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和隐集卷之八
和隐集卷之八 第 x 页
和隐集卷之八
 碑碣表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35H 页
平壤发卢河通济桥碑铭(并序)
史称平壤城三面阻水。东南即浿水。西则水之号不一。在西北九里者曰薄金川。在西南十里者曰平壤江。宲则同源而一派也。未知川与江。自何界界之。而第从普通门西薄江百馀步上下五里。近则皆狭流浅滩。比浿不能十之二三。人可以揭而厉。但是江也。连通海潮。潮满则皛溔渊深。汪汪若巨浸。必舟而后渡。江之西。府之十四防里隶焉。且通江龙甑咸三五邑之路。轮蹄之由此江者。日以千百计。若潮而潦而澌则虽火报星行。辄逼留不进。古亦有驾津之迹。而考于志莫能的。志云平壤江桥在普通门外。冬月为舆梁。疑即此桥。而但平壤江距普通十里远。此门外之桥。似不必取远而名。得按中朝广舆志。发卢河在平壤西城外。此正设桥之江。江名之不少槩见于本国志何耶。抑典故文献不及于中朝而然也欤。是不可考。尝闻古老。景昌门外数十步下。水击沙落处。有木桥旧迹。此乃志所谓舆梁。而古矣莫徵其刱始年代。中岁通门之直西江岸。或造略彴。水甚驶旋设旋圮。人不得力。崇祯再庚午。武人朴善出私财。且劝人舍施。造石杠济人。人皆德朴。甲午大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35L 页
水。潦波冲齧桥项。江移西岸。桥在东陆。遂以废。岁有旬宣检田之公行。不可以徒涉。邑之议以为此蛤池地面令其防临时造木桥。易圮如前日。至有一岁三改。改辄费百馀金。蛤民大屈。戊戌成侯(寿雄)衋焉有大筑之意。举役而难其人。乡中咸以金光启举。盖尝董广济之役。底于绩者也。光启往相周遭形便。复于官曰前桥之制。间架狭而梁柱短。此涨潦之不能即泻。而横流旁奔。激破桥两边。平桥不可再误。必霓而后可。率石工广采他山。得于完嶂者四百馀。得于大圣者亦如。旧石之圮而存者又二百三十馀。且审旧渡之汗漫不可桥状。乃改卜于前基下百馀步东城西岸之地。掘泥去沙。填以石数寻。用固为起霓之基。未及筑。成侯柩敀。役又中辍。横议又从以旁轧互诋。或云杠桥安而霓桥危。或云旧渡顺而新渡险。群言胥动。大事几沮。今我侯韩(配义)莅邑之明年壬寅。询桥得失于下。议果不同。侯乃奋然曰桥之利害。一见可定。即往江澨相其址。判曰新渡延袤。较旧渡半之。功役当大省。新则东依城而西依岸。旧则两边皆平安。一边忧何如两边忧乎。杠霓得失。亦不过如斯。众皆屈服。光启于是竭心殚技。夙夜监董。功未完而财力告磬。几不能卒。今观察使李公(真俭)闻而乐之。出米若货。大相斯役。且檄三县诸邑而合助之。是桥权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36H 页
舆者五年。鍊筑者四朔而功告成。用夫工几千夫。役民工雇价入钱财几百。什一则化之募而三则官之惠也。桥凡七霓。长某尺广某尺。两项俱有翼。而西则其长三之。桥既成。光启请铭石。且徵桥名于余。余以通济对之。仍又谂之曰若知桥之所以成乎。方其大役初刱。众论哗然。协而助之者十无一二。微我侯一言以定则不得以谋其始矣。及其事功未毕。财力先竭。有若九仞之山。一篑方亏。若无巡相国倾囷之助则亦不得以成其终矣。二公之功德。将与是桥而相终始。岂但为碑于行者之口而已。此可以铭。铭曰。
巀彼法弘。发卢迸派。望海南驰。迎浿而大。作我西渎。东腋箕府。截河有渡。担负织路。若潮若潦。急步无奈。舆梁好制。昔刱中坏。善人种德。斸石为杠。狂湍破岸。陆陷为江。春补夏圮。民力罍耻。贤哉成侯。弘济为志。曰我光启。汝董汝治。渴蹶早夜。采礌胥址。垂杠未成。罗池遽馆。若河无梁。大役泮涣。韩侯继篆。如预代祜。申命惟启。按古亟举。道舍纷议。如凿如枘。群排众斥。乃事几败。侯曰利害。见而后决。爰驾相彼。面势审曲。一言乃判。议者自瞠。基取石填。制从霓㨾。咸趋竞欢。期不日成。工需告匮。匠事中停。肫肫相国。惠而且政。倾庾大助。百朋其贶。且饬三县。俾相于役。功鸠事集。有揭斯筑。肩毂络绎。不逡不缩。回波作陆。伊谁之德。不断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36L 页
不治。不助不终。惟始与终。我侯我公。长江混混。不舍不涸。公泽并流。请质斯石。
有明朝鲜国箕城大圣山广法寺事迹碑铭(并序)
如是我闻。佛者太裕。以空门不朽之重。托于余曰。竺之教。自西而东。东而有王俭仙人国。国之东又有大圣九龙山。山即太白嫡脉也。虽不甚崒嵂䆗窱而山多异迹。古有鹿足夫人。一产九子。不祥而涵于海则流而之中国。见收而鞠。及长反犯本国。卒觉其为父母邦。释兜䥐敀还此山。夺龙池庵而居之。修道成佛。今之鹿水庵及头陀寺。乃九佛终始地也。且一洞九十九池。此恒河万八世界之所未有而玆山有之。其中一大池。深黝莫测。有时作风云雷雨。以苏其焦烂众生。是池之阴助我慧泽何如也。如白龙之落地为岩。神牛之践石留迹。亦甚怪奇。而此皆记传于古今历历可据者。愿公之载之石也。余曰否。荒唐说也。何取焉。裕曰尝闻志地必记名山。志山必记胜刹。如少陵之招提。东坡之蟠龙是已。玆山有十数道场。而惟广法寺最大。始也阿道和尚自苻秦来作佛殿若僧寮数百架。虽中经劫火。十不一存。而普光约椓之夺造。冥府泥塑之逼真。三日庵之潇洒。七星堂之幽绝。皆甲于丛林。此不可以记之耶。余曰觚棱外物也。何足为玆山重也。裕曰然则子不闻懈翁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37H 页
