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正庵集卷之二 第 x 页
正庵集卷之二
书
书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8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82H.gif)
读法。见伊川半年。方得大学,西铭看。
问。此与近思录。皆谓见伊川半年后读大学,西铭。而沙溪释近思录曰。此与读法不同。读法则读大学西铭。至于半年之久。恐未然。
新安陈氏曰。聪明睿智。生知之圣也。与知其性相应。能尽其性。安行之圣也。与全之相应。
问。此当以聪明睿知。应上气质不齐一句。能尽其性。应上知而全之一句。陈说恐非是。
小注北溪陈氏曰。人生得天地之理。又得天地之气。理与气合。所以虚灵。
问。理与气。固有合而论者矣。亦无分而言者乎。详观周张朱子分言理气处。则北溪之说。未见为非。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
问。明明德于天下。章句只以用言之。而栗谷曰。明明德于天下。合体用而言之。此说如何。
物格
问。朱子于章句曰。物理之极处无不到。补亡章曰。众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8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82L.gif)
传四章。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问。此章本末。以小注朱子说为主。其本末。皆与经文相反。然则使无讼为末。所以使无讼为本云者。终为定论耶。
传六章。毋自欺。
问。小人闲居一节。似当为自欺之事。章句上下文。未见有轻重之分。而小注朱子诸说。皆以自欺为精。小人闲居一节为粗。是如何。
必慎其独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8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83H.gif)
小注双峰饶氏曰。下二章。第言心不正身不修之病。而不言所以治病之方。以已具于此章故也。
问。正心修身。虽从诚意而进。然诚意自有诚意工夫。正心自有正心工夫。修身自有修身工夫。此说恐非是。富润屋。及此谓身不修。小注双峰说亦然。
注。善恶之不可掩。如此。
问。其恶之不可掩如此。则其善可知。故章句必兼善恶说。此等处活看甚好。而沙溪以善字为疑。恐太拘。
传七章。在正其心。
问。正心或兼作动静工夫。或专作动工夫。诸儒之说。纷然不一。其以何说为主。窃谓四有所。为心之病。则正心固当专于用上加工。然此心字。则依旧是统体之心也。如何如何。
传九章。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问。事君事长使众。是我推行于国者。则是身已出于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8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83L.gif)
小注仁山金氏曰。自章首至成教于国一节是化。三所以是推。如保赤子是推。一家仁以下是化。帅天下一节是化。有诸己一节是推。三引诗是化。
问。此章固是主于化。下章固是主于推。然此章之如保赤子。有诸己等处。章句亦以为推。仁山说正好。栗谷欲以上化下推。一向断说。恐未然。
小注云峰胡氏曰。此章当分为八节。
问。此章上两节。总言絜矩之道。第三至第五。又言絜矩与不絜矩之意。其下自君子先慎乎德。至亡人无以为宝。言理财。自秦誓。至君子有大道。言用人。以下更申言理财与用人。此章只当分五节看。云峰所论。恐失当。
朱子曰。伊川以明道此语尚晦。故更云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
问。伊川语更稳当。则章句何以从明道语乎。
上农岩先生别纸
前日承教。以为众人无未发。窃想盛意。非曰众人元无未发。但以物欲交引。无复澄静之时。故云耳。昔南轩亦有此说。而朱子与胡广仲书曰。钦夫未发之论。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8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84H.gif)
林公德涵谓敬以直内。兼心之动静言。义以方外。惟以著在行事者言。不当分未发已发。前日承诲时。盛意以此说为好。然近考朱子说。有未然者。朱子曰。其未发也。敬为之主。其已发也。主于义。又曰。二者之功。一动一静云云。然则林公之论。与朱子不同。盛意却以为好。何也。且退溪曰。敬以直内。专以静言。乞详教之。
上农岩先生别纸
朱子曰。知觉。正是气之虚灵处。又曰。心者。气之精爽。栗谷曰。心之虚灵。不特有性而然也。天地至通至精之气。凝以为心。故自能虚灵。以此观之。则心之虚灵。果可专属之气。而不必兼理气言也。然不但北溪如此说。退溪亦曰理与气合。所以有虚灵知觉之妙。以心对性而言。则性为理心为气。而以心之统性情底体段言。则虽合理气为说。亦不妨耶。朱子以性为太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8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84L.gif)
玉溪曰。虚者心之寂。灵者心之感。
