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序
序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12H.gif)
我 国家兵革之乱。岛夷于壬癸。翟于丙子。当时盖多有忠节之士。然以一身值两乱。终始为国效力。精忠大节。炳耀于日星者。惟我贞武公一人焉。公至诚忠孝。未十岁而执亲丧如礼。才踰弱冠而倡义讨贼。冲冒矢石。虽幸得不死。而其蹈白刃之志。已素定于胸中。以故及乎险川之役。其年六十有九矣。主将悯其老使之归。犹奋戈跃马。驰赴阵中。至矢尽力竭。不离地一寸。而植立以死。吁其烈矣。鸡林。古国都也。忠臣烈士。史不绝书。公生是邦而闻其风。始以忠勇洁廉著称。位跻卿宰。终焉杀身殉国。义烈凛然。列圣备褒赠之典。乡邦尽尊奉之道。与古之忠臣烈士。俪美方轨。不亦伟尔哉。遗文有辞职三疏。志铭及杂录。裒成一帙。公之经历两乱。效忠尽节。本末俱备。真实记也。今秋公之玄孙庆老。出宰明川。将欲并年谱寿梓。请书其事于相一。窃念不佞自幼少时。景仰公之贞忠大节。不啻如高山砥柱。适又作吏于公桑梓之邻邑。想像感慕。尤有甚焉。不敢以不文辞。且喜是录之流布渐广。得以扶纲常。补世教于吾东方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12L.gif)
弄清台甲会序
癸丑春三月戊子。蔡汝范,高天行梦汝。会于存道之弄清台。盖有前约也。三家子弟。各具酒肴以从。近处诸伴佩壶来会者并六七人。而不佞亦以主人与焉。酒未半。汝范笑谓余曰。若昔晋代群贤之会于会稽兰亭。实在于癸丑暮春。吾侪之会。亦在于是岁是月。而台下之清流激湍。无让于兰亭之胜。则此会诚可奇而可乐。且吾三人。并生于癸丑。而今年是回甲也。寿过六旬。而犹能不衰而健。苍颜白发。携筇步屧。联翩而来会于此。实兰亭之所未有也。愿君记其事而张大之。不佞乃曰。兰亭之会。以右军之记与笔。而流传于万世。余何敢妄为。然窃尝观其文。不能忘情于死生脩短。而寓兴于放旷。寄怀于今古。有无限慷慨不平之气。此乃江左清虚一种意脉。固不足尚。而乃若今日之会。则父慈其子。子敬其父。老者乐其老。少者喜其少。寿酒盈樽。甘旨满盘。和容喜气。蔼然于一席之上。而为公之朋友者。亦喜其逢回甲而有玆会也。咸携酒而一酬一酢。团圞尽日。此皆人伦之真实乐事。玆事不可不记之以传于后。固不得以笔拙辞也。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13H.gif)
伴翠李公 赠爵焚黄燕席诗序
惟我伴翠李公殁后二十岁辛酉仲冬。 朝家因道臣状闻。 赠通德郎司宪府持平。牒末。有孝行卓异 赠职等事承 传九字。胤子锡奎甫。年六十七。扶病入京师。奉受而还。卜吉于腊月十六日丁未。谨斋沐。改题主面行祀事。录黄纸以焚。 恩及泉壤。荣动乡邻。实罕有之晠事也。相一以父友事公。自幼稚时。趍隅侍诲。无间时月。公之制行立心。他人之或不得闻知者。窃独瞷而知之甚详。盖常时事父母。一出于诚。先公之寝疾。尝粪以验甘苦。母夫人之病笃将绝。断手指。滴血于口中。得以渐至稣完。而延寿于七年之久。及后遭丧。既返魂而独结庐墓下。朝夕哭谒。拜跪之处。土穿成洼。依朱晦翁故事。朔望来奠几筵。又谨于祭祀。笃于亲戚故旧。清于持己而勇于乐义。晚岁家渐贫。不以为意。疾病临死之时。犹能审察。不错了一事。此皆本于诚孝。推而为百行。而平生树立之志。坚定之力。可验其不变终始者如此。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13L.gif)
月澜寺会话序
