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x 页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文
  
杂录序
昔所为私稿。暗黑殆不可看。草本也将更写以整顿之。诗文若劄录及至鄙俚语。并间互参错。莫有条理矣。遂题之曰杂录。斯其名之实也欤。凡吾所为者。勿论精粗得失。欲一并收之不有遗。无所拣择何哉。将以验夫自少而长。长而壮。以至于老。其间前后之志趣高下。见知昏明。言语粹驳。文辞工拙。问学进𨓆。为何如也。南湖拙隐书。
序题
杂录者何。是吾之记也。曷谓之杂。厖无伦也。曷为乎厖无伦也。随手而记。记之不以类也。如之何不杂也。何记尔。七记尔。曷谓之七记尔。有思则记。有见则记。有闻则记。有疑则记。有得则记。有事则记。有述则记。是谓之七记尔。曷为乎七之记也。七之记也。将以致夫吾之知也。不有益乎吾。何为乎记之为哉。曷为乎致夫知也。记思。验思也。记见。信见也。记闻。尊闻也。记疑。质疑也。记得。体得也。记事。尚事也。记述。广述也。随手记之。记复记之。日月以增益之。吾之知其何不致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0L 页
哉。此其所以杂录之有也夫。拙隐题。
漫记
丹书曰。敬胜怠则吉。敬是怠之对也。夫人何如。斯可谓之敬也。
圣贤根柢。只在此小学一篇中。
适得小学书敬身,稽古两篇。爱好之而耽读焉。通昼夜处不燃突。三冬终不知其为甚难堪也。古人之冬不炉夏不扇者。固不异矣。
自警箴
   少也。懒惰不勤学。便作半世一介无用人。晚而虽悔。其可及乎。窃念往者已矣。来犹可追也。岂容以年壮时迈而自画焉。甘受暴弃之讥。以自疏于贤圣之教哉。而君子进脩之方。当终斯世不少懈也。乃然后始可以服任重道远之训。古人秉烛之喻。其旨远矣。箴曰。
岁不我延。虽悔曷追。倘于昔者。为学孜孜。企及前贤。或可以期。今也已矣。怆我怀思。然犹不懈。学之无违。人之有生。各受天彝。士农工商。分业有宜。若坠乃职。是亦人斯。玆以惕若。自警有辞。今余晚志于学。盖亦不自欺。日亲黄卷。乐焉忘疲。吾儒传受。只在危微。圣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1H 页
训昭昭。讵非我所资。千里之缪。始于毫釐。当惜分阴。宁失此时。将除塞茅。山蹊多歧。吾何适从。有道如砥。孔孟程朱。万世之师。惟玆言行。寔我蓍龟。纵未亲炙。犹可取规。必也笃古。慕而效之。诗礼之间。琢以金锤。日就月将。何难缉熙。若或怠忽。过必潜滋。夙宵铭言。敢不在玆。惟学无既。吾生有涯。盖棺以后方休。余复奚疑。
寓言
泰阶之人。生也顺天。死也归化。知无惑德无陂。无所于撄。静之至也。无所于迕。虚之至也。莫知其苦乐忧喜。莫知其死生终始。渊乎其处也。沛乎其逝也。我自达天德。稽古子曰。若然者。葆真而形解。涵虚而意消。不忧贫贱。不徼富贵。不愿寿不哀殇。不荣通不丑塞。不怵祸不希福。不求得不挠丧。不拘一时之利害。与造化者处。合乎德同乎道。之人也达也非穷也。今时之人。卒凿私智撄人情。利害相摩。吉凶交逼。不火而生火焦。不冰而层冰凝。营营焉汲汲然。既患得矣。又患失矣。得亦忧失亦忧。何时而忧可已也。直且终日忧。终年忧。终一世忧。以忧了生。谓之穷不达非耶。以贫贱为苦者。不能安其分。以富贵为乐者。不能循其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1L 页
素。贪权者。不能忘势。重禄者。不能忘利。故有无有而求之者。有求之而得之者。有得之而不终焉者。故求之也。恐其不得也。得之也。虑其或失也。失之也。戚其不终也。于其间而有欲汩沦。必以心背天之理而徇人之意也。乱莫大焉。故古语曰。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天之戮民也。若然者。夫谁曰不穷。儒墨异尚。智愚异行。心相疑口相讥。各以道樊然。诅盟乎心术之原。攘臂乎言语之际。或非彼。或非是。诞信无定。毁誉不一。是非起而争而臧否。于是乎恩怨交织。喜怒相寻。或按剑相视。或操戈相向。桁杨加焉。刑僇及焉。是则驱天下之民而归于穷。噫甚矣哉。其日相构而不知穷也。
昔楚子文三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忧色。轩冕倘来寄也。得失何能喜忧我。故传曰适去。夫子时也。适来。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若然者。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名利不能挠。声色不得滥。帝王不得友。智者不得䠻。勇者不得及。畸于人而合于天。死生亦大矣。而任之无变于己。况轻于此者乎。其神王游乎六极之外而不惫。藏乎半亩之内而不摧。日用之而己愈有。得失果何如也。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2H 页
人贪权而乐势。重禄而殉利。前车才覆。后车继之。败辙乱轨。相寻不戒。知免子之弟子。苟得褰裳躩步。揽车轭而蹑其后。知免子曰。小子止之。政国家治天下。特一时之功能。圣人之馀事也。非所以完身全生也。又非所以尊道守性也。今也世俗之士。而徼幸于封侯。富贵败道。灭性危身。弃生以殉。固不亦悲乎。今且有人于此。见其鬻弊帚于道者。而弃千金之重以求之。世必怪而笑之。是何也。则其所弃者重。而所求者轻也。然则夫生者。固非千金之重之比也。夫道亦非特生之重而已矣。是以古之关龙逢,比干,孤竹子。不以死生而变乎己。许由,巢父,务光,卞随。不以富贵而介乎意。小子止之。仲尼䠻于陈蔡。颜渊居于陋巷。原宪蓬户不完。曾参缊袍无表。道得于己。是君子之得也。商受君四海。子之王全燕。苏秦身相六国。秦鞅威动一世。恶盈于躬。是小人之得也。小人之得也。不终厥身。而丧于万世。君子之得也。充然于心。而亘乎万世。是以君子不以富贵而害其生。不以死生而枉其道。贵得于心。夫孰足以患心。小人反是。已贵失于变。役役乎日不暇给。至于诛夷而不知。至于败国亡家而不知戒。悲夫。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2L 页
含华子曰。窃窃者劳身形而作为。黠者敝神气而矫辞令。惑者其志惑则其心怠。是故其处苦。其事奸。其思忧。僇辱及焉。桎梏加焉。故君子曰。务慧而失。于于者。身安焉自在。蒙者神完焉自保。通者达道故心闲。是以逸而无为。朴而无亏。乐而无撄。莫知所与。莫知其由。故君子曰任真则得。噫。其孰知知者之为愚。而不知者之为知也耶。
紫檀代蓍丸法(有序逸)