尊者之名与迹乎。师之制行苦高。精进涅槃。入中国传授法印于指空和尚。其日出扶桑国。江南海岳红之句。传讲华夏。此寺即师通元时住卓处也。元帝所赐金字华严经帖一匣。前刻经签。后刻佛像之牙木筹共十八枚。金刚箸一只藏于此。此不为玆山玆寺之不朽迹乎。余曰是则佛而已矣。儒则轻之。抑亦儒与佛共所尊慕之人与迹之可记于玆寺者乎。裕曰无已则有一焉。昔者东峰太师西游箕国。偏爱此洞山水。久住此寺。时少尹金永濡,判官朴哲孙其友也。携酒饷东峰。东峰作诗谢之。其诗尚留揭空门。不识此人人与迹。有可以轻重玆寺否。余蹶而曰幸矣夫。岂意此老游此地而留此迹也。人也虽遭时不幸。毁形灭迹。隐忍入空门。而其清风苦节。亦足以立懒廉顽。此乃采薇者流。岂可以雕风镂月之灵皎辈。混视而同称也。虽咳唾之馀。人莫不贵且重焉。只字片言。能扶其一脉世道。岂翅若尔所云尔师之经卷若经筹而已也。噫既有此人。又有此迹。吾可以藉手于石矣。然昔司马迁作伯夷传。引用颜渊附骐语。窃寓其自附之意。吾于是碑。亦有是感焉。遂铭曰。
雪岳骛东。东海有山。截彼太白。祖于涅槃。分宗裂支。大圣其嫡。丛林荟蔚。净土极乐。阿道聿来。道场是相。刱大伽蓝。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37L 页
法教斯广。山是灵岳。灵迹多传。震鳞开宅。九十九渊。鹿足修缘。九子皆佛。牛膝穿岩。龙身化石。神哉佛力。事无不有。煌煌三宝。六丁呵守。华严大乘。金字淋漓。牙筹木签。直面牟尼。匪直为美。懒师之遗。人古物古。畴不奇之。卓我东峰。踵师留锡。尼珠奎彩。交映金碧。斯文万古。月日争耀。墨台其匹。畅澈焉较。猗欤是庵。能有是迹。惟裕发愿。欲寿无极。施者影从。贞珉云耸。载书载铭。山门珍重。此石不泐。此迹不泯。凡我众生。视此黄绢。
监察赵公墓碣铭(并序)
易之理。微而玄。知之者盖少。知而好之者又加少。好而能用之者。又绝少焉。吾乡箕子邦也。河洛之学得以传。近世遁庵鲜于公,乐道赵处士。皆以易闻。其后监察讳观国字孟宾丈。以乐道公之子。得于家庭。能以易行藏焉。其可钦也夫。公于易学。沉潜理会。自幼而壮而老。夜辄掩衾卧。每诵经一遍。自然有契于心者。尝曰人之一生皆易也。出处穷通。惟当顺易之理而已。乃习治经学。岁丙午捷明经科。此遇易之观也。壬子由国子出。记马于金郊驿。庚午迁殿中监。外补瓮津县。此遇易之渐也。自后复修初服。卜筑湖海。鱼鸟为契。终吾生以徜徉。此遇易之遁也。营书塾。日与远近生徒。讲习经传。此遇易之兑也。今观公本末终始。安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38H 页
往而非是易也。时恒尝会公于石湖亭。质疑易传。公缕分毫释。晓谕深切。令人若蹑天根而游月窟。又说卜筮之妙曰。世应之法。虽若精微。终不如元易爻辞。定其吉凶。仍举平日占验数事。时恒闻而奇之。欲学邵夫子一倍之法。而惟万二千五百二十之策。非一语可传。姑待他日之从容请益。公遽观化。嘻易之道其有显晦而然耶。可嘅也已。公仁厚质宲。孝友兼至。虽贫而未尝苟于人。已第而无筮仕意。闵按使(维重),尹少尹(以济)惜公之无以自资。资蹄指西游。权绣衣(瑗)过而见坐矶垂钓状。高其志。归达 朝廷。起废为大同察访。公之安贫守拙。不乐进取也如此。公生于崇祯丁丑三月之五日。卒于丙子之三月十九日。葬于龙山之乐道公圹左负坤而向艮。淑人金氏附于左。即广州金贤义女。与公同年生。后公十年没。举三男三女。长万井生任重,泰重,时重。次万成生得重,台重,晋重。次万同早夭。娶而不字。女适黄道徽,金庆始,朴辚。内外孙曾多不尽记。若公先系。已载乐道公及公季进士公墓表。玆不复录云。铭曰。
公之生易道明兮。公之没易道绝兮。嗟乎龙山阳一杯之隧。惟河洛理象之得于经而埋于地兮。
岳君金公墓床石小记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38L 页
余方任鱼川。荆人金氏走书而告曰吾父没而无丈夫男。只有罪身及弟适杨生必寿者而俱不字。虽有所后孙殷锡。亦迷而弱。吾父衣冠之藏。恐不免异日犁场。治一石不碑而床。床面记若干语。欲表其茔。非君子谁铭吾父。父讳必济字汝楫。少游于乐道赵公之玄之门。晚发解不利春官。为人悃愊无华。少言语。不喜交游。世无有知者。老而独。且患风痹。伴枕席二年终。悲夫。系出庆州。中籍慈州。近移箕城。曰应宗曰淬曰德武曰礼亨曰光秀曰益生曰丽产。即本宗父以上八世也。公州金氏之曰三复曰熙卿曰吉衮曰学道。即外系上四世也。父以崇祯丙戌至月廿五及癸卯臈月初一。生而卒。葬于达摩山申坐之原。旁近累累。非先则族。使无主魂欲相依而为邻。悲夫。父平日甚爱君子文字。若题墓。少可慰泉下矣。吾母坡平尹氏。思稷之女。之纯之孙。西镇死节臣主簿麟之曾孙。今八旬昼哭不绝。奄奄待尽。而亦且有望于君子。迟则有悔。所以请急焉。语甚悲。涕痕盈纸。余执书而泣曰吾尝蒙相韩之恩。赘同室三十馀年。又受身后之托。系于官。就木入地。终孤一诀。愧负愧负。惟玄逵相役。少可以效诚。掇其语书于石面。呜呼。世之君子人。哀怜我荆人之苦心血诚。担土封茔。毋夷其堂斧也。悲夫悲夫。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39H 页
生员赵公墓碣铭(并序)
箕乡即吾西之邹鲁也。比屋弦诵。皋比相望。若言其师道之最尊者则其惟南城之赵处士乎。公资质温醇简重。自合于绳墨型范。且才分甚高。于经传粤旨。不待耳提而心解。常以谦退为性分。进修为课程。虽学已富识已博而恒若倥侗者然。少治博士业。辄试大鸣。咸期以朝夕发轫。连遭通心丧。九年不就举。四十四始登生员第。悒悒不喜。仍绝进取意。处于南城之弊庐。安贫自乐。不废讲读。远近缝章之请益者。户外履满。公拒而不得则遂至诚训诲。曲解方喻。谆谆然善诱。虽困蒙迷学。辄皆醒悟。故士之登门者。各随才分而成就。如康尚惕废举耽学。至老死而矻矻能继师门遗范。如金益耇,金相殷,尹宪周,崔镇厦,金有庆擢贤科。如康时胤,姜服周,金世竞,李济汉,李斗最,洪百龄登国庠。如崔圣业虽以武显而文且优优。为时名弁。若公者虽谓之困才教育可也。时恒少游箕庠。习闻公遗德。且与公胤之谭甫游。其人亦逡巡退让。有古君子风。乃知诗礼之学。自有渊源矣。今公孙宗老以状若稿。谒余铭。安敢以不文辞。叙略曰公讳忠济字君楫。白川人。丽朝银川君忠武公讳瑞其远祖。而至文佥知讳由礼徙平山。至讳尚璧徙平壤。有讳殷光。彦龟,应立,师禹。寔考以上四世。而佥使洪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39L 页
