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正庵集卷之六
正庵集卷之六 第 x 页
正庵集卷之六
 书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56H 页
与闵彦晖(以升)
桧浦案下。显益禀质既鲁。知见亦浅。虽自童稚。妄窃有意于古人为己之学。而只以己意为学。无师友之助。其于造道也。盖难矣。窃念圣贤所以教人。不过曰居敬而穷理。居敬之要。固在整齐严肃。主一惺惺。而其所得之浅深。在我用力之如何矣。若夫穷理。则其事多在讲质琢磨上。非师友之力。何以臻精微之域乎。以是而常愿出入于先生长者之门。顾莫知所适从。近在士友之间。饱闻执事德业之详。而城南邂逅。出于如渴之馀。一宵之话。虽不足以尽平日之怀。盖已觌德而心醉矣。清溪萧寺。不与讲席之末。郊栖咫尺。未承满门之道。惟不敏是讼耳。世衰道丧。斯文其孤矣。惟执事为道自爱。
答朴士润
顷书。恰慰别后所思。日间静味复何似。汩汩冗故。每念吾人山居之乐。且想水石之胜。只自引领浩叹而已。示谕欲做陈烈工夫。此意甚善。但鄙意则谓此恐不能无偏。所谓收放心。岂专在于兀然危坐而已。读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56L 页
书应事。莫非所以为收放心者。朱子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之说。恐是中正法门。何必舍此而取彼乎。况用功之道。各随其病而下药可也。左右始读一卷大学。今二年矣。迄无卒业之期。如此则圣贤之书。何时可尽读耶。左右以读书不精。亦为不能收放心之故。然此恐不但为不能收放心之故。亦是不善于读书之致。幸亦求之于此如何。半日读书。半日静坐。而读书时。又敬以读之。一日之内。此敬无时不在。如是用功。积累将去。则收心读书。当同时并进。不堕于一偏矣。初间出入。是学者之例不能免者。何必过忧此病。而先收心后读书。截定界限然后可耶。恐工夫或入于偏枯。意思或归于急迫。幸更思之。如愚之本领工夫。大段欠阙者。固宜专用力于收放心。然此亦恐无别法。不过用得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之训耳。但此志不立。旧习已痼。虽欲如此而不能为。是可慨惋也已。方作湖行。临发匆匆。不能尽所欲言。惟希心照。
答朴士润
前月再承辱帖。而适作岭外寻医行。不能修答。怅恨曷已。即惟正热。侍学增重。慰溯交至。益行役之馀。身仅免𧏮。而亲候宿症。近又添苦。煼煎何言。此行过头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57H 页
流及安阴三洞皆寻见。而头流未及遍览。三洞尽佳绝。其中猿鹤尤胜。猿鹤之上有月城。极深邃可避世。盖德裕最深处。西北有九千。东南即月城。而月城形势。胜于九千也。其洞口。即林葛川,郑桐溪所居。而水石之胜。可与仙洞葩溪上下。其洞人有欲作为主人者。方议结庐其中。但未知果成与否也。前书所质求放心之说。知能相契。甚幸。然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又不必截定界限。只当随遇着功。要不失并进底规模耳。然自家能知之如此。而不能猛下工夫。徒向人说语。未免鹦鹉之讥。真是赧颜。奈何。谕及诲蒙次第。皆是前日所奉闻者。鄙意亦何尝不尔。但虑教之之术。未必一一得中。或认裍缚为法度。拙涩为敬谨。俊心为浮气。逸才为骄习。悦怿不生而勉强胜之。感发不足而牵迫过之。如能用得古道而济以活法。使其涵养德性。多在课书习字之间。禁诃过失。亦用举大略小之规。则岂不善哉。骏驹初生。蹄啮未必为恶。天葩初放。色香未必皆全。物理贵渐不贵速。贵晚不贵早。此意亦不可不知。须深思而善为之也。然其教之者。于自己分上事。能无所偏。然后其导率方得其中。如左右者。姿气俊逸。本自不足意思。拘谨常有馀。此又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57L 页
推己及人之际。不可不点捡者也。如益者。既疏放无术。且在远外。有子而不能教。一向抛弃。将为非人。今则古道俗方之是非优劣。皆不可论。而有欲教者。则只可付之而已。况能一洗千载下陋习。施以三代上至教。果如左右之说。则岂不大可幸也。当依古人易子之规付托之。其为圣为贤为愚为不肖。皆在于左右。幸勿疑而尽其术以教之也。近日读得启蒙。颇见端绪。且有多少疑晦。而不得与左右商确。可恨也已。馀外缕缕。非远书可尽。只此不具。统希默谅。
答朴士润
近日为左右。每诵朱先生蝉声益清之语。想左右亦有是矣。前书披读至今。但未知日间学履安否复如何耳。益旁无畏友。且在胶挠之中。身心陷溺。无复馀地。不惟不能日新。并与从前些儿所得而失之。虽自省觉其如此。而每因循不能奋发。若不别得机会。别立规模。一跃跃进去。则必不免为小人之归。而气质软靡。旧习深痼。终不能做得。只自慨恨。惭愧奈何。贱儿辈一向废学。将成匪人。幸得吾贤教诲有术。窃以私自幸。且不胜感荷。今闻左右以儿辈之不能日就月将。归咎于自家之不足为人师。方欲撤教而入山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58H 页
中。为自做工夫之计。其反躬自责。勇于进修。则诚可叹。如弟之因循不能奋发者。尤不胜敬服也。第以鄙见论之。则数月之内遽责其不能成就者。虽三代之教。恐不如此。此未必学之者之罪。况岂为教者之过乎。虽或为教者之过。恐亦只当彼此交修。教学并进耳。正不宜如是之急迫也。大学读得几何。所见想益新而不得闻可郁。幸时寄绪馀。以警此昏惰如何。益亦一部启蒙。尚未究竟。最是筮法。多未晓达。恨不得质问于左右耳。猿鹤五好之说。诚如其言。真难得之地。而不但人俗不敢为深入之计。其欲为之主人者。不幸死亡。恐不能谐矣。
答朴大源(道根)
大源足下。大源之病。我宜先闻。而大源先以书遗我。大源之处我厚。而我之负大源大矣。平常人于疾病死生之际。不暇与人酬酢。而大源能之。其精神之过人。可知也。而其辞气从容閒暇。无一句悲戚语。此可见大源胸中所存。又不草草也。甚敬甚敬。所谕强用自宽。终不如不病时。必是欠本领工夫。危坐高拱。犹为动心等说。可谓于死生之际。造次颠沛之中。不怠吾操存警省之念。有圣人朝闻夕死之志。未遽以籍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58L 页