檀不夭斧斤必寿。未有如诸树木之老而自摧朽者。须取年久理直色纯者。作代蓍丸。其制皆有所放焉。盖筮法。三变而成爻。故三其丸以象三变。易有六位。故六其面以象六位。参天贰地而倚数。故三面刻三。三面刻二以象天地之数。上见三则下伏二。上见二则下伏三。阴阳互根之象也。三三为九。则老阳之策也。三二为六。则老阴之策也。一三二二为七。则少阳之策也。一二二三为八。则少阴之策也。三丸皆方。均一齐整而削去八角。以便圜转。便成团团之弹丸子。则三才一太极之象也。六面各有圆晕。则阴阳各具一太极之象也。三刻二刻。皆钻为圆孔。则万物各具一太极之象也。一掷为三变。即三变而成爻也。三掷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3H 页
为九变。即小成而八卦也。六掷为十八变。即六爻备而得乎六十四卦之一者也。用以代筮。观其变动。占其贞悔。触类而长之。则其吉凶悔吝。皆不越乎此。其所谓天下之能事。于是乎毕矣。湖隐著。
简书明训
   长儿始受学。作训辞。书诸简以授之。
呜呼小子。余告汝明训。黜乃私智。启乃良志。慎厥身修。允若玆。神其保之。
于惟皇天。赋人以至理。是谓性。是率是循。勿逆勿悖。罔或怠侮。
孝悌忠信。根于是性。率是人。不循则兽。
呜呼小子。克慎克戒。是用是劝。勿之有悔。余言有衷。人之有是。谓之善。惟善。吉祥所集。
人或悖于是。是谓失天所赋。归于凶恶。天亟罚之。
惟孝。事父母以顺。心诚爱敬。下气怡声愉色。以在左右无违。爱敬之发。逊于长无傲。是惟弟道。推馀于事亲。忠信之著。质直诚实。用接于物。暨事君。人无所间然。汝惟识哉。毋废弃时克。其不愧于为人。
余闻惟先圣先师暨古哲王。一言一行。罔不以孝著。以闻于天下。以垂诏于后世。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3L 页
孝惟百行之源。恪勤克孝。毋替余言。时惟古训。敬慎尔志。克遵毋怠。孝罔缺于。身于百行。始乃有获。
不孝于父母。行罔修于厥躬。罪恶贯天。天必厚之罚。未或艳此丑德。俾克孚于休。
孝父母弟长。懋笃忠信。暨庶行罔不备于厥躬。不获于福。匪我攸闻。
呜呼小子。克敬克诚。念玆简辞。言寔有伦。非敢为诬。斯道灿灿。有如日星。敬哉毋坠。言或不中。余其受天之咎。
赠兵曹参判金公墓碣(代家大人)
自余佩北符。闻乡人之尚古慕义而谭国士之奇节。辄曰双城之金,李。吾固已艳赏之。及因事过双城。金氏之裔有持状而款余于旅舍者。起拜而为之言曰。吾先祖纯诚伟绩。照人耳目。岂不肖所敢私。恐久而堙没不称。窃欲铭牲石以垂耀于后。敢以是禀诸君子之立言者。顾余非其人。乌能文。然乐道人之善。是余志也。试取其状而读之。其忠壮。有足感动人者。孰谓关北无义士。按状曰。公讳庆福。字伯绥。本东都人。系出新罗敬顺王。后徙北。世居双城之宁仁。至讳荣老。举茂才。除浚源殿参奉。当施爱乱。激以忠义。济以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H 页
权略。高原以南。民咸戢其乱心。事平。累拜官。永世赐复。后 赠户曹佐郎。寔公五代祖也。时 赠佐郎李彭寿以乡人。亦与有功焉。考讳守经万户。妣吴氏。允诚之女。以嘉靖庚戌生公。公自少有文武艺。既长益奇伟嚄唶。不屑博士业。万历庚辰。中武科。以材勇闻。癸未。蕃胡尼汤介寇训戎急。公佐稳城府使申砬幕。奋忠出气力。逆战大败之。及砬转北兵使。录其功以闻。 宣庙嘉其忠勇。命赴召入觐。即奖诩。手赐岳武穆精忠录以勉励之。命擢用拜引仪。俄迁长连县监。因申砬状闻。移管造山镇。后件加𨓆之乱。其功益懋焉。乙酉。转监利城县。会时钱部胡又扰边。北兵使李镒以公为彪攫将。使将兵度幕。熏穴荡寇。镒喜。至作战胜图以纪之。当路者恶镒而泥之。功遂不上。至壬辰。倭寇躏我八路。北土受祸尤酷。北评事郑文孚举义旅。拒战于吉州之双浦。公以乾原堡假将往赴之。歃血以死誓。自帅先部。力战大败贼。斩获无算。一路赖以复全。北路之战。惟文孚为首。而公辄冠军焉。贼退。特升钟城府使。丙申。又守宁远郡。所至皆有政声。及归。优游不复仕。天启壬戌。卒于家。享年七十三。葬于新洞负艮之原。后五十三年甲寅。南相国九万按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L 页
本道。采邦人之追颂公者。闻于 上。赠官兵曹参判。且许立祠。又后三十一年乙酉。邑人始啜享公。以彭寿五世孙 赠佥正梦瑞。亦与公从事。其功亚于公。遂配焉。祖若孙皆并世同功。讵不异哉。噫。惟公忠荩义勇。固宜大用。而顾我朝局于故常。未尽展其蕴。可慨也已。然异礼之接。殊锡之宠。非岭外疏贱臣所倖得。则其生也不可谓不遇。数世之后。贲及泉涂。爵以贰卿。享以俎豆。国家酬报之典。其亦盛矣。配陈氏霮之女。参校文翰之孙。先公三年而生。后公十年而没。与公同兆。举二男。曰磁。曰砺。俱有子姓蕃昌。遂为北地之望云。
敬章别
   闻世之人。颇有门内不齐者。作此以示儿辈。
人之有生。男女则有。附远厚别。配曰夫妇。女主中馈。教不出门。男治外事。政为斯存。所以宫室。辨内辨外。情非不密。礼固为大。地卑天尊。阴阳以位。乾健坤顺。刚柔乃著。夫令而义。为妇之纲。妇顺而正。事夫之方。相与之际。敬不可违。维夫敬何。庄以涖之。而妇敬何。恭以承乎。外内同敬。情志交孚。蚩蚩众人。率弃天秩。亏分蔑义。归于胥失。谁所始之。士也情胜。情胜则溺。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5H 页
不悟授柄。胡以继之。女也心矜。心矜则骄。竟至夷陵。昵于衽席。莫知其然。一日二日。乃积有年。男习巽耎。女留诅盟。欲蔽理泯。驯致相轻。妇易其夫。不见敬畏。嫚欲尔汝。怨必讪诽。夫咎其妇。或生嫌隙。义忘配体。祸寻反目。匪是他故。毫差谬钜。如病斯谻。根卒难去。竞徇己私。交乱人彝。禽兽不远。是亦人斯。嗟嗟后人。视我是箴。克摄尔仪。克慎尔心。尚勉尚钦。毋毁礼防。或怠或肆。即败伦常。妇不为容。敢见君子。然是礼貌。匪为观美。夫不克修。其何宜家。终作大愆。莫云微瑕。妇如少傲。夫宜自反。我躬克庄。孰敢不逊。夫虽自侮。妇宜加敬。宁或乘罅。恣厥悖性。妇也有过。善导以启。语绝区区。和毅兼济。夫也有过。婉辞以谏。色务怡怡。声气必缓。男子居室。表率以身。女子于归。依仰一人。妇人作愆。丈夫之由。丈夫有累。妇人之羞。交修勿替。不失其正。家道克济。乃有馀庆。惟伦有五。夫妇居一。倘推其极。于焉可悉。亲如父子。友若兄弟。严则君臣。信其朋契。能尽斯道。允吉无咎。克崇尔德。毋渝尔守。贵在知要。敬章别也。余言累百。岂外是者。奚止审明。尤宜戒闇。朝昼暮夜。罔敢或滥。各思自尽。无庸相谪。言不我信。请稽古昔。
槃水铭
   读涑水先生所著铭。心若有所契者。遂演其辞推其义。自为铭以存儆。