癸亥中春之初。相一自陶院。寻到月澜庵。因蒙诸长老命驾来会。少友十数人随至。时春早寒甚。不得脚遍搜寻。而坐月澜台。诵先生遗句。指点某■(皛十)之为某台。某水之为某曲。想像兴感。恍若随杖屦陪燕申于越壑穿云之日。诚后学之幸也。留两日。商论理学通录重刊事。咸以为玆会不可无所识。列书姓名于册面。且使相一略记下方。以续苍雪翁故事云。是日。安东权相一。谨序。
鹤城志序
窃惟三代盛时。郡国各献图籍于王府。王府受而藏之。以备采考。周礼夏官。所以总记九州山川土产之大略。皇明之一统志。我国之舆地胜览。亦仿此例而益加详备。以故国内各邑。皆有地志。而独蔚州未有焉。岁乙卯。不佞忝叨是府。邑中父老。咸请修成一帙。使后人。得有考信。而且备异日王府之献。乃属上舍朴望久,士人李元聃。博采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14H.gif)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记
北溪书堂记
北溪之水西南流。才数里而过花庄洞。洞中古多有绩文种学之士。粤在 肃庙之十八年壬申。诸父老始议营筑书塾。为教育讲习之所。选地于溪岸层丘之上。盖花庄山一支。东转陂陀。至溪北而止。国师峰一脉。横亘压峙于溪南。两山相逼。境甚幽窅。中多石砾游鱼。或停或驶。清绿可爱。乃属许公某,张公某,朴公某。营其事。凿山夷阜。建十馀架。左为僧寮。右为书斋。又为之经画土田。以备文会朝夕之供。而规模制度。草刱未具。后于庭南下层。建二间屋。俯瞰溪水。甚有奇景。而室小不能容多士。咸以是病焉。甲辰春。山长金公某。与堂中诸人合议。鸠材聚粮。撤其旧屋。而广拓基址。累石为砌。惟金公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14L.gif)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15H.gif)
颍滨书堂重修记
书堂自竹林移于颍水之滨。负暄金公实记其事。后四十二年。面中父老。咸以为玆堂初因他私舍而略加修辑。故规模未备。今堂儒比前倍蓰。有不能容。重修一事。埶不可已也。遂荐出高廓而甫为山长。以其先君子之事告之。而勖其善继。廓而不敢辞。即起视事。以申君美及吾从弟二应为都监。旧材之不足者。或买诸村舍。或取于山峡。役粮则堂储外。添以接谷五十馀斛。始事于庚戌孟冬。越数月而告讫。正堂凡六间。东西夹室各二间。东斋又四间。外建正门。而门左右廊舍。亦若干架。制度不侈不俭。而宏𤄃正方。恰成学舍规模矣。翌年秋。相一因事来。留宿数日。廓而请为文。略记其重修之迹。不佞非其人。而义不可辞。乃勉之以书堂实事而语之曰。公之玆役。实有光于前烈。有功于吾面。而堂储既裕而足矣。堂中缝掖之士。亦盛而多矣。继今以后。兴学劝士之道。不可以小忽。而灵川申先生建堂之本意。其可以遵守而施措之也。窃尝闻朱夫子之揭示白鹿洞规。有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15L.gif)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16H.gif)
洛江之水。发源于太白之黄池。流数百里而过商山之境。为洛东津。津头数步许。有观水楼。盖自高丽中叶。始建于江之西岸。至我 朝初。移建于东岸峭壁之上。此得于古老流传。而舆地胜览及商山志。皆逸而不载。故某岁某侯所建。有未得以详也。崇祯甲申后九年。李侯枝茂。更加修葺。而地高且旷。风雨之所磨。易腐而毁。我侯金公泰衍。知州事之翌年癸丑。楼忽倾圮。栋瓦挠折。侯衋然而伤叹。谓古迹不可因遂泯灭。思所以重建之。时才经大杀。公私荡然。难于运一木役一民。而犹尽心经画。不扰不惮。治事于其年之季秋。甲寅春告讫。其规模材植比旧愈壮。而丹碧炳焕。若新楼之耸出焉。乃改饰诸贤题咏旧板。且得退溪先生诗一篇。并刊而揭之于壁。诚吾州之旷世奇事也。将使冠盖章甫之行过于是道者。相续而登焉。眺玩乎江山鱼鸟之胜景。而有悠然自得之乐。讽咏乎古昔贤哲之遗句。而有不及同时之叹。又见夫观水二字之扁名而思其义。不觉其景与意会。而庶几有悟于道体。不可见之妙焉。噫。水之不舍昼夜而滔滔流去者。有似乎天道之往过来续。自无停息也。水之包容众流而渊澄洞澈者。有似乎吾心之中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16L.gif)
