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正庵集卷之十二
杂著
杂著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73H.gif)
序文
道心惟微之微。微妙而难见。是正义。微者愈微。微者著。则是推说。而非正义。然则许东阳所谓道心存乎气之中。为人心之危者晦之。故微而难见。蔡虚斋所谓道心之所以微。正以理在气中。为气汩没故也。皆未精。
人心道心只是用。则精一执中。亦只是用上工夫。都梁之必兼体用言。何哉。罗整庵亦尝以执中为兼体用。而此则以道心为体。人心为用。故为说如此。今以人心道心皆为用。而以执中为兼体用。亦何哉。
操则存。舍则亡。是天理人欲之分。人心道心则人心。只是形气之发而非人欲也。二义自不同。然则语类所谓操则存。舍则亡。正人心道心交界之辨。恐是朱子初年。以人心为人欲时说。而非其定论也。都梁不察乎此。而以朱子此说为主。谓操之则存。是人心依从到道心上来。舍之则亡。是道心走作到人心上去。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73L.gif)
云峰所谓到不知所以治之。方说到人欲语自是。小都梁却谓从形气上发出来。便是欲。不到不知所以治之。方是欲。此亦以人心为人欲也。其可乎。
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不偏不倚。则喜怒哀乐之发之为偏倚可见。然则偏倚。非专是不好底。虚斋谓偏倚相承。犹意必固我。相为次第非矣。
首章
敬明曰。太极之生两仪四像。天之生万物。非有二也。今都梁一以为有此理。而方有此气。一以为有是气以成形。而理亦赋乎其中。未可晓也。
按。都梁之意。似谓从理气源头处言。当先言理之本原。以天地造化言。当先言气之成形。如此说不甚妨。
敬明曰。喜怒哀乐才发。便谓之偏倚。不问中节不中节也。喜怒哀乐。才不发。便谓不偏不倚之中。非喜怒哀乐之前。尚有偏倚不偏倚之可言也。若曰。未发之前。尚有偏倚不偏倚之分。则子思之以喜怒哀乐之未发直谓之中者。为疏漏之甚也。今都梁乃谓体之偏倚。无从见得。其气禀之偏。必于事物上验之。故章句单以过不及为言。是以未发之体。亦为气禀之偏。特以其为未发而不可见耳。殊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74H.gif)
按。不但此也。都梁言心之病痛。必兼体用言。如大学正心章之以有所。为用上病。不在为体上病者。是已。言心之工夫。必谓涵养兼省察。省察兼涵养。往往于未发上。亦下省察字。如此章下文说是已。盖其合下于大本上。见得不精。故如此也。
敬明曰。三山陈氏说。虚斋说。俱未见其失。而置之异条。何也。
按。都梁以隐微为不止于念之初起。而陈氏则以隐微为念之已萌。虚斋亦以隐为指心曲中。微为指一念之动。都梁以就己知处说见显。为非。而虚斋以见显为全在独知上见得。此所以置之异条也。然隐微之为念之初起。就己知处说见显。是章句或问之意。陈氏,虚斋说。无所失也。
敬明曰。章句解谨独曰。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潜滋暗长于隐微之中。或问曰。学者尤当随其念之方萌而致察焉。又曰。必使其几微之际。无一毫人欲之萌。而纯乎义理之发。观乎此则诸儒之以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74L.gif)
按。语类之以隐微为举止之偶动。些少之事为。分明与章句不合。章句曰。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若其举止与事为。则何以为迹之未形。何止为几之动耶。且岂有举止事为。而尚有人不及知者耶。
敬明曰。诸家就己知处说见显。而都梁非之。然则或问有曰。隐微之间。人所不见而己独知之。则其事之纤悉无不显著。又曰。吾心之灵。皎如日月。既已知之。则其毫发之间。无所潜遁。又有甚于他人之知者。果非就己知处言之乎。 又曰。都梁曰。隐处便见。微处便显。更详之。
按。幽暗细微。章句之意。只以心言。则几则已动。己独知之。几与知。亦只是心也。然则几之动处。即是己之知处。己之知处。即是见显。而今谓即此几之方动。便是见显。不待己知之而始为见显。又谓只隐处便见。微处便显。小都梁亦为几方动时。自见显。不因知后见显。则是皆谓见显。在于几之动处。而不待乎己之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75H.gif)