也。为比之云。是亦将成病废。而犹不以一文人自期待也。何其病之如是之危且笃。而言之如是之诚。切恳恻壮大也。至于所谓区区血诚。只欲长对朱夫子手泽。以终百年。今忽违繣之语。尤使人奋然起立。击节太息。而不自止也。当此世道乖败。邪说肆行之日。以眇然一介病夫。其血诚恳恳。只在乎此。有是人有是志。而天乃不眷而佑之。反降此奇疾于其身。困辱之如此者。是殆吾党之不幸耶。仆于道无所得。有何可破人疑痴如来教之云也。然窃尝意福善祸淫。理之常也。祸福参差不齐。乃气数之不能无者。是以夫子于伯牛之疾曰。亡之。命矣夫。亡之云者。以理之常言也。命矣云者。以气数言也。今也徒知理之常而自恃之者。不知天也。徒见气数而自沮之者。亦不知天也。特以人之所可为者惟理耳。故以理自命。而气数一边。则不言之也。非谓天地之间有理之常。而无气数也。虽然。于死生祸福。而全不动心。非大贤以上则不能。但不以此而悲愁恐怖以失其平则可矣。若其病时之如不病时。恐不得遽如此耳。必欲以此而胜之。则即此胜之之念。已是不胜矣。姑舍胜负一事。只于理数关。见得分明。一听其自然。则胜负之念。未尝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59H 页
介乎其间。而吾方寸之内。自能帖帖然。今闻大源于病中。往往能缀文自写。以至益其病云。此胜则胜矣。然语曰。子之所慎。齐战疾。夫圣人之慎疾。岂怵于死生而然哉。以其于道理当然耳。今自谓我能胜也。以病之人而为不病人之事。反以益其病焉。则其心已动得多分数。恐不可如此也。未知大源以为如何。虽然。大源岂盲废者哉。他日之为孔为颜。在此眼。为韩为欧。在此眼。则即此眼孔关系。亦大矣。天公岂为是哉。气数之参差不齐。亦莫非此理之所为。则气数之或不能胜理之常。亦理焉耳矣。窃以是深有望于大源也。
答朴大源
涟丈文字见之矣。但于其中有一段可商量者。敢付签以去。转以示涟丈。而求教则幸矣。
孔子。大圣也。朱子。亚圣也。孔子。圣之生知者也。朱子。学以至于圣者也。朱子。以亚圣之学。有孔子之功者也。今论朱子之功。而配之于孔子则可也。直以朱子为圣人。而以不思不勉从心不踰称之。则恐欠斟酌也。谓朱子是孔子后一人。以集群儒之大成者言也。非谓其圣与孔子无间也。若谓其圣与孔子无间。则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59L 页
是为朱子地位。高于颜子也。无或近于未安耶。(黄勉斋祭文。以朱子直为生知安行之圣人。此等议论。尊崇固至矣。终未为稳当矣。)
答申正甫(靖夏)
贵稿谨已卒业还鸱。盖文法长公。诗近放翁。词彩烂然。令人艳玩不已。但文以理为本识为贵。而高文似或欠此。盖根基不能深厚。而所务者在藻采故耳。窃为兄计。自今以后。一并担却韩柳以下文字。只将四子六经为窠窟。于此有得。则其发诸文章者。恐不但止此。岂非为好消息。愚窃拱而俟之。
答元甫(再从弟显相)
所谕备悉。第以看读全废。收拾无地为虑。至有焦火凝冰之语。左右德量广大。进学无倦。而尝怀未尽之心。有此语耶。抑近日用力不勇。而真有此病耶。果真有也。则不如速投针石以祛之。朱先生所谓知得如此是病。即便不如此是药。正实际语也。窃观吾辈为学。未有如左右之笃实矣。所谓笃实之人。尚有此病。则况如愚者。何足道哉。汩于科业。读书玩理。不得如意。且思虑纷扰。此心散亡。苦未能收拾。虽服古人数珠之训。冀有日间静定之端。而作辍无常。得力未易。是盖旁无如左右者。警发其昏惰故耳。奈何。放言大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0H 页
谈游骑太远之说。正中学者之病甚善。然鄙所谓大其规模者。岂敢曰大学之外。别有所谓大规模也。明德则必求至于正心修身之至。新民则必求至于治国平天下之极。是即大规模之大槩也。穷理而必自日用事为之间。以及天地万物之理。精粗深浅无所不通。居敬而必自容貌辞气之间。以至成终彻上之境。内外本末。无所不尽。是即大规模之工夫也。推之而无不然矣。鄙之所见。只是如此。而大抵不出于左右所谓大规模小课程之意耳。岂欲其驰虚驾空。放言大谈。不思所以向里着功。真实用心也哉。
答元甫
所谕诚切。佩荷无已。但数珠一款。程子戒温公语。正为鄙病之药石。故有所感发而云。岂有取于葱岭家法而然乎。但所谓病根全在不能涵养云者。是切至之论。敢不服膺。且大规模之说。只因所询。略及其槩。而其主意在规模。故未免于工夫上说得略耳。然愚意终以为规模不开拓。则用力虽勤。不能致于远大矣。程子游夏一言。固切于日用。而此为徒事游谈者。设若言规模。则何尝不以游夏为小乎。游夏所为。宁不切当。然其立志。亦以游夏为准。则终是落于浅小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0L 页
之科。尝覸左右所存。终始少此意思。若尔则切实之功。恐无可受之地。未知果以为然否。鄙病每在欠却切实工夫。则左右之针砭是也。然以鄙见言之。则左右之病。似在于规模上。故敢论之耳。旨诀拘于科工。虽未着力。时时披阅法言。前日偶奇。其文字一次看过。岂至今见读耶。以礼执守固好。然徒事拘束。少无开豁。则其于造道。岂非欠耶。
答元甫
独坐晴窗。甚欲与君更晤而不可得。投以长幅。谕以至教。引古圣贤遗训。俾作愚陋者药石。其所言皆帖然亲切。甚可敬服。但体认未发前气像。是罗,李两先生所以教人之要。而朱子尝以为病。只将敬字为说。今若一向静坐而已。则恐非大中至正之学。未知如何。周子通书。虽皆发明太极之馀蕴。而其中切近处。亦非一二。其不可谓以精微深邃。非初学所当理会也明矣。近日果读得此书。详味熟复。实有人所不知而已独乐之者。虽承盛责。不敢止耳。
答元甫
前日盛札与盛什。谨已拜领。而得见在晚。使覆语稽延至此。浩叹不已。退,栗二先生言议之不同。非但理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1H 页
气四七说而已。虽以石潭日记观之。亦有之。如论奇高峰,李东皋者是尔。然此何妨二先生大体之同乎。宋圭庵之被祸。在于乙巳。则宋台叟之不行服制。亦在于乙巳。而退溪之与台叟往复。则在壬子后耳。退溪既与之往复。则台叟此事。其有可恕者可见。而舟上之对。花下之饮。雪中之访。必已习知其为人之如何。则清粹可慕。英姿邃学。羽仪清朝等语。亦必非浪诩之者。何可直驱于无状小人之科也。重峰之说。未知其曲折。然无乃以酷疾应溉之故。而未及详察耶。许篈之于先生。只是一番问答而已。未尝与之亲熟。则其心术之隐微。未及觑破固然。此何害于先生知人之鉴乎。卢寡悔,许太辉之学术。当时固有议论。而先生亦尝言之目录。如此之类。略加斟酌似好矣。序文大体尽好。而往往有语未莹者。颇加点化以呈。惟在商之如何也。虽然。仆于吾辈近日事。有所不可知者。仆固粗率浮泛。为学不力。而高明向学之心。比旧亦似不切。吾辈当初立志。不能远大。虽能充得此志。有所成就。比诸古人。则不啻悬绝。况今怠废而不之为乎。学问虽不专在于讲论上。然无所谓涵淹自得。默而识之之功。而徒废讲论而已则不可。退溪与郑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1L 页
子中书曰。相见无可讲。相别无诲帖。此无他。滉有懒废而然。亦恐子中之于为学。或不继曩日之诚切也。退溪此语。政为今日而预料也。幸元甫。有以自反也。
答元甫问目(论小大学)
大学。未必出于孔子之手。故朱子谓孔子之言。曾子述之。况可曰。孔子亲作小学全书耶。此说无据。来谕所辨得之。
