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悔窝集卷六
悔窝集卷六 第 x 页
悔窝集卷六
 记
  
悔窝集卷六 第 359H 页
仙岩云夕亭记
余友赵君仲辅甫。比决嘉遁之志。相地于丹丘。得中仙岩之洞天。而特爱其绝佳。遂芟荒铲确。筑为紫云精舍。既又即精舍之左。按其高旷之势。而立小亭于溪石上。扁之曰云夕。是洞之为境。山峭水窅。大约彷佛于建阳之云谷。而君之所以标置经度。亦仿朱夫子之遗模而为之。于是乎洞之诸胜。举为君有。而益增其奇矣。是岁夏。君见过于可兴江上。为余道其详而求为之记。余谓君其殆笃信朱子之至者乎。夫以朱子之道之大。乃不能自为时而兴行于天下。将欲退藏于太山嵁岩之处。以毕其优游之愿。由是云谷之别庄作焉。易之所称龙德之勿用者然也。乃君早为为己之学。明诚之交。懋敬义之夹持。既一用夫子之法门。而且于其乐行忧违之指。亦尝讲之精矣。况今得异地而为之所。不待嫁娶之粗毕而入处之。盖其学问之程。出处之经。惟夫子是慕。而选地营居之。大小诸为。亦唯夫子是则。其所以笃信终始。亹亹不已也。可谓至矣。岂世儒之貌尊口道者之所能及哉。
悔窝集卷六 第 359L 页
试想君之端居精舍也。日焚香盥手。展对大全集几卷。错综丝毛。罔有一遗。则其必微辞隐义。相说而解。恍然若亲承面命于函丈之次。及其间出而逍遥于亭上。诵楚骚歌招隐。乱以灵芝之章。则亦将心融神会。语默俱忘。不趐如朝暮遇之也。其为乐可胜既耶。此固君之可以自老。而无所闷悔者已。余实寡识而且不能文。然自以知君则颇深也。故第为书之如此。若夫云夕之取名。君既略识其槩于亭。玆不复云。
宁静堂记
古之名堂室。非苟为夸耀。而已名之。必徵其实。实或不至。必求有以称之也。若洛窝之名安乐。闽斋之名敬义。固徵于实也。如朱夫子名其门弟子之居。曰存。曰果。曰毅云者。其皆指名而责其实者也。名实叶而斯安之。实不副名则斯勉之矣。今之君子。槩不能然则天翔之搆与阖庐之栖。无不命名。而实之不知。名于何有。其唯夸耀之徒尚也已。完山李君士彦。以名德之胄。好学自强。居今而志古者也。尝即其京里燕居之堂。名之曰宁静。仍博徵记文于所与游者。盖其义实取诸诸葛武侯戒子之语。则诸君之叙述。固已尽之。凡古人所以安身定志。用致远大之指。不啻较
悔窝集卷六 第 360H 页
著矣。然余独疑士彦之扁斯名者。其取名实之相当而能安之者耶。抑据名求实而将勉之者耶。第近与士彦比居。而徐观其动静。则拥古百家书。闭户烧香。终日寂如也。是必能有其实者。然心之所安。殆非人所得以窥也。苟其镜空水止之体。顷刻不保。而一为尘劳所搅扰。则是亦不容不顾其名而思有以加勉之也。玆二者。其不在士彦自审之如何耶。若夫徒取嘉名。而大书特揭。颜之于堂。以仿时人夸耀之为。以士彦之贤而好古。其肯为是也哉。
渊冰窝记
完山李奇彦。吾少友也。比以其所燕息之窝。谒名于余。余告以渊冰而曰。是在雅小旻之卒章。子其温之。奇彦作而善曰。甚善。子之命窝也。然子既命之。盍从而发其义。以卒惠焉。虽吾不敏。庸敢不勉。余辞之不获。乃为之记曰。夫深渊与薄冰。天下之至危也。临之者易坠。履之者易陷。以故人之值此者。苟不怂心束身。大故战兢。而或小忽之。则其能得免者几希。雅人所以赋此。盖言谨也。然雅人之所谨。非是物之谓也。特据见在之世而为言。而蕲其性命之得全。则所谓世祸。即渊冰也。乃后曾子引之。而以全形体言之。是
悔窝集卷六 第 360L 页
亦近于雅人之指也。朱子为同甫而引之。勉其去血气而遵道义。所谓人欲。亦渊冰也。玆二喻者。固各有当。而谨戒之意。未始不同也。虽然。等是渊冰也。而人欲之危。实浮于世祸之憯。性命形体之难全。又未若道义之难保。使夫人诚以渊冰视人欲而克谨之。勿丧其道义之真。则性命形体。随而获全。而区区世祸之为渊为冰。有不足言者矣。然则朱子之说。是最后出而为尤约也。彼雅人者。未必及此。而若曾子第为门人弟子。而申其一义。则初非不知也。所从言之异也。奇彦。谨密士也。且屡阅无妄之世。而观象与变者深矣。自来谢交游。省言语。闭户憯身。处子如也。则雅人之忧。殆非所忧也。然独治欲之功。有不可以不早自力者。盖莫难祛惟人欲。而非明且勇者。无以审之几而致其决也。朱子之言曰。世上无有如人欲之险。庄周曰。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幸奇彦择于向二喻。视人欲如渊之深。如冰之薄。而惟恐其或坠或陷也则几矣。
湛存斋记
老氏言谷神不死。谷神者。乃吾之真君。先天地生而湛一无为。若存若亡者也。庄周之言曰。故国旧都。望
悔窝集卷六 第 361H 页
之畅然。而况见见闻闻者乎。周盖宗老。其曰见见闻闻者。见闻吾谷神云尔。二子之学。儒故绌之。然而谷神之喻。程,朱诸老先生。亦尝取之。言之至者。要不可并人而废之也。三清道人李圣辅。少肄博士业。角艺俊造而辄先之。能为古文若歌诗。日有名。遭时无妄。家则覆闭于牢岸。流于荒徼。既直旋枉。遂锢于家。使忧能死人。圣辅殆不得复永年矣。约而思。困而通。圣辅于是乎舍其旧而新是图。反而求之于大道之原。则乃老氏湛存之一言。适有以会诸心。遂亟取而名其燕处之斋。以而自诏之。是亦程,朱废人不废言之指也乎。圣辅盖自此。六根定而九渊空。凡夙生之狂慧。与过劫之冤债。一切为浮沤噩梦。荡乎无有。而惟谷神之湛一若存者。徐返故宇。而遂君于我矣。岂周所谓见见闻闻者。非此之谓也欤。则圣辅之畅然。居可知也。嗟乎。夫人谁独无谷神者。惟不能见见闻闻也。故初不知是固为吾之真君而忽忘之也。使其见闻而知之。尊奖而主之。揔吾七圣。一以听之。则所以畅然于心者。奚特故国旧都之得反于弱丧之久也哉。虽然。谷神之妙。无方与体。曷为而能见闻也。不过曰寡欲而已。圣辅之能之也。亦唯以寡欲也夫。丙辰
悔窝集卷六 第 361L 页
坤之上。可江老渔。记。
翼翼斋记