鸥江书院东西斋记
粤在 肃庙之五年己未。本府儒士刱建书院于鹤城之东数里许。合祀圃隐晦斋两先生。后十六年甲戌。请于朝。宣赐 恩额。其规模设施。次第略备。而于东西两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17H.gif)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17L.gif)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18H.gif)
观逝亭记
盘龟之水。东南流为曲渊。又数里而会彦阳水。为太和江。曲渊在众山中。峰峦左右耸秀。而云烟合沓。水多石砾游鱼。而鸥𪆽来集。游人之欲观盘龟者。必自曲渊始。其胜槩可伯仲焉。金君德峻叔明。奉其家翁居渊傍。即家之西南隅。搆数架。为燠室凉轩。轩边筑石砌累层。俯压渊水。乃取孔夫子川上发叹之意。而揭观逝二字于轩楣。其意以为云烟鱼鸟。皆虚景。非实乐。而惟水之不舍昼夜。有似乎道体。欲常目扁名而悟其妙也。盖天地之间。无少间息。无少欠阙。浩然而不穷者。道之本体也。水之往者虽往而未见其或穷。来者虽来而未见其或停。通昼夜亘古今而滔滔滚滚。弥广弥博。此可以见道体之所寓。而自有所以然所能然之妙矣。苟能从事于邹夫子勿忘勿助之训。而提撕警省。使吾心所具之理。继续光明。则庶可知之。不然则虽或有霎然见得时。不过形象髣髴而已。旋得旋失。终不为己之所有。何望其体立而达于用乎。水之发源远而吞纳众流。渊泓盛大。故为和江入溟海。环回于四瀛之外。学者之工。若敦根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18L.gif)
尊道书窝记
存道村之东数百步。有台曰弄清。盖不知何人所名。而自古传称。台下有清川。其源出于岱眉山。流八十馀里。到此渟泓成潭。又南流莽苍之外。入于洛江。台上有小山。月方一枝。南落东转。至川而止者也。苍岩环拥。若屋壁㨾。惟东南两面。临水陡绝。下蟠上平。合坐数三十人。即台之所在。而右傍层岩。屹立百尺。最雄且奇。余自少时。往来游赏。以台前多石砾聚嘉鱼。若蜀江之丙穴。欲筑小室。渔钓养亲。因为暮境藏修之所。作诗寄意者。有年矣。乙巳春。又得地于台西数十步龟岩之上。埶旷且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19H.gif)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19L.gif)
南溪书院重修记
屏川之水东北流。至县西五里为南溪。其上有西厓先生尸祝之所。盖先生亲外家李氏在良谷村。祖考郡守公坟山在松岘。皆距此不远而甚近也。粤在万历丙戌春。以大宗伯退归。是时伯氏谦庵公。为仁同倅。奉板舆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0H.gif)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0L.gif)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1H.gif)
葛浦斋舍记
