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x 页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记
记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48H.gif)
书院故伊川学舍。前有川从东北流。湾洄过谷口。而其名曰伊。故榜学舍曰伊川学舍。窃慕子程子伊川云。中世改之以为鼎冈。鼎冈今书院之北山。昔我 恭宪王世。啸皋朴先生承任以知州。设学舍于州四面。拔乡人之如赵德者而分掌其教授。时上舍俞先生绝举子业。穷居读书。学识行义。蔚然为儒林之望。朴先生举先生而属其责。先生自此日聚生徒。讲学于其閒。而方伯郑林塘惟吉以礼造访。留诗而去。南方士至今传之。州人士之学于先生者。皆明义理尚揖让。习俗丕变。儒教蔚兴。而奔走请益。户外之屦常满。一方之人。指书堂曰俞氏书堂。而眉叟许文正记其事颇详。既先生殁。立社于其旁以俎豆之。岁庚子秋八月。士林齐议。升享八贤。为九贤祠。厨库斋舍。皆如仪改设。庙三閒。讲室在庙之前十馀步许而凡六閒。室于左右而中则虚而堂之。以为诸生游息。宜于冬宜于夏也。院新刱。尚多式礼之未及讲定者。而儒林多故未遑焉。今秋始会议釐正。书朱夫子白鹿洞规。揭之堂壁。诸贤子孙及远近章甫会者凡三百馀人。章甫属余记其事。不敢辞而记之。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48L.gif)
时习室记(主人李公万敷)
时习室者。息山李公閒居讲道之所也。公恬静高洁。无所事于外物者。而平生固穷求志。嗜学如古人。尝爱闻喜华阴山水之胜。筑室而居之。未几归商山旧庄。筑是室于北郭之外而藏书数十百卷。读矻矻不知年数之不足。有得则忻然而乐忘寝食。以古文题其楣曰时习室云。秋之花山。经过室而拜公曰吾辈无用于世。着手处。惟俛焉孜孜。毙而后已。子之志亦吾志也。盍为一言以教我也。不佞承命。蹶然而起曰唯唯。以公而辱不佞。不佞虽愚甚。安敢辞焉。夫时习者。圣人所以成圣根基也。公志圣人之志。学圣人之学。读于口之不足而书之手。书于手之不足而名之斋。其志可谓笃矣。然名者外也。外不可以自足内。宜君子之所益勉也。诗曰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公居是室而尚不愧乎斋名。则不亦悦乎。公作而言曰子之言善。是足以记吾室。授𥳑而促书之。谨书以复。
西溪䕺竹记
丽氏既衰。门下注书吉冶隐先生隐居金乌山中。 朝廷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49H.gif)
西溪书室记
方丈之山。南走百馀里。折而东北。至大江头而削立。为苍壁数十丈。与矗石楼枕流亭相望东西。仍南下数十步。凹而低。为芝山庄。其西有一区岩壑。窈而深缭而曲。廓而有容。宅幽而势阻。宜乎为隐者之所盘旋。而数閒茅屋。萧洒静僻。隐映于深松老桧茂林脩竹之閒者。即病夫西溪书室。病夫自少性恬静寡欲。不欲与事物相干。以故筑是室而居之。此事已二十九年。岁月既浸久。其閒又或处或不处。墙壁为风雨毁者种种焉。前年夏葺而新之。辟左右田园。列植花卉。门外石白溪清。雨后岩壑奔流皆瀑布声。远岫晴霞宿云。浓淡依微。朝暮变态。望之如画中光景。此尤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49L.gif)
观鱼亭记
余既修书室。书室之南。凿上下塘。深丈馀周数十围。其地素有水源。而犹恐其不足。又引西涧而灌之。尹长叔城主见之。命之曰天云塘。且谷口有石门。名曰明德门。塘在石门东北五六十步。凿是塘为养鱼计。而塘上编竹为亭。以观鱼榜之。噫程氏盆中之玩耶。庄生濠上之乐耶。抑亦主人之自得于形骸之外。而与物相忘者耶。春日方暄妍。而试登于亭。玉波微兴。镜面生痕。双鳞队鬐。泼泼洋洋。或怡然不动。或俶尔远逝。于是意思活泼。忻然而喜。仍复自警而言曰夫君子观物以察其理。察理以反其己。主人能观鱼之伏而炤。以思不掩之诚。观鱼之牣而跃。以悟下察之妙乎。不然是徒有观鱼之名。而难免玩物之讥。主人其戒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0H.gif)
永慕斋记
先妣贞夫人舍不肖之二十一年冬十二月。卜头流馀麓。移奉衣履之藏。粤三年二月。搆永慕斋。往来省扫而憩之。斋在墓之西十馀步。不肖不孝无状。年二十五丧先妣。先妣春秋五十五。时则先君子在堂。不敢尽哀而哭。今先君子下世已五年。犹且顽而不死。复见天地日月。呜呼痛矣。此何人哉。退陶先生题李参奉永慕堂诗曰欲识个中追慕意。高山无极水无穷。可诵咏而悲之。
二乐亭题额记
秋省墓留永慕斋。息山翁自红流洞来访。会珠潭金大集。数四日谈话。翁将归。余曰山中多泉石佳处。皆吾斋之左右前后。吾斋合有善名。愿一言教之。翁许诺。顾左右而谓余曰人皆曰山水可乐。而能乐其真乐者鲜矣。夫山静也仁者乐之。水动也智者乐之。苟能以乐仁乐智之乐。推之于山水閒。而察其动静之真个为可乐。则朝暮寻常对山临水。无非自家涵养德性。周通事理许多功夫。而所乐无穷期矣。不然曾云巢咏周夫子诗。何以曰欲识个中真动静。终朝临水对庐山耶。今吾子之亭。环山而带水。名之曰二乐亭。庶乎其可也。若永慕之义。子记之尽矣。吾复何言。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0L.gif)
尹侯清德祠记
景庙即祚之四年春三月。尹侯计安窝公自瑞山移守吾州。粤三年四月十九日辛酉。以疾卒于官。子弟扶榇而归。州人士去思不已。磨崖刻之。又曰此不足以表其惠而报其德也。遂鸠财募工。立清德祠而祀之。祠在治东数百步玉峰山下。庙为三閒而前置讲室。为章甫游息之所。厨库斋庑一依书院例排设焉。公性宽而严。和厚而确。嶷然有长者风。居家敦孝友睦姻于亲戚。出而与朋友交。信义自尽。𥳑于事物。读书求志。无异刍豢。士友敬之。以为今人所不及。及擢第登朝。落落自守。不喜苟容于人。以此进涂不大辟。而常栖遑于州县之閒。吾州在穷海之滨。而地广务殷。素号难治。公下车剔抉苦瘼。蠲刷烦苛。一切平易从事。待小民不屑茹吐。劳来劝相。使鳏寡孤独癃疾无告者。爱戴之如父母。然而胥吏奸猾闾里强豪。犹丧气屏息。无敢衡行。励廉耻尚礼义。以儒教教儒士。皆靡然趋学。莫不张拱徐趋。耻尚气凌人。既殁道路流涕。童子不讴歌。返榇之日。黄童白叟之在百里外穷峡閒者。皆匍匐设祖奠送行。而终晋之境号哭填道。此事非今世有也。求之古循吏而亦如公者多乎否。盖励俗如古灵。崇学如昌黎。公平如第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1H.gif)
先祖湖隐先生旌闾重修记
晋之治南十里有笃古山。山下有枕流亭临大江。江上皆茂林脩竹。我 成宗王世。先祖湖隐公隐居行义于其中。公有至性。事亲诚孝多感人。五岁知温凊之节。八岁当父病断指。后丁忧哀毁出人。葬而庐于墓。时燕山君政乱。行短丧法极严。国人无敢犯者。公独毅然行制。不为昏威所屈挠。 中庙既反正。降书褒之。命旌表孝子之闾。闾在芝溪村南大路上。于枕流亭为东距五六百步。闾久而颓。曾王父凌虚公鸠财葺之。实 皇明万历癸丑春三月。而粤百有二十二年冬十二月。六世孙泰茂复以凌虚公之意。修其风雨之所毁者而新之。板则依旧书曰孝子从仕郎朴某之门。士人延安李万均笔也。噫人之秉彝。好是懿德。虽以寻常行路。犹必式而敬之。况子孙之于先祖乎。后之为先祖子孙者。有能继吾志而随敝随补。不使翼然棹楔。或有倾颓之患。则可谓无忝尔所生。其勖乎哉。
忍斋记(主人河公润宽)
晋之东二十里。有所谓丹池洞者。而为河氏世庄。河氏以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1L.gif)
慕寒庵记
余少时从洛中贤士大夫游。与李公万元最相善。一日至公第。公开一箧。出晦庵夫子影像而示之。忻然而敬。揭堂壁而瞻拜之。手摹一本而归。此事今已数十年。每欲扁诸座右。朝暮对越。而以燕居之所。恐有致亵不敢焉。遂藏弆于箧笥中。而常有蠹鱼之忧。秋七月编竹筑阁于天云塘上。八月既望后二日。卜中丁而奉安。名其庵曰慕寒。盖庵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2H.gif)
无言斋记(主人金公颖)
昔年余东游。观合浦桧原。谒两贤祠。与处士登月影台。前临大海。时大雨初收。日已薄暮。海中多晴霞霁气。微茫依俙。变态异状。左右层峦叠岫。连嶂比峤。苍翠倒影。出没其閒。望之如在半空。极目日域之涯。烟涛万里。𨓏𨓏往平屿孤岛。风樯浪舶。缥缈后先。或见或不见。海上诸胜盖如此。此皆可游而乐者也。其邑曰昌原。而处士居之斋以无言名而要余记之。噫余观海至今二十年。时时梦寐在此。今于处士之斋。安得无一言。识昔年所见者而赠之。仍愀然叹息而言曰。昔周之衰。击磬襄入海。当秦楚之际。有安期生者隐于海上。不知今之世。亦有奇伟不遇隐而忘世者耶。夫所谓无言之义。圣人已言之。归而求之。自得之耳。
枕流亭记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2L.gif)
会讲坛遗址记
先祖乐天窝在枕流亭旧址。其东有馀地稍宽。筑为坛植松以荫之。为诸生讲习之所。名曰会讲坛。前临大江。而其上有脩竹数千竿。百年来古木苍台。荒废芜没。使观者共指而咨嗟曰故凌虚朴先生。与学者讲道于此云。书楼钟美堂皆先祖所筑。而基址不甚明。凌虚台凭虚岩则在东西相望处两峰绝顶。而其颓废亦然。俱可感也。志之以附枕流亭记后。
珠潭精舍记(主人金公圣运)
吾平生少人事。老于山水。观方丈岩泉数矣。自天王绝顶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3H.gif)
爱莲堂记
先君 肃庙十年登第。越二年筮仕。立朝三十五年。 上宾天。先君方丧如丧考妣。时以安城郡事。已罢官矣。无复仕宦意。退而家居。葺斯堂而燕息焉。堂在正寝南数十步许。其制凡六閒。梁之自东而西者六。自北而南者五。栋之分列于上下者十六。椽之联比于左右前后者百有八十馀。隅为室温而明。中为楼爽而旷。于冬宜焉。于夏宜焉。东而为二层阶。列植花卉。阶下凿半亩塘。种莲于其中。而名其堂曰爱莲。日与宗族故旧。啸咏于斯。閒暇自适。有若将终身之志。善流皆乐与从游。而多题咏以美之。乡党父老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3L.gif)