栗谷曰。灵者。心之知处。虽未感物。灵固自若。不可曰心之感也。以朱子其体虚灵而不昧。其用鉴照而不遗等说观之。则栗谷之说是也。然高峰曰。卢氏之意。在于虚灵二字上。分别得章句语意。以为虚故能具众理。灵故能应万事云耳。亦未便谓虚是理而灵是气也。玉溪下文曰。虚故具众理。灵故应万事。着一故字。则高峰此说似然。而玉溪于或问曰。吾心之体。即明德之虚而具众理。吾心之用。即明德之灵而应万事。正心章曰。惟虚故灵。才失其虚。便失其灵。然则玉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8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85H.gif)
第二条
栗谷此说。盖本于或问极其体用之全。而一言以举之之说。然或问此段。则是推说。而非正释也。或问又曰。明明德于天下者。自明其明德而推以新民。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此乃正释。而自明其明德。推以新民。是推本之说。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是释明明德于天下一句。栗谷说。恐终非正意。
第三条
理到之说。谨闻命矣。但有不能尽为释然者。今以格物为要令。物理到极处。则是以格物之格。亦作理到也。物格则朱子以下固皆作物理到极处看矣。格物之格。未知亦以物理言乎。程子曰。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也。朱子所谓穷至事物之理。盖亦用程子穷理而至于物之说而为言。朱子又曰。格。犹至也。如舜格于文祖之格。是至于文祖处。又曰。穷之而至其极也。退溪亦曰。方其言格物也。则固是言我穷到于物理之极处。及其言物格也。则岂不可谓物理之极处。随吾所穷而无不到乎。此等说。皆不以格物之格。亦作理到也。盖方其言格物也。要使物理自到之意。固在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8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85L.gif)
第四条
此章只是释知本末先后之意。而观者多不察。直作释本末名义看。故其说皆错也。窃详本文语意。则盖曰听讼。则无其本而但从事于末。故为听讼。而作新民之粗浅而已。无讼则明德既明。能立其本。故自然讼不待听而自无。为新民之至善。观于此则可以知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8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86H.gif)
第五条
盖详章句则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语意似与上文有轻重之分。小注曰。此处工夫极细。未便说到粗处。前后学者说差了。缘赚连下文小人闲居一节看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8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86L.gif)
双峰曰。诚于中。形于外。此诚字。是兼善恶说。
朱子曰。富润屋章句。虽亦言诚于中。形于外。然此本文之意。则专说恶一边矣。双峰说未精。且双峰上文又曰。闲居为不善。自欺也。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是又欺人。此说又恐非朱子之意。朱子曰。知其不善之杂而又盖庇以为之。此方是自欺。如人有一石米。却只有九斗。欠了一斗。此欠者便是自欺之根。自家却自盖庇了。吓人说是一石。此便是自欺。又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以此观之则自欺欺人。不可分说。盖章首以毋自欺为言。故掩不善。著其善。虽是欺人。而不妨为自欺之事。朱子虽亦曰。将虚假之善来。盖真实之恶。是自欺欺人。然此恐非正意。
正心章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8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87H.gif)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8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87L.gif)
第六条
正心。与明明德。同一语意。明明德之方。只是格致诚正修则固用也。然格致诚正修极其功。则其体亦随而自明。今以明之之在用。而谓明德之为物。有用无体。可乎。谓用得其明而体独不能明。可乎。以此例之。则正心之专言用者。非遗体而言也。亦非有经传分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8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88H.gif)
第七条
或问曰。使众之道。不过自其慈幼者而推之。小注曰。如保赤子。是使众。而事君事长使众。为我推行于国者。盖以此也。然朱子曰。此道理。皆是我家里做成了。天下人看着自能如此。不是我推之于国。当以此说为正。且如保赤子一段。章句则作为孝悌慈之道。或问则作使众之道。小注朱子说。亦有以使众言者。二义不同。然尝考朱子与汪长孺问答。章句乃后来所定。或问则未及修改。小注则采辑者不察前后之异。而杂录初说。致有矛盾不一之患耳。汪书所引或问说。虽与今或问有异。然其意则一也。汪书曰。注曰此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8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88L.gif)