小都梁以自戒惧而约之。为由动而约之于静。自谨独而精之。为由静而达之于动。是成以戒惧为动。谨独为静。非是。
敬明曰。语类答喜怒哀乐未发而不中之问。可疑。
按。语类此说若以块然如顽石者。直为未发。则诚可疑也。窃详其语意。盖论众人不能存未发之病。谓当未发之时。不能存得未发。而只块然如顽石云耳。非以块然如顽石者。直为未发也。其语意正与或问所谓静而不知所以存之。则天理昧而大本有所不立。相类矣。
北溪之以情之中节。为从本性发来。不中节。为是感物而动。非是。
敬明曰。次崖言无感而妄发。则静亦动。而以大学之有所明之。失有所二字之本旨矣。
按。次崖以留滞。期待偏重。为有所无感而妄发。为期待故云然。然以有所为心之病。非朱子章句或问之旨。则以留滞期待偏重。为有所。本自不可。况于三者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75L.gif)
敬明曰。次崖说。不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言情之意甚详悉。而尚有可思量者。
按。次崖言喜怒哀乐。即是四端。四端固不外于喜怒哀乐。而岂喜怒哀乐。直是四端耶。言喜怒哀乐。即是四端。而又言不言四端。而言喜怒哀乐者。于位天地。育万物。独关切也。喜怒哀乐。既即是四端则何喜怒哀乐。独关切于位天地。育万物。而四端则不关切耶。
敬明曰。艾千子曰未发。性也非时也。其说不可晓。
按。艾千之意。似曰人除了昏睡。无无思虑时。则所谓未发非以时言。只以性之本体。未尝亡者言云耳。其语意。盖与下文都梁源头未发之说同。可谓谬之甚。都梁曰。在众人未发时。昏昧了这中。然却有个中底德。故朱子谓若论源头。未发却一般。此谓众人。虽昏昧之极。而其性之本体未尝亡。则即此是未发。而与圣人为一般也云耳。若然则众人虽昏昧之极。而其性之本体。则未尝亡矣。其可以此而谓昏昧之中。亦有未发之境乎。若然则是未发。有不昏昧底。有昏昧中之未发。圣人之未发。是不昏昧底未发。众人之未发。是昏昧中之未发。若是则未发为有两㨾矣。岂可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76H.gif)
敬明曰。吕晚村辨疟病之喻曰。不病疟之脏腑。也须服药而后中和乎。此说艾千子恐未心服。渠正以圣人之外。皆是病疟之脏腑。则其可以此而折之乎。
按。病疟之人。其不发痛时。亦病根自在。则以此为众人之未发。是以病根为未发。而不成了未发矣。以是而谓众人无未发。则众人亦非皆无未发者。其说大段差矣。
都梁曰。朱子曰大本用涵养。中节则须穷理之功。以穷理与涵养对。不言省察者。正以省察只在涵养中。此说不然。朱子说涵养。固有兼省察言者。然此则只曰大本用涵养则是专以体言也。何可谓之兼省察乎。其不言省察而言穷理者。盖以必有穷理之功。然后省察。可以得其精故也。
小都梁曰。中是性之德之名状。说仁义礼智不得。今人说天下之理。皆从性出。皆从仁义礼智出。不知仁义礼智已有分晢名目。亦在天下之理四字中。此说甚谬。性只是仁义礼智。性之德只是仁义礼智之在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76L.gif)
敬明曰。都梁是史氏而非虚斋。有未可晓。
按。不睹不闻。以耳目之无所睹闻言。未发以心之寂然不动言。则其所主而言者。不能无别。然其实未发。即是不睹不闻。而非别有二事。则分以内外。果未可。盖以常人言。则不睹不闻。未必皆为未发。虽耳目无所睹闻之时。其心之思虑纷如。则不能为未发。若是者。不睹不闻与未发。虽分而言之不甚妨。但史氏之言。未必知此义也。
史氏以独为内。应物为外。夫应物处。逐项有几微处。是即所谓独。岂别有一界为独。而与应物相对。为内外乎。虚斋之驳。是也。
都梁曰。有事物感我而动者。亦有事物未来。而我念自动者。则谓动于内。然后应接于外亦可。此伸史氏之说也。然虽曰事物未来而我念自动。然既曰念。则即是心与事接。或已应底留在。未来底期待。莫非心之接乎物也。若是而以独与应物分为内外可乎。
章句所谓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77H.gif)