鹤驾一枝。南驰数十里。为龙城之柯枝山。山之东麓。有我外先祖护军公墓。祔以安东权氏。又有子御侮公墓。祔以醴泉权氏。其右十步。有进士权公讳石铨墓。盖护军公以襄禧公之曾孙。为权公女婿。自汉阳移居于山之数里大竹村。权公无他子。以家舍田民。传授于女婿云。御侮公有三子。长讳中立。有文行。中生员壮元。早卒。第三子即县监。 赠参判栎峰先生也。先生有至行。事亲以养志为先。亲病尝粪露祷。无不用其极。及遭丧。水浆不入口三日。及葬。结庐墓下。三年不脱绖带。不出洞口。内外艰如一。晚年不得已就外家庄土。移家于醴泉之下金谷。而频频往来。省扫且除。出进士时。别给奴婢六七口。为先墓守护之资。为书以遗子孙。有曰。虽至累百口。勿为分析。永世禁护。其追远贻后之法。吁亦至矣。今至四五代。而遵守不失。玄孙光翊。尝搜得逃奴若干口。取息经纪。甲子春。使族侄益培及第二子长培。就栎峰府君居庐旧址。建斋舍十一间。祭祀时庖厨之所。聚会时寝处之室。略备焉。于是与诸宗族。议定条法。依古礼。每岁一祭。而因作同宗之会。申明乎禁护诸节。讲讨乎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1L.gif)
新 赐幞头襕衫记
昔在万历年间。 皇明神宗皇帝 赐我国幞头,襕衫各二件。 宣庙命一件藏太学。一件藏安东乡校。太学则失于兵火。惟安东奉守至今。今年秋。因判书元景夏所达。引见兵郎权万。下询岭南古迹。万以安东襕衫及金参判玏赴京时。 神宗宣赐大学衍义。权忠定公橃 中宗朝拾还近思录对。 上即命封进。忠定公六代孙生员萭。以校任。并奉幞头襕衫及近思录。参判五代孙弘运。奉大学衍义。同时上去进纳。 上即引见萭,弘运及万。极加嘉奖。 命赐乡校三经新件册。具谚解。且 御制诗一绝。亲写册面。 赐万近思录一帙。弘运大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2H.gif)
蟋蟀轩记
壬申春。军威倅南侯叔焘。既成畯喜楼。楼傍别搆小斋。为寝处之所。名其轩曰蟋蟀。盖取唐风蟋蟀在堂之语。畯喜。农之始也。蟋蟀。农之终也。楼轩两扁。终始兼备。其志之务本重农。勤且至矣。盖蟋蟀。知时之虫也。知时故知农。古人之以促织。或络纬。名其虫。意非偶然也。夏月暑至。始跃而在于野田之中。及其寒候将至。自野而入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2L.gif)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3H.gif)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跋
梧峰集跋
梧峰先生申公殁后一百十有六年。遗文若干卷。始得搜聚编次。附以志铭行状。而读之者起高山景行之思。诚后学之幸也。峤南古多宏儒硕士。而惟隆庆万历间。去退溪李先生甚近。规模气像。自是不同。公虽不及供洒扫之役。而其出守宣城也。与门下诸贤。讲明遗诀于陶易之间。殆五六岁。其所得。亦岂不多耶。公平生有懿德卓行。孝于亲。忠勤于国。严于律己。仁于济物。足迹又不及于权贵之门。一时先辈。皆心许而口褒。倘置之廊庙。展布其所蕴。则德业勋烈。伟然可观。而中值昏乱。晚遇 昌明之朝。膺被宠擢。而未赴以卒。可胜叹惜哉。所著文。明彰秀拔。祛陈腐语。至于言志诸作。韵格清高。意趣超逸。洗脂膏荤血之气。皆可传于后也。闻韶章甫。与公之后孙合议。将锓梓而藏于尸祝之所。要不佞识其事。窃念相一庸陋文拙。不足有无于是集。而惟世旧甚重。敬慕有素。义不敢辞。谨书于卷末。己未秋。安东权相一。跋。
孤松集跋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3L.gif)
书抆血录后
