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凝斋集卷之二
凝斋集卷之二 第 x 页
凝斋集卷之二
 文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21H 页
除夕。自警文。
岁癸未腊晦。余来省松楸。将过祀事。留宿墓舍。行役劳惫。夜不能寐。辗转至晓。卧念过一宵。则余年廿四矣。心忽惕然。顾抚平生。历历在眼中。求其一事之进于少日者而不可得。自觉疾病日益胶固。心志日益浮乱。骚骚茫茫。无所顿着而已矣。噫。余畸人也。于世无所为。惟有致命遂志。可以自尽其职。而幼而失学。长又失教。及至丁丑冬。始从四舅。受大学或问。至南轩无所为之语。心若有省。庚辰秋。见三渊金丈于韩山逆旅。闻人当作第一等语。意便自喜。尝见人书嵇中散灵芝句于新历者。窃讥笑之。中间看书。霎时感发。不为不多。盖未尝无其志也。然无实工可以接续此志。实行可以维持此志。只是悠泛躐忽。不成头绪。信心而不拘。任褊而厌烦。至其久而不进。咀嚼无味。则怠心乘之。呜呼。疾病忧虑。又从而沮夺其间。遂几相忘。以至于今。穷山岁暮。低徊无聊。空自咄嗟。不有改辙。又安知后之视今。不犹今之视昔也。噫。
与李兄载大书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21L 页
凤儿之夭。惨矣何言。年年若此。诚可怪也。极寒远行。以致水火。父母之过也。其垂绝之言。婉恋怆绝。光景在目。我犹不忍闻。痛怜之至。兄何以堪。唐诗类苑。已令仲兄持去。想当送到。悲痛无聊。欲以此等宽遣云。情之所钟。正惟我辈。此山公所以失哭者也。况吾两人。相知相怜。疾病痾痒。无所不关者乎。兄既有求。弟安得不送。第念弟之平生于此等文字。本无晓解。而初犹染指。渐成鸡肋。中州列朝。至今为梗者。正坐此悲痛无聊四字也。其所遭虽不可比。而同之伤虎知惧。尤觉忉怛。然而丈夫生世。目横鼻竖。手持得去。足行得去。口喃喃地。所读何书。所期何事。不能长虑。却顾求其所谓致命遂志者。乃反低垂彳亍。无所顿着。欲以此等漫漫底物事。调神役体。以幸其一时之娱舒。其可谓无志气。甚矣。在弟尚然。况兄今日丧一小儿女。遽欲出此。使若陶士行,范希文诸人见之。当作如何笑。且吾辈习气转痼。名根未祛。近不为目前啖着之计。远欲期身后惝恍不可知之事。纵然竭其心力。成就所为。尘编蠹简。幸而得全。从今以往。百千世之下。有令人瞥然而尝之。亦何益于今之载大,士复哉。秋冬从游。近年所无。一日不见。如有所失。相对促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22H 页
膝。至忘寝食。及其别而思之。中间几许日。其所款款。亦曰。孙一元胜李攀龙。人烟草屋深。真五言近体本色而已矣。若此不已。又从而勤攻之计。其末梢。不过与乡所谓道死话底人一流而传之耳。未知腊月三十日。归见阎罗老子作何面目。静言思之。能不愧叹。窃意吾辈。且将此等文字。束之高阁。从五经四书中。寻取安身立命处。以为田地根本。把柄在手。杀活从心。然后徐看此等。无妨弛张。吾辈于此等。已成技痒。苟能断置。亦当为克己之一端。但恐暮归见猎。伯子亦不免动心。此则一部老杜。足可以承当。不必太博。枉费心力耳。晦翁大全语类。在案头否。以此代彼。当有大益。亦足以宽遣悲痛。弟不自早觉。今欲改辙。既庸自戒。又以相告。一以塞吾兄之悲。一以誓吾之始。
祭李子游文
呜呼子游。胸填千古之奇愤。眼空一世之龌龊。其神情意气。诚无愧于古所谓燕,赵悲歌之士。而资地既不能发舒其肝胆世故。又从而羁绊其翅翼。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白首江海。萧然旅人。然而皎厉之志。死不受怜。醒狂酒悲。吾无悔焉。呜呼子游。终不一试。今焉已矣。五十八年。如一梦耳。堂堂七尺。戢以一水。牛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22L 页
车千里。两孤行哭。栖之于风雨古庙之侧。归之于虎豹荒山之曲。一埋黄壤后。千年而不可复作。轮囷抑塞。岂容久郁。达为长松。蓄为怪石。定磊落而突兀。呜呼子游。先君之思。于我独厚。死生患难。我则多负。生平握手。百杯不辞。携酒来诀。想闻喑噫。
祭伯舅赵公(正纬)
呜呼我公。乃止于此。俊伟其资。磊落其气。观其所赋。亦足一世。况袭庭训。卓乎有志。独见之诣。自守之毅。刚明敏达。宁不杰士。外家累仁。公又抱负。责大继述。任重门户。一身百荷。若将有为。大科十载。官止佐幕。谏院七日。怨仇山积。直道见斥。今世则宜。盛年中折。吾将怨谁。祸福之理。纵难究诘。身后之事。一何惨怛。宗祀之重。病孤之托。今不复陈。以慰冥漠。终南一壁。雪埋旧宅。床头五千。美笑如昨。堂堂七尺。敛之一木。惟有弟侄。环而相哭。触目伤心。万事涕洟。惟公怜我。我尚有知。恩勤教戒。不我愚卑。岂惟舅甥。公我父师。已矣畸穷。又失一依。当公属疾。我迁先墓。拜辞数日。哭公中路。远违执烛。病失临穴。存殁之际。惭负平日。輤车已驾。旌翣将戒。操文告诀。尚疑梦寐。