州吴愿和。即外王考也。公生于万历癸卯正月二十九日。卒于崇祯丙辰正月十日。葬于府西南兄弟山龙振洞艮向原。即世阡也。初娶水原崔自拔女。生二男三女。长之谦有至行闻于 朝。生宗老,景老。次之谭生昌老,宪老,台老。女适杨廷宪,田以起,金亨昌。后娶密阳朴宗建女。生一男四女。男之诇生国老。女适金挺錞,金震重,洪乃徵,明以厚。内外曾玄多不尽记。噫以来仍之盛。固徵公趾美德厚。而其行谊学𧗱。不但士林之公诵而已。抑有可质于遗集者。如孝养子铭。引人證物。尽出孝子疏节。苟非自尽于维则之行者。岂有是言。且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解推演理气。辨晢甚明。能发前人之所未发者。盖其自得于穷格工夫。而有非文人之一时硬说者。其行之纯而学之精。此亦可徵也。铭曰。
谦谦君子。所乐伊何。家有箪瓢。庭有菁莪。乐在于中。钟驷焉换。不达何伤。身晦德显。郁彼龙阡。仁人之藏。铭以诏后。毋夷斧堂。
艺文馆直提学金公墓碣铭(并序)
箕邦乃三朝鲜古都也。前后立国。盖数千年。则其德业文章之能了一世之事。宿千古之名者。似不翅一二。而其传今者。只偏师却隋之乙支公及诗学鸣世之郑司谏若而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40H 页
数人而已。馀则无闻。然犹诿之于古远。而若直提学金公学起。即我 世祖朝人也。去其世不远。且擢贤科历清华。词藻标望。蔚然为一邦山斗。则有若齐人之诵说管晏而人莫有详公声烈而传公咳唾者。今虽求公之一段事一句语。如乙郑二公者。亦不可得。且公多有显子孙。克世其家。而衰替才数世之后。至失其衣冠之藏。则他又何言。甚矣吾乡文献之无徵也。崇祯之再回戊戌。公之九世孙万耇得折碑于箕西古和之马场山。石面残觖而犹认公名字。于是与宗人掘茔傍近。得志石二片。一则墓山图形。一则生卒履历。始知公三世坟茔及公妣韩氏公配李氏。公生于永乐甲午十月十一日。卒于弘治戊申十月二十日。且历官吏曹正佐郎,掌令,执义,副提学,大提学。噫公玄逵遗迹之既晦而复明。宲有关于文献。岂但公子孙之幸也。公孙之散居慈山,永柔,江东,价川者。相与改筑。又出力治石。用表公墓。请铭于时恒。时恒后生也謏闻也。安敢铭公于数百载之远乎。虽幽志出而惜乎疏而略。不录公言行若事宲。又何所据而取信于今与后哉。辄辞不诺。其后请益恳而辞不获则乃广加搜考于 国家秘藏及野录。得若而条。其 国朝榜目云天顺四年庚辰十月。 世祖大王幸西都。集平安黄海两道儒生。设科发策。取柳自汉等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40L 页
二十二人。而丙科十三人。金学起字文伯公州人。又东文选序例。 成宗九年戊戌。设纂集厅选东文。领敦宁卢思慎,吏曹判书姜希孟,弘文大提学梁诚之,艺文大提学徐居正为堂上。直提学崔淑精等十八学士为郎。而承文校理金学起居于十二郎位之次。又崔锦南漂海录云行至广宁驿。遇本国圣节使蔡寿,书状官郑而得,质正官金学起。又金正郎义烨新增平壤志云金学起在 世祖朝。笔法为第一。 上出箭筒。命写诗句。乃书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之句。 上即命加资。因驳还收。今此数件。皆公笔之出于世者。此可以略知公科名宦迹。谨按公世谱。公父万义直长。祖得贵中郎将。曾祖海冲都正。高祖龟。系世班班可考。独裔胄陵替。流离。累经兵火。不得保有其恩诰。今存馀者只是再经吏曹正郎,兼承文院校理,司宪府执义掌令,宗簿寺正兼,承文院参校,汉学教授而已。如志所云副学大学等诰不在焉。而邑志中或书公执义。或书公直提学。故世或疑公之典职文衡。噫世远而籍又阙矣。若公之言行文学。今无得以彷佛。而但 世成两朝之际。人才极其彬郁。清涂华贯。不翅登仙。而公以关外孤根。天曹艺苑。烂熳历践。则其雅望可知。且东文纂局诸人。皆一代文章巨公。而公亦与焉。质正之任。非深经学而习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41H 页
邦礼者。莫应是选。而公又衔命。此而推之则文衡一级。即平步路耳。历与不历。有何轻重于公哉。今书公墓曰艺文直提学。此从邑志也。其子孙录曰公有二子。长吉福进士。孙禹卿参奉。曾孙德良文科监察及歙谷德川。五世孙尚遇。其后雄,世鸣,重九,时命皆以武显。次吉辅。吉辅之子自兴庚辰别科时。以射鸢特赐第。与公同榜。历官佥使。其恩牌至今在家。其后孙尚赫,猉懿,琛懿,琐懿,瑚,世熙,夏准,夏章,亦登武科。即今公子孙之现在者。至于三百馀人。古语云源深则流长。公之德厚而趾美。此足可徵。而只恨夫立朝三十年。内则焕皇猷而进谠言。外则布政教而衔使命。事业之可观者何限。而今无一二概见。以俟他日 国史之出。而公之文与业。始著于世矣。玆以粗得于公私载籍者。姑书于石。铭曰。
国家启运。诞敷文命。 世成之际。思皇斯盛。銮坡瀛馆。奎壁交映。群龙鳞跃。焉容蛙蝇。公焉高踔。进不由绠。箙面一联。风云会庆。盛公玉堂。置公华省。晋途天辟。人莫与竞。柏府简飞。天曹笔秉。东文纂局。巨匠咸领。辟公为郎。诸子其瞠。专对之任。世重质正。拣公充价。上国是聘。翱翔艺苑。握把文柄。起莱华国。公后无更。一世诵公。如震谓圣。没未百年。丘垄莫省。孝哉公云。誗挈一境。掘竁获志。惟马之岭。斧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41L 页
堂复修。显刻又请。遐哉邈矣。曷徵言行。搜考国籍。若而可证。恩诰在笥。宦迹炳炳。我述不作。在昔为咏。揭揭斯丘。虾蟆陵并。嗟我邦人。载式载敬。
礼川府使金公墓铭(并序)