槃之水兮盈盈。水之止兮平又平。平而不动兮清明。清明之光兮可鉴形。勿欹勿荡兮。荡溢欹倾。倾溢在地兮。再收难营。槃之水不满兮。有毁无成。奉持战兢兮。而克敬克诚。若举重然兮。莫谓轻。乃然后微澜之不起兮。契吾心之无撄。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5L 页
户铭
穴壁为户。不高不卑。夜阖昼辟。维其有时。君子所履。慎厥枢机。一尔心志。摄尔威仪。进必以渐。毋疾毋迟。欲入于室。何莫由斯。勿限以阈。勉尔所归。
自题
志谷不售。有歉荣亲。学道无成。所愧为人。然有一能。而能于拙。自适于心。无忤于物。亦既不忮。而又无求。人拙乎见。焉敢自廋。因之以处。莫或我恶。终身用之。用之有裕。
袭训于濂。拙固可尚。所性于拙。匪拙安放。用吾之拙。处人之巧。投之所如。无所于较。于我乎安。精不敝。神不刓。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H 页
天与尔拙。人视非夫。心不敢欺。貌不敢伪。言不敢辩。行不敢踰。所受于天。有不敢弃。人之所好。既不敢从。人之所恶。又不敢同。所信乎古训。不敢有他。拙之为物。于尔乎偏多。多亦何害。卒不敢为邪。
本生考服除后。见庙告词。
孝孙汉辅。身持私制。礼废祇谒。虽在忧恤。亦切怵惕。岁周一期。夺情除衰。隔岁展省。不胜感怆。恭伸虔告谨告。
邦礼
己亥 孝宗升遐。服制疑难。遂为礼讼。时宋时烈力持四种说。以为 大行不害为 仁庙之庶子。 大妃当为之服期。至有檀弓免子游衰之说。白湖尹公鑴私论之曰。帝王所尊者统。不当拟四种说。既已承宗庙子庶民。则虽真有庶子王。宜斩衰三年。眉叟许公穆疏论之。斥期之非礼。而犹主四种说曰。第二长子。亦名长子。不当拟庶子名。宜齐衰三年。三说者纷纭。至于今五十馀年。人各主其说而阿好焉。国是靡定。世机益危。可胜痛哉。以余观之。白湖说义理固分明。而服制似过矣。眉叟说服制甚稳当。而义理似歉然。何者。尊统之说行。然后持四种者。无以措其辞。三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L 页
年之制定。然后主期年者。可以回其迷而宜斩之论。余不敢以为然。盖母之于长子。固不无斩衰之义。而子为母齐衰而已。则母为子虽有所重焉。何可以过之乎。长子云者。通上下言之也。母为子齐衰者。不得过于子也。丧服篇及传注小记。皆可考而知也。
服制
咸陵君李澥。嫡无子。有侧室子。将以为后。其夫人没。侧室子服丧如礼。其母又死。人曰是为父后者。不可丧母。咸陵问于尹白湖。白湖曰。公在不可谓承重为父后。服夫人丧。以嫡母也。不丧其母不可。咸陵从之。
陜川人
陜川有人在乡里。常若愚芚。既无辩慧。又无技能。乡里目之以蠢騃。但常于里中。或得可食。则持归饷母。以此人称之。及丧母。昼夜哭不绝声。葬则结庐于墓。守而不归。以稿索结网。环张于所居庐十数步。以为界限。勿使家人入其内。朝夕妻具饭至网外。置诸网内。则其人取奠于墓。彻而食之。以其器还置网边。未尝与其妻亲授受。每日晨昏朝夕。必上墓哀号。见者悲之。一日其妻。以徭役事。至网外呼谓曰。亲丧谁不哀。未有不顾家事若子者。幸暂至家。教我以徭役法。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7H 页
无使生事。主管者。日来督迫。而女人独在。迷不知所应。将奈何。其人 出庐。向其妻伏而号擗曰。三年之过。戚若瞬息。吾不忍亡母之影响深远。欲守墓以尽吾心。何遽以家事累我。徭役有常程。若问于同闬诸丈夫。谁不知之。仍伏而号擗不已。妻亦感激垂泣而去。不复以家事相及。一日营将巡到郡有期。郡将官聚郡卒伍。候其人。亦在军籍。不期而先至郡。不入里闾。以丧服负持军服装器械。依田间丛薄而坐。其将官遥见之。乃谓曰。汝何以来。其人曰。军事重。不敢后尔。将官曰。今日寒。何不憩息人家。其人曰。虽不敢后军期。今吾身持母丧。所不忍对人。姑留此。俟事竣。即当还矣。将官曰。吾诚悯汝情事。吾宁受官罚。有不忍伤汝之心。汝且归矣。其人曰。吾岂敢以私情废国事。将官曰。然。吾将以汝诉于官。免汝之役。其人曰。是亦不敢。吾年未至六十。考律不宜免。如我者亦图免役。国家何以成军伍。其问答之际。忧形戚容。甚可伤悯。一日有士夫丧行。路由其墓所而有二歧。涉水则路稍迂。而虽出墓下。不至逼侧。不涉水则直路便捷。而冲过坟域。势甚逼侧。时当冬寒。担夫皆嫌涉水。且取直道行。其人去水中哀号曰。丧行将直冲过母坟。我心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7L 页
崩迫。今日寒水冻。涉川诚难。第愿诸君怜我情理。从迂涉水。俾我母精灵。毋有惊扰。吾且为诸君导涉。即于水中。亟拜亟跪。且号且诉。衣裤尽湿。身体已冻。而拜跪之节。号诉之声。愈恭愈勤。哀动听闻。担夫皆曰是真孝矣。何忍伤其心。翻然改途。不褰进涉。如赴乐地。不嫌其裤袜之湿。既免丧不至家。直自墓庐。往访兄于庆州。其妻莫知去处。留三月始还。官闻其行。遂除军籍云。余癸巳冬。至安阴。前参奉郑丈重元为余言之。其人名字。余忘未记焉。噫。处下流蔑识见而能若是。其天质之美者乎。若此人者。生于业儒者家。苟从事于问学上。其所成就岂微哉。吾东俗局于门地。生质之美如此。而终不被教导牖迪之益。既无成效。又视之为下流。其所奖拔。止于除军籍而已。其何以树风教而补治化乎。
出处
权尚夏以宋时烈门徒。处山林。官至判书不起。春 上幸温泉。谕令布衣赴 行在。尚夏至以戎行间品服入见。 銮舆将返。遂径去。而以子病投疏告归。其出处去就当理否。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H 页
学。求所以知也。学而知不进。何学为。虽曰学之。与不学等。
学而知者。知所以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君为人臣。为人夫妇。为人朋友。居长幼处尊卑。知盖尽乎此矣。
学而知者。知天之所以命。我之所以得。理气之所以异。人物之所以殊。知于此乎至矣。
求所以知。将有以体之也。知之而不行焉。亦何益哉。
服制
有闵绅者。遭祖父丧。而父病颠不能丧。宋时烈以为丧不可无主。使绅承重服斩衰。是所谓悖伦乱理者矣。为绅者。其何忍视父病。等之已死哉。咄哉。服本期而摄其事则可矣。
科举
士之于世。固不可废。事君之节。苟不由科目进。其道无有矣。废举非是。然亦不可役志而以必得为心。有必得之心。将无所不为。充其类而言之。则其害必至于不夺不厌之域矣。
今之有志之士。以为科举害于学。欲废之。是不然。君上设科举以待士。愿得人共理。父母望子孙决科第。以为荣庆焉。事君之节。顺亲之道。是固问学中事。岂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L 页
可废此两事而后为学哉。从事举业。则虽不能专精用力于实地上。然只在其志何如耳。程叔子曰。不患妨功。惟患夺志。旨哉言乎。