祭仲舅赵公(正绅)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23H 页
维外王父。古豪杰士。抗志干云。饬行高世。有才有德。无位无寿。纵天难谌。谓犹待后。伯舅擢第。展步台阁。公亦早仕。游刃郡邑。其馀四舅。比干竞爽。不食之禄。可数而偿。谁知今日。此又大忒。如公厚德。衰世难得。仁明孝友。俊爽奇伟。清词丽笔。则其游戏。牛刀再试。井庐亦新。丰髯一笑。雠隙可亲。凡玆众美。宜膺遐祉。千里海堧。半年床笫。旅榇未发。板舆先将。亲党于悒。行路嗟伤。公昔投閒。亭名咏归。其下澄江。沙鸟群飞。忘机啸嗷。乐且不违。方丈结缘。少别千年。辽鹤归来。城郭依然。苔生屐齿。尘埋诗壁。余尝颂和。风流如昨。去秋之别。亦有新题。贺公先游。万瀑寒溪。留拟春日。襆被踵往。毗卢之顶。叨陪筇杖。俯视东溟。日月所出。万事谬悠。寸肠徒裂。况余奉母。偪侧京师。只为诸舅。孔怀相依。今焉何及。天之穷我。陈辞长嗥。泪盈杯𣂈。
祭亡室俞氏文
呜呼。吾与君为夫妇。十有三年矣。朝出而暮归。有事则相告语。而此别千古。无复来期。其何可嘿然。然其所欲言者。填胸塞臆。而把笔展纸。辄泪迸手颤。弃置而不能为者数矣。然引日在即。终不可但已。则姑就吾之所当自为。与所以处君于君之身后者。历数而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23L 页
相诀焉。呜呼。君尝自忧病而不能生子而又不能育。至欲速死。使吾他娶而生子。以承吾宗祀。而其病也。适有身。虽自知其必无可生。而犹幸其或分娩而死。每服药。先问其无害于胎。而卒堕胎而命遂绝。则胎果男也。君遂卒无子。而惟有一女才四岁耳。吾以覆巢馀卵。苟存视食。而所恃以为生者。母与二弟及君耳。吾既幸而得君之贤以为妇。日夕所祈祝者。惟冀有一子执觞。而从吾后于先庙。则庶可藉手。归报九原。而君遽死矣。母老而病日甚。季弟已夭。而继丧其遗腹子仲。亦未有子。懔懔先祀不绝如线。则势不获已当更娶妇。未知何处得何人。能善养君之幼女。而然亦何忍不言于君。所以言之者。以君宿昔之愿在此故耳。呜呼。君尝视吾母。无异己母。服勤之劳。忧爱之切。有至死而不能自已者。记丙戌之秋。君归觐于乡。君之二亲。俱老而病。远别数载。行将相见。其喜可知。路中卒然顾谓余曰。吾父母日近。而君母日远矣。意悒然不乐。吾心识之。至今不敢忘也。惟君平日之心。虽死而岂欲远离吾先君之侧也。不幸先君之葬。宅兆不吉。亦尝移厝于上麓。而既不欲远离祖茔。黾勉就事。吾之疑虑于心者。于今四载。今不可以君之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24H 页
丧。又就砥山。故方权厝。君于他处。期以十年。四求吉地。先移先君之葬。后移君而从之。待吾死而同穴。庶吾父子夫妇。永永相依于泉下。未知何时得何地。遂吾未死之责。而亦以慰君平日之孝思否也。呜呼。吾之来处于京。本非所自安者。近年以来。君又力赞吾之归计。雨榻灯窗。娓娓而不已者。无非耕织负戴之约。而卒亦不遂而至于此。然其从容深婉之戒。耳习而骨铭矣。吾当终践此言。以成君志。而谁与同归也。呜呼。君固多淑行懿德久而不可忘者。而死又非其命。职由吾险衅所致。积此愆负。何以少偿。吾当待心神稍定。为君搆成一状。冀得世之能言者之一言。纳于圹中。以为君不朽之图。而亦何所益也。呜呼。一身百罹。精销病痼。风烛之忧。每在朝夕。此言此志。安保其必遂。而然其所以自为。与所以处君。于君之身后者。不过如斯而止耳。故不得不一言而相送。而若夫悲苦之情。惨怛之状。有不必言而亦不忍言。死而有知。君当相悉。一恸之外。夫复何言。呜呼痛哉。
祭金忠州(镇华)
往在戊辰。余年八岁时。随先君远谪西塞。山深日昃。积雪拥门。有客剥啄。云自宣川。余戏于庭。走报先君。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24L 页
先君不语。喜溢于颜。客来入座。纷笑哑哑。先君命余前。拜于客。客抚余顶。谓如同孙。余问先君同孙何人。客曰。同孙我儿汝友。长汝一岁。当娶汝姊。入告客言。余母亦笑。奉客以饭。余饱馀炙。时虽稚昧。敬爱则在。长始知客。即是公尔。中间祸变。两父一事。苦痛至冤。共俟百世。甲戌重拜。泪落余裾。惟余仰公。惟公抚余。余于斯世。所恃诸父。公则何间。父执姊舅。公今逝矣。曷其不悲。闻凶却肉。余母曰咨。具玆酒果。俾哭公筵。余情则然。他复何言。
