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山帚谈 卷上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a 页 WYG0816-026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寒山帚谈卷上
            明 赵宧光 撰
  权舆一
帚谈有权舆有了义权舆不嫌其浅易贵直而简了义
不嫌其深尅贵婉而玄
文字古法子母相生集多成体不必构合而各自成像
故分合皆宜其法不傅要非中古可及世降而为篆曰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b 页 WYG0816-0265b.png
大曰小曰缪从一法生负抱俯仰构结不离犹之地天
否泰阴阳溷合莫可分坼其法若存若亡亦非后世可
及再变而为徒𨽻纵逸为体波折为用体用相乖跳踯
飞动以过为德而书道衰矣其法揣摸成体或得或失
三变而为真书偏侧为体挑剔为用本来形义荡然乌
有书道绝矣其法恣为妍媚举世自好古今皆是也四
变而为稿草书就势为体放逸为用取影忘真时露根
氐除是恶俗野狐名家者流未必无合道在宇宙无往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a 页 WYG0816-0265c.png
不复书家习一忘多明大昧小是未握其机耳
书法每云学书先学篆𨽻而后真草又云作字须略知
篆势能使落笔不庸是故文字从规矩准绳中来(原阙/)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a 页 WYG0816-0266a.png
 
 
 
 
 
 
县箴戈拂挑剔出于柳叶倒䪥至于附体搆结则十九
不用矣若辵之在闼走之在䞿寸之在寺韦之在围或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b 页 WYG0816-0266b.png
之在国必须就简结束若仍用独体之法便不是书俗
眼似媚难逃识者
一于真字无情一于草字无性一于篆乏流盼一于𨽻
失根据篆𨽻之于真草亦然
字之横直波折必有来历书家漫然写去未始不快虽
然终是糊人耳目因形得篆因篆得𨽻因𨽻得真行稿
草便是顶门上箴无所不达且易为力力简功多莫此
为便不知者反视为难正是不得其道无门可入求是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a 页 WYG0816-0266c.png
门者不必求人何代法书书法不洞开无隐乎人自不
求就此周行耳
真书不师篆古行草不师章分如人食粟衣丝而不知
蚕茧禾苗所出也晋唐名帖每有奇钩怪引转盼非常
之文未始不疑其阙误及观古迹宛然恍遇回视前日
都成梦幻
书法止言真书须粗知篆体余则以为岂惟真之取篆
即篆𨽻不得真草不成名家常谓一法不通儒者所耻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b 页 WYG0816-0266d.png
若一体不通亦书家所耻也篆无𨽻法不得飞白无草
法不得古雅无斯法不得严肃一篆如此展转可推但
篆之集美可以言粗若诸体法篆粗则浮浅蒙庄言每
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时俗之书常逢颠踬者正以不知
篆法即知亦或粗耳
学法书必不可先学下品轨辙古人云法上仅中浅言之
也至其实际要知中由上出下由中来不师其师而师其
徒谬审矣愚极矣故凡学大篆必籀鼓小篆必斯碑古𨽻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a 页 WYG0816-0267a.png
必钟太尉行草必王右军徒𨽻必欧虞诸公之书从此参
求古今名迹而后可真楷不取钟王者小字无佳帖从唐
求晋不得巳耳非画于唐也不得佳帖而漫然好古取其
败处临摹徒资识者一粲不从上来学者竟不自知
篆法常谈铁画银钩画易解钩难明唐宋而下骨力柔弱
者此语蔽之也篆之宛转处宜匀者无论矣其不必匀者
会须迭荡顿挫始有笔意近见镌工改而相配便不成观
此意与行草过脉处著意于笔锋之说相类然似是而非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b 页 WYG0816-0267b.png
篆笔主到行草不必到篆是实体草是意兴故不侔也
阳冰伯琦各自名家惜其骨俗时限之也阳冰可取处少
而去古近伯琦可取处多而去古远近顾取少者珠玉在
侧也远顾取多者时媚继出也故曰时限之也何谓近曰
圜何谓远曰方篆法圜不法方以定二公优劣或谓三
代遗文世多有之未始以圜为法是不然论篆不论三
代三代何书乎古文非一法可定篆则中古一法而巳
今之俗人去真草𨽻书而外通溷称篆此为可笑耳请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6a 页 WYG0816-0267c.png
别名号而后可与言实体不然梦中说梦何时醒乎
𨽻书以钟元常为法尽阅汉碑博采唐𨽻游戏章草以
及国朝名家国朝𨽻书直接汉法未可轻也
徒𨽻书挑剔波折故不可废然但作带笔引锋不可倚
为结构作用世俗不知致力于此便不是书名家作字
挑踢波折有无一致俗书则不然去此便觉阙欠一肢
者然是即奴书也世傅高祖皇帝憎国学门题额右赘
挑剔而罪中书郎以为塞我贤路命左右去之即未必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6b 页 WYG0816-0267d.png
果然果然则正合书法之妙天纵大圣言为师范俗人
不知巳矣以书名世者代不乏人都未及此何耶
真书挑剔多不如少少不如无至若内有字则外必渻
如门囗之类下有字则上必渻如木水之类即使带笔
只宜行草真书务于洁净精微省一笔一笔功省一曲
一曲功晋人斜拂上存古意下启唐宋而下俗骨智者
见之益其智愚者见之增其愚好而知恶斯为善学
真书虽各有所取总之一门古今推钟王二家二家无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7a 页 WYG0816-0268a.png
佳帖须阅后世趣步二家者以求二家阃奥而后可虞
得其正锋欧得其结搆智永得其圆而体俗孟頫得其
活而骨柔仲温学而未成伯几成而未至一皆病多于
药勿中其毒
徒𨽻独推钟王须知二人不可及处元常骨力去古未
远所以不失根原逸少韵度会逢其时所以得其遒迈
放真楷书必遵虞欧方为正法论粗迹虞得一笔法欧
得一字法语其妙则虞结在肺腑欧结在肢节大不侔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7b 页 WYG0816-0268b.png
也虞专内略外欧事外失内故俗眼左虞右欧正自不