会讲洞遗墟记
陶滩头流之西。岩泉佳处。穹林邃壑。境界幽僻。又去大江不远。而兼山水之胜。其西双溪石门。有崔学士四大字遗画。高丽末韩录事惟汉又遁迹于此。盖从古为隐君子盘旋之所也。 皇明弘治时。我郑文献先生居之。会生徒讲道义。自此人号其洞曰会讲洞云。其后其家没于史祸。子孙漂泊流离。洞为无主荒原。而至今数百年。过者指点咨嗟。相传为郑先生遗墟。嗟乎。先生之居是洞。盖出于知几远引。而松桂为邻。麋鹿与居。初不相关于名利得失时事是非。则彼子光辈之百计罗织。必置之死地而后已者。抑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4H.gif)
养正斋记(主人河公德望)
头流之山南走数十里。折而东向。蹲蹲起伏又十馀里。而忽然平地奋身。仰之屼峍而插天者。士林山也。其下有所谓安溪村者。而故徵士谦斋河先生居焉。后人之过安溪者。指点为君子旧里云。养正斋主翁以先生昆弟之孙。志先生之志。学先生之学。平生乐居岩泉。高洁自守。不肯从人自售。读书求志。严而好礼。有慕寒斋讲道之风。就其所居第之南而别搆一室。为晚年颐养之所。甚萧洒静寂。如非尘世閒所见也。一日拜主翁于斋。主翁指斋额而谓余曰吾以养正名吾斋。子其记之。余作而言曰长者之命。不敢辞也。愿闻养正之义。曰易曰蒙以养正。吾老大而学则蒙矣。欲以是自勉焉。余遂蹶然而拜曰唯唯。吾闻有若无实若虚。颜子之所从事也。主翁其颜子之徒欤。主翁洁身笃行五十年。行高而志坚。学博而理胜。德足以宗匠士林。言足以矜式来世。而犹且谦谦卑牧。自居于蒙。此主翁所以正心以正身。正身以正家。一动一静一语一默。无或不一于正者也。是足以记是斋而为主翁贺也。曰恶。是何言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4L.gif)
临渊台遗墟记
我 明庙世。晋阳有隐君子。徵士李公琰字玉吾号云塘先生者也。云塘在治东十五里菁川江下流之上。而先生居焉。取江上之胜。江上有苍壁数十丈。削立临渊。而左右皆深松老桧。先生往来游憩。而名其台曰临渊台。眼前十里明沙。平郊茂林。又台上奇观。时崔守愚先生隐居于道洞。即相望地。而源源可朝暮也。有时短舠相邀。鸠杖往从。淡然无名利意。而逍遥于江山之閒。时人谓之南州二处士。今先生之亡。已百馀年。而台荒废芜没。风景依旧。而人事非昔。过者孰不指点而咨嗟曰。此李先生隐迹遗墟耶。北望道洞。崔氏之居亦然。俱可悲也。并识之。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跋
书钓隐韩先生遗卷后
不佞尝读诸子百家书。以其所著述。夷考其用心行事。则表里本末之沕然相照应。比之如影之于形。响之于声。而无毫发差也。邹夫子所谓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者。盖以此耳。圣人岂欺我哉。先生以聪明警绝之才。沉静温粹之性。早得寒冈旅轩数君子而为之师。强志力学。非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5H.gif)
泰安朴氏谱牒跋
朴氏皆以神圣王为祖。而中世有八大君分其封焉。其一密阳而子孙最显。吾先世亦密城之裔也。至高丽时。有讳元义。有忠勋德业。官至尚书仆射。仆射今辅国之职。王宠礼之甚厚。封为泰安府院君。泰安之为吾贯。盖自此始。而其后七百馀年。簪缨继焕。忠孝传声。蔚然为泰安望族。仆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5L.gif)
读书录后小识
古人诗曰荆棘剪不去。芝兰种不荣。甚格语也。异端之祸。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6H.gif)
题隅谷郑先生行录后
殷衰伯夷采薇。齐亡王蠋绝脰。宋灭天祥殉节。盖士君子平日所养。自有众人之所不可知。而忠义填骨髓。道理浃心肝。死生存亡。不足以动吾发。祸福荣辱。不足以易其介。故不幸遇变。而其树立之卓乎不可及如此。先生王氏旧臣也。见时政日非。谢疾家居。及 国朝定鼎。 上徵之。先生喟然叹曰国破君亡。有死而已。托于盲而不至。 上终莫能致。晋山诸生。至今尊慕之不衰。嗟乎。王氏四百年纲常。得先生只手扶植。而崒乎与泰山齐其高。昭乎与日月合其明。韩文公所云特立独行。适其义而已。不顾人之是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6L.gif)
题河松亭先生遗集后
大岭之南。士大夫以学问自励。道德文章。杰然为斯文领袖者。前后踵相接。而南冥曹先生又从以崒乎并峙。志伊尹之志。学颜渊之学。以继往圣开来学为己任。一时求道之士。从之不敢后。函丈之閒。群贤济济。而其德业风节之拔乎其萃。为当日师门器重。士林山仰者。惟两冈先生及崔守愚河觉斋数君子而已。先生以觉斋堂侄。从少服事。亲承旨诀。薰陶于诗礼之训。涵泳于道义之方。而生于斯长于斯。终始于斯。则其践履之笃。造诣之深。盖有所亲切得力。而非他人所能及也。以故其发之为诗文也。亦删华剥彩。全尚典重。赡意趣饶风致。不失其性情之正。而𨓏𨓏援物反己。以寓规警。拳拳于自家心身修省之工。而不欲为等閒骚人花鸟题品。则先生平日所养。盖可想已。此则人人皆可知。而未必待后世之子云矣。若其有是才有是德。而世不我用。不能卒究其万一。则此从古圣贤之所不免也。岂独于先生而恨之哉。呜呼。先生之亡。已百馀年。绪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7H.gif)
题家藏夙兴夜寐箴卷后
吾先祖凌虚先生平生乐居岩泉。泊然无意于世。而惟以古人之学。自奋自励。集生徒讲义理亹亹焉。一时贤士大夫皆乐与之游。万历四十一年春二月。方伯权公眄来访。会章甫数百人而设乡饮酒礼。以先生之习于礼。而有威仪节度之足以耸动于观瞻也。其归赠之以此书若近思录一部。晋山父老。至今相传为前古盛事。先祖之弃子孙。今已百馀年。世代既寝远。家又中经回禄。书籍之传荡然。而独此篇幸而存焉。噫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况先祖常置案上。对越而读诵者。是岂为先祖子孙者所可恝然而视之若等閒书册者耶。一板二板。无非先祖之手阅。则临是编而不有感慕之怀油然而生。是无人心也。幸珍藏而勿失也。南冥先生题李公霖所赠心经后曰是书也。不过为他日恶少窗壁涂已。此则先生以其无嗣续可守者而发此叹。然虽使有嗣续。不贤则亦有此患。是可忧耳。
题成浮查先生遗卷后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7L.gif)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8H.gif)
书郑(彦儒)城主所赠濂洛风雅后
诗者所以言志。其志正则其言亦正矣。圣王之世。民志定而淫邪非辟之念。不萌于内。怠慢踞肆之气。不作于外。故三百篇节族音响。一是出于性情之正。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语和而庄。义宽而密。推是而行之。足以修身及家平天下而沛然则诗之为教于人者。岂不诚远且大哉。噫濂洛之去二南。几数千馀年。则其风谣俗尚。前后不相班。咨嗟咏叹。彼此不必同。而犹其讽咏閒声韵词致。无不冲澹和平。各得其正。如出于十五国之人者无他。治心性如古人。而其志无差殊故耳。时移世换。其俗虽变。古往今来。此心无改。人苟知此心之无改。而能操而存之。涵而养之。大公至正如周召。洒落光明如程朱。则出于口者。皆关雎之句。发于言者。皆清庙之什。风雅比兴之音。岂独二南与濂洛哉。自世教衰末。人不能保守其心。而为诗者全尚浮华。不失于险则失于诡。不失于靡则失于荡。滔滔是粉饰彫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8L.gif)
书郑城主新刊吕氏乡约卷后
士之读古书学古人。而推己及人。教民为善。俛焉孜孜于扶世道正风俗者。求之近世。我地主莱州郑侯是也。侯莅吾州之越明年正月。大设养老宴。劳一邑耆旧。刊吕蓝田乡约文。布四境而告谕之。州人士兴起感激。崇德业尚礼让。小民之蒙然无知觉者。亦能革旧而归新。过相规而患相恤。侯之功其大矣。嗟乎。据一乡而一国可知。即一事而百事可验。孰云世道衰末。俗薄民偷。虽欲行先生之政。而其道末之何哉。若使善辅相者。先格君心之非。而为端本清源之第一义。赞扬馀化。劳来劝相。辅之翼之。匡之直之。又从而振德之。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斑白者不提挈。非但三代之时为然也。或有以是而语岩廊大人者乎。于吾侯不能无感。谨志之如此。
题梧里李先生 赐几杖宴诗帖后
我 仁祖大王即位之越明年秋。议政府领议政梧里李文忠先生年七十八。以老上疏乞骇骨。 上不许。赐之几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9H.gif)
题李(光溥)城主所赠小学后
李侯光溥。吾十载旧交。 上之十五年夏六月。来守是邦。下车不数日。来访西岳病居。翼年五月。以此书赠我。其言曰君子之道。要不出于事亲悌长隆师亲友之閒。而小而为做人坯朴。大而为成圣根基。年来人心日偷。士趋日荡。记诵词章之习盛。进就功名之念胜。而圣人之教。遂泯泯焉。岂非世道之大可悲耶。吾素知主翁平生即是小学中人也。以其所好者而赠之如此。余作而对曰乌敢当。然勉人为善。是古君子之义也。虽愚陋当铭念焉。识其颠末。以付于后。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59L.gif)
肃庙三十一年夏六月。洪公景濂来莅吾州。为政公平廉𥳑。教行俗成。远近称渤海颖川之治。一日访我于西岳书堂。与之语移日而去。往来相从相爱如古人。未几归。以此书赠我曰。自尧舜禹精一授受之后。下及于周程张朱。暨我退陶老先生。群圣贤之绍述传承。不过一个心而已。则是书岂非吾学之大源头乎。吾以是赠君。君可置案而读之。况朋友之道心也。君能朝暮对越而一心思我。故人之仪刑笑貌。恒在吾方寸閒。则虽在于千里之外。其实咫尺也。今日之别。何足悲也。余起而拜曰唯唯。敢不从命。嗟乎。此事已累十年。今公已殁。余亦衰败近死。追念往事。已古人尘迹。忠信如公者。此世安得复见。书之不胜于悒。