读书
少时闻长老言。曰先辈之劝课子弟甚至。或子弟做官至承旨副学。而犹不使废读书日课。每朝日挟册至父兄前。诵昨日所读。又读过其下从某至某几段几张而𨓆。日日为常。不敢懈。不以前日所甚读者。有少废阁。或在直庐。其间有不得课诵者。逮脱直。其日日所课读者。必次第诵过于父兄之前云。前辈之为父兄尽严重。而其为子弟者。亦可谓谨畏而逊志矣。
张子曰。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张子勇进处。只在精思。精思时多在夜中。倘不能记诵。何所精思。心之为物。无思则灰。骛思则失。灰与失。皆不可也。且心是活物。虽灰之欲求。终不能无思。则人之不为张子思者。其皆骛思而失者乎。
张子曰。书以维持此心。玆岂非说得恁地真。某近间读书时。此心自不放下。而又不至局促。犹有快活意思。若废书时。则心便已走作。不在腔子里。欲把捉劄住。则志气不活。薾然自澌。欲安泰宽快。则思虑交驰。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H 页
纷然难御。维持此心者。尽莫过乎书也。
读书之益大矣。对案看书。已觉自适。不知世间有纷挐事。名利字都未尝入心上来。久似有得之者。此心颇开豁愉乐。虽或有名利事纷来。交呈于目前之时。亦不足以胶我心。不待着意驱去。而久自然消除。顿觉安泰。读书之益有如是者。
读书将以明理也。不思则无以得之。虽多亦奚以为。凡读书。不思则不疑。不疑则不得。句句字字。一一致思。须从无疑处起疑。疑可以生矣。疑愈多而得愈新。凡读书。须先识其大头脑可矣。于大头脑处未有见。则虽日诵千言。何益。
王导
王导何如人。只是明透底嗜利人。明透故知为国之利于己而佐中兴。嗜利故疑周顗之不救己则忍其死。导岂不知周顗之忠于国也。己恶之而幸敦之贼之。当其敦之将杀顗也。问可否于导。则其生其死。只在导低仰间。乃欲倚敦之势而售其怨。于忠君利社稷之人。无少顾籍。后在中书。见周顗救己疏。至执书流涕。而有不杀伯仁。伯仁由我死之语。此其人岂难知也。使导若在汉献帝时。处华歆则华歆而已。处曹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L 页
操曹丕则曹操曹丕而已矣。吾不知其他也。
王导只是趋利者而明透。故其度利害处。有出于常流。能为晋室中兴辅佐。王敦亦只是趍利者而粗浊。故其度利害处。有蔽于不厌。终为晋室悖乱贼臣。
孔光
莽之为贼也。助之成者。孔光也。何者。莽之心。初岂在窃汉家神器。不过矫情曲行。欺蔽人耳目。只欲赌虚誉。远出诸父上。得做大官。及至做大官。则权已重矣。势已大矣。意无限而欲无厌。但天下之耳目。不可以尽欺蔽。则必不敢惟意欲之为也。孔光辈素以经术见重于世。而居三公之尊。阿附党比。持禄保位。只知莽之不可忤。而不知君之不可负。极意称诵莽功德。使天下之人。不敢有异辞。故莽之意欲因之以渐大。以至无所顾忌。则权已归矣。势已成矣。卒至潜移汉鼎于拱揖之间。光之罪可胜诛哉。愚故曰。莽之为贼也。助之成者孔光也。
服制
本经记曰。庶子为后者。为其外祖父母。从母舅无服。疏曰。以其与尊者为一体。丧服小记曰。为君母后者君母卒。则不为君母之党服注曰徒从也。所从亡则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0H 页
已。疏曰今既君母没。为后者嫌同于适服君母之党。故特明之。然则庶子为后而君母卒者。都无外党服耶。
漫笔
思虑岂无少选静定淡虚时。但倏忽之顷。纷思乱虑。猝然而起。令人不自觉其胶扰。可恨也已。
祭俞圣能(彦容)
己亥岁癸酉月甲子日。友人完山李汉辅。哭告于近故杞溪俞圣能之灵。呜呼痛矣。圣能其何遽至斯也。以圣能慈良之性。文雅之誉。而致阏夭乎。呜呼痛矣。自闻凶音。中心焉悲伤。以至今不自已。日者至闵子所。所说往事。而相与悼九原不可作。尤不觉怛然恻然。感极而泫然。呜呼圣能。今虽在冥然漠然之中。其于我之所以痛惜也。尚或知之也否乎。昔与圣能。不相知也。闻圣能尝期我乎友道。恒言必字我。若所相深契者然。思欲见之。未知圣能于我焉。何所闻而相期许若此哉。及与相见也。其信之而爱好之愈益甚。非寻常语言之所可道者。又未知圣能于我焉。何所见而相信爱又若此哉。呜呼。余固性拙而无所能。心疏而无所用者。以圣能之明且慧。而岂不知之乎。然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0L 页
犹不之病而期许之信爱之若此其至厚也。余虽愚蒙无所知喜恶者。亦安得独无意于圣能也。呜呼痛矣。世之交游。固有道矣。见利则合。见势则趋。贤焉而信。才焉而爱。外此也而无足交者。余于势利才贤玆四者。一无可以知于世矣。故平生无朋俦。块然而处幽独。独圣能取余于人所不取。容此隘陋脱略而无始终殊。圣能之亲厚于我。固有所不可知者。呜呼。余诚乐圣能之亲厚我也。今也已焉哉。以我之无足取者。固不能与人人而合焉。则今何往而更得其厚若圣能者。呜呼圣能。已矣已矣。远途来哭。不及柩前。英爽永閟。音容莫接。感念畴昔。不胜痛衋。谨将烹鸡沽酒。陈荐悲衷。言虽不叙。意实无穷。物虽菲薄。情实腆厚。灵其鉴此。尚来歆止。
国恤时。私家二祥。
今 国有大丧。人家当行大小祥或禫祭者。将奈何处之。而其变除之节。又何如也。曾子问孔子曰。有君丧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于是乎有过时而不除也。君之丧服除而后。殷祭礼也。注云谓主人也。支子则否。疏曰。殷祭谓二祥祭也。君服除后。乃可为亲行二祥之祭。以伸孝心也。庾蔚之云今月除君服。明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1H 页
月可小祥。又明月可大祥。犹若久不葬者也。若未有君服之前。私服已小祥者。除君服后。但大祥而可也。主人。谓适子仕宦者。适子主祭祀。故二祥待除君服而后行也。若支子仕宦。虽不得除私服。而其家适子已行祥祭。庶子于后。无所复追祭故否也。孔子曰。先王制礼。过时不举。礼也。非不能勿除也。患其过于制也。故过时不祭。礼也。疏曰。今日不追除服者。非是不能除改也。为此不除。正是患其过于圣人之礼制也。又引过时不祭以證之。谓若春时有事。故不得行祭。至夏乃行夏祭。不复追补春祭礼也。故当时则祭。过时不补前祭。祥非为感时。正是孝子为存亲。存亲则前后无异。故除私服。以伸孝心也。其疏意穿凿。似与曾子问本义不同。曾子问本义。又难自我发解。而今之为礼者。盖不可外此而求之。则岂无所以援古参今之道乎。我 国家本已许君丧服中。服私丧除私丧。其变除何有乎拘哉。然国家禁戒令。自初丧至卒哭。并停大中小祀。以此言之。私家祭祀。亦似有不敢行于卒哭前者。未知如何。曾子问所著。只是大夫士。而盖其疏中之意。若曰适子之未仕宦者。身无君丧服。当即行二祥祭而除服。不与适子之为大夫士者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1L 页