都梁谓无所差谬。兼赖戒惧之功。不但靠慎独。盖都梁每谓涵养中有省察。省察中有涵养。故为说如此。然所谓涵养兼省察。是专言之涵养。非对省察之涵养也。若是对省察之涵养。则涵养自涵养。不得兼省察也。今曰涵养中有省察。省察中有涵养。则分明是对说者。而必谓之涵养中有省察。何哉。且省察则与涵养不同。虽是专言者。不得包涵养在中。况对涵养言而谓之包涵养者。尤何以成说乎。然言省察而兼言涵养。则犹只是名义之失。言涵养。亦每兼省察言。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77L.gif)
都梁以章句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为静而该夫动。以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为动而归根于静。是以无少偏倚为静。而其守不失。为动也。以无少差谬为动。而无适不然。为静也。亦不成说。
小都梁以无少偏倚为里。其守不失为表。无少差谬为表。无适不然为里。即上都梁之说也。
第二章
敬明曰。小都梁攻仇伧柱说。而谓中节不是时中者。未当。
按。时中之中。朱子只作用言。未尝兼体用言。小都梁说果未当也。然其言兼体用之意。不过曰虽随时处中为用。而用不离体。则已合体用而言之。是谓时中。只是用。而以用不离体之故。为兼体用也。若是则凡圣贤所说用处。谁非不离于体者乎。以此而于单言用者。亦皆作兼体用。则何说非兼体用乎。其说可谓大段差矣。
敬明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特所主言之有异耳。其实中和之外。非更有中庸也。即章句所云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亦谓中庸之中。即中和之合者耳。非以中庸之中。自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7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78H.gif)
按。语类曰。以中和。对中庸而言。则中和。又是体。中庸。又是用。饶氏以中和。为中庸之根本。似本于此。然语类此段。未必是朱子正论。且其说。不过以对中庸而言为言。则未必直以中和为中庸之根本也。且戒惧谨独。就性情上言。择善固执。兼行事而言。则固各有所主之义。而谓之以内外交相养之道。则诚以为二事也。
敬明曰。或问说愚不肖曰。昏昧蹇浅。不能知君子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7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78L.gif)
都梁谓贤知。只说过乎中庸。愚不肖。只说不及乎中庸。可知此处下一反字。已是中庸以外人。是专以反中庸之小人。为中庸以外人也。然则愚不肖之人。果皆中庸以内人乎。又谓为己者。便为君子。为人者。便为小人。其终有中庸反中庸之异。而其始只分于为己为人。一念之间。是专以反中庸之小人。为为人之小人也。然则愚不肖之人。果皆为己之君子乎。其说之不通如此。正坐不知愚不肖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7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79H.gif)
按。稼书都梁之以能敬不敬。为己为人言。则果不是矣。高明之直以愚不肖。作无忌惮之人。亦恐未然。窃意愚不肖。是不及乎中庸者也。无忌惮。是反乎中庸者也。细看反字不及字。其有所别可知矣。如桀纣之类。可谓是无忌惮之人。如众人之寻常者。则可谓是愚不肖之人。今说桀,纣谓之以反中庸则可。谓之以不及乎中庸。则岂不语涉歇后乎。虽然。愚不肖与无忌惮者固有别。而皆不外于小人也。观所谓小人而反中庸之而字。则便见小人说得阔。无忌惮。则言其甚者也。是以朱子曰。小人而不至于无忌惮者有之。又曰。小人固是愚不肖。其有忌惮无忌惮。只争个小胆大胆耳。观于此则可以知矣。
第四章
敬明曰。饶氏谓此章承上二章。明小人所以反中庸与众人所以鲜能中庸者。皆以气质之有偏。而都梁非之。以为天下有无忌惮。而犹谓气质为之乎。因谓知愚贤不肖。曰过曰不及。都就中字比较说。故有个过不及耳。若反字正是敌头矣。夫人物尧桀之分。孰非气质之为。而独于无忌惮而禁言气质者。殊为无理。程子曰。善恶皆天理。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7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79L.gif)