今之徒𨽻书不特抑左扬右诸偏侧为不典即上下半
体名家法书中十九上半居左下半偏右以为奇逸前
字如此后字改辙以为多能单画必作波折众画必相
变更以为奇妙一画两端粗细异态一点首尾转折逞
妍本来字义蔑如也如此作字可谓不真不正而乃通
称之为真书正书加之美名谓之端楷义将何出惟徒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8a 页 WYG0816-0268c.png
𨽻之名为适宜法由分𨽻习成且以便俗
虞世南妙在正锋而结构未妥欧阳询妙在结构而锋
锷多侧欧出于虞故得其貌如青蓝失其髓同苍素至
小欧书滥觞乃公者也
书法云不曰画而曰勒者策起画终勒有力量也余谓
此言尚未及指出要领凡执笔在手十九不能全直斜
倚于右坦向于后者皆是后人习俗之短不策而画锋
必向前不能全正策者为正锋也为藏锋也所谓如钻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8b 页 WYG0816-0268d.png
画沙如屋漏痕是也此因病投药不可谓正法李北海
米襄阳诸人用笔求正是以画必担子竖必挺胸此又
因药成病贤者之过也好而知恶恶而知美三人我师
作字先后笔余有楷法贯珠(详于长笺百/七十六卷)偶见唐宋诸
帖中作变字因更及之凡名家书分体合体各自成形
是以善书者十九可离可合其不可合者乃破体格也
变字从言从丝正法也上画覆丝则破体也正法中起
言完而及丝无论矣破体亦言完及丝人不知也凡三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9a 页 WYG0816-0269a.png
结字必中完及傍如亦兴等字之类变字则先点画次
二次口次左糸次右糸攴仍为殿正破虽殊先后不异
若误以为作言而先伸其上以俟两糸补之者书法不
然也浅生常谈用则不误问则不知余则以为谓之不
知势必有误其不误者偶中耳非所愿闻也于不误中
辨其有误期在明此法不在明此字法明则字必明以
一字明多字一法明多法可也否则不特不知变字先
后之叙亦复不知言字离合失所之差一字浑则多字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9b 页 WYG0816-0269b.png
浑一法浑则多法浑矣
欲作署书先想一字体裁得所以至多字体裁得所然
后拈笔落中笔时即作全体想落左笔意在右落右笔
意在左上下同之
署书须覃思乃佳故杂念不得泛写数十额中未免有
神遇然未可以为常也求书者未解乎此枉费纸笔点
污轩居人自取之于我何有哉鲜于太常云仅免违命
之责云尔未必谦退乃实语者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0a 页 WYG0816-0269c.png
署额配合同结者无论矣异结者须于格外致思别出
一调方能如法此未可以言语尽须数四比量此特聊
及其糟粕
小楷不愧大字大字不愧署额始可与言书法行草不
离真楷真楷不离篆籀始可与言书学画不可作点点
可以作画故曰小楷不愧大字大字不愧署额宜挑剔
处可以省无挑剔处不可赘故曰行草不离真楷真楷
不离篆籀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0b 页 WYG0816-0269d.png
文字原流久矣名家作法颇多集美故是书家能事若
未有所得驰向多门徒滋识者讪诮不成书也会须甄
别认定趣向寓目皆师所谓多多益善非狂走者同年
而语也若浑浑从事东看则西南观成北不成文矣俗
人之言不过曰真草𨽻篆自谓尽于此矣此大可笑真
书中一曰正书如欧虞颜以及后世姜蒋二沈之类一
曰楷书如右军黄庭乐毅论东方赞之类一曰蝇头书
如麻姑坛文氏文赋之类一曰署书如苍龙白虎之类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1a 页 WYG0816-0270a.png
此法不傅而流落后世带草则徐武功得之方正则官
家中秘郎得之然俗不堪齿矣一曰行楷如季直表丙
舍帖曹娥碑兰亭帖之类已上五种世俗通谓之真书
天地悬绝
草书中亦曰行楷如二王诸帖之稍真者十当八九僧
怀仁等所集圣教兴福孔庙碑之类唐人所称入院体
者是也一曰行草如二王帖中稍纵体孙过庭书谱之
类皆是也一曰章草如章帝辰宿列张帖索靖出师表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1b 页 WYG0816-0270b.png
二王帖中章草法帖皆是也一曰稿草书或真或行或
草大小疏密随宜如颜平原坐位祭侄二帖是也一曰
狂草如张芝张旭怀素诸帖是也已上五种通称草书
亦有分矣
𨽻书中一曰飞白篆法将变正侧杂出燥润相宣故曰
飞曰白后世失傅飞而不白者似𨽻白而不飞者似篆
皆飞白之流别也一曰分𨽻𨽻法初成十一蹈篆但用
笔背分与篆分途矣一曰汉𨽻如钟元常诸帖之类此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2a 页 WYG0816-0270c.png
𨽻书之最也一曰唐𨽻视汉似古而体稍不雅然法度
实备取裁可也一曰徒𨽻六朝诸碑文多作此字绝似
童子初执笔不成文者然时有古色披沙拣金往往见
宝不可尽废近代𨽻书颇谓淳雅然皆倚真书为骨而
遥想汉法为之虽无徒𨽻之短然并近于真书亦其流
也巳上五种通谓之隶意亦溷溷
古人兴到作飞白书是以白而不飞者有之飞而不白
者有之书法云飞白不傅者谓不必傅可必不傅不可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2b 页 WYG0816-0270d.png
韦氏萧氏有解于此惜各守其偏耳虽然二子可言者
非若求之骊黄而内之徒将字字求飞画画求白浑身
是假古意荡然此正飞白不傅矣
作飞白书当有馀地无馀墨当有馀情无馀形
篆书之名尤为浑乱自周太史籀始立篆名秦相效作
谓之小篆因秦书通行遂但以籀称大篆亦已赘矣何
乃无古无今槩呼作篆可怪也已籀而前但可以时代
名如古文夏书商书之类籀而后槩呼作篆可也何也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3a 页 WYG0816-0271a.png
籀斯为后人趋步指归莫能出其围范即不得遍讨古
昔聊识其可摹者如左一曰古文始于象形迄于夏商
代非一人人非一体但可作文字未可合篇章也二曰
雕戈文彫虫篆刻尚文之作多不可解亦难以下笔汉
章或稍一见之亦未甚一律也一曰籀篆诅楚文钟鼎
识及啸堂录以至杨氏书统所载及古篆诸韵取其合
于许氏所取作籀书者采焉一曰大篆石鼓文是也一
曰小篆绎山会稽诸碑是也从此流傅变而弱者一曰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3b 页 WYG0816-0271b.png
缪篆唐宋元诸人如李阳冰僧梦英以至我明程南云
李东阳文氏父子诸人是也变而彊者一曰玉箸篆如
胜国周伯奇之类是也任笔成文者一曰飞白篆貌𨽻
骨杂用古今之法勉作草篆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
不然也一曰刻符秦汉红文印章用之其前此任字略
章者玺书诸文皆是也一曰摹印汉白文印用之后此
章不摄字者六代而下皆是也巳上十种世俗通呼作
篆失之远矣因俗解释聊采二十五种有心此道取为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4a 页 WYG0816-0271c.png
法式思过半矣
学楷须先学图字大口小口广袤随宜尌得是画得是
转得是折得是方合楷字如以一点当小尌一捺当小
画又以一钩一镝当转摺者皆市井小儿记帐体也何
以谓之楷乎楷者端正之称其原虽出于徒𨽻至小楷
则又从粗入细返俗还雅故命之嘉名法具名中可以
想见
行书之带笔乃其过脉处锋势与本文必有节奏其字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4b 页 WYG0816-0271d.png
始有骨力若其浑去不分者狂草则可不然败笔也名
家作字但宁念本文其锋势引带无意得之不知者先
已宁意引带何暇分出本文是以浑浑失之远矣即有
意分出意又杂乱临放法书至有引带诸字直临本文
勿临带笔本文成熟带笔自随随正文出自然节奏此
临放要诀不可不知
学行草须审古人引势来历方得不谬若但依曲效直
不问创法所自势必以讹傅讹一字字画成花押数傅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5a 页 WYG0816-0272a.png
之后不知笔画为何物求来历如何不得于真求之篆
𨽻篆𨽻又异多从章草章草则杂用古文奇字如亓□
之类因古今通行不知其怪耳否则佳□不分左右一
致其可乎能解乎此方能理会粗识篆义之语
晋人行草不多引锋前引则后必断前断则后可引一
字数断者有之后世狂草浑身缠以丝索或连篇数字
不绝者谓之精练可耳不成雅道也淳化帖第六卷首
行蹈此失其伪可知至若悬针用之绝少后世妄书一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5b 页 WYG0816-0272b.png
篇数见者不特非法望之可憎
行草书中引笔作实而重用者偶然失所可也若本体
作引而轻拂者漫兴败笔矣未可也果能意到必无此
失世之皮相者去彼取此此何以故后失近乎轻清前
失入于重浊重浊乃书中大病如是取裁未为非是但
须甄别功过方为赏识
草书须刚柔相济乃得佳直则刚曲则柔折则刚转则
柔轻重捺笔则刚首尾匀袅则柔曲直转折易见轻重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6a 页 WYG0816-0272c.png
首尾难知主客分明心手听令矣字形实体主也顾瞻
引带客也客过重可主过轻不可
怀素自叙妙在骨力是以人不可到若但取狂荡真野
狐矣
学章草书多入粗俗险怪诸恶道然草书之所必由也
作草祖章便无苦气挑剔最忌苦气稍用章法此病自

