公天资端悫。学以静修为务。平居必敛容危坐。如事斋者。非吊死问疾。不出户外一步地。接人一以恭逊。虽辈行最下者。无或尔汝之。至如编氓贱隶。亦不夷踞而见之。以故乡人。亦无不悦服而尊仰之。虽其至暴抗者。见必起敬。不敢以悖言傲色加焉。不喜谈人长短与官政得失。终日默默如病瘖然而朋流之集。其有好为臧否者。则辄曰诸君相合。无与消晷。则不有博奕杂戏乎。何用冗谈为也。勉诸子力于为学。以清慎饬躬。诚实待人申告。而切戒其或流于儇鄙诈谖之习。家食素艰。而谨于取人。一芥无所苟。朝晡之馔。见有新供。则必问家人以所从得。如其非义。虽微品。必斥去之。尝于道次。仆夫拾人遗货而怀之。亟喻以理。俾还故处而行。其仁爱及物。不杀家畜。畜狗死辄埋之。其甥尝自峡还。得雄雉生致之。公遽纵之中林曰。见其生。不忍食其肉。平生恶党人之争。不肯入标榜中。或有以游
悔窝集卷七 第 403L 页
胶序。逐名字诱之。断断不已。公坚凝不少动。独幕古人奇节伟迹。尝手书林尹敬业遗传。置诸案读之。慨然壮其为人。而大其尊王之义。公专攻经子。为文辞实而无华。自以孤特馀生。无所事于荣进。不曾刻意于功令。故屡发乡解而竟不利。公以壬辰四月疾。卒于达川侨舍。享年四十四。公凡于事为无不谨。而尤谨于卫生。凉暖燥湿。必适其宜。然不获永年命也。公之妣善山金氏。高丽判书金笼岩澍之裔。配南阳洪公亮之女。子男三人。祜,祐,槜。孙凡十男四女人。谓公寿不侔德。宜若可憾。然惟子若孙。既蕃而多才行。皆尚其类。天之报公。于此乎在。公葬于先兆负酉之原。乃忠原之冶谷里也。自余家于忠原。与公三子游好日敦。三子间以公遗事。示余曰。先人存不及有为于世。没又堙晦而不章。不肖辈之所深恫也。今愿属子而图不朽。幸毋辞。余谢不获。遂据状而历徵于乡之诸长老。咸曰噫。其信矣。权公固长德君子也。有全生植者语余曰。吾以比里之蒙。从公学。早夜周旋者三十年馀。则知公之详。莫吾如也。盖公之醇德韪行。殆无与伦拟。古所谓乡社之贤。宜于庙食者。非斯人欤。其家状固赅而尚有缺遗者。吾当以目所睹者继之。
悔窝集卷七 第 404H 页
仍举若干事而赞叹不置曰。吾虽甚陋。恶敢阿好而妄誉人耶。余惟公之德之懿。其积于家而信于人者如此。宜得作者。有以存之于永久。然余非其人。何能为哉。姑为之指次以归焉。谨状。
通德郎李公圣裕行状
曾祖成均生员讳必久。
祖忠义卫讳方郁。
考忠义卫讳松年。
公讳圣裕。字汝宽。全州人。余昔寓忠州之可兴里。与公限一水而近。杖履往来。歌酒相欢也。已而余去而游宦。不见公数岁。公忽疾卒。年不侔德。终于白身。余为之伤甚。今玆公嗣子明夏君。草公之遗事。顾余于原江。俾为之状。盖以详公之始终。殆无余如也。明夏君之所录。谨不敢烦。固无容增删。则知公之有子。死而不死也。公我 定宗大王之后。自六世祖清江副令某。来家忠州之月溪里。妣平康蔡氏。通德郎有泰之女也。以 肃庙四年丁巳十二月某日生公。公为人幼而沉重。长则勤于为学。识虑深远。论议明审。人有以事之臧否难辨者。与其后成败当何如者。就质于公。公辄以一言断其是非。而所处利害。后无不中。
悔窝集卷七 第 404L 页
与人交。尤敦信谊。恢然有伟度。或以暴横加之。谈笑以待。终不与校。而至于义守。则亦未尝挠夺于人。亲党之穷匮者。必力周之。行路丐子。亦恤其寒饥。俾厌其欲。虽在布衣。常有衣食一世同胞之意。盖其所性固厚。而讲于订顽者然也。公为亲老。有意进取。治功令。屡不利。既孤。乃叹曰。士之规科荣。为悦亲也。亲殁。虽得何荣。即废举业。托于农圃以自晦。然贸聚书籍以教子孙曰。读书种子。不可绝也。其奉先追孝之节。无巨细而必斤斤用诚。乡闾见闻。无不歆叹。取而为则。公晚益敛藏。不欲人知。人有欲以隐德推荐者。而公视之若浼。深自谦挹曰。吾老于草野分也。安用荣名为。其季年。乡人士列上公孝义诸事于州。今相国金公在鲁。特为州。且兼按抚使。遂状闻于 朝。其状曰。本州士人李某。行谊修整。才器淹成。而年过五十。不求见知于世。然乡邦人士。莫不多之。倚为缓急。可恃之具。今于变乱仓皇之时。镇定人心。拯济穷乏者。播诸一境之公诵。亦可见其人之有过人才行也。若自 朝家特为收用。以试其能。必不无补益矣。 上特可之。命除官职。而在朝无先后之者。卒格不行。惟以原从功。升郎阶。公修干厚貌。美髭髯。寡言笑。类古
悔窝集卷七 第 405H 页
画图中道人。见表可知其中也。以庚申十二月某日。终于家。享年六十四。用明年二月某干支。葬于月溪里先兆负乾之原。配庆州金氏。学生洙之女。男一人。即明夏。进士。孙四男。皆幼。三女长适韩乐增。次适元启阳。季幼。重观从公游有年。知公可谓详矣。凡其平素之行。众所共知者。不尽书。书其潜德之余所独知者颇悉。公固一时贤杰也。顾世之冗琐陋劣者。皆有以研钻得意。而公独沉没不试者。可以知其人也。亦可以知其世也。余不敢没其人。谨为状。以丐辞于世之立言君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