按。人物尧,桀之分。固莫非气质之所为。而今说桀之恶。以气质之偏言之。则岂不语涉歇后耶。程子本善恶皆天理而言。故曰过不及便如此。若以恶之现成者言。岂但曰。过不及而已耶。以不及为恶。已伤太快。况过则是贤知也。贤知之人。其果谓之恶乎。谓之无忌惮乎。过不及与反中庸。其有别也如此矣。
第十二章
夫妇之与知与能。史氏,晚村。以男女交媾言。只言交媾。何足以为道乎。都梁之斥。是也。但都梁又谓一谨之于此。则戒谨恐惧。便到无不至田地。可见至细至难。而非愚不肖之夫妇所能及。小都梁亦谓非知性命之理者。不足以语此。都是言其精微若尔。则衽席之谨。只是君子之所为。而若寻常人。则其可诿以精微而不之谨耶。衽席之谨。无毫发之未尽。则固是为精微。而若寻常人之谨于此者。亦岂非道之端乎。以此而为非寻常人所能。则如事亲之孝。事长之敬。若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0H.gif)
第十六章
造化之迹。以屈伸者言。良能。以能屈能伸者言。迹是气。良能是气之灵处。非良能即理也。于良能上看得理则可。直以良能为理则不可。而诸儒以良能为理。至于吴氏程。则又以鬼神。为形而上下之间。然则鬼神是不是气不是理底物。不是气不是理而在理气之间者。是何㨾物乎。
程子以造化之迹。为鬼神。至张子始言良能。然迹之灵处即良能。而非迹外别有所谓良能。则不可专以良能为鬼神。而迹为非鬼神也。小都梁之以鬼神为无形质。是以良能。专为鬼神也。此似以视不见。听不闻为言。然视不见听不闻。只是就体物不遗上。言其妙处耳。非谓鬼神元无形迹之可言也。朱子曰。说道无又有。说道有又无。此恐善形容也。
性情功效。语类有二说。一则曰性情。乃是鬼神之情状。能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便是功效。此则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体物而不可遗。为性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0L.gif)
第二十章(此以下。癸巳冬所录。)
心之德。爱之理。虚斋都梁之分体用。非朱子之旨。朱子之旨。则只是专言,偏言耳。专言。曰心之德。而非专以体言。偏言。曰爱之理。而非专以用言也。玉山讲义言仁之体以爱之理。言爱之理之非专是用。于此可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1H.gif)
都梁则以仁不分体用言。是矣。但其不分体用。只谓以未有离体之用。离用之体之故。则亦不可。若言其理。则体用固未尝离。若言其言。则言用而不兼体。言体而不兼用者多矣。如此者。亦如此说乎。
第二十三章
虚斋谓有诚之后。岂无工夫。二都梁主之以此。直作工夫。则固未可然。本文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化。不兼形著明动变。而只以化言。章句曰。积而至于能化。则至诚之妙。不异于圣人。亦只以化言。然则动变以上之不足为圣人之至诚者可见矣。盖动变与化。是大与化之分。其间虽无工夫。然必大而且化。然后方可谓之圣耳。
第二十四章
以至诚之道。为指理而言。晚村倡之。都梁主之。然非本文章句之旨。盖此至诚。是以圣人之有至诚者言。非悬空说理。若如其说。则章内两个至诚。一以理言。一以圣人言。岂其然乎。章句所谓理之先见。只以祯祥等言。何尝并至诚之道。亦专为理乎。
第二十五章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1L.gif)
都梁以本然之性不为诚。而以本然之性之所以为诚。本然之性。即理也。理之上。岂有所以为理者乎。
第二十七章
诸儒之纷纷。盖以道中庸与崇礼。是为行也。而今作致知之属。故然耳。然所谓不使有过不及之谬。与日谨其所未谨。非析理之精者。不可能。故以此作致知之事。又何疑乎。
云峰而字以字之分。固非矣。虚斋,都梁则谓二字。只是一㨾。此亦有未考者。朱子曰。温故自知新而者。顺词也。敦厚者。又须当崇礼以者。反说上去也。
都梁谓舍生取义。皆贤哲所为。至大圣人如文王之于羑里。虞舜之于浚井。周公之于流言。孔子不用则行。俱未有至于杀身者。此说似碍于理。如浚井,羑里,流言。皆于目前无可死之义。故不死耳。若使孔子当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2H.gif)