浣溪李明卿。尝语孝子洪公实迹。瓶窝翁与为知己友。久而相敬。不佞固闻而钦仰之不已。丁卯冬。来寓于汉城西。洪公之孙惟汉。奉抆血录一帙来。拜手盥读。则其纯孝至行。自幼时已然。盖出于天性。而非毫发强勉也。士有百行。而孝为之源。则公之律己治心。日用云为。皆自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4H.gif)
书剡翁金国均关东录后
肃庙二十九年秋。东里金公作关东汗漫之游。刊名于枫岳万瀑洞石。后三十五岁丁巳春。公之胤子剡湖翁以匹马抽身独往。阅三朔乃还。盖继其事也。余得观其行录。始自陟州之竹西。历镜浦,洛山,四仙,清涧,丛石,七宝。转入枫岳外山。观九龙渊。踰水店。观内山毗卢望高。素以高险称。亦能登眺。到万瀑洞。书名于先公傍刻之。归路。尽观望洋越松。其志孝。其事亦奇矣。录中有诗二百五十。歌与辞亦三。盖于关东诸胜。游玩吟弄。极其兴趣。而枫岳为十之七八。以余所睹古今人游录甚多。独此翁此录为详备。惟其遍观而穷搜。故知其所不知。言其所不言。天地之所藏。已尽发而无遗也。余平生愿见不得。披读是编。恍若身坐歇惺楼里。尽观层峦奇岫。诚足快幸。然因此而有所望于翁。翁于閒居时。想像其所游历山水。细究其所以然之故。胸中通透无碍。则仁智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4L.gif)
近院学规跋
壬子之秋八月初旬。竹厓吴公以本院洞主。奉邀息山李丈。且会士友若干人。讲论古书于院之主一斋。又复增损洪公学规。草得十馀条而藏之。相一幸参会末。因窃得以与闻增损之意。因欲踵成是事。又与之相约更会。而其年冬。息翁弃世。翌年夏。公继殁。竟未得成。窃悲其书之徒为空文。而其志之渐就湮没。乃经纪其养士之具。而及冬。请斋儒读书。且以草本誊写他册。奉藏于院中。后之继是任者。有所遵仿设行。而无少废坠。斯文因是而倡明。多士以是而作兴。则岂非玆院之幸耶。公又手写晦翁之白鹿洞规。退翁之伊山院规。揭于壁上。盖其草本以两规为根本。而就其中。更加讲学节目。使之论说义理。透明经传而已。噫。公自少隐居自修。用工于古人为己之学。体用兼备。本末不遗。倘使天假其年。则其成于己。而推及于人者。不但此书而止也。时与命违。赍志而殁。抚玩遗迹。不胜感涕。谨书于下方。
景节公年谱附录卷跋
士之尚论古人者。不以其所著文字之存否。而必以其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5H.gif)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5L.gif)
书廉孝子行迹后
露阴之北。白浦之傍。孝子廉公居焉。公殁已五十馀年。而行路之人。犹指点称孝子之家。噫。孝者。百行之源。盖人之百行。由孝而推出来也。公性既笃孝。又好读书。平生言行。必遵绳墨。而萧然一室。安贫自娱。有古隐君子之风。生而乡邻皆爱敬之。死而犹称道之不已。非服人之心。能如是耶。息山李公相游从。状其实行。甚详。河云山渊渊。童时受业于门下。尝语余曰。公之一言一动。皆可为师法。噫。公其贤矣哉。余不及瞻颜面而承诲言。每以为恨。及读行迹。不觉竦然敛襟。为书卷末以归之。
书观物堂潘公行迹后
粤在永乐戊戌。孝子潘公。自 朝家旌其门闾。成化年间。追 赠爵察访。事载于舆地胜览及碑阴记。其五世孙观物翁。有忠孝至行。又于 仁庙庚寅。旌表其门。盖察访公代远。事迹不得以详。惟观物翁有道臣之状 闻。大臣之收议。礼曹之回 启。俱极详备。而简易崔公作碣铭。鹤沙金公作旌门碑记。皆可传信于来世也。噫。庐墓时。佳菜之忽生忽槁。系是诚孝之所感。况以布衣之士。不沾寸禄。而前后 国恤。不御内。不食肉者。凡十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6H.gif)
书箕子事迹后