礼川金公之没。今至四十有五岁。士类辄诵公遗风。语子弟道理则曰礼川公。论士夫志范则曰礼川公。又居官理民亦云。此非苟焉而阿之者。盖有其宲德故也。公讳锡之字时遇。延安人。才五岁逢丙子乱。母夫人自刃几殊。骨肉皆荡散。公能守教不离故处。卒与相会。及长孝友俱至。入则与两兄二弟奉慈颜。和乐怡愉。出而侍严府木川公于游宦之所。上而承事。下而接应诸节。曲当亲意。人谓之是父是子。此则公内行之宲也。公治经学。二十六登第隶国子。分差中学训导。敀馆升六。即迁监察。刑曹历佐郎。礼曹历正郎。又经成均直讲。奉常副正。外而历江东,鱼川,信川,礼川。而一未示意于铨地。膺命太半在家。鞶褫则即日行。不少濡滞。在散时尝送妹至洛。望都门不踏而敀。且于财利泊如。顺兄意而以所使婢与之侧侄。轻妇产而以所分田敀于本宗。解官而还。行橐萧然。此则公廉介之宲也。公三视篆一记马。而江则败局。始至凛凛。公谕以文。解土豪之閧。捐其捧当客使之费。缮颓廨决冤狱。人皆颂之。横被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42H 页
绣衣诬就吏。辨乃还。瓜既满。民又借一年。在鱼鱼又大歉。赒赈有策。邮属无饥。信与礼则其政尤鍊。其治益著。盖公之初宰也。木川公以所著莅官簿授公。公佩而行。临政辄按簿而理之。此则公吏治之宲也。呜呼。孝悌至行也。检押大防也。慈良善政也。而公既有此三大关节。可以范于世而不朽于来后矣。如曲艺细节。虽至而馀事也。世之知公者。莫不以远轫期公。公以崇祯壬申月日生。戊辰月日逝。寿堇中身。位不满德则其已焉。而望于后者只是不做馀福。而公有两室。先则庆州金氏护军声铎之女。生男圣河及李廷吉,李凤祥妻。继则丹阳李氏士人时益之女。生男泰河,道河。若可以世其家矣。长则文行克肖。有士友望。今年德俱高而未沾一命。仲明经学。季擅诗名。皆早世无嗣。长公有子恒万,长万,玉万。而二与三出继两弟。只有长一子而病且废举。长万登武科。虽非世业。或可以扶门户而官不过监察。此世之不能无憾于天道者。而苏长史未了之福。至老泉父子世而大发。则安知金氏之门。终不如是也。时恒尝仰止而私叹。今监察君以尊府君命。请公显刻。不佞已铭公季春洞公之墓矣。而又何辞。谨序次如右。而公系俱载木川公碑。公藏则初卜先兆。后移白岘丙向之原。而两夫人祔左云。铭曰行谊之卓。志操之洁。政事之敏。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42L 页
是三大节。既有是矩。何适不絜。而才之长。而用之屈。三刀非荣。列宿非达。责在于人。公则非拙。于乎懿德。作世楷式。公自不朽。何寿于石。
高祖考主簿府君墓表
五峰之山。北落而西折。平地行六七里。起突为间山。作李氏世葬之阡。而其突顶上大佳城。即我高祖考主簿公之墓也。直后双坟。乃公考箕子参奉讳光春及公妣宜人密阳朴氏。而其左则公之后夫人坡平尹氏。前则公子妇庆州李氏。又其下则累累葬聚族。世家遂安。曾祖讳信仝初配云山。大父讳哲贞仍居其乡。世为云人。公讳应荃字馨仲。嘉靖辛丑其生岁而天启乙丑其卒年也。噫世寝远。家乘又佚。虽未得详公事迹。而亦或有一二记传者。公自少种学绩文。词藻彬蔚。辄大鸣荆闱。此则士林间公诵。而新安有古传青衿录。即道内选士题名处而公名弁首云。
宣庙朝用乡剡初授铁山训导。仕簿满迁军资监主簿。公从宦岁馀。见光海政乱。不仕归乡。养德丘园。考享望九之寿。为一乡山斗者二十馀年。此则详载于新增舆志。而当世搢绅贤大夫亦多歌咏公遗德者。我李入云后。三世单而孤。至公而始有四男与四女。男长启述,次启达别检,次启逊,次启运武科。女长适韩枢,次适朴一龙,次适金声远,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43H 页
次适曹仪范。其后子孙蕃而又多显。长子之子昌蕃。其子廷望,廷皋。其孙厦,桷或寿或劳。皆级通政。其外孙梁圣进士圣时文科官正郎。二子之子东义,东信以孝友闻。并 赠水部郎。东义之子廷翰亦有至行。又 赠持平。其子时恒文科经骑省。东信之孙时栽文科。方任察访。时弘新擢文科。三子之子昭蕃登大小科。内殿中而外知三登咸从。婿金声远之曾孙寿益文科官相礼,寿锡,寿德皆进士。噫公世今不过百馀年。而内外孙曾之数。多至千馀。矧伊莲桂辉煌。诰命联翩。益又光祖宗而焕门阑。岂非公积仁累德。蕃而不施。为云仍未艾之福。取必而食报也耶。但宗祧亲尽。庙主当移长房。不肖孙时恒倡议曰吾等窃添禄位。皆高祖公德荫也。公庙将迁而香火无资。子孙中任于外者。宜买田以助其祭奠。佥曰诺。文而署以完其议。未久时恒知泰川。先将此约。时栽继官箕邮又行之。此外如约者将亦有之。公之庙虽移十房而历百年。不患蒸尝之不备而不具也。吁亦幸矣。公之墓有床而无碣。惧其岁次而迹晦。与宗人议。亟竖一石。而不敢文其辞。略书梗槩。谨表其斧堂之域。
呜呼。突彼间丘。面甲负庚。四尺其崇。伊谁之茔。是维昏朝不仕人李主簿衣冠之藏。𠅩不知公。𠅩不敬公。如敬斯人。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43L 页
毋夷斯封。
曾祖考将仕郎冰库别检府君墓表
我高祖军资主簿公有四个丈夫男。其二讳曰启达字曰显可。即我皇祖也。以孝友闻于乡而达于邦。授冰库别检。力辞不就徵。自终于圭窦。无望宲之试于世者。公后百有十年。曾孙时恒始竖石于墓。记之曰万历之丙戌与戊午。公之始卒也。主峰山侧之甲坐原。公之宅兆。而间山主簿公墓前庚坐原。公配庆州李氏之阡也。曰讳东义曰讳东信。即公之二子而克肖公。俱有趾美之行。并褒 赠水部郎。长公有二子。长廷益生五子享八帙。宴又行重牢。次廷翰亦以孝友闻 赠持宪。有六子。长时咸生八生。次时恒擢大小科经骑省郎。次公有三子。长廷老夙明经学。无年而有子有孙。次廷吉出继监察公有五子。第三时栽亦大阐。方任箕驿。次廷宪好礼穷经。开塾鹙江。有河汾风。生六子。第四时弘亦擢贤科。其他孙曾多不尽记。噫溢语谀辞。他犹不可。况子弟乎。不敢张大文字。只记生卒若丘藏。虽录子孙而但书其表著者。至于公潜德则尤嫌亲而略之。虽然世自有可徵者。语曰见其流而知其源。今以佐郎公兄弟及持宪公孝友之行。与夫鹙江公经礼之学。知公庭内之有世守家法。且以不肖等同堂三兄弟擢第之庆。亦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44H 页