书体流傅法非一代代非一人然徒拥其名而不见其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6b 页 WYG0816-0272d.png
形者众也所可遵者常取十体欲箸其妙疏之下方(详/子)
(母原刻在长笺第九十六卷因/欲废彼重录于此似为重出)
一曰古文本来之形非古非今不必始亏(于/渻)何代襐其
形似(似/俗)䢒错(错/异)成文世用者虽今亦存不用者虽古亦
略旁(旁/)(搜/)奇形异状必有所据始可下笔或金石模
糊傅写舛谬乃得以意正之虽未成书而篆从此出各
体具在不加强詥(合/)随小大任方圜(圆/非)匠意为之后人
取其一文定为法度矫众文而协同之始有篇章结构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7a 页 WYG0816-0273a.png
此文字之本原不可废也
二曰古篆三代之书晛(现/俗)于金石铭识不能多有所考
魖襐(象/渻)因篆而成形实襐因篆而废形篆者傅也傅物
理以(以/)至无穷也前此未始有篆其名其义至是始立
(然/异)体裁异同竹帛兴革无法不具世或逑(求/异)钟鼎于
一律则知大谬有附(附/非)义而成文者有舍义而成文者
夏商延于襐形周末瀸(渐/借)于大篆今所取者谓之古篆
若雕戈文之类虽不尽出于圣人之手相当文晟(盛/非)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7b 页 WYG0816-0273b.png
时赏鉴家有谓蛟脚鹄头定为夏书是矣轨度典丽
即未必古始断非后及籀(籀/讹)(由/俗)来结构立惜不
多见有遗恨焉采其(散/异)晛彝器者录之聊葡(备/异)古法
云耳
三曰大篆石鼓十章相傅史籀作宣王猎碣或谓秦穆
公时文虽无定据必非秦下可及即词藻亦岂后世可
考□(汉/讹)无篆则又去之更远过此则益不能窥其门户
其周季书无疑累代播迁剥蚀殆半后大为宝重世宔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8a 页 WYG0816-0273c.png
(主/渻)有以金阗(填/借)其文者为人剔金弃石或遭杵臼之厄
(厄/讹)或经修斲之异剥落之馀犹有不易者在信体结构
自成篇章小大正欹不律而詥至若钩引纷□(披/讹)作轻
云卷舒依倚磊落如危岩乍阙𢻱(施/异)用无定方立傍有
成法圜不致规方不致矩可摸者仅三百馀言赖前人
释文能补其缺遂为书家指归
四曰小篆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一画矩度不苟聿遒
聿转冠冕浑成藏妍婧于(墣/俗)茂寄权巧于端庄乍密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8b 页 WYG0816-0273d.png
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頫仰□承任其所之莫不中
律大篆□(敦/渻)而圜骨而逸小篆柔而方刚而和筋骨而
藏端楷籀则简摍(缩/异)斯乃舒盈书法至此无以加矣唐
李阳冰(凝/緟)(得/赘)大篆之圜而弱于骨䙷小篆之柔而缓
于筋后世莫不此而出各就偏长别立门户及野火
煨㶳(烬/俗)之后泰山绎碑可榻者二十馀言世有徐铉摹
本而先秦之文仅存百一矣反为所掩也
五曰缪篆阳冰独步缙云庙碑可为槩代冠冕若谦卦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9a 页 WYG0816-0274a.png
强作遂入恶道其自许云李斯之后直至老夫因五百
年是绝响□人独印章擅美而篆书无闻杂王杂霸
刀笔如之古篆𨽻真一皆采摘阗满为式是其用心昔
人刻符填篆用于婚媾契书以革盗伪非漳(淳/渻)古之作

六曰奇篆采择杂体就简避繁趋逸去拙其本来之形
与夫累代之制皆不泥也格借玉箸体间碧落情杂钟
(势/俗)分八分点画以大篆为宗溊(波/讹)折以真草托□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19b 页 WYG0816-0274b.png
(迹/渻)规矩绳墨终束于斯昔之文字因脚引𠂹(垂/异)今此奇
篆因𠂹引脚书法之变此大谬也所尚者简絜飞动妍
态取容举世尚奇去徦取此从兹而降好古之士锐其
𠂹而为悬针注其𠂹而为𠂹露纵其𠂹而为柳叶收其
𠂹而为倒䪥(薤/俗)顿而为科斗折而为蜩虫蹲墨为芝英
枯笔为飞白龙蛇云鸟转宿偃波此其滥觞也而莫知
其所师昔存其名迹则莫考效颦臆说书法外道翰
墨之厄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0a 页 WYG0816-0274c.png
七曰分𨽻八分□𨽻㪉(合/渻)而为之也篆籀相向成文分
𨽻背盭(戾/异)各分其波折草(左/非)(右/非)其形结屈钩连篆势
有转无折𨽻笔有折无转分则兼之杜甫联称(称/异)八分
小篆故知八分犹杂篆体后世因是以小篆为八分曲
说有以为损大篆十分之二为小篆者今按小篆茂密
而大篆简㑥(易/借)其谬不辨而明今隶宗匠钟元常八分
之□(省/渻)便而真书之效古者古𨽻出于篆今𨽻依乎真
汉孔安国以𨽻写籀谓之𨽻古唐明皇不喜古文凡不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0b 页 WYG0816-0274d.png
詥开元文字谓之野书于是后人䍐(罕/讹)睹前(前/非)人之迹
一变曰𨑒(徒/同)𨽻再变曰草𨽻人自为之无论也上不足
考古下不詥时王聊㪉(合/渻)为一说分不骇族𨽻不蹈时
以续古今脉络可耳然今之真书多有取是改作者若
分𨽻之波折真书变而为曲直若分𨽻之起伏真书变
而为撇拂郑樵谓篆通𨽻僻篆巧𨽻拙真书则犹其流
之逾深也
八曰真书近代时书而国朝之所通行古文邈(邈/俗)远小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1a 页 WYG0816-0275a.png
学不兴无学者蹈俗忘本稍通者束义背时古今意义
恒同蹊径每异譬之三代文不䙷与秦汉詥汉魏诗不
得与近体合佛老庄骚饾饤入公车掌故家语𨑒为知
者喷饭今拟古词肖而不夺此学彼行似而莫移(移/异)
王之制何得已(巳/讹)见妄为变更若用古体作今书不堪
眩世𨑒足自惑不特义不可行而埶亦难达但俗书之
最谬者与夫世俗之固加偏傍者所当正耳一以(以/俗)
俗一以革古而悉协于时中真书是也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1b 页 WYG0816-0275b.png
九曰草书起于□国天下有事急就为之或起草它(他/俗)
简然后正书皆不暇致详而作汉人遂以名家杜度钟
张飞飏俊逸其圜转得于篆籀波折得于分𨽻简而有
合不大相离上古结绳而治刻契而与丶(拄/俗)识而尪(别/借)
剖竹而官粗迹之于文故无足重奚以草之去古为异
乎故文以达词词以达志草书虽去古而可达古文且
有真未必合草未必离如隹佳等字古草皆合真书有
愧矣草鹿首岐草山虚下夜前𠂹乍草正真讹乃至臼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2a 页 WYG0816-0275c.png
(旧/)(年/)(驱/)(窗/)(秤/)(乐/)(刃/)(尽/)翻草书以成俗
体无以下笔岂草之罪乎
篆书一笔不得杜僎而字字皆可变化徒𨽻俗体杂陈
而一笔不可转移何也古者万国人自为法变是其本
分耳至于后世作者不兴同文有禁所谓依样胡卢者
非邪此亦人之大不幸矣
  格调二
夫物有格调文章以体制为格音响为调文字以体法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2b 页 WYG0816-0275d.png
为格锋势为调格不古则时俗调不韵则犷野故籀鼓
斯碑鼎彝铭识若钟之𨽻索之章张之草王之行虞欧
之真楷皆上格也若藏锋运肘波折顾盼画之平竖之
正点之活钩之和撇拂之相生挑剔之相顾皆逸调也
作字三法一用笔二结构三知趋向用笔欲其有起止
无圭角结构欲其有节奏无斧凿趋向欲其有规矩无
固执
能结构不能用笔犹得成体若但知用笔不知结构全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3a 页 WYG0816-0276a.png
不成形矣俗人取笔不取结构盲相师也用笔取虞结
构取欧虞先欧后结构易更用笔难革此笔一误废尽
心力
学用笔法能作一画学结构法能作二画三画已上可
类推也不然千万画无一画之几乎道千万字无一字
之几乎道始而卤莽作字稍闻此道则见笔笔掘强不
和字字畸邪不合才觉甚难始是进德未难即易不足
与言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3b 页 WYG0816-0276b.png
凡用笔如聚材结构如堂构用笔如树结构如林用笔
为体结构为用用笔如皃结构如容用笔为情结构为
性用笔如皮肤结构如筋骨用笔如四肢百骸结构如
全体形皃用笔如三十二相结构如八十随好用笔如
饮食结构如衣裳用笔如善书结构如能文
用笔结构二法取大字帖指示以显小字帖之阃奥取
真迹帖以临墨本帖之悬殊取古善刻参按以辨翻摹
之脱失取学人自书逐字逐笔褒弹得失以便趋避轨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4a 页 WYG0816-0276c.png
范如是教诲未有不于俄顷间爽然自失转暗为明转
无为有转妄为真转愚为慧者矣若教工刻字亦须此