钱牧斋文抄序
余读明钱牧斋谦益有学集。未尝不歔欷沾洒。惜其人悲其文。而叹其世也。公生于 万历(壬午)。没于 崇祯(甲辰)。此集皆甲申以后之作。所以别初学集者也。余未及读初学集。而今以明末诸史及此集观之。盖其师则孙文正承宗。其门人则瞿留守式耜若缪昌期。当时李应升次见,李文水邦华,黄陶庵淳耀。则其友也。此皆眉目清流。砥柱狂澜。或縻身北寺。或抗节止水。或争义致命于申酉南北之难者也。况刻名于端礼之碑。推卜于 毅宗之初。齮龁阁讼。株连复社。而缪,李之篝灯夜话。稼轩之拂水春游。河上执手之别。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25H 页
虞山国史之托。诸君子推重期许。惓惓反复者若此。此其人亦岂非君子中人耶。然而当帝车北迁之后。忠良自靖之时。位则八座。年将七耋。未免乞降之名。不闻慷慨之决。薙发诵佛。终归支离。握爪嚼齿。有愧泉台。其所谓当死不死。艰危苟免者。良可惜也。然其死生廿载之间。世变熸矣。穷厄至矣。身沐五朝之雨露。眼见八表之分崩。四海肝胆。化碧血矣。百年汗青。付一炬矣。琅珰干戈。白首独存。形影蹙蹙。畏约无穷。风吹草动。尽成叹噫。口噤目瞪。但有涕泗。江山之感。社稷之雠。师恩友谊。昔梦旧游。种种攒掇。一息如线。低徊俯仰。愤盈抑塞。悉干诗文发之。而其于气数消长之际。华夷内外之别。丁宁托寄。盖三致意焉。直欲以寸管弱毫。挽颓运荡胡氛。鼓三户忠义之思。而有不能毕其说者。是以其文纡而曲。其指诞而微。回互连比。恢诡谲怪。如魇如幻。如醉如醒。如磨垒之兵。如迷藏之戏。使人自求于声音笑貌之外。此诚匪风下泉之馀思。九歌天问之末流也。若其身世偪侧。心期婉娩。哭西台哀江南。关河超忽。禅诵阒然。月乌绕树。谷鸟求友。回翔踯躅。缠绵淹顿。想与之执手喑默。不复一言。而心先死而肠九回也。甚矣哉。文章之衰也。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25L 页
有物使然。虽有才人志士。不能抗之使高。激之使壮者。真自道也。吁其悲矣。因窃论之。公之遭难也。不事北朝。胜庾开府。不忘旧国。似谢皋羽。急徵生还。如扬维祯。著述自放。如郑所南。而其诗文。固相伯仲于四子之间。盖迫于时命者切。动于天机者深。病而嚬伤虎而惧者也。又其才具识力。充拓宛转。绝无强容矜重之迹。要以冲心矢口。烂熳纵横。能极其意之所至而后已。是以其论诗文。坛墠震川。舆儓王李。宁奖元季之猪肉。不取盛唐之木偶。别具手眼。亦可以矫弊而开人。余抄此集。一以此数者为准。凡得文若干首。艰于传写。遗落极多。以俟他日。而若疏偈科佛典之文。一无取焉。呜呼。公少以俊顾标望。中以表饵磨厉。及其衰迟夷废。乃欲以文墨自见于后。而死时无亲子孙。独其从孙遵王者。为之刻行此集。其友人邹镃。为之序。然而篇次颠倒。字句讹谬者。不可胜数。其身后之事。槩可想也。今又数十载之后。历纪一周。皓天不复。顾瞻中原。世尚有诵其文悲其志。而起感于沧桑禾黍者乎。是未可知也。邹之序曰。先生之文尽而千古之文亦尽。于此三复斯言。重以叹其世。而余之独有感于斯文者。亦足悲夫。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26H 页
五老亭听琴序
岁甲申春。余往见弟妇于注子村。仍登村之所谓五老亭。亭面江而依山。庭除有竹百馀竿。老桧数株。即青林尹翁之所筑也。翁与余曾祖妣为从兄弟。下世已久。诸孙兄弟。皆游宦于外。独翁之小姬南老而守其家云。南闻余至。亟请相见。室有小盆梅。结数青子。壁间置一琴。问其年六十七矣。长衣褒袖。貌恭而古。自言曾拜先君于翁在世时。道旧悽然。仍置酒相待极其款。既又自言少尝学琴。及长归翁家。翁老丧子。悲思成疾。念无以解其意者。遂教数少女奴以歌。身自操琴而和之。每月明花盛。翁必夜起。命琴击壶。辄欣然曰。吾殊乐此。虽死而体深藏九泉。魂魄则当归此亭听尔琴。慎勿忘吾意。翁年八十馀而卒。卒又几年矣。言犹在耳。妾既懦弱。不即从翁而死。今其老矣。诚不忍负其言。每一度曲。即疑翁之发眉。衣冠低徊。依映于竹外梅下也。故诸郎虽出宰郡邑。妾不从往。誓死于此。以谢翁言。言已。泣数行下。遂顾取琴弹之。呼一女奴使之歌。指而歔歔曰。此翁时歌儿也。今乃伉壮若此。呜呼。翁旧以閒居风流闻于世。今登其亭。诵其言。亦可以见矣。然而树石寥落。子孙不居。使人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26L 页
有俯仰之感。而姬之老而不去。能守其言者。固已嘉矣。况其言缠绵恻怆。有足以动人者。可比于古之燕子寒香诸人云尔。
赠金尊甫序