雅曰。柔嘉维则。小心翼翼。此赞仲山甫之诗也。其首章曰。天监有周。生仲山甫。盖言周德方明。光启中兴。故天乃降监。生此良辅以左右之。记所谓天降时雨。山川出云。是也。虽然。山甫初不敢以笃生之祥。资性之异自多。而必克敬于心。勤于学问。发之事业。故能始终誉命而与周配休也。诗人之赞之。其亦有以知此也乎。洪君翼汝。喜从余游。讲易学启蒙。以及大易。上下其论。甚相可也。间以其斋名翼翼者。求为之记曰。此吾诸友所诏也。余实固未谕其义。幸子有以发之。余惟我 国家。卜世灵长。比隆宗周。天之所以育祥储祉。产出贤才。俾赞维新之命。如出云之作时雨。固其宜也。若君之为人。清明逊悌。庶几山甫柔嘉之德。而又能用志于正学。以为事功之本。无亦天之所命。即君非其人也欤。则凡君诸友之以是名斋者。可谓审于知君。而儗人以伦也乎。若夫翼之为言。敬也。翼翼之云。敬而又敬也。有宋诸老先生说此敬。几于舌敝。然若究其原。则实自于文言直内之一言。是固君所讲之熟者也。惟在自力而已。余又何言哉。
悔窝集卷六 第 362H 页
观心亭记
夫物之至平至明者。无如水也。故曰水几于道。然水有时而失平与明。则风或荡之。泥或汩之也。惟心亦然。其为体平无不准。明无不鉴。而顾内欲之滋。犹水之于泥也。外诱之侵。犹水之于风也。是奚可坐恃其本体之平明。而不力于祛欲而捍诱也。故以水观心云者。固心学之妙谛也。海平尹侯潝。治吾白之明年。政亟成。乃即衙之北偏。仍故亭而理新之。凿方池于前。以为燕嬉之居。而扁于亭曰观心。盖近取诸池也。侯以名德之昆。才器兼人。屡为郡。辄以公廉著名。然若其学有师承。治心密切。用为为治之本则世或不知也。夫以方丈之池。止水湛然。其平可以准。其明可以鉴。则此心之全体。不待反照。而即此可见矣。点泥之干也。知人欲之内滋。而思有以祛之。纤风之感也。悟物诱之外侵。而思有以捍之。用功益力。一于始终。则所谓全体之至平且明者。庶可保有而不失矣。由此而揆天下之理事。何患于微显之不烛。正颇之不齐。而佐王赞霸。直易易焉耳。唯玆琐琐一同之务。岂足道哉。若侯可谓深知为治之大本矣。或谓禅家有观心之法。而朱夫子尝著说而深斥之矣。今侯何不
悔窝集卷六 第 362L 页
别嫌而云尔耶。曰否否。以水观心。侯之学也。以心观心。禅家之法也。观心以心。固两心也。观心以水。亦岂两心耶。夫子之斥之也。斥两心者也。不两而一者。又何訾焉。且必以别嫌为可。则禅家盖有识心之说矣。程子何以亦曰却识心耶。夫侯之观心之指。实本于龙门盆水之喻。池与盆。大小虽殊。固一水也。苟不侯信。质之龙门可也。会余以展墓来郡下。首谒侯。侯觞余于亭。而属以记。余辞不获命。略书此以复焉。
水月斋记
圣人吾不得以见。见其似焉者亦可矣。古有以岳海之望。日月之宗。方之圣人者。盖其为物。宏大光明。可以拟议于圣人之情性气量故也。曩余东游。据海山亭。左渤澥而右怾怛。观其万仞之势。拔地特立。浑浑元气。与天相终。则殆亦有似于巍荡之气像度量者。而矧其夜望月恰满。一圆冰轮。印在镜面。无纤毫之翳。即湛一虚明之心体。于此乎在。余时不觉改容作敬。恍然若密迩圣人之耿光。而仍与其能言之徒。参互泰山河海之论。日月不可踰之说。则为之仰叹无已。而低回不能去矣。乌川郑公华见与余官桂坊。间以其江斋之号水月者。求为之记。夫水月之义。盖据
悔窝集卷六 第 363H 页
感兴诗所谓秋月寒水云者而约取之。则固千圣相传之心诀也。惟公华。资性明粹。学于家庭。渊源最正。宜于圣人之精蕴。窥测有素。故能诵味是诗。要与发挥如此。不亦善乎。况其所居。实临大江。而东南旷然。尤于见月为宜。则波定月涵。一般光景。槩亦无秋而不目之也。此又何异于圣人与居而日亲炙之也。虽然。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者。故自余东游以还。没没于尘垢犹夫人也。则直以好之之不深。而乐之之不至也。夫所谓既见圣。亦不克由圣者。非余之谓乎。幸公华有以戒之。而毋或效尤也。若曰水月喻心无象之象也。云何用功。乃可庶几云尔。则唯夫子敬以直内之一言。斯准备矣。胡不观于赞勋赞华。曰钦曰恭者也。心犹水也。敬是镇荡者也。心犹月也。敬是刮蔽者也。倘公华其无以舍芸少余而忽其言则几矣。
晦息斋记
吏部侍郎丰山洪公。比修畿东晦谷之庄。榜其斋曰晦息。而间以戒余记之曰。吾将归老于此。其命名之义。盖取诸易。非特缘谷名而为之也。子知易者也。其为我发之。余辞不获。乃为之言曰。夫晦者。明之反也。
悔窝集卷六 第 363L 页
息者。动之对也。明而动。晦而息。众人槩无不然。而唯君子。能不爽其宜焉。故易曰。君子向晦入宴息。众人固不得而与之矣。然此惟据其小而言也。若究其指。则积日为岁。积岁为世。而凡世之否泰相嬗。亦犹一日之有明有晦。而不能两无也。君子尤谨之于此。必随而进退。而未始或苟焉。则此其动息之大者然也。是以君子于易。必因小而推大。即近而求远。引以伸之而后。能事始毕矣。盖公。以文学才猷。魁制举。践华贯。历试数十年。能望实不损。见方廪廪于大用矣。及玆始衰。乃倦于从政。遽欲屏居丘园。以终老焉。其所以审时度义。经权不差者。有非凡见所能几及也。况公之平居。其修为不怠。节啬有方。日乾夕惕。即安于夜。其于易之所云。大小皆得。远近罔遗。则庸非所谓善之善者乎。虽然。否穷则泰。退极而进。固理事之必然也。譬之既明而晦矣。又何得晦而不明。既动而息矣。又何得息而不动。若然者。吾恐时运之不恒于今。而公之不能久安于是斋之处也。余以不佞。少从公游。晚而益敦。知易则未。而抑深于知公矣。其恶敢力于辞。是为记。
仍崖精舍记
悔窝集卷六 第 364H 页
艮之言止也。阳上而不下。止也。其象为山。山而又山。则止而又止也。彖云。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盖曰止于所当止。则既不获身。而虽行于外。亦不见人也。此所谓静亦定。动亦定。而内外之两忘者也。余以岁之末夏。褫县绂而归。不复有作宦之意。将以就静而永休焉。然不可以不谋于神。乃筮之。得艮之七八。盖人欲天从。而告以止也。余不揆不才。少有志于天下。以规进取。庶几于古人之事业。已而观时察变。知其不可如何。则遂引而自却。乃为逡巡禄仕之计。诚有所不得已也。若今则身益老。病益加。而时益艰。虽欲从向前之仕。亦不可得。惟是知止之戒。实切于心。而神之见告如此。则固所求也。庸敢违耶。昔有高尚之士。筮其出处之臧否。既得贞山。又其四五连得七焉。人曰是卦必将为咸。子其不果于隐乎。俄又得七于终。其悔乃天则合而为遁。人谢之曰。卦象可谓符于实德矣。盖诚之所感。神无不应。余之得艮。亦犹是已。何可诬也。于是。亟命所处之室曰。仍崖精舍以识之。余将自此终于止而不复动乎。虽然。艮固止也。而止于背。实为学之事也。不获身不见人。则为学之效也。大传与本意之所解。不趐尽之。此尤学者