證公之种而不获而后食报。有若种槐王氏之必做于子孙者。吾以是铭于吾祖之墓。
外王考佥知中枢府事边公墓表
时恒幼失天只。与一兄二姝(一作妹)。见鞠于外王考佥枢公。公性至仁且慈。不但于孤等呴吸提抱。如伤如恫而已。见人饥且寒则若己罹之。救之如焚溺。里闬之待而举火者甚多。如知旧之若昏若丧及大有需。辄倾其囷。虽鬣角不惜焉。公少时遭乱失学。虽不解文而书籍则甚爱之。闻北关新刊经与书。亲往印藏于家曰吾子孙必有读此者出。其后时恒兄弟果读此册。公言岂不验欤。哀等孑孑煢煢。无望成长。公恩斯勤斯。育我其卒。罔极之义。无异顾复矣。时恒十七岁北学汉中。翌年公乃弃世。而闻其疾革时屡问曰在洛儿来否。其死生间结念何如也。而终不得面诀。其后连擢大小科。获沾禄位。典百里享三牲。而荣莫睹焉。养又不及焉。此平生至痛也。然而藐孤馀生。亦尝诵习公贻厥之书。粗能记述文字。虽不敢不朽公。略书公言行与系世。以表公寿藏然后。庶可以少泄遗憾。而此亦公之或有望于泉壤者也。噫噫夫。公姓边氏讳晋贤字▣▣。初以原州世家。中徙云山。至公曾祖讳守龄以武显。万历丁酉随天将邢军门殉身。 赠训鍊佥正。祖讳艎,父讳福龙。外祖康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44L 页
公德裕壬辰之乱。从体察使柳公成龙战死于大同江边。 赠司宪府监察。夫人庆州金氏。讳顺逊,讳赫,讳寿百。即皇祖以下三世。世有令德。夫人之勤俭仁慈。不但天性然。且有得于庭内者也。公生于万历之甲寅。终于崇祯之再回己巳。享年七十六。 肃庙甲子。用东朝周甲庆。推恩耆老。颁公爵通政。仍付佥枢。夫人与公同年生而先公七年而逝。从公职追封淑夫人。同窆于文峰癸坐之原。噫噫以公与夫人之仁心俭德。终不有丈夫男。只举我先妣而亦不得受嘏永年。使呱呱哀等。卒乃贻戚于公与夫人。是岂理也。是岂理也。哀等中兄时咸年稍长。今娶妇干公事。及公没仍推奉公祀后。而兄与弟议之曰吾王考恩与德。有逾本宗。而祀事无主者。将不能久传。当以义起之。祀四代一如本宗而后。可以慰母氏先逝之灵。乃拣出兄弟世业中最腴者。置其祭田。以兄子濩主其祀。申之曰二世三世至于四世。此虽令典之外。敢为无于礼之礼。少伸私报之情。或者有心君子。怜而恕之耶。噫噫高山为谷。金碗出世。吾后此山之樵之牧之毁之夷之。为驰猎犁锄之场。吾乌得以禁而制也。呜呼。人孰无祖。人孰无母。祖之女为母。母之父为祖。祖吾祖而及人之祖。无樵牧无毁夷人之祖之墓。以慰母心。即人之所同有也。吾以是铭于石而望于后。
和隐集卷之八
 和隐集附录
  
通训大夫行兵曹正郎兼春秋馆记注官李公行状[杨日荣]
  本贯遂安。
 考 赠通德郎司宪府持平 廷翰。
 妣恭人原州边氏。
 祖 赠承训郎工曹佐郎 东义。
 妣宜人济州梁氏。
 曾祖将仕郎冰库别检 启达。
 妣宜人庆州李氏。
 高祖军资监主簿 应荃。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45L 页
妣宜人密阳朴氏。
公讳时恒字士常号和隐。遂安人。遂安之李。大显于丽朝。有讳坚雄佐丽祖统一三韩。进爵三重大匡太师平章事。其后蝉联。有五赤舄九黄甲之称。十三世传而至遂安君讳连松。从忠宣王入元。死烈于金山寺。而尝建夫子庙。锓梓经书。倡斯文于竺教之时。今遂安郡龙溪书院。其俎豆所也。六世而入 国朝。有处士讳遂生隐居求道。累徵不就。号称尊庵。即公九代祖也。是生植根韩山郡守。是生信仝谪于云山。子孙仍家焉。曰哲贞礼宾寺直长。曰光春箕子殿参奉。曰应荃以军资监主簿。光海朝弃敀不仕。是为公高祖。曾祖讳启达。以行谊荐除冰库别检不起。祖讳东义。有大被至行。事闻 赠水部郎。考讳廷翰益光世德。孝友笃至。因道臣状闻 赠司宪府持平。晚庵柳公宲铭其墓。妣原州边氏。佥知中枢府事晋贤之女。以 显庙壬子十月二十日壬子。生公于云山之立石里第。秀朗端雅。肌肉玉雪。自在髫龁。聪颖迈伦。六岁侍持平公。听其教授冠童。能诵唐诗一卷鲁论一篇。通解其文义。持平公奇之。自七岁始教之书。未就外傅。已读经史诸子书而文词日进。八岁持平公丁佐郎公忧。将祭欲俎疏趾而旁求未得。忽有一雄雉飞入庐幕。观者皆讶。或疑其不详。公从傍游戏。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46H 页
辄曰武丁祭汤。飞雉升鼎而殷道复兴。雉之来也必有所感应。非不祥也。吾家其兴乎。持平公抚公之顶曰童子之言有理。遂荐之。甲子公年十三。约斋柳公(尚运)观察关西。巡到嘉陵。公尝有寻师远游之志。乃曰男儿处此穷峡中。未有师友讲劘之益。安能进其学乎。吾闻柳公当世之文章贤宰。盍往从之。遂袖述怀诗一篇。进谒柳公于嘉平馆。柳公见而奇之。载与俱敀。置之箕营。翌年柳公还朝。而观复斋金公(构)时宰鳌山。柳公命公束脩于鳌山。金公爱之。与二子同业焉。当是时。公词翰日益进。华问日畅。旁郡邑守宰闻而爱之。争欲令出我门下。箕城尹石耕郑公(悏)邀置于舍。爱重之甚。公年益壮。益有北学之志。负笈而从柳公于汉师。柳公子视之。留数岁。与其二子同日行三加礼。既冠还乡。公赠诗曰词章经义欲何居。吾子聪明尽有馀。盖其期许者。不止于文章而已。庚午委禽于庆州金氏。其考必济无丈夫子。留公甥馆。欲与依倚。持平公许之。仍家于箕城。丙子进士。己卯对策登文科。同榜有科贼。台议以泾入于渭。清者亦浊。遂削一榜。公亦恬然不以介意。庚寅有言罢科之冤者。 上持命复之。癸巳筮仕为成均学谕。甲午例升典籍。关西被绣衣诬毁。公倡疏辨雪而因坐事罢敀。戊戌复入国子。己亥迁礼曹佐郎。尝以兼春秋入侍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46L 页