书三学士事迹后
生吾所好而所好有甚于生者。死吾所恶而所恶有甚于死者。此无他。自有一个义理横亘于方寸上。而巩固充实。跌扑不破。及其发也。建天地而卓然撑揭。昭日月而断然笃信。刀钜鼎钁。不知其为可畏也。千驷万钟。不知其为可乐也。如此等人者。世不常有。在唐宋杲卿天祥。在 明先生与郑桐溪,金清阴数君子而已。古之人以扶纲独立。比颓波砥柱。先生其颓波之砥柱耶。以临危不挫。比岁寒松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0H.gif)
题先祖凌虚先生遗集后
此吾曾王考凌虚先生遗卷也。以先生道德文章。其绪馀之传。若是其寂寥耶。呜呼。先生易箦之二年辛未。门人弟子编纂遗集。又叙述其年谱行录师友录诸篇。作为数卷册而藏于家。粤十年庚辰。郁攸之变。全秩归于煨烬。其后家藏之随得随录。零琐凑合者十不能一二存。而直泰山之毫芒耳。孱孙之痛。岂有穷已哉。不肖窃惧夫愈久愈失而终至于泯泯无传。谨取巾衍中如干所存。与夫并世诸贤集稿所载及远近士友閒诵咏相传。遂为之辑录如右。盖先生平生学问之要。亲切从事于性命义理之閒。而推之为饬己制行。待人接物。皆忠厚和平。未尝有崖岸圭角之露。故其文章刬华剥彩。省繁删蔓。语𥳑而密。旨雅而正。可以为教于后人多矣。后之为先生子孙者。若能世守而不失。虽残编断𥳑。犹足为世教矣。然安知后日之又不为前日欤。是可忧也。先生事行详略。非不肖所敢容喙。姑记其编辑颠末。以付于后。 上之十七年孟春下弦。曾孙泰茂书。
题尹计安窝所赠家礼后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0L.gif)
题己卯录后
我退陶先生状赵静庵行。而于己卯事记之详。余尝读而悲之。掩卷而涕潸然者数矣。今见此录。首尾尤纤悉。嗟乎。先生以不世出之贤。遇大有为之君。挽回世道。陶铸太平。可朝暮反掌。然而不意奸竖作蘖。时事大变。非但先生之为祸败杀身。而一时无辜诸贤。皆未免骈首就戮。靡然丧气。惨矣毒矣。世亦有是事耶。呜呼。吾道之穷久矣。孔子困于匡。孟子奔走齐梁。其后汉唐宋千有馀年。驱之于党锢而肆诸市。目之以清流而投诸河。以伪学书诸籍而拘幽窜逐于岭海瘴雾之閒。若以此等处而观之。孰云彼天至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1H.gif)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传
郑义士传
公晋州郑氏。晋山大族三姓之一也。名温。政承硕,晋山府院君櫶。其父与祖也。高丽末登第。官至大司宪。见时政日非。不乐于朝。托疾青盲而归。未几丽果败。我 康宪王素知其贤。累以礼徵之。辞不至。 上遣中使曰真伪不可知也。试以松叶刺其目。刺之瞳子果不挠。以此虽家人父子亦莫能知之。一日独坐见鸡儿啄于场。公低声麾之。夫人曰目有见乎。曰闻其声不见其形。世居晋之治东隅谷。晚年筑亭而命其名曰隅谷亭。公殁而基址尚存。过者指点咨嗟。相传为郑大宪遗墟。弘治閒。退陶李先生南游过其亭。而有诗曰郑公遗宅在。姜氏表闾崇。姜即故翰林应台云。嗟乎。武王圣人也。伯夷饿而死。箕子罔为仆。岂以天吏吊伐谓不可也哉。特以纲常之不得不扶。而舍乎此则人道灭故耳。识之为万古为人臣者劝。
俞处士传
皇明正德嘉靖閒。晋阳有俞处士。灵山人。名伯温字仲玉。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1L.gif)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2H.gif)
竹阁处士传
南冥曹先生自三山入德川洞。卜筑山天斋。集生徒讲问学。南方士多从之。时有清香堂李公源。从江城往来交游。大为先生器重。侪友敬爱。处士其从子。而亦同事先生者也。名光友字和甫。性醇厚谨悫。自少非礼不言。非义不行。得大贤而为之师。早闻为学大方。心欣然乐之。行之日益忘倦。居家鸡初鸣。盥栉衣冠拜家庙。出而整案危坐。竟日读书。每曰今人以好读谓之好学。野哉。盖处士之读。不在章句閒。实好学也。事亲以养志为务。菽水之奉。常得其欢心。乡里多之。亲殁丧三年以礼。见者以为有古孝子风。家贫箪瓢屡空晏如也。居穷守约。嚣嚣然自乐。未尝变节。有妇党当路者欲荐之官。曰因妇势得爵。丈夫耻之。利达非我愿也。平生不与人争。不与恶人言。与崔守愚,金东冈,郑寒冈诸贤。皆与之游而契甚密。郑先生尝知咸州。处士有疾。先生为剂药遗之。伻问五日相续。其亲爱之如此。乐斋徐公思远性严毅。非其人不见。及见处士喜之。如不得交。处士寿考。年九十一终。人谓仁寿。既老气力犹强健。视听如少壮。好学不倦。至卒年不废书册之业。远近士多。往来从学。所成就居多。处士才性素鲁钝。而平生用人一己百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2L.gif)
姜氏忠孝传
古万历閒。海寇升陆。南境大乱。 銮舆西幸。国势板荡。一时忠义之士。纷然而起。忘身卫国。时有三龙者忠勇大名。郑起龙,朱梦龙而其一公也。公讳德龙字汝中。姓姜氏。其先晋阳人。自少有膂力。以武艺发身。及乱作。在元均幕下。均惧不知所措。公曰惧于贼事无以济。随事规画。累战累捷。招谕使鹤峰金公以实 闻。监咸昌县。方伯金晬又差为唐军放粮使。公皆悉心奉职。无或一失。丁酉贼再起。体察使李公元翼素知其为人。辟为体府营将。公与郑起龙,禹拜善等击贼数大破之。斩首累十级。然常韬晦不伐。不以爵赏为心。故卒不显。人多之。居家事母至孝。以养志为先。母老而病。病中思江鱼。时值水大涨。设纲无地。公忧闷涕泣。乘舟沿江。忽有大鱼跃入于舟。闻者相与咨嗟而言曰诚孝之感也。教子弟严而有法。衣冠不正不敢近。亦善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3H.gif)
松冈处士传
皇明万历閒。晋阳有松冈处士。其名恒字子常。河氏其姓也。平生力学笃行。孝友于家。信义于乡。乡人莫不曰君子人也。事父母甘旨定省。有曾闵之风。虽古之孝子。多所不及。母以寿考终。处士歠粥守冢三年。柴瘁不能起。志操介洁。不肯从人自售。乐居山水。所自好者朋友讲习。而孜兀忘倦。尝作松冈精舍。读书居之。遗逸而不怨。厄穷而不闷。以终其年。至今百馀年。耆旧父老相与传诵而称之曰某之世。有松冈处士。隐居求道。行谊如此云。处士之家世以文行相传。至处士而大。其弟竹轩,沧洲两贤者。又有进士公者。亦如处士。此皆南州盛事。并识之。
义妓传
晋阳城外大江之上。有石矗矗而立。此矗石楼之所以得其名者。而石大四五围高三四丈。下临深湫。上砥而平可坐六七人。而书其前面曰义岩。即义妓判命处。而义妓者论介也。万历癸巳六月晦日。贼陷晋阳城。城陷而无复可为者。论介喟然曰国事至此。生不如死。然徒死无益。岂为沟渎之谅哉。以凝妆盛服。登义岩弹琴而歌。酋长喜而来。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3L.gif)
三缄斋处士传
三缄斋金公命兼。吾乡闻士。先世蔚州人。处士宽厚谨严。平生不与人戏。亦不与人争。言语必慎。名其斋曰三缄云。少时从谦斋隐者。闻饬己制心之方。力学强记。至老不怠。居家有礼有法。日必衣冠拜家庙。朔望则省谒亲墓。而每祭祀仪节。如朱夫子家礼。教子弟甚严。有柳玭,颜氏,胡文定馀风。年老閒暇无事。日读书孜孜。以为一毫不及古人非古人也。其励志自修之笃如此。才足以干世。德足以范人。而竟不合于世。没而不显。识处士者多冤之。嗟乎。天之生斯人者命也。赋以命而反厄之者。亦命耶。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4H.gif)
两湖閒有落魄老翁。翁敝冠敝褐。手一筇肩一橐。周流行乞。足迹无所不及。能文词。行过山水佳处。触物成章。然皆口草而无一收拾。遇酒饮之无量。酒酣起舞。呜呜而歌。不知日将暮而夜已分。平生无所汲汲。能多食而不饱。或不食而不饥。风雪裸体而不寒。人与之衣则受之。旁有裸体者则辄与之。逢人长揖不拜。偃蹇轩昂。气象奇伟。时复拔剑长啸。悄然而悲。泣数行下而止。人与之游。问其姓则曰不知。问其名则曰亦不知。问其乡里亲戚之居。皆曰不知。以此谓之不知翁云。嗟乎。此瑰奇不平之士也。士志大而不见知于时。则宁欲污其迹而洁其行。以隐沦忘世。而倡狂自恣如此。古之世如翁者。其接舆之流乎。余尝闻之。愿与交而不可得。其后逆旅中见之。所见果如所闻。与之语如宿昔之欢。执其手叹息而言曰子之所为者。非子之志也。其情诚戚矣。然名教中自有乐地。傲物轻世。非君子所可为也。翁笑曰然。然不知得失。不知是非。又何知何者为可为而何者为不可为也。出门而去。不知所终。此事已累十年。不见其人。不闻其踪迹。未知其殁耶否耶。近闻俗离山穷谷中有褐衣老人。披草为庵。绝粒食采药修炼。不知此人者翁耶。竟恣睢于方外而不知返。吁可悲也。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4L.gif)
郑公亿龄字寿伯。晋阳人。其先世有讳弘祚。己丑之狱。崔守愚先生为郑汝立所诬引。而前晋州判官洪廷瑞者。又从中告变曰逆贼之与崔永庆相通。闻于州别监郑弘祚云。皆主狱者所指嗾。而嗾廷瑞告所闻。将以实汝立之言也。及被逮未入狱。又纵人诱以祸福。答曰平生所守。有直而已。入鞫庭直对云曾闻崔处士隐居道洞。琴一张鹤一只。忍饥嚣嚣而乐。此外复无闻也。假令与逆贼交通。岂有五里之判官不知。而四十里之弘祚知之者乎。闭齿不复言。受刑讯而终不变。士论义之。公其孙也。以故慷慨气节。有乃祖风。少读太公兵法。为进就计。及登第不肯诺诺从人以自售。手题旅馆壁上曰人閒之紫陌红尘。眼无开处。物外之绿水青山。梦有归时。遂浩然而归。绝意名利。渔钓自娱。事母至诚。晨昏温凊如古人。承顺适意。务得其欢心。每当佳辰令节。置酒会亲戚召故旧。深杯彩舞。献寿于亲。陶陶尽欢而罢。母夫人常曰吾儿事我至孝。虽菽水之供。不愿人三牲之养也。夫人以寿考终。公亦已年衰。三年歠粥居庐。守制甚严。非壮龄所能及也。嗟夫。公有是雅操至行。而不见知于人。人之知不知。于公皆度外事。而其为知者之咨嗟叹惜则极矣。于是乎不能无世道之悲也。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5H.gif)