悔窝集卷六 第 364L 页
所宜亹亹者也。余既不力于早。有难追之悔矣。然亦恶敢遽忘以慢圣诏哉。仍崖云者。兼山之换字也。换兼山而曰仍崖。盖避前修之号也。
默守斋记
庄周之言曰。有成与亏。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氏。古之善鼓琴者也。然其鼓之也。有成与亏。其不鼓之也。无成与亏。与其鼓之而有成亏。岂若不鼓之而无成亏也。人之于言亦然。虽能言之。言不能无善不善。又岂若不言之初未有善不善也。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括囊者。括结囊口而不出也。慎默不言之象也。余友洪君伯祥。近以默守名其斋。书属余为记曰。吾既老于阅世。知所以自守之方。人之万言。固不如一默也。子以为何如。余发书而叹曰。伯祥其知道之士乎。当举世烦言之时。要以一默自守。盖于括囊之象。有以妙契而将无咎无誉者欤。比之昭琴。不学其鼓。学其不鼓。而将无成与亏者欤。夫无成亏。无咎誉以处于世。而保其真若伯祥。可不谓知道之士耶。余承其命。为之略道而不敢尽者。盖亦欲效其默而戒于言也。
醉隐轩记
悔窝集卷六 第 365H 页
醉隐。隐于酒也。隐道固多方。而隐于酒。乃其一也。命素不戒于酒。时或过醉。有显者尝谯余曰。酒。凶德也。子之婪酒甚。如伤身败名何。余曰。酒实全身若名。子之罪酒。特伤败之小小者尔。曰然则子其隐于酒。若阮嗣宗,王无功之为者。则非吾所知也。夫士小而壮。读书修行。将以有为于世也。其或时命不谐。身名难保。则无宁有所自晦以蕲苟免乎。然太山穹谷。未可以径走也。毁形污行。未可以遽为也。则惟是藉狂与昏以全其身名者。非酒不可。故古人之隐于此。殆有所不得已焉耳。所谓伤身者。乃所以护之也。所谓败名者。乃所以持之也。恶在酒惟凶德而已乎。安东金斯文子正甫。比移家于原城之酒泉里。以醉隐颜其轩。而求余为记曰。吾性本爱酒。且里以酒号。而其山溪阻深。可于隐处。故轩名之命以此。子谓如何。余惟君儒流之秀也。早就有道。得闻渊源之学。退而力修。老愈不少怠。岂不知酒德之伤身败名。而剧饮烂醉之为可戒也。然今命轩之若此。此其意不几于略与余同。而慕古之隐于酒者欤。况又即其里名而且据山溪之胜。使人无迹以寻此。又隐道之尤善者也。不亦智乎。余之居近不三餐矣。将以四时佳日。挈鸱夷
悔窝集卷六 第 365L 页
造于君。昏然同醉以遗万事。不欲知时义之何在。隐见之可不可。君其不拒否乎。姑为记。
悠悠斋记
悠悠斋者。悠悠翁所燕处之室也。翁不知何人何名氏。而号曰悠悠翁。悠悠者。寡欲无营之谓也。翁乃性悠悠。学焉而悠悠。行焉而悠悠。悠悠于语默。悠悠于趍舍。悠悠于訾誉宠辱。悠悠于穷亨脩短。少且壮且老且死。而于凡世之智愚所切切者。无不悠悠也。故以悠悠自号。或难翁曰。翁岂真能悠悠者。特假之尔。能者不言。言者不能。翁言若此。殆不能者欤。翁亦悠悠不肯答。书以记于斋。
道滩亭记
水几于道。道有大小浅深。水则如之。圣者。其道大海也。贤人。江河溪涧。是也。然即其深者。为渊为泓。浅者。为滩为沚。贤人之道之或深或浅。亦以此为量也。余居东江之上。其南径流稍浅处。名道滩。自古云也。若余之早有志于问学。而迄无所成。可谓于道。特浅浅者耳。然圣则尚矣。贤亦不可能。而希幕则有焉。乃今人地相遭。若有所使然。殆不偶然矣。余故名吾亭而为识其略云。
悔窝集卷六 第 366H 页
合江亭记
亭在麟蹄县治东一里而近。二江东北来。遂合于亭下。湍流壮猛。声震万谷。与中州合江之形相似。故古人取而名亭云。江外之山皆南出。拔地搀云。豹立鹄奔。怪伟不凡。亭踞北岸斗绝处。最得江山之大都。然特蔽于山无远势。可盘桓而不可眺望也。岁戊午。余为洪川尉。以公事赴县。首登于亭。亭无记辞。不知刱于何世。而惟金谷云寿增所书韩文公合江亭诗波涛夜俯听。云树朝对卧一联。刻置轩上。盖用汉隶法颇奇健矣。方初夏。馀花隐约。缀在崖罅。烟云杳蔼。草树葱茜。而百鸟飞鸣上下。如喜如叹。主倅李侯普寅。挈鱼酒而至。宴谈移日。且欲召琴妓笛僮以佐欢。余辞以性不喜此等而止之。侯所谓少党也。余戏谓曰天下之水。率多本异而末同。其或间以百里千里。而卒无不合。人为最灵。而顾不能然。何也。侯悟余意。乃曰。 圣明方立极于上。王道平荡。何忧群下之不如水之终必合也。余复曰。人有心而水无心。无心者。无欲而必同。有心者。有欲而多乖。今人之睽孤猜疑剧矣。 上虽劳神于立极。恐难齐其不齐之众心也。临罢。侯属余作记以补古人之缺。余诺而未果为。近间
悔窝集卷六 第 366L 页
梦到亭中。俯仰四顾。故境宛然。徐索笔研。若将为撰述之状。岂其江山之神。责余逋债。而形于梦寐乃尔欤。既觉略为之书如此。第未知好事者能取而涴壁否也。丁卯孟夏上浣。记。
悔窝集卷六
 论
  
宋高宗论
宋高。庸君也。有大昏德。三举两河以南。委之虏。径走江表。不北救父兄之蒙难。区区为一隅自全之计。一也。疏李纲,宗泽,忠贤之辅。而惑志于汪黄。不能自强于兴复之大事。二也。尊宠逆桧。一切听其劫訹之奸言。贬张浚。流赵鼎。杀岳飞。置万世必报之怨而甘心于雠役。三也。此其昏德之大者。及其他非心谬政之可以斩绝其国家者。又不暇一二数。而终能建南渡百年之基。号称中兴而与周平王,汉昭烈为之配。何也。岂不以择贤宗为之贰。为宗社生民之虑。至公而且远也哉。夫储嗣之豫建。安天下之大本也。先王所以固宗社之重。系兆庶之望。绝群下之邪谋。而至于始终之际。使人心先定。中外摄然。无危疑之虑者以此。故曰君终无适嗣。其国可破也。考之历代。前鉴备在。而贪惑不仁之主。辄欲专其大宝。享其尊富于长
悔窝集卷六 第 367H 页