君服除后始行二祥同也云。推此义而引之。以卒哭前后。律之于君丧服已除未除而行之。或似无背耶。然求之于禁戒。则不可行祭于卒哭前。仕宦未仕宦。固亦非所论也。而今时人家遭丧成服。本不以 国恤而为嫌碍。则其于除改也。独何嫌焉。又于祥日称以不敢祭。遂杀节祭之而不变除。延丧期而待 国之卒哭者有焉。是岂过时不除。患其过于制之义也。
墓祭
朱子曰。墓祭无明文。虽亲尽而祭。恐亦无害。又于家礼曰。亲尽则迁其主而埋之。其墓田则诸位迭掌。而岁率子孙一祭之。百世不改也。可见君子慈孝爱敬之实。不以世之远而遽然忘其报本之理也。今之人异于是。亲才尽。墓祭亦无难于废之。玆岂非教不素明。人无孝敬之致也。
支子祭
寒岗问。忌祭欲定行于主人之家。支子女子则只以物助之而已。何如。𨓆溪先生曰。此意甚好。然亦有一说。朱子与刘平父书。有支子所得自主之祭之说。想支子所主之祭。恐是忌祭节祀之类也。今若一切皆归于宗子。而支子不得祭。则因循偷惰之间。助物不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2H 页
如式。以致众子孙全忘享先之礼。而宗子独当追远之诚。甚为未安。又或宗子贫窭。不能独当。而并废不祭。则反不如循俗行之之为愈也。朱子与刘平父书中。支子所得自主之祭云者。恐非忌祭节祀之谓。而姑勿论说。𨓆溪既以忌祭为循俗行之之为愈。然则女子支子。皆可行忌祭节祀之类耶。盖观宋朝程,张,朱诸君子之说话。行之终亦似无甚害也。
四拙铭
心奚以拙。寔由禀性。庸讵非正。
貌奚以拙。寔由赋形。焉敢自轻。
言奚以拙。所欲守口。人岂我咎。
行奚以拙。所欲禔身。畴或我嗔。
心不敢欺。是拙也。我之良知。养之则怡。
貌不敢伪。是拙也。我之资粹。保之无愧。
言不敢辩。是拙也。我之德善。守之胡㥏。
行不敢踰。是拙也。我之贞符。用之自愉。
座隅铭
务尽在我。求合道理。不避危辱。不要福利。苟违于理。虽荣亦耻。苟适于道。虽困非踬。莫或自欺。谓无人视。上帝临汝。听卑有耳。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2L 页
题谱牒先君子跋文后
往在戊子。先君子命不肖修谱牒。而仍手跋于谱牒之后。跋文中语。要不外立宗事。其尊祖敬宗之义。追远报本之诚。蔼然一篇之中。而使人读之。有感激终不能已者。虽其事重。卒未能以一朝举而措之。惟其无始终恒眷眷于兹。未尝一日而忘诸怀也。不幸天降割于吾家。至庚寅。先君子奄尔见背。自是更无人理会玆事者。不肖伤先君子之志未就而遂至泯泯焉。欲有以遂之。以立宗事。禀诸一家父兄宗族者。非一再而止。而父兄宗族之议。亦复不齐。因循迁就。计未有所定。壬寅秋。从祖兄汉谦氏以为玆事有终不可以但已也。即进告之从祖父佥正公。佥正公亟称之。遂通谕各处。以癸卯仲春之望。会同京乡之多宗人而谋之。阖宗无异辞矣。将于甲辰之春。亟举大礼。又不幸佥正公遽下世于其年之冬。自戊子迄至今凡几年。而先君子有志未及就。佥正公始事而未及卒。又不知自今日凡几年。更有何人。能继此而卒有所成之者耶。呜呼。玆事之难成也久矣。自吾曾王考时。已深慨乎报享之阙然。用心诚勤矣。而其终也有不如意者。留而遗之后。以至于先君子。以至于佥正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3H 页
公。而卒莫之成焉。兹事之能成于后。又何可期也。然当日曾王考所以谋之。只在乎宗派之求而已。其于择立宗一事。念未尝及之。其不如意者。容有然乎。今也则不然。宗派之不可得已审知之矣。自先君子跋文之作。而子孙之所为谋者。不过是择立宗也已。则顾亦有何难哉。然而以先君子佥正公用心之勤。而亦未有成焉。是则天所以不恤吾家而不畀其幸也。非事之真有不可成者也。况先君子跋文之作而其义已著。佥正公通谕之发而其事已始。多宗人会同之日而众议已惬。凡为我敬宁君之后者。虽妇人孺子。皆当知本始之不可忘。报享之不可阙。而感激兴叹。思尽其力矣。况闻其议与其谋者。岂无一人焉。奋然为诸宗倡。使吾宗莫大之礼。终有所成之者欤。若果卒有成也。其为吾宗之幸莫大焉。而亦先君子之志。就于今也。不肖之私情。顾安能无重有所幸者乎。昔谱之就也。以谱之为宗事也。急于成而未暇乎详也。今乃有续修之役。而诸宗人以为是谱也。本不肖所尝编。乃以摭详补缺之责。归之不肖。不肖之受此托于宗人。已岁一期有馀矣。谁知先君子所以俟于后来者。今复属于不肖耶。顾今谱垂成矣。惟愿我谱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3L 页
中之人。其观乎斯谱也。而能知其身之有所自出焉。益自勉乎其慈孝之性。尊敬之心。而不忘其反古复始之道焉。相与同心一力。劝起而欢趋之。俾吾宗未遑之礼。一举之而有所成焉。则是固先君子之有所言于跋文。而深有望于宗人者。先君子非有自私于心也。凡我宗人。盍亦勉勉焉耳乎。修谱之际。辄取跋文而谨绎之。是记所谓手泽存焉者。自不觉其怆慕之深。抆泪而书诸跋后。以之寓羹墙之感云尔。岁甲辰九月上浣。不肖孤汉辅。谨识。
与权参奉(应经)别纸
讣书之尾。有孙妇服制。当一依退溪所引丧服小记属从者所从之说。虽姑在当服三年之示。窃恐于悲遑之际。考之有未及审者。更加详订而回教之幸甚。承重者之妻。虽姑在服重服。金沙溪说也。承重者之妻。若姑在则服本服而不服重服。𨓆溪意也。而西人皆从沙溪意。南人皆从𨓆溪说。西南之于此事。有别久矣。而近来南人家十百之一二人。或有从沙溪说者。此无他。盖于仓卒变故之中。不能遍考礼家诸说。而只从丧礼备要而考證之故也。𨓆溪曰。礼曾孙为曾祖承重。而祖母或母在。则其祖母或母服重服。而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4H 页
妻不得承重。郑寒岗为之说曰。孙既代父之服。妻不得代姑者。著代别嫌。所以不容不然。金公就砺。问孙之于曾高祖代丧者。其妻例服也。其间孙妻曾孙妻。皆以冢妇。并服其丧乎。𨓆溪答曰。孙妻曾孙妻。并服之疑恐未然。窃意孙妻曾孙妻俱在。则似孙妻服。二妻一在。则在者服矣。以此观之。承重者妻。若姑在服丧。则不得承重。不啻明白。今日之引退溪而为承重者妻。虽姑在而服三年之案。未免为差错违舛之归也。未知如何。且退溪之为此说。本非以己见创为之言。固皆有所以因焉。以仪礼言之。则丧服传曰。有嫡子者无嫡孙。孙妇亦如之。郑氏康成释之曰。适子死则立适孙。长子在则皆为庶孙耳。孙妇亦如之。适妇在则亦为庶孙妇。以家礼言之。则小功章曰。为嫡孙若曾玄孙之当为后者之妇。其姑在则否也。𨓆溪谓其夫虽服重服。姑或祖姑以冢妇服之。则妇可以不服。故礼意如此。此盖当为后者之妻。若姑在则不得为嫡孙妇故也。既不得为嫡孙妇。则祖不当谓为嫡孙妇而服传重服。孙妇亦不敢处于嫡孙妇而服承重服。故𨓆溪实祖述乎丧服传家礼书而推言之也。然则沙溪之言。恐终未为得矣。至于寒岗所云。著代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4L 页