处士隐居君子。名世熙字皞如姓河氏。河氏晋阳望族。先世有觉斋,松亭两贤者。以学识行谊为后辈师。一庙而俎豆之。松亭即觉斋之从侄。而于处士为高祖。处士生有至性。自八九岁时。已知为人子事亲之道。祖母年老。保之如婴儿。未尝顷刻离侧。甘旨之供。皆尝而后进。一日有疾𤺌剧。处士血其指而得延龄。时年十四。人莫不啧啧叹曰真孝子也。事母亦以事祖母者事之。侍末疾。不解衣不交睫者累月。而至诚终始如一日。必尝粪以验其差剧。比丧袭敛而葬之。如古人之礼。守庐墓侧。歠粥三年。三年不出庐外。除丧奉祭祀亦然。 上闻之命旌表其闾。闾在所居里之东大觉大路傍。处士性𥳑洁端严。平生不求仕进。乐居岩泉。日读书自娱。言巽而行洁。志高而操确。观者起敬。交口称厚德长者。余每曰吾不幸生晚。不及见古人。然所谓古人者。必古之如此老者也。心爱之不已。今处士已亡。嗟乎。如斯人者。斯世安得复见。姑以平日所见者而记之。为西山河孝子传。
金华子传
金华子者。友人李君世根之子也。生而莹秀。嬉戏非凡儿比。稍长自知力学。事父母服勤不怠。谦逊恭谨。不与人争。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5L.gif)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说
二子字说
叟二子之冠也。请名于朴修撰公。公命之曰思敬思义可乎。叟演其义而字之。敬曰元直。义曰季方。而为之说以戒之曰。敬者不可斯须去心。义者不可斯须去身。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则敬立而内直。义刑而外方。体段既成。功效辄验。而其德不期大而自大。其用无所施而不利矣。故坤六三之文言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以释直方大无不利之义。圣人岂欺我哉。敬汝则过于柔而或近于懦。敬以直之。振发清明。义汝则甚于刚而将至于厉。义以方之。剔去自用。此修撰公之为汝名之。而叟之亦为汝字之也。勉之勉之。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6H.gif)
爱莲堂下有小塘。塘上有盘松。大不满一围。高可四五尺。枝干轮囷。屈曲如蟠螭状。而盘据四方。直覆塘水之半。盖不待人矫揉而其性然也。观者异之。相传为爱莲堂塘上盘松云。此松我先君所手植也。昔年辛未。先君自晞阳谢绂归。绝仕宦意。家食几四五载。一日逍遥于凌虚台旧址。见台下有一稚松。异于众松之挺然直。而颉屈可怪。遂移栽塘上之石隙中。松长而石隙自柝。其根入于地而其盘如此。先君每摩挲奇爱之曰他日为人玩赏。使吾堂生色者必此也。到今六十三年。先君下世已三十三年。人事大变。而手植犹宛然如昨日。于此乎不能无桑梓之感也。
剑说
昔年余南游海上。观床足岩。返而次云兴寺。寺亦南海上名山仙刹。留数日。有一老释手一剑叉而前曰此吾法祖松云师惟政壬辰阵中所用也。素以神剑名。而现灵验辟鬼怪。时人比之莫邪干将。至今数百年。相传为法家世守之宝。今小释老而且无法子孙可属处。或恐为广明贼所夺。愿夫子归而藏之。后必有辥卞者起。余许诺。归而募工妆之。长尺馀。磨则光芒闪烁。试以发向刃而吹之皆断。刺人可血如缕立死。嗟乎。政特一浮屠子耳。其学虚无寂灭。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6L.gif)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上梁文
西溪书室上梁文
幼而学壮而行。盖圣师教人之道。达则兼穷则独。亦君子听天之机。随遇而安。适可而止。伏念鲰生学不足为识务。才不逮于需时。铅椠之工。虽就场屋閒从事。轩冕之贵。柰非本分内攸宜。决意摆脱于公车。留心涵泳于实地。红尘紫陌。付太虚之浮云。绿水青山。乐閒境之馀日。爰谋穷谷筑室。以便静坐看书。相彼天作之名区。认玆地藏之胜槩。溪清石白。可以濯缨而振衣。竹老松明。足为怡颜而娱意。优游居息。叶我愿与我求。偃仰屈伸。有孰争而孰夺。萧洒三閒之筑。既卜日而拓基。窈窕一壑之幽。遂得主而阐胜。莳花种卉。又是次第閒情。玩图观书。谁知自家真乐。窃慕朱夫子云谷。不羡李公择山房。玆当梁欐之升。聊奏儿郎之唱。
儿郎伟抛梁东。月牙朝旭照帘栊。庭阴分寸真堪惜。然后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7H.gif)
儿郎伟抛梁南。云岚缥缈卧龙庵。平生我已知如许。梁甫吟来泪不堪。
儿郎伟抛梁西。入德门前路不迷。知有先生精爽在。升堂如复听撕提。
儿郎伟抛梁北。于天峻极集贤岳。英才钟毓无今古。伫看番番藩四国。
儿郎伟抛梁上。仰视天河光荡漾。谁识自家方寸閒。本来有此虚明象。
儿郎伟抛梁下。㶁㶁寒泉流不舍。知有源头活水来。盈科可警吾儒者。伏愿上梁之后。物我相忘。是非不到。初不与于世事。岂有俗人之猜。永无负于山盟。弥坚猿鹤之契。
家庙移建上梁文
立祠堂于正寝之东。圣贤遗制。奉神室于人居之右。道理未安。孰曰仍旧贯焉。宜乎斯速已矣。顾不肖奉先之道。未能尽诚。而毋忝所生之诗。岂云无愧。每于瞻慕之际。潜怀忧惧之私。况祖祢妥灵之堂。有此失所。为子孙继孝之义。尤非得宜。陟降洋洋。得无不安于位。寤寐耿耿。如有速戾于躬。玆盖先君之所未遑焉。是以小子之不敢怠者。遂即新而卜地。乃改旧而僝工。如革如翚。非敢望奂轮之美。不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7L.gif)
梁之东。牙岑高截插天中。祖先积德知如此。山不骞崩泽不穷。
梁之南。一水芝溪清且澹。有藻有蘩须采采。盛之筐筥不为贪。
梁之西。枕流亭畔草萋萋。先生贻厥孙谟在。视彼门闾大字题。
梁之北。卓彼凌虚岩百尺。杖屦遗墟尚宛然。景仰千年感何极。
梁之上。九万长空廓荡荡。陟降洋洋知在斯。肃然如复接精爽。
梁之下。朔奠晨参日扫洒。孝者即吾百行源。苟能诚敬格纯嘏。伏愿上梁之后。庇风雨而永护。奉香火而无愆。传子传孙。一念不匮之思。若考若祖。百代如在之诚。
尹计安窝清德祠上梁文
铭之金石。是岂足以报遗惠于仁侯。享以笾豆。尚庶几乎慰遐慕于多士。秉彝所在。询谋佥同。惟我故地主尹公。三韩巨阀。一国名门。诗礼传家。家承忠孝之业。簪缨奕世。世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8H.gif)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8L.gif)
抛梁东。起看扶桑晓日红。留带吾侯方寸色。天长地久也无穷。
抛梁南。菁江之水碧于蓝。吾侯玉海清如许。涤尽尘泥一㨾涵。
抛梁西。嶷然方丈与云齐。吾侯有是岩岩象。如在帲幪听耳提。
抛梁北。昭森星宿拱宸极。于斯如复见吾侯。一念曾从这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9H.gif)
抛梁上。浩浩长天九万丈。峥嵘白玉楼何处。留我贤侯灵陟降。
抛梁下。济济青衿列右左。芬苾春秋静且嘉。贤侯从此不遐我。伏愿上梁之后。栋宇永安。俎豆不替。山不骞水不渴。寔侯德与之偕存。巷有哀浦有思。非我言污而阿好。
慕寒庵上梁文
设先圣先师之像而瞻拜释奠。其岂无所以乎。俾后代后生之辈而对越致诚。是盖不可废者。旷百世而相感。耿一心而弥勤。窃伏念自孔孟之亡。大道遂隐。迨周程之作。绝学复明。横渠康节涑水之贤。猗欤前脩柯则。龟山五峰豫章之学。卓乎来人准绳。时我延平先生。得此考亭夫子。浑然纯粹。统承吾道渊源。洒落清明。佩服师门旨诀。悟洙泗一贯之妙而真工邃密。排陈陆二家之非而邪说披靡。自汉唐以来所未有也。盖颜曾之后集大成焉。顾以千载下晚生。徒切一念閒景仰。诵其诗读其书而缅想謦欬。如有闻若有睹而瞻仰仪刑。虽欲奉帚而抠衣。嗟九原之难作。何由谒祠而展墓。杳万里之无涯。玆敢手摹影真。于以别设庙宇。有时祇拜。可慰寤寐之思。无日不瞻。替作朝暮之侍。地宜一亩之宽而卜我天云塘上。材用千竿之猗而斫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69L.gif)
抛梁东。箕子遗墟礼义风。弦诵家家皆至教。山川彷佛旧龟蒙。
抛梁南。武夷何处锁烟岚。东方礼乐还华夏。到底沧洲与晦庵。
抛梁西。骎骎异教使人迷。不知子静何如者。耻向良朋听耳提。
抛梁北。一抹嵩华空黛色。痛哭神州非旧时。如何复见陈良学。
抛梁上。云捲长天天日朗。大道明明无可疑。须将义理勖吾党。
抛梁下。即今谁复真儒者。莫如慥慥着功夫。时泰不忧身在野。伏愿上梁之后。神呵鬼禁。辟盲风怪雨之害。山明水洁。拥祥云瑞日之辉。俛焉若杖屦之承。愀然如羹墙之见。庶垂阴骘。以诱愚衷。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邱墓文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0H.gif)
公讳安宗字仁卿。朴氏新罗太祖赫居世之裔也。其世始自密城。中世移贯泰安。十二世祖讳元义。事高丽有忠勋。封为泰安府院君故也。父讳世勋 安陵参奉 赠工曹参议。祖讳氤从仕郎号湖隐。曾祖讳自㽕成均生员金海教授。俱以行义相传。母金海裴氏训导柱之女。 皇明肃皇帝嘉靖二年三月十八日生。生而温良端正。游戏异凡。五六岁已嶷然如长者。性至孝。七岁遭父忧。三年蔬食。祭奠必亲行。居丧不在成人之后。人以为有父祖风。稍长事每至诚。甘旨定省。一如古人。每谓家人曰今之事亲者。閒多亲在不能竭力。亲殁而恐不尽节。不已缪乎。又曰事亲不及曾子子路。不足为尽子职也。其自期如此。后母夫人以寿考终。时公年已六十二。犹守制甚严。哭泣寝苫。水浆不入口。既葬使弟持平公安祖,郡守公安邦庐于墓。公则以奉守馈奠往来焉。未几持平公不胜丧死。公悲恸致疾。绝而复稣者三。外除。方伯上其事。 特除斋郎。后连有石城,鸿山,涟川之 命而皆辞不至。隐居修身。日读书自娱。居家谨祭祀。勉饬子弟。敦姻睦敬之风。井井可观。年七十八终。葬于长山先兆之次。公性介洁。平生不与恶人言。行事虽微细。必审义利。恭而好礼。与人不争。常以谦退自牧。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0L.gif)
廉而悫。朴而无华。善而无报。俾后人咨嗟。