三十有室。四十始仕此段。来谕教人大略之说得之。但谓夫子乃生知之圣。故娶仕不拘于此。则恐不可。岂有自谓我圣而踰礼犯闲。不顾惮之理乎。盖此乃上古常行之法。而夫子之时。则其俗已不如古。故夫子从俗而然耳。
女子早盛先衰。故其嫁必先男子十年耳。然则其于女子。言有故者。岂以其不可失时也。尤切于男子故耶。
贱人之不自知姓者。今世亦或有之。况古民之野朴乎。古者蓍龟。鲜有所误。故人有大事。必从而决焉。非若后世术者之言为无实也。然今世则却不可如此。从其难信之卜。以陷禽兽之域可乎。
寡妇之子。非有见焉。不与为友。此亦古今异处。盖古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2H 页
者寡居之妇人。未必皆守节不嫁。故特以远嫌之道言之耳。
共饭不泽手。来谕之说得之。注中吴氏所谓古之饭者。以手云云。恐未然。教以不摩手虽用匕。而恐或有如此之患故云耳。岂以其时尚饭以手故耶。以饭黍毋以箸观之。其时之已有匕。可见矣。
定静安虑。朱子谓只在知止意诚之间。又谓知止功效。何可谓之诚正以后事乎。盖心不妄动。所处而安。虽若为不动心。心广体胖。然不动心心广体胖。知行之已到者也。心不妄动。所处而安。特主一事而言也。其所说广狭自异也。譬如往长安者。知止。如知长安之在何处。有定。如欲往长安。心已牢定。不欲更向洛阳也。能静能安。如牢定已久。能安静从容也。能虑。如熟计其程途之险易。日子之多寡。粮食之几何。发轫启行。而向长安能得则已行而至于长安耳。此皆自知至行之节度。而虽以精者大者言之。不离乎知行之间也。来谕所谓心静身安。即力行工夫之效验。恐不能的见此意而言也。愚意此虽曰心之静身之安。其实所知者静。所知者安耳。若静与安。亦为力行效验。则朱子何专以在知止意诚之间为言。又何专以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2L 页
知止功效为言耶。
听讼章。朱子之意。盖曰。听讼无讼。皆新民之事。而听讼是无其本而徒事其末者也。无讼是其本既立而末从之者也。为新民而不知本。则为听讼之粗浅而已。为新民而知本。则讼不待听而自无也云耳。此盖不但释本末之名义。其意专在于知本末之先后耳。细玩章句或问。则此意可见。而小注。朱子所谓无讼。本也。听讼。末也。似亦此意。但记录无曲折。故看者多不详。直以听讼为末。无讼为本。致有经传分二之病。愚尝非之。然来谕又欲于使无讼一句内看得本末。是盖本于章句明德既明。畏服民之心志下两小注。然此亦非朱子之意也。
答元甫
元甫足下。仆与足下游。殆十馀年于玆矣。世之知足下者。莫如仆也。足下之所与友。仆皆知之矣。无能有与足下上下其言议者。又岂有窥足下所存之万一。许以责善之义者哉。仆若不言。足下终于无闻。请言之可乎。窃尝观足下志专而有不弘。学力而有不活。气雅而无刚健。心谨而无阔大。规模常似局促而不舒。识见常似拘拙而不通。是或天赋之使然。抑岂无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3H 页
人力之所可变化者耶。夫学者。将以学圣人也。有过而不能改则何足以至乎圣人也。吾道之亡久矣。其振而起之之责。在于吾辈。足下其亦自濯磨焉。孟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杨雄曰。友而不心。是面朋。吾何忍为是哉。所以言者。存古之道耳。虽然。足下亦问仆近来意思何如。仆诚有过者。敢不因此罗列。献之以请教乎。盖学惟求心焉而已矣。仆初不能识此。用力乎章句之末而不知返。今乃觉其为非。稍稍有回光返照之心。于夫子操存舍亡之训。益有味焉而未有得。且读书也。每喜读宋儒之书。近知孔,孟,曾,思之言。未始艰深高远。其可得力。比宋儒书尤深。欲专心于此而未果焉。此两者。是仆知过而欲改之者也。然仆抑又有大过焉。仆尝谓夫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固将约也。不先之以博。无约之之地耳。以是靡靡然有务博之意。且谓乃所愿则学朱子也。而朱子之学。无所不达。虽道家修养之要。佛氏虚幻之术。堪舆兵农百家之说。犹出入其中。以探其源流之所在。吾何独不尔哉。思欲效之。而不知精力短拙。终不能效而止。又观夫今世学者之文。冗长颓塌。鄙陋已甚。或艰涩茫昧。语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3L 页
未达意。乃骇然惊惑曰。学者之文。固如是乎。不如是。不足以为学者之文乎。乃考夫上世圣贤之文。则光明正大简洁渊深。无如是焉者。于是乎思欲道理乎程朱。文辞乎孟韩。以洗世俗之陋习。而才气不逮。既不能为徒劳心焉。而为入道之障。此数事者。仆非不知。为过之大者。已成痼疾。欲去而不得。投之何药。可以瘳之。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仆既不以众人视足下而进其说。足下其亦无以众人视仆而辱与语。仆恭俟焉。申公有言曰。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为学亦何以异此。足下又勉于此哉。
答元甫
承欲有志旧业。不胜耸叹。未知因何端绪而得有此乎。切冀于义理大体上明着眼目。又须玩心高明。不屑屑边幅如何。询及废举。我是今世人。何以能办此。此心觉似轻轻则有之。谓以浮谤之故而废之。则虚传也。然尝谓程子几日学问。几日科工之说。专是为夺志者设耳。岁月如流。义理无穷。虽终身着力。犹患不能尽穷。况今之科业。异于昔时。如骈俪等文。非累百篇。非积岁工。不能以决科。此岂有志之士所可忍为哉。不惟夺志。妨工亦非细事。先辈虽以并行不悖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4H 页
为言。然窃自谓此皆苟简之论。不为学问则已。欲为学问则当自废科举为始也。此言未知如何。幸教之。
答元甫
南来已两月矣。每念我少连服丧之勤。而不可忘。泮人至。得蒙手疏远存。仍审隆冬。哀气力支保。甚慰。但满纸悲苦之辞。正写出孝子一片心肝。读之令人不觉涕泗也。第所谓亲之所遗。惟我一身。当奉其遗。以尽敬持之道者。正大孝终身慕之事。而君子之孝。异于世俗者。正在于此。此乃孝子之十分勉力。不容少懈者。而承欲从事于斯。甚善甚善。若使此意长在胸中则自然向道甚切。持敬不怠。然又须于乾称父坤称母。吾其体。吾其性之义。见得亲切。然后意思始阔大久远。与天地同。欲罢而不能。世人多半涂而废者。只是于此全无所得。而但守边幅之末故耳。如哀之志道非不切。敕躬非不笃。每患作辍无常者。亦以不能见得此意也。今虽于居忧之中。痛疚之馀。思所以敬持此身。以尽为孝之道。仍欲从事于学问上。然亦安知年久平常之时。能保守此心而无失耶。必须于此理此道所当然不容已处有所见。然后自然于此学。孜孜不倦。无半涂之废矣。须知此身是父母所遗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4L 页