别嫌。不容不然者。尤为严切明白。盖著代。著其姑之代也。别嫌。别其嫌于姑也。姑在而妇代姑。则是代不著而嫌无别也。丧服传孙妇亦如之。家礼书姑在则否也者。其义固亦在乎著代别嫌。若有适妇在而既服舅姑。则承重者妻。安敢自处以适孙妇而服代服。为无君姑之归也。承重者。亦安忍不有其母之在。而使其妻僭居适孙妇之尊。代服重服乎。此所以代不可不著。而嫌不可不别者也。博考古今诸儒先之言。则其可證明者。将不止𨓆溪寒岗说而已。况丧服传家礼书之言。俱皆若是。则尤何足疑也。丧礼备要夫承重则从服条沙溪所说。𨓆溪尝引丧服小记云者。未甚分明。第就其沙说而略推究之。殆与所示之意不同也。丧服小记曰。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其本义元不干于此事。而且沙溪先言其母虽传重于子。而其夫生时。既尝承重。则其夫虽没。恐当服后言。但其夫生时。未及承重而早死者。则又未知何如处之。乃以退溪尝引丧服小记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一段。恐为的确之论也二十六字。插入于先后段之间。以为引重𨓆溪。而證明乎夫虽没而妻当服承重服之义也。此岂近于今所示之例耶。沙溪曰。承重妻姑在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5H 页
不服云者恐不然。而曾玄孙之妻。亦从服无疑。此固沙溪之所以斥𨓆溪祖母或母服重服。而妻不得承重及孙妻曾孙妻俱在。则孙妻服之说也。其所说退溪说。则本无承重者妻。虽姑在。而服重服之义。概见于其中者。其于所示之意。不能无疑也。若勿拘于𨓆溪诸先贤及古今众礼家之说。而直从沙溪言。为三年则已。既以退溪说归重。则在所当审。故玆敢不避唐突僭猥之嫌。奉书以质。幸勿深加咎责而有所可否。如何如何。
再与权参奉别纸
顷以女息服制事。略有论说。仰取裁择。乃不谓不衷而曲赐虚受。轻改己见。无少滞碍。可见君子无我之盛德。令人钦叹景服。不胜区区。第来示有持心丧之教。窃想今所以定为此制者。其必有明白考證之案。而鄙之见闻孤陋。不博考之礼家之所著说者。而既不见其如此矣。求之人家之所已行者。而亦不闻其如此矣。愚昧之见。终有所未释然者。幸望详引證援。明赐示喻。以破蒙騃之疑如何。盖闻古人制礼之义。一循公理。不以私情而大小遵依。罔敢踰越。故心丧之科。亦非臆设。虽系情推。实由理有。是岂后人之所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5L 页
可任意增损而为之重轻者哉。凡礼言心丧者。不过为人后者及女子子嫁者为其父母二条而已。馀无所言。此岂无以而然也。以意逆之。犹不无可说者也。盖正服三年者。有不敢遂而降之。则因乎公理。循其私情。推去一节。以立心丧也。若服其所当服而无所于降。自尽于服。究之公理而无歉。反之私情而可安。则岂有服除后心丧之可言哉。故为人后及女子子嫁者。为其父母二条外。古之人更无言心丧之节者。此诚不难知也。且妇人之于夫党也。服皆从服。则从服义也。推其义而引之。以立其服也。则当为三年者为三年。当为期大功者。为期大功。当为缌小功者。为缌小功而已。从服之立。既生于推之义而引之。则虽欲更推以去。是诚没理。义立之服。何推于心丧。由义服而推心丧。是殆为无于礼之礼乎。夫义服也。而心丧独于舅在而姑先没者有之。此之为心丧也者无他焉。其为服固当至于三年矣。而以舅在之故。虽抑其情。不敢自遂。服止于期而具祥禫。然其三年之义。固自若也。故外则除衰。而内自持丧也。此非由而推之。即是引而成之也。则其与今日大功而心丧之义。万万不同矣。妇人夫党之服。当服三年丧外。恩义之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H 页
重。固莫先于为本生舅姑服。而礼无心丧之文。先儒氏且未尝言之。故𨓆溪先生之意以为当服期从厚。不可许伸心丧。盖三年之服。降之为期。则固当有心丧之伸。而至于为本生舅姑。则降三年之服矣。然犹不敢伸心丧者。以其从而服之。而由义而立。降其一等而当服之服。止于此而已。故更推去。有所不得也。义服之立也。更推去有不得者。则虽三年之降。犹有不敢遂其情。终不许心丧之伸。况于服。未尝降而自尽于本服者。而何有乎心丧乎。凡服制之设。各有次序等第。缌之上有小功。小功之上有大功。大功之上有期。期之上有三年。笃于恩则合为三年。而掩于义则止乎期。故外除内守。以终三年。而为心丧之制。以大功而持心丧。则是越乎期。而引于三年也。岂有求诸义而不及于期者。言其恩而可引于三年之理哉。故大功而心丧之说。古无著焉。惟金沙溪丧礼备要之大功条曰。为夫之本生父母。又心丧条曰。为本生舅姑。此礼诚凿矣。今之人举不究礼之本领。俗相惯于沙溪之说。以为大功而心丧礼也。未知因此而遂至于为夫之祖父母而心丧乎。由𨓆溪之言而究之。则为本生舅姑。自三年而降之期。尚不敢伸心丧。而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L 页
况乎夫之祖父母之服。止于大功乎。承重者之妻。为夫之祖父母。君姑不在则服三年之重。固礼也。姑既在而不敢服三年。只服本服大功矣。而反为心丧之制。则此服何服也。谓之承重服。则姑在而不敢服三年。而服大功矣。谓之为夫之祖父母之常服。则由大功而引之于三年矣。于此于彼。俱无所当矣。既不在于承重之科。又有违于常服之例。则且将别立服制之名目耶。此鄙所以不能无疑于心丧之制者也。专仰取人之量。敢此僭告。果不以猥杂烦琐。加之咎责。而有所察纳否。
床铭
摄尔气。正尔身。敬尔心。安尔神。坐斯卧斯。淡然而无尘。
立宗
窃惟我敬宁君先祖。即 太宗恭定大王之别子也。宜其为百世不迁之太祖。而受报享于百世。苟有承祀而合族属者。亦宜为一宗不易之大宗。而主统绪于一宗。不幸宗绪之绝。实不知在于何代。而不举蒸尝之礼。盖已过百有馀岁矣。此岂非吾宗之阙典而阖族之羞也。然而犹不敢别谋所以报享之宜。而悯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7H 页