惟天佑我东土。命箕子作之君师。施八条之教。画助田之制。东土百万生民。得变夷俗。而以礼义见称于中华者。丝毫皆箕子之德也。降而至于我 朝。儒贤辈出。祖述仁圣之教。而讲明九畴。方今陆,王之流波异言怀襄。充满于天下。而吾道正脉。独留于海外一域。盖箕子实我东生民之祖。理学之源。而比诸中国。则檀君似有巢燧人。箕子似羲农尧舜。吁其至矣。相一尝有感于斯。采取传记所载事迹。总记于右方。而略为之说。使后人有所考證。而不忘于千万代之下云尔。
书洪上舍稿后
洪上舍国亨。早有志于古人为己之学。用工甚笃。不幸得奇疾。年二十九而殁。每念之。不觉泫然以悲。国亨胜冠后。始与之从游。爱其立志之坚确。制行之高苦。每谓斯文之托。将在于斯人。奄忽云亡。恸矣恸矣。国亨平日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6L.gif)
书安东李孝子行迹后
安东之佳野村。古有李孝子。桃木裴公状其行。讷隐李公作序褒美之。一读。可知其实状也。噫。士之百行。皆本于孝。则人子之孝于亲。难矣。孝之出于天性。而无勉强假饰之心者。为尤难矣。公六年。居庐于墓下。服阕。犹日往省于十馀里之地。其笃孝可知。然此犹公之疏节也。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7H.gif)
湖阳遗稿跋
惟我湖阳公早事为己。笃志力学。且私淑于退陶先生门下诸贤。所诵读。皆孔孟程朱之书。所讨论。惟天人理数之源。沉潜玩索。昼夜不懈者。殆近六十馀岁。其所养之固。所蓄之厚。当何如哉。有自省录数千言。门路正大。见得高明。其律己治人之道。极其严密。而且眷眷于扶吾道。斥异说。大有补于世教。可谓不朽之文也。公于松巢府君为堂侄。而年纪不甚先后。每于朔望。约会一处。与同志诸人。讲讨经传。昭载于日记中。家学渊源之盛。盖可见矣。性不喜著述。只有遗稿若干编。而去雕饰。绝浮华。皆性情之发也。其为学。有体有用。若试于世。则庶可展布所蕴。民蒙其福。而晦迹林泉。不求闻达。只于园亭池台之间。逍遥自娱。以终天年。此为后人之所慨叹也。老病昏耗。略书数语于卷末。以寓爱慕之诚。戊寅仲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7L.gif)
书规矩准绳四字后
不佞曾以规矩准绳四字。奉勔于吾友致重。非以为独少此工夫也。窃谓有志于为己之学者。苟能于四字着力。则一言一动。皆不得放过。而此心亦庶几不敢走作矣。然规之圆。矩之方。准之平。绳之直。各自有当然之则。若言其极致。则惟程伊川先生可当之。故晦翁于遗像赞中。首用此语。朋友劝戒之意。秪欲其加勉于此。而期于造其极处焉。今春适会讨于岩院。临别。要余书赠以作座隅之铭。可见其不忘箴规之语。而益进其德之不已也。不敢以笔拙辞。既写四字。因记数语于下方以遗之。盖欲以奉勔吾友者自勔。冀有所小进。而不为吾友之所鄙弃云尔。壬子中春晦日丁巳。权相一台仲甫。书于近岩之主一斋。
书金孝子行迹后
上之八年春。相一进抵于闻喜之愚里谷。将陈疏辞职。金生德基。跋涉一百里。踵后而至。跪奉册子而授之曰。此吾先君孝行录也。卷中有河上舍所撰家状。李息山所跋。请以一语继此而书之也。相一非其人。辞谢不敢当。而请之愈恳。若将泫然者。乃拜受而披读。则其诚孝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8H.gif)
书家藏大明历帖后
甲寅春。相一偶捡家藏旧籍。得大明历一帙。首书大明万历四十二年岁次甲寅大统历十五字。其傍列书逐月大小。逐朔干支及节候。初不觉恍然惊喜。终焉悲感涕泗有不能自已也。惟我 大明扫涤胡元秽德。建国于洪武戊申。我 列圣诚心服事。至龙蛇岛夷之乱。得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8L.gif)
家藏退溪先生亲笔卷跋