不可不敬。而又须知此身此性是乾父坤母之所遗。不可不敬。知乾父坤母之所遗不可不敬。然后能敬其父母所遗之身。须从西铭太极图上。熟味深体。养出此个意思。以为敬身之本如何。益亦从前为学。都不务实。于本源上不做工夫。所务者。只在知见文字。而亦只是皮瞙。而无真的之见。名利之关。尚不透得。自欺之事。不一而足。今始专欲于求放心操则存之工夫。大段着力。以主静克己为要法。而立志不固。气质难变。恐终未有得力处耳。朱子教人。虽以居敬穷理。为不可偏重。而晚年颇指示本体。以救门人之失。今日口耳之弊。不啻什百于朱门。则指示本体之旨。正吾辈之所当服膺者。若使朱子而在。则其指示本体之旨。恐亦不变也。未知如何。平日所讲义理。多有舍旧从新者。而全无师友讲质之益。孤陋如此。何以进步乎。一册中庸。早晚温绎。而忧患酬应。汩汩度日。不能专一。奈何。卜居之计亦不忘。但病未周览。且绝难得可意处矣。
答元甫
来书引据浩博。开谕纤悉。读之不胜钦叹。但于鄙旨所存。尚有未尽䁱(一作晓)者。请复详言之。窃谓未发二字。古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5H 页
人多不能看得精。程门吕,杨。有求中之说。延平,豫章。有观像之言。至于罗整庵。则谓未发之中。体认的见。真如一物在吾目。此皆看得未发不精。唤已发为未发。认省察为存养者也。今若于未发地头。下得工夫。以存未发。则是亦为推求寻觅。不得为未发。莫若从事于敬以存之耳。苟于平日。敬以涵养。随动随静。无时间断。则此敬之在乎动者。即已发之得其正者。此敬之在乎静者。即未发之得其中者。然则虽不直就未发地头下工。而未发之体。自立于日用之间耳。程朱之只道敬不道静之意。只是如此。程子曰。未发之前。更怎生求。只平日涵养便是。朱子曰。未发之前。不可寻觅。已觉之后。不容安排。但平日庄敬持养之功至。而无人欲之私以乱之。则其未发也镜明水止。而其发也无不中节。又曰。敬字通贯动静。但未发时则浑然是敬之体。非是知其未发。方下敬底工夫。以此观之。则未发上不可直下工夫。岂不较然。且来谕以静为未发。而鄙则谓静与未发。亦略有分别。何者。静之地界。较未发为阔。未发较静为精。未发为静而静未必未发耳。且敬之工夫。以静言则其提撕照管。固有工夫在。若未发则只是其提撕照管者之所存耳。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5L 页
盖以提撕照管。而能存未发。未发之时。即此提撕照管者。亦不容小懈。是乃所以存得未发者。非直是未发上下工夫者耳。此为程,朱微旨。而人不能察者。幸仔细体究如何。不睹不闻之与未发有别。其义亦如此。今若以睹闻作视听则不睹不闻。固即是未发矣。既谓睹闻与视听有间。则不睹不闻。只是言耳目之无所睹闻而已。然则不睹不闻即境也。而圣贤之不睹不闻。则即为未发。众人之不睹不闻。则未必为未发也。不睹不闻。即为未发者。则戒慎恐惧。只是不失此体段而已。不睹不闻。未必为未发者。则戒慎恐惧。是所以存此体段者也。如此为说。语意始圆全不漏也。然若谓不睹不闻之中。亦有思虑。则是不睹不闻与慎独之独。无所分别。而戒惧与慎独。为一般工夫矣。然此亦有说焉。慎独之思虑。是睹闻之后。应接之初。善恶几微之发动者也。不睹不闻之中。或有思虑。则是无所睹闻之中。不及应接之前。妄想浮念之或起或灭者也。睹闻之后。应接之初。善恶几微之发动者。则可精察明辨。培此而克彼也。无所睹闻之中。不及应物之前。妄想浮念之或起或灭者。则只可以敬为主。使之自退伏而不萌动耳。虽是一个思虑而动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6H 页
静之界。存省之分。本自了然不杂。何可以此。而疑其与慎独无别乎。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一段。子思之意盖曰。道不可须臾离。故虽不睹不闻之中。亦致其戒惧之功也云耳。则其睹闻之戒惧。自在其中。故谓此段是兼动静言耳。若其由动及静。由静及动底次第节度。则子思说时。初无此意。而来谕谓戒惧之功。由动而及静。是子思之旨。此恐不然。而朱子所谓此段只是未发工夫之说。恐亦只将戒慎乎其所不睹以下而言。若自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而看。以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为只是言不可须臾离之意而已。则全段语意。只成兼动静而已。未必有主于静之意矣。今姑放下动静二字。直从头活看。则此义自可瞭然矣。如何。
与李仁老
兄之禅学。近能得几层高明耶。天地间道理。一而已矣。此正则彼邪。彼正则此邪。未有其道不同而能皆正者也。然则兄以禅学为正耶。抑以吾儒为正耶。今兄甘心为禅学。则是以禅学为正矣。而其意又似不能忘情乎吾儒者。则是以吾儒亦为正矣。兄何为此态耶。儒禅之分。极严且明。舍儒学禅。固圣贤所斥。而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6L 页
半儒半禅。亦圣贤所斥。兄岂不知此乎。然兄之为禅。不过偶阅其书。粗识其意。先入为主。仍又主张之耳。未必深信痼惑。如张子韶,吕居仁之类。则吾辈曷不恻然矜惜。思有以救拔之耶。近读朱子与潘叔昌书。言其兄叔度之为禅学。以为若未能决意自拔得。且姑置其说。而专意于吾学。捐去博杂。专读一书。虚心游意。以求夫义理之所在。如此三年。不得而后改图。则朋友之心。无所复恨。此语正为吾兄预备也。然吾知兄则不待三年之久。必得觉悟之路。盖以兄心识本自过人。而好禅亦不甚耳。其肯从事斯语否乎。仆与高明。相识已久。相许亦深。若以不相违倍为朋友能事。则其交也亦苟矣。故不顾僭越而言之如此。惟高明恕谅焉。
答李仁老
仆志学卑陋。何敢望为儒者事。惟其于圣贤之道。不无些少见识。故见有非圣贤之道者。则心常不快。必欲抵排而后已。盖其愚妄之性。强抑不得。亦以于道理。不得不尔耳。向者之书。盖亦自托其如此。然其辞语太激。必知其见忤于明者矣。乃诲语谆复。不惟不遽生嗔。亦能倾泻所学。悉许闻知。与叔度之不答所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7H 页