尊甫叔父三渊先生。隐居雪岳。尊甫往从之。期读书三冬而归。行前一日。余与德雨,夏瑞,德老。会士安宅。次唐人韵以送之。忽记庚辰岁九月十六夜。先生来宿余扶江江舍。夜深而起。遵江渚。穿竹林。上清隐堂后最高顶。对坐移时。俯见江光为云月掩映。浮山一面。倒影其中。冲融错互。如镜里照物。相与称绝。旁遑不忍去。于今十馀年矣。高人中夜起。即纪其事。而丹炉龙树。亦其时语也。座上诸人。皆不省其为何语。余笑谓尊甫曰。第持去。君叔父自当知之。及尊甫行后寄书言。叔父见兄书。咨嗟叹息。久不能已。谓不可无诗。今有和诗及抵书云。其书曰。小阮袖中。错落骊珠。便觉厓户破暗。融心讽绎。未能释手。而尤于第三篇。三复兴叹。当时推枕而起。排风篁,凭月轩。双立于万象之表。今皆纸面浮出矣。居然十年。回薄筼筜之感。当复如何。辄此步韵。以成报章。因风飏去。想一览增慨也。其诗曰。大江奔白马。天地几穷阴。独卧悬山月。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27H 页
长吟缅竹林。襟期徒耿耿。理窟本深深。畴昔金丹话。难求过去心。时余有弟女之病。阙然未报。而尊甫亦已归矣。嗟呼。余幼失学。无所知识。及与先生一见。实多感发。口虽不言。平生瓣香之托。已在先生。而惟其根器浅薄。病忧汩没。摧颓灭裂。迄无以少酬先生郑重期待之盛意。而先生方且高蹈远引于深山绝壑之中。遂志而自靖焉。余之身世荼毒殆过先生。而乃不能保守江皋之弊庐。偪侧埃嚣。十载而未归。余之愧先生者则多矣。偶然一诗所以志余之感。而先生反不鄙余。微言镌诲。著见于咏叹之外。不携不迫。犹夫当日之面诱。秋水寒月。恍在眼中。内省瞿然。自不觉其面发赤。而慷慨系之。先生之赐余者。则又多矣。此岂但一时文字之缘而已哉。仍叙其颠末。又命画工。作大江云月图。图于其右。以遗尊甫。他日归呈先生。未知又以为何如也。
北轩集序(甲午)
北轩集者。余友金君伯雨之所著也。诗文凡若干首。汇为四录。初年录者。丙戌耽罗以前作也。囚海录者。在耽罗作也。鹫山录者。临陂作也。恩归录者。自陂归后作也。又有拾遗录凡为九卷云。癸巳十一月二十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27L 页
三日。伯雨过余。饮酒赋诗。至夜分。余曰。子于身所经历。无不有诗。而独无渡海舟中作。何耶。伯雨曰。始余入海时。方持服。其出海则又有说焉。盖耽之水路千里。必得一日千里之厉风。然后乃涉。风稍不厉。则无所泊。而他风则漂矣。若过厉则舟或碎耳。故涉乎此者。戒舟楫。祷天地。日日候风。遇风始敢发。于其一日之内。则直以尺寸之风。争顷刻之命。既泊而始敢息。余之出海也。取海中所著诗文。别书为一本者自随。草稿则畀一奴。他载以行。当其时也。余身之不自保。而乃眷眷于诗文如此。则其在舟中诗。固宜作矣。然余才中洋而遇恶风。舟几碎。仓黄迫窘。口占祭海神。文载于囚海录者。是也。且余之性命。余亦可以置之。而顾见弱妻。方呕眩欲死。则心又不能无动。既而风稍戢。妻亦小苏。而舟则泊矣。此所以遂无诗也。余闻其言而心伤之。他日语伯雨曰。人事世变之不可恃者。有甚于南海风涛。子之诗文。一本而已。奈何。伯雨曰。诺。然又不可以不删。余固有删于胸中者。子试为我覆之。遂日送一编而删之。所取者几十之七八。而其不相合于伯雨胸中者。仅一二而已。其取之去之。各有二义。或有疵而记事实则取之。识解所发则取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28H 页
之。完好可喜。而涉于酬应则去之。涉于模拟则去之。惟求其所以为伯雨者。与可以知伯雨者。而定为此本。伯雨又属余序其故。余其可辞。呜呼。欲论伯雨之诗文。则不过一实字而已矣。人之所自贵重者。莫过于性命。所易流而为不实者。诗文之事也。伯雨方以一叶千金。力斗巨浸。而其为诗文虑者。视其性命。是岂不以其身之为人齮龁。故直欲以诗文有待于百世之公欤。其自贵重也如是。每有所遇。辄以诗文发之。痒不自禁。而渡海一大情景也。乃不暇作则不作。亦不追作而补之。其实又如此。以是知他诗文之作。未有无其实而作者也。览者苟能就其诗文之实。求其所以为伯雨之实。则不特知伯雨。亦知余之所以删之者矣。虽然。古今诗文之有其实者必传。伯雨既有其实矣。身虽不容于今之人。其诗文则固已免于南海之风涛矣。顾何患于不传。而余与伯雨。私忧过虑。删而序而为无穷之计则可笑。亦可悲矣。
赠画师吴道尚序
月山吴道尚。金堤人也。画有古人笔法。遇余于金沟衙中。为余作扇画三。而最后秋江,水景尤佳。画二老树于矶头。树叶尽脱。置茅亭于其下。风帆入浦。返照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28L 页