族高祖考成均进士 赠司宪府持平府君墓志铭
公吾高祖考郡守府君之仲氏讳安祖字信卿。新罗神圣王之后。而其先自密阳移贯泰安。以尚书左仆射惠文公讳元义为中祖。后有讳文巨。红巾之乱。力战死之。讳斐。丽亡抗节不仕。两世为王氏忠臣。实公之六世五世。曾祖讳自㽕教授。祖讳氤从仕郎。父讳世勋参奉 赠参议。从仕公亦以孝行旌闾。母裴氏盆城显族。 明嘉靖丙戌二月丁亥生。聪明嗜学。自少时得才名甚盛。二十擢乡试第一。成进士一等第二。退而喟然曰科举之累人大矣。既往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遂弃之。读书求志。高洁自守。居家孝于亲友于兄弟敦睦于族。出而与朋友交。皆以诚信自励。以此乡党敬之。母夫人年老。公兄弟私为寿稧。每当佳辰令节。置酒会宾友。奉觞献寿。尽欢而罢。人多歌咏以美之。后夫人没。公与兄弟庐墓三年。寝苫歠粥。哀毁不胜丧。卒于庐。方伯以实 闻。追爵司宪府持平。遗葬在州治南藏洞先兆之次。公既志高而操确。言逊而行危。不以富贵动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1H.gif)
孝友著于家。忠信行于乡。俾后嗣可炽而昌。寂寞秋草原。无人守遗藏。于乎。彼苍者无良。
族高祖考 赠户曹佐郎府君墓碣铭
公讳安道字由卿。朴氏系出密城。中世有讳元义。胜国中叶。以忠勋德业。别封为泰安府院君。朴之贯泰安。盖自此始。其后有讳文巨。死于红巾之难。子讳斐。 国朝初抗义不屈。越二世讳氤。又以善事亲旌其闾。世为忠孝之家。孝子公于公为祖而父讳世绩。亦行义发闻。无命早世。母坡平尹氏司仆寺正某之女。 皇明嘉靖八年六月十六日癸亥生。六七岁已坚介自立。慷慨有大节。弱冠以文词得名。应乡选累进累屈。遂去之。笃学嗜善。以古人自期。居家以孝悌为本。事父母。生事之葬祭之。情礼两至。虽古之尽子职者。殆无以过也。壬辰岛夷之难。父老倡义募兵。推公为将。时俞公𦛜亦以重名在行伍。公曰俞公长者。且有群望。非此人不可。咸曰诺。公为从事。勒兵入矗石城。与节度使崔公庆会。论列兵事。谋画多出人不意。崔公喜曰真将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1L.gif)
事亲竭其力孝也。报国判其命忠也。忠而孝。卓难及于公也。
族高祖考竹村府君墓碣铭
泰安之朴。本新罗之后。中世自密城移贯泰安。高丽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泰安府院君谥惠文公讳元义。其鼻祖也。其后十馀世。世有闻人。以忠孝华其阀。而至竹村公尤以涂丹雘称。公讳安室字和卿。别号竹村。又曰筠庵。生员讳世勤。从仕郎讳氤。教授讳自㽕。其父祖曾三世。妣光山金氏进士讳梓之女。 肃皇帝九年庚寅四月八日生。性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2H.gif)
寒而不求煖。饥而不求饱。惟高洁自守。心悦古人之道。我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2L.gif)
族曾祖考处士府君墓志铭
吾曾大父凌虚先生。平生高洁自守。隐居求道。为当世士流之宗。公其季氏。而终身师事者也。公端雅沉静有器局。谨言行笃彝伦。事亲甘旨温凊。出于至诚。母丧歠粥庐墓。羸瘁不能起。早孤事兄如事父。敬爱备至。终始无所变节。其孝友如此。公少以能词章有名。十六魁乡解两试。屈于南宫。叹曰此丧志之一坑坎也。不可为也。绝进就意。恬静独居。心悦圣贤之学。读书孜孜。深究义理。暇则从山水佳处。萧散自遣。士大夫敬之。乐与之游。竟无命短折。又无嗣而其世绝。嗟乎。贤而不显。善而无报。岂非天理之洄泬而不可知者耶。公讳扬字升远。先世泰安人。高丽左仆射惠文公讳元义其鼻祖。而父讳安邦清风郡守 赠左承旨。母晋州郑氏参奉角之女。公墓在长山先兆之次。铭曰。
志古人学。读古人书。丰焉而啬。吾道非欤。四尺之崇也。而守之无人。增使我泣涕沱如。
祖妣 赠贞夫人李氏墓志
祖妣李氏。籍载宁。以新罗佐命功臣讳谒平为始祖。曾祖讳仲贤副提学。祖讳景成庇仁县监。考讳潚陜川郡守。有勇略。龙蛇之难。累立奇功。母密阳朴氏。万户士信之女。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3H.gif)
成均进士李公墓志铭
公古德长者。吾自少从游。识其平生事行之出于庸众人者远矣。于心敬慕之不已。今公殁已久而墓木拱矣。忠言直道。不得复见于世。追思之良为于悒。其胤子万均将燔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3L.gif)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4H.gif)
殇童子墓铭
殇童子者。莼城朴奉茂春卿仲男也。戊子十月生。生九岁死。死之翼月。附葬藏洞先墓之侧。童子生而聪明莹秀。善而多才。吾奇爱之。字之曰贤孙。幼而嬉戏。筑石为屋。为俎豆骏奔之仪。稍长知读书。能通文理。嗜之如刍豢。忘寝食而读之。父命使休辍而亦不肯为也。自此足迹不下堂。惟朝夕问父母起居。退而读书。见者异之。以为朴氏家昌矣。不幸无命。短折而亡。呜呼。假之以年。其远到可期。而苍苍者于我不仁。此吾积恶之报。复谁怨也。吾不忍其殁而无名。为之铭以识其葬。铭曰。
父之哭母之泣。倘不昧昧。长逝者于悒。于乎。先冢在上。百世之圫(一作托)。
亡室恭人河氏墓志铭
上之四十三年正月一日。恭人晋阳河氏。舍其诸稚。其二月葬于州治东富大村之南麓庚坐原。夫泰安朴泰茂铭以表其隧而为之叙曰。恭人晋阳著姓。高丽平章事拱辰其元祖。而近世有松亭先生者。以学识行谊。为世宗儒。讳受一中生员明经科及第。官止亚使。于恭人为高祖。曾祖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4L.gif)
百年之期。存没之离。脩短无常。谁其尸之。于乎。长逝者茫茫。而增我生人之悲。
处士河公墓碣铭
呜呼。此西山河处士葬耶。河处士葬而吾忍泚笔于铭其碣耶。处士南中高士。吾少时从游。尊事之不怠。昔年处士亡。吾窃自叹曰。吾党衰矣。为哀词哭之。其后追述孝子传。往往读而悲之。今又其墓铭之责。辱及衰朽。此重事。恶敢当。然知处士者莫如我也。岂可以非其人辞。遂据其世系行录而叙之曰。晋阳之河。自高丽平章事拱辰。其世始大。子孙累十世。贵显相传。为晋阳诸姓之最。而嘉靖间有讳受一。以学问名。乡人立祠祀之。于处士为高祖。曾祖琬。祖自温。父檍。三世不显。母光山卢氏士人腀之女。处士讳世熙字皞如。性简正温醇。幼少已有儒者风。五六岁。能解属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5H.gif)
恬而静洁而无瑕。巽而悫多而不誇。其风穆如。俾后人咨嗟。
子妇孺人南氏墓碣铭
孺人南氏殁而葬于州治南盘龙浦丑坐原。孺人吾第二男思义之妻。性端庄贞毅。识大义通大体。事舅以诚。奉君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5L.gif)
生寄也。死归也。寄何倏也。归何促也。呜呼。善而无禄。理不可测也。
郑娘子墓碣铭
郑娘子。前丰基郡守郑君泰周仲女也。娘子英慧过人。八九岁通箴绩饮食之方。事父母勤子职。处姊妹尽兄弟之道。持身有礼有法。出于成人。一门奇之。不幸短命。年十六而亡。其父为之附葬于所居里先墓侧。久而悲念之如始死日。闻者莫不出涕言之。嗟乎。生而特异。死而寥廓。无益于生而徒伤父母之怀。吾未知孰使之然也。虽欲诘之司命而其可得耶。余尝读孔岩记事。至许娘子铭。三复而悲之。今娘子事亦然。亦悲夫。郑君说其事。请为铭表其墓。余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6H.gif)
端饬之行。雅洁之仪。慈仁之性。于乎。善而多德。夭而无命。
成均生员河公墓碣铭
公高洁自守。隐德不售于世者也。为人敦厚谨悫。乐学嗜善。行谊如古人。长于我六年。而吾与之游。兄事之以礼。不幸后死。见良善之亡而至今悲之。今其长男必清以公言行大略。属余而泣曰。长者知吾父厚。铭吾父墓。长者责也。吾应之曰诺。乐道人善。吾志也。况于子之先君子。安敢以老朽辞。谨按公讳世应字应瑞。河氏元祖拱辰。高丽世以左司郎中使契丹。丹主欲鞫以降之。竟不屈而死。追爵尚书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图形阁上。其后子姓繁衍。连以文行世其家。至松亭先生讳受一而学识为当世儒林之最。登明经科。退居不喜仕。官止户部郎。乡人立祠俎豆之。寔公之高祖。曾大父瓒。大父自灏。父楙有德不显。母载宁李氏士人煊之女。我 显宗十三年辛亥正月四日公生。才性卓异。读书同学儿不能及。既出就外傅。学大通。以能文词得名。二十九中生员。又以亲命治论策。应试累进累不得。已而叹曰得失命也。不必汲汲于此。误了我平生。遂弃之。留心于古人之学。制心行己。以礼自励。至今 上三年四月二十六日终。寿五十七。士友皆出涕相吊。咸曰君子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6L.gif)
其心洁而廉。其守确而严。其命厄而穷。是何理也。彼苍者穹。
秀士韩君墓碣铭
韩君师瑗仲翼。以今 上癸丑殁。葬于州治西平居里之负坎原。距其生 肃庙辛卯为二十三甲子。其大人柳坞翁以门户之所倚仗。而不幸短折。哭之恸而明欲丧。又不忍其苗而不秀。没而无传。指其墓而强泰茂一言铭。嗟夫仲翼。而已作土中人耶。仲翼年十四五。从我游溪室。受鲁论毛郑诗。时文理已通。常居寡言语。步履端详。吾心爱之。以为俾韩氏昌而炽者。必此人也已。惜乎有才无命。遽至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7H.gif)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7L.gif)
父兄之恸。亲戚之哭。特一家之悲。惟善而无命。大有志而未就。寔吾党士大夫之嘘唏。
秀士姜君墓碣铭