近代时俗书独事运笔取妍媚不知结构为何物总猎
时名识者不取正如画像者但描颜面身相容态则他
人也画花者但描须瓣枝干扶疏则异木也尚可称能
画乎
字体有从中及傍者如兴水字之类有从傍及中者如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4b 页 WYG0816-0276d.png
中国之类从中须宁念全体然后下笔从傍则转移其
念凡作左宁念在右凡作右宁念在左凡作点缀收锋
又宁念全体此上乘也若宁念在阙漏处此下乘也任
意完结者不成书矣
字全在流行照顾勿得失粘有去无来谓之𢧵有来无
去谓之赘𢧵之失生赘之失俗生可熟俗不可医
正锋不难于横画而难于尌画不难于右拂而难于左
撇不难于点画而难于转摺试观佣书小吏偃笔侧头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5a 页 WYG0816-0277a.png
即使作前所易直易从耳设令求前所难一笔不成文
也以此法考欧率更则知全是侧锋其横画之正者乃
偶合耳或以为正侧兼用观者忽之
凡正侧锋横正尌侧巳非佳书近代此道茫昧横
侧依然作大名士世无人耳悲夫毋论字画恶劣即作
书时横侧尌侧必其手腕笔札一皆臬兀不安而后得
成此字乎习而弗察亦劳止矣一日有知愧恨何巳
点画不得著粗气运转不得著俗气挑剔不得有苦气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5b 页 WYG0816-0277b.png
顾盼不得有稚气引带不得有杂气永苏诸人不能无
俗米黄诸人不能无粗不妨各自名家但苦稚杂乱不
足道也
字必取筋骨自诅楚而下无筋自石鼓而下无骨独秦
斯能藏筋骨于皮相间过此而往此道傅于徒𨽻中唐
阳冰自谓直至老夫今日而在必生愧怍
字法故多不出用笔结构体裁顾盼四者之外无他能
也至若筋骨在学力功夫逸锋在意兴去就唐人尚功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6a 页 WYG0816-0277c.png
晋人任逸自此而往不可求其端倪矣何谓用笔正锋
起伏下笔有意是也何谓结构疏密得宜联络排偶是
也何谓体裁格制裁益不拘绳纆是也何谓顾盼左右
上下往来有情是也何谓筋骨强弱得所和而不乖是
也何谓逸锋乌衣子弟翩翩爽爽到处有致是也
字有四法曰骨曰脉曰格曰调方圆肥瘦我自能主谓
之骨缓急从意流转不穷谓之脉取法乎上不蹈时俗
谓之格情游物外不囿法中谓之调字有四病曰拘曰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6b 页 WYG0816-0277d.png
稚曰俗曰野为法所系谓之拘为笔所使谓之稚为墨
所使谓之俗为手所使谓之野
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不
韵笔圆而用方谓之遒体方而用圆谓之逸逸近于媚
遒近于疏媚则俗疏则野惟媚与疏即未入恶道亦野
俗之滥觞乎预防其流毒斯不为魔中
书法云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正有不必
拘者如欧氏作飞字四点如一作灵字八点无差以至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7a 页 WYG0816-0278a.png
结构对偶画画未尝改易而亦未始不善若虞氏作书
字则上二画下三画俱平中三画抑左扬右便符前法
此有得于王氏作三字则二画相从下画别出作佳字
其左圭上如土下如重点或上画先作中二联绵此下
画仰承之法也故知各有所取无往不善除是无学不
可与言虞欧师徒也故比量说之
真草虽并有挑剔大半从飞白得之或引带过脉无一
笔虚设虚设可巳可巳不巳已非高格至若世俗稚笔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7b 页 WYG0816-0278b.png
全然借挑剔以补其阙漏即不能除谓之救药可耳若
惟此是务未是书也
笔发于上意先在下字起于左心先在右假如真书草
头作萑草裣其足穴头作邃遂束其首篆书水傍作满
水让右两水傍作江水浸右工心意不先何以措置故
曰胸中具个完字难者曰江满并出将异结乎通篇章
法古今不然也曰此中最难须全然煅炼一翻自有个
生息苟不诸体备具涵漾于胸中者未可轻议也庄周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8a 页 WYG0816-0278c.png
云每至于簇见其难为其间必有游刃之地满志藏刀
故曰得意
结构名义不可不分负抱联络者结也疏谧纵横者构
也学书从用笔来先得结法从措意来先得构法构为
筋骨结为节(节/异)(音/奏)有结无构字则不立有构无结字
则不圆结构兼至近之矣尚无腴也故济以运笔运笔
晋人为最晋必王王必羲义别详之
运笔者一画中之结构也低卬巨细是其构起伏显谧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8b 页 WYG0816-0278d.png
是其结书家不学而熟之者亦能结学而未熟者但能
构构为意念结为情性有结无构则习俗有构无结则
粗疏粗俗都捐近之矣然无韵也会须师古师古晋人
为最羲之故善又须去其似是而非者黄米诸家辨之
详矣
字之左右相对体或打围字下左笔时可纵情落墨下
右笔时则毫不得纵全要顾左凡舒敛曲直圆锐肥瘠
一一照应始无后悔否则败矣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9a 页 WYG0816-0279a.png
笔锋引带如词章中过文虽然似是而非也笔锋乃无
中生有本是虚器过文全篇脉络去此离矣是则实语

用笔品藻古人亦云详矣但多昧于结构破体二法晋
人结构囿于情唐人结构囿于法以法显情其义斯显
情为法縳皆桎梏也勿论可矣破体有篆破真不破有
真破篆不破有篆真俱破有可破不可破有有义之破
有无义之破不必破者勿论可也世谬以笔法为结构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29b 页 WYG0816-0279b.png
或呼野狐怪俗之书为破体者皆不知书法名义者也
名义尚昧书道何有哉因取同部结构有异者著之于
篇若风衣人心水草火手木肉页黑十二部字并左右
上下内外頫仰真篆全渻正破古俗因势取裁其法不
定不定为法翻合书法
字须结束不可涣散须自然不可勉然各自成像而结
束者自然也曲直避让而结束者勉然也若夫交错纷
拿而结束者妖邪野狐无足道也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0a 页 WYG0816-0279c.png
法书在在成形全有全结半有半结偶有偶结独有独
结大令不逮乃公是以求妍于成字之后识者弹之虽
然要知大令受病何处多中于破体一门耳作破体时
全以诸体会成一局方可下笔若随意绷补却不是书
正体法略不相涉破体则相为依倚若似破不破又非
正体犹之堪舆家言欲过不过大凶宅相
一字诸画当粘者勿断当断者勿粘当断而粘则固当
粘而断则离逐字推敲其意自出当断竟断如欧颜诸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0b 页 WYG0816-0279d.png
家作正书乃及等字上钩作一笔下钩别起是也当粘
竟粘如作光先等字下撇之首直从上画之末拂出是
也若疑惑不决全无主意便不是书
置于竹帛谓之书书成而后行款具行整而后结构章
法森然不紊矣前此不然也一字结构谓之字法前言
议之详矣通篇结构谓之章法譬之白曰二字为行列
则白首出之局外田甲二字为行列则甲垂出之局外
主甲二字为行列则首足皆出摹印阔边特设此格是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1a 页 WYG0816-0280a.png
也即摹印家多不解此况书家乎
书法昧在结构独体结构难在疏合体结构难在密疏
欲不见其单弱密欲不见其杂乱始置疏法先言其密
众文合字文自成形字自成像小聚大聚少聚多聚各
得其所难其聚者用破体法如随游悠岁冥众左右之
类至若特为改作者势不得不然也如水人草手岂能
上下四傍不变形体乎但不必变者而固欲从俗此可
憎耳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1b 页 WYG0816-0280b.png
方结者从其方不可方者垂其脚如十中廿之类左右
适均者从其峙不可峙者上下出如节斯亏群之类上
下适均者勿避其整苟可避者以一画担之如台耋之