问。设辞峻却者。不啻悬绝。甚喜甚喜。但其自任禅学而扶植之者。比旧尤力。令人愕然失图。不知所以为言也。然禅学之分。若察于此心未发已发之际。则可以的见而无疑。吾儒之未发。此心昭昭不死。而禅则枯木死灰如也。吾儒之已发。随事应接。各当其则。而禅则断事废物。无所用心也。其学之谬戾如此。虽曰能存自家真面目。虽曰本地风光澄澈无碍。是特无照之鉴。无秤之衡耳。何可与圣人全体大用之学。同日而论耶。朱子所以举似及门。只取其一事一语之自是者。而明道僧舍之叹。文定圆觉之取。其意亦如此耳。是岂为拖泥带水。同涂混辙之计者乎。当今宿德之士。虽无能明白辨破者。然何可以彼之不能而直遂吾所疑乎。且天下无二道理耳。兄学禅则只当学禅。何甘心于阇窟雪山之间。而又将一部大学。弄在手里乎。曰爱禅着在心腑。曰断然以禅学担荷。而又必曰服膺朱说。而爱我责我之意。未尝拒而不受。何其言之首尾乖戾耶。以此诚心甚事可做之言似然。然朱子之说。盖闷叔度之溺于外道邪魔。而权设此方法以救之耳。今以朱子之说。谓于儒禅俱无诚心。太委曲不足取。而不用此诚心于吾儒之学。于外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7L 页
道邪魔。却用此诚心而不知非。其亦异矣。仆学无所得。见多不逮。虽尝略知圣道之为可学。异端之为可斥。而其所为说。胡涂不明如此。何足以破高明之惑乎。然或冀其因此发端。有改图之幸。故敢复不惮烦。复索言至此。未知以为如何。大抵兄之右禅。西还后尤力。盖读其书。友其人。其势有不得不然者。但吾辈每以此事。讲论争辨。非不殚悉。而其诚心感动。反不如秋鹏数日话。良可赧然。杨峡之行。入石室拜农丈否。晦斋大学。方见借他人。早晚当呈去。然只将本文与章句或问。虚心潜玩。不可先看此等文字。以乱我所见也。
答李仁老
来书。文甚高。意甚高。可见足下之学。亦甚高。然仆之意。高非好字也。前古英雄几个。因一高字误了。虽以横渠,晦庵之贤。初亦乐其高。而学夫禅。其可畏如此。然横渠,晦庵之学禅。岂如今世学禅者之粗能咀嚼其糟粕乎。盖尝入其中究其蕴。而终又大觉其虚妄。浩然脱归。反顾而一笑。则其必有无限新道理。亭亭当当。不得如畴昔之一块然无味矣。今何可靠得横渠,晦庵已去之影子。而遽自主张。自奇自詑。不自觉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8H 页
其非乎。益于禅学。未有线缕之见。于儒道。虽尝有志。而倥倥焉无所得。故既不能进而摧锋障澜。以破其荒茫之根。又不能退而明体发用。以倡我中正之学。所以前后之书。不能使明者回头耳。然若以此自沮。默而不言。则道理终不明矣。请就来教中语辨之可乎。窃谓太极虽在吾心。而万物亦与我同得太极。则吾心万物。只是一理。明于万物之理。即所以明夫吾心耳。此所以性外无物。心外无法。内外本末。未始有二也。特其事物之理。参错杂糅。有万不齐。故其穷格之际。或不无博杂不精。以汩我心体灵明之弊。然此则程朱子已虑之。使之敬以格之。而亦使其一日格一物。循序以格之。果如是则虽尽穷天下之理。吾心之本体则自若耳。何可见其弊之如此。而直以事物之理。唤作与吾心不相干之物。一向断绝。全然不穷乎。且吾心之知。与事物之理。元无有限无穷之异。今曰。心则有限。理则无穷。不当以有限之心。尽穷无穷之理云耳。则是心外有馀理矣。其所谓不使心外有法者。适足为使之心外有法矣。其可乎。大抵人自是活个物耳。既有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形。则不得不与事物相接。既与事物相接。则亦当随其所接。明察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8L 页
顺应。要以不失吾心之正耳。今恶其穷格之害吾心而全不察理。则是必冥行妄走。然后可耶。其心虽曰清净。既与义理不相干涉。则其所谓清净者。吾恐其不得真为清净。而末稍头。只打成昏昏昧昧底物事耳。岂有顿然觉悟之理乎。虽或悟之。亦特悟其无形无影荒诞虚无底矣。其心之冥顽如此。而岂有一朝廓然。不必穷不必格。而可得了了者哉。是其物理之不得不穷。顿悟之未必正悟。其理明白的礭。不待多言而自晓矣。足下则以顿悟之心。为至虚至明。仆则以其所谓至虚至明。为至昏至妄。譬之于水。则其静而为渊。动而为流。其静与动。只是自然耳。今于当流处。必欲壅塞。不使其流焉。则虽以其堤筑之力。能霎时渊静。而少间必喷薄汩荡。其静也不得保其天静。及一决而沛然。则亦东走西溃。其动也不得保其天动。释氏之虚明。只是壅流之渊。释氏之觉悟。只是决壅之水矣。足下其亦以此思之。仆以末学浅识。何敢与议于闲圣辟邪之事。只欲与吾兄。辨难所学。归之至当。俾有讲磨相长之益。而今言不相入。可以止矣。然其端既发。不得自已。敢又言之如此。以俟兄更教。兄若终谓不可。则弟何更为强辨乎。只恃人心至灵。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9H 页
早晚必有自悟底消息矣。
答李仁老
霖霾浃旬。恭惟江居趣味清裕。复书承领。而儒释之辨。无澜漫之期。慨叹奈何。弟之以释氏为无动。岂谓释氏全无动乎。目视耳听。手持足履。与夫吃饭饮水之类。释氏唤作此心之大用。而于义理之真。则直昧昧焉。是虽有动而非真动矣。今曰。释氏所谓照者。用也动也。又曰。释氏之吃饭饮水。动乎静乎。以證彼学之。亦有动。然离妍媸而求照者。岂为真动乎。吃之饮之者能为动则禽兽之冥顽。亦能吃饮矣。然则禽兽亦其心与吾人无别乎。然则不惟动也。释之静。亦与儒之静。似同而实异。此亦不可不知也。道为公物。非朱子所得私之说。兄何敢为此言耶。以与己见之不合。而直以圣贤之训为不足信。辄肆其指摘。则亦何所不至乎。阳明之以朱子格物。为照上事。以先照后磨。为朱子病者。大失朱子之旨。朱子何尝以格物直为照乎。格致诚正。皆磨上事。而照则其后面事也。尊德性道问学。朱子元无晚年悔悟之事。而阳明欲䌤缝朱,陆为此说矣。兄何遵用其说而不知谬耶。大抵兄我所见。每每相反。兄之为是者。弟必大以为非。兄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69L 页
则虽圣贤之言。疑于心则非之。弟则惟以圣贤之言为可信。兄必以弟为俗学浅规。不足与言。而吾儒法门。本自如此。兄其毋责焉。
答李仁老
盛覆。谨已拜领。足以见近来用功之深。甚喜。但末端所教。有未安者。盖吾辈平日无一分存养工夫。但从事于故纸堆中。则贤者之深恶及此。欲一救正者。诚不可已也。然子思子以尊德性道问学昭揭于后世者。政以此二者实如鸟两翼。如车两轮。而不可废也。今来谕之说。其言今日学者口耳之弊。则诚是矣。以此而欲忽略问学工夫。则未免为一偏之归。幸须稍减话头。要使不至于废一如何。此处差脚则葱岭矣。前日偶有一论。打破篁墩北溪之非。且未免分疏于退溪先生矣。漫以写呈。未知合理否。然弟之病痛。专在口耳。则篁墩之言。可作我顶门上一针。而似兄意思。每忽略问学工夫。则北溪云云。亦可以为兄他山之石矣。如何。
  别纸
陈北溪曰。老先生平日教人最吃紧处。尊德性道问学二件工夫。固不偏废。而所大段着力。多在道问学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70H 页