姜氏世多贤而多不克寿。如进士公讳瑞,忠烈公讳寿男父子。忠孝棹楔彪炳。而寿不过三十二四十一。忠烈之孙处士公讳重璜。学识行义。卓然为士流望。而春秋又四十二而终。仲辉之贤且秀而趾诸祖之美者。宜乎促其弄(当从竹)二十九而为乡里士大夫之悲也。仲辉讳綊。姜氏系出晋阳。以兵马元帅讳以式为元祖。而处士公于仲辉为曾祖。祖讳渼。考讳老星。两世隐不仕。母恩津宋氏松斋之栻之女。司宪府执义存养斋挺濂之孙也。以我 章文王三十年甲申二月十六日生。自幼容貌端雅。资禀纯明。成童已嶷然不群。聪颖有才性。早知力学。刻苦如不及。每读书务以所得于𥳑策者。推以验之于身。事亲孝处兄弟友于。待宗族交朋友。和敬信义。随处曲尽。各得其宜。值先祀吉蠲粢盛。出于至诚。一如古人之礼。以此远近士无不一辞称曰君子人。而致敬如老成焉。为文不事彫篆。务从平实。范围力量已蹈作者轨辙。而霶霈理胜。亦不失菽粟之趣。使假以年而卒业。其成就究竟岂足以区区取科第立扬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8H.gif)
兰之香茝之芳。将我刈之。充我纕帏。于乎。未秋而枯槁。天乎鬼乎。
子妇孺人李氏墓志铭
吾老不死。目不乾逆理之泪。而今又铭李孺人圹。此岂人情之所可堪哉。然孺人之圹。不可无铭。遂忍痛泚笔而为之说曰。李氏唐中郎将茂之后。而奕世簪缨。为延安名族。处士万均,进士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8L.gif)
禄不报善。寿不称仁。何漠然长逝。而增使我悲辛。于嗟乎孺人。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行状
六世祖考湖隐先生行状
公讳氤字子馥。姓朴氏。新罗太祖之后。中世分为八大君。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9H.gif)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7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79L.gif)
先考嘉善大夫。行黄海道水军节度使兼瓮津都护府使府君行录。
先府君以崇祯甲申后十四年。我 宣文王十年戊戌正月初九日丙午亥时。生于湖西青山县南西平村第。生而头角峻伟。眉目莹秀。呱呱之声。无异巨人。见者异之。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0H.gif)
○十岁继参判府君后。参判府君素有鉴识。府君髫龀时。气象豪迈不羁。不能媚人耳目。伯氏诚谦季氏诚胤。容貌端雅。才性聪颖。而参判府君独拊府君之背曰他日辟我门者。必此儿也。取以为后。
○弱冠慨然有兴复中原之志。尝北望叹息曰神州之陆沉久矣。大丈夫当马革裹尸。岂可碌碌为蜉蝣生灭耶。壁上题一诗曰宇宙无男子。中原帝单于。所以穷山夜。务观读孙吴。谢文墨习骑射。
○府君性至孝。事父母诚礼备至。定省甘旨。一如古人之为。及 肃庙己未十一月。丁参判府君忧。翼年庚申十月。又遭贞夫人丧。敛殡葬祭。一依朱夫子家礼。三年蔬食。肉浆不入口。朝夕之奠。晨昏之参。非有大疾病。不敢阙。哀毁羸瘁。除丧累阅月而后得稣。人以为孝子之家。家风不坠。
○肃庙九年癸亥十一月。府君登增广及第丙科第二十五人。年二十六。仪相奇伟。器局宏深。言语举止。昂然出群。及其应讲。临席兵家旨诀。晓畅无碍。随处辨问。应对如流。时尹相国趾完为主司。见西铨长曰今榜得朴某一人干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0L.gif)
○越二年乙丑春。除备边郎。丙寅八月。移司仆寺内乘。率职处事。守法自固。同僚惮之。丁卯十月。迁宣 传官。复兼备边郎。时政府多事。自 上有特选之命。宰相皆以府君应。方值务殷。簿牒堆积。一时公卿之以文章鸣世者迭居堂上。口占如流。而府君应写无碍。笔翰如飞。时或出意见辨论事皆中窾。堂上皆吐舌曰文武全才。在此人也。
○是时府君就首相禀事。议不合。争之甚固。首相有慢语。府君辄励声投帽而出。呈病不入府。首相追悔就谢之。
○一日承 陵松廉察之 命。摘发潜斫。乃当路家也。欲掩迹。就见请甚恳。府君曰欺 君臣子所不敢也。复 命以实。朝廷为之肃然。有一同僚性狂戾。群居多失度。府君正容言曰诗不云乎。相鼠有体。人而无礼。可以人而不如鼠乎。其人惭谢。不敢复然。
○与同僚人侍。时当大寒。风雪甚酷。同僚皆不胜寒。进退失常。而府君独毅然竖立。不离跬步。 上嘉奖之。尝于 上前讲说兵事。随问陈对。无一留碍。 上曰尔能晓八阵图法乎。府君奏曰其逼神处。非臣所敢知。若依㨾葫芦则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1H.gif)
○戊辰九月。升训鍊院主簿。十二月迁都总府都事。己巳七月。转本府经历。至十一月超拜为训鍊院正。庚午正月出知光阳县监。既下车刑赏适宜。自奉清𥳑。吏民俱便。政弊一新。才岁馀。阖境大治。狱无滞囚。
○县有一士人曾与府君不协。及府君至。诣官请罪。府君笑曰向时与今日。公私有别。何足称罪。闻者皆服之。
○光州地。有妻杀夫者。里人横罹其祸。疑不能决。前后推官坐是见罢者几十数。方伯差府君按查之。府君受而无难色。不日而决。皆得其情。人以为神。方伯叹曰明断可谓出人数等。自是凡有道内疑狱。必委之于府君。课最所云治如龚黄。智若神明者。盖以此。又为顺天府兼任。发奸吏数十辈考治之。府中肃然。奸党慑伏。
○明年辛未。岁大饥。府君极力赒之。画俸禄之半。付赈资。官贸或不给则发私储以补之。邻境闻之。扶携相率而归者日缰续。有一人为不义事觉。里人欲捕告于官。泣曰吾亦人也。何面对贤使君也。宁杀之无使使君知也。
○府君每于粜籴出入。必亲视之。斗斛精平。民无滥费。时复翻帑。照数检覈逋负。以此猾吏畏伏。不敢容奸。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1L.gif)
○府君自此见世道不古。无复仕进意。家食者久之。丙子九月。 除砺山郡守。呈病不赴。十月以特选奉 教按湖西冤狱。兼察守宰臧否。时湖西忠州地有冤狱。累年不决。而 上使朝廷选文武中明直人按覈故也。府君到州。原其情而活之。时论快之。既复 命。白贪吏十馀。一时罢去。其甚者罪至窜配。其中有一人当路子弟。而与府君素相熟。府君携酒往饯之曰向日之奏。不敢欺 君父也。今日之饯。不能忘故人也。时人比之苏孺文事。明年丁丑七月。出为上土佥使。己卯正月。入为龙骧卫副护军。癸未四月。以忠武卫副司勇入训鍊院试才。临射矢误发贯左臂而出血下如注。府君犹辞气自如。手不释弓。发必中的。观者壮之。堂上擢以为首。自 上有赐赏。五月转忠佐卫司果。复为龙骧卫副护军兼五卫将。十月出为南原营将。
○是时湖南荐荒。贼党滋蔓。郡县几不能保。府君到镇。拊之以德。戢之以威。宽猛相济。贼不敢近。而邻境晏然。兵阃以实 闻。 上赐弓矢以褒之。镇民立石颂之。公曰此谄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2H.gif)
○甲山关外极北界也。俗近羯羠。素号难治。前年岁又不稔。府君到府。悉心抚摩如光阳时。居数月四方多归之。增户几千馀。翼年又荐歉。民田多可免税。而方伯不许。府君曰受人牛羊而求刍牧不得。立视其死。圣人罪之。今吾去矣。即日解印绶归。方伯悔而谢曰此吾过也。公若去。吾且去矣。府君不得已止之。捐俸馀数千斛。以备民租税之半。每日食不过再。馔不重肉曰。民饥欲死。安忍独饱。饥氓逐日盈庭。而卒无一人填散者。
○府素多民瘼。府君召集府中父老。询问蠲涤。其不可去者。亦为之稍加损约。定为恒规。上下便之。为政务在除烦苛尚宽平。服其心而感化之。民有告以其子不孝。府君喟然叹曰守宰民之表也。渐摩失宜。致有此极。此太守之罪也。招其子以天理人彝之不可已者。反复晓告。仍赐以米肉曰尔父之失其养久矣。以此归养。其人退而恭为子职。
○府君尝有善马。人窃之。从者覈其可疑者请治之。府君曰吾所失小而彼之蒙恶名大矣。勿问也。窃者还其马而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2L.gif)
○府有仓。储数万斛。红腐不可食。而每年散收。常数依旧。民甚病之。府君遂散其三而收其二。节官用以补其一。民皆免害。国计亦不屈。
○府有一士人。曾与府君相善。及府君下车。藉力衡行闾里受弊。府君即捕囚覈治。时论快之。事已负荆来谢。不敢怨讟。府君亦待之如初。
○府君之素与不相合者。为本道按使至府。故以疑讼十数委之。府君立剖决俱当。按使大加惊叹。上 褒状。翼年戊子。因绣衣洪公重休。 启以善治善赈。升秩同知中枢府事。追 恩三世。特 赐熟马一匹以嘉奖之。
○府君莅政数载。仁爱严明。随处得宜。以故善流乐劝。奸党畏伏。吏民安堵。百废俱兴。方伯题课最曰刚直明快。且兼清白。又曰发奸如神。善治馀事。地且近胡。民多被害。自府君莅府。胡人不敢南牧。以此又云威振边塞。胡虏慑伏。三年己丑。秩满而归。吏民攀辕设饯。道路填塞。不能离邑境数日。既还。府人将铸铁碑。多有破其釜鼎而助之者。碑既立。大小民过则必下马。虽牧竖樵儿。亦不敢骑牛而去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3H.gif)
○己丑三月。从甲山归。自 上召见。特拜训鍊院都正。盖格外异数。 国朝所未有也。庚寅三月。为同知中枢府事。九月以加德镇弊 命别拣入。府君应荐为佥使。有亲知谓府君曰海曲一小镇。非吾子宜也。府君曰官无厚薄。为 王事则一也。到镇殚心镇抚。不以小官而卑之。前后守将旅进旅退。兵器悉凋敝。脱有事变。莫可受用。府君捐俸金悉加修缮。战船大小十馀艘。亦皆一时治补。主将欲具由登 闻。府君以志不在干恩。力辞止之。既归镇民立石去思。
○海上有淫祠。崇奉已久。远近靡然。大为俗弊。府君曰惑一世乱吾民。不亦妖乎。焚其祠毁其神像。众皆愕然。以为祸必立至。竟无事。妖患遂熄。人皆服其定力。
○越五年甲午十一月。以别选拜平山都护府使兼本府营将。前此莅是府者。率贪滥。民多投贼。朝议以为非廉直人不可以保。以府君交荐者如出一口。 上特命召拜。
○府君赴任。聚府中父老。约为月朔月半之会。问旧政询民隐。凡有疾苦弊瘼。许令除之。其最关于公事而不可废者。则不得已存之。而亦剔去烦重。务从𥳑便。又令民之鳏寡孤独冻饿无告者。各自来告于官。发仓廪以赈贷。及其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3L.gif)