三合并列者一为傍二为合如识谢抑涤之类左右同
体者中立而附耳如斑雠嚣䜌之类
字之结构绝似词家之对偶有可以正对有可以借对
有可以影射对有可以走马对泥于形似则质而不文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2a 页 WYG0816-0280c.png
专于影射则巫而不重近体似真书古词以篆籀于篆
之中近体似小篆古词似大篆近体儗合而时或不合
古词儗散而时或不散近体合以形古词合以意
偏傍势变岂惟徒𨽻篆亦有法由古生今法如是故风
部门部所领诸字详于他简此不更赘是以字之结构
无处不有姑举其多者为法如篆之门部楷之风部一
皆随在变体若拘于一律是则不知书者别详字法𠢐
(长笺一百/七十六卷)文多不具录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2b 页 WYG0816-0280d.png
作大字如小字书法恒言之矣作小字如大字古今未
之及也作大如小谓用笔作小如大谓结构用笔有不
学而能者矣亦有困学而不能者矣至若结构不学必
不能学必能之能解乎此未有不知书者不解乎此未
有可与言书者
字之结构如几席间排设燕享之具右羹左食并不失
款即罢而行撤一盂一鼎亦皆法器各自成像可陈可
列非若后世俗书如佣奴聚食远望亦似丰盈近之则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3a 页 WYG0816-0281a.png
见杯盘狼籍不成雅观至若破缶缺盆折几残凳苟失
支撑倚箸几何而不倒仆哉端人过之掩鼻走矣见其
不成享也
作字有难于结构者一为学力不到一为平方正直尘
腐之魔胶固胸膈间平直故是正法其势有不得平直
者不可以此拘拘也即可以平直而不成文章者亦不
可以是拘拘也乍满乍阙让左让右或齐首敛足或齐
足空首或上下俱空无所不宜一字务于成文一篇务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3b 页 WYG0816-0281b.png
于成章可矣何谓文交错盘互得所是也何谓章音十
为章合集众形不使乖张是也所谓难结构若何如盥
字之类常考石经作盥亦不甚雅覃思不巳变文作□
自谓可观然不免改作近有童子誊写一书谬作直旁
二白始笑绝倒既而爽然翻可取法三人我师今而益
信因言其得失其义安在即不过自相结构二白先自
让避其锋有归耳
有篆满而真阙者有篆阙而真满者有篆渻而真全者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4a 页 WYG0816-0281c.png
有篆全而真阙者此两者无非为结构去取以结构持
心有馀豫矣
配合数字须字字煅炼始成篇章画画有据始得成文
画画造立始得成字有据无立书奴而已有立无据遂
成野狐笔逾少字逾难犹印之有章法字法死章法活
至若笔法则又出于形骸之外未可以言语形容
字之增减笔惟篆书两用之若徒𨽻真草有减无增何
也不特义训在篆非𨽻可窥且真书之法俗尚简省篆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4b 页 WYG0816-0281d.png
书减笔贵古雅增笔贵丰赡无适而不可是以兼得汉
已上夫文用之夫人能之唐已下文不皆用万无一得
后代何尝不增损改作字体乎增则益其丑态损则呈
其鄙野试探古今摹印虚心比量不能逃识者水鉴
古人书自然合法不加强附即后世名家亦多不杂厕
是以古印章如玺书先秦之法直作数字而章法具在
至汉而后章法字法必相顾相须而成然后合法后世
无其学而不免效其事遂有配合章法之说此下乘也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5a 页 WYG0816-0282a.png
犹之古无韵书而诗不废者韵学具也沈氏始能作韵
后世依韵题诗亦下乘矣诗法绝似印法故比量言之
人知疏体可阙可让矣而不知密体亦可阙可让也此
理一开人人自得即造立世界由此而广岂惟文学
仿书时不可先著宋人以下纤媚之笔入眼严沧浪所
谓不可令下劣诗魔落吾肺腑余谓字学尤甚诗止迷
于心字兼魅其手腕两贼夹攻所存有几故不学则已
学必先晋晋必王王必羲羲必汰去似是而非诸帖何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5b 页 WYG0816-0282b.png
乃训蒙先生特索现在名家写法帖愚亦甚矣
用指不用腕则画成点而不庄能正腕而不正锋则形
如刷而不典
落笔须点检馀沈收笔须点检残锋唐已前无有此失
宋而下方出此丑占占自好增其恶态宋人诮王安石
写字似大忙中作不知自家亦坐此病若持心镇密者
必无野笔野笔净尽方入雅调否则终是卑格
何谓野笔当突而锐当直而曲当平而波当注而引当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6a 页 WYG0816-0282c.png
撇而镝当捺而牵当缩而故延之当纤而故浓之楷之
馀为章章之馀为草草更张之皆野狐也
游心于外能结构游心于内能运笔简牍广外也波
折妍媚内也偏者各有一蔽游心于范围近之矣不在
全简而在全体不在豪素而在腕指是之谓心意骨力
始可与言书近世皮相文字不知如是语言为何物摽
致用事亦足自豪者姑置勿论
字须配合配合有二种结构之合不必画画对偶要在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6b 页 WYG0816-0282d.png
离合之势可指而目睹方是使转之合不必丝丝贯珠
要在死活之脉可想见会心方是
能学问不能文章此儒家之学究能文章不能翰墨此
君子中伧父能翰墨不能法帖此名士中野狐能法帖
不能遵古此好事中俗调皆所不取
  力学三
先读书法后摹法书能为古人忠臣败笔可略笔误可
谅俗工失款可正剥落模糊可补苟不知书法遂不知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7a 页 WYG0816-0283a.png
法书矣何者是得何者是失何人是浮名何人是实学
何以为工何以为妙谁是全能谁是偏胜何处可及何
处不可及书从何来法从何授一似梦中苦乐总成妄
诞不惟无成且枉费心力
粗能识得好恶即须严加趋避得一字好即思未得时
丑字革去得一笔好即思未得时恶笔革去作一字不
好必求一好字易之作一笔不好必求一好笔易之三
人我师言言实学勿轻放过遇好求恶境逆而易逢恶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7b 页 WYG0816-0283b.png
求好境顺而难若多看法书顺境成易多读书法逆境
不难若不学空求多遵谬妄
逸少中岁进德每作一衡如惊蛇之曲此九四跃渊之
龙不可遂认作飞空夭矫之文也释典参晤而后功行
三阿僧祗始得成佛未进此步辟支禅也若发愿不深
不求最上一乘便并二乘亦不可得取法乎上仅得乎
中取法乎中民斯为下是以大根大器宁受顶堕罪业
无宁自画小成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8a 页 WYG0816-0283c.png
字无百日功非虚语也岂惟百日即开卷注意步步移
形三日刮目诚然有之至若学问了义虽尽平生何厌
足之有譬释典云指爪作佛面已成佛道又云三阿僧
祗然后成佛须于此中参透始知顿渐两途即是一法
字学二途一途文章一途翰墨文章游内翰墨游外一
皆六埶小学而世以外属小内属大不然也虽然要皆
大学之门户不从此入何由得睹宗庙百官后世失傅
坼而为三文章斥而傅疏烦翰墨斥而流别异何如求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8b 页 WYG0816-0283d.png
本寻原所握者简所施者博不亦多乎吾道一贯彼此
相證
诗文忌老忌旧文字惟老惟旧是遵诗文忌蹈袭文字
亦忌蹈袭旧与蹈袭故自有分矣格调形似之异也
不专攻一家不能入作者阃奥不泛滥诸帖不能辩自
已妍媸阃奥即在面前不研则忽而不觉其美是以专
治一家帖不必改而新意自出见得昨日临摹一画非
是乃是进德苟新意不出皆皮相也若此帖果无新意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9a 页 WYG0816-0284a.png
非佳书矣便须改图而后可自巳妍媸多在骨髓不博
则习而不觉其恶是以博览名家帖虽不同而书法一
轨见得他人得失各具一短长乃是自知苟得失无辨
皆耳食也若果无所见莫得强议便须加功而后可加
功在读书谱改图在玩法帖至于识鉴虽曰非人所能
然未有酖玩日久而识鉴不稍为之开发者矣要在立
志高发愿固未有不得者若泛泛从事之人姑置勿论
不专一家不得其髓不博众妙孰取其腴髓似胜腴然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39b 页 WYG0816-0284b.png
人役也其机死矣腴乃转生生始为我物
不熟则不成字熟一家则无生气熟在内不在外熟在
法不在貌
凡玩一帖须字字经意比量于我已得未得若巳得者
功在加熟若未得者作稀有想藏之胸中掩卷记忆不
能记忆更开卷重玩必使全记不忘而后已他时再转
便作巳得想
阅一帖中字有相同者即于同处求其异若无同字须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0a 页 WYG0816-0284c.png
想别帖同字相参苟不记他帖即以自已念中欲作之
字相参虚心比量何处不相似何处可到何处不可到
如是探讨真是真非无遁形矣
攻一帖为当家若不能生发流而为绣工描样集众美
为大家若不能取裁流而为乡愿媚世一为浅俗一为
时俗俗等耳浅易革时难移何也世人共趋也昔贤不
说恶紫几乎浑至今日时俗书者书家之三隅也
学后人帖须见其原委然后可以从事如祝稀哲真楷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0b 页 WYG0816-0284d.png
学钟元常即先玩祝书无妨名家所得者深故也但得
旋讨钟帖便见其学由彼而得于是求二人合处以取
法察古今变化以观妙始可兼其二益所得多矣其行
书出于章草稿草出于芝素可类推也一人如此其他
可类推也文待诏真楷之于黄庭帖行书之于太宗帖
大草之于山谷书亦类也又若王文学真楷之于虞学
士行书之于右军父子亦类也又若宋仲温学王氏之
章草文休承学怀素之千文亦类也又若陈复甫学芾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1a 页 WYG0816-0285a.png
之苍古而失其圆妙黄淳甫学献之遒韵而不得其严
整亦类也苟不究其根本皮相大能偾事
名家书有下笔便佳者有用意辄好不用意即不佳者
有不用意反好用意即不佳者此天工人工之异也天
工是其先世之人工人工是其后世之天工天人交至
上也得人无天次也得天无人者见世过世俱无利益
者也切莫自委自委即自弃矣其不用意即不佳者佳
非我有也不用意亦佳者胸中无有不佳之物也无有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1b 页 WYG0816-0285b.png
不佳全在识量识量似天而实人人可不学乎
经世最误人处在后世俗书俗书一入牢不可破故少
时授经即与善本善本须先一代得一分之力写字即
与名帖名帖须先一代得一分之力晋唐而上合法者
多晋唐而下合法者少其得其失具之晋唐晋唐去古
未远典刑尚存是其得也攻于妍媚不问来历是其失
也余作刊误中有法帖刊误一类此卷当冠诸误何也
经史之误未必出于作者誊写俗工偶然失之不知起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2a 页 WYG0816-0285c.png
于何年惟名家手书碑帖而失则自供其短便见此误
出于何代何人作用矣无论真楷巳上不当土(音/杜)僎即
行书狂草古人十九不失矩步也试拈二王张素诸帖
可槩见矣
学书者博采众美始得成家若专习一家即使乱真无
过假迹书奴而已拔其尤为师范以诸家副之必勿取
法于中落下劣阱学篆必籀鼓斯碑博之以坛山诅楚
诸金石唐宋而下一字不得入吾肺腑学𨽻必钟傅汉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2b 页 WYG0816-0285d.png
碑博之以蔡邕而上诸碑碣六代而下不得窥也学正
书必欧虞颜褚博之以钟王钟王非得唐迹不显其妙
宋人而下不得习也学行书必二王博之以诸家法帖
诸帖非二王不能淘汰入正途宋人书不得习也学稿
草必颠素博之以章索章索非颠素不成文也宋人而
下亦不得习如是五家各为书法门户苟先看后辈便
是醉生梦死
学一名家书竟旋取他人之学彼者参定得失如学钟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3a 页 WYG0816-0286a.png
司徒必以右军卫夫人宋儋羊欣诸家为学徒而参究
之学王右军以大令智永孙过庭虞世南赵孟頫鲜于
机宋仲温文徵仲诸人为学徒以及颜真卿临东方朔
像赞而参究之学大令以虞世南王履吉黄淳甫为学
徒而参究之学率更以小欧阳以及蜀本石经之似欧
诸家而参究之大氐前人书法不可多得故借后人学
力以辅吾不及不可执近忘远认药成病反增一蔽
书法云意在笔前字居心后即泛言心意心意何居当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3b 页 WYG0816-0286b.png
令有所
著意若何意在到未也意在流转未也意在合法未也
意在圆熟未也意在纵横飞动未也意在逸韵流迈未
也意在淳适而不合于流俗乃得佳书一法未融便落
魔境大底因药致病偏方杀人者众矣如将措意须觉
意中所著者何物
书法云作字不可急促王介甫书一似大忙中作不知
此公有如许忙嗟乎可怜忙忙作字岂惟字丑人品亦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4a 页 WYG0816-0286c.png
从此分矣可不勉乎余常论食饮徐徐而进诸病不作
何也寒者可令稍温热者可令稍凉饥时渐入饱时量
加㗋未通渐开性不喜渐别是故不惟百病不作即有
疾可瘳矣作字缓下笔不惟谬妄不侵即败笔可补矣
我辈粗疏极坐此病正如识药而不肯服者须痛惩之
右军书无一笔不到而能处处流转无一笔粗俗而能
字字用力非夫时时著意在在忘形者不能池水尽墨
书家非止一人不知者妄讥其益美余则以讥者为益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4b 页 WYG0816-0286d.png