第三十章
云峰以大德为未发之中。小德为时中之中。黄氏洵饶以大德。为小德之所以然。作体用看不可。然黄氏又以统体太极。各具太极为言。此则是也。请以此證其不可作体用看可乎。统体太极。各具太极。只是一个太极。而合而言曰统体太极。分而言曰各具太极。非各具大极。自统体太极中出来。一为体。一为用。
大德小德。是就天地日月四时。言其德之大小。则其并育并行。不害不悖者。直是大德小德。非并育并行不害不悖上面。别有所谓大德小德。而虚斋,都梁以并育并行不害不悖。不为大德小德。以其所以然者。为大德小德。其说似本于章句两个所以字。然章句两个所以字。恐只是虚底。非如二氏之说矣。
第三十一章
都梁主朱子表里之说。以小德为表。大德为里。然朱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2L.gif)
第三十二章
云峰谓此章大本。是大德之敦化。未发之中。此章大本。固是言性体。则谓未发之中亦可。若以此而谓大德敦化。是未发之中则不可。大德敦化。是未发之中。则何以经纶知化。亦为大德敦化乎。只言大经而不分五伦。只言大本而不分五性。只言化育而不分品汇者。此所以为大德也。虚斋稼书。都梁以至诚为大德。盖以大德为未发之体。故于经纶知化说不去。却将至诚来为大德也。然此至诚二字。是包经纶立本知化而言。则非专言体者。以大德为体。而又以至诚为大德。岂成说乎。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3H.gif)
谨独与戒惧。有浅深之分。而无高下之分。盖谨之于一念之动者。是谨独。自一念之动。至一念之不动。亦谨者。是戒惧。则是浅深之分也。以其下工夫者言。则皆入德之事。以其已成功者言。则皆成德之事。是无高下之等也。章句虽下益加密三字。亦只是浅深之意,非高下之谓也。盖以境界言。曰浅深。以地位言。曰高下。不可以浅深言者。作高下看矣。
不赏而劝。不怒而威。与天下平。亦只以效之远近言。非以德之高下言。盖戒惧谨独。能极其至。则不但不赏不怒。并天下平亦能之矣。戒惧谨独有不至。则不但不能天下平。并不赏不怒。亦不能矣。若是则不赏不怒天下平。不可以德之高下看。只是所说功效。有远近阔狭之不同耳。虚斋,都梁说。皆非矣。
论大学明德正心二章辨说
都梁曰。胡云峰辈。以虚灵不昧。为心。具众理。为性。应万事。为情。又或以虚灵不昧。为明。具众理应万事。为德。种种差谬。岂知语类已明云。主于一身者。谓之心。有得于天。而光明正大者。谓之明德。又曰。这个道理在心里。光明照彻。无一毫不明。观此则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3L.gif)
按。窃谓言明德者。以心之包性在中者。为明德则可。专以性为明德则不可。苟专以性为明德则是为明明德。专就性上加工。性是纯善而已。何以有明之之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4H.gif)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4L.gif)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5H.gif)
都梁曰。注既曰四者。皆心之用。则心原有其本体。可知。有所。固是欲动情胜。用之失其正处。其源头处已不能湛然虚明。如鉴之空。如衡之平。方才有所。此处工夫。单靠察之不得。故下面心不在焉。毕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5L.gif)
按。谓正心工夫。兼存养省察则可。谓心之病痛。当兼体用言则不可。盖以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之来与不来相对以其来者。为省察时节。以其未来者。为存养时节。以此而谓工夫之兼动静。则自不害。此盖章句言敬直之意。但以此而谓体上。亦可言病痛。则大段不是。体即未发。未发上。岂有病痛之可言乎。虽曰不能湛然虚明。即此不能湛然虚明者。是体上病痛。然才言不能湛然虚明。则非体也。且此不能湛然虚明者。只是心常妄动之致。则此非体自如此。其使之如此者。是用也。然则病痛二字。只可于用上言。不可于体上言。不但有所。为用上病痛。不在。亦是用上病痛。而非体上病痛也。