悯然逮兹阙然者。无他焉。唯是子孙各自落落散处。不唯昧昧不相识面。至其居住之乡里。支属之多寡。亦不能遍知。则犹虑夫祀版或能尚存。而奉安于某所宗派。或能未绝而奠居于何处。虽其有意于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者。唯求其祀版所在。宗派所居。而无敢有他议焉。是以自吾家先代以来。到于今数世。远求博访者。亦数十百年之久。而祀版所在。宗绪所归。终未之得。顷在戊子。略修谱牒。而从源寻流。则高阳正以嫡长。本无继嗣。以言乎次嫡。则银川正,梧城正。俱乏嫡孙。而永善正亦复绝似续。即今见在之派。只是支庶之裔。则乃然后始知宗派之已不可寻矣。又至癸卯。阖宗会同而互相询访。则曾孙之世。再从兄弟共四十。而能迤至今。子孙蕃衍者。为十八派。自玄孙至九代孙为六世。而六世以后。又或至四五世者有之。其见在子孙。自八代至十三代。其数实不为不多。而无一人能言报享之盛节。则乃然后始知祠版之已不可得矣。于是乎相与之谋。所以择贤立宗。设庙置主。明尊祖敬宗之义。举追远报本之礼。而阖席无异辞矣。且将同声合辞。陈告上 闻。以俟夫朝家处分之宜。而今之言礼之家。意见不同。言人人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7L 页
殊。或有以为可者。或有以为不可者矣。可不可之间。各参半焉。第未知从何说之为得礼之中也。乃遂两取其说。而为一通。以求乎知礼者之择焉。其不可者曰。始祖何可祭也。祭太祖。是诸侯之礼也。故张子曰。若大夫则安得有太祖。朱子曰。有家而无国。则不得有太祖之庙矣。家礼曰。若有亲尽之主。而其别子也。则迁于墓所不埋。先儒氏之说若此类者甚多。则如何而祭得。其可者曰。始祖何可不祭也。人无无祖之人也。故大传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有百世不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王制曰。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丧服齐衰三月章曰。丈夫妇人。为宗子宗子之母妻。白虎通义曰。宗。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所以统理族人者也。宗其为始祖后者为大宗。此百世不迁之宗也。程子曰。凡言宗者。以祭祀为主。言人宗于此而祭祀也。张子曰。宗子谓宗主祭祀。朱子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是诸侯之庶子。为别其子孙。各自以为太祖。如鲁之三家。季友为季氏之太祖也。庆父为孟氏之太祖也。公子牙为叔孙氏之太祖也。又曰。大夫三庙则视诸侯而杀其二。然其太祖昭穆之位。犹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8H 页
诸侯也。又曰。古者始祖庙有夹室。祧主皆藏之。自天子至于士庶皆然。书大传曰。宗室有事。族人皆侍终日。大宗已侍宾奠然后燕私。且我 国朝以来。本亦许别子为百世不迁之祖。而有百世不毁之庙。令子孙主其庙以祭之。其经传记所言。既不啻明白。历代先儒氏之说。若此类者亦甚多。虽其为言。或有先后取舍之不同。要皆据礼论之。大义足见。今之制令。亦复可据。则如何而祭不得。其不可者又曰。宗绪之绝久矣。既无昭穆继序之次。又无祖祢传重之统。而直使子孙中一人。上绍始祖之绪。以主始祖之祭。则是先祖之重。无所受矣。为后之义。无所凭矣。且祢在小宗。而身接祖统者。抑又有二嫌焉。欲绝于小宗而专绍宗绪。则人不可以无父矣。欲绍其坠绪而不绝小宗。则人不可以二本矣。无所凭之义。不可成也。无所受之重。不可承也。无父二本之嫌。俱不可不避也。虽其始祖固可祭也。亦安可立宗于绝绪累世之后哉。其可者又曰。祖统不可替也。祖祀不可乏也。苟无子孙则已。如有之而毋失于本然之性者。则其于祖统之替。祖祀之乏也。胡能不为之怵然惧惕然惊。而靡所容其身乎。鹰鸟也。豺獭兽也。犹能祭而报本。鸟兽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8L 页
且知报本。而况乎人乎。故曾子问。宗子去在他国。庶子无爵而居者。可以祭乎。孔子曰。祭哉。望墓而为坛以时祭。若宗子死。告于墓而后。祭于家。宗子死。称名不称孝。身没而已。郑氏释之而于祭哉。曰。有子孙存。不可以乏先祖之祀。于望墓而为坛以时祭。曰不祭于庙。无爵者贱。远辟正主。于若宗子死。告于墓而后。祭于家。曰言祭于家。容无庙也。于宗子死。称名不称孝。曰孝宗子之称。不敢同其辞。于身没而已。曰至子可以称孝。程子曰。祭先之礼。不可得而推。无可奈何。其可知者。岂可不报。盖报本在后。世虽远。岂得无报。由此言之。祖祀诚不可乏也。欲其不乏祖祀。则不立之宗。而将谁使主之。立宗则祖统有系而祭有主。祖统有系而祭有主。则子孙合而神亦歆之矣。神苟歆之。其不曰余有后乎。不立宗则祖统替而乏其祀。祖统替而乏其祀。则子孙散而神亦馁而矣。神苟馁而其肯曰。余有后乎。其孝子慈孙之心。苟至于此。不能不怵然惧惕然惊悽然感者也。其所谓无所凭之义。不可成也。无所受之重。不可承也者。说之者之言似矣。而然犹有不然者。君亲皆至尊也。父主于恩君断于义。故恩义立焉。君亲一也。纵父无命。若君有诏。视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9H 页
之无贰。受之无嫌。若是者无他焉。可知亲之意。亦必无嫌贰也。今虽昭穆之序。无所继矣。祖祢之重。无所传矣。阖宗同辞。陈请于 朝。而遂令攸司考礼据律。命子孙一人。而俾为大宗之主。主始祖之祭。合族人之统。其子孙亦且敬吾之君。而安于所命。不敢有嫌贰。亲吾之亲而推而上之。至亲之所亲。是则凭君之命而受其重。自我为始。传始祖之重。而俾子孙而有继也。岂曰义不可成而重不可承哉。故朱子曰。今臣庶家要立宗也难。只是宗室与袭封。孔氏柴氏当立宗。丘氏浚说明朝制令曰。大宗绝立后。凡为人后者。除大宗外。其馀必有父在承父命。方许出继。已孤之子不许。以朱夫子暨丘氏之言而求之。所以处此者。亦应有理矣。至于无父二本之嫌。不可不避也者。亦有可辨者。子孙虽多。其本则一也。父之统绪。亦何尝不自于始祖乎。子生于父。父生于祖。推而究之。以至于远。其本在于始祖。譬犹木之生也。虽枝条千万。固皆同根而生。未尝不各自受其根之气。其于大宗。既无所后之父。则虽无绝于父也。固何有于二本之疑也。祖不可忘也。君不可违也。亲亦不可绝也。虽以君命之而直承祖庙之祀。亦何尝绝于父之有哉。其于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9L 页