法法具者谓因病投药因药虑病可耳非若畏首畏尾
执中无权者同年语也执中之患逾于无学儒家谓之
乡愿恶其似是而非惑世深也释家谓之愚痴东看则
西南观成北恶其不闻道也若更执以为正法此所谓
障正法眼极重罪过地狱道摄之不可不慎
人之恒言清俗在骨能否在学余则以为入门正骨始
生师友直学始立前此未窥名家门户骨未生也不遭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5a 页 WYG0816-0287a.png
名师箴规学未立也若但委之血肉之骨乃是大障任
己孤陋寡闻乃是死魔
何谓力量同是刚劲之称深浅粗细从可分也力浅量
深力粗量细力卑量高力易量难露筋骨为力藏筋骨
为量无筋骨为弱急疾偏锋为露正锋不滞为藏柔媚
宛转曰弱
世间恶札一种但弄笔画妍媚一种但顾形体圆整一
种但识气象豪逸求其骨力若罔闻知更进而与谈韵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5b 页 WYG0816-0287b.png
度尤不知其九天之外也如是书家亦足名世可怜哉
骨力者字法也韵度者笔法也一取之实一得之虚取
之在学得之在识二者相须亦每相病偏则失合乃得
字法恶无骨书状云行行若萦春蚓字字若绾秋蛇此
毋他主客不分耳凡作行草意在主不在客主有作用
客无作用主立客从筋骨自振而二病瘳矣
近代不知书人作态自好一日有知惶愧何已古人能
书无论矣其不能书者老实随俗而已何常强弄出许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6a 页 WYG0816-0287c.png
多丑态如今日乎若欲作书须以法书为舟楫书法为
棹师无为他时自已悔恨何但他人议其后而已
学无偏好则不深有偏好又多病此中最难不惟不当
偏于短处即偏于所长处亦自𥚹心之疾且如集羲之
圣教序非不字字生妍但偏于修整拘而可憎宗之者
一时谓之入院体智永导其流孟頫扬其沫似为淳雅
实有三分俗气
临放法帖字字儗古人知之矣笔笔自好知者益鲜也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6b 页 WYG0816-0287d.png
不儗古无格不自好无调无格不立无调不成是以有
格者多成功者少不自好者载道耳世人不知书法每
每自好及至法度现前退舍辟易者众矣何也知法则
愧自生耳知愧而不忘自好方能进德若妄与怯皆过