○府在西关沿路。使行烦数。而其许多经费。皆取足于民。民不堪命。往往相聚为盗。州县追捕。民益骇惧。府君悉召民。饷以牛酒。办出千馀缗别置库。使富民分掌。取其息以供其费。定为永规。一府鼓舞之。
○府多军校吏胥之游食而为民弊者。府君悉令罢归耕蚕曰。以此辈为目前使令之娱。而贻实害于民可乎。
○府君为政。以忠爱为本。民有犯科者。必不加鞭扑。勉使自新。莅府四载。民不知刑。狱无滞囚。然至有胥吏奸猾。豪强武断。必御之以威。略无容贷。有一吏窃簿书弄法而事秘密。虽其同室人无知者。府君因事摘发其奸状。按问情实。无异目击。吏辈皆愕然相顾曰神可欺也。太守不可欺也。课最所云民视父母。吏畏神明者此也。
○府有一士族。以势家亲党。藉权力无忌惮。多犯公谷。民受侵渔。而方伯以下莫敢谁何。府君即令捕囚。按得其情状而鞫治之。一时当路大官。皆抵书伸救。从旁善辞请解者又不一。而府君终不回挠。竟致远窜。府内喜贺。
○府有云峰书院。即李牧隐申壮节祠。而讲室与斋庑閒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4H.gif)
○是时管下守宰有军器失火。自官例有改备之需。而皆归于私龙断。所备不足为缓急之恃。府君以事系营将。巡到检阅。摘其情而罪之。督令依旧改鍊。道伯就见府君。力救之。府君面折道伯。不容毫氂。以此虽素相亲知。不敢累以关节。三年丙申。瓜已满而因方伯褒 启。加住一年。丁酉七月。承入内 扈卫之命。既还。府人亦立鍮碑。其铭曰蠲刷百役。泽流万世。
○七月由 扈卫将迁龙骧卫副护军兼内禁卫将。八月转为忠武卫副护军兼禁军将。寻拜同知中枢府事。九月出为所江佥使兼黄海道防御使。
○府君居镇岁馀。以军卒鍊习。器械缮修事 闻。赐弓矢食物。翼年戊戌。因海西岭北两道绣衣。以平甲二府政绩交章褒之。自 上特赐绯衣金带。仍 命升秩。为水军节度使。又罢瓮津府兼行都护府使事。盖是时朝廷有瓮津设水营之议。而议未决。及是 上特嘉府君而有是 命。水使之兼防御使府使者自此始。
○新设水营。大小各㨾布置。皆出于府君节制。而事务缜密。法取𥳑当。城堞閒多颓圮。府君以巨役之不可专委水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4L.gif)
○营下郡县所藏器械。率多陈蠹无形。府君皆照数考阅。董饬修缮。其甚者论 启请罪。郡县惧。望风解印去者十数。
○水操时皆诣期会。而一守宰以当路子弟。称病不赴会。府君曰正体统所以尊朝廷。此 王事也。安敢以豪势自高。依军律拿治之。郡县皆震恐。
○水操处无行营。每临时造成。民病之。府君曰为吾一日便体而贻众民苦耶。特令除之。代以军幕设行。定为恒式。
○府君兼带府使。瓮人闻之。聚首相贺。私与戒曰吾辈慎勿犯科。为贤太守所弃。
○府有一人坐冤狱。前后推官与道伯。皆傅死议。府君一问知其冤。叹曰古人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宁坐是见罢。吾不忍为也。极力伸理。㬥其枉而活之。府人皆曰明府之爱人如此。
○府素多委积。而任掌滥捧。已成恒规。府君曰此而不革。民无以支。量入斛斗数。前期布告四境。亲自监捧。斛面精平。民甚便之。
○是时岁大浸。加以疠疫。府君割俸禄多方救活。其死而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5H.gif)
○西关之俗。素鄙夷。虽隶儒籍者。全尚弓马。不事诗书。府君效韩文公潮州故事。筑一斋于邑邸。拔府中有文学者数人。立为师。诲蒙士。春夏做时文。秋冬读古书。供亿笔砚之需皆继给之。每月朔进而课之。严赏罚立科条。于是列邑兴起。儒教蔚然。
○府君为政。推赤心而置人腹。至诚恳恻。忠厚感人。民或有祭祀宴会。必以酒馔进献曰明府之爱我如子。我之爱明府亦如父母。临食不忍忘父母。箪壶之馈。逐日踵门。又尝有峡氓来献新稻数升曰新物不敢先食。
○府君少时有一人甚不逊。及按节。从者请问罪。府君笑曰吾岂若是小丈夫然哉。其人闻之。诣门谢。人咸服其恢洪。己亥以病辞归。府中有清德碑兴学碑。营卒亦磨崖颂之。
○庚子正月。复入为忠武卫副护军兼御营将官。二月拜济州牧使。未及赴。以特 教旋为安城郡守。
○是时畿内不稔。饥民相聚为盗。杀掠闾里。安城为尤甚。 上忧之。下大臣议。 教以安城虽文窠。勿拘政格。拣文武中可堪人。大臣皆以府君对。 上召问方略。府君对曰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5L.gif)
○府君遂单骑驰到入境。除追捕之令。释贼徒系狱者数百人。召致庭下。宣示 上意。尽散积粟。计口而赒之。勉使归农。收其兵器。铸田器而与之。皆再拜而退。未满月。山野晏然。 上嘉之。下教嘉奖。特赐表里一袭。秋大登。食仓谷者皆趁限输纳曰此吾 圣主所命。贤使者所赐。何敢后也。
○郡有势者。夺士族孤弱家先茔要地。相讼数十年。而太守不能决。及府君下车。片言剖断。谕以在法当掘。其人多得权贵书嘱。为羁縻计。府君怒。发官丁掘之。收捕剧治。闻者莫不惊叹。
○是时又有宰执使切族取非义于郡中。而抵书伸嘱。语多诱䝱。府君曰此等处若不峻切。豪势贪污之弊。无以矫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6H.gif)
○是岁六月 上升遐。府君自安城趋哭于都下。既因山还乡。执方丧甚严。身不脱绖带。口不近肉汁。羸瘁不能起。亲戚故旧强劝行权。逾期不得已从之。每朔望或以事未赴州家哭班。则必为位北向焚香拜哭。
○自此宦情渐薄。尝有诗曰发已霜华六十春。一生何事没要津。如今始觉邯郸梦。非复风尘昨日人。又曰是非人閒事。都不入耳喧。惟有难忘处。无计报 君恩。葺芝溪旧亭。而种莲于亭下小塘。扁曰爱莲堂。日与宗族朋友。逍遥自适。野服婆娑。不知其为旧时节度也。一时名流多题咏以美之。翼年辛丑九月患痢。十月十九日辰时终。春秋六十四。时朝廷方拟湖南兵马节度使。而成服后数日。 恩旨至。即还呈。
○十八日。府君谓侍旁人曰吾梦到一处。 大行大王开宫阙列侍卫如常时。召我引见曰予之不见汝已逾年矣。及退曰姑退去。明日来此。异事也。明日吾必死。却药饵不进。果于是日捐馆。临终摩挲所佩剑曰丈夫初心。将以此北清中原。以雪丙子之耻。蹉跎不成。所憾者此也。召子泰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6L.gif)
○讣闻 景庙深加悼怆。令本道厚 赐赗。每以 先朝之所倚任而未及卒用为惜。是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葬于州南药洞午坐之原。后十四年甲寅九月。移窆于鼎村里江阳洞戌向为封。山下有乡族居焉。而出家僮助役曰宅与葬。虽术家所忌。于此老之葬。安忍争也。
○府君既卒。所历郡府。皆专人致赙。甲山平山则议欲立清德祠。以 朝禁未果。府人至今惜之。
○府君性刚直峻严。临事抗法自固。绳尺分明。虽䨓霆在后。鈇钺当前。未尝动一发。尝为郎入侍。有一台臣论事不公。府君廷立折之。备陈本事委折。而言论堂堂。义理坦坦。 上直府君而退台奏。 命宣酝曰虽有出位之嫌。为人臣刚肠直节。不当若是耶。由此用事者忌之。或有所为不正。必相戒曰无令朴某知之。
○每入侍。进退动止。皆中矩度。未尝失尺寸。 上尝褒谕曰朴某虽儒臣之知礼者。无以逾此。尝于 陵幸。随驾遇雨。从官皆奔走失次。府君独冒雨而从容仪表安详。 上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7H.gif)
○府君平生落落守高。不肯从人自售。筮仕数十年。非公事。足迹一不近权门。尝有一卿宰比邻居而多行不法。府君恶之。一不踵门。一日使客要之曰一来必得好官。府君骂曰官爵非宰相私帑。来则与不来则不与。惟意所欲耶。人皆为府君危之。而府君毅然不以为意。见人之阿附权要。若将浼焉。有亲知一人为势家狎客。绝之不复与。侪流莫不敬惮。
○府君出入内外。一心奉公。为政务在忠恕感人。每曰刑以齐之。其服之也外也。外则不久。德以化之。其服之也内也。内则能久。每赴任。必召集吏民。约束律令。三犯然后始加惩励。务令自新。不屑为俗吏深文之治。仿陈古灵仙居古事为乡约文。布谕四境。设养老宴。以明孝悌之义。封其墓复其户恤其后。生存者褒赏之。著显者登 闻之。以故上下激励。争效为善。平山课最所谓谁云未学。孝悌之治。盖以此。
○每临民仁爱恳恻。溢于衷曲。思欲匹夫匹妇。俱获自尽。而于鳏寡孤独。其如伤若痌。尤不能自已。虽稔岁必采询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7L.gif)
○每莅任。 圣庙释菜。社稷享祀。皆躬亲执事。至于笾豆牲牢之属。亦必亲自监敕。极其精洁。遇水旱灾异。齐戒沐浴。虔诚致祷。虽太阳烘垆。䨓雨翻盆。不敢少避。多有感应。
○每为政。一念汲汲于民事。鸡鸣衣服冠而坐。终日听事。不敢自便。虽就寝之后。民有告则必兴。尝有一胥吏自下沮之。府君怒曰奸臣当国。忠言见遏。猾吏在官。民情莫通。此大小一也。遂痛绳之。由是小民视若父母。出入官门。无异私室。㬥尽情𢛕(一作悃)。无或畏缩。
○府君素喜读书。每于公退暇。净扫书床。读下三四遍。或十馀遍。夜亦如之。读四书六经。不事涉猎。务为沉潜玩索。百家诸子。无不一再览。而尤致力于小学朱书。每曰不读小学。无以振刷仪文。不读朱书。无以分别义理。以至弄(当从竹)数卜筮之法。音律灵药之方。亦皆曲畅而旁通。以此出而为治。一以刚方严直廉𥳑公平为主。而济以文教。率以礼俗。刚柔兼备。体裁咸具。时之以吏事发闻者。举皆茫然自退。称望之不及。权相国大运尝语人曰朴君为治。虽使龚黄复起。必不能过。洪尚书万朝亦尝白 上曰殿下朝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8H.gif)
○府君居内外职次。有疾不能视事。则曰不可无事食禄。必计而还之。累典雄要。一味廉约。常曰身食厚禄。亦已足矣。岂可为子孙营产耶。俸馀非民瘼则归于穷交。官用或不足。输家财而补之。每罢官而归。行橐萧然。无一物赍。南药泉九万尝语人曰今之朴某。古之清献。赵承宣湜曰朴某非吾辈所可几及。而水边青字尤可畏也。
○府君居家。日必晨兴盥栉。参拜家庙。退而整案端坐。不设惰容。待人殚尽诚悫。不以亲疏尊卑閒之。客至虽三尺童子。必下堂迎接。