经筵。 上命越班进讲嘉奖之。迁兵曹佐郎。仍兼春秋。庚子春。出监泰川县。辛丑以微眚坐罢。壬寅冬。记马于鱼川邮。邮在香岳之下。有四绝之胜。日哦于泉声山色之中。悠然有七分仙趣。丁未 孝章世子嘉礼时。入为分兵曹正郎。冬清人以我边氓赊欠皇帑银累钜万。移咨慢啧。朝议遣使往辨之。大臣进言曰今行当有呈文之事。别择能文人与之偕乃可。 上允之。铨臣曰 宣庙朝宗系辨诬时。以崔岦为质正官带去矣。 上曰质正称号。有碍于彼中闻见。更以别从事为名可也。于是大臣及铨曹以公荐。盖文士之极选也。既至燕。中国人闻其文章。要见者众。使事纬繣。方将以文鸣冤。朝议恐其矶激。间使尼之。遂阁毫而还。时宲戊申六月也。逆丑才歼。遗蘖在鞠。公以金吾郎与平贼狱。书名铁券。八月迁礼曹正郎兼春秋。累入侍讲。己酉迁兵曹正郎。秋出守德川郡。以兴学为先务。朔望必展谒于文庙。坐明伦堂。引诸生讲论。教之以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或课之以时文程式。有欲学者。不拘时引接。或至夜分。教道不倦。邑人称之曰训长太守。庚戌遭内难。敀葬于云之先逃。仍庐居墓下。制毕还敀箕乡。公素有山水之癖。癸未卜居于浿江下流古顺和村。有万景台三岛二水之胜。公甚乐之。有三公不换之趣。而公孝于亲者。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47H 页
为板舆之养。间出奉檄。孤露以后。绝意功名。卷迹江湖。净扫一室。左右图书。日与士友论诗讲学。有时掉遍舟逐𩿨𪆽。沂洄于凤浦石湖之际。携杖逍遥于岩云岫月之中。优游歌咏。不知老之将至。公旧有文园之病。自證讯药曰燕京饮冰之役。辽原奉榇之行。俱当淫潦酷暑。引饮为祟。而居忧中经营三世碣役。劳虑焦心。渴候越添。六七年来。乍歇乍剧。竟以丙辰四月初三日丁卯。考终于和村之正寝。得年六十五。常语家人曰余少小游学京乡。离亲之日常多。未得晨昏省。是为终天痛恨。我死必葬我于先兆之侧。用治命以六月二十二日乙酉。返葬于云山之加资峰下持平公墓侧枕乙之原。公资性仁慈。器度儒雅。望之洒然风流。即之蔼然和气。温良岂弟。与物无竞。耻言人过。喜扬人美。见人之有一才一善者。必夸诩而奖拔之。闻人之有潜德幽光者。必发挥而扬显之。贤者亲之。不肖者矜之。尤笃于内行。孝友天得。自儿时未有违拂于亲志。如得果宲美味则必献父母。父母有疾。衣不解带。达夜不眠。救护之节。有逾成人。十岁遭母夫人丧。哭泣哀毁。居处饮食。一如礼制。人忧其稚弱生疾。而一意执守。以终其制。事后母吉夫人一如所生。人莫知其异颜。及其出仕曰。银台玉署之荣。不如薄县之养。尝以两世 恩赠说。请得贤公卿记述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47L 页
诗文。作一册子。发显先德。墓碣文字。贲之以诸名公笔。或虑亲尽后祀事陵替。益买置高祖墓田。以与嗣孙。又悲外氏之无后。别立奉祀之制。买石刻表其墓。凡诸为先之诚。无所不用其极。与兄弟友爱弥笃。时得美味则云之距箕且三百里。必走伻以遗其兄弟。又营一宅于兄所。置侧室以守之。源源往会。衎衎和乐。以至宗族。极其姻睦。穷者周之。贫者恤之。衣食于公者常满室。而具奁而嫁。备币而𡣞。营其产而成其室者亦且十许人。常有仁民济物之心。见癃疾穷困者。恻隐如伤。思所以赒济之。少时于肃川道中。见急步而跚不进者。问之则曰夜失农牛。跟贼至此。足研不能行。公怜之。为之疾追数十里。讥搜于邑里。果获盗牛者。欲押送于讨捕使。盗牛者颇有惭惧悔责之色。叩头乞。公乃曰民穷为盗。陷于刑辟。情亦憾矣。一端羞恶。犹有良心。尔若改过自新则亦可以为善人。遂还牛于牛主。释盗而戒饬之。盗牛者后果为良民。公尝洛行至长湍驿舍。闻道傍哀哭。问之则曰行乞者丧其父。无以掩尸。叫号至夜。公甚戚之。遂解所着衣一袭。倾行橐得钱二贯。与哭者以敛。同店者感其义。争施米钱。俄倾而肂敛之需足矣。尝客龙冈。夜闻牛鸣如引犊之声。入夜不止。讯之则主人敬公。推其犊以饷之。公心恻之。不食其肉而谢主人。君子不忍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48H 页
之心。此亦见一班矣。性又勤俭谦恭。尝曰大而国小而家。士而经学词章。与夫农工技艺百家之业。莫不成于勤败于惰。其为文章。童而劬学。白纷勤笃。做得其精密富丽。而己卯以后。留意于田园。占得郊庄别墅于侨寓之中者。盖亦课农拮据。勤而致之。既而曰苟免寒饿则足矣。即止不事。专意于经籍。不问家中之出入有无。仕而历一邮二县。不长其尺寸。居室萧然。铅堑之外。无他玩好。凡诸博奕戏具。一屏禁戒曰妨业害事之物。不可近也。世之耽棋局者。必以四皓藉口。而以四皓之高。着读书讲学于商山之中则亦不四皓而止。陶荆州之投蒲博惜分阴可师也。居官任职。随处殚力。未尝以卑薄而嬉怠。常病奢靡之风。饮食衣服。安于淡素。人或规之以自奉菲薄则曰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苟欲慕珍甘而思轻暖则非僻奢侈。无所不至。岂以口体而累吾心哉。平居周详慎密。不矜不伐。有谤无愠。有犯不校。温温恭人。虽夏畦之贱。必和颜而接之。未尝挟其才艺。有所凌加于人。文苑盛名。休畅一世。而尝自歉叹曰少时聪明。不甚鲁钝。从事于向上工夫则可入于圣贤门路。而早被科荣所诱。出没于俳优雕篆之臼。晚来悔懊。虽欲反辔复路而呜呼老矣。不以文人隽誉自多焉。官御冷薄。不满其才德。人皆叹惜其坎壈沉潦。则曰余以云峡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48L 页
一布衣。逞薄技窃科第。入践骑省。出纡郡绂。涯分足矣。 国恩厚矣。尚何望台省之清显乎。或曰世方朋比。标榜臧否。以子之才。持论高峻。谁之不如。而胡为此逊退恭默。不见重于好议论者也。公曰朋党之祸。即将坏风俗而覄邦家。识者之为世道忧久矣。恨无由挽回德让之风。其可濡足而涉其流乎。且吾固约斋门人也。恩犹父子。而亦尝师事观复斋。出入两家。从游其贤士大夫。尚何言论之偏倚乎。然而每闻朝议之乖激。亦尝仰屋而窃叹。所与游者。皆当世名胜。如谦斋赵公(泰亿),云谷李公(光佐),松岘徐公(命均),竹湖李公(廷济),白下尹公(淳),俭斋金公(楺),昆仑崔公(昌大),角里李公(真俭)素所许与款厚。而锦平尉朴公(弼成),鹤岩赵公(文命),地山赵公(泰老),寤斋赵公(正万),星谷李公(济)最为知己。常以国士遇之。公于诸公。皆以清名薰慕而非以势利炙手也。始居晚村。已自号晚隐。及移和浦。扁其堂以保晚。盖人之少时。莫不砥砺名行。及其迟暮濩落。鲜能持守。此公之所以名其堂而为诗文以自警者。名公钜卿之从而和之者数十家。以公之文章才华。策名清时。有足以翩跹艺苑。黼黻皇猷。而龙钟皓首。飞不尽翰。则宜若郁悒愠恼于穷鬼揶揄。而公能夷然枯菀。绰绰行藏。出仕而志存便养。不汲汲于名途。亲没而脱屣簪组。浩然敀田。以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49H 页