学者须虚心自考功过著意力为去就即自已不辨须
凭赏识家弹射受病要害一不得先具成心使嘉言不
入于耳古今书法是其功过二案古今法帖是其功过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7a 页 WYG0816-0288a.png
佐证两造具备无可逃避然后逐笔考验以对症方起
其膏肓骨弱者强之筋缓者固之肉浮者摋之节解者
收之纤巧者以韵易取流荡者以逸煅炼雅俗对照欣
厌自生具有肝胆而复是非倒置无人心者也苟能取
书法条例采为箴砭丹石即起死回生不难其不治者
一在不识一在不救耳人可不学乎
书家有迟有速迟其本色也古人无有急速者急自芝
旭素式不过三四辈耳虽然也须能迟乃妙于速若必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7b 页 WYG0816-0288b.png
不迟鄙俚野俗杂然而陈矣
幼学即放佳帖其法从骨髓中来可令邪魔辟易不必
大加甄别不必外取去就尽自有水鉴若中岁知书虽
得换骨神丹必须用力数翻方能埽垢至若老年进学
虽百倍加功难追俗骨余实蹈此自亲其事故言之切
中亦巳晚矣后生勉之毋为后悔
人各有能有不能或以小字见委每为苦之至于书扇
尤非所长也常怪唐宋而下诸家作真草太易作篆古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8a 页 WYG0816-0288c.png
太难此以各不得其妙耳余不能真草而能古篆即方
丈一笔自顾得意至若以飞白作篆体即上古不可得
后代不可知自秦斯而下居然不肯让人试为拈按知
余言之不妄
凡为学不进则退无有停机惟书亦然故名家作字随
在变化各当其妙此非固为苟难以求眩目也日新又
新生发不穷乌得不进进则乌得不变若无名伪迹描
定一局到处摆弄终似优倡一付行头略无自得真境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8b 页 WYG0816-0288d.png
无真境则自已亦觉可憎可憎则勉强改作改作无门
杜僎杂出于是并所效颦成法亦已渐忘渐忘乌得不
退退则死矣
凡为道不损则益释典云万法退转乃是不退转书学
小道亦然于百丑退转斯为不退转譬如人面诸丑不
露便是佳人
赏鉴须见古人真实妙境又须别名家真差别处摹仿
须见法书真不可到处又要见自已真能学处不然皆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9a 页 WYG0816-0289a.png
皮相也即使学到白首终是瞎著总瞒得不知者瞒知
者不得总瞒得眼前瞒后世不得总瞒得他人瞒此心
不得何谓能学法度是也何谓不可到全其法度是也
一法不具不成名家法法皆具犹然皮相皮相而往便
不可说学力到处自然心开未到而开者十九野狐吾
见其人矣
书法变幻故自妙境若无学而变宁不变也宋人作诗
有禁体弄出许多丑态覆车前辙亦可畏矣古人谓老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49b 页 WYG0816-0289b.png
年才尽余则以为学尽耳非才之罪也诗文如是书法
亦然
法书之于字学如诗有别才非关学诗有别趣非关理
又似八珍之于庖丁非关服食而但取其适口丽人之
于后庭非关伉俪而但取其适御是或一道虽然创法
究竟又未始不同
诸体法度相关无论矣但𨽻真草三体之左右倾侧与
篆毫不相关然世人因习颇便最难革除学篆者须取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0a 页 WYG0816-0289c.png
平分诸篆及左右反体相向诸字书之薄蹄翻覆取正
见其欹邪丑态极力自惩痛革其失非翻覆数四不易
得也要在入门正耳管直而锋自正锋正则体不欹此
法不过矫世俗之弊耳譬人无疾千金良药亦何所投
养生家调身法固严余以为作字亦尔身手头足必须
端舒倚胸俯首无文士气作姿摇态尤为可憎此身最
是一件大器用器用不调终非雅调
学书须彻上彻下上谓知其本原来历下谓采其末流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0b 页 WYG0816-0289d.png
孙支知本则意思通而易为力求原则笔势顺而易为
功何谓本字必晋唐晋唐必汉魏汉魏必周秦篆𨽻篆
𨽻必籀斯邕鹄此数家又须仿之鼎彝铭识而又不为
野狐惑乱虽然为学有二品其高者如前说无论矣急
功之徒则不必然凡阅一帖不须字字全仿但会心处
临摹及胸中未有者记著若平调文字即有可观能自
为力何用彼为此亦取效之捷径也
昔人云能草不能真无本之学余因而进之曰真不知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1a 页 WYG0816-0290a.png
篆草不知章𨽻不知古而妄作妄议皆盲儿也又郑樵
云六书明则六经如指掌此语其大者耳如以细则将
退而曰六书明则诸体如探囊斯可以槩前说
凡临仿拓本要须作真迹想临仿后人镌刻要须作古
人佳帖想否则瀸染其失处大谬也如模糊溷杂乃剥
蚀误之挑踢狂肆乃俗学改作故凡仿一代人书须致
此心于彼时风气中始不失汉魏晋唐规范不然名为
学古都成杜僎即使成就不过宋元波折而已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1b 页 WYG0816-0290b.png
本原来历为上支分末流为下不知本无以下笔不知
末昩于使转务上则不情甘下则不典
学一家书知其好不知其恶学诸家书好恶了然矣知
好不知恶亦能进德不能省过好恶通晓德日进过日
退矣
落笔偶侧不宜更侧遂成村鄙使转误重不宜更重遂
成粗俗引带偶离不宜固阔遂成脱落偶粘不宜固著
遂成秽垢点缀振救处偶大者不宜益其大作赘疣偶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2a 页 WYG0816-0290c.png
小者不宜更贬小如乌有左右相顾处偶然参差不宜
更远遂相龃龉偶然透错不宜更进遂相纷拿
无意而得处不可认为村鄙自然而成处不可认作粗
俗抑扬顿挫处不可认作脱误散诞不羁处不可认作
野狐此皆神逸妙用顾其人如何其造诣如何其作用
究境如何未可以一笔一字定其功过也若通篇赏鉴
便无此失
运笔谓正侧使转起伏纤涩结构谓疏密短长参差巨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2b 页 WYG0816-0290d.png
细顾盼谓负抱乘承引带谓本体连珠收锋(县针/垂露)结束
(补漏/赘阙)宾主谓有无虚实可有可无来历谓字义血脉笔
意原流体格谓古今名世韵调谓作用趋尚意谓正借
古俗义谓古今得失
作字作绘并有清浊雅俗之殊出于笔头者清出于笔
根者浊雅俗随分端在于此可不慎择入门一蹉白首
茫然
绘氏将求名家画谱以难得真本为歉余曰画无谱方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3a 页 WYG0816-0291a.png
得真客曰子言若是那得笔奇余曰无谱乃得奇君所
求者奇枝邪何树不吾师所求者奇石邪何山不吾师
展转回旋岂惟三人择善在我常论画人物以容猊不
同为良工何不宁想交知贵贱间千百异彩皆笔端造
化何乃舍真求假认假为真下至并真图不得而专事
傅摹粉本此何异不知书法而师字迹不得真迹而师
墨本不得古榻而师后世翻刻下至舍古法而效时人
书何异出宫娃大家而悦嚬眉西子愚亦甚矣书画一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3b 页 WYG0816-0291b.png
道因比量详及之
字尚筋骨粗矿非骨也齿角耳骨在结构纷拿非筋也
爪牙耳筋在锋势一藏一露雅俗斯呈
魏鹤山作乡字从邑世人之效颦者写卿亦邑识者举
以诮之余谓岂直一字一人之谬已乎近时后生见具
字三画并且字亦三见真字从匕并直字亦匕见处字
从处并据字亦处见禸(蹂/)字左出并内字亦出见耑岂
首倾他山亦倾见有右首屈并左在亦屈之类书法诲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4a 页 WYG0816-0291c.png
人粗识篆体余则以为惟其粗识乃有此误粗识者大
谬之端也医道称初知药性者不治
刘须溪谓魏鹤山好识奇字讥之曰六经无一奇字不
可谓其文章无奇也又见鹤山取篆字施之行草笑其
自苦无益嗟乎陋儒浅见一至此乎六经何尝不奇习
熟则见其易耳奇字何常不易不习则见其难耳一谬
也字体原流同门异派故草书或取于篆或取于𨽻或
取于真无法不具世人谓草出于真此浅俗之见汉章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4b 页 WYG0816-0291d.png
帝时已好草书彼时曾有今世之真楷乎又如其字草
作□天字草作□鹿字草作□前字草作□如是诸文
不由古篆何以自解二谬也书道之乐无乐如之至于
学古其乐更多不知学乐以苦加人三谬也为学日益
古学益甚今不学古古道几绝万古长夜从此而醒寐
者不稣反驾无益四谬也儒家云一法不通儒者所耻
以儒讥儒独举六经六经而外更无一法乎不然也六
经而外尽付祖龙乎不敢也不然而云浅矣不敢而云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5a 页 WYG0816-0292a.png
伪矣浅且伪陋至此乎五谬也
  临放四
放帖不得不记前人笔画又不得全泥前人笔画比量
彼之同异生发我之作用变化随疑始称善学若钞取
故物佣奴而已即不失形似屋下架屋士君子不取字
字取裁家家勿用方得脱骨神丹苟不精熟势必记念
旧画杂乱系心何由得流转不穷之妙求其成就不可
得也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5b 页 WYG0816-0292b.png
放书时不得预求流转预求流转不得其形似翻弄成
卤莽亦不可不预知流转不知流转到底不能生发竟
成描写佣工
临帖作我书盗也非学也参古作我书借也非盗也变
彼作我书阶也非借也融会作我书是即师资也非直
阶梯也乃始是学能具此念而作书即笔笔临摹无妨
盗比但问初心何心耳若中道而废肝胆未易明白
临放法书要明明指出何处不如古人不妨十数改作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6a 页 WYG0816-0292c.png
必肖而后已既能肖必令熟若不能肖又不能自显其
不合处而一时眩惑者则将权且放下宜别作字待后
更临更临不似如前暂止三四临摹无有不肖矣虽然
此特皮相皮相既熟筋骨精髓自然充裕凡求皮相以
自家临放之恶札比照法书凡求筋骨以他人临放之
佳书比照真迹凡求精髓以翻榻古榻之异同相为比
照凡求神妙以真迹墨本相为比照如此重重参考如
玉石之辨无有不矍然醒悟者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6b 页 WYG0816-0292d.png
放书始不可不拘后不可不纵一于拘不为我有一于
纵古法全乖故曲士不情达士不典仿大字作小字欲
其拘也仿小字作大字欲其纵也
常言仿大作小仿小作大为仿书要诀更进乎此须仿
纵逸帖为修整书仿修整帖为纵逸书以至篆𨽻真草
悉相为用乃是善学善学者师其意不师其迹迹蹂便
落野狐中中此魔便是心腹之疾去之极难虽有箴砭
无补毒螫此无他从学力来方自喜不暇舍其故步能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7a 页 WYG0816-0293a.png
无吝心无怪也已
仿书胜临摹者心目不敌故也先泛观后研察者神皃
不敌故也流览得其精神摹勒得其形似得神遗形者
高得形遗神者卑形失易革神失难知为学似倒成功
翻顺书法云作字急不如缓虽然有说急则失形缓则
失神未可偏废视力去就可以满志
仿大帖作小楷才不苟且麻姑坛记是也仿小帖作大
书才见力量东方朔赞是也麻姑坛字小而八法具此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7b 页 WYG0816-0293b.png
小可以化大方朔赞字大而用减笔此大可以化小书
法至唐始有轨矩可以言傅欧颜尤称楚楚但欧书无
二体故独举颜帖示人颜虽近于方俗然每帖有异与
晋王氏父子殊涂同轨置晋不谈何居晋人之妙藏法
于韵可以已力求不可以人言尽故姑置勿论
小大互临不特使后日事事无碍且能及时笔笔著力
著力则不苟无碍遂为腕中神物
阅古帖逐字掩卷如在目前想见此帖佳书在我笔端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8a 页 WYG0816-0293c.png
方能不失若虽能悬想想见此字而不在笔端则写时
仍惘然不类
古名迹不易得求之金石文金石善本不易得当以同
文数本并观高下真假自然呈露又须淹贯前人书法
然后能校法书否则不无行迷失路
阅同帖异刻比量其不侔处得失是非校若白黑方能
得力凡翻工之与正本势必天渊时帖或是二刻俱翻
通非善本即偶中两是百无一二会须著眼辨之自无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8b 页 WYG0816-0293d.png
水鉴仿之哲匠
书仿正本勿仿副本墨迹为正石刻为副原刻为正翻
刻为副前翻为正后翻为副全文为正集文为副可类
推也墨石之殊古新之异无论矣至若集古误人人多
昧此譬之仿右军而遵圣教者是未始窥见右军者也
彼集帖人收拾多字择圆整如其意者填入非不美至
殊失晋人风度矣凡行草章法笔法大半借势成形巨
细短长方圆流转任其作用是以古人不可及尤难于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9a 页 WYG0816-0294a.png
全局若但挨字成行数画成字亦何必难故曰独遵圣
教未见右军者也若评论此帖不必最初佳本巳自百
倍新刻何乃置之恶帖之末乎要知割裂之害不浅耳
至若新帖之恶谁不憭然故可略矣割取之弊岂惟不
见其失世人反以为善者十室九人此古今大梦不得
不详言之在儒为乡愿在释为天魔又谓之相似法相
似法最难袪遣傅者误称春秋责备贤者不知经旨者
也善恶显著何烦备责略可言矣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59b 页 WYG0816-0294b.png
临仿须用榻本把玩须用墨迹人一家言不无出入而
气象自如凡帖一经摩勒败笔故少而自得真境索然
矣至若书家新炙便是庄诵坟典百千遍后妙理自出
字字言言皆我心髓不似因人成事受人指纵者比论