都梁曰。四者未来时。有期待之心。便是未来时。不能常存也。已应后。有留恋之心。便是已应后。不能常存也。正应时。有偏重之心。便是正应时。不能常存也。于四者未来时察之。则敬以直之于初。而期待之心。无自萌矣。方应时察之。则敬以直之于内。而偏重之心。无自逞矣。已应后察之。则敬以直之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6H.gif)
按。谓心体不存。故有期待留恋偏重之病。则可。直以期待留恋偏重为不存。则不可。且以察夫期待留恋偏重为省察工夫。而谓敬直包省察。则可。以察夫期待留恋。偏重直为敬直。则不可。
都梁曰。或问于上节喜怒忧惧未感之先。必补出至虚至静之本体者。即以其有敬以直之之工也。惟敬之工夫有未至。心不能常存。是以喜怒忧惧之来。不能不有失。小都梁曰。或问云未感之时。至虚至静。所谓鉴空衡平之体。虽鬼神有不得窥其际者。固无得失之可议。此就平日有存养之功。能敬以直之者而言。若常人则先不能至虚至静。虽无得失之可议。而不正之根。早伏于此矣。安得徒归咎于用。
按。或问说至虚至静鉴空衡平。只是言人心之本体如此而已。不是说到敬直工夫处。今以此为朱子就平日有敬直之功者而言。可乎。且朱子以至虚至静者。为无得失之可议。而今以不能至虚至静者。为无得失之可议。何哉。既谓无得失之可议。则又何谓不正之根。早伏于此乎。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6L.gif)
按。以此心之有所系着而言。则曰有所。以此心之有所系着。而不能存主于内言。则曰不在。有所不在。才如彼即如此。不可分作二病。而蛟峰以有所不在。分作二病。都梁之斥之是也。然都梁又以有所为用上病。不在为体上病。有所不在只是一事。而其分属体用。如此则此与蛟峰之说。何所别乎。然则其所以斥蛟峰者。非以蛟峰之分有所不在为非也。其意如曰。不在。固是体上病。有所。固是用上病。然体用本非二物。存省本非两事。则以此为二病。不可也云耳。然则虽曰有所不在非二病。而其实则以有所不在为二病。而其分属于体用。则又是蛟峰之所不言者。以此而斥蛟峰。岂不为蛟峰之所笑乎。
都梁曰。陆稼书谓当诚意时。似省察为主。然省察中。有存养。当正心时。似存养为主。然存养中。有省察。此四语洞见圣学交须之妙。学曾问诚意章。只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7H.gif)
按。古人所说存养省察。有数般意义。以存养省察相对说。则存养为静工夫。省察为动工夫。不以存养省察相对。而只说存养。则存养自兼动静工夫。包省察在中。只说省察。则省察只是动工夫。不能包存养在中。然则如正心章之从事省察以正其用。用得其正。则本体自存者。是似省察包存养在中。然此只为存养省察之相资而然。非省察之包存养也。都梁所谓存养中。有省察一句语自是。省察中有存养一句。则似不可。况其所谓省察中有存养。不过以诚意章为證。而诚意章之如毋自欺。慎其独。只是省察工夫。而未见其为存养工夫矣。慎其独之为省察。固分明毋自欺。亦只是禁止其自欺之萌而已。则此亦专以省察言也。以此为存养可乎。
大学序
操存涵养。言论语。体验充广。言孟子。盖各以其所主者言也。非谓操存涵养者。无体验充广。体验充广者。无操存涵养也。而都梁谓论语。必不可以为体验充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7L.gif)
经一章
次崖。以定静安虑。作知之事。然定以志言。静以心言。安以身言。虑以事言。则作知之事。为未稳。盖只是知止意诚中间节度。而不属乎知行两边者。(定静安虑。是知止效验。则属乎知亦可。)
知止至能得。是兼事之精粗浅深言。盖事之粗浅者。则虽众人。亦能为安虑。其精深者。则非颜子不可能。然则所谓非颜子不能。是据精深者言。而无事不如此。不必专以不迁怒不贰过言。如都梁说也。
性与心对言。而言其所发。则固当以情为性之发。意为心之发。然若所谓因其所发。则与实其心之所发。未见有性与心之别。盖明德。只是主心而言。而因其所发之发。即明德之发。则亦非专以性之发言也。
章句。知既尽则意可得而诚。意既诚则心可得而正。非以知既尽。意既诚。为功效。意可得而诚。心可得而正。为工夫。谓知既尽后。始下诚意工夫。意既诚后。始下正心工夫也。此特以功效言。其有次序耳。盖八目以工夫言。则一时下工夫。而其中有先后之次。以功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8H.gif)
小都梁谓工夫虽一齐并起。成就时。却有先后。殊不知言大纲。则工夫功效。俱是并起。就其中细论。则工夫功效。俱有先后之次也。