鱼鸟为契。以训诲后进为乐。不复渡浿江一步而东。其进退终始。可谓安分守常。不营营于禄利者也。尝做湖学之制。营一书塾于和浦之阳。东曰养蒙。以处蒙学之士。西曰进修。以处经学之士。北曰游艺。以处词章之士。合而名之曰亦乐斋。其学规之略曰为学之道。德行本也。文艺末也。词章之学。古人所耻。而科目为时王之制。我国诸老先生。多由此路而出则程式之文。亦不可不做。而自有本末先后之序。入此斋者。毋论年纪早晚。术业同异。先读小学书。以为修身之本。次及四子书。融会贯通。或专着于经学。或从事于词章。各治所业。观感偲切。其规模纤悉。教法备具。学者坌集。有河汾之风焉。又仿雪楼古事。与乡间士友作文字饮于保晚堂。赋诗论文。畅叙幽情。或时联舟而上。觞咏于永明浮碧之间。按使宋公(真明)尝闻而乐之。肩舆径出。愿入其社。有闻说僧庵日会文。元戎少事欲参群之句。公素有书籍之廦(一作癖)。自布衣时。已聚书千馀卷。筮仕之始。例有帽债。有诗曰可使头无帽。不可眼无书。遂市得若干卷帙。燕行时。橐中惟书百馀卷而已。藏书凡数千轴。一一耽玩。手未尝释。晚悦晦庵遗书。探赜性理之说。拟收桑榆之工。尝梦晦庵授书勉学。作梦晦赋以识其说。云峡有寒泉洞。幽邃清绝。有水石之胜。筑一精舍。为人士藏修之所。时常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49L 页
往来。以勤教道。以其洞名适符于晦庵讲学之地。欲寓其尊慕之诚。营立祠宇。模画遗像于白鹿书院。未及奉安。公遽观化。其尊贤崇道之心。耿结未了也。癸丑按使宋公刱设经义斋。选置志学之士。兴起经学。公与有力。未几宋公去而斋亦旋罢。公欲复之。临绝而惓惓不忘。公以仁良恭谨之性。孝友姻睦之行。已足为一世善士。而穷乡疏逖之踪。敛渊云华国之手。栖栖晋涂。未展其素蕴。则世之知公者不过为一文人也。而及其晚节。脱略功名。倘佯湖山。沉浸经传。味道讲学。则高风雅操。其真保晚堂中人也。公好种树而最癖于松。太学之碧松亭七松亭。皆公泮职时所种植也。所居亭园隙地。必树之松。蔚然成林。亦乐斋之东皋。旧有盘松。苍古可爱。约斋命其名曰盘桓亭。公尝婆娑其下。啸咏自适。盖其晚节。取于斯而有所默契耶。常以关西为 国家重藩。而丁丙之难。江边失守。虏骑长驱。无一阻蔽。尝周览山川。审谙岭阨。讲究捍御之策。拟上中岭关防之疏。其略曰国家为西边设置关防之制。可谓纤且悉矣。而盖未尝得其力。臣愚窃以为中岭可守也。夫江边七郡。外限以鸭江一带。内阻以关阨诸险。崇嶂峻岭。重而又重。而惟其岭路之最紧。贼锋之直捣。盖有七处。江界路则出熙川境而有狄踰岭。渭原理山路则出理山南界而有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50H 页
国祠岭。昌城碧潼路则出云山界而有缓项岭。朔州路则出昌城龟城界而有天磨幕岭。义州路则历龙铁宣定四镇而有嘉山之晓星岭。且入内地。有龟城之青龙山。自义龙直路而通龟之岭阨也。有泰川之虏捕岭。自定郭直路而通泰之岭阨也。天磨以上三处则两峡如束。削立千仞。车不轨骑不列。如是行数三十里。青龙虏捕二岭。虽不及天磨以上之险。而亦皆高峻幽深。崎岖多阻。要之皆可守之地。今此七处。即臣所谓中岭也。今中岭之距江边。或二日半程。或三日馀程。贼虽飞渡。而决难顷刻薄岭。苟能谨烽火申塘报。以备不虞。则贼未到岭之前。亦可预知其犯境声息。岭内之方便措置。岂不缓缓而有裕乎。夫中路关防之说。非臣始刱也。 朝家曾已制置于此等处。而或形便失地。舍紧取缓。或主将不尊。地重权轻。臣之所陈。不过仍旧贯而增新制者也。晓星岭乃嘉山邑居之右肩。而今为左营。添以博川老江镇之兵。岭阨诸山。最便埋伏。则不必别㨾措置。而惟岭头山尽处。海水薄至。冬月则冰合成陆。贼若知晓星之有守则必迂回海堧。直到安州。其设置古城镇者。盖欲防此路。而但岭头之去古城几至二十里。必不无临急不逮之患。臣意以为移设古镇于岭头。有若棘城蒜山之制。尊其官添其兵而守之则此路无忧矣。如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50L 页
天磨则已有天磨佥使。幕岭则已有幕岭万户。缓项则已有恃寨佥使。狄踰则曾不设镇。岭外虽有平南神光两镇而距岭俱远。缓急亦难得力。莫若罢合两镇。移设一镇于岭内。以为自内防外之地可也。至于国祠岭则乃是理渭两邑之南通要路。其岭阨形便。直所谓天险之地。而曾无设置关防者。是可异也。车岭牛岘两镇之设。盖防理山之贼路。而两岭间又有棘城,牟德,榆头,南通之三路。两镇之力。其可以能守五路乎。所谓国祠岭则入在于五岭内六七十里。而若守国祠岭则五路皆在岭外。更无分守之忧。而当初设镇时。何遗此绾毂一路。径设两镇于五路中间也。今计莫若罢车牛两镇。别设一邑于国祠岭下。则不但扼吭于要路。而亦有副望于边氏者。理山一邑。南北甚长。自镇至邑三百馀里。虽有急事。而官令不及。民情未达。莫不有设邑岭内。分境各治之愿。岭底之地。开野环境。形便甚好。两镇民户迨近三千。四面境界。亦环百里。不必广割他境。优优为一中邑。既已设邑则邑宰事体。重于镇将。地尊而令严。关防自重矣。如青龙山则昔毛文龙自辽初出时。据守此山。即今安义镇之设。盖截此路。而但镇,岭外在。贼来则为退守岭内之计。计甚左矣。当移设本镇佥使于岭内。以为坐制之策。虏捕岭则入在于直路四十里之地。右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51H 页