在山。宛然清隐堂前景也。问其所从学画者。则李叔文卿也。文卿氏。不能自画而有画癖。又多见古画。其所指授。自与俗师有异。故吴君之画。精致靡密。极有意致。盖文卿氏遭家难。落南不归。躬操计然之策。殖货累万。既而购书画数千卷。庋置左右。日与吴君辈。吮丹调碧。画山水,人物,虫鱼,花卉。以娱忧而舒悲。销磨岁月。输写不平。不知老之将至。极类元之顾阿瑛氏。呜呼。古所谓英雄豪杰之士。阮籍托于酒。渊明托于琴。阮孚托于蜡屐。张旭托于草书。韩致尧托于妓。陆放翁托于诗。罗贯中,关汉卿托于传奇词曲。皆有所不平而托之者也。临济归宗门下老宿狂禅。亦皆以不平底汉子。愤世之所为。目了目生者也。文卿之于画。亦此意也。然不殖货。何以养寒士供画具。世乃反以是病文卿。是岂真知文卿者也。文卿氏。方且逌然笑之。自了自生而已。余欲一与文卿剧论此事。今遇吴君。书此而赠之。吴君亦能究此微意。于笔墨蹊径外。不顾世之毁誉而自了自画。则画当日进而不自知矣。顾余不能自了目生。偪侧于洛师黄尘之间。今于逆旅。见扇画而起江乡归欤之感。岂不可愧也哉。吴君乞余笔甚恳。仍书近所作律绝十数首而赠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29H 页
之。序其卷首如此云。
送北评事申正甫序
天下之山。起于昆崙。其挟海而东南行者。自云中太原而为唐虞三代之都。自乃颜三卫而为皇明辽元之都。自辽沈之外极东海而为白头山。山在我国三水郡之北数百里。盛夏积雪其上。故曰白头山。之水北流为黑龙江。江之东。金清发迹之地也。西流为鸭绿江。东流为豆满江。江之南。古高句丽地。中没于女真。高丽睿宗。使尹瓘,吴延宠。战而夺之。其定界之碑在先春岭。先春在豆满之北七百里。然既得而弃之。元人以铁岭为界。及我 穆,翼,度,桓。自庆源之双城。自双城之咸兴。我 太祖兴。而永兴咸兴。如汉之丰沛焉。盖拓地千里。限以豆满。 世宗使金宗瑞。建置六镇于山之东。近者。清人望祀于山。将以比周之岐邑。然山之北麓。险不可上。故遣使假途于我。自江界沿流而东。我亦遣使。与俱至山。山之上。盖有大潭。周八十里。汪洋若海。三江之所自出也。潭侧有巨石。状若犬兽头仰而向西。清人谓之仰天犼。此为金清据天下之象云。夫山川之运气。自西而东。而既极于东海。白头之详。自开辟以来。未或闻焉。而今始表见于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29L 页
世。物极而反。理之常也。而山川之灵。其亦太发泄矣。清之据天下。今且百年。而其主之为帝。又五十四年矣。假使一朝有真人乘运而作。则清计必归于其宁古塔。宁古塔者。与我国隔一衣带水。训戎诸镇。与后春部落。烟火相望。我之于彼。将如高丽之于元。则牺牲玉帛之行。当自豆满。而其真人者。有所徵发于我。如往时建州深河之役。则干戈糇粮之赴期会者。亦当自豆满六镇为其要冲。此必然之势也。六镇之属于我。于今三百年矣。中间有李施爱,尼汤介,鞠景仁之乱。近以采蔘故无事。而六镇山高谷深。风气劲悍。其人朴愚壮猛。喜决而不畏死。盖有秦雍之俗。而与女真并居于白头之南北。彼既能以瓯脱小夷。藉山川之灵。乘气机之会。以横行于天下。我独不能一奋而用其久蓄之气。试之于倦归之虏哉。其或一洗 祖宗既往之耻。或划界自守。不受其凌侮。是皆未可知也。壬辰之倭。天下之狡兵也。郑文孚以六镇数百乌合之卒。搏累万乘胜之众。如迅风之扫枯叶。则六镇之士。果不可用乎。呜呼。白头者。昆崙之对也。而潭则盖阿耨达池之比也。灵根雄峙。日月相望。英雄之所争夺。夷夏之所出入。固不外于二山之间矣。气机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30H 页
运会之乘除屈伸。终不可知。而至于人事之可以豫度而宿计者。则凡管于六镇者之所宜自勉也。正甫聪明有文学。而今以评事往。尚亦留意于其山川分合。关防阨塞。道里远近。土风因革及民生之疾苦。人才之隐伏。与夫户口粮饷器械之多寡精钝。以及于圣神发祥之遗迹。尹,吴,金,郑经划方略之可称者。其他故实之善恶胜败可为法戒于后者。一一采辑。州次部居。勒成一书。归藏箧笥。以待天下之变。是正甫事也。昔张魏公。年十八。在陕西。从老校退卒。闻边事甚悉。后开府四川。多用其言。王止仲周览苏州。预划水攻。徐中山用其策下张士诚。今正甫。纵不能自用如魏公。独不可为徐中山之所资乎。正甫勉之。
孤松斋记
姊夫光山金龙泽德雨居第之东。有小斋。斋前有松一株。德雨名其斋曰孤松。自其先祖西浦先生始居是第。而已有是松。及其子牧使公。搆是斋。及德雨扁是名。金氏居是第三世。而松则阅金氏之三世。而荫满于一庭矣。德雨与其诸子。日倘佯于其下。读其先祖之书于是斋而乐也。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而况于其先祖乎。呜呼。先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30L 页