刻石能振救书家之败笔者此其小补而有大害事处
何也善学书者多于败处为功始见名家脂髓一经改
缀虽若无漏瞒人多矣不特无以求作者用心真境亦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60a 页 WYG0816-0294c.png
巳索然至若集古诸帖则又后人㨂择多帖中方圆平
直合法者而加之整顿全是后人作用非不淳正晋风
埽地矣余是以于圣教兴福等帖每不喜观
不见真迹不知妙境不观古刻孰辨败笔
临摹法帖不必字字趋步泛览一周觉有得失便握管
儗作伎痒不已然后再阅会心处喜不自胜或依仿结
构或顺其波折而为之再四再三不得即巳三四仿阅
妙迹自呈十数翻摹古人败笔亦已不掩能辨得失败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60b 页 WYG0816-0294d.png
笔皆我师资
往见学书人于近代名家无所不学于古法帖反覆茫
然即稍知仿效不过浮慕几字几笔遂肚(土/)馔改作附
名某家体法大可怪也
临仿法书始而髣髴不必拘泥拘则难成而易倦数临
不得形似然后细阅古帖求彼好处求我恶处参照相
左在于何所逐笔逐画依曲效直详细描写一字不似
不已一笔不似不已如是数过字字记忆笔笔不忘至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61a 页 WYG0816-0295a.png
不用意亦不误时然后宁念自已笔端自有一得意佳
字在我眼中矣心手相适古今不倍书乃淳雅为我之
物矣既得则须求熟能熟而后任意纵横小大损益无
所不宜故曰得意不循此功而但拘拘为之不过书奴
则见书苦未到此境而莽莽为之遂作野狐不知书乐
家承旨云夏月据案作书可以忘暑胸中自有清凉炎
熇自是不敌
凡学书时一笔不可苟且一念不可他移移即苟苟即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61b 页 WYG0816-0295b.png
鄙俗俱出鄙俗成熟法器自远书远于法古雅二字一
生无分不可不慎从不苟中生纵逸始得佳字否则总
令艺成时露鄙野试拈古今高下名迹虚心较量何常
不悬如日月
放书有二病一不知去取败笔效颦二未窥人长先求
人短二者皆非也学生初基笔笔趋承无论矣稍知去
就对帖握管趋其所长弃其所短苟胜前哲何乐不为
如不可及随力改辙数变不得然后回观前人工拙具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62a 页 WYG0816-0295c.png
现自觉恍然不患不到
好奇之徒每效古帖中怪异结构未始不自谓有本有
原及考校法书众刻罗列始知大半石剥墨残翻工巧
饰造此丑态工匠过十一效颦过十九回视怪妄之书
如屠沽儿厕群贤中可胜愧恨须实见得方可下笔常
历指古今翻摹诸异同得失别详他谱不能尽录
放帖先学他妙处自是不勌自书先革已恶处自是不
窘处长故正法因病设药不若拔其尤为易遵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62b 页 WYG0816-0295d.png
临帖得手处自能会心如书法所列某出于某之类初
基人读之大自不解正如水木芙蓉动植射干人研钟
馗一皆殊类齐名以至数种海棠同谓名花一茎茄的
分条良药或取于姿态或求其性情是乎非乎终成鬼
物是以牝牡骊黄求骨法者视同一致也否则总令逼
真不失故步遭逢识者皮相何有焉
俗人评书但问笔意学者评书但问帖意未免各中一
魔作用在笔鉴赏在帖虽然受病故自有重轻也苟为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63a 页 WYG0816-0296a.png
无学被人指出丑态能不辟易千里
初临帖时求其逼真勿求美好既得形似但求美好勿
求逼真
仿书与临帖绝然两途若认作一道大谬也临帖丝发
惟肖无论矣仿书但仿其用笔仿其结搆若肥瘠短长
置之牝牡骊黄之外至于引带粘断勿问可也若留心于
所不当留枉费一生力气皓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
出绿波于美人何有而远近皆以为比固知人情在阿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63b 页 WYG0816-0296b.png
堵中
引笔联贯处不宜粗浊不惟不雅且于义不通何也本
无之物非所当有况重取妨正乎无已上引可浓下引
必淡行笔时贵宁念起笔处无停思宁念或重不停自
轻势所必然也榻本中或有反是者皆钩刻之过剥蚀
误翻须以意逆勿为器使
永兴用笔善圆如鱼浮雀跃矢落丸流不善学者翻成
木强分崩脱落矣率更结构善方如飞甍镂楯檐牙交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64a 页 WYG0816-0296c.png
错不善学者遂作布马排筹折钉斫橛矣
临仿不能悉摹切以彼有得失我有去取不得不然耳
因以彩色识其旁自佳帖全仿外一取汉魏晋韵度法
则二取奇逸巧构三取有异通俗四取烦不嫌其太多
简不避其太少五取草出于章真由于篆不失来历六
取败笔为功非名家不能到此七取正结构异结构难
结构三者得失处八取我之所难彼之所易作我师资
九取彼死此活彼讹此正彼阙此全诸刻十取各代名
寒山帚谈 卷上 第 64b 页 WYG0816-0296d.png
流自署名姓或异或同奇正得失凡阅帖前先转一过
阅帖后再转一过大能提撕警觉勿以𧴪细而忽诸
 
 
 
 
 
 寒山帚谈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