上。此说程篁墩非之。吾亦非之。而其所以非之者则不同。篁墩之非之。以朱子晚年着力。多在尊德性。而北溪谓多在道问学故也。吾之非之。以朱子于二者。元无所偏。而北溪谓多在道问学故也。盖朱子所论。固或有主道问学者矣。亦岂无主尊德性者乎。其主道问学也。非谓尊德性略之可也。其主尊德性也。亦非谓道问学略之可也。特各随其人而言耳。见专于尊德性工夫。如江西一队。则必举道问学之说以救之。故其说主于道问学。见偏于道问学工夫。如门人辈流弊。则必举尊德性之说以救之。故其说主于尊德性。岂有多少之可言乎。篁墩既靠尊德性而错了朱子。北溪亦靠道问学而错了朱子。北溪之弊。奚但在于篁墩之下哉。而为朱子之学者。无有以北溪为非者。殊未晓也。如朱子答项平父书曰。子静所说。专是尊德性事。而熹平日所论。却是问学上多了。此似与北溪之说同。然朱子自讼之辞则宜如此。而后学所论则当自别耳。北溪之说。终不可矣。
朱门晚来口耳之弊甚盛。虽如北溪,双峰之精于理者。亦有所不免。当世之以斯道自任者。诚合痛加救正。然其所以救正之说。必须大公至正。无所偏倚。然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70L 页
后乃可以济矣。若或不然。而以此之偏。攻彼之偏。则此何异于以燕伐燕乎。临川之说。其用意之叵测。有非寻常。而其下梢一段。则全是禅语耳。夫篁墩也。果有忧于世道之如许。而欲一救正。则当别为辞以救之。且程朱说中可引者多矣。何必取此悖正之论乎。篁墩之取此。必不在于救弊。而有所为取者矣。学者当明辨力攻。而退溪后论说得太恕。未可晓也。
答李仁老
连承手教。慰甚。缕缕戒语。亦衬合鄙病。读之惕然起敬也。但尝自谓吾辈为学。必先辨朱,陆界限分明。方不枉用心力。误了一生。故读阳明文字。试加辨论其学术误处。要不被其所瞒。此非有立言垂后之意也。然见朋友之为彼说所陷。不能一脱出来者。则窃欲以是救之。思一奉规于足下。而恐不能得力焉。近得陈氏学蔀书。是足为足下转移之资。故敢并效愚。欲试见其解脱如何。承示殊无警悟之意。至于鄙辨。亦只曰多所未妥。曰意思不快。而终无所指摘说破处。未知未妥不快者何在。无或以朱门为祟耶。足下每喜圆活流动。而深斥拘谨依㨾。然以象山而见朱书。必曰拘谨。以阳明而论薛胡。必曰依㨾。足下之说。或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71H 页
此等意见耶。鄙说则本不足隶于拘谨依㨾之科。盛教可谓过恕。何敢自况于是也。但论足下之病。则诚如此。恐是足下自反处。未知如何。书末所诲居敬穷理着实用功之说。诚朋友间罕闻。顶门上一针也。弟年来颇尝留意于本领工夫。于主静无欲之训。尤觉有味。而每患立志不固。外物引之而去。若存若亡。常自懔懔。足下之戒。正当此会。敢不加意着力乎。但所谓穷理。则朱,陆之辨。正是初头汲汲者。恐未有一并舍却此等事。而别有穷理耳。吾辈各言病痛。各求正当可也。不必唯诺阿好之是务。故敢发胸中之愤悱如此。幸勿咎而自省焉。
答李仁老
前书谕以文中子子曰二字。非自称之言。其中说话。诚切恳至。极多可取。此说得之。然以此而谓韩文公不及文中远甚。则恐是过评。盖韩公不大段着力于格致诚正之学。惟以作文赋诗为能事。然此个所谓大原大本。自孟子来。无一人晓得其为何物。而韩公独能觑出明白。若泛论儒者规模。则文中固胜矣。其头脑纯粹处。岂文中可比乎。阳明尝曰。王通儒者。具体而微。退之特一文章之雄耳。仆寻常以此说为不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71L 页
快。退之固文胜。岂但为文人而已。王通固似儒者。何至具体而微哉。中说虽曰出于其门人之手。然其言则固是文中之言。而多带得老聃气味。得孔子语意者绝少。且自汉以后。非无英君懿辅。而架漏度日。牵补过时。只是功利之铁而已。而文中以汉,魏制诰。作为续经。是则七制之主。与二帝三王。并驾同归。而义利王霸之分乱矣。其识见意思。一后世陈同甫耳。若是而论以吾儒正脉。可乎。花潭学术。固非后生所可议者。然观其所作原理气死生鬼神等篇则可见。而以程朱说證之。则其是非得失。又不难见。何足下主张如此。旧有作辨者。今呈似。更思而回教之。幸甚。
答李仁老
来书已见矣。花潭是则程,朱非。程,朱是则花潭非。二说天渊矣。何足下不思其各相矛盾。而犹硬守不已乎。无乃肚里先横一个胡文定乎。栗谷所谓花潭多自得之味者。惟以其学大槩言也。论花潭理气鬼神等说。则盖尝深非之。足下岂不曾见此乎。退溪则直曰。花潭之学。诞而杂。又尝力辨理气等篇。何尝如高明所论者乎。然不须皮外生嗔。但观仆所辨诸说之得失。有失无得。然后辞而责之。可也。今惟涂听花潭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72H 页
之为名儒。而使议者不敢开口。则恐不得服人也。有聚散无有无之说。来谕以程,朱数语。为其證援。而此恐但当为无有无不可之證耳。足下看书。何其如此。朱子所谓有人读许多书。胸中乃如此黑暗者。恐足下不免也。王,韩。以事实上论。王固优。以大本上论。韩果优。今何可轻定断案。谓韩优于王也。然自孟子以来。至周,程千馀年间。岂无一人言行事业之可人意者。但其头脑上见得分明。惟韩文公耳。盖孟子性善之论。不传已久。如荀,杨辈。或以性恶言之。或以善恶混言之。未闻有以仁义礼智言之者。而韩公独能言之。且老聃道德仁义五失之论一出。而学者靡然从之。不知其说之为非。而韩公合道德仁义而言之。未知文中亦尝有此等言乎。韩公且云轲之死。不得其传。盖能的见所传之道为何事。故乃能如此断置分明矣。其视文中续经之事。果何如哉。虽然。韩公一生。惟以诗文自任。且汲汲乎仕进。不以格致诚正之学扩充其所见。而原性一篇。亦多有可议者。则不可与程,朱同日而论也。今以王,韩比程,朱。则程,朱醇乎醇。王,韩为醇疵相半。但以王,韩定其为彼善于此。则韩优无疑。盖王之所长。在于小处。韩之所长。在于大处。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72L 页
故以程子所谓大本既失。更说甚道之言断之。而知其然耳。
答李仁老别纸
 孔子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又曰。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悽怆。此百物之精也。延陵季子曰。魂气无所不至。程子曰。聚为精气。散为游魂。张子曰。或者指游魂为变为轮回。未之思也。朱子曰。游字是渐渐散。
按。观此则所谓游魂。非谓人死后是魂也。常游衍于虚空之中而永不消尽也。人死之时。魂不在人。而上升于天。故指此上升之气曰游魂耳。且朱子曰。昭明焄蒿悽怆。此数句。说尽人死时其魂气发扬于上耳。昭明。是人死时一般光景。焄蒿。即如某人死。其气温温然薰蒸满室。数日不散之类。又引刘元城死时。风雷轰乎正寝者。当之。皆以气之初散时言。何尝曰。人死后有此等气长长留在乎无所不至。只对体魄归乎土而言。则亦人初死时。魂气飞扬于上之意耳。非谓久而不灭也。
 程子曰。合而生。非来也。散而死。非往也。又曰。死生。一理也。死而为鬼。犹生而为人也。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73H 页