生君子人也。然其大节在于丁卯之筵对。当明夷之初。兆眹已见矣。举世汹汹。目视而莫敢言。先生独能审几。先事以自尽其爱君忧国之诚。而卒以是蹈大祸而不悔焉。则至于今三十馀年。世变悠悠。不知其极。皆先生之所以忧之者。而先生之大节。于是乎益彰于世。岂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者耶。先生之应举也。遇唐宗之所以褒陆象先者。大魁于王庭。则神者已告之矣。今德雨之园中。固多卉木矣。方春花时。红白烂发。辉风弄日。非不粲然可悦也。已而群芳歇。众绿衰。枯条败柯。非复曩日之观。而是松也。独也青青。历四时而挺然。则先生之大节。亦若是而已矣。先生远矣。而先生之大节。可观于是松矣。其深根寿干。方且盘踞九地。掩映千古而不知其止。则自德雨以至于其孙曾。不可知者。居是斋。读是书。因之而论世知人。而恍然得先生于风霜翠黛之间。则能不慨然于君子之节。而思所以无忝者乎。德雨之名是斋者。岂特寓其羹墙之思。而所以惠其后裔者大矣。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又曰。无忝尔祖。聿修厥德。遂为之记。以勉于为余弥甥者。
望北亭后记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31H 页
余始为太白作亭记。方恨太白不当去而去也。操切太白甚苛。又拟为太白之答语以讽之。欲其复出仕也。太白见而不忤。但曰非其实也。请改之。余口诺而心不然也。已而 圣主宾天。时事渐变。逆党奸裔之跳踉舕舑者。复起无所惮。余于是乎始叹太白早见机而善自靖也。昔徐稚子因茅容。寄语于郭有道曰。大厦将倾。非一绳之可维。胡为栖栖不遑宁处。稚子非无意于君臣父子之伦者也。明知其无可为也。则不特自屏于世。方且喻人以同归。则其志亦可谓戚矣。参判公之不为身谋。为国效死则忠也。太白之知难而退。与母偕隐则孝也。古今各自一时。忠孝本无二致。余之始恨太白者。岂不为徐稚子所笑哉。虽然。稚子士也。朝不与宴不坐。退而保身固也。若太白则时虽可去。义有不能自已者。此望北亭之所以作也。姑且闭门读古人书。深思所以报我 先王之恩者。庚子冬十一月。追记。
诗不能穷人说
世言诗能穷人。诗乌能穷人乎哉。诗果能穷人乎。则诗始于南风庆云之歌。而舜已脱井廪而为天子矣。诗三百篇。间多王公将相之作。而汉之武昭。魏之三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31L 页
祖。唐之文,宣。宋之太宗,神宗。明之高帝,宣宗。皆人主而诗者也。诸葛亮,杨素,魏徵,裴度,韩琦,王安石,欧阳脩,李东阳,申时行皆相而诗者也。霍去病,曹景宗,斛律金,王哲兴,曹翰,王钺,戚继光。皆将而诗者也。达而至于王侯将相。斯亦可矣。且自隋唐以来。以诗取士。而士之进取显达。非诗无由也。甚或有诵古诗而释谗谤。联一句而爵布政者。则诗果能穷人乎哉。吾见其达人也。然而是说也。殆由于穷者之必工于诗而发乎夫。是有故焉。诗文之精者也。非专心致志。弃事务。弊精神。尽其平生之力。则虽以质之近才之卓。或有一语一篇之工。而未必能尽工且多也。彼王公将相。居地尊而责任大。则有不暇为者矣。肢体逸而志欲遂。则有不屑为者矣。惟穷者则不然。或有穷于身者。穷于心者。穷于时者。而槩已与世相抹摋矣。身方困于疾病饥寒。心方厄于忧患愤怨。时又不可以出。则苟非顽钝痴騃人也。使稍有聪明气识。而上不及于道德性命之学。下不逃于酒博仙释之流。则必托于诗以鸣其穷焉。而无事务之缚。责任之重。得以尽其心尽其力矣。其取材也。又皆切己而就譬。引类而寄兴。病而嚬伤虎而惧者。非若王公将相。有时偶然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32H 页
而一为之也。则其诗安得不工且多也。张说自岳州以后。诗有江山之助。杜甫夔后之作。尤为后代所悲。是岂非穷之效乎。由是观之。诗或资于穷。而穷不必由于诗矣。人徒见其穷者之工于诗。遂谓诗能穷人。是何异于韩愈之言作史有祸。王涯之死。归罪于搉茶者也。张进以善走。位开府。孔孟学圣人之道而辙环天下。遂谓善步达人。而学圣人之道穷人可乎。若谓达者诗不能尽工。则穷者亦何尝尽工于诗哉。李广冯唐之穷。未闻其能诗。而兵戈凶岁。穷而至于颠连而死者何限。其人未必能诗者也。盖有命焉。诗乌能穷人乎哉。
山南烈妇传