世。讳言立子之事。虽其父子之亲。犹存猜嫌。不能早决。而况于诸宗乎。后唐明宗。怒其群臣之请立太子。欲弃其位。归老河东。彼以夷翟猜忍之性。其为此盖不足怪。则不及世而亡。宜也。若宋太宗。不可谓不明。而见民心之遽属于太子。则亦不能无猜而欲悔其早立之非策。至仁宗。尤号为仁明之君也。然而享国数十年。储位久虚。而乃听于妇寺之忠。以建嗣为不利于己。迤至末年。犹不时定。幸赖诸臣之前后血争。始定英宗为子。而帝且未踰年而崩。不然。帝之后事殆矣。善乎司马光之疏曰。不及今定议。异日自禁中夜出寸纸。以某为嗣。则天下孰敢违之。苑镇曰。太祖立太宗。天下之大公。真宗养宗子。天下之大虑。愿以太祖之心。行真宗之故事。欧阳修则曰。选诸宗室之中。不必立为储贰。且养为子。则可以徐察其贤否。亦可以待皇子之降生。此其言皆忠恳笃至。且明于经权。故卒有以感悟仁宗之衷。而释其惑也。乃高宗。当庶事草刱之初。首以宗社之托为重。春秋未高。椒寝犹繁。而不谋于群臣。求得公姓之贤者于民间。养诸宫中。择师而教之。成就其德而建为皇嗣。未几授之大位而不自疑。且自以付托之得人为无忧。就此而
悔窝集卷六 第 367L 页
论之。其贤于二祖亦多矣。使高宗不知为天下早定大计。而私其天位。必欲其子之传。则子终不可得。而暮年将及矣。彼外有伺衅之强虏。内有制命之孽臣。将乘国本之未定。而恣其凶诈。无所不为。则赵氏之世。自此而殄。盖无疑也。尚何延于百馀年之久耶。盖高宗之为此举。实出于公天下之心。而为宗社生民之虑。可谓至深远也。则其祀宋配天之功。庶足以盖其昏德之三失。而庙称中兴之宗。无愧于绍周缵汉之两辟。不亦宜乎。虽然。靖康之难。俘于虏而北迁者。实皆太宗之子孙。而惟艺祖之遗胤。以王室之疏属。降为民户。散在田里。故皆得免焉。及乎南朝。子甹既死而高宗卒无子。孝宗之贤。以潜德升闻。此皆天也。高宗虽昏。又恶能违天。呜呼异哉。呜呼异哉。
宋祖论
君人者。贵正始。始之不正。而能君君臣臣。政事号令之达于天下者无之。故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君子有所不为。岂唯曰求吾心之所安而已。亦所以正其始而无所苟也。宋太祖之兴也。盖尝按周之故。都于汴矣。既而审度汴之地势。四面陆通。倚兵为险。不足以固万世之基也。故亟定西迁之计。将以效
悔窝集卷六 第 368H 页
汉祖之为。而据秦中之岩阻矣。然旋为群议之所挠夺。至发百年民困之叹。而卒止焉者何哉。此其智之明。勇之断。非有逊于汉祖而然也。原其始之所以得天下而知其有以也。彼宋祖。盖周之一将臣。而未始有天下之分也。因周室之主少国危。而为军众之所援立。盖不免于篡取之也。以名则不正。以言则不顺。而下之所以承上者。骄且慢矣。上之所以临下者。惭且惧矣。则其于政令施措之间。虽其小小者。亦将回护屈曲。而不能直遂者必多矣。如罢王石辈之兵柄。可见其一端矣。迁都。大事也。其议一出。而自其将相大臣。至于六军万民。必皆重于迁徙。谤议汹汹矣。故晋王亦知其不便而力争之。太祖于此。乌得不深虑却顾。而乃敢售其审势之明。定计之断也哉。若汉祖之于天下也。诛秦禽楚而自我得之。则巍然君乎上。而为之下者。莫敢谁何。其所以创厥始者。可谓正矣。施为政事。发为号令者。虽有重于迁都者。亦将沛然而莫御也。而况以关易洛之直易易者乎。然则宋祖之经营数岁。卒不能都于秦者。非其明之不远也。非其断之不果也。惟其创始之不若汉祖之正者。有以尼之也审矣。呜呼。凡为天下国家。而君不君。臣不臣。
悔窝集卷六 第 368L 页
虽有政令谋为之善者。不能行于天下。而其行之者。皆苟焉而已。则抑何以天下为哉。易曰。履帝位而不疚。书曰。慎厥终。惟其始。后之取天下者。鉴于宋。亦可以知正始之为贵也夫。
赵普论
按宋史。太祖尝以幽燕地图示赵普。问进取之策。普曰。图必出于曹翰。太祖曰。然。因曰。翰可取否。普曰。翰可取。然孰可守。太祖曰。以翰守之。普曰。翰死。孰可代。太祖默然良久曰。卿可谓深虑矣。遂寝攻取之计。余尝曰。此赵普之耻其计不自我出。且嫉翰之将有奇功而阴沮之。卒之误天下之大计也。何以言之。普本寡学识而智术有馀者也。一遇太祖。遂为腹心谋议之臣。而以协赞帝业。经略天下为己任。是以陈桥之事。首与闻之。而及其进而筦枢密。赞辨章也。罢殿帅之权。以折祸萌。收列镇之柄。以彊本干。至于先取金陵。次图太原之策。密建于冒雪亲访之时。其他内外机务大小猷为。皆其所专决也。太祖方虚己于上。任之不贰。则此其心。盖自诩以良,平,管,葛之才若烈。而不欲他人之揆一策画一谋于其间。以分己之功也。于斯时也。幽燕之图。遽出于曹翰。而翰之才气。又足
悔窝集卷六 第 369H 页
以立奇勋而轧于己。则其所以惭懅媢嫉。而逞其沮挠之计者宜矣。顾其为言也。疑若出于深远之虑者。而其实有不然者。夫古之为天下国家虑者。凡于决大策立大事也。审其利害之分。据其机会之来。为其当为而畁其当畁者而已。何尝逆虑其来者之无以继之。而直置之哉。是以汉世祖之于河内也。诸葛武侯之于汉中也。及时规取。而付诸寇恂若魏延而守之。未尝虑其代二子之无其人而辙之也。而况天下之才杰鳞次而出。以足随时之用。则患无以求之。不患其无可用之才也。彼幽燕之为州。固中国之旧也。而其岩阻之形。雄于东北。盖天之所以设中国之险。而峻外夷之防者也。中国而不有此。则不可以为武。而其势将骎骎然折入于虏矣。此于当日为必可图之地。而非寻常争战之可以得已者。则其取不取之利害较然。而以宋祖初起之势。士马精彊。且有将如翰。其韬略足以取而守之。则此正不可失之机会也。吏普苟深于为天下虑者。则固当计利害乘机会。赞而决之。取而有之。立国家万世之安者。乃其当为也。此非普智术之所不及。而乃反迁就其言。卒诿于继守之难其人而止之。深于为天下虑者果若是乎。嗟
悔窝集卷六 第 369L 页
呼。自石晋之为虏役也。割幽燕之地而充溪壑之欲。中国之险。移于虏中者久矣。周世宗。盖尝采王朴之策。慨然有必复之志。其末年。排众议而躬整六师。仅拓关南。遇疾而还。宋之景德间。寇忠悯建议。欲扼虏归。要献幽,蓟而不见用。其后邵尧夫病且死。以幽州为言。盖英雄所见。前后略同如此。而吕中赞史。论靖康沦覆之故。而推其祸始。归之于本朝之弃此地也。惜乎。宋太祖以不世出之英武。略定四海。阴雨之虑。非不及于北虏。而徒积缣帛。坐失机便。卒使中国势弱。北虏气旺。甫过百年。举天下之半。委之腥秽之窟。此盖由于赵普逞一时妒功之心。而误天下万世之大计至于此也。可胜叹哉。易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普虽为宋元臣。功烈不少。而乃所挟则小人之术也。其尊而用之。一切不疑者恶得以辞其咎哉。