按延陵之言与程子此说。来谕引而为无有无之證。然恐皆失其本旨而为言也。所谓非来非往。岂真无往来之云乎。盖屈伸往来之气。充塞乎天地之间。而无有空缺处。其或生或死或合或散。皆自然而然耳。非有此气别自一处而来于此处。以为合为生。故曰非来。又非有此气自此处而去于他处。以为散为死。故曰非去。程子立言之意。只是如此。岂花潭无有无之云乎。且死而为鬼。犹生而为人之说。亦不以生者之有伸有来。死者之有屈有往。混为一涂也。盖曰死生虽异。而其理则本是为一云耳。论气则死生非一。论理则死生一也。何可以论理者。作论气看乎。
 程子曰。天地间事。只是一个有一个无。既有即有。既无即无。又曰。物生则气聚。死则散而归尽。又曰。其死也魂归天。消散之意。朱子曰。死而气散。泯然无迹。是其常道理。问魂气升于天。莫只是消散。其实无物。归于天上否。曰。只是才散便无。问人禀得阴阳五行之气以生。到死后只返本还原去。曰不须如此说。若说无时。便是索性无了。又曰。要之散也是无了。又曰。人之将死。便气散如说话。都出上去。胡五峰曰生聚而可见则为有。死散而不可见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73L 页
则为无。真西山曰。魂游魂降。寂无形兆。
按。观此程,朱诸儒之说。则花潭无有无之论。其得失不难见矣。而所谓如人说话。气都出上去者。譬喻最精。人语时。口气出后即散。散即无耳。安有此口气常常凝聚于口前虚空地者乎。
 鲍若雨问程子曰。圣人能保太和。至死其气冥会于中和之所。造化之中。自然有复生为人之理。愚者冲气已丧。至死。其气会于谬戾之所。造化之中。自然有为禽兽之理。程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朱子答廖子晦书曰。性只是理。不可以聚散言。其聚而生。散而死者。气而已矣。故聚则有。散则无。若理则初不为聚散而有无也。岂一受其成形。则此性遂为吾有。虽死而犹不灭。截然自为一物。藏于寂然一体之中。以俟夫子孙之求。而时出而享之耶。必如此说。则其界限之广狭。安顿之处所。必有可指言者。且自开辟以来。积至于今。其重并积叠。计已无地之可容矣。是又安有此理乎。张子曰。今就世俗之言评之。人死皆有知。则慈母有深爱者。一朝化去。独不日日凭人言语。托人梦寐存恤之耶。秦皇独不罪赵高。唐太宗独不罚武后耶。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74H 页
按。上两说。程,朱攻释氏轮回及真性不灭之说也。下一条。横渠辨世俗鬼神之说也。而花潭之无有无。推而极之。则三病俱有。盖人死之后。是气常留在而不灭。则是不灭者。终归于何处。必将复结而为人为物。然后已矣。此与轮回之说。何以异乎。且天下既无无理之气。则人死之气。留在不灭者。必有性以主之。此不与真性不灭之说同归乎。人之死也。其气不能消尽。则是必善者恶者贵者贱者老者少者冤者。千般万般之鬼。杂沓屯聚于冥冥之中。如是而免于横渠所谓慈母秦皇唐宗之所为。安可得乎。花潭之说。极其高处则上与释氏合。语其卑陋则下与世俗之见无异。可畏可畏。
 张子曰。形聚为物。形溃返原。吕蓝田曰。所伸者不息。所屈者不亡。谢上蔡曰。往来不息。神也。摧仆归根。鬼也。朱子曰。所屈者不亡一句。乃形溃返原之意。而程子数辨其非。所谓不以既往之气。复为方伸之气者。其类可考。又曰。谢氏归根之云。亦微有返原之累耳。又曰。归根。本老氏语。毕竟无归。
按。花潭所谓无有无。即横渠返原之意。而返原之说。朱子既斥之如此。则无有无之为非。岂不明乎。且横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74L 页
渠则犹曰。返原者。对聚散存亡为文。存亡是有无也。何尝直曰。无有无乎。又曰。非如黄雀之化。指前后身而为说。然则其所谓返原与轮回之说。亦远矣。
 程子曰。伯有为厉。便是一般道理。朱子曰。人病终尽。则其气散矣。或遭刑忽然而死者。气犹聚而未散。然亦终于一散。又曰。人死之气。消散而无馀矣。其消散。亦有久速之异。又曰。不得其死。其气郁结而成妖孽。然久之亦散。如今打面做糊。中间自成小块核不散底。久久渐渐自会散。又曰。苌弘死。三年化为碧。弘以忠死。故其气凝结如此。
按。此等说。以不得其死者言。然推之则虽得其死者。常时精神气魄异于人者。则其气不即尽。又推之。虽常人之精神气魄别无异于人者。亦必散之以渐。而不为顿尽矣。若祖考之歆享于气散之后。则朱子曰。气之已散者。既化而无有矣。其根于理而日生者。则固浩然而无穷。故上蔡谓我之精神。即祖考精神。又曰。非有一物积于空虚之中。以待子孙之求也。但主祭者。既是他一气之流传。则尽其诚敬感格之时。此气固寓此也。黄勉斋曰。岁月既远。祖考之气虽散。而所以为祖考之气。未尝不流行于天地间。祖考虽亡。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75H 页
而吾所受之精神。即祖考之精神。而交于所以为祖考之气。神气交感。则洋洋乎如在左右。若是则祖考之歆享于子孙。非但在于气未散之前也。虽死已久而气已散。犹有歆之者。天地祖考。只是一气。故子孙以受祖考精神之身。尽诚以格之。则祖考当日之气虽无有。而自然有聚会之理。此非已往之气在于一处。复为来集也。本来此气生生不息故耳。非以人死之久不久。魂气之有不有。而祖考有歆不歆之异也。
 退溪答郑子中书曰。花潭所见。殊非精密。其所著诸说。无一篇无病痛。公之所辨诸条。多得其理。但以徐所谓有聚散而无有无者为甚精。又自云其气各散。而与天地之气。混合无间。此数处为可疑。盖理本无有无。而犹有以有无言者。若气则至而伸。聚而形。为有。返而归。散而灭。为无。安得谓无有无乎。气之散也。自然消尽而泯灭。不待必与天地之气混合无间而后就灭也。又答南时甫书曰。花潭以为真有其物。聚则为人。散则为空虚。迭成迭坏。而此物终古不灭。此与一个大轮回之说何择。此非仆妄作。固先儒所以议横渠者耳。又答曰。花潭公所见。于气数一边路熟。其为说未免认理为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75L 页
气。亦或有认气为理者。故今诸子。亦或狃于其说。必欲以气为亘古亘今常存不灭之物。不知不觉之顷。已陷于释氏之见。 栗谷答牛溪书曰。花潭聪明过人。而厚重不足。读书穷理。不拘文字。而多用意思。以为湛一清虚之气无物不在。自以谓得千圣不尽传之妙。而殊不知向上更有理通气局一节。理无变而气有变。元气生生不息。往者过。来者续。而已往之气已无所在。而花潭则以为一气长存。往者不过。来者不续。此花潭所以有认气为理之病也。惟退溪攻破之说。深中其病。可以救后学之误见也。 又答朴思庵书云云。
按。退,栗两先生。盖尝论辨如此。花潭之失。尤何可掩乎。程,朱,退,栗议论既如此。则今不必复为作辨。而但吾仁老不知。故不得不为此耳。
答李仁老