烈妇。庆尚道某郡士族也。初烈妇舅嬖于后妻。虐其前妻子。前妻子年十六。既娶妇。不胜其痛苦。亡走不归。后妻生二子。长皆娶妇。烈妇即其季也。及烈妇舅姑皆死。前妻子终不归。后三十年。有僧来诣。自言是前妻子。能言与其妻初婚时事。人皆信之。夫妇如初。独后妻子二人私疑之曰。是未必吾兄也。出亡三十年。父母死而始归。前妻子妇大怼曰。吾夫初为汝母所苦而出。今尔兄弟。又欲搆杀之。是其雠不可但已。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32L 页
即诣官诉之。官问于邻里宗族。皆曰僧是前妻子无疑。二子遂以情理切恶。皆杖死。二子既葬。其长子妇自刭死。烈妇时年十八九。持刀誓夫墓曰。徒死何益。彼僧真伪未可知也。诚真也已。不然。是必有真者。吾将求之。求而未得。归死何晚。遂一恸。自断发易服。作头陀状。从墓下出走。行乞而食。凡国中之山谷都邑闾里寺庵。无所不至。物色而求之者六七年。终不得。最后至安边黄龙寺。时初冬薄寒。烈妇夜不能寐。起见星斗错落。海波接天。长廊阒然。四顾无人。心忽自悲。不觉呜咽出声。寺有老僧。授徒数十人。每夜明烛读书。至晓出曰客何为者。岂有怀乎。烈妇见老僧须眉皤然。方悲愤无聊。遂具告之曰。吾求六七年而终不得。岂彼果真耶。彼虽假而其真者已死耶。所以求之不能尽其道耶。明将行矣。归死夫墓。白吾初心而已。言未几。老僧忽蹙然若不自胜。急挥手止之曰。阿娘铁石心。天必鉴之。老僧当为阿娘具粮而送之。归勿自怠。岂有至诚若此。而天不佑之者。烈妇谢老僧。老僧丁宁复再三。翌日烈妇行。老僧聚其徒别曰。吾将南行矣。遂处置后事。众莫能知其故。老僧行至某县。诣官自言。是某之前妻子。请与初来者面决之。初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33H 页
来者一见僧。色沮不敢出言。僧骂曰此贼。僧之徒弟也。相随三十年。具知僧家事。忽不辞而去。心怪之。初不意为此。初来者具服如僧言。遂诛之。并其妻。僧诣其父墓。哭曰。吾既不孝。两弟又由我而死。吾何生为。自刭死。烈妇叹曰。吾事毕矣。归见亡夫。可以无愧。亦自刭死。家遂亡。
外史氏曰。僧死。所以自靖也。然未足以塞其弃父之罪。二子虽无罪。殆由于其母积恶。独怜夫烈妇以闺闼弱女。自奋于疑似之际。终始立志不变。流离间关六七年。始得而报雠雪恨。不负前言而卒自死。可谓烈哉。谚曰。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岂不信哉。
代人论芦洞 陵寝疏
伏以臣己卯春。疏陈 穆祖大王 皇考真陵所在。请一奉审。其时自 上特命两道查 启。而道臣不究臣疏。格而不施。窃伏念臣遐外穷贱。生地卑微。不足以动人视听。文辞拙陋。不足以达其心口。前有购卖之嫌。后有斧钺之诛。既又一经斥退。犹不知止。收拾陈说。重干 宸严。臣罪万死。然臣亦 璿源馀派也。报本追远之诚。臣何敢自言。而粤自辛酉。移家黄池。身自出入。一心耿耿。寻 陵前后二十有四年矣。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33L 页
触冒晨夜。奔走荆棘。或问诸古老。或访于猎户。凡山之内外支麓。事之首尾脉络。碑志之去处。地名之可證。虽以臣之庸钝。犹能参互究诘。辛勤持久。目列手画。皆有考据。则非如世之一时希功之徒。足目不及而或以风闻。或以臆料。竞相投疏。以冀侥倖者之比。有司乃以一例视之。既不平心而详覈。又不历举而枚报。置诸疑信。不一奉审。使臣数十年苦心积劳。反归于诬妄之科。岂不诚痛且冤哉。臣诚不忍竭其平生之力。的知 真陵之所在。而负此区区。抱愤懑而死。百尔反复。终不能自已。白首徒步。一决死生。臣之情亦可谓戚矣。昔卞和献璞。三刖而不止。璞玉之别。何关于国。和犹若此者。盖以己所独知。忿世之不见信。必欲一申其志于天下也。伏惟此事。何等重大。而非无一二之可据。臣且视其足尚在。臣何敢畏罪顾后。不为更暴于君父之前哉。然辞说烦缕。事端重复。不能尽载一疏。谨将臣寻 陵本末。及金天牢拔碑诸證。李秀义之得碑。陈壁辈之陈疏曲折。裒为一册。又图 真陵山形于右。以备观省之便。若一 赐睿览。则臣言之虚实真妄。岂有逃于日月之明哉。若夫从前寻 陵之难。与今定 陵之道。臣亦尝有指画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34H 页