吾家有旧藏退陶先生亲笔一卷。盖书与李公庇远。而庇远即聋岩从侄国梁之子。于先生为乡里亲友也。卷中皆朱夫子诗。诗是朋友间勉戒诸作。先生抄写之意。实非偶然。而末有小叙数行。语意亦甚亲切有味。令人感发叹赏之不已。但当时先辈之不曾收入于文集。及李公家藏之传。到于吾家。古事寥寥。皆不可知也。吾先祖两世。受业于溪门。所得笔迹必多。而宗家中间零替。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9H.gif)
书礼仪常变通补后
粤在己未春。石溪翁访余而宿。行中。有常变通补礼书一帙。请书卷末郑重。而不敢当辞之。其后翁遽厌世。每念之。心窃怆然。闻一本在于翁外孙郑君家。借来得以从容翻阅。凡八卷。而皆翁手书。博极乎礼家诸说。而纂集删减。皆有义意。诚礼家之大指南。而人家日用之所不可无也。古今变杀之礼。有许多般㨾。而穷乡僻村。书籍不备。惟翁裒取成书。平生精力。尽在于此。而又书写两帙。一藏于家。一给于外孙。其着功之勤。用心之劳。亶出于为后人仓卒考看之便好虑也。不欲终负盛恳。拭泪而书其末。使人之见是书者。备知其颠末。而有所爱护焉。丁丑夏。清台老人。谨识。
书止渊金公遗稿后
相一自幼少时。从长者侍。获闻止渊翁。以西厓先生门下。早有厚德至行。为一时诸贤所推服矣。所居存道洞。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29L.gif)
艮斋集跋
粤自老先生易箦之后。门下诸贤。皆各在远地。或仕宦于朝。无以相会讲讨旨诀也。惟艮斋贲趾。暨我先祖。不出而处于林下。居又不远而甚近。以故时或期会于学舍若山堂。不尔则以书往复。讲明乎平日所闻于师门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30H.gif)
沙西集跋
古之名臣硕辅。蕴之为德行。发之为事业。而其片言只字。皆可以垂于后者存焉。沙西先生全公。事 宣仁两朝。其德业无让于古人。壬癸岛夷之乱。未及登第而被朝廷荐擢。由邮官。累管粮饷。贤劳于抢攘之际。其后四十馀年。又遭丙丁翟乱。时公年七十四。以老退閒于家。闻即倡义募兵。进据于忠原为外援。被 上褒进职。其在经幄时。论思启沃之言甚多。以识事理著称。及辽路之见塞于虏也。以上价。由海路数千里。朝京师。史臣特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30L.gif)
书石塘遗稿后
永嘉。古称文学之府库。而能袭美趾芳。世传其业者罕有焉。惟石塘金公。累世以儒名家。见重于岭中士林。至于公。尤大肆其力。经史子集。靡不淹贯。清颖俊拔。霶霈有馀。而见识正大。论议高洁。其出而羽仪于 王朝。黼黻乎皇猷。直是分内事。而终身轗轲。老林下以殁。岂非命也。贤孙上舍泰焕。持其遗稿二卷示余。且言有礼说若干编见佚。此等书有补于世教。而不传于后。可惜也。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31H.gif)
金参判(季昌)逸稿跋
国朝名臣硕儒。至 成庙时。尤蔚然并兴。吏曹参判金公其一也。公与金佔毕斋,洪虚白诸贤。选入于艺馆。相从游。酬唱诗什亦多。历涉清显。至天官亚卿。将以展布其志业。而不幸遭艰以毁而卒。其后五年。燕山戊午士祸大作。诸贤诛窜无遗。而佔毕斋被身后极祸。以是见之。公独为 成庙朝完名之臣矣。所著诗文疏劄及忠言直论。可以补君德垂后世者必多。而尽失于壬癸兵火。只得二诗揭板。苍石李公序其事甚详。其后诸孙极力搜求于皇华集及舆地胜览。得八九首。且以毕斋诗文之语及于公十馀首。续书于年谱后。请余记其颠末。不敢辞。且喜公之精神咳唾。犹不至泯绝而流照于后人之耳目。三复咏叹。谨书卷末。
书元朝感怀诗后
右元朝感怀诗。卧隐翁之所作。凡百有馀韵。而字字句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31L.gif)