第八条
或问论如保赤子曰。自其慈幼者而推之。论有诸己曰。推吾所由。与民共由。非谓专务修己。都不治人。拱手以俟其自化。语类曰。如保赤子。是使众。此是推慈幼之心以使众也。又曰。一家仁以上。是推其家以治国。一家仁以下。人自化之。又曰。此章专以己推人化为言。朱子此等说。不专以化为言。而栗谷之说如此。故疑之。然今以朱子答汪长孺书验之。则专以化看。终为得。盖或问语类之以如保赤子为推。则非定论有诸己无诸己。则观其语意。只欲人之先有诸己先无诸己而后。求诸人非诸人也。其主意专在有诸己无诸己。不可专以推言也。若章句之以推己及人言者。则恃泛言而已。或问则乃推衍说去者。恐不得引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8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89H.gif)
第九条
孟献子长国家两节。虽似兼理财用人言。然以畜聚敛务财用为言。而皆结之曰。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则两节之意。亦只以财用为言也。是故。朱子生财有大道注曰。自此至终篇。皆一意也。君子有大道一段。亦泛言治己治人之术。则不可属之上节。鄙说与下文小注双峰,玉溪,勿轩,东阳诸说。皆不是。然云峰说终有未稳者。所恶于上一段。只是言絜矩之义。则恐不得自为一节。楚书舅犯。朱子亦以为明不外本内末之意。则又似不当自为一节也。
第十条
论语用伊川语。此书用明道语者固是。欲两说俱见。有所参互。而义亦各有当焉。盖伊川之言。较平易而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8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89L.gif)
注勿轩曰。整齐严肃及收敛不容一物。皆敬之始也。主一无适及常惺惺者。敬之成也。
四者。皆彻上彻下工夫。程说非是。
节斋曰。不分先后。则理气不明。不合理气则判为二物。如性之与情。未发已发。自有先后。固不可道性情同时。然非先有性而后。别生一情。有此性。即有此情。
性发为情则有先后。而理气则本无先后。以心性言之则可。以性情言之则不可。
北溪曰。虚灵洞彻。理与气合。而有此妙用耳。非可专指气。如心恙底人。亦有气存。何故昏迷颠错。无此虚灵洞彻耶。
人得二五最灵之气为心。故自能虚灵洞彻。不必以合理气言也。合理气言。或可也。而不可以专指气者。为非也。朱子之以心专为气者多。而或问此段亦然。盖欲以得气之正。且通为虚灵洞彻张本。其性最贵。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9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90H.gif)
玉溪曰。神明字。与虚灵字。相为表里。虚。主理言。灵。兼气言。先言虚。后言灵。见心之体不离用。神兼气言。明主理言。先言神。后言明。见心之用不离体。
虚灵。气也。神明。亦气也。以虚灵神明皆为气。以所以虚灵神明者为理。可也。玉溪每就虚灵二字上。分理气看。故为说多凿。而以神与明分理气者。尤不成理。
语类大学图
语类。有大学图。是谁所作。图以格致诚正修属知止。齐治平属能得。非朱子意。恐非朱子所作。
此即大学疑义之再问于农岩先生者也。先生久以病不作答语。中间面谒。辄举其中数条以论。如格物,自欺,本末,明明德于天下等说。是也。格物则先生初以要令物理到极处为言。余举朱子说。以證其不然。先生果以其前说为未尽。自欺则先生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9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90L.gif)
上农岩先生
伏惟暮春。道体万安。区区者不任倾慕之至。小生临科入城。旋忝榜首。随俗应接。日事冗扰。扫茔省亲。次第当前。无暇进谒门下以承教诲。瞻仰江山。怅怀难胜。而仍念近日此心陷溺。追逐外物。殆无馀地。省顾惭恧。无以为喻。前禀文字。已下批语否。未发说。敢遵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9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91H.gif)
未发说
未发之义精矣。先儒言未发。皆杂已发言。言未发工夫。皆兼省察言。程门苏氏吕氏杨氏。以求中体中为言。豫章延平。以体验气像为言。至于罗整庵。则谓未发之中。体认的见。真如一物在吾目。是殆禅旨矣。然程子曰。才思。即是已发。又曰。涵养于喜怒哀乐之前则可。求中于喜怒哀乐之前则不可。朱子曰。至静之中。但有能知能觉者。而未有所知所觉也。又曰。目之有见。耳之有闻。心之有知未发。如目之有视。耳之有听。心之有思已发。不同。又常以延平体认之说为有病。则未发之义。斯可验矣。然则其存未发。当何以用工。只于平日敬以涵养。以存未发耳。不可直向未发上加工也。若曰。直向未发上加工。则是当于日用之间。察识其何者为未发地头。而始下工夫也。是则为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9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91L.gif)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9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92H.gif)