挟定州。左控嘉山。又据纳清亭上流。通博川小路。贼到晓星之后。若不下由岭头则亦必上取此路。内地要害。无过于此岭。岭内别设一大镇。树木设寨。作为信地。使泰川县监合力同守。与晓星岭相为掎角可也。西路关防之最紧者。无过于此等岭阨。则方便措置。固为今日之急务。外有江边之防守。而中路绸缪。是为重关叠防之计也。又陈募民添兵之策。积谷足饷之术。勤勤数百言。疏未果上。而其为国家边圉之忧则深矣。又以关西之文献无徵。忠孝节烈者。堙没无传。如金将军景瑞六载新城。抗义死烈。自是苏中郎,文信公一般苦节。而身后寂莫。知者盖寡。公常慨惜。蒐辑其考信之书。纂次其遗事。又纂关西通志。其山川风谣。人物忠孝。城池险易。兵粮多少。机务得失。古今事宲。博考于春秋馆书籍及东贤文集。积数十年。手自抄写。作一外史。未及脱稿。公之为世务用力者。藏弆于巾衍之中而不传于世则岂非遗恨耶。云州有白璧山。秀拔清淑。人以公之挺生。拟之眉山之东坡焉。公起于幽峡。以文鸣世。明谷崔公尝见其作。称之以后生可畏。谦斋鹤诸公皆以为当世无对。寤斋赵公亦曰惜乎生于京洛则久典文衡。固其职耳。柳正言寿垣尝贻公书曰座下功名太冤痛。文章传后。谁得以禁之。须仿苏旸谷故事。印行文集于在世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51L 页
之时。文章之见推于当世者。无异辞也。而公自歉然曰待吾致力于性理之书。有所著述而后。方有可观。天不假公以数年。以成其志业。呜呼惜哉。遗稿散佚。家藏止十数卷。方将剞劂而行于世。公无子。取兄时咸之第五子深子之。先公而殁。有一子寿集。是为公嗣孙。公有二侧室子女。男得之,德之贱出。女二人良出。配淑人金氏。贤而有妇德。善齐家。公之不以家事关心。专意经籍。而赒恤内外宗党。以成姻睦之风者。内德之助多焉。既葬公。淑人使寿集来告日荣曰。未亡人朝暮就尽。欲刻夫子墓碣于未死之前。虽病强为之状。日荣瞿然曰当世文章钜公之宜为公状若铭者多矣。日荣何敢。无文矣又病殗殢矣。又哭子而精神亡矣。何敢操笔状公。辞之固而请之勤曰夫子之遗命也。不可改啚。否则无以碣。日荣知公晚年眷谊则深。公尝数枉问讯曰待子病瘳。讲性理诸书于亦乐斋。以续鹅湖故事。公公怜吾病而吾遽哭公。幽明之间。悲恨悠悠。今于公状。重违公遗属。不获辞而病昏不文。而掇拾公家状日录及言论行事。谨第其宲迹。以俟立言君子之财择焉。
上之十二年柔兆执徐长至日。唐山杨日荣谨状。
通训大夫行兵曹正郎兼春秋馆记事官李公墓碣铭(并序)[李宗城]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52H 页
君姓李氏讳时恒字士常。自号和隐。遂安人。远祖侍中连松显于丽。遂安人至今祭之社。入 本朝。世袭冠冕。韩山郡守植根生信仝。谪云山家焉。君七世祖也。曾祖启达别检。祖东义 赠工曹佐郎。考廷翰 赠司宪府持平。并以孝义有貤典。妣原州边氏。佥枢晋贤女。君以显宗壬子(十月二十日)生。丙子成进士。己卯阐增广文科。榜中有行赂窃科者。事觉罢榜。庚寅复其科。君分隶成均馆。序升典籍,直讲,义禁府都事,礼兵曹佐郎正郎,兼春秋馆纪事编修官。出为泰川县监,鱼川察访,德川郡守。间差庆尚道黄肠木敬差官。以陈奏使别从事官赴燕。丙辰(四月初三日)卒于卒(一作平)壤和浦别业。敀葬云山先兆枕乙之原。君居家事亲孝。为累世先墓。买祭田树表碣。宗族贫而衣食于君者常满室。乡人皆叹息而以为贤也。为郡谨奉科条。暇则与邑诸生讲诲诗书。在鱼川使邮属习射。赏罚以厉之曰此边地。安知异日不为国家用也。其尽心职事如此。性乐易岂弟。喜扬人之美。谦逊自牧。独不肯下遗游子弟曰士安能为贵势屈乎。当路多不悦。用是官不显。晚岁铨曹惜其屈。举拟佐幕。且将引置台阁。君求驿丞去曰家有老母。愿为一日养。虽卿相之贵。不与易也。暨母没终身不入都。闲居教授弟子。从者恒百馀人。诵说以为乐。所居有江山之胜。起亭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52L 页
榭筑书楼。藏书数千卷。开池沼艺花竹。养鹤鼓琴。楼下系扁舟。遇风日清美。必与客鸣榔沿洄于鍊光浮碧之间。命酒赋诗。西京人闻笛声出烟波中。辄指点曰此必和浦水仙航也。其襟怀洒脱如此。君自少师事柳相公尚运。笃志文词。手不释卷。为文操笔立成。词气沛然。诗亦妙鍊有致。尤工骈俪。李参判济每称其超然台上梁文。过任茂叔统军亭序。惜不得一施馆阁。戊申辨诬之行。沈相国寿贤以上价。依简易崔岦质正官故事。 筵白辟去。其以文术见重又如此。亦尝留心边事。以匹马周览本道镇戍形势。欲疏请设七处关防于中岭。以扼兵冲。旋以出位为嫌。疏不果上。退而著关西通志。备载山川人物。田赋兵粮。控御形便。机务得失。网罗史籍。纤悉无遗。书凡二十馀卷藏于家。嗟乎。有才如此。使终留落不遇而死。亦足以观世道矣。虽然君起自遐乡。力学不勌。能以文艺名闻尝世。卒复敀田。诱掖后进。以兴一方。斯已难矣。又能覃思十载。勒成全书。公私文献。后必有徵于斯。而君亦可以藉手不朽。考论平生。亦可谓西州豪杰之士矣。君内子金淑人无育。以从子深为嗣。深生寿集。君又有妾子女四人。男得之德之(贱出)。女适▣▣▣。次幼(良出)。淑人既刊行遗文五卷。又送君门生乞铭。其贤亦可书也。始家大人在相府。君献咏梅诗。藻采可观。
和隐集卷之八 第 553H 页
余固心艳之。及奉使关外。益知其才且贤。欲尉荐于 朝而君遽没矣。今于记宲之役。不能固辞者。亦古人挂釰之意也。铭曰。
苍光之下。浿水洋洋。 亭台靓深。花树芬芳。 有美一人。于焉倘佯。 爰初奋躬。质粹材良。 进以外史。衣被天光。 分麾奏绩。载笔出疆。 惜不大施。敀卧江乡。 十载编磨。有书盈箱。 西土之斐。惠训孔长。 身退学进。迹诎名彰。 云中之阡。降魄攸藏。 载镵铭诗。永诏茫茫。
  嘉善大夫行弘文馆副提学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艺文馆提学李宗城撰。