大宗。有所后之父。则固宜绝于父。而远二本之嫌。此则不然。大宗之统绪久坠。无可以继昭穆之序者。而其所以直承乎祖庙之祀者。不过由于父之统绪。本出于始祖。而以至于身。其义寔无碍于君命之而承其祀也。固何有于无父之疑也。大传曰。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贾氏曰。亲亲故尊祖者。以已上亲于亲亲。亦上亲于祖。以次相亲。去己高远。故云尊祖。严陵方氏曰。亲其所亲。推而上之。至于亲之所亲。亲之所亲则尊矣。故曰亲亲。故尊祖。有祖而后有宗。有宗而后有族。非子孙众多。无以共承宗庙之祭祀。以此观之。则其于二嫌之疑。亦自有其说之可辨者矣。故朱子曰。如子孙有个气在此。毕竟是因何有此其所自来。盖自厥初生民。气化之祖。相传到此。此其言岂非验之而可信者乎。既无所祢于大宗。则由小宗而承此气所自来之祖者。何尝有不可乎哉。按石渠议戴圣曰。大宗不可绝。言嫡子不为后者。不得先庶耳。族无庶子。则当绝父祀以后大宗。程子曰。礼长子不得为人后。若无兄弟。又继祖之宗绝。亦当继祖。礼虽不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40H 页
言。可以义起。由是言之。虽可以绝父之祀。犹不可以绝大宗之祀。大宗之祀。其重若是何也。其不以始祖之尊而重之乎。始祖之尊。其不以子孙之统所自而然乎。今于大宗。非有昭穆之继。直是以有子孙之众。特立一人。承始祖之祀而已。绝父之祀。犹不敢不为后也。而况于未尝有虑于绝父祀。而又无二嫌之可避者乎。昔阳村权公。有勋伐封爵赐号。为不迁之位。至中世。宗子连致早世。惟有数世孀妇。共守庙以祭。而宗法遂废。其子孙具由陈闻。请立宗子。而无可以继世者。 朝家不拘世次。特使权公盼。直承阳村祀。而袭封为吉川君。到于今世世继承。遂为阳村派之大宗。以时 王制推之。亦不知其请立宗之为不可也。张子曰。诸侯建宗亦天理。譬之于木。其上下挺立者。本也。若傍枝大段茂盛。则本自是低摧。又譬之于河。其正流者河身。若径流之泛滥。则自然后河身。转而随径流。宗之相承。固理也。及旁枝昌大。则须是却为宗主。程子曰。宗子法。亦是天理。譬如木。必从根直上一干。亦必有旁枝。自然之势也。然又有傍枝达而为干者。今正绪累绝。无以继统。支派蕃昌。庶可承祀。则张子所谓旁枝昌大。却为宗主。程子所谓旁枝达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40L 页
而为干者。殆与之相符矣。且天子建国。诸侯建宗。则建宗是诸侯事也。以 朝家言之。其所以处分乎此事也。顾有何难哉。张子曰。至如人有数子。长者至微贱不立。其间一子仕宦。则更不问长少。须是士人承祭祀。程子曰。立宗必有夺宗法。如卑幼为大臣。以今之法自合立庙。不可使从宗子以祭。若此之论。虽系先贤之言。殊觉似未甚洽当。决非后人之所可从而行夺宗之法者也。然盖其意以为若贱不敢宗主祭祀。而坠尊祖之义。隳报本之礼。则当使可堪宗主者宗主之。庶不至于失尊祖报本之宜。发此夺宗之论也。两贤所言。岂全无意义哉。虽甚贱微。实为宗子。而虑其不堪宗主。则犹欲夺宗。斯固终不能无疑也。今则不然。宗绪永绝。享尝久废。既无可夺之宗。则宁有夺宗之嫌乎。虽夺宗乎。犹不欲废先祖之祭。而况于无宗可夺。而无嫌于夺宗乎。张子曰。乞朝廷立条。宗子不善。则别择其次贤者立之。盖宗子若不善。则固不可以奉承先庙。敬脩厥祀。而终未免得罪于祖先。故乃有此别择之言。此与贵贱之说。稍若有间。苟有贤者。则立之以代不善。或犹可也耶。然是殆竟归于易其宗而夺之统也。亦未知其事果何如也。虽其不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41H 页
善之甚。犹不为无宗子也。惧不善者之不克负荷。则亦不无择贤立之义。而况于本未有宗子。而无善不善之可言者乎。究之以先贤之言。反之以常人之情。固不知其立宗之为不可也。窃观其可之者不可之者。俱不无义意。各自有考据。苟使知礼者而判正焉。其将何所取而何所弃耶。宗法之设。其重矣乎。宗者。所以主先祖之祀。而系族人之统者也。先祖之祀。由之以不乏。而人皆知其身之所由来矣。族人之统。由之以不乱而人皆知其序之所由列矣。于是乎孝敬之发而尊其祖。敦睦之实而合其族。恩爱之流而逮于后。故孔子曰。上治祖祢。以尊尊也。下治子孙。以亲亲也。旁治昆弟。所以敦睦也。此先王不易之教也。故在周之时。以宗道而明伦理也。故君而命宗。而公子有宗道焉。尊不废亲而国君有宗道焉。公子国君。尚亦有宗道。则何适而无有宗道也。先王设教。必有宗法。以之维持乎人心。而导达乎恩爱。故昔者季孙问于孔子曰。百世之宗。有绝道乎。子曰。义无绝也。故同姓为宗。合族为属。虽国子之尊。不废其亲。所以崇爱也。有若问于孔子曰。国君之于同姓。如之何。子曰。皆有宗道焉。故虽国君之尊。犹百世不废其亲。所以崇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41L 页
爱也。由是观之。宗道固不可以废之也。以言乎吾宗。宗绪绝而祖祀乏。宗法之不行久矣。上之不能反古复始。而忘其所由生。中之不能收族明伦。而乖其所由序。下之不能崇恩隆爱。而失其所由亲。祖墓横被别人之所占而无所禁。族党不至亲属之已竭而恩已薄。孝敬之心无所发。而恩爱之情无所逮。人莫知尊祖重本之义。家不传保族宜家之道。故祖不受子孙之报矣。孙不追祖先之德矣。族属之散乱而骨肉之乖离矣。敦愿之习。忠实之风。终未有古人之若者。此岂非宗法之不行而然也。故程子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收世族。立宗子法。又曰。若立宗子法。则人知尊祖重本。人既重本。则朝廷之势自尊。张子曰。宗法若立。则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或问朝廷何所益。曰。公卿各保其家。忠义岂有不立。忠义既立。朝廷之本。岂有不固。今骤得富贵。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家且不能保。又安能保国家。程子又曰。宗子法坏。则人不知来处。以之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而不相识。朱子曰。祭法须是用宗子法。方不乱。不然前面有不可处置者。然则宗法不其重矣乎。立则虽朝廷亦有所赖。本固势尊。
拙隐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42H 页
不立则虽一人之家。亦不能保。统绝族替。有是哉。宗法之不可废也。程子曰。立宗非朝廷所禁。但患人自不能行。观斯言也。顾吾宗若是。而近百岁不立宗者。果如不可之者所言。诚有所不可则已。此实不然矣。只是自不能行也。其为有家之羞。而阖宗之所宜慨然发愤乎有为也者。当如何哉。朱子曰。今要立宗。亦只在人。有甚难处。凡我宗人。宜亦有感于斯。而相与勉勉乎哉。若谓之前之人未曾为之。而有所疑难焉。则是程子所谓昔所未遑。今不得复作。前所未安。今不得复正者。殆将不幸而近之矣。凡我宗人。盍亦相与勉戒而勿之有悔焉已乎。甲辰九月上浣。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