续五代史周臣传论
欧阳永叔周臣传论曰。治国。譬之于奕。知其用而置得其处者胜。不知其用而置非其处者败。夫乱国之君。常置愚不肖于上。而彊其不能。以暴其短恶。置贤智于下。而泯没其材能。使君子小人。皆失其所而身蹈危亡。治君之用。能置贤知于近。而置愚不肖于远。
悔窝集卷六 第 370H 页
使君子小人。各适其分。而身亨安荣。治乱相去虽远甚。而其所以致之者不多。反其所置而已。此其言诚是矣。而犹有未尽发者。余乃为之说以继之曰。夫天下之士。其太上之行与最下之质。不以世易者。盖未始多有也。凡为中资而初无所之。可与为材。可与为不材者。人人皆是也。则顾在其君之所以道齐之何如耳。昔者舜之初摄也。放四凶。举十六相。大明黜陟而不仁者乃远。文王作人之化。隆于歧周。则多士兴行。至于罝兔之野人。皆可为公侯之干城腹心。而遂与之为匹。盖德行道艺之教。庆赏威刑之权。此圣人所以使天下之人。鼓舞奔趍。革面化心。而亹亹然不能已者也。所不可移者。惟昏愚之自暴弃者。而举天下要不过一二族。则又何害于大同之治耶。自周之衰。教养之制既坏。则世主之所恃以为治者。盖惟曰赏刑之可以惩劝人者。而至或并与此而废之。则功罪不覈。名实无辨。泯泯棼棼。莫知所趍。舍彼众人之初。非贤智之有特操者。抑何所畏慕而彊于为材耶。而况循是以往。世之枉道而自营者。率皆得志。而端介知耻之类。无不穷厄。士亦何苦而以此易彼。御福而求祸哉。其所以相视而化。澜漫于同归者。势之然
悔窝集卷六 第 370L 页
也。夫驱天下之士。使之皆化为鬼魅。而无一人之可赖者。则其国之理乱可知矣。善乎。屈子之赋曰。既干进以务入。又何芳之能祇。固时俗之流从。又孰能无变化。盖痛伤之辞也。嗟夫历代之盛也。其大小庶臣左右厥君。而能启除治之烈者。岂皆圣哲之材。其末造之所以误国病民。而卒致于乱亡者。岂皆顽愚之最下者耶。亦惟其君之故而已。夫栾黡。晋之侈大夫也。遇悼公之明。则能以德让。而遂为六官之选。裴矩以隋之一佞臣。入唐而事文皇。则献替裨益。效忠之不暇。恶在其向之汰与佞也。宋之蔡京。实误道君。卒斩其国。而在元祐之始。则奉行司马光之指。犹恐不逮。光亦以是才之。若汉季奸雄。无如曹孟德之比。而考其初。则盖尝誉于孝廉。而其志欲展才立功。以求墓道之嘉题。许子将。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岂虚语哉。以此观之。凡世群才之所以升降成毁者。一系于惩劝之具之在与亡也。亦明矣。呜呼。非大无道之主而乐其国之早亡者。孰不欲博集才能以佐吾治乎。而骤观朝野。略无一二当于意者。则于是乎独操大器。忧慄于上。而眇然有国无人之叹。彼岂知大小之才。初满于天下。将以待吾之有以道齐而为
悔窝集卷六 第 371H 页
之用者耶。呜呼哀哉。欧阳子之论简贤之务也。愚之说则作才之道也。有能知二者之其理必相须而不可相无。则其于为国乎。何有哉。
越句践论
天下之事。未始不积小而成大。增卑而致崇。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斯诚知言也。昔越子句践。反自会稽。乃致其民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命壮者无取老妇。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丈夫二十不取者。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及免与壶酒犬豕。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寡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士之来者。必庙礼之。且亲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歠。而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不食。非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此其事自其始而观之。猥琐烦屑。盖若至卑小也。而非奇谋隽策之赫然可称道者。以此规王霸之业。岂不落落难就。然及其积累增益于
悔窝集卷六 第 371L 页
数十年之外。而其兵至众且强。则能亟剪吴仇。观兵上国。与五霸同其伐。何其成绩之大且崇也。夫于越。固海渚僻小之国。其广运不踰百里而民众称之。重以夫椒之甚败。被练之卒。仅成数千。乃至弱之势也。彼句践以英杰之资。辅以种蠡泄庸二三良大夫。相与悔祸于覆亡耻辱之馀。据其弱国寡民之遗烬。而图报强吴之雠也。宜亦夙夜虞度。以求必胜之算。殆无馀巧。而卒之决策定谋。按为殄雠启霸之规者。不过乎合吾民之夫妇。以生聚教训而已。此盖明于实务。达于远猷。深知积小增卑之可以驯致其事也。不亦智乎。向使越之君臣。智不出此。忽其卑小之务。眇其增积之功。不以措意。而欲求奇谋隽策之可以袭取强敌于一昔之期者。则虽复奋首抵掌。终岁听听。亦不过大言阔议而已。奇谋隽策。卒不可得。而徒使时移事冷。玩揭偷惰而止耳。是将饰币待境之不暇给。况何望殄雠启霸之惟吾欲而莫御也耶。观其暑火冬冰之抱握不置。而饮食听乐之不尽声味。其存志之烈。约躬之苦。有非恒性之所可能也。则此所以积累之愈勤。增益之愈力。有以崇大其业于岁月之久也。虽然。乃其初之灼知卑小之务之不可忽者。实
悔窝集卷六 第 372H 页
为之本。焉可诬也。若夫齐桓参国伍鄙之法。燕昭吊抚招延之事。旋收主盟袭雠之功。则是亦积用劳勚之明徵也。而揔之未若越子之为烈者。小大难易之势异也。后之有国者。制于强邻。不免臣妾之耻。如越子之初者。盖亦多矣。而卒未能比越子之有终。何也。岂皆甘心役雠。忘其会稽之辱耶。顾乃未始不健越子之成绩。而少其行事之实。以为此不足有为也云尔。则终于斯而已矣。传曰。国无小。而况以千里之赋。其兵食足于用者乎。嗟呼痛矣哉。
荡意诸论