○每当先忌。宿齐戒。终日夜危坐。以待鸡鸣。齐之日。不见宾客。不听家务。专心一意。以致如在之诚。年已望七而必躬奠。非大疾病。未尝使子弟代之。临 国讳日。亦衣去华美。馔辍鱼肉。齐慄一如私忌。
○每常居未尝背日。其在厕上。必避其光。有迅䨓风烈。或危坐或俯伏。虽寝必兴。正衣冠而坐以待止。
○府君律己。以忠孝敬谨为本。治家以恭俭𥳑约为务。尝有一儿孙衣帛繻。府君曰儿无知觉。但知帛繻之好。而不知衣帛繻之为不好。习与成性。长益浮靡。将必有捍格不胜之患。由此一帛繻。误了儿一生。此必然之理也。吾平生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8L.gif)
○府君每以受 国厚恩。报效无策。为一生心恨。手书孝友传家。忠义报国八字。为子孙世守之戒。
○府君性严峻。无论朋友与乡子弟。或有过失。规砭诃责。不遗馀力。然其于情实所当恕处。亦必曲加宽贷。务尽包容。平居气象庄重。毅然有不可犯者。而及其与人谈笑。开心见诚。城府坦坦。和平之气。薰然袭人。人为之语曰望之秋霜。即之春风。
○府君家业颇饶。而轻财好施。散诸穷匮。不少悭吝。有为亲求者。尤极力周之。每岁饥。见穷乞儿曰彼虽至贱无依赖。自吾 君视之。均是民也。九重之内。必一念不置。吾岂忍独享饱煖。于廊邸空地。为结数十閒草幕。备饘粥而止畜之。不拘多少。至则受之。至明年麦熟而后罢。以此所济活甚众。而穷交贫族州里闾阎。待以举火者亦百馀家。常曰财者天地閒公物。与人共之可也。岂容贪吝。以为一己私乎。
○府君立朝四十年。事行卓然。一时公卿识不识。莫不器重推服。而虽平日不悦者。亦莫敢毁之。俱曰一切忠直之士。如权相国大运,南相国九万,尹相国趾完,李相国台佐,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9H.gif)
先妣贞夫人河氏行状
先妣河氏。系出晋阳。高丽世有讳拱辰。以左司郎中使契丹。丹欲鞫以降。不屈而竟遇害。追爵尚书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图形阁上。寔河氏之鼻祖也。世袭簪缨。为晋阳望族。十四世而至安州牧使讳禹治。以清直名。子承仕郎讳淑有才不显。于先妣为高祖。曾祖讳魏宝生员。祖讳悏进士。考讳达永隐德不赴举。皆士流之宗也。母咸安赵氏主簿英沂之女。渔溪先生旅之后。赵夫人有至行懿德。见称于夫党。尝梦得明珠。有娠而生。寔先妣也。先妣资禀淑婉。志行端静。自髫龀已罕言笑。不喜谐戏。及八九岁。能解子职与女工。处事多出成人。先公每抚顶叹曰使尔得为男子子。河氏其昌矣。宗族妇女尝登山设会。请与偕。先妣正容曰吾闻足不出闺门。妇人之礼也。况处子乎。众妇女惭而辍会。时年十四。十六归于先君。先君讳昌润字德而。既庙见。事舅姑奉祭祀。出于至诚。甘旨粢盛。备尽丰洁。平居秉心。洞洞属属。严恭畏慎。閒言绝于娣姒。和气溢于门庭。丁内外忧。歠粥寝苫。哀毁逾制。每上食祭需。手自具。祭器亲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8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89L.gif)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9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90H.gif)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9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90L.gif)
子妇孺人李氏行录
子妇李氏。其先本延安人。上世有讳茂。从苏定方平百济有功。采于延。子孙从而为贯。实李氏之元祖也。其后世有达官巨人。号为名族。至十有二世。有盆峰先生者讳澍。屡为谏官。謇謇有古直臣风。以言事见斥。没而不显。卒 赠领议政延宁府院君。寔生讳昌庭。位爵贵大。至观察使。追封吏曹判书。号华阴。寔生讳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9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91H.gif)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9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91L.gif)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遗事
姜处士遗事
处士姜公讳重璜字圣膺。其先晋阳人。生而颖秀。有孝友之性。既长勤学自饬。行谊如古人。居家晨则盥栉衣冠。入拜于庙。退而端坐读书。终日无惰容。奉祭祀敬。接宾友诚。待兄弟处宗族。忠爱感激。有缪肜,张公艺风。以此士大夫多遣子弟挟书从之。朝廷有荐之者而不果用。嗟乎。岂非命耶。岁庚子。为省诸妹之在京师者。而值先忌南归。时大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9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92H.gif)
宋执义遗事
宋执义挺濂先生字继孟。恩津人也。性忠厚有德量。自少为学自励。乐从先生长者。师事同郡林先生真怤。得闻学问宗旨。饬己矜严。事亲出于至诚。前后丧。守墓三年。哭之几灭性。见者以为非今世所见也。 仁庙乙亥取生员。 孝庙甲午擢文科。历事 显肃两朝。自郎署累迁台省。数为司谏执义。每上疏言时事艰危。生民疾苦。论事好直言竭论。不屑为诺诺从人。族人有贵显者而足未尝一到其门。由此人益高之。晚年退居于凤城之月如山下。卜筑书室。名曰存养斋。日与学者讲业。远近多从之。其子之栻亦以行谊笃绪馀。有士友望。所谓松斋处士者也。
柳兴德遗事
柳兴德世章晦伯公。先世文化县人也。以武艺登第。性倜傥不羁。不能苟容于世。由此有众望而进途不大辟。处事必审义利持大体。界限分明。论议辟易。见 朝廷有己巳事。无复仕宦意。未几得兴德县监而去。罢官归田里。不复求仕。高洁自守。以没其世。公既志高而行饬。自守己教子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9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92L.gif)
权上舍遗事
执长权上舍讳继亨字汝善。花山人。卓荦奇伟。能文章善谈论。抑抑有长者风。少以词章名。成生员遂弃之。喜吟诗。乐游名山泽。萧洒高洁。超然于世累之外。居家敦孝友勉谨饬。耻言人过失。然至于义利界限。分别甚严。辩论堂堂。䨓厉风发。虽自谓贲育者。不能及也。平生落落自守。不能取媚于世。士大夫识公者皆曰。如权上舍某。正大魁杰人也。
沈进士遗事
沈上舍浚。青松人也。平生清介雅淡。不屑屑于世务。不汲汲于名利。能文词。成进士而弃举子业。老于江湖。渔钓自娱。喜游山水佳处。云有名胜可观则辄往见之。不问地之远近时之寒暑。客至留止饮醉。醉则弹琴咏歌。尽欢而罢。人以为风流人豪。公外若跌宕。而内有操守。言语事行。别无异于众者。而其实分别义利。较计分毫。多平凡人所难及处。不知今之世。如公者能几人哉。
柳山阴遗事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9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93H.gif)
金蔚山遗事
金蔚山始镔休伯。吾党非常之士。以聪明特达之才。加以学文而扩充之。于天下书无所不读。天下事无所不知。虽盘错肯綮。叩之则沛然若江河之决。然常自韬晦。不欲自处于能。常居默然如愚人。虽自谓知公之深者。亦岂能尽知其所有哉。嗟夫。如斯人者可谓当世管葛之材。而竟不遇于时。栖遑于州县散局之閒。而不能卒究其所蕴。岂非天哉。
成疆斋遗事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9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93L.gif)
禹昆阳遗事
禹夏亨会叔。祭酒先生倬之后。自少有奇气。卓荦不羁。投笔登第。 当宁戊申知昆阳郡事。有逆竖崇坤,熊辅,希亮等谋叛起兵。连陷安阴,居昌等邑。列郡震骇。莫知攸为。公鍊本郡兵。驰入晋阳城。以速发兵赴贼。告兵使李时蕃。不肯从。语多依违计。公怒曰临危敌忾。人臣之义。宁以单身往死于贼。不忍玩愒时日。坐见 宗社岌嶪。生灵糜烂。杖剑而起。时蕃不得已许赴。乃与营将李硕复,河东府使朴道常,南海县令尹㵑。勒兵至居昌省沙坪。贼众数万人。然其实平民之被诳劫者。而乌合蚁屯。莫可成㨾。公曰此贼何必血刃而诛也。驰檄于贼阵中。而喻以义理。使壮士数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9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94H.gif)
安斋朴公遗事
安斋朴公峤。本竹山人。居三嘉之安邱村。自号安斋。性忠信谨厚。待人满面和气。居家无崖异之行。出言行事。表里如一。平易𥳑淡。随处曲当。不屑屑于绳检而行自成。不汲汲于进修而德自卲。望之蔼然。可爱而可敬也。以此人无贤不肖。皆翕然归心。咸以为如安斋公。夷考平生。无一点瑕累。惜乎。以公之德性纯资。不得亲有道而文之以学问也。
姜圣辅遗事
姜圣辅。晋州校属。性素耿介。自幼口无鄙俚语。仪状休休。在丑夷。昂然出群。时明庵处士郑公栻喜游名山泽。足迹不肯一日閒。圣辅往从之。行则辄偕。竹杖芒鞋。遍一国岩泉佳处。无所不到。处士行而过圣辅。圣辅方把锄芸田。释
西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49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79A/ITKC_MO_0979A_B059_494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