花潭说。书至再三。尚无澜漫之期。亦终于不合而已。然观来教。犹多有可辨者。不得不略就言。幸足下察之也。延陵季子所谓体魄归于土。魂气无所不之。盖曰。体魄则重浊者。故其死也。归藏于地。魂气则轻清者。故其死也。飞飏于天云。无所不之四字。但形容飞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76H 页
飏之意耳。岂谓飞飏后。此气常留在于虚空中。亘古亘今拖长不灭乎。归根返原之说之所以为非。则程,朱于东见录及中庸或问。已言之。程,朱岂妄言者乎。学者之徒事依㨾。前辈言下。不问是否。胶守不变者。固是大病。而足下则矫此太甚。虽程,朱议论。绳以自家眼目。少有不合。则不复思量。遽肆指摘。此何气习也。仆于花潭。略辨其与程,朱不同之故。则兄辄加嗔。而于程,朱。乃反如此。无乃厚花潭而薄程,朱乎。程子非往非来之言。足下作无有无看。仆则以为但言往来自然无迹之妙也。虽不知何说果得程子本意。而程子尝以既有则有。既无则无。往来屈伸。鼻息间验之说。攻破横渠归根返原之说。则其不以无有无为是也。明矣。何独于嬗娘之志。反为此无有无之说乎。退溪之聚而生为有。散而死为无。即退溪所以攻花潭之说者。则其不如来说。亦明矣。论气则死生非一。论理则死生为一之说。与夫口气聚散之说。足下皆以为非。然生者非死。死者非生。则死生非二乎。或死或生。皆一太极。则死生之理非一乎。朱子口气之说。即程子鼻息之意。而口气鼻息之往来呼吸。亦是一天地消息。则口气鼻息。与死生鬼神。有何不同。而不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76L 页
可以为比乎。重并积叠之云。盖曰。人死后。是气消尽无有则可也。不然而曰。有所存则必将有所存之处。有所存处则自开辟以来。人之死无限。非重并积叠。无地可容而何哉。若乃祭祀之歆享。非已死之气云者。非我创出也。先儒皆如此说。如上蔡祖考精神。即自家精神之语。及朱子所谓气之已散者。既化而无有矣。其根于理而日生者。则固浩然而无穷。勉斋所谓所以为祖考之气。未尝不流行于天地之间。此等语是也。此而不信。则愚何言哉。虽然。愚于高明所谓返理返气之语。尤有所不可知者。盖充塞乎天地之间者。莫非此理气而无一毫间隙。无一片空缺。其生而为人也。元非在彼之理气来此而为人身人性之事矣。夫安可曰人死后此气此理返于故处乎。未知来自何处。返于何处乎。返之为言。自此返彼之谓也。而全体之理气。为人之理气。其间既无间隙空缺。则何可言返不返耶。朱子鱼水之譬。已言此义分明。而古人亦有以空瓶水沤言之者。盖瓶中之空。其空如其外也。然瓶破之后。则但无瓶中之空而已。不见瓶中之空返而合于本来之空。水上之沤。亦不见其灭也。别有为沤之水去而合于本水者。盖人在天地间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77H 页
者。政鱼在水。瓶在空。沤在水上之类也。人之死也。但无是人之气而已。何可谓是人之气散而复合于本源之气耶。况气则有形者也。犹可以返为言。理则无形体无声影。果何所指而言返乎。大抵高见。一皆推衍于花潭。而为误至此。然花潭自花潭。程,朱自程,朱。其说不相合。今必欲以花潭为发明程朱微旨而后已者。何哉。王,韩优劣。亦不必如是强辨。然既发其端。不敢辄止。高明所谓潮州谢表。何如太平十二策。驳杂无实之言。何如中说上下篇。光范上书。何如河汾讲道等语。皆是也。然儒者之学。与他不同。当先观其源头纯粹处矣。盖汉唐间千馀载。世无明道之世。人无知道之人。昏昏长夜。愦愦如聋。非他故也。但以一性字不明耳。而韩公独能晢夫千馀载所不能明。独说出千百子所不能道。虽不必尽从学问中出。然顾不足以当文中之所长哉。文中于大本既不言。则是不识也。不识则是必不以性善二字为孟子所以为圣。又必不以老聃五失为戕贼人性。而兰陵之恶。子云之混。亦得以包涵优容于范围之内矣。且天理人欲之分。是儒者之第一义理。若昼夜冰炭之不可相杂。而其所为续经。是昧天理人欲之分者。虽其依仿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77L 页
论语窃比孔子。阳明以此比之于颜子。然岂有唤人欲作天理之孔,颜乎。若以续经为可。则汉祖,魏武。可以跻尧,舜之域。子房,荀彧。可以处稷,契之列。岂有醇儒而为此等议耶。今以续经證之。则王通之必不知性可知。不知故不言。亦可知矣。何可以周,召方之哉。周,召之世。则列圣继作。斯道大行。虽不言可也。王通之时。则道德仁义三分五裂。杞柳湍水。势若滔天。尧,舜,禹,汤,孔,孟之道。职由是而晦盲。当此时也。苟有以吾儒之道。担当于天下者。则不明乎此而更有何事乎。独何惮而不言乎。大抵吾辈之论王,韩。非欲分别其为善人恶人而已。自孟子之后。至程子之前。诸子之中。欲得其近道者而无有。盖其于大本上不识故耳。则何可但取其事实之多。规模之好。而以文中为优耶。韩公之大处如此。则正若人之有体而无肢者。何但为一脔乎。文中之大处如此。则正若鼎之无腹而有足者。岂能为全鼎乎。太平十二策。已不得出处之正。中说又多带得老聃气味者。若譬诸荀,杨则固胜。然其去道则益远矣。凡此皆非仆之所臆决也。实亦吾朱夫子绪论。兄须不咎支离。复加思量如何。此正穷理之大者。不可不汲汲归一。故又敢竭论如此。
正庵集卷之六 第 278H 页
见者。必以太张皇为罪。兄亦必以言不择出为过。然要在明义理耳。
与李载大
顷日泮中事。兄已闻知否。世路危恶。固已备谙。而不料其至于此也。痛惋何言。虽然。横逆之来。古人所不免。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圣贤之训。望兄毋尤于人。惟以自反如何。且念吾兄趍向不为不正。识见不为不明。资品气槩。不为不俊伟轩昂。文辞才辩。不为不博洽闳肆。而只是立志不能专一。见理不能端的。且其宿习在文章上。一念在名利场。不能摆脱出来。故虽于圣贤之学。有些意思。而每为此等伎俩之所夺。不能有所作为也。正愿兄因此机会。动心忍性。痛加悔责。别做规模。别作工程。实心穷格。实心存省。实心践履。不留毫分浮泛博杂之意。专务切问近思之功。以至优入圣贤之域。则凡世间哓哓之言。不啻如魍魉之于白日。何足以为有无哉。如弟之行不顾言者。宜不敢发此言。而相爱之切。有不能默然者。缕缕如此。须勿以人废言。如何。近读何书。作何工夫。幸亦详细示及。而思索之馀。如有所得。时赐道破。以警昏滞。亦大愿也。
答宋道能别纸
东铭所谓不知戒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盖谓戏言戏动之出汝者。则不可归咎其为戏。而当戒之也。过言过动之不出汝者。则不可为己当然。而当归咎其非诚也。不知二字。连不出汝者看。可也。来示归咎上有反字。不知据何本耶。着反字则恐不得成说。曾见语类东铭图否。图中不知二字下书此两句。朱子亦看得如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