宋人弑昭公。司城荡意诸实死之。春秋削而不书。不予其死也。按春秋国君弑。而大夫以义死其难则必书而予之。若孔父,仇牧,荀息。是也。荡意诸知昭公之将及于难。而不欲苟去。从君于田。卒以殉之。可谓近于义矣。其死与孔父,仇牧,荀息若不异也。而不得同书于策。不见予于圣人。何也。胡康侯以为宋昭无道。意诸知其将见弑而不能早正。终虽死之。犹沟渎之经也。故圣人削之也。盖尝论之。夫人臣之所以事君者。有道存焉。危邦乱朝则见险而不入焉。既仕于朝矣。君有过恶则必谏之。谏而不行则亟去之。义或不
悔窝集卷六 第 372L 页
可去。则力谏而继以死。力谏不死而国有难。则殉君而死之。此皆惟义之求。而非以利动者也。意诸从父之命。忧其族姓之无庇。既立于危难之朝矣。宋昭不君。恣行无道。而意诸不一言以谏其恶。饕据禄位。槃礴不能去。盖官为大臣。任股肱之责。而坐视其元首之将陨。恬然不以措意。是纵其君于为恶而速其祸者。此其罪已大矣。及其君之见弑。则彼亦无辞于逃难。不得已而死之。此诚近于古人所谓致乱之臣。死不足偿罪者也。岂比夫匹夫匹妇之为谅于沟渎之中。而始无可罪之实者哉。夫孔父牧息三子者之为臣。则其匡辅之益。忠贞之节。著在常日。而卒死于其职。则春秋之予之宜也。若意诸之殉昭公。殆与夫徒人费州绰等之为其君之佞倖臣而死于私恩。无以异也。则又恶得并三子之烈而见录于圣人哉。胡传之说。可谓得春秋予夺之旨。而犹有所过恕者乎。以春秋此旨推之。凡人臣事君之义。槩不以一死为多明矣。而季世之一种议论。有曰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食焉不避其难。此古之道也。故士之生于世。固无不可仕之时。则不择安危理乱之候。而皆可就也。亦无必可去之义。则不论官守言责之得不得。
悔窝集卷六 第 373H 页
贵戚异姓之不同其分。而皆可无去也。而设有不幸。则为国家办一死。是为第一义也。为此论者。似若轻死而重义。知有君而不知有身焉。则宜亦为社稷之卫也。而徐考其处朝事上之本末。则不过巽耎沉默。尸居素饱而已。而坐视其君德日昏。国事日败。而了无一二矫匡之事。是亦不免为亡国之大夫而止也。盖其人始则昧于进取。不已于可已。而终则智与时穷。势有不容幸脱者。故特假此论。别作义理。冀以自解焉耳。然则其所以死。死于利名而不以义也。是亦荡意诸之徒。而虽欲与沟渎之经同其谅。不可得者也。世亦有挟其奸图。惑蛊其君。卒之危其国家而陷于大难。己则违之。或出亡。或臣贼虏者。此固小人之尤者。若以意诸之徒。比之此辈。则诚有间矣。而抑其死未始出于义。而不足以塞其已往之罪。则是皆见削于春秋。不以录者也。又何足道哉。盖夫子嘉伯王之卷怀。则称以君子。录高哀之来奔。则字以贵之。于王子比干。则归之以仁。于孔父,仇牧,荀息。则书及而予之。而削荡意诸不予其死。观于此。可以知为人臣去就之义。与其死不死之权也夫。
萧何邓禹论
悔窝集卷六 第 373L 页
古之知言者之言曰。识时务。在乎俊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夫天下之事。无非务者。而最其要则不过二三策而已。然其所以施之必权当时之宜。而缓急不差。然后乃能有成。此非拘挛常算之士所能与。而惟智虑之出于类者。独能识之也。余读两汉书。高祖之王于蜀也。萧何言于王曰。愿王就蜀养民以致贤。邓禹之进言于世祖。则曰愿明公延揽英雄。务悦人心。以立高祖之业。盖二公之言。为务则同。而其先后之序易矣。虽然。高祖用萧公之谟。早定天下。世祖亦听于邓禹。遂启中兴之烈。二务之措于两汉。其序既易。则其成效之得失。宜若不齐。而乃高,光二祖。各贤其臣。收功于前后。如彼之盛。何也。夫萧,邓二公。皆所谓贤杰之特出。而明于当世之务者。故彼知肇刱再造之至策。不过于本人心需英材二者而已。而顾其所施之序。则要当权时度宜而为之缓急者也。何以知之。夫蜀天地之偏域也。山川重阻。舟车之所不通。虽以四海之士喜游诸国者。盖无所事而至。至于其土之产。顾不足于用也。则此其势不先以覃仁懿政。厚养吾民。示王者之大体于天下。则彼天下之俊良。思择明主。展其智能者。其亦何苦而捐亲戚去丘墓。宿
悔窝集卷六 第 374H 页
舂重趼。奔走而来耶。萧公所以赞于帝。而以养民为致贤之本。以此也。乃若世祖之初。则诛伪莽。禽王郎。东讨西伐。未始据有一隅。而英雄魁杰之才。漫澜于天下。不知所归。身此宜及时号召以共大业。而不可使聚为群盗。散而之四国也。当是之时。元元之厄于涂炭。不翅急矣。而其所以济之者。要在于先集众俊。故邓侯邺下之策。首劝延揽。而次及于悦民者。盖时势然也。观夫二祖之所以取天下者。其事固有次第之不可诬者。乃高祖素以宽大长者称。而其爱民不苛之实。日布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天命之有归。则淮阴,曲逆,彭越,英布之属。相率而踵至。汉之得数公。皆在于就蜀还秦之后也。卒用以刱帝图。若夫世祖之二十八侯。并聚于平河内。宅洛都之先。而戡定祸乱。辑宁民物。无不如志。此盖二公明时务之画。有以启之也审矣。或疑萧公人杰也。其言不古见而刱之自公也。故宋儒亦尝韪之矣。至于元侯之策。则未始侯之刱为。而于古实有。乃习常之说也。岂足为识务之归乎。是不然。论二公之材。禹之不及何固也。而若其沉识英断。足以权时务之宜。而辅成帝王之业。则所谓易地皆同。而未必相让者也。夫合众才为民
悔窝集卷六 第 374L 页
事。古人论天下之务。其序则然。而萧公既易序而施之用。赞造汉之烈。则养民致贤。是亦取天下之一道。而在东汉。为不远之则也。使元侯不达于时务。而喜为习常之言者。则又何肯舍萧公之近法。而故反其说者也。近法之不取。况何有于古之言乎。盖元侯之为此策。虽若用古人之陈言。而实未赏拘于粗迹。惟度切时之要务。而又自刱为之说者也。岂与夫流俗因袭之见。有所彷佛也哉。总之二公之功烈。据其传。未始有奕奕动人者。盖其勇略之可称道。殆不如当时出奇之士健斗之夫也。而后之尚论者。亦惟曰善于填抚。明于荐引。直以久劳。为元功之首而已。虽然。孰知夫两汉无彊之业。实本于二公明时务之言。有以赞于其始者乎。嗟夫。凡古来识务之贤杰。所以取重于大有为之君。始之为腹心。而其终策为元功之首。同时比肩之诸公。莫之与京者。有以也夫。