书察访金公行迹后
尚州之北川边。有古战场。其傍。有忠烈祠。当时殉节诸贤事迹。皆出于流传。而疏略不详。苍石翁为判官权公作碑文。而秪记权公事而已。为后人之恨。乃者。察访金公五世孙上舍裕寿。寄一册来。行状及 旌闾文字。皆载焉。盥读再三。则纤悉昭著。闻其所未闻。详其所未详。而益叹其义烈之巍卓也。沙斤去尚州数百馀里。而整率驿骑。星夜疾驰。过家不入。直抵阵中。顷刻之间。全军陷没。首将若列邑守令。皆鸟兽窜。独凝然就死。此一事。可见其殉国死义之志。素定于胸中也。曾见花浦洪烈士遗集。丁卯翟乱。以高灵县监。即率邑军。倍日兼程。直向京城。闻讲和乃还。忠义之士。大抵如此。下马而整其衣冠。以手箑。付奴汉龙。仓卒之际。可见其从容。而汉龙亦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32H.gif)
鸥江书院所藏退溪集跋
我东方古今文集之刊行于世者甚多。惟退溪老先生德备中和。道全体用。的得朱夫子正脉。而于东方诸贤集其大成。遗集三十馀卷。皆明理载道之言也。以故遍满于八路。而流入于异国。岂不盛矣哉。不佞顷年知蔚州府。境内无有处。心甚慨然。与父老相议。措置物力。付鸥江书院任员。早晚印来。藏置为儒生讲读之资。解归后。裴君彦垕。句管经纪。今年秋。备得新本一帙。父老又专伻远书。请写签目。其意甚勤。窃伏念本院是圃隐,晦斋两先生揭虔 宣额之所。藏是集于斯。而讲讨三贤道学相传之旨诀。则岂不感发兴起于心也。幸须各自惕励。勿视以纸上之空言。而有会必讲。有疑必讨。则庶几希圣希贤而有丕变之效矣。略记颠末于卷后。以致惓惓之意。
书金得老家礼类编后
襄阳金得老。尝于閒居中。录成家礼类编六卷。病中命其子重权。寄示于余。请加釐改。其意甚勤。为之翻阅一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32L.gif)
柳巴山逸稿卷跋
惟我老先生门下之士。世以南贲趾,柳巴山两贤。并称。其资禀之清高。志学之坚笃。盖相似而皆处于林下早卒。故遗文不多。而亦散失于兵火。无由考其绪馀之一二。然读先生答巴山公书。寒冈祭墓文。师友之所称许如此。若假之以年。则问学之博洽。造诣之高明。有不可量。而先生易箦之翌年辛未弃世。得年仅三十四。斯文之不幸。后学之恫恨。为如何也。况且公之同堂。以立岩龟村为兄。以谦庵西厓为侄。熏陶讲磨之益。非他人比。而皆显扬寿考。独公不然。无乃气之禀于天者清而不厚而然耶。朱夫子有言。三代以上。气数醇浓。故气之清者必厚必长。以下反是。斯言信矣。略书所感于卷末。以寓景慕之怀。
晚翠堂行迹跋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3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33H.gif)
书外先祖县监申公墓志铭后
窃观李公縡所撰县监府君墓志。记其忠烈行迹。甚详且实。而中间一条。未免漏落。相一自幼少时。侍先祖考妣。熟闻其时事。盖倭奴不意踰兔栈。弥满于新院野中。府君无兵卒可以防战。率若干官属。姑避于县西数里白磊山。贼寻到围匝。府君知不得免。脱衣靴。付庶弟曰。汝归以此传家。因俨然端坐。贼胁以指鸟岭路。至断右臂而不屈骂死。其后博询于本县士友。则古老相传。亦
清台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3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4A/ITKC_MO_0984A_B061_433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