传二章
都梁谓苟字上面工夫。便是格物致知。以诚其意了。又谓苟日新之日新内。有正修。又谓苟字前。若不能格致。则日新断不能诚。小都梁谓苟日新兼存省。而不格致者以具乎苟字之前。此盖以苟为诚意日新。为正修格致。则看苟之前也。殊不知日新只是明明德。则日新内包得格致诚正修。而日日新又日新。则只是格致诚正修之接续做去也。苟字则只是格致诚正修初下手底意。非直是八目中之诚意也。若于日新内不看格致。则是日新只当得明明德一半。不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8L.gif)
六章
主致知而言。则固未有真知而不能行者。然主诚意而言。则虽知之而不可不实用力。今不论所主。如何。只曰。凡意之虚处。是知处虚。意之实处。亦只是知处实。若是则诚意工夫。不必于毋自欺慎其独上着工。而只要致知之至耳。都梁说过矣。
都梁谓天资高者。才真知便无自欺之弊。一了百净。天资下者。致知是知上着力。诚意是行上着力。两头都要吃紧做工夫。此说不然。虽以圣人分上言。生知安行。是以知而言。曰生知。以行而言。曰安行。不是以生知之故。能安行。况其下者乎。无论天资之高下如何。以先后言。则皆先致知后诚意。以并进言。则皆两头吃紧。未尝有如许层级矣。
八章
钱氏以上章四个有所字。此章六个僻字。为心之病。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9H.gif)
正心章。虽言修身。而其所言。只是心身相关处。不言修身全体事。修身章。虽言齐家。而其所言。只是身家相因处。不言齐家全体事。诸儒盖不知此。而欲于莫知子恶节内。看得齐家全体事。故谓此节内。不言齐家也。
都梁以尧舜节为主推行之事。说絜矩之政事。殊不知此节有而后求。无而后非。虽似言推行。而其主意只在反己自修上。则不必以推行言。帅字令字。固似包得政事。而其主意。亦只在反所好民不从处。非以政事为主。如下章之絜矩耳。
朱子此章。动化为本。未说到推上之说。虚斋疑之。然朱子此说。恐是的论。不可疑之。章句于如保节。虽言推广之三字。此节虽言推己及人。然如保节。既非谓使众。则所谓推广。非谓推出我之所有。以施于人也。推及人。虽以有诸求诸意。言之如此。然其主意。只在反己自修上。则不可以推行言也。以言恕而必以所藏乎身言者看。可见矣。然则此两个推字。只是轻轻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89L.gif)
中说五篇
道学之亡久矣。谓务乎实者。则偏枯硁直而无滋味。谓由乎知者。则支离牵连。惟故纸焉是事。出乎彼。必入乎此。出乎此。必入乎彼。是皆不知夫道之中者也。余尝慨然于此。作中说五篇。以自警焉。若乃末篇。则非不知其为僭也。病世之人。各以其私。妄相高下。而天下之真是非。将泯泯焉不明焉。故不得不言之尔。
辨惑篇
异说眩惑。士罔得以辨其真伪。哀哉。孔子曰辨惑。作辨惑篇。
吾生也。天地之塞也。吾善也。天地之帅也。吾与天地无间也。然而天地不失其道。穹然者运。而颓然者处。日往则月来。昼尽则宵还。风乎震。雨乎泽。春以之育。秋以之成。而峙者为山。流者为水。草木也。鸟兽也。鱼鳖也。率各行其志焉。呜呼。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其中。参以为三。而人有恒言。皆曰天地人。天地既由其道矣。人顾不知所以为道乎。曰。人不可以虚生虚死焉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90H.gif)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90L.gif)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91H.gif)
道一篇
辨惑然后知道之一可也。孟子曰。道一而已矣。作道一篇。
学如何。曰。学夫圣也。圣如何。曰。全其性也。曰。吾闻之。性无圣凡之异也。何必圣。然后全其性哉。曰。舜有性。蹠有性。而舜为舜。蹠为蹠。子其思之。传曰。先致其知。知性之谓也。性外无物也。物有直者横者逆者颠者类万也。然万有一焉。一故无不同。石之性。即木之性。木之性。即禽之性。禽之性。即人之性。石与木也。禽与人也。性则非远也。所远者。石为石。木为木。禽为禽。人为人故也。人长乎三。而长又有长。舜是也。然天之生斯人也。非独厚于舜而薄于我也。我亦有之矣。不知焉耳矣。盍反之乎。曰。旧我疑吾性异乎圣人。决绝不能学也。今则可知如我者可以学乎。曰可其存之哉。曰。古之君子。非不欲存甫离乎岸。而圣则未易到也。存之也难。曰何难之有。圣人有性。我亦有性。天所赋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91L.gif)