于中者。玆复一一陈之。盖 陵所之在芦洞。载于 国乘。而亦国人之所共传说者也。然而树木丛密。人烟稀阔。山外之人。鲜有知者。自有金天牢拔碑之说。一传于世。侥倖之徒。望风而起。若陈壁,李荣远,朴弘基等。掠影逐响。妄相陈说。前后奉审。非止一二。皆指局外山寺古基。率归虚套。而戊子奉审之日。山下人张世麟等四人。告 真陵于礼官。即臣今所指论者也。其时监司以为不告营门。先告礼官。怒加严刑。世麟毙于杖。自是厥后。黄池居民。转相告戒。牢讳成习。然其传说久益明白。即今世居之人。孰不知之。愚民无识。或惩于前事。或惧有后弊。不复发告。山深路险。士大夫无能入其中。而闻其详者。官吏奉审者。又不能至诚发愤。徐究而深察之。讹伪烦惑。反复沉昧。虽以 列圣孝思之无穷。求之三百年。而终不能得者此也。然而 真陵固自在。求之不得其道耳。不有考据不通下情。以若信若疑之心。当至难至变之事。盲瞽导前。刀锯随后。公移往复。动失事机。虚文支辞。沮夺其间。愚民安得以尽言。事实安得以尽著。及其累告无验。则不以为事。不分真伪。慭置之而已矣。又况以希功望赏之疑。一切拒人于声色之外。是何异于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34L 页
欲入而闭门也。遂卒使 圣祖衣冠之藏。埋没于荒山丰草之间。香火不举。墓道不修。空令野老游僧。踯躅而咨嗟。言念及此。不觉痛心。此岂 圣祖在天之灵。所以深望于后代者。而亦岂 殿下追慕继述之至意也。只缘群下不能仰体 上意。导达 圣孝。且以事体重大。未易担当。因循至今矣。苟能深究其弊。一反前失。今臣所论。若芦洞 陵底之称。非创自今。 圣神发祥之地。亦自异凡。拔碑得碑之人。凿凿有据。石砌封茔之制。略略有存。比诸陈壁辈之言。虚实自别。此终不可谓全无考据也。则惟在一番奉审之后。真妄可立见矣。然而不重其事则事不立。不信其人则事不诚。伏望 殿下。命一宰臣中公诚明决之人。招问臣所欲言而未尽者。仍与臣。驰往臣所指处。详细奉审。然后招致山下居人。委曲访问。使各尽言李震邦父子匿碑之罪。亦为明言赦之。诱以爵赏。使之自出。或畏罪怵祸。先已投之水火。亦当推其誊本。若又指證明白。而终始巧讳。则施威严问。期于必得。此碑出而 真陵定矣。盖秀义得碑。而不得 陵所。臣得 陵所而不得碑。两相巧违。今则秀义已死。震邦㥘于 朝家治其藏置不出之罪。抵死掩讳。而定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35H 页
 陵之道。其要在此。若此而臣言有验。则此自 宗庙垂祐。 圣孝格天。 祖宗之光。邦国之庆。而臣亦得以毕其至愿。如其不然。在 国家虽有轻听之失。庶可以无憾于 孝理。而诛一妄言小臣。以决人疑。亦不过一号令之间耳。臣当服罪戮死。万万无悔矣。此诚何疑何难。而不为少尝之哉。昔唐代宗失其母沈太后。后多诈冒者。终不之罪曰。吾宁受百欺。庶几得之。今日之事。宜无异于此者。而臣一至政院。谓有成 命不纳臣疏。臣退伏念 圣上孝思出伦。明断天启。累 朝旷典。一朝举行。臣家近宁越。得见封 陵时赴役之民。咸无怨嗟。感颂载路。岂独于此。有所持难。特以岁久茫昧。言者皆妄。厌其猥亵。虽有慎重之教。然而追远之心。应犹无已。亦安知臣言之不一概于 圣心哉。故臣不避烦渎。必欲一达 天听。以俟进退者也。呜呼。世之士大夫家失久远坟墓。或因传说而得之。故老而得之。碑志而得之何限。独我 圣祖陵寝一隐于顽民之拔碑。再误于妄人之陈疏。言者遂以为讳。论者不以为听。虽有 真陵。何由自见。臣每至 陵所。见樵采不禁。豕鹿隳突。石砌已尽拔去。封茔亦几陵夷。过此数十年。陵谷变迁。故老殆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35L 页
尽。臣亦填沟壑。则 朝家虽欲一辨其真伪。而不可得矣。疏远如臣。只当直陈所闻见而已。不宜赘说至此。愚衷所激。不知所裁。臣无任云云。
焕文庵重修劝缘文
夫君子有游观之乐。内典重舍利之功。是以秪树黄金经传。给孤之遗事。虎丘甘露。世仰许李之高风。岂非江山绝奇。诚宜跳望之所。佛力弘大。能转祸福之机者乎。伏念白马江西罗浮山上。有一兰若。焕主其名。濯濯临江。穹壁削立。渺渺挹翠。镜水空明。远望落花自温。映带十里。前铺平沙旷野。历络群峦。非但孤高超然。而且幽夐殊绝。花开菖浦。九节旁出。石泉风含。薜荔十里。中藏云气。盖兼山水之胜景。允为清净之道场。閟彼禅房。有俨千年之石佛。翼然快阁。以待四方之游人。好事者辐辏而趍风。赏奇者流连而忘返。三春箫鼓。一区华岩。只缘地高而势危。易致栋倾而梁圮。凌夷废撤。龙象失其依归。惨憺登临。山河改其眉目。道路并叹。十载于今。贫道尘劫种缘。烟霞痼疾。周览流涕。悼前人之积功。慷慨兴怀。指长江而发誓。爰谋重创。将复旧观。目列心量。纵有画堵之制。力绵事巨。空切填海之诚。苟非十分之慈悲。难就百世
凝斋集卷之二 第 536H 页
之功德。玆据古事。敢告同人。聚尘成山。物不待于多寡。积善为恶。事则验于转移。终当超六涂而生天。何难拔一毛而资福。呜呼。列郡善士。孰无湖海风流。恒河众生。孰免轮回因果。尚鉴古而图后。共获利而垂名。突兀楼台。倘贺成于他日。招摇幡幢。愿携手而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