杨万春论
杨万春。盖吾东特出之隽也。节谋勇烈。要皆奕然可称。而然其处义有所不审者乎。夫盖苏文弑君专国。国人无敢谁何。而万春能独立自贰。不小屈挠。节固壮矣。唐文皇以神武。并群雄服四夷。威震遐迩。而举
悔窝集卷六 第 375H 页
天下之众。亲征一隅。太山压卵。未足喻其势也。城堕将降。举国骇窜。而万春能死凭孤垒。独当其冲。勇亦大矣。旷时持久。百战不挫。而能补坏增卑。旋夺要害。使世绩,道宗二三名将。莫能支吾。文皇智穷力罢。赧然而退。其谋算之长。又可知矣。前是萨水之役。乙支文德虽败隋兵百万。然其将字文述等。固皆奴才。而文德所将。宜悉其邦赋。则较之安市。差易为力。然则先后武烈。孰为多少。呜呼伟哉。虽然。君父之贼。义在必讨。万春之既恶苏文。而未能亟讨者。力不足也。幸而唐师东出。以诛苏文为号。则假手除凶。此惟其时。万春盍于其始至。即开门上款。哭愬苏文之罪。而请为先导。径袭平壤。亟轘苏文。拔嗣君于偪辱之中。然后奉唐正朔。永为东藩。则为臣之义。于是乃尽。更无馀憾矣。顾万春之智。曾不及此何哉。窃意万春。其策盖曰。大国初不字小。乃欲殄其民社。为罗人报仇。吾今力拒于此。使不得超入内地。恣其屠残。斯为上计云尔。此其事殆亦近于义矣。然义固有大小之辨。舍其大而图其小。尚为知类者耶。而况唐师虽非纯于仁义。其亦假之之类耳。其志盖唯在于臣高氏。戮苏文而已。必不夷社剿民。夺此而与彼也。又何虞乎。毕
悔窝集卷六 第 375L 页
死力抗大难。惟民社是卫。而反为忘先君护凶竖之归。吾未知其可也。三国并兴。八教已远。羯羠其俗。复还九种之旧。凡为靺韦君子者。其处义之不审。固无怪也。然以彼特出之英隽。亦不免少此。呜呼惜哉。东史卤莽。佚其名氏与其始末。世以杨万春称之。盖据中州杂记。而或曰梁姓非杨也。
真德秀论
君子之道甚大。一时去就之节。宜若小也。然未有为君子而失去就之节矣。又未有失去就之节而为君子矣。去就之节。曷可少之哉。故易曰。安节亨。甘节吉。曰。不节无咎。无咎者。无所咎也。若宋季真德秀者。自诩君子之儒。而卒以不节无咎。吁可鄙哉。盖德秀从事道学。早名当世。其文章识解。殆有大过人者。然始为皇子竑讲官。从游侍读。已有年数矣。及宁宗终。史弥远矫诏废竑。援立与莒。为德秀者。义当奈何。其力能讨则讨之。不能则死之。又不能则去而违之可也。乃德秀恬然不以为意。旋又赴召。甘心委事。而所谓为竑效忠者。不过略辨其诛死之冤而已。其为臣僚之义。只如此而可乎。安在平日学问之懿。识解之高也。昔唐之王圭,魏徵。以建成宫臣。臣于太宗。卒赞致
悔窝集卷六 第 376H 页
治之功。颇有足称者矣。然程子,朱子之论。不听其以功掩罪。而断为丧节之徒。况德秀了无后功之可纪。而徒有事雠之罪。是特蔑义饕荣之一鄙夫耳。无咎之咎。岂可逃哉。或曰。太宗手刃建成。固王魏之雠也。理宗无是。则德秀之雠之。无亦过乎。曰。不然。弥远之谋。清之之告。理宗始实闻之而见从。即所谓与闻乎故者也。非皇子之贼宫僚之雠而何哉。夫宋人猥私德秀。号曰西山先生。而 明朝又从而滥跻文庙。逮于 本朝。李文纯,宋文正二公。为之表章其所辑心经。且极意尊奖。拟诸黄勉斋,蔡九峰之班。而惟石潭李文成公独贬之。谓事不当事之君。其辞严矣。然后学眛陋。莫知适从。则蒙谓之儒先而不敢指议。余故不得不辨矣。且尝思之。若宋理之为君。不免于篡取。则不惟德秀也。凡为士者。皆不可立其朝矣。故李毅(一作弘)斋燔。独以为纲常所关。遂自废而终身。可谓安节之君子者已。
于谦论
权以济事。义之决也。功而掩过。法之常也。然义行而闇主疑之。法存而暴君慢之。此自古忠劳之士所以见枉而负冤者。多也。 皇朝于肃悯谦。一时伟人也。
悔窝集卷六 第 376L 页
临危行权。有大功于 王家。而卒以微罪诛。不已悯乎。当 英皇之北狩也。天下无君。中外震骇。而虏且挟 帝为质。要劫万端。倾覆之虞。不朝而暮矣。为大臣者。义将安出。将亟立 嗣君。图事揆策。以抗大难乎。抑将一意听虏。输之中国。姑纾 主祸乎。方是时。君为轻。宗社为重。若谦之奉承 内旨。翊扶 代皇。力为战守之规。而不敢以请还北 驾为急者。可谓能权矣。既而虏锋大挫。国势复张。其谁之功也。然 英皇既返。 上之诚礼差薄而太子易位。纶同逮考。 两宫之疑阻益甚。则大臣固可以调娱其间。而乃谦深存形迹。终不一言以匡。此其不免为一眚也。或曰。 英皇在虏。谦初不顾惮力。与虏角以挑其怒。苟使虏不知悔祸。而逞憾于 行宫。则当奈何。罪尚有大于此耶。曰。 英皇之卒保无他。而旋轸京师。亦谦之力也。何者。昔汉高不以太公之在俎。而缓于攻楚。终能反弱为强。故羽不敢加害太公而遂归之。不然。子父必同时鱼肉于羽手矣。郑之公孙申公子班。改立新君而纾晋。使以示不急其君。故卒使晋。知止伯之无益。而许其成渑池之会。廉颇送赵王曰。待王三十日而不返。则请立太子。以绝秦望。盖欲俾秦闻之。
悔窝集卷六 第 377H 页
不敢羁留王也。此皆深谋远虑。有为为之也。而如宋之徽钦。十年冷山。竟为胡鬼。以其后继者。不能自强。曾无可畏之形故也。虽复仆仆犬豕。乞怜不已。庸何益乎。故曰 英皇之复还。亦谦之力。何罪之有。嗟呼。以 英皇之明睿。乃不能察义而循法。废谦之大勋。记谦之微罪。径信诬辞。戮之乃已。可胜惜哉。虽然。 宪皇继位。旋复故爵。以直其枉。岂所谓是非之公。不待百年而定者。非耶。
寇准论
夫权。非圣人不能用也。然霍光废昌邑。张柬之迁武后。赵如愚立嘉王而尊光宗。此皆权而得正。众咸允之。何也。盖嫂溺而援以手。实出于理势之不容已。则夫人固可为也。恶在必待乎圣人者哉。寇莱公准之欲废刘后。其事颇可疑。故后之尚论。或比之逆乱。盖以刘后干政之罪。初非大故。而为臣子者。直欲废之。甚无谓也。然朱子既列准于名臣录。而未赏少贬其事。则必有以审处之也。今且据史与录而追详之。当时事变。诚有决不容已之故。而准见为元宰。任天下之大责。则顾安得晏然而处。一听其危乱乎哉。何者彼刘后。素非德选也。方当天禧之末。乘真宗之寝疾
悔窝集卷六 第 377L 页