辨金叔涵未发说
夫所谓未发者。事物未接。思虑不萌。性体浑然在中。无所偏倚之谓也。惟圣人心体已正。故日用之间。能存此体段而不失。众人则心常妄动。故能存此体段者鲜矣。何谓妄动。放逸与昏昧是已。放逸是心为外物所动者也。昏昧是心为昏气所动者也。昏气之生。常由外物。外物之侵。亦因昏气。心失主宰。则外物昏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9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92L.gif)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9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93H.gif)
答圃阴
章句以所得乎天。(止)窃所未晓。
虚灵不昧。不昧二字。固是明之义。而若虚灵二字。则是心之本体。以此专作明字训。似未安。且所得乎天。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9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93L.gif)
众理万事之本体。(止)反不跃如。
来教之以灵觉为明德。恐不然。窃谓灵觉。是泛言心之情状。而通人物言。明德。是专言心之本体。而惟人能全之。试以章句或问看。可见矣。章句曰。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或问曰。虚灵洞彻。万理咸备。曰人之所得乎天。则是人之所得而非物之所得也。曰虚灵不昧。曰虚灵洞彻。则是人之所有而非物之所有也。曰具众理应万事。曰万理咸备。则是人之所能而非物之所能也。是皆专以心之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9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94H.gif)
性之本体。固是纯善。(止)此可见矣。
窃谓理无为而气有为。故性之不全。只以心之有所蔽。而非性之自不全也。心能尽性。性不知捡其心。故心苟明焉。则性自存焉。而非性之自能存也。此圣人之所以存其心以养其性。而荀子修性之说。为悖于道也。然则气质物欲之累。其为累者。只是心耳。不是性耳。虽以序文言之。其所谓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知而全之者只是心。而所谓能尽其性者。亦在于聪明睿知也。知而全之。尽其性。复其性。全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9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94L.gif)
敬直。恐在察后。不当言包。
来教之以敬直为在察后者。似以章句必察乎此。为省察工夫。敬以直之。为存养工夫。然章句之旨。未必以必察乎此。直为省察工夫。敬以直之。专为存养工夫。恐必察乎此察字。说得轻而当不得省察工夫。敬以直之。始为工夫。而为兼存养省察也。盖以敬直对义方言。则专为存养。而若单说。则为兼存养省察也。农岩尝以敬以直之为兼动静。若以必察乎此。为省察工夫。则不成以敬以直之为兼动静矣。
答圃阴别纸
第一条
窃惟释经之例。明德若是明与德。则章句必对释二字。而先释明。后释德矣。今明德。非明与德。而是明底德。故只一股说节次推明。而不为对释。且德字实明字虚。故其释也。以德为主。而若明字义。则只是带说耳。盖其语意所得乎天。是总言德之义。虚灵不昧。是言德之明。具众理应万事。是言德之明者之所为耳。如此看。觉尤浑圆。而若夫释德释明之云。则恐涉支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95H.gif)
第二条
明德与明命。只是一物。而明德。以人之所得而言。明命。以天之所赋而言。则其所主而言者不同。然此非以两个明字。为有不同也。明字则只是一般。而德与命。有不同也。然则德与命。不可作同训。而明字则可作同训也。今以虚灵不昧。专为明德之明训。则未知明命之明。亦可以虚灵不昧训乎。两个明字。只是一般。而虚灵不昧。可言于明德。而不可言于明命。则虚灵不昧之不专是明训。于此尤较然矣。
第三条
来教敬直在察后四字。似以敬直。专为存养。故敢疑之矣。今承教意。始为释然。然犹有可言者何者。窃谓省察。本以对存养而立名。则元兼察识克治两意。今谓兼克治意思。不专是省察工夫。又谓必察乎此之察意。专于察而无他夹杂。正可谓省察工夫。是则以察识为省察本意。恐或未然。且既以章句敬直。为兼存养克治。而又谓到正心地位。无复私欲之可克。着克治字太重。则此亦语意。不能无矛盾。而又不能无病。到正心地位。虽无大段底私欲。既曰有四者之不
正庵集卷之二 第 19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81A/ITKC_MO_0981A_B060_195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