知仁篇
道一然后可进。进之道。知也仁也。孔子曰。知及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92H.gif)
道何入。曰。由乎知。知而已矣乎。曰。又行也。行须知。知须行。一则偏也。曰。若是则古之人。有专于博识者。有专于笃行者。是何如也。曰。无行之识。圣人不以为知。无识之行。圣人不以为行。是故。孔子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致知知也。诚意正心行也。若曰。知无伤乎无行。行无伤乎无知。则其将格物致知而已乎。诚意正心而已乎。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思曰。不明乎善。不诚其身。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博文。知也。约礼。行也。明善。知也。诚身。行也。知言。知也。养气。行也。若是乎知行之不可偏也。曰。后之人难于不偏。虽以元晦之大贤。有一而已矣。曰。何谓也。曰。知也。以知弊也。曰。何谓弊。曰。章句也。曰。章句。所以明理。明理。所以知性。知性。所以尽心。尽心。所以尽性。不欲圣则已。欲学圣。则舍知何入。况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曾,思,孟已殁。惟其书存。非此书。此道不明。此道不明。则天地坏。天地坏则人也尽。人也尽。则子不子。父不父。臣不臣。君不君。茫茫大墟。蠢尔者基矣。自秦及晋。自晋及唐。是也。众蛙竞噪。韶頀不作。乃者元晦者起。挽其道。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92L.gif)
诚敬篇
苟知苟行。惟诚惟敬。孟子曰。反身而诚。孔子曰。修身以敬。作诚敬篇。
知行。皆有诚敬。诚敬。皆有终始。曰。其详可得闻乎。曰。诚者。不息也。敬者。不二也。子察乎天乎。天有四时。四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93H.gif)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93L.gif)
既诚既敬矣。学斯为极。盍验夫古人之事斯学者。孟子曰。尚论古之人。作尚论篇。
论古人可乎。曰。可。论而不法可乎。曰。不可。论古人惟法已。曰。有事功者。吾所乐也。事功孰可法。曰。不知也。曰。有文章者吾所乐也。文章孰可法。曰。不知也。曰。此二者。天下古今之所共白。子皆曰。不知。无乃有不白者在乎。曰。子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曾,思,孟乎。予则其徒也。非玆不口诸。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何如人也。曰。至大者。吾知其天地。至明者。吾知其日月。其天地欤。日月欤。巍巍乎荡荡乎。浩浩乎洁洁乎。不可尚已。曰。仲尼相似乎。曰。罔减一毫。罔添一毫。罔厥功。天也。天乎何于仲尼薄。麒麟仪鲁野乎踣。陋巷圣人终于箪瓢。游卫君子白首不用。泰山之阳。把耒锄者。曾闻一贯之人。嘻噫。邹国有大人焉。其道也如仲尼。其政也如文王。吾惛齐王。可利晋惠。悦于小安。亡国而不知听。吾谁尤。其尤天乎。曰。孔颜曾思孟子殁而道熄矣。然而自汉以降。厥亦有人焉。大醨之中。抑有小醇者存乎。曰。戴伏,毛,郑。疏则疏矣。不知归食于母。杨雄言必称孔颜则有矣。昧于大本。出入乎老氏。惟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94H.gif)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94L.gif)
正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395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