而援丁谓等诸贼。以图称制临朝。如武侯故事。则其渐将无所不至。而幼主殆矣。宗社危矣。金柅之繁。要不可不豫也。故准与二三忠贤。同心协谋。亟定大计。其亦庶几于知权者矣。况其几事之漏。旋由于陈奏。则其不敢专擅之迹。又可见矣。比之逆乱。不亦枉乎。朱子作纲目。予夺古人。鉴称不差。而况于本朝耶。故吾惟朱子之取信。而不敢复疑于莱公矣。或曰。准见斥而刘后终能得志。然其恣行凶秽。不至如武后之为。准之逆探未然。庸非罪耶。曰。否。顾其奸图未成。而贼谓旋逐王曾作相。天所祚也。不然。谓之诱劫后。当如优手之弄木人也。宋室之祸。宁有极乎。要之莱公之行权。固有所不得已。则是犹霍,张,赵诸人也。莱公可罪。霍,张,赵诸人。亦可罪也。然而霍,张,赵诸人。未闻有罪之者。岂彼皆圣人之匹俦。而独可以行权者耶。
温峤论
温峤。晋之良也。然峤自河北赴江左也。其母挽裾而留之。峤乃绝而遂行。不孝孰甚焉。然峤事东晋之元明。竭力王室。擒王敦斩苏峻。其勋劳甚盛。盖忠臣也。欲讥其不孝。则功存社稷。欲予其忠劳。则弃亲罪大。君子将何以处峤耶。栾共子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悔窝集卷六 第 378H 页
惟其所在致死焉。夫人之未仕。惟父母是事焉。及其既仕。专于事君。而不敢顾其亲。然仕或未高。而不系国家之安危成败。则亦不宜不徇其亲之急也。温峤其母既老。而遭乱漂流。惟以峤为命。而峤未尝为王臣。则揆以恩义之轻重。岂可舍母而趍君耶。况母苦心见留。峤何忍视若路人为哉。盖峤不孝之罪。实合万诛。虽复尽忠于国。功如邱山。岂足赎哉。徐庶既从先主。而其母获于曹操。庶即辞先主而往救母。赵苞为辽西守。鲜卑劫质其母而招之。苞不从而击破鲜卑。鲜卑怒而杀其母。程子罪之以为不若徐庶之为得。夫苞则有官守。而程子之论犹如此。况峤之见为匹庶者耶。古语云。移孝为忠。又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峤既不孝于其亲。则岂能为晋室之忠臣乎。盖峤之忠不本于孝。则是伪忠也。特志于富贵功名。而以忠济私者也。曷足道哉。
袁绍曹操论
夫两敌相加。其成败存亡之决。不在于地之大小。力之强弱。而唯视名义之顺逆。才智之胜劣。洎夫自用与用谋之如何耳。袁绍始据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兵盛财富。俊乂坌集。其势极浩大。曹操崎岖客土。仅取
悔窝集卷六 第 378L 页
许,洛而土。地薄陋。兵食寡乏。谋人勇夫。亦不甚附。固孱弱之形也。然操卒能伪定天下。而绍不能支吾。为其所并何哉。操虽奸盗之雄。然其名义则奉天子也。智谋又殊绝于人也。而以荀彧,郭嘉等。为腹心。辄用其计。此其所以虽弱而必成也。绍狭中矜愎。自信谬见。初拒沮授之策。不亟迎天子移都邺下。又斥其渐营河南之计。而听谮疏外之。复排田礼乘虚袭许及迭出疲敌之奇画。而见败不悔。从而杀之。此其所以虽大而必亡也。汉高帝尝语诸臣曰。张,萧,韩三人。人杰也。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羽之所以为吾禽也。智不可专。自用则小。故明于听纳。从善如流。实用天下而有馀裕之道也。高帝之扶义救民。声实素著于天下。岂惟善屈群策而已。然以其能用三杰自多者。良有以也。或曰。绍。汉之世臣也。向若早奉献帝以自近。则其克谨臣礼。不敢凌偪。或当踰于操耶。曰。不然。操能饰诈善欺人。颇恐众口之议己。故虽杀伏后。戮董承。族孔融。然犹不敢犯至尊。篡大位。隐忍而没其身矣。若绍则伉健猜狠。远过于操。其肯遵世臣之分。而致礼于君。终不以篡夺为快哉。使绍思累世之恩。而乃心王室者。则初岂忍坐视献帝之
悔窝集卷六 第 379H 页
奔播东西。困迫于群贼。而不一往救之耶。以此观之。吾恐绍而得志。其所僭偪凌侮。尤甚于操。而夺位必速云。
高允论
士之遭遇。有幸不幸存焉。方天下大乱。至于戎虏为诸夏君。则凡为士者。欲洁其身而全其节。惟避世长往。躬稼自给。斯其可矣。抑其次。辞尊居卑。仅谋斗食而已。二者之外。更无他涂也。后魏高允。博学谨行。忠于所事。未尝屈意于凶逆之畴。殆可谓良士也。然仕于拓拔。取高位食厚禄。曾不知耻。死而后已。此其知见褊陋。无能独脱于积习之污而然也。不亦惜乎。或曰。胡乱之初。龙可赵九龄之流。遁处自靖。固可尚矣。若许衡以儒者自名。而始终仕于鞑靼。允之事。何异于衡。而子独惜允何哉。曰。允与衡。槩皆屈身于非类者也。然允比于衡。其罪差轻。允之时。舍中国则江左矣。而江左亦篡贼之薮也。顾瞻左右。无可适从。则唯是自废而已。自废庸得易乎。衡之世。中华正统。实在南宋。亟走归正。谁云不可。故曰允罪差轻于衡矣。盖允见事不明。且为十口之谋。惟以同俗自慰。而不免生为虏臣。死为虏鬼。虽或愈于许衡之甘心倍明。然
悔窝集卷六 第 379L 页
其失身则无异。视龙赵诸人超然独立。不翅远矣。然君子独恕其遭遇之不幸。而惜其自处之未审。盖据时势而云然。
郑遨论
周公曰。故旧无大故则不绝。苟反之则有大故者。必绝之无疑也。卫之石厚。党于州吁。其父碏禁之不可。乃杀之。君子韪之。谓碏大义灭亲。夫父子。天属也。其恩爱之笃至当何如。而碏断以大义尚如此。而况于汎交之初以利合者乎。五代郑遨。遭世乱。弃妻子。隐于小室山。其妻数以书劝其还家。则辄投于火。尝与梁宰相李振善。振欲以禄之。遨乃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视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唐明宗以左拾遗。晋高祖以谏议大夫特召。皆不起。方州数以货物见遗。一不肯受。世目以高士云。然遨之亲厚李振。固可骇。彼振贼温之腹心也。助逆作凶。无所不至。则所谓大故之当绝者也。是岂隐德高士所可昵比而顾存者哉。五季陡下。士皆贸乱。徒以丝毫之恩。只尺之义。感激相死。而不卞是非之所当。盖其积习然也。汉末董卓之诛。蔡邕在王允之坐。为之伤叹。允怒其枉念私惠。下狱毙之。若允可谓能得春秋惩讨
悔窝集卷六 第 380H 页
党与之法也。遨之事。虽云差轻于邕。固亦当坐之类。而是时唐与法已俱亡矣。顾将奈何。而欧阳公特奖之。为作其传。何其谬哉。何其谬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